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的读与写(5篇)
1.作文中的读与写 篇一
浅谈说明文的读与写
说明文是客观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或阐述道理。它以说明的方法为主要表现手段。这些对初中生来说都比较的枯燥无味,很多学生对此兴趣缺缺。因此,说明文的阅读与写作就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怎样突破这个难点呢?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有了一些心得,下面就分两步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要学会阅读分析说明文
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弄懂说明的对象,分清种类。说明文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阐述性说明文、记叙性说明文、介绍性说明文、实用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等;从语言这个角度来说,说明文又可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生动性说明文两大类。
二、要理清说明文的条理,把握说明文的顺序
常见的说明文的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一般用时间顺序;写实物的结构。常用空间顺序,离开了空间顺序,读者难于明白;说明事理的文章运用逻辑顺序才能说清楚事理的内部联系。如《万紫千红的花》(原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是一篇探讨花色形成的内部规律和内部联系的说明文,文章一开头由花有各种颜色这一现象提出问题,接着从探索原因入手,分类探索,由果到因,这样条分缕析,就把花色与色素的关系,变色的原因及花色和昆虫、人类的联系等内部规律和联系说得清清楚楚。
三、要搞清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有些说明文,因为要说明的问题不那么通俗易懂,因此往往要借助一些说明方法进行直观形象说明。如华罗庚在《统筹方法》一文中,为了向人们解说什么是统筹方法,举了人们熟悉的烧开水泡茶的例子,并用文字图和数字图表配合起来进行解说,使这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了。再如一篇题为《水》的文章,直接写很难说清楚水的特征,但如果借助比较说明的方法,把水同豆浆、酒精进行比较,就能很容易地说清楚水清澈无色无味地特征。又如通过比喻说明事物,可以使抽象地道理具体化,深奥的东西浅显化,使文章的语言形象、鲜明、生动。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中的“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这些比喻既给人有关的知识,又加深了人们对石拱桥形式优美的印象;“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这样比喻就使人们对赵州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优点和特点有了生动、具体的了解。阅读时就应注意理解这些说明方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此外,阅读时还应注意分析语言特点是简明平实,还是生动活泼。
学会阅读分析说明文后,第二步就应以课本为范本,学习写作说明文。
学写说明文,可以先选择一些人们熟悉的小物体进行介绍,如台灯、钢笔、文具盒等,再说明比较复杂的事物,这样由简入繁、由易到难,增强学生写好说明文的信心。
要写好说明文,最主要的是要掌握写作技巧。除了要理解和把握以上阅读谈到的四点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来写。先看两位同学对燕子外貌特征的说明:
燕子的嘴巴呈三角形,有尾巴和一对翅膀,像别的鸟雀一样,会飞;它的背部的羽毛是黑色的,肚子的毛是白色的。
以上第一句话写的是鸟儿的共性;第二句话虽写出燕子羽毛的颜色特点,却不够完整生动。
燕子有一对狭长的翅膀,尾巴分叉,像一把张开的剪子,肚皮上的羽毛是雪白雪白的,背部是黑色的,像披了一件漂亮的黑色风衣。它以蚊蝇、蝗虫和螟蛾为食,它那双敏锐的眼睛,只要发现了害虫,便??动着长长的翅膀,箭一般地冲过去,张开那呈三角形的嘴,把害虫吃下肚去。
这段话,不仅运用比喻写了燕子尾巴、毛色的特征,而且从捕食害虫的角度,写出了燕子的眼睛、翅膀、嘴巴的特征,这样写,燕子独具的外貌特征就比较清楚地表达出来了。
二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多样性和灵活性。准确,是说明语言的基本特征。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用词一定要讲究分寸。如“(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称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两句话中“当时”表时间,“可称”表估计,“几乎”表程度,如果删掉了这几个词,说明的语言就不准确了。
三要对被说明的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不能只有大概的印象。说明文要说得清楚明白,一个前提是写作者必须对要说明的事物有清楚的了解,如果自己是模模糊糊的,写出来的文章必然含糊不清的。下面的文字是一个学生写的《我班的教室》中的一段话:
我班的教室真大。长十几步,宽十来步。中间摆着几十套整齐的桌凳,前后墙上各有一块长方形的黑板。
这段话给人的印象是模糊的。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主要原因是对所要说明的事物没有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只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因而写出来的文章就只能是含含糊糊的。
第四写说明文还要注意结尾切忌寓义、引申。不少同学写说明文喜欢在篇末来一两句表决心或赞美之类的话,说是能使文章中心更加明确。如有的同学在说明“黑板”后,结尾加一句“我一定要像黑板一样,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默默无闻地为人们服务。”说明文要不要“寓义”和“引申”呢?
说明文,顾名思义,就是要求通过说明,使人们对该事物地形状、性质、成因、关系、功用等得到一定的了解,写说明文把以上问题说明清楚就可以了。它不同于记叙文,有的记叙文的结尾进行寓义和引申,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说明文加了寓义和引申就离开了说明文本身的要求,不但不能突出中心,反而显得不伦不类,画蛇添足。
总之,说明文的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课文是阅读的范例,也是作文借鉴的范例,同学们如果能在阅读中很好地理解这些范文中的写作技巧,在写作中能具体运用这些写作技巧,把阅读和写作联系起来,就一定能攻克说明文这一难关,读好、写好说明文。
2.作文中的读与写 篇二
一、重视几何概念的读写训练, 应用准确、熟练
几何概念 (包括定义、性质、公理、定理等) 是解决几何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 解决任何问题都离不开几何概念, 几何概念掌握得好与坏, 理解得透彻与否, 将直接影响到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几何概念的学习, 首先要抓住其实质.不仅要求阅读, 读完后还要求学生会表述, 就是能正确地叙述概念的意义.几何概念是几何图形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和词语是密切联系着的, 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词语表达 (如“等边三角形”和“正三角形”表示的是同一个概念) .我们要在掌握概念本质含义的前提下, 去对它下定义、去表述它, 切不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上或老师给出的叙述性语句, 而应该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表述.当然课本上所给出的定义, 通常是非常准确而简洁的, 对这些内容要努力将其吸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在读中去理解, 去领会, 去加深, 去记忆, 去再现.读的方法要多样化, 要有变化性.一是阅读表述几何概念的命题, 从文字本身去理解记忆.如“把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从文字上不难抓住本质: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 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进而讨论: (1) 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吗? (2) 有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吗?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梯形的定义, 并由此迁移到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二是对照几何图形阅读几何概念, 把几何概念转化成几何图文符号, 用图文联想的记忆代替机械的死记硬背, 应用该概念时, 以图形的再现代替文字再现, 这样记得深刻, 记得持久.三是及时把几何概念转化成几何语言, 并且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概念准确、熟练的写出几何语言.比如: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教学时, 就要求学生把“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转化为几何语言:∵AB=AC, ∴∠B=∠C (等边对等角) .这样学生不仅容易理解几何概念, 而且有利于几何题的规范写法.
二、强调读题、读图训练, 切实理解题意
正确理解题意, 理清已知及求证之间的相互关系, 是准确解决几何问题的关键, 而结合图形去读题, 又是理清已知及求证关系的必由之路.为此:
1. 认真读题, 形成思维的模型.
几何的读题, 重在阅读题目中几何图形的组成部件, 找出各个部件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模型.如已知条件中给出了组成图形的哪些线段, 线与线之间有哪些结合点 (即顶点或交点) , 构成了哪些角, 线段之间有哪些关系, 或相等或垂直或平行, 在这些关系之下会出现哪些新的关系, 有哪些角是相等的、互余的、互补的, 由这些角的关系又能得出什么等等, 进而思考所要求证的问题, 可通过什么途径而得出, 怎样与已知条件联系起来.这样对以后的分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 认真阅读几何图形, 标明已知条件, 找出图形中的隐含条件, 如公共角、公共边等, 为几何证明服务.
几何证明离开了几何图形犹如纸上谈兵, 闭门造车, 不可能写出简洁、严密的推理过程.读图是在读题的前提下进行的, 而读图又促进了学生理解题意, 理顺关系, 把条件放在图上再读, 更能启迪思维, 开拓思路.
3. 仔细研读几何证明过程, 对掌握几何证明可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人不是生而知之, 而是学而知之, 在不断地学习或借鉴前人或他人的成功经验的同时, 自然而然地就促成了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的几何书写过程颠三倒四, 前后不连贯, 针对这种情况, 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例题或老师书写好的证明过程, 探究推理过程中的先后次序及因果关系;可以让学生去阅读几何证明过程, 指出正确与否, 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可以让学生相互阅读自己的证明过程, 得出最佳的书写过程, 在阅读中明白应该怎样去书写几何证明过程.
4. 探究性的阅读, 开拓几何思路.
如, 已知:在△ABC中, ∠A=36°, AB=AC, BD平分∠ABC, DE∥BC.让学生在读题、画图中去得出图中有多少个等腰三角形, 并说明理由.之后若连接CE交BD于O, 此时图中有多少个等腰三角形?是哪几个三角形?此题的训练, 可以很好地训练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并与三角形全等密切地联系起来.
三、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促成综合能力的提高
学生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具体的几何问题是我们几何教学的归宿和落脚点, 而学生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又是通过写来展现的.所以说, 写的能力反映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教给学生分析的方法, 会写分析过程.
分析的方法多采用“执果索因”的方法, 从所要证明的结论入手, 去寻找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逐层分析直至索源到已知、定理、定义和性质上来.要求学生在解决几何问题时, 必须简要地写出分析过程, 然后, 再写证明过程就简单多了.例如:如图, OC平分∠AOB, P是OC上一点, D是OA上一点, E是OB上一点, 且PD=PE, 求证:∠PDO+∠PEO=180°.
证明:过点P作PM⊥OA, PN⊥OB, 垂足分别为M, N.
因OC是角平分线, PM⊥OA, PN⊥OB, 故PM=PN.
由PD=PE, PM=PN, 得Rt△PMD≌Rt△PNE.
∴∠MDP=∠NEP.
则∠PEO=∠MDP, 而∠MDP+∠PDO=180°.
∴∠PDO+∠PEO=180°.
先写出分析过程后, 学生有了清晰的思路, 写出证明过程就比较容易了.
2. 理清解题思路, 口述解题过程.
数学中的写不仅是用笔来写, 口述也是写的一个重要方面, 几何问题让学生多说说是很有好处的, 在说一说的环节中, 学生会自觉地矫正不合理的次序, 清除不必要的过程, 以达到简洁、严密的效果.每当学生在解题时出现颠三倒四、因果不明时, 让其说一说, 大家议一议, 顿觉思路清晰, 越说越明白.几何教学中的说与写的关系犹如语文教学中的说话训练与作文训练一样, 说得清楚就能写得流畅, 说不清楚就写不明白.有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到讲台上讲题效果会更好.
3. 说心得、谈体会, 撰写数学学习小论文.
学生撰写学习小论文,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感受、学习方法加以总结, 这样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和掌握水平, 同时学生在写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思考问题, 在写的过程中或许会有新的发现,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4. 注意强化解题的规范化训练.
许多中上水平的学生常见“会而不对, 对而不全”的现象, 该部分学生并不缺乏基本功, 拿到一道题并不是下不了手, 而是在正确的思路上或考虑不周或推理不严, 或书写不规范, 或丢三落四或缺少步骤等等, 原因是学生心态急躁, 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做最多的题;许多题目没有做完整, 只做了个大概, 有的题是参考着答案做的, 做做看看, 以为自己完成了, 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掌握教师在课堂上讲例题或讲练习题时都要将题目做到位, 起到示范作用, 经常要提醒学生表达准确, 考虑周密, 书写规范, 步骤完整, 力争会则对, 对则全.
3.艺术家的读与写 篇三
艺术家是孤独的创造者。为了独辟蹊径的创造,艺术家需要尽量减少尘间凡事的纠葛,适度地远离现实生活。尽管当下有很多艺术家主张以艺术介入社会,但在这些行动之前,艺术家要经过漫长的观察期,以旁观者的姿态有距离地对现实生活进行观察。相对减少了与这个世界“形而下”的交互后,艺术家需要更多的“形而上”的资源来帮助他们了解世界。于是,对很多艺术家来说,阅读成了他们获取对这个世界认识的有效途径。
不同的艺术家的阅读过程是不一样的,他们有的在阅读中享受审美的愉悦,有的通过阅读收集必要的创作资料,还有的在阅读中进行研究与修行,很多艺术家的阅读则是这几种状况的中和。无论是怎样的过程,阅读都帮助艺术家相对理性地构建着自我的世界观与艺术观。除了阅读以外,很多艺术家还愿意将自己的阅读、创作心得以及生活经历通过写作的方式呈现出来,甚至有的艺术家将身份部分转向了写作者,不断地著书立说、出版集结,比如陈丹青。
无论是后现代的观念艺术作品,还是诉诸于审美的艺术创作,终有一个物化的形式,并且这个形式对艺术作品观念表达颇为重要。艺术家的“读与写”从另一个侧面清晰地呈现了艺术家在创作背后的精神维度。本期《东方艺术·大家》关注艺术家的“读与写”这一话题,当我们把艺术家的创作与“读与写”相融合来看的时候,我们能够更完整立体地了解艺术家的思维系统,感受艺术家之为人的细腻、丰富与多元。(周雪松)
4.《读与写的变迁》片段摘抄 篇四
《读与写的变迁》片段摘抄
古人写得慢,读得也慢;今人写得快,读得也快。我知道有些行业,是需要培养速读技巧的,美国大律师李·贝利的名着《舌战手册》中,就有专章讨论速读技巧。举个世俗的例子,如果阁下花了钱去按摩房,你肯定不愿意对方用过于麻利的手法,三下五除二地把你打发。既然你是在享受生活,不管世道如何推崇速度,你都不想减少享受的时间。再以围棋为例,那些每手棋能够用半小时而不是一分钟来思考的人,棋力总是更高一些。马克思每年都会读一遍《荷马史诗》,毛姆也会定期阅读莎士比亚,难道我们可以嘲笑他们的阅读效率低下?正是这种享受日光浴似的阅读,恰到好处地成全了他们的优秀。面对美妙的文学作品,读得快不是本事,读得慢才是能耐。
这是一个资讯时代,信息强权派生出一种风卷残云的阅读倾向,结果,越来越多的读者,竟至越来越习以为常地用对待信息的态度面对文学。这种态度的表象之一,就是一种“关键词”狂潮。我说的不是学术论文中的关键词——虽然我对这类通常抹在文首的“关键词”从无好感——而是比喻性地暗指一种寻觅文本关键词的阅读倾向,类似律师从卷宗中找到核心内容。
5.读与写在写作训练中的作用 篇五
一、阅读的作用
(一)阅读是写作的“先导”
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劳于读书”,确可“逸于作文”。特别是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强调“多读”是进行习作训练的重要方法、重要途径。这也是老一辈人的共同体验。儿时或青少年期的“多读”,往往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阅读对于写作的作用,一般说是“熏陶”“浸润”“潜移默化”的
尽管有时可能“吸收”得较为迅速,能很快地转化为“表现”;但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长期的、无形的“渗透”。你播下去的“种子”,也许要以过很长时间“冷冻”,然后在偶然的“触化”下,它才有可能“破土而出”。但它的“借鉴”作用是很明显的,而且它是一种“综合”的作用,“综合”的影响:兴趣的培养,感情的陶冶,思想的熏染,生活的教诲,知识的灌输,技艺的汲取,语言的磨砺等等。这种“整体性”的作用十分符合“写作”这一复杂思维活动的特性,它的优点是各种所谓“单项分解训练”所不能企及的。
(三)“熟读成诵”是沟通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桥梁
所谓“文选烂,秀才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等,说的都是“熟”读的重要。不“熟”,只是过眼烟云,转瞬即逝;不“熟”,即如陌生路人,不相应援。只有“熟”了,才能活跃于脑际,流之于笔端;只有“熟”了,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所谓“熟”,就是知“出”知“入”——“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陈善《扪虱新话》)也就是朱熹所说的,要“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朱子语类辑略》)。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摸到文章的“调子”,把握文章的“架子”,悟得文章的“路子”。
(四)多读的“多”字,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无限”的
古今中外,文学科学,名家新手,上乘下品,都可以广为“博览”。但要于“写作”有较大助益,非“精读”一定数量的文章不可。精读多少就算是“多”了?我们以为,应当熟读成诵一二百篇短小精粹的名家名篇。鲁迅的写小说,“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巴金的写散文,以“两百多篇古文”为“启蒙先生”,大致都是这个数字。由此可知:课上讲的有限的几篇“范文”,其用意只是一种“精读”的引路和示范,作用相当有限。要想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自己非再多读不可。《写作文》要读,《精读文萃》也要读。把它们都读“熟”了,当大有好处。
二、写的作用
“多写”是写作训练的关键。不管用什么“办法”、什么“体系”去教“写作”,不把“多写”放在“关键”的地位,都是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
对多写的问题,我们也可以分述如下:
(一)“写”是整个训练的“落脚点”“归宿”
看取人生,看别人的作品,是必要的“吸取”,但最终目的还在于“表现”。许多人对这一点认识不足,“只喜多读文章,不喜多做文章”,他们不大懂得:“多读乃藉(借)人之工夫,多做乃切实求己工夫,其益相去远也。”(唐彪《读书作文谱》)它们对一个人的“助益”是相差很多的。俗话说“读十篇如做一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文入妙来无过熟”,“多做自好”,但写得少却是一般人常有的毛病
我们可以算一下,小学从三年级算起,以每学期做10篇的话,四年做了80篇;初中、高中都以每学期做5篇的话,三年可做30篇,六年可做60篇;工作以后的情况较为复杂,有人干脆一篇没写,多数人怕是只写了屈指可数的几篇,当然也有写的相当多的。这样,80加30篇,110篇;80加60篇,140篇;再加上工作以后所写的东西,平均算10篇,这才不过150篇——实在是太少了!打拳的讲究“拳不离手”,唱戏的讲究“曲不离口”,画画儿的要“天天画”,打球的要“天天打”,为什么写文章却如此之“少”呢?欧阳修说:“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东坡志林》)他认为一般人的“病患”恰恰在于做得太少,又懒怠读书,而每写一篇,却想着要“超过”别人,像这样,很有出息的人自然就少了。
我们认为:没有二三百篇的练习,是很难过“写作关”的。这个数字不算多。当然,不是说写得越多就一定会好;但是,写得太少肯定是不能写好的。
(三)“多写”,不是盲目求“多”,而是要把它和现有写作水平的“突破”结合起来,要有明确的练习“目的”、主攻“方向”
根据我们的经验,写作水平的提高是有其阶段性的。总的说是“渐进”,但这中间确有不同“层次”,不同“境界”。这不同“层次”“境界”间的每一转换,就可以说是一次“突破”。即“量变”中的一次“质变”。
这种“突破”,从文体上说,有所谓“叙述”关——“论说”关——“特长”关(得心应手的一两种常用文体);从训练上说,有所谓“基本功”关——“文从字顺”关——得“体”合“式”关——“文字幅度”关;从水平上说,有所谓“粗通”关(粗识文墨)——“顺畅”关(清通流畅)——“渐佳”关(渐入佳境)——“发表”关(社会认可)——“老辣”关(形成个性风格,进入“成熟”期)等。实践证明:写作进步的显示往往表现为这种阶段性的“突破”。它在教学上具有重要的的意义。学生一旦在写作上有所“突破”,而且这种进步如果是“自觉追”的话,那么,他就由此而能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不容易再退回到原有的“水平线”之上了。如果学生本人没有清晰认识,那么,教师就要抓住这个“突破”充分肯定,大胆鼓励,帮助他由此而进入“自觉”的阶段——这是整个写作“训练”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四)“多写”就要不怕“露丑”,不怕“失败”
写作的成功都是用“失败”的砖石铺垫起来的。上百万字的“废稿”,成麻袋的“习作”,常常是通过“发表”关的必要代价。每一个成功者,事实上都“有着长期的、充分的、坚忍不拔的准备阶段”(刘心武《此事无捷径》)。“多写”就要不怕“吃苦”,不怕“艰难”。雨果说:“艺术的大道被荆棘所阻塞,在它面前,除了意志坚强的人以外,一切都见而却步,这也是件好事。”(《美丑对照与艺术真实》)柳青说:“文学是愚人的事业,聪明人千万不要从事这项工作。”京夫也说:“这条路上的艰难险阻是文学这位严峻的老人对你的恩赐。”(京夫《道是无情却有情》)这里讲的虽是“文学”,但完全适用于“写作”。每一个去叩“写作”殿堂大门的人,都要下定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决心,都要把轻易成功、侥幸过“关”的心理扫除净尽!
法国作家司汤达说:“应该鞭策自己每天写作。”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应该写了又写。这是磨炼风格和文体的唯一方法。”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我们大家都应该写,写,写,写得尽量多。”“您得写,尽量多写,要是您完全没写好,也不要紧,日后自会好起来的……你的字汇少,就得搜集字眼和表现方法,为了这个非每天写东西不可。”(亚·伊·库普林《悼念契诃夫》)“请您尽量多写!请您写,写,写……写到手指头断了为止。您得多写……希望退稿也不致使您狼狈才好。”(契诃夫《写给玛·符·基塞列娃》)从这里,我们无疑看到了希望之光,让我们揭开“写作”的新一页!
【作文中的读与写】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