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的探索(精选17篇)
1.体育教学中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的探索 篇一
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通过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不断创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体差异,才能实现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创新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学习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只有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进步,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2.体育教学中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的探索 篇二
一、理解概念奠定基础
物理学是由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理论所构成的完整科学体系。物理概念是物理学体系的基本要素, 正确理解概念是处理物理问题的基础, 即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准确信息, 是正确分析解决问题的依据和出发点。
对于开始学习大学物理的学生, 中学阶段学到的矢量概念是:标量只有大小, 没有方向;矢量既有大小, 又有方向。在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中, 首先要求学生回顾已学到的矢量概念, 并且用来判断电流、电动势是否是矢量时, 即使学生记住了电流和电动势是标量, 但是发现这样的结论与他们掌握的矢量概念之间存在矛盾, 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完整的矢量概念的内涵信息, 矢量既有大小, 又有方向, 而且矢量的加法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有方向的量就是矢量, 无方向的量就是标量, 而应从“是否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相加 (合成) ”来区分矢量和标量, 电流、电动势有大小和方向, 但不按照平行四边形法则相加 (合成) , 而是按照代数运算法则相加 (合成) , 因此不是矢量, 是标量。进一步对学生提出“平行四边形法则的解析表达式是什么”这一问题, 帮助他们将平行四边形法则与余弦定理以及勾股定理联系起来, 从而使学生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提高学习应用知识的能力。这个过程重要的是给予学生一个如何完整理解概念内涵并且应用的示范, 使学生体会到正确理解概念是独立思考、逻辑推理、创造性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基础, 在后面的学习中自觉地正确理解每一个物理概念和及时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认识达到某一程度的总结, 为了使学生准确理解物理概念, 必须给学生讲清楚认识该物理现象的背景和物理概念的来龙去脉, 特别是物理概念的内涵和意义, 这个过程是培养学生认识分析问题的关键环节。例如, 学生熟悉的动能概念, 是由牛顿定律导出动能定理时总结出来的, 适用于一切低速物体, 包括微观粒子;学生虽然熟悉这个物理量, 然而这个物理概念是抽象的、主观的, 但在内容上则是具体的、客观的, 它是描述由物体的运动决定的做功能力的物理量。又如电场强度概念, 是描述空间电场中任一点处的单位正电荷受到力的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 它描述了电场的性质;由于电场力不能描述电场本身的性质, 因此电场强度概念由实验结合对该物理现象的分析推理确定。
最为经典的物理概念是大学物理中存在的许多理想物理模型, 例如“质点”、“刚体”、“理想流体”、“弹簧振子”、“理想气体”、“点电荷”等等。理想物理模型具有高度抽象性和简单性, 实质是突出物理现象本质的主要特征, 简化问题。以“刚体”为例, 运动中形状和大小都保持不变的物体称为刚体;实际问题中, 当物体的形变很小可忽略时, 就将物体视为刚体。有的问题中海绵也可以视为刚体, 但有的问题中即使是钢铁物体也不能视为刚体, 能否在处理问题时把物体看作是刚体, 体现了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思想。刚体的提出包含了解决复杂问题时的一种思路, 即由简到繁、由一般到特殊的循序渐进的思想方法。理想物理模型中包含的这些思想是物理学中解决问题的最根本的方法。通过学习系列的理想物理模型, 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培养科学的抽象思维能力[2], 有利于奠定学生的创新思维基础。
二、掌握方法灵活运用
在中学物理中,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较简单的思维方法, 例如观察、实验、抽象、形象、归纳、演绎、类比、分类等, 大学物理注重培养学生系统的物理思维和处理复杂物理问题的能力。
大学物理中一些基本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由实验直接确定的, 一些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由已有的规律出发, 通过严谨的数学推导得到的。因此观察和实验、分析推理和严谨的数学推导是必须传授给学生的基本方法, 这也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严谨科学态度的关键环节。例如, 库仑的扭秤实验确定了库仑定律, 类似的由实验确定的物理规律有电荷守恒定律、毕奥-萨伐尔定律等等, 由实验确定的物理概念有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等等;由实验确定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都离不开对实验资料的分析推理和数学处理。又如, 动量定理、功能原理、电磁场的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等等是通过严谨的数学推导得到的物理规律, 动能、势能、电势等等也是通过严谨的数学推导得到的物理概念。在这些内容的教学过程中, 注重培养学生尊重观察和实验结果的观念、示范以数学为工具的定量科学方法。
灵活运用以数学为工具的定量科学方法。由于大学物理研究复杂的物理对象, 通常难以直接应用初等数学描述分析解决问题, 必须应用微积分方法。微积分思想方法是一种辩证的思想和分析方法, 包含了有限与无限的对立统一, 近似与精确的对立统一[3]。对于复杂的物理问题, 在时间、空间范围内分割复杂物理对象为无限小的物理对象, 称为微分;通过微分后, 可以将复杂转化为简单, 高级转化为基本, 化变量为常量, 化非均匀为均匀, 化曲线为直线, 从而变与不变实现了辩证转换。在微分 (时间、空间) 范围内, 抓住物理对象的主要矛盾而忽略次要矛盾, 把复杂物理对象近似为简单、基本、可描述分析的物理对象, 进行近似处理;然后把无限多个描述分析的微分物理对象集中累积起来, 就得到复杂的物理问题的结果, 即完成积分。微积分方法中有限向无限的转化, 实现了由近似到精确的分析过程。例如, 求解变力沿曲线路径做功, 无限分割曲线路径 (即将曲线路径微分) , 则在分割的小范围内认为是恒力沿直线路径做功, 然后求和 (即积分) , 就可以求出变力在整个曲线路径范围内做的总功。在大学物理中, 对于“旋转物体的转动惯量”、“旋转物体受到的阻力矩”、“带电物体产生的静电场”、“非均匀变化磁场在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等等较复杂的物理问题, 都需要灵活运用微积分方法, 通过这些学习内容的积累, 有利于奠定学生的创新思维基础。
三、质疑问题开拓思路
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 鼓励学生突破传统思维模式, 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 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当已有的物理理论解释不了实验现象时, 就需要人们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从而形成新的物理理论。例如物理学中的假设理论:爱因斯坦在提出“相对性”和“光速不变”两条假设的基础上, 建立了狭义相对论;普朗克提出“能量子”假设, 创立了量子理论;爱因斯坦提出的“光量子”假设, 解释了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的假设等。通过学习“假设理论”, 培养学生以实验结果为依据和出发点, 在牢固的物理和数学基础上,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进行论证, 敢于突破传统观念, 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 依据教师自身的科研经历现身说法,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提高教学质量, 从而体现“以科研促进教学, 以教学带动科研”。例如, 作者研究高增益砷化镓 (Ga As) 光导开关 (PCSS) 的物理机理, 理解其物理机理的难点在于理解实验观察到的锁定 (lock-on) 现象, 高增益Ga As PCSS的lock-on效应与电流丝 (即电流通道, 亦称流注) 的出现密切相关, 该项研究工作需要具备半导体物理中《耿效应电子学》和《气体放电》理论的知识。理论研究提出了多个解释lock-on效应的物理模型, 这些理论研究要么主要应用耿效应电子学中的高场畴理论, 要么主要应用相对成熟的流注理论, 这些物理模型都只能解释高增益Ga As PCSS某一方面或某一过程的实验现象, 在国际国内相关学术界难以达到统一认识。高场畴和流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物理现象, 物理性质完全不同。作者将高场畴理论和流注理论结合起来, 提出了畴电子概念, 建立了畴电子崩理论[4,5,6], 在科研工作中必须以实验结果为出发点和作为检验理论的标准。以此激励学生学好基础知识、掌握方法、成长思想, 为自己的创新思维奠定基础。
四、总结
在大学物理教学实践过程中, 在传授学生经典物理基础知识时, 探索了从理解概念、掌握方法和质疑问题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为学生奠定创新思维的基础。
摘要:结合大学物理教学实践, 以传授学生的基础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方法为宗旨, 从理解概念、掌握方法和质疑问题三个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对于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物理教学,创新思维,科学思想和方法,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1]巴甫洛夫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9.
[2]饶黄云, 符五久, 大学物理教学中的物理思想和方法的渗透[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26) .
[3]黎定国, 邓玲娜, 刘义保, 潘小青, 大学物理中微积分思想和方法教学浅谈[J], 大学物理.2005, (24) .
[4]刘鸿, 阮成礼, 郑理.砷化镓光导开关的畴电子崩理论分析[J].科学通报.2011, (56) .
[5]刘鸿, 阮成礼.本征砷化镓光导开关中的流注模型[J].科学通报.2008, (53)
3.体育教学中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的探索 篇三
关键字:生物教学 创新思维 教师 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91
引言:初中生物是以探究和实验为主的一门学科,在探究和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而作为人类思维的最高境界,创新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初中生物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教师要明确三个创新原则:①创新是人人都有的本质;②创新是与生俱来的;③人的创新潜力是巨大的。在教学中,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是不同的,所以不能用统一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因材施教。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教育要起到主导作用。对于生物课堂上传统的讲授、灌输、呈现式教学方法,要转变为为新型的探究、合作、自主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参与起来。重视对学生差异性和创新性的教育,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对于学生不单单传授知识,更是要对学生起到学习上的向导和顾问的作用。在课程的准备上,教师要在深刻挖掘新课程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中要考虑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如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或是讲述生物学家的创新体验经历,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
2.乐学善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的培养要建立在知识技能的掌握之上,否则创新思维便是纸上谈兵。如何能够掌握知识技能呢?首先就要对知识产生兴趣,然后从我要学,会学习到善于学。而初中生物教学中,乐学善学是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如在教学“动物的行为”时,动物的行为动作只是书上的几幅静态插图和对应的语言描述,不仅枯燥乏味,而且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如果把这节内容做成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将截然不同,多媒体课件的声像效果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达到乐学的效果。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生物学的观点对生物现象进行分析,在掌握学习方法,学会生物知识的基础上,又达到了善学的目的。学生乐学善学,知识技能的不断扩展,想思考、多思考、勤提问,就会使得他们的创新意识不断迸发,创新思维空间不断扩大。
3.重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上或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需要创造性想象力。”由此可见,质疑就是是创新的开始,有很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质疑中通过创新思维发现。中国著名的水稻专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水稻被严格定义成自花传粉植物就开始提出质疑,经过多年的研究,终于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品种。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会很活跃,他们也会在课堂上提出教师想不到的问题,或在教师提问时,说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而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不要打断学生的思维,为了教学进度而忽略了问题的存在。首先教师应给予提问学生充分的肯定,肯定学生勤于思考和提问。然后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都是学生以他们现有的知识为基础,容易引起其他学生谈论和共鸣的问题,是教师设计问题的重要补充。对学生提出的有意义的问题,要进行讲解或让学生展开谈论,从而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讲“白细胞的作用”时,教师把白细胞比作人体的工兵,说“在人伤口发炎时,白细胞在和细菌作战。”有的学生就会问:“如果白细胞被打败了该怎么办?”教学就可以按照学生的思路继续向学生提问:“如果白细胞被打败了,同学们认为会对人体造成哪些影响?”让学生对此问题进行讨论,从而使学生充分掌握白细胞的重要作用。
4.重视实验教学,优化实验教学模式
生物实验课基本上都是教师讲授实验操作方法,学生进行模仿,这样的实验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所以,对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显得非常重要。要让学生主动通过积极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如让学生制定实验计划、参加实验准备、管理实验进程等。在实验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掌握生物知识、技能和方法,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验前,教师可以介绍一名生物学家的奋斗史,让学生明白通过努力,可以实现创新和发现,只有勤奋、勇于面对失败、勇于献身的人才能创造和发明,从而增加他们学好生物的信心。在实验时,改进实验方法、选择实验器材,都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源泉。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但不能过多的干涉学生,让学生充分享受实验的快乐。而且,教师还要善于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如问学生实验器械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实验材料能否替换?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般的生物实验课都是和理论课一样,都是一个班级的学生在一起上课,人多,但空间有限,教师的精力不可能顾忌到每一位学生,只能是走马观花的进行指导,所以经常是学生还没有学到生物实验的知识,就下课了,更谈不上创新素质的培养。因此采用小班生物实验课的方式,从而有效的保证实验教学质量,让练习课和实验课交替进行,虽然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是对学生的锻炼更为针对,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结语:生物学科的特点就在于探究,也是创造的源泉和基础。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时期,作为教师,应该紧抓这一关键期,转变教育观念,在课堂上使学生更好的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高丽敏.初中生物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J].学周刊,2012年第20期.
[2]赵军.生物教学中创新思维的探索与尝试[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年第12期.
[3]樊建辉.初中生物学创新教学研究初探[J].生物学教学,2010年第10期.
4.浅谈作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四
郭桥杨岔学校杨建国
写作本质是创造,是一种独创性很强的精神劳动,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小学作文教学必须依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着眼于未来人才素质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大胆创新,有目的地进行富有创造性的作文训练,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未来社会对创造型人才的需要。那么,在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我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力求从观察、思维、想象等方面入手,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观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
写作素材的积累,离不开平时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使作文言之有物。如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每一位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我想,激励学生参与,培养他们的观察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1、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让他们情绪饱满地参与生活一一劳动、参观、采访、竞赛、主持班会„„当学生在创造充满激情的学校生活时,学校生活也馈赠他写作的灵感。同样,在家庭、社会,纷繁多彩的场景也会在他们的内心世界激起波澜,这时若能及时捕捉灵感,那么写作兴趣就自然来到了身边。为庆祝元旦,学生们刻苦排练,获得一等奖时;为希望工程捐款,感受失学儿童贫困生活时;为庆祝六一儿童节时,班会课上“主持人”、“小演员”纷呈自己的才能,获得好评时„„情感的冲动,引发表达的欲望,写作时也兴趣盎然。
教师要特别强调,学生要做有心人,养成观察的好习惯,留意周围的人和事,努力从生活的现象里抓住本质,找到足以表现生活本质的材料。表现时代的最强音,发人未发之音。再说老师、同学本身就是一个材料库,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持续进行观察,让学生透过学校现象看社会本质,品味人生艰辛,领悟生活哲理,搜集积累许多各具特性,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指导学生坚持写观察日记,经常互相交流,不断丰富自己的材料库。
2、扩大阅读,丰富知识。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学校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神,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二、想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
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爱因斯坦这样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现实生活中也正是因为有了想象才使得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有了想象,学生思路就开阔,头脑就灵活,语言就丰富。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留有余地,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仿佛故事并未到此结束,而是另一个
故事的开端。教师可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续完故事情节,进行思维训练。
如讲完《穷人》一文后,我布置了续写《西蒙的孩子有了新家》。让学生去思考西蒙的孩子命运究竟如何。批改时发现虽然内容各不相同,但都烘托了一个主题,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穷人过着悲惨的生活,但他们依然纯朴善良,宁可自己苦些累些,也要在别人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共渡难关。通过续写,既让学生感悟到做人的准则,也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对资本主义的憎恨。
2、创新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想象不仅仅是简单地把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而且还需要学生在头脑中把以表象形式储存起来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进行再组合、再创造。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经验的局限,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材料,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的思维训练。作文,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一切创造活动,都是以创造性思维为前提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训练学生想象过去的生活,可以想象现在生活背景与自己不同的生活,也可以想象未来的生活,这样借助想象、联想,运用直觉,释放灵感的创新思维,以超常规的眼界,从特异的角度思考问题,挖掘新的主题,写出好的文章。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增长。如编写童话迎合了儿童的幻想,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去塑造故事的主人公,构思有趣的故事,有利于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把几个看起来互不相干的词语揉合在一段话中,这是在生活基础上进一步的创造,使课内所学和课外知识融会贯通,有机地统一在一起。这样的训练对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大有益处。
三、求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
1、长期以来,我们作文教学运用同向思维(即一种定式)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够从不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这种独特的视角就是求异思维。求异思维要求作者在审题、立意构思的整个思维过程中,要突破常规思维的约束,使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得出不同一般的结论。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救小孩的故事就是克服思维定势采用求异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典范。许多新颖的作文题目都是来自求异思维的结果。如《为“王婆”辩屈》(源于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卫生所不卫生》等。
2、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它具有多向性、灵活性、新颖性的特点,对于启发创新思维具有重要作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打破常规的思维束缚,克服消极思维完成的影响。让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创造性地产生新思路。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显现学生的作文个性。要善于引导学生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式,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就选材而言,逆向思维就是一个好方法。如写借物抒情的作文时,总是有学生以《小草》甘于平凡,不争名利,就是歌颂它生命力顽强,进而由草及人,联想到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劳动者,但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有位学生从批语的角度来写小草凭借貌似庄稼,妄图鱼目混珠,与庄稼混在一起争肥争水,威胁农作物的生长,进而联想到社会上屡禁不止,屡打不绝的制假现象就很有新意。还有位同学写小草凭借它绿色的屏障来掩藏青蛇青虫等弊病,揭露与此类似的社会关系网,保护伞等。反映人们对其的憎恶之情。这样写会让人耳目一新,写出了新意。
5.体育教学中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的探索 篇五
项城市工业路小学
陈娟
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经济时代,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时代呼唤着人格健全,个性健康,富有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因此我们的教育应“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己任。学校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教学实践表明,语文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其创新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创新思维的阅读教学是以民主性为基础的。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在无拘无束的时候,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思维才能活跃,想象才会丰富,个性才得以张扬。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它要求师生互动,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在平等、和谐、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有主体参与的意识、独立自主地探究,才能迸发熠熠闪光的创造思维的火花。那种传统的“一鸟入林,百鸟无声”的课堂教学秩序扼杀了儿童的天性、灵性和个性,是与现代教学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要求相悖的。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新精神,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良好的教学氛围包括四方面:
1、组织教学氛围 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观察,有正确的“学生观”,多采用表扬激励的话语,能根据学生的需求创设出生动、活泼、自主的学习氛围。
2、师生对话氛围〈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故此,我们必须转换教师角色,打破传统观念,由“权威者、主导者”向“引导者、组织者、服务者、学习者”转变,努力构建伙伴式的师生关系。
3、学生多渠道交流氛围 多渠道交流包括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后者生生交流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多安排学生进行同桌讨论、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真正地做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究、自由创新。这样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4、课堂评价氛围 课堂评价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心理学表明每个孩子都渴望成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与鼓励。当生与生之间的评价有失偏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看到别人的不足之处,更要学会欣赏别人。教师应避免说“你错了!”而应该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到值得肯定的东西。让学生打开经验世界和想像,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美好愿望各抒己见。在这种“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良好氛围中,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地张扬学生的感悟是多元的,是精彩纷呈的。
学氛围中的四方面看似独立,实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在教学中,四方面要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开发创新思维 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一些学生往往试图寻求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有时甚至有些离经叛道。面对这些情况,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这些求异思维经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往往能点燃创造的火花。要创新就需一些非常规的思维,而这些就是求异。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中的求异因素,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敢于求异的品质及善于求异的素质,使求异思维得到发展。如教学《鸟的天堂》时,学习了7、8自然段后,我问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时,有同学问“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中的“有一个新的生命”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在颤动”按以往的要求只让学生理解“榕树的生命力强”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平时的积累,说说自己的理解。结果,学生的回答真是精彩极了:有的说是风吹、有的说是鸟动、有的说是太阳的照射,有的说是树叶绿得可爱,让作者看花了眼,产生了错觉,有的说是因为榕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以上几点,不难看出学生完全突破了教材的束缚,找到了新的生长点。所以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教师只需要在关键之处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即可。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阅读教学不应该把目标仅仅拘泥于课文所涉及的知识,而应该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取得超越文本的收获。为此,教师必须在平时树立一种人人平等的思想,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观念和做法,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自由,营造民族和谐的课堂气氛,创造轻松活跃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感受,进而在富有创造性自主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
三、抓住教材空白处,培养发散性思维
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认为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的特征。语文教材有许多空白处,只要教师抓住了就能引导学生去探究,培养发散性思维。如〈大海的歌〉第二自然段写到“飘着各国旗帜的海轮犹如卫队,密密麻麻地排列在那头两边”。这句话只写海轮的多,于是教师就可以抓住空白处,让学生想象一下,我国海轮在运输什么,外国海轮又在运输什么?这就要求学生整和多门学科的知识,将课内外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提取并加以合理的想象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想法。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儿童的个性,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课文中的标点符号也是发散性思维训练的好材料,如文中的省略号就很有研究价值。
四、鼓励学生续编故事,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江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人类发展史上,很多重大发现或发明均来自科学家创造思维中的“突发奇想”或“异想天开”。在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标新立异,发表独特见解,挖掘“异想天开”中的合理因素。像续编故事,就为学生创造了“异想天开”的一片广阔天地。尤其是童话题材的课文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欲望,要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说、写。当然,具体操作时,教师应加以积极地引导,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要有的放矢,而不是一味地“胡思乱想”、“胡言乱语”。如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某些课文的结尾内容进行续写。如:《穷人》一课结尾是这样的:“你瞧,他们在这里了,桑娜拉开了帐子。”根据这一结尾,教师问:“这时桑娜的丈夫看到了什么?能说些什么?桑那又能怎么说呢?”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续写,学生写出了许多既不相同又合情合理的内容。这一练习,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6.体育教学中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的探索 篇六
周治才
【摘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反向思维法,二、联想想象式,三、搜索探究式,四、对比方式,五、学科渗透式,六、情景模拟式。
【关键词】语文 阅读 教学 创新 思维 培养
创新是国家民族发展的翅膀,是国家民族生存的基石,如果没有创新,世界将停滞不前。初中语文教学也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新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尽量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言大师叶圣陶也曾说过,课文只是例子而已。鉴于此,初中语文教学也应该不拘一格,突出创新意识,在课文中心思想,主题思想的基础上,尽量拓展学生的思维,活跃学生的思维。下面,我就简要谈一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种方式。
一、反向思维法 反向思维,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探究质疑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
反向思维,即打破传统的正常的定向思维,鼓励学生发表另类的观点,如语文出版社九年级语文(下)第二课《石缝间的生命》,作者向我们传达的信息就是生命的尊贵,生命的壮丽辉煌,生命的顽强。换一个角度思考,反向思维,难道生命都是顽强的吗?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就会联想到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上的相关内容: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思想感情。
又如语文出版社九年级语文(上)第21课《愚公移山》,学生正沉迷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的感慨中,正被愚公坚持不懈、战天斗地的精神所感动,教师突然提出,假如你家门前也有像太行、王屋这样的两座大山,挡住了你的去路,你会移走它们吗?学生的情感逐渐会被 理智所代替,反躬自问:我会移山吗?最后的结论,是不会移山,正确的合理的做法是发扬愚公精神,摒弃愚公行为。这样,既拓展了课文的主题思想,又让学生学到了正确处理现实与理想矛盾的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联想想象式
创新来源于想象,想象有助于创新的成功。一篇课文结束时,巧妙利用课文内容中的“空白”之处,巧妙设计问题,诱导学生的想象或联想,补充完善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强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举当官后,他可能是清官还是 贪官?又如《空城计》,如果司马懿识破了诸葛亮的计谋,率军入城,活捉了诸葛亮,司马、诸葛之间势必会有一段精彩的对话,请你根据司马懿、诸葛亮的性格特征,为他们设计一场精彩的对白。这样的拓展训练,让学生思绪飞翔,天马行空,学生会在想象中得到身心的愉悦,在写作中也会受益非浅,同时达到了阅读教学的预期效果,更是对课文进行了创造性的阅读与理解。
三、搜索探究式
语文课程资源丰富,包罗万象,它不只局限于教科书,它还包括课外学习的各种资源。语文阅读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方方涉及,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牢固树立“大语文”教学观,给学生创设语文阅读的良好环境,给学生搜索探究的机会,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开拓学生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学习了郑振铎的《海燕》后,让学生到图书室、网络上查阅高尔基的《海燕》,并比较异同,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四、对比方式
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有很多内容,意义相似或相异的课文,把这些课文进行对比,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对深化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对比鉴赏能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把《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扁鹊见蔡桓公》三篇文章进行比较,分析齐王、鲁庄公、蔡桓公以及邹忌、曹刿、扁鹊的人物性格,让学生理解兼听则明,偏信则怠的道理。
五、学科渗透式
在初中阶段,各科目之间在知识内容、能力要求方面有一些联系,有些科目的某些内容可能是学生学习另一科目有关内容的预备知识,科目之间有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关系。如《石缝间的生命》感慨生命的顽强,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三课就有相关内容。语文科目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以情感人,其他科目主要是以理服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互渗透,相互补充,能起到情理交融的效果,有助于对课文的加深理解,增强感悟能力。
六、情景模拟式
情景模拟具有直观性,有助于深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如学习了温书林的《南京大屠杀》,可以让学生虚拟审判法庭,对向井敏明、野田岩等日本侵略者进行审判,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不仅是对学生进行反侵略、保和平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也能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
总而言之,语文阅读课堂不能只拘泥于得出正确的结论,阅读教学也不能只限于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分析段落大意,写作特点等,而应向外拓展延伸,树立大语文教学的观念,提高阅读质量,激发学生兴趣,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7.物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七
创新好比种子, 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才能生根、开花、结果。教育即是一种环境, 一种经过科学组织的环境。环境的力量是潜在的, 并且是强大的。它通过鼓励、赞许或限制等方式对人施加影响。有利于培养并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环境应该是开放、宽松、民主、和谐的, 它应该包容多样性, 鼓励独创性, 支持求新求异, 挑战权威。我们应从如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国运兴衰在教育, 教育强弱在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在于教师的思维方式, 是否是创新式的思维, 是否有创新的意识。不难想象, 一个迂腐、观念陈旧、墨守成规的教师, 是不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现代的教学理念不再是“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而应是“学生要喝水, 教师要给他一把掘井的镐”。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的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的头脑动起来, 是创新意识的先决条件。
学习中, 兴趣是激发创新的先决条件, 无兴趣, 创新、改革都是无稽之谈。兴趣是人们乐于积极地去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 当兴趣发展成为从事某种实践活动的倾向性, 就变成爱好。兴趣爱好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可通过化学实验如镁条燃烧、碳酸氢铵分解等给学生以感官刺激, 引起学生的好奇, 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产生创新欲望。
二、恰到好处的引导, 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
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学生抛弃惰性, 关键因素的是教师, 教师恰到好处地引导, 在课堂上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
在最难的地方给予恰当的提示。当学生的思想囿于一个小天地, 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 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 莫衷一是时;当学生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 教师的提示有如甘霖滋润心田。
在重点、难点处把握内在逻辑关系。在现实中, 教师往往发现对较难的问题, 让学生把握好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更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创新的思维, 发展学生的智力。
学校社会相辅相成, 互相联系。社会中的竞争机制引入课堂, 不仅能活跃学生学习的气氛, 又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引发创新思维。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教师应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给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培养学生多思敢想的风格, 激发学生开动脑筋, 创造性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培养。物理学习中,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的基础, 是通向科学知识殿堂的钥匙。观察来源于生活。如学了密度, 组织学生在家里把种子挑选一下, 保证出苗率。学习了电路的串联、并联后, 组织学生参观家庭电路的安装, 便于学生对自己家的电路进行检查并安装。
四、拓展实验的多面性,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物理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验科学, 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实验为基础, 并受到实验的检验。传统的物理演示实验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仅仅是旁观者, 现在将其改为探索性实验, 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学生分组实验, 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 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在实验中, 学生可对各种因素进行取舍, 对所得信息进行处理, 培养学生在既定目标中, 有纵观全局的观点, 在出现不同情况下善于应变, 有应变的能力, 并使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培养和发展, 从而培养创新思维。
五、善于用评价手段, 创设创新环境
评价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能够影响、改善教学环境。因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的手段, 改善教学的环境。应该明确, 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主要看掌握了多少知识, 而是看学生的能力、情意、思维是否得到发展。课堂教学的评价也要适应这一变化, 做到全面、准确、科学, 手段多样。教师对知识掌握得好的同学评价要恰当, 不要把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 造成对成绩差学生的压抑, 而使其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下降。对积极思维的同学要大力表扬, 鼓励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的学生, 特别是成绩差的学生。对大胆提出问题的学生, 哪怕是所提问题与当前学习关系不大的同学也要表扬大胆质疑的精神, 对其缺点不能挖苦、讽刺、打击, 而应该满腔热情地帮助加以引导。通过全面、科学、有利于创新精神培养的评价手段创设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
8.生物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分析 篇八
【关键词】创新 发散思维 逆向思维
对生物教学来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最核心的要求,未来国际社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目前我国生物教学的最重要课题之一。
创造力是一种产生新思想、新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包括建立新理论、改进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提出新方法和创作新作品等等。比如血液循环的发现、ABO血型系统的发现、人痘接种法的发明、遗传规律的发现和克隆羊多利的涎生等等,都属于一种科学创造。
创造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依据研究对象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打破常规,寻求变异,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或新途径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具有不同的含义,对学生来说,他们更重要的不是超越人类,而是超越自我,因为他们的创新更多地体现在生物课程学习和具体日常生活当中。所以,对于生物教学而言,广义的创新思维观更具有现实意义。
创新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无定向、无约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具合多方向、多层次、多视角和灵活性、求异性、扩散性等特点。它通常是以事物的功能、方法、组合、因果、形态、材料、结构、关系等八大方面为“扩散点”进行思维发散。发散思维又称为辐射思维、求异思维。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一、寻找联系
生物学中的红细胞、光合作用、细菌、基因、达尔文、线粒体、食物链、蛋白质等这些术语和名字之间似乎没有明显联系,但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将他们之间链接起来。链接的方式有多种,比如运用概念图、编写一段文字或设计一个情境画面。寻找联系就是将若个个看似无关的对象通过一定有意义的联系链接到一起。
二、由点到面
由点到面就是以某个生物学概念或科学事实为中心向周围扩展开来,扩展的结果是知识由“点”变成了“面”。比如以光合作用为中心(点),可以将呼吸作用、同化作用、异化作用、新陈代谢、叶绿体、线粒体、叶绿素、叶片、气孔、有机物、二氧化碳、水、ATP、自养生物、异养生物等概念联系起来。再如,如何利用一条活鱼完成尽可能多的实验?要达到最理想的实验效果,应如何安排这些实验项目的顺序?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将多个实验联系起来。实践证明,经常进行这样的扩散列举训练,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就是为某个问题寻找多种解题方案。比如怎样证明某植物细胞还是活的,这是以细胞的生理功能为发散点的问题,我们可以寻找到诸如利用质壁分离与复原、细胞呼吸作用、细脑膜的选择透过性等来检测细胞活性的方法。
四、同解变形
同解变形就是对同一内容设计出多种形式的问题,通过变换方式求出答案,能够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从而达到训练发散思维的目的。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已有或类似的实验知识和技能,加以改造,设计出新的实验方案。“测定洋葱细胞液浓度”与“洋葱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很相似,属于一种同解变形;学习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有机物(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实验后,可以让学生运用该实验原理和技术,开发出更多的实验项目。
人类的思维分为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两种。逆向思维属于一种非常规的思维,就是反过来想一想,不采用人们通常采用的思路和思维方式,而是从相反的方向来思考。逆向思维常常能出奇制胜,能够获得突破性的问题解决方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训练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形式。
一、因果反转
因果反转是通过改变已有事物的因果又系来引发新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新思想。当生物学家研究了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之后,认识到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有人就想,既然能够以DNA为模板来合成RNA,那么能不能以RNA为模板来合成DNA呢?于是,按照这一思维方法,果然发现某些致癌病毒中有一种酶,叫逆转录酶,在这种逆转录酶的作用下,能够以RNA为模板合成DNA。再如,我们在市场上有时可以见到发育不均匀(表面凹凸不平)的西瓜,那么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按常规思维,从果实和种子的发育过程分析,将一无所获。如果我们将因果关系倒置,反过来思考:西瓜(果实)发育←生长素←发育着的种子,这时学生会突然明白,原来是种子发育情况不一样所致。通过因果关系的反转,我们就很容易找到问题的答案。
二、反向求证
反向求证思维训练时,不仅要懂得“为什么必须这样做”,而且还要理解“为什么不能那样做”。例如在讲完多倍体育种以后,教帅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引起染色体着丝点分裂的原因是什么?多数学生会认为是纺锤丝牵引的结果,其常规性推理为:纺锤丝牵拉→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加倍→多倍体。这样的结论对不对呢?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反向思考:秋水仙素→不形成纺锤丝→着丝点不分裂→染色体不加倍→不形成多倍体。但该反向推断的结果与科学事实不符,事实是:秋水仙素→不形成纺锤丝→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加倍→形成多倍体。这样学生就会发现,原来着丝点的分裂与纺锤丝无关。
【参考文献】
9.体育教学中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的探索 篇九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强调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应用与创新能力。下面谈谈自己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联系生活现实,创设情境,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在七年级下期,学生都将转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在头天晚上备课时,我正愁眉不展的思考如何上明天的新课,忽然我想起了自己在小时候遇到的“警察与小偷”的故事:“有一位便衣警察根据线报明察暗访到一间小屋后,细听到屋内的小偷正在分赃:每人分300元,就多出200元;每人分400元,又还差300元„这位警察叔叔眼睛一转,就算出了有几位小偷,多少赃款。”当我把这道数学题一出给同学们,众说不一,却很少有同学能短时内算出正确答案。于是我便很自然地引入我要讲的新课内容,给同学们分析、讲解、计算、求解。同学们这节课听得特别认真,特别入神,知识也掌握得特别牢固。由于提出的问题源于生活现实,就缩短了教材内容与现实的差距,使学生兴趣陡增,让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运用教学技巧,设置悬念,培养学生的思考力
在教学中,可以巧设悬念创设教学情境,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情境,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引发求知动机。
案例1:讲授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时,教师先在黑板上写出两个式子:85的平方-84的平方,54的平方-46的平方,并让学生在10秒内计算出结果。学生暂时是不可能完成计算任务的。然后放映一段有关的智力抢答录像,抢答中,主持人语言刚落,就立刻有一个学生抢答说是169和800,其速度之快,简直是不假思索。目睹这么快的速度算出结果,就会给学生造成一种悬念,为什么他能计算得这么快呢?莫非是天才?这时可板书下列形式让学生思考:
85+84= 54+46= 85的平方-84的平方=(85+84)(85-84)=169 85-84= 54-46= 54的平方-46的平方=(54+46)(54-46)=800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看出了两个数的平方差恰好等于这两个数之和乘以这两
个数之差。于是学生知道了“天才”速算的其中奥妙,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在好奇心的刺激下,满怀乐趣地参与挑战智慧的教学活动,并且不自觉地把教学知识牢牢地记在大脑中。通过学生的认识冲突中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情境,以激起不断探求的兴趣,既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愉悦,又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培养了思维创造力。
三、结合数学内容,布置有个性发展的兴趣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初二上期,同学们对乘方知识掌握比较牢固之时,我给学生留了一道作业: 观察下列等式: 13=12 13+23=32 13+23+33=62 13+23+33+43=102 „
猜想:当有n项立方和相加时的计算结果是_________。
第二天过去了,没人应答;第三天过去了,没人应答;第四天,有几位同学找到我,递给我答案:
当我点头示意时,他们竟高兴得欢呼起来,甚至有一个同学竟哽咽起来。是啊!同学要通过观察、思考,再通过猜想,探索规律,从而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创新过程,而且跟应该注意到学生这方面的数学基础,很大程度都还不具备,但却能超出个人能力完成任务,实属不易。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突破,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是何等的重要啊!
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通过自己钻研所得到的结果肯定是印象深刻的,以往的经验告诉我很多学生之所以害怕学习数学,就是因为他们经常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没有成就感,只是在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失败,无论家长、老师如何引导,学生都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数学学习无法正常进行。我本人也欣赏成功教学模式,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课堂上的一个小问题可能就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炬。
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激发思维创造力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启示我们,在课堂上,要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内驱力,将会
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的有效方法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激发好奇心和发现欲,使学生置身于渴望得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中。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以数学问题为中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究、创新的环境和机会。问题解决的活动过程往往呈现螺旋发展的态势,原有问题的解决会产生新的问题情境,为进一步的学习又提供了契机。所谓“螺旋递进式”的问题模式,也就是根据问题解决活动的发展态势,由问题引入知识,再由知识产生问题,通过进一步解决问题再产生新的发现,或者引起对前面问题的质疑,倒回来重新思考,因此把它看成是一个螺旋式的逐渐递进的过程。可见,这种问题模式重视以问题驱动教学,不仅要在新课导入部分创设问题情境,而且把数学问题贯穿于课堂始终,通过不断引发新的数学问题,使解决问题与提出问题携手并进,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层层深入的探索精神。
案例2:在学习了等腰三角形以后,教师首先给出了一道常规题: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12,底边长为14,求周长。
学生很快说出了答案。接下来教师让学生自己编问题。
生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3,另一边长为6,周长是多少? 生2:应该分两种情况讨论,如果腰长是3,则周长=3*2十6=12;如果腰长是6,则周长是6*2+3=15。
师:两种情况都成立吗?
生3:第一种情况不成立,因为三角形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所以腰长不能取3。
师:回答的非常好。所以在分情况讨论的问题中,一定要注意数的取值范围。那么,大家现在可以思考,如果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y最大不能超过多少?最小不能低于多少?
五、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要面向全体,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其对数学的兴趣。面向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多种教学方式,进行差异性教学,为此,要注重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和沟通,经常在课上提问学生,课下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兴趣来提高教学水平。
案例3在讲这样一道题时,如图,从B处测的建筑物上旗杆EC顶点C的仰角是60度,再从B的正上方40米高层上A处测得C的仰角是45度,那么旗杆顶点C离地面的高度即CD的高度是()米。
按常规做法是过C向AB做垂线用山高公式求出AE和BD再解Rt△CBD即可,然后我让大家再思考有无其他方法,很快有一个同学就想出了在AE和BC相交处添上字母O、先解△ABO再解△COE就行了。我大力表扬了这位同学,这时同学们的积极性大大调动起来了,这节课上的非常圆满。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10.体育教学中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的探索 篇十
初、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均将“发展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目的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英语创新教学的核心。教学实践中笔者以优化设计思考训练题为突破口,创设问题情境,活化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设疑启智,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通过编制句子理解题、阅读理解题、课文讨论题等进行训练,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培养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例如学习Lesson 39(JBII)后,让学生回答“Why doesn’t he use the lift for the last three floors?”可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再收集答案,学生可能从不同角度作答:A.He wants to climb up to the 15﹖h猣loor on foot,because he wants to do some exercise.B.He is not tall enough.He can’t reach the button for the 15﹖h猣loor.C.The lift doesn’t stop at the 15﹖h猣loor.等;学习Lesson 22(SBI)后,学生都了解建造新汽车厂后所能带来的好的结果,但教师还可让学生讨论“What will be the results besides those mentioned in the text?学生讨论后,提供的答案可能有:A.Maybe the streets will be busier and dirtier.B.Maybe the air will not be so clean.C.Maybe there will be some social problems.”等等,通过这类思考训练题的设计,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活化思维。
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传统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往往因循守旧,受思维惰性和刻板的影响较大,教师要引导学生摆脱习惯,活学活用。通过设计一些训练题,让学生一题多解,一题优解,最大限度地以旧引新,以新复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常用的题型有一词多义、一句多译、句型转换等。例如在初三学习完成时后,可让学生翻译“这位老人过逝三天了。”答案是The old man has been dead for three days./The old man died three days ago./It is three days since the old man died.等,学生既区别运用了过去时和完成时,又巩固了die/dead等的用法,同时让学生回忆并列举了已学过的终止性动词或词组及用法,如begin,finish,come,arrive,reach,borrow,lend,buy,open,close,get up,fall asleep等;在复习“某人花…时间/钱做某事”这一常用句型时,引导学生归纳出不同动词,如cost,pay,spend,take等的不同表达法并分别要求造句。
三、大量感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英语教学中,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扩大知识视野,鼓励和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加强朗读,不断培养语感,尽可能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大胆猜想并尝试解决问题。可通过设计语音练习、词义猜测题、完形填空、口笔头作文等进行训练。例如初中生学习了bike,kite等词后,让他们拼读mine,bite甚至invite,strike等就迎刃而解了;学习lesson14(JBIII)后,可让学生理解“Don’t trouble trouble till trouble troubles you.”学生根据句子结构可大胆推断出trouble不同词性、词义和用法。再如“They were old-fashioned,thinking too much of old ways and ideas.”(猜测词义),根据分句部分提供的语境,可推知“守旧”的含义,这类推测题在阅读理解题中较为常见。通过学习,学生逐渐积累了一定的语言经验,但有些学生易受先前经验的束缚,缺乏创见,造成消极的思维定势。教师可不失时机地设计一些思维训练题,克服负迁移,发展其正迁移。例如学习情态动词后,可设计这样一题:She spent as mush time as she could_(go)over her lessons,因其中含有spend…doing的结构;初三学生被动语态后,可让学生用“English,spoken,in,isn’t,Australia”连词成句,一部分学生可能只考虑语法上的正确性而忽视其实际意义,将其写成“English isn’t spoken in Australia.”,而最佳答案为“Isn’t English spoken in Australia?”
四、开拓思维空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要鼓励学生超越习惯性的认识模式,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经验,越超自我,鼓励创新。阅读时可对材料进行联想、推理和判断等;行文造句时灵活运用所熟悉的词汇、句型,同时用语法来组织句子;在讨论时说出较新颖的见解等等。这类思维训练常见的题型有:猜词(语)练习、连词成句、造句、编情景对话、扩写、缩写、看图说话、命题作文、完形填空、讨论等。例如,在对话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某句型或功能项目,组织pair/group work编对话,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假交际、针对性交际和真实性交际;学习Unit 7 Earthquake(SBI),Unit 11 Hurricane(SBII)后,让学生思考What can we do with earthquakes/ hurricanes;学习Unit 5Advertising(SBIII)后,可要求学生根据提供情景写一份广告;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等安排看图说话等;有人曾给学生提供9个单词address,has,the,his,them,told,never,officer,new,让学生组成句子,成句越多越好。从训练结果看,有的同学能完成十二句,其中包括陈述句两句,倒装句两句,一般疑问句三句,反问句一句和设问句四句。
11.在作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十一
立意,就是作者在文章中对问题所持的观点及评价。它是文章的灵魂,像一根红线贯穿全篇。文章的选材、结构、语言等都要以立意为依据,受立意的约束。一篇文章质量的优劣,其决定因素在于立意。文章没有立意或者立意不突出,就如一盘散沙,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敢干打破常规,利用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行主题创新,发前人所未发。同一题目可以避开一般同学的构思和立意方式,巧妙地从另一个角度去立意,或借旧事物翻出新意,给人新的启迪和感受。这样写成不同主题的几篇文章。如《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篇作文的主题是一种自信的表现,一种对科学、真理执著追求永不妥协的精神体现。换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有人用“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作为挡箭牌,固执己见、我行我素,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建议,这显然是错误的。
拟个新颖别致的题目之后,该考虑如何以独到的眼光从素材库中迅速选定材料,做到在材料上立异标新,打破传统思维。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最佳材料的选用,需要独具慧眼,匠心独运。如以“关爱”为题的作文,这篇文章很容易把视觉定格在亲情之间,最多不过是陌生人的关爱。但如果能联想到关爱我们生存的环境,关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以丰富的知识展现我们人类家园的现状,就会给读者送去知识和情感的双重体验。
在创新作文中,语言本身的魅力无疑也是成功的关键。有的靠风趣幽默取胜,有的靠清新明丽夺魁,有的靠婉曲动人得宠。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习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反复吟诵,仔细品味,以语言大师的代表作品为养料滋润自己。同时还要向生活学习。生活中常有许多生动形象,简洁明了的通俗语言。多学习日常用语并借鉴使用,常常能收到奇效。这样通过长期有意识地借鉴和模仿,修改锤炼,一定能打造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
12.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拓展 篇十二
一、创设情境, 培养创新兴趣
教学实践表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巨大内驱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 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而且要有意识的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创新信息, 把握创新时机, 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鼓励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的所读, 所闻和课前收集到的材料, 展开分析讨论, 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欲望, 要抓住他们表述中的某些新颖的看法,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评议辨解, 从中把握课文的精华, 并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有途径地解决问题, 并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活跃自己的思维, 从而产生探索、创新的愿望。
二、鼓励质疑, 启发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质疑是一种科学品质, 是创新的突破口, 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能够质疑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它要求学生的思维一定要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 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针对学生的好问、求知欲强的特点,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思考, 授给他们方法, 让他们在自己的大胆质疑中, 结合资料和众人的思考给出答案, 从而促进其创新意识的形成, 借问题促探索, 借探索促发现, 借发现促创新。
三、创新立异, 拓展创新空间
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突破常规, 从不同方面进行思考,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 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机会和空间, 以便进行多项拓展思维训练。
四、重视实践, 开拓学生的创新源泉
13.体育教学中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的探索 篇十三
在高效的教学过程中,教科书只能算作是参考书,而教师们的授课内容则需要具备有一定的开放性、时代性以及实践性,并需要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化工原理这门课程主要是将化工单位的操作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具体内容在于讲述各类化工单元在操作过程中的.共性。因此说可以将化工原理课程归纳到传统学科的范畴之中。但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之中,各个单元之间的操作是具体化的,其余现阶段的生产以及科技发展趋势也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也就要求在进行化工原理课程的具体教学工程中,能够适当增加一些最新的科研、生产现状以及发展动向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让学生充分接触到该学科的前沿知识,才能够让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学习兴趣得到提升。比如在进行传统的精馏计算过程中,其教学重点多是二元理想物系的计算,对于问题的复杂性也多是做定性话的介绍。但是在实际的化工生产过程中还伴随有多元化的复杂现象。近年来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因此在精馏计算的过程中也多是通过相应的计算机软件来进行,并能够取得一个良好的计算效果。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讲解过程模拟等方面的知识,也能够在让学生认识到基本理论的情况下,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化工原理作为一门具有很强工程性的学科,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相关的教学人员还可以在具体教学环节多结合工程实例来进行,这样就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化工原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实用性”的要求变得更加迫切。借助于工程实例的引入,能够使得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的具体化与形象化,并且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各种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大学的教育过程中为了取得一个良好的创新人才培养效果,还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一种自主性活动,也就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自身的主体位置,并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思维得以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并取得良好的创新素质培养效果。教师们作为整个教学环节的引导人,其需要在帮助学生了解与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支配时间,来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因此在进行教学内容的处理过程中,需要做到精讲多练,也就是在教学内容的处理过程中需要做到详略得当,而不是面面俱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与内容可以粗略讲解,在进行某些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也可以在讲清推理思路以及处理方式之后直接给出结果,在此基础上通过给予学生练习习题的方式能够起到良好的巩固效果。此外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还需要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并积极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得原本复杂的内容以图像或者声音的模式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该方面的知识。比如以往在进行泵的结构、气缚、汽蚀现象的讲解过程中,学生往往无法很好的把握知识要点,而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演示则能够将该方面的内容直观的展示给学生,来帮助学生掌握该方面的理论知识。
2.3进行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
传统的考试模式以及终结考评模式会给予学生一定的思想压力,对于学生的思维以及学习积极性也会起到一定的挫伤作用,因此在进行化工原理课程的创新教育过程中,也就需要对传统的教学评价体质进行一定的创新,来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在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需要包含许多基本概念以及技能技巧性的内容,因此可以通过分段考试的模式,也就是将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通过闭卷考试的模式来进行,对于综合题则可以根据开卷考试的形式来进行,其考试内容需要放置在学生自身的综合分析能力上。通过该考试模式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自身的兴趣。可以说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其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取得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
3结语
创新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其实施过程中还需要依赖教学体制的转变以及思想观念的概念,这也就对教师们的个人创新能力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在进行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创新过程中,还要求高校教师能够积极进行教学理念的改变,并能够对现有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位置,从而取得良好的创新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白雪.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信息化方法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6):239.
[2]柳阳.中职校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6,(14):123.
[3]郭雨.试分析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改革[J].化工管理,,(36):141.
14.体育教学中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的探索 篇十四
临泽四中向雷
[论文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 课堂教学 创新思维
[论文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如何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是实现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将课堂教学、数学学科教学、教学过程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实施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渠道。
心理学表明创新能力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开展能动思维,产生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智力品质。在科学技术、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民族创新水平如何,已经成为决定其荣辱兴衰的重要因素。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是跨世纪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教师对思维过程的展开,能不能替代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不能。数学的认识活动是理性活动,数学思维来自本人的心理运算和对运算的抽象理解,无法靠传授知识和传授方法来代替。而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发现知识,就必然会经历一定的组织或转换嵌进知识结构的某种模式。才能完善和反现某认知结构,同时发展认知能力。因此独立思考是发展学生数学认知能力的需要,同时也直接影响人的创造力和意志品德的养成关系到今后能否成才。只有敢于猜想、大胆假设,才能促进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促使思维打破常规,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理论,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很能力
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因此,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首要条件。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敬业精神的基础上,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克服认知上的偏差,并且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自身的创新素质,从而使自身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意识
15.体育教学中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的探索 篇十五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都得益于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希望。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靠教育和引导培养出来的,常言道:熟能生巧,巧能生妙,妙即创新,好奇、兴趣、勤奋和动手实践是发明创造的原动力。
创新思维是指运用发散、直觉、想象等思维方式、方法,对新事物和新目标进行思维,从而获得新发明、新发现、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等而采用的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思维不是对现有的概念、知识的循环渐进逻辑推理的结果和过程,而是依靠灵感、自觉或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形式,不受程式化的逻辑模式约束,不经严格的逻辑推理和演绎的过程。
1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可行性
1.1 提供丰富的表象和语言
无论是表象还是语言都是信息,是知识,是思维的原料。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更多有效的信息,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水平和未来发展的方向,讲最新的、最现代化的工艺和设备。只有站得高,才能视野开阔,才具有创新的自觉性和灵感,重点放在现代化的设备和先进的工艺。如对精密件的热处理,就讲最新型的可控气氛热处理工艺,讨论在真空、惰性气体、保护性气体封闭状态下进行热处理,有效地保护了工件不受氧化或改变化学性能和物理性能,同时可实行全自动化操作,有利于节能、环保,在先进的工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该工艺新在哪里,将来发展的方向在哪里。
1.2 为创新提供知识储备
让学生看到和体会到现代科技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眼界开阔,思维的境界高了,为创新作了知识储备。当今,材料工业被称为四大科技之柱,新型材料层出不穷,每一种新材料都标志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如我国耐高温陶瓷材料的诞生,极大地加快我国航空和航天工业的发展,直接加快研发新型大功率火箭,超导材料的研制成功,出现了磁悬浮列车和高速传递信息等,探讨超导材料的制备,单晶体材料的发展方向等,介绍新材料研发的思路,我国新材料发展的基本情况。
1.3 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教师要先提出问题,课上通过步骤一一解答,或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开展讨论从而得到解答。此过程学生可以相互纠错、补充、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这个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学生需要通过查资料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另辟蹊径。只有自信、思维才更开阔才有敢于挑战的精神,大胆地质疑,标新立异。从目前教学模式看教学过程过多强调逻辑思维或略非逻辑思维的培养,而这正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关键。教学方式上注重对学生非逻辑思维的训练,使其思维活动不仅局限于课本和已有的经验上,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坚信创新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创新能力起源于创新思维。根据认知规律,将创新思维的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类比思维的基本原理引导到教学中,加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1 发散思维审视问题
发散思维是指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的思考和联想,以探求问题答案的思维方式。如柯达公司长期以照相机作为主导产品,运用发散思维,以照相机为中心发散开来,将照相机与电脑结合起来生成数码相机,轰动全球,改变和开发照相机的功能。苹果公司主导产品是手机,将手机与电脑想结合起来生成i Phone系列产品,风靡世界。派克公司将运动鞋与时装鞋结合起来生成旅游鞋等,美军将电脑与网线结合起来生成网络系统改变了整个世界。
他们的中心分别是照相机、手机和旅游鞋和电脑,一旦发散开了就不再是单一产品了,而是一个综合体,功能已发生根本性地变化,今天更多的一体机不断地出现,都是发散思维产生的创新。工程材料用发散思维,发明了高分子材料、用途广泛的合金材料和材料表面喷涂既美观又防腐等。
2.2 联想思维思考问题
联想思维是指通过一个或一类事物联想到相连、相关或可能相连、相关的另一个或另一类事物,从而达到创新目的的方法。如人们都采用丢失次要部分保护主体的办法,挽回或降到低损失,常言道“丢车保帅”,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以此类推,同样一个组合体中的工件,考虑到保证主体工件的有效寿命,故对一些次要的工件其寿命可以考虑设计的短点,如轴瓦的寿命和耐磨性都不如轴颈,将来只要换一下轴瓦既可,又经济又方便。
如船用螺旋桨,数百年来都是采用整体浇铸,在使用的过程中,只要折断一片,即换整体,用联想思维,今天螺旋桨是由数片组装起来的,坏一片,换一片,让学生思考问题多一个思路,化整为零,用单元体的更换来保证主体的有效性,在工程上,人们有意将某个部位设计成薄弱环节。同理,同一工件设计出不同的性能要求,如表面强化处理,保证工件的使用要求。
2.3 类比思维探索问题
类比思维是指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相似或相同的属性,从而推出其中一个对象可能具有另一个或另一类对象已经具有的其他属性的思维方法。大家很熟悉的钢筋混凝土,钢筋起着骨架和支撑作用,类比工程材料,科学家采用类比思维发明了复合材料,如碳纤维不仅具有碳材料的固有特性,又兼具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是新一代增强纤维。经过人工合成而得到的多相固体材料,不同的非金属材料或非金属与金属可以互相复合,取长补短,从而获得单一材料所不能具有的优良性能。
3 激发创新意识和欲望
3.1 激发创新思维潜能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好奇开始,然后到发生兴趣、认知和学习,从而对事物进行深人探索与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本学科科学技术的发展设置一些“悬念”,为何各国竞相研发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等,使学生对本课程发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动手改变现状的欲望,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各种机会通过事物的现象观察其本质,在熟悉、感兴趣、发现问题、试图改变的基础上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创新思维的潜能。
在教学中展示光亮热处理后的工件,光亮照人,看到薄薄的铜制集成电路板能集几千万个电子元件,那么神奇的作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是钢的强度14倍,工程塑料无处不在,新型耐高温陶瓷材料那么柔软等,记忆合金植入人体作为骨架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的应用等,使学生大为惊叹,以激发学习新技术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旁征博引,积极引导,给学生留点思考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大胆的想象力。同时让他们在思维中多利用工具,通过网络和资料查阅,教师多提一些与教材上思路方法和观点不相同的问题,或让学生对现有的工艺和设备提出建议,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设问。让学生去猜、去想,猜想问题的结论、解决的方向,由以推动其思维的主动性、创新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其创新能力。
3.2 扩展创新思维视角
用各种手段让学生看到和体会到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如复合材料中碳纤维材料仅有钢的重量的四分之一而是钢的强度十几倍,以碳纤维为新一代的复合材料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工业,伴随着新一代大型飞机的出现,最新型波音787梦幻飞机上复合材料用量达到飞机体重量的百分之五十。
超高强度钢是钢铁的一支新军,其强度是普通钢的四到五倍,大量用于火箭发动机、火箭壳体、飞机起落架、防弹钢板和特殊结构。如港口机械公司,为了提高吊装集装箱的效率,从原来一吊一箱到一吊四箱,这个创新思维只有超高强度钢满足了其设计要求,这个创新最终得到了实现,使装卸效率提高了四倍,认识到是材料工业推动了机械工业的发展。航天飞机表面耐高温陶瓷贴片,使得航天飞机安全升空和返回。
在种种创新的事例中,结合具体事例,其思维更具有可行性,契合实际,其思维转化为实际应用更加快捷,在设计制造上,借助超高强度材料、复合材料、陶瓷材料等思路更加宽广。只有原料丰富,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思维活动,只有知识面广思维的领域也才广阔,知识虽不能取代思维,却是思维训练中不可缺少的中介。
3.3 引入创新思维境界
创新就是在继承前人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知识的积累、分解和重新组合,产生某种新的、独特的具有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成果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创新思维,首先,要打破创新思维的障碍,要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不能一味的迷信权威和教科书,不能盲从,主动自觉地走向创新的道路。其次,要掌握一些常用的创新思维方法.要培养创新思维,只有掌握了这些创新思维的方法才能真正打开思维空间。
创新不是空中楼阁,要有根基的,有多少基础知识就有多少创新,同理基础越厚,灵感性越强,创新的水准越高。我国目前最薄弱的环节就是基础理论,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追求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逻辑性、灵活性、独创性和敏捷性,最终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创新人才。
4 结束语
我们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创新动力。给学生更多的思路和更多的想法,就要给学生更多的信息量。没有信息就不会从全局去思考,更谈不上具有创新能力了,创新成了空中楼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以新颖的思路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产生创新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刘芝,郝军.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J].时代教育,2010,(07).
[2]贾得荣.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创新思维[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4).
[3]李继红,黄超.专业课程创新思维训练探析[J].新课程研究,2011,(08).
[4]曾惠容.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思维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29).
16.体育教学中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的探索 篇十六
关键词:体育教育;教学;创新思维;应用研讨
一、体育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内涵及特点
1.创新思维内涵
创新思维是一种突破思维定式的创新型思维方式,它要求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思路思考和解决问题。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思维是指在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利用创新思维活动揭示事物的本质,产生不同的思维结果。这种思维结果是一种创新性的思维设想。
2.创新思维特点
(1)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自由活跃。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营造自由、轻松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与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个性,并进行针对性教学。如,对于肥胖生、体质差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另外,挖掘学生潜能,如,会对力气大、速度快的学生进行专业性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
(3)鼓励学生多思考,培养创新思维。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学生的技能、专业训练,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引导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多思考、总结,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和表扬那些有新观点、新思路的学生,激发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体育教育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应用
创新思维对于教学体制的改革,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建设性意义,作为教师,必须确保创新思维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性,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加强创新思维的看法。
1.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
传统的体育教学也是一种应试教学,只要求学生掌握一些理论知识与一些基本的技能即可,如,掌握相关体育项目的比赛规则、基本的动作要领等,却忽视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运动、去打比赛的重要性。所以,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只是引导者、指导者,教师可充分采用讨论式、探索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协作,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注重自我提升,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有效加强创新能力。
2.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学生只有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学习,才能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1)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安全、稳定的心理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心理层面上能感受到学习的自由性,减少压力,教师对学生要多表扬、鼓励,对于那些出错的学生要注意引导其纠正,提高学习质量。(2)营造愉快、轻松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多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带学生走出去,汲取学生所提的改善实践课程的意见,提高学生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积极设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设置闯关关卡,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闯关意识,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营造教学气氛时,必须将学生纳入其中,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提高学生的存在感。
3.创新体育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单一的教学方法只会导致教师、学生思维定式,因此,必须创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首先,分析研究现有的教学方法的优势与不足,渗透创新的思维。如,在开展武术课程教学时,在传统的教学法中,教师会示范给学生看,讲解其中的要点,学生只是观看教师的动作,没有实际操作经验,最终导致动作不规范、缺乏实战性。其次,必须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多开展不同的实践教学活动,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身体状况、教学条件等多种因素,采用灵活多年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另外,教师之间应多开展交流活动,互相分享教学经验,取长补短。
4.改革体育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现阶段,还应改革学校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首先,明确考核评价的内容,由于体育教学具有复杂性,每项体育活动的操作性都非常高,因此,确定具体的考核评价活动,不设置教学目标,也不设置成绩,让学生自由发挥,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创造能力,反应创新思维能力。其次,落实考核评价体系,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考核评价的内容,确保以学生为主体。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体育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需要固定的考核评价程序、模式,应进行动态管理,具有针对性,教师可以将教学中的重难点作为考核评价体系中的具体内容。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标的深入,我国一改以往的应试教育体制,注重培养创新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体育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冯斌程.分析体育教育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应用[J].科技向导,2014.
[2]尤峰.论创新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博览,2011(10).
[3]陆立权.试论创新思维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2).
17.体育教学中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的探索 篇十七
摘要:
21世纪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和突出,知识更新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日益加快。在国际竞争中制胜的法宝再也不是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自然资源、雄厚的资本。而是人的素质、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知识经济社会将是一个学习的社会,创新的社会,他要求走出校门的学生不仅善于吸纳、应用不断出现的新的知识,而且要具有知识创新意识和能力。江泽民总书记也曾有过这么一段精辟的论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它本身就是一门创新思维颇为丰富的学科,学生一旦处于主动状态,必然会爆发出无限的创新火花。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一、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促进创新能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完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必须创设富有创新的情境和气氛。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让他们永葆本来就有的好奇心,让他们拥有敢于挑战的气概。另外更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多思,启发学生多说,鼓励学生多问,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通过组织、引发、释疑、示范、激励……使学生按照创造思维的规律去进行创造思维的实践。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产生“安全感”,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设和谐的氛围,教师就要放下“架子”,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学生,以关切的眼神去关注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影响学生,以幽默的语言去启迪学生。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激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亲切地交流、共鸣,使学生感到自己被人信任,被人理解,从而使学生亲其师而乐其学。这样课堂就成为师生共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乐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根据学生的变化和表现,及时进行课堂调控,促进学生创 1 新学习;教师又是询问者—假装不知,问原因,找究竟,引导学生弄明白;教师更是欣赏者—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积极地评价,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欣赏他们的点滴创新。
2、创设和悦的情境氛围
语文学科本身充满着“情”味,这是它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最大的优势。情感又是儿童素质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动力,所以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力,唤起学生的情感,创设出一个充满智慧、蕴涵情趣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学《船过三峡》一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优势,通过录音、录像等现代化的电教媒体,带领学生去领略长江三峡的神奇,让学生们从内心发出“好神奇啊!”的惊叹,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和赞美之情冲击着每个学生的心灵,学生情不自禁地放声朗读,抒发自己的感受。这样凭借语言文字,创设和悦的情感氛围使课堂更趋于生动而富于情趣,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
3、激发和培养浓厚的创新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兴趣。如《草船借箭》一课,一开始教师就提出:为什么课题中用“借”而不用“骗”?由于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已经预习,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对这样的问题很感兴趣,想弄明白究竟,便会迫不及待地去研读课文,各抒己见,最后总结出答案:一说明有借必还,到以后战斗的时候归还;二与文中的有关句子相对应;三赞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为人。
长此以往,课堂上便会奏响和谐、愉悦的旋律,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最充分地激励学生的创新兴趣。
二、尊重个性差异,培养创新品质
学生的差异是创新教育关注的个性的前提。每个学生都是特殊个性,需要充分的尊重和关怀,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需要的是激发和培养。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努力为不同的学生创造不同的发展机会,让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示自己,寻求发展的可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正视差异,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尽可能发现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尽力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或潜在的优势,使每个学生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的个性。
1、培养思维的求异求优性
人的创新能力主要是依靠求异思维,它是创新思维的核心。许多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正是摆脱习惯性思维束缚的结果。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哥白尼确立日心说,都是求异思维的结果。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的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不断拓展新的思维空间,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创新品质。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让学生在懂得像乌鸦那样爱听奉承话的人要上当受骗的这一深刻思想内涵后,可启发学生从狐狸是如何吃到乌鸦嘴里的肉这一角度,经过多方位的比较思考,让学生明白狐狸虽狡猾,但聪明,遇到问题,能想办法解决,从而使学生树立只要开动脑筋,就能战胜困难的信心。《司马光砸缸》、《称象》也可采用这一方法。如《司马光砸缸》一课:当孩子掉入水缸的危急时刻,司马光当机立断拿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了孩子。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司马光的办法外,还有什么办法救出小孩?这时,让学生展开思维,充分发散,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哪种办法好?为什么?这样做,通过发散和聚合思维的结合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学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懂得“同”中求“异”,“异”中求“优”的思维方法。
2、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纵向探究,就是启发他们在学习中或追根溯源,探究事物的起因,或沿着原先的思维方向进一步探求,深入事物的发展变化。这样做,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他们的思维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向纵向发展。如《狼和小羊》一课,狼三次找碴儿是作者写文章的思路和文章的线索。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这条线索,有层次地设计几个思考题,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纵深阶段:①狼为什么故意找碴儿?②狼一共找了几次碴儿?③狼为什么不立刻吃掉小羊?这说明了什么?经过一个个问题的讨论,学生进一步弄明白狼找借口的实质,小羊反驳的理由,懂得对狼这样的坏家伙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为了进一步揭露狼狡猾凶残的本质,还可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狼再碰到别的小羊又会怎样呢?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锻炼了思维的深刻性。
三、鼓励质疑问难,激活创新思维
巴浦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学贵有疑,学则须疑,问题是创造之源,是思维之本。常有疑问,才能思考;常有思考,才能探索、创新。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 问难。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1、敢于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激活学生的思维。其实,越是敢于质疑的学生,其主体作用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但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的差异,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深浅不一,有可能只停留在字、词的表面,作为教师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深是浅,都应给予表扬鼓励。这也是训练学生勤思、敢问、善问的关键。如教学《秋天的果园》一课时,当学生们读后交流体会时,有位学生说:“我读懂了红通通的苹果、黄澄澄的梨、紫紫的葡萄都是在秋天成熟的。”另一位学生大胆地反驳:“老师,现在一年四季都有新鲜的水果,不一定秋天才成熟。”教师满意地直点头,夸奖他真能干。然后,顺势给学生讲解科学种植的原理和方法,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刚才提问的学生更是喜形于色,这样大大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多向质疑,激活学生发散思维
所谓“多向”是指从各个方面进行发散性思考,可以由里向外,作辐射发散质疑,也可由外向里作“聚点”质疑。从各方面来认识对象,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问题。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有这样一句话:“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句子作为思考问题的起点进行质疑:①从字面上来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②从语气来看,说这句话时,鲁迅先生的心情是怎样的?③从上下文来看,这句话揭露了什么?表现了什么?④从表达手法来看,“四周围黑洞洞”指的是什么?谁会“碰壁”?为什么这样说?⑤从说话的对象来看,面对一个孩子纯真的发问,鲁迅先生能将反动派的迫害,清清楚楚地告诉她吗?用什么办法让她理会呢?⑥从时代背景来看,这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这样,通过多向地质疑,学生理解这句话就有了一种多侧面、多方位、多层次的思维出发点。
3、随机质疑,培养学生多向思维
只要有学生创新学习,就会出现学习过程中的质疑。的确如此,作为教师对学生的质疑不要形成固定的模式。有的课文教学过程就可以从质疑开始;有的课文学生质疑可以放在结课阶段,有的则宜安排在课文研读之中。如教学《小音乐家杨科》一课时,教师先板书“音乐家”,提问: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音乐家?待学生回答后,将课题补充完整,又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吗?由于学生课前预习了课文,基本了解 课文大概,所以马上便会发现问题:杨科是一个连摸一摸真正的乐器的权利都没有的穷孩子,用上“小音乐家”的称号合适吗?然后,教师马上给予极大的赞许,并顺水推舟引导学生抓住这一关键问题去研读课文。这样既达到了思维训练,又是一个创新思维培养的过程。又如在教《田忌赛马》一课时,在学习了第一场比赛和第二场比赛后,让前后四位同学讨论,马的出场顺序还有哪些搭配方法?这些方法能不能让田忌取胜?从而让学生明白虽然还有四种调换方法,但每种方法田忌都是两败一胜,而能转败为胜的,只有孙膑的那种安排马的出场顺序的方法,从而懂得孙膑是一个观察细致、考虑全面、善于思考的人。继而再让学生想一想,如果齐威王不轻敌,在第二场的第一轮比赛后,及时发现对方马的出场顺序改变了,推测对方的策略,在下面两场比赛中还有没有取胜的可能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出具有探索性的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来探求答案,并在成功的体验中逐步养成勇于冒险、敢于挑战的精神,不断强化创新动机,使其最终内化为创新人格。
所以说,质疑是发现,发现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人只有会提出问题,并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四、发挥丰富想象,训练学生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也有人说:想象是创新的翅膀。一切创新活动都离不开想象,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可以使他们的智力活动突破个人的认识局限,使知识和能力融会连接起来。当然,想象并不是胡思乱想,一要合情合理,二要有根有据,三要力求丰富。小学语文教材本身也为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想象的契机,充分发掘学生奇思妙想的潜能。
如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在学习课文中几块奇石的基础上,借助录像让学生们再来观赏几块奇石,为它们取名。对于一块奇石,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取名:天狗望月;有的说:骏马长嘶;也有的说:八戒思故乡„„瞧,名字取得多棒。然后,再次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学着作者的写法,说一说你最喜欢的一块奇石。结果,学生们争先恐后,纷纷要求来展示一番,有一位学生说道:“仙女弹琴”栩栩如生,那仙女披着长发,身穿白衣,怀抱月琴,似乎正在弹奏美妙动听的乐曲,它是在赞美黄山的美景吗?寥寥数语,“仙女弹琴”跃然纸上。又如在教了《富饶的西沙群岛》后,让学生们写一写《海底世界漫游记》或《海底探宝》等想象作文。此外,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挖掘出可供学生进行丰富想象的语言因素,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扩写、续写、改写等,既是对课文的理解更具体化,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让学生在大胆而丰富的想象中,相互启发,感受着创造的快乐。
五、强调主动尝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指出: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培养那些只能重复前人所做的事的人。少年儿童的思维尚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让学生动手操作,更能促进思维,激发灵感。正因为这样,在每一堂语文课上,我们应该让学生更多地主动思考、主动选择、主动判断。如教学《黄山奇石》的三块石头时,我让学生喜欢哪块石就先学哪块;喜欢哪句话就针对这句话理解;自己感觉哪句话理解得好,就把哪句话读给大家听……结果,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在讨论和背诵中,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巩固。可见,在充分地选择和表达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感情。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上、认识上、情感上的满足,而且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又如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学习,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易于投入,利于尝试,不受拘束,更加主动,而且参与面也广,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悟出新知,闪现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体育教学中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的探索】推荐阅读:
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06-15
英语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10-08
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01-12
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11-17
中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浅析12-17
体育课教学中加强学生思维训练的尝试论文08-17
体育教学方略与探索读后感12-04
中学化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的途径11-12
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