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综合考试大纲

2024-10-13

汉语综合考试大纲(9篇)

1.汉语综合考试大纲 篇一

2013-2014学年

第二学期

初级汉语口语

课程大纲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针对初级阶段的留学生的口语学习课程,是一门专项技能训练课。对第二语言初学者来讲,口头交际能力需要经过有计划的培养、反复的实践才能获得,口语课就是培养这一口头交际能力的过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说的能力能应付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介绍个人、家庭情况)、简单的社会交际(如问候、感谢)和有限的学习需要(如课堂活动)。在课堂上,能够回答老师的提问,提出自己的问题;能复述简短的熟悉话题材料的大意;可以就同课文内容类似的话题进行较完整的连续对话。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语句较连贯。在实际交际中,能够就上述熟悉的话题作简短的问答和陈述,具有初步的会话能力。所说的话多为简单句型以及由简单句型连成的语段,语速较慢。

二、教学对象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汉语言系商务汉语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这是他们入学的第二个学期,汉语水平多为初级汉语水平。

三、教学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减少课堂干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展支持性教学环境,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教师是一个促进者而不是领导者,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积极地、重要的参与者。

2、交际法原则 交际既是学习的目的也是学习的手段,在教学中要使整个教学过程交际化,要让学生充分接触所学的语言。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创造接近真实交际的情境并多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大量的言语交际活动培养学生得体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并把课堂交际活动与课外生活中的交际结合起来,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去学习和运用语言。

3、趣味性原则

内容生动活泼,课文风格多样,语言生动有趣,练习的设计形式多样,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精讲多练原则

这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践性原则。口语课的精讲立足于功能,即讲清一定情景下的一定的交际功能,以及完成一定功能的语言项目,以功能统语法。多练即以任务为导向来组织课堂活动,将课堂学生活动切分为学生个人活动、两人对话、小组讨论和班级活动。

四、教学进度及时数分配

本课程为每周4个学时,这学期分17个教学周,共计68个学时。所用教材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发展汉语—初级汉语口语》(1/2册),该教材由王淑红、么书君、严褆、张葳主编,全书上册共23课,下册共23课。每课计划用4个学时,较长和较难课文用时4-5学时。

五、教学内容及要求

由于《发展汉语—初级汉语口语》是为初学汉语的外国人编写的、注重日常交际的汉语口语教材。每课由语音部分、课文部分、课堂活动与练习、挑战自我四部分组成。

1.语音部分

针对零起点的学生,紧紧围绕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话题,多方面、多角度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汉语口语恰当的表达方式,注重言语的真实性、实用性。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朗读课文,其中语音部分的语音练习贯穿全书,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能够运用已学的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现象及语用规则得体的表达,内容有条理。

2.课文部分

词汇是言语交际过程中的基础材料。首先要熟练掌课文中的生词,加强这些词语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能够运用这些词语造句、回答问题或就某限定话题进行成段表达。

3.课堂活动与练习部分

练习部分目的旨在对情景会话的理解并联系运用。包括语音练习、朗读、替换词语说句子、小组活动。通过这些联系,巩固每课的知识点与语言点。

六、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环节

1.检查复习情况与作业完成情况。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的学习与运用情况,帮助巩固所学知识,了解学生在交际上仍有哪些困难,对此进行补充。

2.导入新课。调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切入本课学习内容。引发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导入到新课的学习。

2.生词的处理

口语课的生词处理方法应体现口语课的特色。通过教师进行示范领读,学生齐读、轮流读等方式,扫清学生认读障碍。遇到学生不正确的发音予以纠正。然后将笔画较难的字写在黑板上,加深学生记忆。逐词解释生词,有些词汇可用媒介语言进行简单翻译,有些则需要详细重点讲解,通过说明词性、找近义词、造句、创设情境、替换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生词。

3.课文学习

口语课的课文,一般是口语课的核心。处理好课文,是口语课的关键之一。教师应首先领读课文,让学生齐读,再请学生分角色进行对话。教师可以就课文内容设置若干问题,请学生回答,以考察学生对课文会话的初步理解情况。参照课文用法指南部分,讲解重点句型和语法点,反复强化,达到让学生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的目的。

4.讲解练习

练习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教师可选取一些练习在课堂上请学生完成,让每一位学生都在实践中体会话语的表达,检查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对学生的错误加以纠正。一些题目可以作为课下作业,帮助学生巩固学习。

5.解答学生疑问、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当完成全部教学任务之后,教师可用二三分钟时间,留给学生提问时间,看看学生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疑问,对此进行解答,并对本课的重点词语、功能项等进行归纳总结,以示强调本课所学的内容,对学生在口语表达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也要加以评论。最后布置作业.作业量应该适中,强调发展学生交际能力。

(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和词语,模仿、记忆在某一情况下的表达方式,并最终达到灵活运用和替换的阶段。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采用表演法等互动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性、综合性和交际性原则,在教学中着重以基础语言知识为中心进行综合训练,精讲多练,采用启发式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

2.注重同一句型的变换,注意词汇和语法知识的重现,在讲练过程中,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反复练习本课所学的词汇、语法及句型,并有意识的复习以前学过的常用句型。

3.学生练习法。当学生理解、模仿之后,就要让学生们大量地、反复地练习说。分为若干小组,在同一时间内分别轮换扮演不同的角色,练习说在某一情景下的会话内容。

4.教师提问法。当教师教完在某一情景下的会话内容之后,为了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该会话内容,教师可采用提问法。提问的方式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表层到深层。

5.学生演练法。当学生模仿、练习之后,可以请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这段会话,这样可以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教师不要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待学生演练完毕后再纠正,这样有利于保护学生“说”的积极性。

6.情境演练法

当课堂上所学的某一情景下的会话较容易实地实践时,可以在学生掌握了课本上的内容之后,将学生带出去,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在实际交际中学习。这样可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7.重点词语提示法

口语课的课文内容基本上是每课一个话题。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所学的内容,教师可采用重点词语提示法。就是结合“会话”的发展顺序,给学生提示出场景、重点词语以及语法规则等,让学生补充扩展成一个完整的内容。

七、教学评价

初级汉语口语课在学期末进行一次期末考试,作为本课程教学情况的一个评价手段,为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的了解也会安排中期考试,以课本内容作为考试材料,考试由任课教师命题。试卷分A卷和B卷,卷面满分均为100分;两卷的相同试题所占的分值比例控制在10%以内,一般以A卷为考试用卷,B卷为备用(补考)用卷,该课程的成绩由“考试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组成,均以百分制计算;课程成绩=卷面成绩x70%+平时成绩x 30%。

八、参考书目

徐子亮、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杨寄洲:《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年。陈建民:《汉语口语》,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

姜丽萍:《对外汉语教学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2.汉语综合考试大纲 篇二

语言测试是语言教学的四大环节之一, 与外语教学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它既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为语言教学和学习提供反馈, 帮助教师和学生发现问题,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又可以用于检验教学大纲的实施情况。

1. 语言测试历史

随着心理语言学和应用语言等学科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 外语测试作为一门新的学科从外语教学中独立出来, 有了自己的指导理论, 开始从实用阶段发展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阶段。美国语言学家肖哈米 (Shohamy) 将语言测试理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科学测试阶段 (pre-scien tific testing period) 、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测试阶段 (psycho metric-structuralist period) 和社会语言测试阶段 (sciolinguistic period) 。

前科学测试阶段 (prescientific period) 指20世纪50年代 (或第二次世界大战) 以前。这一时期, 语言测试没有某种具体的心理学或语言学的理论直接指导, 语言测试形式和评判标准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教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教学需要随意决定测试形式和评判标准, 缺乏可靠性和客观性。这一时期语文学和修辞学在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理论上占统治地位, 语法翻译法是主要教学方法。因此, 测试侧重对写作能力和翻译能力的考查。测试的内容主要有语法规则、词形变化和词语的用法, 测试的方法有听写、作文、翻译和语法填空等。

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测试阶段 (psychometric structuralist period) 大约从50年代末至70年代。这一时期结构主义语言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学是语言测试的理论基础, 科学测试时期也从此开始。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可以按其功能被分割成一系列不同层次的词、词素、音位等更小的语言单位, 这些语言单位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 既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语言体系。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刺激、反应、反复强化的行为形成过程。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语言测试侧重于考查学习者对被切分后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语言单位和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掌握。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测试者用学习者对语言单位的掌握程度和各项语言技能的熟练程度的加合反映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测试的方法主要是答案选择 (multiple choice) 的分离式测试方法。

分离式测试 (discrete-point test) 是将语言分解成很小的语言单位, 将语言技能分成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 然后对每项技能中的各个语言单位进行测试, 最后将测试结果综合起来作为总体的语言能力的测试结果。分离式测试提高了测试形式的精确性和测试标准的客观性, 大大避免了测试的随意性。然而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使用是通过一定语境制约下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综合运用实现的, 是一个动态的沟通交流行为。分离式测试过度重视语言形式, 扼制了学习者灵活使用词汇句型自主表达的能力, 把原本鲜活的语言变成了刻板教条的死规定, 违反了语言使用的社会性、灵活性和表意性。分离式测试测试的是学习者对选择项的识别能力, 无法准确地测出学习者的实际语言水平, 导致“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

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测试时期 (psycho-sociolinguistic period) 从70年代开始至今。这一时期的理论基础是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交际教学法。心理语言学认为人的大脑先天具有掌握语言的机制。人的语言能力是由语法生成系统构成, 语言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这套语言生成系统是否完善。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的使用受到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环境等社会因素的制约。受心理语言学理论和社会语言学理论的影响, 外语测试界J.W.Oller Jr.提出了“语用预期语法” (pragmatic expectancy grammar) 和“整体能力假设” (unitary competence hypothesis) 。他认为语言的创造性和冗余性能够使语言使用者预见到语言线索之外的内容, 语境对于确定句子的含义起到重要作用, 语用预期能力是在语境中进行语言加工的能力, 语言能力具有不可分割性。

为了测试“语境中进行语言加工的综合能力”, 这一时期出现了综合性测试 (integrative test) 。综合性测试是考查学习者同时运用多个语言单位或多项语言技能的能力和学习者在语境中进行语言加工的能力, 如:听写和完形填空。综合性测试克服了分离性测试的机械性, 以考查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主。但综合性测试听写和完形填空要求学习者必须按照原作者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完成测试任务, 并非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行为, 本质上是以语言知识为基础, 衡量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理解水平, 而不是学习者实际应用语言的具体表现。

随着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人们认识到语言学习的目的是利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 外语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 衡量语言交际能力是语言测试的首要任务。为此, 1969年美国人类学家Hymes首次提出了“交际语言能力”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 1980年Canale和Swain提出了颇具影响的“交际能力模式”。他们认为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 即对语法的理解和使用能力;社会语言能力, 即根据社会环境恰当使用语言的能力;语言协调能力, 即协调语言表达中逻辑关系的能力和使语句通顺的能力;表意能力, 即使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克服交际障碍的能力等四种能力。他们对于语言能力实质的探索, 为测试内容及评价标准提供了指导思想, 提示了交际测试的实质是行为测试;交际测试不应该排除综合测试和分离测试的方法。

20世纪90年代, 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Lyle F.Bachman发展了Canale和Swain的观点, 提出了著名的“交际语言测试模式” (an interactional approach to language testing) 。Bachman的语言交际模式包括交际语言能力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Ability, 简称CLA) 和测试方式层面模式 (A Framework of Test Method Facets简称TMF) 。他认为语言使用是一个动态过程, 语言能力包括语法规则知识和如何使用语言达到特定交际目的的知识, 语言的使用涉及对事实上语境中相关信息的判断、取舍和语言使用者对语义的协商等。各种知识和心理过程交织在一起, 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他的“交际语言能力模式”由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心理生理机制、语言使用环境等构成。考生的测试行为不仅受其语言能力的影响, 而且受到测试方法的影响。Bachman的测试方式层面模式包括:测试环境、测试说明、考试材料的输入方式、答题方式、考试材料的输入及答题之间的关系。Bachman指出学习者对测试环境是否熟习、测试说明是否明确、考试的时间长短是否合适等因素都会影响学习者测试的结果。

交际测试法除了重视语言使用的正确性, 更注重语言使用的得体性。强调测试的真实性, 包括考试材料的真实性和任务设置的真实性, 要求力图在考试中再现学习者接近于真实的交际行为。因此, 交际测试所衡量的语言技能范围广, 测量结果更能反映学习者的实际语言交际能力, 测试效度也随之增加。在测试方法上, 交际测试法倾向于使用主观题, 考查学习者主动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但由于主观题目的答案有多样性, 评分标准受命题人的评判标准和阅卷人的个人因素影响较大, 评分不稳定, 因此, 大规模的外语测试不宜全部采用主观性测试题。将分离测试和综合测试与交际测试相结合可以达到考查学习者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 同时又能保证评分的客观性、增加考试的信度。

2. 新旧汉语水平考试

汉语水平考试是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 于1990年正式开考。2009年, 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正式推出新汉语水平考试。通过对比, 我们发现相对于旧汉语水平考试, 新汉语水平考试 (HSK) 无论在测试理论上, 还是在题型、考试材料和考试时间上都吸收了当代最先进的测试研究成果, 以测试汉语学习者汉语交际能力为目的, 能有效地指导对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 加强学习者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以旧汉语水平考试 (初中等) 的试题与新汉语水平考试四级的试题的对比为例说明两者的不同。

2.1 理论基础

旧汉语水平考试属于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测试, 以结构主义语言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学为理论基础, 侧重语法、结构、词汇, 强调语言的规范性。新汉语水平考试属于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测试, 以心理语言学和交际教学法为理论基础, 吸收了交际测试模式, 重点关注对考生完成实际交际任务的汉语交际能力的测试。

2.2 题型与语言材料

旧汉语水平考试 (初中等) 的题目共170道, 其中听力理解50题, 占29.4%;语法结构30题, 占18%;阅读理解50题, 占29.4%和综合填空40题, 占24%。

新汉语水平考试四级的题目共100道, 其中听力45题, 占45%;阅读40题, 占40%和书写15题, 占25%。

从题型上看, 新汉语水平考试四级去除了旧汉语水平考试 (初中等) 的语法结构和综合填空两部分, 增加了书写部分。同时加大了听力和阅读部分的比例, 听力和阅读部分所占比例分别由原来的29.4%增至45%和40%, 增加的书写部分占15%。另外, 新汉语水平考试还增加了三项口试。

汉字是汉语的书写体系, 是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交际工具。旧汉语水平考试, 尤其是中低级别的考试, 缺少对汉字的考查, 如:8级水平考试仅仅包括对16个孤立汉字的书写, 而没有包括书写句子、语段和应用文的考查。新汉语水平考试从三级开始就包含了写汉字、写句子、写短文等形式书写能力的考查。

书写题和口语考试题都需要学习者在考试中发挥语言自主运用能力。这说明新汉语水平考试加强了对说、写等表达能力的考查, 增加了主观题的比例。侧重于学习者实际交际能力中各项技能的考查, 摈弃了以前把语法规则从语言中抽离出来的做法。语言交际是各项技能在语境的制约下的综合运用, 那种将语法规则抽离出来的做法不符合语言规律。如旧汉语水平考试中的语法结构部分有如下试题:

A.件B.块C.支D.条

例题2:我刚把这些书整理好, 你怎么又 () 弄乱了?

A.给B.被C.把D.让

例题3:将指定词语放在恰当的位置上。

中国A中医研究院是中国最早B开始抗艾滋病C研究D机构。 (的)

在上面例句中, 即使学习者错误地使用了“两个钢笔”, 即使学习者未能掌握“给”的用法, 即使学习者放错了“的”的位置, 都不会影响对句子的理解, 也不会影响交际任务的完成。

2.3 语言材料

相对于旧汉语水平考试, 新汉语水平考试在语言的使用上也非常注重语言的真实性, 使考试的语言材料、情境任务更接近现实生活。以阅读为例, 新汉语水平考试包括两个小部分, 仅第一小部分10个选词填空题主要考查学习者单个词语的使用能力, 其他均以考查语篇理解能力为主。第二小部分为排列顺序。在语言形式上, 新汉语水平考试更倾向于运用互动性较强的对话形式。

如:A就是B看不起C说明书D以及E温度

A:这个遥控器怎么用?

B:看一下盒子里边有没有 () 。

A:婚礼热闹不?新娘长得怎么样?

B:还行, 新娘长得很漂亮, () 矮了点儿。

2.4 考试方式

2.4.1 考试说明

Bachman认为测试方式是直接影响测量学习者实际交际能力的因素。相对于旧汉语水平考试, 新汉语水平考试的指示语言更加简洁、明确。例如:旧汉语水平考试中有如下考试说明:

说明:81-100题, 每个句子都有一个画线的词语, ABCD四答案是对这一画线词语不同解释, 请选择最接近该词语的一种解释 (在答卷上的字母上画一横道) 。

例如:81.阿里这次考得不错。

A.正确B.不对C.很好D.没错误

正确答案是C, 所以你应在答卷上找到号码81, 在字母C上画一横道, 横道一定要画得粗一些, 重一些。

其实, 以上题目只要在说明中指出是“找近义词”, 并给出例题即可。

新HSK题目主要以例题为主, 题目说明简洁、明确, 没有多余的语言。例如:

第46-50题:选词填空。

A.大使馆B.替C.遵守D.坚持E.负责F.始终

例如:她每天都 (D) 走路上下班, 所以身体一直不错。

2.4.2 考试时长

时间长度是信度的保证。时间过长过短都不能考查出学习者真实的语言交际能力。旧汉语水平考试初中等的考试时间长度为145分钟, 而新汉语水平考试四级的考试时间长度仅为90分钟, 缩短了近1个小时。其他级别均在考试时长上有所改变。

结语

测试是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测试能全面有效地衡量受试者的语言应用能力, 有助于提高语言教学和学习水平, 实现培养目标。新汉语水平考试吸收了交际测试模式的优点, 以考查学习者汉语交际能力为主, 有助于引导汉语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 有利于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对教学发挥更积极的反馈作用。

参考文献

[1]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HSK改进工作”项目组汉语水平考试 (HSK) 改进方案[J].世界汉语教学, 2007 (2) .

[2]韩宝成.LyleF.Bachman的语言测试理论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 (1) .

[3]胡明杨.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J].评议文字研究, 2007 (3) .

[4]罗莲.第二语言测试研究的新趋势[J].中国考试, 2008 (2) .

[5]罗竞.美国外语测试的演变[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0 (4) .

[6]李清华.外语测试:历史、现状与展望[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 (3) .

3.汉语综合考试大纲 篇三

关键词:远程考试;远程面试;汉语口语测验;视频会议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7—0072—03

一、引言

实用汉语水平认定考试(C.TEST)的口语考试(简称:C.TEST口语面试)是由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研发和组织实施的一项面试型汉语口语测验。它旨在考查国际环境中母语非汉语人士在社会生活以及日常工作中运用汉语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该考试中,面试官和应试者面对面地针对一系列相关话题进行不同深度的交谈,面试官参照评分标准对应试者的语言表现进行评估。[1]针对参加该考试考生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与其他半直接式的汉语口语测验(如采用录音形式的HSK[高等]口语考试)相比,考生更喜欢这种直接式口语测验。

随着该考试的不断完善和被社会认可,考生群体不断扩大。为了更好地推广这一考试,为考生提供更高效、便捷的考试服务,同时降低考试的人力、时间等成本,笔者提出了建设面试型汉语口语测验远程考试平台的设想。在考察了视频会议技术及其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情况后,笔者提出了基于IP网络的桌面型软件视频会议系统的解决方案。[2]

目前,我们在北京与东京这两座城市之间建立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的远程考试平台,由北京的面试官为日本的考生提供远程实时考试服务。本文以此为例,阐述面试型汉语口语测验远程考试平台的具体设计方案与实现方法。

二、需求分析

处理好测试技术与测试任务之间的关系是建设面试型汉语口语测验远程考试平台的一条基本原则。C.TEST口语面试具有实用性、交际性、科学性和标准化的特点。远程考试平台应使这些特点得以保持,并尽可能地减少远程环境和技术条件对口语测试任务的影响。

在对面试型汉语口语测验远程考试平台的功能需求进行了详细讨论之后,根据测验任务与考试的组织形式,笔者把远程考试平台的主要功能归纳为以下几点:

(1)能够进行清晰、流畅的动态语音与图像的点对点交互;

(2)能够进行单向的静态图像传输与呈现;

(3)能够按照既定格式对考试过程进行录像与存储,以实现与考试数据管理系统的数据流转。[2][3]

在实现上述主要功能的同时,还要对考试过程与考试内容的安全保障给予充分关注,并注意控制实现远程考试平台的经济成本与技术成本。

三、系统设计

1.不同解决方案的比较

笔者在设计远程口语面试平台之初考虑过两类不同的解决方案,分别是带有视频通讯功能的通用软件(如QQ、MSN、Skype)与视频会议系统。其中视频会议系统又分为基于硬件的视频会议与基于软件的视频会议两种方案。从满足功能需求、运行稳定性、经济成本、技术成本、可扩展性及其在专业领域的应用情况等方面对这三种方案进行比较,如表所示,并在对视频会议的技术原理、发展现状及其在远程教育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了详细考察的基础上,笔者选择了基于IP网络的软件视频会议系统解决方案。该方案具有专业性强、通讯质量高、经济成本与技术成本低、可扩展性强等多项优势。

需要说明的是:用于面试型汉语口语测验的视频会议系统只需要(多个)一对一的点对点通讯,而不需要一对多的多播或广播形式的通讯。这是它与用于会议、教学等领域的一般视频会议系统的不同之处。

2.基于IP网络的软件视频会议系统

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Internet的视频会议系统速度更快、运行更稳定、更加经济便捷,已经成为当前视频会议应用的主流解决方案。基于IP网络的软件视频会议系统的面试型汉语口语测验远程考试平台整体结构如图所示。该平台由视频会议服务器、终端设备与IP网络构成。

视频会议服务器运行视频会议服务软件,负责图像信号、声音信号、数据信号与控制信号的传送,相当于基于硬件的视频会议系统中的多点控制单元(MCU)。视频会议终端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桌面级设备或会议室级设备。桌面级终端与会议室级终端均包括个人计算机、摄像头、麦克风与音箱(或耳麦)、专业声卡、视频采集卡等设备,会议室终端通常还需要会议话筒、功放、大屏幕显示设备(如投影仪或液晶电视)等。终端计算机上需要安装视频会议客户端软件或插件。服务器与终端设备均通过IP网络设备连接到互联网。

四、实现与部署

为了在北京给日本考生提供面试型汉语口语测验服务,同时为构建更大规模与更复杂需求的远程考试平台提供参考依据、经验与可扩展接口,我们首先根据上述方案建立了一个基于IP网络的桌面型视频会议系统平台。

1.室内环境

通过该平台为考生提供高质量的面试型考试服务,对声音、灯光等环境条件都有一定的要求。我们根据现有工作条件,对已经具备良好声音环境的录音室进行灯光改造,以此作为面试官通过该平台为考生进行面试的工作场所。

2.网络环境

视频会议系统需要实时传递视频数据流,对网络带宽要求比较高。理想的网络条件是独立光纤接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选择较大带宽。然而,引入独立光纤网络需要很高的初期工程费用与后期使用费用。而且,即使是独立光纤接入也并不能绝对保证国际视频通讯质量的稳定性。同时,现有校园网络经过升级,无论网络出口的类型还是速度都有所增加;借助校园网进行的与日本等国家的其他视频会议类网络应用的实际使用情况表明:通过校园网与日本进行视频会议通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通讯质量基本达到可接受范围。因此,综合考虑需求与成本间的平衡关系,我们选择了通过校园网接入互联网的方式。为此,我们还进行了多方面长时间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对该平台接入校园网的方式与链路进行了优化。

3.视频会议软件

在综合比较了多款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基础上,结合日方合作伙伴的意见,我们选择了Meeting Plaza 6.1远程会议系统(以下简称Meeting Plaza)。

Meeting Plaza由日本电信运营商NTT集团多媒体研究所研发,产品上市已有十余年历史。到现在已经向500家以上的日本企业及地方政府提供了视频会议服务,深受好评。2005年Meeting Plaza被引入中国并发布了中文版本。[4]该产品在技术与应用方面的日方背景、具备中文版(以及英文版)产品与服务支持的特点,都是我们选择它的重要原因之一。Meeting Plaza是基于B/S结构的纯软件解决方案。如果选择租用Meeting Plaza提供的视频会议服务器,我们则无需自行架设、管理与维护。①使用时也无需安装客户端软件,只在第一次使用时自动提示安装一个几百KB的浏览器插件即可。它的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系统部署与运行维护的经济成本与技术成本。

Meeting Plaza能够提供前文提到的视频通讯、图片呈现、录制与存储等方面的功能需求,同时还具有文档共享、文字交谈等多种会议交互功能。② 此外,它能够在不改变原有网络安全结构的基础上连接不同局域网内部的计算机进行视频通讯;并能够在网络状况不佳的情况下通过自动改变传输参数优先保障语音通信质量。这就使得远程环境下实施面试型汉语口语测验的安全性与过程的流畅性得到较好的保证。

4.硬件设备

构建基于IP网络的软件视频会议系统需要配备客户端计算机与相应设备。我们选择了高性能商用台式计算机,配置了较大的内存与磁盘系统以增加运行性能与存储能力,并配备了专业会议话筒、支持1080P视频格式的高清摄像头、音箱、支持高清输出的液晶显示器等音视频输入输出设备,以及作为冗余备份方案的专业级耳麦与考试时供考务、技术人员进行质量监控与技术监控的显示器。

5.测试与文档整理

计算机软硬件与音视频设备安装完毕后,我们根据正式考试的实际流程与要求进行全方位测试与演练(包括安排与实施考试、录制考试过程等),培训考务人员与面试官熟悉利用该平台开展考试业务,并制定相关工作流程规范文档与技术文档。

6.考试组织与实施

使用该平台实施口语面试的过程如下:考务人员事先登录视频会议服务器设置考试安排,指定考试日期与时间;在指定时间,服务器自动向参加考试的双方发送电子邮件,该邮件内容包含参加考试的网络地址与账号密码等安全信息;参加考试的人员通过该地址与账号登录网络考场进行考试。

就考试的实际组织与实施来说,可以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将考试中心与合作考点单位看作参与考试的两个对象,为其设置一个较长时间的考试时段;建立视频通讯通道后,考试中心与考点单位分别人工组织面试官与考生轮流参加考试。这种形式将基于IP网络的软件视频会议系统仅作为一个用于考试的视频通讯平台,通常用于考点单位组织批量考生在特定时间段内进行考试的情形。第二种形式是考务人员根据报名时考生指定或选择的时间安排考生与面试官在该时间进行考试;服务器自动为考生与面试官发送参加考试的网络地址与账号、密码;考生与面试官在指定时间进行网络考试。这种形式不仅将该系统作为一个考试的视频通讯平台,而且还将考务管理的部分任务交由该系统完成;可以用于无考点单位介入的、考试中心直接面向考生考试的情形。与第一种形式相比,第二种形式在组织考试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以及一定的经济性与便捷性,提高了考试组织的信息化程度,为直接面向考生的面试型汉语口语测验提供了一种实现方式。

五、结束语

基于IP网络的桌面型软件视频会议技术日趋成熟,利用此技术构建的面试型汉语口语测验远程考试平台具有低成本、易维护的优点,为推广与实施该考试提供了一个便捷、高效的解决方案,同时也为构建更大规模与更复杂需求的远程考试平台提供了参考依据与扩展可能。随着该考试的实施与该平台的运行,我们将根据运行状况与考务人员、面试官、考生以及合作考点单位的反馈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以使该系统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王佶旻,赵琪凤,韩阳.面试型口语考试研究——实用汉语水平认定考试(C.TEST)口语考试的设计[A].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453—465.

[2]黄伟.面试型汉语口语测验的远程模式研究初探[J].中国考试, 2011(7): 27—31.

[3]黄伟.基于VOD的面试型汉语口语测验数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1(23): 65—68.

[4]NTT—IT Corporation. Meeting Plaza 6.1. .

4.初级汉语阅读大纲 篇四

一、阅读课的性质

阅读课在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是一门重要的技能训练课。它是学生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扩展并积累词汇、训练阅读技巧、培养 阅读习惯,逐步获得独立阅读能力的必要途径。

认知法依据生成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认为阅读是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过程。阅读不是对语言成分的精确理解。阅读是学生有意识地从文字符号中选择最精炼、最需要的语言讯号,并随着自己的思路预测意思进行思维加工,得出初步判断,以便进一步在阅读中获得印证和修正。

功能法依据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理论,认为语言是表达意思的体系,语言的本质功能是交际功能。它由此得出结论,阅读是一种言语交际活动,是由读者以书面符号线索为基础重建意义的推理活动。

按照认知法和功能法的理论,阅读不是消极被动的认识活动,而 是一种积极主动地通过文字符号、语法、语义、修辞进行思考,预测意义和不断作出判断推理,并不断获得印证和修正,从而理解意思的心理活动。从形式上看,阅读似乎仅是一种单向的言语交际活动,但实质上它是作者和读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

阅读时读者通过视觉器官感知作者用文字符号写成的材料,理解其意义,接受作者发出的信息。视觉是学习外语最可靠的手段。阅读是学习外语的基础,它贯穿于整个外语学习过程中。阅读还是学习外语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吸收理解语言知识,有助于培养听、说、写的能力。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能否得以巩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学生能否真正会阅读。

如此看来,对外汉语初级阶段阅读课既是一门培养学生阅读技 能的课程,又对其他技能的培养有辅助作用。

二、阅读课的目的与任务

对外汉语初级阶段阅读课的任务是让学生通过视觉感知汉语的字、词、句子、段落及至篇章等书面文字材料,学会从书面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规则和方法,掌握熟练的阅读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从阅读课中既能学到许多真实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又能掌握符合言语交际需要的阅读技能,从而达到使学生能够快 速、熟练地阅读并准确地理解汉语书面语之目的。

三、阅读课的内容及要求

初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一般分为三个教学阶段:语音阶段、语法 阶段、短文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阅读课有着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教 学要求:语音阶段主要是训练学生识字、辨字,认读字、词、词组的能力。语法阶段可视为阅读的“起始”阶段,侧重训练学生对汉语的字义、词义、句义的理解能力。短文阶段是阅读的“提高”阶段,这一阶段则应侧重于对段落、篇章大意的理解能力及概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 的循序渐进的专门训练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还必须使学生掌握一些 必要的阅读技能,这其中包括如何猜测字义、词义;如何抓中心思想; 如何找主要事实或特定细节;如何进行判断推理等。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确定词义、诠解句义和据意推理的能力。(一)语音阶段

这个阶段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配合综合课训练学生对汉语的字、词、词组的认知能力,要求学生能正确认读汉字、词、词组。

1.汉字的认读理解训练

汉字是汉语书面语的表示符号。提高汉字的认知能力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因为“要阅读,首先要识字。要想成为好一点儿的读者就要识更多的字。”语音阶段学生认识的汉字很少,阅读只能处在字面理解的最低层次上。汉字的认读理解应考虑其独特的“音一形一义”特点,结合汉字部件、汉字结构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汉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

2.词、词组的认读理解训练

词是信息加工——编码、译码的基本单位。语音阶段阅读课教学重点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认读词、词组的能力,这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步。教学中可通过教师朗读,学生模仿,训练学生划分意群、逐步扩大视距的能力,要强调音、形、义的结合和轻重音、停顿等方面的 训练。在语音阶段,朗读是训练、检查学生阅读能力的较好的手段。因为学生此时没有语感,加之汉语书面语不实行分词书写,所以学生 阅读时很难正确“断词”,划分意群就更难。朗读从听觉和视觉两个 “通道”对学生给以“刺激”,既可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又有助于词、词组的认读理解训练。(二)语法阶段

这一阶段阅读课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扩大词汇量;训 练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阅读理解句子,特别是理解一些难句的能力;在正确理解的前提下,要求加快阅读速度,为下一阶段的教学作准备。

1.积累词汇、扩大词汇量

初级阶段阅读理解的最大障碍是词汇。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其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因此这一阶段阅读训练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扩大词汇量。词汇要靠在语言环境中的反复重现来积累,而不是靠讲解和背诵。这就要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阅读各种材料。

词汇量的扩大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互为因果的双向过程。从培养阅读技巧和提高阅读能力的角度来讲,阅读中碰到了生词,即便是关键性的词语,也不一定要立刻给予解释或让学生马上查字典,而应引导学生猜测词义。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猜测词义的技能应成为阅读教学中词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给学生运用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如有关的汉字知识、汉语构词法等,猜测生字、生词的意义的方法;训练学生通过语境,即上下文的线索猜测生词词义。

阅读课主要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不是培养其言语表达能力,因此不应该要求学生过多地运用已学过的或者阅读材料中新出现的词汇做表达性练习,只要学生按照要求读懂了就算达到了目的。

2.单句、短句的阅读理解训练

阅读理解语言材料不是逐词阅读,而是通过词组、意群、句子的 阅读理解来完成的。因此,这一阶段应注重训练学生从词阅读转向词组、意群的认读,用词组意群作为基本单位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完整地理解意群所表达的意思,进而理解句义。做法是:初期,将按词组、意群划分好的句子“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认读并理解句义。以后,由学生自己做这种划分,并就句义做出解释。

3.长句、复句的阅读理解训练

阅读理解长句,应从整体人手,训练学生找出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宾语,抓住句子的主干,理解起来就容易了。

对于复句,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对连接主从句的关联词语的理解。各个关联词语具有不同的语法功能,表示不同的意义。如: 表示选择:不是„„就是„„ 表示递进:不但„„而且„„ 表示因果:因为„„所以„„ 表示转折:虽然„„但是„„ 表示假设:如果„„那么„„

表示条件:只要„„就„„

对这类复句的阅读理解应训练学生抓住句中的关联词语,搞清它们的意义和功能。句子间的关系清楚了,理解起来就容易了。

汉语中有不少不用关联词语的复句,即所谓的“意合句”。这类 复句理解起来比较难,因为复句间的关系无明显的形式标志。对此,应训练学生先搞清每一个句子的意思,再分析、摸清句子之间的关 系,最后从整体上理解复句。

另外,汉语中还有些独特的句式和表达习惯,如:“把”字句、兼语句、紧缩句、省略句、双重否定句,等等。对此可给出具体实例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进行理解。

4.本阶段阅读技能指标

阅读技能中,理解和速度是两个重要的方面。阅读的主要目的是理解作者用文字符号所表达的思想,没有理解的阅读等于浪费时间,是毫无意义的。而没有一定的速度,也难以达到更快、更多地接受信息的目的。

本阶段阅读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但对速度也有一定的要求。经过本阶段的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指标要求达到

(1)能看懂没有新的语法现象、生词不超过2%的语言材料,阅 读速度达到80~100字/分钟,理解正确率90%以上。

(2)能看懂基本没有新语法现象、生词不超过2%的较熟悉的材 料,阅读速度达到100—120字/分钟,理解正确率在80%以上。

(三)短文阶段

词句的理解只是阅读的基础,而真正有意义的阅读是阅读具有连贯思想内容的文章。阅读整篇文章的能力主要是指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掌握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本阶段阅读课教学主要就是培养学生阅读语篇的能力,着重训练学生如何尽快地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主内容并进行略读、查阅等快速阅读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完成本阶段的学习后,初步具备阅读汉语书面语的能力。

1.段落的阅读理解训练

段落,即自然段,是篇章的最小组成部分。如何尽快抓住段落的中心思想,把握段落的内容,是段落阅读理解训练的重点。

(1)抓段落的中心思想。一般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都有提示段落中心思想的句子——段落主句,要培养学生敏锐地识别段落主句的能力,这样有助于较快地、准确地抓住段落的中心思想。

有些段落,其中心思想不是用一两个句子直接表述的,而是在段 落中间隐含着。因此,除了训练学生通过识别段落主句来抓段落的中心思想以外,还要训练学生能够通过对所读材料进行概括和归纳来找出中心思想。

(2)把握段落的内容。组成段落的句子都是围绕其中心思想,按照一定的意义联系和结构形式展开的。句子中间常常使用一些表明层次和逻辑关系的词语,如:“首先”、“然后”、“第一”、“第二”、“因 为”、“所以”、“虽然”、“但是”,等等。抓住这些连旬成段的词语可以帮助学生搞清句子之间的关系,进而把握段落的内容。

2.篇章的阅读理解训练

初级阶段阅读课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汉语篇章的能力。篇章是文章的组织结构,它具有两个层次,一是:“段落”,即 “自然段”,这是篇章的最小组成部分,是外部结构,是文章思想内容在表达时由于间歇、转折、强调等情况而形成的行文上的停顿。二是“层次”,又称“语意段”,它是篇章的内部组织,是文章的内容,作者思路行进的步骤。篇章的阅读理解训练应从整体人手,训练学生首先把握篇章的中心思想,这可以通过寻找篇章的主题句或主题段来完成。然后按照自然段一语意段的脉络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摸清篇章的内部结构,搞清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支持篇章中心思想的各个细节。

篇章的形式衔接手段与篇章的语义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阅读篇章,可以以形式衔接手段为标志去了解篇章语义发展的基本线路。汉语篇章的形式衔接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使用关联词语,运用指代和省略,等等。训练学生对汉语篇章中各种形式衔接手段的敏感,有助于汉语篇章的阅读理解。

3.快速阅读技能训练

理解和速度是阅读技能训练中应注意的两个重要方面。妥善安排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之间的正确、合理的比例,促使它们平衡发展是达到最佳阅读效果的关键。理解和速度要协调发展。在正确理解70~80%内容的基础上求速度是最有效的阅读教学。快速阅读正是在保证这一正确理解率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所进行的阅读活动。

快速阅读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阅读面,有助于积累 词汇,丰富语感。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和阅读技能后,应培 养、训练其快速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读,如:略读、查阅等。

略读。略读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文章大意,而不求全面、透彻地解全部内容。略读训练重点要放在如何抓住文章主题,抓住段落中反映中心思想的主题句及关键性词语,如:文章的标题,第一、二段文字,各段落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文章末尾的结尾性段落,等等。

查阅。查阅的目的是为了查找某一具体问题的答案,一旦找到了答案,阅读过程即告完成。查阅训练可这样进行:先让学生思考所查资料文字上的特点,估计一下可能在何处查到,而后再在确定的查找范围内“搜索”,找到后,一般就不必再往下读了。

快速阅读(略读、查阅)有十分明确的阅读目的,与普通阅读相比,一般其时间短,阅读量大,因此不能像普通阅读那样期望对整篇文章有较高的理解正确率,能达到70%一80%就可以了。

4.应达到的阅读技能指标

学生在完成本阶段阅读课学习后,要达到如下要求:

(1)能阅读生词不超过2%、无关键性新语法点的语言材料,阅读速度为120~140字/分钟,理解正确率为90%以上。

5.美猴王汉语大纲 篇五

由于教学对象太过小

不用系统地学习声母 韵母

主要让他们从感知的角度来学习实物

根据这些有趣的实物学习一些简单的单词

发音 和拼写。

教学目的:学生会认读简单的汉语汉字,可以根据图片来认读汉字和拼音,会读会写简单的韵母和拼音.教学手段:借助图片,卡片,实物等道具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学大纲: 第一课时: NATURE 1.教学生读写韵母 “a”.运用卡片的形式,讲A这个韵母一图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看

有趣且形象

并教他们唱4声声调歌

老师领读

学生跟读的方式

再个别读 正音让学生掌握其发音方式。

2.按照课文的形式 将云

星星

月亮

太阳

树等自然现象展现给学生看

并教他们认识这些自然物

着重介绍每个自然物的特点 让学生从特点中找差异,让他们能清楚的辨识。在认识这些自然物的基础上,教他们读这些自然景物的词汇

并拼写它们。老师领读,学生模仿并拼读,最后齐读,老师正音。

3.按照课文的方式

将这些自然景物的特点呈现出来 并编成儿歌

教学生学唱 方便他们更好的掌握。4,练习阶段。给他们一些图片 让他们认读 并用着色或者画图的方式讲一些自然景物描绘出来。也可以剪纸,将这些事物剪出来。5.最后 将本课学习到的自然景物 再复习一遍

知道怎么拼读它们 知道它们在中文里怎么表示。

第二课时:numbers 1.在黑板上写1 2 3 4 5 6 7 8 9 10 附带拼音 汉字和阿拉伯数字

让学生有个直观的印象

老师领读

学生模仿 再认读

老师正音。2..教学生读写韵母 “o”.运用卡片的形式,讲O这个韵母一图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看

有趣且形象

并教他们唱4声声调歌

老师领读

学生跟读的方式

再个别读 正音让学生掌握其发音方式。像公鸡早上叫的那个音。告诉他们怎么模仿。

3给他们展示图片

教学生每个数字代表的意义

如同课文里介绍

用有趣的图片来表示

方便学生记忆和理解。并汇编数字歌 教学生怎么读唱

4.练习阶段。按照课文的方式

给学生操练

让学生分组练习怎么辨识数字

和拼写 简单的数数。

5.最后将课文学习的数字和韵母复习一遍。老师领读

学生拼读

再点人读

老师正音。第三课时:Animals 1.用PPT展示课文中动物的图片

并带有汉语和拼音

让学生对这些动物有个大致的印象。老师再教学生读这些单词

老师领读 学生模仿 老师再正音。用一些动物卡片 给学生认读。

2.教学生读写韵母 “e”.运用卡片的形式,讲e这个韵母一图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看

有趣且形象

并教他们唱4声声调歌

老师领读

学生跟读的方式

再个别读 正音让学生掌握其发音方式。像天鹅唱歌时候的样子(可以放天鹅唱歌的视频)

3.给他们放图片,辨别每个动物的特点

学会认识不同的动物

并将这些差异汇编儿歌

教学生唱儿歌

学习记忆。

4.练习阶段。举一些图片,让学生辨识,并读出她们。采用画画的形式画出动物的大致形状 并读出它们的名字。或者根据动物的特征给图片上色。5.最后复习本课学习内容

。巩固所学的知识。第四课时:COLORS 1.用不同颜色的动物的卡片和图片给学生看

并附带中文的拼音和汉字。老师教学生辨识这些不同颜色,并领读这些颜色单词的发音,让学生模仿跟读。老师再点读,学生认读,老师正音。

2.教学生读写韵母 “i”.运用卡片的形式,讲i这个韵母一图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看

有趣且形象

并教他们唱4声声调歌

老师领读

学生跟读的方式

再个别读 正音让学生掌握其发音方式。

3.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对应的动物

并将这些颜色汇编成儿歌

教学生唱儿歌

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记忆不同的颜色在汉语里怎么说。

4.练习阶段。用给图片上色的方式

呈现不同的实物图片

让学生辨识上色

并读出其颜色。

5.最后 复习本课所学的颜色

巩固几种颜色在汉语里的读法。第五课时:fruits 1.老师带几种常见的水果去教室

并教学生认识这些 水果

再用PPT展示这些水果的图片

附带中文汉字和拼音,老师领读这些水果单词

学生模仿认读

老师再点读

并正音。将这些词汇板书在黑板上。2.采用带音法教“u”,运用卡片的形式,讲u这个韵母一图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看

有趣且形象

并教他们唱4声声调歌

老师领读

学生跟读的方式

再个别读 正音让学生掌握其发音方式。

3,用常见水果的特征 汇编成儿歌

教学生唱儿歌 从而记忆这些水果的特征和发音。4.练习阶段:老师将带来的水果给不同的学生认读,如果正确可以将水果奖励给学生吃。5,最后 复习本课学习到的水果,巩固其发音和拼写。第六课时:necessities of study 1.利用教室里现有的学习用具,指给学生看 并教他们怎么读这些学习用具。老师领读,学生模仿的形式。老师在旁边正音。

2.运用卡片的形式,讲“ü”这个韵母一图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看

有趣且形象

并教他们唱4声声调歌

老师领读

学生跟读的方式

再个别读 正音让学生掌握其发音方式(像小魚冒泡那樣)。

3.用學習用具編兒歌,教学生唱,从而教学生认识这些东西的用处

和在中文里的发音方式。

4.练习阶段。展示图片

让学生认读这些学习用具。并说出它的用处。5.复习阶段。复习本课学习到的学习用品。

6.汉语综合考试大纲 篇六

语言学及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理论

一 语言学

一、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一)关于语言的起源

(二)语言的发展

1. 语言要素的发展 2. 语言发展的原因 3. 语言发展的规律

二、语言的本质

(一)语言的性质

1. 语言的本质属性 2. 语言和言语

(二)语言的结构

1. 语言的子系统

2. 语言的结构关系:组合和集合

(三)语言的功能

1. 语言的社会功能 2. 语言与文化 3. 语言与心理

三、语言的类型分类和谱系分类

(一)词法类型

1. 词根语 2. 屈折语 3. 粘着语

(二)句法类型

(三)语言的谱系分类

四、语音和音位学

(一)语音的特点和属性

(二)音素、音节和国际音标

(三)元音、元音的发音原理和舌位图

(四)辅音、复印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五)音位、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

(六)音位变体

(七)语流音变

五、词汇和词汇学

(一)词和词汇

(二)词义的构成和义素分析

(三)词汇的构成

(四)造词、构词、构词规律与词的内部结构

六、语法和语法学

(一)语法、语法意义、语法范畴

(二)语法形式和语法手段

(三)语法单位:语素、词、词组(短语)、句子

(四)自由语素和粘着语素

(五)词类划分和词类功能

(六)词组分类与组合歧义

(七)句子、句子成分和句子的分类

七、文字和文字学

(一)文字、文字的性质和特征

(二)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三)文字的起源和发展

二 语言习得理论

一、语言习得理论概述

二、儿童语言习得

三、第二语言习得

(一)语言对比分析

(二)语言偏误分析

(三)中介语理论

(四)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外部因素

(五)第二语言习得的个体差异

三 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性质和目的

(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汉语作为母语教学之异同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类型

(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课程类型

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目的、教学原则的确定

(三)课程设计与教学大纲

(四)课程规范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课堂教学

(一)课堂教学的性质和地位

(二)课堂教学的内容

1. 语言和文学知识、语音、词汇、语法、汉字 2. 言语能力:听、说、读、写、译

(三)课堂教学的原则、方法、技巧

四、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一)语法翻译法

(二)直接法

(三)听说法

(四)功能法

(五)交际法

(六)任务教学法

五、教材的编写、选择与使用

(一)教材分类

(二)教材编写原则

(三)教材编写依据

(四)教材编写实施

(五)教材分析和评估

六、测试与评估

(一)测试的作用与目的

(二)测试的种类

(三)命题

(四)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

四 汉语作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一、跨文化交际

(一)定义

(二)文化差异与交际障碍

(三)文化的冲突与适应

(四)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

二、文化教学的层次

(一)语言中的文化因素

(二)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

(三)专门文化知识

三、文化教学原则与方法

(一)基本原则

(二)教学方法

五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一、计算机及常用软件的使用

二、现代声像技术的应用

三、汉语知识与言语技能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四、网络远程汉语作为外语教学

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部分

一 概论

一、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

二、普通话和方言

(一)汉民族共同语

(二)口语和书面语

(三)现代汉语七种主要方言:北方话、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

(四)推广普通话

三、现代汉语的主要特点

二 语音

一、汉语语音概说

(一)基本概念

1. 音素 2. 音节

3. 声母、韵母、声调

(二)汉语语音的特点

1. 辅音的特点 2. 元音的特点 3. 声调的特点

(三)汉语拼音方案

1. 方案的基本内容

2. 方案的优点及在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二、声母

(一)声母的发音部位

(二)声母的发音方法

(三)声母总表

三、韵母

(一)单元音韵母发音要领

(二)复元音韵母的构成及发音要领

(三)鼻韵母的构成及发音要领

(四)元音α,e,i,u的发音变化

(五)韵母总表

四、声调

(一)调值和调类

(二)普通话的四声

(三)五度标记法

五、音节

(一)汉语音节的结构

(二)汉语音节结构的特点

(三)汉语音节的拼写规则

六、语流音变和语调

(一)汉语的语流音变

1. 轻声 2. 儿化 3. 变调

3.1 上声的变调 3.2 “一”“不”的变调 4. “啊”的变调

(二)汉语语调

1. 重音 2. 句调 3. 停顿

七、语音规范

(一)语音规范的标准

(二)普通话水平测试

三 词汇

一、汉语词汇概说

(一)什么是词汇

(二)词汇单位

1. 语素

1.1 什么是语素 1.2 语素类型 2. 词

2.1 什么是词

2.2 语素、字与词的关系 3. 固定词组 3.1 专名 3.2 熟语

二、汉语词的构造

(一)单音词和复音词

1. 单音词 2. 复音词

(二)词根和词缀

1. 词根 2. 词缀

(三)单纯词

1. 什么是单纯词 2. 单音节单纯词 3. 多音节单纯词

(四)合成词

1. 什么是合成词 2. 合成词的构成方式 2.1 复合式 2.2 附加式 2.3 重叠式

(五)简称 1. 什么是简称 2. 简称的方式

三、词义

(一)什么是词义

(二)词义的性质

(三)词义的构成

1. 理性义 2. 色彩义

(四)单义词、多义词和同音词

1. 单义词

1.1 什么是单义词 1.2 单义词的种类 2. 多义词

2.1 什么是多义词

2.2 词的基本意义、引申意义和比喻意义 3. 同音词

3.1 什么是同音词

3.2 同音词和多义词的联系与区别

(五)同义词和反义词

1. 同义词

1.1 什么是同义词 1.2 同义词的辨析 2. 反义词

2.1 什么是反义词 2.2 反义词的类型

四、汉语词汇的构成

(一)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二)熟语

1. 熟语及构成 2. 成语

2.1 什么是成语 2.2 成语的特点 3. 惯用语

3.1 惯用语的构成 3.2 惯用语的特点 4. 歇后语

4.1 歇后语的构成 4.2 歇后语的特点

(三)词汇系统的发展变化

1. 新词的产生 2. 旧词的消亡 3. 词义的演变

五、词典

(一)词典的种类

(二)词典的使用

六、词汇规范化

(一)词汇规范化的原则

(二)词汇规范化的内容

(三)异形词的整理

四 语法

一、汉语语法概说

(一)什么是语法

(二)语法单位

1. 语素、词、词组、句子

2. 汉语四种语法单位之间的关系

(三)汉语语法的特点

1. 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 2. 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 词组的构造规则和句子的构造规则基本一致 4. 有丰富的量词 5. 有复杂的补语系统

二、汉语词类

(一)什么是词类

(二)词类划分的依据

(三)现代汉语词类概貌

1. 实词与虚词 2. 体词和谓词

(四)名词

1. 名词的主要语法功能 2. 名词的分类

3. 时间词、处所词、方位词

(五)动词

1. 动词的主要语法功能 2. 动词的几个小类

2.1 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 2.2 助动词(能愿动词)2.3 趋向动词

2.4 自主动词、非自主动词 3. 动词的重叠 4. 离合词

4.1 什么是离合词 4.2 离合词的用法

4.3 离合词和短语的区别

(六)形容词 1. 形容词的主要语法功能 2. 形容词的基本类别 2.1 性质形容词 2.2 状态形容词 3. 形容词的重叠

4. 名词、动词、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主要区别

(七)区别词

1. 区别词的语法功能 2. 区别次与形容词的区别

(八)数词

1. 数词的语法功能 2. 数词的分类 3. 数词的方法

(九)量词

1. 量词的语法功能 2. 量词的分类

3. 量词和名词的搭配 4. 量词的重叠 5. 数量词

5.1 数量词的语法功能 5.2 数量词重叠 5.3 时间量的表达

(十)代词

1. 代词的分类

2. 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 3. 人称代词的虚指用法

(十一)副词

1. 副词的语法功能 2. 副词的分类 3. 常用副词辨析

4. 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的区别

(十二)介词

1. 介词的语法功能 2. 介词的分类 3. 常用介词辨析

(十三)连词

1. 连词的语法功能 2. 连词的分类

3. 连词与关联副词的区别 4. 连词与介词的区别

(十四)助词

1. 助词的语法功能 2. 助词的分类 3. 常用助词辨析

(十五)语气词

1. 语气词的特点 2. 语气词的分类 3. 常用语气词辨析(十六)叹词(十七)象声词(十八)词的兼类

1. 什么是兼类词 2. 同音词与兼类词

三、句法结构

(一)什么是句法结构

1. 句法结构和语法关系

2. 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

(二)五种基本的句法结构

1. 偏正结构

1.1 定语和“的” 1.2 状语和“地” 2. 述宾结构

2.1 述语与宾语之间的语法关系 2.2 述语与宾语之间的语义关系 2.3 双宾语 3. 述补结构

3.1 述语与补语之间的语法关系 3.2 补语的类型

3.3 补语和宾语的区别

3.4 可能补语和状态补语的区别 4. 主谓结构

4.1 主语与谓语之间的语法关系 4.2 主语与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 5. 联合结构

(三)其他句法结构

1. 方位结构 2. 介宾结构 3. “的”字结构

(四)几种特殊的句法结构

1. 连谓结构 2. 兼语结构 3. 连锁结构 4. 复指结构

(五)复杂的句法结构与层次分析法

1. 句法结构的层次性 2. 层次分析法的分析程序 3. 复杂结构的层次分析 4. 歧义结构的层次分析

四、句子

(一)句子成分

1. 句子的一般成分 1.1 主语 1.2 谓语 1.3 宾语 1.4 定语 1.5 状语 1.6 补语

2. 句子的特殊成分 3. 句子成分分析法

3.1 中心成分和附加成分

3.2 句子成分分析法的分析程序

(二)句子的结构类型

1. 单句和复句

2. 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三)句子的语气类型

1. 陈述句 2. 疑问句 2.1 是非问句 2.2 特指问句 2.3 选择问句 2.4 正反问句 3. 祈使句 4. 感叹句

(四)句子的特征类型

1. 是字句 2. 有字句

3. “是……的”句 4. 把字句 5. 被动句 6. 存现句 7. 比较句

(五)句子的主要变化

1. 倒装 2. 省略 3. 紧缩

(六)句子的特殊成分

1. 插入语 2. 称呼语 3. 感叹语

(七)句型变换

1. 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变换 2. 把字句与被字句的变换 3. 主谓谓语句的变换 4. 存现句与主谓句的变换

五、复句

(一)复句与关联词语

(二)复句的类型

1. 联合复句 1.1 并列复句 1.2 承接复句 1.3 递进复句 1.4 选择复句 1.5 解说复句 2. 偏正复句 2.1 转折复句 2.2 让步复句 2.3 因果复句 2.4 目的复句 2.5 假设复句 2.6 条件复句

3. 多重复句的分析 4. 紧缩句

六、句群

(一)什么是句群

(二)句群的类型

(三)多重句群

(四)句群和复句、段落的关系

七、常见语法错误

(一)搭配不当

(二)残缺与多余

(三)语序不当

(四)句式杂糅、关联不当

八、标点

(一)种类

(二)用法

五 汉字

一、汉字概说

(一)汉字的性质

(二)现代汉字的特点

二、汉字造字法

(一)古代“六书”

(二)现代汉字的结构方式

1. 会意 2. 形声 2.1 形声字的类型 2.2 形旁和声旁的作用

2.3 形声子常见形旁及其所表字义的类属 2.4 形旁和声旁的局限性

三、汉字的演变与构造

(一)汉字形体的演变

(二)汉字的构造

1. 笔画 2. 部件 3. 整字

(三)汉字的书写规则

(四)繁体字与简化字

(五)异体字与异读字

1. 异体字的读音 2. 异读字的读音

四、常用汉语字典、字表及检字法

(一)常用汉语字典、字表

1. 字典 2. 字表

(二)检字法

1. 部首检字法 2. 笔画检字法

3. 汉语拼音字母检字法

五、汉字的规范

(一)汉字规范的基本任务

1. 定量 2. 定形 3. 定音 4. 定序

(二)规范汉字

1. 传承字 2. 整理字

(三)汉字的简化

(四)异体字的整理

六 修辞

一、什么是修辞

二、常用修辞格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双关、仿词、反语、设问、反问、反复等。

古代汉语部分

一 汉字

一、汉字的形体结构

(一)“六书”

(二)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

二、汉字形体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文、篆文、隶书、楷书

三、古书用字中的字形情况

(一)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二)假借字、通假字

二 音韵

一、古音基本常识

(一)双声与叠韵

(二)中古声调的“四声”

二、古音通假

三、古代的注音方法

(一)直音法

(二)反切法

三 词汇

一、古代汉语词汇的构词特点

单音词、复音词(叠音词、连绵词、复合词)、偏义复词

二、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

(一)古今意义基本未变

(二)古今意义完全不同

(三)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

三、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和比喻义

(一)本义

(二)引申义

(三)假借义和比喻义

四、同义词和反义词

(一)一词多义与一义多词

(二)同义词

(三)反义词

四 语法

一、古代汉语实词

(一)词类活用

1. 使动用法 2. 意动用法

(二)名词作状语

(三)称数法

二、古代汉语常用虚词

三、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次序和省略

(一)宾语前置

(二)介词结构后置

(三)句子成分的省略

四、古代汉语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二)被动句

(三)否定句

(四)疑问句

五、古代汉语常见习惯句式

(一)如何、奈何、若何

(二)何以……为、何……为

(三)……孰与……

(四)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

五 古书的注释

一、古书旧注的类型

二、古书旧注的内容

三、古书旧注词语训释方法

(一)因形求义

(二)以音别义

(三)随文释义

四、古书旧注常用术语

曰、为、谓之、犹、貌、读为、读若、读如等。

五、小学

六 工具书

一、《说文解字》及汉字常用字典

二、《尔雅》及词汇常用专书

三、《方言》

四、虚词工具书

七 古书的标点和翻译

一、古书的标点

二、古书的翻译

中国文化

一、中国文化(一)中国文化概论

1、中国文化的内涵

2、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

3、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二)中国语言文字与文化

1、方言与地域文化

2、汉字文化

3、汉语言文字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4、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文化(三)中国历史

1、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形成

2、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

3、中国历史上的太平盛世

4、中国历史名人

5、中国史学名著(四)中国哲学

1、中国哲学的主要概念

2、诸子百家

3、两汉经学

4、魏晋玄学

5、宋明理学

6、清代朴学

7、当代新儒学(五)中国宗教

1、中国原始宗教与信仰

2、中国本土宗教的起源与发展

3、外来宗教的传播与发展(六)中国古代制度

1、政治制度

2、经济制度

3、宗法制度

4、礼乐制度

(七)中国古代社会

1、士农工商

2、婚姻家庭

3、姓氏名号

4、三教九流(八)中国文学

1、诗歌

1.1古代诗歌的发展及特点 1.2 现当代诗歌的发展及特点

2、散文

2.1古代散文的发展及特点 2.2现当代散文的发展及特点

3、戏曲

3.1古代戏曲的发展及特点 3.2现当代戏曲的发展及特点

4、小说

4。1 古代小说的发展及特点 4.2现当代小说的发展及特点(九)中国艺术

1、书法

1.1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演变 1.2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2、绘画

2.1中国画艺术的发展与演变 2.2中国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3、音乐

3.1音乐艺术的发展与演变 3.2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十)中国古代科技与教育

1、古代科技名著

2、古代重大发明创造

3、科举与教育

4、书院教育的地位和影响(十一)中外文化交流

1、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与发展

2、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大事件

3、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

7.汉语综合考试大纲 篇七

2016年10月, 在对12个联邦主体1500名9~11年级的中学生进行了汉语测试后, 俄罗斯教育科学督察署新闻中心宣布, 自2017年秋季开始, 汉语将作为俄罗斯国家统一考试 (大学入学考试) 和会考的外语考核科目。今后, 俄罗斯的考生在参加国家统一考试时将可以从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和汉语当中任选一种。

自2015年起, 俄罗斯教育科学督察署就陆续对汉语考试推广进行实验性测试, 内容包括对3000名学生的汉语知识测试以及选拔教师、培训考试命题专家。目前, 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汉语教研室主要负责汉语考试命题工作, 同时, 该大学联合俄罗斯联邦考试院制订的汉语教育纲要也即将送达教科部待审。该教研室主任库尔鸠莫夫指出, 俄罗斯国内对学习汉语的热情高涨, 今年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汉语专业的录取率是1:20, 在34个联邦主体的123所学校里学习汉语的中学生大约有17000名。

(来源:《现代教育报》)

8.零基础汉语综合课的课堂教学分析 篇八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零基础汉语的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中文。零基础的汉语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针对如何教好这样入门级的学生,本文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分析了零基础汉语综合课的课堂教学,并提出了一些课堂教学方面的建议与方法。

【关键词】对外汉语 零基础 综合课 课堂教学

对外汉语零基础的语言课程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留学生的汉语水平都是零,而有些学生更不会说英语。在此情况下,老师如何能与学生沟通,如何让学生上课的时候能听懂,如何让学生对汉语、汉字感兴趣等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些都要在汉语零基础的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因此,汉语零基础的课堂教学对保持与提高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以及对留学生长期的汉语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以案例的形式来反映汉语零基础综合课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

1.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含义

所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是指“教师以汉语为教学内容,以课堂为教学环境,指导学生提高汉语交际能力的活动和过程。”“在语言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解要‘少而精,学生的练习要‘多而巧,教学的作用主要是组织学生活动,语言课堂教学比一般的课堂教学更讲究学生的参与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汉语零基础的课堂里,教师要以传授或复习语言知识为原则,以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为目来设计课堂,这样,学生在玩乐中就能掌握知识,学生们的兴趣也会随着快乐的学习而不断增长。

2. 如何组织零基础综合课的汉语课堂教学

2.1做好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备知识、备学生、备游戏。教授初级班的学生,针对班级的情况和学生语言掌握的快慢来备课是前提。那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考虑诸多因素,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就是学生的兴趣。”因此老师们要注意每一堂课的内容与活动都要新颖。如此一来,学生们对汉语知识的学习就会一直保持积极的兴趣。

2.2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教师,如何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相互学习、交流,那是很重要的。”所以,老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地设计各种活动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每个学生都能自觉地、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来。”这样,不仅出勤率可以保证,而且大家能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学习到知识,让学生感觉汉语很简单、很有趣。下面以几个案例来进一步讨论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

2.2.1肢体语言辅助法

对于零基础的班级,为了让留学生从视觉上可以很快地理解汉语、接受汉语,让留学生觉得入门汉语很容易,老师的肢体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讲解教学内容、发出指令都大量使用肢体语言对老师以后的教学效果及保持与提高留学生对学习汉语的兴趣也是很有帮助的。

案例1

问题:这是一个零基础的班级。班里有来自不同国家的20个留学生。这样一个初级班,有人会说英语,有人只会说本国母语。而学生对汉语的了解与掌握水平也不一样。刚开始的时候老师与学生沟通都很困难。这样的班级,如何让学生在课上理解老师的意图,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指令做活动就成为了一个首要考虑的问题。

解决方法:在刚开学的一个多月里,老师可以这样做:课上多用简单的汉语来讲授课程与发号指令做活动,在课件中附图片,不断地配上肢体语言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每节课老师可能都会筋疲力尽,但是经过一个多月,老师在课上基本可以用简单、慢速的汉语而不再需要手舞足蹈的讲解。老师会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会觉得很有成就感,更能体会到教学的真正乐趣。

2.2.2图形动画理解法

中国汉字的学习是零基础学生的一个难点。为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教师应充分利用中国汉字的图画性,把单纯的讲授改成学生容易接受的视频动画或图画,使学生真正理解和体会汉字的演变与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用这种方法教授汉字的好处就是学生容易接受,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认知与书写汉字的兴趣,又可以加深学习印象。

案例2

问题:汉字的认读与书写是汉语教学的难点。尤其对于零基础的留学生,如果引导不好就会让学生产生恐惧感和排斥心理。

解决方法:老师可以先播放一部由汉字图形,象形文字编织成的动画,在看动画时,学生把汉字看成一个个浓缩和进化了的图画。学生会认为书写汉字就跟画画一样,很有趣。在学习汉字中,每遇到一个汉字,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先想象,然后再到黑板前把它画成图形,这样,既可以鼓励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又可以锻炼他们动脑思考的习惯。

结语

教授零基础班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课堂中的主要时间是练习,但是,没有老师的讲授又何来练习可言?因此,教师一定要把多媒体课件制作得形象、易懂。除了课件,还有图片、表格、各种场景的道具等等,这些教学素材的综合运用,使留学生每一节课都可以在多种多样的教学中学习到新的知识。在这项艰巨的任务中,笔者相信只要老师用心备课,用心教课,课堂就会丰富多彩;只要老师有恒心、有耐心,学生们就会在快乐中学习到语言知识,感受到中国文化,让老师们把这颗五彩的“心”在汉语课堂教学中送给每一个来到初级班学习汉语的留学生。

【参考文献】

[1]杨惠元. 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2]杨惠元. 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3]周小兵.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

9.对外汉语教学入门考试整理 篇九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3个含义

1.教学:

a)定义:“教师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b)过程: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测试 c)教学类别和模式也属于教学范围。2.学科

a)作为一个学科,对外汉语教学不仅包括教学,而且包括跟教学密切相关的理论研究和系统研究。

b)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对外汉语教学至少涉及四个方面:语言层面、心理层面、教育层面和技术层面。3.事业

a)对外汉语教学是国家、民族的事业。b)任务:加快孔子学院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大力推进教材编写和发行体制创新; 构建全球汉语网络平台; 改革与创新汉语考试。

二、第一语言和本族语的关系

1.第一语言:孩子最早习得的语言,也就是从父母或周围他人那里自然习得的语言。2.母语:传统上指本国或本民族的语言。3.本族语:本民族的语言。

三、习得理论包含哪几个方面

1.强化论:

a)理论依据: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 b)代表人物:【美】斯金纳

c)内容:儿童学习说话就是对环境或成人话语作出合适的反应,反应正确就会得到奖励,使之受到强化并形成语言习惯。无法解释语言习得的复杂情形。

2.传递论

a)理论依据: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 b)代表人物:【美】奥斯古德

c)内容:内在刺激产生的内部反应可以用来解释语言媒介如何表现不在眼前发生的事,以及根本没有发生的事。无法解释语言习得的复杂情形。

3.内在论

a)理论依据:心灵主义 b)代表人物:【美】乔姆斯基

c)内容:儿童天生具有语言习得机制,使其能对所接触的语料进行处理。当儿童发现了语言的深层结构并将之转换为表层结构的规则时,就可以创造性的应用语言了。

4.认知论

a)理论依据: b)代表人物:【瑞士】皮亚杰

c)内容:儿童的语言发展,就是天生能力和客观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的认知活动和语言活动相互促进。

四、国内汉语教学类别

1.汉语预备教学:为准备在中国高等院校学习某些专业的外国留学生进行的汉语教学。完成学习时一般要求参加汉语水平考试(HSK)。

2.汉语进修教学:不以获取文凭为目的的汉语教学,主要目标是提高汉语语言能力和汉语交际能力。3.汉语言本科教学:培养适应现代国际社会需要、具备良好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汉语专门人才。4.对外汉语本科教学:培养对外汉语教师为目标的本科教学。

5.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硕士生博士生培养:培养对外汉语教师和研究人才为目标的研究生教学。6.汉语国际教育:满足全球对汉语师资的需求。第二章 教学法与课堂教学

五、教学法(语言学基础、心理学基础、代表人物、代表作)

1.定义:教学理论。并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吕必松(1994):语言教学法研究对象是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和这个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以及测试等广泛的领域。

2.地位:

a)跟教学总体设计的关系:教学法跟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途径和教学手段的使用都有紧密的联系。

b)跟教材设计的关系 c)跟课堂教学的关系 3.传统教学法

a)语法——翻译法

 时期:18世纪末  代表人物:奥伦多夫

 理论基础:语言学基础是传统语言学;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哲学基础是唯理主义

 过程:先教字母的发音和书写;然后系统进行语法教学,边讲边译;最后阅读课文,逐词翻译。b)阅读法

 时期:20世纪初  代表人物:魏斯特  代表作:《新方法读本》

 特点:让学生从开始学习时就产生兴趣;通过课文学习生词;词汇越少,其使用范围越大;课文内容适合学生的年龄。

c)直接法*  时期:20世纪后半叶

 代表人物:贝力兹、帕尔默

 理论基础:语言学基础是结构语言学;心理学基础是联结主义心理学。

 原则:建立语言与客观世界的直接联系;教学手段:口语伴随动作或图画展示;通过模仿的方式重复所学的语句;口语领先;.趣味性、循序渐进、由具体到抽象。

d)听说法

 时期:20世纪40年代 美国

 理论基础:语言学基础是描写语言学;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 过程:模仿;重复;翻译;轮转;重复与翻译;对话 e)认知法

 时期:20世纪60年代  代表人物:卡鲁尔

 理论基础:语言学基础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心理学基础是以奥苏拜尔为代表人物的认知心理学。

 原则: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母语应该在教学中加以利用;衔接相关的知识;听说读写并进;教学顺序由语言能力到语言表现。

f)全身反应法

 时期:20世纪60年代  创始人:【美】阿舍尔

 原则:先有充分的理解性能力的听,才能自然地转移到说;全身动作是发展理解性能力的关键;指令是基本的交际;等待学生自然地产生说话愿望并付诸行动,不要强迫。

4.人本主义教学法

a)静默法

 时期:20世纪60年代  创始人:【英】加特诺

 原则: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启蒙者;口语领先;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促使学生用少量的词汇创造大量的句子。

b)启示法

 时期:20世纪60年代中期  创始人:【保加利亚】罗札诺夫

 原则:创造舒畅愉快的环境气氛;让学习者大脑两个半球同时发挥作用;用种种手段让学生得到启示。

c)咨询法(社团语言学习法)

 时期:20世纪60年代初  创始人:古兰

 特点: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只学口语,不学书面语;依赖母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实现有母语到目的语的过渡。

5.交际型教学法

a)功能法(交际法)

 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

 创始人:美国纽约州教育部门  代表作:《现代语言交际大纲》

 对外汉语教学吸取了功能法的内容。b)任务式教学法*  时期:20世纪80年代 英国  代表人物:伯拉胡、纽南

 特点:将真实的语言材料引入学习环境中;意义优先;以完成任务为评估标准;重结果而不重形式。

 原则:语言、情景真实原则;形式与功能相结合原则;任务的阶梯型原则;以做促学的原则。 步骤:分析教学内容;从教材提供的任务建议中选择合适的任务;确定结果,重视评价。c)内容教学法

 注重专题内容的学习,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d)3P教学法*  时期:20世纪70年代

 阶段:呈现(presentation);操练(practice);运用(production)

6.创新教学法

a)全语言教学法

语言教学面对的是全学习者,包括学习者的需要、兴趣、特长及弱点。全语言(全文、全语言技能、全语言环境)教学需要的是全教师、全方法。b)体裁教学法

 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

 定义: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运用体裁分析理论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方法。 步骤:体裁分析、模仿分析、小组讨论、独立分析、深入分析、模仿写作 c)“四位一体”教学法(4P法)

 阶段:预习(preparation);呈现(presentation);操练(practice);运用(production) 特点:以知识为基础,以学习为中心,以质量为导向,以素养为目的。

第三章 第二语言习得

六、对比“等级”

1.0级: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某个语言点没有差异。【英汉语序“主谓宾”】 2.1级:第一语言的两个语言项等于第二语言的一个语言项。【borrow、lend:借】 3.2级: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在第二语言中不存在。【英语中的“格”】 4.3级: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在第二语言中的等值项有不同的分布。【被动句的标记】 5.4级:第一语言的语言项和第二语言没有相似之处。【声调】

6.5级:第一语言中一个语言项在第二语言中有两个或多个语言项与之对应。【aunt/uncle】

七、对比分析的程序

1.经典程序:

a)描写:对学生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准确、清晰的描写。b)选择:选择一定的语言项目、规则或结构进行对比。c)对比:找出两种语言关系中的特殊点。

d)预测:对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难点进行预测。2.实用程序:

a)发现:在教学中发现值得进行对比研究的语言点。

b)选择:发现的问题与母语关系密切,需要进行对比研究。

c)对比与解释:通过细致的描写、精心的对比,找出某些语言点在两种甚至多种语言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能够解释学习者偏误的生成原因和路径。

d)教学:通过对比等级、困难等级认定,结合教学实践,找出该语法点的最佳教学方法。

八、偏误分析的步骤

1.语料收集和选择

a)自然语料:作文、对话录音等

b)非自然语料:语音、词汇、语法练习等 2.偏误识辨

a)区分“失误”和“偏误”:出现的频率;生成者能否自己纠正 b)区分“显性异常/偏误”和“隐形异常/偏误”:显性偏误在形式上违反句法规则,隐形偏误放在上下文或语境里会出现问题。

3.偏误点的确定与纠偏:偏误点是指引发偏误的具体成分,或者具体的词语。4.形式分类

a)从传统的语法范畴(词类、句子成分、句式)等入手进行分析。b)从标准数学范畴入手,对比偏误形式和正确形式,概括二者区别。5.偏误起源 6.偏误评估

a)局部性偏误:只影响句中某一个成分,不影响整句理解,很容易纠正。b)整体性偏误:影响整句结构,理解困难,不容易纠正。

九、偏误产生的原因

1.语际偏误(干扰性偏误/对比性偏误):由母语负迁移引起的偏误。2.语内偏误(目标语规则泛化偏误/发展性偏误):第一语言内部的发展偏误。

原因:过度概况;忽视规则的局限性;规则不完全;形成错误概念

3.训练偏误*:因为教科书、词典编写不恰当或教师讲解不好而引发的偏误。4.认知偏误(普遍偏误):因人的认知能力跟某种语言规则产生矛盾而出现的偏误。

十、中介语

1.定义: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构建的、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目标语的一种语言知识系统。2.特征:

a)可塑性:中介语的语言规则不断修正

b)动态性:中介语的规则是以渐进方式逐步扩展的 c)系统性:中介语的语音、词汇、语法都有一套规则

十一、外国式语言

1.定义:本族人对外族人说的话语。2.特点:

a)语音:放慢语速、发音清楚、停顿、重音以及夸张等

b)词汇:偶尔使用来自其他语言的词汇、近义词替换、释义等方式 c)句法:有三种不同的调整方式,即省略、扩展、替换或重置等

第四章 教学资源建设和运用

十二、教材编写纲目的类别 1.2.3.4.5.6.十三、1.语言结构为纲 交际功能为纲 交际话题为纲 交际场景为纲 课文为纲 文化为纲

教材编写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

要符合第二语言/外语学习和教学规律,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由易到难,方便教,方便学。a)语言点的选择、排序和频率

 根据难度等级安排语言点  典型语境出现语言点  语言点由易到难  限制内容含量  合理重现语言点  明确学习难点 b)教材语言

 课文语言科学规范  解释语言清楚易懂

 练习语言指令明确,容易操作,容易执行 c)课程特点 d)协调性

 课内协调

 整部教材的协调统一

 系列教材要考虑初中高级的衔接;配套教材要考虑各种技能教材的搭配

2.实用性原则:

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技能。能切实提高这种技能,就具有实用性。a)交际性 b)技能训练 c)工具性

 检索性  系统扩展性  便利性

3.适合性原则

a)学习环境 b)学习者

c)教学类型和目标 4.趣味性原则

a)现实性

b)多样性(内容、形式)c)生动性(内容、语言)d)板式设计

第五章 语言测试和成绩分析

十四、语言测试的类别

1.分散测试和综合测试(测试内容和项目的不同)

a)分散测试*:用不同的语言项目分别检测学生不同的知识和技能。b)综合测试:全面检测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2.主观测试和客观测试(评判成绩的方式不同)3.4.5.6.十五、1.2.3.4.a)主观测试: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的反应相当重要。

b)客观测试:所有考生成绩的评判都依据一个客观标准。分班测试和学能测试

a)分班测试:测出学生的实际水平,以便按等级对学生合理的进行编班。b)学能测试:测出考生学习第二语言的潜在能力。成绩测试和水平测试(测试内容和目的)

a)成绩测试:检查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掌握程度。b)水平测试:检测学生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常模参照测试和标准参照测试

a)常模参照测试:显示考生语言能力的差异。

b)标准参照测试:显示考生水平跟某种标准的距离。诊断测试* 关注的是学生学习失败的程度。常用来发现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其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调整教学计划,进行个别指导。语言测试的原则

针对性: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测试。可靠性(“信度”):测试结果的稳定性。a)测试长度

b)测试的同质性:各项试题相似或一致的程度。c)试题区分度 d)评分准确性

e)测试的场所、环境、设备等 有效性(“效度”):测试是否能达到测试的目的。a)内容 b)标准

c)共时:用两种不同方法对同一种内容进行测试,所得结果相关程度高,就具有较高的共时有效性。d)预测

实用性:测试的可操作性。a)考试的进行

b)判卷评分的难易度 c)管理的方便和俭省

第六章 汉语传播与教学简史

十六、新中国成立前国外的汉语教材

1.朝鲜:【高丽】司译院:《老乞大》、《朴通事》(汉语教材)2.日本:

a)【唐】学问僧空海:《篆隶万象名义》(汉字字典)b)【元明/江户】冈岛观山:《唐话纂要》、《唐译便览》、《唐话便用》、《唐音雅俗语类》、《经学字海便览》(唐话课本)c)【明清】:《官话问答便语》、《学官话》、《白姓官话》(会话教材)3.越南: 4.欧洲:

a)意大利:【明】耶稣会士罗明坚、利玛窦:《葡汉辞典》(外汉辞典)b)比利时:金尼阁:《西儒耳目资》(罗马字注音字汇)c)英国:罗伯特·马礼逊:英文版《汉语语法》、汉英对照本《华英字典》、英文版《广东土话字汇》 d)【中】黄嘉略:《汉语语法》、《汉语词典》(未完成)(中国人在欧洲编写的最早供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教材)e)19世纪:(【法】雷蒙沙:《汉语语法基础知识》;【法】安东尼·巴赞:《官话语法》;【荷兰】霍夫门:《荷华文语类参》;【美】卫三畏:《简易汉语教程》、《汉英拼音字典》;【德】克拉勃罗德:《满洲文选》;【俄】雅金夫·比丘林:《汉文启蒙》)【英】威妥玛:《语言自迩集》 明代初期朝鲜人:《老乞大》、《朴通事》、《训世评话》 日本人在被警告工作生活:《官话指南》、《燕京妇语》 欧洲人编写的适合西方人学汉语的:《语言自迩集》

十七、我国第一次请国外专家为对外汉语教师系统讲授语言教学法课程的人

1983年北京语言学院邀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黎天睦教授来院讲学,这是我国第一次请外国专家为对外汉语教师系统讲授语言教学法课程。

十八、新中国成立后汉语国际教育蓬勃发展阶段的表现

1.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 2.表现:

a)教学规模迅速扩大

b)形成多类型、多层次完整的教学体系

 多类型的非学历教育  多层次的学历教育 c)确立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地位

 创办专业刊物,成立专业出版社  成立专门的学术团体  成立专门的学术研究机构  加强师资培训与教材建设

 招收对外汉语专业/方向的学生  出版一批该学科概论性著作 d)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

 制定各种大纲,规范学科发展  研制推出汉语水平考试

 实施资格审定办法,规范师资队伍  针对不同需要,加快教材编写 e)建构并深入研究学科理论

第七章 语音教学

十九、辅音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1.发音部位:

a)双唇音:b p m b)唇齿音:f

c)舌尖前音:z c s d)舌尖中音:d t n l e)舌尖后音:zh ch sh r f)舌面音:j q x

g)舌根音:g k h –ng [ŋ] 2.发音方法:

a)塞音:b p d t g k b)擦音:f s sh r x h c)塞擦音:z c zh ch j q d)鼻音:m n-ng e)边音:l

f)清音:

g)浊音:r m n –ng l

h)送气音:p t k c ch q i)不送气音:b d g z zh j

二十、普通话韵母

1.单韵母

a)舌面元音:a o e ê

I u ü b)舌尖元音:-i[ ] –i[ ] c)er 2.复韵母

a)前响:ai ei ao ou b)中响:iao iou uai uei c)后响:ia ie ua uo üe 3.鼻音韵母

a)舌尖鼻音:an ian uan üan en in uen ün

b)舌根鼻音:ang iang uang eng ueng ing ong iong二十一、一般语音教学方法和技巧

1.教学方法

a)模仿法

 集体模仿:全班学生或部分学生一起模仿录音或教师的发音。 个别模仿:学生单个的模仿录音或教师的发音。b)夸张法

 口形

 响度与音程  板书 c)演示法

 直观法  实物演示  图表演示  板书演示  动作演示 d)对比法

 汉语内部对比  汉外对比

e)带音法:以旧带新,以易带难。f)分辨法

 分辨声母  分辨韵母  分辨声调  分辨音节

2.重难点的教学

a)声母

 不送气音和送气音  清音和浊音  舌尖后音  舌面音 b)韵母

 i的教学  ü的教学 c)声调

 教学顺序  演示法  对比法  第三声

第八章 词汇教学

二十二、解释词义及讲解用法(举例)

1.词的释义

a)利用汉字字形解释单音节词 b)利用反义词释义 c)利用近义词释义 d)借助旧词学习新词

e)利用语素释义(语素的分解和组合)f)利用词组释义 g)利用形象释义 h)利用情境释义

i)利用上下文语境释义 j)利用句子、举例释义 k)直接使用翻译法

l)利用图形、符号等释义

m)通过选择正确答案解释、理解词义 2.讲解词的用法

a)词的用法就是指词的语法功能,也就是词与词的搭配问题,有时也涉及组词成句的问题。b)理由:

 作为目标语的汉语语言特征:词组的结构与句子基本一致

 学生习得汉语:词的用法、限制、区别、联系等无法从字典中查到;避免出现受母语干扰的错误

第九章 语法教学

二十三、语法教学的原则

1.语法教学的目的

a)用汉语交际 b)教汉语 c)研究汉语

2.语法教学的内容和语法项目的选择

a)教学内容

 词的构成(语素和语素构成词)规则  词类划分词和词构成词组的规则

 词和词、词和词组、词组和词组构成句子的规则  单句构成复句、句子构成语篇的规则  语法形式和语义表达的关系和规则  形式、语义和语用功能的关系和规则 b)语法项目的选择

 体现语法体系总体特征的项目:汉语的语序、修饰语的位置、一些比较特殊的词、动词结构等。词的构成方式、词类的划分和划分标准、句式成分和句子类别等。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也是必须选择的语法点。 学习难点:

1)低难度项目。指母语和目的语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语法项目。2)中等难度项目。指语法项目部分对应,部分不对应。3)高难度项目。A.母语没有、目的语有的语法项目。

B.母语的一个项目对应于目的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C.表层相同、深层不同的语法项目。c)语法点的排列次序

 由易到难:由易到难是一般教学的次序。

 从实际出发:从交际出发是功能教学法的原则。具体来说,就是跟最基本交际密切相关的语法点先教,关系不那么密切的语法点后教。

 参照使用频率:交际迫切性强的,使用频率就可能高。 相关语法点组成系列  复杂的语法点分阶段教学

二十四、用语法教学的原则分析汉语语法的特点

1.词序和语序重要

a)某些语义成分的位置比较灵活

 他买了那本书。 他那本书买了。 那本书他买了。

b)语序变化隐含逻辑关系的变化

 张三到图书馆拿书。 张三拿书到图书馆。

2.修饰成分的位置比较固定:汉语的修饰成分一般都在被修饰成分前边,无论是定语还是状语。

 三件漂亮的衣服  三件刚买的漂亮衣服 3.有一些特殊词类和特殊的词

a)个体量词:度量衡单位词;名词借用为量词 b)语气词:“了”、“来着”、“啊”、“吧”、“吗”等 c)方位词

1)介词短语英语只是“介词(+冠词)+名词”,汉语却是“介词+名词+方位词”。不用方位词有些句子就不能成立。

2)有些句子,英语使用不同的介词显示不同的语义、功能区别。d)介词

现代汉语的介词有60多个。

1)特殊介词:数量不多,最典型的是“把”,还有“被”、“在”等。2)近义介词

4.狭义形态少

a)名词没有性、数、格。

b)汉语代词没有性和格、人称代词与物主代词的区别。c)汉语动词没有形态变化。5.特殊的动词结构

a)动补结构

 小偷打破了窗子,撬开门,拿走了值钱的东西。 Broke,forced the door open,got away with„ b)动宾离合词

1)表体态的词语往往放在中间,而不是放在最后 2)中间还可以插入表数量、性质的词语  见面 鞠躬 洗澡 跑步 结婚 帮忙  见了面 见了两次面

6.句子成分跟词类既对应又不对应

1)对应:多数情况下,主语、宾语还是由体词性成分承担,谓语还是由谓词性成分承担。

2)不对应:在狭义形态不改变的情况下,谓词性成分可以当主语、宾语,体词性成分可以当谓语。

 去有去的好处,不去有不去的好处。

二十五、情景化教学的定义

利用和创造特定句子或更大语言单位出现的情景,使学生沉浸在丰富的、自然或半自然的语言习得环境中,接触、输入、习得相关的语言材料,并生成、输出相应的话语。

第十章 汉字教学

二十六、以部件为中心的汉字教学

1.部件: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成字部件、不成字部件)2.具体实施:

a)从结构分析入手,通过归纳进行学习b)强化部件的位置

c)抓住作为声旁和形旁的部件,强化形声字意识 d)对形似部件,要进行专门的归纳对比

上一篇:桥梁施工放样下一篇:安全事故责任人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