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典故

2024-09-30

成语故事典故(共17篇)

1.成语故事典故 篇一

典故一:殃及池鱼

从前,有个地方,城门下面有个池塘,一群鱼儿在里边快乐地游着。突然,城门着了火,一条鱼儿看见了大叫说:“不好了,城门失火了,快跑吧!”但是其他鱼儿都不以为然,认为城门失火,离池塘很远,用不着大惊小怪。除了那条鱼儿之外,其它鱼都没有逃走。这时,人们拿着装水的东西来池塘取水救火。过一会,火被扑灭了,而池塘的水也取干了,满池的鱼都遭了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火――水――鱼是有联系的,池塘的水能灭城门的火,这是直接联系,鱼儿与城门失火则是间接联系,它是通过池水这个中间环节而发生联系的。

典故二:指鹿为马

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

典故三: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典故四: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典故五: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成语故事典故5篇]

2.成语故事典故 篇二

成语典故文化在城市空间中通过景观元素再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状态,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情况。成语典故文化来自社会生活,每一个成语典故都来自一个故事,一段生活场景,甚至是一件具体的物件,至今仍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意义。因此,城市空间的物质景观要素成为成语典故在城市空间中再现的载体,是文化体现的重要表现形式。

一、成语典故文化景观再现的现状

成语典故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元素,需要不同的载体展现出来。

1、街道标示与成语典故文化

城市街道是人们生活、交通的重要节点。街道标示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容易被识别。成语典故文化的再现,主要是通过街道标示的文化标牌展现。标示以类似广告箱的形式出现,四字成语字体放大加粗,配上一幅画、一段文字,给人视觉上的感知。这种特点即可保证极短时间内对内容的有效识别也能保证人们驻足时的仔细浏览。根据调研和对行人的简单调查、以及在步行、骑车、开车等方式的体验来看,这种方式的感知浅显,没有情感上深刻的印象与记忆。

2、雕塑小品与成语典故文化

在城市街头绿地、城市出入口、商业区等地方会布置一些极具成语典故文化特色的雕塑小品。如城市东北角高速入口处的胡服骑射雕塑,现火车站广场上的“完璧归赵”中的“和氏璧”雕塑。代表了邯郸这座城市的成语典故文化特色,是城市的标志性雕塑,为邯郸人深入人心城市文化代表,也是许多进入这座城市的人们所能感知到的邯郸文化的代表。

3、建筑立面与成语典故文化

文化在现代建筑立面的再现,以壁画、浮雕为主,也有建筑采用立体造型等形式。通常是将成语典故的一个场景以静态的画面表现出来,或者将成语典故中具体的一个人物或者物件进行巨像的形体再造,或将某一段有连续性的历史事件进行四格画、电影胶片式的展示。事件过程的展示通常结合浮雕、镂雕、版画等形式安装或塑造在建筑立面上。其主要是视觉上的传达,需要通过阅读或近距离观看才能感知到这种成语典故文化的存在。

4、城市广场与成语典故文化

城市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空间节点和景观要素,是人们集中休闲娱乐的场所,甚至可以作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景观中心。将成语典故文化在城市中的主要广场进行景观的再现,具有重要的意义。邯郸主要的城市广场如丛台广场、、古城广场、文化宫广场等,在进行规划设计时或多或少的融入城市特色文化,如成语典故景观的再现,主要是雕塑、景观小品和立体浮雕的形式。

5、城市公园与成语典故文化

邯郸市现有以宣传赵武灵王的改革精神的丛台公园、以赵文化为基础而建的赵苑、在赵王城遗址上进行保护再建的赵王城遗址公园、以及体现现代文化休闲的龙湖公园、滏阳公园、南湖公园及北湖公园,在公园内均可见成语典故文化的印记。如赵苑北门的和氏璧雕塑,成语典故苑以题字、碑文、浮雕、壁画等形式对邯郸的成语典故文化进行了再现。

二、成语典故在景观应用中的问题

1、方式方法相对简单

从现状中不难发现,文化再现的手法主要集中在艺术表现形式中,如利用二维表现手法的壁画、版画、浮雕、镂雕、灯箱等和三维艺术表现形式中的圆雕等。历史事件、场景的表现多用二维表现方式。对有代表意义的人或物多采用三维的形式。这几种方式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艺术表现形式,在手法上相对单一。

2、重城市节点轻生活节点

在对城市中各个成语典故的调查中,大多数的景观分布于城市的主要道路(高频使用的交通空间)、重要的城市广场(重要的对外形象展示空间)和城市公园(人群高频使用的部分空间与人群极少使用的空间)内。而与市民生活接触较频繁的街头绿地、街道、小区内环境则极少见到。

3、对人群的吸引力不足

仅以针对大学生对邯郸成语典故文化的认知调查来看,本地74% 和外地58% 的学生对邯郸的成语典故有一定的认知程度。但是,外地学生对邯郸成语典故文化的认知程度大约是本地学生的一半,而在对其获取来源地调查中景观的贡献率不足一成,本地学生亦是如此。有此可以看出成语典故文化景观缺乏吸引力,被认知效果差。

三、对策研究

针对现状存在的各种问题,对成语典故文化景观再现对策进行研究,初步提出几点研究内容。

1、从视觉体验发展到感官体验

景观再现可以考虑将可视的静止景观实体,通过舞台艺术的表现手法,如歌舞、情景表演、行为模拟等形式,将城市开放空间坏境作为舞台,利用声光设备制造声音与光效上的感官效果,研究从不同的感官上演绎成语典故文化景观。这种形式适合在龙湖公园、丛台公园和赵苑等人群相对密集,空间较大,具有良好环境条件的开放空间运用,能更生动地展现邯郸“成语典故之都”的形象,感官体验上能形成深刻的触动。

2、从城市重要空间渗入城市生活空间

成语典故景观从城市重要空间渗入城市生活空间就是由“大而全”到“小而精”。“大而全”有利于观察者对邯郸成语典故文化的整体了解和认知,但耗时过长,容易造成景观形式单一等问题。在城市生活空间的再现可以对一个或一类成语典故文化进行深入的加工与细致的展现。同时,在城市生活空间中加入成语典故文化,可以扩大在城市中的分布范围,整体提升城市文化的底蕴。

3、从对成语典故本身的宣传到针对不同人群的“私人定制”

3.成语故事典故 篇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图说中华文化故事》丛书主要分为五部分,分别是“语言与文化”“思想与文化”“政治与文化”“艺术与文化”和“科学与文化”,其中首先推出的“语言与文化”,是用成语故事去述说中华文化,而计划会推出一百五十本成语故事,其中五十本的背景是战国,五十本是汉朝,另外,唐朝和宋朝也各有二十五本。

配图方面,画中的衣食住行都有出处,例如书中人物的服饰、室内摆设、马车外形,甚至细微至一个屏风、组玉佩、器皿上的纹饰等,都不是乱画,而是经过考究,故每本书除了“成语背景”“故事内容”“成语运用”外,还有“图画知识”,介绍故事中出现的文物,加深读者对当时赵国的认识。此外,书中还有延伸阅读、地图、年表等资料,帮助大家自学和研究,例如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时,他所负的荆条,原来是来自黄荆树,这些历史冷知识,相信也不是很多人知道。

据悉,《图说中华文化故事》丛书未来计划推出英文版及其他语文版,甚至是电子书,让全球青少年在认识中华文化之余,也可增加其他相关元素,丰富内容。

4.典故故事成语 篇四

大街上有人牵过一头大象。四个瞎子听见了,都想知道这奇怪的野兽是个什么样儿。可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

有个瞎子摸到了大象的长牙齿。他说:“我知道了,原来大象就跟又粗又长的萝卜一个样儿。”另一个瞎子摸到了大象的大耳朵。他说:“不,大象就跟大簸箕一个样儿。”第三个瞎子摸到了大象的腿。他说:“不像簸箕,也不像萝卜,大象就跟舂[chōng]米的木棒一个样儿,不过粗一点儿罢了。”第四个瞎子摸到了大象的尾巴。他说:“你们都错了,大象就像一根绳儿。”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儿的呢?四个瞎子争了半天,结果还没弄清楚。

“盲人摸象”和“瞎子摸象”都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5.历史典故成语故事 篇五

起先,随行的另外十九人都很瞧不起毛遂,暗中讥笑他。但到了楚国,在相互交谈的过程中,他们逐渐觉得毛遂是个很了不起的人,对他都很钦佩。平原君去和楚王商谈联合抗秦之事,毛遂等随行人员便都在台下等候。

可是,平原君和楚王从早上谈到中午,还是没有结果。随行的另外十九人便怂恿毛遂上台去说服楚王。

毛遂凭着自己大无畏的英勇气概,按住剑,顺着台阶走上台去,对平原君说:“赵国和楚国联合起来抵御秦国,两句话就能说明其利害关系,为什么从早上到中午,还没谈出个结果来?'

楚王问平原君说:“他是什么人?“

平原君回答说:“他是我的门客毛遂。”

楚王听说毛遂只是个门客,怒气冲冲地喊道:“你这是干什么?我在和你的主人说话,你快退下去!“

毛遂按着剑走上前去,对楚王说:“大王之所以敢当众斥责我,是因为楚国人多势众。但现在大王离我不过十步,楚国再强大,大王也倚仗不着,因为我手中有剑,你的性命掌握在我的手里。而且我的主人就在这里,我和主人说话,你凭什么斥责我呢?”

楚王见毛遂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一时惊呆了,不知怎么办。毛遂又继续说:“楚国是个大国,地方五千里,雄师百万,按理说应该称霸天下。可是令人失望的是,强大的楚国在秦国面前,竟然胆小如鼠,以前秦将白起只带几万军队攻打楚国,一举就攻下了你们的国都郢城,再战烧毁了你们的祖坟。这种奇耻大辱,连我们赵国都为你们感到羞耻,可是大王竟然对此无动于衷!所以,楚、赵联合抗秦,不仅仅是为了赵国,也是为了楚国!道理是如此简单,大王竟然在我主人面前斥责我,不是太没道理了吗?”

毛遂一席话,使楚王茅塞顿开,连连点头说:“先生的话说得很有道理,我一定倾全国之力与赵国联合,共同抵抗秦国!”

6.成语故事的历史典故 篇六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汉语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

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在成语中也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如“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都是。

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语一般所以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7.成语故事典故 篇七

明日黄花为何跌价, 苏轼又为何如此说?我们且看:诗写在重阳节这一天, 诗题也是《九日次韵王巩》, 重阳正是赏菊之时, 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的句子。赏物要赏在当时, 如果过了时候再赏就失去了意义。唐人郑谷就有《十日菊》诗:“节去蜂愁蝶不知, 晓庭还绕折残枝。自缘近日人心别, 未必秋香一夜衰。”“十日菊”即重阳次日之菊, 正因其“一夜即衰”, 所以苏轼说“明日黄花蝶也愁”, 这就像情人节的玫瑰、中秋的月饼、过期的船票一样, 仅一夜之隔、一日之变, 便身价迥异、意义大减。

由此可见, “明日黄花”是苏轼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下写的, 不可更改。由于苏轼诗作的影响, 也由于国人用典的习惯, 后人便开始用“明日黄花”比喻过时之物。但渐渐地, “明日黄花”变成了“昨日黄花”, 因为这四个字在运用中逐步脱离了原来的具体语境, 开始被独立使用。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明日是未来, 昨日是过去, 过时的东西应是昨天的, 不应是明天的。却不知苏轼的诗是写在节前的。

与“明日黄花”一样引起争议的典故还有很多, 如“千里莼羹, 未下盐豉”, 《世说新语》记载:陆机在洛阳, 有一次到侍中王济家。王济指着面前的几斛羊酪问他:“你们江东有什么能与此物媲美?”陆机说:“有千里莼羹, 但未下盐豉耳。”后来作晋史的人在采用这段故事时删去了几个字, 只说“千里莼羹, 未下盐豉”。因此有人断章取义地认为这是说莼羹味道不比盐豉差。可王济要他比的是羊酪, 陆机这样回答显然驴唇不对马嘴。于是有人又认为“千里”和“未下”都是苏州一带的地名, 陆机在此说的是两种东西, 千里产的莼羹, 未下产的盐豉;有人进一步认为“未下”应为“末下”, 即“秣下”——许是因为当地有秣陵的缘故;也有人认为“千里”是形容地域之广;还有人认为这些说法都不对, “千里”乃是湖名, 在江苏溧阳县境内。千里湖之莼菜, 以之为羹, 其美可敌羊酪, 但不能立即吃到, 因此陆机说“未下盐豉”云云。此说因为比较具体, 采信的人较多, 这两句典故也就被据此解释为“我们那里有千里湖出产的莼羹, 不必放盐豉就能与羊酪媲美”。可是有人考察, 非但溧阳, 就是整个江苏也从无千里湖, 陆机的时代也没有。故又有人认为千里是“干里”的误写, 未下是“末下”的误写等, 但无有力的佐证。如此, “千里”为地名显然不现实, 陆机也没有理由因不能立即吃到莼菜再说什么未下 (或“末下”) 盐豉——如果吃到了这样说还差不多。至于把千里具体到湖名, 大概是因为莼菜产自湖中的原因吧。

笔者窃以为, 对“千里”和“未下”解释不一的原因可能源于原文的变化。原文是“有千里莼羹, 但未下盐豉耳”。这里的“但”字很关键, 起着承接上句的作用, 这句可译为“有千里而来的莼菜做的羹, 只是没有盐豉放进”。这显然是有人从家乡给他捎来了腌制或晒制的莼菜, 他在等着弄来盐豉再吃。晋书中少了“有”“但”“耳”三个字意思就大变了, 也因此有人把它当成了对偶句。其实, 如果放在当时的具体语境下考察就不难理解, 陆机的故乡与洛阳相去千里, 陆机很可能会说, 我这里有千里外 (从家乡) 寄来的莼菜烧的汤, 只是还没有盐豉来作。根据史料记载, 莼羹里放点盐豉确实味道更佳, 杜甫就有诗:“豉化莼丝熟, 刀鸣缕飞。”东坡诗:“肯将盐豉下莼羹。”梅圣俞诗:“紫莼豉煮香味全。”黄庭坚诗:“盐豉欲催莼菜熟。”等等。虽然也可能用的仍是陆机的典故, 但也未必不是写实。

如此, “千里莼羹, 未下盐豉”用来比喻远路而来的好东西还没有放进调味品, 或难得的好东西还欠相得的配角来升华更合适。这正如“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的境界。

非但典故容易被曲解, 成语更是这样, 好多用错的成语都是想当然的误读, 但有些误用也有一定道理。比如“直截了当”写成“直接了当”, “真知灼见”写成“真知卓见”, “责无旁贷”写成“责无旁代”, “再接再厉”写成“再接再励”, “并行不悖”写成“并行不背”, “不假思索”写成“不加思索”等。

这种错写错用, 如果没有特殊或严格的语境限制是不会出问题的, 都能很好地完成表情达意的功能和信息传递的任务。“直截了当”:《现代汉语》的解释是“言语、行动等简单爽快。直截, 也作直捷”。可见, 把它写成“捷”也不算错, 只是还没有人写成“接”。“真知灼见”:古意应为灼龟壳以得上天的指示。古人用占卜法求得上天的指示谓之真知。灼:明白, 透彻。“真知灼见”的近义词是“远见卓识”, 这个“卓”就是高超卓越的意思, 与“灼”也是相通的。“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不能让别人“代”劳。“不假思索”是不借助思索的意思, 显然也就是不加以思索的意思。而“首施两端”既作“首鼠两端”, 也作“首尾两端”, 均正确。

汉字的使用也有类似情况, 如“像”与“象”、“做”与“作”在某些情况下可通用。“寒暄”本来就是问候与应酬的意思。暄指暖, 寒暄就是嘘寒问暖, 所以今人有的写成“寒喧”——换上了口字旁的, 这虽违背了本来的意思结构, 但也没有影响意思的表达。

此外, “打扫卫生”、“恢复疲劳”、“改进缺点”等不合逻辑的词也都因长期广泛地使用获得了“合法”地位。一些字的读音也如此, 如“确凿”原为quF zuH, 现也作quF zWo, “会稽”以前作huK jK, 现多读kuSi j U, “朝鲜”原读作zhQo xiQn, 现读作cháo xiAn, 等等, 语言本来就有约定俗成的因素在内。

8.成语故事典故 篇八

关键词:故事;典故;政治;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1-01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才能对学习越发有兴趣。有了兴趣,效率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很多同学政治课学习学不好,主要是学习过程中没有兴趣,没有主动性,何谈起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课堂中多一些典故、故事,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以积极心理迎接课堂,使之较快的进入学习状态,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完善自我的需求,进而有效提高效率。比如,在学习到“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时,为了让学生明确掌握“事事有矛盾” ,可以通过关于古代“四大美人”各自小缺点的民间典故来说明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完美的事物,从而使学生轻松中主动学习,并能较好掌握知识。

二、有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人的情绪是影响到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每天有个好心情,做事干净利落,学习积极投入,效率自然高。我想,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体会,如果某一天,自己的精神饱满而且情绪高涨,那样在学习一样东西时就会感到很轻松,学的也很快,其实这正是我们的学习效率高的时候。

课堂中融入一些有趣的故事,学生的心情自然不知不觉中会保持相对愉悦,学习的时候就全神贯注、心无杂念,不会一边听课,一边想着球赛的战况,想着午饭吃什么,想着笔尖是不是歪的。时间飞逝而过,发会儿愣、看会儿书是很容易骗过自己的,可当下课后翻翻书、看看本子,反而纳闷了:怎么看了半天一无所获呢?所以有趣的故事,能在学生的周围营造一个十分轻松的氛围,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学习起来也就感到格外的有精神,从而使学生把精力集中在本上、书上、笔上,全身心地投入进去。

比如,在学习哲学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抽象理论点时,我们可以讲“放羊娃的故事”(记者问:为什么放羊?答:挣钱!问:挣钱干什么?答:娶媳妇!问:娶媳妇干什么?答:生娃!问:生娃干什么?答:放羊!。。。)讲完后,问学生:“放羊娃为什么走不出这个轮回?”从而引导学生自然明确正是由于他所处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他无法走出自己的轮回,所以才有了那样的“社会意识”。我们用“放羊娃的故事“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很好的消化吸收。

三、有利于提高当堂掌握的自觉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需求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动力的源泉,只有有了强烈的当堂掌握的自觉要求,才能激励我们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去高质量地完成课堂学习的任务。如果上课没有兴趣,就会放松当堂掌握的要求,必定使课堂学习质量急剧下降,从而严重影响整体的学习质量。而我们的学生,在政治课堂中多是重结论轻过程——跳过对过程的认识而直接背结论。而这种学习态度和方法会导致我们对事物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无法真正掌握知识,而且背熟的结论也容易忘记。比如,在高一《经济生活》中关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教学中,学生总是无法记住和理解关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问题,我们可以把枯燥的理论用历史事实来助推理解,我们可以讲一讲我国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态度的变化,并说清楚为什么会有此变化,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明白当前基本经济制度的有关知识。

所以说,有趣的故事、典故的运用,能使得学生在课堂中不知不觉中注重过程、积极思考、把学习的重点放在认识事物的思考过程上,抓认识过程,抓领会和理解,而不是跳过对过程的认识直接背结论,自然学习的效率肯定会提高。

四、有利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更好地利用时间,更大地提高学习效率。怎样才是好的学习习惯呢?这是因人而异的。总之,所有对学习有利的习惯,就是好习惯。和同学保持互助关系不要在学习的同时干其他事或想其他事。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谁都明白,可以往的政治课往往是学生的放松课、睡觉课,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趣的故事、典故,在不知不觉使学生听讲时全神贯注,聚精会神,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开小差,专心听讲,主动答问,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完成课堂练习等等。总之,会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内的全部学习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不会成为课堂学习的旁观者,时间久了,这样的良好习惯也就形成了。

9.漏网之鱼成语典故故事 篇九

漏网之鱼意思是逃脱鱼网的鱼。比喻侥幸逃脱的罪犯或敌人。

二、漏网之鱼典故

春秋时期,晋襄公打败秦国,俘虏秦将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晋襄公听信母后冤仇宜解不宜结的教诲,放了三人。大将先轸及阳处父立刻带兵去追赶。孟明视三人早就跑到了黄河边,跳进打鱼的小船逃走,成为晋国的漏网之鱼。

三、漏网之鱼造句

1.在这次大战中我们大获全胜,那些漏网之鱼四处逃窜。

2.在民兵地毯式的搜捕下,这条漏网之鱼终于被擒获。

3.尽管沃德进行了大范围的采访,但仍有漏网之鱼。

4.警方将贩卖军火的走私集团一举成擒,没有一个漏网之鱼。

5.虽然警方展开大力扫荡,还是有一些漏网之鱼没被抓到。

6.当年土匪来劫时,我们就像漏网之鱼,没命地逃离村庄。

7.在这次追捕行动中,警方使尽全力,终于使过去的漏网之鱼悉数就逮。

8.这听起来很多,但也容易成为漏网之鱼。

9.高层决定严办所有吃案的失职人员,不许有任何漏网之鱼。

10.知道后有追兵,他急如漏网之鱼,向山中逃去。

11.它仅供美国政府使用,数月后即被废止,只有极少漏网之鱼流入私人之手。

12.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国家的重拳出击下,漏网之鱼的生存也变得更加艰难。

13.更何况假如真的有漏网之鱼逃了出去,剩下的肯定是飞鲨帮暗地报复,还有对幽冥骨刃那深深的觊觎之心。

14.王一鹤急急似丧家之犬,惶惶如漏网之鱼,出城便雇了一辆四乘马车,吩咐车户快马加鞭赶往寿春,去找阴王宗不空传信。

15.然而湘西土匪中的有一条漏网之鱼,名叫覃国卿仗着艺高胆大、地形熟悉,与他抢来的“押寨夫人”。

16.侥幸未死的七八条漏网之鱼纷纷趁屋内骑士们上弦的间隙逃命。

17.一听到仇家正在搜捕他,他便急忙逃窜隐匿,有如丧家之犬、漏网之鱼。

18.如此多的政府机构负责管辖那么多的生产者,一些不法经营者难免就会成为漏网之鱼。

19.法规复杂化,不但无法防止滥用,反会制造更多漏洞,产生更多漏网之鱼。

20.我们必须尽快把所有在逃嫌犯缉捕归案,不能让他们成为逍遥法外的漏网之鱼。

21.而在这个网络以外,我们还可以搜寻到德国、意大利、芬兰、希腊、西班牙、罗马尼亚、波兰、保加利亚、土耳其报纸的英文网,而且还有些漏网之鱼。

22.于是这支大明最骁悍的部队疾驰在蓟州前进京师的官道上,惶惶如漏网之鱼,全无半分精锐的神气。

23.五艘龙首战舰装满后,留下人手看押俘虏,卡努特才叫弟兄们再次搜索城镇,将所有财物粮秣全部收集起来——这一次,如果遇到漏网之鱼,不必废话直接杀掉。

10.关于古代成语典故小故事精选 篇十

【成语】: 釜底抽薪

【拼音】: fǔ dǐ chōu xīn

【解释】: 釜:古代的一种锅;薪:柴。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成语故事】:

南北朝的时候,东魏大将军侯景举兵反叛,遭到朝廷军队的攻打。侯景于是投降江南的梁武帝萧衍,请萧衍前来增援,结果又被慕容绍宗指挥的东魏军队打败。侯景最后只得带着剩下的几百人投降梁朝。东魏的魏收为这事写了篇奏章,他指出对侯景这样反复无常的人,必须抽薪止沸,剪草除根。然而梁武帝没有接受这一劝告。后来侯景果然又叛变了梁朝。釜:炊事用具,即锅。薪:柴草。这个成语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暗渡陈仓的故事:

【成语】: 暗渡陈仓

【拼音】: àn dù chén cāng

【解释】: 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比喻用造假象的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或暗中进行活动。

【成语故事】:

楚汉相争时,项羽凭借强大的实力,违背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自立为西楚霸王,把汉中和巴蜀一带封给先入关中的刘邦。刘邦听从谋士张良的计策,到汉中时,人马过后,烧毁沿途的栈道,表明自己不再回关中了。项羽从此放松了对刘邦的警惕。后来,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命士兵修复原来烧毁的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进攻关中的样子,实际上却带领主力部队抄小道趁守将不备袭击了陈仓,进而攻人咸阳,占领了关中,揭开了楚汉大战的序幕。

百丈竿头的故事:

【成语】: 百丈竿头

【拼音】: bǎi zhàng gān tóu

【解释】: 佛教语,百丈高的竿子,比喻道行达到很高境界。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招贤大师》,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宋朝时,长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号招贤大师。这位太师佛学造诣高深,时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

一天,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讲经。前来听讲的僧人很多,大师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听的人深受感染。法堂内除了大师的声音外,一片寂静。

招贤大师讲经完毕后,一名僧人站立起来,问他行了一个礼,然后提了几个问题,请求大师解答。大师还了礼,慢慢地作答起来。

那僧人听到不懂处,又向大师提问,于是两人一问一答,气氛亲切自然。

听讲的人发现,他俩谈论的是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内容。为了说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贤大师当场出示了一份偈帖。所谓偈帖,就是佛教中记载唱词的本子。但见大师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的竹竿并不算高,尚需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11.“窗”之典故 篇十一

东窗传说秦桧杀害岳飞时,曾与妻子王氏在东窗下密谋计划。秦桧死后,在地狱受苦,王氏请道士为他招魂,并派道士去探访他。秦桧对道士说:“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后来用“东窗事发”指罪行、阴谋败露,用“东窗计”、“东窗消息”指谋害忠良的阴谋诡计;“东窗妇”,借指阴毒小人。柳亚子《经颐渊先生挽诗》:“辨奸每詈东窗妇,得婿宁辞左袒名。”

西窗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脍炙人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想象他日与妻子同在长安家中的西窗下,共话巴山夜雨的生活。“西窗”,指思念远方的妻子,盼望相聚夜语。又如明代陈汝元《金莲记·便省》:“待归来细问当年事,有谁念残香冷腻,共话却潦倒西窗翦烛时,”

南窗陶渊明常倚南窗观景,如《归去来兮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问来使》:“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表达了自己淡泊明志、超然物外的情怀。王安石也有南窗诗句,《病中睡起折杏花数枝二首》:“独卧南窗榻,悠然五六旬。”

北窗

陶淵明《与子俨等疏》:“尝言五六月巾,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后用“北窗”、“北窗高卧”、“北窗眠”等比喻悠闲自得的心境。用“羲皇上人”、“北窗叟”等比喻闲逸自适的人。如辛弃疾《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词: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有别、归来意。”宋代叶茵《北窗》:“八面玲珑静向阴,静中时现定中身。解传佛祖从前意,便是羲皇向上人。”

窗与古人读书密不可分,如古人把上学读书称为“窗下”,塾中习作的诗文称为“窗课”,塾中同学称为“窗友”(今称为“同窗”),十年苦读称为“十年寒窗”,学问称为“窗下功夫”等,这类典故也不少。

芸窗芸香,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古代最常用的一种书籍防虫药草。书斋离不开书,书离不开辟蠹的芸香,所以书斋就有别名叫“芸窗”。如唐代萧项《赠翁承赞漆林书堂诗》:“却对芸窗勤苦处,举头全是锦为衣。”

鸡窗相传晋代宋处宗,买得一长鸣鸡,鸡笼挂在窗间。鸡能作人语,与之谈论,极有言智,终日不辍。后用“鸡窗”作为书房的代称。如唐代诗人罗隐《题袁溪张逸人所居》:“鸡窗夜静开书卷,鱼槛春深展钓丝。”

12.关于文言典故的运用 篇十二

一.明用与暗用

所谓明用, 是指不但照录原文, 而且还指明出处, 用典故效果明显, 让人一看就知道所说的意思。例如:

(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 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 奚其为政?” (《论语·为政》)

(2)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 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 古之人皆然。吾薨, 百官总已以听于冢宰三年。” (《论语·宪问》)

上面两句用典故出自《尚书》, 例: (1) 以“孝”“施于有政”回答了有人的提问; (2) 句以当时的状况回答了子张的“高宗谅阴, 三年不言”的疑问, 用典十分明显。有的用典引用原文略加变化, 有的典故的出处却不具体指出。例如:

(3)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 自古及今, 未之尝闻。 (贾谊《论积贮疏》)

(4) 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 至于今者, 学识英博, 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 (裴松之《江表传》)

例 (3) 管子指管仲, 名夷吾, 春秋时政治家。齐国的国相, 辅佐桓公成霸业。“仓廪实而知礼节”, 这句话出自《管子·牧民》。例 (4) “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出自《三国志·吴志·吕蒙志》。有些文章用典的明显程度要差一些, 只是间接表示有出处;有些用典的明显程度更差, 我们只能凭口气推测是有出处;有的有“正如古人所说”的意味, 所以还是把它们归入明用典故之列。例如:

(5) 怨不在大, 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6) 如优孟摇头而歌。 (黄

宗羲《柳敬亭传》)

(7)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渔家傲》)

(8) 绿野堂开占物华, 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满天下, 何用堂前更种花。 (白居易《春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以上四句, 例 (5) 语出《孔子家语》, 又见《荀子·王制篇》:“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例 (6) 的“如”表示以前出现过, 这以前是指《史记·滑稽列传》。例 (7) 典出《庄子·逍遥游》, 也从《庄子》“鹏徙南冥”演化而来。例 (8) 用典出自于《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天下桃李, 悉在公门矣。”引文的“公”指武后 (即武则天) 的宰相狄仁杰。狄仁杰任人唯贤, 以致朝廷里的文武大臣大多是他推荐的, 故“通鉴”始见此典。

汉魏以后, 明用文言典籍的情况并不多。虽然明用的好处明显, 一般容易理解, 也不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找出处。但是, 从数量方面看, 暗用文言典故的情况更多一些。这是因为, 暗用典故可随意组织, 像是随手拈来就可以融入自己的文章, 显得十分自然。就写作者个人方面看, 表现自己熟悉古典知识, 驾驭语言文字的技巧高, 有炫耀自己才学的动机, 严格说这是旧时文人的坏习气, 影响很坏。因为文言明用典故太多, 作品难读, 这是暗用多于明用的重要原因之一。暗用典故的情况有以下几种:一是有些虽然不表示用典, 可是照录原文;二是有的有所减, 有的有所增, 有的改动一部分, 变化更大;三是拆散原文, 随意组织。例如:

(9) 以文为诗, 自昌黎 (韩愈) 始;至东坡 (苏轼) 益大放厥辞, 别开生面, 成一代之大观。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苏东坡诗》)

(10)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 此道今人弃如土。 (杜甫《贫交行》)

(11)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 (韩愈《师说》)

(12) 圣人之为教, 立中道以示于后, 曰仁, 曰义, 曰礼, 曰智, 曰信, 谓之五常, 言可以常行之也。 (柳宗元《时令论下》)

(13) 他日趋庭, 叨陪鲤对;今兹捧袂, 喜托龙门。 (王勃《滕王阁序》)

(14) 忽闻海上有仙山, 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 其中绰约多仙子。 (白居易《长恨歌》)

例 (9) 语出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凌烟功臣少颜色, 将军笔下开生面”, 稍有改动。例 (10) 出自《史记·管晏列传》, 管仲曰:“生我者父母, 知我者鲍子也。”例 (11) 出自《论语·季氏》作“生生而知之者”这里有所增。例 (12) “三纲”始见于班固《白虎通·三纲六纪》。班固云:“三纲者, 何谓也?君臣、父子、夫妇也。”“五常”初指五种伦常道德。《书·泰誓下》“今高王受, 狎辱五常。”这里引用改动比较大。例 (13) 出自《论语·季氏》:“尝独立, 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例 (14) 出自《史记·封禅书》:“自威 (齐威王) 、宣 (齐宣王) 、燕昭使入海求蓬莱、方丈、瀛州。此三神山者, 其传在渤海中……盖尝有至者, 诸仙人及不死药在焉。”这里就是依据原文的意思, 随意组织, 化入自己的文字而为之。

二.好处与弊端

文言文中常用典故, 是因为这样表达有好处, 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1.引古论今, 可以加重表达的分量。因为引用古事古语大多都是圣贤之事, 圣贤之语;名人之事, 名人之语, 他们的事和话其正确性, 勿庸置疑, 说服力和感染力更强。例如:引用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勉励人们动脑筋思考, 认真读书, 恐怕比一般的用自己的话说说效果要好得多。2.引用古事古语, 比用自己的话省力。例如:引用《礼记·学记》“玉不琢, 不成器”, 喻示人不经过培养和锻炼不能成材。引用《孟子·告子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言谓忧患可激人奋发图强, 安逸快乐使人死亡, 等等。如果不引用, 那表达效果就会差很多。3.用典可以用简洁的词句表达较多的意思。例如:引用孔子《论语·卫灵公下》“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表达为人处事要将心比心, 体谅爱护他人。或者说自己不希望发生的事情, 不要强加在别人的头上去。有人甚至认为, 《圣经》中有一条黄金法则“希望别人如何对待自己, 自己就应该如何对待别人”。而我国孔子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比《圣经》的“黄金法则”更远、更美, 意义更深远。在用典的诸多好处中, 这以简驭繁的好处分量最重, 力量最大, 历来被更多的文人所采用。4.用典以唤起联想和想象。例如:引用《庄子·天运》中“东施效颦”的典故, 可以联想到古事“东施”与“西施”的故事, “观古今之异, 犹猨狙之异乎周公也”, 想象许多盲目模仿的事例, 其讽刺意味尤为深刻。5.用典可以使语言表达委婉, 平常不好说的话, 可以用典来表示。例如: 《资治通鉴》所记淝水之战, 苻坚亲率大军向江南进发, 而谢安成天表现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离开府邸到处游逛, 直至深夜才回家。驻守荆州的大将军桓冲生怕京城有失, 说:“天下事已可知, 吾其左衽矣! (我们大概会被散着头发、衣襟朝左边开像落后的民族那样了”。“左衽”的典故出于《论语·宪问》, 这话的言外之意是说我要当亡国奴了, “亡国”的话不好明说, 用典就委婉多了。

用典也有弊病, 一是古今之事, 古今之语并不完全切合, 引用后表达的意思反而似是而非。例如: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 实际上他当时才二十几岁, 也没有李广将军抗击匈奴的战功赫赫。二是有些暗用的典故, 近乎由谜面猜谜底, 会造成迷惑, 让人难于理解, 有的望文生义, 甚至作茧自缚。例如:陶渊明《归去来辞》“情在骏奔, 自免去职”。如果不知道它出自《诗经·周颂·清庙》, 就难于了解其确切含义, 甚至会误解。暗用典故, 还有更甚者, 有的人挖空心思用僻典;有的人可用今语却偏偏用古语。例如:苏轼的咏雪诗曾用“玉楼”“银海”, 王安石知道是出自道书, 大为赞叹, 但一般人却不知道, 读不懂。

三.凝缩与影响

旧时的文人大都看到用典可喜的一面, 不只是愿意用典, 而且把其中的有些典故凝缩为词语 (包括成语) , 放在手边反复地用, 并相互转发, 就像我们现在发短信一样, 不过不是用手机, 而是口头转述和书信往来, 其中以成语居多, 用多了, 也就约定俗成, 其根基之深, 势力之大, 影响至今。例如:冰心《樱花和友谊》中有:“消息传来, 隔着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人民都感到非常的高兴。”成语“一衣带水”源于《南史·陈纪下》“我为百姓父母, 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但即使做教员, 也不过是五日京兆, 坐在革命的摇篮之上, 随时可以滚出去的。”成语“五日京兆”比喻任职时间有限, 或遇事不作长久打算, 源于《汉书·张敬传》。孙中山《三民主义的解释》:“现在许多人讲民生主义, 但是离题太远, 堕入五里雾中, 这也是国人不求甚解的过程。”成语“五里雾中”, 字面意思是五里范围的浓雾, 借以形容迷离恍惚的境界, 典出《后汉书·张霸传》。郭沫若《洪波曲》:“他便一口咬定:‘公仆煽动工棚’。这自然是‘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成语“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表示想加害他人, 即使对方没有过错, 也可以罗织罪名作为理由, 源于《左传·僖公十年》。

13.吴牛喘月的典故成语故事 篇十三

吴牛喘月,吴地水牛见月疑是日,因惧怕酷热而不断喘气,比喻因疑心而害怕。,“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

二、吴牛喘月典故

“吴牛喘月”牵涉到两个人,一个是晋武帝,一个是满奋。

先说晋武帝,他就是司马炎,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懿的孙子,晋朝的开国君主。

甘露五年(公元260年),司马昭杀魏帝曹髦,另立曹奂为帝,自封晋公,后加晋王。司马炎为司马昭长子,公元265年5月被封为晋王太子。

公元265年8月,司马昭病死,司马炎继承晋王位,连父亲的相国之职也继承了下来。司马炎一得势,便筹划代魏自立,他指使手下劝魏元帝曹奂早点让位。曹奂是个明白人,知道胳膊扭不过大腿,赶紧下道诏书,说司马家劳苦功高,他要顺天承命,将皇位让给司马炎,请司马炎不要推辞。司马炎喜出望外,嘴里却再三推辞,几个心腹趁热作戏,带领满朝文武再三劝谏,非要司马炎当皇帝不可。司马炎顺坡下驴,接受了曹奂禅让,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都城仍在洛阳。

满奋,是曹魏时太尉满宠的孙子,曾任冀州刺史、尚书令等职。

从历史记载上看,满奋还是个很不错的人,很有才学,也很清高。但他有个毛病,就是怕冷。怕到了何种地步?据说一遇刮风下雨,就里三层外三层地穿,缩脖子笼手,生怕捂得不严实。

一个深秋的早晨,司马炎派人宣满奋入宫议事。到了宫中坐下,君臣二人就聊了起来。

再说谈话的宫殿,北面的窗户上装的都是琉璃,琉璃锃明透亮,视若无物。满奋以为窗户上啥也没有,浑身不自在起来,好像外面的冷风已经从窗户刮了进来,钻到了他的衣服里。他心神不安的样子很有趣,引得司马炎哈哈大笑。

满奋明白窗户很严风根本刮不进来后,不好意思起来,红着脸解释道:“我就像南方怕热的水牛,看到月亮以为是太阳,忍不住就喘起气来了。”

三、吴牛喘月造句

1、到泰国后,才真正领略到吴牛喘月的天气,真是热得令人难以忍受。

2、地震一来,大家脸色都变了。你也别笑别人是吴牛喘月,其实你也差不多!

3、此地每到夏天,总是热到让人如吴牛喘月,只好天天躲在冷气房!

4、自从上次大地震后,许多人只要一感觉地在摇,就如吴牛喘月般紧张得不得了。

5、自从上次演讲比赛失利后,他只要一上台,就如吴牛喘月般,紧张得说不出话来。

6、他看到男同学和女同学在一起,就怀疑是在谈恋爱,真是吴牛喘月。

14.成语典故 篇十四

成语典故:车载斗量

“车载斗量”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车装,用斗量,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吴志.吴主孙权传》注引《吴书》,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三国时,蜀主刘备称帝,出兵伐吴。吴主孙权派中大夫赵咨出使魏国,向魏文帝曹丕求援。曹丕轻视东吴,接见赵咨时态度傲慢地问道:“吴王是什么样的国君?吴国怕不怕我们魏国?”赵咨听了这种带有侮辱性的问话,心中很气愤。他作为吴国的使者,当然不能有失国家的尊严,便很有分寸地回答道:“吴王是位有雄才大略的人,重用鲁肃证明了他的聪慧,选拔吕蒙证明了他的明智,俘虏于禁而不杀证明了他的仁义,取荆州而兵不血刃证明了他的睿智,据三州虎视四方证明了他的雄才大略,向陛下称臣证明了他很懂得策略。至于说到怕不怕,尽管大国有征伐的武力,小国也自有抵御的良策,何况我们吴国有雄兵百万,据江汉天险,何必怕人家?”一席从容的对答,使曹丕十分叹服,不得不改用比较恭敬的口气问:“像先生这样有才能的人,东吴有多少?”赵咨答道:“聪明而有突出才能的,不下八、九十人,像我这样的,那简直是用车装,用斗量,数也数不清!”听到如此得体的外交辞令,魏国朝廷上下都对赵咨肃然起敬。曹丕也连声称赞赵咨说:“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先生当之无愧。”赵咨回到东吴,孙权嘉奖他不辱使命,封他为骑都尉,对他更加赏识重用。.

15.“不打不相识”的典故 篇十五

“不打不相识”出自中国古典小说《水浒全传》, 在《水浒全传》第38回中有这样一段故事:宋江因犯案被发配到江州, 遇到早就想结识他的戴宗。于是两人一起进城, 在一家酒店里喝酒。才饮得两三杯, 又遇到李逵后来, 三人又到江边的琵琶亭酒馆去喝酒。吃喝间, 宋江嫌送来的鱼汤不甚好, 叫酒保去做几碗新鲜鱼烧的汤来醒酒。正好酒馆里没有新鲜鱼, 于是李逵跳起来说:“我去渔船上讨两尾来与哥哥吃!”戴宗怕他惹事, 想叫酒保去取, 但李逵一定要自己去。

李逵走到江边, 对着渔人喝道:“你们船上活鱼把两条给我。”一个渔人说:“渔主人不来, 我们不敢开舱。”

李逵见渔人不拿鱼, 便跳上一只船, 顺手把竹笆蔑一拔。没想到竹笆蔑是没有底的, 只是用来拦鱼, 他这一拔, 就让鱼全跑了。李逵一连放跑了好几条船上的鱼, 惹怒了几十个打鱼人。大家七手八脚地拿竹篙来打李逵。李逵大怒, 两手一架, 早抢过五六条竹篙在手里, 一下子全扭断了。

正在这时, 绰号“浪里百条”的渔主人张顺来了。张顺见李逵无理取闹, 便与他交起手来。两人从船上打到江岸, 又从江岸打到江里。张顺水性极好, 李逵不是他的对手。他将李逵按在水里, 李逵被呛得晕头转向, 连声叫苦。这时戴宗跑来, 对张顺喊道:“足下先救了我这位兄弟, 快上来见见宋江!”

原来, 张顺认得戴宗, 平时又敬仰宋江的大名, 只是不曾拜识。听戴宗一喊, 急忙将李逵托上水面, 游到江边, 向宋江施礼。戴宗向张顺介绍说:“这位是俺弟兄, 名叫李逵。”

张顺道:“原来是李大哥, 只是不曾相识!”

李逵生气地说:“你呛得我好苦呀!”

张顺笑道:“你也打得我好苦呀!”说完, 两个人哈哈大笑。

戴宗说:“你们两个今天可做好兄弟了, 常言说:不打一声场不会相识。”几个人听了, 都笑了起来。

16.衙门典故知多少 篇十六

“衙门”的由来

据清代赵翼考史著作《馀丛考》记载,“衙门”一词是由“牙门”转化而来的。先秦时巡狩兵车的旗帜两边,纹饰如同牙的形状,因此将这种旗帜称为牙旗,军营前都插有此旗,军中听令,必须到牙旗之下。后世遂将营门称作牙门。后来称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由此可见,牙门最初只是军中的称谓,后来逐渐移到朝署。

《唐语林》卷八说:“近代通谓公府为公衙”,先秦时武将仪仗“像猛兽以爪牙为卫,故军前大旗谓牙旗”,唐代尚武,乃通呼公府为公牙,“字称讹变,转而为衙”,于是“牙门”就变成了“衙门”。

那么,为什么“字称讹变,转而为衙”而没有变成“牙”的其他同音字昵?其原因有二:一是《宋玉·九辨》中有“导飞廉之衙衙”,王注“风伯次且而埽尘也。按衙衙是行列之意。后人因以所治为衙”。二是《唐书·仪卫志》“天子居日衙”。也就是说因为衙字风伯扫尘的成风和有行列之意,《唐书》中有“天子居曰衙”,所以人们就把官署的牙门演绎为“衙门”。

“走门子”的来历

所谓“门子”,清赵翼解释说:“今世所谓门子,乃衙署中侍茶捧衣之贱役也。”“门子之名,始于唐代”。清明时的门子,其名称来源依然与看门守门有关联,因为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或告状,或办事,最先接触的乃是衙门里看门的衙役。

门子虽为贱役,能量却不可小视。门子为官员左右亲随之人,官老爷有什么事,不分公私,都要将他们传唤,他们实际上是官员手足耳目的延伸,是官员与民众信息沟通的唯一通道。门子中的奸猾者,自然会利用自己的位置,为自己谋利益,而人们要到衙门办事,便首先要过门子这一关,门子的责任是“报”(为客人通报),而他们眼里盯的却是“包”(为求通报送的门包),因此。“门子”又有了另一层涵义,犹门路。这样,小小的门子便为中国语言增添了一个新词——“走门子”。今天人们常说“走后门”一词,就是由此衍生而来的。

“父母官”的来历

“父母官”是旧时百姓对州、县官的尊称。《汉书·循史传》载,西汉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为政勤勉有计谋,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民家。“吏民亲爱信臣”,尊为“召父”。东汉建武七年,南阳郡新任太守杜诗,爱民如子,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父母官”这一尊称从此广传后世。

“打退堂鼓”的来历

打退堂鼓原指皇权官吏审案时,堂役击堂鼓三声,三班衙役两厢伺立,齐声高叫“升堂”,退堂时也击鼓三声。叫做“退堂鼓”。

“退堂鼓”原意是指官员审案结束之后,可以下堂休息,后来成为日常生活用语,含义却变成做事中途退缩,可见衙门文化的影响之大。

此语出自元代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左右,打散堂鼓,将马来,回私宅去也。”

“明镜高悬”的来历

在旧时衙门的公堂上,常挂有“明镜高悬”的匾额,其意在于标榜公正无私、清正廉洁、断案精详。

据汉朝刘歆著《西京杂记》记载,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刘邦进入成阳宫,看到无数珍宝中有一方镜,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胃肠五脏、人有疾病在内,则知病之所在,如宫人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此镜照宫人,胆张心动者杀之。因此镜出自秦地,故又称为“秦镜”。又因此镜功能奇特,故人们又用来比喻那些明辨是非、判案公正的法官。

后来,无论是清官,还是贪官,为了标榜自己“公正无私、清正廉洁、断案精详”都在公堂上挂起了“秦镜高悬”的匾额。随后逐渐变为更通俗的“明镜高悬”了,直至清末。

“三尺法桌”的由来

在旧时衙门的公堂上,都放有一张桌案,上放文房四宝及捕签、刑签、惊堂木等审案所需之物,俗称“三只法桌”或“三尺公案”。其实,这桌案也并非三尺长(太短),也非三尺宽(太宽)。那么,公堂上的桌案为什么要称为“三尺法桌”或“三尺公案”呢?

古代文字都是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法律代称为“三尺法”,简称“三尺”。《史记·酷吏列传》:“君为天子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狱者固如是乎?”宋代王应麟《困学纪闻》:“《盐铁论》乃云:‘二尺四寸之律。’古今一也。盖律书以二尺四寸简,举其大数,谓之三尺。”《明史·翟銮传》:“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17.成语典故 篇十七

【释义】后以之为刻苦读书的典实。【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勤学 【近义词】凿壁偷光

【押韵词】舳舻相继、舍身取义、安心乐意、英英玉立、河山带砺、率性任意、鹬蚌相持,渔人得利、胡天胡帝、不食之地、微言精义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宰相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天帮人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甚至到有书的人家去免费帮工换取书本,他刻苦学习终于在汉元帝时期当上太子少傅

【成语举例】因效匡衡凿壁之义,于墙上穴一小孔,置灯彼屋而光射此房。清·李渔《闲情偶寄·居室·书房壁》 2.老泪纵横(老泪纵横)【出处】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唐·杜甫《羌村三首》 【解释】纵横:交错。老人泪流满面,形容极度悲伤或激动。【用法】作谓语、定语;常与“泣不成声”连用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满面泪痕、泪如雨下 【反义词】笑逐颜开、眉开眼笑

【同韵词】电照风行、心和气平、兵无常形、官止神行、赫赫之名、肆虐横行、事无二成、少年老诚、一气呵成、便宜施行

【成语故事】公元757年,杜甫得到唐肃宗的许可回家探亲,在回家途中亲眼看到安史之乱所造成的种种惨境。邻居问他战争何时才能结束,并诉说家乡的苦难:地没有耕种,孩子们被逼去打仗……说到伤心处,乡亲们老泪纵横,杜甫只好仰天长叹 3.无中生有(无中生有)【出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

【释义】道家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把没有的说成有。比喻毫无事实,凭空捏造。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凭空捏造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造谣生事、信口雌黄、捕风捉影 【反义词】确凿无疑、铁证如山、事出有因

【押韵词】眠花卧柳、齐大非耦、十字街口、霹雳手、食不充口、帖耳俯首、鲐背苍耈、红灯绿酒、一介不苟、引领翘首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大哲学家老子提出他的宇宙论。他认为宇宙的形成过程是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循环往复是道的运动,柔弱是道的运用,天下万物生于有形体的天地,有形体的天地生于无形体的道 4.近水楼台(近水楼台)【典故】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宋·俞文豹《清夜录》

【释义】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能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种地位或关系。【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优先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反义词】隔岸观火

【押韵词】文武全才、命世之才、矜能负才、助边输财、土木形骸、手到拈来、杞梓之才、朴斲之材、计斗负才、惠然肯来

【成语故事】宋仁宗时期,杭州知府范仲淹脾气温和,与手下人同甘共苦,很多人得到他的关心与推荐提拔,有一个外地巡检苏麟到杭州办事,送范仲淹一首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明白他的意思就给了他想要的东西 5.鸡鸣狗盗(鸡鸣狗盗)【出处】《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解释】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小本事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旁门左道 【反义词】正人君子

【同韵词】文君新醮、不出所料、夺人所好、腹心相照、感恩图报、着有成效、求忠出孝、戒骄戒躁、闳远微妙、三星高照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相国孟尝君出访秦国,秦国的相国出于嫉妒劝秦昭王杀死他,秦昭王把他关了起来。孟尝君的门客晚上装成一条狗混进秦宫偷白狐袍子送给燕姬,燕姬求情放走了孟尝君。孟尝君一行深夜逃到函谷关,门客学鸡叫骗开城门逃跑 6.破釜沉舟

【典故】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史记·项羽本纪》

【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做事的决心很大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义无反顾、背水一战、决一死战 【相反词】优柔寡断、瞻前顾后、举棋不定

【同韵词】冥漠之都、雨歇云收、与羊谋羞、养尊处优、一壑一丘、归正首丘、帷幕不修、黄干黑廋、皮里春秋、无妄之忧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7.坚贞不屈(坚贞不屈)【出处】坚强而不屈,义也。《荀子·法行》王公束修厉节,敦乐爇文,不求苟得,不为苟行,但以坚贞之操,违俗失众,横为谗佞所构毁。《后汉书·王龚传》

【解释】坚:坚定;贞:有节操;屈:屈服、低头。意志坚定,决不屈服。【用法】作谓语、状语;指意志坚定 【结构】补充式

【相近词】威武不屈、坚强不屈 【相反词】卑躬屈膝、奴颜婢膝

【同韵词】批吭捣虚、穴处野居、燕雀之居、虎豹之驹、乘隙捣虚、温恭自虚、投刃皆虚、华屋丘墟、穷大失居、丢卒保车 【成语故事】明朝末年,清豫亲王多铎率军攻打扬州,派明朝降将李遇春去扬州劝降史可法,被史可法痛骂而回。豫亲王多次用书信劝降,也被史可法回书痛骂。清兵攻陷扬州,史可法自杀未遂,被清兵俘虏,他坚贞不屈,慷慨就义 8.盲人摸象

【出处】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大般涅盘经》三二

【释义】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看问题以偏概全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管中窥豹、坐井观天 【相反词】洞察一切、仰视观察 【同韵词】东游西逛、后来者居上、一瓶不响,半瓶晃荡、详略得当、打翻身仗、层峦迭嶂、门户开放、一石激起千层浪、狂涛骇浪、大失所望 【成语故事】古代佛经里讲到有几个盲人去摸大象,一个瞎子摸到大象的腿就说大象像棍子,一个摸到大象的耳朵就说大象像扇子,一个摸到大象的尾巴说像绳子。因为他们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部分而没有看到大象的整体形象 9.摩肩接踵

【典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战国策·齐策一》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归附者踵接。《宋史·李显忠传》

【释义】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多时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熙熙攘攘、熙来攘往 【反义词】地广人稀

【同韵词】雾兴云涌、堤溃蚁孔、血气方勇、小怯大勇、恃强怙宠、成何体统、大智大勇、血气之勇、贯鱼成宠、北辰星拱、......【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相国晏婴奉命出使楚国,楚王存心侮辱他,不给他走正门,说齐国没人就派这个矮人来。晏婴说齐国街上的人摩肩接踵,挥汗成雨。齐国的出使规矩就是无能的使臣只能去见无能的国君。楚王自取其辱,只好隆重接待 10.名正言顺(名正言顺)【典故】《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

【释义】名:名分,名义;顺:合理、顺当。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说话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理直气壮 【相反词】理屈词穷

【押韵词】出内之吝、情至意尽、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砺世摩钝、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民保于信、言之过甚、高谈弘论、黄中内润、单传心印、......【灯谜】闯王登基改国号

【成语故事】孔子因不满鲁定公沉迷酒色,带领学生来到卫国,因卫灵公言而无信,就留下子路一人,他带领其他学生离开卫国。卫出公继位后,让子路去请孔子来卫国辅政。孔子说:“只有名义正当,说话合理,才能干成大事。” 11.名落孙山(名落孙山)【典故】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讬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宋·范公偁《过庭录》 【释义】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指落选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一败涂地 【相反词】名列前茅

【同韵词】先我着鞭、缺吃少穿、沥胆披肝、春满人间、陈旧不堪、鹏抟九天、窥见一斑、瓮尽杯干、粲然可观、沥血披肝、......【谜语】写中文

【成语故事】宋朝苏州滑稽才子孙山与朋友去苏州参加乡试。考完以后,孙山考中但是最后一名。朋友没考中留在省城。孙山回到乡里接受乡亲的祝贺。朋友的父亲来打听儿子的情况,他作诗“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来回答朋友的父亲 12.孟母三迁(孟母三迁)【出处】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汉·赵歧《孟子题词》

【解释】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形容家长教子有方。【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为了孩子的教育 【相近词】三迁之教

【同韵词】学如登山、千古奇冤、坐卧不安、鬼计多端、沸反连天、阴凝冰坚、一夫得道,九族升天、衣弊履穿、呼吸之间、伯仲之间、......【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小时候非常聪明,经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担心他荒废学业就把家搬到城里,刚好旁边是一个屠宰场,孟子很快就学会了杀猪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个学校附近,从此孟子就开始学习孔子的思想而成为一代思想家 13.落井下石

【典故】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语出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释义】看见人要掉进陷井里,不伸手救他,反而推他下去,又扔下石头。比喻乘人有危难时加以陷害。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陷害人 【结构】复句式

【近义词】乘人之危、趁火打劫

【相反词】助人为乐、雪中送炭、相濡以沫

【同韵词】择善固执、安弱守雌、君仁臣直、史鱼秉直、一资半职、一口不能着两匙、词正理直、船到桥门自会直、半文不值、设官分职、......【年代】古代

【灯谜】往井下人滚石头

【邂逅语】推人下井还要滚石头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御史大夫柳宗元因为过失而被贬至柳州刺史,他在柳州忧郁不得志而死。文学家韩愈见好友被小人进谗言而替他打抱不平,为他写墓志铭深刻揭露那帮落井下石的人,同时也提醒世人要警惕那些平时指天发誓掏心窝的人 14.励精图治(励精图治)【出处】宣帝始亲万机,励精为治。《汉书·魏相传》厉精图治,将大有为。《宋史·神宗纪赞》 【解释】图:谋求,设法。厉:奋勉。治:治理。振奋精神,设法把国家治理好。亦作“励精图治”、“厉精求治”、“厉精为治”。

【用法】作主语、谓语、宾语;用于统治者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雄才大略

【相反词】丧权辱国、祸国殃民

【同韵词】朝三暮

四、百金之士、枯槁之士、穷巷陋室、操戈同室、悠然自适、逆天行事、前尘影事、旷职偾事、少不经事、......【年代】古代 【灯谜】医学

【成语故事】公元前68年,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建议汉宣帝刘询采取措施削弱霍氏权力。霍氏假借太后命令欲杀魏相,汉宣帝先发制人将霍氏满门抄斩,从此亲自处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图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 15.乐极生悲(乐极生悲)【典故】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史记·滑稽列传》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淮南子·道应训》

【解释】高兴到极点时,发生使人悲伤的事。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高兴到极点就生灾 【结构】紧缩式

【近义词】否极泰来、物极必反 【反义词】乐而忘返、乐不可支

【同韵词】暴戾恣睢、长傲饰非、治乱扶危、蕙折兰摧、凤皇于蜚、招事惹非、大雪纷飞、双宿双飞、早出暮归、物是人非、......【年代】古代

【谜语】笑死人;江州司马青衫湿 【歇后语】新媳妇流泪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威王很小就继承了王位,他一味贪图玩乐,在都城临淄建造“稷下”宫,让能言善辩的人陪他聊天。一次楚国侵略齐国,淳于髡凭口才请来赵国救兵解围。齐威王摆酒庆功,淳于髡趁机给他讲乐极生悲的道理,帮他成为明君 16.万寿无疆(万寿无疆)【出处】君曰卜尔,万寿无疆。《诗经·小雅·天保》

【释义】疆:界限。万年长寿,永远生存。用于祝人长寿。【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祝人长寿 【结构】补充式

【相近词】寿比南山、极寿无疆

【同韵词】规圆矩方、挖肉补疮、右手画圆,左手画方、惹祸招殃、济世经邦、灌米汤、锐不可当、瘗玉埋香、鼓旗相当、自是不彰、......【年代】古代 【谜语】最大的寿

【成语故事】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有描写农奴的生活图景,农奴们一年忙到头,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而他们的主人们每天都是过着莺歌燕舞的生活。他们每年都要搞年终宴会,杀猪宰羊,登上父夜堂,端起酒杯互相祝福“万寿无疆” 17.万死不辞(万死不辞)【典故】但有使令,万死不辞!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 【释义】万死:死一万次,形容冒生命危险。万一万次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用法】作谓语;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视死如归、出生入死、在所不辞 【反义词】贪生怕死、畏首畏尾

【押韵词】麤衣恶食、聪明正直、揽名责实、绊脚石、纥字不识、麤袍粝食、燕岱之石、牡丹虽好,也得绿叶扶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浣衣菲食、......【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董卓掌握朝中大权,骄横跋扈,为自己修筑宫殿,准备篡位。忠臣王允担心汉室江山,他问自家歌妓貂禅能否帮他的忙。貂禅说她为大人做事万死不辞,于是王允将貂禅许配给吕布后,又进献给董卓,借吕布的手杀了董卓 18.七情六欲

【典故】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生死耳目口鼻。《礼记·礼运》 【解释】泛指人的喜、怒、哀、乐和嗜欲等。【用法】作主语、宾语;形容人的感情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五情六欲 【反义词】四大皆空

【同韵词】群分类聚、穿文凿句、拂衣而去、言来语去、井井有序、搓绵扯絮、春秋积序、一替一句、千条万绪、设心积虑、......【年代】近代

【成语故事】七情按《礼记》的观点指喜、怒、哀、惧、爱、恶、欲;而按佛教的说法则是喜、怒、忧、惧、爱、憎、欲。六欲按《吕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欲望;佛教认为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 19.期期艾艾

【出处】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史记·张丞相列传》邓艾口吃,语称艾艾。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解释】形容口吃的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用法】作谓语、状语;形容口吃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支支吾吾 【相反词】油嘴滑舌

【同韵词】猛志常在、飞土逐害、布衣韦带、优胜劣汰、沉着痛快、意出言外、赤诚相待、吃糠咽菜、万般无奈、胡孙入袋、......【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汉朝初年,汾阳侯周昌跟随刘邦打天下,刘邦宠爱戚姬,想废太子立戚姬生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太子。周昌不顾个人安危上殿晋见,结结巴巴不知说什么为好,就是阻止刘邦废太子。刘邦非常感动,再也不提废太子之事 20.两袖清风(两袖清风)【出处】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元·陈基《次韵吴江道中》诗 【解释】衣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比喻做官廉洁。也比喻穷得一无所有。【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为官清廉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洁身自好、一贫如洗、廉洁奉公 【反义词】贪得无厌、贪赃枉法

【同韵词】战兢兢、一个萝卜一个坑、虎口余生、声价倍增、一路风清、口口声声、远来和尚好看经、济弱扶倾、画龙点睛、身微言轻、......【灯谜】马蹄服

【歇后语】胳膊弯里打凉扇

【成语故事】明朝监察御史于谦为官十分清廉,从不收受老百姓的财物,而当时的官场十分腐败。于谦在任巡抚期间回京什么也没有带,特带《入京》诗一首:“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21.空前绝后(空前绝后)【出处】顾(顾恺之,晋代画家)冠于前,张(张僧繇,南朝梁代画家)绝于后,而道子(吴道子,唐代画家)乃兼有之。宋·赵佶《宣和画谱》

【解释】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极不寻常的盛况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绝无仅有、亘古未有、史无前例 【相反词】比比皆是 【同韵词】男女老幼、与天地同寿、黄干黑瘦、无出其右、积素累旧、异姓骨肉、一蹴而就、无疆之寿、循循善诱、东挪西凑、......【谜语】木屐;无始无终

【邂逅语】马蹬子钉掌;女同志穿凉鞋

【成语故事】晋朝大画家顾恺之所画人物神态逼真,形象生动。南朝梁代画家张僧繇善于画山水人物,传说他画龙点睛。唐朝画家吴道子集绘画与书法于一身,让人叫绝。后人说顾恺之的成就超越前人,张僧繇的成就后人莫及,吴道子则是空前绝后 22.曲高和寡

【出处】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

【解释】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讽刺意味 【结构】复句式 【近义词】阳春白雪 【反义词】下里巴人

【同韵词】尻轮神马、一定之法、披袍擐甲、舞文玩法、涉笔成雅、不变之法、束兵秣马、半真半假、临崖失马、避世金马、......【年代】古代

【谜语】一钩新月伴新主 【邂逅语】毛驴嗓门大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楚襄王问文学家宋玉为什么那么多人对宋玉有意见,怎么没有附和的人?宋玉回答道:有一个唱歌的人在郢都街上唱《下里》《巴人》,很多人跟唱,唱《阳春》《白雪》,附和的人就少了,可见“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23.如雷贯耳(如雷贯耳)【出处】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一折

【解释】贯:贯穿,进入。响亮得象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客套话 【结构】动宾式

【相近词】名满天下、闻名遐尔、如雷灌耳 【反义词】无名小卒 【同韵词】......【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东汉时期,董卓利用实力把持朝政,图谋篡位,司徒王允和养女貂禅商定要利用吕布杀了董卓。王允先把貂禅许给吕布,然后献给董卓,吕布见貂禅被董卓霸占,心里十分气愤与无奈,貂禅表示吕布名声如雷贯耳,愿意跟他共度一生 24.救死扶伤(救死扶伤)【典故】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半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释义】扶:扶助,照料。抢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顾受伤的人。现形容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用法】作定语、宾语、分句;指医生的职责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治病救人 【相反词】落井下石

【押韵词】桂子飘香、死而不僵、鸿案相庄、纲挈目张、歧路他乡、以柔制刚、剜肉成疮、直接了当、捉贼捉脏、鱼米之乡、......【年代】古代 【灯谜】医生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因李陵事件被汉武帝打入大牢,被处以腐刑。他的朋友任安来信要他“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任安也因事下狱当斩,司马迁给他写信,叙述自己是怎样忍受痛苦活下来。他当时为李陵辩护,说他英勇善战,使敌人无暇救死扶伤 25.集思广益(集思广益)【出处】国家所以设立衙署,盖欲诸臣共集一堂,互相商榷,佞者既明目共视,难以挟私,贤者亦集思广议,以济其事。清·昭梿《啸亭杂录·钱南园》 【解释】指集中众人智能,广泛进行议论。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博采有益的意见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群策群力、广开言路 【反义词】一意孤行、独断专行

【押韵词】出何典记、小本经济、指天画地、寸长尺技、上气不接下气、春回大地、张筵设戏、啼天哭地、阳煦山立、难兄难弟、......【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刘禅继位,蜀国的大小政事都由丞相诸葛亮处理。诸葛亮在朝野的威望很高,但他并不居功自傲,经常注意听取部下的意见。有部下反对他这样做,他认为这是为了集中众人的智慧和意见,广泛地听取有益的建议 26.含沙射影 【典故】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则身体筋急,头痛、发热,剧者至死。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二含沙射流影,吹蛊痛行晖。南朝宋·鲍照《苦热行》

【释义】传说一种叫蜮的动物,在水中含沙喷射人的影子,使人生病。比喻暗中攻击或陷害人。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说话 【结构】连动式

【相近词】含血喷人、指桑骂槐、恶语中伤 【相反词】光明正大、直截了当

【押韵词】狡焉思逞、坑灰未冷、兵强将猛、称锤落井、多快好省、大梦方醒、大煞风景、飘萍断梗、忠心耿耿、返躬内省

【成语故事】古代传说水中怪物蜮,形状像鳖,只有三条腿,嘴里有一条像弓的横肉,看到岸上或水上人或人影经过时就喷射沙子,被喷之人就会生病,非常痛苦,严重的直到死亡。由于它很坏,人们一旦见了一般都是想办法避开 27.画蛇添足(画蛇添足)【典故】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战国策·齐策二》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解释】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馀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多余的事 【结构】连动式

【相近词】徒劳无功、多此一举、弄巧成拙 【反义词】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同韵词】大简车徒、懋迁有无、乌舅金奴、烟波钓徒、华冠丽服、社鼠城狐、修饰边幅、一民同俗、雄飞雌伏、老牛舐犊

【成语故事】楚国有个专管祭祀的官员,春祭以后倒一杯酒给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够分,就想出谁先画好蛇就喝酒的办法,有一个人第一个把蛇画好了,见其他人还没有画完,就在已画好的蛇上加了两只脚,让人啼笑皆非 28.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出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

【解释】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用法】作谓语、宾语、分句;称赞年轻人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少年老成

【反义词】少不更事、乳臭未干

【同韵词】摧折恶类、好施小惠、亏于一篑、截辕杜辔、风通道会、不进则退、木朽形秽、楛耕伤稼,楛耘失岁、阿尊事贵、倚姣作媚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时遇到几个小孩在游玩,他问其中一个不玩的小孩,小孩说疯玩会有伤害的。小孩筑城挡住了孔子的车,孔子问为什么不让车,小孩说从来都是车避让城堡没有城堡让车的,孔子听后叹息道:“真是后生可畏!” 29.祸起萧墙(祸起萧墙)【典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

【释义】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内乱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同室操戈、萧墙之祸、尺布斗粟 【反义词】敌国外患、兵临城下、大军压境

【同韵词】拘俗守常、龙飞凤翔、纷纷洋洋、狐埋狐扬、龙战玄黄、骑鹤上扬、愁多夜长、问道于盲、平平常常、动静有常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康子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想攻打附近的颛臾国。季康子的谋臣冉有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问孔子该如何处理。孔子说:“治理一国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内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恐怕要祸起萧墙了。” 30.害群之马(害群之马)【出处】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庄子·徐无鬼》 【解释】危害马群的劣马。比喻危害社会或集体的人。【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危害集体的人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城狐社鼠、残渣余孽 【相反词】仁人志士、谦谦君子

上一篇:给地铁员工拾金不昧的感谢信下一篇:体育教学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