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名录

2024-10-01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名录(13篇)

1.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名录 篇一

附件

中原油田2011年博士后科研项目计划

(共100项)

一、东濮凹陷勘探开发技术(30项)

(一)东濮凹陷油气富集规律与增储领域

1、深层油气基础研究及资源潜力再认识

(1)复杂断块群、洼陷带岩性、潜山圈闭特征及成因机制

(2)烃源岩热演化特征及生、排烃模型建立

(3)深层油气资源潜力评价

2、深层油气成藏机制及富集规律

(1)典型油气藏解剖

(2)油气来源、动力环境、输导体系研究

(3)不同层系油气充注期次及过程

(4)油气成藏主要控制因素研究

(5)深层油气藏成藏模式与分布规律

3、增储领域评价与关键技术攻关

(1)主要增储领域评价

(2)深层勘探关键技术攻关(物探、测井、压裂)

(二)油气田开发

1、油气藏精细描述技术

2、高精度三维地震应用技术

3、高分辨率测井技术

4、中渗油藏精细注水开发技术

5、低渗油藏逐层上返注水开发技术

6、小井眼开窗侧钻技术

7、水平井、侧钻水平井技术

8、不压井作业技术

9、水平井油层改造技术

10、油水井防砂、固砂技术

11、层间动用状况监测技术

12、找水找窜卡堵水技术

13、复杂井况修复技术

14、分层压裂技术

15、气驱先导试验

(1)空气泡沫驱油技术试验研究

(2)水驱废弃油藏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3)氮气泡沫驱

16、深层异常高压泥岩裂缝稠油油藏勘探开发技术(1)深层高温高压泥岩裂缝稠油油藏成因机理研究;(2)濮深18-1深层高温稠油油藏描述技术研究(3)深层高温高压泥岩裂缝稠油油藏开发技术

二、普光气田开发建设技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3项)课题

一、高含硫碳酸盐岩气藏精细描述及开发规律研究

1、超深层礁滩相气藏精细描述技术

2、高含硫碳酸盐岩气藏多相渗流规律研究

3、高含硫碳酸盐岩气藏开发动态研究

4、高含硫碳酸盐岩气藏开发技术政策优化研究 课题

二、高含硫气藏超深水平井钻井配套技术

1、超深水平井轨迹控制及安全钻井技术

2、超深水平井钻井液技术

3、超深水平井固井配套技术 课题

三、高含硫气井稳产增产工艺技术

1、超深层水平井完井与分段酸压技术研究

2、高含硫气井产气剖面监测技术

3、高含硫气井增产工艺技术研究

4、高含硫气井硫沉积动态预测及治理技术研究

5、高含硫气井高钢级抗硫套管变形修复技术研究 课题

四、集输系统积液、硫沉积与腐蚀控制技术

1、集输系统积液规律与控制技术研究

2、集输系统硫沉积防治技术研究

3、集输系统工况条件腐蚀规律与控制技术研究 课题

五、百亿方级净化厂安全优质运行技术

1、百亿方级净化厂安全运行技术研究

2、高含硫天然气净化技术优化研究

3、新型脱硫剂、克劳斯催化剂研发

课题

六、高含硫气田开发关键装备及管材研制 1、6″抗硫钻杆研发

2、HH级抗硫采气井口研发

3、新型井口高压分离器研发

4、大口径镍基双金属高压复合管管材研发

5、大口径L360S抗硫输气管材研发

三、内蒙探区勘探开发技术(28项)

(一)白音查干凹陷勘探开发技术

1、白音查干凹陷缝洞型储层形成及分布规律研究

2、白音查干北坡成藏条件研究

3、白音查干凹陷隐蔽圈闭识别与描述

4、白音查干凹陷锡26块白云质泥岩油藏分布规律及开发方案研究

5、白音查干凹陷缝洞型储层测井评价技术

6、内蒙两干地区钻井提速方案

(二)查干凹陷勘探开发技术

1、查干凹陷成岩演化及有效储层分布研究

2、查干凹陷热史和成烃研究史

3、查干凹陷火山岩储层发育特征

4、查干凹陷沉积体系与沉积相研究

5、查干凹陷乌力吉构造带成藏规律研究

6、查干凹陷构造特征与演化研究

7、查干凹陷地震成像技术攻关

8、白音查干、查干凹陷储量参数研究

9、查干凹陷毛8块稠油藏开发技术研究

10、查干地区玄武岩井段油包水钻井液应用技术研究

(三)二连盆地勘探技术

1、赛汉塔拉凹陷石油地质特征与勘探潜力研究

2、二连盆地构造特征与演化研究

3、二连盆地中原探区侏罗系石油地质特征与有利勘探区优选

(四)内蒙合作区块勘探开发技术

1、乌利雅斯太凹陷中、北洼石油地质特征

2、乌利雅斯太凹陷开发方案研究

(五)内蒙探区压裂技术

1、内蒙探区砾岩、砂砾岩储层压裂工艺技术研究

2、内蒙探区白云质泥岩酸压工艺技术研究

3、内蒙探区火成岩储层压裂工艺技术研究

4、内蒙探区低压低渗储层快速排液技术研究

(六)其它

1、内蒙探区稠油降粘增能工艺技术研究

2、内蒙探区油气地面工艺技术研究

3、冀北承德双复杂山地地震资料采集技术

四、石油工程提速提效技术(19项)

(一)钻井工程方向

1、涡轮钻具特性研究(钻井工程、油气井工程)

2、水处理装备设计、井下工具设计与分析、流体机械设计与分析

3、油基钻屑生物复合处理关键技术应用研究(油田化学)

4、测控技术与仪器、钻井测量技术(钻井地面仪表测控技术软硬件研制、单片机软件开发)

5、高温高密度水泥浆体系研究、6、低密度高强度水泥浆体系研究

7、泡沫/超高温超高密度钻井液流体力学研究

8、复杂地层钻井液井壁稳定力学研究

9、保护储层钻井液、完井液技术研究(化学专业背景)

10、钻杆耐磨带敷焊材料及焊接工艺

11、井下打捞工具材料优选及加工工艺

(二)地面工程方向

1、高含硫天然气积液与硫沉积控制(油气储运)

2、高含硫天然气腐蚀控制(材料工程)

3、智能电网故障识别定位与隔离

4、智能电网的数据自动监测

(三)地球物理测井方向

1、薄差层测井资料解释研究

(四)其它方向

1、生态监测技术和治理方法研究(环保专业)

2、油田装备检测技术研究(设备及自动化专业)

3、集输管道检测评价技术研究(安全工程专业)

2.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名录 篇二

近年来, 南阳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着力打造创新型南阳, 切实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推进工程纳入全市中长期人才规划, 作为重大人才工程强力组织实施。截至目前, 先后设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1家、博士后研发基地12家, 累计进站博士41名, 出站博士22名, 在站博士19名, 先后获国家、省、市各级科研成果奖励67个, 受理、授权专利284项, 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41篇, 出版专著5部, 累计新增经济效益、社会效益32亿元。通过“筑巢引凤”, 实现了产学研有机结合, 带动了高层次人才培养, 加快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 壮大了支柱产业, 催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南阳市人社局)

又讯:

近日, 河南省人社厅公布了2014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名单, 南阳市共有5名优秀人才获此殊荣, 分别是河南赊店老酒股份有限公司王贤、南阳二机石油装备 (集团) 有限公司刘俭、南阳防爆电气研究所有限公司张刚、南阳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王林风、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方家选。他们都是在专业技术和高技能工作岗位上取得了突出业绩, 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业绩、成果和贡献得到同行和社会认可的优秀高层次人才。

3.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名录 篇三

关键词 博士后 人才 管理 创新

博士后指的是一些新近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在他成为正式的专职研究人员之前,经过竞争而获得有关部门提供的津贴,在一所水平较高的研究机构做一段研究工作,以取得科研经验,一般称这些人为博士后研究人员,简称“博士后”。博士后制度首先出现在美国,1985年7月,国务院批准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试行博士后制度的方案,博士后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

本文以某研究所为研究对象,该所近年来在博士后招收和培养工作中,结合科研任务需要,积极吸引优秀的博士进站从事科研工作,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现已形成一套标准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完成博士后从招收、培养到出站的全过程管理,工作站现已招收近十人进站工作,五人完成工作任务出站。

一、博士后工作站建立的背景

(一)博士后制度的外部环境

国家各级领导十分重视博士后工作对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温家宝总理曾指出:“博士后制度的建立是完全正确的,取得的成绩是非常显著的”。各级政府为博士后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扶植政策,例如该所所在的省市,对每位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8万元的科研经费支持。

(二)该所面临的主要形势

该所经过多个项目的研制过程的磨砺,积累了大量的工程研制经验,造就了一支作风扎实、能力突出的航空发动机研发队伍,在国内具有领先优势。近年来,该所持续面临多项目多任务交叉并行,新技术和新概念不断应用,学科高度交叉、技术难度持续加大的形势,对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有很高的要求。

(三)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的意义

发动机研制人才具有行业的特殊性,国内发动机研究领域的人员有限,如何吸引和柔性使用人才,是摆在该所面前的重要课题,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吸引优秀博士毕业生进站工作,符合该方面的要求。

(四)博士后工作站现状

2003年12月,该所正式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站单位,开始招收博士后人员。在行业内属于建站较早的单位。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对该所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首先成立了由主管所领导直接领导和人力资源部为主责单位的组织机构,负责工作站政策的制定、科研项目的组织落实和日常管理工作。

二、博士后管理创新点和主要做法

(一)强化博士后工作站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严把各个环节质量关

从建站以来,工作站一直把博士后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作为重点。先后出台了《博士后管理暂行办法》、《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管理规定》等七项博士后管理制度和规定,建立相应的管理流程二十五项,覆盖了从进站到出站的全过程,形成了科学、规范的博士后培养考核体系。

博士后在站期间的管理过程主要有三个大的节点:开题、中期考核和出站考核,该所在这三个过程要都要召开专题评审会,由院校导师、所内导师以及由相关专业5名以上专家组成考评小组,对博士后的工作进行考评和指导,及时指出技术思路和研究过程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工作指明方向,这些过程的严格把关,为促进博士后成果的产出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为便于及时了解和掌握博士后研究进展情况,工作站创新性的提出博士后研究月报制度。要求博士后人员在每月月初提交《研究工作月报》,使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和该所导师能够准确把握博士后工作状况,对博士后研究工作予以及时监督和指导。

(二)选择航空动力前瞻性课题,引智攻关

博士后人员的引进,首先是选好题,然后是选对人,这样才能使博士后工作站更好的发挥作用。建站初期,在全所征集科研中的重点、难点课题和关键技术,作为博士后研究备选课题项目,在全国范围招收合适的博士后进站工作。在博士后进站前,请该所相关专业关键技术领导和专业带头人,结合在研项目和预研项目,充分利用博士扎实的理论功底,为博士后精选课题。

(三)发挥博士后理论研究优势,带动一支高水平的课题研究队伍

工作站注重发挥博士后的理论研究优势,搭建起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平台。为博士后课题研究成立专门的课题组,由博士后本人、技术专家和刚入职的年轻同志构成,技术专家对博士后研究进行指导,年轻同志同博士后一同工作,促进了科研人员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博士后在完成课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年青的科研人员。在博士后离站后,课题组其他成员能够继续开展此方面工作,将博士后在站期间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使得博士后研究成果转化。

(四)发挥博士后工作站纽带作用,加强校所合作

通过博士后工作站,使该所与各知名高校建立了一种新的合作与交流渠道。目前该所已经先后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的博士后流动站共同培养博士后。通过博士后工作人员的招聘,工作站建立了博士后人才信息库,有的博士通过工作站了解该所,而选择该所就业。

三、博士后管理实施效果

通过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发挥博士后人员的理论扎实、研究深度的特点,对某一关键技术问题做深入的研究,协助解决制约航空动力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为航空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所博士后工作站的思路和管理办法,能够有效促进科研工作,带动核心人才培养的作用。

例如:该所招收的一名博士后的课题立题背景为该所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立题意义重大。该博士在研究中,通过对结构参数关系的深入研究,用数值模拟的方式,找出问题的关键因素,同他所在的课题小组对原有结构进行了改进,通过试验验证,达到了目标值,并通过了专项评審会,使该问题得到了解决。

四、结论和展望

建站以来,该所现已形成全面细化和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流程,博士后课题小组的培养模式、严格的阶段考核制度、校所联合培养的方式,该所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该方法如能在行业内推广,对行业内其它博士后工作站设站单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4.某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条例 篇四

管 理 条 例

(试 行 稿)二O一六年一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经国家人社部批准设立的某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企业培养、吸收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平台。为了加强博士后的规范管理工作,根据人事部、国家博士后管委会和山东省人事厅,关于加强博士后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制订本条例。

第二条 工作站职责:

1、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博士后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要求高、涉及到流动站、博士后原单位及科研计划工作、财务安排和后勤保障等方面工作,需统筹安排,协调好各方面关系,使之高效运作。

2、做好博士后各项管理工作。如博士招收进站、合同考核、业绩评估、科研成果验收、出站、职称评定等等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

3、制订好企业博士后发展规划。根据企业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科研产品开发任务及经费的投入,做好招聘博士后发展规划工作。

4、加强博士后工作站和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建立博士后联谊会,依托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共同为进站博士后营造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也为产学研相结合提供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5、配合国家及省、市上级主管领导部门对本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检查、评估工作。

第三条 博士后承担的主要职责。公司的博士后是高层次科研人才,主要承担着工程应用创新、技术发明、产品开发和理论研究等工作,并使研发的成果为企业服务或转化为产品使之产业化,为企业的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第二章 管理机构及职责

第四条 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立博士后工作管理委员会,主任由集团公司董事长担任,工作站设立站长1名。博士后工作管理委员会为工作站的最高权力机构,决定工作站的方针、政策和重大事宜。

公司博士后工作管理委员会,接受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和山东省人事厅的领导和监督指导。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博士后的政策、法规。

第五条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秘书处。负责博士后进站、出站以及同流动站、博士导师的联系等各项日常管理工作。第三章 博士后进站

第六条 招收对象。已取得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一般在四十岁以下,有能力承担本公司提出的科研课题者,均可申请到本站做博士后研究工作。第七条 提交材料。申请人须提交下列书面材料:《博士后申请表》、《专家推荐信》、博士学位证书、学位论文和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复印件等。在国外取得博士学位的留学人员,还须提交驻外使(领)馆《推荐意见》表或出具的留学证明。

第八条 进站程序。申请进站人员按规定提交相关材料(见第七条)和选定研究课题;工作站对其核实初审合格后,由招收单位成立专家小组安排面试,并商定具体研究课题、要求等任务;申请人根据商定的课题和要求,写出对承担课题的基本理论认识和对核心技术的处理设想及研究初步计划。工作站审核同意后择优录用,并填报《单位审批意见表》。进站后,由工作站、流动站和博士后三方签订《联合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书》,明确各方责权利,并按规定办理进站手续,须把《博士后申请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收博士后研究项目立项表》、《博士后进站审核表》和三方《联合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书》一并报山东省人事厅批准备案,核准进站登记。

第九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的工作期限,将根据研究的内容、科研工作量、产品开发的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确定。一般为一到二年。具体出站时间由本工作站根据科研进展情况,如全面完成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和成果转化应用的市场变化,博士后本人科研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等综合因素决定。但须提前二个月通知博士后本人,使其做好出站的各项准备工作。第四章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管理

第十条 博士后进站后。前两个月为课题调研开题阶段。要求博士后提出调研提纲,对课题的国内外现状、技术先进性、可行性及市场前景进行调研并详细写出调研报告,然后正式做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须经专家组审核,领导小组长批准后执行。

第十一条 博士后在站期间必须努力工作,严格按开题报告内容及进度要求开展科研工作,定期撰写工作总结,或做学术报告,并汇报工作进展。

在站工作期间,因市场变化、技术路线变更等主客观原因,需要更改研究课题和计划时,须由工作站办公室报请领导小组与流动站等有关方面商讨后决定。并报送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工作站对博士后人员的科研工作及表现进行定期考核(半年)。对成果突出、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考核不合格者,给予批评教育直至处分。

第十三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可作退站处理:

1、两次考核不合格;

2、未经批准在外兼职或从事其它工作;

3、无故旷工连续十五天或一年内累积旷工一个月以上的;

4、因主观原因难以按计划完成研究项目;

5、出国参加国际会议或从事短期合作研究,未经同意,逾期一个月不归者;

6、因病连续请假半年以上者。

第十四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其知识产权属本公司所有(包括博士后研究人员享有发明权、署名权)。博士后研究人员要遵守职业道德,不得泄露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更不得擅自把研究成果转让给外单位,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五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应遵守本公司、流动站的各项规章制度,遵守联合招收协议各条款。第五章 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管理

第十六条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在接到出站通知后(或主动申请出站被同意后),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工作站提交工作总结,撰写《博士后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及在站期间取得的完整的技术资料、数据、软件、图纸等技术文件。并经公司技术负责人签收、归档。

第十七条 工作站接到博士后递交的各种出站材料及《博士后研究人员期满登记表》后,会同流动站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对其成果完成情况、使用价值、经济效益、学术水平进行评价、鉴定。流动站要根据该博士后在站期间的工作能力、学术水平、成果水平,评定其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和建议。博士后在站期间取得的考核结果、评价等,要形成书面材料归入其个人档案。《博士后研究报告》须报送全国博士后管委会。

第十八条 博士后出站后的工作安排,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工作站、流动站可协助向有关单位推荐。第十九条 流动站对经考核合格出站的博士后人员,办理出站手续,并报请山东省人事厅转请人社部颁发《博士后证书》。第六章 博士后科研人员的经费、工资及福利待遇

第二十条 博士后进站后,可获得十万元左右的启动经费(具体根据公司的报销流程按实报销),购置必要的工具和图书资料。科研经费根据开题报告批准的额度,制定用款计划,按计划使用。

第二十一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年工资、奖金十 至 三十万元人民币。同时享受本公司正式员工同等福利待遇。

第二十二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后,免费提供相当于三星级酒店的客房一套,并提供日常的普通用餐,或者租用不小于60平方米的居住房,配备必要的生活设施。

第二十三条 博士后进站后,由工作站和流动站帮助办理本人及配偶、未成年子女的户口入迁。配偶的工作由本人自愿选择,由工作站协助安置。工作站协助办理,随迁子女入托入学。配偶不随博士后流动的,工作站按国家规定,给予博士后享受探亲假待遇。

第二十四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期满和中途离站,工作站即终止一切费用的支付,博士后人员应主动退返住房和其他配备的物品。第七章 奖惩

第二十五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工作勤奋、刻苦,能按计划完成科研工作,经考核合格者,可给予奖励,奖金三千元 ~五万元不等。

第二十六条 取得有实用价值的成果,经专家评审通过,领导小组批准,按价值大小一次性奖励人民币五千元至十万元。第二十七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已在生产上得到应用并产生显著经济效益的,经过专家评审确认,领导小组批准,按效益大小一次性奖励人民币一万至二十万元。

第二十八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国际处于领先水平的产品,并产生重大经济效益者,经领导小组批准,可给予技术收益的3%~30%不等的重大奖励。

第二十九条 博士后科研人员在站期间,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博士后工作站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有违反,将分别给予批评、罚款、警告、退站、开除等处分。造成损失的,将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 对博士后科研人员的各种处分决定,均须报山东省人事厅备案。第八章 附则

5.南开大学博士后科研工作协议书 篇五

甲方:南开大学人事处

乙方:(合作导师)

丙方:(博士后研究人员)

根据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制定的《博士后管理规定》的要求,结合南开大学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经甲乙丙三方平等协商一致,自愿签订本协议,共同遵守本协议所列条款。

一、协议的期限

甲方根据学校科研工作需要,同意接收丙方来学校做博士后研究工作,丙方在流动站工作期限为两年,自年月日至年月日。

二、甲、乙、丙三方职责

(一)甲方职责

1、甲方按照国家和甲方的有关规定,负责审核丙方提交的进站、出站材料,协助办理报送审批手续,负责丙方在站期间的管理工作。

2、甲方按照《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条例》的有关规定,如期组织丙方申报基金。

3、甲方按照《南开大学博士后公寓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为丙方在站两年期间提供博士后公寓,供丙方租用。

4、甲方根据国家人事部、财政部、南开大学相关规定,博士后研究人员工资标准按照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工资10级,薪级工资16级执行;博士后中期考核合格后,自入站第二年起增加一级薪级工资,按照薪级工资17级执行;博士后享受校内岗位津贴8000元/年,按照10个月发放(2月、8月寒暑假不发放岗位津贴),每月发放岗位津贴的60%,中期考核合格发放入站第一年岗位津贴的40%,离站考核合格发放入站第二年岗位津贴的40%。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享受与南开大学职工同等的社会保险和商业补充医疗保险。

(二)乙方职责

1、乙方负担丙方在站期间的日常公用经费每年1万元,用于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

2、乙方应根据具体情况为丙方提供在流动站工作期间的科研条件、办公条件及必要的生活条件,保证丙方进站后即可开始工作。

3、乙方具有与丙方共同制定科研计划及监督、指导丙方在站期间开展科研工作的责任。

4、乙方会同所在院(系)组织有关同行专家对丙方的学术水平、业务能力及科研成果等方面进行考核,写出书面鉴定意见。

(三)丙方职责

1、丙方需认真阅读并严格遵守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制定的《博士后管理规定》和《南开大学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等相关规章制度。

2、经乙丙双方协商一致,确定丙方在站期间从事的科研项目、预期目标、进度等科研计划。丙方按照此研究计划专心进行研究工作,如因特殊情况改变须经乙方同意。

(1)科研项目:

(2)预期目标:

(3)进度:

3、丙方在站期间除完成预期目标外,每学年应向学院或者系(所)做一次学术报告。丙方在站期间必须以甲方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不少于3篇的学术论文,且要发表在国内核心刊物或国际主要刊物上(所在学院有特殊规定的,遵照学院规定执行;若丙方取得公认的高水平学术成果,可不受学术成果数量的限制)。

4、丙方在站期间取得的所有研究成果包括论文、著作、发明专利、技术转让的申报等,在

2丙方署名前标注且只能标注“南开大学”字样。

5、丙方根据研究工作需要,经甲方同意,可以到国外开展合作研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

进行短期学术交流,时间不得超过三个月。

6、丙方应该按照乙方及所在院(系)要求,配合乙方及所在院(系)完成科研工作报告审

查、中期考核及离站考核等工作。

7、丙方工作期满应及时办理出站手续,并严格按照甲方规定做好有关研究工作资料、数据

以及财物、公寓住房等交接事宜。

三、协议的变更、解除和终止

1、订立本协议所依据的规章制度发生变化,本协议应变更相应的内容。

2、订立本协议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本协议无法履行的,经甲乙丙三方协商一致,可以变更本协议相关内容。

3、丙方由于考核不合格或自身原因退站的,甲方可解除本协议,并将其人事档案关系转至

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丙方须退还在站期间所得的全部博士后经费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

四、违约责任

1、甲乙丙任何一方违反本协议有关条款,均应承担违约责任。

2、丙方未经甲方同意或未办理离校手续擅自离开南开大学,甲方有权按南开大学相关规定给予处理。

本协议经甲乙丙三方签字盖章后生效。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

南开大学人事处(签章):乙方签字:丙方签字:

年月日年月日年月

6.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名录 篇六

【发布文号】珠人社〔2010〕33号 【发布日期】2010-02-01 【生效日期】2010-02-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珠海市

关于做好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申报工作的通知

(珠人社〔2010〕33号)

横琴新区党群工作部,各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事、劳动保障)局,经济功能区组织人事部门,市直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培养更多适应珠海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促进产学研合作,提高我市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关于开展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申报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函〔2009〕301号)、《关于做好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申报工作的通知》(粤人社函〔2010〕229号)精神,现将做好我市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各类企业、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事业单位以及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留学人员创业园区申请设立工作站,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经营或运行状况良好;

(二)具有一定规模,并具有专门的科技研究开发机构;

(三)拥有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具有创新理论和创新技术的博士后科研项目;

(四)能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较好的科研条件和必要的生活条件。

建有省级以上研发和技术中心、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单位可优先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二、申报程序

(一)申请设站单位按要求填写《申请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报批表》(附件),整理和编制相关申报材料,并报送我局。

(二)我局采取实地考察、验核佐证材料等方式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报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三)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筛选后,报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

(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评议,批准后下发设站通知。

三、有关事项

(一)申请设站单位要按照内容详实、重点突出、数据真实、有据可查的要求,认真准备申报材料。

(二)申请设站单位请于2010年2月26日前,将下列申报材料报送我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科:

1.申请设站报告1份;

2.《申请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报批表》一式11份(A4纸双面打印,并附电子文档);

3.佐证材料1份(内容主要包括单位简介、获奖情况及其它相关证明材料复印件等,一般不超过20页,且装订成册)。

(三)鉴于国家对申报设站要求较高、把关较严,对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将定期进行评估,对评估不合格的予以警告、限期整改,直至撤销其设站资格。为确保今年申报工作取得实效,各单位要着力做好政策宣传工作,优先考虑综合实力较强、建有省级以上研发和技术中心、拥有省科技特派员、承担国家重点科研、开发项目或国家重点发展行业的单位申报设站。

(四)根据《珠海市博士后管理工作暂行办法》(珠人字〔2008〕37号)精神,市财政拨出专款,对新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给予20万元的建站补贴和10-20万元的科研项目启动经费;对进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每人每年给予6万元的经费补贴;对出站后留在本市工作的博士后研究人员,给予15万元的安家、生活补贴。

联系人:万益军、曾保群

联系电话:0756-2128519、2128520、2128171(传真)

地 址:珠海市香洲区康宁路66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楼808室

E-mail:rszengbq@zhuhai.gov.cn

珠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二O一O年二月一日

7.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名录 篇七

关键词:浙江大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成果,途径

中国博士后制度始于1985年, 由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倡议, 邓小平同志批准并设立。博士后制度是我国有计划、有目的培养高层次青年人才的一项重要制度[1]。博士后制度的创立, 为21世纪的中国培养了大量年轻的学术骨干和技术带头人, 也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中国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浙江大学历年来十分重视博士后科研人员的培养和使用, 截止到2014年9月30日, 学校拥有53个科研流动站, 居全国高校首位, 有博士后在站人员942名。其中全职学科博士后378名, 占40.1%;在职学科博士后259名, 占27.5%。本文从业绩偏好性、论文级别、项目等级、人均业绩等方面, 对全职学科博士后和在职学科博士后的科研成果进行比较, 对学科博士后科研业绩出现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对如何提高博士后的使用与培养质量进行探究。

一、科研成果分析

抽取最近五年 (2009-2013) 的业绩样本, 五年来累计收集到科研成果汇总表833份, 其中全职学科博士后636份, 在职学科博士后197份。为了便于统计和分析, 将636份全职学科博士后汇总表随机分成了三组, 每组含212份汇总表样本, 分别编号并命名为“学科1”、“学科2”、“学科3”;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在2008年博士后业绩数据库中随机抽取15份在职学科博士后汇总表, 凑足212份, 组成第四组数据, 编号并命名为“在职”。将浙江大学署名为第一科研单位且排名前三的博士后科研成果方为有效业绩数据, 其余业绩不列入统计范围。同时, 个别博士后科研成果出现重复现象, 只将排名靠前的业绩列入统计, 其余重复业绩均已排除。

(一) 业绩偏好性

成果总量为6437 (848份科研成果总业绩) 。其中, 论文3719篇, 占57.8%;项目1946个, 占30.2%;专利537项, 占8.3%;专著97本, 占1.5%;获奖138个, 占2.1%。

(二) 论文级别

“学科1”累计发表论文958篇。其中发表SCI论文494篇, 占总量的51.6%;EI论文100篇, 占总量的10.4%;一级期刊论文102篇, 占总量的10.6%;核心期刊论文42篇, 占总量的4.4%;其他期刊论文220篇, 占总量的23.0%。“在职”累计发表论文904篇。其中发表SCI论文105篇, 占总量的11.6%;EI论文90篇, 占总量的10.0%;一级期刊论文177篇, 占总量的19.6%;核心期刊论文97篇, 占总量的10.7%;其他期刊论文435篇, 占总量的48.0%。其余分组数据详见图2。

注:“学科平均”为“学科1”、“学科2”、“学科3”三者数据相加后的平均值

(三) 项目等级

“学科平均”累计申请到科研项目526个。其中获得国家级项目182个, 占总量的34.6%;省部级项目48个, 占总量的9.1%;厅级项目30个, 占总量的5.7%;博后基金 (含浙江省博士后择优资助项目) 145个, 占总量的27.6%;其他类别项目121个, 占总量的23.0%。“在职”累计申请到项目368个。其中获得国家级项目85个, 占总量的23.1%;省部级项目93个, 占总量的25.3%;厅级项目44个, 占总量的12.0%;博后基金96个, 占总量的26.1%;其他类别科研项目50个, 占总量的13.6%。

(四) 人均业绩

“学科平均”人均业绩量为7.93。其中人均论文4.42篇, 人均项目2.48项, 人均专利0.80项, 人均专著0.06本, 人均获奖0.17项;“在职”人均业绩量为7.59。其中人均论文4.26篇, 人均项目1.74项, 人均专利0.14项, 人均专著0.27本, 人均获奖0.16项。

(五) 小结

发表相关领域论文是学科博士后能否达到出站条件的第一选择, 其次是以第一负责人或重要参与人申请科研项目, 再次是申请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 最后是专著和获奖。

无论是从人均业绩、论文级别还是项目等级上比较, 全职学科博士后的科研成果质量都是要好于在职学科博士后。例如:论文发表方面, 全职学科博士后的SCI和EI的发表数量远远超过在职学科博士后;项目申请方面, 全职学科博士后拥有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的项目数也是远远超过在职学科博士后。然而从业绩总量上看, 两者相差并不是很大。究其原因不乏有现实因素在驱使, 全职博士后相对于在职博士后, 在出站考评上更为严苛。比方说需要发表SCI论文, 需要拥有省部级科研项目等等。

二、影响学科博士后科研成果差异的主要因素

1.博士后的求职动机多样。有面对就业压力, 而选择从事博士后工作;有考虑到职称晋升、课题申报、评价评优等切身利益, 而加入博士后队伍;有跨单位科研合作需要, 而选择开展博士后研究;当然也有热爱科研事业, 一心想投身于科学研究的博士后。

2.优秀的博士后比较稀缺。根据北京大学2011年发布的《中国博士质量报告》, 针对高校博士生毕业后的去向一问, 有43.9%的博士生选择进入高等院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有10%的博士生选择进入科研院所工作, 仅有2.9%的博士生选择在国内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近年来, 博士后的工资待遇普遍偏低, 工作类型又具有流动性, 相较于其他科研类岗位也没有太多明显优势, 因而对优秀的博士毕业生吸引力度不够。

3.留学回国和外籍类型的博士后偏少。一直以来, 高校虽然采取了很多措施, 尽量吸引优秀的国际青年人才回国做全职学科博士后, 但是因为工资预期、文化差异等原因, 实际到学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并不多。而且外籍博士后的来源比较单一, 以浙江大学为例, 外籍博士后主要以非洲和亚洲等不发达国家的人员为主, 欧洲和美洲等发达国家的人员相对偏少。

4.博士后的科研独立性有待考究。博士后制度设计之初, 最主要是吸纳新近获得博士学位的人群, 培养他们独当一面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然而, 有些博士后在项目申报、资源使用、经费报销等方面受到合作导师的限制, 多数时候很难根据课题研究需要开展研究工作。

5.博士后的培养周期和科研周期不匹配。很多国家级项目的研究周期都比较长, 而博士后的在站时限确有严格的规定, 一般为2年。由于培养周期和科研周期不匹配, 而导致博士后放弃项目申报的例子并不少见。

6.在职学科博士后的科研成果归属不清以及工作时间不定。很多在职学科博士后在站期间并未完全脱产, 仍然兼顾着原单位的科研、教学任务。在站期间的科研成果归属不清, 研究精力分散, 很难全身心的投入到博士后科研工作中来。

三、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1.完善博士后管理制度。理清学校、院系、合作导师、博士后四方的权利责任, 并在制度上进行设计。其中学校侧重于宏观调控, 院系侧重于日常管理, 合作导师侧重于学术培养, 博士后本人则侧重于课题研究。

2.优化支撑保障条件。改善博士后的住宿环境, 加强博士后公寓建设力度。主动对接博士后工作的资源需求, 在科研用房、科研用地、办公设施使用上给予政策倾斜。协助工会等职能部门, 做好博士后子女入托等相关事宜, 加快博士后后勤保障建设。

3.建立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形成国家、地方政府、学校、导师的全方位经费出资模式, 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财政加大投入, 倡导合作教师多方筹措资金提高博士后津贴待遇, 建议实行学校财政 (含国家与地方财政补助) 与合作导师所提供的工作津贴1:1配套资金的出资模式, 不断提高博士后的收入水平。

4.提高博士后的准入门槛。严格执行博士后管理规定, 把控好年龄关和学术关, 倡导博士后队伍年轻化, 加强院系的学术考核力度, 避免“走过场”式的考核方法;实行博士后招聘公开化, 博士后主管部门应有计划的随机走访博士后招聘现场, 严控质量关。

5.深入实施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利用好国家的政策优势, 积极创造条件, 有选择性的引进国外世界排名前100位高校的优秀博士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当前,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增长, 博士后将成为各国占领世界制高点的重要人才资源。博士后是高端人才, 许多外籍博士后回国后身居要职, 将对中国的发展起到战略性的影响[3]。

6.引导博士后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研究。倡导博士后合作教师从宏观上把控博士后的科研方向, 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 允许有科研项目的博士后, 根据项目的需要延期出站。积极配合博士后申请国家级科研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项目等。一旦中标, 允许其办理延期, 并积极配套博士后延期期间的基本工资, 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7.清晰界定在职人员的科研成果并加强在职人员的在站考核[4]。入站时, 在工作协议上清楚注明凡是博士后指导教师的指导课题, 在发表相关成果时, 一般应将在站单位作为第一单位注明;加强在职人员在站期间的上班考核, 不定期的抽查在职人员的到岗情况, 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在站管理, 提高导师的责任意识;加强在职人员的出站考评, 根据在职人员的管理情况, 适时地调整相应的出站考核规定, 增加考核指标。

四、结束语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5]。博士后科研人员不仅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而且是投身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一股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因此深入开展博士后培养质量研究, 进一步加强博士后的使用与培养, 显得尤为重要。希望本文的数据分析以及对策建议能对此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思考, 以期不断完善我国的博士后制度, 进一步用好用活博士后科研人才。

参考文献

[1]蒋永清, 吴振兴.邓小平与中国博士后制度.领导文萃, 2014 (18) :第79-82页.

[2]陈学飞, 陈洪捷, 蔡学军.《中国博士质量报告》.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1.9 (1) :第F0002-F0002页.

[3]温才妃, 程春生.博士后培养“再起航”遭遇“质”的尴尬.中国科学报, 2012.9.26.

[4]田赞梅.考核是保证博士后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中国电力教育:上, 2005 (z1) :第12-13页.

8.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名录 篇八

2017中国大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招聘公告

中国大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学研究院”)是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央研究机构,总部设在北京,下设火力发电技术研究所、清洁能源技术研究所、两优化研究中心、能源技术经济研究所、信息中心、大唐(北京)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六个在京单位和东北、华东、华中、西北、华北、水电等六个区域电力试验研究所。科学研究院集技术监督中心、技术服务中心、科技研发中心、科技信息中心于一体,负责电力先进技术研究和前瞻性技术的储备研究,负责发电企业的技术监督和技术服务,负责重点、难点和共性问题的技术攻关,为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基本建设提供完整严密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在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科学研究院正快速发展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能源科技机构。

科学研究院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现有在站博士后科研人员11人,依托国家、集团公司和科学研究院重点研究领域开展实用性、前沿性研究工作。根据科学研究院科研发展规划,现公开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真诚欢迎有识之士报名应聘,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基本条件

1.具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35岁以下;2.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敬业精神,能够尽职尽责地完成博士后科研工作;3.全职在本站开展研究工作。

二、报名材料

1.个人简历及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申请表(“中国博士后”网站

http:// “表格下载”下载,请下载联合招收版本);2.身份证、博士学位证复印件(在读博士生暂未授予学位的可提供通过答辩的证明),留学博士还需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开具的学位认证书复印件;3.个人主要成果,博士毕业论文、专著、论文、科研成果、获奖证书复印件等材料;以上材料均以电子形式发到指定邮箱。

三、基本待遇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按科学研究院同等条件正式职工工资标准执行,表现优异者出站后优先录用为我院正式职工。

根据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印发的《博士后管理规定》,期满出站并录用为我院正式职工者可在工作所在地落户常住户口。

四、报名时间

9.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名录 篇九

研究人员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博士后流动站的管理工作,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促进博士后研究工作,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及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管理机构及职责

第一条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及博士后工作实行校站分级管理,学校成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领导小组,小组由校领导及人事处、发展规划处、科研处、研究生处领导组成。办公室设在人事处。其职责是把握全局、制定政策、协调关系。

第二条

流动站站长由该学科(一、二级学科)所在学院的院长或学科带头人担任,流动站履行下列工作职责(具体工作由学院的科研秘书主办):

1.负责博士后人员招收的推荐工作; 2.负责博士后科学研究的管理工作; 3.负责博士后的站籍管理工作; 4.负责博士后的档案建立与管理工作; 5.负责博士后科研基金的申报工作; 6.负责博士后各项奖励的申报工作; 7.负责学校交办的有关工作。第二章 申请设站

第三条

申请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在有博士授予权的学院,按一级学科申报。

第四条

申请设站,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有实力雄厚的专家队伍和合理的人才梯队结构,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有高水平的博士生导师,并培养过一届以上博士生;

2.申报学科应具备较强的科研实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其科研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目前承担有重大科研项目;

3.有必需的先进实验设备,有丰富的图书资料。第五条

申报审批程序

1.申请设站学院认真填写《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申报表》;

2.校人事处、科研处审核申报材料;

3.学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领导小组审定; 4.由人事厅博管办报国家博管会审批。第三章 招收工作

第六条

流动站招收博士后,贯彻“公平竞争,择优招收”的原则,注重申请人思想品德、科研水平、组织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以确保质量。

第七条

流动站招收博士后类型为:国家资助博士后、项目博士后及自筹经费博士后。第八条

申请人资格

凡在国内外新近获得相应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在45周岁以下,均可申请来我校做博士后研究工作。我校毕业的博士不能申请进本校同学科的博士后流动站。

第九条

审批程序

(一)申请人可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意愿,直接向流动站提出申请,也可由流动站推荐;

(二)凡具备申请资格,手续齐备的申请人由流动站对其材料进行初审,择优确定人选报人事处;

(三)被流动站推荐的拟进站人员,在由校博士后流动站管理领导小组、流动站站长、专家等组成的进站评审会上作进站报告,评审会根据申请人的进站拟选的科研课题及设想,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和已取得的成果,以及学校学科建设、科研工作的需要进行审议,并投票表决,确定是否接受申请人进站;

(四)校有关领导签字同意后,报国家博士后管委会审批。第十条

申请人所需提交的材料(一)《博士后申请表》;

(二)两位本学科领域博士生导师的推荐信,其中一位应是申请人的博士生导师;

(三)学位证书复印件1份,博士学位课程成绩单1份,博士学位论文摘要5份,及答辩委员会决议书的复印件1份;

(四)用人单位同意申请人做博士后的意见;(五)近期免冠一寸照片5张及报名费。第四章 科学研究

第十一条

博士后的研究课题,力求结合单位承担的重点科研项目。

第十二条

博士后进站时,所在学科应组成以指导教授(博士生导师)为主的3人指导小组,负责指导和安排博士后的科研工作。博士后要在进站二个月内,拟定出两年的研究计划,并填写《新疆农业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科研工作计划表》,由指导小组和流动站站长审查并批准后执行。

第十三条

流动站每年组织到站博士后,在本专业范围内做一次关于研究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填写《新疆农业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科研情况登记表》并报人事处备案。

第十四条

博士后在流动站工作期间所完成的科研成果均属职务技术成果或职务发明,其成果的所有权归新疆农业大学所有。

第五章 站籍管理

第十五条

流动站要依据《新疆农业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考核暂行办法》,对其进行中期考核及出站考核。并以此做为津贴发放,职称评审、工作推荐等的重要依据。

第十六条

博士后进站工作期限一般为两年,确因课题需要或考核基本合格,需要延长在站时间的,由本人填写《新疆农业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延期出站申请表》,经指导小组、流动站站长审核后,报人事处审批(最长期限不得超过一年)。

第十七条

博士后在站工作期间因病连续休假半年以上,学校将劝其退站。

第六章 待遇享受

第十八条

博士后人员可享受下列待遇:(一)连续计算工龄;

(二)不低于副教授最低档的同类人员职务工资;(三)各种福利待遇;(四)生活补贴;

(五)岗位绩效津贴(按《新疆农业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考核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兑现);

(六)工作期间考核合格,可正常晋升工资;(七)学校提供住房一套;

(八)在站期间可按国家职称工作的有关规定,并根据考核结果,申请评审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第十九条

待遇范围

(一)我校正式职工做博士后的,所有工资及待遇(不含学院待遇)均由学校解决;

(二)非本校职工做博士后的,在站期间占流动站所在学院的编制,除学校负担博士后的工资(博士后国家资助经费担负)和一套住房外,流动站及学院补齐其余所享受待遇。

第七章 经费管理 第二十条

待遇来源:

(一)博士后管委会下拨的国家资助博士后经费;(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提供的博士后经费;(三)由博士后申请的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下拨的博士后科学基金;

(四)科研项目资助。

第二十一条

经费管理机构及经费管理

博士后经费由学校统一归口管理、核算专款专用。第二十二条

经费的使用范围

博士后研究经费由日常经费和博士后科学基金两部分组成。

(一)日常经费

1.生活费用:工资、生活补贴、岗位绩效津贴、探亲费等;

2.科研费用:小型必备的仪器设备、试剂的采购费、科研考察费、办公用品费等。

(二)博士后科学基金

博士后科学基金是由博士后研究人员申请获得的一次性科研工作补助费,主要用于在站期间的研究工作。第二十三条

经费使用审批手续(一)生活费用由人事处审批;

(二)科研费用由指导小组组长签字、人事处审批后报销(购入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须记入学校固定资产帐);

(三)科学基金经指导小组组长签字后报销。第八章 期满出站

第二十四条

博士后期满出站时,应按时办理出站手续。并须提交以下材料:

(一)《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期满登记表》(一式3份须含原件);

(二)《博士后研究报告》(一式5份,须含原件)。第二十五条

博士后工作期满出站,由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发给《博士后证书》。

第二十六条

未按时办理出站手续,擅自离校者,按自动退站处理,不予办理《博士后证书》。

第九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10.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名录 篇十

一、美国博士生教育的科研训练

美国博士生教育自产生以来就以其严要求、高质量而闻名于世;近30年来它经常被视为“金标准”, 成为世界各国仿效的对象。人们把它的成功归功于博士生的科研训练。正如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领导人格林·西博格的报告中所指出的“基础研究和研究生教育是美国科学发展的关键与核心, 三十年的经验说明了美国通过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来培养研究生的做法是美国科技领先、高级人才迅速成长的重要途径。”[2]在美国, 培养受过训练的科研人员, 重视博士生的训练, 通常被看作是一项国家任务。博士生教育的科研训练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一) 课程教学

根据博士生培养计划, 博士生入学后首先进行课程学习, 以利于掌握宽广、系统、深入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美国吸收了19世纪德国的经验, 把研讨班 (Seminar) 作为培养博士生掌握学术研究技能和方法的一个场所和授课方式。举办研讨班的教师往往只简单说明其研究情况, 再由博士生提问, 教师进行解答后, 大家共同讨论。博士生除参加研讨班外, 也需要对所修课程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不管选修哪种课程, 课前阅读教授提供的参考书目, 准备课堂讨论都是最基本的要求。[3]有些专题课程要求学生对每个专题写一篇论文, 课程结束时, 再提交质量更高的课程考试论文, 目的是训练学生专题研究能力和论文撰写能力。由于大多数博士课程的设置主要针对从事学术的研究人员, 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许多博士生毕业后不能找到合适的职业。“美国科学基金会”提出一个“问题为本”的博士课程创新计划, 目标是为博士生提供博士课程基金;改变课程结构;构建自成体系的博士课程;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习专业技能, 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二) 实验室轮转 (Laboratory Rotation)

不同学科的科研训练流行着不同的解释。最普通的是自然科学的实验室密集型的学徒模式和人文学科的图书馆密集型的个体模式。在自然科学, 学生在为教授进行中的科研项目作出贡献时在实验室进行训练;在人文学科, 学生独立地工作, 和教授恨少或者没有接触, 除非他们作出安排, 往往几个月才有一次。[4]理工科博士生第一年在进行课程学习的同时, 一般被安排在2-3个实验室轮转, 在每个实验室停留约三个月, 每个实验室实践结束后需提交一份书面报告, 并在一定范围内口头报告自己的工作。指导轮转的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报告内容、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进行评分。轮转结束时博士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和自己喜爱的导师。实验室轮转为学生和导师提供了相互了解的机会, 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指导关系有利于学生的科研和论文写作。这种科研训练方式在理工科 (尤其是实验性理工科) 博士生的培养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多数实验科学领域的博士生愿意在实验室中工作, 他们认为, 实验室才是“你真正学习, 真正获得工具的地方”。[5]导师会对博士生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技能进行指导。

(三) 科研项目

在美国的博士生教育中, 科研项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教授和博士生之间的中介。从20世纪70年代起, 联邦政府取消大部分研究生奖学金计划, 把研究生资助更加直接地和科研联系起来。资助机制的变革, 对自然科学中博士研究生科研训练的影响最为明显。科研资助机构把大部分科研资源以个人项目补助的方式分配给大学教授, 然后教授“雇用”博士生担任研究助理 (RA) , 参与项目研究。通过博士生教育与科研的结合, 一方面, 导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 学生在导师丰富的经验、广博的学识、科研风格和价值观念等影响下成长, 另一方面, 研究助理 (博士生) 在从事研究的同时有经费完成博士生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 导师是“老板”, 学生是“雇员”, 学生为导师工作。工作的过程也就是博士生学习和得到科研训练的过程。在美国研究型大学中, 寻求科研资助是大学教授的生活方式, 寻求资助完成学业则是困扰博士生从入学前到毕业结束的难题。[6]

(四) 学术交流与合作

交流与合作是科研训练的重要方式之一。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加强博士生对本研究领域最新动态的了解, 拓宽了博士生的学术交流空间。美国大学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中的国际交流项目, 如耶鲁大学现有的国际交流项目主要有福克斯国际学者项目、东亚研究理事会等;大学教授积极鼓励学生采取各种方式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如提交会议论文、参加会议交流和发言等。研究生的会议论文都算作科研项目的成绩。

据统计, 美国每年有4万多名博士生毕业走向社会。和几十年前大多数博士生进入科研机构和高校相比, 现在更多的博士生选择进入政府部分或企业。而目前的博士生教育仍然主要关注于如何使学生掌握和使用学术研究方法的能力。因此博士生就业流向的变化正在促使博士生教育的科研训练作一些相应的调整。

二、日本博士生教育的科研训练特色

日本的研究生教育制度是在战后模仿美国创建起来的。但是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 美国式的课程教育并没有受到重视, 德国式的学徒制依然是博士生培养的主流。然而,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学徒制越来越受到质疑。近几年来, 日本的博士生培养模式, 尤其是在科研训练方面采取了一些新的举措。

(一) 课程教学

美国的博士生培养制度强调严格训练, 要求所有学生在入学后必须进行结构严密的课程学习。日本的博士生课程学习则较为“宽松”。多数课程学习采取研讨班的形式。研究室的每个学生几乎每个月都要轮流做一次主讲。主讲人应提前一周将报告的相关材料发给同科师生。通常主讲人宣讲45分钟, 留出45分钟作提问和解答。研讨班的气氛紧张严肃, 师生提出的问题往往都很尖锐。尽管主讲人做了精心准备, 有时也难免面红耳赤。这考查的不仅仅是专业方面的知识, 还检查主讲人是否查阅了大量的文献, 能否从大量的文献中精选出代表本学科前沿性的问题, 基础知识是否扎实, 反应是否敏捷等。

(二) 课题研究

博士生的科研训练因学科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在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 强调要求进行独立科研。大部分导师并不给博士生制定科研题目。师生接触很少, 除了每周在研讨班见面外。如果学生需要指导则需约定时间见面。相反, 在自然科学等实验性分支领域, 博士生围绕讲座主任教授建立了一个系统的和指导周密的训练系统。学生参与导师承担的比较大的科研项目的一部分。大的科研项目被系统地分成各种小题目, 指定给不同的实验小组。实验小组由一位教授、一位科研助手和几个博士生组成。导师和学生每天一起在实验室工作10个小时以上。这种艰苦工作与合作的过程, 有助于学生养成刻苦、能干和忠于他们讲座等品质。这些恰恰是工业界所需要的。不过, 目前这种科研训练风格已遭到国内有些人士的批评。他们认为, 学生很早就卷入专门化的题目, 是以基础知识和宽阔的科研经验的损失为代价。

(三) 学术团体和学习小组

为了弥补讲座制规模普遍小而不利于正规科研训练实施的缺陷, 尤其对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来说, 研究生会参加一些全国性的学术团体。通过参加这些学术团体的年会, 他们了解有关科研题目和研究方法的最新趋势, 以及如何做一个学术报告和如何回答问题。此外, 研究生经常组织他们自己的学习小组 (Jishu-zemi) , 一般是在系里, 但是有时是跨系和跨学校的组织。特别是在经济学和历史学的博士阶段, 活动更多地集中在这些学习小组而不是在正式的研讨会。[7]教授被“邀请”参加学习小组的会议, 并提出建议。有些院系甚至会资助研究生出版他们自己的学术期刊。通过参加学习小组, 博士生有机会更加广泛地探索各种思想, 和别人交流看法, 拓宽他们的学科领域知识, 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

(四) 工业企业中的科研训练

20世纪后期, 日本工业成为应用研究以及有关的科研训练和越来越多的基础研究的发电站。日本工业企业的科研以及训练均要胜于大学, 人才培养移位于工业。一些日本企业一般更喜欢在企业范围内部提供同等的研究生训练。让年轻的工作人员在完成工业和政府的科研项目中学习科研的方法和培养科研的能力。科研活动及训练在很大程度上由工业来承担。这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个以工业为基础、连结科研与教学和学习的典范模式。一些最主要的制造业公司每年招聘数百名以上的硕士研究生, 公司对他们进行训练投资, 把它们的研究和开发人员派到国外研究生院学习, 然后回国进行科研, 允许他们提交论文, 从而在工作和研究中获得博士学位。在职人员也可以在工作岗位上通过长期努力工作、结合实际将研究成果写成博士论文, 向有博士授予权的大学提出申请, 也就是“论文博士”。

三、美、日博士生科研训练对我国的启示

博士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而且影响了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知识创新和学术水准。整体上看, 与欧美等教育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博士生创新能力还比较弱。据2004年教育部对34所高校84位博士生导师的问卷调查, 在所列12项“博士生的问题与不足”的表现中, “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不足”评价频次占84位导师人数的26%。[8]博士学位论文是评价博士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的599篇参选博士论文中, 表征创新性的“理论方法上的创新”和“创新性成果及效益”两项指标得分在低分数段 (<75分) 比例最大, 在高分数段 (>=90分) 比例最小, 说明创新性是我国博士学位论文的薄弱环节。[9]我国博士生创新能力相对低下, 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得到印证。

一是论文被引用次数偏少。目前国际上通常用“论文被引用次数”“每篇论文平均被引用次数”两个指标来衡量一所学校的知识创新能力、研究生创新能力状况。美国科学情报所 (ISI) 的有关数据显示:1993~2003年哈佛大学论文被引用次数和每篇论文平均被引用次数分别为2043008次、25.59次, 东京大学分别为628830次、10.58次。而北京大学仅为32797次、3.07次, 清华大学仅为24254次、2.20次。我国顶尖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在上述指标上的差距, 客观地反映了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10]

二是原创性成果少。1981年以来, 我国研究生完成的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发现以及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发明少之又少。此外, 近年来, 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的研究生凤毛麟角。有学者将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概括为“四个简单”, 即简单移植, 只是对他人方法的应用和重复;简单揭示表面现象, 没有深入研究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简单延伸, 只是进一步证实他人的工作;简单推理, 只是采用一定的实验证实己知的结论。[12]

通过对美国博士生教育中的科研训练特色的梳理与我国博士生教育的科研水平状况的描述, 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 充分发挥研讨班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研讨班制度最早创设于19世纪德国的柏林大学, 在美国和日本的继承和发展下, 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开展学术研究的专门场所和形式。针对我国博士生科研能力薄弱的现状, 研讨班应成为博士生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授课方式。在上研讨班之前, 学生要查阅文献材料, 并对材料进行提炼, 以期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并进行深入研究。研讨班通常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陈述自己的主要观点, 并提出关键的论据。在场教师和同学参与评点与讨论。研讨课的目的, 主要不是达成某种共识。因此, 师生在进行评价时可提出质疑, 甚至提出反对的意见, 在讨论和交流中逐渐把问题引向深入。通过研讨班的授课方式, 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开阔学生思路, 而且有利于培养、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对于提高博士生的科研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 积极为博士生提供科研实践机会

科研实践是提高博士生科研能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前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要充分发挥科研项目尤其是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人才培养作用……积极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与科技创新, 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虽然也有一些博士生参加了导师的科研课题, 但他们在课题研究中通常仅承担课题前期的调研、资料的收集等工作, 而对于后期的材料分析、研究以及研究报告的撰写等环节却很少能参与。因此, 导师应积极申请本学科领域前沿的重大科研项目, 放手让博士生走到科研的第一线, 让他们独立负责部分或整个课题的设计与实施工作, 为博士生提供一个科研训练的平台。此外, 教育行政部门和培养单位要为博士生设立更多的专项科研项目, 使其在经费充足的前提下独立承担课题研究, 这对于培养博士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

(三) 鼓励和资助博士生参加学术交流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维尔纳·海森堡曾说过:“科学扎根于交流, 起源于讨论”。学术交流可以使博士生在与他人的思想“碰撞”中产生新的构思和设想, 是培养博士生科研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学术交流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请进来”;二是“走出去”。学校可设立博士生学术交流专项基金, 用于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来校做学术报告, 为博士生创造一个学术交流与讨论的良好平台。此外, 参加学术会议, 尤其是高水平的国内外学术会议, 也是获取本学科领域学术动态和前沿知识的一条有效途径。学校和导师应为博士生参加这种高层次学术会议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对于被邀请参加学术会议的博士生, 应给予经费上的支持。

(四) 建立博士生科研组织

国外许多大学早已成立了研究生的科研组织, 如日本的研究生组织了“学习小组”;美国许多科研机构成立了由本科生、研究生和教授组成的“研究之家”, 共同做实验研究;匈牙利在一些城市建立了青年学生科学研究俱乐部, 为研究生的科研提供交流的场合。我们也应当成立一种类似于这样的中介组织, 由社会、科研机构、企业、学校四方共同参与, 其任务是为博士生提供科研机会, 营造学术氛围, 促进学术交流, 推动成果转化。[12]

参考文献

[1]徐希元.当代中国博士生教育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200.

[2]潘文利.美国博士生教育的质量保障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 2005.

[3]陈学飞, 等.西方怎样培养博士——法、英、德、美的模式与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243.

[4][5][7] (美) 伯顿.克拉克.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294, 297, 391, 393.

[6]刘凡丰.美国博士生教育的模式及改革动向[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5) :61.

[8]孙燕.高校博士生培养现状与对策[J].大学教育科学, 2006, (5) :105.

[9]刘桔, 林梦泉, 侯富民, 王战军, 任增林.从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看我国博士学位论文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0, (2) :28.

[10][11]吴宏翔, 等.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5, (9) :34.

11.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名录 篇十一

一、第一临床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或代表致欢迎词,宣布答辩委员会组成名单。

二、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会议,宣布答辩会议开始,提出答辩基本要求。

三、学位申请人报告学位论文主要内容,报告时间:博士生30-40分钟,硕士生25分钟。

四、答辩委员会委员提问,学位申请人答辩(采用即问即答方式,不另行准备)。

五、指导教师简要介绍学位申请人的思想品德表现、学习成绩、科研及论文研究情况。

六、休会。学位申请人、指导教师及列席会议人员退席。

七、答辩委员会主席或秘书宣读论文评阅意见和指导教师的学术评语。

八、答辩委员会对学位申请人论文水平及答辩情况进行评议,就是否同意授予何种学位形成决议,决议含以下内容: 1.对学位论文水平总的评价; 2.对答辩过程总的评价; 3.指出不足或修改意见;

4.学位论文是否通过,是否建议授予何种学位。

九、以不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答辩委员会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为通过。

十、讨论并通过答辩委员会决议,答辩委员会主席和委员在决议上签名。

十一、复会。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表决结果和答辩委员会决议。

12.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名录 篇十二

离开中科院将近两年了,早想写一些东西了。但好几次都是提起笔又放下了,有时候是因为不想写,有时候是因为不忍写,有时候是因为不能写。

但是我终于还是鼓起了勇气,准备写一些东西了,因为我分明感觉到岁月的激流不停的冲刷着我的记忆,往事被一片一片的剥离,越来越残缺了。

写下来总还是能更长久一些,当然不奢望永恒。

2006年1月,我正式地向中科院某所递交了退学申请。在经历了将近半年的煎熬后,我平静的搬出了青年公寓。实验的不顺,前途的渺茫,和老板的争吵,以及其他纠缠不清的种种,都突然消失了,我很轻松,而且有久违了的平静。尽管2006年整整一年我还是有很大的压力,但我很快乐,在经历了阵痛后,我成功地实现了人生的转折,2007年4月1号,我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归宿,这里没有封闭的实验室,没有没完没了的实验,每天不用面对老板不切实际的妄想,前途也似乎不像以前那么渺茫。最重要的是,现在我从事的是我喜欢的事业,我愿意为此奋斗。

在中科院呆了三年多,必须承认,我得到了很多锻炼和提高,逐渐变得理性,客观。退学又让我变得独立,沉稳,坚强。

现在的生活让我平静,乐观,自信。

痛定才会思痛的,我常常想中科院到底给了我什么?细细想来,其实收获还是很多的。科学院彻底的改变了我的许多价值观,比如,现在我不再崇拜学术活动,而是只把它看成一种普通的职业,没觉得他比其他职业更神圣。尤其是现代的学术活动,更是越来越趋向于职业化,规范化,越来越依赖于大规模的投资和规范化的管理。科研活动也并不一定需要高智商,因为创新活动越来越规范化,创新也就变成了一种技能,既然是技能,理论上说,只要经过系统训练,谁都有希望掌握这种技能。所以,在我眼里,科学家也就变成了一种普通的职业。科学家并不意味着聪明过人,而仅仅代表他有某一领域的基础知识,有比较规范的思考方式,有理性客观的态度,能用一些实验(具体的或抽象的实验模型)检验理论或假说。

科学院还让我比较深切的感受了中国学术界的种种怪现状。

(一)中国独特的科研基金审批制度是学术腐败的温床:我们的科研基金大部分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科学家们需要向政府部门申请。在申请的时候,需要说明课题的科学意义,应用价值以及可行性。审批通过后,拨付科研经费。

这是由于我们毕竟是穷国,没有太多钱,所以只能严格审批,有选择的支持,这没有错。但正是这一制度,催生了种种怪现状:

1,埋头做学问的不一定有经费支持,整天跑关系的财源滚滚。这是很显然的事,政府有权分配经费,这一权力难免要寻租。

2,科学界的拉帮结派。在审批时,需要专家出具意见,又由于近代以来,科学研究分工越来越细化,所以一个课题,全国也就寥寥几个专家有资格出具审批意见。那么很显然平时在这些圈子的人脉方面投资时间和其他资源是很值得的。这样就导致帮派形成,你审我,我审你,互相吹捧,互相抬高,形势一片大好。最终把钱忽悠到口袋里。

3,课题立项全是高精尖。由于科研经费的有限,所以讲究好钢用在刀刃上,要把大部分经费在最有价值的课题上,这就导致科学家们申请课题时个个都是高精尖项目,个个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项目,但其实个个都是虚张声势,一片浮躁。那些扎扎实实的不怎么招摇的基础研究项目逐渐被边缘化。

4,去探索未知世界前,却要求先拿出地图。学术活动是创新的过程,创新是探索未知领域的。而探索其实严格来分析是不能规划的,或者至少是不能非常具体的规划的。而我们由于审批时需要拿出科研项目的具体材料,所以就需要科学家们事先把学术活动规划好。这就好像探险家们在探索一片完全未知的原始森林前,先要求他们画出地图。这是很荒唐的。

5,科学家也会傍大款,傍大腕。一些“小老板”(没有多少影响力的科学家),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很难申请到经费的,于是他们就努力跟大腕们拉关系,申请经费时写上这些大佬的名字,名曰“共同申请”,比较容易拿到经费。实际上这些大佬们手下课题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根本管不过来。经费拨下来后,就由着下面的人折腾了。

6,一些比较有钱的科学家们拼命铺摊子。一些科学家在申请到经费时,不是埋头做课题,而是拼命买仪器,扩张实验室。我过去师从的老板实验室规模十分可观,从分子水平到细胞水平的实验啥都能做。这是为啥呢?其实仔细分析很简单。实验室成规模后,就比较容易申

请到课题了,一年立好几个项,有做遗传的项目,有做发育的项目,有做免疫的项目,这个项目申请不下来还有那个,风险分散了,经费就有保障了。

(二)重立项,轻验收,导致很多课题不了了之。

立项时轰轰烈烈,验收时马马虎虎。因为验收时还是专家评审,而这些专家其实都是圈内人,你评我我评你,互相都得给面子。不管做得怎样,只要能发几个文章就行。

(三)再说说我们的研究生培养制度。

其实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但现在很多人以为研究生是硕士,博士就是博士。这是一个小题外话,我只是想说,以下我说的研究生包括硕和博。我们现在的培养制度是,以论文为硬指标(目前有少数地方有改革)。论文已经成了指挥棒,老板需要论文给评审专家交差,学生需要论文毕业。不同的是老板需要高水平的论文,有利于自己升官发财,或者混个院士啥的。学生则是能毕业就行,这就是矛盾。但一般因为具体科研活动需要学生去做,所以大部分文章都是刚好够毕业就行。谁都明白做个大文章谈何容易,有很多课题理论上分析就得五六年,而且探索未知本身有风险,一般学生不敢冒险,万一五六年后课题做不完,或者做不成功。毕业就困难了。所以导致我们的文章数量多(因为每年毕业的研究生数量多),质量普遍不高,或者简直可以说很低。浪费了大量的科研资源。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研究生的宝贵年华。

我们的科研害了谁?

害了老板们,我们的好多科学家都是从国外引入的,他们在国外做的很好,发的文章都很有水平,为什么一回来就都被阉割了?害了研究生们,我们的宝贵年华,我们的纯真梦想,都在一片浮躁中慢慢耗尽。逐渐变得呆头呆脑,谨小慎微,没有眼界,没有胆量,没有开拓精神,没有创新精神,也没有了为科学奋斗终身的激情,只是盼着毕业。这样的生活不是在做科研,而是在生产论文。

我们的科研帮了谁?

帮了美国,帮了英国,帮了日本,帮了德国。

我们的科研活动每年消耗大量的仪器和试剂以及其他实验耗材。而这些东西大部分都是进口的。就拿生物学来说,大部分仪器都是从日本和德国进口的,大部分试剂都是从美国进口的,价格高的惊人,我们买的数量也很惊人。而这些东西都在热热闹闹的所谓科研活动中消耗殆尽。投入是看得见得,产出却没影了。就那生物学领域来说,全国每年能发三五篇顶级杂志的文章就高兴的庆贺半天,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同时我们为美国培养了大量的熟练工人,我们的很大部分博士毕业之后,都到了美国做博士后,说白了就是廉价劳动力,为美国的科研殚精竭虑,耗费青春,等到“人老珠黄”,再回国混个教授当当,又淹没在中国科研的滚滚洪流中。

13.基本单位名录工作总结 篇十三

一、 巴东县基本单位名录库建设现状

截至20xx年7月,巴东县基本单位名录库拥有法人单位1716个,产业活动单位199个。从机构类型来看,所有法人单位中企业687个,占法人单位总数的4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家,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38家、住宿餐饮业企业9家,资质内建筑业企业6家、房地产企业6家)。行政机关单位有83家,占法人单位总数的4.8%;事业单位310家,占法人单位总数的18%;社会团体33家,占法人单位总数的1.9%;民办非企业单位71家,占法人单位总数的4.1%;居委会13家,占法人单位总数的0.75%;村委会478家,占法人单位总数的27.8%;其他组织机构41家,占法人单位总数的2.4%。

二、 名录库建设中的问题和不足

1、 统计部门与法人单位间缺乏有效的登记入库规范制度,使得名

录库工作人员对单位的动态变化情况很难及时掌握。当前除了对“三上”企业的定期调查和规模以下单位抽样调查外,统计部门单位登记入库的.操作机制相对较少。而工商、税务、质监、民政等部门有分类明确的规范登记制度。开办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到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而从事合法经营必须依法纳税,30天内需要去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证,质监部门办理的组织机构代码证又是单位身份证明的唯一标识。相比之下,统计部门与法人单位之间并没有直接的手续办理章程,缺乏有效的执行力和约束力,也使得很多企业单位对统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2、 统计系统与各同级别部门之间指标差别较大

上一篇:农村学生心理调查表格下一篇:煤矿常见三违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