教学法及其应用

2024-07-31

教学法及其应用(精选8篇)

1.教学法及其应用 篇一

第二节:滑轮及其应用 教学设计

执教:江口中学:罗 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特点。

3、能用滑轮的有关知识解释、说明、设计有关问题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4、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实验观察能力及计算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实验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及滑轮组的特点。

2、引导学生总结动滑轮的拉力的求法。

三、教学难点:

1、滑轮组拉力与物重的关系。

2、滑轮组绳子的绕法。

四、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实验、观察、合作、探究、谈话、讲解

五、课时及内容安排: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定滑轮、动滑轮及滑轮组的特点探究 第二课时:滑轮组拉力与物重的关系及简单计算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生活中,我们看到常见的大型机械,比如挖挖机,起重机等等,它们能将几吨,甚至几十吨的物体吊起来,感觉不可思议?其实告诉同学们,它们全靠里面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滑轮。

二、新课教学(多媒体展示课题目:第二节:滑轮及其应用)

1、仔细观察升国旗的时候,旗杆杆顶上有一个什么?(滑轮)、滑轮的概念

(一)定滑轮

1、定滑轮概念

2、旗向上运动,拉力应向上拉,可是绳子却是向下拉,它改变了什么(拉力的方向),是谁改变的?(定滑轮)

3、定滑轮省力吗?

实验探究:按课本10-14图的方法进行实验 抽两名同学合作探究演示:

1用测力计测出两个钩码的重力。○2用测力计竖直向下匀速提升钩码,○另一同学观察测力计示数并向全班同学汇报。

3用测力计斜着匀速提升钩码,观察测力计示数 ○4用测力计倾斜较大的角度匀速提升钩码,观察测力计的示数 ○5三次拉力的示数一样吗?使用定滑轮省力吗?(板书:定滑轮不省力)○

3、探究定滑轮不省力的原因

1结合课本10-15图及多媒体展示,○抽生在黑板上画出动力臂与阻力臂。弄清动力臂与阻力臂的关系。

2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提示:无论怎么拉,动力臂与阻力臂都是圆的半径,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结论:定滑轮实质上是一个等臂杠杆。

4、探究重物上升的高度和手移动的高度有何关系? 1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2学生得出结论:物体上升多高,手移动就有多长。○

5、引导学生总结定滑轮的特点: 1不省力,○2 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二)动滑轮

1、概念:轮轴和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

2、抽生在黑板上画出动力臂与阻力臂。弄清动力臂与阻力臂的关系

3、动滑轮实质上是一个什么样的杠杆?(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它是杠杆的的哪一类?(省力杠杆);省多少力?(省一半的力)

4、探究动滑轮的省力情况

按图10—16a进行实验(抽两位同学合作,演示)1先测出两个钩码的重力 ○2匀速拉动,读出拉力的示数 ○省了一半的力吗?为什么比一半的力要多呢? 3学生分小组讨论原因:○1抽生回答 ○2引导启发:在拉钩码时,也把谁一起拉起来了?(滑轮)○;实际是是拉钩码与动滑轮的总重。

3测出动滑轮重力。总的物重是多少,拉力是多少,拉力与总重的关系是:○ 4学生总结:F拉=1/2(G物+G动)○如果不考虑动滑轮的重力则拉力为:F拉=1/2G物

1省一半的力 ○2不能改变力的方向(板书)

5、学生总结出:动滑轮特点: ○

6、探究重物上升的高度与手上升的高度关系 1教师演示,学生观察。○2学生总结:手上升的高度是物体上升高度的2倍 ○3思考:○定滑轮,动滑轮各有优缺点,如果既要省力,又要改变拉力的方向,应该怎么办?引出

(三)、滑轮组认识

1、概念

最简单的滑轮组与稍复杂的滑轮组认识

2、特点: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板书)

(四)、拓展延伸:给你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你能组装成一个滑轮组吗?

1、学生设计如何连线?有几种连法?(引导:可先从定滑轮开始连,也可从动滑轮处开始连,绕线不能重复)

2、分成两组,各组抽三位同学同时组装滑轮组,要求每组组装的不一样(也就是绳子的绕法不一样)看谁组装得快?

3、至于省多少力,以及绳子的绕法,我们第二节课继续学习。

(五)、当堂测试

1、完成多媒体上的练习。

2、教师点评。

(六)、小结全课。(见多媒体小结)

(七)、课堂作业:课后作业1—4题

2.教学法及其应用 篇二

应用题教学, 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往, 把应用题分成简单应用题, 复合应用题, 典型应用题等。其中每类应用题又分成若干种。这种分类教学方法, 对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应用题能力起到很大作用。但是, 应用题种类繁多, 再实施分类教学, 学生学习和记忆负担势必会大大加重;他们获得的是解答应用题的“固定程式”, 对形成学习方法、生成解决问题方法、策略 (认知策略) , 以及催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显然有缺失。

为此, 新教材力图以“应用”及“问题解决”, 替代老教材中的应用题, 以改变传统教学应用题的“固定程式”, 提升育人功能。

一、对“应用”、“问题解决”的理解

1.“问题解决”

加涅把学习结果分成五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和态度。其中, 智慧技能的学习层级为:

那么, 什么是“高级规则”?举个例子, 学生虽然掌握了计算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面积的计算规则 (公式) , 但是, 当要求他们计算一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时, 就缺少现成的方法。怎么办?学生就会想办法把这个组合图形分割成几个已知的简单图形, 再分别算出它们的面积, 并把它们加起来就可求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显然, 这种“先分割, 再加起来”的方法, 就是学生解决组合图形面积 (问题解决) 的“高级规则”。那么, 这个组合图形就成了“问题解决”的对象。学生运用已有概念和规则等经验, 获得 (属于自己的) 解决这个数学问题的一些“高级规则” (没有像规则和概念那样“规则”) 后, 还可以解决其他组合图形的面积 (问题解决) 。

可见, 这个“问题解决”, 可以是应用题, 也可以是计算题及其他数学问题。因此, 把一个“应用题”说成是“问题解决”也不是说不可以。但是, 如果把应用题等同于“问题解决”并不合适。

2.“应用”

新教材在编排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不再把以往的“应用题”单列成相关章节, 而是“散播”在各个知识 (概念、规则) 之中或者之后, 并以“应用”面貌反映, 意让学生应用所学的概念、规则来解决它。因此, 所谓“应用”, 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的概念、规则去解决的一些简单的生活和生产中的数学问题, 将其说成“应用题”也未尝不可。

由此可见“应用” (题) 、“问题解决”, 都是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 (概念、规则等) 去解决的数学问题。

“应用” (题) 与“问题解决”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一是呈现形式, “应用” (题) , 多数以“应用” (知识小节) 面貌出现。当然, 比如应用加法意义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也可看作是它的另一种形式。“问题解决”一般以知识小节形式呈现, 镶嵌在其他习题中的一些“难问题”也可看做是它的另一种形式。二是难易程度上的差异, 通俗地说, “应用” (题) 比较容易, “问题解决”比较难。“应用” (题) 与新知识比较近, 学生可直接应用新知识去解决它。“问题解决”则相对于“应用” (题) 来说离新知识比较远, 综合性比较强, 学生一般难以用现成知识去解决它, 而要综合应用所学到的知识, “自己创造出”一个方法去解决它。三是两者涉及范围上的差异, “应用” (题) , 主要让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的“应用题”, 而“问题解决”的对象不只限于应用题, 范围比较广。

另外, 一个数学问题, 到底是“应用” (题) , 还是“问题解决”, 不能一概而论, 还应与学生的学习经验而“界定”。

新教材以“应用”及“问题解决”两种课程形式, 替代老教材应用题以独立章节呈现并实施分类教学, 试图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过程中, 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以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关于“应用”、“问题解决”的教学

根据“应用” (题) 、“问题解决”特点, 我们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策略。

(一) “应用” (题) 的教学

“应用” (题) , 一般安排在新知识后面, 我们要求学生应用经验去分析、解决一些相关的“应用” (题) , 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

1. 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直接去尝试分析、解决“应用” (题) 。

例题:工程队修一条长为84千米的公路, 原计划28天完成, 实际21天完成了。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多少米?

学生在解答上题前, 刚学会文字题的分析、解题方法——从问题出发、找条件。比如:90乘90加上90的和、积是多少?要求“积”多少, 学生知道积的概念, 乘法计算。第二, 要求积, 要知道两个因数, 现知一个因数是90, 另一个因数是“和”, 用90加上90可求出“和”。因此, 本文字题的解题方法是:90× (90+90) =90×180=16200。

“问题出发、找条件”的分析、解决文字题的方法, 同样可用来分析、解决“应用” (题) 。因此, 教师在教学本例题时, 在先复习类似解答文字题的基础上 (也可不复习) , 直接呈现上题, 并提问:要求“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多少千米?”需要哪两个条件?然后, 要求学生分析、解决本题。

2. 让学生在解决“应用” (题) 过程中获得解决“应用” (题) 的方法策略。

接着, 教师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边交流, 教师边进行板演:

期间, 教师进行及时引导:求“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多少km?”需要哪两个条件? (实际每天修多少km, 原计划每天修多少km) ;求“实际每天修多少km”又需要哪两个条件? (实际修84km, 实际修21天) 。因此, 解决本题的方法是:84÷21-84÷28=4-3=1 (km) 。

教师归纳:像这样, 从问题出发、找条件, 最后获得解决问题的数学思考方法, 叫做“分析法”。然后, 教师让学生经过适量训练, 他们就可以掌握这种数学思考方法, 并用这种方法去分析、解决一些“应用” (题) 。

同理, 学生获得“综合法”的数学思考方法, 也可以用这样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用经验解决问题的经历中获得数学思想方法, 提高认知策略水平, 教师没有必要离开学生的经验去教学“分析法”、“综合法”。当然, 解决“应用” (题) 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这里不再展开。

(二) “问题解决”的教学

“问题解决”的对象, 对学生来说一般难以直接用学到的方法去解决, 而要调动所有经验、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并通过积极尝试、经过若干次调整后生成“问题解决”的方法或策略, 获得解决“问题解决”的“高级规则”。

例题:参加植树活动学生人数共有13人, 每个女生种树3棵, 每个男生种树4棵, 一共植树43棵, 求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1. 引导学生明确已知条件和所需求的问题, 并将数学问题与已有的知识、经验或技能取得联系。

学生通过阅读知道植树问题的已知条件和所需求的问题, 接着就开始快速、努力地从已有的解题经验中, 搜索相关的解题方案或方法。学生已会用四则运算意义解答简单问题, 分析解答两、三步复合应用题, 并能用“树状算图”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应用” (题) 。然而, 就是难以搜索到同时求出男、女生人数相关问题的方法。这时, 学生就感到需要“另辟捷径”。

2. 组织学生开展独立思考、合作学习, 探索解决问题方案、方法。

学生纷纷开始寻找解题路径, 有的根据以往经验尝试用“解题拐杖”, 画“树状算图”分析数量关系 (如下图) ;有的直接写出等量关系式:男生种的棵数+女生种的棵数=一共种的棵数 (43棵) 。

可见, 学生已经有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框架、朦胧的解题策略;可不少学生还是“理不出头绪”。

3. 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教师适时介入、适当引导, 协助他们获得“问题解决”的高级规则。

在紧急关头, 教师的适时介入、适当引导必不可少。教师鼓动:那么, 当男生几人每人种4棵, 女生几人每人种3棵的时候, 正好一共种43棵?!并要求学生把每一次尝试的方法和结果都记录下来。

很多学生在“树状算图”上“凑”:男生7人种28棵树, 女生6人种18棵树, 一共种46棵树, 不合题意;男生5人种20棵树, 女生8人种24棵树, 一共种44棵树, 也不合题意;男生4人种16棵, 还有女生9人种27棵, 男女生共种16+27=43棵, 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在等量关系式上“凑”:男生1人种4棵树, 女生12人种36棵树, 一共种40棵, 不符合要求;男生2人种8棵树, 女生11人种33棵树, 一共种41棵树, 不符合要求;男生3人种12棵, 女10人种30棵, 一共种42棵, 还是不符合要求;男生4人种16棵, 女生9人种27棵, 一共种43棵, 问题解决。……同时, 学生感到后一种方法更好些, 按男生人数从少到多进行尝试, 有条理性, 不容易遗漏和重复。还有的学生发现先“凑”男生人数比较快, 因为每个男生种的棵数多一些, 容易“凑到”43棵。

教师应予以肯定, 同时应提醒他们, 为了防止遗漏、重复, 应设计一个表格, 把所有情况列出来。教师将学生逐个尝试的结果整理、列表: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 并在教师的鼓动下, 自主建构起解决这类问题的一个高级规则 (方法) ———举例列表。

4. 应用获得的一些“高级规则”去分析、解决“问题解决”。

接着, 教师要求学生用获得的高级规则, 去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鸡兔同笼, 上有三十五, 下有九十四足, 问鸡兔各几何?”

教师先让学生题意, 当大家明白已知鸡兔共35只, 鸡兔脚共94只, 求鸡兔各有几只之后, 就让他们解答“鸡兔同笼”问题。学生纷纷用“举例列表”解题:

即当鸡23只、兔12只时, 鸡兔脚共94只。有些学生用巧妙的举例列表方法解题。当学生举例到兔2只、鸡33只时发觉每增加1只兔 (减少1只鸡) , 鸡兔脚总数就增加2只, 由此推出, 鸡兔脚增加94-74=20只, 兔要增加20÷2=10只, 因此兔10+2=12只, 鸡35-12=23只时, 鸡兔脚总数是94只。

3.交际教学法的历史及其应用情景 篇三

关键词:交际教学法;交际应用情景;交际发展趋势

交际教学法自20世纪7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经过专家学者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其基本理论和思想也成为影响我国英语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主流之一,在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思想和观念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交际教学法体现在英语课堂上,以实现学生使用英语交流作为重点,教师为英语课堂师生交流的实现创造各种条件。尤其是最近几年,语言学理论和其他相关学科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使得交际教学法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其基本教学方法也日趋成熟。为此,本文对交际教学法进行了探讨。

一、交际教学法的含义

交际教学法是以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课堂任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由于交际能力常被看作运用语言完成各种功能和表达各种意念的能力,并且交际教学法对语义和社会功能的强调超过对语言结构的关注,所以许多人又称交际法为功能-意念法。交际法的课堂典型特征是:有服务于真实意义的互动;课程注重语义内涵、社会功能而非语言结构;有真实的材料,创造现实生活的场景;有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任务;常有两人或几人一组的讨论,学者们各抒己见、集思广益等方式参与教学,补充信息空白,教师为促进交流而参与或协助学生参与讨论等。

二、交际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Halliday 认为交际教学法的主要构成是教授交际能力和以交际方式教授语言两个方面。交际能力指有效使用知识进行社会和文化交流,表达和理解信息以及在特定环境中进行意义协商的能力。Canale&Swain将交际能力分为四个组成部分:语言能力,语用能力,语篇能力,策略能力和流畅性。以交流方式教授语言的方式在文献中可以分为强势版和弱势版,弱势交际教学方式强调通过课堂上的人际交流联系语言的实际运用。强势交际教学方式重点放在语言如何在文章、语篇或现实活动中的应用实际。两种版式在课堂中彼此融合,互相补充。

交际法的思想源于语言学家,功能语言学家和社会语言学家的贡献。Hymes的交际功能理论,Wikins提出的意念和交际功能,Widdowson对形式和功能的关系以及语言在篇章中的应用所做的讨论,也为交际语言教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些学者和其他学者的研究贡献带来了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语言教学从以结构为中心的教学法向交际教学的变革。从八十年代初起,交际语言教学研究开始从广义到狭义,从优点到缺点,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展开。交际语言教学活动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七十年代初采纳交际教学法的最初动机是克服现有的结构教学大纲、材料和方法的不足而采取的补救措施。起主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学生接受数年的因英语正式教育,无论在口头还是笔头方面,在正常交际中常常缺乏实际应用和语言使用的能力。这似乎与中国目前英语的教学方式十分相似。因此,该时期的欧洲语言教学或许有助于促进我国当前教学法的研究和改革。

三、交际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在英语应用日趋国际化的趋势下,要求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讲-听”模式,采取实现以交际为中心的交际教学法,在英语交际中学习英语,全面提高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3.1 交际教学法在初级阶段的应用

初级阶段的英语学习者是4-15岁的儿童,他们对新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知的兴趣。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中插入音像资料,图片资料作为辅助资料,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尽可能多的创造语言环境,使学生了解不同场合下英语的应用情况。多给学生提供场景对话,最大限度的贴近英美等西方国家的真实语言情况。老师从旁进行适当指导,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巩固所学的英语知识。

3.2 交际教学法在中级阶段的应用。中级阶段的学习者是14-20岁的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分析问题的实际能力,在从初级阶段上升到中级阶段后,对英语的认识水平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中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模仿和认识各个场景中任务的表达方式,提高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表达方式的能力,加强对语言的高度性认识。学生进入到中级阶段后,可以让学生自行编英语小短剧,或模仿英语原版剧中的表演。然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点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3 交际教学法在高级阶段的应用。高级阶段的学习者一般是20岁以上的大学生,或者成年人学习者,他们大都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和理解能力。因此,在这一阶段应该着重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运用。把学生感兴趣的原声电影,电视剧等视听资料有机的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在这一阶段要对学生进行反复地训练,督促学生进行认认真的实践。学生要大量阅读英文原版著作、报刊杂志等,多收听、观看英语节目,与外籍学生和老师进行积极交流等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四、交际教学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4.1 交际教学法的优点。强调语篇水平上的交际能力:我国过去的语言教材重视语言基本能力的训练,设计的方式多以句子的方式进行,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停留在孤立的某一个单个句子上。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学习方式。因此,要求提高在语篇水平上的语言交际能力。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语言教学过程:语言交际教学法应该以学习者为主体,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创造性的、自由性的表达思想。

4.2 交际教学法的局限性。语言教学的目的是使语言学习者使用语言进行交际。交际教学法更注重的是听、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运用交际教学法的过程中,不能更好的贯彻“教学大纲”的主导思想。

在大多非重点高校以及农村和偏远地区,外语教学条件和表达各种语言功能相对真实的环境很难创造。教材、教学要求、教学进度等客观上也不允许教师完全按照交际教学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学生的外语基础也各不相同,尤其在听、说两项技能上的差异更明显。因此,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应该因材施教,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灵活运用。

五、交际教学法的应用发展趋势

根据教学论的观念,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要受到相应的教学环境的制约。教学环境对学生、教学都有很大的影响,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因此,在实施交际教学法的同时,也要对教学环境进行多方面的变革,使教学环境尽可能的朝着有利于教学发展的方面变化。在外语教学活动中将交际教学法和其他多种教学法相融合,灵活应用。

六、结语

4.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学教案 篇四

[学生思考的问题]

(1)锌和稀H2SO4直接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2)插入铜丝接触到锌粒后,为什么在铜丝上出气泡?

(3)铜丝上的电子由何处而来,出来的是什么气体?

学生根据实验,建议讨论步骤:现象(易)——解释(难)——结论(难)

一、原电池

对比铜锌原电池与直流电源或干电池的实验,得出有关的电极名称,电流流动方向,电子流动方向等。

电极反应:负极(锌片) Zn - 2e = Zn2+(氧化反应)

正极(铜片)2H+ + 2e = H2↑(还原反应)

原电池反应:Zn + 2H+ = Zn2+ + H2↑

定义: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原电池中:电子流入的一极是正极(较不活泼金属),电子流出的一极是负极(较活泼金属)。

原理:较活泼的金属发生氧化反应,电子从较活泼的金属(负极)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正极)。

原电池组成:①两块相连的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可以导电的其它材料);②电解质溶液(中学只局限活泼金属与电解质溶液能自发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情况)。

原电池形成电流的条件:两块相连的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可以导电的其它材料)与电解质溶液接触构成闭合回路。

经常用做惰性电极材料的物质是Pt(铂)或C(石墨),如下图两个装置的电极反应是相同的。

说明:教学软件不能代替教学实验,不过可以在总结时用演示教学软件。

[练习]判断下列装置那些能构成原电池,标出电极名称,写出电极反应。

二、化学电源

(教师可以布置课外文献检索,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涉及过多内容,局限于教材即可)

1、干电池

家庭常用电池。

常见的是锌-锰干电池。如图:

2、铅蓄电池

目前汽车上使用的电池。

铅蓄电池的构造是用含锑5%—8%的.铅锑合金铸成格板。PbO2作为阳极,Pb作为阴极,二者交替排列而成。电极之间充有密度为1.25%—1.28%gcm-3的硫酸溶液。

3、锂电池

锂电池是一种高能电池,锂作为负极,技术含量高,有质量轻、体积小、电压高、工作效率高和寿命长等优点。常用于电脑笔记本、手机、照相机、心脏起博器、火箭、导弹等的动力电源。

4、新型燃料电池

还原剂(燃料)在负极失去电子,氧化剂在正极得到电子。

目前常见的有,氢气、甲烷、煤气、铝等燃料与空气、氯气、氧气等氧化剂组成的燃料电池。

特点是能量大、使用方便、不污染环境和能耗少等。

三、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1)金属的腐蚀

金属腐蚀是指金属或合金跟周围接触到的气体或液体进行化学反应而腐蚀损耗的过程。

◇ 析氢腐蚀(在酸性条件下)

说明:析氢腐蚀备有Flash演示教学软件,请查阅或选用。

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钢铁表面吸附的水膜由于溶入二氧化碳,使H+增多。

H2O + CO2 H2CO3 H+ + HCO3-

构成的原电池:铁(负极)——碳(正极)——酸性电解质薄膜

负极(铁)Fe – 2e = Fe2+ (被氧化)

正极(碳)2H+ + 2e = H2↑(被还原)

◇ 吸氧腐蚀(在弱酸性或中性条件下)

说明:吸氧腐蚀备有Flash演示教学软件,请查阅或选用。

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钢铁表面水膜溶解了氧气。

构成的原电池:铁(负极)——碳(正极)——电解质薄膜

负极(铁)2Fe – 4e = 2Fe2+ (被氧化)

正极(碳)2H2O + O2 + 4e = 4OH-(被还原)

◇ 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往往同时发生,一般情况下,钢铁腐蚀主要是吸氧腐蚀。

[讨论] 析氢腐蚀或吸氧腐蚀钢铁表面水膜溶液的PH值会有什么变化?

(2)金属的防护

[通过研究讨论学习]

1、改变金属的内部组织结构。

2、在金属表面覆盖保护层。

涂油脂、油漆,覆盖搪瓷、塑料,电镀、热镀、喷镀,在钢铁表面形成致密而稳定的氧化膜。

3、电化学保护法。

Ⅲ作业——教材69页:一、二、三题

[课后研究课题]

5.网络视频教学技术及其应用论文 篇五

一、网络视频的关键技术

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宽带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各种影像视频的录制和后期制作技术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视频格式可以分为适合本地播放的本地影像视频和适合在网络中播放的网络流媒体影像视频两大类。后者在播放的稳定性和播放画面质量上可能没有前者优秀,但前者文件一般体积较大,不利于网络传输。所以因为后者的广泛传播性正被广泛应用于网络视频点播、网络演示、远程教育、网络视频广告等互联网信息服务领域。本文着重解释一下后者。

所谓流媒体就是指在internet中使用流式传输技术的连续时基媒体。目前在internet上传输视频还有许多困难,其根本原因在于internet的无连接每包转发机制主要是为突发性的数据传输而设计的,不适用于对连续媒体流的传输。为了在internet上有效、高质量地传输视频流,还需要多种技术的支持,例如基于视频的压缩编码技术、应用层qos技术、连续媒体分布服等。其中,原始视/音频经过视/音频压缩算法的预压缩存储在存储设备中。响应客户请求时,流服务器从存储设备中获得视/音频数据,应用层qos控制模块根据网络状态和qos要求来改变视/音频比特流。然后通过传输协议把压缩过的比特流打包并且发送到网上。由于拥塞数据包可能出现丢包或者过度时延,为了提高视/音频的传输质量,网络中配置了连续流媒体分布式服务。对于成功传输的数据包,它们首先通过传输层,然后在进行视/音频解码前经过应用层处理。为了获得在播放中的视频和音频的同步,还需要媒体同步机制。以下介绍的六个关键技术是网络视频架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1.网络教学视频的压缩及编码

网络视频教学的视频文件的传输就是把数据包发送到网上,用户通过解压后像先前发送那样流畅播出。因为目前网络是异构性的,缺乏qos质量控制,并且带宽也在很大范围内变化。所以传统的不可扩展性视频编码不适合网络传输。为了适应网络带宽的变化,面向传输的可扩展性编码的思想应运而生。可扩展性编码就是将多媒体数据压缩编码成多个流,其中一个可以独立解码,产生粗糙质量的视频序列,它适应最低的网络带宽,称为基本层码流;其他的码流可以按层为单位在任何地点截断,称为增强层,用来覆盖网络带宽变化的动态范围,它们不可以单独解码,而只能与基本层和它以前的增强层联合在一起解码,用来提高观看效果。因此,可扩展性码流具有一定的网络带宽适应能力。

2.拥塞控制技术和差错控制技术

拥塞控制技术的目的是采用某种机制应对和避免网络阻塞,降低时延和丢包率。常用的拥塞控制机制有速率控制和速率整形。对于视频流,拥塞控制的主要方法是速率控制。

差错控制技术包括:(1)前向纠错(fec):fec是通过在传输的码流中加入用于纠错的冗余信息,在遇到包丢失的情况时,利用冗余信息恢复丢失的信息。它的不足是增加了编码时延和传输带宽。(2)延迟约束的重传。通常流的播放有时间限制,因此,仅有当重传的时间小于正常的播放时间时,重传才是有价值的。(3)错误弹性编码(error-resilientencoding):在编码中通过适当的控制使得发生数据的丢失后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对质量的影响。在internet环境下,最典型的方法是多描述编码(mdc)。mdc把原始的视频序列压缩成多位流,每个流对应一种描述,都可以提供可接受的视觉质量。多个描述结合起来提供更好的质量。该方法的优点是实现了对数据丢失的鲁棒性和增强的质量。其缺点是相比单描述编码(sdc),它在压缩的效率上受到影响。而且由于在多描述之间必须加入一定的相关性信息,这进一步降低了压缩的效率。(4)错误的取消(concealment):错误的取消是指当错误已经发生后,接受端通过一定的方法尽量削弱对人的视觉影响。主要的方法是时间和空间的插值(interpolation)。近年来的研究还包括最大平滑恢复,运动补偿时间预测等。

3.连续媒体分布服务

连续媒体分布服务的目的是在internet尽力服务的基础上提供qos和高效的音/视频传输,包括网络过滤、应用层组播、内容复制等。

网络过滤:是拥塞控制的一种,不仅可以提高视频质量,还可以提高带宽利用率。网络过滤通常采用的是丢帧过滤器,其基本方法是客户端根据网络丢包率向过滤器发送请求来增减丢帧速率,以调节媒体流的带宽。这种速率整形可以在拥塞点进行,这样可以提高速率控制的效率和拥塞控制的响应时间。

应用层组播:ip层的组播存在诸如可扩展性、网络管理和对高层应用的支持等屏障。应用层组播机制打破了ip组播的一些障碍,其目的在于构建网络上的组播服务,以更灵活的方式实现组播控制,节约网络带宽。

内容复制:内容/媒体复制是提高媒体传输系统可扩展性的一项重要技术。内容复制具有以下优点:(1)降低网络连接的带宽消耗。(2)减轻流服务器负荷。(3)缩短客户端时延。(4)提高有效性。

4.服务器

当视频服务器响应客户的视频流请求以后,它从存储系统读入一部分视频数据到对应于这个视频流的特定缓存中,再把缓存的内容通过网络接口发送给相应客户,保证视频流的连续输出。目前存在三种类型的视频服务器结构:(1)通用主机方法。采用计算机主机作为视频服务器。它的主要功能是存储、选择、传送数据。缺点是系统成本高而且不利于发挥主机功能。(2)紧耦合多处理机。把一些可以大量完成某指令或者专门功能的硬件单元组合成的专用系统级联起来,就构成了紧耦合多处理机实现的视频服务器。这种服务器费用低、性能高、功能强,但是扩展性较差。(3)调谐视频服务器。这种服务器主板上有一个独特微码的嵌入式仿真器控制。通过在主板中插入更多的服务通路,可以方便地进行扩展。

5.媒体同步

所谓媒体同步是指保持一个数据流或者不同媒体流之间的时间关系。通常有三种类型的同步控制:流内(intra-stream)同步、流间(inter-stream)同步和对象间(inter-object)同步。

6.相关协议

(1)实时传输协议(rtp)与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cp),rtp和rtcp都是基于ip的应用层协议。(2)实时流协议(rtsp)是由realnetworks和netscape共同提出的一个应用层协议。(3)资源预留协议(rsvp)资源预留协议是运行于传输层的一个网络控制协议。

二、网络视频教学的实现方式

1.教学视频素材的存储及网上发布

通过全程数字化的设想录制及编辑,利用现有的网络平台,采用.MPEG/.MPG/.DAT/.AVI/.RA/.RM/.RAM/.WMV等影像格式将接收的节目和现场教学或课件有选择的进行存储,并对存储的节目进行编目、检索,最终实现网上发布。在这种模式中,信息的采集与获得都是基于DownloadandPlay的模式,必须全部下载下来后才能使用。由于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网络条件还很不发达,这种方式可使网络教学正常化。

2.视频教学点播系统

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将部分有价值的教学课件和经典课程进行数字化存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课件点播系统,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实时或非实时单一广播(Unicast)或组播(Multicast),并对这些课件或课程进行编目和网上发布,以利于师生随时点播或网上补课,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现代“流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在线点播得以顺畅实现。因为音视频文件是一种时间性的连续数据,因此采用“流媒体”技术后可以无需等待全部数据下载完毕就可以开始浏览或播放数据,从而实现网络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同步。而且“流媒体”处理的信号压缩比很大,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存储体积,节省网上资源。

3.视频教学网络直播

利用实时视频压缩、大数据量网络直播,异步视频控制等流媒体技术,在Internet环境中,通过先进高效的数据传输技术,将采集到的视频数据,向整个网域内实时直播,达到网络内任何一台客户机均可同步观看电视节目、现场直播、摄像头视频、视频文件等。真正的基于Web应用的全新视讯直播系统,是按照国际标准的MPEG-4图像编解码技术和实时数据流传输的网络协议开发,可稳定运用于基于IP协议的任何网。采用软件技术实现视频通信,文件直播,字幕及图片的显示远程管理等功能,可广泛适用于教育行业的多媒体教学、远程教育、校园电视台等。

4.远程教育系统——可交互的多路实时视频的线性教学

早期的网络教育主要以课件下载、视频下载、视频点播等方式为主,相对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在教与学之间音视频互动方面的表现力仍有一些缺陷,因此在教学效果上交互的效果较差。而在真实的课堂中,为了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往往需要教师能够及时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的答疑解惑、指点迷津。远程教育系统一直以来更侧重于多媒体交互技术,在处理多方多层次交互方面有着更多的技术处理手段和应用积累,网上家教、网上辅导有一对一和一对多两种模式。为远程教育和远程培训真正的打造出了基于网络的互动课堂,使网络视频教育更加生动和具体。

网络视频教学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网络传媒技术基础上的多媒体应用,学校和机构可以解决跨地区的教学和培训,为教育教学改革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春海:网络视频技术及应用标准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

6.平板简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六

活动1 平板电脑简介

1.1平板电脑简介

平板电脑简称Tablet,是一种小型、方便携带的个人电脑,以触摸屏作为基本的输入设备。它拥有的触摸屏允许用户通过触控笔或数字笔来进行作业而不是传统的键盘或鼠标。用户可以通过内建的手写识别、屏幕上的软键盘、语音识别或者一个真正的键盘(如果该机型配备的话)进行输入。目前平板电脑主要有三大系统,分别为谷歌安卓系统、苹果IOS系统、微软Win8系统。平板是集成了多种设备特性的多媒体移动设备,它集合了笔记本电脑、电子书、有线设备、手机以及电子相框等诸多功能。1.三星平板

三星平板电脑的型号有好多,包括三星 GALAXY Tab系列,三星p系列,三星(SAMSUNG)XE500T1C-A01CN,三星 N8010,三星N8000等等,三星平板用的是安卓系统。

2.苹果平板电脑

苹果平板电脑是由美国苹果公司推出的一款名为“iPad”的触摸屏平板电脑。iPad的功能,包括浏览互联网、收发电子邮件、操作表单文件、玩视频游戏、收听音乐或者观看视频。

从外观上看,iPad就是一个大号的iPhone,运行的是iPhone OS的操作系统,支持多点触控,内置了地图、日历、youtube、itunes store等应用,同时还可以运行所有App Store的程序。

3.Microsoft surface

Surface是美国微软公司推出的全新硬件品牌。这款平板电脑采用镁合金机身10.6英寸显示屏,配备USB 2.0或3.0接口,使用Windows 8操作系统。微软官网将其称为“全高清显示屏”,屏幕比例为16:9。

iPad虽然比笔记本小,但是它同样拥有强大的处理器,同时它的屏幕也够大足以与纸质书本以及其他课程材料相媲美,而且更具交互性。除此之外,iPad还提供一些其他辅助工具,例如录音功能可以帮助有视力障碍的人,可以调整字体大小以满足那些有听力缺陷的人,在未来,一些iPad app甚至可以让我们创造自己的媒体。

1.2平板如何运用于课堂上及怎样实现一对一的数字化教学

1.平板如何运用于课堂上

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时代学习的重要方式。现如今,我们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从笨重的台式电脑到轻便的可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到现在我们可以用平板真正的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平板已逐步走入我国中小学课堂。那么平板如何运用于课堂上呢? 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方式就是使用讲台前的电脑投影到大屏幕上,教师因为要控制电脑课件,所以离不开讲台,这就导致了教师缺少走下讲台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为了让教师彻底解放双脚,真正的走到学生中去,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控制软件让教师通过ipad控制电脑,就像在电脑前面操作一样,而且教师可以使用直观的操作方式如触摸以及缩小或放大的手势来操作电脑中的应用程序以及幻灯片。试想一下,教师在讲课同时既要兼顾学生的感受又要操作电脑,往往会顾此失彼。如果教师使用ipad控制电脑,在播放幻灯时轻轻点击一下ipad屏幕就会显示下一页,浏览网页时手指滑动屏幕就可以让页面滚动,如果学生看不清屏幕上的文字,教师可以双指滑动屏幕缩放显示内容,学生演示课件,教师可将ipad交于学生,利用虚拟键盘可以进行填空作答等。

在教学中可以用的遥控软件有百变遥控器,向日葵,将其受控端装在要控制的电脑上,主控端装在平板上,根据要求设置,便可以进行控制。2.平板怎样实现一对一的数字化教学?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指课堂中的每个学习者都拥有一台可交互的数字化学习设备,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掌上电脑和智能手机等。那么平板怎样运用于课堂上呢?PAD不仅仅可以安装与课本教材配套的多媒体电子书籍,供学生阅读学习,还可以主动给学生出题目、改作业、提出学习建议等。(1)课堂上

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中,电子白板取代了传统的粉笔、黑板,学生的课桌上摆放着一台台平板电脑。课件可在授课教师的电子白板和孩子手中的平板电脑上实现同步;孩子们用平板电脑完成与老师的互动,与同学探讨解题方法、完成习题;习题讨论结束,随堂测验开始,通过教师点击电子白板上的功能按键,考试题下发到孩子们的平板电脑上;十分钟后测试完成,孩子们通过互联网将“考卷”上传;教师可选择性地将“考卷”展示出来。传统印象中严肃、紧张的课堂气氛,完全没有出现在这堂短短40分钟的数学课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参与者无不兴致盎然。

老师们上课所使用的书和传统的纸质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那么教师的教学设计,或者说他的教学方案,他所拥有的教学资源、他的课件,全部以一种电子书的学习输入到学习终端中,在一对一的交互式学习过程中,教师用电子书讲授,学生用电子书学习,这既改变了教材的呈现方式,又改变了学生的赏析方式、课件的演示方式,最终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资源。学生人手一机,动态的教学过程用iPad来承载,它同时就记录了按照学生个性化学习过程的学习轨迹,它包括了预习的轨迹、赏析的轨迹、作业的轨迹,以及评价的轨迹等等。当然学生也可以用平板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难题,可以找专家帮忙解决,也可以找同学共同探讨等等。这种一对一的数字化学习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主动的、个性化学习,在保留了课堂教学形式的同时,充分注意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特点。(2)教育App 教育App简单来说就是指在移动终端上运行的一些教育类软件。IPad针对学生开设的教育软件种类繁多,有色彩亮丽的画面和图片,实现人机交互,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学习的乐趣。比如思维导图软件,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记忆知识,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

学生在使用iPad进行辅助学习时,会面临各种信息要进行选择。如何从众多的软件产品中挑选出适合自己的一款,则要我们通过不断的试验和验证。例如,苹果的iTunes U汇集了世界各地教育机构发布的350 000多个教学资源,想要从中选择出适合自己的产品,就要求学习者有足够的辨别和选择能力,需要教师或家长对其进行指导学习,在最短的时间找出最适合自己的产品。3.学校的wife环境

网络的便利让老师可以更加轻松和快捷地引入信息,和学生做网络的互动等等,对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是有好处的。因此,在将平板用在课堂上之前得考虑到,为了保持整堂课顺利进行,整个教室的wife环境是否具备一个班的所有平板都能连网。能连网后,网速怎样?会影响学习吗?这一系列问题都是需要考虑的,因此希望学校可以加强无线网络建设,让大家都能用上稳定的网络。

1.3平板给教学带来的好处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1.平板电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生们对QQ和网络游戏的兴趣要远远高于单调枯燥的课堂,甚至越来越多的学生因为迷恋网络而对学习提不起半点兴趣,因此,平板电脑走进课堂势必会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参与度,如果教师可以借助学生们玩游戏的心理,将教学内容设置为一种游戏,让学生们在主动探究与合作学习中过关升级,那么学生们就会逐渐地回归课堂,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会得到有效的激发。iPad走进课堂,给学习增添了无限乐趣。人手一个学习终端,每名学生都参与其中,配合专门开发的软件,教师能及时地掌握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在合作学习方面,相比传统个人电脑,iPad大小合适的屏幕、多点触控技术、及时的信息反馈、海量的资源应用等优点能够比较好的支持合作学习。借助iPad丰富的功能,教师也能准确方便地记录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并与学生一起对其进行评价,这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出现了一些变化,成为课堂作业的评价者。在学生投入学习方面,iPad良好的交互界面让学生更投入,学生对iPad最初的新鲜感会随着时间而消退,但当正确认识学习工具的作用后,不会影响他们的使用兴趣。

2.平板电脑的移动便捷性

平板电脑的出现,以其简易的触摸屏使用,图像和声音兼备等特点,成为最佳的电子书包。学生只要用手轻轻触摸点击屏幕,即可找到需要的电子教材资源。家长也不必再担心学生每天要背沉重的书包上学,也不用担心忘记带课本的学生丢三落四,而且,这样也节省了一大笔的教材费用开支,不存在出现教材破旧和过时的问题。

3.平板电脑进入课堂可以完成分层教学与分层辅导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也自然有快有慢,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主张采用分层教学和分层辅导,随着平板电脑进入课堂,分层教学会得到很大的完善。比如我们可以将练习题按难易程度分为基础题、重难点题、拓展题,为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习题,学生直接在触摸屏上答题,任课教师在后台系统上能够看到每位学生的答题情况,掌握全班答题情况的分析数据,并根据实时反馈进行辅导和讲解。因此,采用平板电脑教学可以得到学生们对学习情况的直接反馈,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更好地完善分层教学和分层辅导。在教学应用方面,高年级最常用浏览器、ibooks功能,在数学科目中使用game应用;低年级以游戏应用为主。

综上所述,iPad在课堂上的应用,对改变传统课堂结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有着很好的作用,每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成为积极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看客;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随时准备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iPad作为一个专门的教学移动平台,将进一步推进教学信息化,使教与学不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而且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教学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活动2 IPAD在教学中的应用

2.1 IPAD如何连接投影仪

如何用ipad连接投影仪来演示PPT?

Ipad连接投影仪,需要使用专用的VGA连线方可连接显示输出设备。如下图所示:

第一步先说在投影机上显示照片或视频的方法。

直接连接投影机是不出图像的,要想在投影机上看到iPad上的照片或视频,必须播放它们才会显示。

第二步来说把教学常用的PPT通过iPad显示在投影机上的方法。

首先还要在软件上再下功夫。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才可把iPad的PPT文件在投影机上显示。

1.你要先下载一个苹果的类似PPT的制作工具Keynote,安装在iPad上。有了这个软件,可以把电脑上的PPT等转到iPad上。当然也可以用Keynote来制作幻灯片,功能也很强大,只是开始不大熟悉。

2.连接投影机后,打开Keynote上的演示文稿,包括从电脑转来的PPT,此时投影机依然无图像,只有点播放才会看到投影机的图像,只是这时iPad上没有图像,代之的是个简单的操作界面,可以滑动或点击换片。

【扩展】平板中的PPT哪里来?——云盘。如果有事先已经做好的PPT,可以放在云盘里,在连网的状态下直接下载就可以,既方便又安全。云盘是互联网存储工具,是互联网云技术的产物,它通过互联网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信息的储存,读取,下载等服务。具有安全稳定、海量存储的特点。比较知名而且好用的云盘服务商有360云盘、百度云盘、金山快盘、够快网盘等。是当前比较热的云端存储服务。你只需要百度这些网盘名称,打开登录界面,注册一个帐号就可以用了。

2.2手写记录软件showme

Showme软件可以将平板变成交互式白板,可以记录屏幕的内容转换为视频,并可以将视频发布到网站上供人学习,是交互式视频教学的好工具。Showme是一个由用户产生内容、用户消费内容的开放学习社区,在Showme中,用户通过iPad上的客户端App,采用录屏方式创作教学内容,再经由社区分享到需要这项学习资料。Showme的愿景是将世界上各个领域优秀的专家和教师链接起来,为学习者提供优秀学习资源。Showme的特点是产生知识、浏览知识的成本都比较低。Showme主要有以下功能:(1)在白板上画图并录制

Showme的iPad客户端白板功能极其简单,只有7个颜色画笔、橡皮擦、图片三项功能。点击开始录制按钮后,在屏幕上的所有记录和语音都会被录下来。用户可以随时停止时间线,并用充足的时间来完善白板上的内容。

(2)发布

录制好之后,iPad可登陆社区,并将保存的录屏片段上传至社区,分享方式可分为私密(他人可通过URL直接访问)、朋友(推送至订阅时间线)和公开三种方式。当然,发布任何内容都是不需要审核的。

(3)基于话题和用户订阅

Showme提供基于话题和用户的订阅功能,学习者来到社区之后,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订阅,之后如果他人制作的学习资源被标记为这个话题,那么这个资源便会出现在订阅时间线上。除了话题,还提供关注某个用户发布的学习资源。

2.3 IPAD教育软件应用

1.bContext软件简介

bContext是苹果里的一款应用软件,它主要是通过将静态的文本(PPT、PDF、静态的图像)与音频、写作和绘画等相结合来呈现的一个应用程序,这个程序可以让任何人将视觉与语言元素添加到复杂的想法中而为人们更好地理解。要使用bContext,只需从App打开一个标准文件(PDF格式,PPT,JPG,或gif)。然后,音频记录的同时在屏幕上绘制一个会话。任何人都可以查看记录的“语音幻灯片”,友情链接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共享,可以在带有HTML5兼容浏览器的任何电脑或移动端观看。用户可以方便地通过Twitter,Facebook,LinkedIn,YouTube或电子邮件分享他们的语音幻灯片。语音幻灯片也可以嵌入到博客或免费的网站上。

它有以下特点:(1)语音记录(2)添加音乐曲目

(3)绘制时五颜六色的笔和荧光笔的选择(4)添加文本/网页截图

(5)编辑您的语音幻灯片单独更改符号或语音(6)搜索照片

(7)公共嵌入HTML代码

(8)导入PPT、PDF和Dropbox的或GDrive的图像(9)创建和管理私有组

(10)文件转换为MP4或上传到YouTube(11)提词器(12)上下文评论 在教育方面,此款软件可以用于翻转课堂实录课,解释难懂的概念,通过创建引人入胜的内容并分享在网站或博客上与大家共享,是一款很实用的应用。2.Explain everything简介

随着移动学习终端的普及,微课程也越发受欢迎。微课程以其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某个课题或学科知识点进行知识讲解、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这种教学过程或相关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大的便捷性。那么怎样制作微课程?

Explain Everything是一款简单易用的能够让您在演示文档上做注释和旁白的设计工具。运用Explain Everything灵活多样的设计工具,您可以创造出动态交互式的课程,活动内容,评价和教程。用Explain Everything把iPad变成交互式的电子演示白板。

Explain Everything的优势是很明显的,首先它的功能明显强出很多:能导入各种文件甚至视频、能缩放、可以插入一些简单的图形、有激光笔/鼠标、以及页面内对象的分层叠放等等。而且它允许用户将成果发布到各种场合。它的界面如下图所示:

平时教师在教室里讲课,其实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记不住老师所讲的东西,而回答学生问题的时候老师总是需要把讲过的东西重讲一遍。经常这样做,作为老师会觉得比较失落,因为会觉得作为老师没有启发学生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而仅仅是在唤起他们的记忆而已。有了Explain Everything,就不用反复讲相同的内容。它录制的内容跟课堂录像绝对是不一样的,课堂录像的观众感觉是在旁观一个课程,而Explain Everything则是把老师的板书呈现给学生。3.思维导图imindmap简介

思维导图是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利于人脑扩散思维的展开。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学习中,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记课堂笔记以及课后复习,在平板上运用思维导图会更加便捷,可以自由缩放整个图。思维导图这款软件不仅适用于学生,也适用于老师,教师运用思维导图,教案的篇幅减少了相当大一部分,并且教案变得更容易修改,方便老师回顾。下面我们来介绍imindmap思维导图工具。Imindmap界面如下图所示,(小编在下图简单做了一个学习理论的概要,红色椭圆部分是根据需要增加的导图框)可以根据需要自行编辑:

思维导图的优势:

(1)关键词、线条、色彩、图像并用,促使学生使用个人的联想能力,增加知识回忆的可能性;(2)思维导图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老师、学生都方便对信息进行组织和管理;(3)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能够形成学习和思维的习惯,能更快的学习新知识和整合旧知识。

2.4Ipad中演示文稿软件keynote和slideidea.现如今PC上单调的 PPT 演讲模式已无法满足越来越凸显的移动办公、移动演讲的需求,下面给大家介绍两款演示文稿软件,让幻灯片与众不同!1.keynote

Keynote 是一个演示幻灯片应用软件,不仅支持几乎所有的图片字体,还可以使界面和设计也更图形化.Keynote还有真三维转换,幻灯片在切换的时候用户便可选择旋转立方体等多种方式。借助预演幻灯片显示功能,能让演示的节奏更自然流畅。观众在主屏幕上欣赏你的演示的同时,你可以在次屏幕上看到当前和下一张幻灯片、讲演者注释、以及时钟和计时器。Keynote的功能:

(1)主题,提供统一风格的配色格式,包括文字,图,表格等;OpenGL-通过3D技术幻灯片切换动画,立方体旋转效果,卡片切换效果,溶解效果等等。(2)支持双显示器: 使用者可以在大屏幕上进行演示,同时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看提示等。

(3)导出文件格式有PDF, QuickTime, Flash, JPEG, TIFF, PNG, html(和 jpeg图片)和微软PowerPoint。

(4)幻灯片支持所有QuickTime视频格式(包括 MPEG和 DV)。Keynote的演示方式:

将Keynote Remote添加到你的iPod touch上,你便可以自在地在房间的任何角落进行演示,Keynote Remote通过Wi-Fi将iPod touch变成无线遥控器。在使用肖像模式显示时,你可以看到幻灯片和演讲者注释。无论你在房间的任何角落,手指轻点iPod touch即可开始播放,轻扫则可向前浏览幻灯片。即使你无法亲自上台,也不会影响演示的正常进行。你可以利用Keynote内置的旁白工具录制画外音,并设定好时间以配合幻灯片中的动画、以及幻灯片之间的过渡效果。Keynote的界面如下图所示:

2.让枯燥的PPT起死回生:移动幻灯片slideidea SlideIdea 是一款云端演示平台,可以通过简单的触控操作完成幻灯片制作,演讲者可用平板进行演讲操作,并且可实时和听众发起投票等互动环节,还能在演讲结束后把 PPT 直接分享到听众的移动设备。

Slideidea支持三种平台:ipad,Android和win8.iPad 版的亮点功能要数“幻灯片广播”,该功能使听众能够将演讲者的 PPT 同步在自己的移动设备上播放(画笔也可同步),方法是在浏览器上输入 时,即可进行投票或提问,投票结果或问题会实时显示在演讲的 Slide 中,便于现场的互动。

分享:演讲 Slide 可以通过手机预览、展示参考资源等。SlideIdea 是为移动设备而生的,所以演讲者和观众都可以通过移动端直接预览 Slide,演讲者也可以在平板上进行操作,比如高亮、画笔等功能.移动:可以通过手机遥控,通过移动设备投影。SlideIdea 可以在移动端实现遥控功能,甚至如果移动设备支持投影或和投影连接的话,就可以直接投影演示。播放:触摸手势,投影仪本身在变革。SlideIdea 正在改变传统的投影播放方式,它把平板的操作方式搬到了投影上,同时支持联网数据实时显示,在线播放等功能。

组件:Slide 未来将开放组件市场,让用户可以创建各种组件来实现更多的功能。Slideidea的界面如下图所示:

7.浅谈学前差异教学策略及其应用 篇七

1. 先行策略

指幼儿在参与教学活动前,给予需要特殊教育的幼儿事先的提示或预演, 帮助这部分幼儿能够顺利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消除幼儿的顿挫感,提高其自信心。这种策略的优势在于事先的引导,包含预演、提示等。预演是一种有效的差异教学策略,幼儿在参加活动前,要先预测其在活动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例如,组织游戏教学时, 对于动手能力差的幼儿,要事先演示游戏所要构建的东西,对幼儿进行指导, 然后让其参与活动,这样能力差的幼儿也能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提高了幼儿的成就感。指示则是在教学中,对幼儿在某一指示性问题或活动中的适应能力进行引导。在常规教学中,有需求的幼儿可能对一些指示没有反应, 需要适时对其进行提示,以此来提高幼儿的参与水平。这就需要教师对每一个幼儿的兴趣、能力等进行了解。

2. 自我管理策略

自我管理策略在差异教学中被认为是提高幼儿独立性的有效策略。该策略的目的是为了教会幼儿对适应与不适应的行为进行区分,随时监督自己的行为,并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传统意义上的行为管理是由教师来完成的,而该策略下,将行为管理转移到幼儿身上,教师可以集中精力进行教学。自我管理策略不但能够有效地达成目标行为,而且幼儿在进行自我管理时,能够更好地学会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的依赖程度降低。随着幼儿对成人的依赖的减少, 其与同伴参与互动的机会也就更多, 获得的自信和成功机会也就增多。能够进行自我管理的幼儿,必定会更加积极地参加班级活动,更好地融入到班集体中。对于个别行为问题严重的幼儿,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其制定有效的自我管理计划,在家长、教师及同学的协助下和班级环境的影响下,使其改变或控制自己的行为,提高其自我管理的能力。

3. 同伴中介策略

因为一些幼儿从小性格比较孤僻, 社会交往能力相对缺乏,因此实施同伴中介策略是帮助这部分幼儿融入到班集体中最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同伴来帮助这部分幼儿,可以降低幼儿与成人之间一对一的交流障碍,幼儿与同龄人之间的沟通更加的顺畅,其行为方式也会受到同伴的影响。同伴对幼儿进行辅导, 可以使两个幼儿一起学习、一起游戏, 促进其共同发展。此外,开展全班性的同伴辅导,全班幼儿自主配对,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所有幼儿都能参与到学习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提高了教学的水平。同伴合作学习,提高了幼儿的学业水平和社会交往能力,教师适时对小组活动进行调整,让正常幼儿与特殊幼儿共同参与游戏等活动,促进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发展。

4. 幼儿主动活动作为基础的教学 策略

该教学策略要求教学活动要以幼儿为主体,在不同的活动中,都要将个别化的目标融入到个体发展中,对先行因素或者预测行为结果进行合理安排, 培养幼儿的生成性和功能性技能。在互动教学中,注重幼儿的主动活动,教师也要对周边的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自然环境中发生的各种事件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也就是将幼儿的计划性、常规性以及自我主导型活动作为教学的重点,包括洗漱、游戏、春游、上学放学等事情。例如,如果幼儿自发性地说出一些话,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回应,并在与其交谈中对其行为进行有意识的引导。

8.论《导数及其应用部分》的教学 篇八

中图分类号:G633.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041-02

高中实行新课程改革后,教科书在框架结构和具体内容等方面变化都很大。湖北省也于2008年秋加入到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行列;无论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是优秀的教材,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师教学行为上,新课程的实施需要课堂教学有一个质的变化。而如何落实,如何正确地理解新课程的思想理念成为广大一线高中数学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微积分作为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衔接内容,两版教科书在内容的呈现方面有哪些变化?对学生的学习主要有哪些影响?有哪些改进与不足?这些问题的研究对加速数学课程改革进程,推动教科书建设,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标版教科书关注学生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的改革是其最大的亮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个别值得商榷的地方,值得进一步研究。

一、对函数极值理解的处理是否可以将两版教材结合起来,采用课标版的探究,采用大纲版的表述

大纲版教科书是这样定义的:

一般地,设函数f(x)在点x0附近有定义,如果对x0附近的所有的点,都有f(x)f(x0),我们就说f(x0)是函数f(x)的一个极小值,记作y极小值=f(x0);极大值与极小值统称为极值。

课标版是这样来叙述的:如图,以a,b两点为例,我们可以发现,函数y=f(x)在点x=a的函数值f(a)比它在点x=a附近其他点的函数值都小,f '(a)=0;而且在点x=a附近的左侧f '(x)<0,右侧f '(x)>0。类似地,函数y=f(x)在x=b的函数值f(b)比它在点x=b附近其他点的函数值都大,f '(b)=0;而且在点x=b附近的左侧f '(x)>0,右侧f '(x)<0。我们把点a叫做函数y=f(x)的极小值点,f(a)叫做函数y=f(x)的极小值;点b叫做函数y=f(x)的极大值点,f(b)叫做函数y=f(x)的极大值。极小值点、极大值点统称为极值点,极大值和极小值统称为极值。

大纲版教科书虽然也进行了探究但过程比较粗糙,学生感触不深,理解起来仍然比较模糊,但对极值定义的表述比较严密;课标版教材探究比较细腻,并且对图像的局部特征还做了“特写”,学生理解起来更直观,但如此叙述极值定义会使学生错误的理解为取得极值处的导数一定为0。虽然对于课标版的教科书中所涉及的函数来讲,没有歧义,但这样定义是不严密的。比如y=|x-a|这样的函数,它们在x=a处也有极值,但在x=a处导数不存在,不符合课标版的定义,所以这样来定义极值欠妥。是否能将二者有选择性的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既达到容易直观感知又不会使学生产生歧义呢?

二、理解导数到底要不要讲极限?讲多少合适?

在微分学中,导数概念的建立最为关键。从微分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知道,极限概念是导数概念的核心基础,没有了极限过程也就没有了导数,极限是导数不可回避的概念。肖柏荣老师曾经于1982年在其文章《中学数学中极限、导数和微积分教学初议》中认为“极限是数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微积分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如函数连续性、导数、定积分以及无穷级数等实际上都是特定形式的极限。”“求导法则和积分法则也都是以极限运算为基础的。”因此,从科学严谨的意义上说,不教极限是没法教导数的。

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对无极限的中学微积分课程在一些地区的实施情况做了调研。其中宋宝和、房元霞老师于2004年发表在数学教育学报上的文章《逾越形式化极限概念的微积分课程》表明学生和教师对导数设计的变化有明显的反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生称赞导数应用性广泛;但是教师表现出较大的不适应。宋宝和、房元霞、郭兆明老师于2006年发表在《课程·教材·教法》上的文章《变化率思想:高中开设微积分课程的价值》中认为:课标教科书中无极限微积分的课程设计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反思,关注学生对导数本质的理解和对微积分思想方法的掌握;宋宝和、房元霞、连茂廷老师最近发表在《数学通报》上的文章《高中生对导数概念理解情况的调查研究——兼与大学生的比较》认为:学过无极限微积分的高中生对导数概念本质的语言表述比两阶段都学过极限和导数的大学生好,将运动和变化问题化归为导数来解决的能力要比大学生强,但是高中生对导数概念形象化理解仅停留在瞬时速度、瞬时变化率、切线斜率三个实例上。

我所在的中学大部分教师都是带过多届大纲版教材的教师,我们一直认为:无极限的导数学生学完后仅仅停留在感知这一阶段,学生对导数的理解是模糊的、机械的,比如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追问教科书只给出了函数y=x2,y=x-1,y=求导公式的推证过程,怎么样才能导出函数y=xn的求导公式呢?诸多像这样过去可以借用极限来理解和解释的问题现在都不能实现。那么究竟在这里如何处理好呢?我们认为还是应该讲一些极限,但讲多少合适,这依然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责任编辑 刘 馨)

中图分类号:G633.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041-02

高中实行新课程改革后,教科书在框架结构和具体内容等方面变化都很大。湖北省也于2008年秋加入到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行列;无论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是优秀的教材,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师教学行为上,新课程的实施需要课堂教学有一个质的变化。而如何落实,如何正确地理解新课程的思想理念成为广大一线高中数学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微积分作为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衔接内容,两版教科书在内容的呈现方面有哪些变化?对学生的学习主要有哪些影响?有哪些改进与不足?这些问题的研究对加速数学课程改革进程,推动教科书建设,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标版教科书关注学生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的改革是其最大的亮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个别值得商榷的地方,值得进一步研究。

一、对函数极值理解的处理是否可以将两版教材结合起来,采用课标版的探究,采用大纲版的表述

大纲版教科书是这样定义的:

一般地,设函数f(x)在点x0附近有定义,如果对x0附近的所有的点,都有f(x)f(x0),我们就说f(x0)是函数f(x)的一个极小值,记作y极小值=f(x0);极大值与极小值统称为极值。

课标版是这样来叙述的:如图,以a,b两点为例,我们可以发现,函数y=f(x)在点x=a的函数值f(a)比它在点x=a附近其他点的函数值都小,f '(a)=0;而且在点x=a附近的左侧f '(x)<0,右侧f '(x)>0。类似地,函数y=f(x)在x=b的函数值f(b)比它在点x=b附近其他点的函数值都大,f '(b)=0;而且在点x=b附近的左侧f '(x)>0,右侧f '(x)<0。我们把点a叫做函数y=f(x)的极小值点,f(a)叫做函数y=f(x)的极小值;点b叫做函数y=f(x)的极大值点,f(b)叫做函数y=f(x)的极大值。极小值点、极大值点统称为极值点,极大值和极小值统称为极值。

大纲版教科书虽然也进行了探究但过程比较粗糙,学生感触不深,理解起来仍然比较模糊,但对极值定义的表述比较严密;课标版教材探究比较细腻,并且对图像的局部特征还做了“特写”,学生理解起来更直观,但如此叙述极值定义会使学生错误的理解为取得极值处的导数一定为0。虽然对于课标版的教科书中所涉及的函数来讲,没有歧义,但这样定义是不严密的。比如y=|x-a|这样的函数,它们在x=a处也有极值,但在x=a处导数不存在,不符合课标版的定义,所以这样来定义极值欠妥。是否能将二者有选择性的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既达到容易直观感知又不会使学生产生歧义呢?

二、理解导数到底要不要讲极限?讲多少合适?

在微分学中,导数概念的建立最为关键。从微分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知道,极限概念是导数概念的核心基础,没有了极限过程也就没有了导数,极限是导数不可回避的概念。肖柏荣老师曾经于1982年在其文章《中学数学中极限、导数和微积分教学初议》中认为“极限是数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微积分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如函数连续性、导数、定积分以及无穷级数等实际上都是特定形式的极限。”“求导法则和积分法则也都是以极限运算为基础的。”因此,从科学严谨的意义上说,不教极限是没法教导数的。

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对无极限的中学微积分课程在一些地区的实施情况做了调研。其中宋宝和、房元霞老师于2004年发表在数学教育学报上的文章《逾越形式化极限概念的微积分课程》表明学生和教师对导数设计的变化有明显的反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生称赞导数应用性广泛;但是教师表现出较大的不适应。宋宝和、房元霞、郭兆明老师于2006年发表在《课程·教材·教法》上的文章《变化率思想:高中开设微积分课程的价值》中认为:课标教科书中无极限微积分的课程设计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反思,关注学生对导数本质的理解和对微积分思想方法的掌握;宋宝和、房元霞、连茂廷老师最近发表在《数学通报》上的文章《高中生对导数概念理解情况的调查研究——兼与大学生的比较》认为:学过无极限微积分的高中生对导数概念本质的语言表述比两阶段都学过极限和导数的大学生好,将运动和变化问题化归为导数来解决的能力要比大学生强,但是高中生对导数概念形象化理解仅停留在瞬时速度、瞬时变化率、切线斜率三个实例上。

我所在的中学大部分教师都是带过多届大纲版教材的教师,我们一直认为:无极限的导数学生学完后仅仅停留在感知这一阶段,学生对导数的理解是模糊的、机械的,比如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追问教科书只给出了函数y=x2,y=x-1,y=求导公式的推证过程,怎么样才能导出函数y=xn的求导公式呢?诸多像这样过去可以借用极限来理解和解释的问题现在都不能实现。那么究竟在这里如何处理好呢?我们认为还是应该讲一些极限,但讲多少合适,这依然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责任编辑 刘 馨)

中图分类号:G633.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041-02

高中实行新课程改革后,教科书在框架结构和具体内容等方面变化都很大。湖北省也于2008年秋加入到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行列;无论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是优秀的教材,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师教学行为上,新课程的实施需要课堂教学有一个质的变化。而如何落实,如何正确地理解新课程的思想理念成为广大一线高中数学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微积分作为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衔接内容,两版教科书在内容的呈现方面有哪些变化?对学生的学习主要有哪些影响?有哪些改进与不足?这些问题的研究对加速数学课程改革进程,推动教科书建设,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标版教科书关注学生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的改革是其最大的亮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个别值得商榷的地方,值得进一步研究。

一、对函数极值理解的处理是否可以将两版教材结合起来,采用课标版的探究,采用大纲版的表述

大纲版教科书是这样定义的:

一般地,设函数f(x)在点x0附近有定义,如果对x0附近的所有的点,都有f(x)f(x0),我们就说f(x0)是函数f(x)的一个极小值,记作y极小值=f(x0);极大值与极小值统称为极值。

课标版是这样来叙述的:如图,以a,b两点为例,我们可以发现,函数y=f(x)在点x=a的函数值f(a)比它在点x=a附近其他点的函数值都小,f '(a)=0;而且在点x=a附近的左侧f '(x)<0,右侧f '(x)>0。类似地,函数y=f(x)在x=b的函数值f(b)比它在点x=b附近其他点的函数值都大,f '(b)=0;而且在点x=b附近的左侧f '(x)>0,右侧f '(x)<0。我们把点a叫做函数y=f(x)的极小值点,f(a)叫做函数y=f(x)的极小值;点b叫做函数y=f(x)的极大值点,f(b)叫做函数y=f(x)的极大值。极小值点、极大值点统称为极值点,极大值和极小值统称为极值。

大纲版教科书虽然也进行了探究但过程比较粗糙,学生感触不深,理解起来仍然比较模糊,但对极值定义的表述比较严密;课标版教材探究比较细腻,并且对图像的局部特征还做了“特写”,学生理解起来更直观,但如此叙述极值定义会使学生错误的理解为取得极值处的导数一定为0。虽然对于课标版的教科书中所涉及的函数来讲,没有歧义,但这样定义是不严密的。比如y=|x-a|这样的函数,它们在x=a处也有极值,但在x=a处导数不存在,不符合课标版的定义,所以这样来定义极值欠妥。是否能将二者有选择性的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既达到容易直观感知又不会使学生产生歧义呢?

二、理解导数到底要不要讲极限?讲多少合适?

在微分学中,导数概念的建立最为关键。从微分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知道,极限概念是导数概念的核心基础,没有了极限过程也就没有了导数,极限是导数不可回避的概念。肖柏荣老师曾经于1982年在其文章《中学数学中极限、导数和微积分教学初议》中认为“极限是数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微积分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如函数连续性、导数、定积分以及无穷级数等实际上都是特定形式的极限。”“求导法则和积分法则也都是以极限运算为基础的。”因此,从科学严谨的意义上说,不教极限是没法教导数的。

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对无极限的中学微积分课程在一些地区的实施情况做了调研。其中宋宝和、房元霞老师于2004年发表在数学教育学报上的文章《逾越形式化极限概念的微积分课程》表明学生和教师对导数设计的变化有明显的反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生称赞导数应用性广泛;但是教师表现出较大的不适应。宋宝和、房元霞、郭兆明老师于2006年发表在《课程·教材·教法》上的文章《变化率思想:高中开设微积分课程的价值》中认为:课标教科书中无极限微积分的课程设计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反思,关注学生对导数本质的理解和对微积分思想方法的掌握;宋宝和、房元霞、连茂廷老师最近发表在《数学通报》上的文章《高中生对导数概念理解情况的调查研究——兼与大学生的比较》认为:学过无极限微积分的高中生对导数概念本质的语言表述比两阶段都学过极限和导数的大学生好,将运动和变化问题化归为导数来解决的能力要比大学生强,但是高中生对导数概念形象化理解仅停留在瞬时速度、瞬时变化率、切线斜率三个实例上。

我所在的中学大部分教师都是带过多届大纲版教材的教师,我们一直认为:无极限的导数学生学完后仅仅停留在感知这一阶段,学生对导数的理解是模糊的、机械的,比如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追问教科书只给出了函数y=x2,y=x-1,y=求导公式的推证过程,怎么样才能导出函数y=xn的求导公式呢?诸多像这样过去可以借用极限来理解和解释的问题现在都不能实现。那么究竟在这里如何处理好呢?我们认为还是应该讲一些极限,但讲多少合适,这依然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上一篇:研学教案(总结交流)下一篇: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鞋子的配对》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