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患者管理制度

2024-09-28

传染患者管理制度(共18篇)(共18篇)

1.传染患者管理制度 篇一

关于优质护理在消化道传染病患者中的护理体会

消化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患者的排泄物( 如呕吐物、粪便等) 传播的, 是属于病从口入的疾病, 消化道传染病在众多疾病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做好护理工作对患者意义重大。优质护理模式具有整体性、个性化、创造性, 将舒适的护理措施供给患者, 使其感到满意, 可以有效减轻疾病对患者心理与生理造成的双重影响, 提高治疗效果。本文56例消化道传染病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干预, 现将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 年1 月~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消化道传染病患者56 例, 男36 例, 女20 例, 年龄21~53岁,平均年龄(36.58.2) 岁。其中包括病毒性肝炎31 例, 细菌性痢疾12 例, 阿米巴痢疾5 例, 伤寒2 例, 手足口病6 例。将56 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优质护理组, 各28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常规护理组采用传统传染病护理, 优质护理组在常规传染病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人文关怀等护理干预, 具体的护理内容包括:①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护理人员与刚入院的`患者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 耐心介绍消毒隔离、饮食、探视方面的知识, 消除其焦虑、恐惧的心理, 使患者感到亲切。以不同的消化道传染病类型为患者安排病房, 每日用含氯制剂的消毒液擦拭地面与喷洒房间2 次,每周用紫外线灯对病房和走廊消毒2 次, 以免患者担心交叉感染。②在护理操作中融入人文关怀。首先, 在语言行为方面应始终保持态度和蔼, 见到患者轻声问候。实施护理操作的过程中注重患者隐私的保护, 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导患者,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其次, 在非语言行为方面护理人员应重视面部表情、态度和手势等。为患者提供服务时应动作熟练、手法轻柔;面对沮丧患者, 投以关心的眼神, 不避讳握手,使其信心增强;若患者痛苦, 投以同情的眼神, 将安慰通过温柔的触摸传递;接触患者不可戴手套, 避免其感到被歧视。最后应加强健康教育, 将发病机理、预防、治疗、预后、注意事项等知识介绍给患者, 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③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力量。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其与朋友、家属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会极大影响其心理状态, 从而影响治疗效果。护理人员需将消毒隔离、传染病等相关知识向其朋友与家属讲解, 要求其不要对患者表现出不满情绪,假如条件允许应经常探视, 与患者交流、谈心, 给予鼓励和支持, 关心患者。④出院指导。对即将出院的患者提供联系卡,上面需将复诊时间、医生的姓名和电话等注明, 建立电话回访制度, 若患者感到不适, 需尽快与医生联系并就诊。

1. 3 观察指标 护理效果评估以患者治疗后的精神焦虑状态为准, 分无、轻度、中度、重度四个等级。护理2 周后向两组患者发放护理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表, 主要包括患者和家属了解康复知识与否、健康教育、护理技术、服务态度、是否及时解决患者需求、巡视病房等共10 个方面, 主要包括满意和不满意两项。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 采用2 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护理干预 2 周后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对比:优质护理组中18 例(64.3%) 患者无焦虑, 有6 例(21.4%) 为轻度焦虑, 有4 例(14.3% ) 为中度焦虑, 无重度焦虑患者, 常规护理组中10 例(35.7%) 患者无焦虑, 有8 例(28.6%) 为轻度焦虑,有7 例(25.0% ) 为中度焦虑, 有3 例(10.7% ) 为重度焦虑患者,护理干预后优质护理组患者的精神焦虑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常护理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优质组28 例患者中, 有26 例满意, 2 例不满意, 满意度为92.9%, 常规组28 例中有21 例满意, 7 例不满意, 满意度为75.0%, 两组护理满意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小结

在优质护理中, 护理人员应用心与患者交流,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认真完成每个护理操作, 同时向患者讲解与疾病相关的知识、注意事项等, 增强其自我关怀意识, 积极进行健康宣教, 使其形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 避免传染给家人,督促患者加强锻炼, 使机体免疫力提高, 改善其生存质量。本次研究数据显示, 护理干预后优质护理组患者的精神焦虑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 并且优质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 说明优质护理不仅能给予患者生活上的照顾,还能给予其精神关怀, 使其焦虑程度减轻, 促进疾病恢复,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提高,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2.传染患者管理制度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 目前拥有血液透析机15台, 目前在院透析患者有83人。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了血透科管理制度。制度中明确规定, 对所有初次透析的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相关检查, 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分区分机进行血透。且每半年复查1次。

在2011年8月, 江西省卫生厅印发《江西省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质量控制评价标准 (试行) 》中指出: (1) 新入或转入的患者, 要进行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及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相关检查, 并于第3、6个月再次复查相关指标 (即0、3、6原则) , 以后每半年复查一次。 (2) 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应每半年复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指标, 建议定期做肝功酶检查 (ALT、AST) , 当有输血制品史者, 建议输血后3、6个月复查感染指标, 以后每半年复查一次。我院再次根据规定修改了相关制度, 对血透患者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传染性标志物的复查。初期患者少, 需查阅每位患者的病历才能知晓患者的复查日期及检测结果, 倒不觉得麻烦。随着患者的增多, 工作量日趋加大, 且容易出现漏查的隐患。笔者设计了《血液净化患者检查登记表》 (表1) 应用于临床实际工作中, 并借鉴了江西省卫生厅发布的《江西省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管理规定》附件1《新入院患者首次血液透析信息登记表》 (表2) , 便于医务人员查询, 使每位血透患者能够及时进行传染性标志物的复查。

经管医师月底查阅《血液净化患者检查登记表》, 将下月需复查的患者及复查日期列表放于醒目的位置。经管医师和护士根据患者需要复查的日期提前与患者交流沟通, 告知其进行检查的意义和必要性, 得到患者的同意。在患者来院血透的前1 d进行电话联系, 告知患者应空腹来院, 抽血后才能进食, 并将患者血透的时间安排在上午进行。检查结果及时登记在册。

在日常工作中, 院感科不定期去血透科进行督导检查, 查阅病历及检查结果登记本, 对需复查患者及时提出预警, 在下次督查时有针对性的进行检查。并要求医务人员在进行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消毒隔离制度、手卫生规范, 规范处理医疗废物。对各种相关制度及流程执行不到位的地方下发整改通知单, 要求科室及时整改落实。根据医院制定的临床质量考核标准对科室及当事人进行考核, 与经济挂钩, 起到一个警示作用。

2 结果

自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底, 本院收治血透患者105例, 均能够及时进行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查。血液透析累计进行了21362例次, 未发生因血透引起的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及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院内感染。

3 讨论

3.1 加强培训:

院科两级有针对性的对工作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工作规范和标准、专业技术知识、医院的制度及流程的培训, 使医务人员学习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 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与制度、工作规范流程与要求。

3.2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及流程:

根据国家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 (2010版) 》、《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管理规范》等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及时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流程, 并打印成册, 下发至科室, 利用早交班、查房、业务学习等多种形式与临床医护人员进行面对面交流, 进一步强化了医务人员的危机管理意识及遵守医院感染防控制度的自觉性[1]。将血透患者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查列入制度中, 并根据制度制定了新患者入院流程图, 要求新入或转入的患者应抽血做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 医师根据检查结果决定是否需要隔离透析。血透患者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查有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及艾滋病病毒的感染早期可无任何症状, 容易被忽略, 偶有不适也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而造成误诊或漏诊[2]。

我院目前只收治了乙型肝炎病毒及梅毒螺旋体感染的患者, 对这些患者, 我们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分区分机进行血液透析, 护理人员相对固定, 治疗车及诊疗器械相对固定, 使用后及时进行消毒处理。新患者上机前, 经管医师与护士双人核对纸质检查报告单, 确认无误后再根据患者的检查结果分区分机进行血液透析。在院长期进行血透的患者, 根据制度按“0、3、6”的原则及时进行传染性标志物的复查,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由于病毒的变异、“窗口期”的存在及检测试剂的灵敏度所限, 不可能检出全部感染者, 因此, 按照国家及省卫生厅发布的各项规定, 对血透患者及时进行各项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查显得尤为重要。我院自推行《血液净化患者检查登记表》后, 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 使在院进行血透的患者能够及时进行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查, 避免漏查的现象发生, 减少了医疗纠纷, 为医院带来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摘要:目的 为确保血透患者能够及时进行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查, 避免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医院感染。方法 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及流程, 设计了《血液净化患者检查登记表》应用于临床实际工作中。结果 自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底, 本院收治血透患者105例, 均能够及时进行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查。血液透析累计进行了21362例次, 未发生因血透引起的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及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院内感染。讨论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血透患者进行规范治疗及相关检查, 并及时进行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查, 能够杜绝血源性传播疾病医院感染的发生, 减少医疗纠纷, 为医院带来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关键词:血透,传染性标志物,检查,体会

参考文献

[1]赵丽, 张建勇, 崔霞, 等.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工作方法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6) :836.

3.肝癌患者出现黄疸并不传染 篇三

本刊记者: 在临床中,常能看到肝癌患者出现黄疸,身体很黄,看起来很吓人,于是就有人有疑问了,它会不会传染呢?

何裕民:许多人对肝癌患者存在很多“误会”,尤其是对肝癌重病黄疸患者避之唯恐不及,这类患者看起来比一般病人要黄得多,因此不了解“内情”的人就会认为肝癌像肝炎一样会传染。但肝癌是人体自身细胞发生恶变,异常增生的恶性疾病,并无病原体排出,所以肝癌不是传染病,不会传染。有些肝癌病人出现黄疸,是肝功能受损或肝内胆管受压迫所致,所以也不会传染。

接触有乙肝的肝癌患者需防传染

本刊记者: 那普通的肝癌患者会传染吗?家属需不需要采取什么措施?

何裕民:近来,流行病学资料证实,与肝癌患者密切接触的人患癌机会并不比非接触者多。所以,对肝癌病人,无需采取特殊隔离措施,接触过肝癌病人或家属有患肝癌者也不用太过紧张焦虑。但需注意的是,很多肝癌是在乙肝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乙肝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染,所以与曾经患有乙肝的肝癌病人接触的人,需要时要注射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肝传染。

丙肝转化为肝癌可能性很高

本刊记者: 您刚刚提到了有乙肝的肝癌患者,那究竟肝炎会不会变成肝癌呢?

何裕民:很多人对肝炎是不是都会变成肝癌也存在疑问。其实肝炎有很广泛的含义,任何因素引起的肝脏炎症性变化都可成为肝炎。但人们通常所说的肝炎,是由肝脏病毒引起的肝炎,此类炎症有传染性,又称传染性肝炎。传染性肝炎,按照引起肝炎病毒的不同,可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种类型,近年来又发现了庚型和TTV肝炎病毒,这两种病毒的致病性还有待研究。

甲型与戊型是一类,病人的粪便可排出肝炎病毒,这些排泄物污染水和食物,不过这类肝炎大多可自愈,不会转化为肝硬化或者肝癌。乙型或丙型肝炎会通过血液传染,病人血液中含肝炎病毒,会通过医疗器械和某些特殊情况进入另一个人体内,导致另一个人发病,乙肝丙肝病人发病后仍可痊愈,但也有一部分病人转化为慢性乙肝、肝硬化或肝癌等。丁型肝炎很奇特,它不会独立致病,但被乙肝病毒感染后,病情多数恶化,丙肝转化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可能性极高。因此,丙肝病人要全面预防,积极治疗,增强体质,防止向肝硬化、肝癌方向转化。

本刊记者: 谢谢何教授,我们下期见!

4.传染病管理制度 篇四

1.贯彻“预防为主”医院指定专人负责传染病管理工作,建立转染病管理工作,建立传染病报告、登记、传染病漏报自查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对传染病管理工作的领导,定期检查,抓好工作质量。

2.发现传染病爆发疫情或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要及时(2小时内)向区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中心报告,并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积极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3.实行传染病首诊负责制度。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即时转入传染病定点收治医疗机构。

4.建立传染病个案登记卡,按照卡片登记项目填写齐全,不得漏项。掌握其动态情况,做好追踪随访。接到疫情报告后,凡甲类传染病应立即访视处理,乙类传染病24小时内完成初访与处理。按照有关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导下,必要时对病人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进行预防消毒;对病人接触者,实行医学观察;密切接触者预防性用药。

5.做好计划免疫工作的管理、疾患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现、报告和调查处理。

6.加强对结核病传染源的发现与报告,配合疾控中心做好恢复期结核病病人的送药和访视工作。

7.建立健全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制度,开展防治知识宣传,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咨询、检测、转诊服务;协助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医学随访、医疗救助;妥善保管工作档案,严格遵守保密制度。

8.针对各种传染病发病季节、传播途径等特点,积极在社区开展重点和多发产染病的防治知识宣传。

9.落实消毒和人员防护工作,有防止院内感染的各项措施。10.做好医院传染病疫情登记、统计、分析。重视疫情资料的完整性、可靠性和连续性、为本地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1.配合疾控部门做好传染病流调、访视、疫点处理及密切接触者等控制工作。协助疾病预防中心开展以传染病漏报调查工作、疾病相关因素的的调查和防治干预研究工作。

5.传染病管理制度 篇五

一、传染病报告

(1)根据病种,依法填写传染病报告卡,送防保科网上直报。甲类传染病和乙类按照甲类管理传染病应立即报告防保科,在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乙类传染病中除乙类按照甲类管理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时限外,其余均不得超过24小时。丙类传染病报告时限均不得超过24小时。如超过以上各时限,即为迟报。

(2)双休日、节假日期间由防保科安排人员负责传染病报告值班,以确保工作日以外时间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

二、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

(1)门诊日志至少包括就诊日期、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工作单位(学生填写学校班级、幼托儿童填写幼儿园班级)、联系电话、病名(初步诊断)、发病日期、初诊或复诊

(2)出入院登记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工作单位(学生填写学校班级、幼托儿童填写幼儿园班级)、联系电话、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情况(如果死亡,还应填写死亡原因和死亡日期)

三、检验、影像科室登记及反馈

(1)检验科室登记项目包括送检科室和医生、病人姓名、性别、年龄、检验结果和检验日期;影像科室(含放射科、B 超室等)检查登记包括开单科室和医生、病人姓名、性别、年龄、检查结果和检查日期。检验师或影像医师在登记病人检查信息时不得漏登或项目缺漏。

(2)对门诊和住院部门送检或开单的病人检出异常检验或检查结果,特别是对于传染病诊断有确诊或临床诊断意义的病原学、血清学、临检指标和病理影像,应在出具检验、检查结果后,除将报告单交予病人外,应在两小时内将异常检验或检查结果报告单送达送检(开单)科室或医生,并做书面反馈记录或由送检(开单)医生签字接交。

四、传染病培训考核

每年对全院职工以及新进人员分别组织开展一次传染病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规范》、卫生部下发的部分传染病诊断防治相关文件等。培训结束后,统一进行培训效果考核,考核不合格者,限期再次受考核,如仍不合格,脱岗学习一周,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再上岗。

五、传染病信息保存和安全管理

(1)网络直报计算机专机专用,专人管理,避免使用公用的计算机登录网络直报系统。

(2)网络直报计算机安装杀毒软件、防火墙,并及时升级软件,更新病毒库,定期杀毒。禁止在运行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计算机上安装、运行含有病毒、恶意代码、木马的程序,不得运行黑客程序及进行黑客操作。

(3)不得在无关人员在场情况下操作疫情专报系统,因事离开,必须退出系统,关闭计算机。

(4)发现帐户信息泄露,须在最短时间内(最长不超过24小时)通知本级系统管理员,暂停该用户的使用权限。

(5)如掌握用户账号使用密码的直报用户调离传染病网络直报信息管理岗位时,应及时向本级系统管理员报告,请其修改原帐户信息后,方可继续使用。

六、自查与奖惩

(1)传染病报告质量自查由防保科负责组织实施,由分管院长带队至少每月一次。自查内容应包括传染病报告及时率、漏报率、重卡率、门诊日志等诊疗记录和传染病报告卡内容填写的完整率及准确率、门诊日志和传染病报告卡内容填写的一致率等内容。同时,将漏、迟报病例及时反馈当事人及其所在科室,并呈报分管院长。

(2)防保科报告卡录入人员,在上机录入报告卡前,应再次审核报告卡填报质量,对存在信息缺漏、逻辑错误的卡片,通知报卡人补填、订正,核对无误后的个案信息通过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确认上报。

6.传染病管理制度 篇六

一、加强晨间检查工作,如有异常加强观察并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或陪送到医用医疗单位检查诊断发现是传染病做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早疫点处理消毒同时协助消毒专职人员做到园(所)的终末消毒。

二、做到传染病登记,并及时向地段医院防保组报告,加强医学观察,在观察期内如再发生新病例,应按患者离开日期延长医学观察期。

三、在医学观察期内不开新班,不转出,发病班在观察期内不并班,不接纳新生发病和不发病班儿童如有密切接触者,每一天须加强医学观察。

四、发病班儿童所使用的食具、茶具毛巾、玩具、便器、清扫工具、粪尿排泄物等在医学观察期内要单独消毒处理。

五、按计划免疫要求,配合地段医院,区卫生防疫站,按时、定量、全程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7.传染患者管理制度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收集的标本均来自于我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住院患者, 共3 536例, 其中男1 912例, 女1 624例, 年龄6个月~88岁, 平均年龄51.5岁, 在输血前抽取患者的静脉血3ml进行检测。

1.2 试剂及仪器

HBsAg检测试剂由上海新创提供, 抗-HCV检测试剂由郑州安图提供, 抗-HIV检测试剂由北京万泰提供, 抗-TP检测试剂由珠海丽珠提供。仪器为伯乐680酶标仪。

1.3 方法

常规分离出无混浊、无溶血、无黄疸的血清, 用ELISA法检测血清标志物。所有的试剂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2 结果

2.1 四项标志物检测结果

3 536例输血前患者HBsAg、抗-HIV、抗-HCV、抗-TP检测结果, 见表1。从表1看出, HBsAg阳性率最高, 为9.27%, 其次为抗-TP, 阳性率为1.07%, 抗-HCV阳性率为0.93%, 抗-HIV阳性率最低, 为0.056%。

2.2 输血标志物阳性与性别差异比较

见表2。表2结果显示, HBsAg阳性率中, 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7, P<0.05) ;抗-HCV阳性与性别无明显差异 (χ2=0.57, P>0.05) ;抗-TP阳性患者也与性别无统计学意义 (χ2=1.35, P>0.05) 。

3 讨论

输血在临床上作为一种治疗和抢救危重患者生命的有效手段之一, 挽救了无数生命垂危患者的生命。然而输血也是传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和梅毒的常见途径, 是造成医源性感染, 引起医患纠纷的一个重要方面[1]。因而进行输血前检测一方面可以减少甚至避免患者因输血传播疾病的机会, 另一方面又能提醒医务人员引起重视, 加强自我防护, 避免职业感染, 对医患双方都有利。

据报道乙型肝炎在我国的感染率高达10%~15%[2], 随着预防接种及全民健康意识的提高, 感染率有所下降。本文检测的结果显示HBsAg阳性率为9.27%, 高于姚仁南等[3]报道的6.88%, 而低于付千钧等[4]的10.09%, 可能与大部分患者来自城市有关。在HBsAg阳性的病例中, 男性阳性率明显高于女性, 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丙型肝炎是目前威胁我国输血安全的最主要病毒之一。感染后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5], 危害极大。由于HCV主要由血液或血制品传染, 因此减少医源性感染是预防 HCV感染的重要环节。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输血传播疾病的认识不断的加强和血液检验技术的进步, 已明显降低了通过输血制品而被HCV感染的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HCV的阳性率为0.93%, 这与我国自然人群中抗-HCV阳性率为0.7%~3.1%统计结果一致[6], 低于HCV在全球人口中的感染率3%[7]。在阳性结果中,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 其原因值得进一步探讨。由于ELISA间接法检测抗-HCV存在假阴性和假阳性问题, 因此抗-HCV阳性结果需用重组免疫印迹试验 RIBA 法进行确认, 再结合HCV-RNA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8]。

本研究中抗-HIV阳性率为0.056%, 与任红霞[9]报道的结果近似。由于HIV的检测结果与检测方法、样本大小、检测地区等存在差异, 因此报道的统计结果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近年来由于静脉吸毒、性滥者的增加, HIV患病率有增加的趋势, 应提高对HIV感染的警惕。

梅毒是一种严重的传播性很强的疾病, 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 已经成为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本研究中抗-TP阳性率为1.07%, 与覃顺节等[10]报道结果1.09%近似, 同时还显示男女感染梅毒的阳性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在输血治疗前对患者进行血液传染性指标检测具有多重意义, 可使无症状的患者能得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提醒临床医务人员对这些阳性患者进行各项诊治时要提高警惕, 加强自身安全防护隔离措施, 合理处置医疗器械与污染物, 避免交叉感染;保存有关检验资料, 以便在将来发生医疗纠纷时有利于明确医患责任, 为举证倒置提供资料和依据, 避免医疗纠纷;还为地区性传染病调查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参考文献

[1]吴小梅.3931例患者输血前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的检测及分析 (J)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7, 25 (4) :448-449.

[2]谢跃文, 夏洁.输血前4种感染性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7 (3) :266.

[3]姚仁南, 陈玲, 陈娜云, 等.27779例患者输血治疗前血液传染性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3 (6) :652-653.

[4]付千钧, 李军, 彭长华.50473例输血前传染性指标检测结果分析及其分布 (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1, 32 (6) :650-652.

[5]Brecher ME.AABB technical manual (M) .15th ed.BechesdaMD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Blood Bans, 2005:667-675.

[6]汤海燕, 李金李.2368例术前及输血前感染性疾病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分析 (J)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07, 13 (13) :1928.

[7]Wasley A, Alter MJ.Epidemiology of hepatitis c:geographicdifferences and temporal trends (J) .Semin Liver Dis, 2000, 20 (1) :1-16.

[8]吴佳玲, 王雷.丙型肝炎病毒检测的方法学评价及临床应用价值 (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7 (2) :65-66.

[9]任红霞.新乡地区无偿献血者HIV感染情况的调查分析 (J) .中国输血杂志, 2011, 24 (4) :345-346.

8.传染患者管理制度 篇八

新型布尼亚病毒所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2009年~2010年,河南、湖北、山东、安徽等地出现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证实,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所致,并命名该病毒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因与蜱虫叮咬相关,也称其为“蜱叮咬病”。

卫生部防控要点提出,要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呕血、咯血、牙龈出血、血便或血尿等出血表现,对无出血表现的病人实施标准预防;有出血表现的病人应住院治疗,尽量单间隔离并张贴明确标识。病人诊疗用品专人专用,诊疗医务人员相对固定,尽量减少探视,所有进出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对接触过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且未采取适宜防护措施的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自停止接触后观察14天,如出现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诊治。

9.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 篇九

1、疫情管理人员定时收集传染病卡片并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卡片或填写不规范的卡片要及时向填写人员查询、核对,准确无误后及时将疫情信息进行网络直报,并做好登记。

2、对已报告的传染病卡片当诊断变更、死亡或误报时要及时做出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

3、定期对已上报的传染病卡片进行查重,对重卡进行剔除。

4、发现本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

5、对甲类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的疾病暴发、少见传染病和本地已消除的传染病的报告信息,立即上报院领导和当地疾病控制机构,经疾病控制机构确认后,按照法定时限通过网络报告信息。

6、疫情分析资料要及时向主管领导报告,使主管领导及时掌握动态。

7、传染病报告记录资料要保存3年,网络直报的疫情信息和相关资料定期导出,制成电子文档双重备份。

8、传染病疫情管理相关资料分类归档保存。

9、疫情管理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账号和密码,密码要一个月更换一次。

10.诊所传染病管理制度 篇十

一、认真贯彻《传染病防治法》,诊所主要负责人为法定传染病责任。

二、预防控制传染病,发生传染病流行时,应协助上级部门做好疫情调查和处理工作。

三、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必须及时或2小时内报告;乙类、丙类应在确诊后24小时内上报。不得迟报、漏报、谎报,如发现严肃处理。

四、不得收治传染病人。发现时应按规定做好登记转诊及上报。

五、接受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定期参加培训。

11.传染患者管理制度 篇十一

2江苏省靖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靖江214500)

摘要:目的:观察浅静脉留置套管针在传染性肝病患者临床应用中的效果。方法对200例肝炎患者进行浅静脉留置套管针输液。结果200例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91%。 结论使用浅静脉留置套管针可以减少病人每天穿刺的痛苦,减少血管损伤,保护血管。同时,也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血液污染的机会。

关键词:浅静脉留置针;传染性肝病;临床应用;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5-099-01 浅静脉留置套管针具有减少血管损伤,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工作效率,保护护士不受血液污染等优点[1],目前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江苏省靖江市第二人民医院传染科患者均为传染性肝病患者,为了减少病人痛苦,并保护护士不被血液污染,我们通常为患者采取浅静脉留置。我院传染科于2009年1月至2012年9月对200例患者采用浅静脉留置套管针输液,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自2009年1月至2012年9月期间住院的患者,共计200例,其中男138例,女62例,年龄15—82岁,平均年龄43.0±3.3岁。200例患者中,甲型肝炎28例,乙型肝炎172例。入院后都采用浅静脉留置套管针输液。 1.2方法

1.2.1穿刺针的选择

均采用苏州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浅静脉留置套管针,型号为BD—22G、BD—24G,使用前要对留置针的质量进行检查,针头有无倒钩,套管有无破裂,开叉及起毛边现象。

1.2.2血管的选择

对使用留置针的患者,操作前应先对患者的身体状况、静脉、机体的营养、病情、所用药物等先进行评估,然后根据需要选择适宜的注射部位及血管,一般宜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宜于固定的血管。通常选取四肢浅静脉进行穿刺,如上肢的肘静脉、前臂贵要静脉和下肢的大隐静脉,小儿可选择耳后静脉、颞浅静脉、额正中静脉。

1.2.3护理人员手的准备

在操作前用肥皂水清洗双手或用抗菌剂碘伏、酒精擦拭双手10-15秒,正确的洗手预防外源性感染,并减少感染机会[2]。

1.3穿刺的方法

穿刺前先将输液管空气排至过滤器,检查并打开留置针,然后再将输液管针头直插入留置针管的肝素帽内,再次排尽空气,按常规选择血管及消毒注射部位后,左手持针座,右手持针翼,去除针套,旋转松动外套管,调整针头斜面,绷紧皮肤固定静脉,右手持留置针针翼,针头斜面向上,在血管上方使针头与皮肤呈15-30°角进针,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顺静脉方向再将穿刺针推进0.2cm,左手持Y接口,撤针芯约0.5cm,持针座套管送入静脉内,同时撤出针芯,松开止血带,打开调节器,用无菌透明敷贴固定穿刺点,用胶布固定输液管,调节输液速度。

2结果

200例中,一次性穿刺成功182例,成功率91%。200例留置时间最短2天,最长20天,平均留置时间为7天,全部病例中,发生局部感染者3例,发生率为1.5%,无一例因使用留置针而出现全身感染。

3护理体会

3.1操作前准备

首先向患者解释,取得病人的配合。使用留置针可以减少穿刺痛苦,可以保护血管,同样可以保护护士不被血液污染,从而达到双向防护。取得病人理解同意后,进行穿刺。首先选择血管,如果血管不明显,也可以采取温水热敷的方法,热敷3~5min使血管充盈,既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还可以减少局部感染的机会。

3.2正规操作

穿刺前准备好体位,选择好血管,使用安尔碘消毒3遍,沿穿刺点中心顺时针消毒1遍,再自中心穿刺点逆时针消毒1遍,最后再顺时针消毒1遍,消毒范围大于敷贴面积。准确定位血管走行,进针角度15°~30°,角度太小,留置针在皮下行走太长,使外套管进入血管内有效长度缩短,易导致液体外渗、脱管;而角度太大,容易刺穿血管,导致穿刺失败[3]。穿刺成功后,用透明敷贴固定。

3.3封管

在浅静脉的留置期间,要做好置管护理,在输液前用生理盐水冲管,以确保推注通畅,方可进行输液。输液后可以使用生理盐水2~5ml或者肝素液2~5ml进行封管。封管采取正压封管,在封管液推注剩0.5~1ml时,一边推封管液,一边拔针头,确保留置管内全是封管液[4]。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正确使用封管液的剂量及封管液推注方法是决定留置时间和减少堵管的关键[5],应每隔6-8小时封管1次。

3.4置管期间,应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做好全面护理

每周换2次留置针眼敷贴,按时常规消毒穿刺针眼周围皮肤,待干后再贴好敷贴,输液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滴速,以防输液速度过快造成循环负荷过重或药物不良反应,快速输液须防液体滴完。

3.5留置时间

留置时间尚无统一规定,有人建议为了防止药液长期刺激血管造成静脉炎和小的血凝块进入血管造成栓塞,留置时间最好不要超过7天,我科平均留置时间为7天,最长时间为20天,无不良情况发生。也有资料显示,留置时间视治疗需要和局部情况而定,定期更换导管,有助于降低感染率。

4小结

传染性肝病大多为慢性病,输液时间较长,静脉留置针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独特的弹性功能, 对于长期输液是非常有利的,使用浅静脉留置套管针大大减少了药液外渗的机会,可以减少病人每天穿刺的痛苦,减少血管损伤,保护血管。同时,也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血液污染的机会,减少了发生职业暴露的机会。浅静脉留置套管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经霁,阎秀兰,郭瑛等.浅静脉留置针保护膜更换时间的探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2,18(6):46.

[2]叶红.血管内留置针的感染控制[J].宜春医专学报,2001,13(1):115.

[3]陈锦秀,丁玲莉,罗薇,等.腋下表浅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危重儿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156.

[4]陈咏梅.儿科静脉留置针封管技术的探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23):48.

[5]张家荣,李翠芳,吕义荣.新生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的封管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7):438-439.

12.传染患者管理制度 篇十二

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 输血已成为临床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 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治疗效果起了重要的作用, 输血安全也日益成为相关部门关心的重要问题。随着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 医疗纠纷也随之增加, 为了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区分患者是输血后被传染上了传染病, 还是患者在输血前本身已患有传染病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解患者传染病的感染情况, 还有利于保护其他患者以及医护人员的自身保护。因此, 对输血的患者在输血前采集血清进行相关的传染病标志物检测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本院对全院输血患者均要求采集血样进行相关传染病标志物检测, 对于长期反复输血患者拒绝采集血样的, 一律要求签写拒绝采集标本的书面文件, 避免以后产生医疗纠纷。现就本院2012~2013年输血患者输血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 Ag)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抗-HCV) 、梅毒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 (抗HIV) 的检测情况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

本院2012~2013年临床各科输血及备血的患者约4230例。

1.2 标本的采集

血标本均需要用黄帽的分离胶试管采集, 然后用专业离心机分离血清后备用。

1.3 试剂与仪器

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由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201310051)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由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20131102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由珠海丽珠试剂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2013081712) ;梅毒螺旋体抗体诊断试剂盒生产企业为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所用仪器酶标仪为Anthos 2010。

1.4 检测方法

检测的方法均为酶联免疫法, 具体的操作过程按照相应的试剂盒操作说明进行。

2 结果

在4230例输血患者的检测中, 总的阳性率为10.73%。其中HBs Ag阳性368例, 阳性率为8.7%;抗-HCV阳性36例, 阳性率为0.85%;梅毒阳性50例, 阳性率为1.18%;艾滋病抗体未能检出。

3 讨论

通过输血传播的疾病与感染已知有十几种, 其中最严重的是艾滋病,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1]。本实验室在检测输血前患者的传染病标志物的总阳性率为10.73%, 可见在输血前对患者的血清进行传染病标志物检测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未提前对这些患者进行传染病标志物检测, 这些患者就存在日后发生医疗纠纷的风险性, 对传染病标志物提前检测, 能很好地避免这种风险的发生, 同时对于输血的患者, 在输血前应该与患者签订输血治疗同意书, 使因为输血而引起的医疗纠纷降到最低。

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国之一, 在我国人群中HBV的感染者和携带者高达10%左右[2], 在本次统计中, HBs Ag阳性率为8.7%, 略低于相关的报道水平, 出现这种情况, 可能是目前乙肝疫苗接种已被广泛应用, 并且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增强, 对于有肝炎病毒的孕妇, 在怀孕期间应用免疫球蛋白进行了母婴阻断, 有利的保护了新生儿;另一方面, 有一部分患者, 尤其是长期反复输血的患者, 因为家庭条件的限制, 来院仅仅就为了输血, 这类患者相当大的一部分人拒绝采集血样进行传染病标志物的检测, 以此来降低医疗成本, 在这部分人群中, 传染病尤其乙型肝炎病毒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对要高一些, 这也是造成传染病标志物检出率低的一个原因。全国艾滋病疫情呈低流行态势, 但部分地区和部分人群中疫情严重, 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数量继续增加, 但新发感染人数保存在较低水平[3]。本次未能检出抗-HIV阳性的患者, 可能与本次统计仅仅统计输血的患者有关, 输血患者并不能完全代表本市全部人群艾滋病流行情况, 而且在这部分输血患者中, 尤其长期反复输血的患者, 很多人用以与医院签订协议的方式拒绝采集血样进行相关传染病标志物的检测, 这也应该是造成抗-HIV未能检出的一个原因。

进行输血前患者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的另一个必要原因是可以降低其他患者医源性感染和保护医护人员。对于这些有输血需求的患者, 输血仅仅是疾病治疗的一个部分, 有的患者还需要进行手术、血样透析、介入、侵入性检测等治疗与检查, 这样, 他们的病毒对于其他的患者及医护人员构成了一个威胁, 对于这些患者应用过的医疗器械, 要更加严格的消毒处理, 使严格的消毒工作更有针对性。医护人员因为每天都会接触各种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及体液等, 在对患者进行医疗操作的过程中, 如果发生皮肤黏膜暴露损伤, 暴露的黏膜一旦接触到患者的污染物时, 患者的病毒就会感染给医护人员。据相关报道, 我国的医务人员血清HBs Ag阳性率是普通人群的3~6倍[4]。因此在了解了患者的传染病感染情况, 医护人员在处置这些患者时, 应更加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避免医疗损伤的发生, 提高自身的防护意识, 做好医务人员自身的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培华.输血技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7.

[2]张钦辉.临床输血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322.

[3]姚展成, 丘燕, 欧佩芳.1035名医院工作人员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态调查分折.广东医学, 2002, 2 (23) :36-37.

13.学校传染病管理制度 篇十三

原则: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一、疫情报告制度:

学生在校期间如有传染病的发生,要及时、准确地报告区疾控中心(在经医院确诊或实验室检查)。

顺序:学生---班主任---分管校长(办公室)---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区疾控中心、区教育局

二、晨检制度:

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加强晨检工作。对患传染病的学生班主任老师及时与家长联系,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隔离治疗,并对已发生传染病班级的其它健康学生要进行预防性服药,如扳兰根、维生素C等。

三、消毒制度:

认真做好教室、专用教室消毒工作,对发生传染病的班级要重点消毒。

四、病愈后复课要求:

根据不同的传染病隔离时间来决定隔离期限,隔离时间不到的必须要有医院传染病科证明,并由班主任查验后学生才能进教室上课,反之仍作为病未愈不能来校上课。

五、传染病流行季节,加强相关内容的健康教育,教育学生勤洗手,及时做好学生的计划免疫,防止交叉感染。

14.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篇十四

2、对传染病防治要认真做到及时发现疫情,及时分析、及时采取措施,及时向有关职能部门及防疫部门报告。

3、按有关文件规定的传染病,认真负责准确填卡填报。

4、负责疫情报告人要严格按疫情报告的时限,有漏报或迟报现象,承担相应责任及相关处理。

5、对违反传染病防治法和实施办法规定的.科室和个人,根据违法情节给予扣款、行政处罚、触及刑法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6、一个人,同时发生两种传染病时,须分别填写两张卡,十四岁以下儿童请填写家长姓名。

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于1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报告,并同时报出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15.传染患者管理制度 篇十五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传染科2009年11月-2011年10月收治的患者218例, 排除未成年人、意识障碍、精神疾病史和精神药物应用史等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9例。观察组:男59例, 女50例;年龄19~78 (47.03±12.44) 岁;其中肺结核15例, 甲型肝炎53例, 乙型肝炎36例, 丙型肝炎5例;文化程度包括大专以上37例, 高中51例, 初中12例, 小学及以下9例。对照组:男58例, 女51例;年龄18~75岁 (46.75±12.16) 岁;其中肺结核16例, 甲型肝炎51例, 乙型肝炎37例, 丙型肝炎5例;文化程度包括大专以上38例, 高中52例, 初中11例, 小学及以下8例。2组性别、年龄、病种、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护理干预,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入院时, 护理人员及时翻阅病历资料, 并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观察患者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 努力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 使患者对护理人员产生充分的信任感[2]。护理人员耐心细致地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规章制度、主治医师、责任护士等相关情况, 注意语言热情、态度亲切, 以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和无助感。介绍同病室患者病情和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 以消除其害怕被别的患者传染的恐惧感。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传染病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 做好预防和隔离措施, 并强调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 要耐心细致地解释。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既可满足患者多疑、好问的心理, 又可向患者宣传卫生保健常识[3]。针对患者患病后产生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和性格特征, 采取个体化心理疏导。耐心开导患者, 告之良好的心理状态对疾病康复的积极影响, 以既往治疗成功、预后良好的案例鼓励患者, 解除其忧虑, 帮助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现实, 并积极配合治疗。鼓励患者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情绪宣泄, 避免过大的精神压力导致人格解体和精神崩溃等严重后果[4]。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适当运用暗示性语言, 掌握分寸, 尽量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 使之于治疗和护理过程中体会到人文关怀。学会换位思考, 给予患者充分的同情心和爱心, 发生误解或护患纠纷时, 应冷静处理, 绝不与患者争吵。同时积极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 嘱其多关心、爱护患者, 利用亲情的力量帮助患者消除或缓解负性情绪, 以利于疾病的康复[5]。

1.3 判断标准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价患者焦虑程度, 包括20项内容, 采用4级评分法评定各项症状出现的频度, 将各项得分相加, 得到总粗分, 乘以1.25后取整数部分即得标准分。以标准分50分为临界值, 分值越高, 表示患者焦虑症状越严重。采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 评价患者焦虑程度, 评分方法类似SAS量表。以标准分53分为临界值, 分值越高, 表示患者抑郁症状越严重。全部患者出院前进行护患满意度调查, 护患满意率= (非常满意+比较满意)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焦虑、抑郁程度比较

与护理干预前比较, 2组SASSD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且观察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干预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护患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护患满意率为99.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2.6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传染病患者由于对传染性疾病相关知识的缺乏和对预后的未知, 常产生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 具体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急躁、易怒, 甚至不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或易激发医患纠纷。部分患者对所患疾病的严重性过分担忧, 害怕受到亲戚、朋友和同事的歧视, 担心传染给家人, 表现为抑郁、烦闷、消极沉默等。部分传染性疾病病程较长、迁延难愈, 由此产生的医疗费用十分高昂。患者在治疗期间易产生急躁、悲观等情绪反应。由于治病心切, 患者很在意相关信息的搜集, 对医护人员的言语、态度、举动等细节比较敏感。当各项检查和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和效果不佳时, 患者易产生放弃治疗的念头, 此时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尤为重要。

通过对传染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 不仅使患者体会到来自医护人员温暖和呵护, 消除或缓解其由于疾病产生的负性情绪, 有利于患者的康复进程, 而且在实施心理护理的过程中也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整体修养, 使护患关系变得亲密、融洽, 减少了护患纠纷的发生。

本结果表明:与护理干预前比较, 2组SASSD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观察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护患满意率为99.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2.6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总之, 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传染病患者负性情绪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并可增进护患关系,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殷志荣, 毛鸿琴.传染科患者的心理反应及护理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 (4) :575.

[2]李秀红.心理护理在传染病房中的应用[J].医药论坛杂志, 2010, 31 (7) :126-127.

[3]张丽君, 赵桂珍, 索玉霞.传染科患者心理与心理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35) :152-153.

[4]徐赛荣.住院传染患者的心理需要及心理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18) :166-167.

16.传染患者管理制度 篇十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传染病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我院传染病报告和登记制度。

一、报告制度

(一)报告和登记的病种

凡在我院被初次诊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均须上报登记。1.甲类传染病:(要求医院2小时内报告上一级疾病控制中心)鼠疫、霍乱。2.乙类传染病:(要求医院12小时内报告上一级疾病控制中心)。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丙型、戊型、未分型)、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肺炭疽、皮肤炭疽、未分型)、痢疾(细菌性、阿米巴性)、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Ⅰ期、Ⅱ期、Ⅲ期、胎传、隐性)、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间日疟、恶性疟、未分型)。3.丙类传染病(要求医院24小时内报告上一级疾病控制中心)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4.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

尖锐湿疣、性病肉芽肿、软下疳、非淋菌性尿道炎、生殖器疱疹、肺外结核。5.食物中毒和大批原因不明病人

凡本市及外地成批(3人次以上)的食物中毒病人。

说明:当某种传染病按高一级别管理时,报告时间执行高一级要求。如:手足口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时,则报告时间为2小时内。

(二)疫情报告和登记人

1.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和食物中毒时必须进行登记,按规定报告。2.各临床治疗科室为责任报告单位,首次医生为责任疫情登记报告人。

(三)疫情报告方式和内容

疫情报告方式分为:传染病报告卡报告、紧急报告、定期报告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1.传染病报告卡报告

责任疫情报告人执行职务时,发现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食物中毒者,在作门诊登记和传染病登记的同时,须逐例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在规定的时限内送达医务处值班室,由值班员立即通知感染控制科,并根据情况报告值班领导。(1)传染病报告卡的填写

①病人为军人或军队在编职工时,应填写《中国人民解放军传染病报告卡》;病人为地方人员(包括军队非编职工、家属、子女)时,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

②传染病报告卡内容须填写完整、准确,不得漏项;患者单位、发病日期、就诊日期、诊断等要填写具体,字迹工整清楚。

③初发病人填写发病报告卡,若已确诊,在传染病报告卡诊断病名旁空格内记“√”;疑似传染病病例在拟诊病名旁空格内记“?”,并在登记簿备注栏内注明“已报”;

④若病人初诊有误,应当在确诊或排除原诊断后12h内发出订正报告卡,在原诊断病名旁空格内记(×),在订正病名栏内填写确诊病名;病人出院或死亡时应当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注明出院或死亡时间及诊断。发病报告、订正报告、出院或死亡报告均应当在传染病报告卡上标明;

⑤一人同时患两种或两种以上传染病时应当一个病种填写一张卡;

⑥病人患病治愈后,再次患同一种传染病,应再次填写报告卡,作发病报告。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填卡说明: 卡片编码:由报告单位自行编制填写。

患者姓名:填写患者的名字(性病/AIDS等可填写代号),如果登记身份证号码,则姓名应该和身份证上的姓名一致。

家长姓名:14岁以下的患儿要求填写患者家长姓名。

身份证号:尽可能填写。既可填写15位身份证号,也可填写18位身份证号。性别:在相应的性别前打√。

出生日期:出生日期与年龄栏只要选择一栏填写即可,不必既填出生日期,又填年龄。实足年龄:对出生日期不详的用户填写年龄。

年龄单位:对于新生儿和只有月龄的儿童请注意选择年龄单位,默认为岁。工作单位:填写患者的工作单位,如果无工作单位则可不填写。联系电话:填写患者的联系方式。

病例属于:在相应的类别前打√。用于标识病人现住地址与就诊医院所在地区的关系。现住地址:至少须详细填写到乡镇(街道)。现住址的填写,原则是指病人发病时的居住地,不是户藉所在地址。

职业:在相应的职业名前打√。

病例分类:在相应的类别前打√。乙肝、血吸虫病例须分急性或慢性填写。发病日期:本次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本次诊断日期。

死亡日期:死亡病例或死亡订正时填入。疾病名称:在作出诊断的病名前打√。

其他传染病:如有,则分别填写病种名称,也可填写不明原因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名称。订正病名:直接填写订正后的病种名称。退卡原因:填写卡片填报不合格的原因。报告单位:填写报告传染病的单位。报告人:填写报告人的姓名。填日期:填写本卡日期。

备注:用户可填写一些文字信息,如传染途径、最后确诊非传染病病名等。(2)传染病报告卡的传递

责任报告人将填写完整的传染病报告卡在规定时间内送达医务处值班室,值班员负责通知医院传染病报告专职员。(若体系部队出现聚集疫情或特殊病例,医务处值班员须立即报告上级领导,待医务处批准报告后,再通知患者所在单位的防疫机构。)医院传染病报告专职人员收集、检查、核对传染病报告卡,做好登记后,按照规定的时间和程序报告地方上一级CDC或军区CDC(特殊病例须医务处同意上报后再行报告)。2.紧急报告

(1)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须作紧急报告:

①发生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疑似病人或病菌携带者);

②发生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常见的AFP包括:脊髓灰质炎;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神经根炎;外伤性神经炎(包括殿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单神经炎;神经丛炎;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性麻痹);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急性多发性肌炎;肉毒中毒;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短暂性肢体麻痹;

③聚集性发病,即同一集体机构或同一居住点在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出现3例(含3例)同种传染病;

④发生乙、丙类传染病及其他传染病的暴发或流行; ⑤发生当地从未有过或国家已经宣布消失的传染病; ⑥发生症状相似的大批原因不明病人; ⑦发生大批或严重食物中毒;

(2)紧急情况报告方式、内容及时限

①发现上述(1)③--⑦情况时,责任疫情报告人必须立即电话报告医务处值班室,值班员记录报告内容,经医院专家组核实后,由医务处值班室在2小时内电话报告上一级CDC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紧急情况报告至少包括以下内容:疫情发生时间、单位、发病人数、发病经过、病例诊断及依据、病例情况、涉及人员数量和范围、已采取的措施和拟采取的措施、疫情发展预测等。

②发现(1)①时责任疫情报告人必须立即电话报告医务处值班室,并将填写完整的传染病报告卡送达医务处值班室;经医院专家组核实后,由感染控制科在2小时内网络直报军、地上一级CDC。

③一旦发现疑似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包括疑似脊髓灰质炎),立即电话报告白下区CDC疾控一科(电话:86536812),由白下区CDC疾控一科负责明确诊断和下一步报告工作。

3.定期报告(1)《医院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数及阳性人数统计表》报告。每月5日以前上报上月《医院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数及阳性人数统计表》。该表由检验科负责人在每月3日前签名确认后送医务处,医务处审核后盖业务专用章,直报地方上一级CDC。原始资料保存3年,注意保密,非专职人员不得查阅相关资料,任何人未经被检测人允许不得向包括直系亲属在内的人员和无关机构泄露有关信息。

(2)肠道传染病旬报。每年4月1日至10月31日进行肠道传染病旬报告(零报告),即每月9日、19日、29日由传染科肠道门诊统计并向地方上一级CDC传真当旬医院肠道传染病统计表。原始资料由肠道门诊保存。

(3)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相关科室每月3日前将资料送达感染控制科(包括新生儿预防接种副反应),每月4日前由感染控制科将加盖医院医疗公章的报表(含零报告),寄往白下区CDC,地址:南京白果树2号,白下区CDC疾控一科,吉庆超收,邮编:210029。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

当某种传染病被确定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时,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可疑或疑似病例时必须立即电话报告医务处值班室,值班员记录报告内容,经医院专家组核实后方可进行报告。(1)零报告

医院各哨点每日在规定时间内向医务处值班室报告并做好记录。

医务处值班员按照有关要求向规定的上级CDC和卫生行政管理单位零报告,并做好报告记录。

(2)军队患者报告方法

对于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属现役军人和文职干部,以及未移交地方的离退休人员的,要逐项填写《中国人民解放军传染病报告卡》,送达医务处值班室。值班员立即电话报告南京军区CDC疫情报告室(电话:867179),并根据有关要求通知患者所属部队的卫生防疫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传染病报告卡》在24小时内由医院传染病报告专职人员通过规定途径发出。

(3)地方患者报告方法

对于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属地方人员者,按属地化管理要求,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卡》,并立即送达医务处值班室,值班员通知医院传染病报告专职人员在规定时限内通过国家传染病报告专用网报告。

二、登记制度

医院各科室须建立门诊日志,住院登记簿,试验室检测(包括肺结核)结果登记本,放射科X线检查结果登记本,传染病报告登记本。所有登记项目要求字迹清楚,项目完整,如死亡注明死亡时间,各单位指定专人负责登记。具体要求: 1.首诊医生将填写完整的传染病报卡在本单位进行登记

(1)门诊和急诊传染病病人要求填写门诊日志登记本或急诊登记本和科室传染病报告登记本;

(2)住院传染病患者要求填写住院登记本和病区传染病报告登记本。2.门诊日志登记要求

门诊日志包括就诊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诊断、发病日期、就诊日期、初诊日期、复诊日期。由接诊医生记录,门诊部指定专人负责核查。3.住院登记簿登记要求

住院登记簿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入院日期、出院日期、转归情况。由各病区办公护士负责,护士长负责核查。4.试验室检测结果登记本登记要求

试验室须建立检测阳性登记本。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检验方法、阳性结果、检验日期,开单医生。由各单位指定专人登记和核查。5.放射科X线检查结果登记本

放射科须建立X线检查结果登记本,并设专用胸部检查结果登记本。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和电话、阳性结果、检验日期,开单医生、报告日期和报告人。由放射科指定专人登记和核查。6.传染病报告登记本

各科室和病区须建立传染病报告登记本(军地患者分开登记)。内容包括:就诊日期、姓名(儿童另加家长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须填写区县、街道或乡、巷或村、门牌)和联系电话、发病日期、诊断日期、诊断、报告日期和报告人。

三、管理制度

1.各临床诊疗科室为责任报告单位,首诊医生为责任疫情报告人,由责任疫情报告人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17.传染病防治管理制度 篇十七

(一)1.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开展经常性的预防传染病宣传教育,定期出有关疾病预防知识板报,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对传染病的防治意识和应对能力。

3.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清除卫生死角。

4.加强学校饮用水和生活用水的管理,确保给学生供应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对污水、污物、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置,防止因污染水源引起的传染病流行。

5每年对小学入学新生查验预防接种证,未按规定接种的做好登记并及时报告卫生防疫部门,督促学生家长带学生到具有预防接种资质的地段医院补种疫苗。

6.教室、宿舍、会议室、阅览室等人群密集场所保持良好通风透气,使用空调的场所定期清洗空调滤网和开窗通风透气。

7.制订传染病预防控制方案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演练,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8.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学校疫情报告,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认真履行报告职责,不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学校一旦出现传染病疫情,在第一时间内以最快速度上报教育主管部门、疾病控制中心、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并协助卫生部门做好传染病防治、隔离、消毒、转诊工作,并做好病情登记。

9.在传染病流行期间,把晨检作为检疫时间。对校内疫区进行消毒处理,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易感人群和密切接触人群及时采取预防性措施。根据疫情变化趋势,暂时停止大型集会,或经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意暂时停课;严格控制疫区转入或转出的学生。

二、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

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学校班主任马上向政教处主任报告,学校在24小时内向属地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或疾控中心)报告。

1、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史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2、当学校和托幼机构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

3、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4、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福山小学

2017年3月

福山小学

传染病管理制度

18.传染患者管理制度 篇十八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2年5月至2012年9月随机抽取我院肝病科、结核科、感染科、感染妇科及外科等科室500例特殊疾病患者糖尿病饮食、低盐饮食、低脂饮食、低嘌呤饮食、高蛋白饮食5种治疗饮食实际就餐现状。入选患者年龄14~86岁, 平均年龄51.9岁;男365例, 女135例;糖尿病饮食的糖尿病患者125例, 低盐饮食的肝硬化或肾脏疾病患者130例, 低脂饮食的肝脏疾病患者60例, 低嘌呤饮食的痛风患者25例, 高蛋白饮食的结核病患者160例。

1.2 调查方法

由营养科专业营养师和营养护士相结合, 随机到病房调查记录患者实际的就餐内容:具体为特殊膳食就餐率、现场查证治疗饮食种类的符合率。

2 结果

2.1 特殊疾病饮食的就餐率

糖尿病饮食实际就餐率为58.2%, 高蛋白饮食实际就餐率为4 7.2%、低盐饮食实际就餐率为4 5.3%, 低脂饮食实际就餐率为23.4%, 低嘌呤饮食实际就餐率为21.2%。糖尿病饮食进食的比例最高, 其次为高蛋白、低盐饮食, 低嘌呤饮食就餐率最低。

2.2 治疗饮食的符合率

所有患者饮食符合率为42.7%, 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饮食符合率相对较高65.7%, 低盐饮食的符合率最低为28.6% (表1) 。

3 讨论

疾病营养膳食治疗是临床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些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和患者所重视和接受[2]。但在其他许多疾病治疗过程中, 患者及医护人员存在着对饮食治疗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缺陷。重视药物、手术和其他疗法, 未能充分认识到临床营养在医疗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尽管医生会照惯例为每个住院患者开出饮食医嘱, 但具体执行情况并未切实关注和监督, 对确需饮食治疗的也多是只提“定性”不提“定量”, 对患者的宣传教育和指导不够, 导致患者对饮食治疗不能很好的配合。医护人员未落实好入院宣教, 未向患者强调饮食治疗的重要性以及告诉患者在医院就餐更有利于饮食治疗的实施及监督。在缺乏专业人员的饮食指导的情况下, 患者可能认为医院治疗饮食与平日家中饭菜并无多大差别, 考虑到口味、价格等因素, 更愿意选择食用自备食物。

按常规每个患者入院后, 主管医生会按照患者病情列出相应的饮食医嘱, 应及时通知医院营养科营养师选配营养膳食, 按时由送餐员送至病房。但实际上, 不少患者并没有进食医院提供的治疗饮食, 而是食用了自备食物。从此次调查结果看来, 住院患者的治疗饮食就餐情况并不理想。这种现象在其他相关文献也曾有报道[2,3]。本次调查结果表明, 虽然患者自备食物中有一些达到治疗饮食的要求, 但仍有不少自备食物是不符合特殊治疗膳食原则的。还有部分患者虽然三餐均食用了医院的烹制的治疗饮食, 另又进食了不符合治疗饮食要求的自备食物, 故结果中显示治疗饮食符合率较低如低盐、低嘌呤及低脂饮食。控制患者的饮食内容, 对疾病治疗起积极的作用。

本次调查结果发现, 患者没有意识到饮食治疗是住院治疗的一部分, 饮食的随意性大;有的略有饮食治疗的概念, 但执行不够严格, 认为基本符合要求就可以;因患者与家属医疗知识的局限性, 难以避免食用了违背饮食治疗原则的食物。调查结果显示, 糖尿病饮食的就餐率及符合率最高, 患者可以明显看到不当饮食对血糖水平有不良影响, 对特殊膳食引起重视[3]。

提高对膳食营养治疗重要性的认识, 医院改革供餐模式, 加强患膳食供应管理十分必要。医护人员应应把膳食治疗作为疾病综合疗法之一。熟练掌握各种疾病特殊治疗饮食的种类及适应征, 根据患者病情准确下达饮食治疗医嘱。营养科营养师在接到饮食通知单后及时下病房给患者进行饮食指导, 并经常随访监督患者实际就餐执行情况, 保证住院患者饮食治疗的准确性和连续性。加强营养知识宣传, 提高患者及家属对饮食治疗的认识。医院在患者住院期间运用各种宣传方式, 如营养展板、营养治疗宣传册等做好患者的营养知识宣教, 从而使患者能自觉食用治疗饮食, 积极配合治疗。提高医院治疗饮食质量, 适当增加膳食的多样化, 提高烹调技术, 价格适宜, 尽量满足患者的饮食需求, 提高患者的院内就餐率。

摘要:目的 探讨了解传染病医院住院患者特殊治疗膳食实际执行情况。方法 在省级传染病医院随机抽取的500例特殊疾病住院患者, 调查统计:糖尿病饮食、低盐饮食、低脂饮食、低嘌呤饮食、高蛋白饮食实际就餐情况及符合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各类疾病患者实际就餐率为:糖尿病饮食58.2%, 高蛋白饮食47.2%, 低盐饮食45.3%, 低脂饮食23.4%, 低嘌呤饮食21.2%。所有患者饮食符合率为42.7%, 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饮食符合率相对较高65.7%, 低盐饮食的符合率最低为28.63%。结论 住院患者的治疗饮食就餐情况不容乐观, 应加强营养宣教, 提高对饮食治疗重要性的认识, 改革患者膳食供应模式, 提高特殊病种治疗饮食依从性及饮食符合率。

关键词:特殊膳食,传染病患者,实施现状

参考文献

[1]乔蓉, 李建邹, 明勇, 等.住院病人就餐率的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09, 28 (1) :43-45.

[2]王静, 肖敏, 赵容等.住院患者饮食医嘱与营养摄人情况调查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0, 4 (6) :112-113.

上一篇:监理进度管控制度下一篇:我的父亲母亲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