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课学习心得体会

2024-06-09

心理健康课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8篇)

1.心理健康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

我和很多 我一样有着很多心理问题。首先是目标失落与确立的冲突。中学阶段,我有一个具体目标:考大学。随着“上大学”这个直接、实在、确定的目标实现,我开始寻找新的目标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但是由于对大学生活缺乏了解,所以,确立目标时产生了许多心理冲突。首先,“理想的大学”同“现实的大学”之间的矛盾使我产生了深深的目标失落感。以前在我心中大学是一座充满诗情画意的殿堂,刚入大学时也十分兴奋、愉快。但兴奋和激动之后,却发现现实中的大学原来是如此的平淡、枯燥,“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日复一日无限循环。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带来心理上的不平衡,引起心理冲突。其次,大学培养目标的“高”与“空”使我对目标难以把握,觉得很困惑和迷茫。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可我却感觉目标的内容比较空洞,目标的阶段性也不明确,我完全不知道如何按照目标来设计和规划自己。另外就是自豪感与自卑感的冲突。高中时候我是班上的佼佼者,我带着优越感和自豪感踏入大学校园,但很快我发现,在强手如林又需要较好自理能力的新环境中自己的优势已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无法面对挫折的自卑感。还有理想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的冲突。理想中的我是站在一个很高的位置的,因为社会对我的期望很高,也与我自己曾经优越的地位有关。而现实中的社会认同是不以自己的设计为转移的,当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高时,我不免会产生产生心理冲突。刚开始面对这一切,我茫然不知所措,后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给了我很大的帮助。面对目标失落与确立的冲突,它教会我

要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不能单靠被动地顺应环境,须主动地去适应环境,保持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首先,一个人要能对自己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然后,客观认识个人能力的优势和劣势,确定适合自己的追求目标,既不轻易否定自己,也不过高的估计自己,尽量保持适中的自我期望水平。在处理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的心理矛盾上,它教会我在全面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对影响自己成长的主要心理压力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主要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学习、努力提高,适时调整。它鼓励我积极投身实践活动,走进外面那个纷繁复杂的“课堂”,经风雨,见世面,在实践中受到磨练和考验,从而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并从中获得社会经验,正视人生舞台后面的许多真实情景,领悟人生的哲理。

这门课程帮助我培养健全的人格。它教会我要勇敢的剖析自己,通过自我剖析我发现自己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人格偏差。我性格上太过于执着近乎偏执,在这门课程的指导下我避免了走向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误区。以前我处理问题我总是比较武断,很难听取别人的意见,更听不进任何批判意见,对别人也缺乏信任感。所以有时候总是会犯错误,但是又很难反省自己。因为这样在人际交往上我会面临很多尴尬,人际圈也越来越小,甚至连好朋友也没有几个了。在心理课上,通过老师的教导和书本的指导,我慢慢的开始正视自己。我开始尝试着去听取别人的意见,我开始感受到思想交流的乐趣,虽然还是会偶有摩擦但是那是思想碰撞的火花。通过学习我掌握了一些人际交往的

技巧,并通过这些技巧的灵活运用我的人缘又慢慢好起来。我知道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赖于相互的了解,相互了解有赖于彼此思想上的沟通。因此要注意常与人交谈,交换看法,讨论感兴趣的事情。这样,可籍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降低内心压力。沟通时,语言表达要清楚、准确、简练、生动。要学会有效聆听,做到耐心、虚心、会心,把握谈话技巧,吸引和抓住对方。我也克服了我的依赖心理。以前我总是缺乏独立性,经常感到自己无助,无能和缺乏精力,害怕被人遗弃,将自己的需求依附于他人,过分顺从他人的意志,要求和容忍他人安排自己的生活。通过这门课程我学会了几种解决方法。习惯纠正法。依赖型人格的依赖行为已成为一种习惯,所以首先必须破除这种不良习惯。清查一下自己的行为中哪些是习惯性地依赖别人去做,哪些是白作决定的。我每天作记录,记满一个星期,然后将这些事件按自主意识强、中等、较差分为三等,每周一小结。对自主意识强的事件,以后遇到同类情况应坚持自己做。例如某一天按自己的意愿穿成熟的衣服上课,那么以后就坚持穿成熟衣服上课,而不要因为别人的闲话而放弃,直到自己不再喜欢穿这类衣服为止。这些事情虽然很小,但正是我改正不良习惯的突破口。重建勇气法。我开始选择做一些略带冒险性的事,每周做一项,例如:独自一人到附近的风景点做短途旅行;独自一人去参加一项娱乐活动或一周规定一天“自主日”,这一日不论什么事情,决不依赖他人。通过做这些事情,增加了我的勇气,改变了我事事依赖他人的弱点。

这门课程帮助我规划人生,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人生的确需要规划,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一定要想好自己的一生准备做些什么样的事,按自己的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向踏实的人生目标靠近。刚听说“规划人生”这个概念,我的眼前一下子就亮了好多,这的确是个伟大的提议。人的一生如果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永远是随波逐流,得过且过,过一天算二响永远都不知道自己会走到什么地方。有些时候,理想也等同于我们的目标,但只是有了理想却没有认真规划,在实现的路上歧路多多,看着是大道,走的是岔道,计划往往赶不上改变,到头来感叹行路难,安慰自己已经追求了过程就不要太再意结果。这是理想与现实出入太大不得不给自己的安慰。而如果你的确认真规划了你的人生,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即定的目标,如果过程出现了偏差就及时改正,始终让自己的目标在现实的征途中存在。一旦紧咬目标,你会发现你有战无不胜的力量,而且会努力为自己的最终理想而奋斗不已。目标清晰与昏昏噩噩根本就是两种不同人生的选择,规划好你的人生,你会奋不顾身地为理想而努力,而你行动的动力,也是你每一个阶段不同的规划目标。所以一个好的人生规划太重要了,而这门课就很好的帮助了我。步骤一是发现或搞清楚主要人生目标是什么。在不断的自我提问中确定自己的目标。步骤二是当能够用一个简单的句子表达出我的人生目标了,那么就可以着手准备实现这项目标了。在这方面,职业的选择就是我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职业是一个工具,是帮助实现终极目标的工具。规划自己的职业的重要性,就像将军筹划一场战役一样,也像一个足球教练确定一场重要比

赛的作战方案一样。步骤三是在弄明白了我的职业将会帮助我实现人生更大目标之后,我着手考虑我的人生和职业规划中的具体细节了。这时候需要有一个详细的个人职业发展计划。这个计划可以是一个五年的计划,也可以是一个十年、二十年的计划。步骤四 是在形成了上面的具体的短期的目标之后,就可以策划一下将如何去达成它们。步骤五就是行动了。这会是所有步骤中最艰难的一个步骤,因为要求停止梦想而切实地开始行动。我们知道良好的动机只是一个目标得以确立和开始实现的一个条件,但不是全部。如果动机不转换成行动,动机终归是动机,目标也只能停留在梦想阶段。要想实现人生的终极目标,有两个方面的陷阱需要谨慎避免,一个是懒惰,另一个是错误,哪怕是小的错误。懒惰是事业成功的天敌。很多人不息地奋斗一辈子都没有能够完美地实现自己人生目标,更不用说懒惰者了。要想有一个无悔的人生,除了认准目标外,还要集中精力全力以赴。最后就是不断地修改和更新人生和职业发展目标。人生目标的确定往往是基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的。这样的环境和条件总在变化,确定了目标也应该做出修改和更新。

人的灵魂是思想,而思想的基础是心理。这门课程帮助我塑造了一个自由高尚的灵魂,为我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指导,为我的未来照亮了道路。

1015201-18 阳丽君篇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心得体会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心得体会

大学生之前的我,对未来充满憧憬,但也有许多心理问题。在中学阶段,主要的是为自己的学业努力,时间基本上被学习占用了。随着“上大学”这一个目标实现以后,在那三个月暑假的休息中,自己一心忙着玩耍和旅游,却忘了对大学生活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一直幻想着大学是一个美好的地方,到了那个地方后,我就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要做些什么什么事情,学些什么什么东西。“大学”这两个字让我对未来的生活遐想很有激情,更有味道。

就这样,在夏末秋初的季节,我进入了我的大学,但当我准备确立自己的大学目标的时候,自己就产生了许多心理冲突。“理想的大学”与“现实的大学”之间有很多的差别,在中学的时候,我心中幻想的大学是一个天堂,是一个快乐,幸福,令人流连忘返的地方。但是刚来大学的湿乎乎比为有当初想象的那么浓烈的兴趣和动力接触,追求什么。发现现实中的大学原来是如此的平淡、枯燥。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日复一日无限循环。周末清一色呆在寝室和网吧。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带来心理上的不平衡,引起了心理的冲突。起初一直因为没有适应这种情况而很急切,从而内心空白,继而情绪和斗志低沉。在大一第一学期的时候,这种“空白”的生活使我更加沉闷,而我则把自己沉溺在网络游戏之中。自从室友介绍了“英雄联盟”这款游戏后,从此我就开始“堕落”了。而且这款游戏中的各种“坑”培养了我的坏脾气,我从来没有发现我这样的坏

脾气,自从与家人交流的时候出现这样的状况,我才知道我在大学的变化很大,是坏的变化,而不是好的变化。从以前不恋游戏的我变成了网吧的常客,从以前酷爱篮球的我变成了差点说出从此不打篮球的懒散鬼,差一点就对不起我的偶像麦迪了。第一学期的学期考试中,我的高等数学挂科了,被家里人批评了一道,使我的心情更加沮丧。我心想着,这难道就是我心目中的大学?顿时,我的心情又摆上了一道黑云。

自从上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以后,我领悟到了许多。这门课程给了我很大的帮助,面对目标失落与确立的冲突,它教会我要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因为大学与中学、小学不一样,在中学、小学,有着家长和老师的监督和帮助,有着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而大学截然相反,在这个地方,自我观念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家长和老师不可能一直帮助和监督你,这样的生活只能靠自己。心理健康课与大学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谈到的大学生宿舍关系,大学宿舍里寝室之间同学们的人际关系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也同样影响着我。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不能单靠被动地顺应环境,需主动地适应环境,保持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心理健康课还让我学到了一点:人处在社会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坎坷需要经历,有的人从此一蹶不振,我发现我差点就成了这种人,也有的人在打击之后变得更强,有的人永远悲观,所以他一事无成,而有的人在每次挫折之后都暗示着自己“我能行”,所以他终将成功。总结出一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和乐观的态度,才会将你引向成功。

这门课程还帮助我培养勒健全的人格。它教会我要勇敢地剖析自己,在这门课程的指导下我避免了走向人格的误区,我慢慢地开始正视自己,通过学习我掌握了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并通过这些技巧的灵活运用我的人缘又慢慢好起来,我从这就知道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赖于相互的了解,相互了解有赖于彼此思想的沟通。这改变了我平淡、枯燥的生活,减少了上网吧的次数,对篮球的兴趣爱好又大大提高了,促进了我和同学、室友的交流。心理课的老师很用心,教育方式也不同,教我们怎么站在不同的位置看一些事,怎样对待和父母的争吵。上课的老师很棒,很详细,很活泼,上课没多久,同学们就被老师感染了,也都活跃起来。经过上课,我的知识更丰富了,办法更多了,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会按老师教的方法合理去对待每一件事,打开心扉与别人沟通,不与别人产生隔阂。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之中,我学会了规划自己的人生,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人生的确需要规划,刚进入大学的我们,一定要想好自己的大学规划,该做些什么,要做些什么。按自己的规划和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地向自己的人生目标靠近。在第一个学期,我们就写了一篇大学规划,在那一个“堕落”的时间段,我发觉我与自己的大学规划“脱了轨,”所以我要把自己摆正方向,努力向前。有些时候,理想也等同于我们的目标,但只是有了理想却没有认真规划,在实现的路上歧路多多,看着是大道,走的是岔道,计划往往赶不上改变,到头来感叹行路难。每个阶段都有自己既定的目标,如果过程出现了偏差就及时改正,始终让自己的目标在现实的征途中存在。这恰恰可以攻 破我大学第一个学期的生活困惑,所以一个好的人生规划太重要了,而这门课就很好的帮助了我。

我认为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点额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地融于集体,能很好地适应坏境。

所以通过所有的总结,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

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遨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情。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

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

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通过学习心理课骂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我的性格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学会了去关心他人,去了解别人,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也比以前周到得许多,在朋友心情不好的时候能给予及时的安慰以及开导。也懂得了用正确的方法去自我调节,伤心的时候,我会自己安慰自己;成功的湿乎乎,我会告诉自己不要太骄傲;失败的时候,我会告诉自己不要气馁。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这门课程让我更准确地认识了自己,也拥有更多的信息使自己在大学四年中过得充实又味,也更有信心创造美好的未来。

不得不说心理学是神奇的。虽然这学期的心理健康课已经结束,但是它带给我的却是无限的。心理课是有限的,但它的知识却是无限的。它给我塑造了个自由高尚的灵魂,他给我照亮了未来的道路。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我们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我们真正懂得:要篇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心得体会

大学生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大学生健康问题是我们大学生目前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大学生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经过了几个礼拜的学习,我学到了许多有关于大学生健康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健康问题。下面就是本人学习之后的心得体会:

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相比生理而言,心里健康就尤为重要了,故只谈心理方面的问题。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那么,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呢?其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第一,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二,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第三,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第四,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大学生在必要时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学习了这门课程后感觉到受益匪浅,对我以后的生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心理健康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二

一、微课学习需要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动机和意志

微课环境下学生的学习, 更多的是个性化与自主性——个性化的时间、个性化的环境、个性化的动机、个性化的方法, 是学生自发主动建构的一种自我调节学习的过程。这一过程受学习动机、方法、时间、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较强, 对学习目标有认同感, 自我调节学习的能力就较强, 而学习动机较弱的学生, 学习目标是外界强加于他的, 如果自己不主动调整, 或者不能接受外界的监督, 很快会产生厌倦、挫折与焦虑, 致使学习滞后, 甚至不能坚持自我调节学习。换言之, 微课学习是自我调节学习, 是一种运用恰当有效的技能和策略管理学习的过程, 学生需要掌握有效的管理时间、组织学习、完成任务的策略和方法, 像动机、意志这些非智力因素是学习发生的内驱力, 制约着学生的微课学习过程。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从来不是外界强加的, 它需要通过认知能力的作用对知识进行内化, 需要动机、意志、兴趣等动力系统的支持。微课学习脱出课堂教学的广众性, 呈现出一对一教学的单受众性, 它除了具备课堂教学的一般特征, 还有它的特殊性, 学生不再被限制在教室里, 可以自由自在、随时随地进行不同的时间选择、环境选择和学习内容的选择, 一旦学习行为发生,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要受目标、兴趣、情绪、情感、意志、性格等影响。对微课学习的计划制定、修改, 学习进程的积极、自觉的调整, 学习效果的评价、反馈, 都是学生为保证微课学习成功、提高微课学习效果、达到微课学习目的的自我调节。所以, 明确的学习目标、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成为微课学习的首要条件——进行自我监控, 拥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确立学习的具体行为结果、实现目标的策略、对学习的信念等心理过程所表现的外显行为都要围绕着实现学习目标、取得学习结果进行。

二、微课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主动思维、拓展思维深度

培养思维能力总是从问题产生开始的。学生在微课学习时把自己置身于问题之中,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主动的意义建构, 在反复思考和实践检验的循环中学习知识。这期间学生的思维过程始终指向一定的目标, 形成一个心理图式:设定问题、思考方案、解决问题、修正方案、检验方案、达到目的。学生要注意微课呈现的概念, 要记忆概念的推演过程, 既有形象记忆、又有语义记忆, 进而产生思维, 对微课内容加工编码形成自我的意义建构。这种意义建构, 或者说思维能力的发展, 不同于传统的学校课堂学习, 它是在学生自主调节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 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智力操作的基本形式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发生在独立于传统课堂之外的微课学习中。

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就微课学习而言, 是让学生在过程中了解概念的内涵、外延、形成过程, 了解思维过程中的分析、判断、归纳推理, 了解知识点或技能之间的联系、异同, 在整理归纳中系统化和具体化地掌握知识或技能, 并抽象出一般的规律性的要点, 认识事物的本质。人的思维能力之所以有创造性、预见性和超越现实的非凡能力, 是因为人可以运用抽象概念进行判断、推理, 得出命题和规律, 在对现实的反映中, 多层次概念的信息处理使思维在深度上得以发展。由于微课学习是一种自我调节学习的过程, 学生的思考能力在环境和行为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 明确的学习目标、良好的学习动机及克服困难的意志也促使学生坚持独立思考, 发展主动思维、拓展思维深度。

三、微课学习的学习策略

微课学习的学习策略是伴随着学生的微课学习过程而发生的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是一种为提高学习效率, 对信息进行编码、分析和提取的智力活动, 是选择、整合、应用学习技巧的一套操作过程, 体现在学生对学习时间的管理、学习环境的管理、学习动机的管理、学习工具的利用、学习资源的管理等方面做的管理策略, 也体现在学生对自我认知过程的认知, 如, 微课学习中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微课学习的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微课资源的策略, 这是一种帮助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 以适应自己需要的学习策略。

作为自我调节学习, 微课学习的认知活动需要学生能够及时地对学习过程给予评价、反馈, 正确评估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 及时修正、调整学习目标与动机, 认知策略的选择让学生在微课学习时可以有较高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 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学生要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或复述学习材料, 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 这种复述策略恰好利用了微课的可复播性。另外, 短时记忆的记忆广度为7±2, 而微课以短小见长, 知识容量小, 便于进行操作的记忆策略, 使学生在形成知识的组织性框架的同时, 拓展了思维深度, 深入理解了知识的本质意义, 加强记忆、提升了学习效果。

3.心理健康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三

关键词: 学习行为 学习心理 行为分析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可以通过行为表现反映。“课堂教与学的行为分析是当代课堂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是教学研究从理论走向实践,从抽象转向可操作的重要桥梁”[1]。

目前,公开课与常态课及学生心理和行为的文献研究,国外主要是研究如何改变和控制学生的问题行为[2]。国内多数文章都是在批判公开课的“演戏”和常态课的乏味[3],有些文章倡导将二者融合——公开课“常态化”,常态课“公开化”。而对于在公开课和常态课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行为的分析研究关注不足,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仍不多见[2],尚未形成一种与国内课堂教学研究相宜的方法,难以对实践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4]。

基于此,本文针对学生在常态课和公开课上的学习效果差异,尝试具体描述学生学习行为的差异,并分析其产生的因素,以便更好地促进常态课教学。

1.学习行为的概念界定

专家对于学习行为的内涵有各自不同评定。冀芳认为:学习行为是指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2]。高巍认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是由教师组织、引导和调控的,教师行为是学生发展的外在依据[5]。教科书中对学习行为是这样界定的: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环境因素作用下,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6]。笔者认为,这一概念阐述的共同点是:学习活动中的一系列行为表现。

目前,在对公开课的争议分析中发现,“公开课”的功利作用被人为地过分夸大。然而,在笔者的课堂上,公开课与常态课一样,没有刻意加工,但学生的学习行为存在明显差异。

2.公开课与常态课的学习行为差异

笔者选择了四个行为项目作为观察维度,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观察,尝试进行总结,具体行为表现见下表(学生学习行为分解表)。

学生的行为表现差异反映了怎样的心理状态?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3.产生行为差异的因素

开设公开课的班级,经过了精心布置,教师也是穿着讲究,精神抖擞,最大的区别就是公开课的班多了听课的老师。然而,产生差异的最根本原因,笔者认为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3.1充分的“备”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课前都进行了精心准备。对学生来说,无论是知识的准备还是心理的准备都是最充分的;对教师来说,笔者觉得更多的就是心理的准备。教师们在同行中都有好强、被认可的心理,愿意将自己的最高水平展示出来,因此,公开课上教师的投入度更高。教师无论从语调、表情还是动作都能给学生一种积极力量,感染学生。

3.2精彩的“展”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感觉有那么多的人在关注自己,他们发自内心地愿意展现自己,不愿意在那么多老师面前丢面子。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因为有充分准备,所以他们的展示很自信,也很精彩,这正是中学生的年龄特质。然而,在常态课上,我们也许忽视了学生喜欢展示、表现自己的本性,习惯了“灌输”,而学生好像也习惯了公开课上的“展示”。

3.3欣赏的“评”

教师在公开课上经常会说一些真诚温馨的话语,无疑给学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建立和谐、平等、民主师生关系的有效保证。在公开课上,我们少了常态课的批评、指责、说教和啰唆,多了中肯的表杨和赞许,这也许是形成课堂良好教学效果的根源。

4.给教学的建议

心理学研究认为,高度信任者比低信任者更倾向于合作,也更容易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7]。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从而感染、吸引学生;多鼓励赞美学生,营造和谐、民主、愉快的课堂氛围。

其次,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而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主要靠教师调动,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避免学生出现被动、消极情绪,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2]。

最后,公开课的高效主要归因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常态课是主体,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我们应该利用公开课的优势改进常态课的不足,使二者和谐共存,以便更好地促进常态课教学。

参考文献:

[1]曾继耘.差异课堂教与学的行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J].2010,30(9):42-46.

[2]姚纯贞,米建荣,王红成.国内外“学习行为”研究综述[J].教学与管理,2009(10):48-50.

[3]庞玉莲.常态课上的尴尬与精彩[J].语文教学通讯,2013(1):54-55.

[4]张建琼.国内外课堂教学行为研究之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2005,32(3):40-43.

[5]高巍.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的关系解析[J].教育研究,2012(3):100-106.

[6]朱正威,赵占良.生物学(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2.

4.学习心理课的心得体会 篇四

1.两人背起游戏

从一开始,老师虽然把要求讲得很清楚,自己也听到了,但是没有进到自己心里,没有转换成自己大脑的指令,或者说有很大一部分要求还是停留在耳朵里,所以刚开始和郑老师一起做的时候,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蹲下去的时候还好,坐下之后就起不来了,是在单打独斗,自己的目标就是站起来,自己还很努力、极力地想站起来,至于同伴,她似乎与我无关,只是知道我还要和她手心对手心。第二遍,在马老师再一次重复要求后,自己的心安静些,虽然马老师一再强调不要用语言,还是和郑老师语言沟通,达成一致,关键在相互用力头靠头,背靠背,要都用力。刚开始我能感觉到,我们相互彼此还是有些没完全把自己的背交给对方,没有完全把力量通过后背给对方,好了很多,还是基本完成了动作。第三遍,虽然不那么完美,还是成功了,轻松,协调,对方的后背是那么让我心里感觉有支撑,安定,感受到对方后背的力量,感觉到她在充分靠向我的背。

马老师在总结点评时说的,我有一点体会到,就像来访者做咨询,就像这个背起游戏一样,咨询师应该充分感知对方,感知对方的表情、眼神、动作、身体语言等,要敏感,要有迅速敏锐的感觉。不能像背起游戏中,我给对方支招,告诉对方要怎么怎么做,我比你理解马老师的要求理解的更透彻,你按我说的去做没错,我们准能站起来等等。这就像马老师说的,做为咨询师在咨询中这样做,就是在贩卖自己的知识,以最便宜的价钱贩卖给来访者,是剥削吧,或者是不道德,不知道用什么词合适。要学会用身体做咨询,其实人的潜意识在骨骼里,在血液里。还说到,我们常常会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处理一些事,我是有资格的,有经验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我是半个专家等,其实资格就是一种面具,不知道是不是一种防御,对《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看的很艰难,很多不理解。

2.对来访者要等量齐观的看到他/她的痛和好,感受做咨询师要理性、敏锐、冷静、全面、客观、洞察力强、柔软又刚强犀利。

3.往往沉浸在痛苦里的人,是有比痛苦更大的东西或者说其实自己是有比痛苦更大的本事支持着自己。比如,要装10升的水,装这10升的容器一定要大于10升。所以我会因为一些事感到痛苦,现在和未来可能都会,但是我要看到觉察到那个比痛苦还大东西。

4.说话声音,常常说话声音过大,习惯大声说话,人就会缺少思考,少了情感的东西,是机械的苍白的,冠冕的,让我想起偶尔听到朝鲜播音员的那个状态。让声音携带情感吧。

5.手触对方肩感受对方呼吸的活动,三次变化的活动,是一种真切的体验,是用语言不能说清楚的,只有体验了才有感觉,不知道马老师怎么想到这样一个方法。通过手指感触对方的呼吸,做调整变化,让我感知到,与同伴相通的感觉,心灵的相通,就像马老师讲的“顺”了就面色如水,就像顺字一样,左边一个水右边一具面字。身体的接触可传达心灵的东西,这种传达、感受、相通比语言更让对方信任,传达的更完全、清楚、真切、可靠。同时在呼吸反向按压对方时,那种不舒服,想改变控制对方,和被要改变和控制的感觉,有要么斗一斗,要么顺从的感觉。另外在第二次活动中,我有手指轻微的按压来和对方呼吸一致,让同伴感觉很舒服,就像马老师说的一样,用力,让对方感到应该好像是变了,又好像没变,而不是让对方感到明显的变化,让对方跟前你的动,而在场,与你同频,你与对方是通的。在咨询时这应该很重要,是基础、前提吧。

6.人出生就会有濒死感,马老师讲到的一些东西是我从未听说,也从未想到,从未意识到,人出生,顺产儿,经过挤压,这种不安全或者说死亡的感觉应该是有的,只是小小的婴儿不能说出不能意识到,但是他/她是会有身体记忆的。想想我自己应该是会这样的吧,身体里应该是有这种记忆吧。婴儿出生从不呼吸到呼吸,从在羊水里到出生后没有羊水的缓冲,人与生俱来是怕死的,所以人是有死亡焦虑死亡恐惧的。

细胞分裂也是有痛的,只是我们成人现在说不出来,小小的卵细胞如果会说话,当精子冲破她的时候,她应该会感觉到痛的吧,这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要去想的事情。就像在竹林中,晚上可以听到竹子生成的声音,我们要有心听到身边的事物,听到周围的“声音”。

7.古时候要父母对孩子“慈爱”,现在的父母的确是只有养没有育,不是慈爱,要么是溺爱,要么是乱爱,要么是控制甚至打骂,身体和精神上的打骂。父母要有慈心,温和的去关注孩子。在教育孩子时要先把自己的情绪处理好,先处理好自己的“移情”,不要投射到孩子身上,这一点真的很重要,深有体会。

8.有关呼吸,初步掌握了先呼后吸的方法,的确不一样的感受。之后讲的《大学》开篇,三纲,八目,以及《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以及八卦,尤其八卦,对我来说信息量太大,还待来日再有耳福听马老师讲,自己到了一定的火候再去研读。初步的感觉到,宇宙应该是本来就在那,一切的一切都是已经在那儿了,一切都是注定的,或许那是天机吧,或许人类应该有资格去知晓。只是我不知、不觉,像大多数人一样浑浑噩噩一生。似乎也没有能力去了解、理解、懂得。但愿此生还有时间和机会去了解。

不管怎样了解了,大学的大是心量大,无外,无边际,有很多用否定的方式去表达肯定的意思,这个说法思路倒是有意思。止于致善,止是心的变形,止就是心,是专注,是目标,只要专注就有定。善(字形的变化说不清),总之是太好了,把一件事做的合适,把所有合适的点串起来就是善。这个观点,对我们现在的育儿是一个有力的方法,只要我们把好的做的得足够多即可,发展好的,而不是改造差的(虽然对无奈的现实有点理想化),不以改变为目标,而以发展为目标。无论是在教育。企业的管理等方面都是实用的。

学而时习之,学字既开悟,了解天地宇宙。学字上面的日和爻的具体解释,我就不清了。下面的子字既是开始又结束,子时,零点,是上一个时辰的结束又是下一个时辰的开始,其实就是无始无终,也就是当下吧(人应该要培养初心)。时既时空,时间、空间、地点、情境,习既做到。所以人首先要开悟,了解宇宙万物是怎么回事。

5.心理健康课11学习的乐趣 篇五

一、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增强对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准备

字谜答案 扇形的小苹果找座位图 四组数学口算机 录音机 配乐录音带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今天我们先来听一段录音故事。(播放麦克斯韦小时候的故事配乐录音)2.学文明理

提问:谁来说说小小的麦克斯韦为什么喜欢提出许多问题?(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麦克斯韦对什么事情都好奇,都想知道究竟,这是一种学习的兴趣。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学习的兴趣,麦克斯韦最后城为了英国著名的科学家。许多有成就的人,他们从小对自己身边的事物有极大的兴趣。衣同学们看看书上还为我们介绍了其他的人。(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中有关达尔文及严文井的故事)

教师:听了刚才的故事,看了书中的课文,请同学们说说看书的想法。(学生自由发言)3.活动明理

(1)请同学们分组说说自己的兴趣是什么?说完后再选一名代表给全班同学说说你们组的发言情况。(2)做个放松小游戏

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字谜条幅粘贴在黑板上,请学生猜。将学生猜中的答案随时粘贴在字谜的旁边,并为猜中答案的学生发一颗智慧星。(3)谁来帮助苹果娃娃

分别将扇形的填字游戏及写有“青、晴”等文字的苹果贴在黑板上,谁给苹果娃娃找到座位,就请谁把苹果娃娃带到他的座位上。(4)开个小擂台赛

分别出示口算比赛题,每次两名同学比赛,看谁能当擂主,教师为擂主颁发证书。

(5)想想自己最感兴趣的课有哪些?把它填在书中的表格中,填写完后再想一想自己为什么会喜欢这些课?对自己不喜欢的课,想个办法使自己对这样的课有兴趣。最好能将这个办法写在表格后面。4.总结全课

6.心理健康课心得体会 篇六

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资料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

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构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此刻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终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

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此刻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此刻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境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构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供给给学生的文化知识,仅有经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构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构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坚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梦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靠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构成心理障碍,异常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

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

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齐,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坚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坚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当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当贴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则必须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必须的成功。

(一)建立进取的自我观念,激发自我潜能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核心在于自我观念问题。在团体情境中,成员之间经过个体的自我分享,会意识到原先别人的许多问题与一向困扰自我的.问题是相似的,这样就会减轻心理负担,改变不当的自我评价,建立进取的自我观念。此外,团体中每个人为寻求改变而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提高,对于其他成员都是一种鼓励,能够增强自我解决问题的信心,激发自我潜能。在团体中构成新的自我观念,在团体活动结束后也会促进个体更好地与所在群体的互动和协调。

(二)纠正心理偏差,促进心理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团体心理辅导的进取目的在于发展的功能,这是咨询心理学遵循发展模式的直接体现。经过团体活动能够改善成员的不成熟的偏差及行为,促进其良好的心理发展,培养健全人格。尤其是学校团体心理辅导能给予正常学生以启发与引导。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能够创造一种安全。温暖。可信任的气氛,这种气氛会促使成员自我表露,在团体中将与自我有关的事情表达出来与他人分享。团体中的分享,能够促使成员多角度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团组成员的相似境遇使得团体成员不会感到孤独。无助和另类,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满足必须的心理需要,消除一些心理压抑感,合理宣泄情感,在互动中成长。

(三)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基本形式。人际交往的体验如何,是影响个人社会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心理学家丁瓒曾说,所有心理问题都是由人际关系的不适应造成的有关资料显示,人际交往困惑是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每一个人都需要培养人际沟通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团体训练中,成员能够学习如何有效地交往,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做决定,怎样表达自我的意见等。经过小组成员相互作用的体验,学习对自我。对他人。对团队的理解和洞察,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人际关系的技能。

(四)增强团体凝聚力,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团体凝聚力是指团体对个体的吸引力和个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团体凝聚力的强弱对组织的管理有重要影响。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各种活动有利于增强团体凝聚力,在团体中,成员经过分享经验或竞争,彼此之间达成共识,增进理解,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从而增加成员对团体的认同。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许多人已经进行了很好的研究,辅导方向上也由最初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逐渐向心理品质的各个方面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研究方向也由治疗团体开始转向了发展性团体,这些都是进取变化。

7.心理健康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七

关键词:说课比赛,教学理论,教学水平

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 我校教务处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了说课比赛, 促进了教师对教学理论的学习, 也促进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在此基础上, 学校按要求推荐两名教师参加全市中职学校说课比赛, 均获得一等奖;推荐5名教师参加全省信息化教学比赛, 也取得了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的好成绩, 本文就说课比赛谈一点体会。

1 说课要以教学理论为基础

1.1 说课的三要素四原则

要明确说课三要素, 即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要这样教。说课要坚持4个原则, 即科学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实效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1.2 主要的教学理论

(1)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四阶段论”: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其主要特点是将心理学运用于教学中, 发挥教师的中心作用, 使课堂规范化, 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 缺点是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五步法”:疑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其主要特点是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个人探索来学习,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缺点是不利于学生系统学习知识。

(3)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改进杜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发现法”, 主张发现知识和传授知识在教师控制下取得恰当平衡, 缺点是教学现代化要求高。

(4)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教育学》, 重视智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其将教学过程总结为三中心 (教师、教材、课堂) 五环节 (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 发挥了传统教学的优势, 纠正了忽视系统传授知识的偏差, 缺点是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5)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了“过程最优化理论”, 简单概括就是使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具体化, 制订计划时选择最优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教师和学生一起执行计划、分析结果。

1.3 主要的教学评价理论

(1) 美国的教育家拉尔夫泰勒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教学评价原理和课程编制原理, 这两个原理也称为“泰勒模式”。其认为“评价是一个确定实际发生行为变化程度的过程。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在他看来, 教育目标是课程评价的出发点和依据, 是进行课程评价的决定因素。选择目标、表述目标的过程也成了评价的一部分。强调目标在评价中的突出作用是泰勒评价模式的一个主要特征。泰勒在其里程碑式的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 在规划课程时, 首先必须思考如下4个问题: (1) 学校应该追求哪些教育目标? (2) 我们要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目标? (3) 这些教育经验如何才能有效地加以组织? (4) 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是否已经实现?

(2)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继承发展了泰勒的评价理论, 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三大类, 构建了“教育目标分类学”并将其作为评价的依据。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 布鲁姆把教育目标分为知识、情感、技能3个领域。

2 说课要深入分析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 是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

2.1 教学目的与目标的区别

第一, 从依据看, 教学目的的提出仅仅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教学目标的制订除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之外, 还要依据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提供的参照系和当地教学的实际水平。

第二, 从主体看, 教学目的是对教师要教什么的说明, 着眼于教师的教, 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描述的, 是对教师活动的一种期望, 但其结果是否符合这种期望却难以预料和检测。教学目标则着眼于学生学习的结果, 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描述, 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规定, 是学生必须达到的要求, 它不仅对教师适用, 对学生也是必要的、适用的。

第三, 从使用的动词看, 对教学目的的描述一般采用“了解、领会、体会”等描述心理过程的内隐体验动词或“掌握、应用”等词语, 因而比较抽象、笼统、模糊, 教学目的是否达到不易测量。而对教学目标的描述则多采用“说出、写出、归纳”等表述特定动作的外显行为动词, 意思具体, 深广度明确, 具有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可通过测试来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第四, 从作用的对象看, 教学目的只对教师的教有直接指向作用, 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而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有直接的指向作用, 能使教和学目标一致, 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五, 从结构层次性看, 教学目的往往是孤立的、单一的结构, 缺乏明确的层次与序列, 因而课堂教学深度与广度的确定只能取决于教师本人的业务素质, 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而教学目标则将较为复杂的学习行为分解为从简单到复杂、序列分明的几个部分, 它不但规定了教学活动应达到的最终结果, 而且提出了达到这一最终结果的一般教学活动的程序, 即通过对简单行为的逐个实现达到对复杂行为的最终实现, 因而对教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有明确具体的指导作用, 确保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2 教学目标的4个层次和3个维度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把教学目标分为4个层次,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通过课时目标达成单元目标, 通过单元目标达成课程目标, 通过课程目标达成专业培养目标。3个维度从课程目标说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课时目标说就是知识、技能、情感。课时目标比课程目标更具体, 是课程目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体现。

2.3 教学目标的描述

教学目标的描述包括4个方面: (1) 行为对象; (2) 行为动词; (3) 行为条件; (4) 教学标准。行为动词力求准确、可操作、可检测, 如说出、背出、写出、会做、能完成等。

3 说课要明确的基本环节

说课通常为5个环节:说学情 (学情分析) 、说教材 (教材分析) 、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教学反思。前3个环节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三要素:了解学生、钻研教材、研究方法;后两部分也就是教案的内容。

(1) 说学情主要说3个方面: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性格特点, 目的是体现两个教学原则:可接受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2) 说教材也要说3个方面: (1) 地位与作用。从教学目标、岗位需求、资格考试、技能比赛及与相关课程的联系认识本次课的重要性。 (2) 教学目标。从知识、技能、情感3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 (3) 重点与难点。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内容准确把握重点、难点。

(3) 说教学方法包括两个方面: (1) 教法———教师怎样教?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 学法———学生怎样学?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 学生宜采用怎样的学习方法, 这种学法的特点怎样?如何在课堂上操作?学法指导要能体现学习规律、学习原则以及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学习基础等。

(4) 说教学过程设计包括6个方面: (1) 导入新课, 如知识导入、感情导入、趣味导入; (2) 讲授新课, 包括用什么方法展示目标、达到目标,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和方法; (3) 课堂小结; (4) 评价练习; (5) 布置作业; (6) 板书设计。

(5) 说教学反思一般包括3个部分: (1) 教学评价; (2) 教学反馈; (3) 教学总结。

4 说课要有相应的教案

8.心理健康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八

[关键词]英语学习 心理障碍措施

“学贵有道”,在英语教学中,对教师而言则应是“教贵有道”。只有教师教得妙,学生才能学得轻松。那么如何才是两全其美的方法呢?

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有较明确的英语学习动机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听懂教师有关熟悉话题的陈述并参与讨论,共同完成任务;能根据话题进行情景对话;能简单描述人物、事件。笔者在长期的英语教学实践中,逐渐意识到在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要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使课堂充满活力,学生多参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采用多种活动的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学生的过程评价,促进英语学习交际化,拓展学用渠道。

一、英语学习中的心理障碍

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影响个体正常学习活动的心理障碍突出地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过度焦虑。焦虑是一种情绪反映,是个体因当前不利环境刺激而产生的一种复杂的情绪状态,其中包括紧张、不安、焦急、忧虑和恐惧等情绪体验。一般来说,学生自身感觉在英语学习上长期进步不明显。或完全没有进步通常是过度焦虑的主要原因。轻度的焦虑在正常人的英语学习中是较为普遍的,而且适度的焦虑对学习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是因为一定程度的压力感能增加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但是过度的或过于持久的焦虑则会损害学生的正常心理活动,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最后很可能演变为冷漠或逆反心理。

2冷漠。冷漠主要是个体对挫折的一种反应方式。它是一种综合的心理障碍,包括活动意向减弱、情绪低落、意志衰退等情绪体验。当学生对英语学习中所遇的挫折无法解决时,他们就会失去信心,对英语学习会突然感到吃力无比,疲于应付教师的各项操练、作业,结果对所学的东西失去兴趣,继而对其表现出不关心的冷漠态度。如有些学困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甚至课外补课或请家教,英语成绩仍起色不大,加上教师在教课的时候古板,他们更会感到英语学习枯燥乏味,继而就会兴趣索然,发展下去是越学越差,最后干脆放弃英语的学习。

3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个体对环境事物的刺激所产生的一种逆向反应。这是一种非常消极的心理定势。一般来说,在英语学习上,如果任课老师处理不当,焦虑有可能发展成冷漠,最后变成逆反心理。具体表现在学生对教师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有时这部分学生甚至会去讽刺英语学习好的学生,这对教师的英语教学及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诸多不便和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消除学生的这些不良心理对英语教师来说是一项非常严峻的考验和艰巨的任务。

二、应对措施

1热情关怀,体谅他人。人有高矮,学生有优差,这是事实。喜优厌差,亦可理解。近年来,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社会上,尤其是学校里,严重存在歧视学困生的现象就很正常了。有的教师对待优生往往是笑口常开,态度和蔼,处处关心,事事关照,一味宠爱,一句话,视优生为掌上明珠;而对学困生,则判若两人,轻则不理,重则训斥轰出教室,以免影响课堂纪律,有时把学困生的试卷撕碎掷地,以示警告,发书时,最破的、最不好的往往都落在“学困生”手里。如果优生没有书,老师会毫不客气地把学困生的书给优生,对学困生说“反正给不给你都一样……”,一言以蔽之。学困生一切都差,就是看他们不顺眼。笔者任教时,会尽量及时消除学困生会被当作包袱丢掉不管的顾虑,使他们克服“破罐子破摔”的错误想法,振作精神,投入学习。

2重视对学生意志品德的培养,克服焦虑情绪。意志是为了达到目的,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学习英语一般都是有目的的,而且学习过程中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因而总体上说来,学习也是一种意志行为。真正意志坚强的学生,能长期不倦地精神奋发,在遇到障碍时不但不会松懈,反而更坚强,他们会化压力为学习动力,不但不会产生焦虑心理,反而会觉得没有压力的学习是动力不够的。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教育学生语言学习是一项长期的、十分艰难的任务,要让学生明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作为教师,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也应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活泼而又不杂乱无章的英语学习氛围,这样的环境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是更有利的。如上过口语课的教师都能体会到,当教师神情严肃、古板、机械地问学生一些问题时,被问的学生会显得手足无措,声音发抖,根本无法完成此项任务;相反,如果教师聊天式地问学生一些问题,并且面带微笑,态度和气,那么学生再回答时就会无拘无束,并且不时地迸发出一些智慧的火花和闪光点。

3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兴趣。良好动机有利于课堂配合。在教学上,都强调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在学生积极的配合下,才能更有效地把一堂课上得更好。那么,学生必须在学习过程中有良好的学习动机,而这种动机的发展必然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学生自己自觉的学习体会中。

笔者对某一乡村中学70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学习动机良好,有待教师与家长共同激发培养,使学生把社会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

消除学生不愿学英语心理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采取适当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重新燃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动机是推动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因素。

9.小学心理健康课心得体会 篇九

一、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心理

一个没有自信心理的人不能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所以,良好的自信心对一个人成就事业十分必要。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理呢?

1、名人为榜样认识自我培养自信。

2、在锻炼中挑战自我培养自信。

3、在集体生活中感受自我培养自信。

10.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心得体会 篇十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心得体会

结课作业:针对这学期的学到的知识写一篇心得体会,要结合自己的经历,贴合实际,杜绝抄袭。字数1500字以上

稿纸手写,在第一页顶端注明自己的姓名、班级、完整学号、选的是周一还是周四的课

要谈这一学期的课程体会我觉得挺难的,因为对选修课向来不重视的我根本不可能把每一节课的内容都记住。基本上是学一点忘一点,顶多是在课堂上听一点,参与下课堂活动,大多数学生都是这样吧!为了补充心理的知识和完成这项作业我去图书馆看了些书籍,看似有点不相关但是加上我自己的理解又有些关联。

以前认为心理健康就是自己的健康,具体的说就是像公式似的,热爱生活、保持乐观的情绪、派出自己的不良情绪对对别人讲出自己的情绪等等,都是属于自己的心理。但是现在对心理健康有了新的认识。一个人的所有社会活动全在于他的心理情况,病态的心理可能导致犯罪和死亡。

我借了两本书一本叫《古墓迷途》另一本叫《心理罪画像》。两本都是小说因为我好像只能看进小说去把自己投入其中。《古墓迷途》顾名思义就是讲的盗墓的事情,写的画面不算可怕因为我记得看过《盗墓笔记》那上面的画面描写比这本要强很多。这本书也很短我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读完了。上边描写了骇人的画面,同伴之间的信任帮助,攻克难关的喜悦,迷雾拨清后的光明,很精彩让人回味无穷。但是如果我们找一下它的本质或者说根源呢?是什么?还是人性的贪婪和对利益的渴望。终究还是为了两个字:利益。

本身这两本书是小说,小说就有一定的虚幻性。那请允许我以一种较极端的眼光去看待它去分析一些问题。人们都说父母是无私的,我的父母从结婚到生下我把我养育这么大。难道就没有利益的存在吗?不。我就此问过我的妈妈,她曾经就坦言,我养你为了等我老了你能养我。在某一方面讲。就是一种利益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她在“养”着我。有人说,父母在危难的时候不总是护着我们不让我们收到伤害,在汶川大地震中有多少父母因保护自己的孩子而死去。我觉得他们不是在保护你而是在保护他们的基因和DNA能够得到繁殖,不被自然破坏掉。我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我看过一本书(不好意思,忘了书叫什么名字),上面就写了人与性的关系,人,生来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自己优秀的基因能更好更有力的传承下去。作者是个社会学家。而当你娶妻准备和她共度一生的时候,难道就没有利益的存在。当你老了她的存在就是照顾你、陪伴你。这只是用极端的利益存在眼光去看待社会。然而在这种极端以里不就是正常人所能接受的吗?我并不否认人与人之间的爱,只是从我认识到的人性去分析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爱必须存在,我们在处理情感的时候不能只考虑利益,要以爱为基础。现在社会问题频发例如:车与车发生剐蹭,一司机下车打另一个司机。老人摔倒讹诈路人等等。都是只考虑到了个人利益暴露出了本性,忽略了爱。这是社会的病态化,是导致全社会的人发生心理问题的导火索,有人得管。在小说中最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的人往往死的越惨。

11.再次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 篇十一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我们不能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有位教师在执教一篇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习,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整堂课内容充实,模式新颖,学生饶有兴趣,也学了很多。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12.心理健康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二

一、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新论断为医保工作指明方向

习总书记讲,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正是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一定位出发,总书记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要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等五个方面为重点,坚持问题导向,抓紧补齐短板,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等论述。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也要求把保障人民健康作为各项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目标。具体到医疗保险工作,就是要把促进健康作为医保工作的主线,作为医保工作的努力方向。

作为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民医保在促进人民健康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用较短时间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保障待遇水平稳步提升,有效化解参保人员因疾病带来的经济风险,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有病不敢看的问题;通过建立门诊保障措施、开展按人头付费、实行差别化的支付政策等,鼓励参保人员到基层看病就医,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通过强化医保协议管理、推进智能监控系统、改革支付方式等,强化医保医疗服务监管功能,促进医疗机构加强内部管理,激发医务人员提高效率、改进质量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十三五”期间,通过制度改革创新,全民医保将在促进人民健康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改进个人账户支付和支付机制设计,完善门诊统筹政策,促进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够更好发挥社区机构或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和“费用守门人”的作用;协商谈判确定医疗服务项目支付标准,加快推进按通用名制定药品支付标准,有效推动医药机构加强成本控制;运用医保第三方优势,通过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广医保智能监控等措施,发挥医保在资源配置、激励创新、控制费用等方面的功能,助推破解医疗服务体制存在的体制机制难点;全面实现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健全医保经办机制,更好地为参保人员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

二、“大健康”观念为推进医保工作提供具体指导

总书记讲,保障人民健康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时间持续努力。同时,总书记强调加强疾病预防、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安全健康环境对人民健康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提到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发现,健康影响因素当中,生物学因素占15%、环境影响占17%、行为和生活方式占60%、医疗服务仅占8%。建设健康中国,既要靠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处方”,更要靠社会整体联运的“大处方”,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

深刻领会“大健康”观念的实质内容,一是健康由多种因素决定,而主要决定因素是与个人行为习惯密切相关的生活方式;二是健康责任应由多方承担,健康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更是一种责任,既是社会责任,也是个人责任;三是健康需要各种机制起作用,既要发挥好政府作用,也要发挥好市场机制作用。这种大健康观念具体体现在医疗保险工作中,可以把握几点:一是要防止把大健康异化为医疗服务体系建立的大跃进,防止把大健康异化为卫生和健康领域的再行政化。二是要明确基本医疗保险“保基本”的责任边界。保基本要立足国情和发展阶段,保障水平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确保可持续。医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是医保促进健康的前提条件。医保促进健康的首要方面还是化解疾病带来的经济风险,不能把所有与健康有关的费用(体育健身、养生保健等费用)纳入医保。如果医保包揽一切,必将一定程度减弱个人健康意识,不利于良好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培养,不利于国民健康状况的改善。医保在养生保健方面的作用应主要通过机制设计,促进参保人自身更加注重养生保健来实现。三是医保制度设计要坚持责任分担。健康的实现一定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医保制度设计,要坚持责任分担,对参保人而言要缴费分担、支付要有共付,对医药服务提供方而言管理责任也要分担。四是要着力多层次健康保障体系建设。既要发挥好政府保基本和兜底线的职责,又要发挥商保的市场化保障工具的作用,只有多层次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才能为全体人民提供有效的健康保障。

三、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

以问题为导向,下阶段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把供给侧改革作为主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讲,从服务供给看,卫生与健康服务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供给主体相对单一、基层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比较突出,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尚需破解。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公立医院扩张趋势不减,对基层医疗的虹吸现象突出。2015年我国公立医院床位总数为429.7万张,比2010年增长了42.6%,年均增长7.4%。公立医院医疗总收入从2010年的8700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超过2万亿元,增长了94.9%,年均增幅18.2%。诊疗(包括门急诊和住院)人次出现了向上集中的态势。2015年总诊疗人次中,医院30.8亿人次(占40.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3.4亿人次(占56.4%)。与上年比较,医院诊疗人次增加1.1亿人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下降0.2亿人次。另一方面,由于体制机制问题,大处方、过度检查仍然比较普遍,检查检验收入大幅增加,既没有有效解决“以药养医”问题,又形成新的“以检养医”。2014年药品费用为1.4万亿元,尽管比2008年下降3.75个百分点,但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仍高达37.81%。有调查表明,2013年医技诊疗类(各种实验室检查)费用较2012年增长38%,医疗器械费用2010-2013年年均增长率达36%。这些都说明,医药卫生领域的主要问题存在于医疗服务供给体系中。如果不通过医疗改革把扭曲的医疗服务资源配置合理化,把过度检查、不合理用药减下来,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就会成大问题,医保改革也就难以进行。

13.心理课心得体会 篇十三

我认为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必须的.因为它有助于我们对生活和学习培养乐观的心态, 正确的自我人生观念等等.通过这学期对大学心理的学习,首先,我对心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心理学的发展史有了一定了解,在老师展开的活动中,我积极的参与到了,体会到了很多人生的知识.其实这个学期的心理健康课令我受益匪浅.我学会了如何与人共处,如何接受爱,报答爱。我也懂得了怎样尊敬父母,怎样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怎样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他人。所以我们要在生活中学会宽容,学会和家人朋友换位思考,理解体谅他人。我们做人要真诚, 因为存真诚的心,说真诚的话,做真诚的事。多爱人才能多得人的爱,多敬人才能多得人的敬,多宽容人才能多得人的宽容,多体恤人才能多得人的体恤。这些道理是我看了其他一些心理书本学会的.博大深渊的心理知识让我懂得了:你发出去的是什么,你得回来的也是什么。

在老师的讲课中,我认识到了人心中脆弱一面,有时心灵是多么的需要他人的呵护,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人体会到交流的喜悦,有时会让人感觉到人性的柔情的一面,它让我体会到了那种帮助别人的喜悦。

心理课是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是知识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它可以调动我学习心理知识的激情,活跃大家上课的气氛。我在实实在在的活跃的课堂交流中受到教益和启迪,解决了很多以前困惑的心理问题。并且在参与课堂活动过程中,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念,把很多错误的心理想法都一一解决了,进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努力充实自己。

总的来说,通过这个学期的心理课,我对自己大学四年的生活,心理方面有了更好的理解.虽然本学期的心理课结束了,但心理知识对于我的帮助却是长远的,甚至是一生的。

上心理课的老师讲课很有特点,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希望学校多开展这样的课堂,让每个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14.心理健康课听课反思心得 篇十四

心理健康教育,顾名思义,重在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透过观摩今天的三节课堂教学活动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啊!

首先是苏老师的《快乐成长》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快乐成长》一课是针对高年级学生易出现烦躁、低落等不良情绪这一现象设计的,选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整个教学设计层次清楚,由认识什么是不良情绪到如何消除消极情绪,环环相扣。苏老师及时地引导、恰当的点评是整节课的亮点。比如在讲到怎样消除消极情绪时,苏老师给同学出了很多实用的好主意,无说教之词,学生很容易接受。

通过把自己的心情用颜色表现出来这一活动,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心理状况,然后通过指导让学生宣泄消极情绪。整个课堂真实,不造作,不夸张。

15.一节心理健康课引起的思考 篇十五

学校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孙老师带了两个班的学生, 在操场上排好队, 简单地说明了游戏规则, 然后让两个班各出一列男生, 按照老师的要求演练了一遍“心有千千结”——十几个男生按照老师的指令, 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 朝一个方向走动, 过了一会儿, 学生就松开手随意走动, 然后又突然停下来, 分别找到原来身边的同学, 原来左手拉的是谁, 现在还用左手拉住他的右手, 原来右手拉的是谁, 现在还用右手拉住他的左手, 很快学生就做好了, 但是手臂纵横交错, 乱成一团。老师又发出指令:“同学们动动脑筋, 想想办法, 看看能不能把这个结解开。”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很快就把这个结解开了, 手拉手又站成了一个大圆圈。

这两组学生演示过之后, 老师又让全体学生分成八个小组分别做这个游戏, 之后, 又分别从两个班找了一组学生比赛做这个游戏, 没有参赛的学生都为自己的队伍加油。

游戏结束了, 老师把学生召集到一处, 让学生谈感想, 有的学生说:“团结起来力量大。”有的学生说:“只要我们想办法, 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观看了这节课之后, 我思考了一个问题------如何上好一节心理健康课?根据本节课的情况, 我认为上好一节心理健康课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心理健康课主题要明确。

我上这节课的主题是什么?我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了这个活动主题?我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我想让学生做什么?通过这节课我准备帮助学生解决哪些心理问题?总之, 选题时首先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 其次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最后还要注意主题思想要明确, 一课一主题, 主题要体现时代性。

二、运用目标分解的技术, 制定科学规范的活动目标。

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具体, 尽量使用一些动词, 比如:交流、讨论、反驳、说出、表演出、总结出等等, 增强活动内容的可操作性。在陈述活动目标的时候, 行为主体就是学生, 活动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活动目标清晰呈现活动结果、认知动词、认知条件;活动目标中要有一条主目标, 且有一定层次;活动目标要从整体上体现三维目标, 不可割裂。

三、选择好的活动形式上好心理健康课。

心理健康课的活动形式很多, 比如班级调查, 观看心理故事, 游戏感悟, 分组讨论, 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等。一些问题要考虑清楚:我准备以什么形式上好这节课?如果我准备让学生通过做游戏感悟人生, 我选择什么样的游戏?我让学生做这个游戏的目的是什么?我在上课前要准备好哪些活动器具?

四、心理健康课切忌游戏化。

通过学生喜爱的游戏, 让学生受到启发。这种形式生动活泼, 学生参与积极, 参与度高, 容易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但是不要从开始上课就做游戏, 一遍一遍地做, 做到快要下课, 这样就相当于只播种, 却找不到收获的感觉。一定要在课前说明本节课的目的, 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做游戏, 充分体验游戏的过程, 或者在游戏后让学生分享游戏的快乐和感触, 学会良性互动, 学会深入思考。另外, 游戏要精挑细选, 有目的, 有方向, 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 生动, 贴近生活。还有, 老师在让学生做游戏之前还要详细讲解游戏规则, 必要的时候要做示范, 这样游戏效果就可以事半功倍。

五、挖掘教师潜能, 引导学生投入课堂。

老师要有组织课堂的智慧, 可以放一些符合本节课的音乐, 让学生跟着做些律动, 或是简单的舞蹈, 做些热身运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 让学生沐浴在音乐中, 忘记身外事, 思想集中在课堂上, 全体师生达成一个共同体, 学生的思想就会和老师保持一致。按照老师的要求做, 并在活动中充分地体验, 透彻地感悟, 学生的思想就会在活动中变得深刻, 从而打造高效心理课堂。

六、心理健康课人数不要太多。

有些学校, 每个班有六七十个学生很正常, 平常老师上课都会感觉很累, 满满一屋子学生, 眼睛看不过来, 声音小了还怕后面学生听不到, 老师为了让学生学到知识, 恨不得喊破喉咙, 心理健康课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师生缓解压力, 克服困难, 轻松愉快。如果人数太多, 老师照顾不过来, 很多学生没有受到关照, 活动体验不够深刻, 也没有畅所欲言的机会, 课堂效果不够良好, 老师也会因为照顾不到全班学生而身心疲惫, 这不是心理健康课所想要的结果。所以, 心理健康课不同于心理讲座, 人数不宜过多, 一般情况下, 以班为单位, 一次一个班上课。或者以某个问题为主, 选择部分学生上课。按照既定的思路, 达到理想的效果。

七、心理健康课应纳入正规课程。

16.心理健康课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六

一、合作学习的分工——要明确,只有学生相互配合才能有质量

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组内成员达不成默契,合作就会流于形式。例如:在一节情境游戏教学中,由故事导入,“探险队去探险,途中部分探险员遇难受伤”,同学们将设身处地发挥想象,如何去克服困难,安全踏上“归途”。小组合作讨论后分组练习,学生合作练习后进行展示?;有一组个个是“伤员”,每个学生都自顾自地演示过障碍,表演得有棱有角,有的拐着腿、有的抱着头、有的弯着腰……应有尽有,却没有团结合作的影子?,一组学生部分当“伤员”,他们分别由其他同学搀扶着,在过障碍时前者比后者跑得还要利索,根本没有角色之分,让人哭笑不得。同学们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小组合作的成分,这都是没有明确分工的原因。没有分工,缺少配合,“合作学习”变成了“个人学习”。该教学设计虽用心良苦,但在操作上确实存在问题。试想在游戏中适当帮助分工,部分学生当“伤员”;部分学生当“指挥员”;还有的来帮忙抢救,学生明确了分工,就会增强责任感,相互间的支持与配合会更默契?。

二、合作学习的时机——要适宜,只有学生有需求才能有实效

准确及时选择合作学习的契机,这是提高合作学习效率的关键。学生的学习状况是教师判断、把握与创造教学时机的最好依据。在体育教学中,游戏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与创造性。例如:在跳短绳中,其花样较多。这时,教师就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充分动一番脑筋。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进行各小组的花样跳绳比赛。看一看,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一组跳的花样最多!”这时,同学们都跃跃欲试,我先让大家商量讨论跳绳的方法和花样,并在各小组之间加以巡回指导,然后,利用规定的时间,各组展示花样跳绳比赛。最后在老师的参与下临时请几位学生加以分析评判。这种以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更能有效地达成合作学习的目标。

三、合作学习的方法——要指导,只有教师主导才能有序

合作学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有效调控。脱离了教师的指导,合作学习有可能会演变成一场混乱、散漫的自由谈论,反而降低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教师往往过于强调自主,不能及时地对学生予以帮助和指导。在学生合作的时候,教师一旁冷眼相看,实不可取。在教学中,教师应深入各练习小组,针对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加大点拨指导力度。利用学生的动作正误对比、讨论分解、教师示范等方法加以引导。如,制定明确详细的教学目标;合理分组;适时监控合作小组工作的有效性;客观地评价各小组的成绩。又如学生做前滚翻动作时的“团身”练习,要求团身仅是为了便于滚动与滚翻,要求学生用自己正确的示范和说理的方法在争辩中明理。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使合作学习真正能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实效,从中也培养了学生与他人交流、协作的能力。

四、合作学习的过程——要调控,只有掌好舵才能有的放矢

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更应是学生交流的合作者、积极的参与者,在参与中与学生一起讨论、一起交流,为学生的学习起到一个榜样效应。同时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又必须该讲则讲,该点则点,该评则评,既是运动员,又是教练员,还是裁判员,最关键的是教师把自己融入课堂氛围之中,以大哥哥、大姐姐的角色展现在学生面前。想方设法去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活跃、欢乐的课堂氛围,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勇气,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品尝自主参与体育学习的乐趣,分享合作学习的快乐。

五、合作学习的评价——要科学,只有科学的激励才能有动力

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是对学习效果的检验,是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归宿,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对合作学习的评价,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以小组为评价单位,组内成员利益分享。但是为了避免“滥竽充数”之嫌,组内成员间可进行互评和自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小组自评,评价的内容既要涉及体育学习目标的达成,又要兼顾合作技能的评价。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除了把学生合作学习中的闪光点展示出来外,还要对那些比较沉默的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优良表现加以肯定,学生对老师每次实事求是的评价是十分在乎的。其中对于老师表扬和鼓励的话语,如“你的动作很标准!”“你的见解真不错”“你很棒”等,他们听到后心里总是乐滋滋的。这就为他们合作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增强了他们合作学习的信心,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培养了学生团队意识。使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实效。

17.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听课体会 篇十七

信城街道中心小学

李国燕

2013年3月26日到29日,我有幸到邹平参加了滨州市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评选暨研讨会,会议分听课和听报告两部分,前三天观摩了来自滨州市不同县区的21位执教教师的优质课,29号上午聆听了省教研室张玲玲博士关于《从心理科学的角度认识和实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报告。通过这几天的学习,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的概念渐渐地由模糊到清晰,我从对这门学科的一无所知到大体明确这门学科的方向和目标,深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现将我这几天的收获总结如下:

来自21节心理辅导课的收获:

一、面对每一个孩子,注重积极心理品质培养。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面对每一个孩子,而不只是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这也是我以前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一个误区,总认为,有问题的孩子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不是“治疗”,而是“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如:增进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完善积极地人格等。21节课所选课题有悦纳“独一无二的我”,有“谁最重要”,有“幸福快乐每一天”,寻找“记忆的宝藏”,“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等等。这些课的内容都是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学会学习,学会人际交往等等。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活动,它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活动目标,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年龄特点,活动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内心体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自我成长。

二、注重活动体验

21位执教教师都设计了热身活动,也注重在活动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分享。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在《谁最重要》这节课中教师设计的活动,为了让学生体验互助的重要性,教师设计了“合力传球”游戏,还设计了“长勺吃枣”游戏,在长勺吃枣游戏中,每人拿了一把勺柄非常长的勺子,艰难的吃枣,起先,学生如何努力都吃不到枣子,后来,学生互相喂给才吃到了枣子。这个游戏让学生切实感到,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让学生逐渐把这种品质渗透到生活中。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不同于我们平常开设的学科课程。学科课程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让学生在一节课中完成教学目标。而活动课程注重激发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更重视活动的生成性内容。让学生在一种安全、开放、平等、尊重的活动氛围中,全身心的参与和投入活动,分享个人的感受和收获,从而引导学生寻求快乐和幸福。

三、教师把握好角色

所有上课的教师,情绪饱满、热情,整堂课老师都面带微笑。教师在班级心理活动课中扮演的是一位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好朋友。每一位教师都特别注重倾听学生的心声,每当学生分享时,教师都真诚的注视着学生的眼睛,用手拍拍学生的后背。整节课也特别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分享,学生之间的年龄相仿,心理相通,最容易沟通、接纳和产生共鸣。其中有一节课我印象深刻,课题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教师最后设计了一个“爱的抱抱”环节让学生体会互相拥抱的温暖,有好几个女主动生走上讲台,真诚的要求抱抱老师,此是,下课的哨声已经吹响,更多的学生陆续走上讲台要求和教师拥抱,有的学生掉下了难舍的眼泪。在场的听课老师都被这一幕深深的感动了。

在心理活动课中,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建立“平等、尊重、友谊”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责任,不是“灌输”、“传授”,而是倾听、同感、情歌反应、具体化等。

来自张玲玲博士报告的收获:

张玲玲博士报告首先强调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谨慎性,又从专业的角度解读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实施的途径和方法。这让我们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份阳光事业明确了发展方向。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学生自杀或斗殴等恶性事件频频发生,这些事件的发生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过问题。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以及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因此,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张玲玲博士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的工作。我们教师要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依据,要科学的评价当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不要忽视学生存在的问题,又不能将心理问题“扩大化”。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而不仅仅是针对少数学生的咨询和矫正。在心理辅导课中,重视对学生启发教育和引导,不能“越俎代庖”。

三、加强教师理论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要求我们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18.心理健康课听课心得体会 篇十八

11月23日下午,我们学校一行7人去八完小参加了一次健康教育研讨活动。参加本次活动的除我们之外还有教育局的两名领导,活动中听取了府新小学常晴老师的心理健康课,对于目前他们学校有关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的一些情况与做法,并且听取了心理辅导课听课之后,与会的代表就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展开了讨论,由此可见,我们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无疑是先行了一大步,通过学习,感慨颇多,让人感到沉重与责任重大。下面谈几点我对心理健康有了新的认识体会:

一、我认为,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牲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二、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所以,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和首要原则,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三、通过学习,我也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 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四、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

心理活动课要求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建立“平等、尊重、友谊”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责任,不是“灌输”、“传授”,不要越俎代庖替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而要帮助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学会自助助人。因为学生之间的年龄、地位、处境、利益、需要等方面有诸多的共同点,他们的心理是相通的,最容易沟通、接纳和产生共鸣,他们之间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助助人,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

一杯水会感动路人,一滴水会感动小草,一片云会感动天空,一堂心理健康活动课会感动每一个学生,一个优秀的心理健康老师会感动整个校园!正如常老师说的那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要“小事大做”,要让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里无时不在、无所不在,让“心理健康”这个概念深深地植入学生的心底,伴随他们走过多彩的人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从生活中的细微处入手,继续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心理健康课听课心得体会

乌拉特前旗第五小学

郝 翻 丽

上一篇:《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下一篇:小学苏教版数学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