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应用的技术架构(共13篇)
1.移动应用的技术架构 篇一
在船舶电子系统网络构架工作中,需要做好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的协调设计工作,制定完善的软硬件设计方案,根据管理工作要求,建立先进的工作机制,创新软硬件的设计形式,提高技术应用效率。Profibusdp1.5MBpsRS485WindowsS7313Profibusdp在硬件设计中,使用总线通信协议,构成高效的监控网络系统,在多个主要系统混合建设基础上,将通信速率设定为,网络中主要使用型号的转发器。在控制过程中,设置监控预警机制,并采用服务器,以提高系统的兼容性。同时,在辅助操作单元的设计时,要重点考虑电子系统的兼容性,本文主要使用PLC系统对其进行控制,然后构成了总线控制网络。MCGSMicrosoftWindows100在软件设计时,要重视上位机电子系统的架构设计,其中涵盖了数据、警告、流程与动画显示等处理层面,通过合理的优化,可以快速提高船舶电子网络的控制能力,达到实时监控的效果。在监控系统软件设计中,可以引进国内先进的组态工具软件系统,该通信系统在现代化船舶电子系统网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然后基于设计网络单元,建立流程管理、动画显示、信息输出、数据处理等模块体系,在远程控制技术的支持下,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4,5]。下面介绍一种线性拟合优化技术,也称为多元线性回归优化技术,通过对系统中的众多参量进行综合处理,能够显著改善总线通信的效率。假设系统存在变量x1,x2,,xm,其中输出函数y具有n组变量。x11,x12,,x1my1x21,x22,,x2my2xn1,xn2,,xnmy3,(1)上述矩阵描述了y关于x1,x2,,xm的拟合函数。进行线性化处理后,得到y=a0+a1x1+a2x2++amxm+e,(2)其中,系数a0,a1,a2,,am可根据系统的最优化二乘法确定。
4结语
上文总结了总线通信技术在船舶电子系统网络架构中的应用方式,提出软件与硬件的设计建议,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在未来发展中,船舶电子系统网络架构的设计前景良好,能够全面发挥总线通信技术优势。
2.移动应用的技术架构 篇二
大型企业信息系统的推广与发展,一方面极大提高了企业业务处理能力,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计算机设备的发展。随着智能移动设备的日新月异,人们的办公地点不再局限于办公室的计算机前。智能设备作为企业信息系统的移动终端,是未来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领域。
微软的移动设备在全球的PDA市场中拥有45%的市场占有率,其移动智能产品覆盖全球93个运营商55个国家。在硬件设备与操作系统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设计移动应用系统的架构,成为了移动信息系统性能与稳定的决定因素之一[1]。
2. 移动应用系统架构
普通用户可能早已对PC有着熟悉而丰富的体验,然而智能设备不同于一般的PC机,它在许多方面和PC有着较大的差距。作为智能设备,其突出的功能优势在于对数据的“移动处理”,能够提供没有地域限制的工作环境。所以,数据的传送和同步功能是移动应用系统的关键所在。
一方面,大型企业一般都已经发展成型了相关的信息系统,移动客户端的引入只能在原系统的基础上扩充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智能设备的网络通信需要借助当地的移动网络供应商提供接入服务,增加移动网关层次可以减轻原有信息系统服务器的负担。再者,移动应用不可能同时完成企业信息系统的所有数据通信访问。作为应用的业务来说,也不会要求一次的处理涉及太多的逻辑数据关系[2]。
为此,在移动应用系统设计中,需要增加一个逻辑层次———移动网关层。整体结构如图1。
现有系统部分包括原来已经建设好的信息管理系统、知识库或其他的遗留系统。为了更好地与移动网关进行通信,利用Web Services的形式将在现有系统处理,从而提供一套标准的服务接口。
移动网关部分将提供一个对外的地址,用于移动客户端的接入。同时负责将现有系统的数据进行重新整合,快速准确地实现数据在移动设备与信息系统之间的交换。另外,移动网关还可以作为安全策略控制的平台,对每一个接入的移动客户端进行访问控制。
移动客户端则主要负责用户的交互处理,基本业务逻辑的应用,以及离线数据的缓存,通信队列管理等。
移动应用系统总体是以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依托,从架构上添加数据的过渡处理层次辅助原有系统工作[2]。为此,数据网关与原有系统直接的工作关系是结合较紧密,作为移动客户端的功能实现,仍有赖于移动客户端的内部架构。
3. 分层架构在移动设备中的实现
目前的智能移动设备运算能力已经可以与当年的奔腾级PC比拟,PC机中的程序逻辑架构也适用于移动设备上运行。特别在微软.net compact framework平台的支持下,使得大部分桌面开发的应用模式可以在移动应用程序中使用,这样既可以大大方便开发人员的设计,也提高了程序在设备中的运行效率[2,3]。
在桌面程序设计中已经广泛使用的分层架构,在移动程序中也可以实现。详细架构内容如图2。
3.1 用户表示层实现[4]
表示层负责从用户方接收命令、请求、数据,传递给业务层处理,然后将结果呈现出来。作为应用程序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构建不适当的表示层可能会导致复杂性太高、缺少灵活性,并使得用户控制效率低下,不尽人意。在复杂应用的系统中,状态与流程的管理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它们同样是业务逻辑的一部分,如果不加以封装的直接写在事件函数中将导致业务依赖表示层。除了在设计中抽象业务的处理过程行程驱动类外,针对移动设备的显示范围较小,处理速度相对较慢的问题,在UI的设计尽量做到以下两点。
(1)优化窗体的加载速度。减少控件的数目,减轻窗体绘制所需要的处理的工作;减少初始化的Method,尽量在后台或驱动类中实现数据的初始化,减少控件加载时间。
(2)优化程序的运行速度。数据直接加载到控件而不是绑定到控件,最好自己设计一个适配器按照某种映射关系来自动处理这样的绑定。使用Xml Text Reader而不是XmlDocument来进行XML数据的读取。使用后台线程技术来处理耗时的工作,独立的驱动类设计就是为了减轻窗体的负担,让用户从UI的等待中解放出来。
3.2 业务逻辑层实现[5]
业务数据又是业务逻辑的核心,最终业务数据将以一种固定的格式表现于内存中,在系统的各个层次间传输,充当数据传送对象的角色。表达业务数据的方式一般分为表格模式和域模式。
表格模式是将数据库中的表直接映射成为业务数据对象,这样的优点是适合于机器操作。ADO.NET直接提供了这种操作的便利,VS中绝大多数的控件都支持数据绑定操作,这样虽然可以在数据直接显示到相应的控件内,但不能表示复杂的业务逻辑关系,只适合于业务需求与数据表对应关系很直接的需要快速开发的情况。使用数据绑定的缺点比较明显,复杂数据表现不直观,作为数据传送对象在各个层次间传输,尤其是分布式环境,庞大的体积,相对缓慢的实例化对于性能造成很大压力。
域模式则需要根据实际业务逻辑,按照现实方式使用面向对象思想建模,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业务复杂的系统。通常采用自定义数据实体方式表达。自定义数据实体,有着良好的性能,编译时的类型检查,数据表现方式非常直观符合实际业务的操作方式等优点,但需要自己定义维护类,在分布式环境下需要自己编写序列化方法。
综合各种因素考虑,虽然业务简单对应直接的系统,我们以表格模式建模开发效率很高但难免保证系统日后不会变的复杂,因此出于复用性,扩展性,性能等方面选用域模式建模为佳。
3.3 数据层实现[5,6]
数据层的宗旨就是为数据源提供一个可供外界访问的接口,我们应该选用一种能够提供数据源无关的抽象数据访问接口并通过在其下挂接各种不同的数据连接件来访问数据源的数据层组件,这样做便于移植到不同的数据源上。
但是移动设备对数据处理与应用有着它独特需要解决的问题——移动数据的同步。通过SQL Server CE可以建立一个本地的数据存储空间。SQL Server CE与移动网关所连接的数据库有着相一致的数据组织结构,通过移动网关可以实现订阅的管理,或者数据的同步。
对于偶尔的连接访问,可以通过服务代理程序直接访问外部的Web Services调用。这样可以第一时间获取重要的资料或回送及时采集的数据信息。
3.4 移动业务应用程序的公用组件
除了MVC模型三层次的实现外,设计和结构构建应用程序还需要实现常见任务的基础结构组件。
管理组件:1)记录。这包括存储关于规范事件的数据,连接时可从服务器收集这些数据。2)部署。这使将应用程序部署到设备上以及在添加新功能时更新应用程序变得更容易。3)配置。这包括支持丰富的存储机制和允许服务器传送复杂数据,例如每个用户或每个设备的特定配置。
安全性组件:凭证管理。这包括存储用户凭据,从而能够验证对偶尔连接的Web Service的验证。
连接性组件:连接和网络管理。这包括提供评估设备的当前连接性和对连接性的更改做出反应的功能。
4. 结语
在多层架构的系统应用中我们可能会从其他的业务系统中获取数据,也有可能我们的数据库存在于服务器上而不是设备本地。甚至乎我们的业务规则或计算引擎根本不在本地。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与这些外部系统进行数据和业务的交互。从外部系统获取数据或者提交本地的数据到外部系统进行规则运算或检测。我们可能需要使用数据库直接连接访问、MCSF无连接代理、Remote Data Access(RDA)、XML Web Services等技术来实现。
作为架构设计师,必须确保移动智能客户端应用程序来自可靠的、基于实践检验的基础。同时,这个基础能够提供应用程序开发的标准方法;提高常见体系结构组件的重复使用性;隐藏复杂性,使开发人员能够将精力集中于业务问题,而不是集中在基础结构组件上[1,3]。
参考文献
[1]温昱.软件架构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陈新.应用框架的设计与实现——.NET平台[M].温昱,靳向阳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3]移动客户端软件工厂-社区技术预览版本[EB/OL].http://ms-dn2.microsoft.com/zh-cn/library/aa480471.Aspx.
[4]选择正确的表示层体系结构[EB/OL].http://msdn2.mi-crosoft.com/zh-cn/library/aa480039.Aspx.
[5]设计模式:Model-View-Presenter[EB/OL].http://www.mi-crosoft.com/china/msdn/library/architecture/architecture/architecturetopic/MVP.mspx
3.物联网技术的架构与应用 篇三
关键词:物联网;RFID;J2EE
中图分类号:TP39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8-0000-02
Architecture and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Lin Yan1,Lin Yuan2
(1.Liaoning Provinci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Shenyang110013,China;2.Sujiatun Bureau of Economic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Shenyang110101,China)
Abstract:The Internet of Things is regarded as the computer,the Internet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after the third time,because of its vast wave of industrial application prospects under governments'attention.The structure system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on the key technology plays a decisive networked application effect.Content networking applications, can change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management mode,let management become more intelligent,more efficient.
Keywords:Internet of Things;RFID;J2EE
物联网是通过各种感知设备和互联网,连接物体与物体的,全自动、智能化采集、传输与处理信息的,实现随时随地和科学管理的一种网络;是对当今各种新技术、新理念的高度融合,它打通了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生物技术、机械技术、材料技术等以往关联不大的技术之间的通道,使得这些技术真正融合为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了通信从人与人向人与物、物与物的拓展。物联网行业应用需求广泛,潜在市场规模巨大,它将成为全球下一个万亿元级规模的新兴产业。目前物联网技术发展已列入我国国家级重大科技专项,可以肯定其代表了下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将会像互联网一样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驱动器,带领全球经济走出危机。
一、物联网的应用架构
(一)基于RFID的物联网应用架构。RFID可能是三类技术体系中最灵活的能够把“物”改变成为智能物件的,它的主要应用是把移动和非移动资产贴上标签,实现各种跟踪和管理。RFID只是编码的一种载体,此外还有其他基于物理、化学过程的载体。
(二)基于传感网络的物联网应用架构。物联网中的传感网络主要是指无线传感网络(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由分布在自由空间里的一组“自治的”无线传感器组成,共同协作完成对特定周边环境状况,包括温度、湿度、化学成分、压力、声音、位移、振动、污染颗粒等的监控。
(三)基于M2M的物联网应用架构。业界认同的M2M理念和技术架构覆盖的范围应该是最广泛的,包含了EPCGlobal和WSN的部分内容,也覆盖了有线和无线两种通信方式,一个典型的M2M系统包括:M2M应用,M2M中间件,网络层,M2M网关层,远程设备。
二、物联网中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涉及的新技术很多,其中关键技术主要有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云计算(传输数据计算)。
(一)射频识别技术。俗称“电子标签”,是特联网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是实现物联网的基础与核心。这一技术由三个部分构成:标签(Tag),附着在物体上以标识目标对象;阅读器(Reader),用来读取(有时还可以写入)标签信息,既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移动的;天线(Antenna),其作用是在标签和读取器之间传递射频信号。此技术的可以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系统,高速公路的自动收费系统。射频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难点有:射频识别的碰撞防冲突问题,射频天线研究,工作频率的选择,安全与隐私问题。
(二)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是提取信息的关键器件,是现代信息系统和各种装备不可缺少的信息采集手段。由于物联网通常处于自然环境中,传感器要长期经受恶劣环境的考验。即使是最现代化的电子计算机,假如没有准确的捕获和转换,一切准确的测试与控制都将无法实现。在物联网方面的应用中,需要传感器在感知信息方面和自身的智能化和网络化方面有较大方面的提高。
(三)网络通信技术。最基础的物物之间的感知通信是不可替代的关键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包括各种有线和无线传输技术、交换技术、组网技术、网关技术等。其中M2M技术是指所有实现人、机器、系统之间建立通信连接的技术和手段,同时也可代表人对机器(Man-To-Machine)、机器对人(Machine-To-Man)、移动网络对机器(Mobile-To-Machine)之间的连接与通信。M2M技术适用范围广泛,可以结合Wifi、BlueTooth、Zigbee、RFID和UWB等近距离连接技术,此外还可以结合XML和Corba,以及基于GPS、无线终端和网络的位置服务技术等。此技术可用于安全监测、自动售货机、货物跟踪领域。目前M2M技术的重点在于机器对机器的无线通信,而将来的应用则将遍及军事、金融、交通、气象、电力、水利、石油、煤矿、工控、零售、医疗、公共事业管理等各个行业。
三、物联网的典型应用
(一)智能交通。智能交通解决交通拥堵、提高行车安全、提高运行效率的重要途径。我国交通问题的重点和难点是城市道路拥堵。在道路建设跟不上汽车增长的情况下,对车辆进行智能化管理和调配就成为解决拥堵问题的主要技术手段。在中国已经有20多个省区市实现公路联网监控、交通事故检测、路况气象等应用,路网检测信息采集设备的设置密度在逐步加大,有些高速公路实现了全程监控,并可以对长途客运危险货物运输车辆进行动态监管。
(二)智能家电。物联网的预期应用中,智能家居是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智能家居,由网络家民和家庭网络所组成的家庭设施,通过学习、推理等方法为用户提供服务和自主管理能力。家庭网络,是融合控制网络和多媒体信息网络于一体的家庭信息化平台,用以实现在家庭范围内信息设备、通信设备、娱乐设备、家用电器、自动化设备、照明设备、家庭求助报警、保安(监控)装置及水电气热表等设备的信息互联。网络家电,是将普通家用电器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智能控制技术设计改进的新型家电产品,可以实现互联组成一个家庭内部网络,同时这个家庭网络又可以与外部互联网相连接。
(三)煤炭管理。在煤炭企业仓储管理中,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有了广泛应用,将物联网应到煤炭企业的仓储管理中,建立智能化的现在仓储管理系统,可以极大提高仓储的管理效率。
图1.煤炭企业物流系统模型
整个系统采用J2EE架构,用户通过访问服务器获得数据。在物联网层提供各种数据接口,利用GIS和仓储中的传感器,直接将数据发送到系统数据库中,以便顶层平台可对数据进行处理。平台实际需要的物理服务器3台,分别作为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备份服务器。
图2.平台技术架构图
通过利用物联网技术,将物联网作为数据基础采集平台,提出新的煤炭作业物流运作模式,可最大程度的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将订单、生产计划、仓储、物资采供、物资供应以及运输销售过程中的车辆调度中的所有信息全部共享。
四、结论
物联网的发展涉及产业创新、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直接推动国家信息化进程,是改善民生、利国惠民的重要技术手段和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更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我国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但国内的生产现状还停留在低附加值的状况,物联网这一新技术的出现,不仅对传感器市场带来具大的潜力,更会对传统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李航,陈后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前景[J].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2]许亿祺.物联网与家电[J].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
[3]刘鹏程.浅谈物联网与物品编码标准化[J].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4]崔曼,卢建军,赵安新,卫晨.基于物联网的煤炭企业物流信息平台[J].西安科技大学,西安邮电学院
[5]纪寿文,李冉.物联港规划与建设[J].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作者简介]林艳(1980-),女,辽宁阜新人,学士学位,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林源(1985-),男,辽宁阜新人,学士学位,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
4.移动应用的技术架构 篇四
摘 要 微课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产物,微课因为其教学时间短、简单实用、资源占有量小、资源组成情景化等适应当代互联网时代的特点而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本文主要介绍微课技术的概念、制作方法,并分析微课技术在移动终端设备上的应用。
关键词 微课技术;制作;移动终端;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41-0088-01
0 引言
在网络带宽的加大、视频压缩与传输技术的发展、无线网络的普及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日渐流行的时代,互联网连带着我们的社会进入了一个微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等事物风起云涌,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迅速地流行发展起来。在此背景下,微课技术应运而生,并迅速地为教育界重视。微课技术对于移动学习时代下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微课的组成及其特点
微课的新颖之处在于其“微”的特点,包括微视频、微教案、为习题、微课件等元素。一般的“微视频”为5-8分钟,最长也不过10分钟。微课视频围绕某一个知识点、某一个问题、现象或者案例展开,其既区别于传统单一课件、案例的教学模式,又在其基础之上有所创新和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
微课主题突出,有单一而又明确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内容更加精炼,主题也更加明确。微课资源丰富,其可以模拟出一个与具体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真实情景化的“教学场景”,把观众引入一个真实的场景之中去学习。而且微课精髓在于其“微”,短小精悍却使用方便,5-8分钟的视频更符合当代视觉驻留特点和中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特点;微课的占用内存小,采用Flv等一般网络系统支持的格式,下载、保存、播放都非常方便,适合在移动终端设备上的使用。微课的制作方法
2.1 摄像工具拍摄
这种微课录制方法是直接运用摄像设备拍摄教学过程、然后经过后期处理得出视频的过程。第一步要针对微课主题、设计出详细的教学方案;第二步是在黑板一类的展示台上进行教学过程,运用录摄像设备将过程记录下来,注意要保持摄像头清洁,避免强光的刺激;最后是对已经录制的视频进行后期加工、美化和编辑,让其更加美化、精致。
2.2 录屏软件录制
这种方法是在计算机中安装如camtasia studio等录屏软件,运用这种录屏软件直接记录在计算机上演示的PPT课件等教学过程。这种方法第一步还是要进行选题设计,针对选定的教学主题搜集教学材料和媒体素材,制作成PPT课件。第二步要准备与PPT课件相符合的教学素材和习题;第三步是进行教学活动。在电脑屏幕上运行视频录像软件和教学所需要的PPT、Word等软件,演讲者要带上耳麦,将耳麦话筒、PPT课件、录制软件调节好之后开始录制。执教者要一边演示一边讲解,为了使教学过程生动可以用其他多媒体工具或者素材;第四步是对录制完成的视频进行美化和编辑;第五步执教者要对此次微课进行相应的总结和反思。
无论是那种制作方法,执教者都要明白微课的功能是解惑而非授业,选取知识点要尽量选择热门的考点和难点,要注意零碎知识的系统化。考虑到听众的多元化,在讲解的时候要尽量口语化,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把PPT就当演讲稿,语调要有一定的节奏感,能让听众听得进去;录制的时候执教者要适当地看着镜头,保持和观众的眼神交流。微课在移动终端上的应用
随着移动设备的不断普及,学生使用移动终端设备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学生使用手机、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通常是在听音乐、玩游戏、上网等娱乐活动。而微课便于在移动设备上进行下载、保存、播放。如果我们将微课运用到移动终端设备上,利用多媒体的丰富性和移动终端设备的便捷性,那么微课技术肯定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在技术角度上讲,移动终端以及其配备的应用软件可以支持微课的运用。网络技术与智能平台应用软件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使得移动终端的使用越来越简易、越来越快速,移动终端上的应用软件越来越多,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可以很快地掌握这些移动终端上的新技术。不过由于学校考虑移动设备的过度使用可 能会影响学生学习,目前大多数学校禁止学生携带智能手机等数码设备。对此学校可以尝试提供对移动设备的保管、充电等服务,让学生可以携带移动终端设备,而且可以正确运用这些新技术。教师也可以建立微课资源交换空间。
当微课运用在移动终端设备上,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运用微课来学习知识。在此笔者要提出几点关于微课在移动终端上应用的策略。以讲授知识为主的微课可以让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预习,对知识进行独立的分析和思考,让学习更有针对性,提高学生听课质量。当学生在课堂之后看相关的微课,就能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去寻找更多的拓展内容,如果你觉得课堂上老师教的内容太过枯燥而不愿去听,那么你可以使用微课进行弥补,微课上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风格的讲解,会运用大量的图片、视频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从而能更深地理解课本知识,突破学习难点,进行查漏补缺。以答疑为主的微课则是老师专门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疑问而开展的专题讲解,执教者会举出学生易错的典型问题,在丰富多彩的PPT等多媒体展示下分析讲解,帮助学生调拨疑难、总结反思。学生可以有选择性地、有针对性地去听微课,让其成为学生学习的好
帮手。
无论是摄像机对黑板的录像还是运用录屏软件进行微课的制作,微课的制作技术都在向着简易化和快速化的趋势发展。而学生可以在家里打开移动终端进行学习,或者在户外环境甚至无聊地时候进行学习,可以养成学生随时进行移动学习的习惯,、幽默而又丰富多彩的微课内容和便捷的移动终端设备可以满足学生想学就能学的愿望。笔者相信,微课技术可以推动学习和教育的新发展,开辟移动教育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5.论移动信息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应用 篇五
关键词:移动信息技术 物流业 应用 影响
移动信息技术的特点
试想一下,如果信息处理和传递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到达个人,那么办事效率的提升将无法估量。因此,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正逐渐成为大多数 企业 提升工作绩效的首选方案。移动办公管理系统(m-office)、移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m-crm)、移动供应链管理系统(m-scm)的“3m”业务,可以为资金有限的中小型企业提供专业的移动客户服务或移动办公管理。
(一)“m-office”可以让移动办公成为可能
移动办公其实是一种软件类产品,只要安装在企业的主机上就可以使用,这种系统的功能类似oa系统,但对企业的it水平要求不高。移动办公管理系统可以通过e-mail、即时消息、流程审批、手机与系统的交互,来实现企业内部沟通与业务处理、对外营销与服务的自动化与 电子 化,及公司文档、文件电子化管理,实现跨部门、跨地域、跨时间的经验与信息共享等。
(二)“m-crm”能定期发给客户关怀短信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m-crm更倾向于为企业提供客服领域的服务。它可以帮助企业为客户提供细节性的、人性化的服务。例如在客户生日或指定特殊日自动给客户发送祝福或提醒短信。此外系统还能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随时接收消费者通过短信发送的反馈、投诉和建议等。
(三)“m-scm”可帮助企业实现总部与分部的信息沟通
“m-scm”是移动供应链管理系统,除可帮助企业实现短信手段的客户服务外,还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总部与分部(或各卖点)的即时信息沟通。例如一个化妆品企业在深圳设有20个分售点,由于每个分售点并不一定会配备电脑,因此一般情况下该企业很难把所有销售点每天的营业额定时汇总。而通过移动供应链管理系统,就可以实现让专柜工作人员用手机进行汇报:专柜人员通过编辑固定格式发送短信到系统的平台,系统在固定时间进行统一汇总后,会自动生成当日的销售总表,并发送到相关管理人员手中。
现在移动通信的目标市场已经由个人转向企业,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将更广泛地应用到企业的生产控制、移动办公和服务营销三大领域,为各行各业实现随时随地的信息处理提供高速通道。
在物流业,移动信息技术可以让车辆和包裹旅行。运用电脑 网络,公司所有车辆的地理位置、行驶路线、车速和承载状况一清二楚;通过自动报送系统,司机只需拥有一部移动公司的手机,就能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所有可用货运信息,再也不必因沟通不良而浪费货源资料;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司机也只需按动预设的按钮,便可启动与公安部门的联动系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便是物流企业在插上“移动信息化翅膀”后的真实写照。
“移动通信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正在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对于传统的物流企业,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革命”。目前,物流业已经成为 现代 服务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与此同时,物流业对于信息化的要求也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移动公司通过gprs网络,结合pda终端,形成了一套有效提高物流管理效率的应用解决方案。
物流业对移动信息技术的需求
生产和运营过程中的及时性、可靠性是物流行业的命脉,也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现代物流企业在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过程中,对移动信息技术存在如下迫切需求:
(一)定位
对运输车辆进行定位、调度、监控,以提高运输能力、节约空跑成本、保障车辆安全:(客运出租、短途货运/货的)定位车辆的位置和空闲状况,进行准确有效调度,避免车辆无谓空跑,节约成本;(中长途货运)监控车辆的在途情况,及时处理不利情况,保证货物的按计划到达;保障外出车辆的安全、防盗。
(二)移动沟通
公司与外出司机之间及时传递在途信息,天气、交通 状况、其他信息提醒等。在途信息沟通:公司与司机沟通运输途中情况、到达情况,或者进行调度;天气交通信息的发布:对于本地、路途中的交通情况、天气情况、路途情况进行及时提醒;将车辆检查、年审、牌照等信息及时通知所有司机;司机之间沟通:路途问题的沟通、有关货物/客户信息的沟通(尤其适用于出租、货的,或者由个体司机组成的运输公司)。
(三)客户服务
建立客户资料库,为客户提供定期的问候、报价、传达货物运送信息:运输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物流公司意识到客户服务的重要性,需要与客户保持长期的联系,并为客户提供货物在途的信息;对于短途运输,货物的在途信息一般不需要提供给客户。当然,如果能够第一时间将货物到达的信息通知客户,将更好赢得客户的信任。
(四)射频识别(rfid)将成为未来物流领域的关键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rfid标签具有体积小、容量大、寿命长、可重复使用等特点,可支持快速读写、非可视识别、移动识别、多目标识别、定位及长期跟踪管理。rfid技术与互联网、通讯等技术相结合,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物品跟踪与信息共享。
从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及全球物流信息化 发展 趋势来看,物流动态信息采集技术应用正成为全球范围内重点研究的领域。我国作为物流发展 中国 家,已在物流动态信息采集技术应用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例如条码技术、接触式磁条(卡)技术的应用已经很普遍,但在一些新型的前沿技术,例如rfid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方面还比较落后。专家分析认为,rfid技术应用于物流行业,可大幅提高物流管理与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另外,从全球发展趋势来看,随着rfid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rfid产业将成为一个新兴的高技术产业群,成为国民 经济 新的增长点。因此,rfid技术有望成为推动现代物流加速发展的新型润滑剂。其他还有内部办公,如会议通知、送货信息和提货确认。
由于无线通讯的日益普及,gsm/gprs或者cdma网络几乎遍及全国,如能有效地使用无线网络传输信息,则可以扩展物流企业业务扩展的领域。由于目前大多数国内的商品均已实现了条码化管理,这为实施方便快捷的电子化数据采集提供了前提。而正在不断完善中的gprs(通用无线分组业务)技术,则成为了无线广域网信息传递的最为理想的网络平台。结合条码数据采集和gprs的无线网络的无线信息采集方案,不仅能够满足物流数据采集方便快捷,而且实施简单,成本低廉,是目前最为理想的实施方案。
6.移动应用的技术架构 篇六
(1)移动终端应用于物联网。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移动终端拥有与网络信息节点实现同步移动和随时通信的特点,物联网拥有众多的信息节点同样也要与移动终端实现实时实地的交流与跟踪,所以这一部分可以运用到物联网中。移动终端现阶段只能做到数据和语音通信功能缺乏信息感知和物品的全面控制功能,因此,需要在设计过程中移动终端设置传感器或在现有的传感器技术上增加移动通信的功能,才能在物联网中将相关的移动节点相连起来,实现移动通信技术和物联网的连接。
(2)移动通信传输网络应用于物联网。移动通信传输网络可以将远距离的不同节点的数据信息实现相互连接和传递,也就是可以实现远程传输,物联网是一个跨越不同领域和地域的系统,要实现信息的远程传输在这一方面完全可以将在全球范围内可进行信息传递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应用起来。只有移动终端能够快速地接入高速稳定的宽带才能让无线的物联网做到信息传递畅通无阻,这也是要求无线移动通信向更高的技术层面发展,而我国近年来一直在推动着宽带提速,相信会让物联网的发展更为顺畅。
7.移动应用的技术架构 篇七
关键词:移动应用,混合模式,软件架构
移动应用的发展和开发模式
2000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诞生,2010年已被业界普遍认为是移动互联网的元年。从2000到2010的十年时间里,中国移动互联网呈爆发式发展,使得在移动终端上使用各种互联网应用渐渐成为一种习惯。移动应用的发展激发了广大开发者进行移动应用创作的极大热情。目前,移动应用开发方式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原生开发模式、移动Web开发模式和混合开发模式。
原生开发模式使用移动终端操作系统所支持的程序语言来编写移动应用。目前市场上移动终端操作系统有很多种。因此,要使用原生开发模式开发出一款能够适用于各种操作系统的原生应用,开发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平台间的移植工作,这就决定了采用原生开发模式进行移动应用开发具有周期长、开发门槛高、开发成本高、不跨平台等缺点。当然,原生开发模式也有优点,它可以访问移动终端的所有功能,速度更快、性能更高、用户体验更好,等等。
移动Web开发模式使用传统的Web开发技术进行开发,通过移动终端浏览器进行访问。较原生开发模式, 它具有开发周期短、开发门槛低、开发成本低、跨平台等优点,但是移动Web应用是基于浏览器的,无法调用移动终端系统API来实现一些高级功能,用户体验差。
混合开发模式采用Web开发技术,通过中间件包装成各平台的应用程序,可以通过中间件的集成,调用大部分常用的移动终端系统API。因此,混合开发模式同时具有原生开发模式和移动Web开发模式的优点,即具有跨平台、开发门槛低、开发成本低等优点。
校园移动应用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各大高校基本完成了校园无线网的基础设施覆盖,为移动终端开展各项应用打开了方便之门。但就目前的情况看,校园的移动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成熟的校园移动应用很少,部分校园移动应用是由学生团体自发组织进行研发,研发过程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科学的工程性管理,可维护性比较差,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想使校园移动应用更好地、持久地服务于广大师生,就需要构建一个校园移动应用软件架构,学生通过简单的学习就可以进行校园移动应用的开发和维护工作,这样就可以保持移动应用的研发团体相对稳定,也可以保证校园移动应用的可持续发展。
校园混合模式移动应用软件架构的构建
混合开发模式具有开发门槛低、 跨平台开发的优点,是今后移动应用开发的主流,也是进行校园移动应用开发的首选。但目前采用混合开发模式的校园移动应用较少,大部分应用仍处于摸索阶段,并没有形成成熟的技术体系。 因此,在对基于HTML5的混合开发模式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混合模式移动应用软件架构,并应用此架构进行校园移动应用的开发,力求通过使用该架构,探索出校园移动终端应用开发的新途径。
基于混合开发模式的混合移动应用软件架构分为服务器端业务逻辑处理和移动应用UI设计两个部分,如下图所示。
1.服务器端业务逻辑处理
服务器端业务逻辑的处理我们采用了MVC设计模式,在具体的处理上, 采用了Spring MVC框架和My Sql数据库。为了便于移动应用的数据显示,架构采用了JSON数据交换格式。通过配置Jackson类库,实现JSON的输入和输出, 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了WEBService接口, 将处理后的数据转化为JSON格式。采用Spring MVC中的@Response Body将JSON数据传递给客户端。这里重点介绍Spring MVC配置、数据库操作和JSON传递的实现方法。
(1)Spring MVC配置
在Java Web项目中导入Spring的类库集,并按照如下内容的配置web. xml文件。
其中Dispatcher Servlet是前端控制器设计模式的实现,提供Spring Web MVC的集中访问点,而且与SpringIOC容器无缝集成。然后在spring-servlet.xml文件中配置数据库、注解、反射、 国际化,并创建Controller、 Service、Dao的相关基类,用于被未来MVC中使用的类来继承,通常情况下,基类中配置了日志处理,基本的增、删、改、查的方法,便于最大范围地实现多态。
(2)数据库操作
Spring MVC的Dao层和Service层是处理数据库操作和业务逻辑功能的部分。通过Dao层完成针对数据库系统的增、删、改、查,通过Service层进行业务判断。通过继承Jdbc Dao Support类定义Dao基类,再针对每一个数据结构定义自己的Dao类,这样便于数据独立性的处理,也可以为持久化奠定基础。
(3)JSON传递
Spring MVC支持JSON,一定要引用jackson-core-asl和jacksonmapper-asl的类库,并在Spring的配置文件中,增加如下配置。
在服务器端定义如下JSON数据类。
通过Controller类中的方法将数据JSON化。在Controller类中,定义 @Response Body,直接将Json Data实例传递给客户端就完成了JSON数据向客户端推送。具体实现代码如下:
除上述关键点以外,考虑到服务器端向外提供接口的时候,有信息安全的要求,在客户端访问服务器端接口的时候需要通过HTTPS协议进行安全认证,并遵照软件架构的自身要求进行协议握手认证,这样就防止了校园关键信息的泄露和恶意攻击。
2.移动应用UI设计
我们的移动应用UI设计部分采用成熟的JS组件与原生API混合形式进行,当进行普通画面显示的时候,采用HTML、CSS3和JQuery Mobile技术, 当需要设备端功能的时候,调用原生API。这里重点介绍获取并显示JSON数据、本地存储和移动应用界面效果的实现方法。
(1)获取并显示JSON数据
在移动应用端获取JSON数据,通常采用ajax方式,这样客户的体验感受会更好,配合Loading的显示,整个移动应用端非常流畅。JQUERY提供了非常完善的ajax方法。下面代码是在Id为show_div的div中显示JSON数据的实现方法。
(2)本地存储
为了保证用户在离线的情况下,可以查看本地已经下载完成的数据信息, 如校园的新闻信息、课程信息等,需要将一些数据信息保存在本地,保证非实时在线的情况下应用是可用的。我们采用HTML5的存储方式,存储少量数据的时候,使用Local Storage来实现, 如果存储的数据偏大,使用Web SQL Database来实现。通过HTML5操作Web SQL Database的open Database、 transaction、execute Sql三个基本方法,分别规定了数据库打开、事务处理、 执行SQL语句的使用方式。我们定义了基本的客户端数据库结构以后,通过这些基本方法操作数据库将信息保存在本地。
(3)移动应用界面效果
通过JQUERY Mobile实现客户端的界面效果,主要是将一个应用中的多个Page实现出来,再经过各种效果的页面跳转,构成整个界面风格的主体。
Page是JQUERY Mobile的重要组成部分,由data-role="page"属性产生,每个Page由header、content和footer组成(不是必须的),配合JQUERY Mobile提供的标准控件,构成一系列常用的Page库,这个Page库就是移动应用的UI框架。当然作为后续扩展开发者,可以自定义Page来实现自己的应用界面。
将上述这些功能集成为一套功能集合,就形成了一个混合模式移动应用软件架构的雏形,在此基础之上,开发人员可以更多地关注业务本身,而不需要考虑底层的技术问题,这样既保证了应用的完善性,也将共通性功能进行了最大化的资源共享。
结语
8.移动应用的技术架构 篇八
关键词:Web;物联网;架构;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1.44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当前信息技术的核心构成部分。从宏观上来看物联网的依然以互联网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网络进行有效延伸与扩展从而实现网络功能全面化并让网络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充。物联网环境下将用户端与物体进行了有效的关联,通过信息交互实现了“物物相息”[1]。物联网借助智能识别、智能感知等技术使自身融合与网络当中,未来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将是物联网的重要发展趋势,在此理念的带动下物联网将朝着新的高度发展,并使其成为推动IT 产业链发展的重要助力[2]。
1 物联网概述
图1 物联网与其他泛在网之间的关系
上图清晰地将物联网与其他网络之间的关系描绘了出来,不难看出尽管物联网与其他网络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但依旧表现了一定的差异性。相对于其他网络而言物联网最大的特性莫过于它的异构性,为了让异构信息之间可有效进行交互,物联网的架构必须满足可开放、可分层以及可扩展等方面的需求。其中USN架构为最典型的物联网架构之一,该架构主要分为三层即感知层(sensing domain),网络层(network domain)以及应用层(application domain),同时该结构依托于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架构,因此可在各处构建出网络环境并且该环境为用户提供了各种服务[3]。在上述研究中并未将物联网视作为一个独立性元素,其中还涉及到人与物的通信以及物与物的通信,这种理念为网络功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新。由于NGN强大的功能使网络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并且让公众用户服务得到了扩充。总之物联网的出现与发展为全球信息产业带来了新的方向,同时刺激了终端设备、客户端设备以及相关智能设备的发展,这对于互联网而言无疑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2 物联网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目前物联网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但依然存在着某些因素对其发展产生了制约性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当前物联网缺少跨异构终端的应用支撑环境这主要是由于物联网的多样性所致。在应用多样性的情况下使得终端处理方式以及相关通信协议等均出现了一定的差异化,同时大部分物联网应用是以终端设备需求为基础进行开发,若要让物联网应用实现跨终端不仅仅需要大量的开发成本,同时也加大了开发难度[4]。(2)物联网应用在协同化以及规模化方面还存在缺陷。从当前现状来看物联网与其他相关技术协同正处于初级阶段,并不存在相关标准对其产生支撑作用,这必然会给物联网应用协同化发展带来阻滞作用并且对产业链的规模化扩充带来影响。(3)物联网应用的开发门槛较高且具备了较长的开发周期,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物联网相关设备类型差异性较大,并且缺乏统一性接口,制约了应用创新。(4)开发聚合度不高。这主要体现在软件或模块之间具有较高的相依性,这使得软件开发会受到阻碍并且会给软件维护带来一定的困难。在上述过程中开发者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于代码解读,在单一性操作时可能会涉及到多个程序间的调用且程序无法复用从而加大开发的复杂度。(5)平台数据无法共享。市场上大多数物联网应用均采取专属平台来进行综合数据管理或开展业务工作,然而这些平台之间无论是架构还是协议均有所差异,使得平台数据无法共享。
3 物联网应用体系架构及关键技術分析
由于Web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可在任何平台上均可运作,同时基于Web可将信息进行有效分离,也就是说可将信息置于不同的站点上,只要浏览器设置指向性连接即可,站点信息看似分离存在,实际上构成了一个信息整体。另外Web具有良好的交互性,通过超链接上,用户浏览完全通过自身行为决定并可凭借Form形式从服务器端获取动态信息,也就是说用户将Form请求向服务传递,服务器可立马依旧客户请求来反馈信息[5]。基于以上特点使Web在物联网开发中有了十分重要的价值,以Web为基础对物联网进行构建将对其兼容性、扩展性等问题带来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研究中以WoTSE 模型为基础对物联网进行构建。WoTSE 模型与传统OSI模型差异较大,其显著特点为下层不无需对上层具体功能细节进行屏蔽。WoTSE 模型主要包括三层:应用层、服务层、资源层以及抽象层。(1)抽象层:该层位于WoTSE 模型的最底层,在抽象层的作用下可以让不同类别的物理设备持续性接入,并利用设备获取有效的数据及相关服务资源。为使互联网设备可有效整合至模型当中,在抽象层以REST架构进行构建,同时构建过程中参考Web标准进行具体实施。通过上述方式可将物联网与互联网服务进行有效关联或者将相关设备功能及服务以REST为导向实现外部服务。抽象层还可进行数据缓存以及数据调度,对架构进行宏观管理。(2)资源聚合层顾名思义是对相关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当设备与抽象层相连接时,开发者可利用Web API对于设备节点数据进行调用,这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让应用门槛得以降低。但在某些情况下业务复杂程度较高,此时就可让资源聚合层发挥出实际效用。在资源层业务引擎的带动下可将业务信息进行有效整合,然后在经过分类以及复用业务让商业活动的覆盖面得以扩充,实现跨领域合作。(3)服务层主要是面向用户提供智能服务。在客户需求水平不断上升的过程中,需要为其制定针对性的智能化以及个性化服务才可让服务综合质量得以提升。尽管抽象层与资源层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服务能力,但下层服务还不够全面,上层再置入专门服务层便可向开发者提供面向资源的上下文建模及推理基础服务。(4)应用层。该层包括各类应用软件供于用户使用,基于这些软件是物联网与用户之间进行直接交互。以WoTSE 模型为基础让WoT 业务网关、WoT网关注册管理实体以及资源搜索管理实体等均得以实现,同时Web标准使得整个架构开放化、协同化以及自组织化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其门槛也有所降低,这对于物联网开发有着积极的意义。
4 结束语
物联网的出现与发展是IT产业链的规模以及涉及面均得到了扩充,未来物联网还将具备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为让物联网得到深入发展,其应用体系架构构建是关键性的环节,而Web技术为其带来了强有力的支持,以Web为基础使物联网的兼容性以及功能性都得到了完善,应该给予关注。
参考文献:
[1]成静静,廖锋.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运营管理体系研究与设计[J].广东通信技术,2011(09).
[2]牛玉霞,任伟.物联网体系结构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1(08).
[3]罗军舟,金嘉晖,宋爱波,东方.云计算: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J].通信学报,2011(07).
[4]洪海亮,金杰.基于电信运营商级物联网运营平台的研究[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1(04).
[5]孙其博,刘杰,黎羴.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03).
9.4G移动通信技术应用与发展论文 篇九
1.14G移动通信技术的定义
4G移动通信技术是指通过远距离的无线连接实现数据间的高速传输过程中具有高抗干扰能力和强大的兼容性的信息移动通信技术。其是将无线局域网WLAN和3G移动通信技术合二为一,保证上网、下载、传输文件的速度能够远远满足用户的需求。4G移动通信技术将是未来全球移动通信行业进步的关键点,也是通信技术商业化的必经之路。
1.24G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
(1)数据的高速传输。4G移动通信技术的传输速度明显高于3G移动通信技术,传输速度大约在100Mbbit/s,是3G移动通信技术传输速度的20倍。
(2)超强的抗干扰能力和兼容性。4G移动通信技术所使用的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能够防止信号的干扰,在全球范围内可以实现连接,无缝化的服务,如手机的漫游服务。
10.移动应用的技术架构 篇十
关键词:IEEE802.11n LDPC MIMO OFDM 自适应技术 智能天线 软件无线电
“当今无线技术的发展就如同前个人电脑技术的发展那样突飞猛进,令人难以跟上它的节奏。”Intel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帕特・基辛格如此描述无线网络的崛起。
802.11标准的制定是无线局域网发燕尾服的里程碑。其定义了单一的MAC层和多样的物理层,先后推出了IEEE802.11、IEEE802.11a和IEEE802.11g物理层标准。11b标准采用CCK(补码键控)扩展频调制编码,数据传输速率达11Mbps。但是如果再增加传输速率,CCK为了对抗多径干扰,需要更复杂的均衡及调制,实现非常困难。因此,802.11工作组,为了推动无线局域网的发展,又引入OFDM技术。最近正式批准的11g标准与11a一样,采用OFDM技术。最近正式批准的11g标准与11a一样,采用OFDM技术,达54Mbps。
技术不断更新,新的技术标准不断推出,极大地推动了无线局域网的发燕尾服。下一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如OFDM技术、MIMO技术、智能天线(Smart Antenna)、LDPC(奇偶校验码)、自适应技术和软件无线电SDR(Soft Defined Radio)等,开始应用到无线局域网中,提升了WLAN的怀能。
11.移动互联时代的印刷新技术应用 篇十一
印刷新技术特点
纵观近5年移动互联技术带动的国际印刷技术的发展特征不难发现,印刷工业应用数字技术和系统软件的重要性比率从2011年的25%快速跃升到2015年的约70%,递增趋势显著。综合来看,在印刷工业应用数字技术与移动互联技术中,最具活力与竞争力的技术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1.内容数字化与色彩测量技术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十二五”初就提出了“印刷数字化、数字印刷和绿色印刷”的发展目标,而印刷数字化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基础。印刷数字化的核心就是印刷内容(图文)的数字化以及图文色彩的数字化。在2011~2015年间,美国印刷业协会(PIA)将“InterTech技术大奖”殊荣屡屡授给颜色测量技术和设备,毫无疑义地表达出印刷内容数字化与图文色彩数字化在印刷工业中的重要性,更诠释了高精度内容数字化和色彩数字化是满足大众日益提升的对印刷品质要求的基础。
目前,印刷数字化都遵循ISO标准,印刷内容数字化主要通过高精度、高动态成像设备来采集图文信息,既满足了传统纸媒体的印刷需求,又满足了数字媒体交互、可视化的需求。而色彩数字化主要通过高精度分光光谱仪来采集色彩信息,不仅能够满足减色法印刷应用,还能够满足加色法电子显示的需要。
2.数据处理、系统平台和应用软件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技术渗透到印刷生产的信息链和产品链,特别是在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中,印刷工业不断吸收与创新IT技术来实现印刷企业高效、绿色、精细生产,推动印刷企业从加工、制造向服务的转型升级。
在数据处理方面,印刷企业开始应用条形码、二维码、AR(增强现实)、RFID(无线射频标签)等方式来建立印刷产品与物联网、数据可视化以及移动互联APP应用之间的数据关联,力图使印刷产品成为移动互联时代具有智能化特性的产品或者应用。
在系统平台方面,印刷企业通过云计算、大数据来建立自身的生产平台、运营平台、数据资源平台和用户服务管理平台,逐步实现在印刷服务中保持与用户之间无缝的数据链接和信息传递,特别是实现高效绿色清洁生产以及移动互联智能化管控。
在应用软件方面,印刷企业通过建立印刷数字化生产流程、智能移动业务APP、ERP软件以及各种创新APP应用,让用户精准了解业务状态、品质状态和物流状态,同时在印刷媒体上应用AR、VR(虚拟现实)等可视化技术实现媒体融合的新应用,如纸书与电子书、语音书、可视化影像的交互。在包装上应用RFID来与互联网实现无缝对接,扩展新应用服务,如展示仿真、运输仿真等。
3.数字印刷及其智能化应用
“小批量+多品种+绿色+功能”定制生产是未来印刷市场和印刷产品的主流,而“数字印刷+移动互联”就能够找出天下印刷买家,按需定制多元印刷服务需求。这为寒冬中的印刷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为媒体生产及信息交流提供了创新、高效的方法,深刻地改变了艺术品、包装、标签、纺织品、书刊报以及广告等印刷领域的技术生态和组织架构。
目前喷墨印刷技术和静电成像数字印刷幅面已从A3发展到B2,基本实现了在多种材质上,按需印制与传统印刷工艺品质和表面整饰一致的产品,展示出数字印刷满足市场需求的巨大潜力。
此外,移动互联衍生出的数字印刷APP应用通过实时交互、DIY、自助定制、内容资源管理和物流智能化管理,建立自己的社交部落,不断应用各种成像技术手段来形成新的印刷服务范式。
印刷新技术应用的途径
中国印刷行业创新的核心是印刷数字化、作业自动化、控制智能化以及产品跨媒体化。即应用IT技术,特别是AR、VR、RFID、3D打印技术等,面向印刷市场需求,聚焦印刷的产业链、产品链和信息链,用数字方法来实现内容信息、位置信息、控制信息、管理信息、服务信息的关联,用云计算、大数据来预测产品需求、服务需求,并获得增值与盈利的机会,提供具有交互与体验的各种载体的图文音像服务。印刷新技术应用的途径可归纳如下。
1.“集中生产与分布定制”的跨媒体生产模式
近年来,媒体融合整合与重构了印刷媒体及其服务的内涵与外延,使印刷从有限区域、单一信息复制向全球、多元异构信息融合与服务转型,使生产组织从单载体、少品种、大批量的量产加工向跨媒体、多品种、印数随意的“集中生产与分布定制”升级,促使了纸媒体与数字媒体内容之间的内容交互与互动,为IT技术中的AR、VR以及其他智能识别技术提供了新的应用领域,尤其是在教育、生活与科学可视化领域。
“集中生产与分布定制”是指面向大众信息传播“多载体、可变数据、规模化与定制兼备”的需求,建立一个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的网络化跨媒体印刷服务平台,构建出从内容编创到产品信息的无缝连接、全流程数字化管控、智能化精细服务的信息链和产品链,通过全平台标准化数据在任何输出节点定制,并根据印品或媒体产品的印量、客户地域、时间要求以及最佳收益,自动筛选是采用集中生产,还是采用分布定制来完成产品编创、生产、配送和衍生增值服务,确保客户媒体产品需求在信息链、产品链和价值链上的每一个数据、每一项服务的价值最大化,从而实现在需求创造、内容采编、印制优化、载体多样、精确配送以及增值服务中,与竞争对手形成最大化差异、与上下游关联者形成紧密联盟,最终达到最低成本冗余和最高服务盈利。
2.印刷再制造增值服务
在移动互联网应用中,内容是印刷服务的核心和价值中心,智能化、跨媒体是增值服务的前提。印刷再制造是指通过企业应用AR、VR、RFID、NFC标签等IT技术的跨媒体产品制造体系,依托专业化数据中心、数字化生产流程与网络化数据管理系统,围绕差异化、高附加值对复制内容进行再创造和再制造,如世博会上的清明上河图动画及其高保真复制品、电子书包、全媒体图书等。而印刷增值服务是以立体、交叉、全方位地满足用户信息应用需求为目标,将多种物理形态的数字化图文音像内容,通过企业融合转型和跨媒体产品制造体系,向最终受众或消费者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内容产品,并获取增值收益的智力密集型、高经济附加值的领域,如定制主题内容数据库、可交互个性化典藏衍生品、定制AR跨媒体教材、VR可视化产品。
3.营运模式的创新
随着印刷产业中移动互联和物联网的应用深入,融入数字与网络优先、移动互联驱动的开放式数据共享公共平台是印刷新技术推动印刷产业技术平台、服务对象、收益模式与营运模式的变革与创新的关键。这种变革与创新将重点集中在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技术,为不同区域、不同内容需求、不同产品形态、不同产品数量以及不同支付方式的客户,提供多样性的内容服务、内容产品服务和内容增值服务。利用AR、VR、RFID、NFC标签等IT技术构造“移动化与社交化”新营运模式,建立线上线下集成、精准客户细分、高效协同作业的服务机制,通过“连接网络、获取应用、云端计算”来创造与挖掘出更多的客户需求和客户资源,减少作业冗余,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印刷产品利润的最大化,并带动衍生产品及其服务的收益。
IT技术是创造产业颠覆式创新的关键。印刷技术与IT技术的融合是印刷工业创新应用的基础和必然。它不仅能够拓宽印刷产业服务内容、产品形式以及获利能力,寻找更多的发展路径,还能够推动中国印刷企业的转型升级与吐故纳新,促进印刷技术在IT技术引领下技术、产品、服务和应用的凤凰涅槃,重构高附加值印刷的新未来。
12.移动应用的技术架构 篇十二
关键词:信息化,移动应用,顶层设计
近些年, 移动应用因其便捷性和普及性等特征, 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关注, 小到办公应用APP, 大到电子书包的系统化推进, 各地涌现出许多以“移动”为核心特征的应用形态, 甚至有些区域以“移动”为抓手, 希望扭转区域信息化的发展态势;移动应用在教育信息化领域里已经成为推进整体工作的新宠。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 在现实里面对移动设备的普及程度逐渐提升, 无论学校是否允许学生带手机, 移动设备离他们就是很近, 但是应用的模式却难以生成。究其根源, 在如何定位“移动应用”这个问题上还需深入思考, 且不能简单看待这个新事物, 仍需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来审视学校信息化全局, 才可真正解决应用实效问题。
一、移动应用与学校整体信息化建设的关系
移动应用最大的特征是“移动”, 其支撑是具备独立运算能力和无线网络接入功能的小型设备, 由于其依赖电池就可以保证长时间的运行 ( 往往支持8 小时以上) , 使得与计算机的使用形成强烈对比:使用计算机是人围着设备转, 而移动应用是人带着设备走。这就让“随时随地的应用”成为可能, 无论是收发邮件、浏览文档, 还是处理流程、欣赏音视频等, 网络和信息化应用开始真正“贴身”了!
不可忽视的是, 移动终端的触屏操作特征、操作系统局限和硬件运算能力局限等特征, 注定了其功能的指向基本上限定在内容呈现为主的应用环节中。通俗地说, 在移动应用中, 移动设备更像一个微型电视机, 只管播出内容, 而内容的发出则除了可浏览的本地文件以外, 都是依赖网络和服务器了。放大它之后, 基本上就是现在市场上可见的网络电视。
站在学校整体信息化建设的角度来看移动应用, 可以这么理解:学校软硬件基础设施是一棵树的主干, 各部门的业务应用软件是树的枝杈, 那么枝杈上带着树叶的细小分支就是终端应用了 ( 如图1 所示) 。分叉越多, 就需要越粗的主干来支撑, 也需要越多的树叶来实现给养。移动应用作为呈现内容的便捷终端, 其普及面越广, 人与信息化系统之间的交互自然就越多, 此信息化系统的生态就越容易出现良性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出现任何的障碍都可能引起总体发展不畅。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 在这个信息化系统中如果能以合适的方式实现必要的交互, 其参与度就是有效的, 这里的参与不局限于课堂内或课堂外, 关键在于应用的目标和价值。一位资深教育专家曾经反问过, 如果愿景是依赖移动设备实现无处不在的学习的话, 为什么还要把移动学习拖进课堂来呢?让移动学习无处不在, 而在课堂突出人与人交互不是更有价值吗?
的确是令人深思的一句反问, 如果课堂里那40 分钟的人与人的交互被机器替代了的话, 那信息时代里人文发展的土壤就更岌岌可危了。移动应用不是信息化的全部, 更不可以替代或革命什么, 它的真正价值在于在必要的时候和适合的场景里提升人与人之间的交互, 提升信息化系统的整体活跃度。
二、厘清技术领域发展与应用领域发展的关系
继续前面用大树的例子来理解学校信息化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这棵树生长的土壤是“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学校的发展现状”, 但凡是立足现状的应用是容易得以生存发展的, 而超越现状的往往寸步难行, 这便是为什么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为什么那么多矛盾:技术总认为什么都能做到, 可是就是推不动;应用群体则总认为要什么没什么, 投入却一直不低。
许多教育信息化项目忽视了这个问题, 只在意技术是不是先进、设备是不是先进, 而没有问清楚学校教育发展当前需要什么样的支撑?教师和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于是, 云计算、云桌面、大数据、翻转课堂等等一系列的新名词几乎被理解成了新技术充斥着整个教育信息化领域, 似乎当前的教育信息化项目不和这些东西沾点边就不够层次了。
其实“云”不是个新技术, 从技术模式上来说几十年前就已经在了, 它只是个市场概念, 因为在信息社会里眼球经济的力量太大了, 商家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让你不断翻新观念;至于到底有没有用的实效, 不到实处没有人可以感受到, 一个学校的网络专线区区十兆或百兆, 建设了所谓的云桌面, 面向一两千名学生在晚饭后集中的时间登录进去, 在我国现有的宽带网络环境中几乎是天方夜谭。而使用所谓公有云服务的思想, 更是与网络安全管理和数据安全管理的主旨大相径庭。
“大数据”也不是个新名词, 数据仓库自20 世纪90 年代初就提出了。从教育领域来说, 我们应该看见的不是现在热炒的“大数据”, 而是要去理解大数据可以为教育决策和教育管理做什么, 更进一个层次是要理解大数据的形成机制, 大数据不是买来的, 它只能靠时间和应用去积累。有了数据积累和数据统计分析的意识并愿意进行长期的实践, 才能拥有真正的“大数据”。
“翻转课堂”就更是显得赶时髦了。美国法律允许中小学生在家读书, 所以课堂的翻转是社会发展的自然产物。而我们国家义务教育法是规定进学校读书的, 本已成熟的课堂被“翻转”弄得晕头转向, 许多地方简单地效仿翻转, 让学生在课堂里讨论、回家看视频自学, 可是没有在意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多少孩子家里没有计算机、没有网络, 更没在意我们现行的教材体系和教育体制是否可以用“翻转”的方法实践。所以, 看到的基本上就演成功的了。新的教育不公平或许就在这样的概念错位中慢慢滋生。
的确, 在新技术新应用刺激下应运而生的许多新事物, 应该值得大家去正视或参与, 但是技术是为应用服务的, 应用是服务现在的, 如果过多地离开现状, 也就是让服务脱离实际, 久而久之就无法落地。应该切实地依赖区域资源思考服务本地化、数据积累机制、以数字化手段优化教与学等问题, 以人文本, 以现状为出发点, 循序渐进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其实, 任何方法和手段, 应该首先立足于现实才能切实地为现实服务, 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方法和手段有了发展的可能, 但是不可以超越方法和手段的本义。
三、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架构思路
上海市七宝中学自1997 年迁入新校区以来, 面临高标准现代化寄宿制学校的建设需要, 很早提出以信息化、现代化发展促动学校发展的思路。从面向一线教师的多媒体技术分层培训到学校信息网络的分层架构实施, 再到以统一身份认证、应用动态挂接的数字化校园发展模式设计, 七宝中学在中小学信息化建设走出了一条创新的实践道路。在架构学校信息化环境的设计中, 七宝中学经验可以梳理出以下要点:
第一, 在整体推进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之前, 设想一个虚拟的校园, 用它来对应现实中的校园, 虚拟的校园拥有唯一的入口, 所有的人从入口进来以后可以获得自己在学校里所有的角色信息, 即清楚地知道了“我是谁”“我可以做什么”。虚拟校园和现实校园有固定的道路和楼宇不同, 虚拟校园可以随时增加不同的功能, 每一个功能会和不同的角色相关, 谁属于这类角色, 谁就可以使用对应的功能。
第二, 为虚拟校园构造一个数据仓库, 用来收纳校园里所有的应用数据, 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 就可以自行定义多种数据统计分析的报表, 或可进行教师评价或可进行学生评价, 还可进行部门评价、专项工作评价等等。这个数据仓库能发展成多大, 就看平台里应用功能的多少, 以及应用功能实际发挥功效的程度。
第三, 围绕数据仓库建设一套核心应用, 比如评价系统, 学校的发展会指导评价系统的发展, 让评价系统的需求不断刺激应用功能的变化, 以实现最方便的数据发布与采集。核心应用的选择, 应该根据学校教育工作的真实需求来定位, 取决于学校发展的阶段和校长办学的整体思路;确定了核心应用之后无外乎是让各项工作围绕着它转, 这和校长办学实践是完全吻合的, 因此应用的发展如果使契合的话, 推进的难度可以降到最低, 应用的实效可以充分显现。从技术层面还表现出核心应用与周边应用之间的数据接口关系, 周边应用既呈现相对的业务独立性、可以实现某一工作岗位或工作流程的具体业务功能, 又可成为核心应用的数据来源和过程表现;既为管理过程服务、又为核心应用的总体目标服务。
第四, 建立以需求引领的学校信息化发展机制。学校信息化的持续发展, 关键是要能够立足学校发展实际和教育发展实际创设满足教师需要、满足学生需要和满足管理需要的应用。有了开放的虚拟校园平台, 不同的需要就可以随时转化为应用呈现在平台中, 有了角色的管理机制, 就可以让平台中的应用丰富有序、多而不乱, 有了核心应用的牵引, 就会为不断产生新需求、新应用奠定真正的基础。例如核心是为评价, 那么为了使评价充分的科学有效, 就可能产生许多数据录入和处理的需求, 因此可能产生多样化的应用功能和应用形式, 带来丰富的软件和终端表现, 这些应用在角色管理的支持下, 能够有序地在平台中面对不同的对象和权限层次, 使学校的核心工作在虚拟的校园里完美呈现;核心应用的数字化要求抓得越紧, 学校信息化应用的普及程度就越高, 久而久之, 师生的应用习惯、数据积累的丰富程度都会自然获得, 大数据、科学管理、高效机制等学校信息化发展的远景就水到渠成了。
四、结束语
13.移动应用的技术架构 篇十三
Entity Framework 4.0随Visual Studio 2010正式发布以来,应用日益得到推广。Entity Framework实现了ORM框架,极大方便了开发人员实现关系型数据库对象的映射,并能生成用于检索和持久化数据的繁琐代码,同时,Entity Framework提供从数据库到A-DO.NET实体对象模型和从ADO.NET实体对象向数据库模型的双向映射功能。
Entity Framework的核心技术是EDM(Entity Data Model,实体数据模型),由三个主要概念组成。概念模型由概念架构定义语言文件(.csdl)来定义,映射由映射规范语言文件(.msl),存储模型(也称逻辑模型)由存储架构定义语言文件(.ssdl)定义,三者组合成EDM模式。EDM模式在项目中的存储形式是扩展名为.edmx的文件。此文件可以使用Visual Studio2010中的EDM设计器来设计,也可以手工编辑此文件来自定义CSDL、MSL与SSDL。
2 Entity Framework在分层架构中的应用
现代应用系统开发由于系统规模、分工合作以及系统扩展性要求,基本都已采用多层架构,并以B/S模型为主。本文以大学教学管理系统中学生信息管理部分功能为例,展示Entity Framework 4.0技术在ASP.NET 4.0分层架构中应用技术。
2.1 创建数据库
图1为系统的一般性分层架构,图2为系统数据库关系图,其中包括外键。
为提高数据库访问性能,对数据库的访问基本通过存储过程完成,分别对各表创建查询全部记录(Get_List)、查找指定主键值记录(Get By XXXX)、分页查询(GetPaged)、添加记录(Insert)、更新记录(Update)、查找指定条件记录(Find)以及删除记录(Delete)的存储过程。以下代码为以学生表(Student)为例查询指定班级所有学生记录的存储过程。
查询指定班级所有学生记录的存储过程:
CREATE PROCEDURE[dbo].[Student_Get By Class Id]
(@Class Id int)
AS
SET ANSI_NULLS OFF
SELECT[Student Id],[Student Name],[Id Number],[Phone]
[Mobile],[Student Address],[Class Id]
FROM[dbo].[Student]
WHERE[Class Id]=@Class Id
SET ANSI_NULLS ON
2.2 创建实体数据模型
在项目中创建类库项目,作为数据访问层,类库项目名称为Teaching Sys DAL。删除项目中自动创建的类,再添加新项,选择类型“ADO.NET实体数据模型”,输入新项名称“Teaching Sys”。在向导中模型内容选择“从数据库生成”,创建指向对应数据库的连接,然后选择Classes、Student表以及对应的共15个存储过程。
完成实体数据模型创建基本工作后,还需要添加对各存储过程的调用,展开“模型浏览器”中的“存储过程”,选择各存储过程,通过快捷菜单项“添加函数导入”,注意:对于各函数的返回内容集合类型的选择,如果存储过程返回对应表的结果集,则应选择为“实体”,并选择表对应实体类型,至此,实体数据模型创建完成。
2.3 创建存储过程管理类
在DAL类库中,创建新的类“Student DAL”,以实现对Student数据访问存储过程的管理,可以选择把类声明为public和static类型。在类中,分别对各存储过程添加对应的调用方法,以下为查询指定班号班级内所有学生信息存储过程的调用方法:
2.4 创建业务逻辑层
添加业务逻辑层对应的类库项目(Teaching Sys BLL),添加对数据访问层类库项目和System.Data.Entity类库的引用,创建实现学生信息的业务逻辑类Student BLL,在类中添加需要对学生信息进行管理的各种业务逻辑处理方法,以下为获取指定班号班级所有学生信息的业务逻辑方法:
2.5 完成界面层
在完成业务逻辑层类库项目后,界面层的开发工作量被有效地大大减少,主要工作在于完成界面的设计与实现,业务的实现和数据的访问都已由对应类库项目完成,各页面或用户控件应用业务逻辑层及数据访问层功能的方法与一般类的使用方法完全一致。
3 结论
Entity Framework 4.0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程序开发效率及质量,结合存储过程及良好的实体模型设计,可以在保证系统多层架构的基础上全面提高系统设计水平。但同时也有一些不足,如对实体类型的定义和数据访问类库整合在一起,如能分开则更好。
参考文献
[1]CodeSmith Tools.http://www.codesmithtools.com/.
[2]netTiers Generate Tiers of Joy.http://www.nettiers.com/.
【移动应用的技术架构】推荐阅读:
移动应用在传统企业中的应用分析11-19
企业移动应用解决方案08-05
中国石化移动应用平台01-06
移动云计算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1-02
移动学习在成人教育中的应用研究12-18
如何开发移动学习应用Apps12-11
移动应用开发要学什么10-08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07-19
4g移动通信技术要点12-27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汇报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