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鸟梁实秋教学设计

2024-09-02

人教版七年级鸟梁实秋教学设计(13篇)

1.人教版七年级鸟梁实秋教学设计 篇一

设计者:初一级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的词语。2、理解本文表达的主旨。3、初步接触散文的写法。

【知识链接】

梁实秋,(1903-1987),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代表作有《雅舍小品》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课前预习】

一、词语积累:

(tuán)羽(hé)蜷(quán)栅(zhà)饮(zhuó)(gū)

(yè)着长(huì)丰(yú)迷(wàng)(yuān)鹰

鼎沸:。玲珑:

秾纤:。高踞:

蹐局:。褴褛:

鸱枭:。瞵视昂藏:

二、课文探究

1、阅读课文,用横线标出划出写鸟的特点的文字,用波浪线标出作者爱鸟体现在哪些方面,用着重号标出作者悲鸟的内容,批注自己阅读的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2、阅读全文,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第一部分:第段,

第二部分:第段,

第三部分:第段,

第四部分:第段,

3、请找出全文的线索:

4、深度思考:梁实秋先生在文中,写鸟的喜,鸟的悲,鸟的生,鸟的死,无不牵动着他的情思。作者这种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也寄托着他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5、拓展,请收集一些描写鸟的诗句: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词语。2.梳理文章结构。3、通过阅读感受文章之美。

二、重点:1、梳理文章脉络,理解作者对鸟的感情。

三、授课步骤:

(一)、引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被誉为“知性散文”的代表作家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是别具一格而脍炙人口的散文经典。今天我们所学的《鸟》则是这类散文的典范。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在文中表现“知性”的。图片展示,激发兴趣。

(二)、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三)、思考: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四)学习探究:朗读第②--⑦自然段,概括作者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五)阅读第五自然段,然后思考

1.“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作者的“单纯”指的是什么?

2.作者写杜鹃的豪横无情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课

一、学习目的:1、掌握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情感。2、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

二、重点:1、理解作者对鸟的感情。

三、授课步骤:

(一)阅读第六、七自然段,然后思考。

1、“鸟并不永久的给人喜悦,有时也给人悲苦”,这句话有怎样的作用?

2、作者写自己与哈代类似的经验的目的是什么?

3、合作探究:结合全文思考作者喜爱鸟的原因是什么?

4、作者在最后一自然段中写了怎样的内容,有怎样的言外之意?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结合文章,你认为本文在写作方法上有哪些方面值得学习?(如: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托物而言志的写法、抓住事物特征进行描写等)

(三)、鸟被关在笼子里引起了作者的同情,请为世界爱鸟组织写一句宣传标语呼吁大家保护动物:

梁逢光

[胡适《鸟》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2.人教版七年级鸟梁实秋教学设计 篇二

一、写作内容探究

(一) “写作导引”探究

教材“写作导引”告诉学生,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并指出, 从生活中学习写作应注意一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观察是写作的“铁门限”, 写作就是写生活。

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什么?笔者认为不外乎4点:1、名称变化。在小学阶段, “新课标”把这个内容称之为“写话”和“习作”, 现在称之为“写作”, 目的就是告诉学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 知识的增加, 教材对这方面的学习也有了更规范的要求。2、观察生活是“写生活”唯一正确的途径。初中生记叙文写作存在的最大的问题, 就是记叙内容抽象笼统,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就是让学生明白只有认真观察才能使记叙的内容生动逼真。需要强调的是, 观察不仅要用眼睛“看”, 更要用心去“感知”。3、只有观察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好作文。观察有助于思考, 人们在观察时, 总是在脑子里进行排列组合, 只有通过仔细观察, 才能激发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 才会产生“母亲啊!你是荷叶, 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 除了你, 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隐蔽?” (冰心《荷叶母亲》) 这样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4、观察是写作训练的一个基础, 无论写作内容发生怎样的变化, 都必须牢牢遵循观察这个基本原则。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 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作为教师, 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观察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

(二) “写作实践”探究

教材“写作实践”中的3个题目, 其实是两个方面:200字左右的写作片段和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两者是什么关系呢?如果把不少于500字的作文比作室, 那200字左右的写作片段则是入“室”的“堂”。从内容上看, 200字可以写花草树木, 写作题材较为宽泛, 而两个500字的作文都是写人;从目的上看, 花草树木是练笔, 写人是综合能力的展示;从作用上看, 200字的写作片段是为写500字的作文服务的。仔细揣摩, 我们发现两个500字的作文也各不相同:第二个题目要求写新结识的老师或同学, 写一个相识瞬间;第三个题目要求写父母亲人对自己的关爱。通过比较这些不同, 我们发现, 写作实践的3个题目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 这也是“新课标”中“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精神的具体体现。

总之, “堂”是“室”的基础, “室”是“堂”的提升。

二、教学策略研究

(一) “写作导引”教学策略

教材“写作导引”中1、2自然段可由学生阅读、讨论并归纳,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谈谈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教材3~7自然段比较重要, 教师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如“观察生活”这部分, 无论教师讲述还是学生合作探究, 效果都不会很好, 因为这一问题过于抽象。教师不妨在课前先安排学生收集戴嵩画《斗牛图》的故事, 课堂上让学生讲述, 这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让学生合作探究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 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 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画画需要认真观察, 写作也如此;写作就是写生活, 要写好作文, 就要认识生活;有时由于缺少观察, 不了解生活, 名家也会闹出笑话。

“感受生活”这一内容, 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品读 (不是朗读) 《散步》这篇清新优美的散文, 具体方法是:要求学生认真默读课文, 然后找出文章记叙要素 (时间———初春的一天;地点———田野里池塘边的小路上;人物:我, 我的母亲, 我的妻子和孩子;事件:散步) 。品读课文的同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从散步这件平常的小事中表现出的浓浓亲情, 之后由学生合作探究, 总结本文立意选材的技巧———以小见大。最后, 教师再适时点拨。学生在写作时可以选取生活中看似平凡而实则韵味深刻的内容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 学生在自己的习作结尾处可以仿照课文提炼出蕴含哲理的一两句话。

“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这一内容, 教师可对学生讲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就是“写自己熟悉的生活”的小故事。例如,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 他之所以成功, 写的就是他“自己熟悉的生活”———山东高密“东北乡”;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朝花夕拾》写的也是作者熟悉的生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写的就是自身的经历, 所以真实可信, 动人心魄……通过这些小故事, 教师可以让学生知道, 只有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才会有独到的体会和感受, 写出来的文章也才不会空洞、思想贫乏。

总之,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 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出发点。

(二) “写作实践”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 不同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 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新课标”语) 刚刚步入中学阶段的学生, 他们的思维方式大多对事物还是处于感性认识阶段, 教师不妨采用举例法, 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教学。举例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写作实践”的具体要求, 认真甄选;2.举例既可是全文, 也可是重点段落;3.举例的方法、方式要灵活多样。

如“写作实践”的第一个题目是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这个片段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写自己眼睛观察到的事物, 而不是凭空想象拼凑的内容。教师可举下面甲、乙、丙3段文字进行对比, 让学生谈感想。

春天到了。春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每到春天, 万物苏醒, 到处都是万紫千红, 充满了生机。

春天是五彩缤纷的世界。草地上, 马路边, 公园里, 处处都可以看见五颜六色的鲜花, 红的、黄的, 各不相同。春天不但植物是多彩的, 人们的衣服也是花花绿绿, 显得潇洒万分。

春天更是动物们的天堂。小河身上那厚厚的冰融化了, 发出潺潺的流水声。鱼儿在河里自由地游着, 只见它们摇着尾巴, 一会儿游到这儿, 一会儿游到那儿, 欢快极了。在春天, 不仅鱼儿高兴, 鸟儿也很愉快。只见它们扑腾着翅膀, 嘴里还不停地放出叫声, 好像在说:“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在学校的小花园里, 我也发现了春天的足迹。干枯了几个月的树木终于又有了生机。梧桐树的枝头已挂满了嫩绿的树叶, 瓜子黄杨上也长满了新的芽苞, 云南黄桉的枝条上已簇拥着层层金黄的颜色。最吸引眼球的要数垂柳了, 那随风拂动的枝条荡漾在水中, 轻轻地画着一圈又一圈的水纹。

正是早春时候, 到处都生机勃勃。譬如, 我们小区的草地, 虽然还没有绿油油的一片, 像地毯似的覆盖着大地, 但那黑褐色的泥土里, 小草们分明已经探出了它们嫩绿的小脑袋, 尽管若隐若现, 尽管他们的数量像星辰那般稀少, 但远远望去, 还是能让人感到春的脚步。

我们来比较这3段文字, 甲文虽然也写了花草鱼鸟等具体事物, 语言也流畅, 但文章写的是书本上的春天, 是别人眼里的春天, 是拼凑出来的春天, 所以是概念化的春天;而乙、丙两段文字则是作者经过仔细观察后, 描绘的自己亲眼看到的春天。这样的春天才是自己的, 才是形象生动的, 才是有生命力的春天。教师可带领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这3段文字,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事物, 然后再去写这200字左右的片段。

“写作实践”的第二个题目, 是写一位升入初中之后新结识的老师或同学。完成这个题目的关键就是要写好“瞬间”这部分内容。那如何写好“瞬间”呢?写人的文章, 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都是必须要考虑的, 具体要求如下:1.肖像细节描写。肖像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 也就是人物的音容笑貌、身形服饰、表情姿态的具体描写。因为人物的生活经历总要在人物肖像方面留下痕迹, 人物的思想意识也总会在肖像方面有所流露。因此, 在人物塑造上, 我们应抓住人物肖像的细节特征, 加以描写和刻画。这样才能既绘其形, 又传其神, 收到“见微知著”的效果。当然描写人物外貌, 不可泛泛描写, 一定要抓住特征, 要简单几笔就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风貌。2.动作细节描写。人的所作所为甚至一举一动都是其思想性格、情感心境的表现, 绝没有凭空发生的。所以, 写人的作文, 必须重视对人物动作细节的描写, 这也是构成人物形象不可或缺的部分。3.语言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 是人物语言描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描写人物的语言能揭示人物的个性、性格和情态等。一篇好的文章, 这些细节描写的各个方面都是需要考虑的, 如鲁迅在写与藤野先生相识时, 就很好地把握了这个“相识瞬间”。写藤野先生“黑瘦”“八字须, 戴着眼镜”“穿衣服太模糊了, 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 寒颤颤的” (肖像细节) ;“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 (动作细节) ;“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语言细节) 。通过这些细节描写, 一位生活简朴、严谨治学的学者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由此看来, 写好了“瞬间”这部分内容, 再加上开头、结尾, 以及相关内容的延续和补充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了。

“写作实践”的第三个题目, 要求从家庭成员中选择一位给你留下美好记忆的人物进行记叙。写好这个作文可引导学生利用《秋天的怀念》和《荷叶母亲》两篇课文作范文, 可借鉴这两文中任何一种写法。如借鉴《荷叶母亲》,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再次品读课文《荷叶母亲》, 要求学生思考这篇课文中什么事物曾触动了自己的情思, 并引发了自己的联想, 触动自己的“物”是否与自己生活中的什么情景相类似。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把记叙要素交代清楚的基础上, 重点描写自己选择的“物”的特征, 并把自己抒发的感情有机地融合在叙述之中。在抒发真情实感的基础上, 可以提醒学生描写事物时要适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这样会使文章更生动传神。用课文作例文的好处:一是强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二是减少教师课外搜集资料的劳苦;三是更为有效地利用了课程资源。

3.人教版七年级鸟梁实秋教学设计 篇三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酝niànɡ()黄yùn()抖()衣()

2.填空。

①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

③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④开轩面场圃,__________。

⑤《观沧海》中表现曹操博大胸襟、宏伟气魄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中与崔颢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心情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②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

③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4.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②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③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

5.对何其芳《秋天》中的第二节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A.这节诗描绘了一幅“霜晨归渔图”。

B.“冷雾”一词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相吻合。

C.“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节诗中的“清晨”相呼应。

D.“游戏”一词暗示了渔人劳而无功的惆怅。

6.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那霏霏的春雨,像蚕丝儿那么柔和,__________①__________,给人一种清新、神爽、舒适之感。烟雨迷蒙,使所有的景色若隐若现,若幻若真,__________②__________!

A.①飘在脸上,凉沁沁的 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B.①凉沁沁的,飘在脸上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C.①软绵绵的,飘在脸上 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D.①飘在脸上,软绵绵的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7.根据上下文,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语句。

春天不是一种气象和景象,它是一种生命状态。正如 __________,__________,冬天的安闲,都是生命的状态。春天是生命的勃兴。

二、阅读理解

(一) 阅读选文,完成8-11题。

①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③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④“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8.景物本身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许多景物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请你列举一例,并陈述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中三个分句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选文第④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春风的?描绘了春风的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古诗词中描写春景的诗句很多,请写出你较为熟悉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春到瘦西湖》,完成12-16题。

春到瘦西湖

傅晓红

清晨,踏着青麻条石砌成的石阶,从御码头登上古色古香的画舫,向瘦西湖驶去。

窄窄的湖道,漫溢着春天的桃花碧水,宛曲逶迤地前行。两岸远近的楼台亭阁隐现在水洗般的翠色新叶中。烟花三月,我来到扬州,有幸感受最美季节里的瘦西湖。

临水的“冶春”茶社,是最让人发思古之幽情的地方:那是座“茅屋”茶楼。弯翘的飞檐突入湖道,半架坡面用银黄色的茅草苫顶,下面当然是古旧的板壁和花窗。花窗朝着常年飘动着氤氲水汽的湖水,依窗而坐的应是位乌髻上插着珠簪,粉脸上描着娥眉,着绿袄红裙怀抱琵琶的扬州美人。

如今,从洞开的花窗朝里望去,扬州百姓世俗生活的场景呈现眼前:三两围坐的布衣百姓,以老年人为多。临窗的桌上摆放着碗盏茶具和冒着热气的蒸屉。人们吃着点心品着茶,有一搭没一搭地谈古论今。人声、茶香与蒸饺鲜味同从窗口逸出,那是叫人欢喜的鲜灵灵的世俗气息。这里是扬州百姓早晨“皮包水”常到的地方。

画舫缓缓前行,两岸一步一景。光看看各景点的匾额题名,就能体会出它们的秀美与典雅。“香影廊”“绿杨城郭”“问月山房”“卷石洞天”“西园曲水”——美景目不暇接,我却更多地留意观察扬州人。

树丛中有遛鸟的大爷,花圃前有打拳的大妈,神态举止、肤色衣着都能让人感觉到他们生活的闲适与安逸。

瘦西湖的特色在于它的纤细窈窕,周边绿地也极少开阔,园中小道大多顺坡迤逦,绕树穿藤。扬州市民的晨练就少了我们南京大广场人多的气势,却有了别样的风韵。

画舫过了虹桥,湖面豁然开朗。湖水波光粼粼,两岸桃红柳绿,瘦西湖的美妙春景此处最能体现。右边有鹭岛,岛上树林茂密,植被丰盛,只只白鹭在树丛中自由自在地翻飞、歇息;左边是瘦西湖著名景点“长堤春柳”。沿湖一道长堤,逶迤数十里。三步一桃,五步一柳。一桃一柳,相间成行。刚抽芽嫩绿色的柳枝随着微风,拂过湖面,婆娑起舞。白、粉、朱各色桃花间或其中,艳丽缤纷,色彩强烈得让人兴奋。

五亭桥是瘦西湖最热闹的地方。湖面上游船穿梭,载着古装艺人的表演船,吹拉弹唱着与我们擦肩而过,飘进耳的是欢快的《杨柳青》曲调。许多小划子停靠在湖边,等待生意。船娘们全都穿着蓝印花布袄裤,都年轻,脸上红扑扑的,保留着些许纯朴的乡土气,据说她们都来自水乡宝应。我仔细地打量她们,她们也好奇地观看我们。

坐在“熙春台”喝茶时,天空飘起了春雨。最美的雨中湖景竟有幸让我们在一天中见到。

推开“熙春台”的八扇大窗,窈窕、袅娜、妩媚的瘦西湖尽入眼帘:湖上起雾了,迷迷蒙蒙的烟雾与片片雨丝,网成一遍,宛如水天一色。细雨中的柳更翠,花更艳。莲花桥、白塔、四桥烟雨楼——全都笼罩在烟霭薄雾之中,朦胧、缥缈、空灵,极似一幅清幽淡雅的中国水墨画。我看得痴了、醉了,完全迷失在画中了。古人夸赞瘦西湖的种种美与妙,此时我方能体会。

12.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描写的是什么时候游览瘦西湖所见的景色?文中哪些细节能表现出时间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写景一般要遵循一定的顺序。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景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本文作者看来,瘦西湖的特色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为什么认为五亭桥是瘦西湖最热闹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任选一角度,对文章末尾一段的画线句略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

17.题目:家乡的________(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要求:①从括号内的四个选项中任选一个填到横线上,补全作文题目。

②以写景为主,但文章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③字数在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酿晕 sǒu suō 2.①风正一帆悬 ②几处早莺争暖树 ③稻花香里说丰年 ④把酒话桑麻 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⑥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3. ①肥硕: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②玄奥:玄秘深奥。 ③落地:指婴儿生下来。 4.①对偶②比喻③反复 5.D 6. A 7.示例:夏天的张扬秋天的成熟

二、(一)8.此题为开放性试题,举例正确、分析言之有理即可。示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地”在这里是“悄悄地、不知不觉地”的意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草人格化,使它富有动感和情趣。9.不可以调换。“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中的三种颜色和上句“桃树、杏树、梨树”的顺序一一对应。10.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写春风,分别描绘了春风的和煦、芳香和悦耳。 11.答案符合要求即可。示例: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二)12.时间:烟花三月(春天)的清晨。“树丛中有遛鸟的大爷,花圃前有打拳的大妈”及人们在茶社喝茶等细节表明是早晨;“刚抽芽嫩绿色的柳枝随着微风,拂过湖面,婆娑起舞”“白、粉、朱各色桃花间或其中,艳丽缤纷”等都是春天特有的风景。 13.以作者游览瘦西湖的行踪为序。 14.瘦西湖的特色在于它的纤细窈窕,周边绿地也极少开阔,园中小道大多顺坡迤逦,绕树穿藤。 15.湖面上游船穿梭;表演船上的古装艺人吹拉弹唱着与我们擦肩而过;许多小划子停靠在湖边,等待生意。16.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摹出细雨中的瘦西湖的美丽景色。

4.鸟梁实秋名师教学设计 篇四

1、把握文章脉络和梁实秋散文小品的风格。

2、品味文章中优美细致的语言描写,赏析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

3、领会作者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现实的不满。

重难点:

1、品味文章中优美细致的语言描写,赏析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

2、领会作者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现实的不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鸟语花香,充满欢乐,充满灵气,生机勃勃,而梁实秋笔下的鸟却带给人悲苦,什么原因呢?就让我们一起品读梁实秋的散文小品《鸟》。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提示及要求:

1、了解作者,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理清文章脉络,总结层意。

明确:

1、作者:

梁实秋(1903—1987),原名治华,字实秋,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生于北京。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字音字形:

羽翮(hé) 蜷伏(quán) 瞵视(lín)

抟(tuán) 鸟啭(zhuàn) 吱喳(zhā)

曳着(yè) 长喙(huì) 丰腴(yú)

干瘪(biě) 臃肿(yōnɡ) 秾纤(nónɡ)

倏地(shū) 迷惘(wǎnɡ) 釉绿(yòu)

鸢鹰(yuān) 魁梧(kuí) 筵席(yán)

感喟(kuì) 蓦然(mò) 蹐(jújí)

戟张(jǐ) 褴褛(lán) 鸱枭(chīxiāo)

2、第一部分(①、②):写自己爱鸟而感受到鸟的苦闷。

第二部分(③—⑤):生动细腻地描写了鸟悦耳的鸣叫声和优美的形体,表达了对鸟的欣赏和喜爱之情。

第三部分(⑥、⑦):写鸟在带给人喜悦的同时,也给人悲苦。

二、深入探究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第一段只有三个字:“我爱鸟。”独句成段,它在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启下文,定下感情基调。

2、第二段写的是什么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失去自由的鸟。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同情和对玩鸟者的反感、不满。

3、分别概括第三、四段的内容。

明确:第三段:写鸟的叫声;第四段:写鸟的形体。

4、第四段有个排比句,前两个分句侧重写什么?后两个分句侧重写什么?

明确:前两句:写鸟的形态;后两句:写鸟的色彩。

5、“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中的“刺”字用得极好,你能说说它的好处吗?

明确:“刺”形象地写出了鸟带给“我”的喜悦强烈而深刻。

6、你喜爱小鸟吗?你觉得它有哪些可爱的地方?

明确:喜爱。因为它羽毛美丽、歌声动听、动作敏捷、姿态健美、十分快活、自由。

三、品味语言

(一)本文语言精彩优美,请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做批注。

1、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

明确:它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鸟叫声的美妙动听。交响乐是艺术中最美的艺术,凡是懂音乐的人都喜欢交响乐,它是阳春白雪,作者把鸟叫声比作交响乐,可见作者对它声音的喜爱、赞美之情。

2、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

明确:生动地体现了鸟美妙的体形,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身材堪称完美的风华绝代的美女形象,无限的欣赏和赞叹渗透在字里行间,可见作者对这些鸟是何等的喜爱啊!

3、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

明确: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向我们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色彩明快,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动静结合,引人入胜,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美丽的中国画。

作者把对鸟浓浓的喜爱化作一行行精美生动的文字,又用一行行精美生动的文字勾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二)通过前面的语言品味,我们深深感受到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后面两段会出现“悲苦”这样的字眼,这跟前面的感情是不是矛盾呢?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明确:假如说前四段是真实而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喜爱着鸟的可爱”的话,那么最后两段却是诉说了作者“悲苦着鸟的悲苦”,同样反映了作者对鸟的关爱,这种爱比前四段可能要显得更深刻更丰富。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文段,比较此文段和课文的异同。

猫是老鼠的天敌,人们养猫主要是为了捕鼠。猫有着独特的捕鼠功能。猫有着独特的感觉器官,除了灵敏的耳朵外,它还有一双白天黑夜都能看到物体的眼睛,白天瞳孔缩成一条线状的缝,晚上放大成圆形。眼的上边与嘴的两旁有长而硬的毛与胡须,上面布满极细的神经,能够帮助它感觉黑暗中的情况。此外,它足下有柔软的肉垫,趾上尖锐的钩爪,平时缩在里面,在扑向老鼠的刹那,猛地伸出,触着鼠身,入其肌肤,万无一失。

明确:课文是状物散文,上面文段是说明性文段。状物散文以描写为主,物为我所用,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写自己对人生的思考;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说明文严密严谨尽量客观,使用的方法偏重科学说明;状物散文带有情感理趣,比较主观,使用的方法偏重文学。

五、本课小结

5.人教版七年级鸟梁实秋教学设计 篇五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与特殊句式;

2.借助注释和课堂补充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了解古代儿童的聪慧机敏。

教学重难点:

1.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与特殊句式;

2. 翻译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在小学应该学过一些古代少年儿童聪慧机敏的故事,例如司马光砸缸等,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故事。

二、释题:了解《世说新语》的相关知识。

三、整体感知:

1、注意字音

骤差奕谢道韫

2、理解字词,注意停顿,翻译文章(朗读原文加翻译)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结合注释,补充:古今异义词“儿女”)

(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点“公”指谁;补充“欣然”)

(3)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点“兄”与“兄子”指谁;补充古今异义词“差”)

(4)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点“兄”与“兄女”指谁;补充古今异义词“因”)

(5)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点“大兄”指谁)

四、悟读课文,自主探究

1、理解特殊句式(读下面句子,感受它们与别的句子的不同之处)

(1)宾语前置句:白雪纷纷何所似(疑问代词“何”作“似”的宾语,原顺序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2)状语后置句:撒盐空中差可拟(即“(于)空中撒盐差可拟”)

(3)省略与判断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略主语,……也)

2、文章开头一句话,短短十五字,交代了哪些内容?复述一下文章的内容。

3、“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4、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5、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五、小结

6.人教版七年级鸟梁实秋教学设计 篇六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的形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文章组织材料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师:说起台阶,大家肯定不陌生吧!我们每个人几乎每天都在各种各样、高低不一的台阶上来来往往、进进出出,那么,台阶对大家来说是什么?

生:路。

师:对,台阶对我们一般人来说也就是一条路或者是一栋建筑。但是对有的人来说台阶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篇关于台阶的故事。

二、 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三、、检查预习,辨音识义

1、指名学生分组注明文中关键字词的拼音并解释重点词语的意义。

2、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总结、强调。

四、感知内容

1、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复述课文的内容。

a复述提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b学生进行复述,教师进行点评。

2、故事的线索是什么?统领全文的是那一句?

a台阶

b、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五、感受人物

通过复述课文,我们再次熟悉了课文,同时对父亲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会通过问题研讨,使父亲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起来。

1、以台阶为线索给小说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划分情节

开端:(父亲)立志造台阶

发展:(父亲)准备造台阶

高潮:(父亲)开始造台阶

结局:(父亲)造成台阶后

2、台阶在父亲心中意味着什么?

延展:父亲为什么要造九级台阶?

3、父亲为什么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用文中的话回答)

从这一点看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要强、自尊、不甘人后

4、为实现这个愿望,父亲付出了那些努力来准备?

从这一点看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勤劳、节俭、有远大目标、吃苦耐劳、坚忍不拔。

5、新屋开工了,父亲无疑是兴奋的、幸福的,尤其对于造台阶,文中是如何描写的?父亲的形象又是如何的?

提示:研读父亲造台阶即故事的高潮部分,找出相关语句。

为梦想而努力、坚持不懈、坚忍不拔、吃苦耐劳、谦卑。

6、造好新台阶后,父亲又是什么感受?为什么?

(1)极不自在--空虚寂寞

(2)长期无地位,不受重视形成的自卑心理难以消除。

总结:父亲要强、有志气、不甘人后、有长远的目标、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老实厚道、吃苦耐劳、用劳动兴家立业,同时父亲又有着中国传统农民特有的谦卑、倔强。

第二课时

六、体会情感

这样一位父亲,作者在他身上倾注了什么样的情感?(此问题即文章的主题)

这个篇小说通过记叙父亲耗费大半生精力造成九级高台阶结果也

使身体垮掉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的崇敬和赞叹,对父亲多年来由于经济困窘和地位低下所形成的谦卑的同情,同时也表达对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期望。

七、感受写法

本文在写作技巧上有几方面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台阶上费了大量笔墨?

2、为什么造新屋的主体工程写的简略,造台阶反而写的详细?

3、文中有好多细节描写非常令人感动,请找出几例进行分析。

八、小结

文中的父亲让我们多少有点沉重,他们的愿望在我们看来可能并不精彩,但他们活的实实在在,他们血管中流淌的那份自尊与坚韧,恰恰是构建人生重要的支柱,值得我们一生学习。

九、作业

王润勤

7.人教版七年级鸟梁实秋教学设计 篇七

1. 第6页《走一步, 再走一步》第一自然段第二行: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 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 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分析:这个句子中“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有歧义:一是包括我在内有五个小男孩, 二是除了我以外还有五个小男孩, 即共有六个小男孩。文中究竟有几个小男孩, 无法得知。

2. 第7页课下注释 (1) :[嶙峋]形容人瘦削。

分析:查《现代汉语词典》, “嶙峋”一词有三个义项: (1) 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怪石嶙峋|嶙峋的山峦。 (2) 形容人消瘦露骨:瘦骨嶙峋。 (3) 形容人刚正有骨气:气节嶙峋|傲骨嶙峋。所以课下注释 (1) 应改为:[嶙峋]这里形容人瘦削。类似的还有第32页注释 (3) , 因为“低回”一词有三个义项, 所以应改为:[低回]这里是留恋的意思。

3. 第39页《我的信念》第二自然段第一行: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正在结茧, 这使我感兴趣。

分析:这个句子的后一个分句“这使我感兴趣”的主语“这”究竟指什么?按语法上来讲, “这”就是指代前一个分句, 即“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正在结茧”, 这样显然是说不通的。所以要把后一分句作修改, 可在“这”后加上“些蚕”, 变成“这些蚕使我感兴趣”。或者删掉“这使”二字, 在“我”后加上“对这些蚕”, 变成“我对这些蚕感兴趣”。

4. 第54页研讨与练习二第一小题最后一个问题:“嫩嫩的, 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 为什么放在句末?

分析:这个问题本身设计得不科学。如果把“嫩嫩的, 绿绿的”用在“小草”前面, 原文就变成了:“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试问:小草在人们不知不觉中从土里使劲钻的过程中, 在破土而出之前“钻”的过程中, 人们怎可看见它是“绿绿的”?况且, 小草在钻出来之时, 也多是黄里带白的, 并不是“绿绿的”, 只是在钻出来之后, 经过春晖春雨的哺育才渐渐变得“绿绿的”。所以原文并无毛病, 问题中“本该”实质上是“本不该”, 这个问题应删掉。

5. 第93页《月亮上的足迹》第十四自然段最后两句话:“登月舱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将它带回地球是不合算的。于是, 它被甩在太空。”

分析:众所周知, 太空垃圾已经引起人类严重关切。哪怕是一颗小小的螺栓, 在太空中也以每秒10公里的速度飞速运行, 可能撞坏航天器或飞船, 也可能对正在太空行走或作业的宇航员造成致命的危险。所以, 美国这一做法是很不应该的。这两句话应改为:“由于当时对太空垃圾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登月舱竟然被甩在了太空, 给人类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6. 第148页《女娲造人》最后一句:这样, 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 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分析:这个句子中“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的主语是“人类”, 而人类是人的总称, 与数量无关, 世界总人数为100万时称人类, 达到60亿也称人类。所以不能说“人类一天比一天加多了”。原句应在“并且”后加上“人口总数”或“人口数量”或“人数”。

7. 第156页《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倒数第二自然段:人们说, 他们像一对孪生兄弟。

分析:先看课下注释 (1) [孪 (luán) 生] (两人) 同一胎出生。《现代汉语词典》注释还有:“通称双生”。既然“孪生”已有“两个、两人”之意, 那前面就没有必要加上“一对”了。如果加上“一对”, 反而显得重复啰嗦了。

8. 第173页《泊秦淮》最后一句:隔江犹唱后庭花。

8.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案设计(精) 篇八

致同学们

实验中学 撰稿人: 杨妙红

审验人: 王战雄

预习提示

1. 放眼远眺,禾苗青青,麦浪滚滚,是你最熟悉的画面。春水澄碧,游

鱼嬉戏;梁上双燕,春来秋去,曾引发你无限的遐想。蛙鸣声声,流萤点点,伴你进入仲夏夜之梦。在这其中有哪些生物? 2. 生物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是哪些学科的基础? 3. 运用生物科学技术,培育出举世闻名的杂交水稻。4. 今日的地球面临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5. 你能说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吗?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养成关注生活和社会的良好习惯;初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及转变学习方式。

2.能力目标:训练思维、表达能力。

3.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有关生物学方面的信息及发展前景。教学重点

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难点

组织好学生运用讨论法进行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放一首歌曲《校园的早晨》,教师:当你第一次步入我们的校园,感受我们学校的优美风景,体验我们学校规范的管理,你们迎来了学生旅程的第二站,下面就让我们进入生物学学习的第一节——致同学们。

首先,请完成预习提示内容:

二、预习检测

1.生物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是哪些学科的基础? 2. 运用生物科学技术,培育出举世闻名的杂交水稻。(袁隆平)3.今日的地球面临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4.你能说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吗?

三、巧设疑问、引导学习

同学们阅读教材《致同学们》的第一、二、三段,欣赏这三段话,(也可以教师和同学们共同阅读、欣赏)认识一下这里面的生物。(提高文学修养,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爱生物的情感。)

教师:刚才我们欣赏的这几段里有好多生物,那么你知道什么是生物学?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继而提出问题: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学的重要性体现在些方面?请说出你所知道的有关生物学在医学方面的应用知识:如下列病例的症状、治疗方法和预防方法:感冒、非典、白血病、癌症、爱滋病等,任选一两个课题讨论,然后发布你们组的见解。

学生讨论,更加积极的参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引导学生:学生代表发言时要说出我们的课题是什么,症状是什么,预防的措施是什么等; 教师可补充:感冒若不及时治疗会引发各种疾病,我们正处在长身体的时候,应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自身的抵抗能力。

对于非典教师可以补充:SARS病毒在野生动物身上是不会治病的,但通过某种途径到了人的身上,就会引发非典;启发学生,这场灾难实际上是大自然对我们的一次教训,那我们应该吸取什么经验教训呢?(要保护野生动物,爱护我们的大自然。)

对于白血病及时给学生补充:白血病是一种绝症,但可以用骨髓移植的方法来进行治疗,同胞间的概率为25%。普通人群的几率是一万至五万分之一;再介绍这样一组数字:美国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库容量是460万,欧洲的库容量是370万,台湾慈济会的库容量是30万。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库容量仅为60万例。看到这个数字,我们汗颜。进一步给学生讲解,捐献骨髓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在某种角度上讲,它就是献血。捐献的过程几乎没有痛苦,捐献造血干细胞也不会影响人体健康。只是我们对它知道得太少,有太多的畏惧心理,才使我们谈漠了那份应有的关爱。最后倡仪:伸出你的手臂,只需要区区5毫升血样,就会给等待骨髓移植的人们增添一份选择的生希望。在此时及时地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

(这次讨论课题略有难度,进一步培养学生勇于发表自己见解,和增强与同伴的合作能力及小组集体荣誉感的培养。)

教师继续引导:刚才我们讨论的是生物学在医学方面的有关知识,现在我们再讨论一下生物学在农业方面的有关知识,我出的课题是:

1、绿色食品;

2、袁隆平──杂交水稻;

3、大气中二氧化碳正在增多;

4、臭氧层变薄甚至出现了空洞,请任选一至两个课题进行讨论。生:学生分组讨论,积极要求发布自己小组见解。让学生谈自己的见解,教师注意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有的认为绿色食品是在山上或在大棚里生长的植物。教师启发,你见过绿色食品的标志吗?教师及时补充绿色食品标志的含义。

绿色食品标志由三部分构成,即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心蓓蕾,标志为正圆形,意为保护、安全。及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种。A级标志为绿底白字,AA级标志为白底绿色。A级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AA级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

探讨二氧化碳问题应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大气中二氧化碳正在增多,这是由于人们大量砍伐树木,汽车、工厂排放尾气和废气造成的。启发学生二氧化碳多了会造成什么后果?引导学生:引起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进一步启发,这会使南极和北极的冰溶化,海洋水面升高,陆地就会减少,危及人类的生存。提醒学生: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探讨臭氧层问题应注意:引导学生了解臭氧层与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生存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为臭氧层可以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对高强度紫外线的吸收率高达99%),从而能阻挡阳光中紫外线对地球上人类和其他生物的伤害。但由于某些物质主要是超音速飞机排放的大量的氮氧化物,以及人类大量生产和使用的氟利昂等化合物等会造成臭氧层变薄和臭氧层空洞。(引导学生认识这会对人类与其他生物造成危害,主要是使人类患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几率提高;人体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因使全球气候变暖的过程加速了,从而导致农作物减产和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遭到破坏等。)

要解决以上问题,都需要我们生物学发挥作用。通过以上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性。师:在新世纪的曙光里,生物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它的发展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下面我们共同探讨以下生物学的前沿课题:

让学生分组讨论,现代生物学发展的实例,如:试管婴儿、克隆羊“多莉”、转基因食品、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等。教师要及时补充相关知识,启发学生,指导新的学习方法——上网查寻资料!也可以把老师打印出来的资料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到上网的魅力!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你们觉得生物知识有用吗?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公民,我们应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应该具备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已经意识到了生物学的重要性,那就让老师和大家携起手来,共同学习好我们手中这本书中的基础知识吧!

五、方法总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是我们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们主要运用自学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完成本节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请写一篇题目为《你喜欢生物科学吗?》的文章,谈谈自己对生物学的肤浅认识等方面来考核。

六、课堂检测

放眼远眺,禾苗青青,麦浪滚滚,是你最熟悉的画面。春水澄碧,游鱼嬉戏;梁上双燕,春来秋去,曾引发你无限的遐想。蛙鸣声声,流萤点点,伴你进入仲夏夜之梦。在这其中有哪些生物?(禾苗、麦子、鱼、燕子、青蛙、流萤)

七、板书设计

致同学们

1.生物学

2.生物学的重要作用 当堂检测:

1.绿色食品指的是()

A.绿颜色的食品

B.经济价值高的营养食品

C.有叶绿素的食品

D.安全、无公害的营养食品 2.通过预防接种已消灭的疾病是()

A.肺结核

B.乙肝

C.痢疾

D.天花

3.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

A.李时珍

B.司马迁

C.达尔文

D.袁隆平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实验中学 撰稿人:杨妙红

审验人:王战雄

预习提示

1.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是。

2.生物的生活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维持生存。

3.绿色植物通过 制造有机物。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从中获得。

4.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

5.生物升华的过程中,体内会不断产生,且将其排出体外。6.生物能够对外界环境中的刺激做出一定的。7.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这就是。8.生物的特征有哪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能量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情感目标: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教学重点

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突破重难点的关键

1、可以收集图片;

2、制作多媒体课件、3、搜集视频等通过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课时分配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画面——地球全貌;或者带上地球仪。教师描述画面: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的图案:蓝色是浩瀚的大海,绿色是广袤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指出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由此引出生物和生物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生物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二、新课教学

请同学们将预习提示内容完成,并以小组为单位展示。

三、讨论学习,共识新知

要想认识生物就必须进行观察,所以,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看书,阅读观察的方式、方法及注意事项,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

(一)什么是生物

这个问题我们先通过观察来区别生物与非生物,可以观察有山、水、虫、鸟、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或观察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挂图,也可以让学生拿自带的物体。通过观察常见的物体,如盆栽花卉、西红柿、黄瓜、蝴蝶、课桌、讲台等,来认识生物与非生物。

(二)生物的特征

这个问题我们通过分组讨论的方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不能让学生进行“老虎吃天式”的讨论,讨论围绕的问题要具体,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巡视走动,与个别小组成员进行互动式交谈。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资料、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努力,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意见不一致时,各小组之间要相互辩论。这时可以让各小组以角色表演的方式来说明生物的特征,以此来阐明他们的观点,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例如,讲到生物能呼吸时,情况可能是这样的:第一小组的学生表演人能呼吸,用手捂住嘴和鼻时,感觉会憋闷,说明人能呼吸。第二小组的学生回答动物也能呼吸。在说明植物也能呼吸时,各小组意见可能有分歧:有的说植物能呼吸,有的说植物不能呼吸,他们非常热烈地辩论起来。最后,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居室中如果养花过多,晚上门窗关严,时间长了后,就会感到憋闷。最后达成共识:生物能呼吸。生物的其他特征,也是通过此方法一个一个总结出来的。在辩论时,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对于上述参加辩论问题的学生,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因为激励性评价和面向全体学生都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关于生物和生物的特征,这一内容要给予学生25分钟左右的时间来观察、分析资料、小组讨论、同学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总结出什么是生物以及生物的特征,在此还需要注意的是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的呼吸、以及生物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等特征都是属于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新陈代谢。学生边总结,教师可以以板书或幻灯片等形式展示这些内容。这样可以加深印象,因为我们知道人获取信息通过视觉这种形式效果是最好的。

四、知识拓展,升华与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各小组又开始讨论并踊跃发言,如生物还能运动,生物还有一定寿命,生物还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等。教师最后总结:以上大家提出的生物特征,现在专家们的意见也没有取得一致,所以没有列入到生物的共同特征之中,希望有兴趣的同学长大以后能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教师再提问:想一想你(人)是否具备生物的这些特征呢,请几个学生上前来表演人具备的特征。

五、感悟与收获

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感悟与收获呢?学生答: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教师可引导说出: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课堂检测

1.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是。2.生物的特征有哪些?

3.描述珊瑚和珊瑚虫的关系,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七、板书设计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 3.生物能够排出体内的废物 4.生物能够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

6.除了病毒,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生物具有营养、呼吸、排泄、对刺激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等基 本特征而非生物不具有 练习题:

1.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A.生物都能快速运动

C.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2.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A.恐龙骨骼

B.珊瑚

C.珊瑚虫

D.钟乳石

B.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D.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

3.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后会合拢,这说明生物具有

A.生长现象 B.应激性 C.繁殖

D.呼吸 4.连线:

动物的取食

应激性 向日葵朝向太阳

长 植物的开花结果

养 人体的排汗

殖 蘑菇由小长大

第二节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实验中学 杨妙红 审验人:王战雄

预习提示

1.学习生物学的方法还有调查法,你知道什么是调查?调查的方式有哪些?

2.调查的一般过程:首先要明确调查的 和,然后制定合理的。3.如果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

4.调查的过程要 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 _ 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2.能力目标: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教学重点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2.初步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教学难点

1.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况。

2.如何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调查表格,确定调查路线,笔(有条件的可带照相机,放大镜等)教师: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并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组长培训:

第一个班上的小组长由我培训,以后由上一个班的小组长分别培训下一个班的小组长。培训内容:告诉他们要调查的范围,对照目录表,介绍有哪些植物,各叫什么,各有哪些特征,可能出现哪些动物,应注意哪些事项。课时分配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校园有许多种生物,它们把我们的校园装扮得十分优美,为了更好的了解它们,我们这节课开始学习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二、预习检测:

各组将你们学习的成果展示给大家。

三、学习与调查

教师提问:为什么我国每五年要进行森林调查?说到调查你是如何理解的?学生同桌讨论,根据自己的已有的经验理解什么是调查,回答问题。

(一)、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何进行调查)

学生根据经验举例,分析什么是调查,教师可以介绍:同学做过的家庭作业调查问卷,这就是问卷调查法;通过采访的方法进行的调查是采访法;还有一种是实地调查法;我们这节课将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来调查我们校园的生物。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调查我们校园物的方案,(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举例,分析出什么是调查,最后通过对比总结、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实地调查

学生调查时应该按照表格上的内容:调查人,调查地点,调查时间,天气状况,生物名称、数量,生活环境及形态特征等进行。这样学生在调查时就不至于盲目,没有方向,当然也不限制学生的新发现与创新,允许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设计表格,或者做好观察记录然后再设计表格。

调查注意事项: 1.各组同学根据分工,认真收集材料(作调查记录,拍照)2.注意安全

3.遇到不会的问题向老师请教,爱护生物资源,调查过程中适时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根据各学校实际情况选择调查地点

1.进行校园生物调查。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他们身边的生物名称,并注意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尤其是爱护生物资源

2.当然也可以进行社区生物种类调查。调查中教师注意安全问题是第一的,并注意引导学生对生物资源的爱护

3.还可以带学生走出去进行农田生物种类调查。注意引导学生爱护农田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责任(注意有问题向农民师傅请教)

(三)、整理统计

各组同学共同整理,归类,书写调查报告;记录时要注意一个原则:实事求是。要教育学生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没看到的坚决不写。尤其对于我们调查的时间、地点、生物的种类、数量、特征以及生物生活环境等要详细记载,以利于在不同的时间进行调查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生物的特征、环境、种群数量等。

教师巡回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指导,要求学生对材料的整理要规范。

(四)展示、交流调查报告

各组可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并叙述各自的调查报告,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报告交流。注意强调学生描述要抓住生物主要的特征来描述,要尊重学生的描述,只要没有很大出入,不用纠正。老师在交流展示中起引导,帮助的作用,力求通过交流相互促进。完善本次调查活动。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了归类,对生物归类有什么意义?

五、畅谈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让学生总结本节的重点内容和调查的注意事项)课堂检测

1.调查的生物分为动物、植物和其他生物是根据其 来划分的。

2.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的 和,然后制定合理的。如果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调查的过程要 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 和。

板书设计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1.调查的一般方法 2.分类的方法

练习题:

1.请你帮忙这些是小明在校园调查时记录的生物名称:狗尾草、火炬红、红蜘蛛、松树、榆树、蚯蚓、小鸟、马齿笕、一串红、丁香、柳树、山桃、苍耳、蜡蜒、蚂蚁、蚊子、鼠妇、万寿菊,请你帮他分成两类(动物与植物),并说明理由。

2.课后各组整理照片,进行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图片展。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节 生物圈

实验中学 撰稿人: 杨妙红

审验人:王战雄 预习提示

1.你知道什么是生物圈?

2.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和。

3.你会收集、分析资料吗?通过分析资料你知道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生物圈这个家庭中的一员,应该积极、主动认识并保护这个家; 2.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发表的见解。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具有搜集、处理图文资料,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会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讨论问题,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知识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3.尝试搜集和分析资料;

4.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教学重点 ①生物圈的范围。

②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③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教学难点

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导入课题。

首先观察讨论:(有条件的学校展示课件,无条件的学校展示挂图——地球)教师讲述:在无数颗星球中,地球作为一颗”蓝色水球“悬挂在浩瀚的宇宙中,孕育着无数的生命。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欣赏这美丽的地球吧!(学生观看课件或挂图并且讨论)然后让同学们介绍他们看到了美丽的草原、川流不息的河流、郁郁葱葱的森林、蔚蓝的天空、歌唱的小鸟、以及许多说不出名的美丽的动物和植物……

教师继而提出问题:是不是地球上的所有地方都有生命(生物)存在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地球上生物生存的空间是有一定的范围的。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并且相互间发生着复杂的关系。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生物圈。[使学生在一种轻松而又好奇的氛围中愉快地进入角色,开始本课的学习。]

(二)预习检测:

请完成并展示预习提示内容。

(三)学生通过讨论、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学习新知。1.生物圈的范围

(1)说一说: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

证一证:阅读教材第11、12页“生物圈的范围”,看看科学家的观点是否与自己的相同。[给学生自由发言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出问题:通过验证,哪些同学的观点和科学家的一样,一起交流一下,可以吗? 引导学生概括出:以海平面为标准划分,向上可达到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约10千米的深处,整个厚度约为20千米。

提出问题:在这个20千米的厚度中,可以把生物圈划分为几个圈层呢?

(2)地球上我们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应当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你们知道在这三个圈层中都有哪些生物生活呢?请同学们讨论后用角色扮演各个生物圈层: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每组代表一个生物圈层进行讨论,主要讨论本层的特征以及生物的生活情况,并做汇报表演。教师可提供文字材料也可以进入各组进行口头指导学生讨论和发言:(注意本“圈”的特征以及发言的语气)

大气圈:我们大气圈位于生物圈的最顶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等。别看我们没有岩石圈那么美丽的外表,可是生活在我们这儿的生物还真不少呢!有美丽的大雁,有矫健的雄鹰,有许多漂亮的昆虫……还有无数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等微小生物。

水圈:我们水圈可以说是生物圈中的“佼佼者”了,不信,你们就打开地图看一看,在地球的表面,约有70%的面积都是我们水圈,所以,从宇宙中观看地球,就像观看一个“蓝色的水球”。我们水圈主要包括地球上的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在我们水圈中几乎到处都有生物,当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鱼类,有凶猛的鲨鱼、有五颜六色的热带鱼类、有微小的浮游生物、有种类繁多的水生植物等等。但是,水圈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这么多的生物,在水圈的表面,也就是水面下150米以内的水层中生活着繁多的生物,正是由于海洋的出现,才使我们的地球上有了如此繁多的生物,所以我们把海洋称为“生命的摇篮”。

岩石圈:我们岩石圈是人类和其他动植物赖以生存的主要场所。我们是地球表层的固体部分。我们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在我们这个圈层中,有郁郁葱葱的森林,有一望无际的草原,有绚丽多彩的花朵,有种类繁多的飞禽走兽,还有大量的细菌和真菌。最重要的就是,人类在我们这个圈层生活和繁衍。可见,我们岩石圈才是人类的“立足点”。

[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进行交流活动(一般前后四个学生,方便易行),利用角色扮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扮演过程中,既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还会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有极大帮助。如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表演结束,学生概括出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以及岩石圈的表面。教师提出问题:我们人类主要是在岩石圈生活的,但人类的活动仅仅局限在岩石圈中吗?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人类可以乘坐宇宙飞船到达大气圈以外,人类还可以乘坐潜水艇到达海洋的底部。

教师总结:岩石圈不仅是多种生物的”立足点”,也是人类的”立足点”。但人类的活动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

(3)由此介绍: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是截然分开的吗? [让学生自己先猜想,再举例说明,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想象的科学精神。] 得出结论:不是。

(4)设疑:为什么生物圈中有生物,其他地方没有呢?

师:我们都知道,现在地球的人口已经将近100亿,人口过多给地球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于是,科学家想了一个办法:把地球上的人移居到月球或其他星球上,大家觉得这种方法可行吗?

生:(讨论)得出结论:没有特殊的装备不行,因为其他星球上没有氧气存在,而且温度不是过高就是过低,也没有充足的食物,所以,人类不可能生活在这样的星球上。

师:这就是说地球有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条件。哪些条件呢?让我们先来观察书中的六幅图片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1)讨论:学生分小组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比较教材第12、13页的6幅图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学习能力。]

讨论题:

①向日葵生长需要什么条件?长颈鹿的生活需要什么? ②向日葵和仙人掌,牛和海豚的生存条件有什么异同? ③为什么干旱会使粮食严重减产?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观察、比较和综合归纳的能力。](2)汇报结果:以组间竞赛形式,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说出该组讨论的结果,其他组成员和教师作评委,对各组的作答给予适时的、恰当的评价。[通过竞争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育学生要客观地评价。]

(3)小结:

讨论1:向日葵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土壤和肥料; 长颈鹿的生活需要食物、水、空气、阳光和温度。讨论2:向日葵生活在土壤中,土壤中有水分; 仙人掌生活在沙漠中,土壤中缺水; 牛生活在陆地上,而海豚生活在海洋中。

讨论3:因为植物的生长需要水,没有水,植物就不能正常生长,所以干旱会使粮食减产。(4)质疑:

①地球上其他的生物生存也需要这些条件吗?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地球上其他的生物生存也需要这些条件。(实物投影)投影学生搜集的多种资料,有文字的、有图片的…… ②如何获得和分析这些资料?

引导学生回忆、并结合教材第12页红框中内容,掌握有关搜集和分析资料的知识后小结: 搜集途径:图书馆查阅报刊、拜访有关人士、上网搜集等。资料形式:文字、图片、数据、音像资料等。

对资料处理:整理并分析,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或发现探索的线索。[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和时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5)小结:所有生物生存需要的基本条件都是一样的,这些条件包括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6)知识迁移:任举一种熟悉的生物,说说它的生存也必须具备这些条件吗。[遵循巩固性原则。]

拓展延伸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关“生物圈”的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

我想知道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这些条件一旦改变或不足时,对生物有没有影响?生活在这个生物圈中的生物会不会对生物圈造成影响?[培养学生虚心提问,学无止境的意识,并为下节课或以后的学习做铺垫。]

回顾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关“生物圈”的知识,你知道哪些?(引导学生回忆,总结本节所学的知识点。)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小结本节主要知识及学习活动,养成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发挥自我评价的作用,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检测

1. 叫做生物圈; 2.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和。3.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生存基本条件有、、和 等。板书设计

生物圈

1.生物圈的范围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练习题 ①你会填吗?

基础知识的考核:

叫做生物圈;生物圈的范围包括

、和。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生存基本条件有、、、和 等。

②我来试一试。

我们在养花的过程中,经常给花松土、施肥、浇水、放在阳光下,天气冷了,还要把花搬到屋里,而且一般一个花盆只栽一种植物,这体现了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与上述顺序相对应,分别是()

①阳光 ②水 ③空气 ④营养物质 ⑤适宜的温度 ⑥一定的生存空间 A.①④⑥⑤②③

B.③④②①⑤⑥ C.②①⑤⑥③④

D.⑤②①④⑥③ ③课下探究

9.人教版七年级鸟梁实秋教学设计 篇九

理解重点语句的内涵,仔细揣摩一些语句展示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阅读去品味文中画面的温馨和细节的动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通过几个细节的描绘,来展示一家三代之间真挚而深沉的爱。

重点

学会品味优美的语言,字里行间露出浓重的“爱”,整体感悟课文。

难点

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出来的亲情美。

朗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学生

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老师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有人说,幸福的家犹如港湾,让我们的心疲惫时靠岸;有人说,浓浓的亲情犹如甘泉,滋润我们枯涸的心田。家因为有了真爱而温馨,因为有了亲情而美好。那么,家究竟是什么呢?是一所老房子,是一张旧照片,还是一种挥之不去的记忆?今天我们来学习《散步》。让我们跟随作者去进行一次别样的心灵之旅。

莫怀戚(1951-),男,汉族。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协副主席。重庆人。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1.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散步的人物有:母亲、我、妻子、儿子

(2)散步的地点是:田野

(3)散步的季节是:初春

(4)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分歧(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3.根据以上要点,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本文讲述了一家四口在初春时节到田野散步,路上发生了“分歧”,最后他们用亲情和爱,解决了散步途中的“分歧”。

1.研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散步中产生了怎样的分歧?

“我”带着母亲、妻子和儿子在一个初春的季节里到田野去散步。母亲身体不好,要走大路,儿子觉得小路有趣要走小路。

(2)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自然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埋下伏笔。

(3)“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本段中告诉了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4)“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结果是“我”顺从了母亲,母亲则顺从了自己的孙子,这一结果充分显示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我”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一代,恪守孝道,值得赞美;母亲作为年迈的老人,却不顾自己的身体,关心下一代成长,爱幼之情跃然纸上;妻子的无声支持,其“贤惠”的品质也值得赞美。

(5)文章的最后一句:“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有什么深刻含义?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一边是风烛残年的母亲,一边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所以从表面上看,这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

2.再读课文,研讨赏析。

《散步》这篇散文,从写法上来讲,以小见大,是一篇公认的美文。除了美在文章的立意、主旨外,就文章的文字本身来说,也有许多“美点”可寻。同学们可找出最喜欢的语句和段落大声自由朗读,进一步感受文章的美。

教师可先举一个例子:文章的开头很美,美在开门见山,美在一开始就是“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个简洁而富有诗意的镜头。

你们还能在文章中找到其他的“美点”吗?

学生分组开始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1)美在对春景的生动描写。

如①:“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些景物为人物增添了色彩,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②:“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优美迷人的田园风光,一家人在此散步,感情和谐、景色宜人)

(2)美在文章多处出现比较对称、意蕴丰富的语言,读起来给人以美感。

如①:“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②“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个“熬”字,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④“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一句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在外面”这个限制语用得好,令人想到“在家里”就可能不是这样了,很可能“我总是听她的”。一种和谐的家庭氛围充分地体现出来)

3.想想看,在家庭生活中,你与父母有过分歧吗?当时你是怎么处理的?学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你该怎样做?(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鼓励、表扬。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写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写散步时的环境情趣,表现亲情,化解分歧,体现“我”的使命感。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写合理解决分歧,散步愉快进行。

本文通过选取一家人祖孙三代在田野里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地展现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散步》的语言平易朴实,然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如同橄榄一般,越嚼越觉得有滋味。下面从三个方面作具体分析。

(一)情趣盎然。文章中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散步时儿子的话中也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二)含义丰富。文章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正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谱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篇章。

(三)意在言外。第四自然段通过对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散 步

音韵美:整齐匀称

景色美:南方初春的田野 新绿 嫩芽

咕咕的冬水 金色的菜花 桑树

水波粼粼的鱼塘

情感美:我 走大路 委屈儿子 顺从母亲--尊老

母亲 走小路 疼爱孙子--爱幼

本课教学,我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咏,最终用朗读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

李杰

10.人教版七年级鸟梁实秋教学设计 篇十

学生进行探究式数学学习, 就应向学生提供许多现实的、有趣的、生活化的教具以及许多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4.1“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中的“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的课程应用现实中的玩具、实物做模型, 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能成为学生动手操作、主动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的素材, 故精心设计了这节课, 收获颇大。

一指导思想

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做教具, 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 结合信息技术的使用,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形成规律、口诀,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努力探求最佳的教学方式、方法, 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1. 课标要求

了解直棱柱、圆锥的表面展开图, 并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并制作立体模型。

2. 教学目标

第一, 知识与技能。了解直棱柱、圆锥等简单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初步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第二, 过程与方法。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互相转换的过程中, 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发展几何直觉;通过动手操作、归纳、猜想和主动参与等数学活动,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第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意识;通过探索现实生活中的实物模型和实物制作, 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3. 教学重点

了解基本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体会一个立体图形按照不同方式展开, 可得到不同的平面展开图。

4.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哪些平面图形可以折叠为立体图形;某个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可以是哪些平面图形。

三教具准备

三棱柱积木、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八棱柱茶叶盒、圆柱茶叶盒、圆锥形圣诞帽、石膏三棱锥、四棱锥、圆台形纸杯、棱台形灯罩、多个正方体积木。

四教学过程

1. 观察生活, 创设情境

小壁虎的难题:一只圆桶的下方有一只壁虎, 上方有一只蚊子, 壁虎要想尽快吃到蚊子, 应该走哪条路径?

2. 尝试体验, 自主探究

活动1:认识一些简单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

师: (展示教具三棱柱积木、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八棱柱茶叶盒、圆柱茶叶盒、圆锥形圣诞帽、石膏三棱锥、四棱锥、圆台形纸杯、棱台形灯罩。)

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立体图形展开, 看它们的平面展开图是什么?

生: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然后展示成果。

师:有些立体图形 平面图形展开

有些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折叠

活动2:初步应用, 体验成功。

课本124、126页

活动3:探索正方体的展开图。

师: (各小组发放一个正方体积木。)

把桌上的正方体积木按任意方式沿棱展开, 你能得到哪些不同的展开图?比比哪一小组的展开图多且与众不同。

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展示成果 (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 。

师:正方体的展开图共有11种, 可以归为四类。

3. 快乐练习, 巩固提高

第一, 下列图形中, 不是正方形表面展开图的是 () 。

第二, 以下四张纸板按图中线经过折叠可以围成直三棱柱的是 () 。

第三, 以下哪些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一个棱柱?

第四, 下列图形哪个不是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

第五, 如右图, 为一个多面体的表面展开图, 每个面内都标注了数字。若数字为6的面是底面, 则朝上一面所标注的数字为 () 。

A、5 B、4 C、3 D、2

第六, 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

第七, 右图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 标注了字母A的面是正方体的正面, 如果正方体的左面与右面所标注代数式的值相等, 求x的值。

4. 反思交流, 收获感悟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首先, 学会了简单几何体 (如棱柱、正方体等) 的平面展开图, 知道按不同的方式展开会得到不同的展开图。其次, 学会了动手实践, 与同学合作。

师:不是所有立体图形都有平面展开图 (如球体) 。

5. 布置作业

作业: (1) 课本121页第2题、124页第6题、125页第11题; (2) 制作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 (3) 选做作业:研究圆台、棱台的表面展开图。

五教学反思

1. 生活化的教具, 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人们生活在三维空间, 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为本节课提供了大量现实有趣的教具和素材, 所以笔者找了许多实物作为模型, 特别是找到正方体积木更是令人欣喜若狂。六年前第一次接触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时, 笔者担心如果用剪刀剪下来折叠, 即麻烦又费时间, 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 如何找到一种既省时又实用的教具来取代剪纸呢?正好看到女儿在玩积木, 于是灵机一动, 把积木带到教室。当学生看到自己曾经见过或玩过的积木, 都围拢过来看, 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积木给他们动手操作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教具, 下课时听到同学们纷纷表示:“这节课太好玩了!”使笔者深深地体会到了“玩中学”、“做中学”的好处。

总之, 本节课教学中, 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当教具, 通过让学生观察大量丰富的立体图形, 从中“发现”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 加强了其对图形的直观认识和感受, 更好地了解了立体图形, 从而提高了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2. 探究式的教学, 还学生充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更易于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和兴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

设定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保证学生质疑提问的随机性和充分性, 为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索提供平台。教学中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在和谐、平等、民主、合作的氛围中分享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失败的痛苦, 又享受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和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 使学生在意志品质上得到进一步提高。

本节课在活动2中,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操作得出三棱柱、四棱柱、八棱柱、圆柱、圆锥、三棱锥、四棱锥的表面展开图;特别在探究正方体的多种表面展开图时, 更是充分放手, 让学生小组探究, 并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 比赛哪个小组找到的正方体表面展开图形状最多。学生非常积极地参与其中, 争先恐后地把找到的形状画在黑板上, 笔者参与到学生的小组探究中, 并适时地展开小组评比, 给予表扬,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是高涨。

总之, 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动手操作、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交流的机会, 引导他们在“做中学”的活动中、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整个学习过程轻松、愉快。

3.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丰富了学生的视野, 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感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 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更深刻的影响, 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重视信息技术的使用, 正是本节课的一个特点。本节课中用Flash应用软件制作了动画, 展示了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过程,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之后, 又亲眼目睹, 从而加强了空间感, 在大脑中形成空间变化的印象;另外, 还制作了正方体的11种表面展开图, 并且制作了它们旋转90°、180°、270°后的各种造型。

总之,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这种图形的动态演示, 连续变化所形成的众多画面变换, 在学生大脑中形成图形空间变化的印象, 帮助学生认识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帮助学生建立了空间感, 帮助学生在动态变化的图形中寻找不变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 从而了解图形的特性。

4. 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课标》告诉我们“教什么”, 教材告诉我们“用什么素材教”, 而这些却不能直接作用于学生, 教学是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转化为现实、生动的教学活动的过程。随着教材版本的多样化, 究竟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显而易见。教材应当尊重, 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挖掘、开发教材的精髓、内涵。本课把立体图形的制作和圆台、棱台的表面展开图纳入作业中, 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 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另外, 还强调立体图形是实心体, 展开的只是它们的表面, 纠正学生以为立体图形是空心的错误认识。

总之, 教师创造性、个性化地使用教材, 转化成灵活合理、丰富多彩的“生态化”教学过程, 整体实现了三维目标, 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

5. 规律记忆, 易于形成知识脉络, 帮助学生愉快长久地记忆

把要记忆的知识点归纳整理为口诀, 再结合图形来记忆, 有利于把理解的知识点上升到掌握的层次。本节课中除了列一个表格归纳整理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 还把正方体的11种表面展开图归纳整理为四类:

第一, 四连排的 (6个) 。

可记为:中间四方连, 上下各一方。

第二, 三连排的 (3个) 。

第三, 两行的 (1个) 可记为:两个三, 日状连。

第四, 二连排的 (1个) 可记为:三个二, 成阶梯。

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强化学生独立的或合作的探究式学习,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数学素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有效地应用生活化的教具, 促成探究性的学习, 从而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中, 成为生活的数学。

可记为:三方在中间, 双方位居偏, 单反任意放。

参考文献

11.人教版七年级鸟梁实秋教学设计 篇十一

山东省沂水县沂新中学谭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静穆、粲然、妥帖、叱咤风云、尽态极妍、浑身解数”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能力目标:

1、研习精彩语段,品位学习本文优美生动的描写。

2、通过反复吟咏作者观舞后的感受,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初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性情。教学重、难点:

1、研习精彩语段,品位学习本文优美生动的描写。

2、难点:通过反复吟咏作者观舞后的感受,初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诵读教学法、联想想象法。教学过程:

一、以舞导入,欣赏舞蹈美。

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段带有异国风情的舞蹈片断。(播放印度舞蹈视频)这段舞蹈美不美?美在哪里? 生:„„(回答略)

同学们,动人的音乐,优美的舞姿,常常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可当要我们用语言文字来描述这种美好的享受时,许多同学为难了。那么,如何将这种艺术享受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呢?同学们不用着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冰心记叙自己观看印度舞蹈的一篇散文——《观舞记》。学习这篇文章后,大家一定会有许多收获。(出示课题)3’

二、检查预习。

1、走近作者:

冰心(1900一1999),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春水》、《繁星》等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轻捷

粲然 褶裙 妥帖

嗔视

叱咤风云 发髻

蠕动

雏凤花鬘斗薮

铮铮本色当行 咿哑浑身解数 颦蹙 尽态极妍

3、理解词语含义: 惊鸿: 颦蹙: 粲然: 嗔视: 叱咤风云: 本色当行: 尽态极妍:8’

三、品味语言,感受舞蹈美。

1、冰心在本文中表现的卡拉玛姐妹舞蹈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飞动的美

2、这种飞动的美在文中哪些语段得到具体生动的描写? 明确:11-18段,直接描写舞蹈的语段主要集中在16-18段.3、速读课文,思考具体从什么角度来这种飞动的美

回答归纳:绚丽的服装、苗条的身形、多变的神态、优美的舞姿„„就好像我们亲眼目睹她们的表演一样。

4、本文又是怎样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描绘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呢?冰心奶奶特别擅长把这些视觉的形象用她那只传神的笔写成优美凝练的文字,那么她又是怎样表现的呢?老师摘取了课文第18段的内容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在文中勾画标注。

我们发现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

(1)这段文字对莲花、小鹿、孔雀这些形象的描写,哪个词语用的精妙? 学生回答,老师勾划:

如:花开瓣颤——同学们想象到什么?让我们仿佛看见了什么?表现了舞蹈什么特点? 作者写的这些形象,我们看得见当时舞蹈者的情态吗?学生回答,老师归纳:妙用词(2)除了词语用的好,一个句子,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分析?

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如,比喻,其实舞台上并没有莲花、小鹿、孔雀,这些都是舞蹈者模拟出来的,表现了她们生动传神的动作特征。

【小结:冰心就是这样,化视觉形象为凝练的文字,使我们如身临其境般的欣赏到我们不能看到的舞蹈美。】

【过渡:在16、17自然的还有像这样类似的精彩的句子,请小组合作交流,按我们刚才分析的两种方法,先看看写了那些形象,然后分析妙在何处:安排分组。】

4、分别针对16、17两段,进行语言分析,感受语言美。25’

五、朗读训练,感受语言美。

【过渡:好的文章还需要好的读者,再好的语言,如果不能读出它的味道,也不能够真正体味到其中的美。】

朗读指导第17段:注意语速语调的变化、轻重缓急的安排。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 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宛转的娇羞; 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

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贴的梳妆; 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

1、齐读 【指导:“忽而”是什么意思?神态的瞬息万变,那么同学们在内容上看出怎样的变化了呢?让学生体会到对比,体会到单句表现的柔美双句表现的刚强。】

2、小组自由试读:女生读单句,男生读双句。

3、指定小组齐读。【点评:还可以加进去表情。】

4、再指定小组,希望听到更完美的朗读35’

【过渡:今天我们学到了一些欣赏语言的方法,让我们总结一下。】

六、拓展训练,模仿创造美。

1、明确一下,把握欣赏的角度,化视觉形象为文字,“多角度”。技巧方面,主要是“巧修辞、妙用词。”

2、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舞蹈,一起来感受舞蹈艺术的精妙吧。请欣赏《千手观音》(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舞蹈《千手观音》)——同学们,观看了这段舞蹈,大家内心是否也被这群无声天使的精彩表演所震撼呢?请大家拿起笔来,运用语言来表现艺术美吧。(要求:看到的可以用怎样的视觉形象来形容?用精确的词语或生动的修辞,写一句优美的话。)生写作3分钟后,朗读展示。44’

七、课堂小结。

听到同学们精彩的描写,老师也很受感动,冰心已经离开我们16年了,如果她能看到同学们精彩的表现,感觉到她的优美的语言终于找到了知音,有了同学们这样深入的理解,她的描写技巧也终于有了我们这些传人,她一定会倍感欣慰的!希望大家用心的去观察生活,把生活中的美畅快淋漓的写出来吧!

12.人教版七年级鸟梁实秋教学设计 篇十二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生字,会读写3个生字;自主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的意境,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难点

感悟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描写雨的古诗。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春雨,导入课文。

1.启发谈话:同学们,我们说春天的美景是一首优美的歌曲,那么,春雨就是这歌曲中调皮动听的音符。人们为什么喜欢春雨,春雨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平时都善于观察,大家说说你观察到的春雨吧!

学生谈春雨。

2.导入课文,简介诗人。

一个春天的夜晚,下起了雨,一位大诗人抑制不住对春雨的喜爱,写下一首赞美春雨的诗。这位诗人就是唐代“诗圣”杜甫,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春夜喜雨》。有的同学课前查阅了资料了解了杜甫的生平和他的诗歌风格,有这方面资料的同学和大家交流。你还读过杜甫的哪些诗?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教师范读古诗

简介《春夜喜雨》的体裁:《春夜喜雨》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共八行,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自由读《春夜喜雨》,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①正确朗读这首诗。

②结合你所知道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③提出不懂的问题。

3.检查自学情况:

读准下列字音:甫fǔ径jìng俱jù

(2)提问: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春天的一个雨夜。诗人住在成都--从书上对“锦官城”的注释可以知道杜甫住在成都。)

(3)说一说自己读了诗的初步感受,提出不懂的字、词,在班上交流。

了解下列一些字词的意思:

乃:就。

发生:在诗中的意思是催发植物生长。

潜:暗暗地,悄悄地。

径:小路。野径:乡间小路。

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也指花儿开得繁盛。“重”读zhòng。

三、朗读欣赏,体会意境。

(一)朗读课文,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和感情读这首诗。

讨论:题目是“春夜喜雨”,应该用欢喜轻松的语气读,读出对春雨的喜爱。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二)诗人为什么喜爱春雨呢?诗句中并没有一个“喜”字,诗人喜悦的心情表现在哪儿呢?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说说对诗句的理解,体会意境。

过渡:中国自古以农兴国,每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人,无不对各个时节的天气变化给予密切注意,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农民收成的歉与丰,杜甫是一位人民诗人,这首诗也显示出他的这种深湛淳朴的思想感情。作者获得安宁,又看到喜人的春雨,联想到国家的安宁,百姓的丰收,怎能不喜?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诗人是怎样通过诗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他的思想感情的。1、分析首联:感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哪个字是诗人对眼前这场春雨的总的评价?明确:是“好”字。好在何处?因为它“知”时节。还好在什么地方?当春乃发生。过渡: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春天正是农作物发育生长的时节,人们是多么盼望雨水从天而降啊,而雨神也好象懂得人们的心思一样,不早不晚,就在这个时节洋洋洒洒下起来了,这是不是好雨?雨知道人们的心情,这怎能不令人欣喜呢?雨本无知,可是作者用“知”这个字,是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拟人。把无知变有知,这个“知”字用得多么传神啊!

雨知道时节,在这春天正需要它的时候下起来了。这里把雨拟人化,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

2.着重体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2)教师引导:在这夜晚,春雨随风悄悄地飘洒下来,无声无息地滋润万物。大家想想:春雨有什么好处?

(春雨使花草树木庄稼得以发芽、生长,春雨为大地创造了生机,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春雨有这么重要的作用,但是她“润物细无声”,她一点也不因为自己的功劳而张扬喧闹、大造声势。你们难道不觉得春雨具有一种可贵的品格吗?

(春雨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3)那么这时诗人心中充满了什么感情?

(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前文点明了“春”和“雨”,这一联就点明了题目中哪个字?“夜”,很好,并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那么雨还“好”在何处?好在润物,如何润物?细细的,这是雨的形状,春雨如何来呢?一个“潜”字写得悄然无声,“潜”是什么意思?什么修辞?还是拟人。本联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呢?无声,是从听的角度。悄悄地进入夜中,细细地滋润万物。

所以,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好好品读这句诗吧!(学生有感情地读颔联。)

3.学习“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大家展开想象:诗人可能先是在屋里,听到春雨轻轻洒落的声音,他心情十分愉快。接下来,他怎么做?

(诗人推开屋门走了出去。从“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可以看出诗人可能走出了屋,看到了野外、江面的景象。“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很不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现在放眼四望: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样黑。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说说颈联两句的意思。

4.想象“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最后两句也是诗人看到的吗?为什么?

(最后两句是诗人想到的。从“晓看”知道诗人是在想:第二天早晨可以看到……)

说说对这两句的理解。

(2)联想:诗人看到了这场及时雨,他不禁想到第二天早晨,一定可以看到城里的花儿都开了。那一朵朵花沾着雨水,显得沉甸甸、红艳艳的。其实呀,诗人想到的可能还不止这些呢,请同学们大胆想象,诗人可能还想到了什么。如果是你,你还会想些什么?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诗人可能想到农民会在雨后播种,麦苗喝饱了雨水又长高了一截,人们开始踏青赏花了……)

四、总结升华,指导背诵。

1.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想?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么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诗人能把春雨写得这么美好?

引导:像诗人一样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感觉生活中的美。

2.朗读背诵。注意诗的节奏: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五、拓展阅读,欣赏古诗。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唐]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六、作业。

1、 搜集古今中外写春天、春雨的诗,自主积累古诗。

2、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200字的散文。

板书:

春夜喜雨(杜甫)

首联赞:好知喜爱赞美

颔联听:潜润无私奉献

颈联看:黑明滋润万物

尾联想:红花繁花似锦

祁志

13.人教版七年级鸟梁实秋教学设计 篇十三

结合“一元一次方程复习”学案阐述“变灌为导, 主体内化”课堂教学实践过程。

【课前准备】

选择的学案是人教版七年级 (上)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复习课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重点是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概念、解法及其简单应用。课前, 教师布置了三个任务:

1.让每一学习小组围绕复习主题, 画出《一元一次方程》章知识框架图;

2.每位同学完成教师精心编制的学案中的基础部分;

3.把以前作业中 (或其他地方) 的疑难问题写下来。

通过课前任务的完成, 达成以下几个目标:

1.通过画知识框架图, 完善知识结构;

2.通过个人课前完成部分学案, 为课堂上小组合作提供了必要的资料, 还为小组交流留出充足的时间;

3.通过问题的提出, 培养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推敲问题的意识, 也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求知欲埋下伏笔。

【课堂导学】

(一) 创设情境, 明确任务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 倡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情境”是为了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意义建构。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通过“情境”的趣味性、启发性、形象性以及媒体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吸引学生,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只有当学生主动、愉快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才能得以体现。在本学案的情境教学中, 首先安排5分钟的小组知识框架图展示, 并让小组代表上台对知识框架图进行讲解。这个过程, 学生的参与面非常广, 互动的积极性也很高, 展示出的结构图不仅完整而且很有创意, 有图表形的、椭圆形的、树枝形的等。通过知识框架图的展示, 可以让学生弄清本章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准确深刻, 记忆更清晰牢固。 (此环节大约安排5分钟)

(二) 自主探究, 习得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 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 从教育的角度看, 是通过一种亲历亲为的活动, 获得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 教师通过媒体呈现教学目标, 学生结合目标, 自主学习相关内容。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调动心、口、手、脑、眼、耳等感官,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习得知识。比如在阅读题目时, 指导学生学会动手用红笔圈关键词, 在碰到疑难问题时, 用铅笔作标记等。在本学案的课堂上, 学生自主完成学案中拓展部分的两题:

(1) 若1与 (x2+x) 的差等于 (x2+x) , 求7x2+3+7x的值;

(2) 汽车以每小时72千米的速度笔直开往山谷, 驾驶员按一声喇叭, 5秒后听到回响, 已知声音的速度是每秒340米, 听到回响时汽车离山谷的距离是多少米?

(此环节大约安排10分钟)

(三) 小组交流, 汇报成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把小组中不同的思想进行优化整合, 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 从而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为了让小组学习更加有效, 讨论时让所有学生站起来讨论;为了解决问题更有针对性, 教师对每组讨论的问题进行划分。通过小组合作, 学生主要解决以下四个任务:

(1) 解决自主习得期间个人疑难问题, 修正或完善自己的自学成果;

(2) 重点突破本组指定的内容;

(3) 在黑板上展示本组合作习得的成果;

(4) 组长汇报解题思路和归纳注意点, 并接受其他各组同学的提问。

通过小组合作, 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学生的精彩表现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比如在小组汇报环节, 学案中的基础题部分学生讲解的很好, 当分析到拓展题 (1) 时, 学生碰到了困难, 教室里出现了片刻的安静。教师耐心地等待着, 目光不停地在教室里搜寻着。终于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会, 让我来分析。先由已知条件列出方程, 这类方程我们没有学过, 一开始我觉得好像不能求解, 但我想既然老师安排了这样一个拓展题, 肯定能做, 所以我结合已知和结论再仔细分析了一下, 实际上只要运用整体思想求出x2+x=……就可以求出最后结果了。”

学生如此的表现正是我们所盼望的。而在“科学+自主”的课堂中, 教师仅仅给学生留出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而学生的精彩表现则层出不穷。 (此环节大约安排10分钟)

(四) 点拨析疑, 完善结构

《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作了明确的界定,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三者”的确定, 是对“教师主导”作用的明确规定。“科学+自主”的数学课堂是一个灵动的课堂, 教学目标、课程资源、学生发展均呈现动态生成的态势。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总会有预想不到的资源生成。在小组合作交流环节, 教师不仅要全方面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 还要大范围地收集学生解题中的典型错误或呈现出的思维亮点, 及时有效地进行再备课。当学生经历了自主习得、合作交流后仍无法解决的问题, 就需要教师适当点拨析疑,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点拨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问题, 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当然, 在点拨时, 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要说, 学生说对的教师不重复。教师的语言用到点子上, 提倡质疑问难, 真正体现主导作用。

比如学案中拓展 (2) 的教学处理就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让学生分析解答过程, 然后教师对学生疑惑的问题作适当点拨, 最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学生分析: (1) 画线段图:

(2) 等量关系:声音的速度×5=2× (听到回响时汽车离山谷的距离+汽车的速度×5)

(3) 列出方程:340×5=2 (x+72×5) 。

教师点拨: (1) 你认为列方程要注意什么问题? (2) 汽车在哪里听到回响?

小组继续展开讨论, 最后学生给出了正确解答过程:

(1) 画线段图:

(2) 等量关系:声音的速度×5=听到回响时汽车离山谷的距离×2+汽车的速度×5,

(3) 列出方程:340×5=2x+20×5。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敢于、善于面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错误”。因为“错误”也是一种可贵的教学资源, 所以, 面对学生课堂中出现的错误, 教师不要急于给出标准答案, 更不能替代思考, 而应该通过关键点拨, 再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讨论, 使他们通过合作交流、深入探究明辨是非, 获得成功的体验。 (此环节大约安排10分钟)

(五) 自我评价, 总结提升

课堂教学结束时, 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 去自主小结和自我评价, 可将学生的思维再次推向高潮, 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浓厚兴趣, 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刚开始学生小结可能不完整, 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教师可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总结, 帮助修改完善。例如, 可设置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我感触最深的是……

———我感到最困难的是……

———我学会了……

———我发现生活中……

———我想我将……

通过上面几个问题, 可以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自主探究的内容及时回顾和总结, 长期坚持下去, 不仅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还能锻炼学生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更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本学案的课堂上, 学生小结不仅声音洪亮, 而且非常到位。比如一位学生小结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 我们巩固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解法及简单的实际应用。” (从知识方面小结) 另一位学生小结道:“在解答拓展题 (1) 过程中, 我们深刻地体验到整体思想在解题中的作用。” (从数学思想方面小结) 这样的结果, 不仅让教师赞叹不已, 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欣赏自己学习成果的同时, 感受成功的喜悦, 从而产生后续学习的激情。 (此环节大约安排5分钟)

(六) 检测评价, 反馈矫正

在自主小结后, 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 精心设置针对性强、质量高、有层次性的检测题。这样既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强化和应用, 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 又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等学生完成后, 通过同桌或学习小组交叉评定, 对诊断中反馈的错误结果教师及时进行矫正, 对正确的结果及时表扬强化, 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本学案中, 教师出了单数组和双数组的课堂检测题, 不仅有效检测了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而且使检测达到真实性和公正性。 (此环节大约安排5分钟)

【课后反思】

1.学习内容的选择与编制。“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离不开学案的编写。学案, 就是指导学生自我学习的提纲, 学生自主学习的帮手;是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有力武器, 它将改变教师由设计怎样教“教案”, 到设计学生怎样学“学案”, 使备课过程与思路发生根本的变化;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有力依托。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 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有利于让学生在问题的重新实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 在学案的编写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课型和教学目标, 充分发挥全组教师的团结协作精神, 力求使学案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启发性、灵活性、梯度性和创新性。

2.学习问题的产生与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大大压缩”了教师的空间, 教师讲课的时间由原来30分钟缩减到10分钟, 甚至更少。看上去教师的教学变轻松了, 实际上, 这是对教师的一个极大挑战。教师除了需要课前作好充分的预设之外, 在课堂中, 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在自主习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细心捕捉在交流过程中反馈出的信息, 及时进行再备课。不论哪种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都要及时关注学习问题的产生与利用, 教师更应重视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熟悉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应用背景、设计要点和操作技巧, 敢于将课堂还给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参考文献

[1]张祖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J].初中数学教与学, 2012, (6) :33-34.

上一篇:初一英语作文及翻译下一篇:别了,太姥爷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