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加翻译

2024-08-09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加翻译(精选12篇)

1.《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加翻译 篇一

邹忌讽齐王纳谏

春秋战国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外形、容貌光艳美丽。早晨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妾回答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客人:“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着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认为我美,是有事情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邹忌讽齐王纳谏》注释

邹忌(zōu jì):战国时齐人,善鼓琴,有辩才,曾任齐相。

讽: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

齐王:即齐威王。

纳谏:接受规劝。纳,接受,接纳。

修:长,这里指身高。

八尺:战国时一尺约合今天的七寸左右。

昳丽:光艳美丽。

朝(zhāo)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朝,早晨。

窥镜:照镜子。

孰:谁,哪一个。

与:和……比。

及:比得上。

旦日:明日,第二天。

孰视之:孰,同“熟”,仔细。之,代指城北徐公。

弗(fú)如远甚:远远地不如。弗:不。

寝:躺,卧。

美我者:以我为美。

私:偏爱,动词。

诚知:确实知道。

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以为,认为。于:比。

地:土地,疆域。

方:方圆纵横。

宫妇:宫中的姬妾。

左右:国君身边的近臣。

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之:音节助词,不译。

蔽:蒙蔽,这里指受蒙蔽。

善:好。

乃:于是,就。

面刺:当面指责。面,当面。刺,指责,议论。

受:给予,付予。

谤讥于市朝(cháo):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刺。谤讥,指责,议论。市朝,公共场合。

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时时而间(jiàn)进:有时候有人偶然进谏。间进:偶然有人进谏。间:间或,偶尔,有时候。进:进谏。

期(jī)年:满一年。期:满。

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

本文着重写齐相邹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说齐王必须以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作为施政依据的故事。

全文可以分三部分。

从开始到“欲有求于我也”是第一部分,写邹忌从妻、妾、客三人都谬赞自己比城北徐公还美这件事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一段的第一层,写邹忌之美。先说明邹忌是个高大美丽的男子,再通过三问三答,从妻、妾、客三个人异口同声的回答中印证了邹忌的美丽,而且比齐国的美男子徐公更美。然后在这一段的第二层,记叙邹忌和徐公实地比较的情况。邹忌深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因此在比美中颇有自知之明,他怀疑妻、妾、客同声肯定他比徐公美是一种阿谀。他要从客观现实中找到正确的答案。通过“孰视”“窥镜”,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于是引起他的深思。夜深人静,独自思忖,最后悟出妻、妾、门客阿谀自己的原因:凡对自己有偏私,有所畏惧,或者有所企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不会指出自己的缺点。这一段文字虽然不多,但用了铺陈和对比的手法,最后点明道理,是一则情节非常生动的故事。

从“于是入朝”到“王曰:‘善’”是第二部分,写邹忌“因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于朝廷大事”。(见《郑堂札记》卷四)

邹忌从比美的生活经验中深刻认识到一个统治者听到真话之不易。在齐国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齐威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于是他把切身体会告诉了齐威王,揭示了这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并以此来讽喻齐威王纳谏去蔽。为了使齐王能接受谏言,先述说自己的生活体验,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是出于不同的动机,先给齐王一个清晰的印象,然后再以齐王所处的生活环境和自己的经历作比较,指出齐王受蒙蔽的严重。这样现身说法确实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从“乃下令”到结束是第三部分,写齐威王听取邹忌的规劝下令求谏和群臣在一年中进谏的情况。齐威王欣然接受了邹忌的劝告,下令奖励臣民向他进谏。齐威王纳谏结果是提高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很多诸侯的尊敬。

在这一部分记述中,有几点值得注意:

1.文章没有写群臣受赏的情况,也没有写威王对待意见的情况。但是,从越来越没有人提意见和越来越提不出意见的情况就暗示了齐威王不仅听取意见,而且虚心接受意见改革了政治。

2.齐王下令号召“群臣吏民”都来提意见,可是踊跃进谏者只写到群臣而没提到吏民。可见地位低下的吏和民,实际上是不可能参与政治发表看法的。文章不提吏民只写群臣,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政治活动的阶级局限性;同时,我们不能只从“虽欲言,无可进者”,就认为威王的统治十分清明。

3.文章只写“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未及秦楚。燕、赵、韩、魏是战国时期齐国北方和西方的邻国,国力和齐国相若,后来都比齐国弱小。秦、楚则是齐国西方和南方的大国,文章没提秦楚,还是比较符合当时实际形势的。

4.最后一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点出全文的主旨。说明只要去蔽纳谏,修明内政,就能“战胜于朝廷”。

本文篇幅不长,但完整地记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和威王纳谏强齐两则故事,而且包含了深刻而明白的寓意,容量是很大的。文章之所以写到这样,在技巧上有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1.用设喻的方法讲述道理。邹忌劝说齐王广开言路,不是像一般人那样正面讲道理,而是用一段具体的家庭琐事为譬喻来阐明“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具体形象地刻画人物。如写邹忌,先是“朝服衣冠,窥镜”,然后是问妻、问妾、问客;见到徐公,先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再是“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最后是“暮寝而思之”;人物的动作心理,无不刻画入微。有了这一段有声有色的描写,才使下文的进谏入情合理。

3.语言简练生动。一篇三百多字的短文,从家事说到国事。写人物,声貌毕肖;叙事实,曲折引人;用语言,简洁生动:如“于是入朝见威王曰:……”几个字就交代了朝见的过程,省去了进谏的“导语”,开门见山地直陈其事。齐王听了谏辞以后,只用了一个“善”字就写出了齐王纳谏的决心。威王下令纳谏以后,只三十来字就交代清楚了“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说明了纳谏后发生的巨大变化;纳谏的效果,只写邻国的动态,而略去国内的情况。这些都称得上简洁有力。再看语言的生动: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意思基本一样,句法却各不相同,文字错综,毫不呆板。妻、妾、客的答话并不雷同,反映各自的心理十分切合人物身份。

文章内容未必尽合历史事实,但所表达的思想有积极意义,并且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现象

通假字

1、有:通“又”。

2、孰:通“熟”,仔细。如“孰视之”。

3、受:通“授”,给予、付予。

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2、朝服衣冠(名词作动词,穿,戴)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当面)

5、闻寡人之耳者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6、私我也(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7、王之蔽甚矣(形容词用作动词,受蒙蔽)

古今异义

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对君主、尊长、朋友等)委婉地规劝,讽谏。今:诽谤,嘲讽)

窥镜而自视(古:照,看。今:偷看)

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地点,处所)

能面刺寡人之过 (古:指责。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谤讥于市朝 (谤,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今:诽谤。讥,古:谏;今:讽刺)

臣之妻私臣 (古:偏爱。今:自私)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国君身边的近臣。今:方位名词或表示范围的副词“大概”。莫,古:没有谁;没有什么。今:不,不要)

邹忌修八尺有余 (古:长,原文指身高。今:改正)

明日徐公来 (古:第二天。今:明天,今天的下一天。)

朝服衣冠(古:穿戴。今:衣服)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2、倒装句

忌不自信。(宾语“自”前置,正常语序为“忌不信自”)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与城北徐公”后置,正常语序为“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语句可调整为“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欲有求于我。(状语“于我”后置,正常语序为“欲于我有求”)

谤讥于市朝。(状语“于市朝”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市朝谤讥”)

3、省略句

与坐谈省略主语“邹忌”和介词“与”的宾语“之”(代客人),(邹忌)与(之)坐谈。与坐谈,介宾。之,代词宾语。

4、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

一字多义

a、之

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问之(代词,他)

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取消句子独立性)

孰视之(代词,指徐公)

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臣之妻私臣(的)

王之蔽甚矣(不翻译)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数月之后(不译)

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面这件事)

b、朝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见

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c、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通“熟”,仔细)

d、于

欲有求于我也;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向)

能谤讥于市朝(在)

皆以美于徐公(比)

e、美

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漂亮,好看。这里的意思是俊美。)

2.《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加翻译 篇二

三问。由邹忌“朝服衣冠, 窥镜”引起三问。一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语气缓和, 自信;二问妾:“吾孰与徐公美?”语气较严肃, 急切;三问客:“吾与徐公孰美?”是试探的语气。这三问, 看似平常、普通, 问的都是和徐公比美的事, 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背景不同, 因此, 语言一次比一次简洁, 语气一次比一次急促。他想从不同方面、不同人的口中得出比美的结果。这样写为“三答”作铺垫, 埋下伏笔。

三答。言为心声, 妻、妾、客三人的回答反映了各自的心声。一是妻答:“君美甚, 徐公何能及君也!”人们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 从这儿可以看出妻子对丈夫的偏爱之情, 与后文“私我”呼应;二是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少了“君美甚”三个字, 由于妾地位低下, 有顾忌, 所以就用反问的语气, 表达更加肯定的意思, 与后文“畏我”相呼应;三是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人有求于邹忌, 所以客的回答较为平淡, 比不上妻妾那样中肯有力, 与下文“有求于我”呼应。

三思。邹忌在一片赞美声中并没有沾沾自喜、飘飘然, 而是昼夜不眠辗转反侧思忖其中的原因, 从而悟出其中的道理:妻私臣, 妾畏臣, 客有求于臣。从而幡然醒悟, 联想到朝上的政治: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大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可以看出, 邹忌由小家想到了国家, 以小见大, 从小事引出大道理, 令人心悦诚服。

三比。一比:从“臣之妻私臣”联想到“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拿“妻私臣”与“宫妇左右私王”进行类比;二比:从“臣之妾畏臣”联想到“朝廷大臣莫不畏王”, 拿“妾畏臣”与“朝廷大臣畏王”进行类比;三比:从“臣之客欲有求于臣”联想到“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拿“客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有求于王”进行类比。三次类比的联想表明齐王遇到的情况和自己非常相似。最后水到渠成推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三比的描述, 不但突出了邹忌的巧比妙语, 也突出了他深谋远虑、忠君爱国的良好品质。

三赏。一是上赏:受上赏的是“群臣吏民,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二是中赏:受中赏的是“上书谏寡人者”;三是下赏:受下赏的是“能谤讥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悬赏纳谏, 不惧“面刺”、“谤讥”而广开言路, 说明齐王敢于面对现实, 正视自身的缺点, 乐于接受劝说, 显示了齐王的宽宏大量和治国决心, 显示了他的政治家的风度和襟怀。

三变。三赏之后, 进谏的情况发生三大变化。一变:“令初下, 群臣进谏, 门庭若市。”可以看出朝廷内外, 王公大臣, 争先恐后, 进谏君王, 表现一种竭尽忠智, 为国分忧的热情。二变:“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说明国家政治清明, 国泰民安, 齐王把国家治理得井然有序。三变:“期年之后, 虽欲言, 无可进者。”说明齐王把国家治理得几乎完美无缺了, 人们即便想再说什么, 也觉得没有值得批评、指责的了。最后, 齐王不用出一兵一卒, 就能战胜别的国家。这“三变”情况的描写, 表现了齐王谦逊礼贤、善纳忠言、深谋远虑、宽宏大量的高尚品质。

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思路 篇三

《邹忌讽齐王纳谏》篇幅短小,没有什么特殊的文言现象,内容也容易把握,如按课文自然顺序讲解,则很难启愤发悱。我抓住一个“思”字,贯通全文,分步设置障碍,以引发学生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

[设计提要]

本设计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思”之除蔽;二、“思”之讽谏;三、“思”之验证。

[设计实施]

一、“思”之除蔽

[问题]邹忌“暮寝而思之”,他“思”了些什么?(这个问题是设置的“障碍”,学生容易不假思索地答为“私、畏、求”这个结论。一个看似容易的问题却回答得不全面,这就调动起他们动脑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借以引导学生讨论。)

[明确]①“思之”的“之”指代什么?“之”指代上文所说的事情,即受蔽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

②“思”受蔽过程,首思的应是什么内容?(这个问题亦是个障碍)。

我们不妨设想,如孰视徐公,确实美于徐公,窥镜而自视亦美于徐公,你想他有必要暮寝而思吗?“暮寝而思”,就等于今人所说“过电影”(焦裕禄语),说明邹忌头脑清醒,重视客观事实。前面说忌“不自信,复问其妾”就可窥其一斑。你看他经过一番调查研究之后,这才感到奇怪,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为什么偏偏要说自己比徐公美呢?鉴于此,起疑应是首思的内容,起疑,才有“思”的必要,而在文中并未见诸于文字,这正是作者用笔经济的地方。然后他回忆起妻、妾、客说过的话,捉摸所以对自己过誉,或偏爱,不愿直言;或有求,不好直言。这应是次思的内容。至此邹忌豁然顿悟,终于得出“私、畏、求”的结论,从而除蔽,这应是“思”的原因。这样的思路无疑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的。

二、“思”之讽谏

[问题]:1、以上是“思”的全部内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这里亦设一个障碍,学生往往会简单地回答:是的)。

[明确]邹忌通过“比美”,悟出了一个道理,要别人直接评论自己是不容易的,因为他们同自己有着各种关系。于是,他由近及远,由家庭私事推及到国家大事,以亲身的感受去规劝齐王。因为个人除蔽,影响和意义太小;齐王除蔽,才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然而批“龙鳞”,逆“圣听”,毕竟是一件冒险的事。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决定以设喻的方法去讽谏,我想他一定是在一切细节都周密谋虑后,方才胸有成竹地安心入睡了。

2、第二段中邹忌是怎样讽劝齐王的呢?

[明确]邹忌用家庭生活中的小事打比方劝说齐王除蔽纳谏。在方式上讲是设喻论证,在逻辑上是使用了类比推理。说自己,比齐王,都扣紧了“私”、“畏”、“求”三个方面。

3、既然这一段是上一段“思”的继续和深入,为什么不在上一段交代呢?

[明确]①避免行文上的重复;②设置悬念。

三、“思”之验证

[问题]1、邹忌讽谏的效果怎样?他怎么会取得这样的效果呢?

[明确]齐王回答曰“善”,齐王对邹忌的一席话表示肯定和赞赏。由于由小到大,由此及彼,拿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由于设喻巧妙,推论自然,入情入理,加之态度诚恳,一片赤诚,所以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2、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怎么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①齐王下令把进谏的方式分为三种,悬赏分为三等。齐王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这也就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显然,他对齐王是充分了解的,是作了一番研究分析的。

②臣民进谏分为三个阶段,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实行时的空前盛况。

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齐国政治修明,国力强盛,威望益隆,这就是纳谏对外产生的影响。国外尚且如此,国内如何就不言而喻了。作者详写国外的反映,国内则不着点墨,其处理之巧妙,其笔墨之经济,令人击节赞叹,玩味不已。

3、第三段写齐王纳谏,第四段写国外的反映,似与“思”联系不大,你的意见如何,能谈一谈吗?(此处亦是“障碍”)

[明确]邹忌善思,才有反省的可能,才能除蔽;由于深思,乃有巧妙的设喻讽谏,以至齐王欣然纳谏。邹忌并没有建议齐王应如何去做,而是让齐王自己去思考,因为结果早就在邹忌的意料之中,这也是邹忌的高明之处。这里虽未写一个“思”字,却与“思”密切相关,因为“战胜于朝廷”的结果,正是邹忌“思”的归宿。这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了,所谓思断意续,以结果验证了“思”的作用的深远和意义的重大。应该说邹忌是齐王纳谏的总导演,而且是一个放手让演员自己去表演的高明的导演。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阐述治学要“深思而慎取”,那么在治家治国方面同样要深思而慎取,邹忌成功的经验,不是很好的借鉴吗?

4.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文及翻译 篇四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了一下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最美的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呢?”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又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照着镜子里的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赞美我漂亮,是偏爱我;我的妾赞美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赞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

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注释

(1)邹忌:战国时的齐国人,曾任相国。

(2)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的规劝。

(3)齐王:即齐威王,威王。

(4)纳谏:接受规劝。纳,接受,接纳

(5)修:长,这里指身高。

(6)八尺:战国时一尺约合今天的七寸左右。

(7)昳丽:光艳美丽。

(8)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名词作动词活用,意为穿戴,在句中作状语。)

(9)窥镜:照镜子。

(10)孰:谁,什么。

(11)与:和……比。

(12)及:比得上

(13)旦日:明天。这里指第二天。

(14)明日:即上文“旦日”的后一天。

(15)若:如。

(16)孰视之,孰:通“熟”,仔细。之:代城北徐公。

(17)弗如远甚:远不如。弗:不。

(18)又:更。

(19)寝:躺着。

(20)美我者:赞美/认为……美

(21)私:动词,偏爱。

(22)诚知:确实知道。

(23)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的后边省去了“我”。以:认为。于:比。

(24)地:土地,疆域。

(25)方:方圆。

(26)宫妇:宫里的姬妾。

(27)左右:身边的近臣。

(28)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29)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0)蔽:形容词用作动词,指受蒙蔽。

(31)善:好。

(32)乃:于是,就。

(33)面刺:当面指责。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34)受上赏:给予,付予。通“授”

(35)谤讥于市朝: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喻。谤讥,在这里指“指责,议论”,没有贬意。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

(36)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使动用法。

(37)时时而间(jiàn)进:有时候偶然进谏。间进:偶然有人进谏。间,间或,偶然,有时候。

(38)期(jī)年:满一年。期,满。

(39)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齐王)。

(40)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5.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课时安排 安排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2、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 :妻、妾、友 三答

三比: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 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 各国“皆朝于齐”

四、布置作业:读了本文以后,安排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读后感训练。[例文] 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 臧克家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趣味,引人入胜。六十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奋不已!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止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之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两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尺,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有的甚至对批评自己的同志,打击报复,仗势凌人,以冰棍对付热情,什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全成为过耳东风。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贻误工作,伤害同志,最后,自己也难免于垮台。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四人帮”的所作所为。他们当道之时,得意忘形,凌驾一切。江青一句屁话,成为“圣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谤,冤狱累累。人力无穷,天网恢恢,他们的滔天大罪,终于被清算。

谏难,纳谏尤难。要得到成果,需要双方合力。有敢直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之所以动人,不仅由于它的意义,也还因为它那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这样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辞严的态度,反之,却以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出之,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这种构思,这样笔法,与《触龙说赵太后》如出一辙,而同样奏效。这么写,生动亲切,娓娓动听,饶有情趣。这篇文章,用了大半篇幅作了譬喻的描绘,三个人物的情态和心理,真实透彻,入情入理,令人信服。譬喻止于“皆以美于徐公”,接下去,“今齐地方千里”来个陡转,入了正题,由于妻妾、朋友的“私臣”,联系全国上下“莫不私王”,譬喻与正题扣得极紧。谏议的结果是“战胜于朝廷”。

6.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六

1、了解大概故事梗概,解决生字生词。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点拨、训练

【预习导学】

一、解题与作品介绍。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邹忌讽齐王纳谏》讲述的是邹忌用设喻的方法规劝齐王,使齐王接受别人的意见。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讽”与“谏”是相对的,目的相同,但方法不同。这题目不能解释成“邹忌劝告齐王听取意见”,而应该把题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邹忌讽齐王”,一部分是“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460—220)。《战国策》是国别体。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合作探究】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昳丽(2)窥镜()(3)寡人()(4)纳谏()

(5)谤讥()(6)期年()(7)暮寝()(8)妻妾()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6分)

(1)形貌昳丽()(2)吾孰与徐公美()

(3)徐公不若君之美也()(4)暮寝而思之()

(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6)期年之后()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4)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概括各层意思。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展示提升】

各小组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其他同学订正补充。

【教师点拨】

穿插于以上各个环节中。

【达标测评】

1、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8分)

(1)朝()(2)与()()()

(3)观()

(4)燕()()()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徐公何能及君也()

(3)旦日,客从外来()

(4)徐公来,孰视之()

(5)王之蔽甚矣()

(6)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7)能谤讥于市朝()

(8)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3、指出下面句子中“之”字所指代的内容。(2分)

(1)问之:“吾孰与徐公美?”

(2)暮寝而思之

(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4)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7.邹忌讽齐王纳谏成语 篇七

【解 释】 门:宫门,家门;庭:朝廷,庭院;若:好象;市:集市,市场,门前像市场一样。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出 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一》:“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家庭、商业、服务场所

【示 例】 老舍《四世同堂》:“粉妆楼有许多朋友,一天到晚~。”

【近义词】 车水马龙

【反义词】 门可罗雀、门庭冷落

8.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讲解 篇八

责 编:谢华

课前导入

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战争频繁。为了富国强兵,战胜其他的诸侯国,各国国君都很重视治国的策略。《战国策》就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军事、外交、政治等活动以及谋士献策和主张的。课文记载了邹忌向齐威王献策的故事,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他是怎么献策的,齐威王是怎样采纳了他的意见的。

解题: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与讽刺不同。纳谏:接受意见。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利用积累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学习齐威王虚心听取意见与邹忌善于思考、敢于进谏的可贵品质。

3、背诵全文。

知识汇总

1、作品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编订的(属国别体史书)。书名取“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之意。全书多篇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东周、西周、秦、齐、楚、燕、韩、赵、魏、宋卫、中山)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情况,着重记述了策士谋臣的活动和言论。它文笔生动,绘形绘声,富于文学意味;叙事生动,极富故事性;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荆轲刺秦王》(见《读本》)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写邹忌用自己的事情巧设譬喻,类比说理,劝齐威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以政通国强。

2、编订者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沛(今江苏沛县)人,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著有《新序》、《说苑》等。

3、时代背景

齐威王二十一年(前358年)邹忌以善鼓琴游说齐威王,任相国,采取措施,修订法律,使齐国日强。而后威王日骄,故邹忌从自身事情巧设譬喻,劝齐威王纳谏除蔽,使齐政通国强。

4、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

衣冠(guān)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5、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昳丽:光艳美丽。

窥:照。

旦日:第二天。

美我:认为我美,“美”字是意动用法。

私:偏爱。

蔽:受蒙蔽而不明。

面刺:当面指责,面是名词作状语。

闻:使„„听到,是使动用法。

间进:偶然进谏。

期年:满一年。

6、词类活用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

(3)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7、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地方,文中指土地方圆,现在指地面的某一个特定地区等意思)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文中指国君旁边的近臣,现在指附近、两旁等意思)

(3)邹忌讽齐王纳谏(讽,文中指委婉劝说,现在一般不单用)

8、句式

(1)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内容分析整体感知

1、内容结构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而觉受蒙蔽。(这一段写“讽谏起因”。)

第二段:邹忌从自己受蒙蔽讽喻齐王。(这一段写“讽谏”。)

第三段:齐王纳谏除蔽,修明政治。(这一段写“纳谏”。)

第四段:燕、赵、韩、魏朝见齐王。(这一段“纳谏之果”。)

2、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写邹忌用切身感受,设喻、讽谕齐王纳谏除蔽,兴政强国,表明了广开言路,勇于听取批评意见的政治见解。

问题思考

1、学习本文,在阅读的时候,要正确断句。如邹忌/修/八尺有余;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王之蔽/甚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琐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他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3、由于感情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

4、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5、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6、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深入探究

1、写作特色

(1)巧设譬喻(借用故事等打比方讲道理)

邹忌用自己与徐公“比美”而受妻、妾、客蒙蔽之事,讲明了一个人易被一现象或情况蒙蔽的道理。

(2)类比手法(根据两事物某些相似处而推知其他相似的结论)

邹忌受妻、妾、客的蒙蔽,他们或私、或畏、或有求于己,于是根据相似之处:齐国私、畏、有求于齐王者甚多,这样得出结论:齐王受蒙蔽甚。

2、人物形象

邹忌是课文中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英俊的、足智多谋的、实事求是的、深刻冷静的、恪尽职守的、娴于辞令的、又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他没有在众人的交口称赞中忘形,而是在亲自考察后冷静思考,透过事件看到了问题的本质,由身边事想到了治国,又能用恰当的方法与言辞向君王进谏,收到了好效果。

威王是作者美化的理想中的君王,他闻过则喜,广开言路,在求谏的命令中显示了最大的真诚。当面接受臣子的指责得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与胸怀,今人尚难做到,何况古之君王?所以不免有虚构之猜想。

文中的妻子、小妾、客人,虽然各自只讲了一句话,但却将三人的内心世界勾画了出来。

考点解析(2011 江苏淮安)阅读下文,完成1~4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文中加红词语。

①朝服衣冠: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孰视之:__________________

③皆以美于徐公:_________________ ④期年之后: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能谤讥于市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邹忌见了徐公后,又“窥镜而自视”“暮寝而思之”的行为反映了邹忌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全文,说说齐国为什么能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该题考查古诗文阅读,包括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及相关内容的理解。1. ①朝服衣冠:穿戴 ②孰视之:通“熟”。缜密,仔细,周详 ③皆以美于徐公:认为 ④期年之后:满一年 2.①译文:从这件事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太厉害了。②译文: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

3、头脑清醒、善于思考、精明能干、深谋远虑。

9.《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 篇九

(一)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 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时时而间进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 文中齐威王和邹忌,你更欣赏那一位?说说你的看法。

(二)

陈晓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③,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④。

【注释】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②典郡:掌管郡务。③伎:通假字,同“技”。④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4. 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世以为神(以为:把……当作)

B. 及守荆南回(及:和,与)

C. 坐客罔不叹服(罔:没有)

D. 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务:致力,从事)

5.翻译下面的句子。

岂汝先人志邪?

6.陈尧咨的母亲为什么杖打他?

参考答案:

1.①比。②间或、偶然。

2.一年以后,即使想说,也没什么可进谏的了。

3.示例:我更欣赏邹忌,因为邹忌能用生动委婉的方式劝说,这是一种智慧。我更欣赏齐威王,因为他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虚心接受他人劝谏。

4.B

5.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心意吗?

10.《邹忌讽齐王纳谏》改写作文 篇十

这下该他哑口无言、呆若木鸡了。咱占了上风,拍拍胸脯,抬着头,昂首挺胸,迈着大步,以胜利者的姿势大摇大摆地向前走,把这尊“活雕像”留在原地。

回到家后,我赶忙钻进自己的房间,飞快地向自己的衣服柜子跑去。一顿“噼哩啪啦”的翻箱倒柜后,立即出现在镜子前,哇,我长得漂亮多了。当我正陶醉在自我欣赏中,一阵风快速吹过,以秋风扫落叶般的姿势出现在我面前,用屠夫般的眼神瞪着我,手里拿着鸡毛掸子,雷鸣般的声音在耳边回旋:“快把衣服捡起来!!!”一看,原来是妻子。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地上的一片狼藉快速收拾好。我端着镜子,整整自己的仪容,来到妻子旁,对她说:“你瞧,我与城北的徐公谁更漂亮?”妻子的火气消了,高兴地说:“你呀,比那个徐公美多了,徐公怎么会比得上你呢?”我听了,心里像吃了块蜜似的,甜得不得了,整个人像个猴子似的乱蹦乱跳。我按捺不住激动心情,以为妻子在说假话,哄我开心而已。于是我跑到妾面前,问:“我与那个徐公谁更美?”妾说:“徐公怎么比得上您呢?”我听了,心里兴奋不已。第二天,外面有客人来,我便问他:“咱跟徐公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你美。”我听了,特别兴奋。

过了一天,徐公来到我府上做客,为前天嘲笑我一事赔礼道歉,我很高兴。我仔细打量着这个既是敌人又是朋友的客人,我突然大彻大悟了,徐公的确是仪表不凡的美丽人物,一个拿破仑式的英俊人物。徐公以为我还在生他的气,一个劲地鞠躬,诚恳地说:“邹兄,别生气了。”我赶忙回口:“别见怪。我早已原谅徐兄了,徐兄请回吧。”送走了徐公,晚上睡觉时思考着这个问题:“妻子说咱美,是偏爱咱,妾说咱美,是害怕咱,客人说咱美,是有助于咱。那么,我们的这个国家也不正是这样吗?”

于是,第二天我决定去拜见威王。威王正在听赵本山先生的相声,正听得津津有味,不愿接见。我对皇宫的门卫说:“传大王,说邹忌有要事请见,十万火急,不可怠慢。”门卫按了一下威王的电话号码,一阵“嘀嘀”声后传来了威王熟悉的声音:“邹忌,你进来吧。”这正是我所要的.答案,对门卫千般万谢,送给他一个棒棒糖后,我快速地朝王宫走去。我拜见威王,威王对我既感到恼火又感到爱惜,我对威王说:“大王请息怒,让臣为您说件有趣的事情吧。这件事就发生在咱身上。我与徐公前几天比美。被徐公嘲笑。我很恼火,回家问妻子,妻子说我美,问妾,妾也说我美,问客,客也说我美。其实,我并不美。妻这么说是因为偏爱我,妾这么说是害怕我,客人这么说是为了讨好我。国家也是如此,现在齐国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多座大城市,宫中妃子没有不偏爱大王的,大臣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民没有不有求于大王的。由此可见,大王被蒙蔽了。同理,大王喜欢赵本山的相声,因为他使大王心情愉悦,大王何不将这种快乐传给全国人民,让人民共同分享呢?”

齐威王听后,对我赞不绝口,连连说道:“我明白了,我知道我该怎样做了。”于是他把秘书叫来,向全天下下命令:“全国官员和百姓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人,授予上等奖赏;用书信劝谏大王的人,授予中等奖赏;能在公开场合议论被齐王听见的人授予下等奖赏。”命令刚刚下发,许多大臣前来进谏,皇宫里车水马龙、门庭若市。几个月后,还不时有人来劝谏。满一年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什么话可说了,威王认真听取,最后直到没有可以发表意见的人了。这时,齐国的这些开明政策,使国家繁荣昌盛、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举国上下,处处充满了欢笑声。

周围的燕、赵、韩、魏国听说后,都到齐国朝拜,记者、新闻媒体一时把我和齐威王炒得很火,齐威王还上了《纽约时报》影响全球的年度十大人物之一的行列,齐威王高兴得不得了。

1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 篇十一

我们习惯了把备课中的所有知识点倾倒给学生,尤其是古文,认为学生水平不够,只要能听、记下来就可以了。本身学习内容深奥艰涩,加上被动学习,剥夺主动权这是许多学生厌恶古文学习的重要原因。所以笔者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特别是古文学习。

如《邹忌》一文中的字词翻译等基础知识,全部让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只在知识点归纳和文章思想内容上给予引导。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要求必须完成转注任务。这一条我班学生已经养成习惯,我只要适当监督检查就是。为了提高预习效率增强预习效果,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我会告诉学生预习完要求若干位同学上黑板完成重点字词的注音注释,要求脱离书本,挑战自己的记忆力。这常常成为课堂的第一个兴奋点,好多学生自告奋勇的上台,然后还是由学生评改。或者用更明显的竞争机制,让各小组互相挑战,那就更热闹了,为了难倒对方,学生会把书本和教参吃透,充分讨论充分自主学习。老师只要注意提醒学生提问时不可进行无意义的挑衅和刁难,专挑怪、难、偏的提问,那将会影响该组的最终成绩。在《邹忌》一文的教学中,这种方法效果甚好。

二、创设真实情境,积极参与课堂。

在《邹忌》一文的教学中,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课堂,自导自演。特别是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排的课本剧,,学生既理解了文章内容,又准确把握了人物心理。最主要的是,没有一个学生感到无聊,无事可做,而且竞争杠杆依旧刺激着学生们的神经,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完了课文。如果在下课铃响时,师生都情不自禁地说:“这么快?”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

三、多种教学方式,挖掘学生潜能。

古文学习,我们可能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每堂课按着字音——词义——句意——段落分层——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的套路带着学生一路小跑,下课时间到了,好,任务完成。至于学生在被老师固定的思路牵了45分钟后,所得几何,那就不得而知了。我们固然要形成我们的教学特色,却也不能拘泥于此,一成不变。不妨多做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而不是死拉硬拽下学习古文,是一种风行水上,水到渠成的境界。

在教学《邹忌》时,我让学生小组竞赛,自己表演,自己查阅资料,围绕教学任务多样方式同时展开,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都有表现机会。好多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再惧怕古文,不再惧怕表现。在师生共同欣赏《关雎》和《蒹葭》时,感受深挚的情感、幽幽的伤感。

12.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十二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i(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如:1、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修/八尺有余(√)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3、王之蔽/甚矣!(√)王之/蔽甚矣!(×)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完成板书忌齐王

妻----------宫妇左右

妾----------朝廷之臣

客---------四境之内

四、关于进谏很多时候,由于一篇《邵公谏厉王止谤》,《邹忌讽齐王纳谏》很自然的成为一篇成功的.进谏范本。臧克家在《纳谏与止谤》一文中对这一点作过精彩的论述。而在历史上各名家也差不多是众口一辞地肯定了邹忌的讽谏艺术,甚至于拔高了这种艺术。对此,我总有一个疑问:在这一次进谏中,讽谏真是成功的主要因素吗?在《战国策》中有庞葱的“三人成虎”的进谏,百里奚的“辱亡齿寒”的进谏,这可以说与邹忌的方法不相上下,但却失败了;而在唐代的魏征身上我们找不出一丝的“讽谏”艺术,可他却每每获得成功。对比之后,可以明显的发现我们对“谏”这一问题往往有意无意间忽视了一个最大的要点:君王――谏的对象。由于君与臣之间的绝对不平衡,导致了君主在这一过程中的绝对权威,对错君主说了算。而臣下这一过程中可说是如履薄冰,稍有差错,轻者丢官失命,重者诛连族人,因而在中国又有“犯天颜”“逆龙鳞”之说。这样说来,关键应该在于君主。所以,应该这么说在《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能取得成功关键在于齐威王的英明。同时比较一下邹忌与威王的所得,我们可以发现威王才是最大的赢家,他赢得了名声,同时也赢得了国家强盛。

五、联系高考高考作文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有什么意义?

上一篇:建设工程结算审核报告下一篇:年廉政党课讲稿通用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