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现状研究

2024-10-18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现状研究(精选12篇)

1.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现状研究 篇一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研究》开题报告

许口小学王道往

一、问题的提出

1、背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提问作为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的重要外显形式。在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有着启发学生思维、提供教学线索、教会学生学习的功能。研究课堂提问,尤其是课堂的有效提问,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也是贯彻新课程理念,推进新课程实施的需要。

2、现状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课堂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与学生对课文的自学得不到落实,教师提问的内容只能处于浅层化或不管学生实际,盲目透用外来教案设计的问题不无关系。问题设计的随意化,导致我们的课堂里充斥着太多的无效提问。

3、地位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部分,它在教学中不但使用广泛,为过去和现代的教师所应用,而且同教学本身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教学对话中,由教师发问学生回答而引起的课堂学习,是一种普遍采用的教学行为方式。会提问的老师,能将一堂课变得轻松自如,将学生引向知识、能力、觉悟的目标,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它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于课堂提问,国内外有丰富而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但对于我们学校教师来说,对课堂提问的理解还有失偏颇,运用起来大多满足于为问而问,不管实效。由此,我们很有必要研究艺术化的、有效性的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使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课题的界定

1、不同的人对课堂提问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课堂提问就是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有人则认为师问和生问都是课堂提问形式;而《现代汉语词典》对“提问”的解释是“提出问题来问(多指教师对学生)”。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对课堂提问的界定是:课堂提问是在课堂环境中,教师向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2、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整体性、启发性、层次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启发式”的教育理论

提问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问的研究始于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学思结合”,孔子精辟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课堂教学论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导”,很大程度上靠设疑提问来实现,有人认为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所有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体现。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调查与分析常态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

通过调查,呈现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以及存在的诸多问题,就教师在课堂中提问时存在的问题,具体从问题的梯度和效度、等待时间及反馈等方面进行分析。

2、有效性问题情境的研究。

问题情境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中,由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不足,难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时,就会引起智力困窘状态。这样的状况人们称之为心问题情境。如何造成问题情景?教师的提问设计大有天地。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心理上制造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那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就可以激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所以,有效问题情境的研究也是本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3、教师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

问题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的双边互动过程,亦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基本环节。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促进学生领悟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思考。所以我们旨在通过教师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们的提问艺术。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通过研究培养教师课堂提问的效率意识,促进转变观念,构建有效互动的语文课堂。

2、通过调查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探索出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形成一套有效提问的设计方法技巧及策略。

3、形成各种成果材料,为成果的推广提供范例。

六、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1、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等方法进行。

(1)行动研究法。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随机在1-6年级中各选一个班级,在语文学科进行实验。

(2)文献法。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3)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4)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参加实验教师和学生的宝贵经验。

2、研究思路

(1)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前教师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及其产生原因,澄清教师的教学观念,来改变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

(2)以课堂为载体,从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师生共同行为三方面研究问题情境创设的一般操作模式,总结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类型及途径。

(3)从课堂提问的类型、特点、提问的过程、要求等方面总结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方法技巧以及策略。

七、课题的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为一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0月):做好实验前测;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11月——2013年5月):围绕课题开展专题研究。

第三阶段:全面总结实验情况;整理课题实施材料,撰写结题报告。

八、本课题的成果形式

1、撰写研究报告。

2、撰写《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研究》论文、案例、教学设计。

王道往

2012年9月1日

2.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现状研究 篇二

一、评价真诚, 讲究艺术

《语文课程标准》中建议:评价应以真诚、激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 真诚的评价向学生传递的是真实的信息, 对事实加以肯定, 对精神给以唤醒, 对行动给以鼓舞, 这样才会让学生信服, 体现对学生真正的尊重, 而不是让他们盲目的骄傲。

例如在教学《小草与大树》一课时, 当用“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说夏洛蒂·勃朗特是怎样在写作的道路上取得成功的。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因为她懂得坚持, 没有向困难低头, 她有一种‘滴水穿石’、坚持不懈的意志, 所以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有时老师会说:“好!你说得没错。”可如果这样说:“你讲得非常详细, 也肯动脑筋, 说得这么有根有据, 你是她的高徒吧?”也许会更好。

二、评价真实, 形式多样

新课程实施以来, 教师在注重激励学生的同时, 也随之出现了这样的情况:简单重复学生的回答, 评价语言单一, 多余而又无效。如果把课堂评价运用的精妙, 往往会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真实的课堂评价是对事实加以肯定, 是对学生的尊重。

(一) 激励性评价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多从正面激励学生, 保护和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因而, 巧妙把握激励性评价的尺度是关键。

案例:在课堂上, 很多时候都会出现学生回答错问题而引起哄堂大笑的情况。这样往往会让说错的学生觉得不好意思, 甚至无地自容。我是这样处理的:等全班安静后, 我对这位同学说:“我很佩服你的勇气。如果能换一种说法, 相信你一定能正确地表达出来, 还想再试试吗?”本来他还是低着头满脸通红的, 听了我的话, 他又把正确答案说了一遍。我立即给予表扬:“我很高兴你能说得这么好。”显然, 在给予学生否定性评价之后, 我给了其再次尝试的机会, 这样不但有效地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 针对性评价

评价还要具有针对性, 要具体, 让人感觉这个评价很适合该学生, 而不是放到谁的身上都适用。要想表扬, 角度总会有, 全在于老师的用心。比如对尖子生, 我们要多给予启迪;对中等生, 我们要给予诚挚地欣赏;对学困生, 我们要热切地激励。再比如发言的积极程度、发言的思维质量、发言的语言组织、发言内容的创新、发言的声音情况、发言时的仪态举止等等。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用爱心、信心和耐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才能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真情评价, 相得益彰

教师真情的评价, 可以丰富孩子的内心期待, 并且充满热情地去学习, 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情感, 还能使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 一) 多一点幽默与风趣

教师评价语言应不拘一格, 不能拘于一种形式。它应因人而异, 因时而异, 因课而异。我们可以在口头语言的评价上机智多变, 最好能广泛搜集, 加强积累, 使评价语言定期更换、常用常新、层出不穷, 时时给学生以因时、因情、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评语, 最好能让学生学而不厌, 听而不倦, 用自己内在的魅力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使教学达到理想的艺术境界。我想, 老师风趣幽默的语言、笑看风云的健康心态, 对学生的影响一定会是终身的, 遇上这样的老师, 学生是何等的幸运!

(二) 多一点倾听与欣赏

在课堂上, 我们要求学生要认真听讲, 反过来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作为老师要学会倾听他们独到的见解, 让他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即使偏离了之前的预想也不要去打断, 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回到原来的问题上, 用欣赏的眼光聆听并加以点拨, 这样在和谐的气氛中学生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

总之, 教师在课堂上应随时准备一双慧眼, 敏锐地捕捉并牢牢把握每一个适当的教学契机, 善用、巧用、活用课堂评价语, 及时给予学生恰如其分的评价。让评价成为课堂的引路人, 语文课堂就会因此而美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畅所欲言, 让评价在语文课堂上伴随学生快乐成长吧!

摘要:当堂点评是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评价, 能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行为和健康的学习心理。在课堂中,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表现出的高超的评价艺术可以优化教学过程, 激活整个语文课堂。

关键词:当堂点评,积极主动,评价艺术,激活

参考文献

[1]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研究, 2010 (3) .

[2]曹建军, 姚培培.师生沟通从位差效应中走出来[J].北京教育, 2002 (5) .

[3]刘杰.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5 (4) .

3.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现状研究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259-01

语文课程的学习,关乎我国母语的发展,其学习尤为重要。然而,小学语文的学习,其行为主体是小学生,刚刚接触知识文化的年纪,在学习上尤为重要,只有在前期打好了基础,以后的学习才能够顺利完成。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能够促进学生上课思想专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的质量以及学习的效率。

一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现状

1、问题数量多而杂

教师在传授小学语文课时,往往出现按照书本以及备课资料上的内容,做好“演讲”演出。随着新课改体系的形成,课堂提问在课堂应用中越来越广泛,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无效”提问这样的弊端。而形成这种弊端的罪魁祸首就是传授知识的教师了。教师为课堂提问设计的问题多而杂,没有一定的条理性可言,导致教学质量极低。

2、问题作答时间紧促

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一节课程只有四十分钟,教师在对文章基本内容讲完之后,一节课所剩余的时间不多,到了提问环节,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而教师为了完成当日的教学任务,还没有等到学生做好准备举手作答时,就急不可耐的向学生宣布答案。对于课堂提问,现在的教学条件下,教师的态度是,对于封闭式的问题,教师就是简单的想让学生了解问题,做到对文章的巩固,而并非真正的想要学生去思考;对于开放式的问题,教师的态度是,只要有部分学生能够回答即可。

3、教师评价太简单

小学生的心理很单纯,在学习中,若被老师奖励,会一根筋的往前冲,但是,要注意,若学生花费了好大的心思想到的问题答案,却在老师看来不值一提,小学生的心理如同受到伤害一般,对课堂提问失去兴趣,失去思考问题的动力。

4、教师问题多,学生问题少

由于教学中,教师将自己作为教学的行为主体,导致了语文课堂提问,出现老师问的多,学生基本没有问题的现象发生。特别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更是因为小学生过于年幼,对书本的知识本就是不太能理解的年纪,从而忽视了孩子真正的想法。其实,教师应该了解,小学生正处于对社会对知识慢慢吸收的阶段,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应用课堂提问的方式以外,也要注重学生的课堂提问行为。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1、找准目的,设计问题

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行为中,一定要注意,设计问题时的目的性。结合文章的内容,教师在课前做教学大纲时,要对教学内容深度剖析,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按照文章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问题。对于不同的知识点要设计不同的问题,并要在每个知识点的教学中,及时性的将问题发出。

2、公平公正,面向整体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做到公平公正,不能偏爱优等生而对学习成绩稍逊的学生放任不管。在班级的结构中,中等生是占有大比例的,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要把中等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面向班级所有学生。

在设计课堂问题时,教师要注意控制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的设计要讲究先后顺序,问题一要做到开头的作用,将学生带入情景之中,问题二要在问题一的基础上延展,这样步步为营,即引导了差等生,又加强了优等生对知识点的巩固。

3、做好总结,留疑释难

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教师要对于课前准备的教学大纲以及课堂的教学情况,迅速的做出总结,并在课程结束之前,设计问题留学生课后思考。让学生在课下时间,能够主动的去回顾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可行性思考,也能够促进学生在课外书籍上对相关知识点的涉猎。

4、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从上文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现存问题中,教师需要改变对学生回答评价过于简单的缺点,并且要多给与激励性的评价。对于学生对课堂问题的答案,教师的评价常常就只有几个字

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要多多考虑小学生的感受,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可以说“你真棒,回答的真好”、“你进步了很多呢”这样的激励性的话来评价,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可以这样评价,“你说的很相近了,再努力的想象看”、“再试一试,老师和同学们相信你能够成功的”。激励性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问题的热情,达到有效提问的目的。

三、结语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才算是真正的被家长、老师重视,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的提问,是促进课堂效率的关键因素。然而,小学教师在语文课堂有效提问上,一定要注意立足于课本,发展于实践,在备课上一定要充分的研究教学内容,拟定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延展出教学问题。要注意,有效问题一要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第二,设计的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更有效掌握学习知识点,教师才能更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金传宝.教师如何提高发问技巧[J].《外国教育研究部》.1998.

[2] 王雪梅.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及其策略研究[M].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6.

4.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如何变得有效 篇四

富洲学校 滕召英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这种看法不无道理。我们知道,好的课堂提问具有增进师生交流、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等教育功能.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取决于教师提问的技巧。这就牵扯到了提问‚有效性‛的问题。那什么样的课堂提问才是有效的,下面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一、课堂提问应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

请看一位教师《‚黑板‛跑了》的教学案例。

师:(板书:黑板)黑板,和我们是老朋友了,大家对它非常熟悉吧?

生:(点头)

师:(又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二字上加引号)现在在‚黑板‛ 1 两个字上加了‚‛,(教引号这是引号。领读:‚引号‛)这引号是什么样子?请同学们仔细看看.然后告诉大家。

生:这引号,前面像两个倒过来的并排的逗号,后面像两个并排在一起的逗号。

师:你看得真仔细。这‚黑板‛两个字上加引号是什么意思呢?

生:(摇头)

师:好,这是一个问题。(接着,教者又在‚黑板‛后写‚跑了‛二字)这又怪了.平常我们看到的黑板,不是砌在墙上,就是下面钉了两条‚腿‛的,没有人搬动,它是根本不会走的。你们说,黑板怎么会‚跑‛起来了的呢?)

生:(又摇头)

师:小朋友们想知道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吗?那好,让我们打开课本来寻找答案吧!

生:(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师:谁已经找到了答案?

生:这黑板不是真正的黑板,是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

师:不错。今天我们要学一点关于引号的知识。这引号除了引用人物说的话之外,还可以用来表示特殊意义。比如这题目里的‚黑板‛.不是我们常见的教学用的‚黑板‛.而是另外一样东西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被科学家安培当作黑板了。我们就在黑板两个字上加上引号。(稍停)那么,这‚‘黑板’跑了‛ 又是怎么一回事昵?

生:这是因为,这不是一块黑板,而是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马车走了,这黑板就不在这儿了,所以说‚‘黑板’跑了‛。

生:我有一点补充,我们这里的人一般都把‚走‛说成‚跑‛,其实‚快走‛才叫‚跑‛。这里所说的‚跑了‛,还有‚很快不见了‛的意思。

生:我同意××小朋友的意思。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里也说‚那块黑板越走越快‛,就是‚跑‛的意思。

师:你们真肯动脑筋!

在教学案例中,教师抓住看似‚反常‛实不反常的课题做文章,连续提出两个问题:这‚黑板‛两字加上引号什么意思呢?‚黑板‛怎么‚跑‛起来了的呢?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然后抓住不放,趁势打铁,并急切地研读课文寻找答案。最后当学生从文本中找到答案时,对课文内容也有了一定的理解。同时,课文标题中的引号,对学生来说是第一次出现,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理解标题中引号的用法,并用重锤敲打,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课堂提问时教师如能抓住契机.设置矛盾,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课堂提问应抓住契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才能常有创新。因此,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样,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在来学习课文.就会比老师先提出问题,再来让学生带着教师的问题来学习课文,效果会好得多。

请看一位教师《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教学案例。

师:小朋友们读了《歌唱二小放牛郎》,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

生:(读第一节):‚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是什么意思?

师:有谁懂的?

生:要把这一小节连起来看。它说的是‚牛儿还在山上吃草,放牛的王二小不是一个贪玩的孩子,却不知道哪儿去了。

师:你理解得对。读到这里,你会怎么想呢?

生:我想问:王二小上哪儿去了呢?我要往下看。

师:对呀!作者在开头并没有说王二小哪儿去了,是为了让我们都来关心下文。

生:老师,第四节的第一句,为什么不说‚王二小走在前面带路‛.要说‚王二小带路走在前面‛呢?

师:好,我们一齐来把这一小节读几遍好吗?

生:(读)(仍然说不出为什么)

师:这是一篇歌词,也就是诗歌,要考虑押韵的问题。你们看,这一节的第一、二、四句末了一个字的韵脚都是‚an‛。读起来就顺口多了。

生:我也有一个问题:‚秋风吹遍了每个村庄,把这动人的 故事到处传扬。‛‚秋风怎么来传扬故事‛呢?

师:问得好!谁来回答他这个问题?

生:这不是说秋风传扬这个动人的故事,说的是就像‚秋风吹遍了每个村庄‛一样,王二小牺牲自己.救了后方机关、救了几千老乡的事迹.很快在各处传扬开来。

师:我和你的想法一样。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舍去了繁琐的分析,而是抓住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有教师的提问,而且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教师问:‚学了《歌唱二小放牛郎》,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这个问题很大气,留给学生更广阔,更自由的思维空间,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发现阅读中的疑难问题.也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畅所欲言。同时.学 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因而,我们的课堂提问要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学习。

三、课堂提问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胚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 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昵?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狐假虎威》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社会上有没有想狐狸这样仗势欺人的人呢?让学生对成语的喻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又如学了‚髓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了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黑板‛跑了》中科学家爱迪生的故事,可让学生思考: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呢?这几个思维发散的问题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

综上所述,课堂上适时适度的有效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让课堂成为有效教学的课堂。

5.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现状研究 篇五

摘 要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但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忽视提问的重要性。一个好的提问,往往会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很好的收益,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事半功倍效果。当然,课堂教学中不是可以随意提问题,有的问题不但不能有助于教学,反而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麻烦。教师一定要认真思考,根据文本内容与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要选择合适的问题,在恰当的时间,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提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提问有效,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延伸文本知识,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好的效益。那么,怎样才能保证我们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呢?我想,教师应该注意问题的选择、提问的方式与技巧、提问时机的把握以及提问的及时评价与反馈。这样有助于我们提问的效果,保证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

引 言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1]英国教育家爱德华德波诺认为:“教育就是教人思维”。[2]如此看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多么的重要。其实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思考习惯的一种有效策略。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该怎样提问,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提问要收到良好的效果,应注意一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选择是提问有效性的关键

(一)问题要紧扣作者的思路

问题是为理解课文服务的,那么,教师所提的问题一定要紧扣作者的思路,让学生能够顺着问题的引导,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那么怎样才能紧扣作者的思路呢?我想,问题要紧扣作者的思路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只有教师深入解读文本,理清文章思路,抓住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提出的问题才能紧扣作者的思路。例如《飞吧,海鸥》,课文讲述了友人与海鸥之间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界中动物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教育了学生应该怎样与自然界中的动物和谐相处,怎样保护自然界的动物。那么,在教学中,这样提问:友人与海鸥之间有怎样的故事?学生就会把思维固化在“故事”上,很多学生只顾了解友人与海鸥之间的故事。若换个问题:友人与海鸥之间有怎样的默契?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友人与海鸥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这样一来,问题紧扣了作者的思路,抓住了主题。

(二)问题要有针对性

教师提问要言简意赅,所提问题目标要明确,要有针对性。只有提得准,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定向思维,若无的放矢,任学生的思维如脱缰的野马,一放不可收拾,而且也没有什么价值。[3]那么,在提问之前,就要想好该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首要任务是什么?然后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提问,简明扼要、紧扣主题。如《赤壁之战》一文,周瑜为什么只用三万人马击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这个问题学生不易掌握。若这样问: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学生就会很容易明白。

(三)问题要针对教材的重难点

对于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我们要力求把握重点,突破难点,那么,对于教学的重点,是每位教师所不会忽视的。要准确的把握教学的重点,突破难点,提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问题提得准,着眼于教材的重难点,会很轻松的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如《翠鸟》一文,读懂课文,了解翠鸟的外形特点和活动特点是文章的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自觉地保护动物,养成爱鸟爱动物的习惯是本课的难点。如果根据课文这样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翠鸟的颜色特别鲜艳?动作迅速,敏捷?你喜欢翠鸟吗?为什么?这样学生就会找到相关内容,认真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四)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呆板、陈旧、不新颖的问题就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相反,如果换一个角度,让学生产生新奇感,具有启发性,他们就会积极主动的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如《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一文,若教师问: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什么?这一问题就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这样问:世界上第一台吸尘器是谁发明的?他是怎样发明的?学生一下子就会有很强的求知欲,去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再如《张衡》一文中,教师问:张衡是什么人?他发明了什么?学生的学习欲望就不会很高。如果这样问:地动仪是谁发明的?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作用?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五)问题的难度要适宜

问题的难度要深浅适度,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太简单学生没有兴趣,太难学生理解不了。正如一位著名教育家说的“教师设计的问题,正如学生站在树下摘果子一样,不能让他伸手就摘到,也不能让他用尽力气跳起来还够不着。要让他稍微挑起一点就能够着。”[4]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有求知欲。如《春天的小雨滴滴滴》一文中,很多老师都会问“春天的小雨有多美?”这个问题就有点太深,学生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如果改成“文中春天的小雨都有哪些声音?你觉得美吗?”这样学生从字里行间就能够体会到春雨的美,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

(六)问题要有梯度,逐层推进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文本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5]教师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程度应各不相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形成有梯度的问题链,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和理解。如《我不能忘记祖国》一文,教师这样问:在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是,一位美国学生说了些什么?当班长让宋庆龄讲讲时,宋庆龄讲了些什么?宋庆龄的话你懂了什么?这样问题有易到难,逐层推进,学生很容易理解文本内容,抓住文章主旨。

(七)问题要有广度,点面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学习的知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应该涉足一些课外的知识,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所以,教师的课堂提问也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实际,不失时机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质,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有所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例如《新型玻璃》一课的教学,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口头描绘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玻璃,然后,将其与文中的新型玻璃进行比较,找出普通玻璃的不足。教师的课堂提问一般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程度,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就要求教师设计问题是既要照顾全体,又要点面结合。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的提问方式与技巧是提问有效性的重点

(一)激疑式提问

教师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自己研读文本,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文本中读出自己的疑问和感悟,能产生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学会于无疑处生疑。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才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在教学《蚂蚁的救助》一课,蚂蚁能够救助自己的同伴,不弃不离,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交流:蚂蚁是这样救助自己的同伴的?蚂蚁为什么会主动救助自己的同伴?……

(二)逆向式提问

逆向式提问就是从相反的视角切入问点,要求学生利用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回答问题。逆向的妙处在于借助正反对比材料,构成矛盾情境,从而启发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如在教学《小泽征尔的判断》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

解小泽果敢、坚信的品质。教师不是顺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泽具有果敢、坚信的品质?而是逆问:假如小泽的判断错误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学生围绕以上问题可以从多角度进行逆向思维,从而加深了对小泽果敢、坚信的认识。通过逆问,不但训练了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全面地看出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探究式提问

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探究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文章内容可以有更深的理解,那么在教学中,探究式提问也是十分重要的,能给学生明确的导学思路,方法或目标。《卢沟桥》一文中的教学片断: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学生兴趣十足,认真的阅读教材,很快从文中找到答案。生——课文的第二和第三自然段可以看出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师——课文中具体讲了石狮子的哪几种姿态?生——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四)层递式提问

层递式提问也就是问题由浅入深,层次推进,环环相扣,让学生从易到难,逐步加强思考,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能有力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曹冲称象》一课,可以这样设计提问:大象是哪来的?大象是什么样子的?哪些人提出了称象的办法?曹冲的办法好吗?好在哪里?只要在教学中把这些问题逐层解决,学生也就掌握了课文。

(五)曲折式提问

曲折式提问是指问在此而意在彼,让学生开动脑筋,通过一番思索才能回答的提问。这种提问,富于启发性,吸引学生研究与发现,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如《放弃射门》一课,主要讲福勒在完全有把握将球踢进对方球门的一刹那,却放弃了射门。设计讨论的问题是:福勒放弃射门的做法对吗?在学生的激烈讨论和相互交流中,有的说对,有的说错。教师最后根据他们说的理由作出正确的总结性评论。采用这种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六)矛盾式提问

矛盾式提问就是有意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以制造矛盾,引发学生展开思维交锋,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她是我的朋友》一文,阮恒举手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既然不是针刺痛了他,怎么会“啜泣”呢?为什么男孩立刻停止了哭泣?这种“自相矛盾”的情况很多,造成了文章起伏跌宕。我们不妨在这些地方设问,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在质疑释疑中,引导学生揣摩阮恒在献血过程中神情动作的变化,体会其内心急剧的思想斗争,引发共鸣,从而感受朋友真挚的友谊。

(七)比较式提问

是指将相互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于对比而设定的提问。如《鸟的天堂》一文中,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加上引号,而后一个不加引号呢?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含义?通过学生的讨论,他们会体会到这句话中出现的两次“鸟的天堂”意思并不一样。这种提问能使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获得对事物清晰完整的认识,从而得到新颖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扩展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

(八)拓展式提问

拓展式提问是对文本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拓展,对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场景等进行补充与扩展。学生的学习来源于课本知识,也来源于社会环境和自己的生活 实际。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在课堂中进行拓展与延伸,这样学生得到的知识才会全面,丰富,同时学生的思维也会得到扩展。例如《奇异的植物世界》一课,教师可以这样提问:除课文中所描写的植物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奇异的植物?这样扩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知识。

三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时机的把握是提问有效性的保证

(一)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角度把握提问时机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适时观察,揣摩学生的心里。把握时机适时提出问题,根据学生心里特点巧妙加以引导,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积极的思考问题,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但因为提问的火候未到,学生就很难做出现积极反应,错过了提问的良机,就难以发挥提问的最佳效应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二)教师要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把握提问的时机

教师要从启迪思维的角度,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在什么地方问什么问题,是教师需要下功夫琢磨的。只有课文空间上的问点与学生思维时间上的问点交叉了,才真正可

以说是提问时机的优化。

(三)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兴趣的角度把握提问的时机

教师应该从激发学生兴趣的角度把握提问时机,考虑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问点,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在学生思维卡壳的时候,适时提问,有助于学生变通思维,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总的来说,提问的时机不同,效果也不同。如果开头发问,学生才初知课文,很难回答到位。如果在总结时提问,学生的思维正在高潮点上,能在精神振奋的状态下积极思考,课文的关键点和学生思维活动高潮点融为一体,提问效果就明显了。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准备好精彩的问题,预设好提问的时机,这样才能保证提问的有效性。

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及时评价与反馈是提问有效性的升华

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提问,而忽视了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与反馈。这样往往会使学生失去兴趣,而不能主动的去思考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该给予恰当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心智,拓展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一)教师评价与反馈时要具有引导性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有可能会出现偏差,这时教师就要及时的引导评价,让学生能够及时纠正,并且对知识有新的认识和发现。例如:《鲸》一课中老师问:鲸是鱼吗?学生回答:鲸是胎生的鱼。这时学生的回答就出现了偏差,教师就要及时引导,让学生知道鱼是卵生。

(二)教师评价与反馈时要具有激励性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评价与反馈时要具有激励性,在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错误是很正常的事,这时教师就要有激励性的进行评价,既要给学生纠正好错误,也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学生要有激励性。

(三)教师评价与反馈时要具有针对性

教师评价与反馈时要具有针对性,对于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应给予针对性的评价。评

价时应因人而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特长。这就要求老师在评价与反馈时不能千篇一律,要有针对性,把握好灵活性和个体性特点,能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发挥其创造能力。

(四)教师评价与反馈时要具有艺术性

新课程提出课堂气氛要和谐,其实和谐就取决于我们老师。教师评价与反馈时要具有艺术性,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师生之间有亲和关系,让课堂教学和谐发展,趣味十足。

结 论

总之,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不能随便应付。一个设计不好的问题还不如不问,所以,备课时一定要精心设计提问,选择好问题,把握好时机,用一种合适的方式提问,就会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好的效益。

6.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对策 篇六

一、精心设计, 抓住问点

1. 提问要抓学生兴趣点。

所谓兴趣点, 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集中学生注意力, 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由此提问,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 在出示课题后, 我告诉学生, 这是父母对我的同一件作品的不同评价, 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的时候也特别投入。例如, 一堂看图写话课, 课一开始, 我出示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学生购物图, 问道:“你猜他们要去干什么?”“你会买东西吗?”“买东西需要什么?”这一连串的提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 使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亢奋状态。这也为接下来的教学过程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因素。

2. 提问要抓思维发散点。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具有更特别的任务。例如:在教学《找骆驼》一课时, 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除了商人所说的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可以找到骆驼, 你还有什么方法?通过对多种答案的讨论, 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观察思考问题。在课堂上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还可以怎样想?”让多种信息互相交流, 开拓学生的思路,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寻找答案。

3. 提问要抓知识疑难点。

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 抓住疑难点提问, 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特别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疑。差错人皆有之, 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 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 不断引导, 使学生恍然大悟, 留下深刻印象。还是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为例, 让学生围绕“我的同一首诗, 父母的评价为什么会截然不同?”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很多同学认为父亲太严厉, 甚至有点不尽人情。于是再让学生细细体会写父亲的句子后, 学生才发现父亲这样也是一种爱, 只不过他的表达方式不同。

二、优化环境, 促进思维

设疑、解疑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实现智力和知识中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 因此, 问题总有一点难度, 这就造成部分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思维, 首先要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一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跳一跳, 摘果子”的求胜心。二是热情鼓励。在提问时适当运用“说说看”、“勇敢地谈谈自己的看法”、“说错了没关系”等鼓励性语词, 消除学生回答问题的一些心理障碍, 诸如害羞、畏难等。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丑菊》一文时, 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看了作者眼中的丑菊, 你喜欢吗?你喜欢它的什么?”一问既出, 他环视四周, 不少学生的脸上都带着些许疑惑, 但鲜有人举手, 他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 而是再一次让学生细细地研读文本, 并适时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老师也参与其中, 见时机成熟便开始交流。生:我喜欢丑菊。因为作家伯伯说它只有铜钱大小、娇小、美丽。它是黄色的, 又是铜钱一般大小。师:喔, 它的颜色、形状深深地吸引了你。生:我不喜欢丑菊, 我觉得丑菊长得太小气了, 不像那些荷花一样长得那么大气。生:那不叫小气, 而叫“娇小”。我不同意你的看法, 我觉得娇小的话才美。师:是的, 其实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皆是美:娇小有娇小的美, 大气有大气的美。生:我觉得丑菊很自傲, 不美。因为它面对太阳就开花, 迎着太阳转。师:迎着太阳转就是自傲吗?生:我不同意。丑菊的心一直面向阳光, 它将微笑送给太阳, 就像在感谢太阳送给大地温暖, 从不面对黑暗的一面, 我觉得从这里可以看出它不仅是外表美, 它的心也美。生:我也有同样的感受。你看每当晚上时, 丑菊有点冷了, 缩成一团, 让花心躲在里面睡觉, 每当白天, 太阳出来了, 丑菊就伸展花瓣, 展开笑颜。师:听了你们的感受, 老师很感动。你们和丑菊一样, 心里藏着阳光, 用你们美好的心将咱们的丑菊都想活了。

在这则案例中, 教师抓住了学生争辩中生成的教学资源, 即喜欢与不喜欢丑菊, 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探讨的话题, 也是一个能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好机会。于是, 教师抓住这一契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之后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展开辩论, 在争辩中使自己的理解与文本的价值取向和谐统一, 教师则适时地“煽风点火”, 使争辩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在争辩的深入中, 学生的思维、智慧产生共鸣和撞击, 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融合, 从而将整个课堂推向高潮。

7.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篇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

随着我国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的不断重视,教育主管部门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提问是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它能够辅助小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有益于更好的吸收知识[1]。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针对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与语文教学重点,不断完善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关键点要能够突出教材重点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制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點仍在于学习基础的语文知识,并能够培养学生基本的文学素养。所以,在课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尽量围绕教材展开,可以让学生加深对于知识点的记忆,从而巩固语文基础知识。突出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一方面能够实现小学语文教材中预达到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能更好的发挥提问教学的作用,帮助和引导小学生抓住重点,不断进步。

二、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就书本知识内容进行传承,对于小学生而言是十分枯燥的,所以,教师所设计的提问环节,要具备一定实际价值,扩展小学生的学习思维。如果所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仅停留在简单的是非选择上,学生的思维能力便难以得到提高[2]。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凡卡》一文时,围绕凡卡的信爷爷能否收到这个中心,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为什么?即使爷爷收到凡卡的信,能不能改变凡卡的处境?这样的问题显然具有较大的思维价值,它们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3]。

三、有效提问的关键在于灵活运用提问方式

1.把握提问时机

8.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现状研究 篇八

连云港市赣榆县罗阳镇中心小学仲启强

【论文摘要】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良 好的提问,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增长学生的智力,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置一些精彩的提问,可使学生揣摩到课文中难于领会的问题,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主旨、脉络和作者的用心。好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课堂提问切入点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要中之要。”而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自,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学记》)。可见,注重提问的艺术与技巧古来有之。教师在备课中充分钻研教材和学生,发掘问题,巧设疑问,在遵循“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科学合理、整体优化”原则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努力提高提问效率,使课堂呈现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局面。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以为,我们不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一石击起千层浪——在课文重点处切入

文章都有重点。抓住课文的重点处提问,不仅让学生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更对课文的重点处加深了印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质量。那么文章的重点在哪里?一是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关节点,二是指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难点。课文的关节点,往往是那些或隐或现地牵扯到语文课主题和重要观点的语句。弄清这些语句,学生就会豁然开朗,认识有所提高,一些具有难度的课文往往有明显的关节点。而某些浅显易懂、篇幅较小的诗文也同样存在关节点。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关节点设计出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就能揭示中心,并且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所谓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难点,既包括新出现的知识难点,也包括虽已学过却又似懂非懂的知识点。这些难点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就此提出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产生认知的兴趣。

例如,笔者在教学小学三年级《我应该自豪才对》一文时,我从标题入手提问,始终围绕“自豪”这一关键点设置了“谁自豪”“为什么自豪”等一系列问题。当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深入阅读课文后就会知道,“是小骆驼感到自豪”“小骆驼的身体特征让它自豪”等内容无不体现了骆驼为什么在沙漠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可以更好的生存,结果也就自然浮出水面,答案也就跃然心底。通过抓住这一重点来提问的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到骆驼的身体特征,而且能够轻松地理清课文的顺序,梳通故事的脉络。

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诗时,由于全诗无一“喜”字,但却处处可见其“喜”,于是教师便提问:何以见得作者之“喜”?学生在这个问题的指引下,通过探究及研讨,见诗中首联先着一“好”字,其次是“潜入夜”、“细无声”,然后再发挥诗人其各个器官的功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诗人的听觉入手,渐入触觉、视觉及至发挥诗人的联想,把春天里如丝、无声的好雨编织得出神入化,美妙动人,似乎让人手可及,眼可见,鼻可闻。学生也就是在这样的思考与体验中感悟其妙趣横生之处,收获其身临其境之感。通过“喜”字的理解切入本文进行教学,不但统领了全文内容,而且将作者的行文思路比较清晰地凸现出来了。因为这一“喜”字正是文章要突出的重点,同时也是文章理解中的一个难点,尤其是在本诗中的各种感觉描写的运用,可谓堪称诗中一绝。当然,学生正是在这样的提问下将阅读重点迎刃而解的。

通过抓住课文重点提问的方法,课堂教学既能轻松自如,又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真是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其实,课堂提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提在关键处,问在要紧要点。所谓“打蛇要打七寸”就是这个道理。

二、润物细无声——在课文细节处切入

“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感悟及品味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语文课程标准》)这不禁使我想起郑板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句来。在这里,这也许有些断章取义之嫌,但是文章里的观点或问题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课程、新教材的选文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优秀作品中的一个标点、一个词,人物的一个细小动作、一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往往都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独运,蕴涵着深刻的含义。教师可以在这些容易被学生忽略而与表现主题有密切关系的细节处设问质疑,启发学生探幽析微,细细地加以品味和探究,并以此为切入点提出问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因为细节充斥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角落,它就像一个“隐身的天使”,我们只有把它找出来并紧紧地抓住它来提问,才能让它发光发亮,照耀每一个渴求知识的心灵。

《掌声》一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依据文章的主题,我于是发问:“小英为什么默默的坐在教室的一角?为什么作者还说是‘总是’?”这个看似无疑的问题却能促进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他们也并能很快明白,此处细节描写不仅揭示了小英因为腿部残疾,很少和同学接近,而且可以看出她心中有一种无形的压力,怕别人取笑她。

又如在上《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一文,其中让学生深入体会这句话:“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底„„”但是在阅读理解时,学生一直未激起情感的共鸣,也读不出其中所包含的情感。

在这个细节的指导上,我设计层层推进,让学生在教师的提问引导下逐层

体会。先提问发动侵华战争的是谁?让学生明白发动侵华战争的是日本的一些反动分子,然后再来读这句话,学生自然而然地重读了两个“决不”和“日本士兵及人民”。然后通过对“国际主义”、“中华民族之生存”、“人类之永久和平”的理解,情感上再进一层,学生的体会就更深入了,真正从心底被文本感染了。

„„无论何种答案,但它始终代表了学生对文本的一种解读,对生活的一些思考,这不正是在课文的细节处提问所看到的思维火花吗?

三、曲径通幽处——在知识的生长点处切入

“温故而知新。”从旧知识中可以得到更多更好的新知识,掌握更好更巧的学习方法,这无疑是一大进步和跨越。课堂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巩固学生的知识,强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如何能让知识的涓涓细流不断涌出,便其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呢?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能够驾驭课堂内容,把握知识间的联系,在知识的引发中从知识的生长点进行教学提问,开放思路,丰富想象力,使学生们可以由一个知识点延伸出更多的知识来,在对比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生字“忠”时,当学生说出此字的读音后,教师相机问道:“你该怎样提醒同学们记住这个字呢?”学生便很机灵地说:“利用‘换一换’的方法我可以得出‘种’‘仲’‘冲’等这些字来,再进行比较,得出、‘忠’字是与‘心’字有关,表示我们做事要把心摆正”。老师再问“你还可以利用这个字造出哪些字来呢?”学生更是思维活跃,一时间说出了许多虽不算合理但却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字来。多么难得的思维火花呀。与其说是在进行识字,不如说是在“比字”“造字”,也正是这样的提问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学习中运用知识,掌握了方法,培养了能力。

又如在学习《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时,学生对文中“‘给’永远比

‘拿’愉快”一句中的“给”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这一抽象的概念上时。我这样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提问:“给”除了本文的意思之外还可以指什么?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联系学过的课文,联系生活谈谈属于“给”的例子。同学们的思维又一次变的活跃起来。他们从《普罗米修斯盗火》谈到《诚实与信任》,从老师的奉献谈到交警的辛苦,从张旭的书法谈到贝多芬的音乐等等。在这样的纵横联系中,学生逐步认识到了“给”的深刻内涵,学生的对话也变得深入而高效。在对此问题的探讨中,教师始终以有效的提问引领着对话的进程。这样的引领能够使学生在对话中既得到知识的积累、方法的启迪、又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四、东边日出西边雨——在课文的矛盾冲突处切入

小学语文教材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实合理的地方,引导学生围绕矛盾大胆质疑,是寻找探究切入点的方法之一。我们可以由此设计问题,激发生疑,共同探究,理解文章之合理性和精妙处。于漪老师曾说过:“对立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如此。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课文内容本身的种种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来设问,引导学生深入钻研。

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小语教材十二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学生们感到疑惑不解:“爱大黑骡子”与“杀大黑骡子”不是矛盾吗?我及时抓住这一“矛盾处”进行质疑:“对呀,彭德怀是这么的爱他的大黑骡子,可为什么又要非杀这头大黑骡子呢?”让孩子们大胆发言,大胆评论,孩子们最后终于认识到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因而这里并不矛盾,这样一来使学生更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其实,教学中诸如此类的“瑕疵”现象并不少见,但需要我们在作者的“矛

盾冲突”中巧设提问,引发思考,激活学生思维。细细体味作者的苦心孤诣,感受其“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之妙趣。

课堂教学是艺术,课堂提问则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它不仅可以展现语言魅力,还可以让学生奇思涌现。“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巧妙提问,可以改变平庸沉闷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度激活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从而在创造性的智力震荡中,活跃气氛,调剂精神,促进思考,启迪智能,最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

2、《语文教学参考》月刊杂志2007年9月

9.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提问艺术研究 篇九

凤凰山小学 张杰

内容摘要:小学英语教学目的之一是使儿童获得英语的感性知识,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敢于大胆开口说英语。课堂提问是每节课堂不可缺少的教学活动,它是教学方法的一门艺术,也是师生双边活动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因此科学设计课堂提问,是每位老师不可忽视的问题。有效的提问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艺术,成为培养学生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必要而有效途径。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提问只是简单而乏味的提问,成了枯燥的“师问生答”、“一问一答”的“催眠曲”。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也成为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它是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 有效提问

一、有效提问的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教师的提问,应富有启发性。因为课堂提问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满堂问”其实是“满堂灌”的翻版,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这与新教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是相悖的。因此,所提问题应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的探索活动,并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创造力。不能为提问而提问,教师必须明确启发式提问重在所提问题有价值和有意义,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授外研社小学英语第三册 Module5的 Unit1时,需要重点教学生会用句型Do you want some „ ?教师可提前准备各种食物如米饭、面条、牛奶、鱼、巧克力等图片,然后问学生Do you want some/rice/noodles/milk„? 等,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给予Yes, please或 No, thank you 的回答。所以通过有明确目标的提问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化、具体化,学生可以很轻松地进入课堂,掌握本课的重点句型。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可设计目标明确的提问,如新课导入的提问,学习指导性的提问,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温故知新的复习性提问,归纳总结的聚敛性提问,触类旁通的发散性提问。所以,每节课的课堂提问不是随意提出的,而应是有目的的提问。

(二)、层次性原则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通常采用“五步”教学法:复习、呈现、操练、练习、巩固。课堂提问的设计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按照教学程序,课堂结构精心设计。所设计课堂提问应该是由表及里,有浅入深、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体现出在不同阶段向学生提出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问题。例如:在教授外研社小学英语第三册 Module4的 Unit1时,首先在学生复习完Module3且能熟练地运用现在进行时句型What are you doing ? I’m doing sth.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准备打太极拳、划龙船、喝豆浆等活动,然后小组活动,让学生猜他(们)在做什么,把本课对话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有层次的课堂提问由“复习”过渡到“呈现”,从而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

这样,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动脑筋回答问题。学生在这样师生问答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新知识,学生学起来积极主动,更有兴趣和热情。

(三)、主体性原则

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师喜欢把语言现象作为一种符号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而不是通过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归纳、总结和掌握。学生缺乏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的动力,只是依赖被动的接受,易导致教师反复讲、学生反复忘、课堂容量随之变小等不良后果。同时,课堂也缺乏足够的师生交流与语言情境,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这样的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现代的教学思想主张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体,以多种形式鼓励他们多思考、多发问,引发他们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动力,产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处于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因此,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采用各种提问方式,既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可扩大提问的面,增加学生练习的时间和机会。所以我们的课堂提问方式,都必须做到师生双向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要做到“授之以渔”,在课堂提问的活动中,应该象母亲教小孩走路一样:扶着小孩走——牵着小孩走——放手让小孩走,也就是说,教师先指导学生怎样问,再指导学生提问,最后让学生独立地、自由地提问。

二、有效提问的实施

课堂提问,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直接地检查和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收获情况;而恰当的提问方法和内容,对于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提高学习热情,学习兴趣都是非常有益的。

(一)、直接提问法

尽量用较直观、形象的提问法。运用幻灯片、投影仪、实物或简笔画等进行提问,可以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这样做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接受效果。

(二)、注意学生个体差异,做到因人施问

教师在进行提问时还要注意分析问题对象的不同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学生的智力、知识水平的高低,接受反应速度的快慢,所以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的问题。让聪明自信、学有余力的学生回答难度较大的问题。这样,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另外,教师要注意提问的范围,不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少数几个人的身上,要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面向全体,兼顾差异。不能过难,只面对少数尖子生;也不能过易,要使大部分学生通过动脑筋都能答得出。复习旧知识时,要针对后劲生提问;传授新知识时,要保证全体学生都进行思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操练机会。

(三)、分组竞赛提问法

对于小学生,采取分组抢答竞赛的方式提问,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消除疲劳。老师事先设计好提问的内容,板书在黑板上,可把全班分为红、黄、蓝三队,附加一定的比赛规则,答对一题,给一面红旗。学生个人求胜心理及集体荣誉感都得到一定的体现和锻炼,学生在这种“竞犹未尽”的状态下,往往要去追索问题的具体内容、答案等,会产生争论、探讨,这种方式通常安排在临下课前五分钟左右结束,老师作简要总结,把问题的解决延续到课余时间去,学生在思想活跃热情高涨的状态下,往往会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有效提问的艺术

提问是一门艺术,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慎重对待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教师的态度

教师提问时态度亲切,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提问时可以尽量使用“Would you please tell us„?”“Would you like to„?”“May I ask you„?”这样委婉而友好的问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提高学生参与回答的积极性。同时教师提问时尽量多使用体态语言。教师的表情、手势及姿势能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一个会心的微笑,让学生感到亲切可信,产生成就感;一个鼓励的眼神,让学生消除恐惧,产生安全感;一个亲热的手势,则可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帮助更好地思考问题。

(二)、问题要引燃学生的激情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当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兴趣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被教师成功引燃了。学生就会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从而在学习中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因此,教师要根据英语课程自身的特点,巧妙地利用教材,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有意识地设计一些真正有趣味、能发人深思的问题。诱导答案的问题,能泄露答案的问题,答案只有一个字的问题,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本身就索然无味,绝对不要运用这类问题提问,因为它们已经扼杀了学生多学习的兴趣。

(三)、因材施问,注意针对性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何况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因此,教师在提问对象的选择上要照顾全体学生,更要因材施问。平时教学中,由于受到课堂时间、教学内容以及学生人数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一般情况下有些问题不可能一一进行提问,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面向全体,兼顾差异。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应把提问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提问的另一半。我们应构建自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营造提问的空间,逐步唤醒学生的提问意识,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为了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提问者,我们应构建对话的师生关系,善待学生的提问。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虚心地聆听;当学生提问成功时,热情地赞扬;当学生提问受挫时,亲切地鼓励。使学生意识到教学的平等性,愿意呼出自己的心声,乐于与老师交流,勇于提出问题。同时,教师在备课时,要留出让学生提问的充足时间,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可能会提出什么问题,为学生提问做出准备。

10.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现状研究 篇十

关键词:有效提问;学生;课堂;语文教学

中国分类号:G633.3

为了可以给学生们打造出一个"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当中和各个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互动是必不可少的。而提问,则是教师和各个学生之间的进行互动、交流的基础。教师只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的进行十分有效的提问,这样才可以促使学生在语文课堂当中积极地进行思考,参加热烈地讨论。笔者在多年小学语文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发现下面的这种现象:在语文课堂的教学当中,经常会举手提问的学生通常情况下十分少。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这种现象就表明了:班上的大部分同学从来都没有回答过问题。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关于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对学生的提问能力的训练方面总结、归纳出了一些自己的经验,希望可以提供有关的参考。

一、仔细阅读文章,打好有效提问的基础

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在学校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去给学生们营造出一个书香的学习环境,积极的鼓励学生们去学校的图书馆借阅相关的书籍,组织班里的学生们集体的、定期的去图书馆去阅读书籍,要尽可能的增加学生可以阅读的机会,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自助阅读的能力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使得其阅读能力可以有很大程度的增长。要求家长配合,在学生在家的时候也要给学生建立起一个十分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在家里设置一个孩子学习的专属地方。把部分书籍分别的放在书柜以及床头和沙发的附近,让孩子在家里可以随时随地都能够阅读。通过老师及家长这二者双方面的共同努力,从而可以快速的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終可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总而言之,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十分的重要,可以帮助学生为以后的学业打下一个十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的学习技能,待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也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有效提问的效率。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小学生进行耐心、积极地指导并帮助,不可以拔苗助长,要对其循序渐进地培养并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2、实际提问教学方法的实施

我国小学生语文课本当中被选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相关专家一层又一层的筛选出来的。我国的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就曾经讲过下面这句话:"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教材当中的每篇课文都是一个十分优秀的例子。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该怎样使用好这些挑选出来的例子呢?这要从课文揣摩选人的心思开始。第一,我们要把课文交给学生自己,学生可以从这些例子当中学习到什么知识呢?在教材的哪些地方可以设计出一些小桥段,来让学生开始基础的语文练习呢?我们要怎样用好,甚至是用"活"教材呢?这些问题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实质上确是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反复地将教材阅读,将课本的内容反复地思考。例如,在苏教版的教材当中有篇课文是《秦兵马俑》,那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第二小节的教学中进行十分有效的提问。比如说:"当你读到这节的时候你心中有怎样的感受?""请谈谈兵马俑在你脑海中留下的印象。"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们进行有根据地阅读课文,并且初次的从教材当中感受到兵马俑规模的宏大。下一步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且再次要求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课文,将作者在书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的内心澎湃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因为学生是年龄比较低的小学生,在学生的这个年龄段心智的发育还不成熟,并没有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完整的思维能力。因此,对于这个阶段的小学生,教师要把学生建立独立的思考能力的引导作为目标对其进行十分有效的提问。例如,"同学们请想想看,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呀?""如果是你的话,你会去怎么做?"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站在教材当中文章的角色去换位的思考,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创设语境,让学生积极提问

在进行学生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谨记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激发,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激发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有当学生有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把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当作是一种乐趣的情况下,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才可以得到十分良好的激发,教师课堂教学的方式使这一切行为开展的基础。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提问的过程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在提问题的时候要注意是否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兴趣,让语文课堂的气氛可以活跃起来。另一个方法就是让学生在将文章阅读完毕之后,依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提出那些自己搞不懂的问题,然后教师才可以组织学生们组成小组来讨论那些大家都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独立自主的去解决那些自己不懂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想要培养学生具有很高的学习能力,教师要从对学生的"提问能力"开展。但是,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如果真正的想要去培养学生们这个方面的能力,那么就要让学生们大量的去思考,大量的去朗读文章。只有当学生们可以在语文课堂上面积极地去举手发言、回答问题,那么学生才可以在实践当中不断的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

三、把握时机、及时提问

在语文课堂提问的过程中,语文教师的提问要把握时机,要提问得十分有价值,只有这样才可以体现出语文教师的点拨以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在学生所学到的语文知识的关键处进行提问,抓住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中的重点以及难点,把学生们带进到一个积极的学习情境当中;要在语文的新旧知识衔接的地方对其提问,要对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很好的把握,让新旧知识之间的渗透以及迁移,让学生可以逐步的去建立一个科学的、完整的语文认知结构;要在学生学习疑惑的地方以及思维受阻的时候,及时的对其提问,然后和学生们共同释疑,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语文教师要依据授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们的具体情况,在进行语文备课的时候备教材以及备教法和备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按照语文教学的规律去积累教学的经验,把握好火候,选准提问的时机,可以不断的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

【结束语】:

11.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方法例谈 篇十一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教育界就曾用两年时间专门开展“什么是好的提问”的讨论。讨论的结果认为,好的提问应该具备以下特点:(1)表现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2)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发展水平相适应;(3)能激发学习的欲望;(4)能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各项具体目标;(5)富有启发性,并能使学生自省。直至今日,这仍可供我们设计教学提问时参考。那么,具体该怎样在语文课堂上设计所要提的问题呢?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上比较常用的提问方法主要有四种:铺垫式提问、引路式提问、比较式提问、矛盾式提问。恰当地运用好这四种课堂提问方法教学,同时掌控好“问”的度,定能起到因材施教、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作用。

一、铺垫式提问,应调整好“问”的坡度

解决某一颇有难度的问题时,先回忆或提示有关知识使之强化,成为通向未知的铺路石,让学生沿着已知与未知的联系去思考,这种提问能降低学生对文本理解的难度。但在铺垫问题时,必须调整“问”的坡度。坡度过陡,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会丧失学习的信心;坡度过缓,学生不需要思考,容易养成懒惰的习惯,没有学习的主动性。

《卧薪尝胆》一文对于越王夫妇在吴国的生活用了一个自然段来描述:“粗布衣”、“石头房”、“养马驾车”、“舂米推磨”,虽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学生感受到他俩的生活之苦,但如要更深层次地体会越王内心的屈辱感,教师则需要再做文章。不妨扣住越王原先的君王身份发问:“原本越王作为一国之君,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就此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比他先后的两种生活,感受强烈的反差。相信经过这样的设计铺陈,越王委曲求全、忍辱负重的形象定能深入学生心中。

二、引路式提问,需把握好“问”的密度

案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再想一想,每个事例中的发现问题、反复实验、得出结论,相当于我们平时写一件事的———

生:起因,经过,结果。

师:对啊!一般写事情,哪一部分要写得具体、详细些?

生:经过。

师:那么,在这三个事例中呢?

生:起因和结果写得比较具体,经过写得比较简单。

生:每个事例中的经过只写了一句话,都是“经过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师:至于怎么实验?怎么研究的?一个字都没有写。这是为什么呢?

生:(迷茫的样子,师指点题目中的“真理”、“问号”。)

生:为了突出真理是在问号之后诞生的。

生:为了说明问号与真理是因果关系。

生:有这么多的问题最终才会有这么伟大的结论。

师:对啊!作者选取这些事例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重点要说明“真理”与“问号”之间的关系,没有问号就没有真理的诞生!如果要证明“功夫不负有心人”,你认为应该将哪部分写具体些?

生:经过部分。把怎样反复试验和研究的过程写具体,就能看出工夫下得多深了。

生:不写具体实验的过程,就体现不出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了。

师:同样的事例要证明不同的观点,所要侧重写的就不一样。

语文课就是要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在学生“自主感悟”“自主理解”的基础上互相交流、碰撞,在讨论中加深认识,提升理解的层次。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阅读中不加引导会导致学生对文本的着眼点仅在于内容本身而非语言文字。在上述教学环节中,薛法根老师仅用非常简洁的四个引路式的问题就促使学生将阅读的重点从关注事例的内容上转移到关注事例的内容与表达上,进而关注事例的表达效果和意图。因为提问方法恰当,因为提问时机恰当,所以教师并没有频繁发问,很快就让学生对文章段落谋篇布局的意图有了很好的感悟体察。教师合理把握了在单位时间内提问的疏密程度,这让教学过程显得明快、流畅。

三、比较式提问,意在增强“问”的力度

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到了中高年级,一方面随着知识的日益丰富,视野日益开阔,另一方面对知识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要提出有思维性的问题,调动学生对文本语言与精神的思考。

比较式提问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得非常广泛,小到对一字一词,甚至是一处标点的甄选。如:一位老师在执教《水》一课时,抓住母亲的话“你们真是饿坏了”中的一个用得有悖常理的“饿”字,引导学生比较:在这里,为什么不说“渴”而要说“饿”。一石激浪,同学们纷纷各抒己见:把“渴”说成“饿”,那是因为大家都有过渴的时候,但没有过饿水的感觉,只有在缺水的地方人才能真切地体会到那种渴是不同寻常的,成了饿。是呀,不同寻常的感觉就该用不同寻常的字眼来形容,一个“饿”字用得精妙,较之“渴”字,更写出了水的珍贵、重要。

比较式提问还可以横跨几篇课文,大到采用比较式阅读,比如:在教学中国小说《桥》一文时,就可将文中老支书的形象与雨果笔下那位“诺曼底号”遇难的老船长拿来比较。

四、矛盾式提问,旨在挖掘“问”的深度

案例:《水》教学片段。

生:(朗读)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

师:哪个字让你感觉到了“舒服”?

生:“滑”,水滑过身体时的感觉是很舒服的,我在洗澡的时候就有这样的体会。

师:一个“滑”字,让你感觉水流得快还是慢?

生:(齐)快!

师:而“滑过了……滑过了……滑过了……”,你感觉水流得是快还是慢?

生:(齐)慢!

师:一勺水从头上浇下来,明明是快的,为什么要写得这么慢呢?

生:是我用心享受了这一勺水,所以就显得慢了。

生:水非常珍贵,每一滴水都让我感觉到舒服。

生:我很享受这个水流的过程。

师:三个“滑过”,写出了水的珍贵,也写出了我们的舒服。水滑过了我们的脸———

生:我们的脸舒服了!

师:水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

生:我们的胸和背舒服了!

师:水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

生:我们的大腿和膝盖舒服了!

师:作者把水流过身体的每一个部位的感觉都写出来了,所以感觉是那样慢,这叫细腻,这叫舒服。

在阅读教学中,抓住矛盾处设问,可创设愤悱情境,从而训练思维,以统一认识,求得对知识更为正确而深入的理解。在上述案例中,执教老师通过两个问题———“滑过”是快还是慢?为什么不直接写全身上下都舒服了?使得原本熟悉的语句变得陌生起来。这是在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前提下,又指导学生奋力“调—跳”的质疑问难,它促使学生细细地品味、反复地揣摩,最终领悟到了矛盾中的美妙,细腻中的精彩。

12.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现状研究 篇十二

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的研究

号:

名:

别: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2014年4月10日

毕节学院教务处制

毕节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的研究

[内容摘要] 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性变革,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问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但由于我们有部分教师未能深刻地领会新课程的新理念,致使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提问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那就是: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问而提问,只是走走形式,忽视了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因此,如何让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方法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基于此背景,本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做了一些初步的研究。

一、课题提出

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性变革,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问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但由于我们的新课改实施的时间还不长,有些教师还不能深刻地领会新课程的新理念,很好的运用教学新方法,致使目前不少的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问而提问,更多的只是因为要“体现新理念”而走走形式,做做样子而已,这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因此,如何让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基于此背景,我们提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的研究”的课题,试图通过研究,实现课堂教学方法最优化。

二、国内外综述

有效教学提问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如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

第1 页

共 11页 作者:陈玉梅

题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的研究

学,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和最佳教学阶段学说,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说等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有效性提问的探寻。

国内有效教学提问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提问理念与方法》。崔教授对“有效教学提问”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提问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提问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二是“有效教学提问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提问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四是“有效教学提问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提问也是一套方法”。在有效教学提问的行动研究中,我们认为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独树一帜,经过长达10年研究形成的报告及叶澜教授完成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对有效教学提问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课题界定

所谓“有效”主要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所谓“教学”主要指:老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所谓“有效教学提问”就是指:凡是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发展,有效的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提问”。

有效教学提问理念的核心就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一节课的教学有没有效益,就是看学生有无进步或是否发展。它是衡量一节课的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标准。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四、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对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课程和教学理论、指导和促进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灵魂就是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指出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小学数学课程教材实施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施

第2 页

共 11页

毕节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2、有效教学提问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提问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有效教学提问”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提问”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提问”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提问”也是一套方法,有效教学提问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方法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3、儿童心理学研究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根本动力是儿童心理内部矛盾,即儿童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学生能否掌握知识技能,既依赖于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也依赖于学生能否产生生动的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不是简单地“授予”或“移植”,而应是在了解儿童的基础上引发他们的兴趣,激发其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的各种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能和形成个性。

五、研究目标

1、通过实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帮助教师自觉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善自己的教学提问行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问,提高数学教学提问效益和质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2、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过程中情境创设、利用课本应有资源等有效性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环境,创设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肯钻研、善思考、勤探索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六、研究内容

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研究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提问方法系统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践性。其中,科学性对应的是与学生的发展规律相适应的问题,先进性对应的是创新和特色的问题,实践性对应的是结合师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教学水平现状的问题。通过此课题研究实验使教师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掌握有关的方法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在此基础上,指导数学教研工作,促进数学教学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层面向纵深发展,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提问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提问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提问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提问方法?”初步探索:

1、“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提问方法”的基本观念、基本方法、基本模式。

第3 页

共 11页 作者:陈玉梅

题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的研究

2、实施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提问方法,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3、构建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提问方法评价体系。

七、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分析、综合有关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提问方法的科研文献材料,获取所需利用的信息。

2.调查研究法:通过运用问卷、访谈、研究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收集有关问题或现状的资料,从而获得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事实,并形成关于课题研究的科学认识。

3.行动研究法: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创造条件,对实验对象施加影响并使用不同的提问。有目的的观察记录实验对象的变化,从而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八、研究成果

通过研究,我真正认识了课堂提问对于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性,并通过实践证明了真正有效的课堂提问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初步找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方法:(1)课堂的提问,不拘泥于统一授课形式;(2)课堂的提问,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3)课堂的提问,重视教师的引领作用;(4)巧设问题情境,成就和谐课堂。学生们在老师精心设计的“精问”、“设问”中争当学习小主人,改变了被动、懒惰、依赖等不良学习习惯,自然地开始理答、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思维得到了锻炼。课堂教学效果有明显提升,班级学生数学成绩大幅度提高。转

九、理论方法介绍

方法

一、简单谈话,拉近师生距离的提问

每每听名师的课,总会被其幽默睿智的课前谈话所折服。寥寥几句看似随意的聊天,由于教师的巧妙定位,一下子缩短因为师生不熟悉而产生的心理距离和隔阂,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亲切地调侃,能消除学生紧张的心情;睿智地启发,能激起学生探求的欲望巧妙地引导,不着痕迹地铺垫课文;精当地点拨能,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如听一位特级教师上《分数的认识》一课,老师在课前与学生进行了一翻谈话:你们是什么时候到的?喜欢数学吗?很简短的两句话却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莫名的产生一种亲切感。然后她又和学生玩了一

第4 页

共 11页

毕节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个猜数学谜语:考试成绩(分数),再见了妈妈(分母),再见了儿子(分子),七上八下(7/8)。简单的四个谜语不但与本节课的知识紧密的联系起来,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提问

我发现优秀的老师在上课时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表达能力特别强,即使我们用同样的教学思路也会逊色许多,我们总是报怨学生素质不行,不会表达等等,这引起了我的深入思考:真的是我们的学生不行吗?其实不然,关键在于我们没有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情境氛围,学生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于是,我对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进行了实践探索。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老师创设情境: 我校2011年度教师献爱心活动,向贫困学生捐款1554元。问:假如将这些钱平均分给3个学生,不用计算你能判断每个学生得到的钱是不是整数?(生自由猜测)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迫不及待而又兴趣盎然地去学习,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循着教师讲课的线索自己去思考问题、进行猜想、验证,甚至进行自主、独立、系统地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地位,让学生亲历亲为,突出学生在“做”,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探索的情趣。在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上,我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和教材内容特点,在低年级多创设故事情境,中年级多创设悬念情境,高年级多创设活动情境和现实情境等,在此过程中,我对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了创设原则、激趣原则、精简原则和生活原则。其实具体的做法还有如下这些:

1、用好教材中的“主题图”提问。

“主题图”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编写情境创设的一大特色。新教材注重把数学课中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放到富有儿童情趣、有着浓浓生活味的主题图中。它贴近生活,色彩鲜艳,主题鲜明,深受学生喜爱,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认真理

第5 页

共 11页 作者:陈玉梅

题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的研究

解主题图,抓住主题图特点,通过一定的“事件”为载体:给“主题图”编故事、替“主题图”换内容、化“主题图”为动态。来展开和演绎“主题图”的情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培养数学能力,使课堂变得生动。

2、创设真实性的教学提问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提问,强调创设尽可能实在的真实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

有位年轻老师。上完平均数的意义后,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师:大家想去春游吗?

生:想!(大家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

师:出于安全考虑,学校只同意我们在江郎山、仙霞关、浮盖山、月亮湖四个景点作一选择。老师考虑了一下,决定选择游客最少的一处作为我们春游的景点。我想请同学们帮忙完成这项工作。接着,老师出示了各景区最近一周的游客人数统计表,让学生计算各景区最近一周平均每天的游客量。整堂课,学生们都非常活跃,学习积极性很高,也取得了较好的学校效果。但在下课之后,当学生知道刚才老师说的都不是真的,大家都表露出了失望的神情。

该教师编造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情境——春游,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设计意图分析,是好的。但这毕竟是一个“假情境”,可以想象,以后学生面对这种人为编造的“假情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主动性是不可充满激情的。

最优化教学是教学活动的理想目标,良好的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教学过程受到教师、学生、媒体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创设情境毕竟只是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所以在情境创设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客观现实,要考虑其是否为创设情境准备了条件。我们设计的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3、创设以生活体验为出发点情境提问方式。

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能够解决生活当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生活实际中选取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实例或模拟情境,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有位教师在教完“圆、角、分的认识”之后,创设了一个去超市购物的模拟情境,让学生扮演售货员、顾客,进行小物品的买卖。在教学中,该教师创设了一个购物的模拟情境,让学生体验实际生活。

第6 页

共 11页

毕节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我想,通过该活动,能使学生更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有时,学生由于经历有限,缺少某些生活的经验,给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就要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提问及时进行补充,以亲历生活体验为出发点,以回归生活应用为着陆点,这样的数学情境提问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发展。

方法

三、优化教师有效性提问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提问的核心”,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不该问的而问,低效的重复性应答式的提问,以问代讲形成满堂问等现象还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我们去探索。我认为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应用技术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废出不恰当的提问,研究提问的类型、表达、候答、理答等策略及技巧,实现课堂提问的优化。一方面,教师的设问,要提的问题一定要经过精心筛选,避免随意性。问题选择得当,能激发学生思维共鸣,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但是,如果选择的不恰当,容易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提高问题设计能力,做到问题精当、难易适度、思维含量高、切入点准确。另一方面,教师的发问,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选择适当的时机,采用适当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课堂发问的艺术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提问的核心”,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不该问的而问,低效的重复性应答式的提问,以问代讲形成满堂问等现象还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我们去探索。但我研究认为至少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问题要少而精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个案例:某市一位教育局局长在随堂听课中,细心地记录了任课教师在一堂课中提问的数学,课后统计居然达到了120个之多!还有一本书上也有类是的介绍:一次随机课堂调查中,一位教师在课堂某一时间段短短5分钟时间里,居然随口问了38个问题,学生也相应地作了38次回答!这样的问题有何价值?答案不用多讲。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抓住教学内容的特点、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以

第7 页

共 11页 作者:陈玉梅

题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的研究

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2、问题难度要适度

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控制难度要考虑三个因素:一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缺乏有意义的、本质的联系时,问题就显得太难了。二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积极思考都能解答。三要考虑问题的解答距。心理学家把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称之为“解答距”,并据此将问题分为四个级别:微解答距(不用思考,看书即可回答)、短解答距(书本内容的模仿与简单变化)、长解答距(原有知识的综合运用)、新解答距(采用自己独特方式解答)。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合理调配四种级别的问题,一般情况下,要以后两种问题为主。这样的问题经验性重、联系性紧、趣味性浓、探究性大、穿透力强、覆盖面广。

方法

四、提高学生有效性提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提问,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就能善于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悄然得到发展。由此可见,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是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我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一是激趣促“问”,教学中我们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觉得数学有趣、有用、好玩,而喜欢数学,我们还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感到数学并不难,从而引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进而在求知欲的驱动下,愿意向老师、同学、家长提出问题;二是氛围敢“问”,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课堂是师生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是学生自己充分展示才华的舞台,学生上课时有一种愉悦感和轻松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对多提问的同学,或问题提得好的同学不失时机表扬和鼓励,肯定成绩,让他们获得成功感,使学生问有所乐,培养学生敢问、多问;三是教法善“问”,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要问得深,问得妙。在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后,我们对提问者给予肯定性的评价,给提问者和其

第8 页

共 11页

毕节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他同学建立一种导向:我们不仅要敢问,而且要善问,力争发现深层次的、独特的问题。我们还引导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比较详细地叙述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提问者梳理自己的思路,使他们能够上升到理论的层次,自觉把握自己的思维,从而巩固和强化其良好的思维品质,而且有助于其他同学了解这个好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并且明白这样想的道理,对其他同学来说,理解提问者思维程序的过程,也是向同学学习如何深入思考的过程。具体地应该如下做:

1、游戏活动中。

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国内外的实践也证明,科学的采用游戏教学将大有稗益。

如在教学《数字5的读写》时,授课前,设计“提问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数得。又如,教学“数的组成与分解”时,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小朋友头戴数字卡,伴随着“找呀找呀,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旋律,相互找朋友,头饰上的数能组成需要分解的数,就是一对好朋友。(如:2和7组成9;3和6组成9中,“2”和“7”是一组好朋友,“3”和“6”是一组好朋友。)学生们在感性直观、轻松自如的游戏中,感知了抽象的数学的理念,其乐融融。

2、操作活动中。

现代教学要点是不但要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且还要用耳朵去听科学。社会需求的是有创新意识的开拓型、创造型人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手脑是一条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演示、操作活动提问,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大胆想象,积极思维,在操作活动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索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能力的功效。可见,操作活动提问具有现实意义。

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一年级的小朋友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图形后,我组织了以下的课堂操作活动:让孩子们把学具纸上所画的各种大大小小不同的图形用剪刀剪下来,再用这些图形拼出各种不

第9 页

共 11页 作者:陈玉梅

题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的研究

同的图画。活动中孩子根据自己的创意拼出了汽车、小火车、房子、轮船等图画,这种“剪剪、拼拼”的活动,使孩子看到了按自己想法制作出来图画,心里充满了一种喜悦。后来我还尝试让孩子试着借用工具直接在纸上画,有趣的图形也依旧跃然纸上。这种创造型的体验证明了数学本身是有趣的,数学的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而且这样的体验还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的主动探究精神,以及求异、求新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3、体验活动中。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如在教学人民币后,可以创设了这样一个提问场景:在各学习小组的桌面上分别摆了许多的学习用品(标有单价),每小组设两名售货员,其余均为顾客,然后进行购物模拟实践活动。学习是需要体验的,因为我们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严格的说能力并不是教会的,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接受、体验、感悟、类化、迁移而逐步形成的。

有这样,才可能激起学生创新的激情,才可能让学生向更高目标挑战。如小学低年级教材中模拟了超市购物、运动会等许多生活情景。学生在这些开放的情境中,能全身心地投入,积极主动地思考。

十、研究成果自我预测

教学中注意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努力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问题情境,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科学、有效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课堂有效性提问技巧及策略、小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问题情境研究应有一些成果,现归纳如下:

1.教师的教学观念应能够得到提升。

有效性提问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问的类型大致包括认知性问题、推理性问题、创造性问题、评价性问题、方法性

第10 页

共 11页

毕节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问题、探究性问题等。要想使课堂有效,教师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全盘谋划,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精心巧妙地设计每一个提问。

2.学生的问题意识应能得到增强。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提出疑问。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提问的平台,提供有“生命”的材料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质疑能力,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索,成为学习主人”这一新课标基本理念。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002 2、高永芳 《让学生成为小组合作的主人》

2002.9

3、孙

敏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2005.2

4、孔企平《改善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

2005.9

5、李

静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方法选择》

2005.1

第11 页

上一篇:学校业务学习计划范文下一篇:房地产公司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