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课程教案(精选6篇)
1.第一章课程教案 篇一
高中立体几何教案 第一章 直线和平面 第一章复习
(四)教案
北京师大二附中 金宝铮
教学目标
结合第一章的内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方程的思想;转化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数学思想的渗透与培养. 教学设计过程
师:今天是复习课的最后一节.今天以复习题目中体现的数学思想为主线,研究几种常用数学思想在本章的体现.
分类讨论的思想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使用较多的是在代数课上y=ax2+bx+c的图象,当a>0时,开口向上;当a<0时,开口向下.
几何中,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主要是依据图形中元素位置关系的不同而展开的.
请看以下一组题目:
例1 已知:a∥b,直线a平面α,直线b平面α,直线c
平面α,c∥a.若直线a与直线b的距离为6cm,直线b与直线c的距离5cm,直线c与平面α的距离为4cm.
求:直线a与直线c的距离.(教师画图)
生A:在直线c上任取一点A,作AB⊥α于B,过B作BC⊥a于C,反向延长交b于D,因为a∥b,所以BC⊥b.分别连结AC、AD,根据三垂线定理,a⊥AC,b⊥AD.
据题意知:CD=6cm,AD=5cm,AB=4cm,在Rt△ABD中,求出BD=3cm,所以BC=3cm,在Rt△ABC中,求出AC=5cm.
师:哪位同学对“生A”的解答有补充?
师:生A的解答基础是依据我画的图.而原题中并没有给图,也没有“如图”这样的说明,因此我们先要研究图应该怎么画!
生B:老师,我对“生A”的发言有补充. 这个题目的图形还有以下两种可能:
师:好.这道题目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思想.它是根据直线c在平面α内射影的不同位置来
进行讨论的.
生C:老师,我认为还有两种情况:
情形1:直线c在平面α内射影与直线a重合. 情形2:直线c在平面α内射影与直线b重合.
师:“生C”同学的补充很好.例1应该分为5种情况来讨论.但是其中会有一些情况无解,请同学们现在实践一下.
图一的位置.其余三种位置关系均无解.
师:还有一点提醒同学们注意:对于不同的位置关系,解题时都要给予论述,对于无解的情形要讲清无解的原因。有些同学认为无解就不用写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再看例2.
例2平面α外两点A,B,它们到平面α的距离分别为a,b,求:点P到平面α的距离.
生A:我认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点A、点B在平面α同侧;另一种是点A、点B在平面α异侧.
生B:我有不同看法,已知条件中没有给出a,b的大小关系,“生A”解决图5情形时,默认为b>a是不对的,应该再分两种情形:
师:“生B”的补充很好,例2不仅在图形的位置关系上分类讨论,还要根据数据a,b的大小关系来分类讨论.如果简化题目,已知条件上补一个条件:b>a,是否上述解答就全面了呢? 生C:当A,B两点在两侧时,在图6中,点P不一定在A1B1上方.当b>2a时,点P位于A1B1上方;当b=2a时,点P在A1B1上;
师:经过“生C”的补充,题目解答就全面了.
下面谈一下方程的思想.在初中阶段,同学们重点研究了列方程解应用题,这就是最基本的方程的思想.通过设未知数,寻求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问题的解决.下面请看例3.
例3 如图7,二面角α-l-β,点B∈l,AB α,BC β.∠ABD=∠CBD=45°,∠ABC=60°.
求:二面角α-l-β的大小.
师:首先我们可以根据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构造二面角的平面角.具体作法是:在l上选点D,经过点D分别在α,β平面内作l的垂线交BA,BC于E,F.
设AD=α,由∠ABD=45°得BD=a.
∠EDF=90°.
本例特点在于题目中没有给出任何线段的长度,而是通过设未知量,进而知道已知与未知的关系.
例4 二面角α-EF-β为120°,点A∈α,点B∈β,∠ACB为二面角的平面角,且AC=BC=a.在EF上取一点D.
问:D点在何处时,∠ADE=∠ADB=∠BDE=θ?
为了确定点D的位置,可设与D点有关的某一条线段长为x,依据题设建立等量关系.再求出x的值,同学们实践一下.
生A:在EF上取点D,设AD=x. 因为 AC=BC=a,∠ACB=120°,因为 ∠ADE=∠ADB=∠BDE=0,所以 ∠ADC=180°-θ.
△ABD中由余弦定理可得: AB2=x2+x2-2x2cosθ,生B:我认为解答不全面,刚才“生A”的解答中,运用了图8中各点之间位置关系.
应该给予讨论,当点D位于CF之间时,∠ADC=180°而不是等于180°-θ. 师:“生B”的问题提的好,在“生A”的解答中,距点C的距离
例5 如图9,∠ASB=90°,∠CSB=75°,∠ASC=105°,由
求:△ABC的周长.
师:这道题目的难度在于如何建立一座沟通已知与未知的桥梁. 生:观察图形,我发现图中有三对全等三角形.△ADS≌△AFS;△FSC≌△ESC;△BES≌△BDS.设∠DSA=α,∠FSC=β,∠ESB=γ.
师:上面列举了3个题目,从不同的侧面,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出方程的思想在立体几何解题中的作用.
下面再谈一下转化的思想,转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有条件的转化;结论的转化;图形的转化;解题策略的转化„„
事实上,许多题目的解答过程都不同程度在使用转化的思想. 例6 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1. 求:异面直线A1C1与B1C的距离.
生A:可以证明:B1C∥A1D1,进而可证B1C∥面A1DC1,问题转化为求直线B1C与平面A1C1D的距离„„
生B:还可以证明AC∥A1C1,不难证明:平面A1C1D∥平面ACD1.问题转化为求平面A1C1D与平面ACB1的距离„„
生C:在A1C1上取一点P,作PN⊥B1C1于N,作NQ⊥B1C于Q,连结PQ.可以证明PQ⊥B1C.
师:“生C”的思想是:依据异面直线的概念,特别是公垂线段的长是两条异面直线上各取一点后所连线段的最小值.
布置作业:(略)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是复习题的第四节.首先介绍一下上节课的设计思路. 在第三节复习课上,重点研究了证明问题.
对于证明题的思路分析,总体构想认为它应该是初中平面几何论证的延续,像由因导果,执果索因等一些经典论述让学生刻骨铭心.
通过证明问题的复习,使学生对线面各种位置关系及性质、判定定理运用自如.
反证法是高中首次出现,学生不易掌握,是一个难点.教师要结合题目引导学生去思考,什么样的题目用反证法.
同一法不属教材,一般不要引入课堂.对确有余力的班级,教师也可适当渗透.
本节复习课是最后一节复习课,力图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站在数学方法这个高度来解题.从认识水平上也上一个新的台阶.教师必须认识到: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决不是通过一节课就能完全教会学生.它是需要有长期的教学积累而成,确实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目前高中数学提出的四个数学思想:分类讨论、函数方程、数形结合、转化.本节重点研究了其中三个.
分类讨论是容易接受也是容易忽略的.许多同学往往是出了考场就想起来应该分类讨论.
出现这种情况体现两点:一是学生能力尚不强,检东忘西、丢三落四;另一方面是分类讨论的意识还不够强,这种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渗透.对于一些问题,教师事先不去提醒他们注意,当他们走入误区,教师再予以指导,效果会好一些.
方程的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学教材.立体几何也不例外,如何通过设置未知量,也有时是“参数”,用其来沟通已知与未知.本节课通过不同的例子来展示. 转化更是无处不在.几乎每一道题的解答都渗透有转化的思想.这里只选了一例,转化求证方向,用以解决问题.
复习课有其独特之处,例题选配最好结合所教班级实际情况,在此,仅以两个教案的粗浅之见,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2.第一章课程教案 篇二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3分,共45分)
1.对于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的化学物质,往往要在其包装上贴危险警告标签.下图所列物质与危险警告标签对应错误的是()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的量就是一定体积的物质的质量
(B)阿伏加德罗常数就是6.02×1023
(C)钠的摩尔质量就是其相对原子质量
(D)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均约为22.4 L
3.下列各组物质:①NaNO3和NaCl;②CaCl2和CaCO3;③MnO2和KCl;④BaSO4和AgCl,可按照溶解、过滤、蒸发的实验操作顺序将它们相互分离的是()
(A)只有①(B)③④
(C)②③(D)②④
4.有关化学实验的下列操作中,一般情况下不能相互接触的是()
(A)过滤操作中,玻璃棒与三层滤纸
(B)过滤操作中,漏斗颈与烧杯内壁
(C)分液操作中,分液漏斗颈与烧杯内壁
(D)用胶头滴管向试管滴液体时,滴管尖端与试管内壁
5.图2分别表示四种操作,其中有两处错误的是()
6.化学实验时必须十分重视安全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下列操作方法不正确的是()
(A)制氧气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出现倒吸现象,立即松开试管上的橡皮塞
(B)在气体发生装置上直接点燃氢气等气体时,必须先检验气体的纯度
(C)实验结束后将所有的废液倒入下水道排出实验室,以免污染实验室
(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不停移动试管或加入碎瓷片,以免爆沸伤人
7.现有烧杯、漏斗、分液漏斗、酒精灯、玻璃棒、量筒、蒸发皿、铁架台(带铁圈)、圆底烧瓶、三脚架、石棉网、火柴.若所需试剂均有提供,在以下5个实验中:①沉淀的过滤,②含泥沙的碘中提纯碘,③溴的萃取,④蒸馏,⑤硫酸铜溶液的蒸发浓缩.其中因缺乏某种实验用品而不能完成的实验是()
(A)①(B)②和④
(C)③和⑤(D)①和④
8.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对于0.3 mol/L硫酸钾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1 L溶液中含有0.6NA个钾离子
(B) 1 L溶液中含有钾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总数为0.9NA
(C) 2 L溶液中钾离子浓度为1.2 mol/L
(D) 2 L溶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0.6NA个
9.图3中方框代表容器,上方黑球为氦原子,下方白球为氢原子,中间为忽略质量的隔板,则代表等质量的氢气与氦气的为()
10.4℃时在100 mL水中溶解了22.4 LHCl气体(标准状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所得溶液的体积为22.5 L
(B)因溶液的密度未知,无法求得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C)因溶液的密度未知,无法求得溶质的质量分数
(D)该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0 mol/L
11.在K2SO4、Al2(SO4)3和H2SO4的混合溶液中,测得,c(Al3+)=0.055 mol/L,c(H+)=0.01 mol/L,忽略溶液中的c(OH-),则c(K+)为()
(A) 0.045 mol/L
(B) 0.035 mol/L
(C) 0.055 mol/L
(D) 0.040 mol/L
12.300 mL某浓度的NaOH溶液中含有60g溶质.现欲配制1 mol/L NaOH溶液,应取原溶液与蒸馏水的体积比约为()
(A) 1:4 (B) 1:5
(C) 2:1 (D) 2:3
13.相同体积的Na2SO4、MgSO4、Al2(SO4)3溶液中分别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得到沉淀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3,这三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A) 2:2:3 (B) 1:1:3
(C) 1:1:1 (D) 3:3:1
14.由阿伏加德罗常数(NA)和一个水分子的质量(m)、一个水分子的体积(V),不能确定的物理量有()
(A) 1 mol水的质量
(B) 1 mol水蒸气的质量
(C) 1 mol液态水的体积
(D) 1 mol水蒸气的体积
15.一抽成真空的密闭容器放在天平上称量,质量为Mg;盛满H2后称量,质量为(M+Q)g.如果把H2排尽,再充满SO2气体,为使天平平衡,应在托盘天平的______上放置______g砝码.横线上分别应填的是()
(A)右盘M+Q
(B)左盘M+4Q
(C)左盘M+16Q
(D)右盘M+32Q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29分)
16.(8分)中学化学实验中,可用于物质分离或提纯的常用方法有:()
(A)加热分解(B)过滤
(C)结晶(D)萃取、分液
(E)蒸馏(F)分液
如欲分离或提纯下列各组混合物,请从选择上述方法中最合适的一种(可重复选用),将相应字母填入题后空格内:
(1)除去水中的Na+、、Cl-等杂质:______;
(2)分离汽油和水的混合物:______;
(3)从碘水中提取碘:______;
(4)分离液态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______;
(5)除去食盐溶液中混有的泥沙:______;
(6)除去NaCl中混有的碳酸氢铵:______;
(7)图4是氯化钠、碳酸钠晶体的溶解度曲线,将纯碱从氯化钠和纯碱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可选用的方法是;
(8)乙二醇和丙三醇是两种重要的液态有机物,现有一瓶乙二醇和丙三醇的混合物,已知它们的性质如下表,据此,将乙二醇和丙三醇互相分离的最佳方法是______.
17.(9分)将3体积N2Hx和4体积O2的混合气体在150℃和1.05×105 Pa下点燃,完全反应后,恢复到原来的温度与压强时,测得反应后N2、O2、水蒸气混合气体的密度比原混合气体的密度减少了.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用N2Hx表示):______.
(2)推算NxHy化学式的根据是______.
(3)根据题给数据计算出x=______.
18.(12分)某化学实验小组需用480 mL0.5 mol/L的硫酸铜溶液,请回答配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1)如果用胆矾(CuSO4·5H2O)来配制,需用胆矾的质量为______g.
(2)在该实验中要用到容量瓶,使用容量瓶的第一步操作是______.
(3)下面是配制硫酸铜过程中的5个操作步骤:①向盛有胆矾的烧杯中加入20 mL水使其溶解;②继续往容量瓶中加水,至液面接近刻度线1~2 cm;③将硫酸铜溶液沿玻璃棒注入500 mL容量瓶中;④在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水,小心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后移入容量瓶中;⑤改用胶头滴管加水至刻度线,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正确的操作顺序为______.
(4)上述操作中,①、③都用到玻璃棒,其作用分别为______、______.
(5)上述操作⑤中,如果不小心加水超过刻度线,采取的补救措施为______.
(6)以下操作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低的是______;对溶液浓度无影响的是______.
①在烧杯中搅拌溶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
②定容摇匀后,发现溶液液面低于刻度线,又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③容量瓶使用前未进行干燥;
④所使用的容量瓶刚刚用某种浓度的硫酸铜溶液润洗过;
⑤定容后加盖摇匀,分装入用蒸馏水洗净的试剂瓶中;
⑥没有洗涤溶解时用的烧杯和玻璃棒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8分)
19.(8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粗盐的提纯和检验进行研究.已知该粗盐样品中主要含有Mg2+、Ca2+(忽略)和一些不溶性杂质,该小组设计的实验流程如图5:
(1)混合液A的主要成分是______(填溶质的化学式).
(2)为检验溶液B中Mg2+、Ca2+是否除尽,通常分别取少量溶液B于两支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①步骤一:检验Mg2+是否除尽.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______(填化学式)溶液,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
②步骤二:检验Ca2+是否除尽.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______(填化学式)溶液,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
(3)对溶液B加热并不断滴加6 mol/L的盐酸溶液,同时用pH试纸检测溶液,直至pH<7时停止加盐酸,得到溶液C.该操作的目的是______.
(4)将溶液C倒入______(填仪器名称)中,加热蒸发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直到______(填现象)时,停止加热.
20.(10分)某探究性学习小组拟用小颗粒状铝硅合金与足量稀硫酸的反应,测定通常状况(约20℃、1.01×105 Pa)下的气体摩尔体积.已知硅与稀硫酸不反应,且铝与稀硫酸反应时会放出热量.拟选用图6实验装置完成实验:
(1)必须选用的装置的连接顺序是:A接()()接()()接()(填接口字母,不一定填满).
(2)实验开始时,先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再轻轻打开其活塞,一会儿后稀硫酸也不能顺利滴入锥形瓶.请你帮助分析原因______.
(3)简述实验结束时,测量实验中生成氢气的体积的方法是______.
(4)实验中准确测得4个数据:实验前铝硅合金的质量m1 g,实验后残留固体的质量m2g,实验后量筒中液面读数为V mL.则通常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Vm=______.
(5)如果读取液体体积时俯视量筒刻度线,会导致计算出的气体摩尔体积的值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8分)
21.现有200 mL H2SO4和Na2SO4的混合溶液,其中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硫酸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5 mol/L.欲使硫酸和硫酸钠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变为2 mol/L和0.2 mol/L,应加入质量分数为55.8%的硫酸溶液(密度为1.35 g/cm3)多少毫升后再加蒸馏水(精确到0.1)?
参考答案
1.((:)干冰不能燃烧,反而可用作灭火剂.
2.(D)(A)项物质的量不等于物质的质量;(B)项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mol-,(C)项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不相同.
3.(C)要将两种固体按溶解、过滤、蒸发的实验操作顺序分离,必需的条件是其中一种固体难溶于水,另一种固体易溶于水.对于所给出的物质组:①两者都易溶;④两者都难溶,均不能用指定的方法分离.②CaCl2易溶,CaCO3难溶;③MnO2难溶,KCl易溶,可用指定方法分离.答案:(C).
4.(D)(A)、(B)、(C)三个选项中,所述部位必须接触.
5.(B)(A)选项读数时仰视,错误;(B)选项在量筒中稀释错误,稀释浓硫酸应该是将浓硫酸倒入水中,两处错误;(C)选项氢氧化钠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D)选项为了加速溶解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6.(C)选项(A),产生倒吸现象的原因是由于装置内压力的降低,使收集气体时水槽中的水进入制气装置中,松开试管上的橡皮塞可阻止倒吸的水进入制气装置中.选项(B),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都要对气体进行验纯,防止出现爆炸事故.选项(C),实验结束后的废液中有的含有有毒性的物质,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应倒入指定的容器中,经处理后再排放;选项(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不停移动试管可使试管内的液体受热均匀,加入碎瓷片也能防止出现爆沸现象.答案:(C).
7.(D)沉淀的过滤需要滤纸,蒸馏需要蒸馏烧瓶和冷凝管.
8.(C) 2 L溶液与1 L溶液的钾离子浓度都为0.6 mol/L.
9.(A)等质量的氢气与氦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同温同压下体积比为2:1,排除(C)、(D).又因为He为单原子分子,故选(A).
10.(B)物质的量浓度等于溶质的物质的量除以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100 mL水中溶解了22.4 L气体后,溶液的体积不再是原来的100 mL(0.1 L),更不等于22.5 L.题中溶剂的质量等于1 g/mL×100 mL=100 g,溶质的质量等于,故可求出溶质的质量分数.
11.(B)根据电荷守恒有:,解之:c(K+)=0.035 mol/L.
12.(A)设所配制1 mol/L NaOH溶液的体积为V,则:V×1 mol/L×40 g/mol=60 g,解得V=1.5 L=1500 mL.根据题意,需要再加水约1200 mL,故300:1200=1:4.
13.(C)仔细观察Na2SO4、MgSO4、Al2(SO4)3的化学式,可知1 mol Al2(SO4)3可电离出3 mol,而1 mol Na2SO4和1 mol MgSO4都电离出1 mol.体积相同时,浓度相同的三种溶液,其的物质的量之比恰好为1:1:3,加入过量BaCl2,生成的沉淀质量之比为1:1:3.所以三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
14.(D)(A)、(B)选项中,1 mol水或水蒸气的质量都为m NA;(C)选项中,水分子间距离和水分子大小相比可以忽略,1 mol液态水的体积为NA V;(D)选项中,水蒸气分子间距离比分子直径大得多,即水蒸气的体积主要决定于水蒸气分子间距离,仅由题给条件不能确定1 mol水蒸气的体积.答案:(D).
15.(D)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相同体积的容器在同温同压下盛放不同气体时,所含分子数必然相等.H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而S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4,则相同体积的SO2与H2的质量比为32:1.为使天平保持平衡,容器中充入的二氧化硫的质量应为32Q g.
16.(1)(E)(2)(F)(3)(D)(4)(E)(5)(B)(6)(A)(7)(C).(8)(E)
解析:混合物分离方法,取决于组成混合物的各物质的性质差异.萃取法适用于同一种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不同时,将混合物分离,如(3).结晶法适用于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的混合物分离,如(7).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或者从液体中除去难挥发的固体,通常采取蒸馏,如(1)、(4)、(8).分液法适用于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组成的混合物分离,如(2).过滤可除去溶液中的难溶性杂质,如(5).此外还可以运用混合物中各组分性质的特殊性进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例如,碳酸氢铵受热可分解(6)可用于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2)质量守恒定律和阿伏加德罗定律(3)4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阿伏加德罗定律,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密度减少,即密度变为原来的,则体积变为原来的倍,即反应后气体的总体积为10体积.根据题意,O2过量,所以N2Hx完全反应.
据此得.故有:,求得x=4.
18.(1)62.5 g (2)检验容量瓶是否漏水(3)①③④②⑤(4)搅拌引流(5)把溶液倒掉,将容量瓶刷洗干净,重新配制溶液(6)①②⑤⑥③
解析:(1)实验室没有480 mL的容量瓶,必须用500 mL的.需要胆矾的质量为0.5 L×0.5 mol/L×250 g/mol=62.5 g.(2)使用容量瓶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5)如果不小心加水超过刻度线,必须重新配制.(6)如果所使用的容量瓶刚刚用硫酸铜溶液润洗过,由于有溶质残留,所以浓度偏高.
19.(1)NaOH和Na2CO3 (2)①NaOH②Na2CO3 (3)除去NaOH和Na2CO3
(4)蒸发皿蒸发皿中有大量固体析出(或:蒸发皿中只剩少量液体)
解析:(1)除去Mg2+和Ca2+可分别选择OH-和,因此混合液A中的溶质应含有OH-和.为了避免引入杂质,应选择NaOH和Na2CO3.
(2)检验Mg2+可选用NaOH,检验Ca2+可选用Na2CO3.
(3)为了将杂质除净,NaOH和Na2CO3必须过量,因此要加入盐酸除去.
(4)本题考查蒸发皿的使用,蒸发溶剂时不能将液体蒸干.
20.(1)(E)(D)(G)(2)铝与稀硫酸反应放热且生成气体,使锥形瓶中气体压强变大(3)待实验装置冷却至通常状况后,上下移动量筒,使其中液面与广口瓶中液面相平,再平视读取量筒中水的体积,即氢气在通常状况时的体积(4)(5)偏大
解析:(1)实验原理是:将铝与稀硫酸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水中,并且将水排入量筒中.这样,排入量筒中水的体积就是生成气体的体积.由于反应放热,反应体系的温度偏高,所以排出的水的体积偏大.欲准确测定,必须使气体的温度恢复到通常状况,这样多排出的水就会回流,因此必须用(G).如果用(F),多排出的水无法回流.
(2)反应体系的压强增大,会出现分液漏斗中的液体无法滴入锥形瓶.
(3)必须注意:使量筒中液面与广口瓶中液面相平;读数时要平视.
列比例可解得:
(5))如果读取液体体积时俯视量筒刻度线,则液体体积偏大,根据上式可知,计算出的气体摩尔体积的值偏大.
21.答案:104.1 mL
解析:设加入V mL质量分数为55.8%的硫酸溶液,加水后溶液的体积为V(总).
根据Na2SO4的物质的量得:200 mL×10-3L·mL-1×0.5 mol·L-1=V(总)·0.2 mol·L-1,计算得:V(总)=0.5 L.
3.秘籍第一章 篇三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们便接触到了“写景作文”这一特殊而又常见的类型。说它特殊,是因为这类作文在大多数情况下,只作为习作训练而出现;说它常见,是因为我们平时写作文经常需要写景。景色的描写,不仅可以为我们的叙事增添色彩,还可以起到衬托情绪的作用。因此,咱们“演武厅”的第一场训练,就从写景开始!
第一式——井然有序
在写景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写到很多景物,那么,怎样安排它们的先后顺序呢?在动笔之前,我们不妨在心里为它们排个序。有了顺序,写起来才不会显得凌乱。如果事先不想好,写起来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读者读起来也会晕头转向哟!
第二式——主次分明
在动笔之前,我们还要想一想,在你写到的景物中,有哪些是最美的,哪些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或者有哪些是最契合主题的,那么对于这类景物,我们就要着重去写,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第三式——人景呼应
在写景的时候,如果能写到人的活动,做到景中有人、人在景中,人景呼应,一定能为我们的作文增色不少。但是有同学会说:“我描写的景色里面真的没有人呀,怎么办呢?”哈哈,别忘了,作为景色的观察者,你就身处景色之中啊!写景之余,再写一写你的感受,你的作文就不再呆板,而是充满了灵性。
说了这么多,就让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篇佳作吧!
演武厅小练兵
秋 天
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四(6)班 仲羽洁
炎热的夏天走了,带来了美丽的秋姑娘。不信?我带你去公园瞧瞧!
你看!小草换上了金灿灿的礼服,迎接着秋姑娘的到来。顽皮的风娃娃,把树叶吹得沙沙作响。偶尔有几片干枯的黄叶,像蝴蝶似的旋转着落下来。路边,一朵朵不知名的野花,也开得这么鲜艳,它们竞相开放,争奇斗艳,把小路染得香气扑鼻。草丛中夹杂着迷人的菊花,五颜六色,走近一闻,有股淡淡的清香。池塘里的荷花姑娘走了,只剩下荷叶笔直地站在那儿,整个池塘像铺满了绿色的伞。几棵常绿的树木,像战士一样保卫着公园。小草、菊花、树木,把秋天衬托得更加美丽。
你瞧!小朋友们三五成群地到公园里做游戏,老年人到公园里跳舞、打太极拳。他们都脱下了T恤衫,换上了长袖外套,漫步在公园的各个地方,公园里荡漾着笑声。人们,让秋天增加了勃勃生机。
不一会儿,下起了秋雨。秋雨绵绵,滴在身上,凉凉的。雨中还夹杂着风,一阵风吹来,吹在脸上,很凉爽。秋雨、秋风,让秋天变得更加丰富。
这就是秋高气爽、凉风习习的秋天。我爱秋天!
4.教案纸第一章 篇四
教
案
纸
第一节、茶艺的基本概念
一、茶艺的界说
1、茶、咖啡、可可是世界上三大无酒精饮料。茶源于中国,至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2、提问:什么是茶艺的定义
(1)定义: A、广义: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叶原理,以达到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学问。
B、狭义: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
(2)解释:茶艺的狭义
举例:去星巴克,是一种独处的休闲体验
打高尔夫球、玩游艇是一种奢侈的贵族体验
网虫在虚拟世界中体验生活的另一种真实
背包族以步履接触过的大地与自然亲密体验
茶艺也是一种体验
唐诗人卢仝(公元?—835),自号玉川子,范阳(今北京大兴)人。性嗜茶。他写的《七碗茶诗》,全名为《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反映封建帝王为了个人奢欲,当春惊蛰节时,驱使茶农入山采摘至精至好的阳羡名茶的情景:“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此诗另一方面反映了诗人紧闭柴门,独自品茶的无限情趣:
卢仝的《七碗茶诗》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卢仝这首诗是咏茶诗中最著名的一首,卢仝也以此诗传名于世。
此境几欲仙,世间俗事皆可抛。我们通常会把那些认真喝茶,懂茶的人喝茶都称为品茶,仿佛含着多么高深的玄机。进茶艺馆里喝茶,看茶艺师泡着茶。或红亮的普洱、或碧色欲滴的绿茶、或翩翩起舞的君山银针、或暖人心扉的祁门红茶。耳边的丝竹、杯中茶,沁人心脾的清香,不觉就忘了身在何处。眼中有茶,口中有茶,心中有茶。“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这是鲁迅先生的感叹。其实这种清福每个人都应当有,这种清福是我们的民族为我们,每一个人留下的。我们可以约上三五知己在忙碌中抽出一点闲来享受自己冲出的好茶的快乐。茶艺的终极目的是泡好每一泡茶。让自己的心、手、眼、口都能享受到茶的愉悦。好茶就如幸福,讲究的是人的感觉,没有具体的标准来衡量,在乎的是你的心。
3、茶艺的范围
(1)凡是有关茶叶的产、制、销用等一系列的过程,都属茶艺的范围。(2)茶艺是多彩多姿、充满情趣的生活艺术,想要享受高品质的生活,茶艺生活是重要的象征之一。广 州 市 旅 游 学 校
教
案
纸
二、茶艺的内容
(1)茶艺的分类
A、从时间上可分为古代茶艺和现代茶艺 B、从形式上可分为表演茶艺和生活茶艺 C、从地域上可分为民俗茶艺和民族茶艺
D、从社会阶层上可分为宫廷茶艺、官府茶艺和寺庙茶艺
(2)茶艺的具体内容 A、茶艺的技巧和工艺 B、礼仪和规范
C、一种修行,一种生活的道路、方向,是人生哲学 插花、挂画、点茶、焚香并称为四艺
三、学习茶艺的意义
1、净化心灵
2、强身健体
3、丰富人生
4、美化生活广 州 市 旅 游 学 校
教
案
纸
第二节、茶艺馆
四川茶馆:以综合效用见长 苏杭茶馆:以优雅著称
广东茶楼:主要与“食”相结合
北京茶馆:集各地之大成,以种类繁多,功用齐全、文化内涵丰富为特点
一、早期茶馆
1、书茶馆 以听评书为主要内容,饮茶只是媒介
2、清茶馆、棋茶馆 专卖清茶的,以饮茶为主要目的
3、野茶馆和季节性茶棚 设在野外的茶馆
4、大茶馆 多功能的饮茶场所,一方面可以品茶,可以品尝其他食物,另一方面也是文人交往,同学聚会,洽谈生意的地方
二、现代茶艺馆
1、茶艺馆的特点
(1)设计清爽、柔和、宁静
(2)强调品饮茶应有的举止和规矩(3)茶具设备齐全
(4)有茶具、茶叶、茶书出售
(5)代客养壶、寄存茶叶,举办茶艺讲座、教学、培训茶艺人员等茶文化活动
2、现代茶艺馆的分类
(1)文化型茶艺馆(2)商业型茶艺馆(3)混合型茶艺馆(4)自我肯定型茶艺馆(5)一窝蜂型茶艺馆
3、茶艺馆的环境与布局
(1)茶艺馆主要类型 A、庭院式茶艺馆 B、厅堂式茶艺馆 C、乡土式茶艺馆 D、唐式茶艺馆 E、综合式茶艺馆
(2)茶艺馆的布置要求
茶艺馆布置、陈列要讲求情调
主要装饰:茶台、陈列柜、茶座、茶椅广 州 市 旅 游 学 校
教
案
纸
第三节、茶艺人员的礼仪要求
一、茶艺人员仪容仪表的要求
1、得体的着装
2、整齐的发型
3、优美的手型
4、娇好的面部
5、优雅的举止
二、茶艺人员的服务姿态
1、站姿:站姿的基本要求是:站立时直立站好,从正面看,两脚
脚跟相靠,脚尖开度在45°-60°;身体重心线应在两脚中间向上穿过 脊柱及头部,双腿并拢直立,挺胸,收腹,梗颈。双肩平正,自然放 松,双手自然交叉于腹前,双目平视前方,嘴微闭,面带笑容。
2、坐姿: 正确的坐姿是做茶时,挺胸、收腹、头正肩平,肩部不能同为操作动作的改变面左右倾斜双腿并拢、双手不操作时,平放在操作台上,面部表情轻松愉悦自始至终面带微笑。
5.第一章第四节 教案 篇五
1、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
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看,以苏东剧变为标志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是20世纪末叶发生的一件重大事件,它向一切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向我们党提出了一个重大的课题:为什么在20世纪的前半期共产党能够从苏联开始,在占世界人口1/3的国家取得震惊世界的胜利,而在后半期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严重挫折?为什么在苏东剧变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却能够蓬勃发展?其中的经验教训究竟是什么?搞清楚这个问题,不仅对于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新振兴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于世界各国共产党的发展特别是我们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和活力,也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党是执政党、领导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责任深入研究和思考如此错综复杂、变化深刻的历史现象,以利于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更好地发展自己。因此,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包括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20世纪末,国际局势最重大的变化是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结束,世界格局由两极转向多极。在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中,世界一直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进入70年代这一趋势日益明显。美苏两国的国际地位和控制国际事务的能力明显下降。经济力量强大起来的西欧和日本,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中国的综合国力快速增长,第三世界中一些大国和地区集团随着经济和政治力量增强,在世界上影响逐步扩大。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德统一,两霸争斗局面结束,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但要看到,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后半期开始的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这一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要求破除国家之间的各种羁绊,按照统一的市场机制的要求进行经济活动。它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生产布局、投资走向、金融往来、科技开发、人才培养乃至环境保护,都跨越了国界,从而促使国家间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差异的联系与合作大大加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向世界,实行对外开放,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
3、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地区冲突导致世界不安宁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是邓小平同志作出的科学判断。1985年3月4日,在会见外国访华团时,邓小平明确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4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在邓小平提出这一论断后,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观点”,作为构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确立之后,经受了国际风险的考验。大的风险有两次。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旧的世界格局终结。加之1989年政治**之后中国面临严重的国际制裁,一时大有黑云压顶之势。在严峻的国际形势面前,有些人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产生了疑问。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不容置疑地告诫人们:“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1992年,党的十四大重申:“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1997年,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另一次是20世纪末接连发生了科索沃战争、亚洲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国一度面临十分严峻的安全环境和国际经济环境。面对世纪之交复杂的国际形势,以江泽民为首的党中央全面审视和平力量和战争力量的消长,坚持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判断。200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指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的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这两大课题至今一个都没有解决,天下仍很不太平。”并进一步指出,“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时代的潮流。”党的十六大继续重申“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将和平与发展确定为时代主题,抓住了当代世界最突出的矛盾、最根本的变化和最主要的特征,指明了世界人民所要解决的最主要任务。对于我们认识和解决当今世界各种复杂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冷战结束以来,世界还很不安宁,还有许多威胁国际和平的因素,如民族和宗教矛盾,自然资源争夺和领土争端,核武器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恐怖主义活动及有组织的国际犯罪活动等,特别是国际恐怖主义的危害上升。虽然世界范围的大战打不起来,但小规模的地区性冲突乃至局部战争时起时伏。近年来,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等局部战争。
冷战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冷战时期的霸权主义主要表现是两极争霸。冷战结束以后,两极格局解体,这时的霸权主义主要表现为一极称霸。近年来,美国及其盟国鼓吹“为价值观而战”、“人权高于主权”等,形成了一整套新干涉主义理论。这种新干涉主义与昔日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者直接掠夺财富、占领土地的炮舰政策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保护人权”和“防止人道主义灾难”为合法性依据加以实施的。这种新干涉主义的“人道主义战争”,是现代条件下强权政治的典型表现。它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国际关系准则,这是当今世界不安宁的一个主要原因。
4、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对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新技术革命使人类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信息化、数字化和全球知识共享之上的,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当前,经济优先已成为世界潮流,对每个国家来说,悠悠万事,唯经济发展为大。由于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是综合国力最重要的基础,它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促使国家实现实力的迅速变化。所以,任何一个国家在未来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它面对新技术革命所作出的反应和决策。目前,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发展高新技术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最重要措施。
国内形势:
1、从国内看,人民共和国刚刚走过了50年的辉煌历程。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以江泽民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2000年是全面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最后一年,党中央关于今年工作的总要求正在全面贯彻落实,形势总体上是好的。
2、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 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还将进一步发展。改革和建设中的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特别是改革的深化引起社会经济关系的新变化和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给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都带来深刻影响。旧的平衡打破之后新的平衡尚处于建立和完善过程之中,人民内部矛盾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
3、与此同时,在一部分党员干部中存在着思想僵化、信念动摇、组织涣散、作风浮漂,特别是腐败问题。再加上我们党正进入整体性新老交替的重要时刻,从现在起到新世纪头十几、二十年,一大批年轻干部要走上中高级领导岗位。在这种情况下,从严治党,进一步全面提高全党特别是党的干部队伍的素质,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所有这些,都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加紧进行思考和研究,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江泽民,生于1926年8月17日,江苏省扬州市人。1943年起参加地下党领导的学生运动,194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89年6月在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89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上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同意江泽民同志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关于接受江泽民辞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请求的决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就当时的国际形势来看,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了严重曲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不断发展,这种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从国内形势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从中国共产党党内来看,党的建设面临一系列新形势新任务,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这些背景共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世情、国情和党情。
1989年,邓小平对江泽民和新的中央领导作了“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的“政治交代”。到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了“三个代表”的要求。在同年5月,他又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001年7月,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2004年又写进了宪法。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江泽民表述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同时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6.机械制图第一章教案 篇六
题: 绪 论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制图的地位、作用和组成内容 教学重点:
强调制图的地位与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
对学习本课程重要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
具:
相应的工程图纸、简单的使用说明书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
由简单的使用说明书、相应的工程图纸引入……(讲授新课)
绪 论
一、本课程的研究对象
1、图样的定义
在工程技术中,为了准确地表达机械、仪器、建筑物等物的形状、结构和大小,根据投影原理、标准或有关规定画出的图形,叫做图样。
建筑工程中使用的建筑图样,水利工程中使用的水利工程图样,机械制造业中使用的机械图样。
2、《机械制图》是研究阅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原理和方法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
3、主要内容
(1)制图的基本规定(2)几何作图(3)正投影法与三视图(4)轴侧图(5)组合体视图(6)图样的基本表示法(7)常用件的特殊表示法(8)零件图(9)装配图(10)计算机绘图(11)其他图样
二、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1、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2、掌握阅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技能;
3、培养对空间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
4、了解计算机绘图的基本知识;
5、培养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三、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1、严格遵守国家标准《技术制图》、《机械制图》和有关的技术标准;
2、掌握正确的看图和画图方法;
3、反复实践,提高看图和画图技能。(巩固练习)
让学生再看一遍绪论部分的内容(课堂小结)
对学好制图的要求:
1、明确学习目的,要有学好本课程的信心;
2、刻苦训练技能技巧,图面质量优秀,有一定构思能力;
3、作风认真严肃,决不敷衍了事。(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
1、简述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任务。
2、简述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课后作业:
简述你对学好制图的看法。
【第一章课程教案】推荐阅读:
第一章+双语教材教法教案08-07
photoshop教案第一章12-16
初一生物第一章教案09-12
字体设计第一章教案11-03
化学必修1第一章教案12-10
高一物理第一章教案01-13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教案07-06
物理必修二第一章教案08-28
第一章_现代旅游及其作用 教案10-28
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教案资料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