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营销模式1啊(5篇)
1.2020年的达沃斯世界 篇一
亲爱的主席先生:
如您所知,过去的几年相当不容易。我终于说服亚洲人放弃了他们对达沃斯论坛的抵制,今年的会议将不在达沃斯举行,而是在北京。从现在起,会议将在瑞士和亚洲隔年轮流交替举行。我一开始以为我能让亚洲人让步,但是他们很团结,连日本人也不愿意让步。我不认为这是像一些人所指责的那样完全是一个中国的大阴谋,我甚至怀疑中国人对这种做法是否完全赞同。只是一旦卷进去,他们就必须要显示出一定的领导责任来支持亚洲的呼声,但是我想他们对自己目前的地位很有信心,因此并不在乎把会议每年都放在达沃斯。实际上,由他们做东道主只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压力,迫使他们要做出妥协和处理那些就他们做生意的方式而发出的抱怨。
这向我提醒了一个特别的主题,当我在回想全球化的演化过程时,这个主题曾在我的脑海里浮现过。在本世纪初,我们曾在全球化与美国化之间画等号。美国是我们的模型。而现在,全球化具有了更多的亚洲特色,并且率真地说,美国已经不再是那个曾经发挥过作用的发动机了。取而代之,市场现在的定向是向东。
这并不是说这个体制在自行运作。只是在经过一两个沉痛的教训之后,我们确实看到了对世界经济的管理要耗费多少精力,换句话说,全球化那么容易就能够脱轨。我们的经济事务领导人应该学会更加积极地干预。
“9·11”事件向人们敲响了警钟。恐怖主义在肉体和战略上都仍具有挑战性,为了保护我们自己,我们不得不竖起屏障,但是这种做法曾带来一种危险,我们会做得太过分,以至于损害全球化的最基本要素—资本、货物、人员等等的自由流通。我们曾尝试在寻求安全和自由开放之间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由于美国的签证限制而减少了外国学生人数,人们对此有很多的批评意见,美国科学家们担心美国的科技领先地位要落在亚洲的后面。
这就引出了我想要谈的第二点。十年或十五年前,我们不知道亚洲的巨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承担起责任。中国人和印度人实际上是全球化背后的推动力量。它以中—美双引擎为开端,但是现在的亚洲市场是自身推动,并不那么依赖于与美国的贸易了。此外,中国和印度之间在能源供应和市场需求上的竞争对进一步的增长和创新起到了刺激作用。
这些年里,我们曾有过一些不眠之夜,尤其是当中国遇到金融危机时,但它经济的迅速恢复起了关键的作用。我想,如果北京面临重大的政治危机,处理起来就不会那么容易了,这种政治动乱会使得它的经济崛起延后十年或更长时间。所幸的是,这种情形没有发生。尽管美国对此曾助了一臂之力,但是真正令人感兴趣的是,中国是在没有我们认为必要的美国或国际帮助的情况下依靠自己从这些金融危机中走出来了。我们再一次低估了中国通过开发国内市场来促动其经济的能力。
不幸的是,这次的危机却煽起了潜伏在表层之下的民族主义情绪,中国感到“自命不凡”了,误算的风险在增加。我越来越感到担忧,因为没有任何人—政府官员或私人—挺身而出,使得我们能够避免这样一个对世界安全和经济事务可能会带来重大风险的困境。
中国和印度以及其他新兴中国家之间的紧张气氛也在升温之中。亚洲巨人们的成功使得较小的国家难以追赶,而中国和印度把大批的工作机会吸走也不仅仅只是西方有所感觉。我们现在看到,中国工人工资的上涨使得工作最终被再一次出口到较低工资的国家去。部分原因也是因为人口组成变化所造成的—中国看上去突然变得衰老了,它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在杀回马枪,给它制造麻烦了。
西方在工作外移和移民问题上的强烈抗议本来是会使全球化过程发生停滞的,但是即使这样我们又真正能得到什么呢?—像卢德派(即毁坏机器的英国手工业工人组成的集团)一样以某种疯狂来阻挡前进的“浪潮”吗?在偏爱非中国产品的这种表面现象之下,我感到的是华盛顿和欧洲都试图极力挑拨离间新兴国家与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关系。
从好的方面来说,正是高科技上的突破使得一些国家走上了可持续经济增长的道路。由生物技术创新带来的粮食生产扩大,以及由较好的过滤系统得到干净水对帮助消除最可怕的贫穷,并开拓一个以出口推动的农业领域大有裨益。中国和美国终于联合起来在转基因有机体(GMOs)上共同对付欧洲。
产品价格的上涨也是一个天赐良机—比任何债务免除机制都更加有效得多。一两个由亚洲人资助的能源合作组织实际上管理着两个或三个较小的国家,这种组织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们不仅为它们的工作人员而且也为所有周围的社区提供全面的卫生健康保障。疟疾和肝炎(TB)—更不用说艾滋病了—正在得到控制。回想一下18世纪时东印度公司绝对控制整个南亚次大陆这段历史。这就提醒我,经济事务在全球化开始时是处在最前沿的。转了一圈下来,我们是不是又回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即经济事务取代政府而占据了统治地位?
我们已经看到中东地区发生的某些进展,有一两个国家实际上开始了市场自由化改革,但是其他国家仍然墨守成规。巴勒斯坦渴望得到一个像乔治·索罗斯这样的人物,他能够注入大量的资本,开发出一个出口渠道,但是我不认为有任何人愿意做这样的投资。
在其他地方,高油价带来的收入使得沙特阿拉伯人和其他国家的人能够阻止大多数人急剧下降的生活水准。从长远上看,那并不是一件好事。对此,我担心今后可能还有更加恶化的可能。
我认为,达沃斯在为打开这个排外的西方老俱乐部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即中国和印度已经开始通过它们蓬勃兴起的中产阶层而创造出如此巨大的市场。我现在意识到,在过去几年里,整个经济天平已经在移动,确定潮流走向的是亚洲消费者,西方人要想打开它们的生意市场就必须顺应这个潮流。十五年前,我们对亚洲公司几乎一无所知,而现在我们有了“吴氏大卖场”。而中国外汇储备的多样化也引起了华盛顿的关注,美国公众对他们入不敷出的生活方式终于开始幡然醒悟。
欧洲就它自身来说也许也会感到亚洲迅速崛起所带来的威胁,但是—奇怪的是—亚洲的崛起被看做是对主导者美国的一个平衡力量。亚洲的經济增长也为欧洲走出它的困境助了一臂之力。欧盟认为它与中国之间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尊重地区性机构。中国与它的上海合作组织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但我不敢确定。
顺便提一句,我听说您的孙女正在中国进行一个学期的中文学习。您知道吗?我的一个孙子也在那儿,也许我们可以让他们同去参加即将在中国举行的达沃斯会议。
2.你可能不了解的“达沃斯论坛” 篇二
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下称“论坛”)是在瑞士注册的非营利机构,今年的收入预计二亿美元左右(2011年一亿八千九百万美元),其中约一半用于“会务”,其余为员工薪津。
“论坛”于1971年由德裔瑞士籍日内瓦大学商学院教授史华伯所创,目的在为世界政治、商业与媒介领袖提供一个讨论共同关心问题的平台,让大会邀请的各国精英交换意见。名目冠冕堂皇,规格也是比照大多数国际性会议的。位于瑞士冬季名胜达沃斯的“论坛”,会供应给消费者想象得出的高级服务(包括来自法国康城的性工作者),着实令与会者有宾至如归之感。由于与会者多为知名人士,传媒界都有兴趣报道,各国记者蜂拥而至,令“场面”非常热闹,出席“论坛”遂成为扬名世界的快捷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与会者都是“公费旅行”,这就是说,他们有个既能高级享受又可在国际传媒曝光的机会,人人争取参与,“论坛”遂愈来愈旺。
可是,除了成为“知名人士互看”及高谈阔论的公开场合,“论坛”虽非一无是处却可说一事无成。
“论坛”集合了不少世界知名人士,这些年来的“年会”均成为国际传媒的采访场地,而“老记”们均有赞无弹。有退下火线的新闻工作者,近年陆续发表负面评论,不少人承认过去之所以对“论坛”赞不绝口,皆因担心发表负面报道会遭大会杯葛,而大会提供“好食好住好玩”的条件,让众老记经不起诱惑,极尽隐恶扬善之能事。大家不可忽视的是,“论坛”为非营利团体,但办事人员并非不拿薪酬的义工!
有重要的政治商界以及娱乐界人物出席,凑热闹的与会者纷至沓来。不过,与受邀当“招牌”作用的嘉宾不同,一般会众的“入场费”可不便宜。要参加“论坛”年会,首先得成为会员,而会员分三级。普通会员年费5万瑞士法郎(约合5万2千美元),“权利”是成为各项论坛的听众(要参加什么性质的会议得事先登记)及可在酒会中“自由行”;如你希望参加国际名人主持的讨论会,便得缴交约13万7千美元,成为“企业伙伴”;企业主管外访,大都有下属跟随,这就是说,若你要带同助手赴会,便得成为年会费约合26万3千美元的“企业合作者”;至于那些要来讲世界大事或洽商大合同的政商巨子,若有随员五人(今年起规定必须有一女性,以令会众性别“趋向平衡”),缴纳的年会费增至52万7千美元,如此便成为“战略合伙人”。注意,这些是“一次过”的年费。缴费成为会员之后,若想与会,还得购约合1万9千美元的入场券。参加“论坛”的费用昂贵惊人(还有机票酒店住宿交通应酬等开支,虽说丰俭由人,总之成本不菲)。今年最“高级”的“战略合伙人”有人满之患,因此只有中国和印度在世界排名二百五十以上的企业才有“资格”申请。
除了有让世界各界名流“互换卡片”的功能,在政经大事上,“论坛”却是拿不出成绩。事实显示,他们并不是言不及义,而是所说却是陈腔滥调。究竟是这批“要人”根本摸不清世界经济脉搏,还是他们“留有一手”?答案为后者,这即是说,他们把“心中所想”的会留至另类秘密会议中才和盘托出。1997年1月“论坛”大谈亚洲经济前景,对潜存的金融危机无知无觉;会后不及半年,泰国铢贬值引起祸延全球的亚洲金融风暴,当时在“论坛”上夸夸其谈的政客巨贾学人,无人有一点点“先见之明”。
2008年的“论坛”,论者对美国和世界经济都非常乐观,可是,不久便爆发雷曼兄弟破产风潮,进而推倒美国物业市场以至祸延世界经济(欧洲首当其冲)。到了2010年,“论坛”请来不少能言善辩的论者,可惜没人看到欧元诸穷国会相继出现财政问题(今年之会亦然,大部分与会论者都倾向相信欧元问题可以解决、希腊不会“违约”亦不会退出欧元区……)。“论坛”一而再宣告天下,其论者虽口齿伶俐却完全缺乏分析能力,危机当前亦一无所知……“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光环已渐渐失色。
编辑 赵萍
3.解读达沃斯论坛 篇三
作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非官方经济论坛,达沃斯主要是通过与会者的思想碰撞给予各国政府的政策制定者和企业负责人启发,进而影响全球经济的发展。为期3天的本届年会密集地安排了70多场讨论会,与会者围绕五大前瞻性议题展开激烈讨论。
这五大议题分别是:“去杠杆化”世界中的新型商业模式、绿色经济中蕴藏的机遇、重新思考亚洲发展模式、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以创新满足社会需求。其中,绿色、科技、亚洲是三大关键词。
绿色经济——下一个引领经济潮流的力量
在IT泡沫之后,金融业成了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行业。此次危机后金融业的规模将会萎缩,因此引领下一个经济增长的主导行业成了全世界讨论的焦点。在本次夏季达沃斯年会中,绿色发展成为主要的议题之一,绿色经济引领下一步经济的发展成为与会精英探讨的热点。虽然没有明确的界定,但是绿色行业,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生化等将会形成一个新的产业集团,总体来说就是更健康、更绿色的消费模式将成为新的主导产业。
G7国家(G8前身,西方7大工业国)的重要经济刺激计划都认为,通过投资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绿色经济以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能够创造新的科技、商业和就业机会,从而提高国家的长期竞争力,与此同时全球经济结构也将实现缓慢转身。
具体来看,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其核心在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在本次夏季达沃斯年会上,清洁能源、信息技术,以及生物科技,都成为与会嘉宾关注的焦点。
在“绿色”科技产业方面,中国有条件成为全球领袖。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技术和制造实力雄厚以及政府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愿,将对中国绿色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提供动力。
在外部,日益明显的全球化趋势也将对中国绿色科技产业发展提供环境助推。在2009达沃斯夏季论坛上发布的《中国绿色科技报告》显示,中国政府从2000年开始就启动了12个面向未来的重大科技专项,比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的应用,生物制药以及下一代无线通讯网等,绿色科技市场开发潜力巨大。报告预计,绿色科技解决方案的市场潜力可高达每年1万亿美元,规模约为中国2013年预计GDP的15%。
综上所述,中国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绿色科技、产品和服务市场之一。但在发展绿色科技中存在两大不足:首先,绿色科技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市场规模与之配合,而市场的开拓不仅取决于政府监管层面,还要有能力引发企业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这意味着发展绿色科技市场需要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展开有效合作;其次,目前与绿色科技相关的创意有许多,但这些创意的继续发展乃至成为重要技术产品还需要一个坚实的基础,那就是创意拥有相对强大的竞争力,这两方面的不足是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硬伤。
中国经济增长备受期待
此前,伦敦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刚刚闭幕,会上热议话题也在本届年会上有所延续。伦敦会议达成的一项重要共识是:在世界经济走向复苏的关键时刻应继续采取经济刺激措施,同时着手准备制定有效的“退出”策略。
但是,在“退出”时机的把握和具体操作方面,各国尚存争议,但各国对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复苏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起到的重要作用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关注中国经济增长及动向是当前垒球判断经济形势、政策走向的风向标。
总体来看,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能力得到了全球经济界精英们的认可。本次论坛的一项现场调查显示,有67%的与会者认为,未来十年“大中华区”将给全球经济带来更大贡献。
世界经济论坛9月8日发布的《2009-2010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经济体中的总体竞争力排名首次跻身全球前30位并继续领跑“金砖四国”。
在各国谋划着退出策略、商量加息之际,在去年11月适时而坚决出台总额高达4万亿元人民币经济刺激计划的中国选择继续走下去。在年会上温家宝总理演讲的主题词——坚持:“坚持努力,毫不动摇,毫不退缩。”中国将继续在刺激经济、促进复苏方面担当大国责任。“目前肯定不是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退出时机,中国要保持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不变,同时号召主要经济体应该维持其经济政策。”
在达沃斯年会上的讲话中,温家宝总理表示:“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我们不能也不会在不适当的条件下改变政策方向。”
4.达沃斯论坛关注“中国崛起” 篇四
作为全球商界领袖、政治家和社会活动人士每年必不能缺席的重要场合,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多年以来,完美折射着东方与西方各经济势力的再平衡”。而2011年的达沃斯论坛也释放着这样的信号:全球经济实力正向新兴经济体所在的东方转移。
作为“首当其冲也是最重要的”新兴经济体,中国也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走上了世界经济的最核心舞台;加之2011年适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十周年的重要时点,本年度论坛自1月26日开幕以来,中国的发展与进步、机遇与挑战以及一切与中国相关的全球经济话题,都成为达沃斯最为活跃的元素之一。
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更是在1月27日宣称:“中国和其它一些国家的崛起”正是本次论坛的核心议题。
“新形势”下的中国元素
今年达沃斯年会的主题是“新形势下的共同准则”。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日前在介绍今年年会主题时说,当今世界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所谓新形势,最重要的一点是全球政治和经济重心已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转移。
中国正是这种“新形势”下的一颗耀眼新星。在此轮金融危机中,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代表,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与西方发达国家疲弱的复苏势头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因此得到极大提升。比如,最近几年,达沃斯年会对中国的关注度就越来越高。纵观今年达沃斯年会议程表,“中国”二字出现频率高于以往任何一年。
在有关专家看来,这种“中国热”现象其实不难理解。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张建平解释说,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便加速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在此过程中,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相互依存关系越来越密切,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复苏的过程中,由于中国积极启动扩大内需战略,不断增加进口,加之“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实施进口和出口并重的外贸发展战略,这就给人们一种预期,即中国未来的市场潜力将非常巨大,这种市场需求也将带动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此外,中国目前在大量地进行海外投资,在其它国家投资的过程中也为投资对象国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
其实,不只是达沃斯年会对中国的热情不断增加,中国人对达沃斯年会的热情也是空前高涨。据世界经济论坛工作人员介绍,从报名情况来看,今年中国与会代表人数再创历史新高,是10年前的5倍。世界经济论坛首席商务官罗伯特·格林希尔说,如此多的中国人参加达沃斯年会,反映出中国正在全球经济和知识界的讨论中加速扮演“领导者”的角色。而且,今年达沃斯年会共设4个中国专场论坛,是历年来最多的一次。
三角度观察“中国崛起”
从论坛内外各界人士和媒体的表态来看,达沃斯论坛与会者主要从三个角度关注中国话题:中国未来对全球经济的贡献、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以及以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为目标的全球经济实力转移。
首先,中国正在迎来其“人世”的第十个年头;十年来,中国已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并在去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经济规模第二大的经济体。更重要的是,即使在刚刚走出全球金融危机的2010年,中国年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仍同比增长9.8%;预计今年,这一数字还将稳定在10%左右。
全球商界精英们则早已认定了中国是足以引领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经济体。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26日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成为全球商界领袖眼中未来增长最重要的经济体。在接受调查的全球1201名企业首席执行官(CEO)中,39%的人认为中国的未来增长最重要,得票比例最高;随后依次是美国、巴西和印度。
其次,与会者也在探讨中国可能面临的挑战。其中在国内,中国将在保证快速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努力应对通胀并抑制房地产价格,同时也要做好经济结构调整,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而对外经贸方面,中国也将面临为数不少的贸易摩擦问题。
事实上,达沃斯论坛与会者对中国议题的关注,也与新兴经济体整体的崛起密切相关。野村控股全球投行部门负责人威廉·维里克表示,东方与西方经济体在经济增速预期上的巨大差异,已经折射出全球经济实力和影响力的转移方向;而西方媒体也在场外就新兴经济体目前的强势发展仅仅是“后危机时代后遗症”,还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展开激烈辩论,而它们也希望从对中国的深入剖析中找到各自需要的依据。
中国面临的挑战
世界同样关注到中国这个超级大国所面临的挑战。展望2011年,中国也存在潜在问题。在国内,人们越来越担心通胀、房地产价格上涨和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可能威胁社会稳定。
在对外关系方面,中国正努力应对自己的汇率政策引起的贸易摩擦。分析人士说,美欧需要承担对华关系恶化的部分责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基肖尔·马赫布巴尼(马凯硕)说,西方经常妖魔化中国,西方领导人又往往用被认为无礼的方式教训中国人,这可能激起中国官员的愤恨。马赫布巴尼说:“西方国家害怕了,因为200年来它们一直主宰着历史,而现在中国正在崛起。”
5.浅谈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营销模式1啊 篇五
关键词:夏季达沃斯 会议業
一、“中国夏季达沃斯”的巨大带动效应
2007年9月6日至8日,世界经济论坛在大连举办了“首届新领军者年会”。这是世界经济论坛创办37年来首次在瑞士以外地区举办的年会,也是中国大陆城市迄今为止举办的层次最高、影响最广的非官方世界级经济会议。会议期间,来自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0多位政界、商界、学术界和新闻界领袖和精英云集大连,举办了第三届全球青年领袖峰会和各类专题研讨会70余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并作特别致辞。这次会议使大连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成为全球“新领军者”城市的代表。
“夏季达沃斯”会议在大连举办,把大连推上世界的舞台。世界经济论坛提出创办“夏季达沃斯”是非常有创意的事情。会议在大连举办,一些世界级的人物会来到大连,使世界的目光聚焦大连,使大连成为全球的焦点,对大连扩大对外宣传,让世界认识大连具有重要作用,有效提高大连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正如施瓦布教授在考察大连时说过,世界经济论坛从1979年起与中国开展紧密合作,由于大连市是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所以世界经济论坛从很多场合和知名人士那里听到“大连”的名字,我一直期待对大连市的访问,并对大连的历史有很多了解。大连市是一个正在国际上崛起的新兴城市,“夏季达沃斯”将邀请世界财富1000强的企業参加会议,这将非常符合大连市目前冉冉上升的国际形象。
施瓦布又说,“达沃斯”代表着传统经贸、政治交流平台,而大连将成为代表世界“新领军者”的焦点。届时成长型企業、年轻的全球领导人以及最新的高科技都将云集于此。大连还代表“权利移动”的中心,从西方到东方,从传统到新兴、从老一代到新一代。施瓦布希望通过“夏季达沃斯”,把大连推举成世界经济、政治活动的第二大焦点。大连市力争通过论坛,充分展现大连的城市魅力,同时让“夏季达沃斯”成为大连又一个鲜亮的品牌。
“夏季达沃斯”会议在大连举办,把大连带上国际合作的快车。世界500强公司和一些新领军者公司到大连来,使大连通过会议平台更多地了解世界经济运行现状及未来发展,使大连市经济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发展中,为大连促进国际合作,引进项目,开展经贸洽谈创造一个良好的机会。时任大连市市长曾经设想,“夏季达沃斯”在大连召开,用这几天时间,就可以与上百位的世界500强公司领导和新领军者见面,或者坐下来进行沟通。如果我单个去访问他们,有几十年时间我都访问不完,所以这就大大缩短了我们和世界500强公司和新领军者进行沟通的时间,提高了我们和他们进行项目洽谈的效率。“夏季达沃斯”把大连带上国际合作的快车,对大连今后走国际化道路,提高城市经济的国际竞争力都非常有好处。
“夏季达沃斯”会议在大连举办,为大连的新兴公司走向世界架设桥梁。世界经济论坛把“冬季达沃斯”打造成确定全球、区域和行業议题的顶级盛事的同时,充分注意到快速成长的新兴跨国公司,即全球的领新军者,将会彻底改变全球商業格局。于是,世界经济论坛与中国政府密切合作,开创一个新领军者社区,即把“中国夏季达沃斯”确定为成长型企業会议。全球国民生产总值一半来自新兴市场。在未来的25年,将近97%的增长将来白新兴市场。新兴公司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程度正改变着全球经济布局,远见卓识的企業将以空前的速度扩张,获取生机勃勃的新商机,促进基础设施的发展以及在全世界范围内创造工作机会。在大连,世界经济论坛为新一代领军者提供一个独一无二的新平台,以此支持他们驾驭新的地域、市场、文化和规范体系下的各种挑战,跻身行業领袖之列。
大连的新兴公司最早获得这个信息,最快领会到分享全球新领军者的知识与经验,与现在和未来的商業和政治领袖的互动,深化对未来发展最具影响力的因素见解和看法,对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的一员是多么重要。于是,大连万达集团、亿达集团、东软集团、大商集团、大杨集团、华信集团在国内最先成为世界经济论坛成长型企業会员,不仅分享世界新领军者的荣誉,更从世界新领军者那里获取经验和机会,共同发掘改变世界的力量。大连也正在积极利用自身的影响,协助世界经济论坛发展中国的成长型企業会员。
也许10年以后,当全球成功的成长型企業成为新一代的全球领军者,一定会对首先在大连举办的新领军者年会论坛感触良多,记忆犹新,把大连视为重要的转折点的城市记在心头,倍加珍惜。大连本土的成功的成长型企業,则会更加感激引导自己走向世界的这座城市,成为实现这座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
“夏季达沃斯”会议在大连举办,使大连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大连市经济连续10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生态环境、市容整治、交通通信、会展场馆、接待宾馆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加,成效显著,发展迅速。这一切都为成功举办2007“中国夏季达沃斯”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宏观条件。大连市紧紧抓住举办“中国夏季达沃斯”这一历史性机遇,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力度,继续提高环境质量,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会展场馆建设,显著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
夏季达沃斯会议不仅展示的是大连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展示国家的形象。大连正在全社会继续开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在广大市民中深入开展文明礼貌教育,树立良好道德风尚,强化法制意识,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展现时代精神风貌。并对城市市政设施、市容市貌、交通口岸、户外广告等进行综合整治,以一流的市容环境、一流的文化氛围,迎接参加“中国夏季达沃斯”的各国宾客。赢得中国卫生城、环境保护模范城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称号的大连,面貌焕然一新,向世人展示她的美丽和好客。
nlc202309022000
“夏季达沃斯”会议在大连举办,使大连会展業登上新的台阶。大连市的会展業已经开始进入从展览数量的增长到展览规模增长的发展阶段,简单的外延扩张、粗放的运作模式已经被市场逐步淘汰,精心培育会展品牌的要求初见成效。但是,会展業的发展还不平衡,规模还偏小,国际化程度还不高,缺乏与国际同类展会竞争的能力。
历史给大连会展業的发展创造了机会。“中国夏季达沃斯”无论是会议的组织和流程、会议的设施和设备、会议的接待和服务,我们都可以从中领会到世界领先级的要求,借鉴到世界领先级的经验,学习到世界领先级的做法。“中国夏季达沃斯”在大连成功举办,使大连会展業的视野更加开阔了,标准更加提高了,手段更加丰富了,服务更加细致了,这是大连会展業迈向国际化的一次难得的学习和演练,是大连会展業进一步提升水平的一次难得的考验和煅炼,拉近大连会展業与国际会展業的距离,为大连建设东北亚重要的会展中心城市和发展现代服务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夏季达沃斯”年会的成功举办,带动大连会议产業的发展。2007年大连市先后承接国际生物草药经济论坛、中国钢铁原材料国际研讨会、中国现代渔業发展高峰论坛、大连芯片厂供应商峰会、汇丰(中国)财富论坛、科技孵化器国际论坛、集成电路设计年会、中国DTP行業高层论坛等,会议不断,客人如潮,显示出夏季达沃斯的成功效应。大连香格里拉、富丽华等酒店反映,会议客人至少比往年增长20%。一些重要的会议期间,酒店客房入住率达到100%。与单纯旅游游客相比,参加国际会议的客人有着更高的消费能力,中国钢铁原材料国际研讨会期间,香格里拉大饭店仅大堂吧的销售额就是平时的3倍。2008年,又有第五届国际海运年会、第44届世界规划师大会、亚太化工联盟大会暨化工展览会、第十三届国际生物技术大会暨展览会、第十七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等一批层次高、规模大、影响广的会展活动相继在大连举办,表明大连市的会展業以其完整的概念和完美的形象,实现了战略转变,华丽亮相。
“夏季达沃斯”会议在大连首次举办,是大连的喜悦,中国的成功,世界的聚会。从2007年到2012年,“中国夏季达沃斯”已在大连和天津轮流举办了六届,正在成为世界经济论坛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并为中国会议業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提供了样板,这种带动效应至少还将持续若干年。
二、发展会议产業的基本要求
会议的种类很多,有国际会议,也有国内会议;有与展览活动相关、与展览会同期举行的报告会、研讨会、新产品介绍会、新技术研讨会等,更多的则是独立举办,与展览活动并无直接关联的各种会议,如地区会议、部门会议、行業会议、专题会议、学术会议、演讲会、报告会等等。据世界上最大的会议产業组织——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的一份报告指出,世界上每年所举办的国际会议多达40万个,会议产值超过2800亿美元。瑞士平均每年举办国际会议超过2000个,每年因会议而吸引的外国游客超过3000万人次;美国有170万人全职从事组织会议的工作,会议产業对GDP的贡献甚至超过医药产業。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举办国际会议,经历了30年的时间,形成了目前有一定规模的会议产業。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的北京、上海承办的国际会议日益增多。2012年5月,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公布了2011年接待国际会议国家排名,中国大陆位居全球第8位,亚太地区第1位,会议总量为302个,延续排名在世界前十强。在2011年接待国际会议数量的全球城市排名中,北京已跃升到第10位,较2010年的第12位上升两位,位居中国首位。在亚太地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新加坡。接待国际会议总量达111个,创历史新高。上海以其较高的会议国际化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名。杭州、西安、成都、大连、天津等地,也因其资源优势逐步成为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由此可见,中国会议产業的发展和进步是十分显著的,越来越多的国际性大会来到中国举办,中国的会议组织能力和服务接待水平也越来越得到全世界的认可,中国会议業呈现出了一派繁荣景象。
关于国际会议的评定标准现在至少有4个:一是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的提法,即固定性会议、至少3个国家轮流举办、与会人数至少在50人以上;二是国际协会联盟(UIA)的提法,即至少在5个国家轮流举办、与会人数在300人以上、国外人士占与会人数的40%以上、3天以上会期。三是我国认定国际会议的标准是2006年按有关文件规定提出的,即会议代表来自3个或3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不含港、澳、台地区),以交流为主要目的研讨会、报告会、交流会、论坛以及国际组织行政会议都属于国际会议的范畴。四是全国会展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技术归口的《会议分类和术语》(项目号201 10088-T-469)国家标准申报稿提出的意见,即会议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发言、讨论、演示、商议、表决等多种形式以达到议事协调、交流信息、传播知识、推介联络等目的10人以上的群体活动。国际会议则是由来3个或3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不含港澳台)的代表参加的会议。
目前,在我国举办任何规模的国际会议都属于外事活动,必须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后才能举办。为了促进我国国际会议的发展,我国放宽了占有国际会议总量80%的自然科学类的会议审批尺度,极大地提高了广大科技人员举办、参与国际会议的积极性。
展览業往往与制造業关联度较大,展览以及与展览相关的研讨会、洽谈会、技术成果发布会、人才交流会等活动,不仅能够促进贸易,推动地方、地区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能够显示经济发展的趋势。在流通范围上,商業等流通方式在消费品包括耐用消费品方面已经起着主导作用,而展览则在资本货物的流通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商業在零售方面起主导作用,展览则在批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个经济总量有限、制造業相对薄弱、经济辐射能力较低的城市,很难设想能够有展览業的壮大和发展。
会议業较之展览業,对城市的经济总量、制造業规模、辐射能力的要求并不十分明显,会议業与旅游業的关联度则比较强,国际会议具有规模大、层次高、成本低、与会人员停留时间长、利润丰厚等特点,会议活动产生的经济效益往往会比展览活动产生的经济效益也要高。会议業对经济、政治、社会、科技的影响更大,参与人员的层次、水平更高,会议的规模和数量也不是展览所能及。一些不能很快成为展览中心城市的地方,不妨可以转移目标,扬己所长,避己所短,却有可能很快成为会议中心城市的明星。
nlc202309022000
会议業与展览業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不论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能够实现会议展览双轮驱动,同步繁荣,还是其他城市选择发展重点,各有侧重,都不意味着孰轻孰重,或孰易孰难,而是根据城市的现实基础和市场容量,来确定发展目标。
会议業与展览業同样都需要一个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会议業的功能和特征决定了会议業不仅需要相应的城市环境,而且必须具备适合会议業发展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要求。会议活动往往在相对有限的时间里集中大量的人员进出,必须有方便的商务旅行、多元的会议环境、全球化的组织渠道。尤其是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的优势非常重要。地理位置偏僻、交通困难,必然造成进不去、出不来的结果,显然不能满足会议活动对时间集中的要求。会议活动的参加者从经济核算的角度考虑,也会对会议活动的举办地进行严格的选择。除此之外,悠久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人文景观,宜人的气候条件,都会对会议活动的参加者产生很强的吸引力。
会议活动是一个国际性的交流活动,会议活动举办城市不仅要有一个文明礼貌、道德高尚的市风,融汇世界的胸怀,不断改善的语言环境,使每一个外来者感到亲切、平和,易于交流。与会议活动相关的部门,包括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窗口服务部门,都要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办事能力和工作效率,使每一个外来者感到会议活动举办城市的真心诚意,从而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
国际会议参加人员层次高,参加对象范围广,对会场的要求,对食、宿、行的要求,相对都比较高,并要求具有良好的购物场所,商品货色齐全,物美价廉,还需配备环境适宜的休闲娱乐场所,使会议参加者在会议之余,方便购物,休闲放松,度过会议期间的每一天。
三、会议产業的发展瓶颈和应对策略
会展本是会议在先,展览在后,会展包括会议和展览两个基本组成部分。我国展览業的大发展在先,会议業的大发展在后,以至现在很多人将会展仅仅理解为展览;许多会展活动也只谈展,很少谈会;不少谈会的场合,又大多谈会议的接待,而很少谈会议品牌的策划和培育。会议产業呈现“四少”现象:即办会主体少、白有资金少、从業人员少、扶持政策少。重视会议产業的发展不是一句空话,应当正视会议产業的发展瓶颈,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
1、制定并落实会议产業长远发展的规划。现在,很多城市都在倡导发展会议经济,如同发展展览業便有展馆一哄而起,如今又掀起了一股兴建国际会议中心的热潮。一些地方由于没有多少国际会议项目,现有会议设施空置率还比较高,而正在规划建设之中的会议设施又接踵而至。当前阻碍我国会议产業发展并不是硬件条件不具备,而是举办国际会议的策划、申办和组织实施的会议队伍不到位、管理不到位、政策不到位。因此,为会议产業制定并落实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会议城市不是一蹴而就的。尽管我国的会议产業发展很快,但也不至于一下子突然冒出许多会议城市。我国展览業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规模,虽然也有不少前进中的问题,但展览業应该说先行于会议業,展览業快速发展的经验和教训都应当成为会议产業的借鉴。现在一个城市的专業会议中心甚至出现好几个,分不清谁才是中心?会议设施供大于求局面的很快出现实在令人担忧,虽然这将有利于会议组织者优中选优,“货比三家”,但对城市会议产業的整体发展并不是一件好事。
希望成为一个会议城市,应该在制订长远发展规划时,统筹考虑,各有侧重,有的放矢,协调发展。会议组织者在运作大规模、高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会议时,对于贵宾接待、会场安排、口岸组织、酒店服务、安全保卫、卫生防疫、交通通讯等诸多方面,往往力不从心,唯恐考虑不周,工作不力,而致影响会议举办城市的声誉,有损会议举办城市的形象。会议组织者承担的压力和困扰往往会比展览组织者更大,盼望得到会议举办城市的政府关心和支持的愿求更为强烈。我们希望尽快看到会议城市发展会议产業的成形规划,成为引领全国会议产業发展的榜样。
2、注重会议设施的建设,更要注重会议主体的培育。会议设施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专業会议中心,二是展览场馆的会议区域,三是高档宾馆的会议设施。规模偏大、参会人数偏多的会议活动大多选择在会议中心或旅游度假区举办,选择星级酒店承办会议活动,一般规模不大,但会议数量偏多。随着会议中心、星级酒店的增加,服务水平的提高,选择展览场馆承办会议活动的情况正在不断减少。
会议城市定位的时候,不仅更关注城市发展会议产業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要求,而且要将发展会议产業的三大主体,即会议组织者、会议设施拥有者和会议服务商的需求和愿望统盘考虑,注重投入产出,运用商業模式,发挥拉动效应。培育公司背景的会议公司,吸引各类资本投入会议产業,吸纳更多从業人员参与会议产業,应该成为发展会议产業最重要、最迫切的任务。没有会议组织者承办的会议,哪有会议城市的利益和会议城市的荣誉?会议设施拥有者和会议服务商也将无米可炊。培育本土的会议公司,扶持自己的会议品牌,应该放在会议城市更加突出的地位,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3、创造有利于会议产業发展的外部环境。会议产業初具规模的城市,应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尽快成立专業的会议推广机构,加快政府相关部门职能转变,从单一“管理”会议業转为多层“服务”会议業,组织专業协会、酒店、会议中心、航空公司、旅行社、主题公园等共同出击,联合推介会展设施和条件,游说国际协会和会议主办机构,协调相关部门以创造良好的会议产業发展环境。
4、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会议品牌。把会议作为事業来做,创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会议品牌十分重要。我们期望追求的目标是,组织我们中国人办的、外国人参加的会,是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会,是本土化的国际会议。会议城市申办一些重大的国际会议,是会议城市的标志性指标。但作为会议组识者不应完全寄希望于申办别人主办的会,那会陷入到处“找饭吃”、年年“找饭吃”的境地。因为那样不仅每次都要花费相当大的精力和财力,而且办完一次会还要再申办,缺乏后续效应。我们呼吁全国的同行,把我们自己创立的会议一届一届往下办,一届比一届更优秀,以至让外国人来申办我们创立的品牌会议。
nlc202309022000
国际会议的本土化与会议的国际化并不矛盾,会议的主导权本土化,会议的运行方式则要国际化。竞争是会议行業持续发展的动力。竞争归根到底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就是品牌、质量、技术的竞争。创立自己的品牌会议,对会议的名称、会徽、网站等凡是涉及知识产权的内容,都应向知识产权部门登记注册,求得保护。会议的知识产权不仅是会议组织者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会议组织者主办的会议能够常办不衰的自我保护手段。
运作一个成功的会议,犹如创作一部电影大片。会议项目的策划就是独具匠心的编剧,会议项目的主持人就是调动千军万马的导演,会议项目的演讲人好比吸引眼球的主角演员。剧本是一剧之本,当然要紧扣国家产業政策,关注百姓民生。导演自然熟悉主题和主角演员,掌控局面,安排紧凑,调度得体。而演讲人和听众的物色和组织,则是会议公司最常规、最大量、最细致的工作。由于不能像展览一样综合运用声光电等展示技术,会议组织的难度更大。投身会议業的有志者,必先根据剧本确立的主题,掌握相关领域世界最新成果和发展潮流,熟悉相关领域国家政策和现实状况,了解相关领域领军者、带头人功在何处、人在何方?而要做到这些,思路开阔、思想开放、思维敏捷故然重要,外语水平和电脑检索能力则是开展工作的基本功,良好的沟通能力也是成功的基本素质。有人比喻展览是平民,会议是贵族,这个比喻虽不一定准确,但一定是从多方面考量才想出来的,会议销售就有点攀高枝,不是随便可以凑数的。
5、完善扶持政策,调整税收政策。各地会展政策频频出台,这已是继会展场馆建设浪潮之后,会展城市激烈竞争的主要层面。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展览業的扶持政策较为完备,对申报程序、评审程序、拨付程序都有明确具体要求。但会议業的扶持政策出台和实施情况则并不理想。多半原因在于,同展览業较早进入商業运作不同,政府和政府部门承办会议与商業运作的会议交织在一起,商業运作的会议往往又热衷于往政府主导的会议上靠,寻求名义上的支持,这就限制了商業运作会议在资金政策上的扶持。压缩政府会议经费将是一个长期不变的措施。会议的组织者不能一方面把自己打扮成政府会议的承办者,另一方面又以商業运作的名义向政府伸手讨要资金扶持。至于商業运作会议在资金政策上的扶持难在评审标准上的说法,化解难题的办法只能是公开、公平、公正。展览業资金扶持政策实施主要决定于展览面积,商業运作会议在资金政策上的扶持则应主要决定于来自参会的境外人员。展览面积应有展览场馆的租赁合同作为主要依据,参会的境外人员应有接待宾馆的合同作为主要依据,也就是应由第三方出据有效可靠数据,而不是承办方自说自话。认定一个国际会议是否有举办的必要,是否能得到资金的扶持,需看主题的策划是否符合市场需求,财务预算是否合理细致。无市场需求、无合理预算、无实质内容的“三无”会展,真是开不得,不能开,也开不好。无论是展览还是会议,获得资金扶持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但都必须有章可循,按章办事,过程公开,接受监督,不应成为个人或小团体谋取私利的渠道。
多年来,我国税法没有单独为会展業设置纳税课目,也没有特殊的优惠政策。全国各地都是按照服务業税目中的“租赁業”税目全额征收营業税。北京、广州、上海等地陆续出台政策,将会展業界定为代理行为,按照营業税服务業“代理業”税目征收营業税。其计税营業额为组办单位直接向参展商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代支付的场地租金、展位搭建费、广告费、交通费和食宿费后的余额。京、沪、穗对会议展览業实行差额征收营業税的政策,已有多年,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然而仍有一些会议组织者面对着各不相同的税收政策,又要面对着一事一办、一时一办的多变局面。会议城市对会议产業的资金扶持因地方财力等原因可能不会统一,但至少在会议产業的税收政策上应当全国统一。会议产業税收政策的不一致,不仅是对会议组织者的不公平,还将导致会议产業发展的不平衡。既然全国主要会展城市都已明确实施会展業营業税差额征税办法,这项政策即应全面实施,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