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精选16篇)
1.浅谈新课改下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篇一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打造高效体育课堂
新课改提出了高效课堂的发展战略,我作为一位多年从事中学体育教学的体育教师,综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就此问题谈一点自己的拙见:
一、转变学生的思想认识,是上好高效体育课堂的前提和基础
有不少学生错误地认为“体育课的上与不上无所谓,既不影响升学,又不影响将来的工作……”等,因而学生们有的借故缺席,有的不活动,有的在练习时怕脏、怕累、怕苦等,而在做动作时则拖拖拉拉,能让就让,能躲就躲。对于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学习目的教育,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锻炼。
例如,我在上课前,首先让学生明确上课的组织纪律、学习态度、请假制度等,并在课中认真贯彻,严格要求,使学生对体育课引起足够重视;其次,讲解体育与健康以及身体健康与生活、学习的关系,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体育课的强烈动机。同时,我还在教学中经常和学生打成一片,一起参加活动。通过谈心、闲谈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及思想状况,有的放矢进行教育。还可以及时倾听学生对体育课的要求和看法,还有利于改进教学工作。
二、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时的优先注意倾向和从事某种活动时的爱好倾向,按兴趣的起因划分,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对事物或活动本身需要而产生兴趣,为直接兴趣。对事物或活动本身没有兴趣,而对事物或活动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为间接兴趣。这两种兴起对于学生的学习与训练都是必要的,它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和训练,提高他们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直接兴运会使学习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没有间接兴趣,又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目标和恒心。因此,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有机的结合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
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当学生对练习感兴趣时,会表现出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听教师的讲解,认真仔细观看教师的示范动作。当教师布置练习时,他们会一丝不苟、认真刻苦,勇敢顽强地完成。当学生对此练习无兴趣时,上课时会出现心不在焉,做教师布置练习时,会出现不在乎、随便。这样经常延误练习时间,而且影响完成动作质量,应当注意的是还会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伤害事故。
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有兴趣无兴趣,直接影响他们从事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决定着体育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事实证明,只要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有了兴趣,就会把学习与体育锻炼和自身的需要,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刻苦进行锻炼,克服主客观困难,逐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和运动水平。
因此,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也是从学生思想认识上,解决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问题。
三、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是上好高效体育课堂的关键
有目的地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教学,做到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是上好高效体育课堂的关键。在教学方法上,根据男女生的不同,如针对女学生就择适选合女生练习的项目,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如,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的韵律操,节奏明快,自然协调,富于艺术性,女生比较喜爱。体育教学中,适当穿插韵律操的练习,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耐力、灵敏和协调素质。又如,女生对弹跳练习不感兴趣,在进行蛙跳、兔跳练习中,适当变换方式,安排单人和集体跳绳,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其练习效果会有明显的不同。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耐力、灵敏和协调素质,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安排教材方面,我们还要根据季节、学校的传统项目和学生的特点来开展教学。除耐力跑安排在 秋末和冬季外,器械体操以及运动量、密度较小的教材,适宜安排在气候温和的春末夏初或秋天,这时衣着单薄,便于做动作;球类、体操类教材四季都可以安排,但夏季应以改进技术为主。此外,夏季还应多安排些小强度活动,如韵律体操、舞蹈等内容;冬季应增加些比赛内容。尤其是对男生,这样安排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欢迎,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够得到充分调动。根据教材特点适当安排活动性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体会所学的技术,在实践中运用。如在弯道跑技术教学时,单纯叫学生做50m弯道跑,学生兴趣不大,也跑不快;而结合圆周接力跑练习、同学们则兴趣比较高。这样不仅运用了弯道跑技术,发展了速度素质,还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更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整理活动阶段也要轻松愉快,方式多样。时间应根据课的需要可长可短,队形也不一定按上课队形集合,可在原地,也可采用分散的和成各种图案的队形。除做轻松优美的艺术体操、舞蹈、自我按摩和深呼吸外,我们认为教师还应想办法引起同学放声大笑,提高兴奋性,抑制疲劳,在笑声中愉快地结束一堂课,效果会更好。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上好高效体育课堂的保证
高效体育课堂离不开教师正确指导,所以,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上好高效体育课堂的保证。
例如,对于难度较大的体育项目,学生对它的理解和接受比较难,教师就要多采用分解教学法。如在教背越式跳高时,首先向学生讲解示范,建立正确的助跑、起跳、过杆、落地的动作概念,然后进行分解练习
(一)学习和掌握起跳技术1.原地蹬摆练习;2上步蹬摆动作起跳练习;3弧线助跑起跳练习;
(二)学习和掌握过杆落地技术1. 地倒肩挺髋练习2.立 定背越式跳高练习;3 弧线助跑做背越式跳高练习;
(三)学习和掌握全程助跑背越式跳高练习1.全程助跑和丈量方法,2.全 程助跑的练习方法。这样在循序渐进中逐步掌握动作,学生既不感到枯燥又增强了学习锻炼的信心,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上好高效体育课堂,其实质就是要学生“人人参与、积极参与”,通过锻炼出人才,出好人才。只要我们能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体育教学中多动脑筋,在实践中多探索,就一定可以上好上好一堂高效体育课堂。
2.浅谈新课改下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篇二
一、课前演讲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无论学习什么, 都需要兴趣, 否则就学不好, 学语文也是如此。学语文不能为了学习而学习, 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学习语文,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我认为在进入教学之前充分调动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我要求学生利用课前三分钟上讲台当众发言, 内容健康, 范围不限。具体做法是:时事纵谈、见闻感受、影视点评、读书心得、讲小故事、幽默笑话等等。每节课预备铃后进行, 每次一人, 轮流发言, 务必让人人都有锻炼的机会。通过学生流利、动情、风趣的演讲, 把学生的课前学习情绪调动起来, 为进入课堂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也为活跃课堂气氛做好铺垫, 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接下来的课堂交流、合作及探讨教学中, 很多学生踊跃参与, 跟原来仅靠寥寥几个“活跃分子”支撑的课堂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言而喻, 只要长期坚持课前演讲,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还能锻炼口才, 丰富知识, 开拓视野,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下基础。一个入学时厌学语文的学生, 初中三年坚持下来, 毕业时取得优异的成绩后, 发了一条短信给我:“老师, 是您惯用的课前三分钟开启了我学习语文兴趣的大门, 谢谢!”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通过说自己“乐”说的话, 激发他们“乐”学的兴趣和精神。
二、导入新课激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就像多彩的丝线, 把学生的思维串连起来。导入语言新颖别致, 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又能牵动学生的心弦, 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导入的方法很多, 可以运用讲故事、引诗词、猜谜语、背名言警句等导入新课。如教学《国宝——大熊猫》时, 我编了一个谜面:“一位先生八字眶, 走起路来摇晃晃;青竹泉水他最爱, 山野森林是他家。”学生看了争先恐后地举手, 课堂气氛立即被激活, 学生学习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 创设了良好的课堂自主学习情境。也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听音乐歌曲、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散步》一文的主题是歌颂亲情, 提倡尊老爱幼。我在上课时用录音机播放了歌曲《幸福一家人》, 用深情甜美的歌声把学生带入一个温暖浓厚的亲情氛围中, 这样, 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 也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很自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去。教师的导入方法要灵活多样, 因课文的构思而异, 因课文的主题而异, 因课文的情节而异。教学契诃夫的《变色龙》一文时, 为了突出文章的情节“变”, 我把我国民间特技“变脸”用课件来展示, 使学生在精彩的杂技中快乐地投入到课文情节学习中来, 从而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事实证明, 语文教师丰富多彩的导语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好的导语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功效。传统的语文教学是靠教师灌输知识, 一进入教室就直奔主题, 学生容易反感, 也就无兴趣学习;教师教得辛苦, 学生学得吃力, 这是新课改下所不愿看到的现象。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堂交流激趣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对话沟通的过程, 语文教师带着学生对文本的初次理解及感悟进入课堂, 他们之间在教学中必然展开一场多角度、多层次、多主体的阅读教学对话, 必然有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沟通。可以说, 语文课堂教学是交流的教学, 没有交流, 就没有教育。那么, 如何在课堂交流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师生、生生交流激趣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它是师生或生生之间为了协调、沟通、达成一致共识, 联合力量完成课堂教学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交流是课堂活动的最基本形式, 师生之间交流能体现出平等性、无拘束性、非强制性。活动的主角是学生, 只有在师生之间互相交流、合作、探讨, 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没有交流的教学, 亦或是“满堂灌”的教学, 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这样的教学不仅无质量可言, 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求知欲。所以, 语文课就要通过师生交流, 让学生发现自我和探索真理, 让他们的视野由狭隘走向开阔, 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精神的发展, 使学生学会理解、尊重、接纳、宽容, 对于学生交往技能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克服自我中心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此外, 在课堂上生生之间以同等学习者的身份进行沟通、交流、讨论, 同样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让学生尽情地畅谈对文本的感悟, 交流对文本的理解及产生的疑惑。交流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在交流、合作的同时,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师生、生生之间交往匮乏、封闭内心, 长期如此, 会导致师生、生生之间情感和精神的不和谐, 课堂上不再是人与人之间平等交流的关系, 这样下去将会影响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造成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丧失。
2.多媒体教学激趣
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 可以使学生更轻松地学习语文,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并在此基础上感受美、体验美。一方面, 多媒体教学更加符合青少年由直观到抽象的认识和感知过程的需要;另一方面, 多媒体教学操作面丰富活泼, 且产生一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交流方式, 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 形成自觉的学习契机。
我在教学童话故事《七颗钻石》时, 把课文描述小姑娘的水罐会变的场景通过课件一一展示出来, 尤其是“一股巨大的清泉”——“七颗钻石”——“大熊星座”这一抽象过程的再现, 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童话神奇的意境中, 领悟了文中震撼人心的“爱”的力量, 在情感上与文章产生共鸣, 接下来进入说说身边“爱”的故事就顺理成章了。
多媒体设施因其强大的音频、视频处理能力, 集图像、文字、动画、音响等功能于一体, 可体现出静与动、曲与直、繁与简、抽象与具体的对比效果。成功的多媒体教学不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创新精神以及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3.文本交流激趣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学生本就是一张白纸, 关键看家庭的教育、教师的引导和文学作品的日益熏陶。教师在课堂上选择贴近学生生活, 引起他们兴趣的材料, 让他们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通过零距离的交流, 使学生敞开心灵, 放飞思想, 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我在教学《父母的心》一文时, 设计了“爸爸 (妈妈) , 我想对您说”的小作文, 以下是对父母教育不满、不爱学习的学生的作品。生1:“爸爸, 我平时老爱顶撞您, 认为我们志不同道不合, 您对我管教太严, 没有给我自由的空间, 今天学了《父母的心》, 我终于明白您是太在乎我了。我以后不再顶撞您了, 其实我也是很爱您的……”生2:“爸妈, 我从没想过为人父母的你们为我的成长付出了这么多。今天, 我终于读懂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的含义, 谢谢你们!我会用实际行动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通过将心比心, 心灵获得洗礼, 人性的真善美也就凸现出来了。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创设情境与文本进行心灵交流, 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使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这样的交流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影响和发展无疑是深远的。
四、综合实践激趣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 获得直接经验。对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 学生往往产生好奇心, 有了好奇心就有了学习的兴趣。
要使学生产生兴趣, 在实践活动中需要教师精心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或主题, 创设和谐快乐的情境。有时成年人不在意的小问题, 在学生的心灵中也会产生许多好奇和思考, 这些常伴随实践的全过程, 是学生的已有知识与语文实践相碰撞的结果。碰撞产生的火花就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火花越亮, 兴趣就越浓。
著名特级语文教师朱敬本说:“语文实践最重要、最关键的是用。”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用得较多的是“说”, 让学生在多说中自觉地对语文产生学习兴趣。我让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开展的活动, 如古诗文朗诵比赛、文明礼仪演讲比赛、环境保护演讲比赛、传统节日主题晚会……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语文综合实践还可以从校内拓展到校外, 让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实践、去体验、去发现、去探索奥秘。在一次“保护野生动物”的实践活动中, 我带领学生到“姑婆山森林公园”参观了野生动物猴子。在实地观察后, 学生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还写了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倡议书。不要让学生成为“笼中鸟”, 而要让学生对生活这本“大书”多认识、多实践, 使他们开阔眼界, 渴望生活, 渴望创造, 这样他们自然会对语文产生学习的欲望。
总之,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从长远意义上说, 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它需要语文教师“上下求索”, 需要语文教师尽职尽责的教学态度, 需要语文教师始终有一颗赏识学生的爱心, 爱能动人, 动人就能产生情感共鸣及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刘墨, 欧阳芬.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4.
[2]李洪生.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初中语文[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
[3]朱德民, 颜景山.有效上课[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9.
3.浅谈新课改下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篇三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兴趣;教学设计;教学方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语文基础教育在课程理念、目标和内容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必然要求语文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高效性是广大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本文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促进教学有效性为目的,谈谈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有效实施语文教学。
教与学是学习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搞好教学,除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配合。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还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兴趣为着眼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快乐学习,感受成功。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师生良好互动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性、打开良好教学局面的前提条件。爱是开启心灵之窗的钥匙,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要善于利用体态语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和蔼可亲的微笑、善解人意的目光、循循善诱的教导以及对学生进行的适时表扬和鼓励,都可以产生巨大的感召力,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这两句话准确地概括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兴趣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浓厚的兴趣可以让学生从被动地服从教师“指令”变为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把知识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挂图、卡片、录音机、多媒体教学工具等来呈现教学内容。学生在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情境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学习,更利于他们理解课本内容。教师要结合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多样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这样可以帮助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积极思维,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有效地掌握新教材内容。
三、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
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有效实施语文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关键。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教师要认真细致地制订详尽周全的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及课时目标。教学目标的制订必须要全面准确、科学有效。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在新教材的编排中,编者安排了大量题材新颖、贴近现实生活的阅读材料。因此,教师要在对课文的表层理解基础上,加强对课文深层理解和拓展方面的教学设计。
有了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师就要围绕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问题情境,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问题情境的设计要注意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将求知变成内在需要,为教学实践作好充分准备。教学设计不仅要重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对学生进行正面情感态度和积极价值观的培养。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要求语文教师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是学生的精神鼓舞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要设计情感交流互动环节,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打动学生。
四、优化课堂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营造宽松开放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富有艺术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每堂课都学得开心,都有所收获。笔者尝试把多种教学形式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头脑风暴”法是我经常用来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课堂活动形式,主要是围绕一个特定的话题进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创造性地思维,并以讨论的形式挖掘各种有用的信息。这种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理解,学以致用。学生们天性好玩,因此,将教学内容游戏化是增强课堂活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把游戏引入课堂,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觉器官,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体验到参与的乐趣,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4.浅谈新课改下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篇四
教师有效性教学要以有效性的备课和有效性的教案为基础。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它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开展课堂教学的“术前准备”。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就象打仗没有作战计划,表演没有剧本一样,会造成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出现打乱仗的现象,最终也必将影响教学效果。如何提高教案的有效性,是摆在每一位教学工作者必须考虑的一个首要问题。本人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以及新课改要求,就提高教案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编写教案的出发点是根据大纲的要求,完成规定的知识传授目标。教学目标是针对教师的“教”制定的,教学过程也是以“教”为中心,教师备课就是为了熟悉大纲、吃透教材、更好地完成知识传授的目标。而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真正在教学设计的每一环节都想着学生的发展。为此,编写教案的出发点必须是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学目标的设立,教学重、难点的确定都要基于对教材、学生情况的全面分析;教学设计过程中无论是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学问题的设计,学生活动方式的制定,施教者都要进行全面的、整体思考。要充分考虑学生喜欢什么,学生能学到什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的在哪些方面能够得到发展。真正体现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为了体现新课改和教材的要求,让学生通过学习既掌握知识技能,又感受过程方法。本人在思想政治课的教案设计中,特别注重采用情景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在设定的特定情景感悟过程和对特定情景感悟后的知识的渴求和学习,以学生的自主实验探究为主线,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实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科学的、有效的教案不是照搬照抄,而是经过认真思考出来的适合自己教学个性的独创作品。尽管备课时要去学习大量的参考材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听取名家的指点,吸取同行经验,但课总还要自己亲自去上,这就决定了教案要自己来写。教师要能在自己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广泛地涉猎多种教学参考资料,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要汲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别人的经验要经过一番消化、吸收、转化,独立思考,然后结合个人教学体会,通过巧妙构思、精心安排的“创作过程”,写出适合自己的和适合授课对象学生实际的教案。
教案除为贯彻大纲要求,更重要的是强调通过一定程式为学生所接受。新课程倡导建构的学习,教学是师生双方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过程,强调作为课堂活动主体的学生的个体差异,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因此教师设计教案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学习”为思考目标,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用什么方式学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案设计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发展能力的机会,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充分展示自己潜能的环境,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为此,本人在教案编写及教学实践中积极发动学生自己探讨感兴趣的问题。
5.浅谈新课改下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篇五
1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教学理念比较传统,没有认识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仍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在课堂开始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之后使学生阅读教学内容,为教学内容分段归纳和总结,使学生在教材中或笔记本中记录文章每一段的段落大意和文章中心思想,之后安排课后作业使学生背诵和记忆课堂教学记录的笔记,学生被动的学习语文,对语文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失去兴趣,不利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
同时,由于教学中教师过于严厉,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畏惧心理,不敢与教师有更多的沟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不足,师生关系比较紧张,不利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效率的提升。
6.浅谈新课改下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篇六
素质,是指通过知识和能力内化的一种品格。教师的素质,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的相对稳定,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这个“总和”也就是教师的底蕴所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自身底蕴和内涵的外在显现,内涵、外在的完美结合,才能体现一名优秀教师的真正风范。在新课改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将教师的底蕴展现;面对农村音乐教育的现实,不盲目追求城市化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模式,上出农村音乐课的特点,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思想道德素质
在《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一书中,作者对我国教育工作者的思想素质做了一份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就全国总的情况来看,有36.9%认为当地教育工作者的思想素质较好或很好,而认为较差或很差的有14.1%,认为一般的有47.7%,另外还有1.4%的人没有回答此问题。平均选择等级为2.70,在2和3之间,标准差为0.911。这些数据说明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当地教育工作者的思想素质在“一般”和“较好”之间,接近于“一般”,其评价不是很高(见下表)。
思想政治素质是教师素质的根本。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各学校的重视,但在部分农村中小学却出现了一些异常现象,不得不令人担忧。音乐教育一直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成了“午餐后的甜点”,这种现象在农村音乐教育中更加明显。再加上音乐教师的收入低、在学校的“地位”低、教学设备差、社会及教育主管部门不重视等一系列客观原因的影响,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极易出现偏差。
“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影响到全体学生的素质乃至整个民族的素质。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来铸造新的灵魂,使学生成为有益于社会的群体,因此,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由于其特殊的使命性,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应有更加端正的思想道德素质,抵抗住各种思潮的冲击,注意个人的自我修养,注重自己言行的示范性,树立自己的人格权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因此,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的根本,是教师教育好学生、服务好学生的重要保障。
二、文化专业素质
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基础等因素的制约,农村音乐教师对现代化教育理念的理解和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从而影响到新课改在农村学校实验的顺利进行。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师资源匮乏,教师多数为兼职,部分学校拥有“专职”教师,但大部分的文化素质也趋于偏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就新课改的要求而言,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在农村中小学,音乐课大多由有这方面特长,或其他课时未满的教师兼代,由于教师的专业水平有限,有的学校把音乐课上成了唱歌课,更荒唐的是,有些代课教师根本不具备任何专业素质,在课堂上只是给学生教唱一些流行歌曲,或是教唱一些当地流传广泛的民歌。至于音乐欣赏和简单的乐器演奏以及基本的音乐基础知识那就更是无从谈起。这部分教师急需得到基本音乐理论与基本音乐技能的培训。
新课改教育理念特别强调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密切结合,所以,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的同时,加强自身的文化积累,养成平时多看书的好习惯。新课程改革后,音乐教育理念和内容需要音乐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提高。因此,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再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各地的音乐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经常性的组织农村音乐教师学习相关音乐教育理论方面的内容,如:最新音乐理念的培训,国外先进音乐思想和理论的学习,并在理论中进行实践的指导。在笔者对农村音乐教师的有关调查中,没有一人能准确说出新课改具体实施的时间,关于新课改的内容也只有极少数教师略知
一二。因此,提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文化专业素质是一项迫切的内容。各市、县教育部门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培训,不但要培训教材教法、音乐基本理论、即兴伴奏、合唱指挥等专业知识,还要从心理学、教育学等教育理论上完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理论层面,使他们能基本胜任音乐教学工作,提高农村音乐教师队伍的整体文化专业素质。
三、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甚至可以说学生将来的形象气质,是他们目前的任课教师形象气质的复制与拓展,这也为音乐教师提供了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学生自然不会喜欢教学方式方法落后的教师。而敢于开拓创新、思维活跃、开朗活泼的音乐教师最能以灵活的教学方式及饱满的激情感染学生,把学生引领到更高更深的知识领域。
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本身就很薄弱,再加上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使得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更是雪上加霜。教师教法陈旧,信息闭塞,教学内容单一,课程资源缺乏,少有课外音乐活动,甚至有些学校连教材都没有。面对上述困境,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要调整观念,端正备课态度,高质量的完成教学内容,一改现在许多农村学校音乐课名存实亡的现象。农村可以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丰富,音乐教师可以发散思维,创造性的进行音乐教学,如:
(一)自制简易乐器。根据农村特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自己动手。例如在进行节奏训练时,将瓶子中装上沙子,做成沙锤来完成各个节奏的练习。在练习音高时,可以将玻璃瓶或瓷碗里装上不通体积的水,通过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建立音的高低概念。这些教具方便、易找,教学方法既生动又有趣,突破农村音乐教育的局限性,使学生乐学、爱学,教学质量自然会有改变。
(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法辅助教学活动。如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等,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多学习这些先进教学法创造性教学的理念。例如在训练恒定节奏感时,加入踏步走的简易身体律动,边走边读节奏,这样的练习将音乐学习与游戏充分结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知识很快被掌握。
(三)因地制宜,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对于一些经济条件稍好的地方,音乐教师应利用一些多媒体工具,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中外名曲,并为学生介绍此曲的作者、创造背景等相关的音乐知识,摒弃以往只听流行歌曲的做法,用高雅音乐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质。对于条件稍差一些的学校,教师可以聘请当地的民间老艺人走进课堂,让他们真实地为学生诠释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传承当地传统民间音乐文化。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地听记习惯、积累了听觉音响,又不失时机地弘扬了民族文化,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是不可多得的教学内容与形式。
四、不断反思和钻研的能力
教师教育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反思教学的能力,而反思教学也是提高教师专业修养、改进教育实践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各具不同特质的生命体,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与发展变化,决定他们在相通的活动过程中,对教师的启发引导必将出现各不相同的行为表现方式。反思教学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有一个新的认识,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来看待学生。通过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整体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教育观念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那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拓宽,学科多元化。作为现代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放下落后的知识,甩掉陈腐的教学方法,不断拓宽自己的眼界以汲取新的知识,不断充实自我,更新知识结构,具备新的人文内涵,努力是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五、小结提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推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已成为一个大的社会问题,这直接关系着全国80%下一代国家建设者的素质。全社会期望各教育领导部门及高校
音乐院系领导都能够更多的关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问题;也希望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自身也能够端正教学态度,勤反思、苦钻研,克服一切困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先进的教育理念、饱满的教育热情,投入到农村音乐教育中去,提高农村孩子的整体素质,让农村孩子享受无穷的音乐的魅力。
参考文献:
7.浅谈新课改下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篇七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在求知欲望非常旺盛的时期, 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往往是建立在兴趣广泛的基础之上的。作为授课老师应该抓住时机, 来诱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以此来挖掘他们学习的潜能。
1. 开展实验, 激发学生兴趣。
“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 中学化学新课程理念更是强调以实验为主, 所以在新课程中, 实验占了很大部分。课堂上的演示实验不是可做可不做的, 不能重讲授、轻实验, 甚至让学生背实验。比如:在空气不能点燃的细铁丝, 在纯氧当中却可以剧烈燃烧, 火星四射;带火星的小木条在纯氧当中可以复燃。这些实验让第一次接触化学的初三学生们点燃了兴趣的火花。还有, 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 紫花颜色的改变, 以及铁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变成美丽的“铜树”这些都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 激发其求知欲。作为教师应抓住这些机会, 尽量在课堂上完成演示实验, 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达准确简练。
2. 从生活实际出发, 让学生学以致用。
新课程初中化学课本设计的仍然是以靠近生活为主, 几乎每个章节都是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该章开篇第一节, 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师要从现实生活、生产中挖掘素材, 尽可能地创设一些情境, 将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镶嵌在其中, 以便学生在阅读素材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发现问题, 让学生学以致用, 让学习动机成为激发其求知欲的动力。例如:可以通过讲解为什么一些重要的档案文件必须用碳素笔来书写的问题, 进而引入碳的性质;生活中打开啤酒瓶和碳酸型饮料会涌出的现象, 来引入影响气体溶解度因素的问题;还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净化水的多种方法逐渐引入水的净化等化学知识……这样做不仅可以将书本中的知识更加生动灵活地体现出来, 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接收,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学以致用, 对于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解答, 更能让学生产生“智慧”与“成功”的喜悦。
二、角色变换, 促进学生自学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扮演着“主角”与“配角”, 新课程化学改变了这一落后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辅助的教学模式。在近几年的化学中考题型中, 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下的化学教学, 不再是单纯考察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记忆, 而是着重于考察学生在学习了相关化学知识后, 对于生活、生产的现象的灵活运用。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
1. 教师是学习的辅助者。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引导者, 而不是课堂的主宰者。在新型教学模式下, 教师不仅要传授新的知识, 更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 在正常的教学实践内, 保证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中, 学会独立思考、融会贯通。教师要建构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要处处设疑、及时内化;通过自学、讨论及教师适当的引导, 掌握新知。通过练习, 对新知进行巩固, 并不断提高、拓展。例如, 在关于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一节课中, 我就作为辅助者, 让学生从简单到复杂, 不断学习、不断深化。从双氧水制氧气开始, 从“固液”反应到加热氯酸钾的“固固”反应, 从不需要加热到需要加热, 不断加深学生对于化学反应器材选取的原则, 直至根据高锰酸钾加热制氧反应, 让学生自己选择仪器, 并且对书本上的器材进行改进。可见, 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 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活动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
2. 同学是学习的帮助者。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并且最终是以小组的总体表现进行评价。因此, 合作学习是教学角色转换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独立思考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这也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 学生获得的表现机会也更多。并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 使他们动口、动手、动脑、团结合作,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例如, 在“燃烧和灭火”一课中, 设计成一节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实施过程如下: (1) 明确任务, 分组协作。设计以下问题: (1) 什么是燃烧? (2) 燃烧有哪些必要条件? (3) 根据燃烧的条件, 找出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4) 根据灭火的原理, 试着在生活中找出灭火的方法并解释。 (2) 各小组分头查找资料, 设计实验, 经组内讨论后达成共识。 (3) 上课时, 各组汇报成果, 并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
这样处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 将教学目标分散成一个个小任务, 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学生经历自主学习的全过程中, 其自主学习能力必然得到较大提高。同时, 队员间的互相鼓励、互相信任也有力地促进了自主学习的开展。
三、注重激励评价, 鼓励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下的化学课堂, 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互动的和谐课堂。课堂教学评价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教师应该利用激励评价, 营造一种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1. 注重个体差异。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产生差异, 对于不同的学生应对照不同的目标来评价, 不能搞“一刀切”。不管学生的基础好坏统一教学目标、要求, 这样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 在一定时间内给予不同的学习目标, 并根据其完成的程度做出中肯的评价与鼓励, 从而保证学生均衡、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2. 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要建立发展性评价, 给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动力, 评价方法的改革是关键。滥用激励性的评价会让学生逐渐失去动力, 学生只要发言就给予“真聪明”、“很好, 不错”的评价, 这样普通的激励, 也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因此, 要改变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手段的现象, 运用多种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如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 校长、家长都可以进行评教、评学。既可定性评价, 也可定量评价, 也可两者结合, 在测量的方式上可以口试、笔试 (开卷、闭卷) 、查看档案袋、观察实验操作、查看探究活动过程和结果……
总之, 新课程化学教学中, 重视和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 这不仅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引起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至于生存方式的转变, 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也将因此得到提升。让学生不仅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 而且成为生活的主人, 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 为最终培养出独立自主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华中师范大学.化学教育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8.浅谈新课改下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篇八
创建有效课堂,教师首先应做到有的放矢。一个好的老师首先应该会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怎样提高课堂效率呢?笔者认为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建有效课堂。
一、创建有效课堂首先应组织好教学
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下组织教学应注意以下三点:
1.注意循序渐进,在给学生设计题目时要不断提高难度
不可一遍又遍炒剩饭,对于学生掌握了的东西,如果反复练,学生会感到乏味从而厌烦。但是也不可跨度太大,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会失去学习兴趣。
2.使学生有成就感
针对学生的水平设计一定难度的题目,学生通过努力可解出这个题目。学生有了成就感,便会激发学习兴趣。
3.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也是循序渐进的充分体现。对于尖子生和学困生分别布置不同内容的任务,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感到较充实,也就乐意跟你一起做。
二、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是创建有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喜欢自己。爱屋及乌,只有学生喜欢你这个人,才会把兴趣转移到你所教的学科上。只有喜欢这门学科,他才会乐意去学去钻,进而学好这门学科。怎样才能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呢?总结起来应该有两个方面的因素:
1.教师所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具体表现首先是教师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以自己的才学征服学生,使学生觉得老师的知识有一种高深莫测、无所不能的感觉,使学生从心底里佩服老师。再者是教师的思想境界要高,不能表现出不良习气,更不能做有违公德或违法犯罪的事情。
2.教师外在气质美,为人师表
可以说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学生都看在眼里。正因为如此,教师本人的师德修养、风度气质无不在学生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记。教师仪容端庄,言谈得体,举止文雅,会为自己在学生、家长和同事的心目中树立起美好的个人形象。
三、创建有效课堂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作为教师应该用变化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学生。学生的成功当然离不开教师的栽培,而教师像伯乐一样及时识别“千里马”更重要。大家都知道“事隔三日,刮目相看”的典故。更何况我们的学生正处在成长过程中。有时我们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断送学生的美好未来,也有可能成就一个学生的美好未来。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也就是说我们应用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好的学生是经常有的,但是发现好的学生的“伯乐”不一定经常有。因此,有很多人才淹没在茫茫人海中,我们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物尽其用。
四、教学中不断调整自己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许多教育家意识到,作为教师不一定胜于学生,学生不一定不如教师。孔子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指出相互学习的重要性。同时意味着教育方式的更新与改变,教师应看清自身的局限性,要正确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应做到两个方面: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潜能
对学生不一定是进行注入式的教育,应该是要学生学变成我要学。同时,教师应及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一是教师要鼓励,对学生取的成绩进行表扬。二是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只要学生有兴趣去钻研,就会有好的效果。
2.授之以渔而不授之以鱼
也就是说要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而不是直接教给学生知
识。要教给学生如何去学习,如何去研究问题,如何去实验。好的学习方法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综上所述,一个好的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全面创建有效课堂。
9.浅谈新课改下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篇九
【摘要】自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推进以来,全国各中小学的旨在提高学生素质、培养能力的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而较之忽视能力培养、排斥个性发展的传统的教学,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担负着提高外语交际的英语教学被推广到了课程改革的前沿,英语课堂教学如何才能适应课改的需要,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获取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成为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本文将对新课改初中英语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进行阐述。
【关键词】课程改革初中英语能力创新教学环境 自从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推进以来,各中小学的课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和激情,自从应试教育淡出历史舞台之后,意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被提上日程,而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外语教学不断得到重视,课堂教学也更加重视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而作为外语之一的英语教学首当其冲,如何适应新课改,提高教学质量成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本文将对新课改初中英语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进行阐述。
改革开放以来,外语特别是英语逐步得到重视,现在应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英语教学旨在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主、合作的学习精神,并能通过英语学习掌握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较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最终达到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开拓学生视野,为其终身学习和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已经由过去重视语法和词汇的知识讲解转向强调从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出发,提倡体验、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确也给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对英语课堂教学提出了更艰巨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社会大氛围下,到底该如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下面我浅谈一下我的几点认识:
一、创新课堂教学
创新,并不是摒弃,也不是另起炉灶,他不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奢求,而是在原有基础之上有所改变,是一种不断积极进取的精神,不断尝试的勇气,不断追求的态度。对于课堂教学也不是完全与传统教学“断交”,彻底摒弃传统教学的方式方法,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教学的精华我们要继承,而且要发扬光大,而其中的一些糟粕我们要彻底抛弃,诸如满堂灌、一言堂等等。为了适应新课改,提高教学质量,英语教师必须精心备课,课前的创设情境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富有情趣的课堂导入吸引住学生,所谓“以情激趣”,英语课堂上要尽可能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所以说,创新的英语课堂应该是多元的、富有活力的、利于自主学习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的、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
二、优化教学环境
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一种交互的过程,不是以一方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以一种统一的制度或者要求来规范或者对待不同特点、不同基础的学生,很难获得预期的效果和满意的答案,并且学生也感觉力不从心、无所适从,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不适应,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忽视了个体差异,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因为由于个方面原因,或者先天遗传,或者后天的学习,学生们总是参差不齐,基础各不相同,按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必然出现“吃不了”和“吃不饱”的现象,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学习兴趣,而教师如果不注意分析学情的话,就会做出或者说出损伤学生学习信心和自尊心的事情或者话语来,这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英语毕竟是一门外语,是舶来品,接受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英语课堂应采取分层次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中来,课堂上最大程度地减少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方式,对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或者分小组,或者分行、分排进行层次教学,把全体学生都引入教学情境中来。
这样,每个学生都会“吃下”和“吃饱”,都有所收获,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密切配合和积极参加的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各层次的学生尝到学习的甜头,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三、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激发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英语教学中我常采用直观教学、交际教学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学习兴趣。
1、直观教学。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利用实物挂图,在教Where’s Wenzhou? It’s in Zhejiang.我们可以利用一张地图,来掌握地理位置及句型。
2、交际教学。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新颖有趣的对话让学生来表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0.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 篇十
南洪德中学甄红英
实施新课改以来,我认真学习素质教育理论,并用以指导我的语文教学工作。《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应该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根据新课标的指导,我在这几年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进而形成一点浅薄的认识,现总结如下:
一、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平等是人与人交流的基础,没有平等就没有发自肺腑的真诚。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学生只是一个容器——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他们几乎不能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必须以老师惟命是从,稍有不慎就会被“一棍子打死”,这种教育方式常常令学生感到压抑,教师也深感教学活动力不从心。而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则更关注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发展,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充分彰显他们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尽可能的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看做是课堂的主人,自己只是学生学习的助手、引路人,从而与学生共建一种平等、友好、互教、互学的新型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更好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二、改变教学模式,培养综合素质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改变教学模式,变教师教为学生学,然后教师对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通过课前提问、课前小测等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思想活动以及对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这样教师才会了解本次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有了这个切入点,教师就能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变单一的知识传授为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的教应该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机会,激励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变对课文的简单分析为教师的精讲与学生的多练,使学生透彻理解,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教师的教,不是把教材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而是能够比较合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创设教学情景,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中习题的处理,不能是简单的寻找出答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总结规律,真正的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例如:我在讲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蝉》、《贝壳》等课文时,关于在文章中找出主旨句这一问题,我引导学生总结出一条规律,那就是在文章的结尾处找富含哲理的句子。并且以此来指导学生的写作,要在结尾处点明主旨,升华主题。学生们很乐于接受,并且成功地用于写作之中。
三、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是简单的分组讨论,我的做法是:
1、精心选择设计讨论内容。讨论的内堂过于简单,学生一听即会,没有讨论的价值。因此,教师一定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精心选择设计问题,要有一定深度,有学生讨论的空间和价值,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然后组织学生根据需要进行分组讨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2、精确把握时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对所讨论的问题应合理安排好时间。讨论时间过少,学生不能充分展开,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讨论效果。讨论时间过长,不能如期完成教学任务,甚至使讨论成了学生的休息时间。
3、灵活进行指导。在合作讨论的学习过长中,教师应该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引导,调动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积极性。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有效的组织优秀生对学困生进行帮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同时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点头我、微笑,都会帮助学生茅塞顿开。
四、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语文以来被认为难懂难学。比如,相同的语句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表达意思,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寓意。因此,针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殊性,语文教学中要注重一个“活”字,切忌照本宣科。在语文教学实际中,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敢于脱离教材,拓展教材,联系实际,千万不要局限于课本。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或者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最后获取正确答案。“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例如:在讲授八年级语文下册鲁迅的文章《雪》时,我让学生回忆生活的雪景,搜集生活中自己与雪有关的生活照片和图片,写成小作文,再通过网络搜集对比南方的雪景,从而形成鲜明的对比,然后去感悟鲁迅先生笔下的《雪》,通过引导学生自己联系实际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开展竞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由于学生个个都天生好胜,故在学生中开展竞技游戏就是一个有效的办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根据教学实际,设计出符合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的教学内容。如哪些问题适宜抢搭竞赛,哪些经典片段适合朗诵比赛,哪些问题值得进行现场辩论„„教师应根据文章特点和学生实际加以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参与到语文课堂活动中来。记得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时,我精心策划了一个小小赛诗台,让学生背诵有关月亮的诗句并配以自编的动作进行表演,要求充分彰显自己的个性特点。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精彩的表演不时引来大家热烈的掌声。竞赛者也从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与满足。
总之,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我要在以后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更加积极地落实课程改革的思想,努力探索新课改下的语文学科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通讯地址:曲阳县南洪德中学
邮政编码:073100
电子邮件:zhy771012@126.com
11.浅谈新课改下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篇十一
(一)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必然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地位,是主宰、是权威,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不但是绝对的思想权威,而且是绝对的道德完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们迎来了知识经济经济时代,这个时期对人的个性发展的要求已日益强烈。社会的迅猛发展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课程强调促进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要实现这一发展,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不可缺少的。从课程改革理念看,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在开发学生的智力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实现这一目标的载体则是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师生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民主、信任、理解的和谐愉悦氛围中,那么课堂教学活动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拥有交流能力、合作意识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优化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所以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
(二)什么是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之上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学生的朋友。
(三)怎样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是新课程实施的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应该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如何构建两者的关系,我在工作和教学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首先,要热爱学生。
记得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一位教育家曾说过:“老师应把爱心分给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心中应当有每个学生的欢乐和苦恼。”教师多用“爱”的甘露去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学生才会心甘情愿地围绕在老师的身边。也才会喜欢自己的老师,只有喜欢老师才会愿意听老师的课。这些教育理念给了我启迪。
其次,要尊重学生。
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作为教师应转变一个观念,那就是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应相互尊重。尽管教师的知识占有量比学生大,经验和社会阅历比学生丰富,但这并不代表师生之间人格的不平等。而这正恰恰是一个合格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如何体现平等呢,如学校要求学生要有礼貌,见到老师和校长要打招呼问好,作为老师也应礼貌的回应,而不应敷衍或视而不见。
第三,要学会宽容,真诚的赞赏学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作为教师除了严厉批评外,适当的宽容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反对任何形式的偏爱或偏袒,做到公平公正。从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体察学生的情绪感受。并相信学生能改正错误,不断进步。
在你每天的教育教学,与学生接触中,别忘了为学生们留下一点赞赏。千万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人类的本质里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别人肯定”。每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对他们最真诚,慷慨地赞美。这一点点的赞赏就象一点小火花会燃起师生之间友谊的火焰。在我教过的学生中有这样一个男生,虽然他学习不好,但是他很聪明,又是一个非常讲义气的人,尤其是他有一个可贵的美德,那就是他非常孝顺。他最受不了母亲伤心流泪
第四,为学生营造既严谨又感到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空间,以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课堂上对学生一方面要求要严格,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一件很严谨的事情,不可随意应付,要搞好学习态度要端正,学习氛围要好。学生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他们会理解老师对他们很负责。另一方面在课堂该幽默的时候就幽默,老师在课堂上太古板不行,那样课堂就不活跃,调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让学生在课堂既感到严谨,又感到轻松愉快。“严师出高徒”,学生会从心里佩服老师。学生就会喜欢老师所教的科目。为新课改背景下要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打下基础。
第五、对学生保持微笑。
“给学生一张笑脸,让每一个学生从中感到温暖。这是教师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法宝。”课间老师可以与学生打成一片,要求可以放松,不要总是把自己放在老师的位置,总以课堂上一样,要把自己看成学生一样。与学生交流,要像朋友,不要忘记微笑。对学生微笑就是向他表明:“我喜欢你,愿意和你交流,你是我的朋友。”如果老师要学生喜欢你,那你就必须对学生保持真诚和善意的微笑。
第六,不断学习,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教师情感关系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很多教师就是因为这点让他们每到一个新的班级都会获得学生的一片欢呼。
12.浅谈新课改下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篇十二
一、改掉你讲我听, 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小学美术教学, 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 对学生实施该教学, 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因此如何发挥该教育教学的最大优势, 主要还是在老师如何进行教学, 在教育过程中能不能发挥其独特优势, 努力创新, 大胆尝试, 在结合小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和心理特点, 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充满乐趣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一个没有负担没有心理障碍的学习氛围中成长, 把学习美术当成一种享受一种比较有乐趣的活动, 就像是和别的同学或者小朋友玩游戏一样, 这样不但能使他们感到心情愉悦还能最大限度的学习到教学中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操作,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其独特优势。以往人们都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 认为学习只为知识和分数而学, 课堂只是吸收知识的场所, 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没有做到创新学生思维开发其智力的作用, 而是单纯的遵循老师讲、学生听、记的模式、墨守成规、使得学生的思维比较僵硬、不会去寻找新的知识点。因此,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必然的, 老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 创立新的教学方式。如教学《风来了》, 我感到要用一般的抽象的讲话, 孩子们是很难接受的。虽然风很常见, 但真要学生画风恐怕连一些成年人都难以完成。于是我就考虑出这样一种做法:收集大量风的知识和吹风前后各种景物的对比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 通过直观的欣赏、对比和发现, 自己总结出吹风前后各种景物的变化以及有关风的简单知识。这样, 孩子的记忆就会更深刻些, 而不用非要像背口诀一样:“风来时, 树怎么样, 叶子怎么样, 人怎么样等等”。
二、借鉴“不教而教”, 提升学生艺术感受
现在很多的老师和从事美术有关工作的教学学者, 都会忽视小学美术独特的意义, 有很多老师都只是认为教小学生绘画仅仅就帮助学生画完一幅画就可以, 事实上不是这样的, 小学生的童真、稚嫩是我们成年人所不会理解的。我们应该提倡“不教而教”的隐性教育方式, 老师只是发挥为学生提供不同的绘画材料和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的引路人, “教”被认为是伤害儿童创造力或将成人标准强加儿童。这种说法在现在虽然存在一定的偏执, 但是还是有一定的意义。“不教而教”中的“不教”, 就是老师不要用自己的方式去约束学生;“教”就是运用一定的技巧指引学生养成好的绘画习惯。我在上《自画像》一课时, 有的孩子显然画的和自己很不“像”, 甚至涂出的颜色令我大吃一惊:有红色的脸、绿色的脸、还有灰色的脸。寻问后才知道:红色的脸是“刚刚运动过的脸”, 绿色的脸是“生气的脸”, 而灰色的脸却是“一位学生常受老师批评的脸”。而这之前, 我只是引导了用色方法, 却并没有刻意的告诉他们这样去用色。可见, 学生对色彩的感觉是成人难以比拟的。大处着眼, 小处着笔, 对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及健全的艺术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提倡教育信息化, 拓展学生艺术视野
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主要分为两点:其一, 计算机辅助教学更形象, 更直观, 能够激发学生兴趣, 可以满足于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 选择, 实践完成许多寓教于乐的练习。例如, 我在教学《线的秘密》时, 用了大量的图片:树林、梯田、夜空中的礼花、树叶的茎、乃至于车轮在泥巴中驶过留下的痕迹等, 让学生去体验线条无处不在, 线条来源于生活。又因这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感受直线和曲线, 因此在练习中, 我利用音乐让学生感受各种线条, 我相信艺术是相通的。我从网上找到了《拉德茨基进行曲》和《优雅的古筝曲》制作了听音作画这个练习。当然, 在《拉德茨基进行曲》高昂起伏的视听感受中, 学生画下了多种起伏不一的折线;在《优雅的古筝曲》中学生画下了行云流水般的曲线。这样, 比我生硬的强调百遍千遍都有效, 因为最重要的是学生感受了, 然后记住了。其二, 计算机信息量大, 大大优化了欣赏教学。例如;教师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看, 让学生说, 这样一种单一孤立的学习过程束缚着学生, 同样也束缚着老师, 很累, 教的累, 学的累。有了高速大量的信息支持, 传统的欣赏教学就得到了突破。课前课后, 我们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 引导学生运用信息化收集相关的资料, 通过对比先自学欣赏内容、感受欣赏内容, 让学生有备而赏, 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 产生欣赏的兴趣, 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独特的审美感受。
参考文献
[1]吴迪.小学美术教学课程导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4.
[2]宋笑颜.小学美术教学校外拓展途径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 2014.
[3]董国栋.小学美术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与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2.
[4]高妍彦.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4.
13.浅谈新课改理念下初中地理教学 篇十三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地理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悉心实践,力图摒弃旧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使地理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在地理新课堂的探索过程中体验过艰辛,收获过欣喜。对于践行新课程教育理念,提高地理新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是我在新课改理念下初中地理教学的初探:
一、强求教育的信息化,打造智能地理课堂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现已被广泛地应用,它对于快速准确地提供大量信息,将抽象变直观、静态变动态、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改善教学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成功运用,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学的本质在于智慧的创造与传播,这也是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真谛。随着对多元智能理论的全面认识,我不断地寻找着理论与课堂的结合点。经过一次次尝试,我逐渐摸索出了一些比较适用的课堂设计方式,在短短45分钟的时间中,让课堂变成创新火花不断进发、碰撞、交流的智能培养阵地。
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各种智能组合的专题学习,在多元智能环境里,为学生提供单一的、直接用于激发学生某种智能的素材可能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设计出一些让学生感到有意义的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各种智能组合.例如我在教授“四大地理区域划分”一节知识时,考虑到该节知识点繁杂,要求记忆内容过多,如果一味的采用单一教法,只会造成学生的死记硬背。而且,学起来也十分乏味。为此,我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针对本节教学内容教为简单,只是要求学生能快速掌握的这个特点,全课的学习主要采用小组竞争的形式。按小组根据四大地理区域的方位划分,他们将各自代表自己的分区开展一次旅游竞标活动。而且,在活动中每位同学都具有竞争者和游客的双重身份。为了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本节课的学习从座位的摆放上,采取了按分区分组围坐的形式,就象是在开圆桌会议一般。从表面上看这虽然只是学生排座形式上的一种微小变化,但实际上却体现了教师教学思想与教学观念的转变,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通过上述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的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们体验到了成功,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在积极的相互交流中,各种智能相互交融,取长补短,每个个体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老师只是及时加以鼓励和作简单的引导。这样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教师如果能将多元智能理论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那么,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都将得到充分发展。同时,也能使每个学生都树立起自信心。在潜移默化中,在相互交流中,每个孩子的强项智能将带动他们的弱项智能,达到智能整体发展目的。正如加德纳所言:“如果我们能最大限度地发展人类的全部智能,并使之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就能增加我们在地球上生存下去的机会,进而为世界的繁荣作出贡献。”
二、注重形式、过程和效果的统一
《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新课标实施以来,在以讲授为主导的传统课基础上,活动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生成等为主导的新课型正在地理课堂全新亮相,成为地理教师热心探索的新领域。
怎样做到形式、过程和效果的统一?选择适当的课型是关键,也就是要定好教学方式的主基调。教师在优选课型时,要科学地对比分析哪种课型对这种教学内容效果更好、效率更高、更容易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选择的课型应以实用、易行、高效为原则,教师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能够基于教学内容、学生状况、教学时间和学校教学条件等综合因素,确定使用一种主导课型。一节课内在以某种课型为主导的基础上,再依据教学实际吸收和使用其他课型中的教学策略并将其进行有机整合。比如以探究为主导、以问题为主导和以生成为主导的课型最好是在以讲授为主导、自主学习为主导、体验为主导的课型之后,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作为一个积极的探究者自我思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涉及人文地理方面的内容,建议使用以自主、合作、问题为主导的课型,涉及自然地理方面的内容建议采用探究、体验为主导的课型。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开拓思维,根据教学内容,富有创造性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有所思、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例如:在“人和自然环境”一节中,让学生实验并观察小鱼在清水、污水两种不同环境中的生活状况,作好观察记录,从而说明污染环境对生物的直接危害。又如为了说明森林对保持水土的作用,可通过把有、无植被的两种土壤放入等体积木槽中,注入等量的水的实验,从水输出的时间、水量、水色等角度观察蓄水能力和水土流失的不同状况,让学生接受直观生动的环境教育。
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三、深化探究性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主动的探索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习成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首先要精心设计问题,培养探究思维。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己的观察、考察、实验及查找资料而获得答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根据课堂教学实践精心设计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并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帮助和技术指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知识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努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切不可囿于一个机械的标准答案,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中国的地理差异》时,教师可精心设计探究活动要求:请你根据地图选取几个代表性的地区进行比较,说明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具体回答以下几个问题:①选取这几个地区进行比较的依据;②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③从比较中得出什么结论。
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探究能力。新课程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作为初中地理教师,我们应该积极领会新课程的改革精神,为学生搭建一座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3节《地图》,比例尺的大小怎样确定?教师可设计活动:师生共同走出教室,带着皮尺实地测量学校篮球场的长和宽,记录数据后回教室进行交流与讨论。这一堂课,教师始终让学生自主去尝试。因为涉及直观性较强的数学概念加上学生实践的体验,所以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兴趣盎然。再次是采取多种手段,培养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踊跃发言。不要试图用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限制学生的发散思维,而是要鼓励他们大胆、勇敢地去探究、去思考。具体的方式很多,如开展自由辩论、写地理小论文、地理新闻发布会等,只要有利于探究式教学,就应大胆应用。例如,在教学“北京”一节时,可指导学生从地理位置、人口、资源、交通、气候、历史等方面搜集相关资料,把学生分为正反两大组辩论:我国首都是否要迁到正在大开发的西部?在辩论中,学生兴趣高昂,唇枪舌剑,互不相让。尽管学生提出的观点、思路并不成熟,但整个探究的过程值得充分肯定。
四、让学生在“生成”中体味地理课堂之美
地理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状态,包括他们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表达,都是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面对如此之多的有价值的地理教学资源,我们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必须作适当的调整,让地理课堂重现其变化莫测、丰富多彩的一面。
首先搭建地理平台,接受生成性资源。新课程追求的是有效的课堂,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恰当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和接受学习,而不是只有接受学习或只有探究。教师要及时捕捉地理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性资源,要敢于因势利导、打破计划,要经常对预定的目标、内容进行反思和调整,促进学生的发展,凭借教育智慧在地理教学中机智生成,预设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升降,地理教学重点可以在生成中调整,地理探究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时替换,地理教学的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如在地理教学新知前,让学生先开口说说对新知已经知道了多少,可以使教师对学生已掌握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避免超前,防止滞后,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决定如何因人分层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该教学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学生先“动口”,获得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可利用的地理教学资源,从而生成新的教学起点和因人施教的切入点。再如,在地理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中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话,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抓住这些“话”,巧用这些“话”,灵活地调整地理教学方案,就会使地理课堂出现一些让人记忆深刻的闪光点,从而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该教学策略的特点是通过捕捉学生回答中有意义的“接下茬”,教师由此及彼,突破原先预案的教学设计。
其次.预设弹性地理方案,等待生成性资源。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要为动态生成而设计,尽可能多地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及对策,真正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融入互动的课堂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随时把握地理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地理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驾驭地理教学过程,推进地理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使地理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造性质。如在地理新知教学时,学生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思考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教师如果从伴随着地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引出正确的想法,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该教学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利用学生的错误,并使其充分暴露出错的过程,然后进行因势利导,从而生成正误知识的辨析点。
再次.创设地理氛围,促进生成性资源。地理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在一个民主、平等、互动、和谐的地理教学氛围中,才能感受到爱和尊重、乐观和自信;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才能争辩质疑,标新立异;才能生动活泼,大胆探索。良好的交往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实现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对地理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地理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就应使学生兴趣盎然,通过学生的质疑问难来推进教学,使其认识逐步深化便是其中一种重要手段。该教学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及时抓住学生的提问,并顺着学生的思路延伸下去,通过步步追思,从而生成新知教学的深化点。
14.浅谈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化学教学 篇十四
关键词: 主体 课堂效率 新课改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从根本上进行观念的更新和体制的改革。我们教师作为主力军,要把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摆在首要位置,努力配合新课程改革,加强自身素质建设。要解决传统的教学问题——即教学中只重视对教学结论(教学所需学生达到的目的或所需的结论)的灌输而忽视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过程),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改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扩大课堂容量。
结合化学科的实际,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切实承担起引导、启发、点拨、评价的责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在新课改的形势下,笔者根据自己一年来的实际教学和对新课改教育理论学习认为在下列几个方面要特别注意:
1.充分合理利用新教材,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更加关注的不是知识容量密度,应该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容量和密度,这就需要我们在安排课堂内容的时候,要从学生的层面出发,处理好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
新教材“新、实、精”,增设了许多插图,编入了趣味性小故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生动活泼;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了学科教学与日常生活、现代科技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联系,注重反映学科发展及新的科技成果;并且加强了化学实验教学,加强了化学学习中科学方法的指导,穿插了家庭小实验拓宽了学习时间和空间。对于新旧教材的对比,教者要有发展的眼光,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要把握好知识点的增删和与初中内容的衔接,不要过分追求深度和广度,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新教材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构建知识体系,降低了高中化学的起始难度,同时与初中化学的衔接更为自然。例如“电解质”与初中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及电离基础衔接上,知识跨度小,克服了旧教材没讲弱电解质知识前引入学习氯水、氨水成份时很难说明为什么氯水中有H+、ClO-、HClO分子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在化学平衡后引入电离平衡,这实质是对平衡移动原理知识的延续,有化学平衡作为基础,学生对电离平衡的掌握,不仅认识深刻,而且又巩固了对上一章有关知识的理解,这种设计使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我们要避免因循守旧,要切实发挥新教材的优势作用,利用好教学媒体,结合学科特点、运用图片、阅读、课题研究等形式渗透德育教育,充分调动师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交互式学习,以提高教学效率。
2.改善教学方法,抓好素质教育。
运用实验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及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互动,给学生以更多的发展和表达的机会。新课改教育理论强调知识的灵活性,对实验教学方面进行强化,教者要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要像变魔术一样只是让学生作为观众,还要让学生多参与到其中,有切身的体会,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以实验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索,不能步入用多媒体代替实验的误区。教育很注重过程,同样是一堂课,面对不同的对象,我们应及时调整课堂安排的细节,做到最有效的利用资源,完成教学任务。比如《氨气的喷泉实验》演示实验内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不易引起老师的重视,但我觉得这一教材内容蕴含着跨学科综合知识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极好切入点。我和几位老师精心设计的《喷泉实验》专题研究课,这堂课教学设计流畅、很有新意,体现了实施素质教育及二期课改的思想方向。对化学学科中落实综合思想作了大胆的尝试,将物理和化学知识有机融合、综合运用,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课题:化学模拟喷泉实验设计》
一、研究内容 1.模拟喷泉的原理。
2.气体溶解度的大小对喷泉实验的影响。3.吸收液的作用,吸收液的使用有何要求。4.喷泉的颜色、装置的改进。
二、研究目的
1.培养学生查阅资料、信息处理、实验设计及操作的能力。2.了解喷泉形成的原理,熟悉一些常见气体的溶解性,能解决喷泉实验装置等方面的一些问题。
3.初步掌握实验研究的一般方法:分析问题→提出假设 →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结果处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潜力。
三、研究建议
1.查阅资料,处理信息,明确模拟喷泉实验形成的条件。2.探讨化学模拟喷泉实验的原理;
运用力学知识,分析受力情况,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说,明确原理。
3.设计实验方案,研究气体溶解性大小对喷泉形成的影响。
建议设计三个方案:(1)易溶于水的气体(NH3)。(2)在水中溶解度不大的气体(CO2)。(3)难溶于水的气体(H2)。4.设计实验方案,研究吸收液是否存在对喷泉形成的影响。
像O2、H2S、C12等气体,不用其他吸收液,仍用水可否形成喷泉,研讨装置的改进。
5.设计方案,采用不同的试剂(或药品)研究喷泉的不同颜色。6.将材料进行汇总,加以讨论,在班级举办化学模拟喷泉实验设计晚会,激发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对设计的各种装置原理采用竞猜的方式,增加晚会的气氛,巩固所学知识。
这节课以新课改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应用了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实践观点,即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科学理论→指导实践,让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去指导以后的实践,多媒体应用有特色,设计合理,以演示喷泉实验引入课题,创设问题情境,用鲜明的实验观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继而讨论产生喷泉的原因,利用Flash软件,开发制作了配套课件,恰当运用“设计”“联想”等课堂语言,引导学生对喷泉实验的改进方案设计及展示交流,展示学生个性,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及创新思维的养成,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此与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3.上好习题课。
新课改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本质在于引导而不是讲解、传授。换句话说,课堂上教师的责任在于布置任务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紧张地跟着教师的问题走,让学生对教师所提的问题进行尝试解决、相互讨论、合作学习、主动质疑。在讲解问题时,如果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为何要这样求解、为何不能那样求解,只是按照教学参考书介绍的告诉学生应该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这样的教学学生没有经理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认知活动过程,因此学生就难于学得相关的知识,也难于真正的理解和巩固。一般教师对习题课的处理都比较随意,可是对于理科来讲,习题课才是重中之重,我们要在习题课中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达到交流的目的,就一定要精心设计习题课,选择和归纳典型习题,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重视分析过程,把思维的选择、变换作为讲评的重点。4.理论联系实际。
作为化学教师应利用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以及化学趣味实验等有利条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重视教材与生活的对应,注意渗透对环保意识的培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之学会一些生活小常识,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使化学这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展现原有的魅力。让学生从解释身边化学现象、处理身边化学问题做起,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观察生活、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处理一些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例如,可结合消防常识介绍一些灭火器的类型、用途及操作方法。如在介绍泡沫灭火器时,可问学生:灭火器中盛装的是什么溶液?玻璃筒中装的是什么?铁筒中装的是什么?使用时发生了什么反应?它的灭火原理是什么?灭火时应该怎样操作?再如学到《硫酸》一章时,不妨让学生算一算所居住的城市一年由于烧含硫的煤向空气中排放多少SO2,能形成酸雨的量,酸雨对大自然有什么危害,如何治理等问题,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对农村学生可提出如何科学使用化肥,各种不同的化肥对土壤酸碱性有何影响,并用盐类水解知识解释,使学生了解科学种田的重要意义。还可通过如用柠檬酸和小苏打为原料调制甜汽水,用有机溶剂溶解化纤废品制取简单粘合剂,配制农药防治病虫害等简单实用技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勤于动手,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了解化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了解化学在现代科学技术、生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从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空间技术、海洋工程等领域,撷取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材料,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他们应用化学知识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自觉性。
5、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评价每个学生
新课改教育理论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5.1、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
5.2、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
5.3、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的追求,不断的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压力、也是动力、更是机遇。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切实承担起引导、启发、点拨、评价的责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树立良好的学习观。才能搞好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化学教学。
15.浅谈新课改下学生评语的教育魅力 篇十五
对于老师仅仅是几句简短的话, 而对于孩子却是一种精神鼓励, 孩子变得更加努力, 而我证明了评语的可行性。
评语是对学生一学期来的思想品德、学习劳动、健康状况等做出的全面总结和评价。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是考查学生品德行为一种方式, 是向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也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几十年来, 我国操行评定的传统方法是程式化的“评语法”。一优点, 二缺点, 三希望。大多是内容空洞, 千人一面, 反映不出学生的个性。人们看惯了, 听惯了那千篇一律的评语, 对它失去了兴趣, 评语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为充分发挥操行评语的指导、激励、教育学生的功能, 我打破了传统的“训导式”“八股式”的写法, 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 注意学生的全面性, 用富有情感化的语言,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导之以行, 以第二人称“你”的方式, 娓娓道来、由冷变热, 达到师生平等对话, 情感交流的目的。而后附之以融褒奖、警惕、激励和祝愿于一体的对联赠给学生, 深受学生以及家长们的普遍欢迎, 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例如, 我在一个学生的评语中写道:“老师很高兴, 能有你这么一位得力助手;同学们高兴, 有一位工作认真负责, 乐于助人, 从不斤斤计较的好干部。同学们都很敬佩你。你是个急性子, 写字快, 说话快, 做事急。作为老师, 作为你的大朋友, 我要告诉你, 做事不但要讲效率, 更要求质量, 要悠着点, 把字写整齐, 写漂亮, 好吗?”
孩子的爸爸、妈妈看后非常高兴, 把孩子的评语拿到单位上传阅, 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家长表示今后要更加支持学校的工作, 孩子反复阅读, 深受鼓舞。
班主任写操行评语, 虽然只是在学期末或毕业前夕进行, 但是需要迟早准备, 加强平时教育、考查, 重视积累材料, 使评语有根有据。所以, 操行评语是在长期了解和教育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以往教育学生的结果, 也是今后教育学生的依据。
我班上有一位小女孩, 由于小时候妈妈对她的教育非常严格, 经常训斥她, 导致她胆小, 性格孤僻, 学习成绩比较差。她平时少言寡语, 我多次找她谈心, 她总是金口难开, 只听我唱独角戏, 怎么开导, 她也无动于衷。我想, 要敲开她心灵的大门, 必须树立她的威信, 克服她的自卑心理, 使她懂得自身存在的价值。于是我决心从她的一篇小字上下手, 耐心地辅导她写, 一笔一画, 从不让她马虎。功夫不负有心人, 她的小字被评为一等奖, 作为老师我真的很高兴。课堂上我有意叫她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或重复别人回答过的问题, 且不失时机地加以表扬鼓励。她双休日在家时, 我总是打电话给她父母, 多表扬她的进步, 让她也在旁边听着, 使她增加自信心, 克服自卑情绪。渐渐地, 她开始向我敞开自己的心扉。在她的评语中我写道:“你的进步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同学们为聆听到你的发言感到非常高兴, 你的作业越来越认真, 字写得越来越好。这些都证明你在不断的积极上进, 你的每一点进步都表现出你的实力。相信自己吧!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很不错的学生, 让日夜为你操劳的父母感到欣慰。”
当我把评语读给她听时, 她显露出激动的神色, 脸红了, 眼眶湿润了……她深深地体会到老师慈母般的关爱。
因此, 在新课程实施下, 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 重视学生的个性, 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班主任必须辩证地看待学生, 写评语要用正确的教育观, 具体地、真实地、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成长状况和个性特点。
每个孩子各具优点是不可否认的, 但每个孩子又各有缺点也是事实, 如何和家长沟通, 共同管教孩子, 使其健康成长。我认为老师对学生一学期或一学年所写的操行评语, 具有不可低估的沟通和教育作用。通过评语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充满期望, 教师评语要倾注“师情”, 体现“爱心”, 使学生能通过老师鼓励的话语找回自尊与自信, 获得前进的动力与勇气。因此, 我认为写操行评语时, 要讲究内容与语言艺术,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全面性———辩证地看待学生, 用正确的教育观, 从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地评价学生。
具体性———写评语犹如量体裁衣, 要具体形象, 使评语体现一个个活生生的具体学生装, 而不是抽象的“学生”。要写的准确有感情, 突出学生的个性特征, 做到“恰如其人”。
真实性———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实事求是地反映学生的特点, 充分反映学生的进步, 适当地指出他们的缺点, 诚恳地指出改进意见或希望。
鼓舞性———评语是为了教育学生, 在评语中融进了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望, 无论是肯定优点还是指出缺点, 都是意在启发、引导、激励、鞭策, 使学生受到鼓舞和教育。
一篇创新的操行评语具有教育魅力, 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努力写好评语, 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作用。
16.浅谈新课改下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篇十六
【关键词】英语影视欣赏;选修课;新课程改革;立德树人;必要性;教学模式
一、引 言
为了贯彻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我校的选修课开展的如火如荼。英语是当今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也是国际通用语言之一。高中时期的英语教育是培养公民外语素质的重要阶段,它影响学生的升学、毕业、就业以及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中生学好英语是非常重要的。高中英语选修课的开展是对英语必修课的补充,它可以提高高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达到提高高中生英语综合能力的目的。有关英语的选修课有很多门,参照同学们的爱好和建议,遵循课程改革的要求,秉着立德树人的宗旨,我校开设了英语影视欣赏选修课。实践证明,开设英语影视欣赏选修课很有必要,学生可以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英语并提高其文化修养和艺术品味。在英语影视欣赏课上学生既能得到放松又能提高自身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同时课后,学生还能得到一些启示,对日后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符合立德树人的要求。本文探讨了开设英语影视欣赏选修课的必要性和有效教学模式。
二、开设英语影视欣赏选修课的必要性
首先,英语电影中演员的发音标准,语音纯正,有利于学生掌握标准的英语语音,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以及口语水平有很大的帮助。而学生也可以在观看电影时熟悉不同词语应用的场景,这样更容易培养英语的语感,更容易记住英文词汇和固定句型,避免了传统英语教学中死记硬背的枯燥乏味,使学生对英语学习更加得心应手。
其次,在观看英语电影时,学生将会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使其真正理解英语如何应用到真实的交际中。以往在必修的英语课上所不能体会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英语影视欣赏选修课上就会展现的淋漓尽致,使学生深入地了解中西方文化与思维差异,扩大高中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最后,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的呈现,而英语电影又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在电影放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轻松融入到这种学习氛围中。英语电影干净利落,情节合理紧凑,少优柔造作,剧情淋漓酣畅。无论是剧情还是对角色的塑造都很贴近现实,让人觉得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更容易融入剧情,最重要的是,英语电影的台词非常生活化,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水平。
三、英语影视欣赏课的教学模式
1.课时安排。我校每周开设一节英语影视欣赏课,《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课改的重要举措之一是设置选修课,开设选修课旨在使学生学习多方面知识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发展空间,实现跨学科学习。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共同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因此,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应该相辅相成”。
2.素材选择。对于英语影视欣赏课,素材的选择是最重要的,素材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到学生是否对影片感兴趣,还要考虑到影片是否具有教育意义,还有影片中演员或者配音演员的发音是否标准、清晰,语言是否简明易懂。所以,我们选择的影片都是内容相对简单,符合高中生英语水平的;题材广泛、贴近生活,符合高中生兴趣的;意义深刻,能陶冶情操,遵循教育要求的。避免了上课过程中因为不感兴趣、听不懂、而导致的疲乏现象。
3.课前准备工作。首先,授课教师应认真观看电影,了解导演和主要演员的背景,并对电影中的经典片段进行剪辑,再把剪辑的片段制作成预告片,通过首先播放预告片的方式激起同学们观赏整部电影的兴趣,并能对电影中的主要人物以及大致情节有所了解。其次,时间过长的电影,可以在不影响对整部电影理解的前提下对电影不重要的部分进行剪裁,看懂电影并不意味着要看整部电影。只要看懂了故事情节,领悟了影片所要表达的真正内涵就是成功。最后,在观看电影之前,教师应该把电影中经典的台词和一些比较难的单词整理出来,再给同学们准备几个与影片相关的关键问题,如影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影片反映了什么问题,看完影片的感受是什么,影片中哪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否感受到中西方文化差异,差异在哪里等。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观看电影就会更加专心,投入。
4.上课流程。
(1)精心设计导入环节,选修的导入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可以用主题曲来导入,可以用相关的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进行导入,也可以通过播放幻灯片的方式导入。课前精心制作的幻灯片都是影片的精髓,能够吸引同学们的目光,并对课上将要播放的影片产生强烈兴趣。
(2)介绍整部电影的导演和主要演员以及该部电影的获奖情况。将课前准备的worksheet(即电影中的经典台词和一些难词以及思考题)打印版发给同学,使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观看电影。
(3)观看电影,教师可以将每部电影剪辑成几个小片段来播放,在观看之前教师要布置好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影。每观看一部分作适当的休息,对可以回答的问题进行解答,并让同学们思考接下来剧情会如何发展。欣赏电影的过程中,提示学生关注经典场景,着重强调影片中出现的经典对白,并适时地进行情节回顾以及经典对白复现。以此,让同学们深切体会影片真实内涵,并能够熟悉大部分的生单词。教师也可进行适当的辅导来增强学生的信心。
(4)课间讨论,将全班同学分成小组,小组间互相交流,分享对影片的看法,讨论教师留的问题最后总结成答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到学生中适当的给予同学一定的帮助。这样的课程安排充分帮助学生理解影片,分析影片的现实意义,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5)布置课后作业,影视欣赏课结束后,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如让学生用英语写观后感、我喜欢的一个片段、我喜欢的人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片段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也可以根据提交的作业了解学生对影片的理解程度,以确定下堂影视欣赏课的素材以及放映方式。在作业中选出那些见解独特的,加以表扬,以此提高学生对影视欣赏选修课的积极性。
(6)设置合理的评价机制。英语选修课的评价可以采用多元评价机制,可以根据平时出席情况,课上表现情况(最好以小组为单位,这样有利于给学生创建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其真正地融入到该节课的学习中)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综合评价。
四、结束语
英语影视欣赏课的开设符合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要求,有利于建立新的外语教育教学理念,使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实践证明,开设英语影视欣赏选修课是大势所趋。利用英语电影和多媒体进行选修课教学,使英语教学多样化,避免了必修课死读课本的枯燥乏味,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中西方文化差异,提高学生英语听力及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综合素养,响应了立德树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凌燕 “普通高中英语影视欣赏选修课的开发和实施”,[D].苏州大学,2008.9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推荐阅读:
浅谈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化学教学09-16
浅谈新课改下政治教师的角色转换11-02
浅谈新课改下物理教学模式论文11-14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数学教师角色的转变10-20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12-15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开展新训工作07-13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新课改教学设计06-28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后进生”的教育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