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格林童话有感

2024-08-18

读格林童话有感(精选8篇)

1.读格林童话有感 篇一

讀《格林童话》有感

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斷提高,與其不斷學習是分不開的,所謂活到老學到老,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閱讀書籍就是我們學習提升自己的最好方法。每個人都應該有閱讀習慣,相信在眾多的閱讀書籍當中應該會有那麼一本書令自己留下深深的印象。在我閱讀過的書籍當中,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是《格林童话》。《格林童话》為我們的童年打造了一個充滿幻想的奇幻瑰麗的精彩世界,為我們搭建了一個純樸、純真的童心世界。每一個讀過的故事都深深的記在心裡。每看一遍《格林童话》都會有不同的感受。童年是喜歡書中美好的故事,圓滿幸福的結局,却忽略了它的寓意。而现在再次看这本书,我有了深刻的体会,觉得童话里面也富有哲理。

《格林童话》在语言上朴实无华、生动流畅,简明易懂,朗朗上口,娓娓道来,栩栩如生,又充满了德国的乡土气息,令人倍感亲切。《格林童话》是通过“寓教于故事”的形式,让读者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懂得道理,汲取到健康成长的丰富“养料”。該書裡面有很多做人的道理,如:做人要有愛心,要誠實,要善良等等。

《格林童话》中經典故事《灰姑娘》,这则故事中的主人公灰姑娘,尽管受尽了继母与姐姐们的欺负与侮辱,但心地依旧善良,最终获得了幸福。再比如说《美女與野獸》中的女主角貝兒有別於自私貪心的姊姊,懂得欣賞人的內在美,最後得到真正的幸福,並且有現代女性的理想特質,包括天生愛自由,喜歡冒險,甘願為救父親而勇闖野獸堡壘,無懼面前的邪惡勢力,擁有美女的天姿國色,亦具英雄的過人膽識。這些經典的童話故事,告訴我們善良的人终究会有好的结果的,所谓“善有善报”就是这个道理。

《格林童话》裡也闡述了一個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恶毒的人总会遭到惩罚。比如《白雪公主》中的王后就是很好的例子。她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伤害白雪公主,末了却为了那颗妒忌心而活活气死。妇孺皆知的大灰狼,不但没有得逞,吃掉小山羊,而且还白白搭上了性命,正是应验了那句“恶有恶报”.一个人失去了善良,就等于失去了灵魂,失去了人性,就等于行尸走肉。

《格林童话》文中不少的主人公憨态可拘、滑稽可笑,使故事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总是把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矛盾冲突置于斑斓多彩的幻梦之中,借助神奇的力量化解矛盾,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告终。該書让我更深地了解了人性,了解了人性的真、善、美,同时也了解了人性丑陋的一面。如今在这样一个物欲如潮如流的社会里,有些人迷失了方向,有时无法正确辨别善与恶、对与错。这种时候,不妨看一下《格林童话》。最後,童話是孩童精神世界的伊甸園,它不僅是孕育孩童想像力與創造力的樂園,而且是讓他們從冒險中成長的訓練場,作為兩個小孩的爸爸,我也常常陪伴孩子閱讀《格林童话》,希望孩子們也能從中學習到人性的真、善、美,以及做人的各種道理。

2.读格林童话有感 篇二

一、以听激情

新课标指出,阅读应有所感悟和思考。但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的人生阅历尚浅,只能读懂童话故事的表层含义,那么怎样才能帮助他们读出童话中所包含的丰富寓意呢?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在教学过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那么在教学童话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以听故事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兴趣。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学生对听故事饶有兴趣,于是我决定在讲授《小动物过冬》前先录制好《秋姑娘的信》这个故事。有精彩图片与课前的充分准备,孩子都听得津津有味。接着,我直接导入本课:通过秋姑娘的信我们认识了三种小动物,今天也有三种小动物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你想和它们打招呼吗?于是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课题,同时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课堂就在孩子浓郁的兴趣中展开了。紧接着我让孩子在音乐声中听课文,听完说说:你听懂了什么呢?通过师生的交流学生便能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在音乐的渲染下,加上之前精彩的故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进一步激发起来。

二、以析明意

童话故事语言浅显、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童话教学以学生读懂故事为表,理解寓意为里,联系实际为真。因此,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寓意是童话教学的核心。面对同一篇作品,不同的阅读经验、不同的心理基础与生活经验会导致理解方式的不同,从而获得的体验和感悟也就不同。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不可轻易限定学生的思维,甚至要求他们统一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停留在文本上,更要关注文学接受过程中某些更为本质的东西,这些才更有价值。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如《狼和小羊》这篇寓言故事,从狼和小羊的三次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狼的无理取闹、虚伪、凶残,可以看出小羊的温和、善良。在教学中应该分析它们的对话,让学生深刻地认识狼的本性。

三、以读感悟

在语文教学中,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由此可见读的重要性。读比听更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低年级的童话故事,语言浅显易懂,在教学中完全可以让学生以读为主,通过读来感悟。通过读那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段落,读出《狐狸和乌鸦》中狐狸的狡猾,《狼和小羊》中大灰狼的凶狠,《小动物过冬》中小燕子、小青蛙、小蜜蜂之间的相互关爱等,促使语言、情感与思想相互交融。通过反复地读,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以演内化

表演在语文教学中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玩”的方式学习童话,是儿童对文学的一种独特的理解方式。所谓课本剧表演,就是把童话情节通过表演的形式再现出来,用表演的形式来代替教师的分析讲解。在演的过程中还可以抓住故事中的重点词语,用神态、动作来表现,引导学生“演”中“悟”,“悟”中“演”。如,在《小动物过冬》这一课中,我要求孩子分别表演小燕子、小青蛙和小蜜蜂,并要求他们想一想这三个小伙伴在对话时应该是怎样的语气、动作和神情,使学生沉浸在角色扮演的游戏中。通过演一演的方式调动孩子已有的情感,激发孩子内心的情感。为学生的情感发展构建了一个通道,一个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通道。学生在这个童话世界里,在真实的背景下,获得了精神的愉悦,获得了情感的升华。

五、以编想象

“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现如今的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可以根据低年级儿童爱想象的特点,让学生续编或改编故事,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儿童在阅读童话故事时,会有各种各样天马行空的想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改编故事的结尾或续写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狐狸和乌鸦》的结尾发人深省,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何不让学生深省一下,想象一下,以后乌鸦再遇到狐狸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大胆地想象编排,从更高角度去领悟故事带给学生的启示。很多童话的结尾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让学生编写故事结尾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培养写话能力。

3.依托人物读童话 篇三

《幸福是什么》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描写了三个牧童在“智慧的女儿”的引导下,找到了幸福的真谛: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一、文本特点

1.主题鲜明突出。“幸福是什么”直接揭示了本文的主题:探究幸福的真谛。整个故事都是围绕“幸福是什么”展开的。

2.故事情节奇异。本文是这样展开情节的:疏通泉眼,开沟引水——受到赞扬,得到祝福——获得指引,寻找幸福——交流感受,明白幸福。整个情节的发展似乎自然而然,又充满神奇,皆因一个人物——智慧的女儿。她突然而来,飘然而去,这种难以捉摸的不确定,为故事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引人入胜。

3.人物形象神奇。“智慧的女儿”具有超人的神奇能力,她来得悄无声息,走得毫无预兆。她谦虚、美丽、善良,一言一行都给牧童以指点,是智慧的化身。她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曲折生动。

4.课文在教材中的位置特殊。第三组共四篇课文,都是童话故事。第一篇《巨人的花园》是一篇超人体童话,学生已初步感知了超人体童话中人物具有的超人的神奇能力,感受了童话故事情节的生动,语言的优美,也从童话中获得了精神营养: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而《幸福是什么》紧随其后,也是一篇超人体童话,继续引领学生感受超人体童话的特点。

二、教学建议

(一)准备阅读。学习字词,读通整篇课文,扫清阅读童话的障碍。

学生的认读能力需要借助每一篇课文,利用每一节语文课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一环节可分课前与课上两个时段进行:

1.课前预习。要求:①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遇到不懂的词语,用学过的方法去理解。

2.课上检查。对应预习要求分两步进行:一是交流难读的字、词、句;二是交流已经理解的词语,说清理解词语的方法,提出不理解的词,让同学或老师帮助理解。

(二)整体阅读。找准人物,把握故事梗概,体会童话人物的神奇。

文中“智慧的女儿”这一人物至关重要,是整个故事的“魂”,她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她的神秘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因此,可以紧紧抓住这个重要而神奇的人物,引导学生梳理文脉,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1.找出神奇人物。学生默读全文,找找文中一共出现几个人物,哪个人物最神奇,并说说理由。(本文一共四个人物:三个牧童,一个美丽的姑娘——智慧的女儿。显然,这个美丽的姑娘最为神奇:她的出现是神奇的——“从树林中出来。”“这时候,又是突然之间,那位姑娘又出现了。”文中没有交代是怎样出来的,一下子来到了牧童的面前。 她的形象是神奇的——“金黄色的头发一直垂到脚跟,头上戴着一个白色的花环。”“她没有变样,还是金黄色的头发,头上还是戴着那个白色的花环。”永不变化的装扮,永不变化的美丽,充满神秘感。她的离去是神奇的——“说完,姑娘突然不见了,正像她突然来到一样。”“姑娘回答后就不见了。”)

在这一环节中,要充分聚焦“智慧的女儿”这一形象,让学生通过对文字的品读,感受其神奇的表现,从而体悟超人体童话的特点:童话中的人物具有超乎常人的神奇能力。

2.理清故事脉络。“文中美丽的姑娘出现了几次,分别是什么时候,干了什么?”以这一问引导学生再次默读课文,从而弄明白:姑娘出现了两次。十年前,她赞扬三个牧童清理老泉,指点他们去寻找幸福;十年后,她肯定三个牧童对幸福的理解,揭示了幸福的真正含义。借助“智慧女儿”的出现及所做所说,帮助学生弄明白两大时间节点:十年前和十年后;引导学生理清两大事件:一是牧童清理老泉,开沟引水;二是牧童分头工作,帮助别人,感受幸福。这样,文章的起承转合就非常清晰。

3.概括主要内容。让学生说一说故事主要讲了什么?(表达通顺流畅,语言比较简洁即可。)

(三)深入阅读。借助人物,领悟幸福真谛,体会童话故事的深意。

本环节教学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要围绕“幸福是什么”展开,让学生深入理解幸福的真正含义。

1.感悟三个牧童做着让自己幸福的事。三个牧童尽管不明白幸福是什么,但是,他们的言行中,处处洋溢着幸福的感觉。他们不知不觉中做着让自己幸福的事。可以让学生默读相关段落,圈出表示牧童在清理老泉时心情的词语,感受牧童内心的幸福。①“‘好!他的同伴快乐地喊道。”②“三个孩子看到泉水流出来,又快乐又兴奋。”③“他们高兴地坐在井旁的大石头上,看那股清澈的泉水,慢慢填满那口小井,最后从那宽阔的出口流出来。”这三句话中,“快乐”“又快乐又兴奋”“高兴”充分表现了牧童在清理老泉过程中真实的内心感受。要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文体会牧童产生这样的心情的原因,感受他们通过辛苦劳动能给别人带来好处时的快乐,这种为别人付出劳动产生的快乐,就是幸福。

2.感悟三个青年认识到的幸福。这是全课教学的关键,是三个牧童花费十年时间去生活,去实践,去体悟得出的认识,真真切切,实实在在,有血有肉。要布置学生细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反复读一读,体会三人在寻找幸福过程中的所做所感以及各自对幸福的理解。①第一个青年:“我给病人治病。他们恢复了健康,多么幸福。我能帮助别人,因而感到幸福。”(为病人治病是医生应尽的责任,让病人恢复健康,是医生很好地尽了自己的义务,这就是幸福。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这个当医生的青年会如何给病人治病,病人恢复健康后,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从而深入体悟青年医生此时此刻的真切感受:让别人幸福,自己也幸福。在此过程中,联系医生的责任,帮助学生理解“义务”,为下面理解“智慧的女儿”的话做铺垫。)②第二个青年:“走了很多地方,做过很多事。……我勤勤恳恳地工作,我的工作对别人都是有用的。我的劳动没有白费,所以我是幸福的。”(这个青年的工作一直在变,始终不变的是,这些工作都是对别人有用的。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这个青年做过什么,对别人有什么用?从而深入体悟: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只要能做对别人有用的事,劳动就没有白费,就是幸福的。)③第三个青年:“我耕地。地上长出麦子来。麦子养活了许多人。我的劳动也没有白费。我也感到很幸福。”(这是留在村子里的青年的认识,他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感受到了幸福。引导学生想象他耕地种麦子的辛苦以及人们有粮食吃的快乐场景,通过自己的苦和别人的乐的对比,感受劳动的幸福。)

三位青年所处的地方不同,所做的事情不同,但是都感受到了幸福,都认为自己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劳动,都是对别人有好处的。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好三位青年的对话,感受他们通过劳动享受到幸福的自豪。

3.感悟智慧的女儿揭示的幸福。课题是“幸福是什么”,课文中有一句话清晰准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是“智慧的女儿”对幸福的高度概括,也是这个童话故事要告诉读者的道理。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可以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对照三个青年的做法及感受,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二是联系实际生活中做过的让自己感到幸福的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在学生充分理解这句话即幸福含义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童话故事的一大特点:童话往往通过故事中的人物把要讲的道理表达出来。

这个童话故事的情节性很强,可以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各自选择一个角色,合作演一演。一方面进一步感悟幸福的真正含义,另一方面进一步感悟童话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

(四)拓展阅读。以文为桥,推荐阅读,感受童话独特的魅力。

4.读格林童话有感 篇四

河东区盘山道小学四年级五班韩美玉

从小妈妈就喜欢给我买好多作文书叫我阅读为了提高我的写作能力,可是书买多了我也不知道看哪些比较好,也总是提不起兴趣来看,经常是用到什么素材才去书里寻找。这个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格林童话》。这次妈妈算是买对了书,我刚看了一个小故事就喜欢上了。读完之后我的感触也特别多。

这本书我反复读了好两遍,起初就是读里面的小故事,后来在妈妈的引导下我发现每个小故事里面都有它的寓意。“做人要善良”这一个是我从所有小故事中找到的一个共同的启发

善,这个字眼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是一种传统美德、是心灵美的体现、是来自灵魂深处的东西。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在公交车上,有人毫不犹豫地让座;在商店里,有人把多找的零钱义无返顾地还给营业员;在街头,有人会伸出援手,把兜里的钱或多或少投进乞丐求讨施舍的碗里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善的表现。

善良的人终究会有好的结果的,所谓“善有善报”就是这个道理。《格林童话》中《灰姑娘》这则故事中的主人公灰姑娘,尽管受尽了继母与姐姐们的欺负与侮辱,但心地依旧善良,最终获得了幸福。再比如说《小天使和鞋匠》中的鞋匠,他虽然不富裕,可心却很善,把挣到的钱救济穷人,结果小天使们为他创造了奇迹,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恶毒的人总会遭到惩罚。《白雪公主》中的王后就是很好的例子。她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伤害白雪公主,末了却为了那颗妒忌心而活活气死。可以说一个人失去了善良,就等于失去了灵魂,失去了人性,就等于行尸走肉。那些犯罪的不法分子也该醒醒了!他们利用了别人的善良,逍遥法外,为所欲为,真是可憎、可恶、可气、可恨!但最终都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

《格林童话》让我更深地了解了人性,了解了人性的真、善、美,同时也了解了人性丑陋的一面。愿每个人都成为善良的人,这样,世界才会真正成为爱的人类家。

河东区盘山道小学四年级五班韩美玉

读《格林童话》有感

从小妈妈就喜欢给我买好多作文书叫我阅读为了提高我的写作能力,可是书买多了我也不知道看哪些比较好,也总是提不起兴趣来看,经常是用到什么素材才去书里寻找。这个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格林童话》。这次妈妈算是买对了书,我刚看了一个小故事就喜欢上了。读完之后我的感触也特别多。

这本书我反复读了好两遍,起初就是读里面的小故事,后来在妈妈的引导下我发现每个小故事里面都有它的寓意。“做人要善良”这一个是我从所有小故事中找到的一个共同的启发

善,这个字眼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是一种传统美德、是心灵美的体现、是来自灵魂深处的东西。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在公交车上,有人毫不犹豫地让座;在商店里,有人把多找的零钱义无返顾地还给营业员;在街头,有人会伸出援手,把兜里的钱或多或少投进乞丐求讨施舍的碗里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善的表现。

善良的人终究会有好的结果的,所谓“善有善报”就是这个道理。《格林童话》中《灰姑娘》这则故事中的主人公灰姑娘,尽管受尽了继母与姐姐们的欺负与侮辱,但心地依旧善良,最终获得了幸福。再比如说《小天使和鞋匠》中的鞋匠,他虽然不富裕,可心却很善,把挣到的钱救济穷人,结果小天使们为他创造了奇迹,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恶毒的人总会遭到惩罚。《白雪公主》中的王后就是很好的例子。她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伤害白雪公主,末了却为了那颗妒忌心而活活气死。可以说一个人失去了善良,就等于失去了灵魂,失去了人性,就等于行尸走肉。那些犯罪的不法分子也该醒醒了!他们利用了别人的善良,逍遥法外,为所欲为,真是可憎、可恶、可气、可恨!但最终都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

5.读格林童话有感 篇五

这本书的故事都充满着魔力。每篇故事都有想告诉我们的道理。我最感兴趣的一篇故事是《渔夫和他的妻子》这一篇文章。

从前,在海边有一个很简陋、脏兮兮的屋子里。住着渔夫和他的妻子。一天,渔夫出去打鱼。打到了一条会说话的比目鱼。比目鱼对渔夫说:“我是一位王子,请把我放走。”渔夫把它放了,并回家告诉了妻子。妻子非要渔夫去向比目鱼帮他们实现愿望。渔夫只好去和比目鱼说。比目鱼一而三再而四地帮实现愿望,妻子却不知足。比目鱼就把以前帮他们实现的愿望全部都变回了他们以前的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做人要知足,不要贪心。

6.读《格林童话》有感 篇六

《绿野仙踪》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铁皮人,它是怎样从没有心到有心的,一个稻草人,它是怎样从没有脑子到有脑子,一头大狮子,它是怎样从没有单子到有胆子的。它们三个都依靠一个孩子的支持和鼓励才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个小女孩的名字叫―多萝茜。她原本是生活在美国肯萨斯州的大草原上,可是被龙卷风吹到了一个陌生国度―奥芝国。为了回到家乡,她遇见了这三个获得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的人物。

读了这个故事,我深深的想到:在我们班里有些同学,总是瞧不起成绩差的人,故事里的多萝茜却不会瞧不起没心、没脑子和没胆子的人。多萝茜能做到,我们一定也能做到。

7.读《昆虫记》有感 篇七

一、法布尔与《昆虫记》

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 (Jean-HenriCasimirFabre, 1823-1915) 出生在法国南部圣莱昂地区的一个农民家庭。因家庭贫困, 法布尔四岁时被父母寄养在邻近的祖父母家中。乡间的牛羊、禽类, 以及花鸟虫草成为了法布尔童年时期最好的玩伴, 使他对大自然的一切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渴望探索自然界所蕴含的真理。

七岁时, 法布尔重新回到父母身边, 开始接受教育。通过自己的努力, 他考上了沃克吕兹师范学校的公费生, 毕业后, 在一所小学里当教员。任教之余, 他潜心研究昆虫, 根据自己的直接观察, 撰写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由于教师的薪资待遇很低, 法布尔一生都未摆脱经济拮据的困境, 直到五十多岁时, 他才依靠辛苦攒下的稿费, 在普罗旺斯买下一处坐落在荒地上的旧宅。法布尔将这片荒地命名为“阿尔玛斯” (“阿尔玛斯”是音译, 中文又译作“荒石园”, 取其荒芜与一毛不拔之意) , 至此他终于实现了“拥有一片自己的小天地观察昆虫”的愿望。法布尔把“阿尔玛斯”当成自己的家和昆虫实验场, 在那里专心致志地思考、观察、实验和写作。1910年, 当《昆虫记》的第十卷问世时, 他已经是一位耄耋老人。

《昆虫记》的法文题目是《Souvenirsentomologiques》, 直译的话, 可以译为《昆虫学回忆录》。周作人最早把这本书译作《昆虫记》, 而后一直被译界沿用至今。法布尔之前的昆虫学家只做昆虫的搜集与分类工作, 他们手持放大镜, 解剖昆虫尸体, 仔细地查看昆虫的触角、大颚、翅膀和足, 却不思考这些器官在昆虫的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他们对昆虫的判断力、本能和生活习性甚少研究。专家们根据昆虫的外形给其命名, 把身体构造相同的昆虫归入同一种类。法布尔通过细致入微地观察, 发现这种做法并不合理, 因此, 他给《昆虫记》取了一个副标题《Etude surl’instinctetlesmoeurs des insectes》 (《对昆虫本能及习性的研究》) , 并提出要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活生生的昆虫, “研究它们在活着时的活动, 它们的本能和习性, 它们的才能和感情”, 根据昆虫“工人”所从事的职业来给其命名。法布尔的研究以直接观察为依据, 就像他自己说的:“在对某个事物说‘是’以前, 我要观察、触摸, 而且不是一次, 是两三次, 甚至没完没了, 直到我的疑心在如山的铁证下归顺听从为止”。他本着追求真理的科学探索精神来观察昆虫的劳作, 以富有情感的笔调来描写昆虫的生活, 使得《昆虫记》自问世以来就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二、《昆虫记》中的趣事儿

虽然法布尔开始动笔写作《昆虫记》时, 已经年过百半, 但他仍像一个好奇心满溢的孩童一样, 喜欢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 根据问题进行观察和实验。“我习惯在每个答案后跟着提一个新问题, 直到碰到不可知之墙为止”。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正是凭着对昆虫所怀有的浓厚兴趣, 法布尔才把大半辈子的时间与精力都放在了研究昆虫上, 就像他自己所说:“在昆虫学大量的领域内需要天真。没有大量这种资质———在讲求实际者眼中的奇思怪想, 谁还会去关心小小的虫子呢?”。他数十年如一日地手持放大镜, 观察昆虫的出生、蜕变、筑巢、觅食、求偶、繁殖, 以孩童般的视角, 真实而质朴的笔调记录下昆虫的本能和习性, 展现给读者一幅幅栩栩如生, 生趣盎然的画面。在他的笔下, 小小的昆虫们无一不是身怀技艺的行家里手:长腹蜂是挥舞瓦刀的“泥瓦工”, 黑蛛蜂是技艺高超的“制陶工”, 土蜂是下针精确无误的“麻醉师”, 切叶蜂是名副其实的“裁剪工”, 黄斑蜂是技艺惊人的“鞣毡大师”, 而蜾蠃则是“挖掘工”、“采脂工”和“粉刷工”。下面请看“演唱者”蟋蟀放声高歌的场景:

“园子里夜间歌唱的蟋蟀非常多。每一簇开着红花的岩蔷薇都有自己的合唱队员;每一束薰衣草上都有自己的演唱者。那些枝繁叶茂的野草莓树, 那些笃蓐香都变成了一个个合唱团。所有这些小生物在灌木丛间用它们清脆动人的声音互问互答;或者不如说, 每个歌手不管别人唱什么坎蒂列那 (译者注:中世纪时的一种叙事抒情歌曲) , 独自在庆祝自己的欢乐。

在天上, 就在我头顶上, 天鹅星座在银河中划上它那大大的十字架;在下面, 就在我的四周, 蟋蟀的交响乐在抑扬起伏。这歌唱自己欢乐的小不点儿令我忘记了群星璀璨的场面。这些天上的眼睛平静而冷漠地瞧着我们, 我们对于这些星星是一无所知的。”

从上面这段文字可以看出, 《昆虫记》除了是一部严谨的昆虫学作品, 还是一部优美的散文巨著, 它实现了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理性思考和感性表述的合二为一。它不像其他科学类作品那般内容晦涩难懂, 用词枯燥无味, 读来反而给人一种妙趣横生, 仿佛与虫儿面对面交流的感觉。纵观洋洋洒洒的十卷本《昆虫记》, 其语言朴素而纯真, 文风流畅优美, 隽永风趣, 深入浅出, 使得这部著作不愧有“昆虫的史诗”之称。

除了将昆虫纤毫毕现的形态特征展现在读者面前, 法布尔对虫儿心理、情感的揣摩与刻画也可谓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他本人也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动物心理学的创导人”。譬如, 毛刺泥蜂在攻击毛虫得手之后, 用跗节跺脚, 梳理翅膀, 不时地把大颚和前额贴在地面上, 用后足将身体撑得高高地, 仿佛要翻筋斗似的。法布尔认为这些动作是毛刺泥蜂表达心中喜悦的一种方式, 就好比当人类沉浸在成功所带来的欢乐中时, 会做出搓手的动作一样。有时候, 法布尔也会从人类的伦理道德视角来解读昆虫的行为, 正是虫儿身上所带有的这种人性化特征才使得该书与众不同, 引人入胜。下面, 我们来看一段关于天牛成虫与幼虫的描写。

“成虫和幼虫的职责完全悖离了常规:幼虫正值身强体壮, 拥有强健的挖掘工具, 承担起繁重的工作;而成虫却享受幸福的时光, 不懂技艺, 不工作, 只是游手好闲。孩子本应躺在他的保护人———母亲怀抱中过天堂般的生活;而这儿的孩子———幼虫, 却成了母亲的保护人。

被法布尔喻为“爬行的小肠”的天牛幼虫只有味觉和触觉这两种非常迟钝的感觉, 但它竟然可以清楚地预知未来。它为成虫挖出一条通往树皮层的通道, 后者只要钻透薄薄的木质层或树皮层就可以获得自由。法布尔用略带人性的笔触来描绘昆虫世界的日常生活, 使得整套丛书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浓浓的人情味, 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 读来令人深受感动。

在《昆虫记》中, 法布尔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昆虫的捕食过程, 在他看来, “捕猎性昆虫传记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介绍昆虫的捕猎方法”。为了弄清楚某种昆虫的捕猎技巧, 他有时会跑到野外环境中去观察, 有时会想尽一切办法捉住需要的昆虫, 再把昆虫放到人为布置的环境中进行实验。他不但亲自出马捕捉昆虫, 而且还从自己微薄的薪水中抽出一部分来召集孩子们帮忙, 有时甚至要向家人求助。当我们读到书中有关捕食性昆虫与猎物搏斗的场景描写时, 就会觉得法布尔的所有努力与付出都是值得的。昆虫仿佛被置于聚光灯下, 交战双方的动作之传神, 场面之生动, 交锋之激烈, 一切都展现得那么淋漓尽致, 且看:

“当敌人靠近时, 它便立起身体, 模仿舞蛛的样子做出防御姿势。滑稽蛛蜂对它的威吓不屑一顾, 在滑稽的外表的掩护下, 它猛地冲向彩带圆网蛛, 动作非常敏捷。它们闪电般交战了一回合, 彩带圆网蛛被打翻仰躺在地。蛛蜂在上, 它与圆网蛛腹贴着腹、头顶着头;它用足控制住彩带圆网蛛的足;用上颚咬住对方的头胸部;它用力蜷起腹部, 向下方伸过去;它拔出螫针;接下来便……”

弱肉强食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 当我们读到此处, 不禁要为法布尔传神的描写而大声喝彩, 透过文字仿佛能看到捕食性昆虫与猎物正在上演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生死大战。然而, 这种战斗场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凶残与血腥, 相反, 更多地显示出生命力的蓬勃。

如果不是法布尔对渺小生命所怀有的尊重与热爱, 不是他的悉心观察和详细描述, 也许虫儿的这些故事还不为人所知呢。法布尔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微观世界的大门, 让我们领略到昆虫那妙不可言的灵性。在阅读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捧着一颗真诚的心来对待每一种昆虫, 他就像是一个为儿孙讲述故事的老人, 把昆虫世界的趣事儿向读者娓娓道来, 令人回味无穷。

摘要:《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撰写的一部关于昆虫本能与习性的著作, 全书充满了各种妙趣横生的昆虫故事。作者以其敏锐的目光来观察昆虫, 以朴实而略带人性的笔触来描写昆虫, 把读者们带进了一个趣味无穷, 五彩缤纷的昆虫世界。

关键词:《昆虫记》,法布尔,昆虫,故事

参考文献

[1]石蔷.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法布尔[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8:43.

[2]法布尔.昆虫记 (卷七) [M].姜洁等译.花城出版社, 2001:165.

[3]法布尔.昆虫记 (卷四) [M].姜洁等译.花城出版社, 2001.

8.读童话故事培养自我保护意识 篇八

去年,有关幼女被性侵的新闻层出不穷,作为一名女童的母亲,我着实感到不安,生怕那些让人恐惧的事情也发生在自家孩子身上。针对不断涌现的负面新闻,不少专家都提醒家长们从小培养孩子的防范意识,及早为他们打预防针,让孩子自动远离那些有危险的人,尤其是居心叵测的异性。然而,作为一位母亲,我虽然深知让孩子提高警惕的重要性,但看着孩子纯洁的眼睛,我实在不忍对她说出“小心男性亲戚或者校长和老师们,因为他们有可能做出伤害你身体的事情”。我怕一旦把真相告诉孩子,就会给她留下心理阴影,使其对男性产生恐惧,进而影响女儿未来的婚恋健康。所以很长一段日子里,我都思来想去,焦灼不安。

有一次,我偶然看到了童话大王郑渊洁先生出版的一套书,名叫《皮皮鲁送你100条命》,全书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告诉了孩子们许多自我防护知识。这本书让我突发灵感:女儿平时最喜欢听童话了,那么,我何不学一学郑渊洁,在给女儿讲童话故事的过程中增强她的防护意识。这样,其中内容既容易被孩子接受,又不至于给孩子留下太大的心理阴影,岂不是两全其美?

改编童话,融入安全知识

经过一番思索,我开始实施自己的计划。我决定首先对经典的童话故事进行改编,在原版的童话故事中加入一些全新的内容,让女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汲取安全知识。女儿莱莱是个童话控,特别喜欢格林童话,尤其爱听和公主有关的故事,像《白雪公主》、《海的女儿》等童话简直是百听不厌。于是我决定首先从这些童话入手,给女儿上几堂自我保护课程。

当天晚上,我就给莱莱讲了一个新版《白雪公主》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白雪公主依然是个美丽优雅的姑娘,但与原版故事不同的是:这个公主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她知道男女有别,所以虽然跟七个小矮人是好朋友,但每次洗澡和换衣服时都会关好门窗,而且每晚都会回自己的房间睡觉,而不是和几个小矮人哥哥睡在同一个房间。还有,白雪公主是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的,因为她觉得陌生人有好有坏,在无法辨别对方是好人还是坏人的前提下绝对不能乱吃别人给的食物,喝别人给的水,所以她根本就没有吃下巫婆给的苹果,而是趁巫婆不注意悄悄换了一个好苹果,然后假装中毒而亡,否则怎么可能那么轻易就醒过来了呢?……

莱莱对原版故事非常熟悉,所以当我改变故事细节时,立刻引发了她的注意。加上孩子天生的好奇心理,莱莱对我讲的新故事很感兴趣,将“男女有别”、“不要吃陌生人的食物”等要点轻而易举地植入了她的脑海。见自己的办法可行,我便继续研究有关公主的童话故事,然后加入了自己想要表述的观点,在睡前一一讲给了女儿听。

“公主”教女儿自我保护

在此后的一段日子里,我对灰姑娘、海的女儿、豌豆公主等童话进行了改编。我告诉女儿,灰姑娘之所以要在12点之前赶回家,不仅仅是怕美丽的衣服和鞋子变回原形,还有一个原因是她觉得好女孩不应当在外面待到太晚。正因为她的坚持,王子才被她深深打动了,认为她不止拥有美貌,而且是个自尊自爱的好姑娘,适合当未来的王后。所以他才会锲而不舍地寻找灰姑娘,也不介意她的贫寒出身,坚持娶她为妻。

讲人鱼公主的故事时,我对女儿说王子之所以没能爱上小人鱼,而是娶了另外一位公主,不仅仅是因为他不知道小人鱼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也不是小人鱼不够美,而是因为他最初见到小人鱼的时候,她没有穿衣服,仅仅用头发遮挡着身体。王子坚信,未来的王后应当穿得庄重得体,绝不能在别人面前暴露身体,所以他选择了另一位符合要求的公主为妻。

在豌豆公主的故事里,我告诉女儿,当得知豌豆姑娘是真正的公主之后,王子高兴地送了一块钻石给公主,并邀请公主当晚留宿在自己的房间里。没想到公主拒绝了,并且告诉王子:“真正的公主在参加婚礼之前是不能跟男子住在同一个房间的,也不会随便接受别人的礼物,更不会被礼物所诱惑。你的做法不像一位真正的王子,所以我不会同你结婚……”后来王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再三向公主道歉,并且保证在结婚之前一定不会侵犯公主,豌豆公主这才原谅了他。

小故事发挥大作用

不知不觉中,我已经改编了十几个经典童话,还杜撰出了几个诸如魔鬼变身混入校长老师的队伍伤害公主,尴尬事情发生后公主因为没有及时告诉母亲而被魔鬼变成老鼠的故事。我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量讲得生动有趣,女儿也饶有兴致地从中总结出了许多“公主法则”,比如自己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绝不能让人摸,不能接受陌生人的饮料食物,不要跟男子独处一室,就算是自己的长辈、老师或者校长也不可以……

上一篇:怎样做个好父亲散文下一篇:优秀运动员采访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