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物理教学计划(12篇)
1.九年级下册物理教学计划 篇一
九年级下册物理教学计划
一、教学思想:
初三物理的下册教学计划也不能含糊,教学上打算在全面抓好&qut;双基&qut;的同时,可以给予一些尖子生帮助,提高他们的成绩,对于不愿意学习的同学能够做好思想工作,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他们学习好物理。
二、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1、理论学习:
抓好教育理论特别是最新的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时了解课改信息和课改动向,转变教学观念,形成新课教学思想,树立现代化、科学化的教育思想。
2、备好每堂课
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做好各阶段的总体备课工作,对各单元、专题做到心中有数,备好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写好每节课的教案,做好课后反思和课 后总结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
4、做好课堂教学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以中考为指挥棒,以自主、创新、合作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5、批改作业
精批细改好每一位学生的每份作业,学生的作业缺陷,师生都心中有数。对每位同学的作业订正和掌握情况都尽力做到及时反馈,再次批改,让学生获得了一个较好的巩固机会。
6、做好课外辅导
课后能对学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解答学生在理解教材与具体解题中的困难,指导课外阅读因材施教,使优生尽可能“吃饱”,获得进一步提高;使差生也能及时扫除学生障碍,增强学生信心,尽可能“吃得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发展智力水平,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通过做好教学工作的每一环节,尽最大的努力,想出各种有效的办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进度:
第一周:第一章 第二章
第二周:第三章 第四章
第三周:第五章 第六章
第四周:第七章 第八章,第一次模拟考试
第五周:第九章 第十章
第六周: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七周: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八周: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二次模拟考试
第九周:专题复习一,专题复习二
第十周:专题复习三
第十一周:专题复习四,第三次模拟考试
第十二周 综合复习
第十三周 综合复习
第十四周 综合复习
第十五周 综合复习
第十六周 中考
2.九年级下册物理教学计划 篇二
本单元以讨论允许和不允许做的事情而展开学习, 在不断深入讨论过程中又学习了表示同意和不同意的表达方法以及由情态动词should构成的被动语态。为了能够增强学生开口讲英语的自信心, 第一课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创设与本课话题相关的情景, 如谈论青少年日常行为规范、校规、家规等。围绕着教学目标, 设计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任务, 让学生辩论一些学校规章制度。学生在使用所学目标语言进行辩论时, 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 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真实观点和想法, 同时学会关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规章制度, 对周围世界进行比较客观地认识和评价, 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下册第十二单元“Don’t eat in the classroom”中学过关于规章制度的讨论, 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what should I do?”中学过情态动词should的用法。本单元谈论的是学生非常熟悉又和生活、学习紧密相关的话题——家规、校规及其他规章制度, 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 激起学习的兴趣。因此, 掌握“be (not) allowed to do/ 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do”难度不大。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由谈论各种规章制度, 发表自己的观点, 并陈述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各种家规、校规进行修改, 并为一些组织机构制定新的规章, 体现“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的新课程理念。
(二) 学生情况分析
笔者教学的对象是初三学生 (以中等生为主) , 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所以对英语学习的模仿力很强, 但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自信, 害怕表现, 但又希望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因此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尽量让这部分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有更多的说英语的机会,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还有一些学困生由于基础薄弱, 对完成某些任务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可采取小组奖励的办法, 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 鼓励小组中的优秀成员主动帮助困难生学习,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让他们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三、教学目标分析
(一) 语言知识目标
1. 掌握语言结构 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do, 学会表达 agree 和 disagree。
2. 对目标语言的听力训练。
(二)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了解和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中学生日常行为准则、规范自己的言行, 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和优良品德; 正确看待“家规”“班规”“校规”等, 并能认真遵守;理解父母、教师的合理建议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 教学重点
1. 词汇:teenager, choose, pierce
2. 词组:too wild, too silly, too young, not seriousenough, not old enough, not calm enough, get earspierced
(二) 教学难点
结构:should be allowed to,
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 步骤 1:导入 (5 分钟)
T: An exchange student comes to our classtoday. He wants to know some rules about ourschool.
通过投影展示以下活动名称, 学生以四人一组活动, 各自谈论在学校里能做哪些, 不能做哪些。
What rules do you have at our school?
We should sweep the floor every day.
We should not arrive school late.
We should not take mobile phones .
……
sweep the floor, clean the blackboard, fightw it hothers , arrive school late , take mobil ephones等等。
多媒体呈现表格, 小组讨论填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入新知。
( 二 ) 步骤 2:呈现 (25 分钟)
1.Introduce the new structure: allow sb. to dosth. / don’t allow sb. to do sth.
多媒体呈现 :
Teachers allow us to eat in the dinning hall.
Teachers don’t allow us to eat in the classroom.
2. 小组活动:
全班50人分成12组, 每组4人
游戏规则:
(1) 用纸片做成12个签, (其中有2个签画有小红旗) , 由组长抽签, 抽到带有小红旗的签的两个组进行比赛。
(2) 第一轮用am/is/are allowed to结构说句子, 比赛小组每人2次机会, 但是不能重复出现句子, 否则为失败。第二轮用am/is/are not allowed to结构说句子, 规则同第一轮。获胜小组会得到一面红旗并在全班中挥舞以示胜利。
(3) 在重新抽签 (不含已参加过的小组) , 规则同2.
参考短语:sweep the floor, fight with others, eat in the dinning hall, eat in class, take mobilephones等, 可以自己自由发挥。
设计意图:由熟悉的结构引入新的结构, 并采用小组活动使每个学生能够参与其中熟练短语和句子结构, 达到开口说的目的, 有助于学生理解下一环节, 从而使新授课的内容达到高潮。
3. 被动语态:
(1) 定义 : 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
(2) 构成 : 助动词be+ 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助动词有人称、时态和数的变化。
(3) 含有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情态动词+ be +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
(4) 用法:当我们不知道谁是动作的执行者, 或者没有必要指出谁是动作的执行者, 或者只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时, 要用被动语态。
4.复习过去分词的构成 :
(1) 规则变化
watch---watched practice---practiced
study---studied stop---stopped
(2) 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分词:
am/is /are---been have/has---had
write---written do---done go---gone
5. 教学1a
(1) 教师明确任务要求, 给出一定的指导。强调重点词汇:teenager, choose, pierce。
(2) 让—位学 生大声朗 读1a中的句子。 确定学生理解了每个句子之后,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agree or disagree。
(3) 在学生掌握了结构be allowed to的基础上, 进—步介绍带有主观态度的新结构:
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告诉学生这—结构增加了情感态度, 表示应该被允许和不应该被允许。
(4) 学生完成1a之后, 让不同的学生发表意见:agree or disagree. Why?
6. 投影展示练习
我会做: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快速抢答做4个转换句子, 将allow sb.to do变成be allowed to do并用投影展示答案。
1.They should allow us to have part-time job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We should allow children to spend time with their friend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The teacher should allow Anna to finish thepictur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rents should allow children to choose theirown friend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We should be allowed to have part-time jobs.
2. Children should be allowed to spend timewith their friends.
3. Anna should be allowed to finish the picture.
4. Children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own friends.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la中的句子, 投影展示练习这个环节巩固了学生allow的用法。
7. 教学 Section A - lb, 2a, 2b
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Section A - 1b, 2a , 2b进行听力练习。
(1) 认识新词汇:teenager, earring, get their earpierced, do homework with friends
do part-time jobs, too wild / young / silly …, not serious / calm / old…enough
(2) 教师先帮助学生明确要求, 并且给出—定的指导。
(3) 让学生朗读其中的句子, 问题。
(4) 播放录音, 核对答案。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听录音能提高学生听的质量和信心。
8. 练习
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The telephone _____ (invent) by Bell in 1876.
The trees may _____ (plant) in spring.
Teenagers should not _____ (allow) to drive.
English _____ (speak) in Canada.
Math must _____ (study) well.
答案:
was invented , be planted , be allowed , is spoken, be studied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所学的被动语态。
(三) 步骤 3:巩固和拓展
1. 学生列出青少年应该被允许做的和不应该被允许做的事情, 列表之后进行 free talk。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重点结合Section A -1c和Section A - 2c的内容进行小组活动, 以便能更自然, 更正确地使用所学的语言。
通过投影展示语言结构和交际中要用到的词组:
结构:should be allowed to, 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词组:too wild, too silly, too young, not serious enough, not old enough, not calm enough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实际情况的情境, 真实而富有趣味, 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巩固了本课的新知。
(四) 步骤 4. 小结
1. 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内容复习Grammar Focus.
2. 总结并回顾本节课所学到的重点知识。
(五) 步骤 5:作业
1. 用结构 be (not) allowed to do 列出课堂上介绍的—些事情;
2. 用 should, must, may 等情态动词各写出 5 个被动语态的句子。
(六) 步骤 6:板书设计
六、教学评价设计
(一) 评价内容
本节课通过展示练习, 巩固与拓展这两个环节, 如果全班80℅的学生能够按要求学习或完成句子, 那么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本课的教学难点即得到突破。这是评价本课是否成功的更重要的标准。
(二) 评价方法
小组活动汇报, 基本全体学生都能说出一个正确的句子即可符合标准;
3.九年级物理教学片段与反思 篇三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物品 实验教学片段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189-02
在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发现多数学生一开始很有兴趣,感觉可以做实验,兴趣很浓。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多数学生感觉物理这门课难学,渐渐的失去了兴趣,有的学生尽管把知识记得很熟了,但是一到实际应用就不行,每次考试多数学生成绩很不理想。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笔者尝试在日常的实验教学中能够利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下面就以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浮力》和《力》的教学片断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一、《浮力》教学片段
师:当把橡皮泥放到水里就沉下去,有啥方法不让它下沉呢?
生1:把橡皮泥捏成小船。
生2:把橡皮泥做成中空的。
师:其他的同学赞成这种做法吗?
同学(异口同声):赞成。
师:现在我们各组把橡皮泥做成小船,然后再把小石子放进去,看那组放的石子多。
学生迅速的行动起来,不时发出:"再放一块,再放一块"的声音。
师:同学们刚才的表现很好,那一组来说说,要想让你的"小船"承载更多的"货物",你有啥好方法呀?
生1:要想承载更多的"货物",让橡皮泥更多些。
生2:我认为他们的观点不对,因为承载"货物"的多少,和橡皮泥的多少没关系。
生3:老师他说的也不对,有关系,橡皮泥越多做出的小船越大,装的"货物"越多。
师:哪个组来给补充一下呀?
生4:应说用相同的橡皮泥做出的小船空的部分越大,装的"货物"越多。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对。
师:现在各组在体验一下吧。(各小组积极做起实验来)
师:那组来说一说,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3:小船排开的水越多,小船受到的浮力越大,
师:你能用其他的实验来证明你的观点吗?
生3:我们是用易拉罐,把易拉罐放在水里面,用力往下压,感觉越向下压时,感觉越用力,說明排开的水越多,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师:你说得真好,我为你高兴 ……
二、《力》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力的有关知识。现在就利用你身边的物品,通过实验来说明你学习到的知识。(很多同学迅速利用身边的物品做起实验来)
生1:用力推桌面上的文具盒,文具盒运动起来,这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生2:用手接住飞过来的橡皮擦,橡皮擦由运动变为静止,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师:很好,其他同学那?
生4:这张纸我稍一用力,纸就碎了,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生3:两手握住一根铅笔,双手同时用力,铅笔断了,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师:你在做这个实验时你手有啥感觉?说明什么。
生3:手感觉到有点疼,还能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生1:用大小不同的力推物理书,它运动的快慢不同;当力的方向改变时,物理书的运动方向也随之发生改变,说明力的大小、方向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反思
通过以上两个片段的教学,感觉学生身边的各种物品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应该利用和开发的,上述这两节教学片断正是很好地体现;在学习中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实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同时也能让学生感觉知识是无处不在,物理知识和人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应用所学的知识,只是人们没有注意罢了。通过这两个教学片断的教学,我感触很深。
1.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应用能力
上面的课例都是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教学,一改过去的传统实验只能到实验室去做实验的做法。实验室的实验器材都是现成的,这样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思维。认为只有用实验室的器材才能够做实验,这本身就不符合人们的生活实际。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给学生一种新的感觉,这种新的感觉正是我们过去对实验教学的误导造成的,也就是不注重挖掘身边的实验器材;每次实验都是利用现成的,从不想利用生活中的物品,或是教师一切全权代理,教师去寻找准备好了,学生就是利用现成的,久而久之,学习的积极性就没有了,这样最大的危害是给学生养成了一种依赖心理,不是自己去开发,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有什么创造力。生活中的物品是无处不在;同时能够为我们可提供的实验器材也是取之不尽,我们的身边就是实验室,例如在教学片断二,教师只说了利用身边的物品实验,并没有为他们提供实验器材,他们也完成了,这说明学生是有这个能力的,这里教师就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只是如何去选择,去开发问题了,一旦学生能够养成利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学生的创造力也就发的挥出来了,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2.拓展了实验技能,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两个教学片断都选取了学生比较熟悉物品进行实验教学,其中第一个教学片段是利用橡皮泥、石块、易拉罐,探究浮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尤其是让学生自制"小船"看那组的能够装更多的"货物",这个探究活动,很多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去。第二个片段是学生用文具盒、橡皮擦、铅笔、物理书、纸等来实验;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力的三要素知识。在实验教学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尽管有的实验不是很理想,但是从这个过程中获得的体会是难得,这种经验从书本上是学不到的,它是对书本知识的一种拓展,这种拓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物理教学积极的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物理里走向生活,拓宽学生的视野,开阔了眼界,这也是新课改的所倡导的。
3.有助于培养自主探究的优良品质和科学探究的实验精神
调动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简单的实验,促进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能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是对课堂实验教学的有益的补充,长期重视生活中的小实验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严谨细致的作风和坚韧不拔的品质,有助于培养自主探究的优良品质。例如在教学片断二,学生只用了学生身边的学习用品实验教学,实际上还有很多的物品,都能完成本节实验,例如石块、水杯、玩具等等,教师在课下可以让学生去寻找,还有哪些物品也能完成这个实验。
总之,教师要注重物理和生活的结合,要冲出教材的小圈子,走出教材。要不断地点拨学生,鼓励学生去体验。只有这样所学的知识,才能是深刻,同时也最有价值。
参考文献:
[1]康华发.物理课程教学实践与体会[J].北京教育,2009-05
[2]万贵妃.初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河北教育,2010-05
[3]华泰如.物理教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J].山东教育,2009-09
4.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 篇四
九年级物理教学计划
九年级是初中学生在校的最关键一年,每个学生都想在最后能考上一个理想的高一级学校,作为教师就是要尽可能的帮助他们走好这一步,在“以学生为本”这样一个教学理念下,对本学期的物理教学作出如下的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研工作方向,以常规教学工作为基础,进一步增强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校本教研为重点,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以课程改革为动力,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指导与评价,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使物理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而努力工作。
二、学生基本情况:
本期本班学生都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烈的好奇心,争取考出好成绩。
三、教材分析:
九年级物理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提高。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四、方法措施:
1.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本”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怎样研究问题”、“怎样分析问题”、“怎样反思”、“怎样交流”等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变成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2.课堂教学中注意“三基”的训练 由于九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对八年级来说较难,因此,在教学中就更要突出“三基”的训练,要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要在基础知识的训练基础上,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进行基本方法的渗透。
对基本技能的训练要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全过程,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同时要帮助学生总结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法”、“类比”、“模型”等。3.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要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4.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关注物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实验中形成物理概念,学习物理规律,继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数是从物理事实的分析中直接概括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九年级的教学紧张而繁杂,这些只是我的设想,在真正的操作中争取做到尽心,圆满。
5.九年级下册物理教学计划 篇五
众所周知,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由法国科学家笛卡儿、德国化学家迈尔和物理学家赫姆霍茨、英国物理学家焦耳以及格罗沃等人以不同方式各自独立加以论证提出的,这是所有物理现象必须遵循的金科玉律。当然也是自然科学中一切物质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它的地位和作用是其它定律所不可取代的。恩格斯曾把这一定律称之为“伟大的运动基本定律”。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这节设问巧妙,内容广宽,发人深思,易将学生导入探究的平台,确实能起到本章的压轴戏重任。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的教科书的设计编排,参照教学参考资料的意见,把这节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简述能量能够发生转化和转移;第二部分是能量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总量保持不变;第三部分提出能量转移和转化是有方向性的思考。第一部分诸多章节逐步涉及、展开,学生有一定基础。第二部分是全节的重点,甚至是全书的重中之重,学生虽有一定认识,但不到位。第三部分较为抽象,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通过一些具体事例的分析将其形象化、生动化。
首先要阐明的是突出重点,将能量转化和转移过程中,总量保持不变这一关键落到实处。由于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是一个普适定律,没有一个固定的表达式,也无法进行理论论证或数学推导,所以以往教材都是直接给定的,简单是简单了,但违背了物理学以物说理的宗旨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如何将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引出更为自然、顺畅呢?根据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文
字表述: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所以,我们只要解决好能量不会消失、能量不会创生,自然也就能说明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了;而能量的转移与转化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然掌握。如何说明能量不会凭空消灭。可例举一些现象和运动,讨论它们的能量是不是消失了?例如,自行车停蹬以后,隔一会停下来了,自行车的动能消失了吗?保温瓶内的沸水,几天以后凉到跟室温一样,沸水的内能消失了吗?……所有这些,表面上看能量消失了,但是实际完全是能量之间的转化和转移,这些能量都没有消失。如何说明能量不会凭空产生。可先从一个简单例子入手,有一种自动机械手表,戴在手上,不用开发条,可运转久远,它的能量似乎凭空产生?先让学生讨论一下,很易知道这是能量的转移的结果,没有凭空产生。
6.九年级下册物理期末复习资料 篇六
九年级下册物理期末复习资料章一
一、功
1、力学中的功
①做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②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③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2、功的计算:
①物理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②公式:W=FS
③功的单位:焦耳(J),1J= 1N?m。
④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S 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③ 功的单位“焦”(牛?米 =焦),不要和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3、功的原理:
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FS)= 直接用手对重物所做的功(Gh)
二、机械效率
提升重物W有用=Gh
用滑轮组提升重物W额= G动h(G动:表示动滑轮重)
W总=FS2、机械效率
①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②公式:η=W有用/W总
③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④说明:机械效率常用百分数表示,机械效率总小于1
三、功率
①物理意义: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②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
③公式:P=W/t
④单位:瓦特(W)、千瓦(kW)1W=1J/s 1kW=103W
四、动能和势能
③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1、机械能:动能与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的总和不变,或者说,机械能是守恒的。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扩散现象
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②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有间隙。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①分子间的引力使得固体和液体保持一定的体积,它们里面的分子不致散开。分子间的斥力使得分子已经离得很近的固体和液体很难进一步被压缩。②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二、内能
1、内能
①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②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既然物体内部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那么内能是无条件的存在着。无论是高温的铁水,还是寒冷的冰块。
③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A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
B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C材料: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D存在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d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B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a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
b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相互转化。
c如果仅通过做功改变内能,可以用做功多少度量内能的改变大小。
C、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区别:由于它们改变内能上产生的效果相同,所以说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但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不同,前者能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后者能的形式不变。
三、比热容
1千克(立方米)某种固体(气体)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称为该燃料的热值,属于物质的特性,符号是q,单位是焦耳每千克,符号是J/kg(J/m^3)。固体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的计算公式:Q放=mq气体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的计算公式:Q=Vq Q表示热量(J),q表示热值(J/kg),m表示固体燃料的质量(kg),V表示气体燃料的体积(m^3。q=Q放/m(固体);q=Q放/v(气体)W=Q放=qm=Q放/m W=Q放=qV=Q放/v(W:总功)(热值与压强有关)Q=cmΔt即Q吸(放)=cm(t-t1)其中c为比热,m为质量,t为末温,t1为初温,Q为能量。吸热时为Q=cmΔt升(用实际升高温度减物体初温),放热时为Q=cmΔt降(用实际初温减降后温度)。或者Q=cmΔt=cm(t末-t初),Q>0时为吸热,Q<0时为放热。
1、比热容:
⑴ 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时吸收(放出)的热量。⑵物理意义:表示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或降低)相同的度数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并不相同这一性质。
⑶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大小与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⑷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表示:1kg的水温度升高(降低)1℃吸收(放出)的热量为4.2×103J2、热量的计算
公式:Q吸=Cm(t-t0),Q放=Cm(t0-t)
四、热机
1、热机: 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2、内燃机:
①将燃料移至机器内部燃烧,转化为内能且利用内能来做功的机器叫内燃机。它主要有汽油机和柴油机。
②内燃机大概的工作过程:内燃机的每一个工作循环分为四个阶段: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在这四个阶段,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和排气冲程是依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的,而做功冲程是内燃机中对外做功的冲程,是由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另外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3、燃料的热值
①燃料的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燃烧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②燃烧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放出的热量不同。
③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热值单位:焦每千克(J/kg),对气体燃料,热值指的是1立方米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单位:焦每立方米(J/m3)
④热机的效率: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用来开动热机时,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⑤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使燃料充分燃烧;尽量减小各种热量损失;机件间保持良好的润滑、减小摩擦。
五、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1、能的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都可以相互转化。
1摩擦生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2 发电机: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电动机:电能转化为4机械能光合作用:光能转化为化学能5 燃料燃烧: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2、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
2、按能源是否可再生分为:
不可再生能源:不可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如化石能源、核能
可再生能源:可以在自然界源源不断的得到。如:水的动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
3、化石能源:千百万年前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
4、生物质能:由生命物质提供的能量。
二、核能
1、原子的组成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又由原子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2、核能:原子核分裂或聚合所释放出的能量。
九年级下册物理期末复习资料章二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1、整个宇宙由物质组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包围在周围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2、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多数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小;液态变为气态时体积会显著增大。
固态物质中,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分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因而,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因而,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气态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容易被压缩,因此,气体具有流动性。
3、纳米科学技术:1nm=10-9m
二、质量:
1、定义: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m表示。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实例:宇航员把月球采集的矿石带回地球后,这块矿石的质量不变。
2、单位:国际单位制:国际单位kg,常用单位:t、g、mg
例子:一个鸡蛋的质量大约50g。
3、测量——托盘天平
①结构:游码、标尺、平衡螺母、横梁、分度盘、指针
②使用步骤:放置、调节、称量(左物右码,先大后小)。
③注意事项:
1.托盘天平要放置在水平的桌面上。游码要归零。
2.称前调节平衡螺母(天平右端的螺母)调节零点直至指针对准中央刻度线。例如:天平上的指针向左偏转,要使天平平衡,可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
3.左托盘放称量物,右托盘放砝码(左物右码)。
4.添加砝码从估计称量物的值加起,逐步减小,可以节省时间。托盘天平只能称准到0.1克。加减砝码并移动标尺上的游码(相当于在右盘加砝码),直至指针再次对准中央刻度线。
5.在称量过程中,不可再碰平衡螺母。
6.物体的质量 =砝码+游码
7.取用砝码必须用镊子,取下的砝码应放在砝码盒中,称量完毕,应把游码移回零点。
8.称量干燥的固体药品时,应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相同质量的纸,然后把药品放在纸上称量。
9.易潮解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上(如:小烧杯、表面皿)里称量。
10.砝码若生锈,测量结果偏小;砝码若磨损,测量结果偏大。三、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7.九年级下册物理教学计划 篇七
关键词:有效性,课堂复习,策略
新课程改革虽已深入现代教学, 但在实际的物理复习教学中, 教师虽然不断地在教学的方法、策略上推陈出新, 力求在复习中让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有新意的再“学习”, 但其效果却并不令人满意。
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九年级物理课堂复习的有效性?本文对物理复习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有效策略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一、九年级物理课堂复习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 课堂教学的复习中教师重教轻学, 且复习目标的方向不明确
物理复习课教师将所学知识在全面、系统梳理的巩固基础上进行提高、深化作为重心, 这在一定程度上致使教师在课堂复习教学中片面地强调对复习内容的“满堂灌”, 模式一般为:先是回顾整理知识, 然后讲解典型例题, 最后总结套路, 教学的复习过程只是对已学过的课本知识的再回顾, 而总结梳理的部分缺乏或完全被忽略。教师的经验是课堂的中心, 但想讲什么就讲什么, 会使复习教学的方向不明确。
2. 物理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 但在教学和复习中的重知识轻能力导致选择的复习内容缺乏针对性
由于应试教育片面强调升学率, 教师在复习内容、复习题型的选择上并不能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 而是以中考题型和老师的教学经验为中心, 通过大量的题型练习—校对—再练习—再校对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熟悉每种题型, 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复习教学模式不仅不符合物理教学规律, 还使得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很难得到真正解决, 结果是教师教得累, 学生学得苦, 教学收效甚微。
3. 实际教学中摆脱不了一切以分数为中心的错误教学模式
面对中考, 教师在物理复习中尤其重视学生分数是否能够实现有效提高, 关注有多少学生可以升入重点中学, 多少学生可以升入普通高中, 关注多少学生会影响到班级升学率等问题, 从而忽略新课程教育思想中育人的教育, 忽视且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更像是一台为了高分机器。
二、提高九年级物理课堂复习的有效性策略
余文森教授曾指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因此, 物理复习教学策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有效复习, 达成教学目的。
1. 为学生复习兴趣的激发,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依照“情意原理”的教学策略, 在物理复习教学课上, 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学生关注和喜欢的生活经验、社会经验、物理实验和物理新旧知识的冲突等方式,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 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2. 物理课堂复习应当遵循知识点层层深入的规律
依照“序进原理”的教学策略, 物理课的复习应当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教学难点、重点。物理老师应当在物理基础知识、物理情境和问题解决之间搭建起一座连接的桥梁, 使学生既能对知识和技能进行掌握和运用, 又能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
3. 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对物理实验进行设计
依照“活动原理”的教学策略。在物理课的复习中, 老师可以尝试着自行设计一些物理实验, 组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边听边想边动手实验, 在实验的体验中对物理进行进一步学习, 改变物理教学中重教轻学的弊端。
4. 学生在复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
依照“反馈原理”的教学策略, 教师应当注意观察和发现学生在课堂复习中所反馈出的信息, 从而对复习教学计划、方法和内容进行灵活性的调整和把握。老师也可以将这种反馈让学生加以运用, 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错误借助练习题进行自我反思, 以此达到提高和改进自我的目的。
总之, 九年级作为初中的最后一年, 物理课的复习必须结合物理课的规律特点和学生的思维与学习特点, 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 才能更好地找到解决复习中问题的策略, 才能实现物理复习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N].中国教育报, 2007-05-08.
8.九年级下册物理教学计划 篇八
关键词:九年级物理复习课注意问题
九年级物理复习课虽然是对旧知识的巩固和复习,但是更需要注重方式方法。从复习的角度来说,学生接触的知识不再新颖,这样会降低学习兴趣。再者学生的学习水平不一,其复习的进度和方法就有所差别。还有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在教材之中,而要有更多的综合性的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都是在复习课教学中会出现的问题,也是老师需要作出积极应对的方面,具体需要注意什么,接下来笔者将做详细讲解。
一、注意新课和复习课的不同,区分两种课的教学目标
从教学的本质上来说,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其最终的目的都是让学生充分掌握物理知识,落实课程标准要求。但是从学习细节来说,新课和复习课是有很大的不同的,而这种不同也要求老师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首先新课和复习课的课堂目标不同,新课是让学生初步学习物理知识,学会基本的应用;复习课则是要求对物理知识进行回忆和巩固,对物理知识能够成体系应用。再者从学习的容量来说也不相同,新课需要几个课时完成的工作,在复习课上应该尽量压缩时长,因为学生毕竟已经学习过,有基本的认识,只要唤起这部分记忆便可。还有它们的功能不同,教学特点不同等,但是很多老师片面地认为复习课就是新课的压缩,将几节新课的教学目标综合到一堂复习课之中,还是那些重点,还是那样的教学。这样的复习过程只能算是机械地、重复性的劳动,除了能够加强学生的记忆之外,学生很难有更多新的收获。所以不要将两种课混淆在一起,或者是简单地认为是“加减法”的关系,要真正做好区分,认识到复习课不是没有新的东西,而是有一些更有内涵。更有深度的知识点,是在学生学完整本教材之后,能够加强理解的。通过不同的教授目标,老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特质,深入了解他们还存在哪些学习漏洞,哪些不足,还有哪些拓展空间等,给学生制定合理的复习阶段的目标,据此来督促自身学习。
二、注意兴趣的维持,加入新鲜知识或采用新形式
复习课的一大特点就是对之前的知识进行巩固学习,获得新的知识体验。因此,学习目标更多针对旧知识,只有再从巩固、深入学习旧知识,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虽然知识比较熟悉,但是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因为失去了学习的好奇心,老师必须用其他的途径或者事物来维持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中用多样化的复习手段,用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如呈现比赛式的复习模式,以小组为单位,相互竞争,自主复习一段时间之后,由老师作为裁判,小组之间相互提问,回答对的得一分,回答错误并且提问者给出正确答案并分析者得一分,通过积累比分的形式,选出优胜小组,予以适当奖励。这样学生将集体荣誉感也上升为学习的动力,更加卖力地投入到复习中来。而且小组合作的形式,能够相互补充知识漏洞,老师则更多地负责新知识的引入,或者是学生物理学习思维的培养。
复习不代表没有新的知识,没有新的方法。因为学生已经将初中物理知识全部学习完成,所以对多个知识点已经基本掌握,因此他们能够用更加灵活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而这也是复习的意义所在。在最初解决问题时,只知道一个或几个知识点,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多,思路就会更加开阔,当初根据定义来解决题目,现在也可以改变方式,用跳跃式的思维来思考。老师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入新知识、新方法,不能全部是对旧知识的复习。选择一些比较有难度的题目来给学生练习,也增加他们的紧张感,同时也赋予新鲜感。所谓的这些难题,实际上就是简单题目的集合,所以也并没有那么大的难度,只要老师教育学生善于思维,将难题分来来看,就是一步步的简单题目,就能在逐步思考中获得答案。
三、注意复习内容和学生层次,选择不同的复习方法
简单概括初中物理知识的种类: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和物理过程,这些内容在学习要求上不同,掌握的重点及其方法也不相同,所以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思维和方式来完成目标,即在复习过程中区别对待。综合目前最主要的复习方式,就是“题海练习”。老师选择中考题型或者是中考真题来进行演练,一遍遍讲题,这样虽然能够快速准确地直接中考,但是却将本应丰富有趣的物理知识变得单调了,学生也容易在一遍遍的做题中变得懈怠。复习课也应该多样化、趣味化,对于一些物理现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老师还是可以用一些新的素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一些课外实践来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和物理思维能力。巧用题海,及时总计概念和规律,深化每一道题目,重点在精,而不在多。
再者,就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制定不同的复习任务,通过相互影响的方式达到共同进步。在学习知识阶段,学生已经形成了不一样的学习基础,即他们在复习时,已经不在一个层次了,所以复习要有更强的针对性。老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层次,然后根据这几个层次的学习水平,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案。如果层次比较高,那么就多一些练习题,多一些能够挑战的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如果是层次比较低,就要多一些基础练习,更要多一些作业和监督,帮助夯实基础,这样才能厚积薄发,能够有所进步。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开进行复习教学,防止出现彼此妨碍进度的事情,在适当时进行组合小组,相互帮助,实现共同提高。
四、注意题目的选择和精讲,注意反思和积累
为了能更好地接近中考,服务中考,中考复习课往往是贴近中考试卷的,老师努力去寻找出题人的感觉,寻找中考的考试方向,大量的进行题目教学已经成为主要的方式。但是很多老师没有一个系统的复习方案,就是让学生做试卷,自己讲试卷,没有进度要求也没有阶段性的目标要求。这样往往会出现题目选的不好耽误时间,或者是老师过于贪心,造成学生学习疲惫的现象。每次老师总是想要让学生全盘掌握试卷上的内容,将题目完全讲完,讲透彻,这往往是“欲速则不达”的,甚至还会出现“揠苗助长”的情况。其原因在于题目选择不够精细化,教学不够聪明化。首先题目选择应该多涵盖几个知识点,除了较难知识点需要讲解几个题型之外,相同思路的完全就可以跳过,作为学生自己课下思考的题目。然后根据题目特征进行详细划分,哪些作为例题、哪些作为示范、哪些能够作为练习、哪些用来举一反三等。复习过程需要注意不断的积累,除了学生之外,老师也是如此,不要认为自己对知识已经掌握详尽,即便如此,教学方法和学生的表现也在不断地更新,还是需要老师不断进行复习反思,这样才能持续帮助学生完成九年级物理复习任务。
总之,九年级物理复习任务并不简单,不是对旧知识的全盘复习,而是旧树开新花,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融会贯通,从会解决物理问题变成巧解决物理问题,从一个知识点到多个知识点的融合。
参考文献:
[1]何荣.九年级物理复习课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新课程学习,2014,(09).
[2]黄东.九年级物理总复习应思考的几个问题[J].中学课程辅导,2011,(16).
9.九年级下册人教版物理复习资料 篇九
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知道1N的大概概念,可能会出现在选择题的一个选项
4、力的三要素,可能会出现在填空或选择
5、力的示意图考作图
6、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会用来解释某些现象
7、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实验
注意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可能考选择的一个选项
注意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推理得出的
8、知道惯性现象
知道是利用惯性还是防止惯性危害
能利用惯性知识解释某些现象(可能简答题)
9、知道并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能判断两个力是否为一对平衡力(选择题,一般考是否同体这一条件)
能理解力和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牢记:当物体静止时,它可能不受力,也可能受平衡力;
当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它可能不受力,也可能受平衡力
当物体不受力时,它可能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当物体受平衡力时,它可能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只要物体是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合力肯定为0
10.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详细知识点 篇十
第1节 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含义: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2、扩散现象例子 气体扩散现象例子:
(1)打开一瓶香水,很快会闻到香味;
(2)走进花园,很远就闻到花香;
(3)如下图,抽出玻璃板后,装空气的瓶子颜色变深,装二氧化氮的瓶子颜色变浅 液体扩散现象例子:
(4)硫酸铜溶液和清水的扩散实验
(5)在清水中滴一滴墨水,墨水会自动散开
(6)开水中放一块糖,过一会整杯水都会变甜 固体扩散现象例子:
(7)铅块和金块紧挨在一起五年后,彼此扩散1毫米
(8)长期堆放媒的墙角,墙壁内较深的地方也会发黑
(9)黑板上的子长久不檫就很难檫干净
3、扩散现象说明了:
(1)、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分子间存在间隙(典型实验: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4、影响分子运动快慢的因素:温度。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5、分子热运动的含义: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分子间的作用力
6、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分子间存在引力的例子:
(1)两个底部削平的铅柱紧压在一起后,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
(2)固体很难被拉伸。
(3)用细线把很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会变大
分子间存在斥力的例子: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7、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改变而改变
(1)当分子间距离过小,引力小于斥力,表现为斥力
(2)当分子间距离过大,引力大于斥力,表现为引力
(3)当分子间相距很远,分子间作用力很微弱,可忽略。(如气体分子;破镜难重圆)
8、固、液、气三态物质的宏观特性和微观特性
9、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改变而改变
(1)当分子间距离过小,引力小于斥力,表现为斥力
(2)当分子间距离过大,引力大于斥力,表现为引力
(3)当分子间相距很远,分子间作用力很微弱,可忽略。(如气体分子;破镜难重圆)
10、固、液、气三态物质的宏观特性和微观特性
第2节 内能
注意:内能是一种与热运动有关的能量,任何一个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一、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1、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内能越大。(如:如同一铁块,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2、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质量越大,内能越大。(如:温度相同的一大桶水的内能比一小杯水的内能大)
3、材料:在物体的温度、质量、状态相同时,材料不同,内能可能不同。
4、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状态不同,内能也可能不同。
(如零度的水放热后凝固成零度的冰,内能减小)
注意:内能是指物体的内能,而不是分子的。内能具有不可测量性。
改变内能的二种方式:热传递和做功(对改变内能来说,这二种方式是等效的。)
1、热传递
(1)、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太阳能热水器;炉子烧水;铁块在火中加热到发红、一盆热水放在室内,一会儿就凉了;用热水袋取暖;冬天,对手呵气。。
(2)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有温度差。
(3)热传递方向:内能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
(4)热传递的实质:内能在物体间的转移(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5)热量: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国际单位是焦耳)注意: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它对应于热传递的过程。不能说:一个物体含有或具有多少热量。只能说:一个物体吸收了多少热量或放出了多少热量
2、做功
(1)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古时钻木取火;天冷了,搓搓手,手变暖和;溜滑梯屁股好烫;刀具和飞轮摩擦出火花;陨石进入地球,与大气层摩擦升温燃烧变流星;锯条锯木变热;用铁锤反复敲打铁块,铁块会升温;用锤子敲打刀具,刀具变热;用打气筒给自行车打气,过一会,气筒壁发热;压缩气体,气体内能增大;气体膨胀,气体内能减小;开啤酒瓶时,里面的气体把瓶塞顶出,瓶口温度降低;烧开水时,锅内水蒸气顶起锅盖。。。。
(2)做功的实质:内能和其他能的转化(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
(3)关于气体做功的两个代表实验;
A、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管中放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在快速向下压活塞的过程中。现象:棉花会着火。原因:活塞压缩空气做功 空气的内能增大 温度升高 达到乙醚的燃点 棉花燃烧
B、大口玻璃瓶内有一些水,水的上方有水蒸气,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起时 现象:当瓶塞跳起时,瓶内出现白雾。原因:空气推动瓶塞对瓶塞做功 瓶内空气内能减小 瓶内温度降低 瓶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 第3节 比热容
一、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实验
1、提出问题: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假设:与物质种类、物体质量、温度升高多少有关。
3、探究物体吸收热量多少与物质种类是否有关。
原理:
(1)器材:水、食用油、相同的电加热器(或酒精灯)、温度计、秒表,相同的两个玻璃杯、铁架台等
(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方案一:取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加热相同的时间(吸收相等的热量)后,比较温度的升高量(即保持m、Q吸相同,通过比较(t-t0)来比较c,(t-t0)大的c小)
方案二:取等质量的水和煤油,使其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的时间(吸收热量的多少)。(即 保持m、(t-t0)相同,通过比较Q吸来比较c,Q吸大的c大)
(3)实验过程(4)实验现象:
a、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加热时间相同(吸收相等的热量)时,水比食用油温度升高的少、变化的慢。(即m、Q吸相同时,水的(t-t0)小,水的c大)
b、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加热的时间比食用油长(即水吸收的热量比食用油多)。(即m、(t-t0)相同时,水Q吸的大,水的c大)
第十四章 内能的利用
(一)热机
1、定义: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深化升华:热机的基本原理是燃料的化学能通过燃烧转化为内能,又通过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热机的种类很多,这些热机在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进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现代社会中还发挥着巨大作用。
2、种类:热机常见有蒸汽机、内燃机、汽轮机、喷气发动机等。
3、内燃机
(1)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两大类。
(2)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由四个冲程组成: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其中,每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活塞往复两次,飞轮转动两周,只有做功冲程实现内能向机械能的转化。
要点提示:在四个冲程中,压缩冲程和做功冲程中发生了能量转化,压缩冲程中活塞运动的机械能转化为汽油和空气混合物的内能。做功冲程中,燃料燃烧把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燃气的内能,然后通过做功把燃气的内能转化为活塞的机械能。燃料的热值
1、定义:1千克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而放出的热量。
2、物理意义:表示燃料燃烧时放热本领的物理量,燃烧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放出的热量是不同的,就是说,不同燃料在燃烧时放热的本领不同,物理学中用热值来表示燃料的这种特性。
3、单位:热值的单位是:焦/千克,读做焦每千克,用符号J/kg。如酒精的热值为:3.0×10^7J/kg,表示1kg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3.0×10^7J。
4、实质:燃料燃烧过程中,燃料储藏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深化升华:内能的主要来源是燃料,燃料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内能释放出来,不同燃料在燃烧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本领大小不同,这就是燃料的一种性质,用燃料的热值来表示。同种燃料的热值相同,与燃料的质量大小、形状及放出热量的大小都没有关系。
5、热值是描述燃料性质的物理量,它反映的是1kg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热值的单位为J/kg。
难点剖析:对于热值的理解应抓住三个关键词语: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
(1)“1kg”是指热值针对1kg的燃料而言,如果不是1kg的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值与热值不同。
(2)“某种燃料”是指热值与燃料的种类有关,确定了燃料才能确定热值,不同燃料的热值一般不同。由此可见热值反映了燃料的燃烧特性,热值大的1kg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多。(3)“完全燃烧”是由指燃料在燃烧时必须烧完、烧尽,只有1kg的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值才是这种燃料的热值,通常情况下燃料往往不能完全燃烧,致使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比用热值算出的结果小。
(三)热机的效率
1、定义:热机工作时,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
2、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尽量减小各种热量损失;保持良好的润滑,尽量减小摩擦;尽可能使燃料充分燃烧等等。
3、热机造成的环境污染包括:燃料燃烧过程中会产生有害气体,燃料的不完全燃烧还会产生大量的粉尘、飞灰,这些都会污染大气,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植物正常生长,要减小污染可改进燃烧设备,采取集中供热,提高燃烧效率,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采用污染小的气体燃料,加装消烟除尘装置等。
要点提示:在利用燃料燃烧产生内能时,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提高效率,尽可能增加可利用的能量,减少浪费,节约能源,是缓解能源危急的重要途径;二是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减少污染,保护人类及所有生命的生存环境。
(四)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1、内容: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难点剖析:定律的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指出能是可以“转移”或“转化”的,“转移”指同一种形式的能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转化”指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第二部分是能的“守恒”,明确指出在能的转移或转化过程中,能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在各种能量发生转化和转移的事例中,能量都是守恒的,例如:(1)在热机中,利用内能做功的过程就是内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消耗多少内能,就会产生多少其他形式的能量,能的总量是守恒的;
(2)在摩擦生热现象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消耗多少机械能,就产生多少内能,能的总量是守恒的;
(3)在燃料燃烧的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内能,消耗多少燃料中蕴含的化学能,就会产生多少内能,能的总量是守恒的;
(4)在热传递过程中,是内能由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的过程,例如,一杯热水与一杯冷水混合,热水减少多少内能,冷水就增加多少内能,能的总量是守恒的;
(5)电动机工作时,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和内能(因为电动机转动的同时还要发热),消耗多少电能,就会产生多少机械能和内能,能的总量是守恒的;
(6)用电炉加热物体,电能转化为内能,消耗多少电能,就产生多少内能,能的总量是守恒的。深化升华:自然界中所有的变化,不管是大到天体、小到原子核内部,也不管是物理学的(比如物态变化),还是化学的(比如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物学的(比如动物的呼吸)、地理学的(比如火山爆发)、天文学(比如星球的运动)的问题,都存在能量的转化或转移,而且在转化与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是守恒的。所以说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
2、意义:由做功和热传递的等效作用说明,机械能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其实自然界里,能量和转化是普遍的,都是通过做功这种形式来完成。自然界为什么形形色色,为什么这样奇妙丰富,都离不开能量的转化,地球从太阳那里获得光能,出现了风、水的流动,繁茂的植物和多种多样的动物,人类的活动,机器轰鸣,家电的使用,哪一样都离不开能的转化,可以说离开了能量的转化,就不再成为世界,可见能的转化是普遍的。
3、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应注意以下几点:
(1)每一种运动形式都可以用一种形式的能来量度,如机械能、内能、化学能、电能,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2)各种运动形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而运动形式的转化过程必然伴随着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3)能量也可以以同种形式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热传递过程实质上就是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转移能量的多少用热量来度量;
辨析比较:在能量守恒中,“转化”和“转移”是有区别的,“转化”是指一种形式的能量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转移”是指一种能量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形式没有变化。
(4)要对外做功,必须消耗能量,不消耗能量就无法对外做功,能量永远不会消失,也不会创生。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第一节
电荷
摩擦起电
1、电荷:
带电体: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是物体带了电(荷)。这样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带电体既能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又能吸引带异种电荷的带电体。
电荷: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是Q。电荷的单位是库仑(C)。
2、检验物体带电的方法: ①使用验电器。
验电器的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但验电器不能检验带电体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
②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③利用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3、使物体带电的方法:(1)摩擦起电:
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背景:
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的,原子核的质量比电子的大得多,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在原子核的吸引下,绕核高速运动。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在各种带电微粒中,电子电荷量的大小是最小的,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元电荷,18通常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都是e的整数倍。6.25×10个电子所带电荷等于1C。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原因:由于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的物体,要失去电子,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强的物体,要得到电子,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注意:①在摩擦起电的过程中只能转移带负电荷的电子;
②摩擦起电的两个物体将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③由同种物质组成的两物体摩擦不会起电;
④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但电荷总量守恒。
能量转化:机械能-→电能
(2)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接触带电后的两个物体将带上同种电荷)(3)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4、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5、导体和绝缘体:
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常见的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湿润的物体、含杂质的水、酸碱盐的水溶液等。常见的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油、陶瓷、纯水、空气等。
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自由电荷(既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它们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导体内部自由移动。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在绝缘体中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绝缘体中有电荷,只是电荷不能自由移动)
金属导体容易导电靠的是自由电子;酸碱盐的水溶液容易导电靠的是正负离子。
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
绝缘体不能导电但能带电。
第二节
电流和电路
1、电流
电流的形成: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流的方向: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电流的方向与负电荷、电子的移动方向相反。
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在电源内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负极流向正极。
1、电路的构成: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电源:能够提供电能的装置,叫做电源。
干电池、蓄电池供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发电时,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持续电流形成的条件:① 必须有电源; ② 电路必须闭合(通路)。(只有两个条件都满足时,才能有持续电流。)
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用电器:消耗电能,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装置。导线——传导电流,输送电能。
4、电路的三种状态:
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此时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路是闭合的。开路(断路)——断开的电路叫断路,此时电路不闭合,电路中无电流。短路——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用导线把电源正、负极连在一起,电路中会有很大的电流,可能把电源烧坏,或使导线的绝缘皮燃烧引起火灾,这是绝对不允许的。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的情况也属于短路(此时电流将直接通过导线而不会通过用电器,用电器不会工作)。
5、电路图:
常用电路元件的符号:
第三节
串联和并联
1、串联电路:
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了就组成了串联电路。特点:①电流只有一条路径;
②各用电器之间互相影响,一个用电器因开路停止工作,其它用电器也不能工作; ③只需一个开关就能控制整个电路。
2、并联电路:
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就组成了并联电路。
电流在分支前和合并后所经过的路径叫做干路;分流后到合并前所经过的路径叫做支路。特点:①电流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路径,有干路、支路之分;
②各用电器之间互不影响,当某一支路为开路时,其它支路仍可为通路; ③干路开关能控制整个电路,各支路开关控制所在各支路的用电器。
第四节
电流的强弱
1、电流:
电流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用符号I表示。电流的单位为安培,简称安,符号A。
336比安培小的单位还有毫安(mA)和微安(μA)1A=10 mA
1mA=10μA 1A=10μA
电流等于1s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公式:
其中I表示电流,单位为安培(A);Q表示电荷,单位为库伦(C);t表示通电的时间,单位为秒(s)。
2、电流表: 测量电流的仪表叫电流表。符号为A,其内阻很小,可看做零,电流表相当于导线。电流表的示数: 量程 使用接线柱* 表盘上刻度位置 大格代表值 小格代表值 0~0.6A “-”和“0.6” 下一行 0.2A 0.02A 0~3A “-”和“3” 上一行 1A 0.1A 在0~3A量程读出的示数是指针指向相同位置时,在0~0.6A量程上读出的示数的5倍。
* 部分电流表的三个接线柱分别是“+”、“0.6”和“3”。这时“0.6”和“3”是负接线柱,电流要从“+”流入,再从“0.6”或“3”流出。
正确使用电流表的规则:
①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如果电流表与用电器并联,不但测不出流经此用电器的电流,如果电路中没有别的用电器还会因为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使电流过大而烧坏电流表。
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进电流表,从“-”接线柱流出来。
否则电流表的指针会反向偏转。③被测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量程。若不能预先估计待测电流的大小时,应选用最大量程进行试触。
若被测电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将使指针转出刻度范围把指针打弯或把电流表烧坏。在试触过程中若指针偏转超过最大值则应断开开关检查;如果指针偏转幅度太小(小于0.6A),会影响读数的准确性,应选用小量程档。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否则将烧坏电流表。使用电表前,如果指针不指零,可调整中央调零螺旋使指针调零。
第五节
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并联电路的干路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第十七章 欧姆定律
第一节 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当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当电压一定时,导体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第二节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1、欧姆定律
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德国物理学家欧姆)
公式:
U——电压——伏特(V);R——电阻——欧姆(Ω);I——电流——安培(A)U使用欧姆定律时需注意:R=I不能被理解为导体的电阻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因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其大小跟导体的电流和电压无关。人们只能是利用这一公式来测量计算导体的电阻而已。
2、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电路规律的比较
*电路(串联、并联)中某个电阻阻值增大,则总电阻随着增大;某个电阻阻值减小,则总电阻随着减小。
第三节
电阻的测量
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电源、开关、导线、小灯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实验电路】
【实验步骤】
①按电路图连接实物。
U②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使小灯泡发光,记录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代入公式R=I算出小灯泡的电阻。
U③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P的位置,多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根据R=I,计算出每次的电阻值,并求出电阻的平均值。【实验表格】
【注意事项】
①接通电源前应将开关处于断开状态,将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调到最大; ②连好电路后要通过试触的方法选择电压表和电流表的量程;
③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保护电路。
第十八章 电功率
(一)电功率 1.三个物理量
① 电能(W):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焦耳(J),常用单位是千瓦时(kW·h)俗称度,② 电功率(P):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它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国际单位制中单位是瓦特(W)常用单位是千瓦(kW)。
③ 电热(Q):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国际单位制中单位是焦耳(J)。
2.两个重要实验
①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测量原理
电路设计
操作步骤
注意事项:
A.连接时,开关断开,防止因短路而损坏电源或灯泡。
B.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滑至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处,防止电路中的电流过大,将灯烧坏。
C.电源电压应高于灯泡的额定电压,防止无法调节到额定电压。
D.电压表的量程应大于灯泡的额定电压,电流表的量程应大于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流。
E.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要大于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流,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阻值应与灯泡的电阻差不多,以使调节效果明显。
F.通过三次不同电压下(额定电压,1.2倍额定电压和低于额定电压)的测量,体会用电器的实际功率并不一定等于额定功率,而是取决于加在用电器两端的实际电压。
G.在做第二次实验时(实际电压不能超过额定电压的1.2倍)需要小心调节滑动变阻器,以免烧坏灯泡。
H.实验前,要检查电路并试触,实验结束后,要先断开开关,再整理器材。
② 探究影响电热大小的因素 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电路设计:根据煤油的温度变化来判断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电热的多少。
操作步骤:
实验结论:
3.一个定律——焦耳定律
①内容:电流通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②表达式:。
4.三个基本公式及其推导公式
5.两个比例(纯电阻电路)
(二)安全用电 1.家庭电路的电压
火线和零线之间的电压是220V,火线和地线之间的电压是220V。
2.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
① 原因:发生短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② 家庭电路保险丝烧断的原因:发生短路,用电器功率过大,选择了额定电流过小的保险丝。
3.安全用电
① 安全事故:人体触电是人直接接触火线,一定强度的电流通过人体所引起的伤害。
② 用电器功率过大或者电路中发生短路而使电流过大,线路过热引起火灾。
第十九章 生活用电
(1)家庭电路
①组成:低压供电线(火线零线)、电能表、闸刀开关、保险丝、用龟器、插座、灯座、开关。
②连接:各种用电器是并联接人电路的,插座与灯座是并联的,控制各用电器工作的开关与电器是串联的。
③给用户提供家庭电压的线路,分为火线和零线。火线和零线之间有220V的电压,火线和地线之间也有220V的电压,正常情况下,零线和地线之间电压为0V。
④测电笔:用来辨别火线和零线。使用时手接触笔尾金属体,笔尖金属体接触火线,观察氖管是否发光。
⑤插座:连接家用电器,给可移动家用电器供电。分为二孔插座和三孔插座两种。
(2)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
原因:发生短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家庭电路保险丝烧断的原因:发生短路、用电器功率过大、选择了额定电流过小的保险丝。
(3)安全用电
触电事故:一定强度的电流通过人体所引起的伤害。安全电压:不高于36V;动力电路电压380V,家庭电路电压220V都超出了安全电压。
低压触电形式:单线触电和双线触电。
安全用电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第二十章 电与磁
一、磁现象
1.磁性: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磁铁的这种性质叫做磁性。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质叫做磁体。
3.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任一个磁体都有两个磁极且是不可分割的)
(1)两个磁极:南极(S)指南的磁极叫南极,北极(N)指北的磁极叫北极。
(2)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4.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二、磁场 1.磁场
(1)概念:在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物质,能使磁针偏转,这种物质看不见,摸不到,我们把它叫做磁场。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磁场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3)磁场的方向: 规定——在磁场中的任意一点,小磁针静止时,N即所指的方向就是那点的磁场方向。注意——在磁场中的任意一个位置的磁场方向只有一个。2.磁感线
(1)概念: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在物理学中,用一些有方向的曲线把磁场的分布情况描述下来,这些曲线就是磁感线。
(2)方向:为了让磁感线能反映磁场的方向,我们把磁感线上都标有方向,并且磁感线的方向就是磁场方向。
(3)特点:①磁体外部的磁感线从N极出发回到S极。(北出南入)
②磁感线是有方向的,磁感线上任何一点的切线方向与该点的磁场方向一致。
③磁感线的分布疏密可以反映磁场磁性的强弱,越密越强,反之越弱。
④磁感线是空间立体分布,是一些闭合曲线,在空间不能断裂,任意两条磁感线不能相交。3.地磁场
(1)概念:地球周围存在着磁场叫做地磁场。
(2)磁场的N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磁场的S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
(3)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的。
三、电生磁 1.电流的磁效应
(1)1820年,丹麦的科学家奥斯特第一个发现电与磁之间的联系。
(2)由甲、乙可知: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3)由甲、丙可知:通电导体的磁场方向跟电流方向有关。2.通电螺线管
(1)磁场跟条形的磁场是相似的。
(2)通电螺线管的磁极方向跟电流方向有关。3.安培定则: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
四、电磁铁
1.电磁铁定义:电磁铁是一个内部插有铁芯的螺线管。
2.判断电磁铁磁性的强弱(转换法):根据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数目的多少来判断电磁铁磁性的强弱。
3.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控制变量法):①电流大小;②有无铁芯;③线圈匝数的多少
结论(1):在电磁铁线圈匝数相同时,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结论(2):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有无铁芯有关,有铁芯的磁性越强。
结论(3):当通过电磁铁的电流相同时,电磁铁的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4.电磁铁的优点
(1)电磁铁磁性有无,可由电流的有无来控制。
(2)电磁铁磁性强弱,可由电流大小和线圈匝数的多少来控制。
(3)电磁铁的磁性可由电流方向来改变。
5.电磁铁的应用:电磁起重机、磁悬浮列车、电磁选矿机、电铃、电磁自动门等
五、电磁继电器
(1)结构:电磁继电器是由电磁铁、衔铁、簧片、触点(静触点、动触点)组成。
(2)工作原理:当开关S1闭合时,电磁铁通电时产生磁性,把衔铁吸下,开关S的触电接通,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动机便转动起来。
(3)结论:电磁继电器就是利用电磁铁控制工作电路通断的开关。
(4)用电磁继电器控制电路的好处:用低电压控制高电压;远距离控制;自动控制。
六、电动机
1.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用
(1)通电导体在磁场里,会受到力的作用。
(2)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力方向与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2.电动机
(1)基本结构:转子线圈)、定子(磁体)、电刷、换向器 电刷的作用:与半环接触,使电源和线圈组成闭合电路。换向器的作用:使线圈一转过平衡位置就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
(2)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而转动的原理制成的。通电线圈在磁场中的受力大小跟电流(电流越大,受力越大)有关。通电线圈在磁场中的受力大小跟磁场的强弱(磁性越强,受力越大)有关。通电线圈在磁场中的受力大小跟线圈的匝数(匝数越大,受力越大)有关。
(3)应用: 直接电动机:(电动玩具、录音机、小型电器等),交流电动机:(电风扇、洗衣机、家用电器等)
七、磁生电 1.电磁感应现象
(1)电磁感应现象是英国的物理学家法拉第第一个发现的。
(2)电磁感应: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感应电流:由于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3)电流中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2.发电机 原理:发电机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机器。3.直流电和交流电
(1)直流电:方向不变的电流叫做直流电。
(2)交流电:周期性改变电流方向的电流叫交电流。
(3)产生感应电流大小跟磁场强度、切割磁感线速度、线圈匝数(导体的长度)有关。(4)周期(T)
(5)频率(f): 我国交流电周期是0.02s,频率为50Hz(每秒内产生的周期性变化的次数是50次),每秒电流方向改变100次。4.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区别
(1)结构:发电机无电源;电动机有电源。
(2)工作原理:交流发电机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 电动机是根据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而转动的原理制成的。
(3)能量转化:交流发电机是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动机是由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电磁感应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的区别:
第二十一章 信息的专递
一、现代顺风耳——电话 1、1876年由美国科学家亚力山大·贝尔发明了电话。最简单的电话由话筒和听筒组成。话筒把声音信号转变成电信号,听筒把电信号变成声音信号。通话双方的话筒和听筒是互相串联的,自己的话筒和听筒是互相独立的。话筒结构: 话筒里有一个金属盒,里面装满碳粒,上面盖有一个膜片.作用:将声信号转化成电信号。听筒结构: 听筒里有一个永磁铁,它的两个磁极上套有螺线管,磁极前有薄铁片.作用:将电信号转化成声信号
2、为了提高线路的使用效率,人们发明了电话交换机。一个地区的电话都接到同一台交换机上,每部电话都编上号码。使用时,交换机把需要通话的两部电话接通,通话完毕再将线路拆开。在一台交换机与一台交换机之间连接上若干对电话线,两个不同交换机的用户就能互相通话。1891年出现了自动电话交换机,它通过电磁继电器进行接线。
3、电话按信号传输方式来分,可分为有线电话和无线电话;按信号类型来分,可分为模拟电话和数字电话。信号电流的频率、振幅变化的情况跟声音的频率、振幅变化的情况完全一样,这种信号叫模拟信号,这种通信方式叫模拟通信。用不同符号的不同组合表示的信号叫数字信号,这种通信方式叫数字通信。
4、模拟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丢失信息,而且抗干扰能力不强,保密性也很差,信号衰减厉害。数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
二、电磁波的海洋
1、导线中的电流迅速变化会在空间激起电磁波。电磁波在空气、水、某些固体,甚至真空中都能传播。光波也是电磁波的一种。
2、电磁波的速度和光速一样,都是3×108m/s,电磁波的速度,等于波长λ和频率f的乘积:c=λf单位分别是m/s(米每秒)、m(米)、Hz(赫兹);频率的常用单位还有千赫(kHz)和兆赫(MHz)。
3、用于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电磁波是数百千赫至数百兆赫的那一部分,叫做无线电波。
三、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1、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由广播电台完成。发射部分主要由话筒、载波发生器、调制器、放大器和发射天线组成。信号的接收由收音机完成。接收部分主要由接收天线、调谐器、解调器和扬声器组成。
2、电视信号的传输与无线电广播基本相同,只是发射部分多了摄像机,摄像机把图像变成电信号。接收部分多了显像管,显像管把电信号还原成图像。
3、移动电话(无线电话,手机)与固定电话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只是声音信号由电磁波来传递。移动电话既是无线电的发射装置,又是无线电的接收装置。它的特点是体积小,发射功率不大,天线简单,灵敏度不高,需要基站台转发信号。无绳电话是家话中主机电话与分机电话沟通的一种家用电话,一般使用范围在几十米或几百米之内。
四、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
1、微波通信微波是波长在10m~1mm之间,频率在30MHz~3×105MHz之间的电磁波。优点:容量大,一条微波线路可以开几千甚至几万条电话线路。缺点:每隔50km必须建中继站,信号衰退,时间延迟。微波大致直线传播,所以每隔50公里左右就要建一个微波中继站。
2、卫星通信利用卫星做通信中继站,称之为卫星通信。这种卫星相对于地球静止不动,叫做同步地球卫星。在一球周围均匀分布3颗卫星,就可以实现全球通信。
3、光纤通信 1960年,美国科学家梅曼发明了第一台激光器。激光的特点是频率单
一、方向高度集中。光纤通信是利用激光在光纤中传输信号的。光纤由中央的玻璃芯和外面的反射层、保护层构成的,可以传输大量的信息。优点:光的频率很高,在一定时间内可以传输大量信息
4、网络通信 将数台计算机通过各种方式联结在一起,便组成了网络通信。现在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叫因特网(Internet)。它使用最频繁的通信方式是电子邮件(e-mail),电子邮件传递信息既快又方便。
第二十二章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能源
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
生物质能:由生命物质提供的能量称为生物质能,如:食物、柴薪等。所有生命物质中都含有生物质能。
一次能源: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为一次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风能、水能、潮汐能、太阳能、地热能、核能、柴薪等。
二次能源:无法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必须通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如电能。
不可再生能源:凡是越用越少,不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的能源,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核能。
可再生能源:可以从自然界中源源不断地得到的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食物、柴薪、地热能、沼气、潮汐能等。
按使用开发的时间长短来分类,能源还可以分成常规能源和新能源。如化石能源、水能、风能等数常规能源,核能、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属新能源。
核能
1、裂变:用中子轰击较重的原子核,使其裂变为较轻原子核的一种核反应。核反应堆中的链式反应是可控的,原子弹的链式反应是不可控的。
核电站利用核能发电,目前核电站中进行的都是核裂变反应。
2、聚变:使较轻原子核结合成为较重的原子核的一种核反应。,也被成为热核反应。
氢弹爆炸的聚变反应是不可控的。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①核能的优点:核能将是继石油、煤和天然气之后的主要能源。利用核能发电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煤、石油等能,而且用料省,运输方便。核电站运行时不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粉尘等对大气和环境污染的物质,核电是一种比较清洁的能源。
②利用核能可能带来的问题:如果出现核泄漏会造成严重的放射性环境污染。
太阳能
在太阳的内部,氢原子核在超高温度条件下发生聚变,释放出巨大的核能。大部分太阳能以热和光的形式向四周辐射除去。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体的化学能。
我们今天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实际上是来自上亿年前地球所接收的太阳能。
太阳能的利用:① 利用集热器加热物质(热传递,太阳能转化为内能); ② 用太阳能电池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太阳能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清洁无污染等优点。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1、能源革命:
人类历史上不断进行着能量转化技术的进步,就是所谓的能源革命。能源革命导致了人类文明的跃进。
第一次能源革命:钻木取火; 第二次能源革命:蒸汽机的发明; 第三次能源革命:核能 能量的转化和转移具有方向性。
3、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煤和石油燃烧时生成的主要污染物是粉尘和有害气体。未来的理想能源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① 必须足够丰富,可以保证长期使用; ② 必须足够便宜,可以保证多数人用得起; ③ 相关技术必须成熟,可以保证大规模使用;
11.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梳理 篇十一
第11章是《简单机械和功》,这一章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简单机械——杠杆、滑轮;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功——做功的多少、做功的快慢、做功的效率。本章共编排了七个学生探究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在“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关于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杠杆要保持静止即平衡,而杠杆倾斜是因为杠杆自重的影响,为了忽略重力的影响就要使重力作用线通过支点,调节平衡螺母实质是调节重心的位置。而在实验过程中,首先要肯定这种方法的可行性,通过讨论得出此操作不方便的原因,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在实验过程中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测力臂,实质是改变力臂的位置,使力臂在杠杆上,这一例同样也不方便测力臂。
“再探动滑轮”应围绕“为何探?探什么?如何探?”的思路展开。为何探——明确实验目的,用动滑轮能不能省功;探什么——测量拉力做的功与滑轮对钩码做的功并比较大小;如何探——改变物重,改变滑轮重。通过数据分析可得出,滑轮不能省功,但是可以少做一些功,从而逐步树立学生利用机械做功总存在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思想,为机械效率的教学做了铺垫。
学生在做有关机械效率的题目时,常常分不清哪个是有用功,哪个是总功。关键在于学生对有用功的认识不足。在这里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用水桶从井中提水,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如果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捞桶的时候,水桶里带上了一些水,在这种情况中有用功与额外功又分别是什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有用功是做功的目的,加深了学生对有用功与额外功的认识。
第12章《机械能和内能》的编写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的一条是以现代交通工具——汽车为载体来引入,先后介绍了机械能、内能及其相互转化,以及燃料的热值、内燃机等知识。暗的一条线索是以能量的概念展开,让学生了解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前面学习的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这两种运动形式分别对应着机械能和内能,而且每种形式的能量并不是孤立的,是可以相互转化(如动能与势能的转化、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或转移(如内能的转移)的。
在本章的探究活动中常用到“控制变量法”,如“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模拟打桩”“探究物质吸热升温的属性”“比较质量相同的不同燃料充分燃烧时放出的热量”等问题时都用到这种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在八年级的学习中已经多次接触过,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
观察单摆与滚摆的实验,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同时渗透机械能转化与守恒的思想观点。后面所例举的实例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动能与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观点来分析,并认识到能量转化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探究物质吸热升温特性的实验中,对于用加热时间来控制吸收热量的多少,学生难以理解,往往会答成控制升高的温度来控制吸收的热量。虽然在信息快递中明确指出“如果加热方法相同,就可以认为单位时间内物体吸收热量相同”,但仍然比较抽象。这里不防举一个形象的例子:用相同水流大小的龙头向不同的柱形容器中放水,能不能根据水位的高低来判断容器中水量的多少呢?显然是不行的,容器的底面积不同,而相同的水流量,只要控制放水时间相同就说明容器中的水量相等。
第13章《电路初探》是探究电路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第14章是研究电路的“交通规则”——欧姆定律,第15章是探究电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关系,从现象到规律,从定性到定量,层层递进,在探究过程的体验中逐步深化学生对电的认识和理解。
在“怎样使两个小灯泡亮起来”活动中需强调不允许发生电源短路的情况,在此前提下,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放手发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要求学生把自己成功的连接方式用电路图表示出来,利用投影进行交流、分析、归纳得出基本的电路连接方式。正确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把弹簧测力计、温度计、刻度尺的读数技能迁移到电表的读数上来。同时也要注意到它们的不同之处:中学物理实验中所用电表的准确度级别较低,不需要对电流、电压值进行估读。由于电表是双量程的,要看清电表使用的是哪两个接线柱,从而确定量程。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双量程电表,所以电流表的读数是一个难点,可以借助动画来训练读数。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教学过程应成为教师引导下学生动手、动脑的生动活泼的探究过程。本实验也是欧姆定律变换式的具体应用,对于加深学生对欧姆定律和电阻概念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由于学生有前一节课探究的经验,教材将整个探究过程留给学生自行完成,只提供了实验中需记录的数据表格。
12.初中物理教学九法 篇十二
训练操作就是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操作是检验能力的关键。小实验从开始设计到制作,从演示实验到观察现象,从总结规律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都是学生亲身实践,通过耳听、眼观、脑想、语言表述和动手操作练习完成的。例如在学习导体和绝缘体时,学生用导线将电池(三节)、小灯泡和两个鳄鱼夹组成一个检验物体是否导电的实验组。当鳄鱼夹夹住铅笔芯部分时,小灯泡发光,说明电路连通,碳质导是导体;当鳄鱼夹夹住铅笔木质部分时,小灯泡不发光,说明干木材不易导电, 是绝缘体; 当用两手各握一个鳄鱼夹时,小灯泡亮了,说明人体导电是导体;当松开一只手时灯泡熄灭,这说明空气不易导电是绝缘体。通过实验,学生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知识在训练中巩固,能力在实践中提高,思维在训练操作中得到发展。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在物理教科书中有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还有每章都安排的小实验。通过这些小实验,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创 设导入情境
创设导入情境一般用于授课开始。方法以教师提问、实验观察或习题解答为主,内容多有基本概念复习,定理定律应用,公式运用解题,等等,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引入新课。如讲“物体的沉浮条件”时,教师可先做一演示实验:将一木块浸没水中;将一铁块浸没水中;将一石蜡浸没于水和酒精混合液中,并提出物体沉浮条件是什么。三种情景摆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迅速进入课题思考。
3.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新章节
预习是学习好物理的起点,首先通读全文找出重点,用红笔将重点画出来,并将这些重点记在预习本上。其次,寻找疑点是预习的精华,是经过反复思考、依然寻找不到解答的知识点,将这些疑点都写在疑点本上,并用红笔勾画出,作为标记,上课要注意听。再次,将预习到的知识和后面的小试验小制作联系起来,如果能做,则自己做一做,锻炼自己的动手与动脑、逻辑思维、判断能力。最后,进行预习反馈,将本、书合上,分析这一章节讲了什么,头脑中有一个知识网络,并和相应的习题进行对照,看一看自己是否能解答(用铅笔写)。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地学,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地引导学生自觉地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要予以指导。例如,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 ,通过分工协作、互相交流、综合概括、共同探讨与研究,从而获取知识的教学形式。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仅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操作,而且有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竞争,更有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因此,学生不仅在知识上,而且在情感上,在合作技能上,互相理解,尊重,宽容,共同探究合作,互相学习等方面都得到提高。总之,就是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的精神。
5.加强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 ,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6.巧 妙设疑 ,创设引发思维活动的情境
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思维是活动的核心,而思维一般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学习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和碰撞, 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进行设疑、导疑和释疑,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在压强教学中,可提出问题:“为什么骆驼具有宽大的脚掌,而啄木鸟的喙却很尖呢? ”简单的一句话可以引发学生的疑问使之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 ”并进一步提出可能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一些因素, 引发学生激烈讨论。由此可见,有了思维活动,学生就能主动参与学习。
7.疏 通教材 ,排除难点
新教材注意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但由于初中学生刚刚起步,因此在这段适应期里,学习中还是会感到有困难的,他们一遇困难一般都会产生为难情绪。因此, 教师要认真分析、钻研新教材,备好课,力求讲得简洁、浅显、容易理解。在教学中尽量为学生疏通教材,使他们不感到物理知识难学,同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8.布置作业应有笔头作业和手脑并用的小制作
并且,有些小制作完成之后让学生写出“说明文”。例如小制作“用直尺和一支铅笔测细铜丝的直径”这个作业是这样安排的,学生完成作业之后,要求他们写说明文,报告他们的“研究结果”,并把好的“说明文”登在墙报上,收到较好效果。
巩固提高是重要的一环,包括阐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指出教材的系统,分析物理概念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物理定律、结论的深刻含意,并指出作业的问题。
9.注重激发兴趣环节
【九年级下册物理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2023年九年级物理下册教学总结11-18
2020九年级物理下册复习资料06-17
2018九年级下册物理练习题10-04
九年级下册物理期末复习资料12-06
物理九年级下册电功率知识点02-06
八年级物理下册计划06-15
九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计划02-01
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教学计划01-25
九年级英语下册的教学反思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