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整体教学反思(共15篇)
1.角的初步认识整体教学反思 篇一
重在参与
贵在提高
——记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教学反思
11月25日,我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新课程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有幸在紫微小学上了一节课——《角的初步认识》。会学习还要会实践,会实践还得会反思,仔细思考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在课刚开始时,学生对角的认识是不规范的,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听到过,看到过这个角?学生有的说牛角,羊角,还有的说1角,2角,5角。这些都是学生头脑中所认为的角,再让学生进行质疑,有的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说这不是数学上的角,以此进行教学。再比如说在画角这一环节设计上,我并不是直接就让学生看老师画角,而是先让学生把头脑中的角画下来,此时学生画的角肯定还有一些不规范,经过比较,引发学生想画一个标准的角的学习需要,从而让学生知道要画一个标准的角还要用工具画。
二、注重问题解决
比如说在画角这一环节设计上就包含了6个小层次。1.让学生把头脑中的角画在白纸上。2.把学生所画的角加以分类,你认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3.拖动一个角,变换方位让学生判断是否还是角。4.师从学生画的角中选择有代表性的角,用尺子画在黑板上,再让学生找找3个角的共同点,以此进行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4.实物投影仪上出示类似角的图形让学生再次判断,此时学生会用角的特征来判断角,会说只要有一个尖尖的顶点和2条直直的边就有一个数学上的角。5.比较学生画的角,让学生评价评价画的怎么样,此时让学生明白要想画一个标准的角还要用工具——尺子。师再用尺子示范画一个角。6.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再在纸上画2个大
小不一样,方向也不一样的角。并说一说角的顶点和边。让学生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应用。
这样的设计我觉得让学生参与探究和发现角的全过程,学的会更深刻。
三、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
在学生认识了角,学会画角的基础上,我安排了这2个环节,让学生想办法在圆上创造一个角,可以用画的,折的,剪的等方法。让学生感知没有角可以创造角,觉得角挺有意思的。再比如长方形上有4个角,要求学生只剪一刀,改变长方形角的个数。让学生感知有角还可以改变角,进一步觉得角真的很有趣。再后面我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吸管做一个角,并去玩一玩这个角,说说发现了什么,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发挥,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不同起点的学生就会有不一样的创造表现,考虑了学生之间的差异,面向全体,让每一位学生体验创造带来的成功喜悦之情。
四、创设一种平等的氛围
在课堂上,我以学生大朋友的身份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有不同意见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认为的?你觉得怎么样?你认为他指的对吗?你有不同意见吗?你有什么观点?采用自主评价,让学生畅所欲言。而不是把老师的想法强加给学生。
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老一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面对着这个真实的社会,面对着一双双纯真的眼神,作为我们身在一线的老师更应该求真、务实。
我是一位一线的老师,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一线老师,我也是一位处在新课改中的年轻老师,学习新课改,学习新的教学理念,试图以新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运用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学习新理念的同时,我常常在想,新 2 的课程改革,归根结底,最主要的或者说最根本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总之是数学上的综合能力。因此我不喜欢上作秀课,我喜欢上家常课,上实实在在的课,喜欢让公开课脱去美丽的外衣,把常规下课堂教学的状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我觉得这样才会显得朴实无华,淳朴纯真。我想这就是所谓的课堂教学要朴实吧!
一、够朴实,但不够大气
课堂教学除了要朴实,还要大气。让人听起来要有一种“大将”的风度。但我觉得课能否上的大气很重要的一点就取决与上课老师的性格,以及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不是说所有的老师都能上出大气的味来。因此我觉得自己这节课还不够大气。
二、不够精致
所谓精致,我想就是作为老师在课堂上要有相当的数学功底,当面对突如其来的课堂生成问题时,要能够非常恰到好处的给以处理。还要求老师听清楚学生说的每一句话,并在课堂上给于解决。解决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让其他学生给予解答,也可以小组讨论,暂时解决不了的可以留到课后等等。我觉得自己在这个方面就做的不够。比如说在课始学生提出日常生活当中有牛角,羊角时,我可以把学生说的角板书在黑板的副板书处,等课结束时再回过头来让学生说说牛角,羊角是不是数学上的角。此时学生就非常明确的知道这不是数学上的角。学生说的1角,2角,5角也把它们写到一边,课结束时也让学生说说这是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角,此时我想学生就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加以区分,加以否定,从而使本节课所学的角更加的 3
深刻。再比如说,在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时,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3个角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学生说下面那条线都是平平的,此时我只是肯定了学生的观察,而在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说出都有一个点,其实,我在学生说出下面 都有一条平平的线时,我大可以说:这条线不仅是平的,而且是直的,这条直直的线就是角的一条边,再来教学其它部分。面对课堂生成的信息,我还缺乏一定的应变能力;还有在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改变长方形角的个数时,本来的意图是想不规定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我要求学生只剪一刀改变角的个数,我觉得这样设计更开放,更有思考价值。现在想想可以这样:我可以发给学生2张长方形纸,先要求学生拿出其中一张,剪掉一个角,猜想还剩几个角?再让学生试一试,反馈时大可以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让学生产生争论,谁的答案是对的?你能说出理由说服别人吗?当学生的答案都对时,既可以激起学生成功感,也可以使本课产生一个亮点。再要求学生拿出另一张,只剪一刀猜想一下还剩几个角,再动手试一试,反馈,此时又是一个亮点。
在全课小结时,我也可以让学生按照画角的步骤再次比画自己课始时找到的那个角,这样所学知识就有一种前后回应的感觉,也让学生再次理解了角,进一步认识了角。
我想,完美无缺的课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可能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现在的我对新理念、新举措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和实践,我们不能满足“照猫画虎”式的实践,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独特的做法。对课改要有更深层次的思考,要让我们的课堂少些遗憾,多些精彩,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思考,追求“朴实,大气,精致”的课,尽自己最大力量接近完美,接近最好!
2.角的初步认识整体教学反思 篇二
关键词: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概念形成
“角的初步认识”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 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角也是一个平面图形, 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但是它和这些平面图形都不一样, 前面认识的都是封闭图形, 因此角的认识将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又提升了一个高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时要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 要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 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 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 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 亲身经历做角、折角、比角等活动, 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笔者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生活实际发现日常概念
【片段1】
师:同学们, 我们生活在苏州, 苏州的春天经常下雨。星期天, 小明和小红约好了一起做手工, 天气预报说会下雨, 所以他们带了把伞。不一会儿, 天空下起了雨。他们这样撑伞你觉得合适吗?为什么? (伞没打开, 不能为两个人挡雨) 那我们要把伞撑得更开一些。
到了家, 他们准备了许多材料。谁来说说他们准备了哪些材料?
师:观察得真仔细, 在这些物体中其实还隐藏着一位我们将要认识的新朋友, 想知道它是谁吗?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角。 (板书课题:认识角)
师:角也是一个平面图形, 它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平面图形不太一样。
师:在教室中, 我们的身边其实也隐藏了很多角, 谁来比划一下哪里还有角?请你仔细观察一下刚才这些物体, 有没有角?
师 (出示剪刀图) :我们先来看看剪刀, 剪刀上有角吗?你来指一指, 比划比划。我们把它请出来。 (课件展示, 引导:由这条直直的线和这条直直的线组成的这个图形是一个角)
师:再来看看钟面上的角藏在哪儿? (让学生找出两根针组成的角)
师:时针和分针形成了一个角。我们也把它请出来。
师:我们再来看看纸工袋上有角吗?
小结:在刚才的物体上, 我们能找到这样的图形, 在数学上, 这样的图形都是角。
【分析】心理学角度看掌握概念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不经过专门教学, 通过日常交际和积累个人经验而获得概念。这类概念称日常概念或前科学概念。由于这类概念往往受到狭隘的知识范围限制, 因此常有错误和曲解。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把动物头上凸出的部分或物体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称为角, 如牛角、墙角、眼角……学生对角的这些认识就属于日常概念。因此在教学中, 笔者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角时, 有学生说到桌角、凳子的脚、眼角, 这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掌握概念的另一条途径是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使学生熟悉有关概念内涵的条件下掌握概念。这时教师只需指出:小朋友刚才说的这么多“角”, 有些是我们今天要一起认识的数学上的角, 有些并不是。让学生明白生活里的“角”与数学里的“角”经常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数学里的角是一种平面图形。接下来教师再有计划地使学生逐步认识数学上的角的基本特征———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为了防止两个概念的混淆, 避免生活里的角干扰数学里角的概念的形成。为此, 教学中往往所联系的实物都是很薄的, 它们的厚度不会引起注意, 便于学生在实物的一个面上寻找并指出角。
二、抽象、概括形成科学概念
【片段2】
1. 认识角。
师:这些图形都是角, 尖尖的这个地方叫做角的顶点。 (板书贴出:顶点) 由这个顶点引出的两条直直的线是角的两条边。 (板书:边)
师:你能来指一指这个角的顶点在哪?边呢?
2. 练一练。
(1) 辨角。师: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角, 哪些不是角?
(2) 数角。师:下面的图形各有几个角?那我们来看看, 这两个图形, 它们各有几个角呢?
3. 画角。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 你知道怎样画一个角吗? (要画出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画边的时候要用到什么工具?) 请你仔细观察老师来画一个角。先画顶点, 再引出一条边, 再引出一条边, 组成了一个角。
师:为了更清晰地表示一个角, 我们可以在角的两边叉开的地方, 用一个小“) ”线来表示一个角。 (教师板书)
请你自己动手画一个角, 画完后和同桌互相指一指你画的角的顶点和边。
【分析】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学生接受起来较困难, 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 在引导其对具体物体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接着指出, 在数学上, 这样的图形都是角, 再通过比较概括角“都有一个尖尖的地方和两条直直的线, 尖尖的地方就叫做角的顶点, 两条直直的线就叫做角的两条边。”这样充分遵循了 (从) 感知→ (经) 表象→ (到) 概念这一认知规律。而接下来的练一练环节又及时巩固了学生对角的认识, 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角的概念。
三、实际应用升华概念
【片段3】生活中改变角的大小的运用。
1. 伞上的角。
师:我们再来看看小朋友打伞的图片, 上面有角吗?一开始伞没有打开, 形成的角很小, 挡的雨就很少;当伞打开的时候, 角变大了, 也就能挡住更多的雨滴。
2. 挖土机上的角。
师:生活中, 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改变角的大小的例子也有, 如挖土机。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挖土机在挖土的过程中, 这个铁手臂上形成的角有什么变化?
3. 小小设计师。
师:小朋友, 木工叔叔为爷爷设计了一把躺椅, 爷爷躺上去觉得不舒服, 你能做一个小小设计师, 帮他改一改, 让爷爷躺着舒服点吗?请你拿出练习纸, 自己动手改一改这个躺椅。
【分析】课程标准指出: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并尝试解决;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数学课程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应用意识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 有意识利用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 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 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 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
在教学中, 笔者将课前出示的两个小朋友打伞的图片再次出示, 引导学生观察伞上是否有角, 看了这两张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自然观察到伞没打开时, 形成的角小, 伞打开之后形成的角变大了。借此笔者继续引导伞没打开时, 形成的角小, 挡住的雨就少;伞打开之后形成的角变大了, 挡住的雨就多了。小小设计师的情境, 让学生根据一定的目的, 自主尝试改变角的大小, 有意识利用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 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在应用的过程中, 逐步升华的角的概念。
3.“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三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P38~39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材解析:“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二年级上册的内容。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平面图形,是由整体图形细化出来的、初步的基本图形,同时这部分内容又是今后学习角的基础。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难以理解,所以教材在编排上,先呈现了一个校园的情景图,让学生感性、直观地看到生活中的角。教材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一般模型,包括锐角、钝角、直角,体现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通过观察、操作会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析角,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角的特征。
2.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画角、折角、比较角的大小等数学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尺正确画角。
教学难点:初步感悟角有大小,会用简单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教具准备:三角尺、小棒、活动角、圆形纸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森林里草地上,小白兔在嬉戏,旁边一座小屋。)
师:小朋友们,森林里的小白兔邀请我们去玩,你们想去吗?兔妈妈请我们参观它们的新家,请小朋友找一找,兔妈妈的房子是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组成的。(生答: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
(屏幕显示:从小屋中拉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 然后分别闪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中的一个角。)
师:小朋友们,刚才闪动的图形是什么?你认识它吗?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这种图形——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实际操作,探索新知
(一)找角
1.在主题图里找角。
师:角不仅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上可以找到,在校园里也可以找到,请大家打开书。(出示主题图。)
师:图上有些什么?你能从中找到角吗?(先让学生说哪里有角,再课件演示。)
2.教学例1。
(学生找到实物图中的角,多媒体出示三个代表性的实物图。)
(指名来指一指它们的角。学生每指完一个角,课件呈现红色线标示角。在指角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正确的指角的方法。)
(二)认识角
(教师让学生拿出三角尺,同桌一起来指一指它的角在哪儿。用手摸一摸角,摸一摸两条线,把摸完之后的感受告诉同桌。)
师:这里尖尖的地方我们看作一个点,给这个点起了个名字叫做角的顶点,我们把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师小结:角的顶点尖尖的,角的边直直的。
(出示书上例1下面的图形。)
师:你能照第一个角的样子,将另外两个角的各部分名称写出来吗?(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师:数一数,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板书: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练习:判断一下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
(三)折角
师:请拿出老师送给你们的圆纸片,摸一摸这张圆纸片有角吗?
生:没有。
师:下面请同学们动动脑筋,看谁能用手中的纸折一个角出来。(同桌交流。学生汇报。)
师:谁能折一个更小的角?(学生动手折一折后指名展示。)
(四)比角
1.利用课前准备好的两根彩色硬纸条和一个按扣,引导学生想办法用它们做成一个角。(学生做活动角。)
2.引导学生思考:同桌间如何做两个大小一样的角?(在交流和示范操作中使学生明确用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的具体方法。)
师:谁想用你做的角与老师的角比比大小?(注:教师的活动角的两条边比学生的活动角的两条边长。找一个拉的活动角比我的活动角大的学生出来比一比。)
师:老师这个角的边这么长,是不是老师的角大呢?
生:不一定。
师:老师的角的边比这位同学的角的边长,但老师的角比这位同学的角小,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师: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呈现教师做的活动角(锐角),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手中的角变得比老师的角大(小),该怎么办?(学生思考后,指名说说自己的角应该怎样变,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和学生一一比较。)
4.引导学生慢慢张开活动角,然后逐渐合拢活动角,认真思考看看有什么发现。
(课件呈现学生的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口有关系,口张的大,角就大;口张的小,角就小。)
(五)画角(例2)
师:同学们真聪明,知道了这么多有关角的知识,那你想把它画下来吗?
1.学生用手指空中画角。
2.指明学生说说自己打算怎样画角。(师进行纠正。)
3.教师黑板示范画角的步骤。
(1)点上一点。
(2)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线。我们通常在两条边的中间画一条弧线,作为角的标记。
(教师在黑板示范画两个不同的角,画时强调:“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线。”)
4.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个角,并请学生指着自己画的角说说画角的过程。
师:为了画出来的角好看,尽量角的两边的长度要接近。
5.及时改正学生画角的方法,强调先要点上一点。
(六)寻找生活中的角。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让我们做个游戏轻松一下吧。
1.让学生在教室中同桌合作找角。(要求:在音乐声起时,在教室中找角,一人指角,另一人说出顶点和边。)
2.欣赏生活中的角。(多媒体出示生活中的角的图片,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三、课堂总结
1.指名总结学习了角的哪些知识。
2.欣赏角。(课件呈现松浦大桥图、古埃及金字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角的作用。)
3.总结。
反思:
角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同时,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如研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以及立体图形的特征时,也离不开角。因此,学习角的初步知识,既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是学生后面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需要。在本节课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通过“观察——操作——探究——交流”等研究方式,引领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一、引入有效
从生活经验引入和从知识基础引入,是概念教学最常见的两种引入方式。角的初步认识从知识基础引入,学生已经有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常见平面图形的基础,“角”的认识也是认识图形中的角。从观察平面图形中的“角”引入新课,从而把学生已经熟悉的平面图形的角与本节课要学的角联系在一起,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二、 归纳自然
第一学段初步认识“角”,对“角”的概念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顶点”和“边”也只是采用举例而不是定义的方式给出。本节课教学从“实物图”中逐渐隐去实物外貌,逐一抽象出“两条边、一个顶点”,让学生看到角的样子,然后把三角尺作为研究素材,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自主归纳出“角”的共同特征: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三、 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数学中角的“样子”,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是基本的教学目标。由于角不是一个封闭图形,学生又没有射线的知识基础,常常会受到边的长短、角两边所夹“面”的大小等影响。为此,应重视活动角的运用,本节课让学生动态地看到角的大小变化,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利用课前准备好的两根彩色硬纸条和一个按扣,引导学生想办法用它们做成一个角。同桌间如何做两个大小一样的角?用学生做的角与老师的角比比大小。在交流和示范操作中使学生明确用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的具体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巧妙的一比,不但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四、 合理联系生活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意味着角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前面的教学环节先让学生在头脑中初步形成“角”的影子,让学生能依据“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去发现平面图上的角、立体图形上的角和日常生活用品上的角,适时进行数学与生活的转换。
4.《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四
角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也是认识其他图形的.一个重要基础。在学生学习本课前,已经直观的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还认识了线段。学生先认识了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并且在学习这些图形中已经对角有了一些感受。所以在教学第一课时《认识角》时,教学目标完成的比较顺利,学生能够正确的说出角的特征,在实物、简单的图形中找到角。课后练习的情况也还可以,说明学生在初步感知角的基本特征时较为简单,并能正确识别角。
因为前一课时较为轻松,所以在认识直角、钝角、锐角时我没想到学生会出现许多问题。教材安排的先认识直角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绝大部分学生对直角都有着特别的感知,因为前面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由直角组成的。再通过和直角的比较,直观认识锐角和钝角,学生在认识钝角、锐角的基础上同时也了解了它们和直角的关系。这里,教材的意图是把锐角、钝角的认识初步定为在“比直角大”“比直角小”这个层次上,既为判断一个角是不是锐角或钝角提供了方法,同时也强化了对直角的认识。在这样的教学基础上,我好教学生如何判断直角: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划。而在真正写作业时,问题就出现了:
1、少部分学生不能找准三角板上的直角。
2、不能正确使用三角板来判断角的大小。
3、部分学生不能自觉使用三角板来判断角。
经过两次练习后,我发现这几个问题出现的原因是:
1、对直角的直观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当角的摆放发生变化时,就不能很快的辨别出来。
2、上课教学比较角时,不够细致,部分孩子可能不能完全学会方法。
5.角的初步认识整体教学反思 篇五
陈长娥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第三册的教学内容,主要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初步的认识角。这节课也曾听过一些公开课,有过各种各样的处理方法,但大体的也主要是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画角、比较角的大小这三块内容。那么怎样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掌握这个内容,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呢?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也作了一定的思考:
一、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角的概念。
学生对于角究竟有多少认识呢?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曾经有过观察物体的学习体验,学生觉得在长方体、正方体上都有一些尖尖的角,可以说对于角的认识他们是比较模糊的,只是直觉中感觉角应该是尖尖的,另外学生也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这些平面图形中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所以,我觉得角的认识首先应该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出发,并在这节课当中发展他的认知水平。由此,我在教学导入的环节,运用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儿童化的语言“认认老朋友”引导学生把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逐个地呈现出来,而后又从学生以及认识的三角形出发,把三角形的一条边去掉形成一个新的图形,这个图形就是角。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接受角的形象。这样的教学处理我觉得是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的,另外正确的角的出示也有利于学生对角的概念的形成。角虽然出现了,但并不代表学生就已经认识了。在这个基础上,我又设 计了一个了解学生基础的环节“关于角,你听到过或者知道些什么?”,学生究竟有怎样的基础呢?这个基础对于后续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开展教学,也就是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切合学生实际的才是对学生有意义的。
二、依存学生体验,发展学生认知。
数学教学一向来都是以知识和技能为重要目标的,直至到了新的课程标准出台才有了“经历、体验”这样的词语。以往可能在文科的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自我的体验,因为文科更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来理解文章的意蕴,那么在理科中又为什么要提到这个字眼呢。我觉得无论是哪一门学科,哪一种教育,其心理机制是一样的,什么东西都必须是来自学生内心的,无论是知识的重点还是难点,无论是他们容易出错的地方,只有学生自己体会到了这个点的重要性,学生才能真正的重视起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问题。体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在画角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回顾自己刚才创造角的时候是怎样画的?因为有了刚才画角的过程,学生纷纷叙说自己的画角的步骤,这个步骤有比较成功的、简便的,也有比较繁杂的,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比如说,先画一条边,再画一条边,然后再将两条边延长到相交点,这个方法就有很多同学认为过于复杂,都比较喜欢先画点再画边的方法。因为学生对于画角都有了切身的体验,所以能够认同比较好的画法,所以,我觉得建立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正确的认识是很有好处的。体验带来的是一种学习的革命,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进入体验的概念,要 不断丰富学生的体验。
这节课,我觉得在比较角的大小的处理上还不够好,学生折角后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比的过程还太短,给学生提供的素材太过于开放,没有提供一些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探索的材料,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效果还不够好,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6.角的初步认识整体教学反思 篇六
经过对教材的反复研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的的侧重点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两个层面上。对于本节课设计分成了3部分:课前的微课学习;课上在活动中感知建立角的正确表象,并在操作中体会角的大小;课下拓展提升(找一找家里的角,并摸一摸、说一说)。有了这样的整体构思,使得这节课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课后的感悟也有些许。
1、从生活中找角,在活动中建立角的表象。
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五角星引入,在学生初步讲解角的基本特征之后,让学生指角,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知识“盲点”,结合角的特征,不断反复的指角,最终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在过渡到生活中找角、指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在学生建立角的初步表象之后,让学生利用自己做的活动角进行体会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由2个大小相同,边的长短不同的角,课件演示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到底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小鸭嘴巴大”的活动,更是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明确的角的大小与角开口的大小有关,得出结论顺其自然。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3、每一节课都不是完美的,留有缺憾才让我不断反思进取。
(1)学生已经进行了微课学习—画角,但是课堂我在这个环节用时较多,导致后面探究活动比较紧张。
(2)学生建立了角的基本表象,但是指角的练习较少,不够扎实。
(3)对于活动角的利用还比较局限性,个别学生的活动角做的不够规范,没有提前整改。
7.“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七
[关键词]小学数学 角的认识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0-06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即课本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角和初步使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不规则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教师出示一个信封,里面装着学生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只露出一部分,让学生猜一猜。
师:我们来玩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猜一猜信封里面装的是什么图形?(学生先猜圆形,再猜长方形,最后猜角)
师:这个图形你们见过吗?是什么图形?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实际,整体感知角
1.找找角
师:角可喜欢捉迷藏了,它总是躲在我们的身边,躲在我们的校园里,躲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你能找到角吗?把你找到的角说给同学听,看谁找到的角最多。
师:谁愿意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看?(集体交流)
师:(突出列举门窗上的角、钟面上的角、操场中场地的角、学生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2.看看角
师:刚才我们在校园里找到了很多的角,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能看到角,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生活中的角吧。(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角了吗?那你想知道角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吗?
三、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摸摸角
师:角到底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呢?我们来摸一摸,感受角。请拿出三角板,摸一摸三角板上的角,你能给大家指一指吗?
师:老师明白了,原来角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啊(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角吗?
生1:不是,只是一个点。
师:对,摸一摸这个点,有什么感觉?
生2:尖尖的。
师:这个尖尖的点只是角的一部分,在数学王国里我们把它叫作顶点。
师:角除了有一个顶点,还有什么?
生3:两条线。
师:我们把这两条线叫作角的边,摸一摸这两条边,有什么感觉?
生3:直直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我们在指角的时候,不仅要指出角的这个点,还要指出这两条直直的边。】
2.认认角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个知识去帮角爷爷解决一个问题好吗?
师:(出示课件)角爷爷过生日,宴请宾客,要求客人必须是角家族的成员。瞧,这些图形都说自己是角,赶来参加宴会。同学们,快帮角爷爷判断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辨别角的过程中,建立清晰的角的概念。】
四、动手操作
1.折折角
师:刚才我们帮了角爷爷一个大忙,现在老师再交给你们一个任务,利用一张不规则的纸片做一个角。你能完成这个任务吗?试试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用纸片做角,并复述制作过程,加深学生对角的概念的理解。】
2.画画角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并且还亲自做了一个角,现在你能画一个角吗?在画角之前老师想采访一下,你打算怎样画角?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课件中的老师是怎样画角的?(出示课件)
师:课件中的老师是用直尺画角的,我不用直尺,用三角板也能画角,请同学们看老师画角。(教师示范画角,先画顶点,再画两条边,然后用弧线标角号,就是一个完整的角)
师:下面请同学们尝试自己动手画角。(展示学生作品)
五、游戏活动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认识了角,而且又懂得了折角和画角,你们真棒!现在,我们来玩一个“超级变变变”的游戏,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听老师的口令,你们来变角。
师:变变变,把角变大,变更大;变变变,把角变小,变更小。
师:你发现角是如何变大的?
生1:角的开口越大,角就越大。
师:老师也来变一变。把一个角的两边拉长,这个角的大小有变化吗?
生2: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跟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叉开越大角就越大,叉开越小角就越小。
师:请大家来猜一猜。(出示课件:猜一猜,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六、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通过找找角、看看角、摸摸角、认认角、折折角、画画角以及变变角等活动认识了角,最后还比较了角的大小。相信同学们一定对角有了自己的认识。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心中有角了没有?你心中的角是什么样的?它有几个顶点?顶点是什么样的?它有几条边?边是什么样的?让学生通过交流,说出自己心中的角。
8.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篇八
(1) 同学们,今天杨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这位新朋友他最害羞总是喜欢躲起来。你们猜猜看它是谁呀?(学生踊跃发言,激发学生兴趣)
(2)同桌讨论、交流。(3)师引导学生说出角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这位新朋友。(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体验
1、今天杨老师也想和你们一样,想找个害羞的这位新朋友,你们和老师一起找找看。(出示课本第38页主题图)
有的同学在做操,有的同学在踢球,老师拿着三角板准备上课,老爷爷在修剪树叶,校园的早晨真热闹啊!
在这幅图里,你能找出我们刚认识的新朋友——角吗?
(指名学生说,出角)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图中有这么多的角!现在咱们走近看看,剪刀、三角板、时钟上的角是什么样的呢?(从主题图中让一名学生指出三个物体,并标出角。)
让我们给这些角脱掉美丽的外衣,角就是这样的。(出现三个不同的角的图形。)大家看清楚了吗?
2、刚才我们在校园里找到了许多角,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角呢?
把你找到的角说给大家听听。(学生举例)
3、这张纸上有角吗?(师出示圆纸片)那你能不能用这张纸折出一个角来?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圆纸片试一试。
折好的同学把角举起来,让大家欣赏欣赏。
你是怎样折的?(指名说)谁折的角和他折的不一样?
用手摸一摸我们折的角,有什么感觉?
(师示范摸,学生摸,指名说)你摸的是哪个地方?
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用尺子沿着边画,两条边画得不一样长。然后拿下折角。师边说边板书:顶点、边、边。)
指出屏幕上角的顶点、边。
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板书: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4、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出示5个图形,说说不是角的理由)
5、(老师拿出活动角)
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玩一玩,好玩吗?(好玩)我们先做一个角,你能把这个角变大些吗?再大一些。你能让角变小些吗?再小一些。你发现了什么?
老师做了一个角,你能做一个比它大一些的角吗?(互相看看)你做的角真的比老师的大吗?(师生比较活动角的大小)
这两个角谁大谁小呢?(示大小不同的两个角)
你为什么认为第一个角大呢?(指名回答)
6、我们会折角,会比角,那你会画一个角吗?
你能试着画一个角吗?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请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画角的:先确定角的顶点,再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直的线,这样就画成了一个角,这两条直直的线就是角的两条边。(师边说边示范画:先画顶点,再从顶点起向一个方向画一条边,最后再从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另一条边。)
说说老师是怎样画角的?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请同学们按老师刚才的方法画一个角,画完后在小组里互相欣赏。
谁愿意把你画的角给同学们欣赏一下。(展示学生画的角,学生自评、互评、师评)
三、课堂小结
闭上眼睛想想,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了有关角的知识:想想角是什么样子的,它由哪几部分组成,角的大小和谁有关,我们是怎样画角的。再打开书第38—39页,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四、应用拓展
想一想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五、课后实践:
9.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九
1、课题引入。
课始,利用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叮当和大雄,他们的对话:什么是角?由此向学生呈现一幅校园情境图,校园中老爷爷手中的剪刀、老师手中的三角板、足球门架,操场的四角、钟表等等,让学生有直观上的认识,然后继续观察吸管、水管笼头,剪刀,从中抽象出角,并让学生说说什么是角?然后老师在告诉学生准确的定义,这样做把角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同时也为探索新知作准备。
2、加强操作活动。
通过折、剪、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建立具体感性认识,从而轻松理解并掌握各种特征,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在做角这个环节中给学生准备了许多学具:圆片、不规则的纸片,一根毛线、两个纸条和一枚图钉。让学生任选一样或几样来创造角。这一环节给了学生充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去感悟其中的道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上。
10.“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纪实与评析 篇十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38~39。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2.加强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体会角的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角,形成关于角的表象。
教学难点:会正确画角,体会角的大小。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尺子、小棒、圆形纸片、两个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有谁知道,我们每周一早晨到学校后第一项任务是什么呀?(生齐答:升旗仪式。)对,我们每周一早晨都要进行有主题的升旗仪式。(出示升旗仪式情景的照片和国旗的照片。)同学们请看,我国的国旗上有什么标志啊?(五角星。)那你们知道为什么叫五角星吗?看来它是以角的个数而命名的。其实不仅在五角星上有角,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找角。
师:同学们请看,在美丽的校园里,就藏着许多的角,(课件出示38页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角在哪里呢?
生:体育器械、钟表指针、教师拿的三角板、足球门、园林师傅用的大剪刀……上面都有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很快就找到了这么多的角,你们真棒!其实在我们身边,很多物体上也有角,你能找到吗?现在请你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同伴听听,看看哪个小组找到的最多。开始吧。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2.指角。
(生汇报所看到的角并指出来,只指了一个顶点。)
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板书一个点。)这个是角吗?(生答不是。)
师:对,这只是一个点,刚才同学们不就是这样指的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部分学生指出完整的角,顶点和角两边。)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副板书:完整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是不对。想不想看看教师是怎样指角的?(教师示范指角。)会指了吗?在小组里互相指一指。
(生在组内边指边说,互相评价。)
师:刚才老师巡视了各组指认的情况,发现同学们能够指画出完整的角了,那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3.说角。
师:为了更好地认识角,我们先脱下这些物体华丽的外衣。(课件演示把39页例1中实物上的角抽象出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3个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这3个角都有一个点和2条直直的线。
师:同学们真会观察,发现了这3个角都有1个点和2条直直的线。这个点就是角的顶点(板书顶点),这2条直直的线就是角的两条边(板书边)。像这样由一个点引出2条直直的线所组成的图形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朋友——角。(板书课题角。)
师:同学们快看看,每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生:一个顶点,两条边。(师标记顶点和边。)
4.做角。
师:你能用小棒做一个角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生:我选取了两根小棒,把两根小棒的端点连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角。
师:非常好,都谁像这位同学一样做成了角?
师:看来用小棒做角太容易了。大家看,教师手里这张圆形纸片上有角吗?你能想办法用它折个角吗?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比赛,看哪组折角的方法多,样子好。(生实践操作折出不同大小的角。折好后粘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用圆片折出了这么多的角,非常好。
生1:老师我认为第3个不是角。
生2:是角。(生发生争议,意见不同。)
师:刚才我们已经会说角了,并知道了各部分的名称。那第3个图形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啊?
生: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师:那它是角吗?(生疑惑。)
师:其实这个图形是角,是我们今后要学习的平角。
5.画角。
师:前面我们找了角、指了角、说了角、摆了角,折了角。现在让我们把角画在纸上好不好啊?
生:好。(生动手画角。)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画角的?
生1:用三角板描的。
生2:两把尺子相交,在内侧就画出来角了。
生3:先画一条线,再画一条线,将这两条线的端点连接形成一个顶点。
师:同学们不但画得好,说得也很准确,很完整。你们这些方法很棒。老师也有一个好办法。(边说边演示。)先画一个点,然后从这个点起用尺子向两个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作为角的两条边,这样就画成了一个角。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画一个角,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行。(生画角。同桌之间相互监督纠错,教师巡视指导。)
6.比角。
师:同学们能再画一个角吗?我们比比看这两个角哪个大一些呢?(生画角,进行比较。很容易比较出大小。)
师:老师这里也有两个角,请你们来比一比它们的大小。
生:第二个角大。
师:都同意第二个角大吗?
生:同意。
师:同学们认真看老师给你们变个小魔术。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大家请看。(课件演示2个角重合。)哪个角大呀?
生:同样大。
师:这2个角的边的长短不同、粗细也不同,却同样大。这告诉了我们什么?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粗细无关,和角的两边分开的大小有关。(师再次用2个活动角进行演示验证。)
三、巩固练习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角的相关知识,同学们想不想用它解决一些问题呢?
生:想。
1.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生:第一个和第三个图形是角。
师:为什么?
生:因为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为什么第二个和第四个不是?
生:第二个图形中没有顶点,第四个图形中的一条边是弯的。
2.下面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这道题,找一找每个图形有几个角。(生交流每个图形中都有几个角,一边指,一边说。)
3.数一数下面图形中一共有几个角?
师:同学们可真是火眼金睛。现在教师就要考考你,你知道这个图形中有几个角吗?(生边数边交流。10个角。)
4.拓展延伸,开放题。
师:长方形有四个角,剪去其中的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生1:3个。
生2:5个。
师:那我们就来剪一剪,看看剩几个角?(生操作剪掉一个角。)
师:你们都是怎样剪的,还有没有不同的剪法?你们交流一下。
生:老师我剪出来了,剩4个角。
师:好,请你来演示一下。(生演示。)
师:对,剩4个角。这名同学又找出了不同的方法,非常棒,我们给他点个赞。
四、归纳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生:认识了角,知道角的大小与开口有关。
师:看来呀,同学们今天的收获都不少呀!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像今天这样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们在学习中还要勤于思考,动手实践,学到知识,并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评析: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直线、射线和线段之后再一次学习的图形与几何知识。郭庆文老师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可以说是环节合理、层次分明,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培养了学生能力。教学时合理使用教材,又高于教材,完全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教学纪实中可以看出教师通过找角、指角、说角、做角、画角、比角这6个环节展开教学,并在练习中进行数角,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整节课创设了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主地认识和发现,课堂上再现的是师生和谐共生的活动情景。
一、情境导入,注重联系生活
在导入时,教师以升旗仪式为情境切入点,让学生感受当时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奋点。教师能从情感态度入手,在德育教育中开始学习数学知识。通过让学生观察国旗的图案,是由5颗五角星组成的,立即追问为什么叫五角星,从而揭示出角。教师这样设计既联系了生活,又便于开展教学。
二、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
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教师能够让学生充分地观察、思考、交流,并提供了操作的时间与空间。在找角这一环节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也有助于让学生在互相监督、帮助的基础上加深对角的认识。指角和说角过程中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从触觉中感知角的构造,进行自主探索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画角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先让学生动手尝试,然后教师再教方法,直观形象地感受画角的过程,体现了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比角这个环节教师让学生通过画两个角进行直观比较。第二次又出示2个相等的角让学生比较,学生引起质疑,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交流。最后用2个活动角再次进行验证,使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条边分开的大小有关,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基本理念。两个练习的设计既拓展又发散,这两个练习的设计为“角”的概念的建立烙下了印迹,强化了角的表象。这两道练习题融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也巩固了学生对角的认识。
三、重视数学工具的使用
在2次做角中,可以看出是由易到难的逻辑关系。第一次用2根小棒做角非常简单,只要注意到两条线的端点连接就可以了。而第二次用圆片折角,是发散学生思维的,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用纸折角,自己探索创造,归纳总结,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角的特点——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尤其是对第三个图形引起的争议,再次巩固了角的正确表象。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郭老师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预设的教学效果。从教学纪实也可以看出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有几处“牵”的痕迹,以及评价语言的单一性。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善修复的循环过程,相信每一位教师取长补短,克服缺点之后,会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更加绚丽多彩。
11.角的初步认识反思 篇十一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在生活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 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 大小的。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一是通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二是通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 形状和各部分名称;三是通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四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知识。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本节课的优点:
1.角来源于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认识角时,我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导入,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充分利 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通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而且这三次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 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再 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创造角的环节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进一步巩固,而且让学生在拉动活动角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因此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 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边长的角大,这时老师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巧 妙的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 不一样的角。
本节课有待改进之处:
1.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
2. 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钟表上找角时,有学生比划出了一个圆形,我预设时没有想到,因此我只是问了一句:“这是角吗?”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找 角。其实我可以在学生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说说为什么圆形不是角,可以帮助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再比如在反馈用毛线创造角时,预设是同桌合作 拉出一个角,让他们说说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然后松开其中一条边,让学生判断这还是角吗,体会角的边必须是直直的。但实际反馈时,上来展示的第一组用 毛线拉成了一个三角形,第二组用毛线和吸管拉成了一个“T”型,实在是出乎意料之外,我只是匆匆就走了个过场。后来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我发现其实这是很 好的生成资源,可以和练习中的数角联系起来。我没有好好利用,实在是可惜。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 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画一画、说一 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我觉得我的设想是很好的,只是实践起来让我很失望。
有些老师说:这一节课内容太多。有些老师说:这节课没有突出重难点。我想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我反思了一下,无论是在备课和实践中我都只重视了知识目标,忽视了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下面我来解释一下。
在 教学导入的环节,我从学生认识的三角形,长方形,五角星和圆形出发,用一些图案把他们遮住一部分,让学生猜出他们各自是什么图形并说出理由从而引出课题: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点我认为是比较好的,但是我再接下来角的各个部分的组成这一环节我讲得很快,以致让学生难以接受。本来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多动手、多讨 论找出生活中的角并指出角的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同时也可以趁机锻炼一下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但是由于设计和操作的时候只注重到了知识目标,为了赶时间,所以没有给孩子多大活动时间和空间,从而导致他们很被动的接受新知识。
这 一节课的难点是: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叉开程度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其实我应该首先让学生指出活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多让学生操作和玩 一玩活动角,让他们感受一下两边一张一合时角的大小变化,也就是说重点应该让孩子操作、讨论、感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有什么关系,但是由于一心想着内容多,没有给很多的时间让学生操作,从而导致他们在没有完全感知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情况下,直接被我牵着鼻子走到了我要设定的目标,这个个过程是不符合学生 对新知识的认识规律,这一做法很不符合新课标理念。表 面上看,我这一节课的知识目标基本完成,但是从新课标理念出发来看待这一节课的话,这是一节不合格的课。我没有很好的培养到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语 言表达等能力,我只是在一味地为了知识目标而舍弃孩子的活动空间,甚至有点像工厂里的机器一样批量生产物品,而不是在培养人才。或许像赵老师所说,用两节 课来上可能更好。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也许有一些认识上的错误,希望大家能提出宝贵意见,指点迷津,助我成长。谢谢!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第三册的教学内容,主要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初步的认识角。这节课也曾听过一些公开课,有过各种各样的处理方法,但大体的也主要是认 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画角、比较角的大小这三块内容。那么怎样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掌握这个内容,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呢?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也作了一定的思考:
一、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角的概念。
学生对于角究竟有多少认识呢?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曾经有过观察物体的学习体验,学生觉得在长方体、正方体上都有一些尖尖的角,可以说对于角的认识他们是 比较模糊的,只是直觉中感觉角应该是尖尖的,另外学生也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这些平面图形中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所以,我觉得角的认识首先应该 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出发,并在这节课当中发展他的认知水平。由此,我在教学导入的环节,运用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儿童化的语言“认认老朋友”引导学生把 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逐个地呈现出来,而后又从学生以及认识的三角形出发,把三角形的一条边去掉形成一个新的图形,这个图 形就是角。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接受角的形象。这样的教学处理我觉得是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的,另外正确的角的出示也有利于学生对角的概念的形成。角虽然出现了,但并不代表学生就已经认识了。在这个基础上,我又设计了一个了解学生基础的环节“关于角,你听到过或者知道些什么?”,学生究竟有怎样的基 础呢?这个基础对于后续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开展教学,也就是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切合学生实际的才是对学生有意义的。
二、依存学生体验,发展学生认知。
数学教学一向来都是以知识和技能为重要目标的,直至到了新的课程标准出台才有了“经历、体验”这样的词语。以往可能在文科的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自我的体 验,因为文科更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来理解文章的意蕴,那么在理科中又为什么要提到这个字眼呢。我觉得无论是哪一门学科,哪一种教育,其心理机制是 一样的,什么东西都必须是来自学生内心的,无论是知识的重点还是难点,无论是他们容易出错的地方,只有学生自己体会到了这个点的重要性,学生才能真正的重 视起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问题。体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在画角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回顾自己刚才创造角的时候是怎样画的?因为有了刚才画角的过 程,学生纷纷叙说自己的画角的步骤,这个步骤有比较成功的、简便的,也有比较繁杂的,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比如说,先画一条边,再画一条 边,然后再将两条边延长到相交点,这个方法就有很多同学认为过于复杂,都比较喜欢先画点再画边的方法。因为学生对于画角都有了切身的体验,所以能够认同比 较好的画法,所以,我觉得建立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正确的认识是很有好处的。体验带来的是一种学习的革命,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进入体验 的概念,要不断丰富学生的体验。
12.《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篇十二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 生:是角。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 生:„„ B教学: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
各个小组代表开始交流。
13.角的初步认识整体教学反思 篇十三
1.角是由( )个顶点和( )条边组成的。
2.三角板上共有( )个角,只有一个( )角,其余的两个角都比它( )。
3.长方形有( )个角,它们都是( )角。
4.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 )条线,就画成一个角。每个角都有( )个顶点,( )条边。
5.一个长方体有( )个面,每个面上有( )个直角,一个长方体共有( )个直角。
二、下面图形中哪些是角?是角的在( )里画“√”,不是的在( )里画“×”0分)
( ) ( ) ( ) ( ) ( )
三、下面图形中哪些是直角?在直角下面的括号里画“√”。(10分)
( ) ( ) ( ) ( ) ( )
四、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住薄#?0分)
1.边越长,角越大;边越短,角越小。 ( )
2.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 )
3.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了角。 ( )
4.直角可以借助三角尺上的角来判断。 ( )
5.角的大小与开口的大小有关。 ( )
五、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角?(16分)
六、仔细找一找,有多少个直角?(9分)
七、画一画,把下图分成4个相等的三角形。(5分)
八、画一画。(16分)
1.画一个角,并且标明各部分名称。
2.画一个比直角小的角。
3.借助三角板上的角,画出比直角大的角。
4.观察下图,在方格图中画出相同大小的角。
九、分一分,把相应的序号填在适当的( )里。(10分)
(1)( )是直角;
(2)( )是比直角大的角;
(3)( )是比直角小的角。
14.《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十四
以学生为主体,顺着学生的思路去思考,尽量让学生去说,去做,老师在关键处启发诱导,直观教具的使用,提高学生感官上的效果,激发兴趣,提高对数学的认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材分析
1、授课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课本第38~39页。
2、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三角形有初步的表象,对生活中的角有一定的感受,对初步认识角有表象基础。
四、教法、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 (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挥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五、课前准备
一张长方形的纸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数学王国图形家族成员中的几个成员,大家还认识它们吗?(学生回答)今天我们来认识图形家族中的一个新成员:角,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2、贴图片。图片中有红线勾画出的角。
(二)、联系实际,引导探究
1、师:同学们对角一定都非常熟悉,那么请你找找教室里、想想生活中曾注意到那些物体上有角?比一比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学生一一回答)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角。
3、师:那么,这几个物体上有角吗?(出示实物,请学生来指一指。)
4、(预设:学生可能指对,直接进入环节5。亦可能指错进入本环节)
师:刚才有同学指的是这样一个图形(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点),这是什么?(生答)对,这是一个点。想一想怎样才能将你看到的角完整地指出来。(学生重新指角)
5、师:这一次,大家指角的时候,不单指出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的图形(师示范画出来)。
6、师:它们就是我们数学王国图形家族中的角成员。刚才大家指的这个点与两条直直的线就是角身体的各个部位,它们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想知道吗?(教师边说边板书,一起口述一遍)
7、仔细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组成?(生答)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我们在表示角的时候,不能就这么点一下。看老师是怎么表示角的。(教师动作演示:一个顶点,两条边,再用手画弧)拿起你的小手,我们一起来指一指。(学生书空)现在,谁用这种方法来指一指这把尺上的角?(还有其他的角吗?)
8、(练习)师:我们这里来了一些小客人,都说自己是角,请同学们打开书(42页第1题)先仔细观察一下,哪些是角。
9、折角。
师:刚才大家已经认识了角,下面能否用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纸折个角呢?小组合作。
(交流展示,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各在哪里?)
10、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自己也动手折了角,现在我们要把角的样子画下来,想一想看,角可以怎么画?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先画一个点,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成了一个角。请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个,试试。把你画的角的顶点与边指给同桌看。(一生板演,反馈时指出顶点和边即可。)
11、师:再画一个和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请你为自己画的角打分。
(三)、巩固拓展,课外延伸
1、师:刚才画了一个角,老师在这里再添一条线,现在这里有几个角了?(学生指,教师画弧。)
2、师:我这里还有一个长方形的图形,如果剪去一个角,请你猜猜还剩几个角?
3、师:你能告诉同伴们,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吗?
七、板书
15.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教学反思 篇十五
一、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多方面向学生带给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用心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设计让学生动手比赛折角,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还设计让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等。透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忙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二、创设搞笑的数学情境。数学情境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忙。我也努力在这方面进行设计,也取得了必须的效果。如:在引入的时候,插入学生们感兴趣的动画,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用心性,从而更有兴趣的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在找角时,设计让学生观察、寻找教室的角,透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正学会“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解决教学重难点。本节课透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课件演示形象、直观,取得较好的效果。
【角的初步认识整体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一08-20
小学数学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08-02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0-13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9-11
如何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12-14
初步认识PowerPoint-教学设计10-27
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总结07-28
六年级数学《负数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设计08-01
《认识角》的初步认识教案06-23
角的认识复习教学反思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