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门诊楼设计案例

2024-12-06

医院门诊楼设计案例(7篇)

1.医院门诊楼设计案例 篇一

合肥市医院门诊楼调研报告 2012年9月9日

医院门诊楼调研报告

|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合肥市医院门诊楼调研报告 2012年9月9日

浅谈“以人为本”的医院门诊楼设计

摘要:医院建筑设计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明确医院建筑设计中的服务主体,无论单体建筑的外部设计还是内部功能,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从精神上都要“以人为中心”

关键词:医院门诊,以人为本,功能流线

迈入大四的第一个任务医院门诊楼设计,因为母亲在医院上班缘故对医院熟悉不少,现如今作为大四建筑学生去重新看待医院内部,还是有了很多新的认识。

门诊,是医生在医院或诊所里对病人进行诊疗,给予不住院的初步诊断和用药,或者收住院治疗的行为。门诊通常接诊病情表症较轻的病人,经过门诊医生一整套的诊断手段、辅助检查,给病人得出初步诊断,门诊医生能够对症治疗解决的即给予病人进行治疗,如果门诊医生对病人病情有疑问或诊断为病情较重较急,则将病人收入住院病房,在医院作进一步检查或进行手术、治疗。

为此我们选择了安徽省立医院(南区)和安医二附院作为调研地点。

一、基地的选择

在基地选择上,我着重对省立医院进行了探讨,因为相比安医二附院来说,省立医院的基地更加紧凑,相比后者在总平面的设计上难度更大一些。省立医院结合地形设计了L形形体,医院主出入口的设置避开了城市主干道,缓解了主干道上的人车压力,但也因为次干道人流稀少,门前广场没得到有效利用。急诊出入口布置于主干道之上,极大方便了急诊用户。住院部的出入口虽位于天鹅湖路,人流较大,使用性上十分便利。门诊与住院的出入口分开设置,有效地组织了流线关系,避免建筑外部的患-患流线交叉。

|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合肥市医院门诊楼调研报告 2012年9月9日

在基地选用中应符合注意下列要求:

交通应方便,合理布局主次入口;

地形宜规整;

应远离易燃、易爆物品的生产和储存区,;

不应污染、影响城市的其他区域。

功能分区合理,各种流线组织清晰;

洁污、医患、人车等路线清楚,避免交叉感染;

建筑布局紧凑,交通便捷,管理方便。

省立医院南区总平面

二、功能与流线的结合

在功能与流线上,我选择了安医二附院作为探讨对象,相比省立医院南区的门诊楼,安医二附院门诊楼平面功能布局更加合理,各个诊室空间独立,功能完整,大小流线互不交叉,等候休息空间,绿化空间,康复活动专用空间等非常完善。

为此查询总结了一些门诊流线设计要点:

1、门诊的三级分流模式

广场分流——需单独设置出入口的传染,急诊,儿科,保健等在门诊广场分流进入各专用入口。

大厅分流——各科普通病人经门诊综合大厅分流,进入各科候诊厅。

候诊厅分流——同一科室的病人经候诊厅分流,进入二次候诊或诊室就诊。

2、门诊人次流线平均距离最短的原则

3、科室的专属领域原则,独立空间

4、房间安排与门诊流程相互协调一致,保证顺序流畅减少迂回。

5、流线设计简明易找,视线通畅的原则

|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合肥市医院门诊楼调研报告 2012年9月9日

6、应考虑特殊流线的处理:如外宾、老干、残疾人

安医二附院功能流线分析:

右图为安医二附院门诊楼的平面图,平面空间组织属于街巷式。从门诊综合大厅到各科室候诊厅通过“街”联系,各科室的内部通道则为“巷”。街巷主次分明,方向感很强,容易识别。

同时空地布置绿化,并设有供病人康复活动的专用绿地。对绿化、装饰、建筑内外空间、环境和室内外标识导向系统等作综合性统一处理。在儿科用房及其入口附近,宜采取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的环境设计。而在商业街内部每隔一段距离都会有一个楼梯以及座椅,这为分散人流、以及供人流休息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它还可作为消防通车道使用。

共享式门诊大厅,不仅采光、通风良好,而且由于部门集中设置,联系使用方便,在设有自动扶梯的宽敞门诊大厅内可以很轻松地找到自己要去的科室。各门诊科室呈梳状布置,不仅通风采光好,而且形成独立的封闭尽端,使就诊流线更加清晰,便于医护人员的沟通,避免交叉感染。

三、结构与空间

省立医院南区和安医二附院建筑构造均以框架结构为主,在门诊楼的大厅部位采用大跨度钢结构,以获得大尺度的空间。大尺度的空间联系着各个功能房间和过渡空间,同时为来往人流提供休息场所,便于人流的疏散。

省立医院的中庭加入不仅解决了大空间的采光问题并且又将各个功能独立开,避免干扰。此外,在庭院中种植绿化还可以减缓医护人

|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合肥市医院门诊楼调研报告 2012年9月9日

员焦虑,压抑的情绪,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安徽二附院庭院空间的采用不仅仅解决了采光问题,绿化休息空间的配合使得建筑内部并非有景观之地才会吸引人,而是人所到之处皆有景观绿化,跟随人的路线来感受空间变化的舒适性,更能使看病人身心放,使病人的医疗流程充满了阳光与温馨

四、关于其他因素的影响

医院绿化的影响:绿色环境不仅有滞尘、降温、保温、净化空气、涵养水土的作用,而且还可调整和改善人的机体功能。在绿色环境中,人体表温度可降低1~2.2℃,脉搏平均减缓4~8 次/分,呼吸均匀,血流舒缓,紧张的神经系统得以松弛,对于 血压、神经衰弱、心脏病和呼吸道疾病能起到间接地治疗作用。因此可设置屋顶花园,建筑周边提高绿化覆盖率和树冠体积系数,地面绿化应实 行套种,广铺草坪,并多配置常绿乔木;设置生态停车场等。

医院设计规范的影响,比一般性公共类建筑有所不同,楼梯的位置应该同时符合防火疏散和功能分区的要求,踏步宽度不得小于0.28m,高度不得大于0.16m。疏散楼梯宽度不得小于1.3m,平台深度,不宜小于2m,门宽度应与疏散楼梯宽度相匹配,门的开启不应影响疏散。通行推床的室内走道,净宽不应小于2.40m等。

五、浅谈“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医院建筑设计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明确医院建筑设计中的服务主体,无论单体建筑的外部设计还是内部功能,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从精神上都要“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已是无可争论的。人

|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合肥市医院门诊楼调研报告 2012年9月9日 的需要,人的感受,人的情感是建筑设计时要考虑的第一要素。

但是,在许多新建医院满足于一般的功能关系,只注重建筑设计的堂皇与华丽,而忽视了对病人的心理与生理特殊性的考虑。

第一,病房个人领域空间的限定。患者因病入院,希望能远离外界干扰,按自己的意愿支配环境,维护个体的私密性。如果在多床间病房的设计中,变化平常布局形式为病人提供明确的个人领域空间,就能更好地满足病人对私密性的要求。

第二,公共交流空间的创造。病人是社会的人,需要与他人进行信息、思想和感情沟通。人在患病的情况下,更需要与他人交流,这样,可以减轻痛苦的困扰,缓解心理压力,对康复极为有利。

第三,便捷的就医,治疗流线。病人和家属心理负担严重,很容易产生焦躁和不安的情绪。复杂的交通路线,迷宫般的医疗建筑为病人和家属带来极大的不便,影响病人的康复。清晰明了的就诊路线,也消除了医疗人员不必要的来回奔波。

六、总结

通过调研发现医院的使用功能十分复杂。因此解决好门诊自然的通风和采光照度;解决好各科诊室的独立候诊区域和宣传空间;解决好门急诊与医技科室的相互联系和资源共享;解决好门诊大厅的人流停顿,转换,过度和门诊大厅挂号,取药等人员的分流;解决好内部人流走向和竖向交通,科室人多的设在下层,行动不便的设在下层,这些都是我们在本次医院门诊建筑设计中所要注意的,在之后的方案设计中会全力以赴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弃其糟袙。

|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合肥市医院门诊楼调研报告 2012年9月9日

参考文献:《建筑设计资料集· 七》

|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2.医院门诊楼设计案例 篇二

关键词:医院,建筑设计,流线布局,空间

1 项目概况

周口市中心医院建于1967年,地处沙颖河畔,是一所综合性的国家级三级甲等医院。占地面积9.2万m2,建筑面积16.8万m2;开放床位1 400余张。现有职工1 327人。年平均门诊量近50万人次,年收住病人2.8万人次,年手术病人10 000余例。拥有完善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急救体系。本工程建设院区内设有新建门诊楼(5层,为本次主体设计内容)、现状病房楼(9层)、住院部(19层)、锅炉房、行政办公楼(含洗衣房)、垃圾收集间等。本门诊楼工程地上5层,地下2层,总建筑面积35 000 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0 000 m2,地下建筑面积15 000 m2,建筑高度22.5 m,地下停车位350辆。

2 设计原则

1)整合现状用地零散的空间布局,创造大气流畅、简洁高效的现代化医院门诊楼。2)科学的功能流线,合理的功能布局。3)以亲人的采光、近人的尺度、宜人的景观体现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理念。4)紧凑布局,为医院运营及发展留出空间。5)环保、节能,尊重当地的地域性特征。6)优化设计,尽量利用现有资源,合理控制投资。

3 规划设计

3.1 用地分析

本工程建设用地位于中心医院住院部大院的南部,其北侧为现状病房楼,南侧紧邻城市道路人民路,西南侧为急救中心,东西两侧分别为现状住宅,用地内的现状门诊楼拟拆除。用地呈方形,地势平坦,东西长约140 m,南北长约100 m,用地较为局促,周边建筑体量较小且空间布局零散。

3.2 总平面布置

本工程采用对称式南北向布局,南向采用具有围合感的弧形造型沿人民路一侧展开,强调建筑的向心性及场所感,既能充分利用东西两侧用地,同时视觉上形成较大的院区前广场空间,有效解决用地局促的问题。考虑退让北侧现状病房楼必要的日照间距19 m(北侧现状病房楼首层及二层为非病房部分),前广场南北向至道路红线最远处48.23 m,最近处40.20 m。通过对用地内原有零散建筑空间的整合,形成集中式内向型空间布局,反映城市尺度,利用对比突出本工程总体设计的核心地位。本工程通过北侧连廊与现状病房楼连通。

3.3 院区交通流线组织

院区仅南侧一侧临城市道路——人民路,故于人民路开设院区出入口,东侧为车行入口(兼货物入口),西侧为车行出口(兼污物尸体出口及急救车出入口),中间为人行出入口。门诊楼通过入口前广场组织交通,院区东西两侧分别设置6 m宽双车道,整个院区交通呈东进西出的逆时针流向,组织有序,互不干扰。沿门诊楼四周设置环形消防车道。门诊楼东南侧设置地下车库入口及自行车库出入口,西北侧设置地下车库出口。本着医院以人为本,人车分流的理念,除入口广场西侧结合急救中心入口设置少量地面停车位外,其余车辆均停放于地下车库内。人车分流、人物分流、洁污分流,流线便捷高效。

3.4 景观环境设计

通过整合零散空间形成了东西两侧的集中绿地及南侧的入口前广场,将有限的用地利用率最大化,入口广场作为城市的缓冲带,烘托了建筑的城市形象;分列于主轴线东西两侧的集中绿地与内部庭院互相渗透,丰富了绿化景观空间层次,提高了医院的整体形象及医疗品质,改善了就医环境。

4 建筑设计

4.1 空间布局

建筑内部空间呈倒“目”形布局,以南北通透的阳光大厅为核心,医疗主街呈环形布置组织各子空间,与天井内庭院景观空间互相渗透,内外融合,内向型空间层次丰富,具有张力,改善就医环境,提高医疗品质,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4.2 功能分布

地下二层布置了地下停车库,包含了平战结合的人防;地下一层布置了地下停车库、地下自行车库及设备用房;首层布置了门诊大厅、医保大厅、药房、皮肤科、儿科及门急诊治疗等;二层布置了内科、中医科、妇产科、门诊化验、超声影像等;三层布置了外科、整形外科、门诊手术、功能检查及内镜中心等;四层布置了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肛肠科及病理科等;五层全部为预留发展用房。就诊人流进入门诊大厅,通过医疗主街及楼电梯、自动扶梯等垂直交通到达各科室。儿科及门急诊治疗设有独立对外的出入口,并与急救中心靠近,便于患者就诊及夜间管理。

4.3 医疗区内部流线组织

1)就诊患者流线:

以阳光大厅为核心,通过各层的医疗主街、患者用楼电梯、自动扶梯等垂直交通体以组织交通。

2)医护工作人员流线:

设置医护工作人员专用区域、专用通道及专用楼电梯组织交通,使医患分流。

3)洁净物品流线:

通过医疗主街、患者电梯组织清洁品流线。

4)污物流线:

通过楼内的医护工作人员通道和专用楼电梯组织污物流线,使洁污流线分离。

4.4 功能分析

医疗主街使各功能科室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每层沿南北方向布置4个门诊单元,各单元之间设有内花园,最大程度地实现了自然通风采光,节约能源。

各自独立的医护工作人员通道和患者通道的双通道式设计,保证了医患分流,使医患互不干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门诊手术、眼科手术及腔镜手术等科室采用双通道设计,分为洁净通道和污物通道,洁污分流,满足感染流程的要求。

儿科设有独立交通,内部设有观察室、输液、挂号、收费、取药、化验,独立成区,避免交叉感染。

候诊空间结合开放式庭院与主街,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通风与采光,节省医院能耗与投资。

4.5 立面形象设计

主立面舒展的弧线造型形成了对称式布局空间,强调了建筑的场所感和向心性。石材幕墙竖向线条的运用,烘托出建筑的恢宏大气,浑然一体的气势,体现了建筑的城市尺度和中心医院的核心地位。简洁的造型富有韵律,配以流动的贯穿始终的玻璃幕墙的切割,充分刻画出现代医院建筑的雕塑感及时代气息。

4.6 空间景观设计

室外空间景观造型与室内设计互相贯穿融合,内外空间贯通融合,形成建筑的绿色生态核心,创造出适宜的室内外空间景观,营造优美的室内外环境。

阳光中庭、休息平台、屋面花园结合上下贯通的医疗主街,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气候特点,自然采光和良好通风,创造出宜人的微气候环境。

4.7 剖面设计与无障碍设计

门诊楼地上5层,地下2层,室内外高差0.2 m,总建筑高度22.5 m,其中地下2层层高3.9 m,地下1层层高4.5 m,1层层高4.8 m,2层~5层层高均为4.0 m。

医院功能考虑无障碍使用,设置方便病人及残疾人、体弱病人的无障碍入口、专用停车位及专用厕所、残疾人电梯,各层干道设置扶手等,体现对病人的关怀。

5 结语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及医疗业务的不断发展,城区旧有医院的改扩建设计渐渐成为医疗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设计方向,如何处理好旧有院区与新建项目的关系,如何通过改扩建设计将院区资源整合,形成高效流畅的医疗环境,如何改善提高医院的医疗品质以适应现代化医疗的需求都是我们需要探讨和面对的课题,本次设计就是针对以上课题作出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3.门诊楼工程进度报告 篇三

1、电气工程:门诊楼照明、应急、消防联动、电力、弱电等工程系统电气配

管明、暗敷设配管完成95%;强弱电桥架安装完成80%;暗装配电箱安装完成;

2、给排水工程:首层铸铁污水排水管预埋安装完成95%;UPVC排水立管安装

完成;卫生间排水管道安装完成40%;门诊楼不锈钢给水管安装完成80%;

3、消防工程:门诊楼消火栓主管道安装完成;消防喷淋管道安装完成95%;

消防排烟系统安装完成10%;

4、通风空调工程:门诊楼空调水系统安装完成45%;空调风系统安装完成30%;多联机空调系统安装完成15%;

4.医院景观设计案例 篇四

福田人民医院旨在建设一个以病人为中心, 结合中西医疗文化,效仿先进新加坡医疗设计,拥有国际水平的高端医院造福福田居民,落实了“首善之区、幸福福田” 的治区理念。设计的理念以结合理想社会,环境和医疗体系的综合医院,创造国际化,人性化,智能化, 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园林化,低碳化的医院建筑, 迎合可持续的未来发展。深圳市福田区人民医院位处深圳市中心,基地条件复杂,被高密度的商业和住宅的包围。

建筑设计以人为本,人性化,风格现代,形式简约、环保,营造回归自然,鸟语花香,无尘嚣市扰,融合现代科技为一体的优美环境。景观设计是立意深圳这个改革开放标杆城市的首创性。作为首善之区的顶级医院,在设计上要求达到标杆性,生态性和前瞻性的设计目标亦为国内首屈一指。

5.医院门诊楼设计案例 篇五

滨海医院位于深圳市滨海大道与侨城东路交口深圳湾填海区16号地块,设计规模为日接诊2万人次,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门诊医技楼位于整个医院建筑群的中部,大楼全长224 m,宽120 m,地上4层,地下2层。建筑总高度23.1 m。地上建筑面积80 149 m2。北面为门诊楼、南面为医技楼,急诊部设于地下一层。地上部分每层平面通过走道、采光天井、中庭围合形成多个相对独立的建筑单元,各科室根据所需面积大小灵活布局(见图1)。

2 门诊医技楼热水的需求特点

门诊医技楼是综合医院的核心组层部分,其病种复杂、分科细、科室多、人流量大、就诊集中;其在医疗流程、功能配合、防止交叉感染、卫生条件等方面要求严格。各部位对热水的供应具有以下特点:

1)时间不同。门诊楼按工作时间8 h内供应热水,医技楼和地下一层急诊部按24 h供应热水设计。根据供应热水时间的不同,门诊楼、医技楼和急诊部热水供应设计了3套独立的系统。

2)标准高,规范规定:医院热水系统任何用水点在打开用水开关宜在5 s内出热水。

3)用水点距离远、布局分散,主要表现在:不同科室房间的平面布局及卫生器具设置以医疗流程为主要导向,难于保证卫生器具竖向对齐。尽管有工程表明,通过水专业早期参与建筑平面布置,可适当减少卫生器具的不规律和管道敷设的困难,但科室多、房间杂、用水点分散式门诊医技楼给排水工程的重要特点。

4)用水点多,水量差异大。需定时供水的门诊楼主要用水器具是洗手盆,分散布置于几乎每间诊室;而需全日供水的医技楼和急诊部的有些房间有类似住院楼的卫生间布局,有少量淋浴用水。从用水定额看,门诊医技楼中大量分布的手盆为15~25 L/h(350 C),具有水量少、持续时间短的特点,而淋浴器140~200 L/h(370~400 C),具有用水量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3 热水供应方式

传统热水系统管道设计中常见的是立管配水方式,而对门诊医技楼而言,采用立管配水方式存在如下问题:

1)用水点多且分散,配水支管长,立管数量多。2)诊疗路径及诊室分布不同,使相邻楼层热水立管难于直接竖向对齐供水,管道转弯多,敷设困难。3)医技楼部分很多贵重设备房管道禁止穿越。4)由于科室大小不同,配回水管路长短不一,难以实现等程布管,增加系统调试的工作量。

针对门诊医楼和医技楼热水需求的4个特点以及传统的立管配水的应用到本工程的局限,笔者在门诊医技楼的热水系统设计中采用了横支管配回水的管道布置形式。

如图2所示,根据建筑平面工程分区,确定配水横干管的走向,再根据各楼层各区域不同科室卫生器具的分布情况,逐一用横支管配水到用水点,横支管配水完成后进入回水管。

医技楼各层平面功能不同,布局差异较大,上下过道基本不一样,用水点无规律可循。在每层均设置横干管(见图3)。而门诊楼各层大部分房间为诊室和医生办公室,上下过道基本对齐,设计中选择了横干管与立管相结合的给水方式(见图4),与完全利用横干管相比,有如下优点:大管的用量大大减小,节省了管材;减少了吊顶内与风管、电缆桥架的交叉,提高了有效空间的高度。

综上,横支管配水方式布管灵活、用水点改扩建容易,是一种很适合本门诊医技楼的热水布管方式。

4 问题分析

滨海医院门诊医技楼采用横支管配水能满足对供水安全、可靠、舒适、稳定、等要求。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供水管路复杂,管材耗量大及热热损失、循环流量均相应增加。热水配水管在吊顶内布置,与其他专业管线交叉较多,难免上下弯转,不利于热水系统排气,甚至可能发生“气塞”现象。

5 解决对策

针对存在的问题,设计中采取了如下措施:1)加强配回水管的保温,减小管网热损失。2)加强配回水横管的安装坡度,在长横管上弯处增设排气阀。在横管下弯部位增设放水阀门。方便管路检修。

6 结 语

对标准高、耗热量大、用水点多且分散的建筑,采用横支管配水方式,能很好的保证供水点的水温。滨海医院门诊医技楼热水系统设计中,通过横支管配水满足了各部门的不同用水要求,是一种比较完善的热水布管方式。

参考文献

[1]王增长,高羽飞,曾雪华.建筑给水排水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伊川县人民医院病房楼设计 篇六

关键词:医疗建筑,布局,平面功能,设计

1 项目概况

伊川县人民医院新病房楼工程总建筑面积2.7万m2,地上16层,地下1层,总床位800床。

在设计中通过对病房楼发展趋势的研究,我们在设计中着力满足医疗工艺的要求,有效保障控制医院感染、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创造以人为本的就医环境。

同时在设计过程中注意体现医院的特点,结合其专科特长及管理模式,力求达到使用方便、实用美观、安静舒适、内部建筑空间变化灵活并留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2 总体布局

该医院为二级医院,位于老伊川县县城内,用地比较紧张,场地东西向仅159 m,南北向105.6 m。医院主要入口设在西侧主干道酒厂南路上,邻主入口设置医院的门诊急诊和医技楼,呈L形布置。根据医院要求,在医院内东部设计新病房楼,将老病房楼拆除。新病房楼用地东西向为79 m,南北向105.6 m,要求楼前布置一个30 m×100 m的广场以满足越来越多的汽车停放要求。

我们根据场地实际情况,以及甲方提出的要求,最终提出了一个板式高层方案,南北向84 m,东西向24 m,主要朝向为东西向,最大限度的利用医院狭小的场地。与广场前的医技楼形成围合之势。这样,门诊、医技、病房三部分联系紧密,既迎合了主干道上大量门诊人流,又为医院提供了一个具有内敛性的庭院,庭院周围环绕高低错落的新老建筑,气氛亲切、宁静,增强了空间的场所感。

3 平面功能设计

从使用功能和不重复建设的方面考虑,一期平面功能为:-1层设置设备房、车库;1层为供应室、住院处及配套设施;2层为血库、检验及手术室辅助用房;3层为手术室及配套用房;4层为设备机房;5层北侧为产科,南侧为ICU;6层以上分别为外科病房、内科病房、神经科病房、儿科病房、行政办公等。满足了医院建设的需要。

在新病房楼护理单元设计中,我们以复廊式护理单元为基础,力求改进,使其更加完善。我们将南北分为两部分,设两个护理单元,每个护理单元设40个床位。

护士站均设在靠近7.2 m×24 m的等候厅一侧,为护士站提供直接采光,并提高护理单元内部空间亮度,对进入护理单元的病人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结合护士站设置南北双走廊,走廊两侧向阳部分布置病房,走廊中间尽量设置一些辅助功能房间,如被服库、拖把间以及盥洗间等。

走廊尽端均设置大面积开窗,病房朝内侧均设置高窗以增加内走廊采光,最大限度减少人工照明。

手术室也是病房楼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病房楼的手术部设在了3层,共设置12个手术室,包括3个百级手术室,8个万级手术室和1个正负压切换手术室。手术室层高4.5 m,保证了功能使用上的要求;上层为手术室设备机房,包括了空调及净化设备。辅助用房及医学上常说的非控制区设在下层,包括一些更鞋更衣、办公、值班以及演示教室等。

手术部严格按照洁污分区进行流线设计,医护人员换鞋更衣后进入办公区,然后经由专门设置的楼梯上到3层,经过二次更鞋后进入医院的控制区。病人从电梯运至手术层,经过换床、麻醉准备后进入手术室进行手术。手术产生的污物经专用污物通道,运至污物清理间进行简单清理后打包,再经污梯直接运至1层的中心供应室进行消毒灭菌。

产科也是医院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医学中产科设计也越来越向手术室化发展,即严格按照洁污分流的理念进行设计,做到医护流线与病人流线不交叉、清洁物品与污物不交叉。

4 建筑造型

每一类建筑都有自己的特征,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表情,医院建筑由于其平面功能以及开窗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已形成一个通行的模式:以水平线条为主,追求平稳、大方。在新病房楼中,由于是东西向采光,为了避免日照,窗户采用了锯齿状,既满足遮挡日照的要求,又给呆板的长方形平面上增加了变化,使立面更加有层次和阴影关系,建筑形象更为丰富、更加细腻。色彩上以灰色和白色为主色调,既突出医院建筑特有的洁静,又显出建筑的内涵。

5 结语

随着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医学感控专业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医院建筑的平面功能、交通组织和洁污分区都提出了很高的标准,设计师要对医学专业有很深的了解,才能设计好医院建筑。

参考文献

[1]陈惠华,肖正辉.医院建筑与设备设计[M].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建筑设计资料集(7)[M].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7.医院门诊楼设计案例 篇七

河南省沁阳市人民医院病房楼工程建筑总面积53710㎡, 建筑高度63.45m, 地上总宽度为48m, 总长度为110m。地下1层 (用于设备用房) , 层高4.8m。地上16层 (含一层设备层) , 其中一至三层层高均为4.5m (用于医技、门诊、手术等) , 设备层层高2.7m, 四至十五层层高均为3.9m (用于标准护理单元) 。

该工程结构体系为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 (乙类) 。抗震措施按8度抗震设防的要求进行设计;抗震等级:框架一级, 剪力墙一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场地类型为中软土。地下水位埋深为自然地面3.8m~6.4m之间, 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抗浮设计水位为地坪以下3m。

二、地基基础

(一) 地质条件

场地地貌单元属河流冲积平原。地层属第四系全新统人工成因的杂填土和冲积成因的粉质粘土组成。地下水水位埋深3.8m~6.4m。地下水类型为潜水, 水位年变幅约1.50m, 近年最高地下水位约3.0m。按其年代成因及物理力学性质, 将地基土划分为6个工程地质层, 主要分布见表1。

(二) 地基基础设计

1. 地基处理

由于病房楼层数较多, 基底平均压力较大, 天然基础的承载力不满足荷载要求, 故地基采用水泥粉煤灰碎石桩 (CFG桩) 来进行地基处理。

2. 基础设计

基础采用梁板式筏形基础, 底板厚900mm, 基础反梁800mm×1800mm, 地下室挡土墙厚300mm, 基底标高-6.900m。由于医院建筑地下室设备较多, 很多房间需要设计地下排水沟, 故基础反梁顶与地下室建筑地面预留300mm距离并用覆土填充。

地下室结构由于底板较厚, 混凝土用量较大, 故规范要求地下室在30m内设伸缩缝来解决混凝土裂缝问题, 但从建筑功能的需要以及变形缝处理难度较大等方面考虑, 本工程没有设温度变形缝, 而是在底板设两道伸缩后浇带和水泥中加入微膨胀剂的办法来解决裂缝问题, 此种做法已经广泛应用于的工程实践中, 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上部结构设计

(一) 结构选型

医疗建筑属于重点设防类建筑, 本工程地震作用按抗震设防7度, 抗震措施按8度抗震设防进行设计, 该楼框架抗震等级为一级, 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一级。

本工程为框架-剪力墙结构, 轴距为7.2m×6.3m;首层框架柱断面为900㎜×900mm, 剪力墙厚度为300mm, 框架梁断面为350㎜×600mm, 楼板采用大板结构 (可适用于医院建筑房间功能的变化) , 板厚为180mm。

(二) 方案设计

由于建筑功能的需要, 在建筑左右边缘设置电梯各一部, 建筑中心处设置8部电梯、两部楼梯, 中心处剪力墙较多, 两侧剪力墙较少。表2、表3为本建筑周期与位移的初步计算结果。

表2中振型3的扭转系数为0.24, 小于0.5, 第3振型属平动, 不满足《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规范》3.4.5条Tt/T1≤0.9的规定。造成此结果的原因是, 本楼两侧边缘剪力墙较少, 而中间剪力墙较多, 导致楼层刚度两侧小中心大, 平面扭转混乱。表3中的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1186满足《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规范》3.7.3.1中1/800的规定。笔者采取的措施是在中心剪力墙上开结构洞口, 在两侧增加剪力墙, 即增加楼层两侧刚度, 减弱中心刚度。至于新开的结构洞可用填充墙封堵。表4、表5是剪力墙调整后的计算结果。

调整后, 振型3的扭转系数为0.79, 大于0.5, 证明第3振型为扭转, 以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之比, 即第3振型周期1.7627与第1振型周期2.0564之比为0.86, 满足《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规范》规定的不大于0.9的要求。调整后, 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增大为1/1064, 但仍满足《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规范》3.7.3.1中不大于1/800的规定。

四、特殊功能 (部位) 的设计

(一) 设备层设计

本工程三层至四层之间, 即手术部与护理单元之间设有设备夹层, 层高2.7m, 主要用于设备专业管道的转换, 因此, 设备层楼层的穿管, 设备留洞及设备较多。设计人采用主次梁结构, 板厚120mm, 洞口边采用翻边设计, 将7.2m×7.2m大板分割成3.6m×7.2m的小板, 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小洞口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给楼板带来的损伤。

通常情况下, 设备层中空调设备重量在1t~3t (厂家不同, 重量也不同) , 基础平面尺寸为2m×6m, 设计人员可以取其活荷载标准值4.0k N/㎡。

(二) 大跨度设计

本工程裙房部分入口大厅采用大跨度结构, 大跨度双向边梁分别为18.9m和21.85m。一般情况下, 楼板厚度为170mm, 大跨度梁有以下几种做法:

1. 钢结构

断面为组合工字钢WH1500×500×18×30, 材料为Q345B, 上翼缘采用3排纵向间距250mm, φ19mm的栓钉与170mm厚的砼板相连。其优点是钢梁强度高, 自重轻, 受力简单, 缺点是钢梁与砼框架柱连接复杂, 由于运输问题, 须现场进行拼接。

2. 预应力结构

张拉形式采用比较常见的后张有粘结张拉, 预应力梁断面为500 mm×1100mm, 采用三束钢绞线;预应力锚具采用I类锚具, 张拉端锚具采用XM15-7型夹片锚具, 固定端锚具采用挤压锚。其优点是断面小于普通砼梁, 自重较轻;可很好的控制梁自身的挠度、裂缝, 缺点是计算复杂, 包括强度、挠度、裂缝计算, 预应力损失计算, 张拉端局部承压计算;施工复杂、周期长。

3. 型钢混凝土梁

其砼梁断面为500mm×1100mm, 内部钢梁断面为HN700×300×13×24, 其优点是计算较为简单, 挠度、裂缝控制较好, 缺点是与型钢梁连接的砼柱也应为型钢砼柱, 否则不符合强柱弱梁的抗震原则;施工复杂, 包括钢结构施工、梁柱节点连接、钢筋与钢结构之间的穿插施工等。

4. 普通混凝土梁

其砼梁断面为700 mm×1800mm, 跨中钢筋选用28或25, 配筋率为1.2%。其优点是计算较为简单, 施工方便, 缺点是自重大, 挠度、裂缝较难控制。

通过以上论述综合考虑后, 笔者选用普通混凝土梁, 由于裙房大厅入口较高, 1.8m高的大梁对其效果不会造成影响。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 7.1.2-1条计算得出荷载标准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的最大裂缝宽度为0.18, 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3.4.5条裂缝宽度为0.2mm的限值。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7.2.2条及《结构静力计算手册》计算得出考虑长期荷载效应的最大挠度值为=46mm, 考虑千分之一施工起拱 (21.85mm) 后, 即46-21.85=24.15mm, 满足《混凝土规范》3.4.3条 (l0=1/400=55mm) 的限值。笔者以往设计过的与此相当的混凝土大跨度梁, 投入使用后已取得很好的效果。

摘要:病房楼是医院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从病房楼建设的结构设计角度出发, 对抗震设计、结构选型、结构计算及特殊问题的处理进行了详细介绍, 并对一些特殊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病房楼,结构设计振型,大跨度梁

参考文献

[1]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2]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3]GB50223-2008.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上一篇:新 煤矿瓦斯治理体系达标方案汇报材料7.2下一篇:卫生局长任职演说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