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物理教案(12篇)
1.粤教版高中物理教案 篇一
动能 动能定理
教学目标:
1、记住动能的计算公式:Ek1mv2,知道他是标量
22、(1)理解动能定理的内涵(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正功使物体动能增大,负功使物
体动能减少;物体动能的改变取决于总功)
(2)能在水平面和竖直平面利用动能定理求总功、某个力做的功,物体的速度。知道动能定理在以下方面的应用: a、通过动能变化判断(或求)总功 b、通过总功判断(或求)动能变化
引入
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以研究放射性元素镭而著名,有一次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把一小块雷元素放在胸口的衣袋里,过了一段时间,他把上衣脱掉,发现胸口有处红色的小伤疤。大家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原来镭是一种放射性元素,它发生衰变的时候会放出高速运动的粒子(眼睛看不见),是这些粒子把他的胸口打伤的。
有人计算过,一只小鸟撞击速度为960千米/时的飞机时,就会产生21.6万牛的力。一只1.8千克的鸟撞在速度为900千来/时的飞机上时,产生的冲击力比炮弹的冲击力还要大。所以在飞机场你会看到总会有人专门赶鸟。
可见运动着的物体都具有一种能量,这种能量能对其它物体有杀伤力。这种能量是由于物体运动而产生的,所以我们叫动能。
板书:
一、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飞过来一个足球,用头一顶就飞出去了,如果飞过来一个铅球,你还敢用头顶吗?运动的物体能量有大有小,大小跟什么有关呢? Powerpoint展示,学生思考
动能的大小跟什么有关?请看下列两个例子,思考影响动能的因素。例1:汶川大地震
印度洋板块和亚洲板块运动的速度非常慢,大概每年两厘米的速度推进,但当他们相碰撞,产生的动能可以毁掉整个汶川,影响整个四川。
试比较下列每种情况下,甲、乙两物体的动能:(除下列点外,其他情况相同)①物体甲的速度是乙的两倍;②物体甲向北运动,乙向南运动; ③物体甲做直线运动,乙做曲线运动;④物体甲的质量是乙的一半。
在学生得出正确答案后总结:动能是标量,与速度方向无关;动能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因此速度对动能的影响更大。补充板书:
一、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动能的大小:物体的动能等于它的质量跟它的速度平方的乘积的一半。
3、计算公式:Ek1mv2
24、国际标准单位:焦(J)
5、动能是标量
Powerpoint展示水蒸汽烧手的例子,强调速度对动能影响更大,注意平方 Powerpoint展示练习
1、一个人站在阳台上,从阳台边缘以相同的速率v0分别把三个质量相同的球竖直上抛、竖直下抛、水平抛出,不计空气阻力,则三球抛出时的动能()A、上抛球最大 C、平抛球最大 答案:D
2、判断
(1)质量相同的两个物体,若动能相同则他们的速度相同()
(2)要使汽车动能变为原来的9倍,只需把车的速度增大到原来的9倍()
(3)一定质量的物体动能变化时,速度一定变化,但速度变化时动能不一定变化()答案:(1)错
(2)错
(3)对
师:功有正负两种,正功使物体获得动能,负功使物体失去动能。如果正负功同时存在那物体的动能会怎么变化呢?
Powerpoint展示情景
将刚才推导动能公式的例子改动一下:假设物体原来就具有速度v1,且水平面存在摩擦力f,在外力F作用下,经过一段位移s,速度达到v2,如图2,则此过程中,外力做功与动能间又存在什么关系呢?
答案:A
例2:一质量1.0kg的物体,以4m/s的速度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向左滑行,从某一时刻起施加一个向右的水平力,经过一段时间,物体的速度方向变为有,大小仍为4m/s,则在这段时间内水平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A.0
B、—8J
C、—16J
D、—32J 答案:A
运动员用F=1000N的力向质量m=0.5kg的足球踢了一脚,足球以20m/s的速度向前飞去,运动S=50m停止。g=10m/s2,则运动员为此消耗掉化学能为()A.5000J
B.2500J
C.100J
D.无法确定 答案:C 对比课本
例3:一质量为1kg的物体被人用手由静止向上提升1m,这是物体的速度2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手对物体做功12J
B. 合外力对物体做功12J C. 合外力对物体做功2J D. 物体克服重力做功10J 答案:D
板书设计:
动能
动能定理
一、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动能的大小:物体的动能等于它的质量跟它的速度平方的乘积的一半。
3、计算公式:Ek1mv2
24、国际标准单位:焦(J)
5、动能是标量
2.粤教版高中物理教案 篇二
一、探索并构建粤教版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体系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质, 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培养学生多维的语文素养为链组织文本, 把语文能力的培养贯穿其中, 有效地诠释了“新课程”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基本理念, 其中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 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突出作用。我们对具有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建构了适合本地学生的教学体系, 以期获得最佳教学成效。
粤教版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材料主要集中在古诗文的教学单元。为了强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积淀, 我们在基本教学的基础上构建了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内容的古诗文教学体系, 即挖掘教材中传统文化的精髓,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尽可能向课外延伸, 采用多种形式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积淀和内化传统文化的精髓。具体地说, 就是学习、体验、归纳古诗文中传统文化的要义, 将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有机结合, 构建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教育教学体系。
二、建立并探究粤教版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模式
粤教版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体系的实施有赖于相应的教学模式, 由于高中教学的局限, 教学模式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以下谈谈教学模式的建立与教学探究活动。
1.建构并实施早读文本序列
高考必背篇目多为经典名篇, 其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够学生一生受用。我们利用学校重视早读课的便利, 以高考必背篇目为教材, 建立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早读文本序列。
(1) 经典名篇字斟句酌, 把握词句, 通晓文义。
把握词句、通晓文义是读懂古诗文的基础,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才能背诵, 背诵了才能内化为自己认识。所以, 我们对背诵篇目按人生、治学、事理等内容分类解读, 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这样学生就能在理解的基础上高效记忆。
(2) 文段背诵后, 填空默写其中语言优美和富有哲理的句子。
我们针对学生记忆的特点, 让学生默写文段中语言优美和富含哲理的句子, 这样学生就能记住优美的句子和有意义的观点并形成相应的认识。
(3) 随机默写, 巩固记忆。
我们所背的文章承载着古圣贤的思想道德观念, 是传统文化的精髓, 因为在运用时调动不了才会抱怨“学不学都一样”。因此, 我们采用给出情景要学生默写的方式, 强化学生的记忆。
(4) 归类整理, 积淀认识。
在全面学习和背诵必背篇章后,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做归纳整理, 强化记忆内容, 明确相关语句的作用, 使学生可以灵活运用材料, 提升思想认识水平。比如按艺术手法和思想内容归类。
(5) 限题作文, 灵活运用。
积累目的是为了运用, 语言和手法要学以致用, 观点和认识要融会贯通。为了学生积淀传统文化精要并灵活运用, 在学习文言文后进行拓展训练。
2.实施“古诗文教学”为“议论文写作”输入思想血液的课堂教学模式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古诗文是承载传统文化的主要板块, 是高考的主要内容。如何借助古诗文中传统文化的因素, 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争取眼前高考的胜利和未来的发展, 是急需探讨的问题。我们的做法是:渗透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及议论文的写作章法, 充分发掘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使“古诗文的教学”为“议论文的写作”输入思想的血液。
古诗文教学分三步:把握基础, 学会行文, 注意迁移。“注意迁移”包括词句篇章的记忆、行文思路的沉淀、思想认识的提升。思想认识是学生写好作文的主动脉, 积累了积极向上的思想, 写作就有了可以成文的灵魂, 文章才能深刻透彻, 内容才能丰富, 文采才有所依附。因此, 在古诗文特别是文言文的教学中, 应该在把握基础的前提下努力渗透文章的思想内容, 引起学生的共鸣。
3.探索并实践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选修课教学模式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 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 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 有的旨在探索研究。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 探索并实践切合实际的选修课教学模式, 有利于学生积淀传统文化、提升素养。
4.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 扩大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影响力
语文教学不从生活入手, 很难真正实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目标, 为了扩大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 以期更多的学生有效地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 形成自己的世界观, 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中坚力量。
3.粤教版高中物理教案 篇三
关键词: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
自2004年秋季实施新课程以来,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便包括了“唐诗宋词元曲选读”、“传记选读”等八类序列性的“选修教材”。选修课程的开设,是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重大突破,是高中实施新课标的一个显著特点。选修教材其实是必修教材多元化的延展和扩充,可以极大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学习兴趣,为个性化的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学生自主选课
高中语文的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的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发展。”由此可见,新课程提倡要满足学生的需求。那么选修课的开设也是以学生为基础的,选课的当然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广州市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指出:“新课程实施三年,还未出现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课程。选修课开设以来,许多学校由于硬件和软件方面的问题而统一规定几门选修课,诸如《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唐宋散文选读》一类的选修课由于与教学和高考联系比较紧密,成为各大学校的首选。而一些类似于《电影文学欣赏》、《常用文体写作》、《戏剧欣赏》、《新闻阅读与写作》一类的选修课则不受欢迎。在选修课的实施中,学生根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被动的接受。
在选修课的内容选择中,应以学生的需求为主,教师和学校做好引导工作就可以了。首先,要让学生充分的了解选修课的内容。学生可自由地上网,到图书馆、阅览室查阅全国各选修教材的76个模块,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模块或模块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然后和同学进行交流、比较,再形成选课的意见交给任课老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降低要求,如仅训练修改病句,学习标点符号的使用;对于能力一般的学生,可以尝试性的让他们学习一些新知识;对于优等学生,可以让他们依自己的喜好来支配时间,自由的进行选择。当然,由于受到学校师资力量以及教学时间的限制和影响,学校不可能开设全部的选修课程。因此,学校来组织、协调和指导学生选课的基础上要打造几门“精品”选修课。在充分考虑基础性的前提下,适当进行拓展和提高。“精品”课程的打造可以以专题为主,如教学《唐诗宋词元散曲》,可以开设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专题。要尽量回避每一个老师开设一门选修课的做法,一味追求数量,牺牲质量。另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选修课分为基础性选修课、核心性选修课和拓展性选修课。基础性选修课主要是针对学生感到困惑的领域,或者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设置的知识性较强的专题,如:《当代小说导读》、《文言文阅读入门》;核心性选修课主要是语文基本素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课程,如:《红楼梦选读》;拓展性选修课主要是可以促进学生某一方面能力提升的课程,如:《话剧表演》、《演讲与辩论》。让学生在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类型的课程,分阶段的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
二、正确处理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关系
对于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安排和关系的处理,有些老师感觉困惑。选修教材其实是必修教材多元化的延展和扩充,我们在处理教学文本时如能将两者相互贯通,就能使选修教材和必修教材两者相容。如:选修教材的《后赤壁赋》是必修二《赤壁赋》的相关思想的延伸;选修教材的《王维诗四首》、《杜甫诗五首》是必修《山居秋暝》、《登高》的再学习。必修教材挖掘并尊重文本的客观意义,探索并尊崇作者的写作意图,选修教材强调师生应多元化地解读文本内涵。尽管选修课会增加学生的阅读负担,但却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教师要将选修内容和必修内容相结合,利用选修内容来巩固和提高必修内容。现在的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知识含量很大,包括了语言、纯文学、实用文体等多方面的知识。选修教材中的内容无需学生背诵,而更强调学生对文学的鉴赏和领悟,对文字、文体的把握和运用能力。
三、合理有效的选择教材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的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的选修教材,每个系列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开出内容不同的模块,每个模块内容又具有很大的弹性。选修课程内容杂而多,课程目标难把握。因此,教师要合理的有效的选择教材,就要注意很多的问题。使用出版社的选修教材时,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的难度与深度,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可以对教材进行改编,对教材内容的重新组织。例如:粤教版的选修教材《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内容结构上采用双视角形式,教师可以按照某一主题或某一表现手法,改编教材,也可以按照一定标准把古诗文、现代文与写作搭配起来编写。
四、结论
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必修课的延伸和拓展。新课改语文选修课的开设,丰富了课程内容、开拓了学生视野。对于选修课开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努力的寻求解决的办法,要为学生创造条件,实现学生自主选课;教师要正确的处理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关系,以选修课促进必修课的鞏固和提升;要合理有效的选择教材,真正的实现选修课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肖绮,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的问题与策略[J].教研天地,2010,(10)
[2]黄蔼北,浅谈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处理方式[J].语文月刊,2010,(1)
4.粤教版高中物理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况及其主张。
2、了解本文的条理性及运用大量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明白、生动的写法。
3、了解荀况对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的论述,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要,须专心致志、坚不懈的道理。
4、理解几个文言虚词和通假字的用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第一、三两自然段的教学。
2、难点:以生动、通俗的比喻为论据。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导入:
1、新课导入:同学们,也许我们有的同学不能真正理解学习的重要性;也许我们有的同学整天或冥思苦 想,或埋头看书,但效果不佳,因而苦愁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学习荀子的《劝学》,它将告 诉我们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鉴。
2、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 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 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 ”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 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课文赏析
1、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朗读,扫清字音障碍。
3、生齐读课文,师点拨指导。
4、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梳理课文。
5、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也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2)木直中(合乎)绳(墨线),輮(烤弯)以(把……)为(作成)轮,其曲(曲度)中(合乎)规。虽有(又)槁暴(晒干),不复(再能)挺(直)者(的原因),輮(火烤)使之(它)然(这样)也。(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3)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就砺(放磨石,上磨过)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则知(智)明而行(行为)无过矣。(说明学习可以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可以已”。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 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肢(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 博见(看得广)也。(学、思对比,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跛望与登高对比,登高的收获大。两例证明利用学习、利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长也,而见者(看的人)远(远也看得见);顺风而呼(呼喊),声非 加疾(快)也,而闻者(听的人)彰(听得更清楚)。(两例证明利用自然条件的作用。)
(3)假(借助)舆马者(的人),非利足(快脚)也,而致(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绝(横渡)江河。(两例证明利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利用)于(对)物(外物)也。
连用比喻,得出结论: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生非异也),只是由于他善 于利用学得的知识和本领,善于利用处界条件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所以才成为君子的。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不可放松。
第4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这一段也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积水成渊(深潭),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 神明自得(自然获得),圣心(圣人思想)备(也就具备)焉。(积土积水两喻,从正面强调学习要靠积 累,并引出结论:圣人是靠“积善成德’’培养了“圣心”。)
故(所以)不积跬(半步)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步、小流两喻,又从反面强调了积累。正反对比,阐明学习必须不断积累。)
(2)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拉车走十天),功在不舍。锲(刻)而舍(放 弃)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骐骥与驽马对比,朽木与金石对比,从反正两面论证学习取决于后天努力,要靠坚持不懈。)
(3)蚓(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泥)土,下饮黄泉(地下泉水),用心一(专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也。(蚓蟹 对比,从正反两面论证学习要专心致志。)
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
6、老师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点。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 ”讲。)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于,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知明而行无过矣。(而,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
假舆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而,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异也(通假字)
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通假字)
7、学生讨论,老师引导归纳文章写作特色。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 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 ;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 “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 服。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 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5.粤教版高中物理教案 篇五
Ⅰ
学习目标
熟练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物理问题。Ⅱ
知识复习
1、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有何特点?谈谈你的理解。答:
2、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答:
3、什么是自由落体加速度?有什么特点? 答:
4、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如何? 答:
(1)规律:速度变化规律
位移变化规律(2)推论:
(3)特点:
(4)画出v-t图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Ⅲ
例题选讲:
【例题1】一个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落至地面前最后一秒钟内通过的路程是全程的一半,求它落到地面所需的时间。
解法一:
解法二:利用推论:
【例题2】一小钢珠由塔顶静止开始释放,最初的3秒内的位移为S1,最后3秒内的位移为S2,若S2—S1=6米,求塔高为多少?
(g=10m/s2)
Ⅳ
巩固练习
1、一石块从楼房阳台边缘向下做自由落体运动, 到达地面, 把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分为相等的三段, 如果它在第一段时间内的位移是1.2m, 那么它在第三段时间内的位移是()(A)1.2m
(B)3.6m
(C)6.0m
(D)10.8m
2、一个物体从某一高度做自由落体运动, 已知它第一秒内的位移恰为它最后一秒内位移的一半, g取10m/s2, 则它开始下落时距地面的高度为:
()(A)5m
(B)11.25m
(C)20m
(D)31.25m
3、物体自楼顶处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力), 落到地面的速度为v. 在此过程中, 物体从楼顶落到楼高一半处所经历的时间为:
()(A)v/2
(B)v/(2g)
(C)
2v/(2g)
(D)(22)v/(2g)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4、一物体从16 m 高的A处自由落下,它经过B点时的速率是落地时速率的3 / 4,则B点离地的高度为____ m。(g 取10 m / s2)
5、一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经过一高度为2m的窗户用时间0.4s,g取10m/s2.则物体开始下落时的位置距窗户上檐的高度是____m.6、有A、B两个小球,在不同高度上做自由落体运动,A球下落1 s后,B球开始下落,两球同时落到地面。已知B球离地面高度为15m,问A球从多高处下落?g取10m/s2。
参考答案:
1、C
2、B
3、C
4、7 5、0.45 6、37.32m
6.粤教版高中物理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的:带领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传记”文体的特点;初步掌握如何进行传记写作;理解孙中山的甘于淡泊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重点:“传记”文体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引导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每课时45分钟)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布置预习
课程前提前布置学生预习作业: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查找关于孙中山先生的作品和事迹,每人至少写一篇关于“你所知道的孙中山先生”的短文。
2单元导入(因为是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所以首先是单元学习的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一起开展了认识自我的学习,相信我们大家都在这学习的过程中更进一步的认识了自我,也更加深刻的认识了周围的人,认识了周围的社会。但是不知道同学们是否考虑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大家在认识的过程中是通过什么方法达到认识的目的呢?相信很多同学会说,通过观察呀,通过回忆呀。没有错,对于认识我们自己,认识我们周围的人,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通过回忆来达到我们认识的目的。但是,如果是跟我们有一定距离的人呢?比如说空间上的距离,比如远在万里之外平时我们只能通过只字片语的新闻了解到却没有可能接触到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我们要真实的认识他了解他,更为现实的途径会是什么呢?比如说时间上的距离,比如远在千年之前的唐宗宋祖,我们又要怎么才能了解他们呢?(停顿)
看得出大家都在努力的思考,也看得出大家都有困惑。在这里,老师向大家推荐一个很好的方法:传记。(板书)也是我们这个单元所要学习的重点。
3传记基础知识的学习(重点学习)
请大家翻开课文第二十五页,跟老师一起朗读单元导语。
导语首先告诉大家,什么是传记:“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接着
用心
爱心
专心 1 告诉我们,传记有什么作用……下面让老师更加详细地告诉大家,什么是传记。
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它是借助于形象描写,具体生动地记载历史上或当代起过历史作用的人物的一生,以及有关的重要史实的作品。古代就有汉代的司马迁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其中就有不少人物传记,它就是通过给人物作传来反映历史的。
传记题材较广,内容繁杂,一般从体例来分,有自传体和传记体。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如:如:鲁迅写的《鲁迅自传》,克林顿写了《我的生活》。我们这个单元所要学习的课文中,爱因斯坦所写的《我的回顾》就属于自传体。传记还有一种是他人撰写的,比如现在关于唐宗宋祖的传记现在是很多的,同学们如果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去找来看看。本单元的《“布衣总统”孙中山》、《华罗庚》、《罗曼•罗兰》、《留取丹心照汗青》都属于传记体。
现代的传记著作分为历史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两大类。前者记叙史实;后者用形象化手法描写各种著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不排斥合理的艺术加工。本单元的传记文章都属于文学性传记。
关于传记的更加详细的知识,就需要同学们跟老师一起,通过对这个单元课文的学习加以体会。
4课文导入
学习了关于的传记的基本常识以后,让我们转入对课文的学习。大家翻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布衣总统”孙中山》。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查找关于孙中山先生的资料,并把自己所理解到的东西写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那么,现在我们先请同学们来谈谈,自己所知道的孙中山先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5由学生将自己所理解到的资料讲出来,自己所创作的短文读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注意纠正表述中不准确的地方和与历史不符合的地方。时间控制在十五到二十分钟,学生人数3-4人。
6孙中山简介(教师总结)
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大家所熟悉的“中山”因而得名。
用心
爱心
专心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少年时到檀香山读书,后来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并致力于救国的政治活动。说到他的这段经历,大家有没有觉得跟我国历史上哪位名人很相似吗?(鲁迅)
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遂再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系统地提出其三民主义思想。在这里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三民主义思想具体指什么?(民族,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州贵族统治;民权,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的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民生,平均地权)1895年至1911年策划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屡遭挫折而斗志弥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得到各省响应,导致清朝专制统治的覆灭,是为著名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开始了中华民国时代。所以呀,1912年也被称为民国一年。这是使用民国纪年的方法,直到今天在我们中国的台湾省还在使用。那大家知道我们使用的是什么纪年方法吧?(公元纪年)是怎么来的?(以基督诞生为标志)
在袁世凯窃据大总统职位后阴谋复辟帝制,孙中山于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后来在日本组织成立中华革命党。1917年,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开展护法运动。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担任总理。1921年,非常国会又于广州组织中华民国正式政府,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再举护法旗帜。1923年,孙中山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同年接受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决定国共两党实行合作,以推进国民革命。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了国民党,重新解释其三民主义。(民族,中华民族自求解放,放对帝国主义;民权,民权为一般国民所共有;民生,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同年秋,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孙中山应邀北上,共商国是。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不治,逝世于北京。
7了解了关于孙中山先生的一些情况,相信大家对孙中山先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印象和认识。那么,大家所知道的孙中山先生跟陈廷一先生笔下的孙中山先生一样不一样?大家所写出来的孙中山先生同陈廷一先生所写出来的又有什么不同呢?
在中国当代传记文学领域有两大名家,人称“南叶北陈”,北陈就是陈廷一,南叶就是叶永烈。有一个相当有趣的现象。叶永烈先生生活在上海,但是他的成名作品是以描写主要在北京活动的四人帮,而陈廷一先生生活在北京,却是以描写主要在上海活动的宋氏家族出名。
用心
爱心
专心 大家看看他的作品就知道是不是这样啦。从事创作以来,他先后出版了《皇天后土》、《孙中山大传》(上下卷)、《许世友传奇》三部曲、《贺氏三姐妹》、《宋氏三姐妹》、《宋氏三兄弟》、《孔祥熙大传》、《宋庆龄全传》、《宋美龄全传》、《宋霭龄全传》、《宋氏家族全书》(上下卷)、《民国岳父》等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
1990年陈廷一以稿费设立了“李耳文学基金会”晨光奖,奖励了65名文学新人。他的作品代表着他的人格,他的人格融进了他的作品。1995年7月16日《新闻出版报》发表署名梅洁的文章,其中指出“读传记文学不读陈廷一不可;写传记文学史不写陈廷一不行。”
8我们学习了关于传记的基础知识,认识了文章的传主孙中山先生和作者陈廷一先生的一些情况后,让我们转入对文章的学习。首先,大家思考一个问题,课文的题目,孙中山先生既然是民国总统,又为何称为布衣呢?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并找出课文总共讲了几件事情,分别是什么事情。
提问并板书。
1见张之洞 2调换房子 3中山服的由来 4孙中山请客(唐绍仪、伍廷芳)5孙中山出行 9布置预习作业
分析各个事例的内涵,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文章主题的句子。
第二课时
1回顾第一课时,做简单总结。并提及所布置预习作业,提问学生。
2分析各个事例都说明了什么。由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总结。将学生分组,每组一个事例思考并回答。(注意围绕一个主题和线索,就是“布衣总统”)
1、见张之洞
体现是孙中山什么品性?张之洞态度的转变说明了什么?(课后思考第一题)
重点引导分析:
①只印有姓名、籍贯的名片
身负回国留学生这样在当时是很值得炫耀的身份却没有表露,同时跟旧时名片作比较没有写上如同年、后进、晚辈等表示辈分的称呼以及职务等内容,表现出不卑不亢的高尚情操。
用心
爱心
专心 ②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这是对联。对联又称楹联、对子。始于五代,盛于明清,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早在秦汉以前,我国人民就有过年悬挂桃符驱鬼的习惯,到五代时人民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这种习俗到宋代以后已经非常普遍,一直到明代以后人们才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常见的春联。
对联是又律诗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古人把对对子与吟诗相提并论,有吟诗作对之称。对联有很多要求,比较简单的说要做到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精练而句式灵活,可长可短。
由此可见,孙中山在顷刻之间就能对出如此工整的对联,是有很深厚的文学功底的。同时从字里行间我们也可以看出,这时候的孙中山虽然年轻,但是已经早怀大志。
③文章第一段也就是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开门见山,呼应题目,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很自然地引出了故事,进而让读者加深了解。
统摄全文。下文就是承接这个内容开展的。
2、调换房子(住)
孙中山说:“总统不是皇帝,而是公仆!”做总统不是要高高在上,而是要为人民服务的,是一个为人民着想为人民办事的总统。体现出了民本思想,以及节俭作风,甘于淡泊的品质。房子的特点①不大②家私少,简单③客厅兼做饭厅
3、中山服的由来(衣)
“即大方,又好看,又便宜”体现出节俭的作风和品质。不搞特殊,不因为自己是总统就要比别人的好。处处体现出“布衣”的味道。
4、孙中山请客(唐绍仪、伍廷芳)(食)
生活的简朴。在这里充分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对比1:总统府内菜金一般人每餐三元,孙中山四角;对比2:与唐绍仪做对比;对比3:与伍廷芳作对比。
小节上,还有使用锡制餐具的事情也体现出生活的简朴。而唐绍仪、伍廷芳不同的反映也表现出了作者对他们的不同态度。
5、孙中山出行(行)
①对比:总统府拥有的交通条件与孙中山出行采取的方式作对比。
②侧面描写1:老百姓的张灯结彩,高呼口号,反映出对孙中山的拥戴。“大总统万岁”这个口号是否妥当?(课后思考第三题)
一方面,让人联想起过去的“皇帝万岁”,而且没有直称“孙中山万岁”是避免名讳的原因,用心
爱心
专心 这些都表现出了普通老百姓的封建思想还根深蒂固;另一方面,这是老百姓自发的行动,而且由于受到历史沉积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又没有接触到新的思想新的影响教育,这是当时的老百姓所能找到的最能表达他们心情的话语。
③侧面描写2:“共和”、“庆胜”、“北伐”等新商标出现,剪辫子的热潮,新军歌……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孙中山革命工作的成效,表现孙中山对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进步的贡献。有这么大贡献的孙中山没有骄傲,没有搞特殊,而是保持布衣本色,更显得可贵。④军歌中“警钟一鸣森森森,睡狮齐猛醒”运用了什么修辞格?(课后思考第四题)比喻。警钟比喻革命,睡狮比喻中国人民。
分析:修辞、比喻、借代、比拟
用最恰当的语言形式来获取最理想的表达效果,这种语言加工的实践活动就是修辞。1采用什么样的语言材料2采用什么样的修辞方式3追求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去描绘事物或者说明事物,这种辞格叫比喻。作用:1深奥的道理浅显化2抽象的事物具体化3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种类:明喻(本体喻体喻词),暗喻(本体喻体),借喻(不说出本体或者不在本句说出,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睡狮应该不是借代。借代是不直说某人或者某事物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种类有1特征、标志代本体2专名代本体3具体代抽象4部分代整体5结果代原因。
也不是比拟,比拟是把甲事物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写法。包括把事物当人来写的拟人,把人当事物来写或者把此事物当彼事物来写的拟物。比拟与比喻比较就可以看出来,首先比拟重点在“拟”而比喻重点在“喻”,其次比拟本体与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然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而比喻本体出现或者不出现,喻体必须出现。
4完成思考练习二,也是对文章内容的总结。
5总结写作特点
以小见大,选材精当。语言平实,浅显易懂。文章采用了平行结构。
6布置预习作业
用心
爱心
7.粤教版高中物理教案 篇七
1、网络中的连接设备有什么?主要的网络拓扑结构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2、根据给出的条件和要求,设计网络的连接方案,包括:所要用到的设备和画出拓扑结构图。
学习内容:
一、网络中的连接设备
如果要将同一房间中的两台计算机连成网络,可以简单地用点到点的对等网连接,如果两台计算机分散在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可以使用调制解调器(modem)实现连接。
接设备有:
1、中继器
如果要实现三台或三台以上的计算机组网,那要用一些网络连接设备把它们连接起来。常用的网络连
中继器接收网络传输介质中的数据信号,复制再生这些信号、继续传输。它保持了数据信号的完整性,使得数据信号能在超出传输介质最大应用距离情况下传输。
2、集线器
采用集线器连接的网络,当某条线路或某端口节点出现故障时,不会影响网上其他端口节点的的正常工作。集线器是一种共享传输介质的设备,所有传到集线器的数据均被广播到所有端口。
用心
爱心
专心
3、交换机
交换机是一种用于大型网络中管理带宽的互连设备。交换机接收与存储某端口上的数据包,经处理后,将数据包传送到目的端口,而不是广播到所有端口。使用交换机提高了网络的实际传输效率,数据传输安全性得到了提高。
4、路由器
路由器的主要用途是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连。路由器综合使用了硬件和软件,将数据从源点“路由”到目的点,即为数据指明从源点到目的点的一条该走的道路。
二、网络的拓扑结构
计算机网络中主要是各计算机与设备的相互连接,但更重要的是网络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称之为网络拓扑(network topology)。根据计算机网络的拓扑(Topology)结构可以分为总线形结构、星形结构、环形结构、树结构、网状形结构等
总线型结构:将网络上各个节点设备和一根总线相连。网络中所有节点工作站都是通过总线进行信息传输
总线型网络拓扑示意图
星形结构:星形结构网络是各个工作站以星形方式连接,网络中每一个节点设备都以中心节点为中心,通过连接线与中心节点相连接
用心
爱心
专心 2
星型网络拓扑示意图
环形结构:环形结构是网络中各个节点通过一条首尾相连的通信链路连接起来的一个闭合的环形结构网
环型网络拓扑示意图
实践:
某小学有办公楼、课室楼、实验楼各一座,各楼之间相距50米,在办公楼的二、三、四楼分别有语文
(30人)、数学(32人)和综合科(28人)的教师办公室,每位老师都配备的计算机,实验楼四楼有两个电脑室,课室楼共有三层共18个班,每个班都有计算机。现在该小学准备将学校所有的计算机连成一个校园网,并有教育网的光纤连到了学校,学校还申请了ADSL宽带上网,网管中心设在实验楼的三楼。
以4至6人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面任务:
任务一:为该学校设计一个校园网方案,要求网络速度尽可能快的情况下资金最省。请画出网络拓扑结构图。
任务二:请指出方案中用到了哪些网络连接设备?
任务三:指出方案中所采用的是网络拓扑结构是哪一种结构?采用这种结构的理由是什么?
用心
爱心
8.粤教版高中物理教案 篇八
文题解读
《积雨辋川庄作》
诗歌题目点明了写作的地点和事件。辋川庄是王维的隐居之地,就表明了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辛夷坞》
题目点明了诗歌描写的地点。辛夷坞是辋川庄的一个地名。
《送沈子福归江东》
沈子福,是诗人的朋友。长江从九江以下往东北方向流。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以下南岸地区。看诗题和头两句的意思,这诗当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
《观猎》
诗题一作“猎骑”。诗的内容不过是一次普通的狩猎活动,却写得激情洋溢,豪兴遄飞。走近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晚年时无意仕进,常以禅诵为事,于上元二年卒于辋川别业。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其山水田园诗境界空明,宁静优美。早年曾出使边塞,写有部分边塞诗歌。他多才多艺,诗歌之外,兼善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尤以绘画见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其诗能融音乐、绘画之理,营造出诗情画意相结合的完美意境。有《王右丞集》。背景纵览
《积雨辋川庄作》
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西南十余公里处的辋川山谷中,是王维在宋之问辋川山庄的基础上兴建的园林。主要景点有孟城坳、华子岗、文杏馆、鹿柴、辛夷坞、欹湖等,今已湮没。《旧唐书·王维传》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这是一首七律,作于辋川山庄。
《送沈子福归江东》
此诗是王维开元二十八(740)、二十九年(741)游历湖北襄阳一带所作。其集中尚有《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诗,可见所游之地不止一处。
《观猎》
此诗作年不详,从诗篇遒劲有力的风格来看,应当是王维前期的作品。唐朝初年西北地区常有边患侵扰,边地人民生活不得安宁,作者赞扬将军的勇武,也就是对保卫国家安定的前方将士的歌颂。它是王维爱国思想的一种表现。字词梳理 1.字音 朝槿(jǐn)东菑(zī)红萼(è)罟师(gǔ)临圻(qí).....2.多音字
3.形近字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朝槿渭觐见
喟谨慎猥用心
爱心
渭城感喟 刺猥
9.粤教版高中物理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应让学生了解作为思想家的毛泽东生平事迹,尤其1938——1947年的事迹来深刻理解“思考窑洞”的深刻含义,怎样用普通的窑洞来衬托毛泽东及其思想的伟大。
2、学习本文,应让学生了解散文在自由与求工之间的完美结合,体现在独特的视角和情理的交融。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了解课文主旨,了解散文在自由与求工,独特的视角和情理的交融的技法。
2、划出表示观点的句子,认真体会毛泽东思想的伟大。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永不会忘记。
什么是红色经典?“红色经典”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里程碑式的人和事。或者再扩大一点,从广义上说,是指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曾起过进步作用的人和事。如在革命斗争中涌现出来的伟人、名人、重要事件、纪念地等事物,作为经典,值得人们反复记诵,永远纪念。比如毛泽东、周恩来、瞿秋白这些伟人,又比如延安、井冈山等革命圣地。
2、走近作者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曰报》记者、《光明曰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记协常务理事。现任《人民曰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人杰鬼雄》,政论集《继承与超越》。有《梁衡文集》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散文《晋词》、《夏感》、《觅渡 觅渡 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追寻那遥远的美丽》等入选中学、师范和大学课本。近来,报纸、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相继推出《经典中国》、《永远的丰碑》、《时代先锋》、《红色旅游》等系列栏目,掀起了“红色经典”宣传热潮。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著名散文家梁衡一直从事“红色经典”的写作,他的作品《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 蓝毛线》、《大无大有周恩来》及《觅渡》、《走近政治》等文集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揭题:这思考的窑洞)
梁衡的散文能一再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作范文,主要是因为他的散文多符合规范,而少随意和恣肆,适合于中学生模仿学习。人们把这种散文称为“专业散文”。
2、你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内容吗?(用普通的窑洞来衬托毛泽东及其思想的伟大)
3、学生交流,汇报
二、读文,了解大意,把握“情物”,分析“情言”。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2、同位交流预习情况
3、各种形式读课文,理解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出来
4、反馈说说你从课文里知道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v你最喜欢的是那些段落或句子?为什么喜欢?
v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v这样写使延安窑洞人性、人情、人格化了,凸显出一种洞、人合一的审美兴味,洞即是人,洞即是毛泽东其人的象征,既有毛泽东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大气磅礴的战略家气魄的恣意张扬,又有毛泽东典型个性特征、浓浓人情味的荡气回肠(比如,“他只能将自己分身为二,用右手批文件,左手写文章”,宽恕和谅解、诅咒自己的人,“只要吃一碗红烧肉”),透过窑洞的细节,尤其作为思想家的毛泽东的形象和人格巍然屹立。
v第一段细节描写,可以展露出毛泽东沉稳、大气、处事不惊的大家风范。
v第二段细节描写,展现毛泽东敢于拼命、勤于思考的执着性格。
v在弹火分飞中仍然坚持读书写作展现了毛泽东最坚韧的毅力;毛泽东主动向比自己小的艾思奇请教,展现了他谨慎谦虚的品质;毛泽东根据中国现实情况带领人民转战延安,展现了他对现实的实际思考。
v写政治家并不单纯从仰视的角度出发,而是尝试用一种既尊崇又平和的心态、一种对生命本真的追问和探讨的目光,去观察,去思考。
5、小组交流,自读课文,把作者的观点划出来,大家再读读。列出线索,表示作者的写作思路
6、结构梳理
它是指挥部
这思考的窑洞
它是毛泽东思想的生产车间
它是胜利的力量源泉
三、再读课文,鉴赏“情艺”
问: 在《这思考的窑洞》中,作者把毛泽东比作武林高手,是个很大胆的比喻,读来却很亲切。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答:挖掘红色经典的美,一个重要的方法是把政治思想的理念转换成或者说翻译成一个文学意象,从而获得一种形象的意境的美。把毛泽东比作武林高手,也是一种反差,因为根据修辞学原理,两个比喻的事物相距愈远,反差愈大,比喻效果就愈强,愈生动。如作者为建党80周年而写的《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把一个6400万党员的大党和一个承载10来个人的小船连在一起,也是要造成一个反差美。
问:梁衡写毛泽东,是以延安的窑洞为视角——“我看着这一排排敞开的窑洞,突然觉得它就是一排思考的机器。”
答:本来是非常坚硬、很难写好的政治题材,因着作者选择了比较柔软、较富人性的独特视角,情感和思考的空间就豁然开阔起来,这样就容易触及到历史和人物的偏僻角落,进而发挥散文自由挥洒的长处;作者所追求的“大事、大情、大理”,也因着有了这个视角,容易从史实的拘泥中跳脱出来,找到思考的新意。
问:试分析作者在课文中是如何做到情与理的交融的?
在情理的交融上,梁衡也工于经营,他把历史迷离的真相、人物真实的内心(理)和作者感伤的叹息(情)交织在一起,充分探寻纵横交错的复杂内心,从而达到了同类散文少有的感人深度。
四、拓展练习
思考:
1、在这篇课文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在梁衡的政治散文里,有不少过于绝对的结论性话语,它放在政治论文里或许是合适的,但放在散文里,就会限制自由想象的空间,也会缩小情感张弛的弹性,从而使得作品的文学性减弱,作品的精神指向性过于单一。——有意思的是,文学的持久魅力恰恰不在于她是否下明确的结论,而在于她的暧昧和多义能给读者创造无限多的想象可能性。
试举几例:“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名人,但没有谁能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人来人去,政权更替,这种戏演了几千年,但真正把私心减到最小最小,把公心推到最大最大的只有共产党和它的领袖们。”(《红毛线,蓝毛线》)“唯物质生活的最简最陋,才激励共产党的领袖们以最大的热忱,最坚忍的毅力,最谦虚的作风,去作最切实际的思考”(《这思考的窑洞》)“周总理是中国革命的第一受苦人。”“一百五十年来,实践《宣言》精神,将公私关系处理得这样透彻、完美,达到如此绝妙之境界者,周恩来是第一人。”(《大无大有周恩来》)……——试想,散文里如果充满了“没有谁”、“最”、“只有”、“唯……才……”、“第一受苦人”、“第一人”这样不容置疑的、绝对的话语,势必对读者的阅读接受造成压迫,直至排斥。况且,绝对的话语也多有武断之嫌,比如,为什么说“没有谁能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那孔子呢?李白呢?为什么说“唯物质生活的最简最陋,才激励共产党的领袖们……”?难道物质生活改善了就不再激励?类似的判断是禁不起追问的,是对复杂问题的一种简化,“说理论事涉于迁就”(清人刘熙载语),它严重制约了作者的精神发现的能力,以致全篇散文只要一读到这句,读者就已经知道了作者的情感方式和精神指向,审美的期待必然随之中断。
2、小组交流,你赞成作者文中的观点吗?为什么?
这些问题,都是由于作者过于注重工巧、预设了思想结论而造成的内心的不自由所致。尤其是政治散文,事关历史,作者更应放低自己,拒绝膜拜,尽可能张扬散文的自由精神,才有价值,否则,光唱赞歌,感情力量就会显得非常单薄。比如在《这思考的窑洞》一文中,作者对毛泽东极尽膜拜,因为住在窑洞里写作和指挥战争的毛泽东如有神助,可读者有理由问:从如此简朴的窑洞里走出来的毛泽东,晚年为何会有类似“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失误?这里面的转变有什么心灵秘密可以探究?作者如果完全回避和取消这个问题,他的文字就很难叫读者信服。邓小平在当时那个环境下,尚且能出于历史公心对毛泽东“三七”开,为何今天本应具有独立精神的知识分子,不能从这个起点开始他们的思索?顾炎武在《曰知录》中说:“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因为《史记》以史实为依归,不轻易贬抑和褒赞历史人物,用班固的话说,“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今天回过头看,《史记》会成为历代散文家多次反抗形式主义文学的旗帜和典范,确实有它的道理。
五、小结本课。
10.粤教版精品教案 教案 篇十
——失路文人与红颜知己的生离死别
吴汉伟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宋词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作品《雨霖铃》,使学生对宋词有进一步的了解。在诵读、赏析的同时,把握诗作的景与情,运用联想和想像,探究它的意境,并体会婉约词的风格特色。
一、导入:3分钟[10:45——10:48]
上个学期末,我们高一重新分了班,于是我们很多同学离开了原来朝夕相处了一学期的老师,同学。别情依依,很多同学都会有深圳的感受。我是我上学期最后一次班会的时候送给我原来班的同学的。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抒写离别之情的名作,来自北宋柳永的《雨霖铃》。
我们可以从中体悟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二、简介作者:2分钟 [10:48——10:50]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当时就有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见其当年受欢迎程度,而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是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当时人就有“晓风残月柳三变”的俗语。
后人把宋词分为两个流,豪放派和婉约派,并说豪放派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而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可见柳永是婉约词的代表词人。
三、渲染气氛,激发情感:5分钟 [10:50——10:55]
我一直在考虑,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我们是否真正地把握了一篇文学作品。我觉得大家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个频率在跳动,我是否被感动了。
如果你感动了,你又不妨用声音把它表达出来。
实际上,在很多时候我们不防用我们的声音来表达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思,那个时候,你将会惊喜地发现,你获得了一种愉悦和享受
学生自由读。
[雨霖铃朗读FLASH]
四、理解内容3分钟[10:55——11:58] 下面的时间自己再回头默读一下这首词,看看单纯从字面上自己是否能读懂这首宋词,遇到自己不明白意思的请你提出来。
五、鉴赏20分钟[10:58——11:18]
1、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能在词里面打一个词来概括吗?在全词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参考:a、“伤别离”
b、“伤离别”总括上阙“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的情;“冷落清秋节”与上阙“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相呼应,本句既承上又启下。
2、根据内容,全词显然就是由两个主要画面构成的,一个是离别时的场面,一个是想象别后思念的情景。请分别给这两幅画面命名。参考: 上片:长亭送别
伤别离〈
下片: 羁旅长愁
3、宋词十分讲究意象和意境。我想问一下,有谁知道意象是什么吗?这一首宋词用了那些意象?你能找出来吗?
参考:寒蝉 长亭 骤雨 帐饮 兰舟 泪眼 烟波 雾霭 楚天
杨柳 晓风 残月
4、请从这么的意象中找出一两个你印象最深的来分析。
寒蝉:“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
长亭:古人送别的地方,十里长亭对短亭,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
骤雨: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而且雨停了,是远行的人该走的时候了。
烟波: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
楚天: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相同写法的还如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见贺铸《青玉案》)词人都对景物的描写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杨柳: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来,杨柳和离别似乎已经具有了必然的联系。[灞桥柳FLASH]
晓风:乃秋天拂晓之风,比傍晚之风更凉,“酒醒”偏遇凉风吹,真叫人凉上加凉心更凉,“晓风”无情地吹皱了离人凄冷的心湖。
残月:离人都希望去时有日,归时有期,月圆之时想必也是团圆之时。断不料“酒醒”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弯“破镜”般的“残月”,使“重圆”的希望化为泡影。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讨论:这两句词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本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分明是这样一幅画面: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习习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真是天凉人更凉,借酒销愁的初衷不但没能实现,反而使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因此,本句很难确定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境界,被传颂为千古绝唱,实至名归,当之无愧!手法:意象并列,情景交融
这一种手法我们以前也见过,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用的正是这一种手法。
6、这一首首词抒情细腻动人,你认为作者通过什么来抒情的呢? 你能在词中找出作者写景的落点写情的落点吗?
7、作者在写景是不是按一定的顺序来写的呢? 上片:融情入景 虚实相生 下片:以情带景 情景交融
8、别离后词人是什么心情?怎样理解他的这种心情?这是什么写法?
参考:以乐景写哀――
离开了心爱的人,自然没有心情去欣赏。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其实,不只是虚设,每遇“良辰好景”反而会引起对情人的思念,勾起无限的伤情。两情分离,欢情难再,知音难觅,凄凉倍至。因此,“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六、品最美的句子5分钟 [10:18——11:23]
读完全词之后,相信大家一定感受良多。词中也一定有一两句你觉得相当精彩的句子,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下面就请大家说说自己觉得该词中写得最美的句子,并且一起来讨论为什么这句话会给人这样的感觉。
参考: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千里烟波”让人联想到烟波缥缈的江面,想到江面上的一叶孤舟;黄昏已过,暮色沉沉,诗人正像在黑暗中前行,前途不定;空有望不到边际的辽阔楚天,却不知道下一步该走向哪里。诗人的这种忧伤、无望、彷徨的复杂心情,跃然纸上。
参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首先,我认为这句话生动地刻画了离别时两人恋恋不舍的情态,很是传神。另外,作者在这里“无语凝噎”的描写极能打动人。试想,在这样一个离别的时刻,“无语”明显要比互道珍重的效果好得多。白居易有“此时无声胜有声”,苏轼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和这一句堪称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我觉得全词的第一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很有味道。一个“寒”字点出了送别的季节,凄切的蝉鸣使人想到离人的哽咽;长亭长久以来被视作离别的象征,作者一开篇就勾起了读者阵阵离愁;骤雨初歇交代了送别时的天气,烘托出深秋的寒意,也为后一句的“兰舟催发”作铺垫。全句之中,“凄切”一词是关键,也是整首词的重点所在,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参考:我以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十分精彩。我们知道,举杯的目的在于浇愁,而结果往往却只能是使人愁更愁。无论今宵酒醒何处,离愁总是有的。睁开眼睛,只是佳人不在身旁,倒也罢了。但诗人睁开眼,却偏偏目睹勾人离愁之物———深秋的晨风寒气逼人,给人透骨的寒意,使得整个环境更显凄楚;而这晓风中飘动的柳枝,让人想起朋友间相互赠别时的折柳相送;空中的一轮残月,更是叫人想到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陷入一种人世聚散离合的深深感叹之中。此刻,诗人的离愁之感可谓是达到了顶点。两情恩爱的凄凉回味,创造出《雨霖铃》这首词“凄美清丽”的境界和美感。一叶孤舟,夹岸杨柳,天边残月,这样的一幅画面,布置萧疏错落,显现出烟水凄迷的阴柔之美,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作者婉约的风格特色。清初的著名诗人王士祯有诗云:“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由于柳永的墓地在真州城西的仙人掌,所以诗中有“仙掌路”三字;而“残月晓风”则说明《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和词人的名字,这三者已经难以分拆了。[雨霖铃FLASH]
八、诗情画意5分钟 [10:23——11:28]
一曲《雨霖铃》千百年来,令多少人柔肠百结,每一个不同人生际遇的人,不同的年龄读她,有自己不同的感悟。
读《雨霖铃》你读到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参考:一个秋天的傍晚,骤雨刚刚停歇,空气格外清新,寒蝉在柳树梢长鸣不已。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篷帐里,筵席上有两个斟满酒的酒杯和两盘几乎没动过筷子的下酒菜。两双手紧握,喉咙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脸颊上挂满了滚烫的泪水。此时,水面上,一只小船里一位老艄公正对着这对情人使劲地喊着:“上船喽——,上船喽——”。天色越来越暗,茫茫水域里,濛濛雾气一片。
我们一起来看看MV里面的画面,和你的是否一样?
[雨霖铃MV]
七、生命中的离别2分钟 [10:28——11:30]
李叔同写过一首《送别》传唱了整整一个世纪,也许今天坐在下面听课很多老师就是唱着这首歌长大的。我不知首他们唱这首歌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今天我们一起听这一首歌的时候,又会有怎样的心情? [李叔同/送别FLASH]
我们的人生一直在经历着离别,小时候离别父母的怀抱,离别哥哥姐姐的牵手,离别祖父祖母的慈爱,大一点离别家,离别小学的同学,离别初中同学,将来还离别自己童年,离别童年的快乐,离别自己的一些梦想„„有一些离别是暂时的,有一些离开是永远。
11.粤教版精品教案教案 拯救善良 篇十一
http:// 2004年11月07日16:20 兰州晨报
南非的沙漠有一种动物叫沙龙兔,它们之所以成活,完全是因为团结的精神。
沙漠一年顶多下两三次像样的雨水,每逢这个时候,都会有一只成年的沙龙兔不吃不喝地去寻找水源,找不到决不回去。它一般都会给同伴带回好消息,这时,沙龙兔的头领就会带大批沙龙兔急急忙忙往水源地赶,因为这些水源在一天内会完全蒸发!
到达目的地后,那只成年沙龙兔就会因为劳累而致死。可是当人类掌握这一规律的时候,便蓄意制造假水源,当大批沙龙兔到水源地发现水源没有了时会因为干渴、劳累而死亡。于是人类就坐收渔人之利,把沙龙兔装进袋子去兜售皮毛,以获取大量的金钱。
这则故事就像针一般扎在我的心中,让我想起了自己幼时干的一件至今都让我有罪过感的事。
那年,我回到了故乡,在姑爷爷承包的水库边玩耍,恰好那时姑爷爷家的狗生了一窝小狗,毛茸茸的,可爱极了。然而我却产生了一个很荒诞的念头:狗不是会游泳吗,不如让一个狗崽子下水表演表演。当我把这个想法说出来时,周围的小伙伴都举手赞同。于是,我将一只狗崽子扔进了水库。
那小狗快一岁了,已经学会了游泳,它拼命地向岸边游,好不容易游到了岸边,浑身湿淋淋的,不知所措地望着我,那眼神使我心中的一根弦触动了。这时一个年纪稍大的孩子说:“不是会游嘛,干脆让它游个痛快!
”说完拎起精疲力竭的小狗又扔了下去,水很深,也很清澈,我清楚地看见小狗那短小的四肢拼命地往岸边划,我愣住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一声也笑不出来。
当小狗再一次游上岸后,却再一次被抛下去„„
我回过神来,向远处的小狗拼命招手,让它过来,但令我意外的是,小狗扭过头去,向另一个方向游去。实际上它已经游不动了,它只不过在原地打转,肚子也渐渐鼓了起来,过了不多时,小狗漂浮在了水面上„„
我看得见小狗的眼角都是水,那是小狗的泪,而此时我的心像被什么猛击了一下,沉了下去。
我很懊悔,但我也感受到了此时人与动物的处境,动物活着只为了生存,感受阳光。人们却利用动物的习性去捕杀它们!
为什么人与动物之间就没有一种平等的关系,让强大者给弱小者那么一丝平等的善良呢?我想我永远也不会明白。
12.粤教版高中物理教案 篇十二
教学重点:
1、理解生动细腻的人物心理活动刻画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2、通过心理描写、情节布局等分析玛蒂尔德夫人的形象,从而透视当时的社会。
3、分析小说的艺术魅力之一——精巧的构思;
教学难点:全方位的评价玛蒂尔德这一复杂人物,从而领悟小说所表现的深刻主题,探究隐藏于“项链悲剧”之后的社会根源。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一个快乐方程式:快乐=物质消费+欲望。从经济学观点看,物质消费越大欲望越小,快乐就越多,所谓知足常乐。反之,一个物质消费有限,欲望无穷大,那将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莫泊桑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项链》(板书课题),从中寻找答案。
(二).速读:英语课本中也有这篇课文,译做〈首饰〉。结合课文内容,试比较一下,哪种译法好?
“首饰”包括耳环、戒指、项链等,是一个大概念。用之范围太大,指代不确。
“项链”是属概念,是具体的物,在文中是与人物命运息息相关的物件。它是本文的线索,贯穿了全文的始终。人物的命运遭遇是靠“项链”连缀在一起的。
(三).抓线索理情节以玛蒂尔德身份复述这个故事: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得知项链是假的
(开端)
(发展)(再发展)
(高潮与结局)列出情节结构。
七个“梦想
四个“陶醉”
十年青春
一个“回想”
4.边读边思:玛蒂尔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联系生活,说说女主人公十年的艰苦值不值得?对于她的遭遇,你持什么态度?作者对玛蒂尔德到底是一种什么态度?造成主人公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呢?
过渡:.通过赏析主人公玛蒂尔德其人,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理性思考。即通过作品语言领会作者的用意。作者可能“用意十分,下语三分”,读者要能将另七分用意也领悟到,不受作者创作意图束缚,不受既定结论影响,充分发挥自己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见仁见智,自由评说。
(四)问题探讨,分析人物。
一)心理描写:
1、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这话有一定的道理,请同学们想一想玛蒂尔德的悲剧结局是由她的哪些性格决定的? ——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思想。
2、课文哪些地方揭示了她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思想?——课文开头整个部分都是证据。要求做新衣,伤心没有饰品也是,舞会上的陶醉也是……等等
3、开头部分的文字是从哪个角度着重介绍玛蒂尔德性格的?——心理描写。4.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哪一个?(梦想)
5、“梦想”一词有两个义项
妄想、空想;渴望。
作者为什么用“梦想”二字,而不是用“联想”、“想象”、或者“向往”等词。——玛蒂尔德“梦想”的词义既是“空想”又是“渴望”,首先她在妄想、空想,从她的出生、地位、和家庭环境来看,想象的事情不可能实现;其次,虽然不可能实现,但她“渴望”实现。
6、“梦想”一词为什么反复使用? ———“梦想”使用达7次之多,反复使用,表明她不切实际,爱白日做梦,充分地展示了她卑俗的灵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她追求享乐,爱慕虚荣的思想。预示了悲剧的必然性!
过渡:除了从心理描写的角度表现玛蒂尔德的性格特点之外,课文还从 哪 些 角 度 反映了她的这一性格?——(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二)语言、动作描写:
1、要让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最好让人物走到前台,直接面对观众。所以小说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最能直接地反映人物性格。同学们,让我们以“欣喜借项链”这一情节为例,来分析人物的言行,体察人物的性格。
2、请三个同学分角色演读这一部分,(课代表指定 旁白、玛、佛)(形式多样化,好)
3、莫泊桑的老师福楼拜在指导莫泊桑写作的时候说:“无论你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达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借项链”一节,作者描写得非常精彩,其中有很多“最准确”的句子,“最准确”的动词和形容词,请同学们找出来,仔细品味,看看他们是如何准确传神地表现玛蒂尔德的心态和性格的,然后向大家介绍你的体会。——给学生2-3分钟的时间思考品味,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学生发言谈体会。(1)、玛蒂尔德在试这些首饰的时候,“不知道该拿起哪件,放下哪件”,而且还不断地问着:“再没有别的了吗?”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一个贫穷却又对珠宝情有独钟的妇女见到日思夜想的珠宝首饰时特有的激动、惊喜。(2)、当她忽然发现青缎盒子里的一挂精美钻石项链时,高兴得“心也跳起来了”,双手拿着那挂项链“发抖”。表现她的又激动又紧张的心情。激动,是因为她发现这里竟有如此精美的项链;紧张,是她很想借到却又担心对方不借给她。(3)、她把这串项链挂在脖子上,对着镜子“出神好半天”——她发现自己配上这副项链太美了,美得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镜中这位高雅迷人的贵妇人竟然就是自己,这不正是自己日夜梦想中的富贵形象吗?展示了她空虚爱做梦的内心世界4)、可是要开口借了,却又显得“迟疑而焦急”——担心借不到,所以“迟疑”;可又很想借到,所以又“焦急”。这种心情只有玛蒂尔德自己才能真切地体会到。5)、她的问话也特别讲究:“你能借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这里“这件”、“只”、“这”,三个词必须重读,才能体现她此时的心情。“这件”、“这”,强调自己对这串项链情有独钟;“只”,表明自己要求不高,别无他求。她问得如此迟疑而焦急,如此讲究问话“艺术”,是担心对方不借给她。6)、对方却爽爽快快四个字:“当然可以!”她兴奋得简直要发疯了,“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这可太意外了,得到首饰的极度兴奋的心情毫不掩饰地表露出来。
总结:莫泊桑真不愧是得到老师真传的语言高手,场景不大,着墨不多,却把一个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妇女描绘得栩栩如生,把她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三)玛蒂尔德的性格仅仅是“爱慕虚荣、追求享乐”吗?作者对她仅仅是讽刺吗?你能从玛蒂尔德身上看到哪些闪光点?
(学生自由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可让学生联系现实来谈。)例如:(1)赔项链的过程中她不说明,不拖、不逃、不赖、不买一挂假的去骗,这样做都可以逃避责任,但这样也是极其自私的,她没有这样做,表明她勇于负责、诚信的一面。2)她不通过出卖色相这条捷径来既保全美貌,又偿还掉债务。她不愿以牺牲尊严为代价去换取那种生活。可见,她对自己的人格与尊严是很爱护的。(3)她“一定得去告诉佛莱思节夫人”的心态。十年贫穷生活的磨练,不仅改变了她的容貌,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她的精神。此时的她没有了十年前见佛莱思节夫人时的自悲自怨、自惭形秽和低声下气,可让学生自己概括总结)玛蒂尔德的性格具有不同的侧面,且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如果说前半部分表现其“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性格,那么,后半部分这侧重于表现其“勇于负责、诚信、维护人格尊严”这一侧面,作者对她的态度也由讽刺进而变得同情、赞美。
板书:勇于负责、诚信、维护人格尊严。玛蒂尔德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观点应该是多种多样,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有正反面兼有的。四)作者说:“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情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那么,你们认为丢项链这件事情对玛蒂尔德来说,是败坏了她,还是成全了她呢?在文中这一件“极细小的事”是什么事? 玛蒂尔德借项链的事。(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你们认为丢项链这件事情对玛蒂尔德来说,是败坏了她,还是成全了她呢?(.为偿还这些债务,路瓦栽夫妇又是怎样做的?
齐读“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到“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 齐读“她丈夫一到晚上就给------书稿。” 此中可以看出他们作为普通人有什么可贵的地方?
诚实守信,讲信用,重承诺。
他们的经历对你有什么启示? 做人要讲诚信,讲道德,即使地位低微,也不能人格低下。面对灾难贵在一种精神,一种修养,一种奋斗的力量。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只要齐心努力,一定会度过难关。
“可以败坏你”是针对谁说的?就什么而言的?
是针对过去那个爱慕虚荣的玛蒂尔德说的。是就她的生活的今昔对比而言。昔日:有小女仆,有住所,有“好香的肉汤”
现在:一切自力自为,住在租赁的小阁楼里,生活艰难,其实被败坏的是她的生活,使她与丈夫衣食住行的水平逆转直下
“可以成全你”是就什么而言?
是就她做人而言。她由一个爱慕虚荣、奢望富贵、贪图享受的小妇人成为一个勤劳能干的大女人。她与丈夫共同努力,一起奋斗,用十年的时间挣得了两万多法郎,还清了债务,证明自己是富有责任感的人。艰难的生活也使她能面对现实,懂得了生活的艰难,并培养了她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她的人格与精神变得十分高尚和美丽,让她成熟坚强朴实能干,让她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生活,变得可敬可爱。也使她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五)探究悲剧原因:
玛蒂尔德为了一夜的狂欢,换来的却是十年的辛辣,最后又得知项链是假的。那么,造成主人公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呢?请用层层挖掘的方法找出一连串的根源,并依次排列。注意用文中的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讨论时以小组为单位,边讨论边找相应的语句,用层层挖掘的方法将一连串的根源逐层清理出来,以进一步理清思路,取得共识。全班同学经过讨论,取得的共识如下(教师稍加润色):造成玛蒂尔德悲剧的根源是“极细小的一件事”;这“极细小的一件事”又源于她强烈的虚荣心;强烈 的虚荣心又源于她错误的人生观——“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她觉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为了这些”;而错误的人生观又源于她生活的社会环境。在那个社会里,人们崇尚金钱,贪慕富贵(“我费了多大的力气才弄到手……你在那儿可以看到所有的官员”);而且女子是男子的附属品——“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言外之意,美丽动人就应该有好命运,就应该嫁个好丈夫。在晚会上,“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部里机要处的人员都想跟她跳舞,部长也注意她了”。受到男人赏识,她就觉得是最大的幸福。可以说,主人公玛蒂尔德个人的悲剧就是法国当时社会的悲剧。
(六)、主题的探讨:
1、人应不应该追求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玛蒂尔德的追求错误吗?你怎样看待她的追求?
2、那么作者创作这个人物的意图是什么呢?小说的主题怎么归纳?
出示投影:鲁迅先生曾一针见血地说:“在女子充当男子附属品的社会里,娘儿们的颈项上、耳朵上的链儿、环儿都 是古代奴隶身 上的链铐演化来的。它们好像是富贵的象征,其实是苦难的标记。”可以说,主人公玛蒂尔德个人的悲剧就是法国当时社会的悲剧。
“项链”是文章的物线索,同时又富有深刻的内涵:爱慕虚荣,追求享乐是套在玛蒂尔德脖子上的一挂“项链”。其实,又何尝不是栓在我们人类精神上的一根“项链”或者说是一根绳索。
《项链》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马蒂尔德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借来的假项链的悲剧故事。作者对女主人公虽有美好的姿色却无力打扮自己的无奈处境表示遗憾;对她为一条假项链差不多葬送自己及其丈夫一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对她和她丈夫偿还项链的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进行了肯定。当然小说对女主人公的虚荣心也进行了批评。同时,对贵族阶级的穷奢极欲和不惜弄虚作假的生活方式作了抨击和暴露。
(七)体会本文精巧的构思
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1.本文构思非常巧妙,体现在结尾。结尾有两个特点,一是似乎在意料之外,可掩卷回思,却又发现在情理之中;二是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自由想象的空间,回味无穷。
2.《项链》中有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节。小说写女主人公一直向往上流社会,可是接到部长舞会的请帖后,却“懊恼”“发愁”。她在舞会上大获成功,眼看要时来运转,却又丢失项链。赔了项链,最后才得知项链是假的。然而这些情节看似出人意料,却是合乎情理的,这与作者作了一系列铺垫是分不开的。小说开端,作者大段大段介绍玛蒂尔德想望过上流社会生活的心理,这就为下面描写人物懊恼发愁、遭到挫折提供了依据。小说还提到女主人公与她的朋友佛来思节夫人的关系,看来无足轻重,却是下文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女主人公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务、发现项链是赝品,都与此有关。
【粤教版高中物理教案】推荐阅读:
高中物理重力教案10-24
高中物理 《功和能》教案08-17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09-16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08-06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5.7向心力08-20
高中物理12-26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4.7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教案设计10-28
高中物理开题报告10-10
高中物理会考公式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