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论文

2024-10-02

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论文(11篇)

1.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论文 篇一

浅析当前××高校存在的治安问题及解决对策

××市现有高等院校××所,均坐落在市区内,在校大学生××××*人,教职员工××××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中的一些不良因素不同程度地渗透到校园中,客观上给高校治安保卫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正确认识高校治安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握其特点,积极探索新时期校园治安保卫工作

新思路,已成为当前公安内保工作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我市高校存在的治安问题

一是校园周边治安秩序堪忧。目前我*各高校校园内不但有小吃部、食杂店,而且个别学校还有网吧、舞厅。最多的一个学校校内有9个网吧,20多个小吃部、校园从单一的学校,变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小社会。同时校园周边不到200米网吧、饭店、舞厅一家连一家,某种程度上,已严重影响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同时也潜伏着许多不安全隐患。其中,尤以网吧危害为最,学生迷恋网吧现象非常普遍,目前已经占到了学生总数的2-3成以上、有的因此荒废学生。某高校一名男同学迷上网吧,开始时只是两天三天泡在里面,后来网瘾越来越大,有一次在网吧竟泡了7天7夜,结果一学期下来6门功课有4门不及格,导致其父母双双提前退休,把家搬到学校附近,以监护孩子学习。

二是校园内殴斗治安案件增多。殴打伤害他人已成为危害校园治安比较严重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年以前××高校此类案件年发案数仅有20一30起,而××年以后平均年发案数剧增到××多起,以某校区为例,今年1一9月份就发生殴打他人案件××起,占整个校区发案率的69%××××年10月15日中午,××大学农业技术学院学生因打饭排队问题,新老生发生争吵,引发事端,以××*、××为首的老生组织了50多人,手持木棒、木板、菜刀等工具闯进新生教室,见人就打,见玻璃就砸,致使无辜被打学生达20多人,造成11人住院治疗,其中轻伤3人(一人手指被砍掉,一人手筋被砍断,还有一人被砍致肺骨骨裂)的严重后果。

三是酗酒滋事现象严重。在调查中感到各高校学生喝酒、酗酒现象越来越严重,时间通常多集中于节假日和晚自习后,地点除校园及周边小吃部外,多集中在公寓寝室内。各校区几乎半数以上的男生公寓都有空酒瓶子,学生在公寓喝酒相当普遍。某高校几个男生晚自习后在公寓内喝酒喝到11-12点钟,在喝醉的情况下,将其他寝室同学拽来殴打,致使该被打同学头部缝了5针××大学北校区三名男学生,酒后回校不服从学校管理,并将校保卫处门窗砸坏,在校区造成恶劣影响。有的高校还出现女生酗酒现象。去年夏天某晚10点多钟,某校三个女生抬了一箱啤酒回宿舍喝,喝完有唱的、有哭的,连笑带骂,弄得左邻右舍无法休息,造成较坏影响。

四是偷盗现象时有发生。被偷盗财物小到衣服、文具、饭卡,大到现金、存折、手机、电脑笔记本、而且呈现出多为同学之间内盗的特点。某校机械系学生陈某,××××年3月-8月间,以从同寝室、同班学生钱包抽取部分现金的方式先后盗窃作案11起,盗得钱款××××多元。其作案的时间大都选在学生上课,中午打饭,以及晚自习期间,趁公寓人员较少,大肆作案。

五是严重违反校规校纪现象增多。目前,××各高校在公寓搓麻将、打扑克赌博;无端损坏公物;结交社会不法人员、在校园内称王称霸等严重违纪现象不断增多。更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公寓实行社会化管理后,个别学生钻学校管理空子,在外偷偷租房住,男女生同居现象急剧增多,危害较大,有的学生因此而被退学。仅在北华大学师范学院一个班就发现有5对男女同学租房同居。

二、产生上述治安问题的原因

通过调查了解,综合分析,我们感到产生上述问题主要受5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当前高校后勤管理混乱,引发诸多问题。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虽属非义务教育,但从本质上讲属公益事业,应为非赢利机构。教育部就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早就提出了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明确要求,即有利于提高高校后勤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有利于保证高校的发展与稳定然而,今人遗憾的是一些高校后勤服务部门改制以来,思想上缺乏对高校后勤服务特殊性的认识,急功近利,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产生诸多管理漏洞,导致大量问题滋生。个别高校公寓卫生特别差,甚至发生过女同学睡午觉蟑螂钻进耳朵里,男生晚上睡觉被老鼠咬伤了脚趾的事件。有的学生因卫生问题患上了皮疹、关节炎,却始终得不到相应解决,由此对学校产生积怨,借喝酒滋事、破坏公物,发泄不满情绪。另外,高校伙食价格问题也是引发学生过激行为的一个因素××大学新校址学生食堂由管理部门以每年××*万元承包给下属一个分公司管理。承包后,该分公司为尽快收回承包费,创收利润,不断提高饭菜价格,达到学生们难以承受的程度。9月23日早5时许,该校一教学楼墙上贴出三张小字报,内容是:起来,不想饿死的同学们,25一26日罢餐。谁能忍受每天

2.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论文 篇二

1.自我中心型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受到父母亲戚的百般宠爱,从而助长了他们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在与朋友、同学、老师相处时,他们都会以一种“唯我独尊”的心态去要求别人来满足自己,却很少去体会别人的感受,在家里耍小姐少爷脾气;到了大学,真正走进了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不再是那个被人众星捧月般围绕的宝贝,在与别人交往时,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依旧行使着自己惯有的“权利”,从而逐渐地被淡出了同学们的交际圈。

2.拒绝与别人交往型

表现在寝室与兄弟或姐妹间不沟通、班级活动不参加、遇到什么困难也不吭声,将自己在与他人交往上处于一种封闭状态。尤其是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不愿意向别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也不愿去聆听别人的故事,什么事情都是自己一个人来面对,独来独往,像个“独行侠”。

3.自我迷失型

走进大学殿堂,发现学校的生活如此丰富多彩,除了上课、学习时间之外,有很多自己支配的时间。于是,那些组织能力强,活跃的同学更易成为大家的焦点。对于一些只知埋头读书的优等生来说,想继续保持自己在中学阶段的优势已很困难,面对大学生活,开始感觉迷茫,变得不知所措。[1]学习开始退步,人际交往出现问题。

4.金钱至上型

有些学生来自经济条件富裕的家庭或者有一定社会背景和地位的家庭,也就是社会上所说的“富二代”、“官二代”,他们过早接触社会,沾染了一些不良习气,开着豪车出现在校园中,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在人际交往中以公子哥和千金小姐的圈子作为自己交往的对象,对一般同学不屑一顾。他们崇拜“金钱万能”,“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思想,丧失了大学生应该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际关系中常用金钱来进行交易。[2]

5.自卑退缩型

大学校园里来自农村的孩子与那些城市的孩子在一起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落差,各种危机随之而来。在集体活动或是人多的场合,他们能避则避,实在躲不了就站在角落里,待他人主动与自己交往。这种心态不仅影响了他们与周围同学正常关系的建立,也给他们自己的生活、学业带来负面影响。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问题的成因

1.客观原因

(1)社会客观原因。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大学生观念的转移。讲求效益,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大学生群体中更多体现为自我意识增强,主体性增强,交往中注重塑造和体现个人风格,实现个人价值的欲望增强,并关注彼此利益关系。因此,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观念逐渐增多。[3]其次,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带来了观念的碰撞和冲突,我国传统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以及社会价值目标等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同时,价值评价和价值目标日趋多元化和多样化,给大学生原有的传统观念带来了很大冲击,大学生开始困惑,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为无所适从。

(2)学校和家庭教育原因。

首先是学校层面,教育上往往是偏重智力素质,忽视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心理的沟通疏导;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能力的培养。其次,在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在家里往往是倍受娇宠,由于受到家庭的过分保护和宠爱,再加上不少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又缺乏正确的引导,从而给他们造成了过重的心理包袱。这些往往会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他人,不善于理解他人并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虚荣心强,过分炫耀自己,对人缺乏真诚,交往耍手段,嫉妒,猜疑,偏激,过分自尊固执,自鸣得意,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人。[4]

2.个体主观原因

(1)大学生身心发展不一致。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是在18岁到23岁之间,在这个年龄段里,大学生的生理已经成熟了,他们希望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然而心理发展却是滞后的。例如,人生阅历浅薄,经验不足,比较冲动,善于幻想等等。这样,过高的心理需求和较差的心理承受能力之间时时产生冲突,形成冲突心理矛盾。他们渴望与他人交往,希望了解他人,也希望他人了解自己,产生一种强烈的希望自己能被同学朋友和社会接受的心理需求。当这种需求得到满足时,他们是愉快的,高兴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和谐的;当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感到悲伤,空虚,孤独无助,这种情况进一步发展就会引起人际关系问题。

(2)缺乏交往技巧。

在中学的时候,人际关系比较简单,大家都有一个念头: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到了大学后,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就变得宽松,大学生都想与他人交往,由于还是使用中学时形成的交往方式和方法,缺乏一些技巧,这就使得在交往中出现了挫折,从而导致情感的损伤。

三、解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途径

1.社会要关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

首先,我国应该构建一个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不仅要有心理咨询、心理课程等专门活动,更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其次,正确认识我国大学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认为,教育部和卫生部有必要在全国高校中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摸底,对调查情况进行研究,进而制定出具有我国特色的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规章制度。

2.加强家庭和学校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1)家长、子女要正确沟通交流。

首先,应加强大学生与父母的沟通。由于他们间存在着“代沟”,一旦与父母的看法有异时,既不愿意改正又不愿意重新解决,导致沟通障碍,进而使得关系更加紧张。所以,不论是父母还是大学生都应主动与对方进行交流、探讨,以增进彼此的亲切感。当然,父母对大学生的期望也不要太高。应该努力为他们提供一个非常民主的家庭氛围,使其感受到人与人交往的乐趣以及重要性。

(2)学校要加强引导。

学校应该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进行个别辅导,及时解答学生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困惑,使他们能及早走出困惑,增强自信,克服自卑,在心灵上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学校还应定期开展心理讲座或组织心理学专家举办咨询报告,提高大学生在理论上的认识。

辅导员在大学生的大学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要在生活学习上帮助大学生,还要经常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动向,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主动给予帮助,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同时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3.大学生应加强自身修养

(1)优化人格。

改造不良人格,培养和优化良好人格,这是建立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第一步。大学生一定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发现和总结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培养热情开朗、积极果敢、自信宽容等优良品质,形成良好的人格魅力。同时,要善于向那些人际关系好的同学学习,使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步提高,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当然,人格的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反复总结,不断修正自己,才能日趋成熟。[5]

(2)学习掌握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大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仪表比较得体就会增加人际吸引力,同时,通过得体的仪表也可以透露出自己的审美观和修养、品味。在讲话时要有礼貌,语言要文明,不要讲粗话,也不要说那些假大空的话。在交谈时,不要一打开话匣子就停不住,自己在那里滔滔不绝,唾沫儿星乱飞,没有别人讲话的份儿,要学会倾听,还要有一定的谈话技巧。在交往时行为举止要大方、优雅、自信。要讲究信用,不要轻易许诺,一旦许诺、要设法实现,以免失信于人。交往时不卑不亢、端庄而不过于矜持,谦虚而不矫饰诈伪,不俯仰讨好位尊者,不藐视位卑者。

(3)提高社会交往技巧。

大学生应该学习掌握这样一些交往技巧:举止大方,使别人感到轻松自在;培养开朗活泼的个性,让对方觉得和你在一起是愉快的;培养幽默风趣的言行,给人以美的享受;与人交往要谦虚,待人要和气,尊重他人;安慰受创伤的人,鼓励失败的人;处事果断、富有主见等。

(4)积极参加各种团体和活动。

在大学里,有各种各样的社团。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一个或几个社团。喜欢军事,可以参加军事协会;喜欢篮球,可以参加篮球协会;喜欢动漫,可以参加动漫协会;喜欢英语,可以参加英语协会;爱好文学,可以参加文学社团等。这些协会会定期地开展一些活动。学校学院也会开展一些活动,如大学生艺术节、舞会、寝室设计大赛等等。这些活动不仅能让你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放松,缓解内心的压力,更有助于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

(5)扩大交往领域,培育真挚的友谊。

大学生可以扩大交往领域,朋友的朋友也可以成为朋友,这样自己的交往领域就可以扩展到其他院系,同城的其他学校,甚至异地等。同学间加强交往,可互补互助。在广交朋友中,应选择品行高尚、知识丰富的人做朋友,培育真挚的友谊。

(6)学会理解和宽容。

由于认识水平、性格脾气、习惯爱好不同,大学生在交往中经常会发生矛盾摩擦,双方如果能以容忍的态度对待别人,就可以避免很多冲突。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应海纳百川,多吸收别人的优点,对他人的缺点,则应多加理解和包容。宽容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能“化干戈为玉帛”,会赢得更多的朋友,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6]

参考文献

[1]贾水峰.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8).

[2]韦芬,许秀平.浅谈大学生应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J].现代企业教育,2008,(10).

[3]于丽娜.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探究[J].出国与就业,2011,(6).

[4]王川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及应对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2).

[5]郭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浅探[J].成功:教育,2008,(3).

3.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论文 篇三

关键词:乡村兽医;人才流失;诊疗技术;行业协会

中图分类号: S8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8-56-1

1 目前乡村兽医队伍面临的突出问题

乡村兽医,是指在农村专门从事动物诊疗活动,但还没有获得执业兽禽医资格的人员。他们肩负着其所在地动物防疫工作以及保护畜禽健康的重担。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乡村兽医队伍建设存在着明显不足,乡村兽医出现数量少、人才流失、技能低、疫病漏网等突出问题。

1.1 乡村兽医数量少,不能满足农民的寻求

目前,在广大农村,为农户养殖业提供配套服务的乡村兽医数量少,远远达不到一村一兽医的标准,甚至有的地方在方圆几里也找不到一位合格的乡村兽医。而当前农村的畜牧业发展模式,还没有走上集中经营、合作化经营,仍是以传统的家庭养殖为主,养殖户数多,地域分散,给动物疾病的防治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1.2 乡村兽医人员老龄化严重,人才出现断层

在乌龙镇的乡村兽医人员队伍中,年龄结构老化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在乌龙镇目前登记在册的43名乡村兽医中,45岁以上的达30人,占近70%,45岁以下13人,仅占30%,而30岁以下的一人没有,出现明显的年龄断层,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待遇低,收入少,愿意从事这一行业的人越来越少,兽医队伍已出现青黄不接的窘境。

1.3 乡村兽医队伍职业化程度不高,专业技术水平低下

乡村兽医队伍职业化程度普遍不高,很多乡村兽医人员都是靠“自学成才”,或者是“跟师学艺”。大部分人都没有接受过专业和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就连接受过短期培训的人也屈指可数。这就造成乡村兽医队伍中很多人知识老化,专业技术水平低下,仅仅只是掌握了给动物打预防针以及给动物阉割这样初级的技术手段,缺乏为动物进行精准医治的技术,再加上设备仪器简陋不堪,在执业中只凭传统经验和感观来给动物诊断疾病,误诊现象和乱用药现象突出,失去了农民的信任,损害了乡村兽医队伍的声誉。

2 打造一支技术水平精湛、职业道德高尚、收入水平有保障的农村兽医队伍

兽医工作已成为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打造一支技术水平精湛、职业道德高尚、收入水平有保障的农村兽医队伍,已经刻不容缓。

2.1 进一步完善乡村兽医登记管理工作

乡村兽医登记是最基本的乡村兽医管理制度。《乡村兽医管理办法》第六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乡村兽医登记制度。这为乡村兽医登记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因此,加强兽医队伍建设的首要工作就是严格落实这一规定,主管部门应督促在农村从事动物诊疗服务活动的兽医人员,必须尽快到当地县级兽医主管部门申请乡村兽医登记。

2.2 加强乡村兽医培训力度,提高乡村兽医的业务水平

针对当前兽医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加强兽医队伍建设,还应将乡村兽医的统一培训提上工作日程,由于乌龙镇地域广、农户居住分散,因此,可以结合实际,以乌龙镇为单位统一制定培训规划,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乡村兽医培训,实行一季度一小训,一年一大训,加大培训力度和密度,以此提高全镇乡村兽医的业务水平,另外,以业务培训为契机,推进乡村兽医从“赤脚医生”向执业兽医发展,逐步提高乡村兽医的业务技术水平,提高农村动物防疫综合能力。

2.3 建立兽医行业协会,加强行业管理

同时,应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改变当前乡村兽医“各自为战”的现状。以镇为单位建立乡村兽医协会,通过释放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和组织分散在各村寨的兽医工作者,开展技术交流、行业评优以及人才培训等活动。通过行业协会管理制约兽医工作者,规范兽医行业诊疗行为,提高兽医的业务能力、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同时通过行业协会维护兽医的合法权益,促进乡村兽医工作的健康发展。

2.4 清晰界定职责,做到精准管理

应进一步转变基层政府职能,按照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职能和从事公益服务职能分离的原则,明确乡(镇)畜牧兽医站的职能是:承担辖区内动物防疫和强制免疫的组织实施,动物疫情监测和报告;以及畜牧兽医先进技术推广等公益性职能。鼓励乡村兽医到不同村寨交叉执业,把兽医的经营性业务放开,推向市场形成竞争,激活市场要素,为乡村兽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生存空间,从而为农村养殖业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

2.5 增加政府投入,改善工作条件

政府应认识到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多方面筹措资金,为农村兽医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添置必要的工作设备,比如村级兽医室应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和设备,将消毒用具、冰箱、药柜等用具配备到工作一线。只有政府加大投入,重视农村兽医人才的管理、培养和使用,才能使兽医人员跟上畜牧业发展的要求,使农民真正搭上养殖致富的快车,才能更快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论文 篇四

消防工作,宣传系于一半。笔者结合日常开展消防宣传工作的经历发现,当前宣传工作普遍处于思想不够重视、宣传手段老套、内容陈旧,群众缺乏兴趣等问题。然而,做好宣传工作,是消防工作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如何打破现有消防宣传思想僵化,克服以往工作中的弊端,成为消防宣传工作已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消防宣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一)政府重视程度不够,部门自主协同机制不健全。当前消防宣传教育工作由消防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没有改变。政府虽然将消防宣传工作纳入各镇(街道)、部门考核中,却多停留在文件和会议部署,未落实消防宣传责任,工作流于表面形式;相关职能部门消防宣传工作多处于“按上级指示办”、“按考核细则做”,台账式、应付式完成消防宣传任务。今年上半年,辖区只有一家职能部门协调我大队前往开展消防知识讲座和疏散演练,整体缺乏主动性、创新性,并未形成常态化的宣传工作机制。

(二)消防宣传队伍不健全,人员流动性大。任何工作都需要“人”去开展。当前基层消防宣传队伍基本上是由部队内部的有宣讲、写作爱好的干部、战士、合同制文员组成。然而消防宣传工作对人员要求较高,要做到能说会写、能摄影、会协调,再加上部队现役体制,存在宣传骨干留不住,工作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难以形成梯次性、高水平的的消防宣传队伍。

(三)消防宣传形式单一,内容匮乏,缺少吸引群众眼球的“新闻热点”。当前宣传工作不外乎发放宣传单、设摊咨询、发送短信、微信、理论知识培训及消防演练,宣传形式单调、表面化,难以吸取群众眼球;未与当地主流媒体进行沟通协调,整合资源,缺乏针对性、时效性;宣传工作互动性不强,难以激起群众学习消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反而灭火救援之类的社会热点新闻,得到群众的青睐,导致消防宣传工作方向偏航。

(四)消防宣传缺少连贯性,覆盖面窄,辐射范围小。消防宣传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基层宣传教育工作基本上依附于现有的宣传阵地,安全生产月、119消防月等重大活动日和节点上,时效性短暂,缺乏经常性的、连贯深入的工作,宣传结果也达不到持久目标。再加上,由于基层警力有限,平时宣传侧重于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城区居民,导致消防宣传覆盖面窄,辐射范围小。

二、关于消防宣传工作的几点建议

消防宣传工作是消防监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鲜明的属性,需要公众支持、公众参与,这就需要我们消防宣传工作者明确工作思路,创新宣传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广角度开展消防宣传工作。

(一)提高思想认识,群策群力,整合宣传力量。消防部门应积极向政府领导汇报当地消防工作的发展情况,现实动态,积极推动政府定期对消防宣传教育工作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对群众掌握消防安全常识进行实地验证,切实树立“抓消防宣传就是抓消防工作”的意识;各部门间应建立长效的消防宣传工作机制,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互相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共同推动消防宣传工作健康发展。

(二)多元化宣传手段增强消防宣传服务性。消防宣传工作本质上是一项服务性工作。要想做好消防宣传工作必须要从公众需求和舆论关注的角度出发,向群众提供服务式的宣传,让群众乐于接受、记住并消化我们所宣传的内容,从而达到我们消防宣传的效果。在宣传工作中,应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善于利用亮点、难点、重点、热点,将宣传转变为新闻,用新闻来宣传;同时配合开展广泛开展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社会宣传活动,努力使消防工作形成一条工作链,保证宣传工作的连续性。创新是进步的灵魂,只有不断创新,不断丰富消防宣传手段和宣传内容,打造消防文化内涵宣传,确保消防宣传持久度和受关注度,切实提高宣传工作覆盖率、渗透率和传播率。比如,可以利用当下较为流行的情景幽默短剧模式拍摄消防故事,从而达到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将消防观念深入人心。

(三)培养建立稳定的高业务素质的消防宣传队伍。消防宣传队伍的稳定直接决定了消防宣传工作开展的效果。消防宣传队伍应整合各方人力资源,各有侧重,发挥特长。由部队现役官兵组成的宣传队伍,要发挥业务水平专业、群众信服度高等优势,把握好宣传的重点、亮点,把知识讲透,将宣传活动办精彩。由消防志愿者组织的宣传队伍则要注重发挥“从群众中来”的优势,依托消防网格化建设,侧重于面上广度的宣传,充分发挥他们的百姓语言和工作经验,创新消防宣传手段,提升消防宣传实效。浅谈当前消防宣传工作中的误区及解决对策

消防工作,宣传先行。消防宣传教育直接关系到民生及社会和谐与安定,是消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消防宣传是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意识的有效途径,是培育弘扬消防文化、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的前提和基础。积极做好消防宣传工作,对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意识、推动消防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一、当前消防宣传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未形成齐抓共管。目前消防宣传工作主要是由公安机关一家单打独斗,地方各级政府虽然认识到了消防宣传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行动中却不能真正把宣传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消防宣传的组织领导还没有很好的发挥,使消防宣传工作处于时紧时松的状态。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仍片面认为消防宣传培训就是公安机关的事,对公安机关存有依赖心理,对类似每年一度的“119”宣传活动等重要消防宣传活动象征性地走走过场,效果不明显。

(二)宣传表面化无深度。传统的宣传培训工作只是为了宣传而宣传,在很大程度上注重表面化、形式化,没能在深度、力度和实际成效上下功夫,宣传消防知识方面存在盲区。有的单位开展消防宣传只是敷衍应付,随便设立一个咨询台,挂上几幅宣传标语,印发一些宣传资料,看似热火朝天,其实影响甚微,成了典型的形式主义;有的单位则纯粹为了完成宣传任务,突击搞活动,象征性举行一下仪式,领导到场讲话发言,新闻单位拍拍照片、摄摄录像,具体收到了什么样的宣传效果不得而知,这样宣传工作很难落到实处。

(三)方式陈旧少新意。当前,宣传方式仍然沿袭过去的老方法、老套路,平淡无奇、无新意。宣传忽略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受教育人口文化层次差异等客观因素,千篇一律失去针对性的泛泛而谈,“一套讲稿在手,走遍天下大一统”的宣传局面,无法激发群众学习热情,起不到实质性宣传效果。媒体宣传上,社会培训上,局限于举办消防培训、上消防常识课等传统方式,集中、突击宣讲一下有关理论知识,此种单纯宣教型的宣传效果非常有限;直观视觉上,在社会宣传栏、科普教育基地等场所,仍然采取图片展览、灭火表演、火灾形成演示等手段,已经略显程式化,群众参与的兴趣逐渐减小。

(四)宣传队伍素质偏低。当前宣传队伍主要由公安机关、社区工作人员、消防志愿者组成,大部分社区工作人员、消防志愿者等消防宣传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兼职,又都是半路出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宣传技能培训,开展消防宣传的方法、技巧存在很多不足。

二、加强消防宣传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健全社会化消防宣传格局。消防宣传工作应是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重要工作职责之一。公安机关要当好政府的参谋,通过政府发动群众,利用召开消防工作联席会议时机,共同筹划加强消防宣传的计划和措施,将消防宣传工作与其它业务工作统筹安排,强化各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作,通过共同下发文件、制定活动方案、共同组织等形式,实现政府领导、部门联动,扩大宣传影响力,从而带动本地区、各系统、各单位消防宣传工作的开展和落实,以推进消防宣传工作的社会化进程,真正实现要求群众学习消防知识变为群众自觉自愿学习消防知识,形成家家户户既能自我保护又能救助他人的良好氛围。

(二)拓宽消防宣传工作渠道。要建立起有丰富消防内涵的消防文化,消防文化是消防宣传与文化事业的有机结合的结合点,是消防安全理念、消防知识技能和消防守法行为真正融入社会的发展要求,也是统领消防工作的风向标。公安机关要充分挖掘特色消防文化,推出全新消防宣传载体,使消防文化理念深入不同年龄层次、教育程度、地域特点群众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从而深化消防宣传内涵,确保消防宣传持续升温,进一步增强公安机关形象,推动社会消防宣传工作的开展。消防宣传工作中也可以邀请一些名人参与,有助于扩大消防宣传影响,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社会舆论工具,注重发挥新闻媒体的优势提高消防宣传的广度与深度,将消防宣传工作渗透到群众工作、生活的角角落落,全方位的开展消防宣传工作。同时加大消防站开放工作也是宣传的主要渠道,敞开红门让群众零距离接触消防,使群众切实提升火灾防控意识。

(三)创新宣传工作方式方法。坚持“六个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实战、贴近一线、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中心工作。多方位创新宣传工作方式方法,根据不同的宣传内容,选择不同的宣传载体,全面提高宣传工作的整体效应,充分发挥互联网新媒体作用,同时还可以通过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消防工作通报会,宣传通报消防工作。如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法人、社区居民代表召开座谈会或工作通报会,通报消防工作情况,征询工作意见或建议,实现宣传和沟通等多种效应,密切警民关系,推动公安机关公共关系建设。

5.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论文 篇五

摘 要:高校寝室恶性事件不断发生折射出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存在“寝室人际交往呈现冷漠化”、“寝室人际交往趋于金钱化”、“寝室人际关系认知偏差化”“寝室人际关系问题处理极端化”等问题,在认识到这些问题之后,提出重新构建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260-01

从2003年云南大学马加爵寝室杀人事件到2013年复旦大学林森浩寝室投毒案,再到最近沸沸扬扬的四川师范大学卢海清被室友杀害事件,网友纷纷微博自嘲:感谢室友不杀之恩。高校寝室恶性事件的直接导火索大多都是因为寝室关系恶化,因此了解当代90后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实效性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代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在寝室人际交往方面除了具有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外,还呈现出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寝室人际交往呈现“冷漠化”

1、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寝室关系“冷漠化”。当代大学生处在网络和信息更为发达的时代,高校寝室几乎人手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尤其是很多高校寝室可以使用WiFi,学生在寝室更多的时间都留给了网络,寝室成员之间的交流自然变少。

2、当代大学生个性所带来的寝室关系“冷漠化”。90后大学生一方面个性张扬,很多同学常常奔波于学校的各个组织和社团,于是常常出现“寝室外人缘不错,寝室内常常沉默”。

(二)寝室人际交往趋于“金钱化”

当代大学生的寝室人际交往中“情感”、“友谊”的因素正在弱化,“金钱化”的因素趋于加强,这也是高校校园人际关系的一个新特征。很多同学为了搞好寝室关系,在拿到助学金、奖学金时会请室友吃饭,甚至有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在生日的时候咬牙拿钱请同寝室的室友吃饭。这种趋势的出现一方面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90后的“全新生活观念”有关,另一方面也受到大学半社会环境下“人情消费”的风气的影响。

(三)寝室人际关系认知“偏差化”

当人际认知出现偏差且与个体的期望值出现较大差距时,人际关系往往更容易出现障碍。当代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认知的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缺失。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更多强调的是考试、成绩、排名,对于人际交往的技能等则鲜有提及,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半社会化的环境,缺乏人际交往技能,在“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等的作用下,人际认知更加容易出现偏差。

2、大学公寓化管理模式下学生普遍存在“业主”意识。当前,绝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是公寓化管理,这就导致学生普遍存在“业主”意识,认为寝室内出现的问题都可以找物业处理,东西坏了找物业修,忘拿钥匙了找宿管拿,甚至寝室有问题直接找老师换一间就好。这种认知下,寝室人际交往出现问题时,“业主”直接要求换房间,往往不会寻求自我解决,导致人际交往技能愈发缺失。

(四)寝室人际关系问题处理“极端化”

当代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的处理常常呈现出“极端化”的特点,这种极端主要体现在当寝室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时,要么选择逃避,要么选择“以牙还牙”。选择逃避的这部分人常常只有睡觉才会回寝室,其他时间都呆在自习室、图书馆、或其他同学寝室,回到自己寝室几乎不与室友交流;而选择“以牙还牙”的这部分人则常常做出一些过分举动,例如你影响了我休息,那我一定会在你睡觉的时候故意弄出很大的动静。这两种极端化的处理方式,都更容易引发寝室恶性事件。

二、大学寝室人际关系重建对策

(一)公寓化管理模式下优化寝室人员组合、加强寝室文化建设。系统论认为,当系统内分散的各部分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的功能之和,即1+1>2。因此,为更大限度发挥整体功能,在公寓化管理模式下优化寝室人员组合。这就要求高校一方面要实现公寓化,另一方面也有适时参与,如在分配寝室时放弃传统的随机组合模式,根据地域、专业、年级、性格、个人意愿等优化寝室人员组合。与此同时,大力加强寝室文化建设,通过“寝室文化秀”、“楼栋活动”等多重途径调动楼栋内各寝室积极参与,增强寝室的凝聚力。

(二)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体系、健全学生人格。如今,高校中普遍都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但鲜有高校在学生公寓设有流动心理咨询处等类似机构,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体系,使得心理咨询真正走入学生身边,走进学生日常生活中,进而引导大学生遇到寝室人际交往等问题时及时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通过这种帮助,一方面学生通过倾诉,释放了压力,缓解了焦虑;另一方面,在这种帮助下,纠正了自身原本错误或者偏激的认知,起到了健全学生人格的作用。从而一定程度上减少甚至避免寝室恶性事件的发生。

(三)大数据结构下精准掌握学生寝室人际关系情况,第三方适时介入。大数据结构下,高校应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公寓电子信息档案,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公寓楼栋干部、学生党员的作用,摸清学生寝室相关情况,随时更新电子信息档案,从而使辅导员、心理咨询老师等能精准掌握学生的寝室人际关系情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同学、辅导员、心理咨询老师等能及时介入进行处理,提高大学生寝室问题处理的实效性。

(四)针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建立一套完整的寝室危机事件处理预案。据统计,除去睡眠时间,我国大学生平均每天在寝室的时间大概有5-6小时甚至更长,如此长时间的接触,寝室人际关系出现问题不可避免,因此,要针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建立一套包括“防范”、“预警”、“干预”、“反思”等在内的寝室危机事件处理机制,力争做到事前有防范,事来有预警,事中有干预,事后有反思,力争实现寝室危机事件处理得当且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6.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论文 篇六

思想道德修养是以科学的人生观指导个体的人生实践,是人生自觉地自我规范,自我塑造,自我完善。“修养”不是脱离社会现象的修身养性,不是排斥教育的自我封闭,也不是对人的束缚,而是在社会实践中自觉地自我锻炼,是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

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是社会中最为活跃又富有文化知识的青年群体。他们年轻热情、精力充沛,感知敏锐、积极进取,思想活跃、富于想象。历史经验证明,在任何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过程中,青年中的优秀知识分子总会成为扬弃乃至创造新的经济文化、道德观念和精神文明的先锋。我们应看到,当代大学生不仅仅是正在伏案求学的学子,他们还将是未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他们不仅仅应当是未来先进生产力的脊梁,他们还应当是先进文化的继承人和建设者。因此,认真研究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伦理状况,对于正确认识即将成为国家栋梁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精神面貌,及早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以便提出对策加以解决,对于在高等院校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对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级人才,对于开创民族复兴伟业,再造华夏辉煌历史无疑有着重要意义。关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就是关注祖国的未来。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思想道德目标呈现出自我化

如何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最能反映一个人思想道德状况的主要内容。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校学习动力的来源,有47.3%的学生认为“为谋求自己美好生活”,高于认为“报效国家”的学生比例13个百分点。大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动机中“信仰共产主义”、“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让位于“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并早日成才”,而择业标准中“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与“服从国家需要”二者之和所占比率不足10%,“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却占31.7%之多。有些大学生对奋斗目标不甚确定,缺乏社会责任感,甚者走向思想空虚、人云亦云、玩世不恭、游戏人生。在实现人生目标方面,贪图安逸,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甚者意志薄弱、生活懒散、随波逐流、自暴自弃。2.思想道德标准呈现出多元化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能够以社会主义道德作为自己的是非标准,但是也有人从实用主义出发,奉行多元化的道德价值观,是非观念淡薄,以对自己是否有利作为判断的标准,这种现象在近些年来青年大学生的许多调查中也明显表现,可以看出社会型、实用型和信仰型的道德标准几乎并驾齐趋。

3.思想道德取向呈现出功利化

有些高校在毕业生中做的择业观调查,“收入多”、“实现自身的价值”一般都排在前几位,对“环境”、“升迁”和“单位发展前途”等也都很看重。在生活态度方面,有些大学生羡慕或者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甚者崇洋媚外、铺张浪费、情趣低俗、追求享乐。有些同学受拜金久义、享乐主义影响,把“赚钱”、“升官发财”、“出秀”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受作为人生追求价值目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评价标准与过去相比明显带有功利色彩。4.思想道德行为呈现出庸俗化

在一定的道德标准下,现代的大学生出现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二重性,许多的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表现为庸俗化。他们不屑于从小事上作起,严格要求自己,甚者明知故犯、放纵行事、知错不改、言行不一。还有个别女生傍大款,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公众场合吸烟、随地乱扔东西等不良举止表现的极其麻木。5.组织纪律性差,自我求知意识薄弱化

有些大学生到校后不思学习,不求上进,组织纪律涣散,上课经常迟到,无故旷课,厌学、厌集体生活,喜欢吃吃喝喝、抽烟酗酒、迷恋电子游戏、网吧,有的甚至夜不归宿,不重视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过分强调自我,比吃比穿,甚至有的学生热衷于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在这其中,有的学生没有处理好恋爱和友谊的关系,严重者可能触犯刑律,走向犯罪的道路。6.就业意识和诚信意识淡薄化。

现在的毕业生大多数在就业问题上认识不清,存在着等、依、靠的思想,没有主动的就业观念,思想上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给自己没有一个清醒地定位。同时诚信意识淡薄,跟用人单位签约后,不受承诺,不履行条约,不打招呼,私自离开单位,给学校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7.心理承受能力差,感情脆弱化

有的高校里有部分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稍遇挫折,稍遭打击,便垂头丧气、自暴自弃、怨天尤人。有的便从此一蹶不振,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不管是大病、小病都要求回家,让父母为其照顾,没有足够的自主意识和成长意识,感情脆弱。

二、对策: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之我见

1.加强全社会大环境的道德建设,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学校作为社会大环境的一部分,他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尤其是现在教育的现代化、高效化和开放化,所以加强社会大环境的道德建设对高校道德建设具有很重要的意义。①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充分重视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影响。②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立法立规,充分重视舆论宣传和监督的力量。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形成并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师德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中心,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要提高高校政工队伍特别是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职业是高道德含量的特殊职业,培养的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教师的劳动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教师的劳动手段也不是手中的教鞭、教材,更重要的是靠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格。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善统一。教师人格力量表现为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渊博的学识。教师既要对社会负责又要对学生负责;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任务,其思想状态、道德水准、文明程度,从质的方面对社会整体文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靠自己学术上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靠自己人格上的感召力。高尚的师德,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刻的、长远的,终身受益的。加强师德建设,需要强化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献身教育、敬业爱岗的师德风范,提高教师思想政治觉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3.建设高层次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生活方式的集中表现,对内优化育人环境,对外树立学校形象;是由师生直接参与和组织一系列活动所形成的精神文明环境和文化氛围所体现的。但它又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是具有鲜明的特性。校园文化包含有政治性,学术性、知识性、公益性、娱乐性、健身性等活动内容。校园作为人类文明传递的重要场所,既担负着传递人类文明的遗产—文化,又不为地更新和创造新的文化。师生是校园的主体,他们不满足于传统的知识重复,企盼创造性的思维,创造出新的文化财富,校园一个个的社团—学社、协会、俱乐部就是这种创造性活动结果。它们活跃了师生课余生活,创造了积极健康的文化情景,有利于学校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4.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各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

(1)突出主渠道的作用。高校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首先,要解决当前一些教师和学生中存在的不重视“两课”的错误思想,要加大“两课”改革的力度,对教学当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办法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要用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教育学生,提高大学生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

(2)抓“三观”教育,发扬“五爱”精神。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端正学习动机、树立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发奋读书的雄心壮志。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社会道德的基本内容,也是对每个大学生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教育学生发扬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树立以贡献全部力量建设和保卫祖国为荣,以损害国家利益、国家尊严为耻的爱国情操。

(3)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手册》有关内容,发动学生座谈分析存在的不文明行为和现象,并与“三好”学生评定,“文明修身”活动,创“文明宿舍”、“文明班”,评选“精神文明活动积极分子”等活动相结合,发挥校报、广播、宣传栏在文明创建活动中的舆论作用,扬善惩恶,维护和倡导校园文明。(4)发挥社会大课堂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要认真总结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好的经验,拓宽社会实践的领域,不断探索社会实践新形式、新特色。要注意发挥文化教育的优势和工科院专业特长,在实践内容上,坚持科技文化服务的方向,把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社区援助,青年志愿者和希望工程等活动的结合,按照服务社会、完善自我的发展模式,让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5.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思想,将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他们生活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当前,随着国内、国际经济大环境的调整与变化,影响学生的生活与思想的因素越来越多,学生面临的生活与思想问题也随之上升。另外,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生活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心理生理压力、思想压力等也加重了思想问题的产生,这些都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一方面要关心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排忧解难;另一方面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做过细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缓解思想压力,放下思想包袱,正确面对生活的挑战。只有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生活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声有色,收到实效。

6.要运用现代传播工具与手段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

随着网络应用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它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日益凸现,并占据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的疏离、文化冲突毕现、网络攻击行为、网络不诚实行为等。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在网络阵地的任务就是要加强网络阵地的文化建设、安全保障机制建设、网络伦理道德建设等,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延伸到新的领域。认知抓好现代校园文化特别时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现代网络媒体的作用,教育引导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各种社会思潮。

三、结语

道德作为人们相互关系的规范,是人群自身的需要。人类要进步,要发展,要获得幸福安定的生活,就不能没有适应当时时代需要的道德。一个稳定的社会必须保持一定水准的道德风尚,一个文明的社会需要不懈地培养和维持较高的社会道德水平。而道德又总是在克服各种不道德的现象过程中曲折地前进。道德建设并不是对社会成员的束缚,而是使社会成员更加幸福的阶梯。人们不但受益于整个社会道德的进步,受益于他人的道德行为,更因为自身道德水准的提高,使心灵更加充实,行为更加得当,而取得更多的成功,得到更多的愉悦。

大思想家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曾深情地说道:“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头上的星空和在我心中的道德律。”是的,重视大学生的科学技术教育,崇尚智力资源,是重要的;同样,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高扬人文价值,在正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其意义应该是更为深远的。

7.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论文 篇七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庭环境,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家庭作为儿童最重要的生活基地,时时刻刻影响着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因此家庭教育就越来越受人们关注。家庭教别人的计算机,随意删除别人的软件及作品,破坏别人的工作和学习。对于这些“不正常”行为,我们要认识到它的潜在危害很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阶段,一旦不正常的行为养成习惯,步入社会后,将很难改变。现在可能只是到别人的电脑里取一些作业答案,明天可能就是到别人的银行账户里取一笔金钱;现在可能只是恶作剧,删除掉一段文字或一幅图画,明天可能就是真做实干,到别的企业里毁掉一批数据或资料。对于以上这些行为,我们应当尽早建立网络环境中的行为道德规范,帮助广大学生增强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是非分辨能力,使其网上的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要求。

3.注重学生身心健康

青少年时期是身体日趋成熟的时期,同时也是心理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一些孩子由于自身性格、素质能力或各种外在因素而无法实现这些需要,在遭受多次失败后,往往逃避到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中以获得心灵的慰藉,往往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心灵孤寂,心理闭锁,可能形成心理障碍,和师长心存隔阂,甚至有敌视心理。这就需要教育者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地进行心理辅导。教师和家庭教育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网络沉迷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改正沉迷网络的不良习惯,并使其懂得学会控制和有节制;学会寻求社会帮助,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学会与人交流自己的成功体验与感受。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辅导信箱,也可以在学校主页上开辟心理咨询专栏,甚至可以利用OICQ进行心理辅导,教师和心理工作者必须转变传统的心理教育观念和模式,应当给学生“网民”提供“影响”“选择”“服务”和“引导”,而不是进行“说服”“说教”或“灌输”,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心理生活为中心,促进“网络人”的身心健康。

三、采取“变堵为疏”的教育措施

现在许多中小学生倾情于网上聊天和游戏,如2005年7月30日,北京沉迷网游的16岁少年小韬向父亲要钱未果后,扬言杀死父亲。当晚,父亲发现儿子房间的桌子上居然放了一把菜刀,绝望的父亲用地上的哑铃将儿子杀死。2006年3月22日中午11时许,甘肃省武威市青年许福斌因不满父母对其上网的责骂,将父母杀害,而后从父亲身上搜得现金27元,继续回网吧上网……诸如此类网络迷航案例屡次发生,上网聊天和游育是指父母及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它为儿童以后的教育铺下了第一块基石,是任何其他教育所不能代替的,更是儿童良好性格和早期智力开发的关键教育。它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比拟的特点,如强烈的感染性、特殊的权威性、鲜明的针对性、内容的丰富性等,但是由于家长所掌握的知识、经验、技能的深度和广度的限制,家庭成员之间的道德面貌、文化素养和教育能力的不一致性、不平衡性,使得当前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此指出家庭教育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对策,促使家庭教育越来越科学化。

1. 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家庭环境不良。

家庭环境作为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对儿童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环境不良往往是问题出现的最根本的原因。

1.1.1留守儿童问题。

戏对他们来说是轻车熟路,让人遗憾的是除了网络聊天游戏外,相当一部分学生竟连电脑的基本操作都不会。“身在曹营心在汉”、“人在学校心在网上”,无心顾及学业。更有甚者,为了上网和朋友约会,无视学校纪律,随意迟到、早退,甚至旷课。有些学生一旦上网被阻挡,就出现焦虑、忧郁等情绪。我认为“变堵为疏”应该是我们正确引导网络一代的最好方式。具体做法有:

1.加强思想教育引导

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实践活动。例如:针对部分沉迷于网络而影响了学习的现象,可以开展“网络与学习”的主题班会,让学生认识上网与学习这对矛盾的辩证统一关系。也可以举办一场“学生上网的利与弊”为题的辩论赛或开展“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和研究”的探究活动,通过辩论、调查、研究,达成共识,让学生对上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 加强校园网络建设

把学校网络资源利用起来,校园网要在课外活动时间和节假日时间,积极向青少年学生开放,吸引青少年参加,为学生创造在学校上网的合理机会,这样可以把学生从社会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是管理好孩子的一个好方法。还可以建立孩子自己的网站,在网站上开设他们感兴趣的栏目,只有把他们的兴趣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才能改变他们一上网不是聊天就是玩游戏的习惯。

此外,青少年活泼好动、喜欢创新、变化和憧憬,在“变堵为疏”的同时,我们努力做到三让:让网络成为学生文化学习的“良师益友”;让网络成为学生成长道路的“心灵之家”;让网络成为学生创造研究的“健康舞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校德育途径,从而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总之,21世纪将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网络时代,在这个世界多极化、思潮多元化、人的发展多向化的时代,学校围墙再也无法阻隔网络的渗透,也没有必要去阻隔。正如不能因为有飞机失事就不再乘坐飞机一样,不能因为网络的负面影响而不让上网,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尽早建立和适应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减少由于网络负面影响所带来的损害,是保证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培养教育适应现代化信息社会发展人才的需要,我们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祖祖辈辈耕耘的土地,走向城市,在外打工。由于生活条件所限,子女被迫留在家中由祖父母或亲戚照顾,儿童缺乏家庭教育的氛围。这样在学校与家庭之间出现断层,孩子缺乏管束,容易形成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并沾染上许多不良习性。

1.1.2家庭不和睦,不健全。

家庭应该是温馨的港湾,但夫妻关系不好或婆媳矛盾僵化,家成为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战场”,甚至夫妻离婚,儿童都会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照顾,失去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他们或变得性情孤独自卑,或变得愤世嫉俗。这样的孩子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远远大于正常家庭中的孩子。

1.2家庭教养方式不良。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家长对子女进行教育和保育的方式,也体现了家长热爱、关心孩子的方式。

1.2.1重养轻教。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这使得家长工作压力大,终日忙于工作,往往只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环境,忽视了子女的教育。既不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方面的教育,又不关心孩子的情绪反应、行为问题及个性发展。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孩子就会很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成为犯罪分子的“牺牲品”或是“滑上”早恋的歧途。因此,只为子女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是不够的。

1.2.2重智轻德。

家长一味强调学习,不关心子女的思想品德,不重视教子女如何做人,不教孩子如何生活,不重视社会公德和保护环境教育,这种教育,后果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一个人,无论他的智力多高,只要他的思想品德不好就会成为社会的“危险品”,而且智力水平越高,危险系数越大。

1.2.3期望过高,强行塑造。

由于遗传素质不同使得儿童智力、才能、个性存在差异性,但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总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光耀门楣,不顾儿童的具体情况,不问孩子兴趣爱好,或是一味追求早期的智力开发,或是逼迫孩子参加音乐班、英语班、绘画班,等等,这极大地挫伤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不从学生实际出发教育和培养孩子往往适得其反。

1.2.4家长管教方式粗暴。

受“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思想的影响,父母对孩子进行过分严厉的惩罚教育,表现为:对孩子的缺点错误,不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张口就骂,动手就打,由于缺乏恰当的说服教育,子女感到一种无法摆脱的压力,家庭气氛紧张;当父母以“不许”、“不要”、“不能”等对孩子的一切尝试横加干涉时,孩子很容易在无意识中产生习得性无助,对自己产生怀疑,甚至可能导致退缩行为。

1.2.5父母溺爱迁就、过度保护。

随着现代家庭模式的变化,“421”模式的家庭越来越多,孩子在家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其家庭地位之特殊,使得父母特别疼爱,众人捧着、哄着,百依百顺,而且在生活中一切由大人代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使得孩子逐渐形成依赖性强、遇事没主见的性格倾向。同时“孩子是自己的亲”,家长溺爱纵容孩子,容忍他们的不当言行、不良倾向,使得子女逐渐形成任性、骄傲、自私、怕苦怕累、不思进取的不良品性。

1.2.6家庭教养态度的不和谐。

家庭各成员学历和职业及经历各不相同,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产生很大的分歧:如当母亲批评教育孩子时,祖父母就会心疼孩子出来打圆场,孩子一听到要挨打受训就跑向“保卫者”。为了家庭和睦,教育终止了,结果是不仅适当的教育被破坏了,而且助长了儿童的任性、骄横,不利于其是非观的形成,不利于培养抗挫折能力。

1.3家庭教育方法欠缺科学性。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教育工作才能事半功倍,但由于受家长知识储备、性格、爱好等的影响,在教育方法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1.3.1过分侧重物质奖赏。

有些家长经常许愿考多少分就买什么东西,使得孩子无论做什么都讲条件,有时本来自己喜欢的事情在附加的强化下,也失去了本来的兴趣。据报道有一个小学生在取得双百的好成绩后,家长奖励孩子过百万元的轿车。这种现象听来像传奇,但类似的情况却屡见不鲜。这种以物质奖励代替精神鼓舞,不仅不利于家长和孩子的交流,而且容易使孩子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世界观。

1.3.2表扬和批评运用不当。

表扬和批评是教育孩子时常用的方法。恰当地运用表扬和批评有利于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化的形成。但运用不当就打击他们的自尊心,伤害他们幼小的心灵。

(1)“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许多家长并不会恰当地运用。有些家长对孩子表扬太多,这就像经常吃蜂蜜一样,久而不甜,儿童视为理所应当,自满自傲。也有些家长表扬太少,孩子干什么都没劲,没有积极性,缺乏信心,渴望关注。

(2)批评的方式不对往往产生不良的影响。中国的家长爱在外人面前数落孩子,这种变相的批评使孩子抬不起头;或者有些家长专挑孩子的毛病,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或者发泄怒气的恶言相向,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2.家长提高教育素养及科学施教的途径与方法

2.1努力学习,提高自身教育素养。

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实施主体,在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没有人可以选择自己的父母,从小父母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孩子就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因此,家长应努力学习科学教育知识,提高自身修养,从而提高家教质量。我们应该发动各种力量提高家教水平,如:可以通过家长教育提高家长素质,普及家教知识,促使家庭教育科学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普及家教知识,如开设与家长教育相关的专题频道,发行专题音像教材等。

2.2营造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创造整洁有序的家庭环境。

家是孩子心灵归属的宁静港湾,良好的生活是儿童早期智力发展的前提条件,家庭和睦才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只有肥沃的土地才能长出好庄稼,只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培养出智力优秀、聪明活泼的孩子”。

2.2.1室内环境整齐、干净。

房间的陈设、布置,美观大方,舒适宜人,每天都整理得整洁有序,有利于陶冶孩子的情操,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稳固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2.2.2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让孩子生长在充满活力、温馨的家庭中,随时感到亲情和温暖。家长教育孩子要一致,形成家庭教育的合力,当意见不统一时,以商量形式及对孩子的观察作判断。

2.2.3家长应该形成良好的家风及生活方式。

家长要尊老爱幼、互帮互助、勤奋好进、勤俭节约,这样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有好的影响,所谓“润物细无声”就是这种境界。家长早睡早起、恰当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时间、闲暇时多进行有意义的活动,如读书、看报、养殖等,这样孩子就会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形成正确的时间观念。

2.3改善教养态度,科学施教。

2.3.1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帮助孩子。

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尽量挤出时间和孩子谈心,聆听孩子的问题和困难,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和孩子共同探讨问题及解决办法,积极有效地引导孩子。台湾作家刘墉在一本写给孩子的书中提到“他女儿为了一门功课得五分竟花一晚上时间而其他两门功课竟未能好好完成”,他教育孩子要适当安排时间。家长就应该像刘墉那样用智慧的思想帮助子女成长。

2.3.2掌握好“度”的要求。

浅谈未成年人“保护”下的教师侵权行为

张则强

(通化县东来乡海联学校,吉林通化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而且是精神的熏陶者,人格的影响者,道德的体现者。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重要而持久的影响。然而,部分老师为师不德,执教不廉,甚至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的行为不容忽视。

一、“减负”越减越负现象司空见惯

国家法律法规虽然对学生的学习负担做出相应规定:小学低年部不留家庭作业,中高年部在1小时以内,初中在1.5小时以内。但越减越负的现象司空见惯,且愈演愈烈。在校内早晚自习照上不误,早6:30分到校,晚上8:00点离校。体、音、美、活动课和所谓的副科课时严重缩水,甚至不上。即便有中小学生在校活动时间每天保证1小时的规定,也成了一纸空文。除沉重的课业负担(家庭作业普遍在2小时以上)外,还有名目众多的补习班、特长班、爱好班……即使是节假日也不例外。中小学生的睡眠休息严重不足,一般在6~7小时左右,致使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下降。学生及家长苦不堪言,不堪重负,学生的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

二、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时有发生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享受教育权,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人学生。”然而在具体执行时却大相径庭。学生被驱逐出课堂,停课反省,劝退,甚至开除等时有发生。剥夺了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将其不负责地推向社会。而家长则疏于管理,由于是未成年人,辨别是非能力差,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据统计,未成年人犯罪有50%以上是流失生。

“儿女是父母的心头肉”,关爱子女是家长的本能,可不论什么都应有一个度,适度原则是家庭教育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关心爱护孩子,使孩子衣食无忧,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文化熏陶和智力支持,这些都是父母应尽的义务,但是过度包办、溺爱就会使子女陷于一种危险的境地,不是爱而是害,如为了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给孩子任何想要的玩具,出现玩具过剩的现象,不但不利于孩子发展,反而会养成孩子不爱惜物品、奢侈浪费的不良品质。于是“度”就显得非常重要。在爱和严中寻找一个平衡点。爱中有严,严中有爱,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2.4言传身教,树立威信。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告诫家长:“不要认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命令孩子的时候,才是教育孩子,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在教育着孩子,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议论其他的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极大的意义。”因此,孩子的道德和做人标准不是靠灌输的,是靠家长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教育的。注重发展子女各方面能力,使子女“学会共同生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促进子女的个性全面、和谐、自由发展。

三、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现象随处可见

法律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部分教师在执行时是什么情况呢?“你真笨!”“你简直是个废物!”“你缺心眼!”“你脑袋让驴踢了!”等成了极少部分教师的口头禅。做错题,错“一”罚“十”,错“一”罚“百”,甚至打手板。完不成学习任务不许回家吃饭,对违规违纪学生罚站、罚钱、罚劳动、非法搜身等成了部分教师“育人”的惯例。

四、侵犯学生的隐私权屡见不鲜

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隐私。”“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而部分老师私拆学生的信件,偷看学生的日记,电子邮件等现象时有发生,而且美其名曰“深入调查”,在学校醒目位置张榜公布成绩,美其名曰“鞭策后进”,披露未成年学生的其他隐私,称之为“减少优越感”,等等。

针对以上种种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我们应当采取以下对策:

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应改变现有评价学校的机制,由教学成绩一把尺子改为多把尺子来衡量。学校评价教师也应把“德、能、勤、绩、廉”五方面真正落到实处。加大“德、廉”评价权重,实行“德、廉”一票否决制。

二是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尤其是对《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使师生熟识各种法律法规条款。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学生及家长应提高维权意识,自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加大对侵权教师查处力度,决不姑息养奸,使教师不敢侵权。同时,加大对正面典型教师的宣传力度,营造崇尚师德光荣的舆论氛围。用榜样的力量昭示广大教师以德治教,廉洁执教。

人一生所受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发生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教育。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和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教养子女是一种把理智、情感、智慧、能力融合在一起的复杂劳动。因此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家长,为了让孩子成为有用之才,家长要注意方式、方法,不断提升自我,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5]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相部和男.张佶.都是父母的错—对万名问题儿童的研究[M].深圳:海关出版社,2004.

[7]托马斯.里克纳.喻佑斌,罗文盛.美式家庭—品质教育家长对策.[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8]张守智.“隔代教育”的负效应.家庭教育导读,2005.6,9.

8.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论文 篇八

關键词:会计管理;问题;对策

一、当前会计管理和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陈旧落后,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第一,职业理念有待更新。受传统思维惯势的影响,很多会计从业者仍然习惯于把自己看作本单位的“账房先生”,满足于做好常规性的记录、报账,会计工作层次不深,对会计信息属于经济社会的公共资源的意识不够,对会计信息资料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分析,利用会计信息资料为企业、投资人、政府宏观决策和社会公众服务的意识还比较淡薄。

第二,法制观念比较淡薄。情况检查和社会调查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来看,知法违法的现象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会计人员和单位负责人的会计法制观念有待提高,会计法制意识有待强化。“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的职业行为准则,还没有在会计从业者的头脑中真正扎下根来。因此,在全社会强化会计法制意识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第三,服务意识有待加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级政府的会计管理部门和从业人员“管”的意识很强烈,缺乏“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即使是在新的形势下,许多人还认为自己是管理会计工作的政府部门,在工作思路和方法上,从管的角度思考问题多,从服务的角度思考问题少,转变职能,搞好服务的意识不强。

(二)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第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理念需要更新。很多会计人员仍然坚持所谓“干活要由东”的观念,认为自己在哪个单位工作,就要维护哪个单位的利益,只要是领导定的事,不管是否符合财经法规,都要体现领导的意志。在思想认识上,认为只要自己不贪污挪用公款,不中饱私囊,不利用职务之便获取个人利益,就不违反职业道德。“以诚信为本”的会计理念还没立起来,没有把做假账、编假报表,人为制造虚假会计信息视为不道德,甚至把造假视为自己具有业务技能和本领的表现,没有意识到假账、假表、假信息对社会、投资人、公众和政府决策乃至整个经济运行造成的极大危害。

第二,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需要更新。随着新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的出台,很多会计理念、经济业务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反映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迫切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全面更新知识,按照新规则规范运作。

第三,会计人员的现代化工作技能需要提高。在信息化、网络化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作为社会经济链条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各个单位的会计信息应该处于开放状态,既能够使信息使用者透明地了解本单位的会计信息,又能够掌握外部相关的会计信息,为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这就需要会计人员掌握驾驭信息管理手段,熟练运用社会公共信息资源。从实际情况看,目前许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会计人员大多是初级电算化水平,与会计国际化的进程要求差距甚远。

(三)会计制度和地方性会计法规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目前,新《会计法》和与之相配套的国家统一会计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之中,一些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旧的财务会计制度正在清理过程之中,新的财务会计工作规范有待尽快健全完善。在这种情况下,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对《会计法》和相关法规中较宏观,实施过程中执行情况自由度较大和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的方面,通过制定地方会计法规和制度(包括地方会计管理条例、单位内部控制、执法检查规范等)加以规范和细化,是一个十分迫切的现实问题。

(四)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会计行为缺乏具体标准。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是真实可靠地反映经济活动的基本前提,没有健全的会计基础工作,收集、处理、利用和提供会计信息就失去了可靠的保证,会计工作就无法在经营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会计法》执行检查工作中发现,存在违法违规问题的单位,尽管问题多种多样,性质各异,但从根本上看,都与会计基础工作不扎实、不规范有关。所以,基础工作不规范是目前单位会计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

(五)管理手段落后,服务功能不健全。一些单位还没有实现会计电算化,会计管理部门也没有实现网络化管理,不仅影响了《会计法》的贯彻落实,也使会计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会计管理的服务功能不够健全,不能及时快捷地为单位进行决策、会计人员提高业务素质以及下岗会计人员再就业提供良好的服务。

二、做好新时期会计管理工作的几点意见

针对新时期会计管理工作出现的新形势和特点、问题,我们提出新时期会计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做到“三个服务”,就是要始终做好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服务,要始终做好为财政中心工作服务,要始终做好为广大会计人员服务:实现“三个转变”,就是会计管理工作要从过去微观事务性管理向宏观政策性管理转变,要从被动型管理向主动型管理转变。要从一般号召型管理向真抓实干,求真务实型转变:力争“三个突破”就是力争在会计法规制度管理方面有新突破,力争在会计工作管理方面有新突破,力争在会计人员管理方面有新突破。

按照以上指导思想,我们对具体做好新时期会计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第一,加强会计法规制度的宣传。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单位性质多元化和无主管单位的大量涌现,原来依靠“红头文件”宣传新的会计法规、制度、准则的办法已不适应。我们的意见是只有通过印发公告或在报刊公开刊登有关规定,再辅之以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宣传。才能达到所有单位知晓并执行的目的。

第二,加强会计法规制度的培训。如上所述,目前依靠主管部门组织培训新准则、新制度已不现实。我们应该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单位、学校、社会办学机构、中介组织等)做好新会计法规制度的培训。各级会计管理部门应制定出培训管理办法,做好规划,把住培训市场的“准入关”,统一培训要求、标准,保证培训质量。

第三加强会计法规制度的贯彻执行。监督检查会计法规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是会计管理部门在新形势下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会计法》赋予财政部门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权和行政处罚权,财政部门应认真履行这一法定职责,并使之日常化、制度化。同时,会计管理部门也可以结合工作需要直接对单位会计法规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第四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管理。各级会计管理部门应按照《会计法》要求,指导单位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并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具体来说,一方面应制定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考核标准,制定出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的考核管理办法,制定出单位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指导性意见和一般规范:另一方面监督检查单位执行情况。

第五加强会计人员管理。新形势下政府对会计人员的管理主要是资格管理。一是从业资格管理,签定会计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二是专业技术资格管理,签定会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达到的程度。会计人员具有从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就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单位之间流动。会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会计人员是一个特殊的从业群体,其从业人员素质如何,直接影响会计工作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我们一定要严把会计队伍“入门关”,确保高、中、初级专业技术等级的质量和信誉,建立起客观、公正、科学的会计人才评价机制。切实做好从业资格管理、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高级会计师考评工作。

9.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论文 篇九

(社会保障制度方面)

一、存在问题

1、公共开支比重大,政府财政负担加重。自2000年以来,欧洲国家原先引以为豪的福利制度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负。如英国的社会福利开支在60年代为81亿英镑左右,到1980年上升为221.5亿英镑,1999年更高达1000亿英镑。又如瑞典,自1991年开始连续3年经济衰退,退休金还要照付,各种社会保障开支也不能减少,这使得福利体制捉襟见肘。为了维持高额福利开支,政府只得大举借债,从而导致财政出现大量赤字。目前,瑞典政府的债务共有1.43 万亿瑞典克朗, 相当于1996年国内生产总价的84%。公共开支比重大,政府财政负担沉重是西方福利国家社会福利制度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福利国家社会福利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也是一个直接而重要的原因。

2、福利收益水平偏低。虽说西方国家公共开支比重大,但社会福利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福利收益水平却偏低,突出表现在西方国家贫困化现象相对严重。如英国是世界福利国家的典范,但目前英国生活在官方公布的贫困线以下和略高于贫困线的“贫困人口”估计接近1700万,约占其总人口的30%。在欧盟组织的其他国家中,贫困问题也同样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3、福利依赖严重,造成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使充分就业政策难以实现。由于劳动者过于依赖高福利的保障体系,损害了人们的就业动机,调动不起工作积极性,从而导致福利依赖现象的产生。在西方国家,由于政府对失业者有较好的福利待遇,因此一些失业者不再积极地寻求新的就业岗位,而长期依赖社会福利的救助。福利国家制定普遍的高标准的福利待遇的初衷是为了稳固执政党的政权以及战后社会的稳定,但带有社会民主主义性质的福利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的自我调控能力。在北欧一些国家,劳动者与不劳动者之间所获得的福利补贴没有太大差别,而劳动者甚至还要缴纳较高的税额,这样带来的结果便是失业率居高不下,没有适当的激励机制来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而依靠政府补贴喝下午茶的“懒汉们”却越来越多。

4、政府财政负担过重,收不抵支引发的财政危机。社会保障水平的上升不会对政府造成财政负担的前提是福利国家的经济要保持快速的发展,但是,当社会保障水平以“刚性”不断上升,其增长速度明显超越经济增长速度,并伴随着经济衰退与失业危机时,政府所承担的财政压力是可想而知的。由于大量发行货币所带来的货币贬值以及人民实际生活水平的下降,各国不得不向发达国家借债来弥补国内的财政赤字。为使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得以维持,欧洲各国不得不消耗巨额的财政用于公共开支,而政府财政支出的过分增长造成了巨额财政赤字,这成了福利国家的通病。为弥补高福利所导致的巨额财政赤字,福利国家不得不大举借债,同时不断扩大货币发行量,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以及劳动人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的恶性连锁反应。此外,高税收导致民众逃税现象严重。高税收客观上导致了国民对福利制度的普遍不满和严重的逃税倾向。

5、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下降。福利国家主要通过对企业高额的税收来实现对公民普遍的高福利,这无疑会使企业肩上的负担变重。企业用于人力资源方面的支出过多带来的结果就是生产的产品成本不断攀升,继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会下降。政府将税收的绝大部分用于福利支出的同时用于投资那部分的比例就会减弱,最终导致福利国家内部经济产业持续低迷,生产力水平在国际环境来说相对下降。

6、人民不满与日俱增。社会保障制度无法解除失业给工人生活带来的困苦。通常,欧洲福利国家的失业保险津贴不到工人原工资的一半,而且实际上大多数失业工人领不到失业津贴,不少失业者只得依靠社会救济和领取施舍度日。此外,欧洲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对象近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仍以过去的产业工人为主,这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社会的不满。

二、北欧福利国家改革的主要措施

1、社会福利制度地方化改革。在社会福利制度地方化改革方面,北欧各国强调中央政府的权力下放,使地方政府成为社会福利的主要提供者,其目的是要减轻中央政府社会福利支付的负担,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社会福利实施和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在瑞典,他们按照“贴近居民生活和了解居民需要”的程度,建立了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并进行了相应的职能划分:第一级是中央政府,主要是负责全国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方面的法规建设和发展的规划。第二级是郡政府,负责国家福利和社会服务政策方针在本地区范围内的细则和补充,并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管理。第三级是市镇政府,负责中央政府和郡政府上述方针政策在本辖区范围内的补充,以及负责各类社会服务、金融支持等事务。挪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也有非常明确的分工。市级政府主要负责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中央政府主要负责收入再分配和其他集体性服务。一般情况下,大约70%的劳动者福利以及75%的公共部门雇员工资由地方政府支出;行政管理、国防、养老金等,中央政府支出占绝大多数。因此,福利政策的实施者主要是地方政府。在丹麦和芬兰,中央政府只负责制定政策、标准、计划和实施转移支付等宏观调控方面的任务,大多数职责都下放给地方政府承担,包括老年人的照顾和服务、婴儿家庭补贴、残疾人康复和照料、失业救济(没有交纳社保费的失业人员)、生病津贴以及社会养老金分配等,地方政府也被称为“全能政府”,有充分的权力进行具体的福利立法,担负着完成社会政策的任务。

2、医疗服务方面的改革。北欧国家在医疗服务方面改革的目标是控制健康医疗费用支出,防止医疗费用需求无限扩大。其主要措施:一是改变医疗预算体制和方法,将原有的固定医院预算制改为浮动制,对医院的预算拨款与医院的实际医疗效果挂钩。二是“个人自由选择医院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公民个人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一般是一个城市内)选择任何一家医院就医。由于医院的医疗效率直接影响到其预算拨款额,这一措施促进了医院间的竞争,改善了医疗服务水平。三是在医疗服务领域引进私人投资。1992年,瑞典政府颁布法令,提出有效合理利用各种老年社会服务资源,提高老年社会服务实际效果,强调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个人选择机会。当年,瑞典建立270个私营老年护理机构,占瑞典全国老年护理机构的1/3,71个地方政府和6个郡政府已经就老年和儿童照顾与私营社会福利机构签定了协议。芬兰在老人护理和儿童日间照顾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由私营机构经营。

3、就业政策的改革。

北欧福利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充分就业”,它的基本含义就是对“工作权利”的确认与确定。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欧各国开始引入强调“工作义务”的新的就业政策。例如,瑞典政府设立了一个新的“职业生涯发展”项目,这个项目的服务范围从教育扶助一直延伸到社区工作,受益者可以获得一份培训津贴,数额与失业救济金相等。在失业保险方面,1988—1993年期间,2

不存在等候期,并且补偿水平为以前收入的90%,最高限额略低于蓝领平均工资水平。从1993年7月起,政府重新设立了为期5天的等待期,补偿水平也降低到以前收入的80%(有一段时间为75%)。1995年挪威政府在“福利白皮书”中明确宣布将“收入扶持”政策中“消极的扶持”改为“积极的联系”,鼓励津贴领取者“自立”,强调权利与义务之间的联系,强调每个公民既享有给付的权利,又要有工作的义务。丹麦在“1997年劳动力市场改革”法案中将“灵活化”(即或接受给予的工作,或失去任何津贴)与权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失业的最大权利减少到7年,规定头4年是有“权利与义务”的,而后3年则是永久“灵活化”的。1997年颁发的“社会救助法案”进一步规定,没有工作就无权接受公共津贴,而只能接受地方政府的安排。

4、养老金改革。

在养老金改革方面,北欧各国主要侧重结构调整,其改革的目标是使养老金制度更加灵活机动,使领取养老金的人和在业人员来共同分担和分散风险,以改变目前的养老金集中使用,投资收益与个人无关,风险完全由在业的人员来承担的现状。1994年瑞典议会通过了新的退休制度,一是改变了过去实行的养老金一视同仁,所有人退休后都拿工资的60%的做法,规定养老金额要按照个人年龄、国家经济情况计算,因人而异;而且实行退休越晚,养老金越高的办法;二是对养老金从现收现付制度转变为现收现付与基金积累制相结合。其主要内容是将18.5%的总缴费一分为二:16%被划入到现收现付型的养老金制度,2.5%被划入到一个强制性的基金账户,进行投资增值,以减轻养老金支付的压力。在芬兰,1996年对国民养老金进行了改革。在原体制下,任何公民达到法定年龄都可以得到国民养老金津贴。这项制度已于1996年被取消,代之以“以收入为基础的基本养老金”,即根据其他社会福利待遇领取情况确定公民是否仍然享有国民养老金资格。近年来,丹麦的养老金制度也开始从完全由国家提供向部分由私人自付转变。

5、税制改革。

在税制方面,北欧各国深感多年推行的所得税及工资税等起点太高,严重影响了公司投资和个人发展的积极性,并且阻碍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为此,减税就成为北欧各国税制改革的一个重点。瑞典政府在1989—1990年的“世纪的税收改革”中,将所得税的最高税率从1989年的72%降低到68%.公司所得税也从50%降低到30%.1993年丹麦宣布在今后5年内将所得税率的上下限分别由68%和57%下调到58%和38%.1998年丹麦政府也通过税收改革逐步降低低收入阶层的个人所得税税率,提高中等收入阶层的免税限额和降低公司税,同时提高能源税和改变年金基金的纳税制度。挪威在1992年的税制改革中将普通劳动者、个体经营者和公司的所得税从57.8%、62.7%、50.8%分别降到48.8%、51.7%、28%,并进一步扩大了税基。此外,在20世纪90年代初,芬兰、挪威和瑞典还引进了双重所得税系统,双重所得税系统(DIT)的主要指导原则在于将对劳动收入的累进税率与对公司和资本收入的不变税率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广阔的税基和相对低的税率。

6、用“选择性原则”替代“普遍性原则”。使社会福利切实流向最需要的人群。莫雷托教授曾把20世纪80年代各国普遍使用的反贫困方法归纳为,“传统的救助制度”是“使一定的资源就像经过漏斗一样进行分配”的制度。认为这种制度针对的是所有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穷人,但是最贫困的穷人却无法从中受益。正因如此,西方国家为了削减福利开支,提高社会福利的效率,大多采取了用“选择性原则”替代“普遍性原则”的办法,让社会福利真正发挥帮助穷人的作用,而不是平均分配的。

7、明确社会福利享受者的权责关系,推行与就业相关联的激励制度。为了达到反福利依赖的目的,西方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激励措施,并制定了有关的制度。“以工作替代福利”项目的实施,在1985年一年,就使13万原来依靠社会福利生活的人找到了工作,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原来社会福利领取者的工作收入,抑制了美国公共财政开支增长的势头。由此看来,明确社会福利享受者的权责关系,推行与、就业相关联的激励制度在反福利依赖方面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8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以减少公共开支。为了减少公共开支,西方国家通过扩大家庭服务,培养家庭护理员,建立保健医疗和社区服务体系等途径来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个人如何利用自身资源为同学的成长服务,越具体越好。培训对个人今后生活观念与学习有什么影响。个人的其他感受和最突出的体会是什么等内容以总结的形式上交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心,籍此检验学员的个人成长与进步。

三、对北欧福利国家改革的评价和启示

(一)对北欧福利国家改革的评价

1、北欧福利国家改革的实质是进一步调整福利国家的组织模式,改变国家行为和加强社会的政治自我调节,意在保持福利国家对整个社会机体积极作用,同时修正其消极的一面。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减轻政府的负担、激发企业的活力、培养个人的社会责任感,鼓励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以建立一个国家、企业、个人彼此协调负责、良性互动、充满创新和活力的福利国家。而在国家、企业、个人这三者的关系中,重点是培养和提升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

2、从改革的力度上看,北欧福利国家的改革较为稳健和谨慎。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高福利已成为北欧社会的一种政治文化,得到了各政治派别和广大民众的认可和接受,任何改革的举措都要考虑到广大民众和利益集团的反应。因此,它们都不愿在此问题上有任何过激的举动,而在选举政治中失去选民的信任和支持。

3、从特点上看,北欧福利国家改革既体现出与其他西方国家福利制度改革的一致性,如实行社会福利支出紧缩政策,也有不同于其他西方国家福利制度改革的独特性,例如社会福利地方化改革成为北欧福利国家改革的重要政策措施,北欧各国政府也没有像英、美那样将社会福利私营化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而是通过在社会福利中引入竞争机制,以实现提高福利国家制度效果的目标,这使得北欧福利国家改革具有鲜明的国别特色。

4、从改革的效果看,20世纪90年代北欧国家的福利改革初显成效,基本上控制住了公共开支不断增长的势头,例如,从1995年到2003年,瑞典、丹麦、挪威和芬兰的社会支出占GDP的百分比分别从34.6%、32.2%、27.3%、31.7%降到了33.5%、31.1%、25.6%、27.0%.而失业率也分别从7.7%、7.0%、4.9%、15.5%降到了4.9%、5.5%、4.5%、9.1%.尽管数据变化幅度不大,但毕竟福利改革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而北欧福利国家制度若要发生根本的改观,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北欧福利国家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既是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4

我们应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制定符合中国经济发展承受能力的社会保障政策,从而真正发挥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和经济增长的“稳定器”的作用。

1、要建立与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北欧福利国家建设的经验表明,社会保障的范围、内容、规模必须严格控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如果随意提高福利支出比例,就会导致经济下滑,引起通货膨胀,最终使提高社会福利的期望落空。同时,由于社会福利特有的刚性,只能上升难于下降。因此在界定社会保障的分配标准、程度和水平时,我们一定要从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口众多、经济还不发达的国情出发,量力而行。坚持社会保障的内容随着经济发展由少到多,规模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切不可与西方福利国家的福利水平盲目攀比,急于求成,使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得到完善和发展。

2、要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福利需求与现有福利供应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北欧发达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资金来源尚要靠社会化,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社会保障支出总量巨大,资金来源更需要社会化。我们应在推进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同时,继续发挥并巩固城乡居民的家庭保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补充保险,积极发展商业养老、医疗保险,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与社会慈善公益团体的替代功能,形成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保障体系。当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制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应该说是这方面的有益探索。

3、要把实现劳动者的就业作为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就业可以缓解社会保障的压力,这是因为社会保障的财政基础是纳税人的税收。因此,必须把扩大就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这个问题上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调整和改善经济结构、推进经济增长、努力扩大就业总量。二是改善就业环境、支持自主创业、鼓励广辟就业门路。三是统筹改革改组,努力减少下岗失业人员数量,推进再就业工程。四是根据市场需要,加强劳动力培训、努力提升就业能力。五是扶持劳动就业弱势群体,给困难群众提供特殊的就业照顾和就业援助。

4、明确划分事权,实行分级负责制。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权一直未能明确划分,统放不分的局面影响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方面,北欧的社会福利制度地方化改革的思路值得我们借鉴。可考虑在统一决策、统放结合的原则下,建立中央与地方各级负责体制,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职责。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完善社会保障的法规,加快制定出台“社会保障法”及配套法规,确保社会保障的各项规定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社会保障真正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10.当前村干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篇十

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面对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战斗在农村一线的村干部能力建设上的一些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更好地发现和解决村干部身上的共性问题,提高基层战斗力,八宝镇组织部从第十一届村支两委换届至今对此展开了专题调研,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八宝镇根据村干部级数设臵的有关规定,精心组织,科学引导,共选有138名村干部。其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38人,仅占27.5%;平均年龄51岁,45岁以上的108人,占78.3%。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导致对政策理论水平低,对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领会不全、把握不准,更难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执行。

2、观念落后,双带能力不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村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靠村干部响应国家政策,顺应市场形势,带领村民搞建设。当前,不少农村干部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开拓进取精神不强,市场经济意识淡漠,满足现状,固步自封,很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在带领农民找市场、闯市场、发展农村经济上没点子、缺主意、少办法,很难找到真正适合村情发展的致富路,多数停留在维持现状的层面上。一些村干部自身发展致富能力强,但是谋划一方,带领致富能力欠缺,总是认为没有上级的支持发展不起来,“等靠要”思想严重。

3、软弱涣散,班子结构不稳。表现在一是“不团结”,村支两委成员之间为了各自宗族派系、个人争权夺利,工作中不能相互配合,甚至相互拆台,形成不了工作合力;二是“不公正”。表现在村干部民主意识不强,办事不公开,处事不公正。一些村干部存在着“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的现象,管理不规范,制度不执行,形同虚设。三是“不廉洁”。表现为有的村干部以权谋私、挪用公款,生活不检点,不注意小节,不能很好地自律。

二、主要原因

1、选拔机制不够完善。虽然当前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量外出,村干部选人用人的范围较小,但是随着国家对惠农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发展空间巨大,如果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制度不完善,选贤任能的责任制度不落实,阻滞了年青富有朝气的能人发挥作用,将进一步导致人才的流失;三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从上到下看,对村干部要求高,支持少,指责多,理解少,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农村基层干部在退休或离职后,没有好的出路和退路,缺乏保障。有一些素质好、能力强的村干部没有走上更高层次领导岗位的机会,激发不了他们的上进心。四是教育和培养机制不健全。村干部对学习的认识程度以及我们在教育培训的内容和方 2 法上都存在着差距,致使许多村干部思想观念陈旧、工作作风老化,工作方式、方法不新。

2、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农村两委“协调”工作的制度没有建立起来,或者支部包揽村务,或者村委会与支部“顶牛”,“有章理事”的问题没有很好解决。村干部的责任制度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农村基层干部工作不规范,随意性大,任期目标不明确,造成工作推着干,绩效差,积累的问题多。对村干部的监督和约束机制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村务透明度不高,村级人、财、物管理,尤其是村级财务管理等问题均未能很好地解决。

3、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村干部长年工作在第一线,直面问题和矛盾,群众工作经验丰富。一些政治素质硬、思想觉悟高、干事能力强的村干部完全可以吸纳到公务员队伍中来,发挥本领,服务群众。当前村干部吃上“皇粮”的渠道还很窄,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

4、保障机制不够完善。村级组织是我国现行体制中最基层的组织,地位重要,责任重大。虽然每年国家都有转移支付发放到村里维持村组织运转,但是一个行政村每年除去村干部工资,日常开展的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接待宣传等工作,很多村级集体经济长年亏空,无法再次投入开展生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价的上涨,村干部的工资还停留在2001年税费改革测算的水准上,还不及一个打零工者的收入和部分城市城镇低保户的补助水平,同其所要承担的职责、任务与享受的工资待遇不成正比,导致很多年轻人宁愿远走 3 他乡务工,不愿去竞选村干部。村干部离职后享受的基本养老金标准不高,且条件比较苛刻。

5、培养机制不够完善。乡镇一级每年对村干部的培训机会少,形式单一,且一般是布臵某些工作任务进行的宣传动员和业务学习,形式多为以会代训。村干部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市场行情、实用技术等方面知识的学习机会不够,制约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解决问题方法

要解决面临的问题,提高村干部干事热情和能力,推动农村事业全面发展,调研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有甜头。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提高转移支付额度和村干部待遇标准,同时减少摊牌截留,保证发放到位,让村干部尝到“甜头”。县、乡镇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考核奖励,对于成绩突出、作风过硬的村干部要大胆表彰奖励,树立典型进行推广。

二是要有干头。一些村干部干事热情很高,但因为能力、视野、市场条件的限制,想干成事却很困难。上级党委政府特别是乡镇一级要切实做好服务工作,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提高村干部综合能力。对于政策性强、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要提早介入进行引导,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

三是要有奔头。乡镇党委政府在完善制度严格管理的基础上,对村干部进行考核评定,对于评定中群众反响好,政治素养高,综合能力强的的村干部向县级组织部门进行推 4 荐。县级组织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在村干部定向录用公务员考试中可以采取推优报考,量化加分等奖励措施,提高村干部岗位吸引力,让村干部工作有前途、有奔头。

11.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 高中计算机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一、我国当前高中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计算机的教学水平较低很难及时准确地把计算机知识传授给学生。

高中计算机老师要么是在上岗之前没有授受过培训,要么是一经过短暂的培训就上岗教学,都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教学经验。老师在教授计算机的过程中自身还处在学习和探索阶段,无法掌握计算机教学的重心,无法及时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导致学生提出相关质疑也无法及时准确地予以答疑解惑。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自然无法得到提高。

2.计算机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死板,难以迎合学生的需求。

目前的计算机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利用教材进行说讲,模式单一死板,没有将新的教学理念取代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这样就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在计算机刚刚兴起的时期,不管教师的授课方式如何,授课内容如何,学生都能很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因为一个新鲜事物本身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都已经拥有计算机,学生在上学之前和初小阶段就开始接触计算机,计算机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这时教师要使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讲授计算机知识,就很难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长此以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会受到极大摧残,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

3.高中课业负担较重导致计算机教学不受重视。

高中课业比较繁重,在高强度的升学压力下,学生和教师、校方都不太重视计算机的教学与学习,计算机在高中阶段属于非专业课、非重点课课程,校方在实际教学中自然不会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最充足的支持和保证,学生面临考学的压力自然不会把重心和精力放在计算机学习上,哪怕有些学生对计算机很有兴趣也会选择在高考结束后接触计算机。这样计算机的重要性自然就得不到大家的重视,直接的后果是计算机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无法得到成长和提高。

4.高中计算机教学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导致学生无法及时接收最新的计算机知识。

很多地方的高中计算机设备出现老化落后的现象,学校教学使用的计算机还是最老式的型号,不仅导致在教学课堂上经常出现死机、蓝屏、无法操作等情况发生,更导致很多新的技术无法在教学中演示使用。计算机设备存在的严重老化滞后的现象会严重影响计算机教学的进行。

二、面临高中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相应的解决策略

1.优化教师队伍并定期对计算机教师进行培训和考核。

要提高计算机教师的教学水平,必须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这就需要优化教师队伍。首先在观念上改变对计算机教学的认知,计算机作为学生学习和以后走上社会必须会操作使用的工具,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在学生在校期间好好将知识传授给他们,更应该不断探索计算机教学的规律和特点,找出更适合学生心理和实际需求的教学模式。校方在这一点上更是责无旁贷,应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水平。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应该结合高中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特点,改变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课程安排都比较随意,教学内容大多是讲授抽象的理论知识,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课堂气氛不浓。教师可以在情境教学法方面进行尝试,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例如在讲授photoshop图片处理课程中,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组经过合成的图片效果激发学生兴趣,然后进行教学讲解,最后由学生合成操作。教师应该通过改变教学策略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提升计算机教学的地位。

3.加强教师、学生和学校对计算机的重视程度。

计算机课程虽然不是高考的考试科目,但是计算机作为新世纪生活工作的重要物质载体,教师、学生和学校还应该改变观念,将计算机的学习和教学摆在一个正确位置。计算机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助性工具,文化课的学习也已经离不开计算机互联网的帮助,学好计算机不仅不会影响文化课的学习,反而会辅助学生利用互联网学好文化课。因此,加强对计算机的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和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是有益的,端正态度才能还计算机一个正确位置。

4.及时更新和维护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设备。

面对学校计算机设备老化滞后的问题,应该在计算机设备方面进行及时更新和维护,保证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践练习能够不受影响地进行,保证新的计算机技术通过教学设备有效及时地传达,最大限度地利用计算机资源增强教学效果,保证课程的信息传播量和技术含量,使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不因计算机本身的硬件问题而影响计算机理论的学习和实践锻炼能力。如果让学生继续使用老式计算机,则必然导致新的技术手段和内容无法顺利进行,影响计算机的教学效果。

总之,计算机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操作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虽然学校、教师和学生都面临高考的紧迫压力,但是对计算机教学端正态度,摆正位置仍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改变理念,增强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创新教学观念和模式,学校也要给予教师和学生支持和鼓励,全面培养学生计算机学习能力,提高高中计算机教学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何显平.论当前高中计算机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学英语之友(高二版),2010(7).

[2]李玉伟.高中信息技术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

上一篇:王静农合先进个人事迹下一篇:我看建国70年大阅兵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