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爸爸的老师》有感(16篇)
1.读《爸爸的老师》有感 篇一
《爸爸的灯塔》里有一篇文章叫《小粒的菜场》,这篇文章讲述的是,父母要求小粒学会独立,每天放学顺路去市场买青菜,一个城里羞涩腼腆的女孩,面对菜场里乡下的叔叔阿姨,甚至小朋友的笑脸都非常胆怯。但最终她敞开心扉,真诚面对每个菜摊,面对菜摊的每个父母、孩子……
以前我也跟妈妈去过市场,,那儿总是乱哄哄的,人们都大声说话。地上潮乎乎的,沾着脏兮兮的菜叶。空气中飘着一股怪味道。我不喜欢菜市场。而且我常听到大人说菜贩子不诚实,卖东西经常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甚至短斤缺两。看完这篇文章,我感到自己的心房被一种奇特而强大的情感充溢着,我觉得,作者写的和别人说的不一样,她写的每一个字,都带着对卖菜人非常深厚而又奇特的情感!读着这些文字,让我很向往也去菜市场享受那种独立的生活,去学会讨价还价,认识各种琳琅满目的水果蔬菜。还可以跟菜市场的摊主们建立深厚的友谊,体验卖菜人那种艰苦的生活。这一天,家里的冰箱碰巧没鸡蛋了,我自告奋勇去市场买鸡蛋,我意想不到的是,妈妈竟然同意了。我兴致勃勃地走在去菜市场的路上,我心里真是又紧张又激动,紧张的是我从来没有独自买过菜,担心买不好鸡蛋。激动的是这是我第一次买菜,我感觉自己一瞬间长大了。到了目的地,我在市场瞎逛了一阵子,然后我鼓足勇气走到专门卖鸡蛋的摊前,哇!卖鸡蛋的摊真多呀,买哪一摊好呢?对了,货比三家,以防受骗!我分别问了三个摊,嗯,价钱一样,然后来到一位和蔼的阿姨摊前,她笑眯眯地看着我,说:“小朋友,自己来吗?帮妈妈买菜吧,真能干!”听到她这样称赞我,我终于眉开眼笑,对阿姨说:“我想买鸡蛋。”“拿吧拿吧,放心,鸡蛋是上好的。”我不放心,还是装模做样左挑挑右挑挑地选起来,妈妈告诉过我,鲜的鸡蛋外表粗糙无光泽,壳上有一层白霜,拿起来晃一晃,好像里面没有东西滚来滚去的感觉,就像是实心的一样。选好了,阿姨帮我过称,我又把头探前去不懂装懂地看了看称,显得很老练似的,“小朋友,7元1毛,收你7元好了。”阿姨又笑眯眯地说。我付了钱,走在回家的路上,看看天,格外的蓝,阳光,格外的明媚,我感觉从未有过的自豪感……
我终于体会到了小粒心中的那份情感,希望有一天我能跟小粒一起分享自己看见的菜场故事。
2.读《爸爸的老师》有感 篇二
果然, 这的确是一本能够点燃激情的书。品读里面的每一篇文章, 都有不一样的感悟……罗恩老师那一次次新奇大胆的尝试, 那一句句引人深思的话语, 读起来犹如在影剧院观看一部纪实大片, 精彩连连, 令人热血沸腾;又像是和罗恩老师面对面坐在一起聊天, 听他如数家珍, 娓娓道来。
心有多大, 舞台就有多大
罗恩老师告诉每一位教师:“我们要看到孩子们身上蕴藏的潜力。一旦我们发现他们身上的潜力, 他们也就会开始发现自己的潜力。”对这番话, 我深有感触。
记得有一次我参加赛课活动, 课前和学生私下交流。我走到孩子们中间微笑着说:“同学们, 一会儿我要和大家共同上一节识字课。现在开始预习。我要选拔几个优秀的小组长, 觉得自己可以胜任的同学请举手。”学生们面面相觑, 有几个学生的手一伸一缩, 犹豫不决。我鼓励说“:相信自己!觉得自己行, 老师才会觉得你行。”话音刚落, 就发现教室的角落有一个男孩高高地举起了手。我快步走到他面前竖起了大拇指“:你真勇敢!这组的组长就是你了!”我顺势圈了他周围的几个学生为一组。这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有的哈哈大笑, 有的窃窃私语“:他也能当组长?”这时, 他也低下了头。看着眼前的一切, 我似乎明白了什么。
我马上拍拍手示意学生们坐好, 故作夸张地说:“同学们, 今天是我从教以来最兴奋的一天, 因为我发现了一个特别优秀的学生, 尽管他不一定是我们班学习最好的, 但他对自己很有信心, 所以他一定是最棒的!有人说‘没有人事先了解自己到底有多大的力量, 直到他试过以后才知道’。我们给他一个机会好不好?”教室里没有一点儿声音, 而那位举手的同学, 小脸因激动而通红……
轮到我登场了, 那位小男孩特意跑到我面前, 悄悄地问:“老师, 课堂上能怎么想就怎么说吗?”“当然能了。”我又微笑着鼓励他说:“老师希望听到你与众不同的精彩见解。”他禁不住叫了一声, 喜形于色。
课堂上, 他那自信的小手举了一次又一次, 每次发言都是源自内心的真实感受, 整堂课他都陶醉在喜悦、欢乐中。
下课后, 我送孩子们回班, 等我走到那个男孩跟前时, 他抬头望着我说:“杨老师, 您以后还来给我们上课吗?”我望着他的眼睛说:“你这么优秀, 以后不论谁上课, 你都能像今天这样做最好的自己。”他郑重地点了点头。分别时, 我清楚地看到, 他明亮的眸子里闪烁着激动的泪光。
——我想, 我可能送了他一轮明月。
通过这件事, 学会在举手投足之间撒下一颗信任的种子, 也许有一天它会成长为参天大树, 并为你带来丰硕的果实。而你的付出并不需要很多, 有时只是一句话那样简单。
教育就是等待花开
1968年,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 来到一所小学, 煞有介事地对学生作发展预测。然后以赞赏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告诉老师, 并嘱咐不能把名单外传。8个月后, 他俩又来到学校进行复测, 结果发现名单里的学生, 不但成绩增长比其他同学快, 而且求知欲强, 在性格上也更活泼开朗。其实他们所提供的名单完全是随机的, 他俩通过“权威的谎言”暗示教师, 激起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虽然教师把这些名单藏在心里, 但平日却掩饰不住对这些孩子喜爱、信任、期盼的神情。这种神情使这些孩子们更加自信、自强, 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奋发向上的激情。
这个实验证明:期待是一种“正能量”,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热爱和对其更高的期待, 会使学生朝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转变。
“当你走进教室, 如果你‘看到’的是一班违反纪律和有学习障碍的孩子, 那你肯定会变得手忙脚乱。而如果你‘看到’的是一班律师、商界精英、艺术家和总统, 那你就会自如地以你的方式塑造一班高度自信、并对成功有着自我期待的学生。”罗恩老师如是说。
全国著名班主任任小艾老师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形容教育:“如果说婚姻是两个人一起慢慢地浪费时间, 那么教育就是静静地等待花开的日子。”
如我在上文中提到的那个找回自信的小男孩一样, 每个学生在老师殷切的期待下, 都会健康成长起来。对于那些性格爱好千差万别、学习程度良莠不齐的学生, 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蕴藏的潜能, 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来浇灌, 润物细无声地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信任, 感受到那份热忱和真诚的“期待”。之后, 我们便可“静静地等待花开的日子”。
让微笑照亮课堂
在这本书第三部分, 罗恩老师写下了这样几段话:“一个最简单也最有效的管理学生的方法就是微笑——向他们展示我很幸福、满足、愉快, 不管这些十多岁的孩子们正在努力给这个世界制造多少麻烦。我一直保持着积极和幸福的状态, 我还注意到,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孩子们能够汲取我所表现出来的正面活力, 他们也变得更加快乐。”“对于六年级和更小的学生来说, 老师在教室里的一个微笑能够照亮整个课堂。等学生们长大以后, 这种方法可能就会像用一根羽毛来砍倒橡树一样无用, 但是总体来说, 它是有所帮助的, 有时甚至能产生令人惊喜的效果。”
“老师在教室里的一个微笑能够照亮整个课堂。”细心的观察使罗恩老师深切地感受到了微笑的魅力。
罗恩老师还记录了自己的见闻和感想:“一次, 我们在参观当地一家博物馆的时候, 八年级的学生被分成两组, 每组都有一个解说员。我所在的那组的解说员不停地笑、同我们逗乐, 她使每件东西都充满了乐趣, 鲜活了起来。我记得另外一组的解说员很沉闷, 死气沉沉的, 那一组的学生羡慕地望着我们组。我知道他们很难受, 而且我很怀疑那天他们有没有集中注意力、有没有学到东西。”
没有人会否认微笑的力量。普吉岛是泰国著名的旅游景点, 在新开发后很短时间内游客数量就上升到与其他名胜景点持平的水平, 不仅是因为它美丽独特的风光, 还有一个制胜的法宝——微笑。在普吉岛的每一天里, 游客都能深刻感受到普吉人的热情和友好, 因为微笑是最美丽的语言。泰国旅游局官员这样强调微笑的力量:“你对一个游客微笑了, 就是对普吉的贡献, 对泰国的贡献。”
为师者更要对学生面带微笑, 很多名师都具备这项“素质”。在我印象中, 于永正老师是最爱微笑的名师。每逢学生答题卡壳, 于老师的微笑就是鼓励;每逢学生学得投入, 于老师的微笑就是赞许;每逢学生上课跑神, 于老师的微笑就是提醒……罗恩老师认为“微笑有时甚至能产生令人惊喜的效果”, 它所带来的道德震撼有时比惩罚还要强烈。看来, 于老师深得其中“三味”。
我想,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面对的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 童真童趣常常令人笑意顿生, 忍俊不禁亦屡见不鲜, 微笑又何难之有呢?所以, 我们应该时刻对孩子给予微笑, 当学生看到老师真诚微笑时, 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安全感、信赖感, 这种感觉会使孩子爱上你这个老师, 爱上你这个老师教的课程, 爱上这充满阳光的课堂。
3.读《寻找做老师的感觉》有感 篇三
一、写作目的
金佩庆老师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他所著《寻找做老师的感觉》一书是相当受人追捧的。我是一名大三的师范专业学生,今年九月我将要踏上实习岗位,明年我将正式成为一名教师。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些做老师的启发和灵感。
二、摘要
作为教师,传道授业本分,授业是基础,传道是根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的艺术在于沟通和鼓励。另外,教师也要有创新意识,并且树立长远的培养目标。
三、关键字
沟通、鼓励、微创新、长远意识、帮管结合
四、正文
拿到《寻找做老师的感觉》一书,翻看一位经历了风雨历练而又善于冷静思索的教育专家的心语,我觉得获益匪浅。我即将成为一名教师,我有必要提前去酝酿和寻找做老师的感觉。
作为教师,传道授业本分,授业是基础,传道是根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的艺术在于沟通和鼓励。当教师走入学生的心灵,用和风细雨浇灌出美丽的花朵,世界也变得五彩斑斓。
因此,优秀的教师,往往善于沟通。沟通是教师的最基础专业能力,无论是教书还是育人,最终是通过师生之间,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来完成。有时老师与学生尤其是个别后进生关系处理不好甚至冲突,有时班主任工作辛辛苦苦为孩子却得不到家长的积极配合等等,往往都与教师的沟通能力欠缺有关。有效的沟通的关键不在于我们说什么,而在于怎么说,什么时候说,更在于听明白对方在说什么,想说什么。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天只长给了我们一张嘴巴,却有两只耳朵的原因。
优秀的教师,也是善长鼓励的教师。王金战老师说过:优秀从何而来?要我说,当一个学生反复遭遇失败的打击,他就变成了差生;所以让差生变好其实很简单,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即让学生反复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差生就变成了优生。现在教育界都在提倡“赏识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实际是要求给更多的学生受表扬的机会,让他们在教师的鼓励下能够成才。同时鼓励也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这一过程不能拿同一标准来衡量,这一过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得到一种自尊感,一种属于他自己的成功感,教师也就达到了鼓励的目的。于是慢慢的,所谓的差生,也就戴上了“好生”的光环。
书中将教师的“学识魅力”定义为“核心技术”之一,我是极其赞同的。这一学识,主要指自己任教科目的知识掌握水平,以及与辅助教学的其它理论知识的储备。正如知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只有通晓专业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才能选择并实施最有效的教学。掌握专业知识,教讲课才能灵活处理、创造性使用教材,才能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准确地引领学生的思维回到正道上,才可能较自然地拓展教学资源。通晓教育心理学知识,教师才可能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教学,已取得有效的教学成果。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个人价值,做一个学生所喜欢、家长所期望、自己所满意的优秀教师。
在这本书中,我也很欣赏其中的许多“微创新”。现如今“微格教学”、“慕课教学”等新型教学形式比比皆是,在一些小学,甚至还出现了“微信批改作业”等更加新颖而又接地气的模式。由此可见,推进学校内部的微创新不仅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动力与途径,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之路。
因此我觉得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是师生交往“平等中的首席”,“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教学的结果,甚至让学生去背诵“标准答案”;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上,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掌握知识,掌握规律。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要是学生自身不具备这样的素质,那我们作为教师就努力去培养学生并使他们具备这样的素质,不然的话教师再操心费力也会是徒劳。
我的父亲也是一名教师,他经常会跟我聊起他在学校的种种事情。这次在读了金佩庆老师的书后,也结合了我父亲的教学经历,我也有了新的想法。在寻找做老师的感觉的时候,要是时刻保持以下这几种意识,定能事半功倍。
第一,教育要注意帮与管的意识相结合。帮与管是两条截然不同的思路。帮是以被帮者为主体的,我要帮助你,大主意得你拿,事情得你干。管就不一样了,管是以管理者为主体的,你得听我的,大主意我来拿,走向什么目标,达到什么标准,都由我来安排。可见,帮助者更倾向于替对方着想,而管理者更容易为自己着想。作为一个具有现代思想的新型教师,既要有帮的意识,又要有管的意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好比老丈人和女婿之间的关系。帮和管大不相同,教师却必须把它们结合起来,还不能生硬结合,而要有机结合,融会贯通;这还不够,还要使二者分出主次关系。古人云:“相反者,实相成也。”优秀教师恰好善于在这看似矛盾的要求中找到某种和谐,而当老师的感觉就在这和谐中。
第二,教育要有长远意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在本质上与短期行为势不两立。可惜,现在事情并不如此。教师要求学生赶快提高及格率和优秀率,家长们则睁大眼睛盯着孩子的名次,考试分数几乎已经成了生产指标一类的东西。现在大家都在讲可持续发展,教育界的短期行为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危险的敌人,搞短期行为的人找不到当老师的感觉。一个优秀的名副其实的教师,当然也很注意学生的眼前成绩。但是,他更注意学生的“后劲”和长远的发展空间。他明知道用强化训练的方式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成绩,但他会尽量避免这样做,因为那会破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促使学生厌学,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他知道,当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教师的抉择最能看出一个教师的精神境界。他也许会失去若干眼前利益,但是他真正找到了当老师的感觉,真正实现了自我价值。
4.读《我的哥哥爸爸》有感 篇四
初看题目,你也许有一些奇怪了,什么人才能同时担当哥哥和爸爸的职责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文章的引子是一个看似普通却又不普通的场面。小耳朵许下了一个愿望:拉拉钩,我要和哥哥爸爸在一起!永远永远不分开!小耳朵把自己的小拇指使劲使劲的钩在了一起,告诫自己不许反悔。
进入正文,出现了一个主人公:一个准大学生、高三的大男生。他的爸爸妈妈去了福利院,想要领养一个孩子,就此牵出了小耳朵――当那个黏人的唐豆豆无奈的退出大男生家的帷幕中。终于,小耳朵如愿以偿的出现在哥哥的家中,不过不是领养,只是暂时的,不过一会儿,他仍然要回到福利院,饱尝孤独的滋味。然而这时候,梦源又出现了,那个令大哥哥怦然心动,让小耳朵想让她当自己的姐姐妈妈的大姐姐,似乎是有意或是无意,闯入了大哥哥的眼帘,他们立即坠入了无渊的爱河。然而,这是徒劳的。看着梦源决然的从身边走过,谁会不伤心呢?接下来,是他们两个人的生活。哥哥有了工作,有了房子,终于领养了小耳朵,每天吃好多好多的小耳朵零食,带小耳朵去吃哈根达斯,带小耳朵去玩“好玩游乐园”。然而这快乐的日子没过多久,悲伤一股一股的又冒上来了。小耳朵在圣诞节那一天急病发作,额头滚烫,所有的人都在奋力抢救,仍没有将那个微笑着的小耳朵救回来。
看完这个故事,我有点伤心了。那是一个多么完美的开局啊!可是结尾,却是那么的伤感。除了这些精细的细节,还有一点是重要提到的,拉拉钩。它是全篇文章都在重点描写,重点指重的,串联起了所有的故事。如果没有拉拉钩,整个故事也许会全面失控、瘫痪,无法履行一切答应过的事,那么,你还会感到这个故事是个感人的故事吗?不会的。
大哥哥在郊外买了一块墓地,题字“爱子小耳朵”。全篇到这里就结束了,加上对哀伤的调味料,这个故事一点点的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却从来不可能淡出我们的心。接下来就是小读者们创建的主题写作公园。在这里,我最喜欢的就是《你是人间四月天》。
一开头,一个自言自语和自己拉钩的女孩,很特别的吸引了我。两个女孩的友情也写得自然又诚挚,看似背景相似的两个女孩,却又各自出彩,自然交融。结尾部分由曹方的歌声到歌仔戏再到《人间四月天》的诗句,让人感到非常的自然。拉钩钩的片段在文章里时隐时现,层层递进,从自我的决心、亲情的承诺到友情的约定,拉钩钩的含义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感人了。
除了《人间四月天》,我还要推荐一下童话《黑洞里的小猪们》,语言俏皮欢快,也是我喜欢的一篇童话。它展现出的友谊之美,也许读过的人才会知道吧!
5.读《穷爸爸富爸爸》有感 篇五
富爸爸的观念就是富人不会为钱而工作。大多数人出去找工作都是因为恐惧,害怕生活拮据,害怕失业,所以畏首畏尾的赚着杯水车薪。他们通常会很廉价的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换取价值远远大于付出的少得可怜的薪酬。而富人不会为了一点点小钱出卖自己的时间和劳动力,他们非常珍惜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把他们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
举个例子就好像小老鼠在圆木上快速奔跑,看上去很努力,但是实际是在原地打转。怎么摆脱这种老鼠奔跑的陷阱呢?要直面自己的恐惧和欲望,不为小钱而动心。
书中告诉我们被动收入比主动收入更重要。主动收入就是劳动收入,必须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获得。被动收入是不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自动获得的收入。
贫穷限制了人的想象力,阻碍了人的思维,摆脱贫穷,就是为了要拥有正确的思维,怎么拥有呢?就是你内心要有渴望,你就会去做任何可能实现的事,不会前怕狼后怕虎,不会抱怨社会,抱怨市场。错误的思维就是向着压力最小的方向前进,这样就是老鼠奔跑的陷阱。
勇于冒险,要有管理风险的能力,掌握市场动脉,社会上没有绝对的安全,所以随时观测风向。大家要有能改变自己思维的能力。
书中介绍了穷爸爸富爸爸的价值观:
1、当面对昂贵的商品穷爸爸会告诉自己和孩子,这个东西咱们买不起。而富爸爸则会考虑,咱们怎样才能买得起这个东西,需要通过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个逃避困难,一个想办法解决困难。
2、当面对学习成绩穷爸爸会说,你要好好学习,如果不好好学习的话,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没有高收入。富爸爸则是,你要好好学习,能创造更多的机会,为自己也是为别人。
3、当面对未来穷爸爸会依靠企业,依靠国家,退休金能否高一点,税收是否减一点,工资能否加一点等。富爸爸,对自己的财务状况负责,对自己的事业有明确的计划。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才是核心的竞争力。
本书的两个核心观点:
1、不要为了钱而工作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关注快乐和成长,让钱主动为你工作。
6.读《我的爸爸叫焦尼》有感 篇六
车门“吱----”的一声像是累积了的人吐出了口气,慢慢地的打开了。啊,是爸爸!他奔了过来,把我抱了起来。“啊哈,狄姆!我总算来了,我好想见你,今天,咱们两干些什么呢?
这是《我的爸爸叫焦尼》的一段场景。每回读到这里,我都想哭。书中的主角一个叫狄姆的小男孩,因为他的爸爸妈妈不在一起生活,隔在两个城市,狄姆很久没见到爸爸了,他企盼见到爸爸。现在火车来了,载着狄姆的爸爸----焦尼来了。你说,狄姆能不激动吗?
看看狄姆,我一下子觉得他很可伶,因为见爸爸是多难啊,想到爸爸的照顾和爱护更是多难啊。对比之下,我觉得自己真幸福,天天都可以和爸爸在一起,得到爸爸的照顾,可以和爸爸做游戏,可以“欺负”爸爸,可以和爸爸一块出去旅游 …… 可是,我却浑然不知,总觉得天下的爸爸都是用来陪孩子的,更没想到爸爸给我的爱,还有平日里对我的照顾 ……
你瞧,那是一对多么幸福的父子俩:一起看电影、吃披萨饼----可惜幸福的时光总是那么的短暂,“要是时间能停下来就好了。”狄姆的愿望是不可能的因为 爸爸是不可能总陪着狄姆的。
7.读《爸爸的老师》有感 篇七
比赛的前一天拿到检录表后, 我就傻眼了, 历来就四五十人报名的飞镖比赛成了本次比赛的热门项目, 报名人数剧增至一百多, 而给我们裁判的时间却有限。检录表是按照班级顺序排列根本没有分组, 按常规比赛不知要比到何时?苦恼之时, 我就随手拿起了桌上摆放的2014年第五期《中国学校体育》杂志, 想看看上面还没有简化比赛程序的好方法。
打开“一线话题”栏目, 其中陆生宁老师的《小小脚印之抓阄挺好》一文引起了我的兴趣。陆老师运用抓阄的方式选拔跳绳比赛的人员, 既简便易操作, 还能给学生提供一次调整心理的机会, 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这种“懒”方法包含了陆老师发自内心的爱, 是一种教育智慧, 更是一种可操作的教育技巧。哎!这种思路值得借鉴, 我也来采用一种“懒”方法试试看—干脆不分组, 谁到谁比。
考虑“飞镖”的脱靶因素, 我在比赛场地划好了较大的警戒区, 让先到的学生在人少的靶前分别排队。我简单讲解了比赛规则后, 学校规定的比赛时间一到, 就开始按排队的顺序直接比赛了。没想到在一个小时内我就顺利完成了任务。
事后想想, 我的“懒”方法还真不错:
一、谁到谁比
秩序册名单是按照班级顺序排列, 同时科技体育艺术节还有很多活动, 学生参与的项目在时间上有冲突, “谁到谁比”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比赛时间。如果还有部分学生因同时参加几个项目很着急, 他还可以跟裁判员说明情况, 再在裁判员的协助下, 自行与排在前面的同学协商, 征得其他参赛同学的同意后提前比赛。给他一次“协商”的机会, 无疑是“社会适应”能力的一次锻炼, 同时也确保了学生的参与率。
二、分散站位
如果直接让学生分组排队, 很多学生会因排队看不到比赛, 这样学生连观看的乐趣也没有了。也许学生的很多时间会浪费在无聊的等待中, 采用分散的方式, 让学生在安全的警戒线后自由选择分组和观看比赛, 也是一种乐趣。
三、随机比赛
8.读《非常爸爸》有感 篇八
回到家里,我就聚精会神地看了起来,书中有四个栏目:1贪玩爸爸,2问题爸爸,3硬汉爸爸,4非常爸爸。我最爱看<贪玩爸爸>中的“装病的游戏不好玩”。马小跳的同学生病了,喜欢买什么,大人就给买什么。生病有这样的好处,马小跳也决定生一次病。可结果,爸爸买来的汉堡不能吃,足球赛没有看,又是吃药又是灌白开水,他后悔极了。看着马小跳因为装病而痛苦的样子,我真的想笑。想起自己也有那么一次,因为没有完成回家作业,怕老师检查出来,故意说生病了,结果被妈妈识破了,大训一顿。看了这个故事,我更觉得不应该说谎,说谎是一个坏习惯,我不想做“狼来了”的小孩。
书中还有马小跳的爸爸帮马小跳做作业,结果被老师罚写100遍。看了这一节我懂了做回家作业一定要抓紧时间,认认真真的完成,不能偷懒,而且不能让别人帮助做。
9.读《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有感 篇九
最近,我抽时间读完了《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这本书。书中的狐狸爸爸那种敢于开动脑筋、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心深深地打动着我。
博吉斯、邦斯和比恩是最卑鄙、最小气的人。他们憎恨狐狸先生,决定把狐狸先生除掉,于是三个人拿着枪,等在狐狸先生的洞外。他们开枪打断了狐狸先生的尾巴。狐狸先生赶紧逃回洞中,他没有呻吟、没有害怕,看到既危险又饥饿的妻子和孩子,他赶紧想办法。最后决定向深处挖洞。他们以惊人的速度向很深的方向挖,暂时逃过了博吉斯三人的挖掘机。
可是,妻子已经没有了力气,孩子们又累又饿,狐狸爸爸和他的孩子拼命地挖,为了家人、同类,他们什么都不怕。最后狐狸爸爸和同类们团结起来挖了三条通向博吉斯、邦斯和比恩鸡舍的秘密通道,而他们三个鸡舍主人根本无法发现。妻子、孩子有救了,狐狸爸爸还找到了獾、鼹鼠、兔子以及他们的家属,进行了最丰盛的大会餐。狐狸爸爸的贡献太大了,他救了所有的人,他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英雄!
10.读《爸爸的老师》有感 篇十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内化理论提出:思考是一种活动, 这个活动依循个人的内在语言来进行, 并通过学生的经验活动而发展。正如吴非老师所说, 有智慧的教师在课堂上会关注启发学生自主思维, 引导他们关注事物以发现问题, 而不仅仅是“解决难题”。我们应该采取生动的教学方法, 使青少年学生的猎奇心理和自我表现心理得到满足, 使学习美术的兴趣得到较大的提高。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发学生对美术的思考呢?
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 在思考中活动
常言道: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在教学设计时, 要换位思考, 从学生的角度加工处理教材, 设计的问题要巧妙, 能引导学生真实地思考, 深刻地思维, 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课堂教学究竟以什么为起点?传统教学主张以课本为起点, 成功教育以学生为起点,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教学本身是以学生为对象的, 是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 即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起点了解得愈清楚, 教学就愈切合学生的需要。如在上《生动有趣的脸》一课时, 学生对枯燥无味的线条不感兴趣, 我了解到同学们最喜欢看动画片, 就播放《大闹天宫》等经典动画片给学生看, 同学们被画面上优美、潇洒的线条吸引, 让他们自主探究:用线的方法是什么, 怎样用线去表现人物。
然后让他们观看同学的照片, 观察同学的特点和脸部特征, 研究哪些地方最有特点, 怎样表现才生动有趣, 最后经教师点评、示范后, 学生对肖像漫画的创作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接着进行创作练习, 由浅入深, 在练习过程中, 夸张的表现技巧也就掌握了。可见,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碰撞往往是一节课的精彩所在。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设疑, 巧于设疑, 通过设疑创设情境, 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 学生就能随着设置的疑点, 不断地探索下去, 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来。我们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和生成, 要有科学的辩证的认识, 亦步亦趋地拘泥守于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僵化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学习是学生的创造性活动, 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教学内容是最适合学生实际的, 同时是有价值的, 使课堂从知识课堂发展为能力课堂, 最后上升为智慧课堂。
正像雅克·玛丽泰恩在他的《教育向何处去》一书中指出的那样:“学习的内容永远也不应当作为僵死的东西去消极地或机械地接受。这种僵死的知识只会使人的头脑变得呆板起来。相反地, 学习的内容应当通过兴趣使之成为大脑的一部分, 这会使大脑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就像扔进火炉中的木头, 这块木头也会成为火焰, 使炉火更旺。”教学中, 我发现只有抓住良机, 及时引导, 激活思维, 才能唤起学生的创作欲望, 才能让学生满怀着激情去创作, 让他们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
二、深入思考, 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深刻
课堂教学环节是学生得以成长和发展的关键环节, 如果学生的思维止于教师的“传授知识”, 止于教师的“传道”, 他的“惑” (或者是教科书上的内容) 能为教师所“解”, 上课时教师提出的问题他在下课前都明白了, 如果认为这就是“学习”, 未免肤浅。成功有效的教学, 首先要了解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 并使教学内容和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和认知发展水平相一致。如在《版画》一课中, 我展示自己制作的版画作品, 并结合自己的作品, 将创作的体验、构思的方法、制作的过程及技法详细讲授给学生, 引导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扩展成新的思维, 让他们逐步学会创作和设计的方法。
我自己利用课余时间认认真真地用不同材料和方法制作版画, 这样我就能够了解各种方法和材料在制作版画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熟悉了版画工具的使用技巧, 同时可以预测学生自己制作中会遇到的难题和特别要注意的地方。
上课时, 同学们自己先讨论交流经验, 然后根据他们所说的我再作一些必要的补充, 提醒他们注意一些制作难点。如同学们在用版画的方法雕刻人物时, 他们往往用写实的方法刻画, 而这样没有取舍的线条印出来的效果并不理想。
我用国画线条作示范, 如下图所示:
通过实践, 同学们发现人物的脸部轮廓的雕刻处理采用线条概括法容易出效果。通过课上展示和交流, 这样做后, 学生们学习版画的兴趣被激发起来。
怎样使学生始终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呢?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两种关系:一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二是教师和知识的关系。在示范的状况下, 学生容易引起心理上的共鸣, 就会产生一种去尝试表现与创作的欲望, 并使这种情感态度转化为持久的兴趣。因此, 同学们看到一张张精美的版画作品时, 他们想动手试一试的兴趣被激发, 接下来课就容易上了。
例如有时我们会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绘画, 结果大多内容雷同, 没有创意。所以在辅导学生创作时, 让学生发挥想象力非常关键, 只有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才能使图画有更多的创意。吴心柔同学在《童心》创作历程纪录中写道:这是一只有着黑色瞳仁的眼睛, 瞳心的焦点是中国人共同关注的焦点。我们都关注奥运, 热爱奥运, 奥运圣火抵达珠峰是北京在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的承诺, 它象征着北京奥运会把奥运的奥林匹克精神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瞳心”谐音“童心”, 而眼睛又是心灵之窗, 因此, 这更是中国青少年儿童共同的追求。
这幅画的创意很不错, 学生在创作中闪现出很多奇思妙想, 我们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构思。教学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 要让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闪现, 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 让我们一起赋予美术课堂生命的活力。
三、正确及时地追问, 激发学生的连续思考
欲擒故纵, 放大学生错误或者不成熟的想法, 让学生自己去辨别、思考。我在讲评学生作业时, 如果只是一味地讲述该如何如何, 学生往往不知道到底应该如何去画, 老师费了力气, 效果却不好, 不如选出较为典型的习作进行比较, 由学生自己思考, 反而容易让学生理解。
文字的设计是制作的难点, 学生往往会印反, 通过图片比较, 很容易纠正。展示有错误的文字设计, 用正确的范画相互比较, 使学生通过对比, 认识到中文字要反着来设计的道理。
如果画面单调, 添加些背景会更好。这样做, 一方面, 向学生揭示了一些容易走的弯路和常犯的错误, 让学生在教师胸有成竹的展示中“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 在比较中使学生对何“优”何“劣”有一个比较肯定的、明确的鉴别, 从“知其然”的感性认识飞跃到“知其所以然”的理性认识。
另外, 追问把课堂学习拓展到了课外, 扩充了课堂容量, 引发了学生的后续思考。
我曾听一位老师讲授茨威格的《我从罗丹得到的启示》。
教师先提问:我从罗丹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这个问题设计, 是从题目入手导入课文, 直截了当, 符合阅读的实际, 自然实用, 学生很快就从文中找到了答案:专心。
教师继续提问:从哪些地方能看出罗丹专心?这个问题主要培养学生检索信息的能力, 也不难回答。
在学生从文中找到一些关键点之后, 此时教师却没有继续追问下去, 这节课对罗丹的“专心”虽有涉及, 但感觉像隔靴搔痒。
我认为, 教师此处不能浅尝辄止, 一定要追问一句:“从中可以看出, 专心到什么程度, 才能让人由优秀走向卓越?”这个追问很有必要, 因为本课的重点、难点恰恰是:理解罗丹专心到了什么程度, 使学生对罗丹的专心形成感性认识。
教师问道:你做什么事能像罗丹那样专心?这个问题的好处是能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把读书和育人紧密结合, 而不是教学生死读书本。
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 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老师利用学生探究回答问题时出现的教学契机, 利用追问的方式, 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目标, 最后达到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目的,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形成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与学的方法。
我觉得美术的学习, 与其说它是“掌握美术的相关知识和技法”, 不如说它是“美术式的思考”。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 把美术思考方式、方法整合于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这样的反思是更深层次的思考。
真实地思考, 深刻地思维, 让每一位学生在美术学习思考的过程中变得更聪明, 从而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学习。
正如孔子云:“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吴非老师的文章让我获益匪浅。
参考文献
[1]阎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模式.科学教育出版社, 2001.3.
[2]朱菊芳.教学模式浅谈.江苏教育研究, 1990.3.
[3]黄忠敬, 李晓军.主体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教育研究, 1998.3.
11.读《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有感 篇十一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这本书讲的是聪明、机智勇敢的狐狸爸爸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全家,最后成功的故事。书中写到三个农场主为了杀死经常到他们农场取食的狐狸,想尽各种冷酷凶狠的办法。为了保护家人,狐狸爸爸和人类斗智斗勇,几次遇险都成功化险为夷。最后在狐狸爸爸带领下,通过大家的努力,它们成功的挖出了长长的、深深的地下通道,摆脱了人类的追杀。看了这个故事,我不禁为狐狸爸爸竖起了大拇指。狐狸爸爸不仅聪明,而且机智、勇敢、勤劳,他和孩子们一起救活了全家人。
狐狸爸爸是了不起的,通过读这个故事,我感觉狐狸爸爸非常伟大。不由自主地,我想到了我的爸爸。我也有一个伟大的爸爸。爸爸每天都接我放学,由于他的工作非常忙,所以他经常迟到,我还给他起了个外号――“迟到大王”。记得有一次,他又迟到了,我在学校里等他了好长时间也不见他过来,我着急了,去传达室里给他打了一个电话,可是没有打通,我就更着急了,坐立不安。就在这时,我看见爸爸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爸爸连忙说:“今天实在是太忙了,又来晚了”。看着爸爸不停地擦着汗,当时我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非常心疼爸爸:爸爸既要工作,又要照顾我,多么辛苦!他却从没有抱怨过,任由我的埋怨,这就是父爱,是伟大的爱,一种不求回报的爱。
当我再次捧起《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心中多了感动,还有幸福的滋味。不管是狐狸爸爸,还是我的爸爸,你的爸爸,他的爸爸,天下所有的爸爸们,他们就顶天立地,勇敢刚强,承担起了家的责任和使命,无怨无悔地承受、付出。
12.读《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有感 篇十二
三个农场主分别是每天都吃水果布丁水煮鸡而胖的出奇的博吉斯和满身臭气每天吃令人作呕的鹅肝糊糊的邦斯,还有每天不吃东西只饮苹果酒而瘦的像铅笔的比恩。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在离农场不远的山上住着机智勇敢而有爱心的狐狸爸爸、美丽善良的狐狸妈妈和四个聪明可爱的狐狸宝宝一家。它们经常到三个农场里去拿东西吃,所以三个饲养主非常恨它们,就决定把它们除掉。于是他们就拿来枪,开来挖掘机把它们的家给毁掉了。就在这危险时刻,狐狸爸爸一点也没有慌乱,凭着它的勇敢和智慧,沉着和冷静,以及狐狸一家的共同努力作战,终于逃过了这场灾难。狐狸爸爸还凭着自己对地形的熟悉很快打开了新的通道,还救了其他被困的小动物,它们在得到食物时小狐狸还不忘记给小兔子捎上爱吃的葫萝卜,它们和小动物们一起建立了新家,过起了幸福快乐的日子。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学习狐狸爸爸不怕困难,遇事沉着冷静,想办法解决困难,坚持到底,还有狐狸妈妈和小狐狸的坚强乐观以及小动物们的团结友爱的精神。
13.读《爸爸的老师》有感 篇十三
师:小朋友最喜欢过节了。过节了, 可以待在家里看书;过节了, 可以到各地旅游。咱们中国的节日特别多。10月1日是什么节呀?
生:10月1日是国庆节。
师:6月1日呢?
生:6月1日是儿童节。
【赏析:学习的关键是兴趣。课始贾老师就以“过节”这个话题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 调动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为后面引出教师节, 从而导入课文做好了铺垫。】
师:说点难的, 9月10日是什么节呀?
生:9月10日是教师节。
师:真是难不倒大家。9月10日是教师节。 (板书:教师) 一起读——— (出示)
为什么要设定一个教师节呢?原来, 政府要号召全社会尊敬老师, 重视教育。教师节是老师的节日。
这一天, 老师一定会早早地起来, 穿着最漂亮的衣服站在教室门口等待着学生的到来。
学生看到老师会深深地一鞠躬, 说一声:“老师, 祝您节日快乐!”并且送上一束鲜花, 或者一张自制的卡片, 这个时候, 是老师最幸福的时刻了。
师:“教师”和“老师”是不是一码事呀?有不一样的地方吗?
生:“教师”是书面语, “老师”是口头语。
师:对了。正像“父亲”为书面语, “爸爸”是口头语一样。
【赏析:对“教师”与“老师”区别的点拨指导, 看似平常, 其实这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视, 对语文基本功的重视。】
师: (板书:爸) 一个字读———“爸”; (板书:爸爸) 两个字读———“爸爸”, 第二个字读轻声; (板书:爸爸的) 三个字读———“爸爸的”, 后两个字读轻声; (板书:爸爸的老师) 五个字呢?———“爸爸的老师”。
师: (指着板书) 这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诗的语言比较凝练。古代人写的叫古诗, 现代人写的叫现代诗。写给小孩看的叫儿童诗。儿童诗的语言比较浅近、口语化, 所以, 不用“父亲的教师”, 而用“爸爸的老师”为题。这首诗是任溶溶爷爷写的。我们一起读课题。
二、字词教学
师:课文里的几个字词会念吗? (出示, 生读。)
数学家学问任溶溶猜中新鲜鞠躬
师:字会念了, 意思明白吗?这两个是多音字 (指“任”和“中”) 。“任”作为“姓”的时候读第二声, 任 (rén) 溶溶。平时读什么?
生:任 (rèn) 。
师:什么地方读第四声呢?
生:任务, 胜任, 前任, 班主任。
师: (指“猜中”的“中”) 这个字念———
生:中 (zhòng) 。
师:平时我们念什么?
生:中 (zhōng) 。
师:什么地方念第一声呢?
生:中国, 中间, 当中, 中华。
师:“鞠躬”是什么意思?无需你解释, 只要你做一个“鞠躬”的动作, 就说明你已经懂了。 (生鞠躬)
师:鞠躬是咱们东方人的一种礼仪。西方人流行握手, 表示友好。咱们中国人流行的是抱拳、鞠躬。小孩向师长鞠躬, 理所当然。待到师长向小孩鞠躬, 那就是惊天动地了。受“躬”字影响, 许多人把“鞠”字也写成“身”字旁, 那就错了。
师:“我的爸爸还有老师, 你说多么新鲜!”这里的“新鲜”是什么意思?
生:稀奇、奇怪, 很少见的。
师: (手持两个新鲜的橘子) “这两个橘子很新鲜。”这句话通吗?
生:通。
师:说明“新鲜”这个词至少有两种解释。
生:“新鲜”有两种解释:第一 , 新奇、奇怪的意思;第二, 像刚从树上摘下的果子, 刚生产出来的食物都是新鲜的。没有变质的叫“新鲜”。
师:“学问”是什么意思?
生:“学问”是指知识。
师:对, 有知识才叫有学问。“学问”从哪儿来?边学边问就有学问了。
师:“数学家”是什么意思?
生:对数学研究有成就的专家。
师:谁是“数学家”?
生:华罗庚是数学家。
生:陈景润是数学家。
生:祖冲之是数学家。
师:“大数学家”呢?是不是这个数学家长得人高马大的?
生:不是, 是指比较有名的数学家。
师:对了, 有名的数学家叫“大数学家”。那么谁是“大数学家”?
生:华罗庚是大数学家。
生:祖冲之是大数学家。
师:“老数学家”是什么意思?
生:年纪大的数学家叫“老数学家”。
师:谁可以称为“老数学家”?
生:华罗庚是老数学家。
生:祖冲之也是个老数学家。
生:陈景润也叫老数学家。
师:陈景润63岁就去世了, 英年早逝。所以, 我们不忍心称他为“老数学家”。
【赏析:词义的理解完全可以在字典上查到, 可是那种解释是干巴巴的。贾老师让学生结合生活和体验来理解词义, 尤其是理解“新鲜”一词的两种意思时, 特意准备了新鲜的带叶子的橘子, 直观且印象深刻。而且在此环节中还特别注意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如概括“新鲜”一词的两种意思, 指导学生把话说规范、说清楚等。】
三、朗读指导
师:字词会读了, 意思理解了, 那么文章会读吗?这首诗一共13个小节, 我请13个同学合作读这首诗。每个人读一个小节。
(生合作读)
师:13个同学, 几乎个个都读得很好。我请两位读得最好的同学合作再读一遍。
(两位同学合作读)
师:他们两个读得一样好, 真可谓难分伯仲, 不分上下。 (师奖励两位学生每人一个橘子。一位学生得到橘子后, 向老师鞠躬。)
师:他们俩谁做得好呀?他做得好。示谢之后还要鞠躬。
【赏析:形式多样的读让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到充分感知课文, 在读中实现自我体会、自我感悟。】
四、语言训练
师:爸爸的老师是男的还是女的?
生:女的。
生:男的。
生:爸爸的老师是女的。当“我”还不知道爸爸的老师是男还是女的时候, 就用单人旁的他。后来“, 我”见到了她, 才知道爸爸的老师是女士, 所以, 后面人称代词用女字旁的她。
师:对, 说得很精彩! (教师在“爸爸的老师”前板书“起先, 我以为”) 根据课文内容说一句话:起先, 我以为爸爸的老师———
生:起先, 我以为爸爸的老师是一个有着长胡子, 满肚子学问, 一定比爸爸强的老数学家。
师: (在“爸爸的老师”前板书“后来, 我才知道”) 根据课文内容, 说一句话。
生:后来, 我才知道, 爸爸的老师是一个教一年级的女老师, 我读三年级了, 她还在教一年级。
师:谁能把两句话连起来说?
生:起先, 我以为爸爸的老师是个有着长胡子, 有满肚子学问, 一定比爸爸强的老数学家。后来, 我才知道, 爸爸的这位老师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候还在教一年级。
师: (在“爸爸的老师”外加上书名号) 我加了这个标点, 再读。读法一样。加了什么标点呀?
生:加了书名号。
师:加了书名号, 读法还是一样, 但是介绍起来就不一样了。 (出示, 师示范读。)
《爸爸的老师》这首诗;
《十面埋伏》这部电影;
《喜羊羊和灰太狼》这部动画片。
师:《爸爸的老师》这首诗讲的是什么?你能用几十个字来概括吗?
生:《爸爸的老师》这首诗讲的是教师节到了, 爸爸带“我”去看他的老师。起先, “我”以为这个老师一定是长胡子, 有满肚子学问, 比爸爸还要强的大数学家。后来, “我”才知道, 爸爸的老师是“我”念一年级的时候教“我”的老师。
师:对。谁再来说?
生:《爸爸的老师》这首诗讲的是教师节快到了, 爸爸带着“我”去看他的老师。起先“我”以为爸爸的老师长着长胡子, 有满肚子的学问, 而且比爸爸还要强, 还是个老数学家。后来“我”才知道, 原来爸爸的老师就是“我”的一年级老师。“我”现在读三年级了, 她还在教一年级。
师:真好。有人说100个人读《王子复仇记》会得到100个主人公的形象。同样, 我们这里30几个小朋友, 读了《爸爸的老师》, 一定有30几种体会。每个人说一句体会。
生:我学了《爸爸的老师》这首诗, 知道了无论一个人有多强, 他总会有教过自己的老师。
生:《爸爸的老师》这首诗, 让我明白了在教师节那天我们要感恩老师。
生:爸爸虽然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但他却非常尊敬他的老师。
师:对呀!学问再大的人, 也会有自己的启蒙老师。
生:读了这首诗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是多有名的人, 多伟大的人, 他们都会有一个启蒙老师。
师:说得真好!
生:读了这首诗我知道, 即使再伟大的人, 遇到自己的启蒙老师, 也要恭恭敬敬地向老师行礼。
生:读了《爸爸的老师》这首诗之后, 我明白了越是伟大的人, 越会对自己的老师有礼貌。
师:为她鼓掌。越是伟大的人, 越是懂得谦虚, 越是懂得尊敬老师。
师:正因为这样, 所以人们会将最美好的语言献给老师。你想用哪些美好的语言歌颂老师?
生:“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师:多么美好的语言!
生:老师像蜡烛, 燃烧自己, 照亮别人。
师:真好。
生:教诲似春风, 师恩似海深。
师:好, 真好!
生:老师就像园丁, 一直浇灌着我们这些小树;老师就像学海里的一叶扁舟, 搭载着我们渡过学习中的难关。
师:真好!
生:老师就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 照亮我们学习的道路。
师:真好!我也想说几句:
老师像春蚕, 春蚕到死丝方尽, 留作他人御风寒;
老师像蜡烛, 照亮别人, 耗尽自己;
老师像人梯, 让人家踩在自己的肩膀上, 去攀登光辉的顶点。
老师就像渡船上的渡工, 把一批批人送到理想的彼岸, 然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等待着下一批人的到来。
生: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
师: (在“老师”后加一个逗号) 每个人写一句话。看谁写得最好。
生:老师, 您教会了我那么多知识, 您就像春蚕。
生:老师, 您辛苦了, 祝您教师节快乐!
生:老师, 您就像园丁, 浇灌着我们这些嫩芽。
生:老师, 您照亮了我成长的道路, 您帮助我渡过了学习的难关。您是我启蒙的向导, 您是我成长的摇篮。我将永远铭记您的恩情。
生:老师, 您辛苦了。我会永远把您铭记在心。
生:老师, 您就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 照亮我们学习的道路。
师:嗯, 真好!这位同学常常有惊人之作。她讲得就跟别人不一样。
生:老师, 谢谢您对我们的教诲,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的。
师:说得真好! (教师将黑板上最后两个字“老师”擦掉) “老师”没有了, 上哪儿去了?到每个同学的心坎儿里去了。老师常驻在你的心坎儿里, 和你一起学习, 一起生活, 一起成长。
当你取得成绩的时候, 老师在你的心窝里咯咯地笑;
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 老师说别哭, 坚强一些。
你成长了, 老师也高兴;
你遇到挫折了, 老师为你加油。
老师就是你一生中最好的伙伴。
你长大了, 老师却老了。
你有成就了, 老师的头发变白了, 皱纹爬上了额头。
等到你取得很大的成就的时候, 老师退休了, 老师什么都不会做了。
老师就这么伟大!
下课!
【赏析:贾老师成功地以课文为例, 既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又寓德育于听说读写、字词句篇的训练中, 相信课堂结束时, 随着板书的一点点擦去, 对老师的感念与感恩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总评】
没有PPT, 也不用录音录像, 更不见各种道具, 只凭一张嘴、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 就让语文教学回归“语”和“文”。
用这番话来描述贾老师《爸爸的老师》这堂课, 也许再恰当不过了。
扎实:教的全是“语文”
贾老师这堂课, 没有就诗歌的内容提任何问题。乍看, 这堂课教师提的三个问题都跟文本的思想感情有关, 分别是:1.爸爸的老师是男的还是女的?2.《爸爸的老师》这首诗, 讲的是什么?你能用几十个字来概括吗?3.有人说100个人读《王子复仇记》会得到100个主人公的形象。同样, 我们这里30几个小朋友, 读了《爸爸的老师》, 一定会有30几种体会。每个人说一句体会。
联系贾老师的教学, 我们会发现:第一个问题, 贾老师意在区分第三人称代词“他”与“她”, 而这正是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忽视的地方。第二个问题“醉翁之意不在酒”, 表面看似关注诗歌的大意, 其实, 训练的却是思维与语言, 概括要全面, 语言要简洁。至于第三个问题, 学生精彩纷呈的回答足以说明, 贾老师正是通过《爸爸的老师》这个“例子”来落实“课标”的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不在诗歌的内容与内涵上“问个不休”, 贾老师的教学目标清晰、板块清楚, 就是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说话和写话。
这堂课的 字词教学 朴实、到位。大家可以品味贾老师对“新鲜”一词的教学, 学生先是结合文本语境弄懂意思, 然后教师出示两个新鲜橘子, 引导学生再思考“新鲜”的意思。多么别致, 多么生动的教学!
课文要多读, 尤其是诗歌。贾老师先分步教学生读课题“:爸”一个字要读得响亮、清晰“;爸爸”, 第二个“爸”要读成轻声“;爸爸的”怎么读?“爸爸的老师”又怎么读?贾老师逐一细致指导, 严格要求。这样的从细处入手, 看似平常却不简单。接下来, 贾老师又请13位学生合作把这一首诗朗读一遍, 读完之后又请读得最好的两个学生合作读一遍。这节课光“读”就花了近10分钟, 足见贾老师对“朗读”训练的重视。
最精彩的是后面的说话训练。第一层次说大意, 分三次进行, 每一次都提供学习支架:“起先, 我以为___________。”“后来, 我才知道________。”“《爸爸的老师》这篇文章写了教师节那天, _______。”这个过程, 以“问”促“说”, 收到“一石多鸟”之效:大意把握, 主旨理解, 语言发展, 个性呵护。第二层次是自由说话,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识字写字、感情朗读、说话写话, 这全是“语文”。
语文的本体是语言文字, 学生学习语文, 就是要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没有了繁琐分析, 没有了无效提问, 学生就能静心读书、独立思考, 课堂上就有了“书声琅琅”, 就有了“议论纷纷”。
鲜活:教的全是“生活”
贾老师的语文课姓“语”, 学生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发展了语言。
贾老师的 语文课又 姓“活”, 学生上他的课, 不累。因为他的课就像生活那样自然、有滋有味, 学生浑然不觉时间的流逝。
你看, 贾老师上课, 是从“议论节日”开始的, 亲切自然, 让学生感到语文就在生活中, 生活里处处有语文。
贾老师的高明之处还在于打通现实世界与书本世界、精神世界的关系。从“节日”导入新课后, 贾老师通过“谁是数学家?”“大数学家呢?”“老数学家是什么意思?”等问题, 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把文本学习置于广阔的知识背景之中。而后,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 用一句话写一写想对老师说的悄悄话。这样, 就又把书本世界和学生的精神世界连接了起来。
这个过程, 是一个“读进去”又“读出来”的过程。学生说的、写的, 许多都基于文本又超越了文本。可见这样的阅读实践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图式, 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丰厚:教的全是“做人”
语言即人, 语言文字的学习, 总是带来语文知识的增加、语文能力的提高, 这又必然促进学生情感、审美、人格等多方面的发展。
贾老师一直提倡“目中有人”, 其“三个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中有一个就是“以学生为本”。贾老师教《爸爸的老师》, 处处教语文, 又处处在育人, 只不过他的“育人”过程了然无痕。
一是巧用文本, “读中育人”。指导学生把诗歌读对、读通、读好, 让学生通过声音、语调、语气感受“文中情、作者情”。这个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
二是运用词语教学, “悟中育人”。比如教学“鞠躬”一词, 既有音、形、义的教学, 又有文化常识的讲解。后者显然不是多此一举, 而是恰到好处的教育。在朗读环节, 有一个细节值得我们玩味, 贾老师表扬了其中一位学生, 因为她在得到贾老师奖励的橘子后向老师鞠躬, 表示感谢。此时, 我们分不清这到底是上课还是生活, 也分不清这是学生素养好还是贾老师教得好。总之, 我们能够真切感受到, 这样的“育人”不但无痕, 而且有效。
14.读《回来吧,爸爸》有感 篇十四
读《回来吧,爸爸》有感
今天上午,我看了一本作文书,书里有一篇叫做《回来吧,爸爸》的作文。这篇作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篇作文写了作者的爸爸整天打麻将,不关心他的生活,甚至连他的学习也不管了。他拿作业去问爸爸,他的爸爸像没有听见似的。上课时,他的老师问同学们爸爸是怎样的一个人时候,他愣住了,只有当作不知道。有一次,他的爸爸出去了打麻将,他打电话去给他爸爸,叫他回家,可他爸爸还是不回家。读完了这篇作文,我十分憎恨作者的爸爸,同时也十分同情作者,他的爸爸爱麻将甚至爱过了自己的儿子。我也为我有一个关心我的爸爸而感到幸福、自豪。平时,我的作业做完后,爸爸就会认真地给我检查,我不会做的作业,爸爸就会耐心地辅导我,教到我懂为止。爸爸还会经常给我买一些我喜欢的有益的书。
15.读《富爸爸》有感 篇十五
由于军训、实习接踵而至,一直没时间看书,等到回家了才正式的拿起这本书。它是由美国投资家、企业家、教育家罗伯特·T·清崎和美国投资家、企业家、注册会计师莎伦·L·莱希特合著,它主要讲了如何成为创业者,创业者与雇员的区别诸如此类的,当然里面更多是关于两者之间关于经济投资理财的,虽然对于我来说经济管理之类的并不是我专业,但我对大学生创业还有经济方面的东西还是十分关注的,毕竟当今社会尤其是大学生的竞争还是很激烈的。十几年的寒窗苦读,还有父母的心血,马上要步入社会的我们对于有关就业创业的知识必须都有所了解,并有所准备。尽管是刚步入大二,但是我们还是要时刻壮大自己。
富爸爸说:“人是可以被训练的,他们可以被训练成雇员,也可以被训练成创业者。而之所以世界上雇员比创业者多,那时因为那是我们的学校总是在训练年轻人成为雇员。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是的父母告诉孩子‘好好上学,将来找个好工作’。我还没怎么听人说过‘好好学习,将来当个创业者’。”
富爸爸的解释让我觉得很特别也很独到,前者当然是一种鼓励,其实每个人都能成为创业者,后者当然是教育的普遍问题。但凡有名的人物像通用电气的奠基人托马斯·爱迪生,福特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苹果电脑及皮克斯工作室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等等,他们没有一个学业有成的,但却比学业有成的创业者还有名气。
因此,不管你学习如何只要你具备创业者的精神和素质,你也可以成为一位不错的创业者。这样的思想像是让我重生了一样,打破了传统。
当穷爸爸总说:“我可买不起。”富爸爸却总在想:“我怎么才能买得起。”当穷爸爸总说:“上学要拿高分,这样就能找到一份待遇好的工作。”而富爸爸却说:“你该学会自己创业并雇用优秀的人才。”穷爸爸总在为钱而工作,富爸爸却只管知道如何去花好钱。
假定哪一天你辞职了或是你失去工作了,你会怎样呢?或许它将是你生活中最可怕的一天,不再有稳定薪水,不再有健康保险或退休计划,你的收入变为零,恐惧烦躁满满都是。这是你就会想到创业这是一些一类,能在没钱的状况下理智和聪明的行事。风险,不安全是一般很多人不能承受的,要么他们会说要好好学习找份好的工作,要么会说好好干要拿到奖金要被提拔,都是再为钱而工作,令我最震撼的是创业者他们从来不必为钱而工作,他们喜欢的是创业游戏,喜欢自由。
在罗伯特看来,一名创业者和一名雇员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一个追求安稳,一个追求自由。富爸爸分析这两者的区别是:安稳和自由事实上完全相反,最安稳的人就是那些坐在大牢里的人了,这就是安稳的极致。如果你要自由,就得放弃安稳。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创业者却还是个雇员的原因。他们怕风险怕失败,只求安稳,永远做钱的奴隶。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治愈恐惧。他们在追求安稳时却会有这两种生活:一种是你正在过得生活,一种是你从未过得,却觉得自己应该过的生活。他们总在想如果什么或不是什么,他们也会过着投资者的生活。
他们怕恐惧难道创业者就不会有恐惧了吗?富爸爸笑道:“只有傻子才相信创业这天不怕地不怕。恐惧永远伴随我们,只是创业者对恐惧无所畏惧,也就是说,你不再害怕经历恐惧,不再是恐惧的信徒,不再像大多数人那样让恐惧主宰自己的生活。相反,你会学着面对恐惧,并使它为自己所用。成为一名真正的创业者,你就不会在企业资金不足时逃跑,不会在担心无法付账时发抖。你会鼓足勇气向前,会清晰地思考、学习、阅读、和陌生人交谈,会产生新的想法、采取新的行动。对自由的渴望能给予你勇气,帮你度过没有稳定工作和收入的日子。这就是我所说的自由,是对恐惧无所畏惧。”
这番话是最让我折服的一番话,恐惧确实是每个人都有的,怎样才能做到对它无所畏惧,不是避免犯错,不是不去做就不会失败,不失败变没了恐惧,也不是没有问题你就会永远安稳,这些都是错误的,这些恰是让恐惧潜伏滋长的源头。就像高中学习的时候,有时某类提不会做,不明白,就想着放着不做,做了会失去自信,再说应该影响不大,所以总有某些科目的某些题没做,不做。好的话或许会找找同学问问,要是不明白那就彻底放弃了,总想着其它题做得完美把分补上来就行了,因此恐惧开始潜伏。等到高三要高考了,发现自己缺失很多知识,高三时就算是一块内容,都会让你恐惧很长时间,直至问题解决,但论竞争,会很明白这样你已经被一些人甩在后面了,这就是恐惧啊。
所以面对问题,不安全,失败,恐惧,我们都应该有着克服它的勇气,不再问题面前发抖逃跑,保持理智清晰的头脑,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采取一些必要的行动,这时大家就不会再被恐惧骚扰,也会对恐惧无所畏惧了。
16.读《做最好的班主任》有感 篇十六
任职于城市中学, 调往市教研室, 取得苏州大学博士学位———如果有这样一份履历让你续填, 你会在后面填上些什么呢?你看, 这份履历的主人竟这样续写自己的人生:申请回到中学, 做起了既管教学又任课的班主任;继而又到了一所更艰苦的城郊初级中学, 依旧做班主任;做了副校长, 他对校长说的第一句话是:请给我一个班, 让我做班主任。现在他是一位名校长, 但他仍然担任3个班的副班主任。
他, 李镇西, 一位著名教育家, 一个坦言“真的非常愿意当班主任”的人。
说实话, 初读到他的著作《做最好的班主任》中所描述的他的教育教学经历时, 我的反应只有4个字:不可思议!我有些读不懂他的选择, 我甚至有个浅薄的猜测:他是不是只是一个理想化、模式化的教育者形象?但读着读着, 在一个个细腻鲜活、绝对杜撰不出来的教育故事中, 我读懂他了, 那是一份真实而又质朴的感情。正如他所说:我所做的一切, 和道德、境界、精神无关, 只和兴趣有关。居里夫人几天几夜废寝忘食地提炼镭, 人们赞美居里夫人富有牺牲精神、顽强毅力, 却不知道如此废寝忘食, 恰恰是居里夫人最幸福的时刻。
读完《做最好的班主任》, 我被李镇西老师朴实率真的品性吸引了, 被他对班主任工作的热情执著震撼了, 被他对学生那份恒久的爱感动了。一位著名教育家, 不粉饰自己, 不往世俗眼中的“高处”走, 多年如一日, 坚定地行走在平凡的班主任之路上, 一味地追求着教育的本真, 这是浮华洗尽后的智慧与纯真, 我仰慕这样的人!从他身上, 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差距, 理清了思路, 也明白了自己曾经对学生的爱是何等的狭隘, 更清晰了自己今后该怎么做。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我重新认识了什么是教师的责任心。一直以来, 我都是这样做班主任的:卫生值日、早读、出操、眼保健操、放学后的路队。坦率地说, 我曾经以为这就是教师的责任心, 并以此为豪。诚然, 在班级刚刚建立或接班初期,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细致训练、亲自监督虽是必不可少的, 但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律、自理和自治。当然, 作为一名有着长期工作经验的班主任, 我知道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也在很多方面有过尝试, 且获得了一些经验。但是, 更多情况下, 我还在越俎代庖。仔细剖析一下自己, 无非是这样做比较“牢靠”, 在学校的“一日常规检查”中会因此少失分或不失分。从某种意义上说, 我的责任心不是为了学生, 而是为了自己的颜面。这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责任心吗?一个人思想观念的高度, 决定了他追求目标的高度。李镇西心目中的班主任的责任心, 既是班主任在日常的点滴工作中, 认真细致和绝不敷衍地做好每一件事, 更是着眼于未来, 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和良好习惯。“聆听”着李镇西的谆谆教导, 我澄清了对责任心的错误认识, 也明确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和行动———抓紧今天, 着眼未来, 为培养合格的现代化的公民而奋斗。
理解了李镇西对责任心的定义, “看”到了由一个个教育故事叠加的李镇西的生活再现, 我理解了为什么做了行政工作后, 他还坚持做班主任, 甚至是3个班的班主任;我明白了每天有那么多事情要做的他, 还坚持“如果学生需要, 我会毫不犹豫地和学生进行QQ聊天”;明白了他为什么坚持阅读学生随笔、日记, 坚持找学生谈心;明白了他为什么多年如一日印发“班级史册”;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后进生能在他那里“化腐朽为神奇”……他带着一颗火热真诚的心走进教育的神圣殿堂, 用他的坚持和爱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也走出了一片属于他和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美好天地。想想自己, 对工作多一份坚定的执著, 对学生充满真诚的爱心, 对后进生多一些长久的关注, 这些我都做到了, 但我“坚持”了吗?没有!我身边就有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学期, 我接手了一个新班, 班级里有一个特殊的后进生。原任班主任、任课老师及同学对他的一致评价是“惹事精、不做作业、不听课、交白卷”。刚开始我满怀信心, 通过降低要求、寻找细微进步加以表扬、不断强化要培养的习惯、单独辅导帮助、引导其参与班级活动等方式树立了家长的信心, 也重塑了孩子在其他同学心目中的形象。一段时间后, 这个孩子真的有了很大进步, 也由以往的厌学变得喜爱学习了。但慢慢地, 我失去了耐心, 并给自己找到了堂而皇之的理由———总有一天, 他要被纳入到正常的学习轨道上, 我对他的种种特殊待遇是不是太多了?我对他付出太多精力, 是不是对其他孩子不公?在这些思想支配下, 我对他的“特殊待遇”逐渐减少, 我开始用正常孩子的标准去要求他了。这样一来, 他的表现在我眼里愈发差了。有时, 我也会在夜晚进行反思, 然后第二天补偿性地想方设法夸他两句, 让他的眼神再次闪出快乐的光芒。但是在忙碌中、烦躁时, 我失去了开始时的耐心与细心, 我会经常忘却他的特殊性, 要求因此变得苛刻起来。这就是缺乏“坚持”带来的失败。李镇西用他的行动告诉我:没有坚持, 就没有成功。“永远不要对你的学生扬起你的拳头”;“永远不要用刻薄的语言对你的学生说话”;“宁可让学生欺骗10次, 也不要冤枉学生一次”;“无论你的教育遇到了多么大的困难, 都千万不要对学生说———你是不可救药的”。
李镇西关于形成和谐的团队教育、科学民主的班级管理等的传道解惑, 关于“优生”教育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班主任工作的幸福感的独到论述, 关于班级史册的编撰、教师随笔的写作等的娓娓道来, 既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一名孜孜不倦的教育者的情怀, 一种名师的无私境界, 又让我们有了切实可学的榜样, 有了目标明确的航向。
【读《爸爸的老师》有感】推荐阅读:
读《爸爸的手》有感09-10
读《出色的老师》有感11-03
读《皮皮鲁遥控老师》有感10-09
读《我的华老师》有感作文08-08
读《漂亮老师和坏小子》有感作文500字07-24
《背着爸爸去上学》观后有感07-27
观《背着爸爸去上学》有感作文09-28
励志电影摔跤吧爸爸有感800字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