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_职教论文

2024-10-15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_职教论文(16篇)

1.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_职教论文 篇一

内容摘要:研究性学习是倡导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的一种崭新的学习模式,本文简单概述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信息资源共享的优势,以及信息资源化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发展要求的诸多一致性。同时本文就以教学过程中的实例,就信息资源共享的环境下,研究性学习与之相结合,进行探索,从而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了新的认识、经验和思考。关键词:信息资源 研究性学习思想政治课 自主意识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与实践新课标的今天,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那么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本学科教学特点,通过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笔者在此谈一谈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与体会。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生的自主性、操作性学习为基础,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独自自主开展研究,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的层面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地探究学习。现代信息资源的发展,尤其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享受极大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学习手段、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大大的改变。现代化的新课程理念教学可以以新闻、报纸、杂志、网络、计算机等为物质手段,学生自主化学习,对需要的信息资源进行查找、筛选、核实、分析、研究,用信息资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研究精神。

1、强烈的时代特性。中学各门学科中,政治课与社会变革的联系最为紧密,时代性最强。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关注时事、政治理论、经济发展的新动向。研究性学习主张探究社会生活,能迅速而直接地直接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的过程和终结又能把研究性的成果得以展现和评价,保证学习内容的更新,时代性得以体现。而信息资源的共享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信息资源巨大的信息量,使学生能在巨大信息量的前提下开展学习活动,同步新闻、滚动信息保证了学习者涉足知识的时效性,更好的理解教材和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如高一经济学《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一框中,可以针对当前的热点“三农问题”、“免征农业税政策”、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等,体会农业的基础地位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在讲授分配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时可以就当前的新闻热点“农民工权益保护”、“都市繁华街区流浪乞讨人员管理”、“教育均衡化”、“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等来讨论追求“社会公平”下的效率。

2、开放性。信息资源是丰富且开放的,一方面,当代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较多地接触日新月异的现实收获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中学德育教学注重培养完善人格,发展个性,而德育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和基本点。无论是中学生接触社会社会、了解时事,分析问题,培养完善德育,研究性学习通过政策、社会调查,具体通过网络、报纸、电视新闻等开拓视野,发展兴趣,完善人格。如讲到家庭消费一节时,我们可以适当的设置一些子课题如:“绿色消费观”、“三代人的消费结构变化”、“网络消费”、“中学生的高消费观”“中学生名牌消费分析”、“寄宿制学生消费结构分析”、“中学生高消费剖析”、“现代消费方式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辨证统一”等等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基础上懂得了可持续发展的道理。[!--empirenews.page--]

3、实施研究性学习与信息资源结合符合思想政治课实践性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在指导学生对研究专题(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方案的设计,着眼强化学生实践意识,提高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感性体验的机会和途径,如社会调查、热点问题研究等等;而利用网络、电视新闻、报纸、杂志等查找和获得信息资源,同样需要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参与其中,充分体现实践性。在《储蓄者》一节中讲到债券和股票时,学生和教师可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查阅大量关于储蓄、债券、股票、保险的信息资源,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还可进行 “真实股票交易”、“债券基金交易”等,很多同学还可对自己家庭的财务展开理财分析,加强自己的理财观念;在《价值规律》一节中同学们结合自己身边的案例和新闻分析大到“粮油棉基本生活用品涨价原因分析”、“猪肉价格的变动”、“粮油棉涨价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分析彩电价格战的原因”、“预测我国家庭汽车价格走势”小到 “我们学校超市零售商品价格的变动”“学校食堂菜价的制定”等等,从而通过信息资源的查找、阅读等实践活动,培养自主意识,且能深刻的理解教材理论。

4、研究性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素质和综合行为素质,在这个层面上,信息资源的运用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21世纪以及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将形成对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巨大需求,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现代社会信息资源的丰富、开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宽广的知识面,使学习内容不再被课本所局限,教师也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传播者。在学习高三政治常识的“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一框时作一尝试,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活动和直接体验为基本方式,充分利用网络、传媒等现代手段,实现现代信息资源跟学科教学的整合,尝试在信息资源环境下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通过网络、传媒等,既能让学生了解“党的性质、地位”、“党的建设”,党的腐败毕竟还是支流,又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达到了学习目的,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信息资源的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要完全排斥传统学习方法。研究性教学虽然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但并不排斥用最简捷的手段和方式使学生能尽快获得新知。因此,在学习中,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不能搞“一刀切”,所有知识点都通过研究性学习同样是违背学习规律的。利用信息资源的研究性学习不能以只交一份调查报告、研究小论文或心得体会就完事,切忌没有研究活动的网上、传媒资料的胡乱堆砌。总之,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应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上完每一节课后,教师要进行一定的反思,发挥成功的经验,吸取不足的地方,让政治课堂发出生命的活力。我们要从升学竞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着眼素质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进行调整和改革教法,适应新课程带来的新变化,思想政治课必然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2.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_职教论文 篇二

关键词:桂西,红色旅游,开发保护

1 桂西红色旅游资源类型与空间分布

1.1 桂西红色旅游资源的类型

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18972-2003) , 通过对桂西各县的红色旅游资源调查, 桂西红色旅游资源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3个主类、7个亚类共9个基本类型, 3个主类分别是建筑与设施、人文活动、遗址遗迹三类;7个亚类分别是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综合人文旅游地、单体活动场所、居住地与社区、交通建筑、人事记录、景观建筑与附属建筑。桂西共拥有红色旅游单体景点143个, 其中百色62个, 河池81个, 红色旅游资源较为丰富, 开发价值较大。

1.2 桂西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

桂西红色旅游资源较多, 几乎每个县都有单体红色旅游景点。百色市红色旅游资源较多, 广泛分布在全市的8个县 (区) , 百色境内各类重要旧址、遗址、陵园、纪念碑有近百处, 与百色起义有关的历史遗存有40多处。在空间上以百色市区为中心, 以右江区为起点, 向北延伸到凌云和乐业, 往东南延伸到田阳、田东和平果, 往西南经德保延伸到靖西, 大部分资源点集中在城镇内或城镇附近。因此, 百色市红色旅游资源总体上形成了以右江区为核心, 以右江区、田阳县、田东县、平果县等县为轴线, 以乐业县、凌云县和靖西县、德保县为两翼的合理分布格局。河池市在空间上则以东兰、巴马、凤山及金城江为中心, 向北延伸到天峨、南丹, 向东延伸到环江、宜州, 向东南延伸到都安及大化。因此桂西基本上形成了以百色市右江区及东、巴、凤为核心, 向四面八方分散的格局。

2 桂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战略

2.1 政府主导战略

政府主导战略是指政府正确发挥对旅游市场的干预作用, 以政策措施、投资导向和强大的规划、协调能力, 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环节上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发挥主导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如下:第一, 桂西红色旅游资源多、分布广, 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区域, 区域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齐, 如果政府不能发挥主导作用, 将很难做到资源的统一规划、统筹利用。导致区域分割、各自为营, 就会造成旅游资源的利用率低和旅游项目的重复建设。第二, 根据红色旅游产品的特殊性, 宣传和促销工作必须发挥政府主导的作用。红色旅游产品的宣传和促销靠旅游企业的力量是不够的, 必须以政府的力量组织旅游企业促销, 形成联合促销的局面, 并且要加大促销宣传的力度才可以提高桂西红色旅游资源产品在旅游市场上的知名度。

2.2 分期分批重点开发战略

桂西是革命老区, 山区面积大、耕地所占比重少、区域信息闭塞、交通不便, 综合经济实力仍然较弱, 为了使有限的资金投入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应分期分批有重点地开发, 在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 对条件允许的重点旅游项目、见效快的旅游项目先行开发, 如先开发百色市及东、巴、凤和金城江区已经有些知名度的景点。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后, 再对其他的旅游项目进行开发。

2.3 红色旅游资源的多层次性开发战略

桂西红色旅游资源比较丰富, 应先对已经有知名度的景点进行多层次的开发。如百色起义纪念馆在原有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再现革命历史, 模拟战争场面, 并且通过一定的音效、施放烟雾、场面再现让游客有如身临其境;在东、巴、凤或金城江区可开辟一块模拟战场, 让游客穿上“红军服”套上粗布鞋、手持五星红旗、高唱红色歌曲、玩战斗游戏、军事迷宫等;还可在面积比较大的红色景区开展拓展训练场, 以提高现代人的身体素质及团队精神。

2.4 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战略

桂西主要红色旅游资源景区位于风景优美的山区, 一些重点红色旅游线路之间, 也常常夹杂其他类别的旅游资源, 如澄碧湖、珍珠岩至金城江、古龙河至白龙洞三个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因而需要把红色旅游与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有机结合起来, 把桂西建设成为以百色起义为红色旅游品牌, 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 包括绿色生态、民族风情等旅游产品的重点红色旅游区, 增强地区整体的旅游吸引力。百色是中国红色旅游12大景区中心之一, 与其他红色景区进行了“合纵连横”, 准备将“红色之旅”做大、延伸。

2.5 区域合作开发战略

桂西的红色旅游资源很丰富, 但是只靠单一的红色旅游资源显然吸引力不足, 就要在区域联合上下功夫。要发挥政府的主导力量, 进行宏观调控, 实现区域内、区域间的联合营销和宣传, 旅游营销人员要经常培训交流、进行红色资源与其他资源的整合等。如广西和广东签署了《两广红色旅游交流与合作协议书》, 协议书提出, 两省 (区) 将组织媒体及旅行社互相推介对方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区域合作首先应考虑桂西境内各县区的合作, 在广西境内, 桂南、桂北、桂东也都有自己的红色旅游路线, 应先搞好这些区域的合作;其次是与临近省份的合作, 通过区域联动, 实现区域红色旅游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利益共谋, 使红色旅游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并带动交通、商业、农产品和地方工艺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3 桂西红色旅游资源保护措施

3.1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坚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保护桂西红色旅游资源, 应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在满足当代人旅游需求的同时也为子孙后代保存珍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 不要只顾及眼前的利益, 应做到桂西旅游资源开发一项, 保护一项, 使桂西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健康协调发展, 为桂西当地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 也为到桂西的旅游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空间。游客前来红色景点就是来感受革命精神, 了解革命历史的, 如果人满为患不仅对景区造成破坏, 游客也达不到学习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3.2 加强立法, 严格执法

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就先后通过并发布实施了多种法律法规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 如《环境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 但实际保护工作仍不尽如人意。有关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 就是给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管理者制定行为规范, 也是一种行为约束。桂西地区旅游局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制定一些法规, 可以让想破坏环境和旅游资源者在做出决定前有所顾虑。如乱扔垃圾、乱刻画罚款100元, 或留其在景区义务劳动或宣传保护环境一天, 对不同的破坏程度要做不同的处罚, 破坏严重的还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3.3 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

旅游资源是红色旅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旦开发不当遭受破坏, 轻则造成红色旅游资源质量下降, 削弱和影响红色旅游点对游客的吸引力;重则导致红色旅游资源遭受巨大损坏, 难以恢复或无法恢复。即使能进行恢复, 也无法再恢复到原有状态下的价值, 使红色旅游失去发展的基础与机会。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仅仅只靠政府、开发商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还需要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参与, 这就需要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

3.4 搞好布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和乱开发

在以往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 桂西缺乏全局性旅游资源开发统筹规划, 各地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各自为政, 把目光只放在本地, 强调本地的资源优势, 盲目开发, 很少从全局、全自治区甚至全国考虑, 各地资源重复开发、低档次开发等现象较为突出。为了更好地利用资源, 发挥各地优势, 避免重复开发和资源浪费, 桂西应该主动和区旅游局及当地各市县旅游局搞好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规划既要从宏观上把握开发方向, 又要从微观上具有可操作性, 真正做到合理开发利用, 避免重复建设和乱开发, 如不要在红色景区内建设索道及现代化的建筑等, 以免影响整个景区的氛围。

参考文献

[1]王雯雯, 吴忠军.百色市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20 (1) :78~83.

[2]张先智, 刘旺.四川红色旅游发展的战略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0 (5) :125~127.

3.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_职教论文 篇三

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保护;经济发展

一、研究背景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各地区的旅游资源相继得到开发,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民族地区更是如此。在一些民族地区更是凭借民族文化的吸引力,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然而各个民族地区对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态度持不同的态度,简要概括为以下三种常见的倾向:一是强调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能够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改善社会生活水平;二是注重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但过于强调民族文化的原生态保护,甚至不主张开发;三是主张开发民族文化旅游,强调开发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造成的破坏可以调控。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土家族民俗文化沉积深厚,自古以来就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族文化,随着西部开发和中部战略的推进,为恩施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条件。

二、文献综述

(一)文化产业。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国内模式,曾引起了国内很多学者关注,如胡攀在《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比较》(2009)中分析指出:世界上主流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分为三种:第一种以韩国与澳大利亚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强调政府在国家层面上明确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以确定“文化立国”的国家战略,再由国家组织、发动和协调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各方社会力量;第二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发展模式,即是以市场为导向,在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基础上,按照产业规律经营文化产业;第三种是以英国、法国为代表的资源依托模式,即依托一定的人文历史资源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文化产业①。

(二)文化保护。在国内学者中阮仪三较早的涉足了文化资源保护研究领域,《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995)主要围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进行研究,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保护内容与方法以及各国的保护制度等进行了论述②。张晓宇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2011)明确指出民族地区旅游文化所依赖的资源具有特殊性。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要进行保护性开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旅游业开发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注重经济效益有机结合,以推动少數民族地区旅游业健康稳定的发展③。

三、恩施民族文化旅游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恩施旅游业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随着交通改善,发展较为迅速。从表一旅游综合收入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出旅游业已经逐渐成为恩施的一个重要产业,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入。

四、恩施民族文化旅游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文化被过度商业开发。在引入旅游业后,恩施民居建筑、服饰、饮食等方面出现了汉化和洋化现象,在市区尤为明显。另外土家族民俗本身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和时令性,为了迎合旅客,将民俗文化开发成特色产品搬上了舞台,抛弃了文化自身的意义,将民族文化变的低级化和庸俗化。

(二)土家族民族价值观被侵蚀。少数民族价值观就好比少数民族文化的灵魂。随着商业化演变,恩施当地土家族居民的价值观越来越受到来客的商业文化和金钱利润的习染。在旅游者的强态势文化影响下,在土家族内沿袭千百年来传承的文化传统发生了变化。

(三)土家族文化资源破坏严重。许多土家族文化遗址、建筑物等长期曝露在外,缺乏相应的保护,磨损较为严重。地方政府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的意识不足,在文化区进行施工建设时,毁坏了民族文化遗址和建筑物。

五、恩施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对策

(一)政府应该起保护民族文化的主导作用。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是恩施地区旅游业的灵魂。通过健全有关制度条文,完善监督机制,并由政府引导和大力宣传,号召本地人都能投入到保护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来。

(二)保持土家族文化特色,深挖民族文化内涵。土家族民族文化特色是恩施与其他旅游地区的本质差别,也是在吸引游客的竞争优势,是实现恩施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开发土家族民族文化时,应该持发展的眼光认识民族文化,透过表象深挖民族文化内涵,拒绝对民族文化的过度“包装”。

(三)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策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局部开发,限制游客”的旅游区开发模式。对不同的区域进行不同程度的开发,实行分类管理,在发展旅游业与传承、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点。

注释

①胡攀. 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比较[J]. 改革,2009,06:145-147.

②阮仪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

③张晓宇.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 前沿,2011,09:118-120.

4.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篇四

***民族文化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但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可能会削弱民族文化,导致民族文化商品化、庸俗化以及价值观的退化与遗失,因此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应注重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文秘写作-]

一、外来文化对旅游地区民族文化的潜移

首先,旅游者到一个地方旅游,不仅要亲眼目睹,还要亲自参与当地人的活动,观看歌舞表演,品尝地方食品,购买民族手工艺品等。与此同时,必然也把自己的文化带到旅游点,这样当地文化就容易被影响、被侵蚀、被破坏。尽管旅游业的发展是一种双向性活动,旅游者与旅游文化间的交流和影响是相互的,但事实上,旅游者对旅游地社会的影响远大于他们所接受到的旅游地社会的影响。一方面,就**目前的民族旅游地区而言,旅游者一般来自经济较发达地区,而大多数旅游者传承的是汉民族文化。而民族旅游地区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所以旅游者所带来的汉文化对当地文化有较大的冲击力;另一方面,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接触短暂而相对肤浅,接触范围有限。但对当地居民来说,他们同旅游者的接触是长期不断的,他们接触的不是某个旅游者,而是不同时期前来旅游的旅游者群体。所以民族文化相对于外地汉文化而言,往往成为弱势文化。在整个文化交流中,旅游地的民族衣着风格、建筑形式、饮食习惯、思想观念都因吸收着外来文化中的某些成份而发生较大的改变。他们向旅游者吸收得越多,向旅游者传输得就越少,文化的不平等交流由此产生。这种不对等交流还会因旅游者的个人动机、文化特征、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交流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变化而不同。特别是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将经济运行模式、科学管理文化和现代观念带进当地,对当地的民族文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如**旅游业发达地区***等地的青年已普遍着穿汉装,使用塑料、金属制日用品,而且,价值观、生活方式也因现代用品的进入而发生变化。因此,旅游业的开发势必使外来文化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形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带来冲击,导致民族文化的蜕变和消失。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的向往,使当地居民发现自己文化的价值,意识到自己文化的重要性,而旅游带来的利益促使当地居民开始修建历史建筑;开始抢占那些濒临灭绝的传统文化:他们开始穿起节日盛装,向旅游者展示和表演歌舞,而这些歌舞表演以前要在特殊的场合和节日才举行;他们开始创造和重新发展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以前只是为满足生活所需而制作的,但现在完全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而制作;他们开始举行一些仪式,这些仪式对当地人来说具有神圣的意义,但现在也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愉悦。总之,他们创造或再现的种种文化,都因为迎合旅游者的喜好而有所变化,失去了往日原文化中的某些意义,有时仅仅是一种形式。如傣族的泼水节原是一典型的宗教仪式,每年的这一天,傣族男女老少都穿起盛装,把清水泼向佛寺和佛像,然后彼此泼水,因为他们相信泼水能除去邪气而给他们带来吉祥与幸福。节日期间,到处充满喜庆气氛,热闹非凡。电视画面里的泼水节场面对各地的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使人产生到西双版纳旅游的欲望。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泼水节已变成一种群众性的民俗文化活动,且由于它的表现形式有趣,人们往往将傣族文化与泼水节联系在一起,提到傣族便想到了泼水节。为了满足一年四季到西双版纳的旅游者的需要,形成了“每日泼水节”,这种形式上的泼水节仅仅是表演性质的,有限的几个演员的表演无法再现节日的盛况与气氛,更不可能表现宗教意义。因此,“每日泼水节”的活动削弱了旅游者对这一仪式的向往和期望。

总而言之,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外来文化从各方面不断地渗入到民族文化中,对民族文化造成影响,这是不容置疑的。那么,在开发旅游业时,应该如何有效地对民族文化加以保护呢?

二、旅游开发过程中民族文化的保护策略

(一)民族物质特征的趋势和保留

在旅游业中,民族文化因素中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服饰、饮食、器皿等物质特征满足了旅游者求新求美求异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了其前来旅游观光的热情,这使旅游业带来的外来文化或多或少的削弱了民族特色。但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少数民族居民必然采借先进的生活技术和便利的生活设施。我们不能阻挡这种趋势,但能对传统文化中失去存在价值的部分做有益的保留,并赋以其新的功能——旅游吸引物,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对传统文化中正在趋同的物质特征进行保留,如传统的民族服饰,先进的生活用具、建筑形式等。在这方面,丽江的经验值得借鉴。丽江在大地震后重建纳西古城时,完全保留了纳西民居的建筑特点,连原来用水泥铺盖的路面也铲掉,重新换上了五彩斑烂的彩石路,当旅游者脚踩石夹路,在流水潺潺的街头漫步的时候,莫不感到身处古城的新奇与愉悦;此外,**在保留民族服饰方面做得很成功,让学生统一着装民族服饰,既避免了与成年人同时着装民族服装的尴尬,又使纳西服饰自然出现在街头巷尾。正是自然、浓郁的民族特色使丽江成为旅游热点,并保持着强劲的可持续发展势头。

(二)民族精神文化因素的趋势与保留。

少数民族的节日礼仪、风俗习惯、宗教仪式等属精神文化因素。旅游业的发展对宗教仪式、节日礼仪的表现形式和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原本只有在特定时间、场合并按传统内容和方式才能举行的仪式经过舞台化、程序化的包装,打破了传统的规定被出售给旅游者。而且,内容上也被压缩,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那么如何做到出售文化形式,但保存原文化的内在精神呢?应采取“分离”的措施,“分离”是指出售给游客的文化内容与真正存在本地居民间的文化形式相区别,以防止传统文化形式的内含价值受到扭曲削弱。把出售的传统舞蹈和仪式作恰当的修改,使其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意义。如大理的“三道茶”因其与深刻的人生哲理“一苦、二甜、三回味”相联系,成为大理旅游产品中的一重要的文化形式之一。旅游者荡扬在洱海上边观看歌舞表演,边品尝“三道茶”时,回味无穷,印象深刻。所以恰当的修改可以使民族文化得到加强与保护。

5.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_职教论文 篇五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旅游业保持高速发展,在国际旅游方面稳居亚洲第一,名列世界十大国际旅游目的地之一。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地位再次被确认,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随着旅游业的规模扩大,参与旅游活动的人数增多,旅游活动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旅游业的发展所造成的各个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这就是,人们既关注旅游业的发展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更加关注它对环境、生态、社会文化遗产可能造成的破坏。在这样的背景下,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而生态旅游正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然而,尽管我国生态旅游方兴未艾,态势喜人,但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我国在生态旅游问题上存在着两个方面的误区:一是来自旅游群体的层面,游客在旅游时没有自觉学习和积累生态知识的意识,不知道自己对环境究竟负有什么责任,许多人仅仅将生态旅游视为一种户外休闲娱乐活动;二是来自旅游开发和管理部门,为了满足物质享乐型旅游的社会需求,并借此获得丰厚的经济收益,热衷于在生态旅游景区内大兴土木,筑路修桥、架设缆车、兴建宾馆饭店。

当前,我国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其中的应有之义,研究生态旅游,分析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和问题并用以指导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2 文献综述

生态旅游一经提出就迅速引起了旅游学界、生态学界和相关学科的极大关注,各类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在国外,除了对生态旅游概念的探讨以外,主要的研究领域还包括生态旅游与保护的关系,生态旅游的生态、审美、社会、文化、经济影响,生态旅游与当地社会发展、生态旅游与道德规范、生态旅游与公共政策,生态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生态旅游规则和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生态旅游案例研究等。

据不完全统计,国际上公开发行的生态旅游研究的期刊就有几十种之多,各类研究专著也是举不胜举。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Lindberg等著的《生态旅游:规划者、管理者指导》,是由学者和实践家合力倾注的面向实践,为生态旅游实践开发者、专业和业余人士所必不可少的指导性综合集成著作。此书收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250种不同出版物和400多篇学术论文。《自然旅游经营者的生态旅游原则》是由生态旅游协会(TES)编辑出版的,它提供了脆弱生态旅游区开发旅游的最新准则,也是一本旅游和旅行专业人士必备的指导用书。Martha Honey的新作,在界定生态旅游和评述生态旅游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加拉帕戈斯群岛(Galapagos)、古巴、坦桑尼亚、赞比亚和南非等5个典型案例。

在我国,国内众多学者对开展生态旅游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推动了旅游学科的发展,而且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环境保护、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关于生态旅游的分类,人们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出发,形成了多种分类方法,吴必虎从发展哲学、科学和旅游产品三个层次来界定生态旅游的概念。在生态旅游规划和管理规范模式的建立上,初步形成了一套操作程序,从资源调查、确定开发原则,到功能分区、社区参与、游客管理以及建立监测体系等。在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方面,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并据此提出一系列的规划原则、模式以及管理方案。王义民等在分析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本底现状和开发现状的基础上,认为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方向,并提出相应的开发对策。当然,学术界对生态旅游基本理论的探讨还远没有达到统一的认识,很多专家和学者根据中国国情,赋予“生态旅游”概念以中国特色,有关生态旅游研究的大量文献和资料主要集中在对生态旅

游概念的界定、内涵的解释、功能的探讨、特征的描述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近年来,有关生态旅游实践的研究成为热点,但在生态旅游开发、规划管理、政策支持等方面还有待结合实际进行深入的探讨。1.3 研究方法和内容结构

本文采取文献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从分析生态旅游的兴起原因、定义特征出发,归纳国外生态旅游实践模式及发展经验,进而结合中国生态旅游实际,深入探讨中国生态旅游的产生、现状及其在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进其可持续的对策。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除导论外,在第二部分对生态旅游的发展阶段、兴起原因进行简略的介绍,剖析了生态旅游的概念、特征和影响;第三部分主要介绍国外生态旅游发展的概况,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与教训;第四部分归纳了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问题;在第五部分,基于前面的分析,结合实际提出了推进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

第六部分结合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区实际情况,运用相关理论,进行了案例分析和政策引导。

1.4 研究的结论

针对中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提出生态旅游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美学价值的同时,寻求适宜的利润和环境资源价值的维护:它的发展需要在详细分析旅游点环境资源与文化特色以及地区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制定详尽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为此,要正视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借鉴国外生态旅游发展中规划管理、市场营销、生态标识、规范论证、景点评价等方面的实践经验,遵循生态旅游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优化生态旅游的发展政策,加快生态旅游科学规划的步伐,完善生态旅游开发管理机制,加大依法管理生态旅游的力度,增强生态旅游教育的实效,从而在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建设和谐社会方面发挥重要的示范作用。

美国企业奖励旅游经典案例:30名葡萄酒行家沉醉意大利

企业:美国harris teeter公司

时间:2007年4月13日—23日

奖励旅游内容:意大利北部和中部葡萄酒乡旅游

奖励人数:30人

委托旅游公司:梦幻意大利旅游公司【dream italy——一家意大利旅游公司(编者注)】

简介:美国harris teeter公司是一家拥有155家大型零售商店、18000名员工的、美国东部最大的高端食品连锁集团。公司每年的葡萄酒业务都超过了16亿美元。为褒奖葡萄酒部门最优秀的雇员,ht公司在今年安排了一次特殊的奖励旅游——意大利葡萄酒之旅,同时也为葡萄酒部门寻找新的合作伙伴。

分析:ht公司原本准备的奖励旅行是500人,但如此大规模的团队很难真正体验葡萄酒之旅的美妙,难以针对受奖励员工做到量身设计的特殊旅行,不能让每一位团员的体验终身难忘。酒庄体验、城堡入住和私人晚宴等活动的安排,都必须要求是小规模团体,才能让参与者感到尊贵感。

解决:梦幻意大利旅游公司在接到客户意向后,进行估量商议,最后拒绝了大团队订单,劝说ht老板从原有500人的团队中精选出30名最优秀者,参加这次深度的醉酒之旅。此次活动的整个行程,是旅游公司在对ht公司的了解下,根据ht公司性质和奖励旅游目的而设计的,真正作到了量身定制。

10天的行程中,旅游公司为团员精心挑选了城堡酒庄,每个酒庄都以不同的葡萄酒、酿造工艺和建筑特色闻名。此外,还安排了两晚市中心的酒店间差其中,为的是让团员对于城堡的住宿更加印象深刻。每餐的菜式与葡萄酒都是精心搭配。除了大型酒庄,还安排了小村庄里的特色餐厅,他们都有自家酿造的葡萄酒,别有风味。

为了给所有团员一次铭记一生的旅游体验,旅游公司安排了一场属于ht的私人城堡酒会,并用直升飞机将所有的团员运送至酒会举办地:castello banfi(班菲城堡)。

行程安排

奖励团成员从美国费城出发到达米兰国际机场,另所有人吃惊的是,在机场迎接他们的不是导游,而是旅游公司的ceo。作为葡萄酒领域的资深专家,他一路为成员解释意大利的葡萄酒文化,豪华奔驰大巴车身上是葡萄、水晶杯、城堡酒庄的图案和ht公司的标志,在所有人的注视中开往verona(维罗纳)——罗密欧与茱丽叶的故乡以及意大利最重要规模最大的国际葡萄酒与烈酒展vinitaly的举办地。两者加在一起造就了verona醉人而浪漫的魅力。

成员受到andrea sardori——sardori酒庄庄园主的热情拥抱,parmigiano工厂主人的热情款待,还有gabbiano城堡、里奥那多达芬奇酒窖、monterutoli酒庄……。

组织方为团员安排了浪漫的verona之旅,在茱丽叶的窗下品尝葡萄酒;充满艺术气息的佛罗伦萨之旅,在米开朗琪罗的大卫雕像前驻足惊叹;感受历史沉淀的罗马之旅,卡拉卡拉浴场、古罗马竞技场、数之不尽的古迹,做客美国大使馆;以及托斯卡纳静谧安详的美丽小镇,尝试最传统的托斯卡纳美食,品尝家酿的葡萄酒。

团员体验

意大利这个国家, 从北到南,从丘陵到山区,甚至在那些特别小的海岛上,葡萄树就是特有的一道风景,葡萄酒是意大利每处阳光和土壤赐予他们的琼浆,让 艳羡不已。

在整个行程中,组织者的安排无可挑剔。出发前 每人收到来自梦幻意大利的ceo,giorgio dell’artino的邮件,告诉 应该准备的衣服,并注明男士带上一套西服,女士需要一套晚礼服,告知 每个住宿城堡和酒店的设施。并附上一份无比精美详尽的10天行程,里面甚至有所有地点的联系方式。在米兰机场,一个高大英俊的意大利男人展开双臂迎接,诧异半天,才知道是giorgio本人。

10天的葡萄酒旅,让所有人都沉浸在醉人的气息中,而最让 难忘的便是班菲城堡的特殊安排。清晨 在托斯卡纳醉人的空气中醒来,一杯卡布吉诺和美味的牛角面包后 开往montalcino镇。在专业品酒师的陪同下,步行参观了班菲独特的酒杯、酒瓶博物馆、酒窖、品酒屋,然后,私人直升机将 送上天空,以最为完美的方式俯瞰班菲近3000公顷的葡萄庄园。灰品乐(pinot grigio)、霞多丽(chardonnay)、常相思(sauvighon blanc)、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美乐(merlot)、西拉(syrah),这些国际知名的葡萄品种在这儿应有尽有。天空暗淡成琥珀色,行程在 的惊呼中结束。螺旋桨产生的风让所有女士裙脚飞扬,缓缓走下直升机,沿着红地毯走向班菲城堡,的私人晚宴正式开始。历史古堡,微微清风,美酒醇香,音乐奏响,所有人都沉醉在这场迷人的晚宴中忘乎了自。

旅程结束后,在订单中除了对banfi、gallo、palm bay的维续,还增加了新的进口品

牌fosters。

评价

ht公司hr经理评价说:“此次行程设计非常独特,每位团员都有着深切的体验,而且整个过程没有任何担忧和劳累,组织方已经为 做好了所有详尽的安排。从行程结束的那天,就开始期待着下次旅行。”

6.申论:论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篇六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是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而海洋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近些年来,由于对海洋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导致海洋环境遭受着日益严重的污染,物种减少甚至灭绝,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珍贵水产资源面临危机,矿物质污染间接影响人们身体健康,赤潮频发和水质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使海洋的健康生态面临严峻考验。

正视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维护生存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海洋生态的破坏源于人们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过渡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合理、科学、有效的规划,有关保护的规划缺乏法律强制性等。因而,为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在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具体而言:

首先,制定科学规划,创新发展思路。政府要通过严格勘查和调研,制定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科学规划,并上升到法律层面,强化执行力度;相关海域管理部门要打破“重经济、轻环保”的陈旧思维,重视环保之于经济发展的长期效应,做到统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开发模式。

其次,进行科学开发,避免“环保错位”。要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根据各地资源特点确定合理的开发方式;政府要强化责任意识,完善问责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引导民间组织、公民等社会各界参与改变和修复海洋环境;打破“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避免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并为环境治理付出沉重的经济和健康代价。

最后,推动海洋保护,加强政府监管。政府要确定保护的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减少甚至杜绝资源浪费;淘汰落后产业,减少污染源;企业要提高生产工艺,引入治污设备,提高资源利用能力;鼓励企业参与环境保护,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

7.浅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篇七

1 贵州水资源现状分析

贵州省水资源总量丰富, 地表水的总量大概超过了1200×108m3, 每年的降水量就有1200mm左右。并且具有落差大、水位较高等特点, 所以蕴藏着巨大的发电潜能, 每年约有1800×104k W电能产生, 贵州省总储水量在全国排在第6 位。单位平方米所拥有的水资源位居全国第三, 总之贵州省从各个指标来说都有着很大的开采和利用价值。

贵州水资源相对丰富, 但山高谷深, 工程性缺水严重。贵州水利建设始于20 世纪30 年代, 当时的贵州省建设厅主持对全省水利资源进行了初步普查, 编制了《贵州全省水利计划》。1944 年, 贵州对水利工程的建设进行了相应的规划, 设计安龙、贵阳和贵定等地域, 对小区域和局部地区进行了水利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解放后, 贵州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和小水电工程的选点查勘, 1958年进行了猫跳河、舞阳河、锦江、北盘江等河流水利资源开发的建设工作。

贵州省的地域较为特殊, 喀斯特高原山地是其典型的特征, 即使形成了河流, 也常常是两岸高山, 位于中间的是极低的山谷, 这会形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时难度较大, 成本昂贵等问题尤为突出, 这似乎已经成为制约贵州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因此, 加快加强贵州省水利工程的建设, 对贵州省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贵州水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水资源的利用率较低

贵州省水利工程的基础工程基础较为薄弱, 大多水库是为小型的水库, 大型或者中型以上的水库很少。贵州省是农业大省, 水利工程对农业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然而贵州省却没有大型水利工程来支撑着省农业的发展, 中型水库的数量也少的令人担忧, 这必然会照成储水能力的下降, 所以如何发展大中型水库, 提高水的储藏能力, 提高利用率迫在眉睫。

2.2 水资源的调动分配能力差

贵州省水的总量较大, 但是许多水资源无法调配到需要的地方, 这是由于缺乏水利工程的支撑和保障, 无法做到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随时的到达需求方, 全省有半数以上的城市和乡镇受到缺水的威胁。

2.3 是农村饮水不安全的面还很大

虽然贵州省的水资源相对来说较为丰富, 但是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较为严峻, 许多地方的饮用水并没有经过处理或者科学的处理, 水质是否达标难以保证, 所以农村饮用水的安全还需要进一步的重视起来。

2.4 水库安全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贵州省小型水库多, 但是很多水库的质量却难以保证, 这就使得小型水库的安全问题显得较为突出, 为了避免由于水库问题而照成不必要的麻烦和危害, 有必要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小型水库进行维修和安全监察。

2.5 水资源的生态平衡建设

全省坡耕地比重大, 这会导致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常发生, 自然灾害易发区域高达9 万多平方公里, 占了全省领土的半壁江山, 所以贵州省还有大量的水土需要治理。

3 贵州水资源相关开发策略分析

3.1 统筹目标

要开发和利用好水资源, 对水资源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努力做好居民的引水的安全和农业发展所需水分的建设, 把水利建设作为发展的宗旨。另外, 除了政府要加强建设的扶持力度外, 全省的地方政府和人民也要加强相关的意思和见解, 做到实事求是的解决当地用水问题,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推进水利工程的建设。

3.2 水利工程的建设

贵州的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门大的学问和工程, 需要调动各方面的人才和力量, 并且做好水土保持工程、抗洪救灾工程、水源供应工程等许多专项工程的建设。以前, 水利工程的建设几乎都是从某一个方面进行考虑, 从而难以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而现在贵州更加重视各种水利工程之间的衔接配套, 围绕解决饮水、灌溉等问题进行系统考虑, 充分挖掘水利工程的利用潜力, 使之发挥更大综合效益。

3.3 开发地下水资源

贵州拥有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具有着重要的意义。贵州省政府有必要加大地下水资源的勘察和开发力度, 把把这项措施作为水源建设的一项重要方面。在地下水开发过程中, 贵州坚持既积极又审慎的原则, 切实摸清地质状况, 科学进行论证, 避免在可能产生岩溶塌陷的地方抽用地下水;同时, 防止过度抽采, 避免造成对地下水资源的破坏。

3.4 防止水资源的污染

进入新世纪以来, 随着水资源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剧, 水资源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做好水资源保护、城镇供水、水库及大型灌区的规划与建设, 从源头上切断有关污染的途径, 是防止水污染的重要举措。

摘要:贵州省具有十分丰富的水资源, 对于我国水资源的贮藏和重要战略资源的储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对贵州省水资源在社会经济及人民生活中的应用和地位进行了分析, 并结合贵州的情况制定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相关措施, 分析了贵州省水资源的现状进行看分析, 并做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建设意见, 这对于贵州省水资源的长期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水资源,贵州省,开发利用,保护策略

参考文献

[1]蒋利.浅议西藏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J].西藏科技, 2013 (9) :33-35.

8.扎坝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篇八

关键词:民俗旅游;扎坝;走婚;开发与保护

一、扎坝地区民俗旅游资源概况

(一)社会民俗

社会民俗——扎坝走婚

扎坝位于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地处高原,地势险要因而交通比较落后。受外来文化干扰较少。因而一直保留着 原有的“男女不结婚”的习俗。这是一个古老的习俗了,和泸沽湖走婚不同的是扎坝男子走婚时必须爬房子。扎坝的男子在17岁左右便可以恋爱,就是当地人说的找呷益(即恋人)。那里的男子从小就开始训练爬房子的技巧,找到中意的女子,如果女子愿意和他建立走婚关系,他就可以就爬女家的房子,夜晚到女呷益家走婚过夜,第二天早上回到自己母亲家里。走婚是秘密的,如果男子第一次走婚是从大门而入,男子就会受到女子及其家人的鄙视,如果他攀爬的技术不够好没能爬上女子的房间,也只能望房兴叹,不能与意中人走婚。对于扎坝男子而言,呷益一生中基本上是固定的,然而也有一个男人同时有多个呷益。这种夜聚朝离的走婚,只建立在双方感情的基础上,不带一点政治背景和财富的利害关系,也不受神权和族权的束缚,超然物外。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随便建立走婚关系的,有血缘关系的男女,不允许走婚。

(二)语言民俗

扎坝人虽然属于藏族,但是扎坝的语言不同于康巴藏语和安多藏语。以前许多语言学界的专家到那里去研究,并著书立说。对扎坝语的来源,他们各有不同的观点。

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们从扎坝土语中最基本的词汇和发音上研究,离奇发现扎坝土语与古代的西夏语非常相似,1882年,英国学者巴卡尔提出了扎坝话属西夏语系的假说[3]。上海复旦大学语言系龚群虎教授对扎坝语进行了调查研究,他却认为扎坝语是藏缅语系中比较古老的古藏语的一种[4]。

(三)物质民俗

物质民俗扎——扎坝臭猪肉

“陈猪肉”是扎坝人钟爱的美食,它和臭豆腐的出名方式差不多。都是由于其味道怪异味道香美而出名,人们习惯称之为臭猪肉。他的制作过程是等猪长大后,用绳索把猪勒死,在其胸开一个小口将猪的心血脉弄断,使肉中的血全部流回到内脏中,再把内脏从小口中取出,并填上五谷缝合,后用灶灰和红色土堵住猪的七窍,打足气,埋在麦糠中十几天吸干猪肉的水份,最后取出整只豬将其挂在厨房的房梁上自然烟薰而成。猪肉悬挂的年限及多少也成为当地衡量贫富的象征。

二、扎坝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以及现状分析

(一)扎坝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扎坝地区目前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主要以扎坝民居以及走婚民俗、扎坝的地区臭猪肉等美食等为主。扎坝地区客源市场开发现状在国内,形成了以成都、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为主的客源市场。对国内客源市场的开发,要以成都为中心,配合它的名品旅游资源,借用、分流它的部分客源,把这一区域开发为一级客源市场。临近各省以及我国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可作为二级客源市场进行开发。

扎坝地区国际客源市场主要以日本,韩国,港澳台地区为主。这些地区可作为道孚县扎坝地区的一级客源市场,对来扎坝地区旅游的国外游客进行统计,可知东南亚以及欧美诸国是扎坝地区的二级客源市场。扎坝地区国际旅游市场开发要遵循稳住一级客源市场,积极开发二级客源市场的原则。

三、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的影響以及对扎坝旅游开发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一)旅游开发对扎坝民俗文化的影响

1.民俗旅游开发为民俗的保护和传承有很大帮助。现在以寓教于乐为目的游客越来越多。现代旅游者多以体验异文化同时增长一些知识为目的,扎坝当地为就会满足旅游者的这些需求,多方位展示本地区民俗文化的精华同时更深的挖掘当地民俗文化的精华[5]。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次到扎坝的旅游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扎坝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2.外来文化内袭。旅游活动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扎坝地区民俗文化也将受到外地旅游者带来的其他文化和不同观念的冲击,使扎坝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等都在慢慢地发生变化,久而久之,当地的民俗文化也许将被同化,对外吸引力也将随之下降[6]。目前扎坝已经有不少家庭不再走婚,而是和外面的人一样过着一夫一妻的生活,长此以往这种独特的走婚民俗也许会像古代的东女国一样消失。

3.扎坝民俗文化发展环境受到冲击。扎坝地区的文化环境最明显的特征是地理单元的独特性与相对封闭性,造就了别有一方天地的文化特色;扎坝旅游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带来可观收入的同时,也会造成当地物价升高,居民心态失衡,文化价值观改变。从而恶化扎坝民俗文化发展的环境。

4.过分商业化扭曲了扎坝民俗旅游资源的原始淳朴性。在扎坝民俗旅游开发中,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使扎坝传统文化商品化、庸俗化的现象时有出现。例如扎坝的臭猪肉现在变成一种当地随便可以买到的商品,然而在以前这是当地扎坝人接待来客的最高礼仪。只要给钱好像什么都能买到一样。这种观念也将会影响当地老百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来热情淳朴的居民也许会为了钱而变得惟利是图。

(二)对于扎坝民俗旅游开发与保护面临的问题提出建议

1.开发民俗旅游要做到保证其“原汁原味” 。在一味地追求效益的时代,一些地方政府不顾一切地对当地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各种开发,从而造就了许多的“伪民俗”。因此对于扎坝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尽量保证其原滋原味不要过度渲染,例如对扎坝走婚民俗政府不要过度开发更不要带游客去参观走婚过程之类的,不要影响扎坝当地人的正常生活,坚持适度原则[7]。

nlc202309081352

2.要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机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由于扎坝地理位置比较偏远,又是民族地区因而安全问题成为游客关心的首要问题,为此,扎坝政府要加强对扎坝相关景区的治安管理既保障游客的安全又合理维护当地人的合法利益,同时尽量保证当地人的正常生活不会受到旅游的过度影响。

3.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要突出民族的特色,避免雷同化。这在一个项目的开发十分重要的。如果邻近两地民俗相近且都开发同类型的旅游产品则会使两地竞争增大,且极有可能导致双方冲突的发生或者对两地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开发,不利于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长期发展。扎坝的民俗旅游开发尽量不要与邻近的八美,九龙甚至是阿坝州的一些景区相同,同时道孚县扎坝走婚民俗开发要与泸沽湖的走婚民俗开发区别开来,突出自己的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8]。

4.大量引进、培养民俗旅游专业人才 。民俗旅游資源开发与保护相关的专业人才对当前民俗旅游市场存在开发模式单一,雷同现象严重,规划不科学,经营模式滞后,服务质量低,服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的解决非常重要,“人才”缺乏是当前民俗旅游的重要问题。因此,引进和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是解决扎坝地区民俗旅游开发与保护问题的重要措施。

5.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应该采用多管齐下同时开发的方式,并且注重创新。在国家的旅游开发的政策之下,扎坝地方政府应该多管齐下进行多种形式的民俗旅游开发,如建立扎坝民俗保护区、开发扎坝民俗博物馆以及举办与当地民俗相关的节日和比赛等并结合扎坝地区民俗旅游资源实际进行合理的创新开发。

结论:民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且它是活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文化,不是化石,一但失去就不是弥补的问题[9]。用研究保护的理念进行开发,做到开发就是为了保护,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开发与保护民俗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遗留下的文化,我们庆幸赶得上可以体验。泸沽湖走婚和扎坝走婚都是我国目前少见的母系氏族文化现象,我们在对其好奇对其进行探索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其的保护,利用对当地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来实现对其的传承与保护是我们对扎坝民俗的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我们会因保护与传承扎坝的民俗旅游资源而骄傲与欣慰,因為我们保护的不仅是一种旅游资源更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

参考文献

[1]巴兆祥.试论民俗旅游[J].旅游科学,1999(2).

[2]梁钊韬、张寿祺.试论民俗形成的社会根源[J].1998(5).

[3]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1).

[4]陶立瑶.民俗学概论[M].北京:中国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5]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7).

[6]王明煊.中国旅游文化[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

[1]乌丙安.民俗学原理.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4]陶立璠.民俗学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

[5]王娟.民俗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刘彦霞、孙美.吉林省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视角,2005(4).

9.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_职教论文 篇九

关键词:呼伦贝尔、旅游资源、问题、保护措施

内容摘要:通过亲身的旅游和各类文献中对呼伦贝尔旅游资源进行了分析,在分析中找到了呼伦贝尔旅游资源在开发中产生的6方面影响,在开发中面临的4方面的问题,并总结出了4方面的保护措施

一、呼伦贝尔的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呼伦贝尔地处115°31′E~126°04′E,47°05′N~53°20′N,面积约26.3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地级市。

呼伦贝尔属于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大兴安岭纵贯呼伦贝尔市中部,地势西高东低,起伏不大。2.气候

以大兴安岭为界,全区气候可分为季风气候区和大陆性气候区。降水在300mm-800mm。本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气候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大。3.植被

由森林向草原过渡,主要有大兴安岭林区和呼伦贝尔大草原

二、呼伦贝尔的旅游资源

呼伦贝尔的旅游资源富集,是国家旅游局认定的全国六大重点开发区,也是全国旅游二十大胜景之一,这里不仅有草原、森林、河流、湖泊等自然景观,还有反法西斯纪念园、套娃广场等人文景观,本区还不乏俄罗斯家庭旅游户、朝鲜人家、达斡尔风情园等民族风情景点。这里四季分明,景色各异,被世人誉为世界美丽的花园,市最适合人类生存的“绿色净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天然别墅”。

下面介绍几个主要的旅游资源: 1.呼伦贝尔草原

位于大兴安岭西麓,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是国内最丰美的大草原,也是世界四大草原(锡林郭勒草原、潘帕斯草原、那拉提草原)之一,是世界主要的畜牧区,著名的三河牛、三河马盛产于此。呼伦贝尔大草原犹如一幅巨大的绿色画卷,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草原,有120多种营养丰富的牧草,有“牧草王国”之称。去呼伦贝尔领略草原的最好的时节是5月-9月。

2.红花尔基森林公园

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鄂温克旗境内,这里不仅有全国唯

一、亚洲最大的沙地樟子松原始森林,而且河流纵横、湖泊广布、物种丰富。主要景点有:望海楼、林中湖、蒙古包群、别墅群、狩猎场、射击场、樟子松。3.反法西斯纪念园

此处虽设有可供游览的自然风光,但身居地下十几米的军事工事却使游客可获得其他自然资源无法赋予的感受与启迪,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见证。4.其他旅游资源 ①额尔古纳河湿地,有亚洲第一湿地之称。

②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是成吉思汗东征的出发地。③嘎仙洞是北魏鲜卑族遗址。

④呼伦湖、贝尔湖是北方草原上的两颗璀璨明珠。

⑤朝鲜人家、俄罗斯民族人家、达斡尔风情园等尽显少数民族风情。

三、呼伦贝尔旅游资源开发产生的积极影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仅局限于解决温饱,同时也极力追求精神享受,因此旅游热情高涨。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呼伦贝尔也成为人们所追逐的目标。旅游资源的开发究竟给呼伦贝尔带来怎样的影响?

①由于呼伦贝尔与蒙古国和俄罗斯接壤,因此慕名而来此旅游的的国际游客数不胜数,呼伦贝尔的特产也吸引着国际游客。因此,旅游业给呼伦贝尔带来了许多外汇。

②旅游地通过提供商品和劳动,实现货币回笼、扩大积累、稳定市场、缓解通货膨胀。③旅游业要满足旅游者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需求,因此旅游业的开发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通讯、娱乐、邮电等。

④旅游业要求的工作人员不需要很高的技术,因此门槛很低,从而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⑤旅游业可以促进接待地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与保护,让更多的旅游者接触并了解呼伦贝尔特有的民族风情。

⑥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地的基础设施会得到完善,促进生活环境质量的改变,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

四、呼伦贝尔旅游资源面临的问题及保护措施

(一)保护措施

首先,呼伦贝尔的旅游资源多为自然资源,因此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成为了最严重的问题。开发初期,对植物覆盖率的损害最大,随着不断开发旅游者增多,物种多样性会下降。在开发过程中,一些地区盲目开发,无规划地开发资源或在旅游区滥砍乱伐,也对旅游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旅游者的正常活动和部分有人的不文明活动,对自然保护区、文物古迹的危害最为严重。

其次,接待游客的基础措施以其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出现,导致其不能与自然美有机结合,会产生建筑污染,没到旺季,风景区的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有人的需要,会造成混乱、污染及对旅游者、服务员身体健康。交通堵塞时风景区发展的严重问题,风景区缺乏可利用空间,所以停车区域狭小,交通堵塞也成为必然。

再次,旅游者往往会以较高的价格购买商品,零售商为旅游者服务可以极大地提高边际利润,这些零售商在与当地服务的竞争中,可引起旅游地物价水平的全面提高。

最后,外国和外地旅游者的涌入,使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受到削弱。有些历史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在景区内你可以随处可以看到“XX到此一游”的字眼,这些行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十分不利。

(二)保护措施

首先,加强对旅游资源保护的监督和管理力度

对区内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历史文物等的环境保护进行统一管理,对资源环境进行评估,使各旅游资源保护法规能够得到贯彻执行,协助旅游局规划部门对旅游进行规划,把握好开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其次,加强对旅游资源环境的立法和执法工作

在旅游资源环保方面存在着执法不力、执法不严,在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执法方面,出了各级环保部门执法外,还应在各级旅游管理部门设置专门机构进行旅游环境执法工作以保证强有力的执法。

再次,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提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途径有许多,其中宣传教育必不可少,应利用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如广播、新闻媒体、树立标语等。增强游客的责任感,使他们自觉遵守法规和纪律,对于那些故意破坏景物的游客,除了进行批评教育外,也应给予相应的处罚。

最后,建立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①政府通过政策手段为旅游业发展,从资金上给予支持。②从技术上给予支持。

③从产业发展的产品和要素市场方面给予支持。④促进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10.云南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与保护 篇十

关键词:热带雨林

西双版纳 旅游地质资源 开发和保护

摘要:云南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与老挝、越南、缅甸等国家接壤,面积为39.12万平方公里,这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奇特的地质地貌结构。东南部的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西部有丰富的火山地热资源,西北部有高黎贡山为主的“立体式”山地垂直自然带结构,还有玉龙雪山等冰川地貌,西南部还有独特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植被等。本文主要以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为例,阐述如何开发热带雨林区的旅游资源并且加以保护。

正文:

一、关于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是一种茂盛的森林类型,进入到森林之中,你仿佛来到一个神话世界。在这里抬头不见蓝天,低头满眼苔藓,密不透风的林中潮湿闷热,脚下到处湿滑。这里光线暗淡,虫蛇出没,人们在其间行走,不仅困难重重,而且也很危险。但是,这里却是生物的乐园,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是陆地上其他地方所不可比的。

二、热带雨林的特征

1、热带雨林是树木的王国,种类极其丰富

2、在此水热条件适宜的环境中,争夺光照和生存空间的竞争异常强烈。

3、藤本和附生植物的特别繁盛,是特殊的争夺空间的适应方式,对森林结构影响甚大。大型木质藤本借助乔木支持登上树顶才开花,最长可达240米,常有失去支持的扁粗藤条悬在地上绞杀植物又称毁坏植物更是雨林典型的也是特有的类型。它最初附生于乔木茎上,然后勒死后者再用长出的根独立生活。

5、动物种类在此同样丰富多样。

6、除此之外,热带雨林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珍贵性、不可再生性,一旦遭到破坏难以恢复。

随着科学家对热带雨林的深入探查和研究,越来越多的生态现象被发现和解释。但越来越多的发现也揭示,热带雨林中蕴藏着大量的尚未被充分认识的生物学和自然规律而,令人遗憾的是人们还没有充分解开热带雨林之迷时,它就可能由于人类自己的破坏而永久地消失。

三、热带雨林的作用

1、净化空气

2、具有自然防疫作用。

3、天然制氧厂。

4、天然的消声器。

5、对气候有调节作用。

6、改变低空气流,有防止风沙和减轻洪灾、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7、除尘和对污水的过滤作用。

8、多种动物的栖息地,也是多类植物的生长地,是地球生物繁衍最为活跃的区域。

9、此外,热带雨林还具有物质用途 为生产生活提供木材。

四、版纳雨林开发中的问题和对策

不合理开发导致了版纳雨林中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问题突出、跨边界保护的难度加大,对此可以调整森林所有权,实行经济鼓励措施,其次在不破坏雨林环境的同时发展旅游,提高经济收入,提高居民的保护意识,积极开展“大绿三角”生物多样性走廊带行动,大绿三角计划是针对中、老、缅、越四个跨边界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所提出的,主要用生态系统保护方法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发展,特别是一些生物多样性持续利用的方法结合起来。

五、热带雨林地质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在热带雨林地区可以发展科考、探险、野外生存技能训练、地质勘探、自然风光欣赏等旅游项目。热带雨林旅游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不合理的开发例如发展木材业导致雨林大面积减少对周围环境和全球气候带来很大影响,所以要在开发雨林的同时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要做到合理开发,不乱砍乱伐,以防水土流失。保护雨林的物种多样性,稳固生物食物链;种植生态林,维护生态平衡。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等

11.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_职教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盘锦辽河口;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

1 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分析

根据调查发现盘锦辽河口旅游业的开发有利于保护辽河口旅游资源,占有比重较大,占42.3%,旅游业开发与辽河口经济区的经济之间存在的矛盾较强;现有生态旅游资源的利用状况较弱。当地居民对于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意识较弱,生态环保意识还需要提升。现有的旅游景点,如红海滩观光地、地质公园、苇海观鹤、特色苇田、万金滩等旅游地的生态环境都不同程度的遭到了破坏,其中以苇海观鹤和红海滩观光地破坏最为严重。

因此,将辽河口的生态旅游资源分为6类,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生态旅游地,减弱对其的开发,恢复其生态功能。对于可以进行开发的旅游资源应该采取合理开发,加强保护的战略。从而,促进辽河口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 生态旅游资源单体保护的重点和开发的方向

辽河口的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价值角度分为濒危型、高稀缺型、稀缺易耗型、稀缺耐耗型和普通型五种(见表1)。根据资源的分类从而得出必须保护的资源、可以旅游开发的资源,作为判断保护与开发的战略依据。

2.1 完全保护战略

处于极端濒危状态的生态旅游资源,属于国家非常稀有、非常脆弱,受关注程度较高的资源类型,当前经不起任何方式的合理利用,任何形式的开发都会对其产生破坏,其首要目的是保护,凸显生态旅游资源的存在价值。虽然该类资源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但对此类资源还是应该由国家拔出专款进行完全保护,防止人为破坏及其自然退化,可以在对它进行更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加以利用。

2.2 适度开发、完全保护战略

高稀缺的生态旅游资源属于非常稀有,相对于濒危型生态旅游资源来说,其敏感性和脆弱性相对较强。对于这类资源,同样不适合大规模的旅游开发。

2.3 合理开发、加强保护战略

稀缺易耗型与稀缺耐耗型生态旅游资源有一定脆弱性,旅游价值高的资源。因此对于该类资源应该在合理开发,最重要的就是要控制游客的数量,加强对游客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意识的教育,通过缩短游客在景区内的逗留时间、严格限制景区内的活动内容与范围等手段来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均衡。

2.4 大规模开发战略

普通的生态旅游资源由于脆弱性较低,因此在具备一定客源市场的条件下,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3 保护的资源单体

辽河口的潮滩湿地是我国重要的滨海湿地,具有丰富的湿地资源和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盘锦自然湿地面积的80%,在湿地保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必须保护的资源单体之一。此外,辽河口自然保护区全球候鸟三大迁徙航道之一,世界上80%的黑嘴鸥种群在这里得到了有效保护。辽河口湿地丰富的植物资源、特有的植被类型与生态环境养育着丰富的动物资源与特有的动物群落,尤其是多种珍稀鸟类理想栖息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

4 旅游开发的资源单体

辽河口蕴藏者丰富的旅游资源,分三种类型。

(1)适度开发的资源其敏感性和脆弱性较强。如保护建筑与设施、遗迹遗址等。

(2)合理开发的资源有一定的脆弱性,旅游价值较高,需要的合理开发的前提下加强保护,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均衡。如红海滩、踏浪金滩、苇海观鹤等可以进行观光旅游。

(3)大规模开发的资源的脆弱性较低。如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它具有直接使用价值、服务功能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包括了绿色生态旅游产品、文化生态旅游产品、观光旅游产品、养生、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产品、油田生态旅游产品、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农业生态旅游产品、苇海休闲产品、滨海休闲产品等。

5 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存在问题

5.1 生态资源的保护缺乏合理的科学依据

目前,结合辽河口的生态旅游资源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原则,缺乏具体的行动实施依据,如辽河口湿地资源、滩涂植被、鸟类栖息地及生态环境系统的破坏等等。此外,虽然生态旅游资源作为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否能将所有的旅游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创造出结合当地特色的品牌生态旅游产品,是辽河口保护的一个重大的盲点,在资源的保护中应该设立一个科学的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

5.2 生态旅游资源的生态性破坏

由于生态经济区内的生态旅游业尚不成熟,使得旅游景区及旅游基础匮乏,景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日渐破坏,使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使辽河口的旅游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此外,部分旅游项目直接威胁野生动物资源的安全。

5.3 旅游开发的空间失衡

辽河口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导致有的资源未得到有效的开发或是已经受到了直接的破坏。辽河三角洲经过多年的开发,已有大量湿地被辟为稻田和盐田。湿地面积的不断缩小,使其纳水蓄洪的功能减弱,直接影响鸟类迁徙栖息和繁衍。这既影响了辽河口对游客的吸引力,也影响了生态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

5.4 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功能较低

河口是海洋与河流的交汇地带,河口湿地整个生态系统处于发育和不稳定状态,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辽河口滨海湿地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其中以水体污染、过度捕捞以及辽滨水城建设的影响最大,这将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大大降低,并威胁着城市的生态安全。因此,湿地的保护和受损湿地的修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5.5 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落后

辽河口的道路系统有待完善,總体的密度较低,景点与景点之间的旅游线路不够完备,交通的发展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制约者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无法满足现代旅游者对食、住、行、游、购、娱等多种娱乐体验需求。旅游设施匮乏,不能满足旅游者驻足,休憩的需要。

6 小 结

本文对盘锦辽河口生态旅游资源存在的问题、现状、类型,旅游业做了分析,提出了生态旅游资源单体保护的重点和开发方向。指出了哪些是必须保护的资源,哪些是可以旅游开发的资源,指出辽河口游客的旅游偏好,确定资源单体的保护重点和开发程度,为有效保护及合理开发为规划做好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2]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唐永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设计[D].西北农业科技大学,2005.

12.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_职教论文 篇十二

少数民族文化是指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所创造并负载着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它包含了各少数民族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学者把它分为以下几类: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民间传承文化;科技工艺文化等等。我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 每个民族的文化体系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也可以说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源泉。

但是, 并非所有的少数民族文化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的内在构成部分都可以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显性与隐性的混合文化, 如家庭婚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民间艺术等。从旅游开发的角度看, 这其中能作为旅游资源具有开发价值的往往是那些显性文化和混合性文化, 而隐性文化通常情况下难于被外来游客所感知、理解和接受, 因而往往难以被作为旅游资源而开发。因此,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指那些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 可以为旅游业所利用, 并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少数民族文化因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是吸引力因素”。

(一) 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旅游开发不仅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也加强了少数民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尊感, 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对本民族文化的珍视和保护。少数民族地区为了迎合旅游开发的需要, 人们修缮了当地的民居和一些历史建筑;穿起了搁置已久的民族服装;开始制作传统的手工艺品;开始频繁的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开始对那些濒临消亡的民族文化加以抢救性保护等等, 不仅复兴了民族传统文化, 也使那些濒临消亡的民族文化获得新生。同时, 通过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 也使本民族文化得到发展。

(二) 可能导致少数民族文化的蜕变和消亡

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 外来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化主要是通过“示范效应”的途径对少数民族文化施加影响, 导致当地本土文化的“涵化”。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接待地社会中, 引起接待地居民的思想变化, 从而产生各种影响, 这种作用称为“示范效应”。旅游者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 要亲自参与到目的地居民的活动之中, 以融入到当地的文化之中, 如观看歌舞表演, 学习演奏民族乐器, 品尝当地风味食品等, 就必然也把自己的文化带到少数民族, 这样, 当地文化就很容易被影响、侵蚀和破坏。所以, 少数民族文化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 往往成为一种“弱势文化”。

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困惑

在当今旅游业的发展中, 随着诸多“标准”和“规范”的出台, 给游客带来从观念形态到行为方式的某种“标准化”期待, 导致游客以某种思维定式去要求自己应该享受的待遇和服务, 甚至会以某种标准去要求东道主文化;同时, 这些“标准”、“规范”对旅游接待地也形成一种引导, 即必须按照某种“标准”去开展旅游活动。这也正是少数民族地区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所面临的最大的困惑。因此, 如何在旅游开发中既能让少数民族文化保持其特色, 又不至于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就成了我们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

三、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 以人为本, 鼓励游客参与

以前的民族文化旅游, 各旅游地只是通过舞台表演等形式单纯地展示其文化, 游客只能像一般观光旅游那样简单地浏览。现在则要求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创造更多的空间和机会, 以便于游客自由活动和参与, 让游客真正体验与目的地居民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 亲身感受各少数民族文化的韵味, 让游客吸收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 再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成更加丰润的形式传播于世人, 传承于后人, 不仅起到一种宣传效果, 更有利于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持续性开发利用。

(二) 以文化为本, 突出民族化与地方化

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 要注重与当地自然旅游资源相结合, 突出旅游资源的地方性和民族性, 也就是要突出其特色。一旦民族文化失去特色, 则其作为旅游资源就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三) 开发与保护并举, 实现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目的是发展当地旅游业, 以期实现经济效益。我们既不能盲目扩大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规模而片面追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也不能为了片面强调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而抑制旅游业的发展, 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 要考虑文化的传承性和环境的承载力, 避免造成旅游地吸引力降低等负面影响;必须遵循经济、社会、环境三方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最终实现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保护

(一) 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居民进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普及性教育, 提高保护的自觉性

文化是根植于社会并由人来继承和传袭的, 而这些承载文化的人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利益主体。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为了发展的需要在接受文化交流融合这一现实的同时, 愿意任由本民族文化的消亡。人们已受到破坏自然环境和生物物种多样性的惩罚, 如果不注重保护文化生态, 保证文化的多样性, 则面对的是文化资源减少、文化生态被破坏的恶果, 其危害绝不亚于自然界对人类的惩罚。因此, 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最重要的就是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发展要求, 尊重他们的选择。

(二) 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面对少数民族地区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趋同现象, 当地政府作为管理者, 可以利用其职能作用, 通过政策引导, 发挥经济的杠杆作用, 引导少数民族文化的正态发展, 使少数民族地区居民重新认识本民族文化的价值, 激发他们的民族文化自豪感, 促使他们自觉地去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政府还应在“利益均衡”的原则下, 注重开发商与当地居民的利益分配问题, 使当地居民能通过开展民族文化旅游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同时还应该注重既得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分配问题, 返还部分旅游收益用于少数民族文化建设, 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 建立科学完善的保护机制

对那些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蒙昧、落后、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即将消亡的文化, 实行静态保护方式, 运用现代科技, 通过保存实物、影像等手段, 用建立民族文化旅游博物馆的方式加以保护。在政府有关部门引导、相关专家的指导下, 科学合理地对其进行开发。

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正面临着来自外来文化的冲击, 以至造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降低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因此, 我们必须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 在开发的基础上强化保护, 以推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和谐持续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参考文献

[1]、陶汉军:《新编旅游学概论》,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1

[2]、王大悟:《新编旅游经济学》,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3]、邹同庆:《旅游开发与规划》, 广州, 广州旅游出版社, 1999

[4]、魏小安:《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 广州, 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0

[5]、李天元:《旅游学概论》,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

13.浅谈中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篇十三

旅游资源(Tourist Resources),又称作“旅游吸引(因素)”(Tourist Attraction),即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事物与因素。它们能够被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且在通常情况下能够产生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旅游资源既包括具象的,例如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主题公园、自然或人文特殊景观、节庆活动、会展、娱乐中心、会议中心、购物场所、某些特殊劳务等,也包括抽象的,例如社会风气、文明程度等;更有综合的

人类旅游活动的历史极其久远。从生产水平提高到产品除了维持生存需要之外有了剩余的时候,一部分人便开始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便开始了旅游活动。一般将此时期的旅游称为“旅行”,以区别于现代的旅游。人们主要是对自然山水、文物古迹的游览和对社会风情的考察,也涉及歌舞、杂技、动植物等。当时较多的是从属于政治、军事、商业、文化、宗教等活动,这些可以从《庄子》、《山海经》、《论语》、《诗经》、《穆天子传》、《史记》、《战国策》等中国古代文献中得到大量有关信息。

自从1841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开创了近代旅游业之后,由于旅游日益成为大众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人们的兴趣是多层面的;由于旅游业竞争的激烈,迫使旅游业经营者必须想方设法来迎合旅游者的需要,不断创造新的旅游项目;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金的积累与集中,使得一些新颖的创意能够得以实现。这在现代人造景观建设中尤其突出,所以旅游资源的内容日益丰富。旅游活动也从一般的游览观光到寻求亲身体验、感受刺激、增长知识、度假疗养、休闲,所以原先看来很平常的事物或原本是科研、文教和生产的单位,现在也颇受旅游者的青睐,不仅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土民情,而且生产和商业场所、文教单位、科研基地、电视塔以及文化名人、长寿者等,也常有旅游者光顾,乃至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战争、监狱等社会现象,也都已被利用来发展旅游业。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旅游资源,这不仅因为文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自然科学技术和经济发达,并因此能够创建许多新奇的、高科技的旅游项目以吸引游人。这种文明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旅游吸引力,特别是吸引那些希望了解其成功途径、学习科学技术的人们前往考察。旅游资源的范畴,随着时代的推移和旅游需求的多样化而逐渐扩展。

总之,现代已经很难找出哪一类事物和现象绝对不可能被用作旅游资源了,而且绝大部分原来都是其他产业的资源或产品。

首先必须确定分类标准。标准不同,其分类结果必将大相径庭。人们可以从旅游资源产生的原因和历史、是否可以再生、利用方式、赋存状况等各种角度来对其进行分类。

较为普遍的是从其产生原因或称为属性的角度,将其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

自然旅游资源主要与各地自然条件相关。各地的自然条件与地球的形成、地壳的变化、大气环流等有直接关系,也与其地理区位有关。它们决定了山地的高度及走向、岩石的性质及风化程度,河流的水量及其季节变化,气候条件和动植物品种等,故自然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带性。某些自然旅游资源还具有垂直分布特征,以动植物最为明显。各种自然因素之间会相互作用,因而某些自然旅游资源的分布互为条件,例如岩石性质与泉水的出露及水质,海拔高度、气候条件与生物群落,流水切割与峡谷等。

人文旅游资源主要与人类历史有关。文物古迹多分布在人类文明发展较早、人类活动较频繁的地区;而现代城市、游乐项目多分布于现代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至于少数民族风情则多分布于远离政治经济中心的边远地区,因为历史上少数民族多因曾受到压迫和排挤而不得不逃避到偏远、荒芜地区以求生存。如今那些地区也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干扰,独特的民族风情得以较好地保持下来。另一方面,人文旅游资源必须以自然条件为基础,在许多方面表现出自然因素的影响。即以建筑而言,气候湿热地区的建筑物较轻盈单薄,寒冷地区则较厚重,房顶的坡度与雨量有直接关系。

旅游开发是一种经济技术行为,即运用适当的经济、技术资源,特别是智力资源,以使旅游资源由资源优势产生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过程。其中,资源和市场是基础,经济、技术是先决条件,正确处理旅游业发展同环境、同旅游资源保护的关系是前提。但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智力的重要性,因为只有独具匠心的规划开发才可以创造出出类拔萃的旅游项目。唯此才能保证其在剧烈的竞争中具有优势。

受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影响,旅游资源的分布和开发条件并不平衡。有的地方原本缺乏价值高的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业便创造旅游资源。有的地方虽有旅游资源,却“藏在深山人未识”,或虽明知其存在而因不具备某些条件无法被旅游者利用,只有经过规划开发才能产生具有足够旅游吸引力的旅游点,有些旅游资源已经在利用,为了提高其效益还应加强开发力度。

所以,旅游开发包括三重内涵:一是从无到有,创造新的旅游项目;二是使尚未被利用的旅游资源变得能够为旅游者所利用,并产生效益;三是使已被利用的旅游资源进一步深入开发,增加其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以提高其效益。

旅游业是否能够顺利、持续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环境状况。故几乎在世界上提出全球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同时,也就提出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为了旅游持续、健康地发展,并充分发挥旅游的积极影响和抑制消极影响,专家们开始提出“旅游生存战略”的命题。1995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等,在西班牙召开了“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包括中国在内的7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宪章》指出,旅游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能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环境的损耗和地方特色的消失。而旅游业赖以发展的资源是有限的,故要求改善环境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宪章》呼吁国际社会各政府当局与人士,接受其提出的目标和原则。主要有:旅游发展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旅游要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成为一个整体,保持旅游地原有的平衡的关系;在制定旅游发展战略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当地传统习惯和社会活动,注意维护地方特色、文化和旅游胜地,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唯一正确选择,但目前我国旅游业还存在着许多不良因素制约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科学的规划与管理,依赖于健全的机制,依赖于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依赖于全体公民的共同行动,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虽任重道远,但前途无限光明,只要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我国旅游业必将更加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陈卫东,旅游持续发展规划初探,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5 马勇,李玺,.旅游景区管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石凤英《论自然保护区旅游的持续发展》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4第4期

14.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_职教论文 篇十四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的观点和理论指导广大公众,认识和欣赏自然遗产的旅行,在开发过程中,要保证旅游区不受破坏和污染,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这样才符合生态旅游的宗旨。为了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贯彻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宗旨,开展生态旅游应遵守下列原则:保护优先;整体性和系统性;综合考虑和统一规划;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具体到开发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达到保护环境与资源的目的:(1)加强旅游区的法规和规章制度建设。国家旅游局虽然也有相关的法规和标准,也强调了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但一般比较简单,很不全面,为此,必须制定专门的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条例和管理办法,采取严厉的经济和行政手段制止游人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践踏花草、乱刻乱画等污染和破坏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不文明行为。(2)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各项环境管理制度。旅游区对环境资源必须做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在新建、扩建资源开发项目时,应根据国家规定执行环境影响报告制度,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3)旅游经营活动中要贯彻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结合的方针。生态旅游之所以不同于传统旅游,根本之处在于它不仅重视经济效益,同时也注重社会和生态效益。(4)加强环境教育,提倡生态文明,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提高游人的环境意识、提倡生态文明是生态旅游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的。通过旅游使人们欣赏自然、享受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可以通过标语牌、导游、广播和录像等手段向人们进行自然知识的宣传,宣传自然资源的巨大价值。(5)注意生态旅游景区的旅游容量和承载能力。研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出合理的旅游容量和旅游环境的承载力都是生态旅游管理的科学手段之一。旅游区一定要注意旅游容量和承载能力。

二、生态旅游景区游客管理的措施?

游客管理是生态旅游管理中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内容。对于保护区的生态系统而言,进入保护区的游客是纯粹的入侵者,他们会对生态旅游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干扰。所以生态旅游开发中一定要重视对游客的管理。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1)严格控制游客数量。保护区是一个有限的生态系统,他对于外来入侵者的容纳有一定的限度,要想保护环境质量,就必须把游客数量控制在这个限度内,景区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游客接待计划。(2)有效限制游客活动。游客对于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程度有多大,取决于游客个体在保护区内的活动方式,生态旅游要对游客的活动采取比其他旅游更加严格的限制管理措施,规定游客的旅游路线、旅游时间、活动范围和活动方式等等。(3)对游客的宣传和教育。游客在自然保护区旅游,不同于其他一般意义的旅游,它既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旅游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旅游方式。所以,在生态旅游活动中,应该对游客进行大量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和自然生态科学普及和教育,一方面强化了资源的管理,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公众的自然保护意识。(4)在自然保护区内,要十分重视游客的安全问题。自然保护区内往往山高路险,水急林密,野兽出没,极易造成旅游安全事故,给生态旅游造成负面影响,所以要十分重视游客安全教育。(5)导游的管理和培训。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带有一定的专业性,导游的介绍和引导十分重要,导游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游客的行动和认识,生态旅游的质量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游的素质。所以,对于导游人员的管理和培训也是生态旅游管理中的重要一环。

三、你认为中国发展生态旅游的模式应选择小众型发展模式还是大众型发展模式?为什么?

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适合小众型发展模式。原因如下:(1)中国生态旅游景区往往生态脆弱,环境极易遭受破坏,所以在生态旅游开发管理过程中,对于环境的保护任务突出而艰巨。采用小众型发展模式,可以有效减少旅游开发过程对于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2)小众型发展模式更加方便于游客的管理和生态旅游景区的管理。(3)中国游客整体素质不高,对于景区的规章制度和管理规范遵守率较低,采用小众型发展模式可以缩减游客范围,对于景区的发展和保护有利。(4)小众型对于景区的原住民参与旅游开发提供了条件,这样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可以有效减少社会矛盾,并可以增加原住民的收入水平。

四、什么是旅游中的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开发中的社区参与为何是重要的?举两个景区社区参与较成功的例子,详述其措施或机制。

社区参与既是政府及非政府组织介入社区发展的过程、方式和手段,更是指社区居民参加发展计划、项目等各类公共事务与公益活动的行为及其过程,体现了居民对社区发展之责任的分担和对社区发展成果的分享。得到社区的支持,对各种旅游尤其是生态旅游是重要的,且当地居民参与是获得并维持这种支持的非常重要的方法。生态旅游是以资源为其发展的基础,资源应包括当地历史文化及原住民文化;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强调对当地社区有贡献,强调生态旅游必须维持当地居民的福利,生态旅游须以经济回馈的方式对当地的保育工作和社区发展有所贡献;生态旅游隐含了地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模式,目的在于使得地方旅游的发展合乎地方的需要,是社区能适当的行销、设定旅游规范与产业经营规范,以及合理取得财务来源,用以支持提升社区的资源与环境保护品质。可以看出,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包含了社区参与的思想,社区参与对于生态旅游非常重要。实例:(1)哈玛谷社区参与模式。哈玛谷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见塘镇泥史村下属的一个自然村,坐落在纳帕海自然保护区南端。哈玛谷村在开展生态旅游过程中担心外来公司利益导向而过度开发,拒绝外来公司的投资要求,自主开发了哈玛谷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模式如下:

15.黄山市林业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篇十五

1 黄山市林业资源现状

1.1 目前黄山市林业资源的基本情况

黄山市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林区地级市, 其2011年森林覆盖率高达77.4%。林业资源相对丰富, 林业收益在群众收益中占有一定比例。全市2011年度林木采伐总蓄积量843 983.9 m3。主要林型为亚热带森林, 落叶阔叶林也是当地森林主要的存在方式之一, 主要树种为松树、杉树、各类杂树等, 海拔较高的黄山松是当地最为出名的树种之一。高的森林覆盖率蕴藏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据统计, 黄山市拥有野生动物种类逾550种, 植物种类约1 600种, 其中珍稀动植物有红豆杉、金钱豹等。各种野生资源如毛竹笋、野山笋、蕨菜、食用菌是当地主要的土特产。徽菜作为全国八大菜系之一, 其中山珍是徽菜的主要特色。

1.2 黄山市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黄山市作为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 森林资源保护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林业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是黄山市林业生产中的重要任务。林业资源的开发类型主要有旅游型、采伐林木型、林下种养殖业型、花卉苗木型等。黄山景区、齐云山景区、牯牛降景区等是旅游型森林资源开发的典范, 黄山旅游景区实行轮休式开放景区也是林业资源保护的重要举措。通过旅游既带动了该地区农民的收入, 解决了山区农民增收难的问题, 也带动了当地其他经济产业的发展, 为森林资源保护提供了经济支持。采伐型是所有有林地区的林业开发的主要方式。通过适当的采伐, 一方面有利于森林的更新, 同时为当地农民提供经济收入补充。林下种养殖业型也是林业资源开发的一条重要途径, 当地以祁门县林下种养殖业型最为典型, 如食用菌的种植等。花卉苗木型森林资源开发最具特色的是歙县卖花渔村盆景产业的开发。

2 黄山市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资源保护和开发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在现实中始终将保护作为重要的一面, 而忽视了合理的开发。这有其一定的历史原因以及人们的认识问题。林业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目标就是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

2.1 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意义

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做好保护工作, 才能为开发提供可能, 因此林业资源的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通过禁止乱砍乱伐、森林防火等工作, 可充分保护林业资源。但仅仅是保护而不加以适当合理的开发, 必然产生2个问题:一是群众保护林业资源的意识降低。因为群众看不见林业效益, 保护的意识就会降低;二是不进行适当开发, 则没有效益, 对于保护来说其经费来源就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防火道建设等护林防火工作都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 因此适当合理地利用林业资源创造效益可以为林业资源的更好保护提供保障。

2.2 林业资源保护开发存在的问题

林业资源的开发一定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具体就是要实现合理、适度并促进林业资源的可再生, 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的空间[2]。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对合理开发认识缺乏, 二是林业开发和利用科技含量低, 三是林业资源产业化水平低, 这三大因素制约了林业资源保护开发的可持续性。林业资源的商业开发只顾眼前利益, 忽视了长远利益。采伐林木等低技术含量的方式是目前林业资源开发的主要方式, 但却没有形成有规模的林业开发企业来统筹全市林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 目前黄山市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方式

3.1 林木资源的合理采伐

黄山市林木资源采伐要以间伐为主, 不能让山头裸露。一方面当地土壤贫瘠, 森林恢复较慢, 过度砍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另一方面破坏了当地的风景风貌。此种方式也不易在当地大规模运用, 要尽可能地成立有规模的公司, 通过合理规划, 合理间伐, 兼顾保护, 充分合理地利用林业资源。

3.2 合理利用林下资源

林下资源即林冠层下各种动植物的总称。在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中, 开发利用好林下资源对于调整林区经济结构和改善人民生活有着重要意义[3]。黄山市林下资源丰富, 各种中药材、食用菌的开发利用是当地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重要途径。同时, 适当发展林下养殖业, 也是一条可行的道路。通过林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增加林区群众收入, 同时也可增强群众保护林业资源的意识。

3.3 结合旅游保护和开发林业资源

黄山市作为重要的全国旅游市, 林业资源保护和开发与旅游事例较多, 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黄山景区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 就是典型的案例。将森林资源与旅游结合, 既对林业的破坏性小, 又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4]。需注意的是由于旅游人员较多, 对森林有一定的破坏性, 需要进行轮休, 恢复景区林木生长。

3.4 林业资源保护和开发与农业生产的协作

林业生产与农业生产存在一定的交集, 黄山市农业是一种典型的山区农业, 与林业存在一定的争夺土地空间的情况, 特别是黄山贡菊的种植, 有些地方毁林种植菊花, 对林业的破坏较大。因此, 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需要与农业生产协作, 尽可能做到既保护林业资源, 又不影响农业生产。

3.5 园林盆景艺术的开发

园林盆景艺术作为林业特色产业, 有着强大的市场潜力。黄山市在卖花渔村盆景制作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 是徽派盆景的发源地, 利用园林盆景产业对林业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是一条可行的道路[5,6]。

4 结语

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工作, 需要广大林业生产科技工作者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 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 实现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这一项工作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1]孙金波, 初小红, 张永海, 等.从森林保护到林下资源的开发利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3) :67-68.

[2]祝思明.浅析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J].安徽农学通报, 2012 (14) :118-119.

[3]代秀东.浅议林下资源的开发利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1) :216.

[4]孙晶波, 初小红, 张永海.从森林生态保护到林下资源的开发利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3) :67-68.

[5]代秀东.浅议林下资源的开发利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1) :216.

16.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_职教论文 篇十六

摘要:在国际竞争和地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人们将发展的重点放在经济建设方面,这直接导致部分古老建筑物、历史遗迹等在拆旧建新中被摧毁或被商业化操作,文化遗产经营管理忽视其自身的承受能力,必然导致文化遗产被严重的破坏甚至难以修复,为缓解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旅游资源商业运用之间的矛盾,人们开始重视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间关系的平衡。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山西省为例,针对山西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旅游开发展开研究,为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遗产开发关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山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旅游开发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不仅可以有效的保存祖先创造的物质遗产,而且可以使国家和地区在世界文化中体现民族文化特点,进而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培养,如果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更是具有明显的作用,所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人类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任何商业活动都不能以牺牲文化遗产为代价。

一、山西文化遗产现状

“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可见山西文化遗产的丰富,这在山西省文物局对外公布的数据中也得到了验证“我国建国后确定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为2351个,其中土地面积仅占全国总领土面积1.56%的山西省占有量却高达11.5%,共有271个,居全国第一”[1]。在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被列为世界级文化遗产,在全国排行中仅次于四川省,另外,116项文化遗产项目和近200个保护单位被收录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位居全国第三,可见山西省文化遗产在质量方面也具有显著优势,其中河曲民歌、晋南威风锣鼓、稷山高跷、临汾蒲州棒子、潞安大鼓、杏花村汾酒酿造技艺等均是极具山西省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结合山西省文化遗产现状可以看出,其一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优势,另一方面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方面也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如何在两者中寻求平衡是山西省在认识到文化遗产价值前提下的首要任务。

二、山西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分析

(一)山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必要性

山西文化遗产在质量和数量方面均在国内占据较显著优势,所以山西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已经成为保护民族文化,甚至世界文化的重要工作,这直接决定了山西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必要性[3]。其次,山西省文化部分文化遗产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严重受损或被严重破坏,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保护传承,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彻底的消失,例如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城墙部分严重坍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左权八路军总部遗址因年久失修,原样难寻;蒙山大佛受煤灰侵蚀严重;百年民居大量倒塌;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等。另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建立在文化遗产基础上的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经济价值,但其以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为前提,所以山西要提升本省的第三产业,甚至通过第三产业带动整体产业的发展,也必须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保护传承。

(二)山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

山西文化遗产之丰富令人震惊,但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整体保护传承效果并不理想,笔者认为主要受以下因素导致:首先,我国《文物法》中虽然明确指出文物的所有者具有维护文物原样的责任和义务,山西省地方有关文件中也明确指出占用古民居的主体具有维修古民居建筑的责任和义务,但相关责任主体受自身经济条件和文物保护专业性等因素的限制,维护工作难以持续开展,即使开展也难以保存文化遗产的原样[4]。其次,山西省文化遗产数量众多,要实现全面的保护传承对资金、人力、物力、技术等因素均具有较高的要求,而山西省文物保护经费和队伍建设有限,部分文物保护单位甚至只能将文化遗产保护等同于防雨漏防火灾和危险警示,并不能真正完成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工作,部分文化遗产虽然得到了政府资金保护开发,但受专业性、保护经验等因素影响,在保护传承的过程中却破坏了文化遗产的原样,例如碛口古镇等[5]。再次,由于部分非文化物质遗产坚持传统的传承戒律,而且在接受传承的过程中较辛苦,与现代年轻人的生活观、审美等存在冲突,所以在保护的过程中仍逐步走向消亡。

现阶段山西省政府已經认识到山西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必要性以及过去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积极调整文化遗传保护传承的措施。首先,对山西省境内濒危文化遗产项目进行重点保护,在此过程中进行“山西省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库”建设,并在积极利用和借鉴国家相关政策的同时进行人才培养、鼓励民营、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探索。其次,重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建设,使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合理的、持续的梯队结构中得到保护传承。再次,对山西省文化遗产相关部门、机构的工作机制进行完善,保证其在职业道德、专业性、经验性等方面满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实际需要。另外,通过建立山西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经费的预算法和实施细则等保护山西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经费可以切实的应用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并通过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开发,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

三、山西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一)基于旅游开发中的三大矛盾明确开发思路

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存在三大矛盾,第一是保护与开发的矛盾,要解决此矛盾,必须先明确文化遗产保护的途径、开发的价值取向、开发的模式,并判断是否可以实现保护性开发。第二是开发主体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主要取决于文化遗产在开发过程中要涉及跨学科的知识,而且开发过程涉及多元化的主体,对学科关系和相关主体关系进行明确,是保证开发过程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6]。第三是开发活动相关利益主体间的矛盾,例如在开发非物质遗产的过程中,传承人、专家、旅游者、社区、民间团体、媒体、政府、开发商之间的关系如何均衡就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了解各方利益诉求的基础上,进行利益协调仿真和处理。

在明确旅游开发的三大矛盾后,笔者认为山西省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基本思路如下,首先,科学规划,山西省相关部门应针对山西省区域范围内拥有的各类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并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和建档,并由国家相关权威部门针对山西省文化遗产的目前情况和山西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制定针对山西省文化遗产开发的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为山西省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提供依据。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山西省可以明确开发的基本方向和整体思路,并在开发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后期需要继续开发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这对缓解保护与开发的矛盾,避免“拆东墙补西墙”问题发生具有积极的作用。其次,山西省应积极完善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相关法律和条文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山西省文物保护工作条例》的技术上,针对重点开发和保护的项目制定有针对性的条例,如云冈石窟保护条例等,这一方面可以为解决开发主体间的矛盾和相关利益主体关系矛盾提供直接有效的约束,而且可以利用法律的权威性,制约旅游开发过程中,盲目追求经济价值而破坏文化遗产问题的发生,只有法律条文明确规定,才能引起相关主体的重视,使山西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工作合理的、顺利的、可持续的进行。再次,在“三个加强,一个发展”的思路下进行山西省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所谓三个加强即加强科学保护,加强科学研究和加强科学管理,换言之要在山西省形成高水平的技术队伍、研发队伍和管理队伍,对山西省重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推动山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山西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工作同步进行。现阶段山西省针对云冈石窟提出的“石窟危岩裂隙灌浆加固”技术“残断落石归安粘接”技术、煤灰石窟污染问题解决方案等,均是“三个加强”的成果,而“一个发展”即促进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科学合理的研究、管理和保护基础上进行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设。

可见山西省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基于旅游开发的三大矛盾,积极构建保护性开发的思路,以科学的规划和健全的法律为前提,以科学的技术、管理和研发为基础,以旅游开发为基本方向,整体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符合。

(二)在认清山西资源现状的基础上确定开发模式

1.保护和开发并举

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于其不仅对后世具有教育、警示、文化传递等作用,而且可以服务当代,山西省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实际上就是挖掘山西省文化遺产服务当代功能的过程,例如,山西省在平遥古城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后,已经成为山西除“煤名片”以外的第二张“城市名片”,甚至世界各地友人“只知平遥,不知太原”,平遥旅游项目在提升山西省国际影响力和推动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经济创收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对平遥古城的保护是推动平遥古城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得到保持的基本途径,所以山西省在进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保护和开发并举的模式,将丰富的、高质量的文化遗产通过有效保护,发挥最理想的旅游开发价值。如果在山西省进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过程中,忽视旅游资源的开发,就会导致文化遗产与人们的生活逐渐脱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削弱文化遗产自身的文化价值,例如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祠,因旅游开发效果不如乔家大院,虽得到较好的保护,但在旅游者喜爱程度方面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所以山西省在进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应认识到自身文化遗产的优势和目前保护和利用情况的不足,将保护与开发并举。

2.在各旅游要素上彰显山西文化遗产的个性

旅游开发过程转化为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除取决于完备的旅游配套设施和大力的宣传推广外,还取决于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否体现出当地旅游资源的个性,进而提升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等,这要求山西省在进行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注重对文化遗产个性的彰显和保留。

笔者认为山西省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彰显个性,应从以下角度出发:首先,提升旅游要素“食”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山西省应将极具地域特色的面食制作工艺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神话故事等有机结合,使旅游者带着情感和好奇进行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观体验,山西省应通过建立基于山西面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馆、美食节等丰富旅游者参与山西个性的“食”文化体验。其次,提升旅游要素“住”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将山西省的窑洞文化与当地木板年画、民间绣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为旅游者提供个性的旅游居住体验等。再次,提升旅游要素“游”“娱”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例如将五台山佛乐文化与五台山佛事展示活动等相结合,将山西省的皮影戏、人鼓表演等融入山西省的民俗表演中等,使旅游者参与的旅游活动可以直接体现出山西省的文化遗产特色,提升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的积极性。另外,提升旅游要素“购”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例如山西省结合时代发展,将黎侯虎、中阳剪纸艺术等转化成具体的旅游产品,可以有效的刺激旅游者消费,而且可提升旅游者的旅游满意度。除此之外,提升旅游要素“行”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例如,在以山西为终点或起点的飞机上为游客提供冠云平遥牛肉、在各类旅游长途交通中播放山西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宣传片等,均是有效的个性化开发措施。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山西省文化遗产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受保护传承相关法律约束、资金支持、专业技术支持等因素的限制,现阶段保护传承的效果并不理想,要为山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持续的动力,需要当地政府部门逐步引导,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开发,在挖掘其环境价值、社会价值的同时创造经济价值,并反过来用经济价值为保护传承提供条件和环境。

【参考文献】

[1]雷蓉,胡北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分析——基于保护与传承的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12(02):130-134.

[2]席岳婷,赵荣.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73-77.

[3]阚如良,李肇荣.论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J].旅游论坛,2008(06):361-365.

[4]贾鸿雁.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环境视角的实证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04):64-67.

[5]张舸,魏琼.“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的转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开发的互动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08):43-47.

上一篇:巡逻防控工作情况下一篇:供电公司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