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三国演义(共8篇)
1.读书报告-三国演义 篇一
读书报告
——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我想大家都读过,尤其是作者罗贯中借用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至今读来仍朗朗上口。大家对三国演义的记忆肯定不止于此,想想里面的五虎上将有哪个不是以一当百的真男人,有哪个不是沥血扬刀,气吞山河的好汉。还有里面的计谋叠出,奇思妙想,里面的牛鬼蛇神。可谓无处不精彩!无处不不吸引人!
纵观全文,罗贯中树立了蜀国这个正面政府,在作者眼里其他魏、吴两国都是乱臣贼党。在蜀国有神将五虎,有卧龙诸葛,凤雏庞统。可谓天下无敌。其实我个人认为三国演义之所以是名著那是因为它表达了当时人们渴望安定的迫切愿望。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的写作背景是元末明初的**年代,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经过多年战乱,最终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子也在思考,并希望通过“正三纲、谨五常”来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由此 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还有就是文中那精彩的情节,不论是桃园结义,还是千里单骑,哪一出不是充满男儿热血真情!在东汉末年那个动荡的年代,时代造就了英雄,他们大多出身草莽,拥有匡扶天下之志。有正面角色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庞统等等。也有负面角色曹操、曹仁、郭嘉、荀彧之类。当然也有代表中立的东吴了。在三国演义中,我认为刘备所取得成就那是顺应天时,是时势造就了他们。刘备利用自己正统汉胄的身份不断吸引猛将文臣壮大自己。从他请诸葛亮出山的过程,刘备与诸葛的对话就知道其实诸葛亮早就有归顺刘备之意,大家都知道诸葛自命卧龙,自然有经天纬地之能,同样也有自己的傲气,之所以让刘备三顾茅庐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在刘备以及张飞关羽心中的地位,这样自己能够最快的在以刘备为首的领导班子里去。而刘备的两个兄弟张飞关羽其实感觉就像搞个人崇拜一样跟着刘备打天下,他们到死都向着刘备。所以从刘备身边的人分析就会很明显的知道是时势造就了他们,而他们又不得不顺应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时代大势。
我们从三国演义里面看到了刘备的正面政府,同样我们也会看到什么是英雄造势时,他们就是以曹操为首的领导班子。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他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为后来成为中常侍大长秋曹腾的养子,于是改姓曹氏。曹操本身自负奇才,开篇就提到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由此可见一斑。而曹操本来出身就不好,他不像刘备一样生下来就头顶光环,而曹操最后成就了最后胜利还是靠他本人不懈努力奋斗来的,他利用各种时势不断壮大自己,并且广纳贤才,集思广益。鼎盛时,手下文臣武将达两千余人,郭嘉、荀彧、徐晃、许褚等望风而归。在面临蜀国用有伏龙凤雏的情况下赚得天下,为后人所景仰!曹操的成功就是英雄造时势!是他靠自己的头脑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逐鹿中原,问鼎天下。他有点像刘邦,但更具霸气,有点像项羽,但更有谋略。他的胆识从一开始行刺董卓到被发现的及时应变,无一处不显曹操的智略。他对贤能的渴望只能用求贤若渴来表示。
在看完三国演义后仔细体会就会发现其实三国演义只能当小说来看的,因为三国演义刘备党写的太出神入化,尤其是五虎上将和诸葛亮,读者读后发现他们好像无所不能,但你会发现他们最后死得太无力了,诸葛亮不是料事如神吗?那为什么还会出现如此多的变故,罗贯中通过文学夸张的手法把刘备党写得很神,但他们最后还是随大流了,而像东吴里,在罗贯中的文字里,你会感觉东吴所有人加起来都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可能周瑜连诸葛一半能力都没有。但为什么东吴能打败蜀国呢?其实查其本质你就会发现三国演义里的很多场景都是虚构的,就说里面最大的夸张吧。我们都知道周瑜,在三国演义里面周瑜感觉就是一个莽汉,处处都被诸葛算计,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的!我们可以想象东吴凭什么能够固守几代人,有长江天堑算是一个原因,其实更重要的还是江东拥有数不尽的谋士,其中周瑜独占鳌头。后来我查了一下历史发现历史上的周瑜风姿英发,心胸广阔。东吴老将程普,早年跟随孙坚,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轻的周瑜。但周瑜并不与程普计较,最后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说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缪,不觉自醉。”到宋代时,世人还是很喜欢周瑜,这一点从苏轼的《念奴娇》一词中就可以看出。但到了元代以后,人们就逐渐对周瑜进行丑化,至到《三国演义》成书时,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了。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瑜和刘备的关系,周瑜一方面主动割长江南岸地给刘备,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交行为;另一方面周瑜又看出刘备的枭雄本色,不愿刘备一天天壮大,因此上书孙权,要求孙权将刘备软禁在京口,但孙权不愿。在对刘备一方的态度上,周瑜和鲁肃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周瑜是激进派,而鲁肃则眼光看得更远。遗憾的是,千百年之后,这两个人都成为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诸葛亮的垫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狭窄的代名词,而鲁肃则变成了一个老实得笨得出奇的人。其实真实世界里的鲁肃也是一位才华了得的人物,他是东吴四英将第二位,文武全才。鲁肃少年看出世道将乱,便苦练箭术。其后周瑜带了几百人从鲁肃门前过,向鲁肃借粮。鲁肃当时前里有两囤米,鲁肃当时就借了一囤米给周瑜。周瑜十分感谢鲁肃,后来向孙权推荐了鲁肃。鲁肃见了孙权,明确提出了与曹操、袁绍三分天下的想法,这就是著名的《塌上策》,相比大家也有所耳闻。孙权非常敬重鲁肃,与他日夜交谈。曹操南下,东吴分为主战主和两派。鲁肃立主一战,并主动前往江夏请诸葛亮过江,使孙权看到了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赤壁之战中,鲁肃以武将身份出战,总领三军,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赤壁之战后,鲁肃立主将荆州借给刘备,这一招使得曹操正在写字的笔吓得掉到了地上,如此这般大家应该知道鲁肃是多么有胆识的人了吧,他并非三国演义里面写的那样是刘备投机占有荆州,而且就占不还。后来周瑜病逝,临死前向孙权推荐鲁肃继任都督。鲁肃任都督后不久,刘备取西川成功,于是鲁肃开始和关羽就荆州问题展开了斗争。刘备大军杀至公安,孙权也主张让吕蒙迎敌。鲁肃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与关羽谈判,要求以湘水为界,归还三郡。这就是著名的单刀会。这件事的真正英雄并非关羽,而是鲁肃。在单刀会上,鲁肃义正言辞,蜀方无言以对,只得割让三郡。,诸葛亮在成都为鲁肃挂孝。孙权称帝时感慨的说道:“昔日鲁子敬就说过会有这一天,看来子敬真是有远见呀!”不论从正面还是侧面我们都能很清晰的了解到鲁肃与周瑜的才华!
看三国演义我认为就只能把他当小说看,因为它的历史价值不大,它的很多方面都跟史实有偏差,有的还不是一点偏差那么简单。所以当我们回过头来体会时,我们更应该以一种智者的眼光观看,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其实我认为还有过之。因为里面有太多虚构了,很多精彩的章节都是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前面提到的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
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当然,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这本书的成功之处也就是他的精彩之处能够打动无数的人,让无数的读者都能体会到作者笔下的人物生动形象!
2.读书报告-三国演义 篇二
《耙耧天歌》描述的是发生在耙耧山脉尤家村落的尤四呆子家的事儿。女主人公尤四婆和尤石头结婚后育有四个孩子,三个女儿一生下来就是傻痴。最后生了一个男娃,一开始正常,后来因为一次淋雨发烧,竟也成了傻子。他们赶紧去瞧病,大夫说诊断这是尤石头家的遗传病,治不好。在回去的路上,尤石头跳河自杀了,书中这样描写道“男人就死了,被未来的日子吓死了。”经常在新闻里报刊上看见畸形儿或者先天有疾病的孩子被父母遗弃的案件,很难想象一个有着四位嗷嗷待哺的痴呆孩子的单身母亲的心境。尤石头将一个男人应扛起的责任、该挑起的大梁狠狠地扔在了这个女人身上。不论尤石头是出于什么想法,是一时没想开还是觉得这种生活看不见希望而选择自杀,这就是一种懦弱脆弱没有担当的表现,这就是逃避责任逃离苦难置媳妇孩子于不顾的行为。尽管这日子这么苦这么难,这个女人还是独自为自己的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天。世人说父爱母爱都一样伟大,我只承认半句,父爱伟大,但是绝对没有母爱伟大,不然为什么只有儿歌《世上只有妈妈好》而没有《世上只有爸爸好》。母爱是无穷大的,在一定情况和境遇下是无法匹敌与超越的。
小说终归是小说,有虚构的成分,尤石头死了以后他的魂魄还一直陪在四婆身边,陪她说话,给她打气。故事的前半部分的主线是给三妞找对象,三妞虽然傻,可是毕竟姑娘大了,心里有想法了,也想嫁作他人妇。倘若再不把三妞嫁出去,只怕四傻会和三妞乱伦哩。因为大女儿嫁的瘸子,二女儿嫁的独眼龙,过得都不怎么好,所以这次尤四婆立志要给三女儿找个全人。最终给三妞找了一个丧偶的懒鳏夫,不仅要了棉被、布鞋、牛等还将四婆家的粮食拉了个精光。可以说四婆以倾家荡产为代价把三妞嫁了一个全人。这又使得我心头一紧,究竟这个女人的生活要苦到什么地步啊。尤石头看见这个景象,面露愁色,反倒是尤四婆安慰他,说“房子还在就能住,有床有被就能睡,地都还在梁上就别怕饿死人。”这样的形势下,就算一个坚强的男人也未必能说得出口。
此书后半部分的主线就是给孩子们治病。二妞肚里有了娃儿,可是疯病却越来越严重,二女婿梦见一位老中医交代说若是喝了死人骨熬得汤,就可以根治此病,而且越是近亲的越好。于是乎四婆带着他立马去掘了尤石头的坟。书中对挖开的坟墓这样描述“黑漆早已剥落,泡桐木的棺板上,有许许多多虫蛀的洞眼,如蜂窝......棺盖上有两只白亮的蛹虫蠕动着。”此处明着是在描写蛹虫啃侵棺木,实则是在说几个傻痴孩子和女婿对尤四婆财产的啃食。啃活人还不够,现在连尤石头的几根老骨头也保不住了。
二妞的病好了,这是全文的一大转折点。文中花了近500字来描述二妞病好之后无异于常人的种种细节。三十年尤四婆也没见过的整洁的头发、干净的衣裳,已纳好的鞋底。尤四婆痛哭了一场,哭得无遮无拦,长长远远,和田野上望不到尽头的路一样。究竟尤四婆为什么哭,是在哭自己冷酷无情毫不犹豫说挖就挖的掘出了自己老头子的尸骸,还是由于带着四个痴孩儿煎熬挣扎了这么多年终于得到治病的方子喜极而泣?也是这时她意识到光是尤石头的老骨恐怕是不够了,那么就用自己的骨血吧。“她脸上的兴奋又渐渐淡薄了,被一层坚毅的灰白取代了,仿佛脸上结了白铁皮的壳。”她已经下定好决心,开始周密的筹划筹划自己的死亡,就连身体也是分配的清清楚楚,“四傻的病最重,取下我的脑子趁热熬成汁儿给他喝。大妞、三妞的病轻些,把我的骨头从中间分开来,用生白布包上三层放在桌上,待四傻脑子稍有灵醒了,他会给他大姐、三姐送过去的。”在安排生命死亡的过程中,她异常的冷静,没有丝毫犹豫和恐惧,竟然还唱起了30年前出嫁时唱的一首小曲儿,是因为终于可以治好儿女们的傻病了么?交代清楚之后,让尤石头将一个刚死不久的屠夫领到家里来,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从头到尾,尤四婆为孩子们操碎了心,只要她有的、能给的,从来没有过丝毫犹豫。四个孩子病好之时,竟是尤四婆生命之尽。一生为孩子付出一生的尤四婆没有来得及享孩子们的福,便离开了人世,真是一个充满悲剧性的人物。半生的煎熬、苦难还不够,最终真是要了她的命。为了其他三个儿女,用新鲜的血骨来医他们的病。母亲的使命完成了,生命也走到了尽头,也终于,终于得到解脱。
而全文令人惊叹之处在四婆死后,她的魂魄对女儿的叮嘱“这疯病遗传。你们都知道将来咋治你们孩娃的疯病吧?”仿佛预示着,为人父母就是在还债,一代一代,环环相扣,真是一个独特的循环和宿命。它让人类意识到,在命运面前,自己的抗争是多么渺小、无意义。
这个短篇小说,里面运用了大量的虚构,尤石头的魂魄,尤四婆的血骨熬汤,都是虚构。读的时候有一种荒诞的感觉,但是我们确实真实的感受到了这个最为悲壮的母爱图景。在这个荒诞、神奇又惨烈的叙事小说中,产生了一种动人的力量,诉诸给读者强烈的亲情伦理观念。也许四婆并没有死,她的血骨已经溶在了儿女们的血液中,她们带她一起活着。
《耙耧天歌》确实是一篇献给母亲的赞歌,将母亲的这种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展现的淋漓尽致。这篇文章能够给许多年轻人上极富教育意义的一课,每个人都终将为人父母,但是首先我们都是儿女。文中末尾写到“他们姐弟四个,则簇拥这黑棺材,哭得死去活来。棺材入墓时,四个人竟都从棺前拉不开,一个一个哭唤着往那棺材盖上撞。尤石头说‘你们还能哭活她吗?’”这个地方真是看得人心碎,大概这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真实写照吧。什么都可以放一放,等一等,唯独孝顺不可以。
参考文献
[1]蔡宁:《为还债的母亲-读阎连科<耙耧天歌>》,《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1月
[2]汤玲:《论阎连科小说语言的民间性》,《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8月
3.官员读书报告 篇三
官员们,爱听汇报,还是爱自己读书?《非普通读者》里的英女王如此区分听汇报和自己阅读:“听汇报和自己看书说穿了是两回事……汇报的用意在于浓缩、切割、提纲挈领,阅读则是广博采纳、铺陈扩散,并且持续不断地增长、延展;汇报是一个终结的动作,而阅读,则是开启。”
那阵子,英国女王与书的故事吸引了不少中国读者的眼球,于是喜欢八卦的人开始猜测,如果把小说中英国女王“你最近在读什么书”这个问题抛给中国的“非普通读者”群体,他们会有什么样的答案呢?在2011年,由求是《小康》杂志社主办的中国转型发展高层峰会、中国(国际)休闲发展论坛和第六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上,当诸多官员直面这一问题时,他们的表情是轻松、淡定,还是疑惑、尴尬呢?
两个经济大省的“劝学运动”
一本名叫《创业的国度——以色列经济奇迹的启示》的图书,在这个冬天,卖得很火。2011年12月22日,此书其中一位作者、以色列人索尔•辛格第一次踏上南京这块土地的时候,这本书在中国已经销售了10万册。
在正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江苏省,很多大大小小的官员将《创业的国度》和《精神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最新阐释》、《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一起,摆在了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因为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在全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郑重地推荐了这三本书。在会上,罗志军特意讲了推荐这三本书的目的:要求各位干部坚定信念和奋斗目标,坚信江苏“两个率先”一定能实现。
对于《创业的国度》,罗志军还给出了推荐词:江苏的省情“人多地少、资源紧缺”与以色列颇为相似,因此,江苏除了学习新加坡“创优环境吸引投资”做法外,也要学习以色列“自己创业、创新”的做法。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罗志军推荐这本书的前后,江苏省内至少有3个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在公开场合向其手下的干部推荐这本书。但他们的推荐词的侧重点不同于省委书记。
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认为,“以色列人不安于现状、敢于创新创业的精神值得每一个南京人学习。”他还向南京市的官员们推荐了本土作家叶兆言的《南京人》,并评价说,“在作家眼中,‘南京是个非常宽容的城市,南京人好客,不排外,习惯于接受命运的安排’,‘历史的原因,造成了南京人听天由命的懒惰性格’。作家说的可能有些偏颇,但他确实揭示了一种文化现象。”杨卫泽表示,作为南京人,他从书里读出了怒其不争的良苦用心,也希望干部们能读读《南京人》,反思懒惰的习性。
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则认为,“《创业的国度》揭开了以色列经济奇迹背后的秘密。以色列的崛起是依靠技术创新的经济腾飞,值得苏州学习借鉴。”此外,蒋宏坤还向苏州市的领导干部们推荐了3本书,分别是《“十二五”:城乡一体化的趋势与挑战》、《舆论引导艺术——领导干部如何面对媒体》和《中国未来30年》。
宿迁市委书记缪瑞林则专门在《宿迁日报》上发表了“开启激情创业的新时代——读《创业的国度》有感”一文,他写道:学习以色列人的创新创业精神,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始终保持“我能我行我成功、创新创业创一流”的新时期宿迁气质……让越来越多的百姓通过创業发家致富,让宿迁的经济社会通过创业加快发展。
在省、市主要领导的带动下,江苏省各级官员中出现了读书热潮,党政机关、单位纷纷团购省委书记推荐的书,不少地方的书店甚至卖到脱销。而这样自上而下的“劝学运动”并非只是江苏省的“专利”。与江苏省一样面临着转型升级问题的广东省,也活跃着一大批重量级的“非普通读者”。
在今年1月3日召开的广东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广东省委书记汪洋透露,前段时间,他和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朱小丹到江苏考察,与当地讨论了两地面临的共同问题。他说,按有关部门的测算,按照这几年两省经济的增长速度来算,江苏要超过广东大概在2017年,“当然,我们现在也不打这个仗了,你愿意超就超吧,我们首先要把结构调整好。”
汪洋“不打经济增长速度这个仗”的想法其实早已有之,去年年初,他致信省直机关干部和各市党政主要领导,推荐大家阅读两本阐述幸福的书籍,一本是《幸福的方法》,另一本是《对我们生活的误测:为什么GDP增长不等于社会进步》,有评论认为,这两本书均体现了汪洋的施政理念。
在重庆做市委书记的时候,汪洋就要求领导干部“多一点读书学习,少一点吃喝应酬”,他将《世界是平的》这本书,从中央党校带到了重庆,又带到现在主政的广东。他还邀请该书的作者弗里德曼到广东访问,并对弗里徳曼说,“我和我的很多同事通过阅读《世界是平的》,加深了对网络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了解,对指导工作很有帮助。” 弗里德曼回国后,在《纽约时报》的专栏中称汪洋是“当今中国领导层中最具创新意识的思想者之一”。
而汪洋到广东后主持召开的第一次省委全会上,则专门推荐了当时正在读的一本书《1992年邓小平南方之行》,“当时吴南生看到汕头很穷,向省委请缨去办特区,说,如果要杀头,就杀我好啦!”汪洋现场朗读道。
在汪洋的带动下,广东官员开始集体读书,在“2010图书漂流迎亚运”活动中,广东省的各级官员积极参与并“放漂”了自己的书籍,其中有《经典广东》、《中国机遇:强国之路的中国智慧》、《与中国官员谈经济学》等。广东还出台规定,要求处级以上干部每年集中读书应不少于五天,而其他干部则不少于三天,以建立“学习型的党组织”。
不学习?也许你就“out”了!
广东、江苏两个经济大省自上而下推动的“劝学运动”,只是中国官员掀起读书、学习热潮的一个缩影。
在《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的一项书面调查中,多达87%的受访官员告诉《小康》记者,自己的上级领导向自己推荐过必读书目;75%的受访官员说,自己也向下属推荐过必读书目。而在官员的“荐书录”中,《追逐日光》、《世界是平的》、《曾国藩全集》、《细节决定成败》、《资治通鉴》、《激荡三十年》、《政府新闻学》等书籍被频频提及。
《小康》杂志关于官员读书与写书状况的调查显示,官员喜爱的图书种类覆盖面相当广泛,喜欢“传记”的最多,占受访官员的60.9%;其次是“文学”和“政治”著作,均达到了52.2%的比例;第三“受捧”的是“哲学”类书籍,43.5%的官员表示“喜欢读”;“修养”和“历史”类书籍同样受到青睐,均占到了39.1%的比重;接下来依次是“经济”(30.4%)、“生活”和“社会科学”(均为26.1%),“保健”、“旅游”和“体育”(均为17.4%),“职场”、“沟通”、“法律”、“金融”和“科技”(均为13.0%),“成功”、“军事”和“人力资源”(均为8.7%),“美食”、“收藏”、“心理”和“教育”(均为4.3%)。只有“营销”类书籍的得票数为“0”。
“官员读书的专业性比较强,一般会选择自己专业和工作领域内的书籍读。”谈及官员读书的特点,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党建教研部主任王长江总结道。
《小康》杂志的调查结果印证了王长江的说法,超过半数的受访官员表示自己的购书习惯是“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买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区委书记对《小康》记者说,结合自己的工作需要,他买来了思想家梁漱溟的著作以及《世界大趋势》、《苦难辉煌》、《致加西亚的信》等书籍。“不读书?不学习?怎么可能呢!再不学习可就‘out’(网络用语,落伍了)了!”这位区委书记坦承,“以前对读书、学习重视不够,感觉工作已经很忙、很累了,压力也很大,所以一有空就想自娱自乐一下,后来因为市里出台了干部读书的相关规定,我开始加强阅读,从书本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充了电之后,工作反而轻松了许多。”
nlc202309011550
官员对于读书的重视程度,在用于读书的时间上也体现得颇为明显。官员们每周会花多长时间读书呢?2009年,人民论坛杂志社关于党政干部阅读状况的调查显示,33.4%的受访者每周的读书时间为0~3小时,27.6%为3~6小时。3年之后,官员们每周读书的时间延长了。《小康》杂志关于官员读书状况的调查显示,每周花10~14个小时读书的官员最多,达到了35.1%的比例,其次是7~9个小时,占受访者的26.0%。
王长江认为,对于官员来说,不读书是有压力的,因为“读了书才能与更多的人交流。”为了促进官员读书,中央党校的学员们有一个内部交流的活动,每个人发言15分钟,谈自己的读书体会,例如最近看了哪本书,这本书对自己的启示是什么,先是小组交流,讲得好就再到全班去交流,“这项活动的推动力挺大,因为还有竞争的因素。”
在给官员们授课的过程中,王长江还发现了一个悄然而又有趣的变化。
中央党校对上课老师提出的要求之一,是在讲课的时候和官员们有互动,也就是说,老师在课堂上讲了些什么,学生们有没有听进去,他们关心并且在思考哪些问题,师生们之间需要一个“有来有往”的交流。
按照王长江的习惯,有时候他会把课堂中间的休息时间从10分钟延长到15分钟或者20分钟,如果学生有什么问题,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和他“聊聊”;他还会在两小时课程中留下最后15到20分钟,让大家提出自己的疑惑,在课堂上交流互动。
去成都参加第六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之前,王长江刚刚给一个“省部班”授过课,上课的时候,王长江照例给最后的互动环节留出了时间,“大家有什么问题吗?可以提出来。”话音未落,两只手举了起来,王长江感到有些吃惊。他开始回答问题,但没等解答完第二个学生的问题,又有人跃跃欲试地举起手,迫不及待地想要提问题了。当他回答完三个学生的问题后,竟然还有第四个提问的学生。
“他们还真的挺活跃。”王长江有些没想到,因为往常给官员们上课的时候,最难的事情就是让他们开口说话,“只要我一让大家提问,座位上就全是摇头的动作,这种现象在‘省部班’表现得尤其明显。”
在王长江看来,官员们现在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积极参与讨论,说明他们平时在思考问题。“而思考问题的前提是看书。”王长江说。
读书成为既传统又现代的休闲方式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在写给外甥的信里有一段关于人生规划的感悟:“尺璧之阴,以三分之一治公事,一以读书,一以为棋酒,则公私皆办。”他觉得人生的光阴有限,应当把时间合理用于事业、读书和下棋喝酒。
按照古人的妙论,读书应该与立业、休闲并重,而在现代社会,有人提出,读书也是一种休闲方式,因为这是一种“美丽的精神休闲”。对于“忙碌背后身不由己”的非普通读者——官员来说,读书可以作为他们的休闲方式吗?
南京市副市长陈刚常乘坐高铁往返于南京和北京之间。他说,每次飞机上都放那几部电影,没意思,在来回8小时左右的时间里不如看书,“每次出差的时候,我都会带上自己要读的书,也包括一些杂志,闲暇时间里,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读书、运动和摄影。”陈刚认为,对于官员来说,读书显得非常重要,因为通过阅读,自己可以间接获得别人的思考结果,以及别人的休闲状态。
淮安市信访局长邱金义读的大部分书都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关,但他同样对“读书也算是一种休闲方式”的观点表示认可,他非常喜欢读书,并且把逛类似于北京单向街之类的特色书店当作是一种享受,在机场候机时他一般都会去逛机场书店。
在乘飞机或者坐火车的时候读书,成为很多官员“挤时间”的有效方式,云南红河州州委常委、宣传部长伍皓曾在微博上展示自己在候机时所读的书,“一本《国运1909:清帝国的改革突围》,一本新版的《苏联的最后一年》。两个特殊的年份,分别折射两个国家的命运。国家的前途在改革,改革的路径又应怎样?鉴古知今,居安思危。”
从书中获取了思想、在阅读中寻找乐趣。即便是在充满压力、竞争的环境下,读书也不再成为官员的负担。在参与《小康》杂志关于官员读书与写書状况调查的官员中,超过半数的官员表示,读书是他们闲暇时间最喜欢做的事情。对于“你喜欢读书吗?”这个问题,34.8%的官员表示“非常喜欢”,65.2%的官员表示“喜欢”,没有官员认为自己对读书的兴趣“一般”,或是“不喜欢”,甚至“非常不喜欢”。
曾写下“闭户长思难为句,登高放怀易为联”、“医病医贫医天下,徐徐大爱到人间”这些诗句的陕西省榆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神木县委书记郭宝成,业余时间最大的爱好就是博览群书、研究问题,他一直保持着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写了100多万字记录他的所读、所思、所想、所悟。
在“您对官员读书有何建议”这个问题后面,他重重地写下了两个大字:博览。
中国的这些非普通读者们也习惯于用自己熟悉的方式享受着读书生活,《小康》调查显示,习惯于去逛综合性书店的官员比例远远超过了在网上购书,或者是逛特色书店和专业性书店的官员。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注重“与时俱进”的官员们也普遍开始倾向于网上阅读。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说,“建设学习型社会,要随时随地学。看电视、读报纸、听广播是学习,上网浏览信息也是学习。”
国家领导人的读书清单
毛泽东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长达4000万字的《二十四史》,是毛泽东最喜爱的书之一,《资治通鉴》则是他的床头书之一,他去世之前阅读的最后一部书是《容斋随笔》。
邓小平曾坦言:“我读的书并不多。”他最喜欢中国古典史书,熟读过《资治通鉴》、通读过《二十四史》、特别爱看《三国志》,他是武侠大师金庸在内地最早的一批“粉丝”,他还喜欢看写鬼的书,特别是《聊斋志异》。
江泽民对美国《时代》周刊谈及自己关于读书的兴趣爱好时说,“我喜欢读唐诗、宋词和元曲,也读过但丁、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和马克•吐温的一些作品。”在担任上海市长的时候,他的办公室就有超过3000本书籍。
胡锦涛曾在接见来访的俄罗斯青年访华团时说:“我清楚地记得,在青少年时代,我们曾满怀激情地阅读过贵国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演唱过贵国的歌曲《红莓花儿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后来我们熟知了普希金、托尔斯泰、高尔基。”
4.读书报告-三国演义 篇四
虽然曹操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人的亲厚之人,但是绝不是像《三国》里写的那样阴险狡诈。起码曹操在历史角度上来讲雄才大略。“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我们品读一下曹操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初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勇志这样的胆识和雄心,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才是对曹操最恰当的评价。曹操之所以显得比任何人更阴冷,更狠毒,这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取胜的规则而已,其实曹操只是一个在任何时候能保持正常的智商,懂得取胜的规则,并且这样去做的人,曹操其实很简单,“复杂的人心,遮掩了历史,也遮掩了现实”这就是写史领军人物雾满拦江站在曹操的角度,告诉我们最真的一个道理。
刘备,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提起他,脑海里总会浮现一个忠厚老实的形象,不管在哪版的电视剧,饰演刘备这个角色的人,一看就是平易近人,似乎不会做坏事。忠厚老实仁德。刘备喜欢哭的形象也是深入人心,有句话叫做“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大事小情他先掉眼泪。在《三国演义》刘备就是个老好人儿,与曹操形成鲜明的对比。宁叫天下人负我,我绝不负天下人,刘备的忠厚似乎天地可鉴,可真实的刘备是这样吗?不,他其实是不逊于曹操的,一代奸雄。
首先有人说刘备没脾气,为什么呢?因为不管什么事,总是张飞先生气莽撞,比如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在屋里睡觉,张飞放了把火,把诸葛亮逼了出来,每次张飞鲁莽的时候,刘备总是一副怪罪不满的面孔,其实他很希望张飞这么干,这样他才有机会表现出自己的冷静和仁德。张翼徳怒鞭督邮大家都很熟悉了,在《三国志》中有真实的记载,其实这事是刘备干的,后来却被罗贯中写到了张飞身上,也只是为了突显刘备的仁德。其实在三国鼎立,时局紧张的情况下,如果一个人没脾气,是不可能做到关键时刻果断,统领下人,甚至可能一直为鱼肉,断断做不得刀俎。所以在这点看来,刘备的脾气是不小的。
刘备的忠厚也让人怀疑。刘备的五虎上将之一,常胜将军赵子龙。赵云刚开始可是公孙瓒的囊中物,后来刘备想挖赵云过来做自己的池中鱼,便不断的给赵云讲,你应该找个明主,跟着公孙瓒只会一辈子碌碌无为。后来刘备要攻徐州的时候,便把赵云借走,借给刘备的东西可就别想再要回来了,如此看来,刘备不是很忠厚的人,甚至喜欢挖别人墙角。
刘备并非忠诚之人,曹操也不是大家伙想的那些嫉贤妒能,处处容不下别人。刚开始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刘备也想来凑凑热闹,可刘备当时世居乡里,并无爵位,以织席贩履为业,袁绍当时根本就瞧不上他,最后曹操说觉得这三个人或许可成大事,袁绍这才收留了他。曹操对刘备是有知遇之恩,可刘备在十八路讨董卓之后迅速背叛曹操,甚至还起了摩擦冲突。后来曹操不计前嫌又收留了刘备,并且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为使君与曹耳”更是体现了曹操对刘备的评价不低,但后来刘备杀车胄弃曹操,更是体现了刘备并非忠诚的人士。
5.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篇五
对于中国人来说,《三国演义》是再也熟悉不过了,其中的三国故事,也是大家茶前饭后所津津乐道的,我在小学的时候,看了一遍《三国演义》,那时我记得是看简化版的,就被它那引人入胜的故事所吸引,常常是妈妈来叫我吃饭,我才把书放下,我发现那时的我早已被它吸引了。
后来到了初中,我才知道,《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它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非常重要的文学名著,也是我们了解三国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三国演义》写到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作者把诸葛亮的智慧写到了极致,把曹操的奸诈写到了极致,把关羽的侠义写到了极致,把刘备的求贤若渴写到了极致。是的,《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那时的我对它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开始把它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高中的时候,由于忙着高考,就没有那么多时间看书了,所以我很少看课外书,所以就没再看三国。
今年放寒假,我想在充实一下我的寒假生活,所以我在学校图书室借了几本课外书,其中就包括了《三国演义》,我相信我现在从中还能受益非浅,我可以去体会体会关羽的“胆”,诸葛亮的“识”。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古典名着之一。他里面有大量的引人入胜的故事,通过设置大量巧合,化不可能为可能,把人物的个性特点描述得淋漓尽致,把一个个场面描绘得更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就像发生在你的身边,就像身临其境,使我记忆深刻,它常常让我喜怒哀乐,让我欣喜若狂,有时又想去改变它的结果。还记得那“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是他,在以清代时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关羽作为“五虎大将”之首,那指挥千军万马的意气是何其的风发啊。而曹操赞赏关羽为人的,并想重用他,但是当关羽说出:“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那又是怎一个“义”字了得啊!当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也是他演出了在华容道义释曹操的细节,至今脍炙人口。更被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中的“义绝”。
是的,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要有这种大气,要意气风发,不能背信弃义,更不能见利忘义,要一心一意的生活,工作。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的信任,才能生活的更好。
还记得那”足智多谋”的忠臣诸葛亮吗?当你躬耕陇亩的时候,你的才能就天下闻了,你的的才气和智慧,又有谁能比得上呢?是的,你是“智”绝,在赤壁之战中的泰然自若,曹操大军在赤壁遭遇孙刘联军火攻,军中又发生瘟疫,故大败,回师北还,那又是何等的气概
啊?是你为国为民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你,再为蜀国尽心尽力,是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当国家危难的时候,你总能挺身而出;是你写出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的,你有的不是你一个人的才能,你是古代中华民族智慧的典范,是人们心中的神。
还记得那“仁者爱人”的刘备吗?他是“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他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是的,还有心胸狭隘的周逾,长厚的鲁肃等人交织在一起,引发了一连串惊
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如草船借箭,连环计,空城计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看过之余,掩卷沉思,“草船借箭中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要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这对当时的周逾和现在我们看来,真是一件天方夜谭的事,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瞒“过了多疑的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就搞到了十万支箭,令周逾刮目相看。试想,诸葛亮不讲究“策略”能行吗?
细细思量,我们的学习不也一样吗?也应讲究方法,注意适当休息,劳逸结合,让大了大脑得到调节,为下一节课积蓄精力,就能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是这样,生活也如此。有一次,家里来客人,妈妈让我给客人沏茶,沏茶就要烧开水,清洗杯子,以及分放茶叶。烧开水约十分钟,洗杯子约要五分钟,分放茶叶约三分钟,这样一来,就要共花将近二十分钟的时间。可我灵机一动想出了一条妙法:在烧开水的同时,就洗杯子,分放茶叶,等水烧开后,其余两项工作早已完成了。这样一来,我不仅节约了时间去做其它事情,还让客人在短时间里感受到了主人的热情。
做事情不仅要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的“识”,还要有“单匹救主”的赵云的“胆”。记得那次体育课上,体育老师让我们练习跳高。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生龙活虎,就像猴子一样一跃而过。轮到我了,生
怕摔着的我及得额头直冒冷汗,胆却的内心使我的动作变得缩手缩脚,最后落得个“嘴肯泥”的下场。体育老师摸透了我的心思,走过来,又耐心地给我讲解跳高的要领,在老师和同学们地鼓励下,我大胆地又重试了一次,这次终于成功了!漂亮的动作还博得同学们地欢呼,齐声叫好。唉没有胆量可不行啊!
6.《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篇六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在短短的寒假中,我读了好多书,其中,我觉得最有意义的是《三国演义》。
这本书内容主要讲的是魏、蜀、吴三国纷争的故事。它叙述了东汉帝到晋武帝的近一百年发生的事情。它反应人民在**年代的灾难和痛苦,以及反对战争、分裂,希望和平。让我看的想哭,有时让我拍手赞好,感到津津有味。
在书中,讲了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廷腐败,官吏贪渎,豪强横行,使得百姓民不聊生。此时出现三位英雄:关羽、刘备、张飞,他们桃园三结义共同报国。他们不怕危险、奋力拼杀、逐渐壮大起来,拯救百姓,赢取民心。
在书中,我觉得精彩的故事是关羽的《刮骨疗毒》。关羽竟然能强忍疼痛刮骨,没有大声喊叫。这种精神最令我佩服了。我读后感到自己胆量太小了,怕天黑,因为天乌黑一片,有时还会发出奇怪的声音,让人毛骨悚然。我佩服关羽,我想要向关羽一样勇敢。
读完《三国演义》之后,我感到收获诸多,我觉得我们应该像英雄人物一样全心全意帮助别人、无私奉献,具有大无畏精神,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孩子。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2《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历史长篇章回小说,是我国的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独特手法刻画出了一千多个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其中有: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英勇的刘备、张飞、关羽;忠实国家的王允;小肚鸡肠的周瑜;还有个两面人物曹操……
使我受益匪浅的还要数“荐杜预老将献新谋将孙皓三分归一统”这一篇章。吴主孙休闻司马炎已经打败了魏国,知道必要伐吴,便立大帝孙权太子孙和之子孙皓为帝。但因孙皓即位后凶暴日甚,酷溺酒色,让羊祜有了可乘之机,派人前往洛阳请伐吴,司马炎看见了大喜,派人去伐吴。当时的孙皓昏庸无能,没有作战计划,败在了司马炎手里。于是东吴四州,四十三郡,三百一十三县等全部归西晋,司马炎又封孙皓为归命侯。三国也归于西晋了。它让我明白了做“王”要尽到责任的道理。
我最喜欢的人物当让就是足智多谋的诸葛孔明了,他的智慧不得不令我惊叹。刘关张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总之就是一句话:《三国演义》是一本老少皆宜的读物。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3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手持沉重的《三国》,品味着他的芳香,欣赏着他的文化,勉励着我的成长。处境悲凉的体现,人间真情的流露,化作了你,永不可磨灭的你——三国。
三国中,多少名将贤士锋芒毕露?
一人一骑一杆枪,你七出七进曹军,怀中阿斗安恬熟睡,长枪挥舞,如入无人之境,手斩夏侯恩,夺取青釭剑,我独赏子龙的忠勇。羽扇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空城计,草船借箭,木牛流马,七擒七纵孟获,你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定天下,我叹服卧龙的睿智。独目苍狼,元让拔矢啖睛;江东周郎,公瑾火烧赤壁……
然而,三国之中群星闪耀,我独爱“恶来”典韦!在《三国》之中,典韦于第十回出现,又退出于第十六回,短短七回,却让我深深地被他所震撼!
典韦乃三国里鲜有猛将,使双戟,力无穷,曾单手执定风折牙旗。曾救了曹操三回。
然而,三国之中群星闪耀,我独爱“恶来”典韦!在《三国》之中,典韦于第十回出现,又退出于第十六回,短短七回,却让我深深地被他所震撼!
曹操曾与吕布相战,然曹操处于可危之地,典韦见,身披玄甲,手持双戟,纵马挥杆,无人可挡,令主公复回本营。
谁知苍天妒英才,一代虎将,古之“恶来”,化身碧血忠义全!
那次,曹操收服张绣,却犯了好色的老毛病,酒醉之下调戏张绣嫂子,张绣勃然大怒,半夜领降兵反叛,迷糊之中,典韦闻得帐外有刀兵之声,连忙起身,却寻不到战甲双戟,危机之下,典韦赤着膀子,提着腰刀,大喊:“主公快走,典韦护你周全!”拦于寨门。张绣军枪如苇列,箭如骤雨,但典韦毫不退缩。中枪了,折断再战,中箭了,拔出再战!原来,箭中多了,也就不疼了,刀砍久了,也就不快了。典韦扔掉钝刀,抓起两具尸体冲向敌军死战,在又带走了十几条人命后,典韦又中一枪,力竭战死,死前瞪目怒吼,他不甘啊!典韦死了半响,可仍无一人敢过寨门,勇猛如斯!“古之恶来”,典韦当之无愧!
曹操听闻典韦身死,失声痛哭,说:“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典韦对曹操誓死效忠,对自己的理想,哪怕前面是枪林箭雨,哪怕前方十死无生,他也毫不退缩!我们不也应当如此么?学习路上坎坷不断,或考试失利,或努力无获,所以我们需要如同典韦一般,“勇”不退缩,为了目标和理想前进,失败了,不怕,从头再来,成功了,不骄,继续努力。终有一天,我们可以踏上理想中的殿堂,高呼一声:“我从未退缩!”
既如此,我便要坚持下去,不达目标誓不罢休!这才是我,在三国中成长的我!
看三国,多少战役热血沸腾,梦三国,多少英烈血骨铮铮,忆三国,多少结局令人磋叹。从三国中,我们成长,我们坚强,我们无所畏惧!三国,早已成为我心中一道不可磨灭的风景。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4今年暑假,我又在图书馆中借阅了一本书——三国演义!这本书讲述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之间的战争,最终晋国夺取天下的故事。这本书中刻画的个个都是英雄豪杰,但书中令我有深刻的感受的只有几位。
首先是诸葛亮。他本是山中的一个隐士,之后经过刘备的真诚邀请,才出山担任刘备的军师的。他出山后,一向为刘备出谋划策,每次蜀国经典的战役都是经过他的指挥才会成功的,比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等等。
第三是刘备,他从当年的桃园三结义就能够看出他的有情有义,在之后的战斗中有看出他富有爱心,当年曹操打的他落花流水,弃城败逃,而他在逃跑路上还关心着老百姓,让他们与他一齐走。刘备有一个缺点,也是他的优点——重情义,在关羽被东吴所杀时,不听劝告,导致进攻东吴时被火烧连营,西蜀实力大衰,令日后的北伐都不能成功!
暑假重读这本书,令我明白了许多:只要取长补短,移多补少,就能战胜一切的拦路虎!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5《三国演义》中有三绝:“智绝”孔明、“义绝”关羽、“奸绝”曹操,但曹操是不是“奸绝”,引人深思。
由于作者遵循“重刘抑曹”,所以把曹操塑造成一个奸诈小人,把刘备塑造成仁德君子,但曹操为人真的奸诈吗?这得看每个人对曹操的评价与理解了。
曹操,给人奸诈之形象,取决于作者的描述,作者开头说曹操从小不务正业,不满叔父管教,于是就挑拨叔父与父亲的关系,充分展现了曹操从小就工于心计,善于用计;在官渡之战中,为了平复军心,把发粮官斩了,充分体现了曹操天性狡猾,用嫁祸于人的方法来谋求胜局;孔融给曹操推荐祢衡,但祢衡看曹操不顺眼,击鼓骂曹,曹操很生气,想杀他,怕败坏了名声,顺水推舟交给了黄祖,让他做了义务刽子手,这招“借刀杀人”体现了曹操的毒辣。罗贯中塑造了一个奸诈小人!每个人都会这么认为。
但曹操却有着军事家的胸怀,可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张绣杀了曹操的爱将典韦,又差点致曹操于死地,但曹操不计前嫌。张绣降后,曹操见了他,喜不自禁,好像以前的事没发生过,不但封他将军,还与他结为亲家。官渡之战胜利后,在敌军阵营中搜出许多曹军私通袁绍的书信,他却全部烧毁,既往不咎。曹操有远大抱负,为了实现霸业,他用宽阔的胸襟包揽了四方英才,都说曹操“文臣似雨,武将似云”。曹操慧眼识英才,荀彧、叔侄、郭嘉、程昱等投其帐下,更有于禁、典韦、夏侯兄弟、张辽等五子良将为其出生入死,曹操唯才是举,求贤若渴。他还费尽心思笼络人才,为收服关羽,他给尽关羽好处,但关羽还是“过五关斩六将”走了,他却不让追杀,表现了曹操用人的气度和能屈能伸的大将风范。曹操胆识过人,年轻时敢于嘲讽大臣“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他敢涉险孤身行刺董卓,被董卓察觉后镇定地“跪下献刀”,体现了曹操过人的胆识和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汉天子流落,没有一个军阀去管,他却能调精兵五万,迎天子回朝,挟天子以令诸侯,体现了曹操顾全大局的眼光;他输得起,赤壁败了,重整旗鼓,再来复仇。
曹操是奸雄,也是英雄,但他有政治家的胸怀。相比于假人伪义的刘备,更多了一分气度,他奸就是奸,好就是好,不像刘备天天以仁德挂于嘴,假仁假义,想要荆州不去凭实力,反倒假哭来博取同情心。曹操不愧为北方雄霸,他有优秀的军事策略和大将风范,要不是患病而死,真能创出一番霸业!
曹操能严能宽,能屈能伸,可傲可谦,可卑可倨。胜利了,再接再厉;失败了,重整旗鼓。真乃大丈夫也!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6《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东汉末年至西晋统一这一段历史时期的故事和人物。作者通过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演绎了这一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
忠义与奸佞的冲突、豪杰与奸雄的.较量、谋略与武力的斗争……一场场刀光剑影的生死悲欢,一幅幅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留下了多少品味不尽的美谈佳话!“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等故事,数百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7小的时候,活泼好动的我常常静不下心来读书,觉得书太无聊了,还是游戏好玩。真不知道大人说的黄金屋和颜如玉到底在哪里。
直到有一次,我随手翻了翻了一本姐姐的《三国演义》,他的作者是罗贯中。刚看到了桃园三结义,就被这个故事吸引住了。刘备、关羽、张飞萍水相逢,三人都有为国效力之心,而且志趣相投,于是桃园结为异姓兄弟,投靠刘焉。
接着书中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汉、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书中塑造众多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重如山的关羽,爽直粗犷的张飞……还有我最喜欢的浑身是胆的赵云。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赤壁之战。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和孙权的大将周瑜,商讨破敌良策,两人不谋而合,都主张只有火攻,才能打败曹操。周瑜叫庞统假作献计,骗曹军把战船连在一起。周瑜又打黄盖,让这老将用“苦肉计”去诈降曹操。实际上,黄盖在船中装满了容易燃烧的物品,以诈降的方式冲向曹营,发起火攻。半夜三更,忽听风响旗动,周瑜急忙走出军帐观看,真的刮起了东南大风,他连忙下令发起火攻。黄盖借着风势带船猛冲进曹军水寨放火。曹军的船阵很快地都烧了起来。一眨眼工夫,已经烧成一片火海……
前几天我和爸爸讨论张飞之死时,我俩互不认输。爸爸认为是张飞睡觉的时候,被敌军所杀。而我认为张飞临出兵前,因为平时他对手下经常鞭打,手下将领为了报复他,将其杀害。最后妈妈决定买一本原著《三国志》,让我在书海中找寻答案。盼望着新书的到来,我又可以品味这些精典故事了,期待ing。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8前几天,我看了一本叫《三国演义》的小说,这本书深的我的喜爱。
《三国演义》产生于元末明初,是作家罗贯中写的。讲述里汉朝末期,诸侯,纷争兼并,最后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三分天下的局面。《三国演义》就是这一史时期的故事。所为三国即魏、蜀、吴三国。
三国演义里有用许多人物我最喜欢诸葛亮因为他有智有谋,印象最深的是故事《诸葛亮计退五路大军》。故事讲述了魏国司马懿请来了蛮王孟获、潘王轲比能和动物孙权以及魏国大将曹真、蜀国叛将孟达,兵分五路正准备攻打蜀国。
只可惜这一切被诸葛亮很快打听到了,他先派在潘王轲比能国家声望很高,被称为“神武大将军”的马超坚守西平关,潘军一到不敢进攻,自然退去;他又派大将魏延用“疑兵计”,将蛮王孟获迷惑其中,不战自退;然后模仿与叛将孟获有生死之交的李严字给他写了一份信,孟达定会以生病为由不参战,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就把这支兵打败:魏将曹真如果看到蜀兵不出兵,不久定会收兵;至于孙权,诸葛亮派人前往吴国与孙权讲明之间利害。并与其和好。就这样,五路军就都大败了。诸葛亮真是了不起,不费吹灰之力便把这五路大军击败。我真佩服诸葛亮的聪明绝顶,我要向他学习。
《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风云人物,有时间,你也可以仔细看一看!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9寒假里,我用了三天的时间读完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这本书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写的。
这本书里面的人物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有:刘备、孔明、关羽、张飞、曹操、刘备之子刘禅。刘备爱民如子,他是个有理想有野心的枭雄,最终成为蜀国的皇帝。孔明是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然后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如: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水淹七军、收姜维……他还发明了木牛、流马等山地运输工具。关羽这个人傲上而不凌下,性情内向少言,刚正不厄,重情义重承诺,不为名利所动;这样的人今古不常有,可谓是真英雄,令人钦佩。曾过五关斩六将,无人可挡。但最终因轻敌中了孙权的埋伏。张飞作战勇猛,性格耿直,脾气暴躁,容易冲动。曾在虎牢关一声吼,吓退曹军20万。他对士兵十分严厉,最终死于部下之手。曹操文武双全,有勇有谋,擅长政治,但是他过于自私缺德,疑心重,胡乱杀人,最终失去天下。在这本书里,我最看不起的人物是刘备之子――刘禅,他胸无大志,只明白吃喝玩乐,“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就是他“打造”出来的,最终投降于魏国。到了最后,司马炎统一了天下,将魏改为晋,三国时代就结束了。
我佩服关羽的英明神勇,佩服刘备的爱民如子,我更佩服孔明的神机妙算。然后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勇无谋的人永远受制于人,而智勇双全的人才会统治天下。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0虽然都说细节决定成败,但是有时候太过于拘泥于小节反而不能成大事,历史上的周瑜就是一个证明这个道理的例子。
只要你看过《三国演义》,那么你肯定对里面的风流人物——周瑜印象深刻,长的风流倜傥,有勇有谋,虽然在智谋上比不上诸葛先生,但是在战场上那种风轻云淡的气度还是远远让人羡慕至极,但是周瑜却又一个致命的缺点——心胸不够豁达。
从《草船借箭》这则小故事就能体会到周瑜这个“特征”。
《草船借箭》一小故事则体现了周瑜的心胸是何等狭窄,他看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高自己一招,便心怀妒意,甚至想置诸葛亮于死地。他以军中缺箭为由,让诸葛亮十天造出十万支箭,想以此来除了诸葛亮。由此观之,周瑜不仅妒忌心强,且十分狡猾险恶。而聪明能干智慧过人的孔明则漂亮地完成了任务,使其无话可说。这更明显地体现了周瑜的心胸狭窄,小人气度。
周瑜的死更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他因赔了夫人又折兵而吐血身亡,若不是因为心胸狭窄又怎会落得如此下场呢?
古人云:“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自古伟人、成功之人大都心胸宽广,处处谦让绝不斤斤计较,也不会妒忌别人比自己有才华,而是自己暗暗立誓努力学习从而超越别人,像华罗庚、苏轼、王安石……而一些总以小人之腹渡君子之心的人最终都被人们所抛弃甚至唾弃,像秦桧为了自己谋害了岳飞留下了千古骂名……
人可以无钱无财但不能无气度,没了气度,不只是自己做人失败的体现,有时会害了自己,甚至是伤害了别人,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既然是技不如人就努力,妒忌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努力了才会进步,如果努力了,超过别人了也不要为此感到骄傲,如果因此就有成就感说明你还是小肚鸡肠。
所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1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一首林俊杰的《曹操》MV可以把许多人带入到三国时代。
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从此开始了近一百年的战乱时代……
今天的推荐书就是《三国演义》,它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虽不是史书,但饱含的智慧,不比史书少。它的知名度,就不多提了,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早已家喻户晓。它的宏大内容,三言两语,很难讲清。
这本书里面介绍了诸多英雄,可英雄,你真的读懂了吗?
比如曹操到底是奸雄还是枭雄?人们在评价曹操的时候最喜欢用的词就是奸诈,我觉得这个词其实不能算一个贬义词,只能说是曹操做事的风格罢了。身处一个乱世,有才略又有雄心的人做到这样一个地步我觉得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像刘备,孙策,孙权,都是如此。
《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它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所以大家在品味这本书的时候,很容易把自己带入真实战争的脑海画面。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2读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后,关羽让我印象深刻。书中是这样描写关羽的:“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可是看完书后,关羽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一件件事情都让我深深地为其大义所震撼。此外,他还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虽说此前关羽虽然降了敌,但其不忘故主的衷心依旧让我佩服。
再说说曹操。曹操是“奸绝”的代表人物,他甚至被称之为奸雄。此外,他的大度与极度爱才之心都让我佩服。在曹操眼里,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所以即便刘备是他的瓮中之鳖,他依旧不忍心杀害,此举让周瑜十分意外。而在周瑜眼里只有堪称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但周瑜却与其誓不两立,天真的以为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却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3《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这一长篇巨著的作者是罗贯中,他从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从桃园结义开始,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内容,讲述了东汉末年至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的战争故事。
过五关,斩六将。关羽打听到刘备的消息后,决定去河北寻找刘备,他带上嫂嫂,杀死了东岭关的孔秀、洛阳的韩福、泥水关的卞喜、荥阳的王植以及曹操的大将蔡阳。
上面这一则故事写出了关羽重情重义,不论曹操对他有多好可以,也不忘记刘备的恩情,决心找刘备。是啊,我们在日常生活也要重情重义,毕竟重情义可以交到朋友,朋友是非常重要的,毕竟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黄盖巧使苦肉计。曹操打到江东后,连吃败仗,便想出让蔡氏兄弟当间谍,结果,黄盖使用苦肉计,让曹操83万大军,全军覆没。
上面这一则故事,主要写了黄盖不顾个人的安危,为了击退曹操,舍弃自己的身体,来打退曹操,这个故事让我想到课本《天鹅的故事》,其中天鹅也是不顾自己的安危,为了破冰让自己和其他天鹅吃上食物-鱼儿,让自己的身体受伤了,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要向他们学习,做事一定要为他人着想,不能只想自己,否则你的路会越走越窄的。
上面这两则故事是我在三国里最喜欢的,通过阅读《三国演义》,我相信只要经过我们后天的努力,任何事情都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最后通过不断的努力和追求,你的人生永远会被一片烂灿的阳光所照亮。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4同学们,书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是人类无声的老师,它即可以逗我们开心,也可以教会我们知识。那么你们读过什么书吗?是否读过文学经典呢?今天,我就来跟大家说一下我读过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这本书的作者是罗贯中,太原清源人。这本文学经典主要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个战争故事。
我最喜欢的两个故事是:曹操煮酒论英雄、刘玄德三顾茅庐。曹操煮酒论英雄主要讲的是:曹操邀请刘玄德讨论合作之事。他说:“刘兄,你我大军都是最强大的勇军,如果我们俩对抗,一定会打成平局的,不如,我们两军合作,一定能把吴国打得落花流水,我们再一统天下,如何?”刘玄德说:“曹兄,你见笑了,我军怎能和你军相对比较呢?”曹操又说“既然刘兄这样说的话,那把你的军队加入到我的军队来,训练成勇猛的大军,一起对抗外敌。”刘玄德此时正要用手去拿一颗花生吃,天上又响起了大雷。吓得他把花生都掉到地上了。曹操见刘玄德如此胆小,心想他办不出什么大事,在以后的战争中就处处看小刘玄德。其实刘玄德那天是故意把花生掉在地上,让曹操误认自己是胆小之人。目的是为了让曹军对他放松警惕,使刘军更容易攻城罢了。通过这个小故事,我明白了,凡事不要只看别人的表面来评价别人,要深入了解才行。
刘玄德三顾茅庐这个故事说的是:刘玄德军队已经处于弱势了,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的身边没有一个得力的军师,于是司光徽向刘玄德推荐了孔明。可是要请孔明出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刘、关、张三人就约好一起去请孔明。第一次,天气下着大雨,孔明故意说不在,第二次,太阳很大,可孔明还是故意说不在,第三次,关、张已经非常不耐烦了,可是刘玄德还在等。孔明被刘玄德的精神所打动。终于答应出山帮助刘玄德。从此辅助刘玄德打了很多胜仗。从这个小故事我明白了:只要我们坚持了,并努力了,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三国演义》这本书是一个让人值得观看的文学经典,里面有上千个小故事,每个故事都包含有一个道理。这么有用的书,你们也快去看看吧!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5徜徉在书海中,一眼就能看到《三国》。梦里的回忆,剁不断强烈的三国情怀。
——铭文
话说世界大势,分久了就分久了。捧着沉甸甸的《三国》,品味着他的芬芳,体味着他的文化,鼓励着我的成长。世态炎凉的化身,真情流露,变成了你,不可磨灭的你的三国。
三国中,有多少名人和智者锋芒毕露?
一个人骑着枪,你出去七次,参军七次,而阿逗安田正躺在他的怀里,挥舞着一把长枪。如果你不进入任何人的土地,你将亲手砍下夏侯恩并夺取青龙刀。我只佩服子龙的勇敢。羽扇配黑丝绶带围巾,身披白鹤,情似神仙,空城计,草船借箭,木牛流马,七擒七纵孟获,你知三分定天下才出茅庐,我佩服卧龙的智慧。独眼沧浪,袁让箭画眼;公瑾江东周郎烧赤壁.然而三国群星闪耀,我只爱《额来》典韦!《三国》年,典韦第十次出现,第十六次退出。在短短的七次中,我被他深深震撼了!
典韦是三国少有的猛将,使他成为力量无穷的双戟。他曾经举着定风折齿的旗子。救了曹操三次。
然而三国群星闪耀,我只爱《额来》典韦!《三国》年,典韦第十次出现,第十六次退出。在短短的七次中,我被他深深震撼了!
曹操曾与吕布交战,但曹操处境危险。典韦见他,身披玄甲,持双戟,纵马荡来,无人阻拦,令主公回营。
谁知天妒英才,一代虎将,古“鄂赖”,化身游戏的忠义!
当时,曹操制伏了张绣,但他养成了好色的***惯。他喝醉时猥亵了张绣的嫂子。张绣勃然大怒,半夜率领部队造反。慌乱中典韦闻到帐外有刀枪之声,急忙起身,却找不到铠甲双戟。危机之下,典韦光着膀子,一把腰刀大叫:“快去,师父,典韦会保护你的!”在村口停下。张秀军的枪如芦苇,箭如骤雨,但典韦没有退缩。中枪,破了又打,中枪,拔了又打!原来箭多了就不疼了。刀切久了就不疼了。典韦扔掉钝刀,抓起两具尸体,冲向敌人的死亡。带走十几条人命后,典韦再次中枪,力竭而亡。临死前,他瞪眼咆哮。他不甘心!典韦死了半响,却没人敢过寨门,好勇敢!“古鄂来”,典韦当之无愧!
曹操听说典韦死了,放声大哭,说:“我失去了大儿子,也爱过侄儿,但是没有深切的痛苦。我一个人哭了典韦!”典韦至死效忠曹操,不为理想退缩,哪怕面前有枪有箭,哪怕面前没有生命!我们不应该也这样吗?学习的道路总是坎坷不平,或者我们考试不及格,或者我们努力失败。所以,像典韦一样,我们需要“勇敢”,不退缩,为了目标和理想而前进,失败,不畏惧,从头再来,成功,不骄不躁,继续努力。有一天,我们可以踏上理想的宫殿,大喊:“我从不退缩!”
这种情况下,我会坚持下去,不达目的绝不罢休!这就是我,我在三国长大!
7.读书报告-三国演义 篇七
一、精选书目
如何选定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我们或许可以从英国儿童阅读专家艾登·钱伯斯的“阅读循环圈” (图1) 理论中得到启示。[1]
从图1可以看出, 在整个循环过程中, 有协助能力的成人 (本文指教师) 居于中间地位 (并非中心) , 他起着提供、激励、示范和反馈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 在课外阅读中, 学生仍然居于中心地位, 在选书、阅读和回应的循环过程中, 成人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但要注意的是, 根据美国教育学者史蒂芬·克拉生教授的研究, 许多学生喜欢的读物都是通俗作品。所以史蒂芬·克拉生教授强调:仅仅“迎合”学生的口味是不够的, 教师还需要发挥“引领”的作用。因为唯有经典、优秀的优质书籍这类真正的好书, 才能打开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境界, 让他们的阅读品位与能力得到质的飞跃, 真正步入阅读的殿堂, 成为优秀的终身阅读者。
基于以上认识, 我们在教师、家长、学生三方联合推荐书目的方式下, 广泛搜集适合初中学生、与新闻有关并具有欣赏价值的作品, 然后备课组教师分工合作, 在了解、阅读十多部中外有关新闻类作品的基础上, 最终确定柴静的《看见》为学生的阅读书目。
《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的自传性作品, 在书中她写下了一个记者眼中的十年, 写下了自己的错误和失败, “人要从蒙昧中挣脱, 就像叶子要从蜷缩中挣开”;她也写下了自己的内省与反思, 写下了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过程, 同时也是记录新闻生成的全过程。柴静细腻的笔法和情感能够很容易让读者走进新闻事件本身, 并找到共鸣。
二、教学目标
阅读完《看见》并了解新闻生成过程及其真实性的特点;掌握批注阅读的方法;通过阅读《看见》了解社会现状并展示自己的感悟和观点。
三、读书会时间
整个过程约为20天, 历时三周。每周保证一节自由阅读课, 一节《看见》讲授、讨论课。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 激趣导入
读书的主体是学生, 要想取得阅读效果, 必须让他们产生阅读兴趣。导读课上, 教师首先介绍网上流传颇广的文章《她叫柴静》, 让学生对“这个清瘦的女子, 内心似一片深海, 铁马冰河, 波澜不惊, 却藏着一股巨大的能量”的柴静心生敬佩之情。接着介绍《看见》这本书获得的荣誉———上架三天即荣登京东图书畅销榜榜首, 发行一个月销量上百万册, 感动无数读者。最后播放《看见》一书第十五章出现的《新闻调查———奥运瞬间》视频。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引导, 很多学生已经对柴静及其《看见》一书满怀期待, 阅读兴趣已经被激发。
(二) 读书指导
这本书感情丰富, 不论选材、篇章结构、语言都是学生学习的很好范例, 但是阅读需要时间的保障和科学的阅读方法。美国教育家约翰·沃纳曾说:“不能期待孩子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很多孩子来自于没有阅读习惯的家庭, 这样的孩子常会因为电视而牺牲阅读的时间。”
所以教师除了鼓励学生每天至少阅读一章, 每天批注5处以上外, 还要保证每周有一节自由阅读课及一节讲授、讨论课, 要求20天内读完, 并向家长推荐这本书, 争取做到跟孩子一起阅读。同时通过以下三种方法帮助学生体悟文章、走进柴静的内心世界。
1. 以批注形式推进阅读
批注式阅读方法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读书时把自己的感悟、思考、疑问写在书眉页侧, 长此以往, 读、思、写有机结合, 阅读之真义就能达成。更为重要的是, 学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这样他们将受益终身。
批注样式有四种:感悟感想式, 分析赏析式, 联想拓展式, 质疑补充式。教师展示各式示例, 具体见表1、表2、表3、表4。
批注一般写在书的页眉、页脚、页侧, 像作业本那样全班上交批阅比较麻烦, 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使批注得到检查、交流、互评:第一, 小组轮流抽查。每次布置批注作业后, 抽查1~2个小组。由于人数少, 一般以面批为主。肯定其新颖独到的见解, 指出其思想偏激观点、片面甚至错误的地方。第二, 小组交流、互评。由于各人性格不同、喜爱不同、知识结构不同, 对文本的批注差异很大, 充分交流后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文本, 加深对本书的理解。第三, 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投影技术进行课堂交流和展示批注, 要较全面、充分地展示学生的思维水平、语言能力, 教师进行全程批注指导。
2. 课堂讲授部分章节
本书有一些章节对初中生来说有难度, 比如第十七章讲卢克安部分, 初中生很难理解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有一些章节离我们的生活很近, 写得特别精彩、感人, 比如第二章讲“非典”时期的事情和第十七章讲奥运的感人瞬间, 这些章节完全可以等同于教材, 进行课内教学, 而不是全部推给学生自己阅读。这些章节讲授通过批注式教学来完成, 基本流程是:课前自主批注—课堂小组交流—全班展示—师生总结提升—学生二次批注、反思。此流程设计主要体现这样两个原则:一是真正落实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 凸显学生主体;二是教师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领者。
在师生总结提升环节, 教师可以在把握全章节内容的基础上, 设计几个值得学生关注、讨论的问题。比如在第十七章, 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你认为卢安克是怎么样一个人?你如何评价他的所作所为?”学生在讨论这两个问题时, 不仅更加熟悉了本章内容, 而且也在思考如何看待、理解、包容一个人生观和世界观不同于一般的人。
3. 拓展阅读材料, 写读后感
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在学生阅读《看见》这本书的过程中和读完后, 可向学生推荐柴静博客以便对她有更多的了解, 还可印发一些评论家对《看见》一书的相关评论, 辅助学生阅读, 以求达到读透这本书、读懂柴静的目的。阅读完整本书和相关资料后写《看见》读后感或者以小组为单位撰写研究小论文。
(三) 读书交流
遇见打动自己的书, 我们往往会热情高涨、思潮起伏, 期待找到知音、与人分享, 学生也一样。所以每读完一本书后进行读书交流很有必要。艾登·钱伯斯的“阅读循环圈”理论也告诉我们, “回应”的意义正在于“在倾听别人的读书经验并与人分享自己心得的过程中, 通过某种形式的读后心得发表, 参与者可以交换信息、分享热情;同时, (读者) 探索不同阅读领域的意愿也提高了”。[2]
课前准备:根据喜欢的章节, 自然分组, 组内成员充分交流, 准备好读后感或者研究小论文, 并邀请与孩子一起阅读本书的家长参加我们的读书交流会。
1. 小组交流
各小组成员讨论以下问题后与全班同学交流:通过阅读《看见》和相关视频、文献资料, 我看到了柴静的哪些个性?你如何评价她的新闻报道与价值?
2. 小组展示
让学生展示“我们组的阅读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展示, 形式可多样化:朗诵、表演、手抄报、书法、辩论、写推荐词竞赛, 等等。
3. 分享阅读收获
请读过《看见》的家长谈感受, 与孩子交流体会, 评价孩子的展示。家长的参与、分享和鼓励, 能够让孩子切实感受到阅读的魅力, 同时也是激发其他家长多关注孩子的阅读好方法。营造“人人读书, 处处分享”的良好阅读氛围。
五、读书会设计反思
读书会的教学设计, 远比一般的课文教学设计难, 但是学生在读整本书的过程中, 收获远比读单篇课文收获大, 这就需要教师的智慧。此次读书会历时不到一个月, 但是带给学生的影响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 很多学生因此喜欢上了柴静, 主动去阅读她的书并经常光顾她的博客、看她的节目;学生学会了批注阅读的方法, 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在以后的课外阅读中留下了自己的“书间笔痕”。家长对以专题阅读推进课外阅读、跟孩子一起读书的形式非常支持,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跟孩子一道, 也在享受阅读, 悦读阅美。
参考文献
[1]王林.课外阅读循环圈中教师的作用——儿童阅读研究视野中的课外阅读指导[J].福建教育, 2014 (4A) .
8.《复杂地权的代价》读书报告 篇八
【关键词】效用;道义经济;人口过剩
埃里克森认为“在前后两种制度之下,个人对土地的占有都要受限于未来利益”。①因而地权的复杂化会导致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和减少对土地改良的投资。埃里克森通过对简明地权的优势分析进一步论证自己观点存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通过典权历史的剖析和几种典的存在形式的论证,以及对前人研究经验的总结和借鉴,使其论证更具说服力。最后通过对传统典的分析引入到目前中国存在的土地制度,埃里克森认为“这种类似传统典的土地使用权,会使中国非凡的经济发展速度可能继续受累于这种土地制度”。②
正如埃里克森提到“在1951到1978年间大规模的土地集体化实验之后,中国政府于1981年批准授予私人土地使用权。正是政府看到土地的集体化不利于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和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才在1981年批准土地使用权的下放,这使中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解放了农村生产力”。③笔者认为不论是历史上存在的“典”还是租,从短期来看这种土地使用权的转移不会导致土地利用率的降低反而提高;从长期来看不论是典或租的存在,它们导致的不是土地利用率的降低而是土地的过度使用,以及低度的土壤保护和土地改良。正是这种土地的过度使用、低度的土壤保护和土地改良,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
詹姆斯.斯科特从小农的思想和政治行为分析认为小农经济行为的主导动机是“避免风险”,“安全第一”和在同一共同体中尊重人人都有维持生计的基本权利的道德观念,以及“主客”间的“互惠关系”等,这种道义经济与西方所谓的效用至上的经济追求有天然的区别。在中国历史上以道义经济为主体的经济模式长期存在,如传统地主并非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他们在灾荒之年或歉收年景中会选择减免租金,施粥赈济灾民。这与西方所追求的效用至上背道而驰。这是因为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价值观所传达给他们的价值追求是社会认同、社会声望和社会名誉,而不是西方人所追求的效用。中国传统的地主认为社会认同、社会声望和社会名誉方面比物质利益追求更重要,这正是中国绝对典权得以存在的关键原因。一旦一方完全剥夺了另一方赖以生存的权利,这种有违道义的举措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和抗争,这种破坏共同体中尊重人人都有维持生计的基本权利的道德观念行为的危险性,使人们一直维持着这种绝对典权的存在,而不去刻意践踏。
孔飞力认为清朝的衰微是清朝官僚政治的组织能力所完全不能解决潜在的复杂的社会问题,而这些社会问题的中心问题就是资源与人口比例的失调。他把清代人口对资源造成的压力认为是清朝“特有问题”的核心命题。而美国华裔历史学家何炳棣认为中国人口发展到清代以后出现了空前大增长局面。顺治八年为10633326人;康熙四十九年为23312200人;雍正十二年为26417932人;乾隆五十九年增至313281295人;嘉庆二十四年为371580173人;道光三十年为429931034人。中国人口在那一段时间内翻了一番多,从1.5亿增加到3亿多。仅1779年—1850年,中国人口就增长了35.6%。人口数量的绝对增长,土地面积扩展的有限性,人地矛盾凸显。
黄宗旨认为“一个有剩余劳力的小民,把投入农场的劳力提高到很高的地步,是因为这样的劳力对他来说只需很低的机会成本,而这种劳力的报酬对于一个在生存边缘挣扎的小农消费者来说具有极高的‘边际效用’”。很明显黄宗旨是通过效用来分析中国小农经济。他的研究向我们透露了一个明显的信息,那就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劳动力投入问题。从孔飞力和何炳棣那里我们已经知道,清朝中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地矛盾问题,而这种过剩的劳动力又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转移出去,这就导致了单位面积的土地上劳动力的过度投入,这种原因导致的结果是土地的精耕细作和为维持生计而过度的土地使用。但是这种土地过度使用的前提是耕种者只有土地的使用权而不具有土地的占有权,恰恰是这种占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成为了后来影响中国非凡的经济发展能力的关键,也是造成中国经济后期发展的落后。同时人口增加蚕食了小农农场维持家庭生计以外的剩余,而使小农无法积累“资本”,进而扩大生产规模,形成大型农场经济。成为中国经济无法完成向资本主义经济的过渡,而是在恶性循环中逐渐趋于贫困。
中国传统经济出现的繁荣是农业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后所内生的一套与农业经济相匹配的农产品和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贸易,这种类型的经济模式是在农产品生产剩余和农村家庭手工业生产过剩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们赖以交换的商品是生产过剩的农产品和家庭手工业品。一旦这种生产无法出现生产剩余,这种经济就会随之而衰落甚至解体、崩溃,这也正是中国经济周期性繁荣存在的根本原因。而这种生产剩余存在的背后,关键因素就是承载其生产剩余的土地以及土地制度。影响生产剩余的土地在典或租背后的使用权和占有权的分离恰是造成后期影响土地生产剩余的关键所在,同时再加上人口数量的绝对增长对生产剩余的消耗,成为中国1600年以后落后于世界的原因。
注释
①罗伯特C.埃里克森. 复杂地权的代价:以中国的两个制度为例[J]. 清华法学,2012,01:5-16.
②罗伯特C.埃里克森. 复杂地权的代价:以中国的两个制度为例[J]. 清华法学,2012,01:5-16.
③罗伯特C.埃里克森. 复杂地权的代价:以中国的两个制度为例[J]. 清华法学,2012,01:5-16.
参考文献:
[1]罗伯特C.埃里克森.复杂地权的代价:以中国的两个制度为例[J].清华法学,2012,01:5-16.
[2]黄宗智.略论华北近数百年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兼及社会经济史研究方法[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02)
[3]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
[4]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读书报告-三国演义】推荐阅读: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作文07-18
三国演义高三读书笔记10-04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小学10-11
读书交流会三国演义07-16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初一作文10-14
高中三国演义读书笔记600字09-14
精选有关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感想08-05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体会300字08-28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每回好词好句08-31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高二优秀作文500字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