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痈优势病种总结分析

2024-06-10

肠痈优势病种总结分析(共3篇)

1.肠痈优势病种总结分析 篇一

2016年银川市中医院外科中医优势病种

优化方案分析总结

2016年我院外科对外科中医优势病种(乳癖及疖病)制订了常规治疗方案,并按方案指导这些病种的中医治疗,要求本科医生在临床医疗中尽量使用中医药参与,对于本科中医优势病种要求全程按方案实施。通过近一年的实施,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也积累了一些教训,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讨论,以尽量完善方案,现就外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的疗效及特色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估,对方案的实施作出总结。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继承发掘发扬整理中医药优势。通过近一年对方案的实施,全科的医生基本掌握了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案,并用此方案指导治疗,使中医疗参与率明显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广大患者对祖国医学的认识和了解,使部分年轻患者也乐于接受中医药治疗。

二:实施方案一年多来,在中医药治疗参与率提高的前提下,临床疗效也明显提高,同时降低了医药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本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部分我科的中医优势病种,这些病种使用中医药治在明显不足,需要不断总结和优化诊疗方案,及时进行完善和舍失。所以,我们进行经验总结后,对疗有明显的疗效优势和经济优势。同时也发现一些中药对部分常见病的疗效也存于不同的病种和不同疗效制订进一步不同的改进措施,现分述如下:

我科今年实行临床路径情况:共收治乳癖 疖肿病人共 98例。进入临床路径病例 74 例,在2016年实施临床路径过程中,进一步规范了临床医疗行为,体现了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及合理收费,降低了医疗费用,同时医疗活动公开透明,密切了医患关系。我科每月对实施临床路径的病例相关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对变异病例及中途退出路径的病例,科室组织病例讨论,分析变异及退出路径原因及存在问题。对治愈的病例,科室分析治疗过程、患者转归情况、总体费用对比情况、患者满意度及认可度等指标,由外科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对前期临床路径实践工作进行小结、评价,详细分析临床路径工作开展情况,总结问题和经验,并对下一步临床路径工作提出了质量改进建议。将分析和评价情况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医务处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

银川市中医外科

2016年月12月

2.肠痈优势病种总结分析 篇二

我科自2013年7月底成立以来,对本专科中医优势病种制订了常规治疗方案,并按方案指导这些病种的中医治疗,要求本科医生在临床医疗中尽量使用中医药参与,对于本科中医优势病种要求全程按方案实施,并对方案进行了优化及总结。通地近半年的实施,取得了不少成绩和经验也积累了一些教训,本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讨论,以尽量完善方案,现就优势病种的疗效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估,对方案的实施作出本总结。一.总结:

1.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继承发掘发扬整理中医药优势。通过近一年对方案的实施,全科的医生基本掌握了本科中医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并用此方案指导治疗,提高了广大患者对祖国医学的认识和了解,使部分年轻患者也乐于接受中医药治疗。2.实施方案以来,临床疗效明显提高,同时降低了医药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本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诊疗方案实施情况、疗效分析及优化方案 A中风:

① 诊疗方案实施情况:住院实施率99%。

②疗效分析:中医治疗方法:69例病例中,中药汤剂48例,用中药静脉制剂69例,针灸治疗55例,康复训练57。就治疗方法看,中药静脉制剂使用广泛,下一步继续注重康复器械治疗特色疗法的使用。

③辨证分型:凤阳上扰9例,风痰阻络60例,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认真辩证修改分型。④治疗效果:症状改善率、体征改善率、理化指标率均为87%; ⑤治疗周期:平均13.7天;

⑥实施诊疗方案后疗效:临床痊愈率40%,显效率35%,有效率24%,无效率1%、恶化率、死亡率均为0%。

⑦中医特色:中药使用率70%,特色疗法率100%,辩证施治率100%。

⑧存在问题及建议:

由于我科室新成立不久,团队年龄整体偏于青年,对患者进行治疗时,缺乏群众信任度,加之我科室中医特色运用比例不够,患者对治疗方法依从性差。在以后工作中将加大宣传力度,尤其对患者病情进行耐心、细致解释。进一步提高治疗有效率。B眩晕:

①诊疗方案实施情况:住院实施率:99% ②疗效分析:中医治疗方法:32例病例中,中药汤剂12例,用中药静脉制剂32例,耳穴压豆25例,针灸治疗10例。就治疗方法看,中药静脉制剂使用广泛,下一步继续注重特色疗法的使用。

③辨证分型:痰瘀阻窍2例,风痰上扰26例,肝火上炎4例,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修改分型。

④治疗效果:症状改善率、体征改善率、理化指标率均为87%; ⑤治疗周期:平均11.4天;

⑥实施诊疗方案后疗效:临床痊愈率40%,显效率35%,有效率24%,无效率1%、恶化率、死亡率均为0%。

⑦中医特色:中药使用率37.5%,特色疗法率100%,辩证施治率100%。

⑧存在问题及建议:

治疗方法单一,不能完全体现出诊疗方案的全部治疗内容,中药汤剂运用较少,有部分病人不能及时追踪和随访。还需在今后的治疗中进一步完善,解决,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C头痛:

①诊疗方案实施情况:住院实施率:99% ②疗效分析:中医治疗方法:4例病例中,中药汤剂3例,用中药静脉制剂4例,耳穴压豆4例,针灸治疗2例。就治疗方法看,中药汤剂使用广泛,以及注重特色疗法的使用。③辨证分型:肝阳上亢3例,肝肾亏虚1例。

④治疗效果:症状改善率、体征改善率、理化指标率均为87%; ⑤治疗周期:平均17.5天;

⑥实施诊疗方案后疗效:临床痊愈率40%,显效率35%,有效率24%,无效率1%、恶化率、死亡率均为0%。

⑦中医特色:中药使用率75%,特色疗法使用率,100%,辩证施治率100%.⑧存在问题及建议:

3.肠痈优势病种总结分析 篇三

1.1中医治疗方法临床疗效评价2011年1-12月份共收住院病人49例,门诊病人212例,采用中药、西药、穴位贴敷等综合治疗,收到良好效果。中药包括中成药辨证施治和中药饮片辨证施治;穴位贴敷是使用冬病夏治消喘膏或平喘止咳贴贴敷于肺俞、膈俞、定喘、膻中、天突、膏盲、大椎等穴。临床治愈160例,治愈率61.30%,好转96例,好转率36.78%,无效5例,治愈好转率98.08%。辨证分型:正确255例,有6例辨证分型不准确,准确率为97.70%。其中有215例服用中药汤剂,服用中药率为 82.38%。

1.2中医治疗难点与对策哮病系宿痰伏肺,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致气滞痰阻,气道挛急、狭窄而发病。它是一种以发作性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表现的反复发作性肺系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支气管哮喘。其发病率、复发率仍居高不下,如何有效降低发病率、复发率,是目前哮病的难点和焦点,从临床角度来说,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又是关键所在。

难点与对策:如何提高中医救治水平,进一步提高治愈率,降低发病率和复发率是本病诊治的难点。(1)加强宣教,提高人们对哮病发病

特点的认识,及早就诊。(2)进一步加强哮病的流行病研究,特别是中医流行学的研究,寻找出规律,制定防治措施。(3)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中医要加强传统中医中药的研究和开发,同时发挥中医药的整体治疗优势。(4)动态的辨证施治,治疗个体化。发作时攻邪,治标需分寒热,寒痰宜温化宣肺,热痰当清化肃肺,风邪当疏风宣肺、降气平喘,表证明显者兼以解表;平时治本当分阴阳,阳气虚者应予温补,阴虚者则以滋养,分别采用补肺、健脾、益肾等法,以冀减轻、减少或控制其发作。至于正虚邪实、寒热虚实者,又当兼以治之。哮病病情复杂,变化迅速,个体差异大,不能一个证型,一个处方一直治到底。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病情演变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使治疗更具针对性。

(5)加强研究力度,深入探索哮病病因病机,由于本虚及宿痰伏肺贯穿于疾病的始终,也是疾病迁延和反复发作的内在因素。因而治疗上在重视治标的同时应兼顾培本,以冀减轻、减少或控制其发作;另外,加强临床治疗与中医治未病有机结合,如膏方调治、冬病夏治等。慢性咳嗽

2.1中医治疗方法临床疗效评价2011年1-12月份共诊治门诊病人384例,采用中药、西药、穴位贴敷等综合治疗,收到良好效果。中药包括中成药辨证施治和中药饮片辨证施治;穴位贴敷是使用冬病夏治消喘膏或平喘止咳贴贴敷于肺俞、膈俞、定喘、膻中、天突、膏盲、大椎等穴。临床治愈115例,治愈率29.95%,显效106例,显效率27.60%,有效134例,有效率34.90%,无效29例,治愈好转率92.45%。其中CVA

效果最佳,GERC效果最差。辨证分型:正确368例,有16例辨证分型不准确,准确率为95.83%。其中有313例服用中药汤剂,服用中药率为 81.51%。

2.2中医治疗难点与对策。慢性咳嗽是指咳嗽>8周,其属于中医学“咳嗽”范畴。是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成,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难点与对策:如何提高治愈率和降低复发率。(1)动态的辨证施治,治疗个体化。治疗绝不能单纯地见咳止咳,必须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应分清邪正虚实分别处理,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肝、治脾、治肾等。在临床中慢性咳嗽的证型较多,且各证型因季节、气候、体质、嗜好、治疗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常可交替或综合出现。因此遣方用药及护理,不可局限某型某法,而应遵循慢性咳嗽病因诊断原则和程序,在明确病因的基础上,辨别所累脏腑病位,分析病因病机特点,掌握疾病传变规律,针对不同证候特征进行特异性的中西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才能相互取长补短,获得较好的疗效。(2)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加强传统中医药的研究和开发,同时发挥其整体治疗优势。(3)中医药在其咳嗽缓解期的辨证论治,求因治本的治疗较有成效,主要以“缓则固其本”为原则,予以温阳益气、护卫固表,药用太子参、黄芪、桂枝、白术、白芍、防风、补骨脂、麦冬、五味子等益肺健脾补肾之品,并结合中药穴位贴敷及膏方调治。同时,做好生活、情志、饮食调摄,尤其

是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也是治本之法。肺胀

3.1中医治疗方法临床疗效评价2011年1-12月份共收住院病人164例,采用中药、西药、穴位贴敷等综合治疗,收到良好效果。中药包括中成药辨证施治和中药饮片辨证施治;穴位贴敷是使用冬病夏治消喘膏或平喘止咳贴贴敷于肺俞、膈俞、定喘、膻中、天突、膏盲、大椎等穴。临床控制50例,控制率30.49%,显效65例,显效率39.63%,有效36例,有效率21.95%,无效13例,治愈好转率92.07%。辨证分型:正确153例,有11例辨证分型不准确,准确率为93.29%。其中有135例服用中药汤剂,服用中药率为82.32%。

3.2中医治疗难点与对策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气促,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严重者可出现神昏、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本病多因久病肺虚,痰浊潴留,复感外邪,诱使病情反复发作或加剧。病变首先在肺,继则累积脾肾,后期及心。病性多属本虚标实,多由气虚、气阴两虚,发展为阳虚,在疾病过程中可形成痰浊、水饮、瘀血等病理产物。病久因邪盛正虚,可发生痰迷心窍、气不摄血、正虚喘脱等危象。常见于西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

难点与对策:如何阻止病情发展,保持适当的肺功能,降低急性发作次数。(1)加强宣教,提高人们对本病的认识,尽早戒烟,一旦发病

上一篇:述职报告参谋下一篇:大学班干部会议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