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布局规划(精选8篇)
1.班级布局规划 篇一
关于口腔科室规划布局的初步设想
综合医院口腔科相当于口腔各个二级学科的综合科室,与其他临床科室相比口腔科室有其特殊性,主要以门诊牙科疾病患者为主,患者的口腔检查、诊断、治疗操作基本上均在门诊完成,口腔治疗所需材料和器械琐碎繁多,感染控制要求严格,因此,口腔门诊的医护配合也较其他科室更为重要和密切,从院感控制要求、提高医生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等各方面而言,现代口腔医疗服务强调临床“四手操作”和对患者进行预约分诊,“四手操作”即1名医生至少需要1名护理助手(类似于手术室的器械护士兼巡回护士)。
综上所述,与其他科室相比,口腔科的空间设计也有很大的不同。
一、功能分区
根据现代口腔医疗理念的要求,口腔科室的空间布局按照不同的功能设计进行区域划分,根据科室发展要求,我院口腔科应至少包括以下功能分区:候诊室,诊疗室,种植门诊手术室,模型室, 物品存储室,更衣室,会议(谈话)室,医生办公室。
根据实际情况和医疗需要,可设置x线室,消毒室。
二、各主要功能区设置要求
1.候诊室
(1)导医台:主要负责导医、分诊叫号、预约、咨询、病历管理等。
(2)布局:设有候诊椅位,绿化盆景;展示区(口腔模型、医生介绍、开展技术项目);供病人阅读的书刊架以及有关口腔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影视设备可播放口腔健康教育知识片等。面积大约20㎡。
2.诊疗室
(1)单独口腔诊室(专家诊室/VIP室)1-2间,口腔诊室的房间大小尺寸应该为3000mm*5000mm(开间*进深),整个房间的净使用面积15平方米左右,每间诊室配备综合治疗牙医1台,洗手池,固定边柜,移动边柜1个,电脑1台,根管长度测量仪1台,镍钛机用根扩系统1套,地面铺地胶。如为VIP室还需加上内部候诊区分隔面积,服务对象为高端人群和政府官员。
(2)公共大诊室1间,诊室配备综合治疗牙椅8台,每台牙椅均为半开放隔断区间,每台牙椅隔断区间净使用面积不少于9m2,建筑面积至少25m2,每个隔断区配备洗手池1个,固定边柜(边台内要留出放置废物桶),移动边柜1个,电脑1台,根管长度测量仪1台,镍钛机用根扩系统2套,地面铺地胶。除牙椅隔断诊间外,公共大诊室还应有护士工作区,包括清洁区和污染区,净使用面积大概6 m2。
(3)种植门诊手术室1间,包括手术间(配备综合牙椅1台,无影灯,强吸设备,种植机1台,边柜,电脑1台,读片灯,空气消毒设施,急救用品等),洗手区,更衣区,净使用面积20 m2左右。
3.模型室
主要用于灌注石膏模型,面积大约6~8㎡。应设置带水池的石料台面的台边。下水道应粗而直,以防石膏堵塞。进入地下排水管之前应设石膏沉淀地,以沉淀石膏。室内应设壁柜,以存放石膏。边台上放置石膏模型修整机、震荡器,抛光机等。
4.物品存储室
面积大约6~8㎡。
5.更衣室
分男、女,面积大约8~10㎡。
6.会议(谈话)室
面积大约15~20㎡。
7.医生办公室
面积大约6~8㎡。
8.x线室,消毒室
因口腔诊疗需要频繁拍摄小牙片(如每牙的根管治疗至少需要拍摄3次根尖片以确保医疗质量),为减少患者来回奔波、提高诊疗效率,最好在科室内设置数字化牙科x线片室,消毒室可根据院感控制要求设置,以方便临床需求为原则。
2.班级布局规划 篇二
1 块状中小城市的布局形式和电网规划
1.1 中小城市布局发展的渊源
中国古代城市总是依水而建, 在规划布局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在城市的建设中注重利用地形, 讲究风水, 城市布局以重要场所为中心, 市、作坊和居民区沿南北中轴线交错布置, 根据经济功能形成一定的分区布局。这是比较典型的块状布局形式 (如图1所示) 。
中国现代中小城市一般在老城的基础上向四周发展, 主要是规模的扩大, 结构体系基本维持原有格局。老城的中心一般发展成为现代商业中心, 工业中心一般向西发展, 新住宅区一般往南发展 (也有的根据地形、道路情况向相反方向发展) 。
1.2 块状中小城市电网规划
电网规划是以城市中心规划供电半径的, 在城市外围建设110 k V和220 k V变电站, 形成“品”字形布局向城区供电。根据负荷密度, 在城市负荷中心可设置城区变电站, 以缩短供电半径。变电站之间的高压线路形成环状联络, 保证供电的安全性。变电站 (开关站) 之间用配网联络, 保证供电的可靠性 (如图2所示) 。
1.3 其他城市布局形式与电网规划
常见的城市布局形式还有半岛布局形式、带状布局形式和串联状布局形式。
1.3.1 带状布局形式
这种城市布局形式是受自然条件或交通干线的影响而形成的, 有的沿着江河或海岸的一侧或两岸绵延, 有的沿着狭长的山谷发展, 还有的则沿着陆上交通干线延伸。这类城市呈带状发展, 平面结构和交通流向的方向性较强。例如, 兰州沿山谷地带发展, 荆州市和洛阳沿河流发展, 丹东沿海岸发展。对带状布局形式的城市进行电网规划可采用梯形网络结构 (如图3所示) 。
1.3.2 串联状布局形式
这种形式是指若干个城镇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 沿交通线或河岸线、海岸线分布。这种布局的城镇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同郊区保持密切的联系。例如秦皇岛 (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 、镇江 (镇江、丹徒、谏壁、大港) 等。对串联状布局形式的城市进行电网规划可采用梯形结构。
1.3.3 半岛布局形式
这种城市布局形式一般位于两江交汇地域, 沿江发展而成。这类城市的半岛中心不多, 主要向两江外侧和半岛后部发展, 例如泸州市、乐山市、宜宾市。对半岛布局形式的城市进行电网规划可采用不完全梯形结构, 其中, 要重点加强外围变电站的可靠性, 确保负荷中心电源供应点, 并注重跨江输配电线路的建设, 提高互为备用的能力 (如图4、图5所示) 。
城市的航行和防洪需求对输电线路的净高、跨距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给电网规划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河流不应成为电网分割的原因。有效地利用跨江通道可以增加供电走廊、缩短供电半径, 进而提高全网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由于历史、自然原因, 行政区划一般以河流为界, 各供电局也形成了以行政区划来分隔供电区域并考核售电的局面。但电网规划不能以河为界, 这会丧失整体布局的优势, 而应站在全网运行的高度来规划发展。具体的运行管理应从供电半径小、线损小、合理利用变电容量的角度出发, 由供电局协商解决。
2 组团布局形式城市的电网规划
现代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 在原块状城市布局的基础上呈“摊面饼”式发展, 形成一系列大型、超大型城市 (城市群) , 例如北京市、成都市等, 也可以将这种布局形式称为集中式。
由于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组团状布局形式城市的用地被分隔为几块。在进行城市规划时, 结合地形, 分块布置功能和性质相近的部门, 每块都有居住区和生活服务设施, 每块成为一个组团。组团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并有密切的联系。
星座状布局形式是一定地区内的若干个城镇围绕一个中心城市呈星座状分布, 例如若干个大中小城市以上海这个特大城市为中心, 散点分布而组成的城镇群。
对于上述城市布局形式的城市电网规划, 可综合小城市块状布局的电网规划和梯形电网规划, 设计原则是在最外层布置若干个变电站, 形成特高压双环网。然后利用从外环变电站出来的输电线路向城郊的变电站供电, 城郊变电站向城中变电站或开关站供电。变电站与开关站之间形成一个功能强大、联系紧密的输配电网络 (如图6所示) 。
3 负荷水平与电网规划
城市布局影响了电力负荷的分布。电力负荷预测是电力规划的基础, 是城市电力建设的依据。在城市生活区, 高峰负荷从时间上来看主要集中在中午和晚上, 从负荷设备来看主要是空调负荷。在工业园区, 负荷情况要看工厂的生产生活用电特点。例如, 软件企业与制药企业的用电负荷并不大, 而加工企业存在三班作业的情况。这些都是规划者需要认真收集的信息。
预测负荷的方法有很多, 包括单耗法、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法、弹性系数法、负荷密度法等。通常情况下, 对于远景负荷的电力历史数据和经济数据, 可采用弹性系数法进行预测;对于近期负荷和负荷集中区的这些数据, 可采用负荷密度法进行预测。两种办法可互相校验。几个代表城市市区的负荷水平如表1所示。
负荷水平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 孤立地看负荷水平是不科学的。
电力公司的经营既要考虑社会性, 又要考虑经济性。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电力公司也要讲市场效益。计划经济时代只考虑电网安全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电网公司发展壮大的要求。虽然计划经济模式还在深刻地影响电力规划者的观念和行为, 但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角度出发, 规划时必须要考虑变电站的经济容量和经济供电半径。
变电站的供电几何半径为:
式 (1) 中:S——单个变电站容量;
Kc——容载比;
σ——负荷密度。
式 (2) 中:Nb——供电区变电站个数;
A——供电区面积。
根据变电站总投资费用和年运行费用最小的原则, 建立数学模型并得出变电站经济供电半径为:
式 (3) 中:K——经济容量系数。
变电站的经济容量为:
变电站个数为:
式 (6) 中, a1——投资中与变电站容量无关部分, 元;
a2——投资中与导线截面积无关部分的系数, 元/km;
b1——投资中与变电站容量成线性关系的系数, 元/k V·A;
b2——投资中与导线截面积成线性关系的系数, 元/km·mm2;
UN——配网额定电压;
cosα——线路上的平均功率因数;
J——导线的经济电流密度;
PL——每回线路的平均负荷;
D——地形修正系数;
H——运行费用占投资的比例系数;
T——年数;
C0——损耗电能电价, 元/k W·h。
考虑到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还应按照“N-1”的原则进行检验。
城市核心区或大用户集中区的负荷密度很高, 加上这一区域房屋集中、线路走廊稀缺, 因此, 其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更高, 电网规划的困难较大。这是城市规划者和电力规划人员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一些学者认为应建设20 k V配电网, 这是一个发展方向, 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这一改造难以大范围地实现。解决途径是增加室内变电站 (地下变电站) 的数量, 利用110 k V和220 k V直降变电站, 建立10 k V配网的手拉手连接或多分段连接。随着500 k V骨干电网的建立和完善, 220 k V电网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性已经下降, 电力部门内部需要解决对220 k V直降变电站安全考核过多的问题, 否则基层规划人员和运行管理人员会不愿因220 k V直降变电站停电而承担安全考核责任。
4 电网规划和市政建设
4.1 城市规划的持续性
电网应依据城市的发展而规划, 然而, 城市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规划随城市主要领导的变更而变更, 造成社会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可喜的是, 目前《规划法》对这一问题已有约束, 城市规划更注重长期规划。这就使电网规划的负荷预测更加准确, 网络结构更加清晰, 线路通道的保留更加确定。但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好大喜功, 盲目招商引资的情况依然突出。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和招商引资上总是大手笔、大规模地规划蓝图, 而实际的发展变化因素太多, 所以电力部门在进行负荷预测时, 要认真分析城市道路网、居民小区的建设和发展趋势, 分析工业园区的建设规模和用电特点。通过仔细分析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 人流、物流的流向和驻留趋势, 形成自己的判断, 进而合理规划电网建设规模和进度。
电网专项规划完成后, 通过市政府的审查上升为城市控制性规划。电网规划的地理信息纳入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 受到法规的保护。城市规划、国土管理等部门要与电力部门紧密联系, 加强沟通, 提前预留变电站用地和线路走廊, 并对周围建设加以控制, 为构建目标网架奠定基础, 并将实施障碍减至最少。
目前, 各地均开始成立规划委员会, 将电力部门的专家纳入了规划委员会, 使电力专家发挥城市电网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中山市的做法是由市规划设计院和供电部门共同编制《中山市电网专项规划》, 分工合作, 以预留变电站建设用地为目的, 既满足电力专业的要求, 又符合城市总体规划, 使电力建设顺利进行。
4.2 节约输电线路走廊带
城市输电需要架设大量的杆管线, 加上电力线路对地绝缘和安全运行的要求, 对走廊的要求较高, 这使城市电力线路走廊总是处于短缺状态。同时, 电力运行单位出于检修安全的考虑, 一般不愿同杆架设多回线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线路走廊紧张。随着《物权法》的实施, 国家对建设程序的管理日益严格, 居民的环保意识空前高涨, 使得线路走廊越发短缺和珍贵。因此, 应统筹考虑不同电压等级的线路新建、改建方案, 同杆建设多回线路, 以节约走廊资源, 为电网的发展预留充足的空间。
4.3 桥梁的通道作用
桥梁是连接两岸的通道, 也可成为电缆线路过河的通道。然而, 目前城市规划建设部门一般不考虑桥梁的电力通道功能, 桥梁管理部门也不愿将桥梁作为电缆通道, 因此削弱了电网联络。这一问题应由城市主管部门解决。
4.4 城市景观
现代城市规划讲究城市景观营建, 要求电力杆线下地, 对线路走廊的控制更加严格。电力线路迁移等非电网因素越来越多地影响着电网规划建设, 制约着电网建设机动空间的扩大。
10 k V电缆建设费用是城市架空明线的3~5倍, 110 k V电缆建设费用更高, 因此, 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合理规划电网建设水平。考虑到目前多数城市的相关配套设施还不完善, 城市配网建设宜以架空明线为主。
目前, 地埋电缆多用碳素波纹管敷设。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 容易出现路基沉降, 波纹管破损、堵塞等问题。电缆发生故障后, 恢复供电的时间相当漫长, 且不易更换。因此, 新城市规划中应考虑地下管网隧洞的建设, 使水、电、气、电信共用隧道, 由政府牵头, 市政与使用各方共同投资建设。
4.5正确理解规划与建设的关系
实际的城市建设取决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电力工程规划要按照一定的时序分期、分批进行。如果在电力规划中留有一定的余地, 即使电力负荷的增长有较大变化, 也只影响电网规划主干网的建设进度和顺序, 而主干网的布局、电源点可基本保持不变。
参考文献
[1]肖珈琦, 陶建荣.城市电力工程规划编制探讨[J].规划师, 2006 (S1) .
[2]刘永清.城市电网设施地理布局规划的应用[J].电力建设, 2006 (9) .
[3]曾强, 胡春华.对川南丘陵地区电网规划的看法[J].供用电, 2006 (5) .
[4]范明天, 张祖平.中国配电网发展战略相关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
3.小议园林景观规划与布局 篇三
【关键词】景观;规划;环境生态
在城市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景观设计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景观,犹如散落在茫茫大干世界的璀璨星辰,装点着人类的环境。它们有的是鬼斧神工的天然生成,有的是精雕细琢的人為创造,焕发出不同的奇光异彩,成为人类共享的艺术珍品。所谓景观,筒言之,就是具有观赏审美价值的景物。它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的反映,是人类的爱和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
1.景观的含义
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每一景观都是人类居住的家,或者说是潜在的”家”。中国古代山水画把可居性作为画境和意境的最高标准。无论是作画或赏画,实质上都是一种卜居的过程。大地上的景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对自然的适应、改造和创造的结果。同时,栖居的过程也是建立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因此,作为栖居地的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在一个景观系统中,至少存在着五个层次上的生态关系。第一是景观与外部系统的关系,如哈尼族村寨的核心生态流是水。哀劳山中,山有多高,水有多长,高海拔将南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截而为雨,在被灌溉、饮用和洗涤利用之后,流到干热的红河谷地,而后蒸腾、蒸发回到大气,经降雨又回到本景观之中,从而有了经久不衰的元阳梯田和山上茂密的丛林,这是全球及区域生态系统生态科学研究的对象.根据Lovelock的盖娅(Gain)理论(1979),大地本身是一个生命体:地表、空气、海洋和地下水系等通过各种生物的、物理的和化学的过程,维持着一个生命的地球。第二是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环境关系,即水平生态过程。来自大气的雨、雾,经村寨上丛林的截流、涵养,成为终年不断的涓涓细流,最先被引入寨中,人所共饮的蓄水池;再流经家家户户门前的洗涤池,汇人寨中和寨边的池塘,那里是耕牛沐浴和养鱼的场所;最后富含着养份的水流,被引入寨子下方的层层梯田,灌溉着他们的主要作物——水稻。这种水平生态过程,包括水流、物种流、营养流与景观空间格局的关系,正是景观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第三种生态关系,是景观元素内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如丛林作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水塘作为一个水域生态系统,梯田本身作为一个农田系统,其内部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的关系,这是一种在系统边界明确情况下的垂直生态关系,其结构是食物链和营养阶,其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第四种生态关系则存在于生命与环境之间,包括植物与植物个体之间或群体之间的竞争,共生关系;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个体与群体的进化和演替过程,这便是植物生态,动物生态、个体生态,种群生态所研究的对象。第五种生态关系则存在于人类与其环境之间的物质、营养及能量的关系,这是人类生态学所要讨论的。当然,人类本身的复杂性,包括其社会、文化、政治性以及心理因素都使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已远非人类生态本身所能解决,因而又必须借助于社会学、文化生态、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对景观进行研究。城市景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几乎包含了所有上述生态过程,而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2.景观的规划
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方面中均蕴含着三个层面不同的追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
2.1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义景观设计,对应理论:景观美学。
2.2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I'J$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人文与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对应理论:景观生态学。
2.3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对应理论:景观行为学。
如同传统的风景园林一样,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这三个层次,其共同的追求仍然是艺术。这种最高的追求从古至今始终贯穿于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三个层面。
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这三个层面,源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实践。纵览全球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例,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无不饱含着这三个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所不同的只是视具体规划设计情况。所占的比例侧重于同而已。
景观环境形象是大家所熟悉的。主要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实体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
3.园林布局
园林景观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计划确定所建园林的性质、主题、内容,结合选定园址的具体情况,进行总体的立意构思,对构成园林的各种重要因素进行综合的全面安肄,确定它们的位置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园林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选择,山岭、水体的位置和大体轮廓的确定,不同功能用地的划分和衔接,活动和安静景区的布置,园林主景的位置、主要出入口和干道的安排等。布局时须综合考虑平面和立面之间的关系,使全园结构形成一个能够满足功能和景观要求的统一体。经过多个方案的比较,确定合适的布局方案,然后再作深入的设计。布局是否合宜得体关系到建园的成败。
园林布局要因地制宜,布局前对建园单位或园主的要求先行了解,对建园基地的情况作详细调查,不仅了解基地自身情况,还要了解四周外围的环境。布局要顺应自然,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加以适当的改造,才能构图得体合宜。园林布局要体现时代精神、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要不断推陈出新。
各国园林有不同的形式、流派和风格,式样上有自然式、规则式、混合式等。布局时采取何种艺术形式,要随建园意图和基地环境而定。一般说来,一个园的艺术形式应该统一和谐,如果用混合式,在不同形式的过渡衔接上要处理得顺理成章。有时可用“园中园”手法或集锦式方法,把不同的形式风格布置在一个整体园林中。
园林是一种多维空间供游人身临其境进行游赏。组织景区、分隔空间务使全局既有分隔又有联系,各个景区互相呼应衬托。布局要突出主体,分别主次;利用地形、植物和建筑、道路等分隔空间,有开有合,有聚有散,曲折多变,小中见大,使全园既有变化又有统一,使游人感觉有不穷之景,不尽之意。
4.结束语
4.某市养老设施布局规划 篇四
年人安享晚年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第一条 规划总则
第五条 规划原则
为实现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目标,形成现代化的城市功能,塑造成都市宜居、高品质的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养老服务水平,应对人口老龄化严峻趋势对全市养老设施带来的全新挑战,促进成都养老设施快速发展,使全市养老事业发展与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编制本规划。
第六条 规划年限
第二条 规划依据及参考资料
规划年限与《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保持一致,即2011-2020年。
1、国家、省、市和部门的相关规范及标准
2、《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3、《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民政部[2011])
4、《四川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5、《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二十个五年规划纲要》
6、《成都市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7、《成都市城乡养老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8、《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报批稿)
9、《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成都部分分区规划》
10、各区(市)县相关规划 第三条 规划目标
对养老设施进行统筹规划,构建布局合理、城乡统筹、服务规范、机制灵活、满足不同层次需要的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全面提高养老机构设施水平,促进全市养老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使养老设施适应城乡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需求。第四条 规划指导思想
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让老
结合成都市养老设施的特点,对成都市养老设施定义和分类如下:
1、养老设施定义:配套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和医疗保健等服务设施,专为接待自理老人、介助老人和介护老人安度晚年的养老服务场所,包括在城市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短期托管服务而设置的社区养老服务场所。
2、养老设施分类:分为机构养老设施和社区养老设施。其中机构养老设施分为基本保障型和大型综合型,基本保障型以生活护理为主,大型综合型以市场高端服务为主。社区养老设施以社区托老服务为主。
第九条 规划养老结构体系
规划形成“9073”养老格局,即90%的老年人通过自我照料和社会化服务实现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社区机构照料实现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集中养老。形成“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助、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协调发展,多种养老方式相互补充”第八条 养老设施定义及分类 第七条 规划范围
成都市全市域范围,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
规划遵循如下原则:着眼长远,统筹规划;以人为本,城乡一体;因地制宜,集约发展;盘活存量,发展增量;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养老服务体系。第十条 养老需求预测
根据2000万总人口进行养老设施需求预测,考虑到未来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本次规划按21-22%的老龄化比例规划养老设施,按照“9073”的养老结构体系,2020年全市机构养老床位需求为12.6-13.2万张。第十一条 养老设施建设标准
1、机构养老设施
1)机构养老设施应独立占地。
2)基本保障型机构养老设施床位数宜为50-500张,特殊情况下可超过500张,原则上不得低于30张。
3)机构养老设施床均综合建筑面积宜在30-40平方米范围内选取。4)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等指标应符合相关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社区养老设施
1)社区养老设施原则上不单独占地,可与其他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合建或叠建。
2)根据《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化养老机构发展的意见》(成府发【2011】38号)及《成都市公建配套设施规划导则》中的有关规定,居住区服务中心按旧城不小于1000平方米、新区不小于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配套养老设施用房,应不低于10张床位。第十二条 养老设施布局规划
1、布局原则
1)中心城和各县城机构养老设施布局原则
(1)宜布局于居住区中心位置,便于利用周边的生活、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2)宜临近绿地、公园、河流等环境优美区域,避开有污染的工业区;(3))中心城养老设施尽量设置在三环路以外区域;
2)镇(乡)域范围机构养老设施布局原则(1)因地制宜,镇(乡)域范围内均可考虑;
(2)原则上一镇一点,较大的镇(乡)可多点分散布局,人口较少或位于山区的镇(乡)宜与相邻镇(乡)统筹考虑;
(3)便于利用周边的生活、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
2、选址原则
1)选址在交通便利及市政条件较好区域,避让交通繁忙、噪声等级较高的道路;
2)避开商业繁华区、公共娱乐场所,与高噪声、污染源的防护距离符合有关安全卫生规定; 3)地形平坦,工程地质和水文条件较好,避开自然灾害易发区;
4)符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并综合考虑日照、通风、防寒、采光、防灾及管理的要求;
3、市域养老设施布局
考虑到人口流动性和人口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未来老龄化趋势的加快,养老设施宜适当超前配置。
全市共规划机构养老设施395处,总面积781公顷(11709亩),床位约21.7万张,其中现状保留159处。
4、中心城(五城区含高新区)养老设施布局
中心城(五城区含高新区)规划机构养老设施共83处,其中70处基本保障型,13处大型综合型,总面积约101公顷(1510亩),床位约55000张,现状保留3处养老设施。
5、各区(市)县养老设施布局 1)新都区
共规划机构养老设施23处,总用地规模453.4亩,床位8710张。其中基本保障型22处,床位5710张,大型综合型1处,床位3000张。城区规划社区养老设施7处。2)青白江区
共规划机构养老设施17处,总用地规模502.2亩,床位6245张。其中基本保障型14处,床位3845张,大型综合型3处,床位2400张。城区规划社区养老设施10处。3)龙泉驿区
共规划机构养老设施33处,总用地规模654.6亩,床位26475张。其中基本保障型29处,床位12295张,大型综合型4处,床位14180张。城区规划社区养老设施42处。4)温江区
共规划机构养老设施11处,总用地规模349.2亩,床位13500张。其中基本保障型9处,床位7548张,大型综合型2处,床位5952张。规划社区养老设施共74处。5)双流县
共规划机构养老设施33处,总用地规模541.6亩,床位15577张。其中基本保障型29处,床位11027张,大型综合型4处,床位4550张。规划社区养老设施共30处。
共规划机构养老设施42处,总用地规模1810.0亩,床位14484张。其中基本保障型34处,床位2984张,大型综合型8处,床位11500张。城区规划社区养老设施17处。11)大邑县
共规划机构养老设施16处,总用地规模1297.0亩,床位12530张。其中基本保障型13处,床位4030张,大型综合型3处,床位8500张。城区规划社区养老设施16处。12)蒲江县
共规划机构养老设施11处,总用地规模358.6亩,其中基本保障型7处,床位1850张,大型综合型4处。城区规划社区养老设施8处。13)新津县
共规划机构养老设施11处,总用地规模190.2亩,床位4799张。其中基本保障型10处,床位2799张,大型综合型1处,床位2000张。城区规划社区养老设施共计7处。14)金堂县
6)郫县
共规划机构养老设施16处,总用地规模406.0亩,床位10107张。其中基本保障型13处,床位4120张,大型综合型3处,床位5987张。城区规划社区养老设施12处。
共规划机构养老设施19处,全部为基本保障型,总用地规模661.5亩,床位6810张。城区规划社区养老设施14处。第十三条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7)都江堰市
共规划机构养老设施24处,总用地规模330.0亩,床位6170张。其中基本保障型13处,床位2270张,大型综合型11处,床位3900张。城区规划社区养老设施共38处。8)彭州市
共规划机构养老设施26处,总用地规模2109.8亩,床位27960张。其中基本保障设施型18处,床位2410张,大型综合型8处,床位25550张。城区规划社区养老设施11处。9)崇州市
共规划机构养老设施30处,总用地规模666.2亩,床位7140张。其中基本保障型17处,床位3836张,大型综合型13处,床位3304张。城区规划社区养老设施17处。10)邛崃市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政府加强引导和管理,采取统筹兼顾、分步实施、量力而行、逐步到位的实施原则。
2、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加强部门联动配合,做好规划实施过程的监管。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会同规划、国土、建设、民政等部门,建立有效的养老项目联合监管机制,实行养老项目项目备案和确认制度。
3、严格审批,加强监管,集约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在本次规划的养老设施以外,原则上不再批准设立新的养老设施,没有纳入规划的养老项目一律不予立项和供地。
4、建立养老项目用地规模评估机制,加强对养老项目用地合理规模的论证与评估,避免由于缺乏评估导致供地过大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建立养老用地退出机制。养老用地应严格用途管制,只能用于养老项目,按项目供地。
5、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保证规划的连续性和延续性,当城市发展、政策环境、养老发展等内外部因素发生较大变化时,应及时按法定程序进行调整。
第十四条 本规划属于专项规划,在下层次规划以及本规划的实施过程中需遵从本规划确定的相关内容。本规划一经批准,成都市各养老设施节点的布局建设均应以本规划为依据。第十五条 规划一经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不得擅自修改。第十六条 第十七条 第十八条 本规划的调整应严格按照规划调整程序进行。
本规划成果由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和规划图纸三部分组成。
5.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 篇五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7年07月20日
来源:交通部网站
目 录
前 言
一、现状评价(一)发展现状(二)存在问题(三)布局评价
二、功能定位(一)优势分析(二)功能定位
三、布局原则
(一)发展目标(二)布局原则
四、布局方案(一)层次划分(二)布局方案
五、实施方案
六、实施前景
七、保障措施
前 言
内河水运是综合运输体系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积极倡导发展内河水运,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近年来,内河航道、港口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内河水运货运量持续增长,运输船舶大型化、标准化趋势明显,水运市场日趋活跃,内河水运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较好时期。目前,全国形成了以长江、珠江、京杭运河、淮河、黑龙江和松辽水系为主体的内河水运布局,内河水运的服务腹地有了较大的延伸和扩展,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为流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国家发展内河水运的意志,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更好地指导内河水运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内河水运占地少、运能大、能耗低、污染小的优势,完善综合运输体系,促进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规划重点是内河高等级航道和主要港口。内河其他等级航道、地区重要港口和一般港口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各地内河水运规划中明确。规划的实施期限为2006年~2020年。
一、现状评价
(一)发展现状
1、内河航道
2005年,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3万公里,占河流总长的29%,主要分布在长江、珠江和淮河水系,分别占50%、13%和14%。可通航500吨级船舶的四级及以上航道15328公里,约占12%,其中可通航千吨级船舶的三级及以上航道8631公里,约占7%;其它等级航道约占88%。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长江干线已成为世界上水运最为繁忙和运量最大的河流,西江航运干线已成为沟通西南与粤港澳地区的重要纽带,京杭运河已成为我国“北煤南运”的水上运输大动脉,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航道网已成为区域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内河港口
2005年,全国内河港口1300多个,生产用码头泊位30944个,其中万吨级泊位187个,主要分布在长江、珠江、京杭运河与淮河水系,其中长江水系港口760多个,泊位15237个,珠江水系港口110个,泊位2335个,京杭运河与淮河水系港口290个,泊位11608个。
3、内河运输
2005年,全国内河船舶保有量近20万艘,净载重量4481万吨,载客量86万客位,货运船舶平均吨位229吨/艘。完成内河水运货运量14.9亿吨,货物周转量3635亿吨公里,客运量1.26亿人,旅客周转量31.4亿人公里。内河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8.45亿吨,旅客吞吐量1.29亿人。
(二)存在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历史上对发展内河水运的认识不一致,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总体上内河水运发展较为缓慢,内河航道、港口基础设施薄弱,能力不足,制约了内河水运优势的发挥。
2、结构性矛盾突出。内河高等级航道少,干、支航道没有高标准贯通;内河港口通用杂货泊位多,集装箱、液体散货等专业化泊位少;运输船舶吨位小,船型杂乱,标准化程度低,安全性能差,运输装备水平有待提高。
3、协调难度大。内河水运涉及水利、电力、环保、城市发展等方面,受部门、地方对水资源的不同需求驱动,造成了在水资源开发中形成的合力不足,兼顾不够,发展内河水运的协调难度大,水资源综合利用不充分。
4、行业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内河水运市场准入、行业监管、依法行政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布局评价
1、现有水运布局主要依托于河流分布,体现了河道特性。目前,我国内河水运布局基本反映了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内河航道和港口布局围绕河流分布展开,并根据河道特性和流域经济发展需求,实现水运资源的开发,内河水运开发程度与水资源利用和流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2、内河水运促进了沿江(河)产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内河水运为沿江(河)产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运输条件,保障了原材料和产成品运输,促进了沿江(河)产业带的形成,沿江(河)经济和内河水运互为依存、相互促进。内河航道和港口受水量、季节影响较大,江海连接处的水网密集区域运输需求和港口吞吐量绝对值大,且增长速度快,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等。
3、内河水运的发展加强了区域间的联系,沟通了沿海运输。长江、珠江、淮河等主要航道沟通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促进了区域间的物资交流,加强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并与沿海和远洋运输相对接,形成了开放式的内河水运。
4、港口布局依托内河航道。内河港口是内河运输的节点,是实现与其他运输方式多式联运的枢纽,内河码头等级与航道通航标准相适应,实现内河水运资源内部的合理配置。与运输市场发展相适应,依托内河航道和城镇的分布,我国内河港口初步形成了长江干线、珠江三角洲集装箱运输系统的框架,以及长江干线矿石运输系统,长江水系、珠江水系,京杭运河与淮河水系煤炭运输系统的港口布局。
5、内河水运服务范围有待拓展。受航道通航条件限制,目前内河水运的覆盖面和通达度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干支航道的标准不衔接,影响了内河水运优势的发挥。
6、内河水运涉及面广,较为复杂,开发受到限制。内河水运开发涉及到省市间、行业间、部门间甚至与邻国的协调,水运开发受到限制。
二、功能定位
(一)优势分析
1、占地少。内河水运利用现有河道,基本不占或较少占用土地,中下游航道整治还可以吹填造地,增加土地。
2、运能大。全国内河船舶平均吨位已达229吨/艘,长江干线船舶平均吨位已达800吨/艘,长江干线大型顶推船队已达到3万吨。内河水运在特大型设备和构件运输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3、能耗低。欧美发达国家和我国内河水运的单位能耗均低于铁路、公路。
4、更安全、环保。内河水运安全可靠,尤其在危险品运输方面具有优势,而且由于单位能耗低,污染物排放少,是一种环保的运输方式。受目前我国内河航道、港口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等方面的影响,内河水运的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今后内河水运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还很大。(二)功能定位
在我国广大的内陆江、河流域地区,内河航道和港口是支撑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布局内河航道和港口,体现国家发展内河水运的意志,对发展区域和省际间的客、货运输,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三、布局原则
(一)发展目标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综合交通网发展相协调,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水运资源,用20年左右时间,建成干支衔接、沟通海洋的高等级航道,为船舶标准化、规范化创造基础条件;与航道发展相适应,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专业化和高效的港口体系。充分发挥内河水运的优势,提供畅通、高效、安全、环保的运输服务,适应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
远期根据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结合水资源开发利用,进一步扩展覆盖面,提高通达度,延伸内河水运的服务范围。(二)布局原则
1、适应国家战略和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对外经贸交流。
2、结合水资源条件,加强协调,贯彻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针,统筹兼顾水运与防洪、排涝、发电、灌溉、供水等的关系,符合流域综合规划的要求,并与防洪、河道整治、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衔接,提高内河水运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的水平。
3、坚持内河水运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合理和节约使用内河岸线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充分发挥内河水运优势,加强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完善综合运输体系。注重航道与港口、船舶以及干线与支线的协调发展。
5、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效益,妥善处理需要与可能的关系。
四、布局方案
(一)层次划分
全国内河航道划分为两个层次:包括高等级航道和其它等级航道。高等级航道是全国内河航道的核心和骨干,是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条件的还可与其他交通方式共同组成发展为综合运输大通道,主要指现有的和规划建设为可通航千吨级船舶的三级及以上航道,个别地区的航道受条件限制为可通航500吨级船舶的四级航道。
全国内河港口划分为三个层次:包括主要港口、地区重要港口和一般港口。内河主要港口是指地理位置重要、吞吐量较大、对经济发展影响较广的港口。本次规划的重点是内河高等级航道和主要港口。内河其它等级航道以及地区重要港口和一般港口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内河水运规划中明确。(二)布局方案
在水资源较为丰富的长江水系、珠江水系、京杭运河与淮河水系、黑龙江和松辽水系及其他水系,形成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京杭运河、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18条主要干支流高等级航道(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简称2-1-2-18)和28个主要港口布局。
规划内河高等级航道约1.9万公里(约占全国内河航道里程的15%),其中三级及以上航道14300公里,四级航道4800公里,分别占75%和25%。
规划内河主要港口包括泸州港、重庆港、宜昌港、荆州港、武汉港、黄石港、长沙港、岳阳港、南昌港、九江港、芜湖港、安庆港、马鞍山港、合肥港、湖州港、嘉兴内河港、济宁港、徐州港、无锡港、杭州港、蚌埠港、南宁港、贵港港、梧州港、肇庆港、佛山港、哈尔滨港、佳木斯港。
1、长江水系
长江水系高等级航道布局方案为“一横一网十线”。
“一横”:长江干线
“一网”: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 以长江干线和京杭运河为核心,三级航道为主体,四级航道为补充,由23条航道组成“两纵六横”高等级航道网。两纵:京杭运河—杭甬运河(含锡澄运河、丹金溧漕河、锡溧漕河、乍嘉苏线),连申线(含杨林塘);六横:长江干线(南京以下),淮河出海航道—盐河,通扬线,芜申线—苏申外港线(含苏申内港线),长湖申线—黄浦江—大浦线、赵家沟—大芦线(含湖嘉申线),钱塘江—杭申线(含杭平申线)。
“十线”: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沅水、汉江、江汉运河、赣江、信江、合裕线。
长江水系主要港口布局方案为16个:泸州港、重庆港、宜昌港、荆州港、武汉港、黄石港、长沙港、岳阳港、南昌港、九江港、芜湖港、安庆港、马鞍山港、合肥港、湖州港、嘉兴内河港。
2、珠江水系
珠江水系高等级航道布局为“一横一网三线”。
“一横”:西江航运干线
“一网”: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
以海船进江航道为核心,以三级航道为基础,由16条航道组成“三纵三横三线”高等级航道网。三纵:西江下游出海航道,白坭水道—陈村水道—洪奇沥水道,广州港出海航道;三横:东平水道,潭江—劳龙虎水道—莲沙容水道—东江北干流,小榄水道—横门出海航道;三线:崖门水道—崖门出海航道,虎跳门水道,顺德水道。“三线”:右江、北盘江—红水河、柳江—黔江
珠江水系主要港口布局方案为5个:南宁港、贵港港、梧州港、肇庆港、佛山港。
3、京杭运河与淮河水系
京杭运河与淮河水系高等级航道布局为“一纵二线”。
“一纵”:京杭运河
“二线”:淮河、沙颍河
京杭运河与淮河水系主要港口布局方案为5个:济宁港、徐州港、无锡港、杭州港、蚌埠港。
4、黑龙江和松辽水系
黑龙江和松辽水系高等级航道布局为“二线”:黑龙江、松花江。
黑龙江和松辽水系主要港口布局方案为2个:哈尔滨港、佳木斯港。
5、其它水系
其他水系高等级航道布局为“一线”:闽江。
五、实施方案
《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是编制内河水运五年规划和建设计划的主要依据,主要任务是根据沿江(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水资源开发引导航道、港口的合理布局,在河流综合开发中指导通航设施的建设与技术标准的确定。近期实施重点是:
1、长江水系
加快长江干线航道治理。下游实施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结合水利河势控制工程,适时对主要碍航河段进行治理,适应长江口深水航道向上延伸和海船进江运输需要。中游根据三峡水库清水下泄及河势演变情况,加强航道观测和演变规律分析,实施武穴、瓦口子、沙市、周天、武桥、江口、枝江等航段的控制性工程或航道整治工程,完善三峡翻坝转运设施。上游对水富至重庆段航道进行整治,结合三峡水库分期蓄水,治理库尾航道。
全面推进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建设。重点建设通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主要集装箱港区的内河集装箱运输通道,实施赵家沟、大芦线、长湖申线、杭甬运河、湖嘉申线、杭申线、锡溧漕河、芜申线、苏申外港线等航道整治工程。加快实施长江主要支流航电结合、梯级开发工程。建设嘉陵江草街、利泽、沙溪、凤仪场、苍溪和汉江崔家营航电枢纽,以及湘江、赣江等枢纽工程。
加强主要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泸州、重庆、宜昌、岳阳、武汉、九江、长沙、南昌、嘉兴等港口的集装箱、矿石、煤炭等泊位。
2、珠江水系
实施西江航运干线扩能工程。整治贵港至肇庆航道,建设桂平二线船闸。全面推进并基本建成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实施顺德水道、洪奇沥水道、东江下游航道、白坭水道、东平水道、崖门水道等航道整治工程。
加快实施右江那吉、鱼梁、老口等航电枢纽建设,继续推进红水河复航工程。
相应建设南宁、贵港、梧州、肇庆、佛山等港口的煤炭、集装箱等泊位。
3、京杭运河与淮河水系
提高京杭运河航道标准和通过能力。实施京杭运河江南段三级航道建设工程和苏北运河二级航道建设工程,整治湖西航道。扩建台儿庄、微山船闸,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济宁至东平湖航道。
结合淮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改善沙颍河、涡河、沱浍河航道通航条件。
建设徐州、无锡、杭州、蚌埠等港口的煤炭、集装箱等泊位。
4、黑龙江和松辽水系
继续实施松花江航电结合、梯级开发工程。建设松花江、黑龙江主要对俄贸易口岸港口设施。
5、注重黑龙江、澜沧江等国际河流的航运开发,促进我国边境地区经济发展,增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紧密联系。
六、实施前景
1、规划的内河高等级航道、主要港口遍及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连接了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56个,占全国的25%,连接了国家一类口岸27个,占全国的29%。实现了主要资源腹地和消耗地的有效联接以及主要江河的江海直达运输,可进一步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和物资交流,促进沿江、沿河产业密集区的形成,发挥区域内主要城市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协调发展。
2、形成由通航千吨级及以上内河船舶的高等级航道为骨干、主要港口为主体的全国内河航道和港口体系,促进运输船舶大型化、标准化,内河水运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内河水运优势充分发挥,并与其他运输方式共同构筑完善的综合运输体系。
3、到2010年,航道通过能力可在目前基础上提高约40%;到2020年翻一番,船舶航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单位运输成本将比目前明显降低,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4、规划的实施,可为国家节约大量土地,尤其是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土地资源匮乏地区建设高等级航道网,是缓解土地资源压力,扩大交通运输能力的有效举措。同时在部分河段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河道行洪能力,减轻防洪压力,促进水资源综合利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七、保障措施
1、建立长期稳定的建设资金渠道。内河航道是国家重要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应以政府投入为主。中央政府建立内河水运建设专项资金渠道,并逐步扩大资金规模,主要用于支持高等级航道建设,适当支持其他等级航道和内河主要港口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扶持贫困地区水运设施建设;各级地方政府安排财政性投入,进一步统筹交通建设资金,用于内河航道和港口公用基础设施建设。
2、鼓励多种形式发展内河高等级航道。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内河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航电结合、梯级开发,滚动发展内河水运。
3、加强与相关行业的协调。建立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水运发展与电力、防洪、灌溉、供水等行业在建设规划、项目前期工作以及实施、运营管理各阶段的沟通和协作,妥善处理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实现水运与相关行业的共同、协调发展。
4、加强法制化管理。在《航道管理条例》基础上,加快《航道法》立法进程,完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与内河水运发展关系密切的《水法》、《港口法》等法律、法规,依法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5、加强港口规划,指导港口建设。进一步做好主要省(自治区、直辖市)内河港口布局规划和主要港口、地区重要港口的总体规划,指导港口发展与建设,完善港口布局,拓展港口功能,调整码头结构,加快建设专业化泊位,改善内河港口落后面貌,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
6、加强标准化建设,提高运输装备技术水平和运输效率。通过采取经济杠杆、技术手段等措施,加快运输船舶结构调整,淘汰技术落后、安全性能差的船型,重点发展内河机动船舶、顶推船队、江海直达船、集装箱船和滚装船,促进运输船舶向标准化、大型化方向发展。
7、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在内河航道和港口建设中依靠科技创新,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降低工程造价,减少维护成本。同时运用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逐步建立高等级航道网的智能化船舶运营管理系统,实现产业升级。
8、注重环境保护,保障安全运营。在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等环节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坚持内河水运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切实采取措施防止水污染,节约土地和岸线资源,消除安全隐患,切实做到可持续发展。
附表1:
全国内河高等级航道布局方案表
附表2:
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布局方案表
附表3:
6.2013三下乡 梯田规划布局 篇六
梯田规划布局
广西龙脊平安壮族梯田区 ———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梯田是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基础措施之一,尤其在沟深坡陡、坡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49.2%的广西地区,梯田对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发展区域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梯田在坡面综合治理措施中所占投资比重较大,然而,长期以来,在梯田建设过程中对梯田整体的规划有所忽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梯田的安全运行和生产效益的发挥。
调研主题:感受梯田魅力,传承建筑文化 调研时间:2013年8月27日—8月29日 调研地点:广西省桂林市龙胜县平安壮族梯田区 调研人员:指导老师——黄智老师、王益勇老师
小组成员:李安妮、严俊、张桂铭、陈耀辉、付桔菲、于佳男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调研背景 1.2 调研主题介绍 1.3 调研对象分析
第二章 调研流程及行程安排
2.1 调研流程安排 2.2 调研行程安排
第三章 调研分析
3.1 调研区域概述 3.2 梯田划分分类 3.3 梯田类型的选用 3.4梯田规划及设计分析
第四章 总结
4.1 梯田布局的优缺点 4.2 梯田规划的注意事项及原则 4.3 调整梯田布局的方法
第一章 绪论
1.1 调研背景
梯田是水土保持生 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基础措施之一,尤其在沟深坡陡、坡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49.2%的广西地区,梯田对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发展区域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梯田在坡面综合治理措施中所占投资比重较大,然而,长期以来,在梯田建设过程中对梯田整体的规划有所忽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梯田的安全运行和生产效益的发挥。
梯田工程是我国坡耕地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就广西龙胜县而言,实施梯田工程有助于实现农业增产业,发展农村经济,同时也有助于防止农田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但目前关于平安区梯田工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成效以及部分农作物的研究,因此还需要依据实践情况开展大量的坡耕地平整工程的分析研究工作“因此,本文以广西龙胜县平安壮族自治的梯田工程为例,通过大量走访和实地考察,再依研究该调查资料和基础数据,进行梯田工程的布局和设计分析研 究,进而提升梯田耕地的地力。
1.2 调研主题介绍
梯田规划布局是梯田建设以及配套工程措施的总计划,也是水土保持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1.3 调研对象分析
平安梯田横跨平安和龙脊两个行政村,宛如一条行进中的巨龙,腾越在一个四五里长的坡面上,腾越出一种叱咤风云的野性力量。平安梯田内有“九龙五虎”和“七星伴月”两个独特的景观。“九龙”指龙脊主脉在这里分出来的九条小山梁,“五虎”指这里五个略微凸起的小山头。“九龙”、“五虎”全部为梯田所盘绕。“七星”指当初开天时特意留下来的七个小山包,七个小山包分别叠立在七块田的中央,远远望去像七颗闪烁的星星,守护着龙脊那块弯弯的月亮田。因为“九龙五虎”和“七星伴月”的存在,使得平安梯田像扫帚田园一样景中有景,平田许多情趣和意味。
第二章 调研流程及行程安排
2.1 调研流程安排
(1)询问、拍照、考察、调查。
(2)实地走访形式,调查当地村民对梯田规划布局的态度及意见。(3)深入探究,结合所见多闻和研究调查反映出来的问题对现有的梯田规划状况进行综合评定,研究出一套适合广西桂林市龙胜县梯田规划的可实施性办法。2.2 调研行程安排
我们建规院青年志愿者服务小分队于27日乘火车来到广西省桂林市,对我们要研究的梯田区域进行相应资料的查询及了解。28日我们来到龙胜县平安壮族自治区对当地梯田的划分及梯田种类进行研究,并做好了相关的数据记录。29日我们向当地政府汇报了这几天调查的情况并做了详细的总结,得到当地政府的充分肯定和认可,了解了当地政府部门对梯田规划、设计的分析指导。
第三章 调研分析
3.1 调研区域概述
在开始调研之前,我们认为认为很有必要对本研究区域的基本概况做一下阐述和说明,这样我们对后面的研究内容就会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认识。龙脊大寨是以梯田稻作生产为主要农事活动的壮族聚居村,梯田是大寨最主要的农业景观,壮族是大寨梯田的主人。单一的民族,单一的生产活动以及同样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为本研究的开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本部分内容共分为了三节来进行叙述:第一节简单介绍了龙脊大寨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状况,这部分内容也很好地揭示出了大寨梯田开发所具有的自然条件;第二节对龙脊地区包括龙脊大寨的历史沿革情况做了一下简单梳理,使我们对区域的发展概况有一个基本认识;第三节则回到了梯田本身,对大寨梯田的基本形态、布局规划、运作方式以及开发历史进行了简单阐述与研究。这部分内容将人和田地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为过渡到后面的研究做好了直接铺垫。第一节自然环境
龙脊平安寨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县和平乡境内。龙胜古称桑江,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面积2370.8平方千米。
龙胜县位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境内气温水平分布大致自北向南逐步递增。但由地形地貌的影响,地方性气候差异明显。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冷热分明,干湿明显,昼夜温差大,高海拔地区云雾多,湿度大,冬季多霜雪但非年年呈垂直变化状,因此,山顶、山腰山脚植物类型生长有异。
梯田沿等高线建造,一般分布于海拔300-1100米之间,梯田垂直分布高差500-800米。龙脊平安寨位于越城岭西侧江南古陆的边缘,出露地层为前震旦系的泥质砂岩、砂质片岩和页岩。由于多次地质构造运动,形成了高山一阶地一河谷的地貌,最高海拔1850米,最低海拔700米,梯田多位于海拔700-1100米的山坡上,坡度大多在26一35度之间。
龙脊平安寨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呈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风力一般1一3级,气候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山地气候明显。龙背平安寨属中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区。弃、灌、草本植物种类有于余种,用途广泛。珍贵孑遗树种有红豆杉、长柄山毛样等。
第二节历史沿革及行政区位
历史上,整个金江河流域曾被泛称为“龙脊”。而狭义上的龙脊则是指现在行政意义上的龙脊村。迄今为止,广义上的龙脊仍是指整个金江河流域,广义上的龙脊在明万历三十九年以前,是属于兴安县管辖。
万历三十九年以后,据说因兴安县地广人稀,不便于统治;而义宁则地盘较小,因此才将龙脊拨归义宁管辖,但粮赋依旧向兴安县交纳。乾隆五年,龙胜附近有四大苗王起来“造反”,自当年起便将义宁的一部分地方划出,设立龙胜理苗分府,专理行政事务;此后又设立一个衙门叫做龙胜厅。整个龙胜被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乡,后又改称团。龙脊、官衙(解放后改称和平),和大木称为南团。其中又分作上下两个半团:龙脊和官衙合为上半团,大木为下半团。清道光年间,龙脊和官衙发生冲突,龙脊在官司诉讼中获胜,从此完全脱离官衙,独立成立一个半团,称为龙胜南乡龙脊上半团。约在清嘉庆初年,龙脊十三寨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甲:上甲有毛呈寨、廖家寨、侯家寨三个屯;中甲有平寨平段寨、龙辅寨、八难寨四个屯;下甲有金竹寨、枫木寨、江边寨、黄洛寨、新寨和马海寨六个屯。到民国初年,因赋税加重,龙脊人民自动归附兴安,设立龙脊团务支局,属于兴安县西外区团务分局所管。自从归附兴安以后,由于兴安、龙脊二县的县界未清,龙脊地处边远,实际上成为三不管地带,直至1933年瑶胞起义失败后,龙脊才在统治者威逼下划归龙胜。至民国24年(1935),设立官衙乡,龙脊十三寨分做五个行政村(即龙脊村包括廖家寨、侯家寨和平寨;平瑶村包括毛呈;新落村包括黄洛寨、新寨和八难寨;枫木村包括枫木寨、龙辅寨和平段寨;金江村包括金竹寨和江边寨)。第三节大寨梯田
龙脊梯田由平安壮族梯田和大寨壮族梯田组成,其中平安壮族梯田是龙脊壮族先民开垦出来的,是龙脊梯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安梯田横跨平安和龙脊两个行政村,宛如一条行进中的巨龙,腾越在一个四五里长的坡面上,腾越出一种叱咤风云的野性力量。平安梯田内有“九龙五虎”和“七星伴月”两个独特的景观。“九龙”指龙脊主脉在这里分出来的九条小山梁,“五虎”指这里五个略微凸起的小山头。“九龙”、“五虎”全部为梯田所盘绕。“七星”指当初开天时特意留下来的七个小山包,七个小山包分别叠立在七块田的中央,远远望去像七颗闪烁的星星,守护着龙脊那块弯弯的月亮田。因为“九龙五虎”和“七星伴月”的存在,使得平安梯田像扫帚田园一样景中有景,平田许多情趣和意味。
梯田开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文献里便出现了具有梯田特点的山坡田和水平田。唐宋时期,我国江南梯田得到了大规模开发,在福建地区出现了“其人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的记载,广西地区出现了“筒车无停轮,木视着高格”的记载。“梯田”一词也于此时第一次正式出现在了文献记录当中:如“出庙三十里至仰山,缘山腹乔松之瞪甚危,岭阪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梯田”。到了元明清时期,我国的古代梯田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其主要标志便是出现了较为系统的有关梯田的论述(如下文),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梯田耕作技术已经是比较成熟和系统了。
“梯田,谓梯山为田也。夫山多地少之处,除垒石峭壁例同不毛,其余所在土山,下至横麓,上至危巅,一体之间,裁作重蹬,即可种艺。如土石相半,则必叠石相次,包土成田。又有山势峻极,不可展足,播殖之际,人则讴楼蚁沿而上,褥土而种,跟坎而耘。此山田不等,自下登涉,俱若梯蹬,故总日‘梯田’。上水塘,则可种粳林,如止陆种,亦宜粟麦。”
到了近现代,我国的梯田开发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耕作技术和规模都有了很大提高和扩大。
龙脊平安寨几乎没有像样的平地,其耕地都是由山地开成,其中坡度较小和能引水灌的地方便筑成梯田,水源条件不好以及位于山顶两峰之间无法引水灌溉的田面就开发成梯地,用来种植薯类和蔬菜等需水较少的作物。大寨梯田相对于我国南方其他地区的梯田来说有自己鲜明的特点,由于龙脊山区山高坡陡,这里的梯田坡度非常大。经过测量,最陡处的梯田坡度达到35.7度,在这样陡的山坡上开出梯田,实为罕见。其次就是梯田的田面狭窄,最窄处只够种下两三株禾,但田长却很大。整体景观线条状非常明显。可以说山势的陡峭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梯田田面的狭窄,从而使大寨梯田景观呈现明显线条状分布。
梯田每级的宽面一般在2米到8米之间,但是8米的很少见,从4米至6米的占多数。田长有的甚至可达数百米。梯田呈狭长状分布。在坡度较大的地方,田的宽面较小而长度很大。其中有的梯田只有1米多宽但却有半里长。梯田每级普通相距高度为1到2米,但在坡度大的地方有的却高达3, 4米,甚至更高。
龙脊梯田的开垦非常讲究时节。开梯田的最佳时节是每年冬季至次年3月。这段时间气候温和凉爽,宜于劳作,且土质干燥。开挖时,哪里渗水,能够看清,可即时补漏加固。龙脊大寨新开梯田,一般在数年前就己将荒坡辟为台地,在台地上播种数季早地作物,如红薯、芋头等。待水沟挖通,就在台地上开挖梯田。有的荒山因水源情况好,可直接开挖梯田。田基由开挖时挖下的较为坚硬的大土块层层垒起,每放一层,都用脚踩牢夯实。
龙脊梯田是由山下往山上开挖,山势海拔越高梯田越陡,田基也越厚。在低山,坡度较小,田基较低,也较薄,仅有20厘米左右,人走在上面,非老练不能走稳。高基十分厚实宽大,可以二人并行。梯田在垒砌田基时,沿着田基内侧会挖开一条小沟,踩实,这样既可以便于排水、导水,也可以起到加固田基的作用,使其坚固耐用,且不易渗漏田水。
3.2 梯田划分分类
按田面坡度不同而有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复式梯田等。梯田的宽度根据地面坡度大小、土层厚薄、耕作方式、劳力多少和经济条件而定,和灌排系统、交通道路统一规划。水平梯田
沿等高线把田面修成水平的阶梯农田,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也是保水、保土、增产效果较好的一种。坡式梯田
坡式梯田指山丘坡面地埂呈阶梯状而地块内呈斜坡的一类旱耕地。它由坡耕地逐步改造而来。为了减少坡耕地水土流失量,则在适应位置垒石筑埂,形成地块雏形,并逐步使地埂加高,地块内坡度逐步减小,从而增加地表径流的下渗量,减少地面冲刷。许多地方在边埂上栽桑植果,栽种黄花草等,既巩固了地埂,增加收益,又提高了水土保持效果。在条件许可时,坡式梯田应改造成水平梯田。复式梯田
复式梯田指因山就势、因地制宜在山丘坡面上开辟的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隔坡梯田等多种形式的梯田组合。它的修建宜经过统筹规划,在必要条件下还可配合水平沟等水土保持工程,以提高坡面耕地的保水抗蚀能力。修建复式梯田可更合理地利用土地,节省工程投资和提高水土保持效益。隔坡梯田
山坡地,此坡地也可做下一级水平梯田的集水区,水平梯田上种作物,坡地上种草、集水。水平梯田与坡地两带宽度比一般为1:1。梯田-栽培
梯田是丘陵山区和干旱地区的基本农田之一,它是顺山坡沿等高线修筑的阶梯状农田。中国梯田栽培的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据出土文物考证,在今四川彭水县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的古墓中有陶田图,陶田里,丘丘相接,好像鱼鳞,略呈阶梯形状梯田应修筑在25°以下坡地上,田块的平面形状,一般沿等高线横向成长条形。
现在大量坡耕地要修成梯田,主要还是靠人工完成。人修梯田能适应各种复杂的地形条件,便于冬春农闲季节进行,修筑梯田的投资少,质量高。梯田的埂坎要占去一定耕地,使可耕地面积相应减少,为了充分利用土地,可在埂坎上种植作物,如南瓜、黄花及蚕豆等。另梯田由于的管理及养护工作是充分发挥梯田作用的重要环节。发现有漏洞、滑塌、沉陷、冲口等问题应立即修补,做到治理与养护并重。
3.3 梯田类型的选用
1在石料充足或坡耕地中夹杂大量砾石时,要尽量利用优势条件修筑石坎水平梯田。
2对坡耕地土层深厚,当地劳力充裕的地区,必须一次修成水平梯田。
3在坡耕地土层较薄,或当地劳力较少的地方,可以先修坡式梯田,经逐年向下方翻土耕作,减缓田面坡度,逐步变成水平梯田。
4在地多人少,劳力缺乏,同时年降雨量较少、耕地坡度在15º~20º的地方,可以采用隔坡梯田,平台部分种庄稼,斜坡部分种牧草,暴雨中利用斜坡部分地表径流,增加平台部分的土壤水分。
5梯田田坎高度超过4m时,应采用复式坎水平梯田;在缓坡地(<10º)修筑梯田(如高原沟壑区的塬面及丘陵沟壑区的梁峁顶地带),当田坎高度小于2.5m时,要尽量采用软坎梯田。
3.4梯田规划及设计分析
水土保持规划是山区生产规划的中心环节,而梯田规划是整个水土保持规划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事实证明:治山是治水治田的基础,山水田的关系是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所以梯田规化必须与治山治水相桔合,不能孤立进行,否则会顾此失彼,造成人力物力浪费。现据实际情况,进行梯田规划,主要需考虑下列几点: 1要从发展出发,合理利用水土查源:合理利用水土查源,目的是使地尽其力。多将林地规划在山顶、陡坡、土层薄、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山下是梯田,有条件的地方河沟道修建蓄水工程,使山水田的规划形成一个整体,认真置彻“以粮为桐多种握营”的总方针,并根据“宜农则农,宜林则林”的原则,合理利用水土查源。下丁家每人九分地,坚持集豹挫营,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入手,全面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因此,梯田规划必须有利于耕作管理增加产量,有利于保持水土发展生产,有利于灌溉排水旱涝保收,有利于深翻不用而整平田面和节约材料。
2规划要有长远观点,远近结合,分别集中治理:梯田规划必须要有长远观点,依靠长期的劳动积累,分期分批集中治理,搞一片成一片,同时做到当年增产,远近拮合,援急有序,这样才能将有限的劳力,用到关键上去。先整有水浇的梯田,可以尽快发挥水土效盆。根据先易后难的原则,先整投查小、用工少、收效快、增产多的梯田,采取自下而上,由近到远,最后攻坚的方法,也很快地实现了稳产高产。调查料表明:山很地(下坡地)变成稳产高产农田,要比山坡地(山腰地)每亩用工节约16%,投查减少19%(用工投查包括整地与水利化两项平均)。由此可见,根据上述规划原则,进行梯田治理,是一个多快好省的途径。3规划田块大小要因地制宜:规划梯田要根据地形来确定田块大小,不能一刀裁。田块长度多等于自然侵触沟的简距,浸触沟简距大,田块别长,反之短。但对少数支毛沟,若简距小、断面浅而窄,也可1}平,以增加田长便于耕种,田面克度是随捻高而增宽,但是,根据山坡陡援L:l及土层厚薄不同,修建梯田的一般特点是:山坡越援、土层越厚,梯田面越竟而捻高却较低,反之山坡越陡,土层越薄,梯田面越窄
第四章 总结
结语:
梯田是广西龙脊平安壮族梯田区治理的主要工程措施,梯田附属建筑物是梯田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梯田的建设速度、质量、安全和生产效益。因此,在梯田规划过程中要十分重视附属建筑物的规划。4.1梯田布局的优缺点: 一:优点
1.改变地形坡度,拦蓄径流,防止冲刷,减少水土流失。2.保水、保土、保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能,提高土地质量等级 及周围环境。
3.改善生产条件,降低劳动强度,为机械耕作和推广农业技术创造条件。4.为集约化经营、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旱作农业奠定基础 二:缺点
1.耕作比较苦难,不能使用大型的机器
2.新修梯田由于原耕作熟化土层大部分移位,造成生土裸露,使土壤水分、养分、结构都发生了变化,但存在着不一致性
3.梯田的切土和填土部位,在水、肥、气、热等方面存在着极大差异,加之机械的扰动使土壤结构造成破坏,造成表土深埋,生土裸露,土层坚硬。总:
梯田对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发展区域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这些地区在缓坡耕地大力兴修梯田种植粮食作物、陡坡地修建反坡梯田种植林果灌草,有效增加了降水的就地拦蓄入渗,减少了坡径流,保持了水土资源,保护了土地生产力,做到了水不出田,土不下山,泥不出沟,从而有效地治理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当农业经济的发展。4.2梯田规划的注意事项及原则:
梯田是广西龙脊平安壮族梯田区治理的主要工程措施,在梯田规划建设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梯田附属建筑的规划,影响梯田的安全运行和经济效益的发挥。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梯田附属建筑物规划被忽视的原因,明确了梯田附属建筑物规划的内容。原则
1.规划要做到配套设施与梯田建设的紧密结合 梯田附属建筑物要以山、水、田、林、路统筹规划为基础,尽量做到蓄水、灌溉、排水、拦沙、道路等设施配套组合,与沟、坡、塬、梁、峁综合治理相结合,在防治水土流失的同时保证梯田的安全、灌溉和生产便利。
2.规划要与集流工程的规划紧密结合
广西龙脊区年均降水量400~600 mm,雨量集中期与作物需水期不相匹配,供需错位,径流稀缺,水资源日益成为区域农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加之广西龙脊区地表水与地下水贫乏,农业生产用水主要依赖于的天然降雨。因此,雨水资源化和发展集流工程就成为黄土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将梯田附属建筑物规划与集流工程(包括雨水拦蓄收集系统、储存系统和高效利用系统)规划紧密结合,减少投资和重复工程。比如梯田附属建筑物中的蓄水沟、截水沟和引水沟,同时可作为集流工程的配套措施,路边规划的排水沟和蓄水沟可作为集流工程的引水沟,坡面排洪渠布设可与灌溉渠布设相结合,一般情况输水灌溉,暴雨时排涝防冲。
3.规划要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紧密结合
在梯田附属建筑物规划中要因地制宜,以防治水土流失为出发点,以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为原则,以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积极构建良好的区域生态经济系统。注意事项:
1.由于受梯田建设资金的影响,在梯田建设规划时优先保证梯田建设资金,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放弃了附属建筑物的规划与建设,造成灌溉排水设施和梯田区道路规划不完整。
2.水田梯田规划综合考虑地形。灌溉、排水、机械耕作等多个因素的制约作用。
3.做到保水、保土、保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能,提高土地质量等级及地力,增产增收。
4.定期改善生产条件,降低劳动强度,为机械耕作和推广农业技术创造条件。
5.因地制宜,山水田林统一规划,坡面水系田间道路综合配套,优化布设。
6.梯田应布在距村庄较近,交通方便的地方,尽量集中连片,形成规模。
4.3调整梯田布局的方法:
规划梯田区的坡面蓄水拦沙设施的规划内容,包括引、蓄、灌、排0的窖、池、塘、堰等缓流拦沙附属工程。规划程序上可结合,蓄水为灌,灌余后排0的原则,在梯田上方5~10 m处沿等高线开挖 截水沟,引洪灌梯田,或将径流引入水窑、蓄水池。梯田拦蓄量,根据拦蓄区内降水量可按10~20年一遇的一次最大降水量的全部径流量加全年土壤可蚀.1.道路
梯田区道路规划总的要求:一是要保证机械化耕作的机具能顺利地进入每一个耕作区和每一地块;二是必须有一定的防冲设施,以保证路面完整与畅通。在较平缓坡面区,尽量做到路渠结合,以路、渠为骨架,耕作区规划成方块形,三边或四边留机耕道路;在丘陵区,以一面坡或一个山丘作为耕作区,路面纵坡在15b以下时,从坡脚上山顺沟缘修路,当坡度大于15b时,道路按/S0形或环绕山丘布设。2.道路配套措施
由于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降水量多以暴雨出现,降水比较集中,且黄土易被冲刷,道路防冲措施的规划显得非常重要。一般在规划路边开挖排水沟或间断蓄水沟,在梯田地头和径流集中的低地打旱井,挖蓄水池,以分段拦蓄路面径流;适宜处引路水归田;路边栽树,靠沟边的一侧可种植护坡灌木。3.灌溉排水设施
7.产业配套园区空间布局规划思路 篇七
工业园区作为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有利于推动生产要素的聚集、企业之间的协作以及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传统工业园区存在入园门槛较高, 园区内企业与其配套企业距离较远使得园区运行成本较高等问题。因此, 在工业园区 (主园区) 附近新建产业配套园区, 吸引无法进入主园区的中小企业, 并为主园区内的企业提供产业配套服务是工业园区发展的新趋势。如何对产业配套园区进行合理的布局规划是工业园区规划设计的新课题, 本课题就此问题进行一定探索。
1 产业配套园区空间布局原则[1,2,3,4]
产业配套具有狭义的产业配套和广义的产业配套两重含义。其中, 狭义的产业配套是指发展工业园区内某一行业时, 产业链上的各级供应商所能提供配套的能力。本文研究的对象即是对狭义的产业配套园区, 通过对其空间布局规划和优化, 以达到整个园区内产业链集中、品牌特色强等目标。产业配套园区空间布局规划需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1 可持续发展原则
以城市总体规划及其支撑产业的战略规划为主要依据, 坚持“社会、经济、环境”的平衡发展, 提高产业配套园区对各项资源的利用率, 同时要与主工业园区长期协调合作、互利共赢。
1.2 紧随主产业原则
在主园区进行土地规划时, 预留一部分土地作为后期发展的备用地, 产业配套园区必须根据主产业目前的产业规模进行服务强度评估, 建设合理的配套园区规模, 避免造成浪费。
1.3 规划适应性原则
产业配套园区作为主园区的辅体, 必须与主产业的结构和规模相关。产业配套园区的建设依托于主园区产业, 但为适应主产业结构的调整, 配套园区的空间布局必须具备一定柔性, 以适应在主产业结构调整时进行适当、适量、适时的调整, 继续为主园区提供配套服务。
1.4 科学布局原则
产业配套园区的建筑物布局要与自然条件、人文背景、发展模式、产业等相吻合。要根据水保护规划和被占用水域的面积、水量等, 补建相应的替代水域工程, 人工水体的走向应与空气流通导向一致;道路的平面、断面及竖向设计要充分结合地形地貌;园区内各产业链、节点之间的连接要保持畅通, 保证园区内外的物流能流顺畅;合理分配自然植被、廊道的粒度, 适当增加景观异质性;从建筑选址、分区、建筑和道路布局走向、建筑方位朝向、建筑体型、建筑间距、主导风方向、太阳辐射等方面入手, 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并保护身心健康。
2 产业配套园区空间布局规划思路
产业配套园区空间布局规划大致经历4个阶段, 如图1所示。其中, 首先需要根据主园区的产业配套情况, 确定产业配套园区的招商对象;招商对象确定后, 需根据拟入园企业的产业链、非产业链关系从宏观角度确定入园企业的产业布局模式;产业布局模式确定后需从中观角度进一步对园区内部的场地布局进行设计, 之后是对产业配套园区内的厂房体型及空间进行设计。
2.1 产业配套招商对象的确定
产业配套招商的对象主要是运用“产业链招商”的方法, 围绕一个产业的主导产品和与之配套相关的原材料、辅料、零部件和包装件等产品, 找出目前尚存在的配套缺口, 由此确定招商对象, 用招商的企业来填补配套缺口, 最终在主园区和配套园区之间形成供需“上下游”的完整产业链。
2.2 产业配套园区产业布局
产业配套园区的建设, 除了招商引资时尽量在产业链内进行组合, 还应遵循空间布局服务于产业链的原则, 以园区内企业间的链接程度为空间布局依据, 使产业链相关企业在地理位置上形成良好的链接关系, 避免由于布局分散或无序而产生的损失或浪费, 推动园区生态化运行。除了产业链接关系, 园区内企业之间也存在一些非产业链接关系。比如服务性辅助单位要与产业链上的企业有机结合;企业种类不同, 生产条件也有差异, 对防火、降噪、空气等有特殊要求, 因此需要对非产业链接关系进行系统分析, 并与产业链关系进行综合, 才能确定企业间的相互关系。
根据形成原因和企业类型数目的差异, 产业配套园区在产业链构成和链接方式上有很大差异, 对空间规模和组织形式的要求也不同, 具体来说可采取组团式布局和区带式布局两种模式。
2.3 产业配套园区场地设计
产业配套园区场地设计是对园区工业组团或工业带内的企业空间关系进行研究, 其设计规划也必须与产业链紧密配合。应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才能使整个园区具备高效运行、规划整齐、污染可控等优点。
气候影响。气候向对园区布局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风将大气污染物沿一定方向输送到下风地带, 受影响的是位于风的下风向, 需要考虑季候风和局部气流对产业配套园区空间布局规划的影响。
功能布局。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对工业用地分类的基础上, 把工业用地细分为几大功能区, 使产业之间相互关联、产业性质相近或没有干扰的工业在同一区域内建设, 有利于产业集群和减小工业之间的相互影响。
绿地景观。将企业内部的绿地进行整合, 形成工业园区绿化体系。对园区主入口、主轴线、中心广场等重要景观进行有机组织。一般将公共服务设施向主入口区域靠近, 生活设施分布在其周边, 塑造良好的门户形象和整体风格。
用地构成及地块形式。工业用地地块划分应结合工业门类以及企业大小规模的特点综合考虑, 根据首期引进企业规模的分析, 参照各类型、各规模的企业地块大小的标准建议;用地构成主要考虑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仓储用地等。
用地结构布局模式。工业园区集生产、生活、管理服务为一体, 各功能区的布置应该根据与周边区域的关系、园区发展模式、自然地形地貌等来合理安排, 既要有利于生产, 又要充分发挥生活、服务设施的作用。一般来说, 园区用地结构布局模式包括街区单元式、“串瓜”式、集中式和单元组合式等4种方式。
建筑密度控制。对于在既定范围的工业园区, 节约用地的关键在于减少工厂用地面积。建筑密度是反映空间布局紧凑、合理的重要指标。在园区功能合理的情况下, 需要运用合理的布置手段, 提供建筑密度, 减少工厂用地面积, 节约用地。
园区内部交通规划。园区内部交通应功能明确, 便捷通畅。根据人流、车流的流量和流向, 形成分级系统。道路形态可采用直线和曲线两种方式, 直线道路通达性好、通行能力强, 使人视线集中;曲线的道路线形饱满, 行车顺畅, 可以适当限制车速。
2.4 产业配套园区厂房空间设计
工业建筑按期建筑形式可分为单层厂房、多层厂房、层数混合的厂房, 本文重点讨论多层厂房。
2.4.1 多层厂房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首先应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其次, 运输设备和生活辅助用房的布置、基地的形状、厂房方位等等都对平面设计有很大影响, 必须全面、综合地加以考虑。
2.4.2 多层厂房剖面设计
剖面设计主要是确定厂房的层数和层高。多层厂房的层数选择, 主要是取决于生产工艺、城市规划和经济因素等三方面, 其中生产工艺是起主导作用;层高主要取决于生产特性及生产设备、运输设备、管道铺设等空间, 同时也与厂房的宽度、采光和通风要求、建设成本等有关系。
2.4.3 多层厂房立面设计
进行多层厂房立面处理时, 可借鉴单层厂房立面处理和多层民用建筑的处理, 使厂房的外观形象、生产使用、物质应用达到高度统一, 给人简洁、朴素、明朗、大方又富有变化的感觉。
3 结语
产业配套园区的发展有利于弥补传统工业园区的不足, 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提出了产业配套园区空间布局规划思路, 可对工业园区配套性服务设施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并对今后相关研究起一定的借鉴作用。
摘要:产业配套园区作为工业园区发展的新趋势, 有利于弥补传统园区的不足, 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提出了产业配套园区的空间布局原则和规划思路, 可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工业园区,产业配套,空间布局
参考文献
[1]邵益生.城市水系统控制与规划原理[J].城市规划, 2004, 28 (10) :62-67
[2]马道明.城市水域生态规划模式与框架研究[J]..生态环境, 2007, 4 (14) :54-58
[3]张书函, 陈建刚, 丁跃元.城市雨水利用的基本形式与效益分析方法[J].水利学报, 2007, 10 (S1) :399-403
8.江西省港口航运布局规划设想 篇八
本文对江西省港口航道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从港口现状分析及评价等方面提出江西省港口
与航道布局规划的原则。全面提升江西省港口航运的形象与品质,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关键词:内河港口与航道 布局规划 原则
江西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的重要战略地位。境内水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内河港口及航运的优越条件,是我国内河水运比较发达的省份之一,内河港口航运在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运输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流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内河航运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内河港口是内河航运的节点,是实现与其他运输方式多式联运的枢纽,内河码头等级与航道通航标准相适应,实现内河水运资源内部的合理配置。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江西省加快推进沿江沿河的国土开发及产业布局,江西省内河港口航运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总体上看,江西省内河港口航运仍是其综合运输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岸线资源有限、集疏运条件差、结构性问题突出、船舶技术标准化程度低、水资源综合利用对内河航运兼顾不够以及支持保障系统有待健全与完善等问题,其内河航运的优势及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抓住历史机遇,进一步发挥江西省得天独厚的水运优势,促进全省内河港口及航运的稳定、健康发展,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发展要求,结合江西省水资源的特点,对全省内河港口航运发展进行统筹规划,有效指导今后一段时期全省内河港口航运的建设与发展,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江西省港口现状分析及评价
江西省境内水系发达,河流纵横,湖泊水库星罗棋布。全省共有大小河流2400多条,总长度约18400km;赣江、信江、抚河、饶河、修水等五大河流,发源于省境边缘山地,汇流于鄱阳湖,经湖口注入长江,形成了完整的鄱阳湖水系。
1、航道现状
江西省内河航道发展条件十分优越,全省拥有通航河流或航线 101 条,航道通航里程5716km,占全国内河航道里程的4.6%,位居全国第八位。全省等级航道里程2427km,其中一级航道156km,三级航道343km,四级航87km,五级航道238km,六级航道443km,七级航道1160km。另外,全省七级以下航道3289km。
2、港口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港口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无论是港口规模、吞吐能力,还是港口机械化程度、装卸效率都取得了较大改观,面貌焕然一新。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重点改建扩建了南昌、九江、樟树、吉安、赣州、鄱阳六大港口,同时新建扩建了景德镇、彭泽等数个中小港口。至2010年底,全省有内河港口53个(现为48个),其中,长江干线6个(现合并为九江港),赣江水系38个,信江水系9个。拥有各类生产性泊位1701个,码头岸线长度62990m,年综合通过能力货运5785万t、客运1235万人次、集装箱通过能力35万TEU。2005年全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1130万t。在江西省为数众多的港口中,九江港、南昌港是江西省基础设施最好、运输规模最大的港口。总体上看,全省港口吞吐量规模较大的港口都集中分布在长江沿线和赣江沿线。
3、船舶现状
江西省内河货运船舶主要运输方式有机动船、分节驳顶推船队和少量机动驳顶推船队,几乎没有拖带船队。客船全部为机动船,主要是库区等风景区的旅游船、渡船和少量短途客船。全省仍有少量木质船和挂桨机船。机动货船是江西省内河船舶的主体,占船舶保有艘数的99.1%,载重吨从十几吨到五千吨,包括干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及少量化学品船、散装水泥船等。1000t级以上的机动货船主要航行于赣江下游、鄱阳湖和长江区域。而300t级、500t级机动货船主要航行于赣江中上游,其它河流运营的机动货船一般在300t以下。总体来说,随着航运市场的持续升温,自2000年以来,江西省内河货船运力翻了两翻。与此同时,船舶平均吨位翻了一翻多,船舶大型化趋势明显,全省内河货船运力结构也发生较大变化,机动货船运力比重明显上升,驳船比重则呈下降趋势。
表1:江西省内河运输船舶历年保有量表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落后,结构性问题突出,配套产业不健全
江西省港口虽然数量多,但普遍存在着设施不足、设备简陋、分布散乱等问题。港口经营规模小,码头结构不合理,通用散杂泊位多,而专业化的集装箱、散货码头能力严重不足;全省能够开展规模运输的1000吨级以上码头泊位数仅115个,而100吨级以下码头泊位数达1014个,占总数的59.6%。临港工业、生产加工业、物流业、旅游业等配套产业普遍不健全,港口管理模式、贸易手段比较落后,港口产业链和支持系统尚未充分形成,制约了港口规模的发展。
2、船舶吨位小、船型杂,标准化程度低
2005年全省货运船舶平均吨位仅179.6t,明显低于全国的216t平均水平,远低于美国内河机动货船平均吨位1684t和西欧德、荷、比、法等国的驳船平均载重吨1240t,内河运输成本低的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多数运输船舶的技术性能比较差,集装箱船、化工品船、散装水泥船等专业化船舶少,运输船舶的大型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工作还很艰巨。
3、港口整体布局不尽合理,个别港口存在盲目开发和重复建设等问题
近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江西省港口布局规划明显滞后,一定程度上造成个别地区港口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水系内港口布局不尽合理,港口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与利用。
4、水资源开发对航运发展兼顾不够,存在碍航闸坝现象
在我国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下,内河航运与水利水电等相关行业由于在开发目标上的差异,以及开发所属的部门不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不协调的问题。江西省内河航运建设和发展也不例外,如万安大坝虽同步建设过船设施,但作为调峰电站,受发电效益的驱动,电站管理部门往往从发电效益最大化出发安排其调度运行,未能有效兼顾航运的要求,对航运的影响表现在电站不合理调峰,影响到船舶的安全航行,江西省交通主管部门和电站的主管部门协调起来亦非常困难。在许多支流航道上,电站开发以个体或乡镇为主,航道被拦腰切断。
规划的原则
一是规划应注重港口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相互协调,并为港口的发展留有充分的发展空间,以充分发挥岸线资源的作用。遵循“以港兴城、以城促港、港城结合、互相促进、协调发展、港城共荣”的协调发展原则。适应国家战略和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对外经贸交流。
二是港口规划应结合水陆域等自然条件、相邻码头的安全距离,合理安排码头的位置,充分利用宝贵的岸线资源,加强协调,贯彻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针,统筹兼顾水运与防洪、排涝、发电、灌溉、供水等的关系,符合流域综合规划的要求,并与防洪、河道整治、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衔接,提高内河水运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的水平。
三是坚持内河水运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合理和节约使用内河岸线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四是充分发挥内河水运优势,加强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完善综合运输体系。注重航道与港口、船舶以及干线与支线的协调发展。
五是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效益,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积极推进港口规模结构和功能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港口集约化经营,引导形成几个集聚效应突出的港口,满足临港工业发展要求,增强港口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有效带动作用。结合货源、货种、船型、自然条件和水、陆域具体状况,合理划分港区和专业作业区,分工明确,适当集中,避免重复建设和相互干扰。
港口规划布局设想及展望
1、港口层次划分
江西省拥有多达53个港口,但各港口所处地理位置、城镇依托条件和腹地经济发展对航运需求等的差异很大,为此,根据各港区位条件及水运发展潜势,将江西省港口划分为主要港口、区域性重要港口和一般港口等三个层次。
主要港口。根据主要港口的发展条件及要求,对照江西省各港口的区位条件、发展潜势和全国内河主要港口名录意见,确定江西省的内河主要港口是九江港和南昌港。
区域性重要港口。对照江西省各港口的区位条件及发展潜势,确定江西省的区域性重要港口有10个(原含瑞昌、彭泽已经并入九江港,现据发展条件和需要,拟增加都昌、星子港),分别是赣州港、吉安港、樟树港、新余港、鹰潭港、鄱阳港、景德镇港、乐平港、都昌、星子。
一般港口。除主要港口和区域性重要港口以外的其他港口,是江西省内河港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输腹地虽然较小,但各港仍是腹地对外物资交流的重要节点,具有分布面广、运输需求较小等特点。一般港口主要有丰城、泰和、新干、峡江、永修、万安、余干、万年等港。
2、港口布局规划
根据腹地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沿江(河)产业布局与发展、城镇体系布局、矿产资源开发对内河航运的发展需求,适应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和多式联运的发展趋势,注重与全省的航道布局及建设规划相协调,强化有重要城市依托、位于重要航道与公路国道、铁路交汇处的港口布局和发展,尽快提升全省航运的持续发展能力,并结合上述港口层次划分的初步结论,研究确定全省港口的布局规划方案是:形成以主要港口九江、南昌为中心,以赣州港、吉安港、樟树港、新余港、鹰潭港、鄱阳港、景德镇港、乐平港、都昌、星子等10个区域性重要港口为依托,其他一般港口为基础的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全省港口体系。
2.1主要港口
九江港是江西“北大门”,是江西省重要的水路联运枢纽和唯一的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交通条件呈现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九江港的水路交通十分发达,长江黄金水道与南北大动脉京九铁路、赣江国家高等级航道在此交汇。港口发展条件非常优越,可停泊5000吨级海轮。九江港近期发展重点是加快建设城西港区、城东港区、湖口港区,兼顾改建和扩建老港区。
南昌市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浙赣铁路和京九铁路与全国铁路网相沟通,二条国道主干线和三条国道在此交汇,千吨级船舶能够常年通至南昌港。南昌港是江西省重要的水陆中转联运枢纽港。南昌港的区位条件优越、交通十分发达,集疏运便捷。随着江西省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南昌港综合服务能力的不断提高,预计南昌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南昌港的货物吞吐量将持续增长。南昌港近期发展重点是尽快建设赣江两岸沿江快速通道(集疏运通道)和若干专业化港区。
2.2区域性重要港口
赣州港是赣江上游的第一大港,将主要为赣南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煤炭、木材、水泥、石油天然气和建材等大宗货物运输服务,逐步发展成为内外贸相结合、客货运兼顾的综合性港口。
吉安市是江西省重要的商贸中心和旅游城市,也是江西省重要的木材和粮食产地,而且近年电力和建材工业发展也很迅速。吉安港将主要为煤炭、石油、木材、矿建材料等大宗货物运输服务,并逐步发展成为内外贸结合、以货运为主的赣中南地区的综合性港口。
樟树港位于赣江中、下游的分界处,浙赣铁路、赣江和一条国道主干线、一条国家重点公路在此交汇。樟树港一直都是赣江重要水陆中转港口。京九铁路通车后,其运输受到一定影响。樟树市是我国中药材主要集散地之一,是江西省重要的粮食加工基地,境内拥有丰富的盐矿资源。樟树港依托县域城市,又有较好的区位和集疏运条件,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将发展成为腹地国民经济发展服务、为资源开发服务的重要的区域性港口。
受袁河目前航道条件较差的制约,新余港码头设施落后,仅有少量的简易砂石码头,早已无法满足新钢、江西赛维等大中型企业原材料、产成品的进出口要求和城市发展需求。加速袁河开发,改善袁河通航条件,建设现代化的新余港,是新余市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环保、节约型社会,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
由于信江三级航道尚未贯通,鹰潭港现状以简易的码头泊位为主,且大部分为300吨级以下。鹰潭市工业发达、物产丰富,是我国重要的铜业基地,铜冶炼厂、发电厂、化肥厂等大型企业沿江布局,随着信江航道条件进一步改善,鹰潭港作为赣东部地区的第一大门户港,将为腹地经济发展特别是沿江工业带、铜业基地发展提供优质的运输服务。
鄱阳港是环鄱阳湖的重要港口之一。鄱阳港地处湖区,工农业比较发达,水运条件较好,受湖区的限制,陆路条件相对较差,水上客运仍将发有中长期发展需求。鄱阳港将主要为鄱阳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并重点发展矿建材料、化学危险品等大宗散货运输和客运中转服务。
景德镇港是赣东北地区的重要港口。区内交通十分发达,皖赣铁路、铜九铁路、206国道、杭瑞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昌江已达五级标准,可通航300吨级船舶。景德镇是我国著名的瓷都和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景德镇的经济实力雄厚,工业门类齐全,电子、机械等也很发达。
乐平港位于乐安河畔的乐平市,皖赣铁路、昌景省道公路穿境而过,并外接 206国道,交通较为便捷,乐平港将成为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
都昌港是环鄱阳湖的重要港口之一。都昌辖有三分之一的鄱阳湖水域面积,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区主航道近岸,常年可通航1000吨级以上船舶,具有优良的深水岸线。杭瑞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规划中的九景衢铁路、连接福银高速与杭瑞高速(跨越鄱阳湖东西两岸)的都九高速公路将于2012年动工建设,交通将极为便利。商贸物流、旅游、生态农业(渔业)和特色农副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产业是其主导产业。
星子港是环鄱阳湖的重要港口之一。星子港位于都昌港西北,与都昌港隔湖相望,湖区主航道近岸,常年可通航2000吨级以上船舶,具有优良的深水岸线,是鄱阳湖连通长江的门户港。福银高速穿境而过,与九江市庐山区接壤,经由快速通道至九江市区仅需30分钟,交通极为便利,适合建设鄱阳湖水系中转换装枢纽港,是长江港口的有益补充。
结论
本文结合江西省水资源的特点,分析了江西省的港口及航运现状及存在问题,借鉴国内外港口布局规划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江西省港口规划布局的原则及设想:以服务沿江沿湖产业发展和高效现代化的内河航运体系建设为目标,依托长江、以鄱阳湖为中心,港口与航道规划相适应、层次分明的港口布局总体设想。江西的经济社会发展对加快江西内河航运十二五规划建设步伐有迫切的需要,希望本文对江西内河港口航运的规划、建设和发展有所帮助。
【班级布局规划】推荐阅读:
学校布局规划方案11-09
仓库布局图规划方案09-10
某市养老设施布局规划09-27
乡村振兴空间布局规划10-11
商业网点空间布局规划10-08
职业生涯规划书布局12-08
休闲农业规划布局的若干原则09-20
医院病案室区域的规划与布局06-14
大洛中心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情况汇报10-13
平安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