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工作室协议书(10篇)
1.大师工作室协议书 篇一
技能大师工作室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在继续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加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培养造就了各个领域的大批人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人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科学人才观逐步确立,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初步发挥,人才效能明显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等等。
未来十几年,是我国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积极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国之路,科学规划,深化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成立方针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着眼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制定《人才规划纲要》。发展目标
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00万人。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90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1000万人左右。[1] 主要举措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加强职业培训,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整合利用现有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重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一批示范性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职业教育中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和学生生活补助制度。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促进技能人才评价多元化。制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建立高技能人才绝技绝活代际传承机制。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完善国家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技能大师将有自己的工作室
本报讯 从今年开始,全国将建设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主要选择科技和技能含量较高的产业和大型骨干企业。工作室将为高技能人才开展技术研修、技术攻关、技术技能创新和带徒传技等创造条件,推动技能大师实践经验及技术技能创新成果加速传承和推广。
在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研究所日前主办的“教育、财政与社会发展学术论坛”系列讲座上,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副主任毕结礼介绍说,“技能大师工作室”是将生产技术攻关、新技术应用以及新项目、新产品的开发,与技能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大师工作室的建立,旨在给技能大师创造一个环境,提供一个平台,更好发挥技能大师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优势,是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立
一、技能大师工作室认定范围和认定数量
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以高精机械加工、传统技艺传承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主要选择科技和技能含量较高的产业、行业和职业,由具有绝招绝技的高技能人才和技能带头人依托大中型企业、行业研发中心、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载体领办或创办。工作室设在企业班组、工段、实训(研发)中心等场所。
二、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主要任务
(一)立足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实施技术改造,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推动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二)开展技术交流,加快高技能人才集聚,形成技术创新团队,为技术研修、创新、教学改革等提供交流平台。
(三)以技能大师为项目(工种)带头人,传绝技、带高徒,为企业及社会培养技能骨干。
(四)制定工作计划,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同业交流、带徒传技等活动,每年形成一批有价值的成果。通过搭建高技能人才研修平台,发挥具有绝招绝技的高技能人才和技能带头人在传承传统技能技艺和推动现代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
三、申报条件
我省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国务院特殊津贴”、“省政府特殊津贴”、“省有突出贡献技师、高级技师”等优秀高技能人才且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申报:
(一)在创新创优方面,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取得较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利用所掌握的绝技绝活,用于实际生产与经营,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开发研制或创作有价值的新产品、新作品、新工艺等。
(二)在技术攻关方面,在科研、生产中攻克技术难关;对技术难题进行技术会诊,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提高生产效率;在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引进和使用上取得突破。
(三)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科技成果进行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使科技发明、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四)在授艺带徒方面,在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方面作出突出贡献;举办有一定规模的培训班传授技艺、培养人才,产生辐射效应,取得明显成果;培养的徒弟技艺高超。
(五)在传统工艺传承方面,积极挖掘传统工艺,大力进行传承、宣传等,或在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取得实效。
四、申报程序
(一)申报人员填写《技能大师工作室申报表》(样表附后),提交申办报告,经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由省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省直和有关单位审核后汇总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二)申报材料应包括:
1、技能大师工作室申报表(一式两份);
2、申办报告,内容包括申报工作室名称、项目负责人、工作室基本条件、工作室成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所在单位对工作室的支持措施、工作室成立后的工作开展计划等;
3、相关证明材料,如证书、出版物、有关单位的证明等。
(三)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考察和专业评审。评审合格的,通过有关媒体向社会公示。
(四)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批准,颁发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和铭牌。
五、支持措施
(一)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享受政府开办、运转经费补助。政府补助经费划拨到申报单位账户,主要用于工作室设备设施的更新完善,论文、著作的出版,开展培训和技术革新,承担政府部门组织的技术攻关、技术协作、技能研修等任务。
(二)技能大师工作室所在单位对其开展项目研发、技术革新、成果转化、传艺带徒等工作给予指导和管理,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条件。
(三)技能大师工作室是我省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的重要举措,作为考核各地、各单位高技能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和工作室,纳入我省高技能人才工作的评选表彰范围。
六、工作要求
(一)各地要高度重视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设,通过典型引路、高端带动、增强效能,把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成为新技术、新工艺、创造创新、绝技绝活、新标准研发推广、高技能人才技能展示交流提高的重要平台。
(二)各单位要加强对政府补助经费的管理,实行专款专用,确保资金真正用在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上,为高技能人才开展技术研修、技术攻关、技术技能创新和带徒传技等创造条件,推动技能大师实践经验及技术技能创新成果加速传承和推广。资金管理按有关规定执行。
(三)技能大师工作室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进行不定期检查。凡发现弄虚作假或谎报成果的,经查明属实,撤消工作室称号,追回政府补助资金,同时今后不得参加此项评选。对相关责任人员,提请有关部门予以处理。
2.大师工作室协议书 篇二
一、技能大师工作室产生的背景
由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1年制订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2010—2020年) 》, 提出到2020年, 鼓励和扶持高技能人才发展, 国家重点支持1000个左右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 基本形成覆盖重点行业、特色行业的技能传承与推广网络。据资料显示, 2002年苏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首先提出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个名称, 自2011年, 全国各省、市开始建设了第一批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 是在省、市教育部门及学校领导指导下, 以大师姓名及其专业特色命名的非行政性工作机构, 由同一专业教学工作的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教师共同组成, 组织开展教学、实训、科研、培训的教师合作共同体, 是中职学校骨干教师培训、教科研基地和产学研的结合体。
二、创建中职学校技能大师工作室存在的问题
自2011年至今, 各省、市中职学校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已有四年的时间, 许多中职学校在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过程中, 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如开拓创新、进行技术革新、获得专利;促进专业课程改革、课题研究等多项建设项目成果, 但部分中职学校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创建过程中, 也存在各种困惑和问题, 具体体现在以下12个方面。
1. 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方向的问题。
“如何建?建设目标是什么?”这是开始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面临的首要问题, 不仅要参照省级和国家级的《技能大师工作室管理办法》, 而且要结合技能大师所在学校的特色和专业特征, 做出合理的工作室建设规划和计划, 并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 而不是将规划和计划写在纸上, 达不到或不可能完成建设目标。建设方向的迷失或偏离, 将会导致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项目产出较低, 或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设没有特色。
2. 技能大师工作室管理制度的问题。
技能大师工作室一般都有常规的工作计划、工作目标、工作制度等管理制度, 但还不够全面, 需要制定健全的完善的技能大师工作室管理制度, 以制度建设达到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设规范, 避免工作室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出现混乱, 人情超过制度, 如工作室对青年教师的选拔、学生参加比赛的选拔等。
3. 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方式的问题。
在大师的引领中, 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各种教学、科研和创新活动, 由于大师的工作任务繁重, 时间、精力有限, 在工作中要注意方式方法, 在选人、用人中要知人善任, 促进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效率的提高。
4. 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师团队工作态度的问题。
在工作室教师团队中, 由于是新成立的团队, 要面临新的工作任务, 而且每个队员在学校中已经有了教学任务, 工作室的新工作任务是属于专职还是业余没有界定, 如果没有明确的规范制度, 则工作室教师团队的工作积极性、开放合作的心态也会降低。
5. 专业建设的问题。
推动专业建设是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核心工作, 是培养合格的、优秀的高技能人才的保障。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 具备精湛专业技能, 关键环节发挥作用, 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中职学校所培养出来的高级技工人才, 是否具备精湛专业技能, 能否胜任企业的岗位要求, 全面的专业建设是保障。
6. 项目产出的问题。
由于中职学校技能大师工作室所发挥的功能较多, 许多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制定工作室工作目标时, 常会感到困惑, 所制定的目标偏离技能大师工作室发展的方向, 或工作室目标不全面, 失去了工作室应发挥的作用和意义, 将工作室创建成常规的、单一的实训工作室。
7.“传、帮、带”的问题。
在中职学校, 技能大师工作室提供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发展的一个平台, 技能大师作为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领衔人, 以“传、帮、带”的方式, 使教师的专业教学和实训指导水平, 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提高, 大师的精湛技艺得到了传承。但在“传、帮、带”的具体实施中, 如何进行“传、帮、带”的措施, 如何提高“传、帮、带”的效果, 将成为技能大师和工作室教师团队共同探讨的新课题。
8. 学生参加专业技能比赛的选拔和训练的问题。
在选拔和训练学生参赛的过程中, 需要工作室教师团队共同制订计划, 共同完成整个过程, 而不是仅仅依靠一两个教师单枪匹马没有准备地完成。此外, 对学生比赛的训练是教师在完成正常的教学工作之外, 额外地付出大量的时间所进行的工作, 以及每次比赛都不一定能够保证取得名次, 教师的心理压力特别大。需要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学校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以保障比赛的选拔和训练有序开展。
9. 技能大师工作室与企业合作的问题。
校企合作办学是中职学校的特征之一, 技能大师工作室与企业的合作, 可以充分了解企业发展的动态、最新机器设备的使用、新产品的研发等, 从而引发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师团队对机器设备进行技术革新, 对产品、工艺、材料、配方等开拓创新研发。没有深入到企业, 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工作犹如“闭门造车”, 对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都有较大影响。
10. 技能大师工作室网络宣传、成果共享的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 部分中职学校的技能大师工作室还没有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网络信息平台, 不能及时发布技能大师工作室成果, 不利于信息交流、成果共享和相互学习, 特别是与全国中职学校获得同一专业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教师共同探讨、共同提高。在当今人们都离不开网络的时代, 技能大师工作室网络的推广, 显得尤为重要。
11. 技能大师技艺传承的问题。
中职学校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创建, 改变了传统的优秀教师或名师的界定, 在中职学校, 优秀教师或名师可以核准为技能大师, 不论是校级、市级、省级哪种类别, 他们的个人职业生涯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获得了资金、设备、人员和政策的各种支持, 在“帮”青年教师和“带”学生的过程中, 使大师的精湛技艺得到传承, 但还需要更多的途径将大师的精湛技艺传承给青年教师、学生和社会。这就需要大师不仅要不断开拓创新, 进行技术革新, 而且还要将自己几十年的经验、技艺、绝活等成果, 进行整理, 以各种形式呈现出来, 使其技艺得到传承。
12. 学校对技能大师工作室宣传力度和支持力度的问题。
创建中职学校技能大师工作室, 除了工作室教师团队内在的积极性因素之外, 还有学校外在的推动因素, 需要学校对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大力宣传和不断支持。一所中职学校的某一专业获得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称号, 将成为学校其他专业的一个榜样、一面镜子, 推动其他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三、创建中职学校技能大师工作室存在的障碍
由于中职学校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涉及层面较多, 如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专业建设、成果推广等方面, 在创建过程中, 将遇到各种障碍。
1. 中职学校技能大师工作室管理办法的障碍。
各省、市制定的中职学校《技能大师工作室管理办法》需要与企业的《技能大师工作室管理办法》有明显的不同, 重点突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技术革新、校本专业教材和校本专业课程的研发等多种项目的产出, 才能从实际中发挥中职学校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功能。
2. 中职学校实训设备的障碍。
尽管技能大师工作室有了专项扶持资金, 但从专业实训设备的层面, 各中职学校的实训设备有较大差异, 实训设备不齐全, 将影响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设项目的产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3. 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师在学校的工作与工作室的工作矛盾。
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教师团队既要从事于一线理论教学和实训工作, 还要进行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各项建设项目的工作, 要使这两项工作能够合理地统一协调, 既调动工作室教师的积极性, 又不增加教师的工作量, 学校需要对工作室教师进行创新管理。
4. 区域经济发展的障碍。
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 各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状, 将影响和制约当地的企业、行业发展, 以及中职学校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规模。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设, 同样也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对比不同地区同一个专业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拥有的建设资源, 将会有明显的差异。
四、对策
1. 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设, 重点突出课程建设、
校本专业教材和校本专业课程的研发、技能培养、实训管理等专业建设的多种项目的产出。以技能大师为领衔人, 引领工作室教师团队进行专业建设, 推动专业建设的发展和提高。
2. 加强技能大师工作室管理制度的建设。
由于技能大师工作室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类型较多, 工作室依据不同的工作任务类型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 按制度有条理地、规范地实施工作室的建设项目, 如《工作室建设计划》《工作室建设目标》《工作室会议制度》《工作室成员申报推荐制度》《工作室的培训制度》《工作室的经费使用制度》《工作室的档案管理制度》《工作室实训设备管理制度》《选拔优秀学生参加技能比赛条例》等。此外, 除了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各种自我管理制度外, 学校还应对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定相应的检查、监督、考核的各种管理制度, 如《骨干教师建设计划》《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考核制度》等。
3. 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设, 需注意建设策略。
大师带教师, 名师出高徒。所谓“大师带教师”就是技能大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 大师将高超的专业理论和实训技能传给青年教师, 青年教师又将所传承的技艺, 在实训课传授给学生。所谓“名师出高徒”, 即大师将技艺传授给优秀的学生, 除了正常的实训课, 还可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技能辅导。技能大师在工作室还扮演着多种角色, 如发起人、组织者、示范者、指导者、教练员、协调者、推动者、鼓励者等角色。
4. 技能大师工作室各成员要持合作开放的心态, 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
在技能大师的带领中, 帮助青年教师的专业教学职业生涯的成长, 传承技能大师和年长教师的技艺。师与徒、徒与徒之间共同持开放合作的心态, 共同进行技术攻关创新与服务。
5. 突出中职学校和自身的校本特色, 确定项目产出。
以中职学校和自身的校本特色为起点, 紧紧围绕课程建设、校本专业教材和校本专业课程的研发、技能培养、实训管理等专业建设的多种项目的产出, 并与企业合作进行产品、工艺、材料、配方等开拓创新研发。项目的产出以讲座、论文、课题、校本教材、著作、专利等成果呈现。
6. 以多种途径进行“传、帮、带”。
“传”是将技艺传授给青年教师和学生, 还要积极挖掘、整理传统工艺, 抢救失传技艺, 创新技艺, 并宣传技艺。“帮”是帮助青年教师的成长, 除了传承技能大师的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技艺之外, 技能大师还要引领青年教师共同完成专业建设、课题研究、技术创新等活动, 让青年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中, 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带”是带领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带领学生学习和实作, 指导学生参加技能比赛等各项工作。
7. 承担校级、市级和省级专业技能比赛学生的选拔和训练。
充分发挥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各种资源, 参加各种级别的比赛, 同时在校内每学期还要牵头组织专业技能比赛, 以对接市级、省级技能比赛。此外, 还需制定对学生的选拔、比赛辅导教师工作管理等各种制度, 公平、公正、透明地选拔比赛学生, 以制度化对比赛辅导教师工作的管理, 赛出成绩, 赛出风格。
8. 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设, 需加强校企合作, 服务社会。
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教师团队积极开拓与企业合作的项目, 将企业、行业先进的技术、工艺引进到专业建设之中。在创建与企业合作的项目, 除了技能大师积极努力争取之外, 还需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协调, 搭建各种平台, 将企业的优势资源引入技能大师工作室。此外, 也可将企业的技术人才聘为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员或实训指导教师。
9. 加大技能大师工作室网络推广, 成果共享。
以技能大师的真实姓名冠名, 利用网络建有技能大师微博、微信、QQ群、日志, 还可建有链接校园网站的名师工作室专栏, 达到成果分享、方便交流、相互学习的目的。
10. 技能大师工作室需将技能大师的技艺整理、发扬和传承。
技能大师工作室要将技能大师精湛技艺的传承, 作为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设项目之一, 举办各种形式的大师精品实训课、讲座、报告等各种活动, 录制大师精品实训课视频, 整理大师的工作资料, 著书立说, 以各种途径呈现工作室的功能发挥和建设成果。
明确中职学校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的意义、功能和建设项目, 了解在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障碍, 从而依据各中职学校的特征, 将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成具有专业突显、个性化的工作室, 推动专业建设和学校的发展。
摘要:中职学校在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过程中, 由于制度完善层面、学校支持力度和工作室建设发展方向等原因, 显现出各种问题, 影响了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功能发挥和项目产出。通过分析问题, 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 推动中职学校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发展。
关键词:中职学校,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张天祥, 王波.职业素养与实务[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8.
3.大师的工作坊 篇三
称作“政治理论与政策分析工作坊”的这一学术机构,其实就是一个研究所,且是涉及多个学科的研究所。但令人好奇的是为何起名叫“workshop”?趁奥氏尚在午餐,向她提出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关键词是craft(工艺)和craftsmen(工匠),夫妇二人的信念是,在研究生作为学徒和工匠能够有机会与资深学者一起工作和共同研究的条件下,研究技能最易被获取并得到运用。“我们是通过能工巧匠(master craftsman)的眼睛看各种问题的。”夫妇二人发现,熟巧(mastery)这一概念可用来描述他们要打造的工作坊。这是一个学术工作的中心,在这里,学者和学生们可以掌握理解政治经济问题的工艺,运用政治和经济理论作为分析的工具,不仅在经验性研究的设计和进行中如此,而且在公共政策问题的研究中也如此。以他们所钻研的问题而论,这名字可称谦虚。那是一九七三年的事。作为创始人的奥氏夫妇相信,研究生作为学徒和伙计,与资深学者同处,共同探讨和研究问题,是一种较理想的状态。在这里,每个人都得到平等的对待。他们自称这个群体为“workshoppers”,这当然是自己造出来的一个词,却也颇为传神,反映了工作坊内的一种自我认同。
说来也有偶然,当初他们在申请资金支持时,被告知要描述其所在“机构”的性质,这使他们感到,即使是出于策略的原因,也有必要建立一个有形的组织。它将为研究资金的申请和获取提供便利,也提供一个保持研究连续性的机构条件。在这里,学者们探讨具有实际应用性的理论问题,避免过度的脱离现实的学术抽象。因而,强调理论与实际问题分析的联系成为工作坊的首要原则之一。
早在一九六八年,生物学家加雷特·哈丁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日后声名远播的《公用地的悲剧》一文。哈丁设想了一个向所有人开放的牧场,每个理性的牧羊人都从其牲畜中获得直接利益。但当他和其他牧羊人过度放牧时,就造成了公用地的破坏和退化,这便是“公用地(或公地)的悲剧”。哈丁自己是用公用地的过度放牧比拟人口无节制增长等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遗憾的是,这类问题在人类社会中是广泛存在的。我国近海海域因过度捕捞出现渔业资源枯竭现象,就是一种颇为典型的公用地悲剧。今日中国出现空气污染,雾霾频现笼罩大地现象,也属此类。
这就提出了如何走出公用地悲剧的问题。
不能说工作坊的研究就是围绕着这一问题而展开,然而确与此问题存在密切联系。究其实,工作坊建立后所开展的研究活动大致是在三个不同但相互联系的层次上进行的。
在微观制度层次上,其研究聚焦于小规模单位,主要是参与者经由自主组织而形成的制度。重要工作是考察与公共池塘资源(CPR,也即人们因同处一地而获益的自然资源或产生的资源)相关的各种地方治理问题。对公共池塘资源的研究是通过经济分析、实验室中的模拟实验和实地研究进行的,后者包括对加利福尼亚州的地下水盆地、尼泊尔的灌溉系统、乌干达的森林储备等的研究。
在宏观制度层次上,工作坊的研究聚焦于大范围的政治秩序,包括全国性和国际性的机制。这一层次上的研究意味着试图解释所观察到的某种趋向,即人类治理中的巨大试验变成了巨大的灾难。这包括苏联体制的瓦解、南美一些国家军政权的表现、非洲一些国家的失序等。
第三个层次上研究考察的是中等范围的制度安排。属于这一类的有对警察问题的研究以及后来更一般地对城市和大都市地区其他公共服务的研究。之后又把对公共服务提供问题的研究扩大到海外,考察发展中国家教育的供给和基础设施的维护等问题。
把所有三个层次的研究连结起来并赋予其一致性的,是采用共同的路径和框架来理解具有相似性的社会现象。制度分析与发展这一框架,由此得到确立,它的基石是,人们是在一个特定情形下基于他们所面对的激励(incentives)而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的,这些激励部分地植根于人的特性、共享而相互理解的社区、人们为管理其生活而制定的规则等。
就公用地悲剧问题,奥斯特罗姆夫妇及他们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在人的社群和社会中既存在着失败也存在着成功的实践及其相应的制度安排。作为一项集体努力推出的《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一九八八)一书,是工作坊最重要的研究产物之一,用其导论中的话来说:“制度体现管理所有公共和私人行动—从个人产权到社区应付公共物品的各种方式—的基本规则。它们影响收入分配、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以及人力资源的开发……正变得日益明显的是,支持生产性人的发展将要求我们更多地关注创建制度的艺术。” (商务印书馆早在一九九二年就出版了该书的中译本,但它在国内似乎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没有中央权威的条件下,管理稀缺共享资源的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这提出和抓住了一个切中肯綮的可谓重大的问题。埃莉诺·奥斯特罗姆通过其学术工作,发展出了“公共池塘资源”或“共有资源”概念,进行了大量经验研究及理论升华。这成为工作坊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也是一大亮色。在人的社会中,共有资源很多见,如海洋渔业资源、森林、水资源、农地等都是,因而公用地的悲剧现象也颇为常见。前人所提出的解决问题之道,不外乎两种:一是通过政府的集中管理来实现,二是通过私有化来实现,似乎只能二者取一。
奥氏在经验研究中发现,不同国家的实际生活中存在着不少经由自我管理而避免了公用地悲剧的例子,它们既非通过政府的集中管理实现,也非经由产权私有化实现。在一定条件下,面临公用地两难处境的人们,可以在他们之间确立一定的制度安排,来改变其所处境况,实现合作,避免灾难。奥氏先后研究了加利福尼亚的地下水资源、土耳其近海渔场、斯里兰卡渔场、西班牙韦尔塔的灌溉制度、菲律宾桑赫拉的灌溉社群,等等。多年后,“公用地悲剧”的提出者加雷特·哈丁回首以往,曾称若是此时写作,会称其为“无管理的公用地之悲剧”,也就是说,公用地悲剧的出现不是必然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得到克服或避免的。由此可见,他们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延至一九九零年,奥氏的《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一书问世,此著副标题为“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不久就成为布鲁明顿学派论著中最为著名、引用率最高的一部著作。它通常被认为是公共政策、公共选择领域的一部书,但实际上其意义和影响已远远“溢出”到其他领域,人们发现,集体行动的需要和困难是如此广泛地存在于国内社会和国际社会。
二零一二年三月,我应邀到布鲁明顿出席学术会议,奥氏应组织者之邀做主旨报告,讲题为“思考作为公地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新出现的全球性问题,奥氏试图以自己的理论框架分析这一问题,找寻答案。
在她眼里,气候变化是最大的一块“公地”,也是一项全球公害物品(public bad):一则无人能够置身事外,二则所有人倾向于不采取代价高昂的行动以避免负外部性。由于气候变化是一块全球公地,大多数建议和主张都跟“全球性解决办法”有关,例如:实行封顶以降低排放总量,推行购买碳排放;对温室气体排放一视同仁地征税;制定政策,不至于“鼓励”那些其历史排放已“造成”问题的国家。这些选择,各有各理,相互抵消,持续的争论可能使问题更为严重。的确,现实需要人们在全球层次上采取个别的和集体的行动,但如何往前走,存在大量悬而未决的问题。气候变化不光是全球温室效应,而且还有变异、极端气候、海平面上升、海岸地区和太平洋岛屿消失等。对于传统的集体行动理论来说,若没有一个外部的政府施加要求,那些使用化石燃料的国家就不会采取行动。而达成全球性的协议被认为是唯一的出路。
奥氏以为不然,她给出的办法是多中心治理。她认为,需要把多中心治理理论运用于开发复杂和多层的政治—经济—社会体系以对付复杂、多层的生态体系。当前对生态体系治理的研究正变得在技术上更为精细,但地方性知识和地方性承诺也是有效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和国家层次上制定的政策要求采取地方和地区性的行动,付诸实行,因此,有效的路径必须是多中心治理。各种地方性单位必须进入,而不能总是等待一个全球性的解决办法!在这一问题上,人们应该发出声音,否则就是不负责任。
她的学术讲演引起了在座各位与会者的很大兴趣,众人无不认真倾听,在讨论环节提问不断。记得在回答某个问题时,她微笑着,看着对面墙上的托克维尔像说:“他在那儿听我们说话呢。”
当时会议正在进行的这间会议室,名为“托克维尔室”(Tocqueville Room)。一边的墙上,悬挂着奥氏夫妇历年所获得的各种奖项,颇为可观,但最引人注目也最有意思的,当属这位十九世纪法国思想家、《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作者托克维尔的肖像画。为什么是托克维尔?这乃是因为,托克维尔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奥斯特罗姆夫妇的学术研究。对他们来说,托克维尔的工作确立了一个学术上的“榜样”,能够为有关人类社会秩序如何构成的探究提供指引。一九八四年,工作坊建立了“托克维尔人类制度研究基金”,其宗旨是“支持制度研究以及如何修正制度以促进人类社会中的自主治理和发展”。这正是当年托克维尔考察美国民主实践时所怀抱的希望。
没想到的是,这是她生命中出席的即便不是最后一个,也是最后之一的学术活动。二零一二年六月十二日,奥氏因病辞世,享年七十八岁,数十年的学术生涯在此画上句号。(稍后,其先生文森特竟也在同月仙逝!)印第安纳大学校长沉痛地表示,这是该校“无法替代的损失”。
但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学术成就足以对得起她七十八年的生命,她的思想学术遗产已经并将继续影响和启迪后人。
她的学术进路,强调了个人的选择总是深嵌于社会和文化的情境中。这就不同于一般的理性选择论者。尽管她并不否认形式建模总体上的作用,但反对只使用模型来作为政策制定的基础,“自以为无所不知”(presumed omniscience)可以导致错误的因而有害的政策建议。而这一点,在数学模型盛行的美国社会科学的情境中尤其重要。
她的研究是“问题驱动”而非“方法驱动”的,她并不迷恋于“普遍适用模型”,而是去“理解和解释实际政治结果”。她从多次田野调查中得出的一条关键性准则是,假定有一个“最好的办法”是无益的。对于千差万别的未定状况,不可能有一个“最好的办法”。这就在思想方法上上升到了一种自由之境,否定了,也避免了找寻终极真理、找寻适用于一切问题的方法这一谬误。
因此,她走向实证、走向具体、走向情境,观察、观察、再观察,然后比较、提炼。她深入探究不同文化背景和制度背景下的众多案例,从经验现实中升华出理论来。
以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为代表的她的研究,揭示了“自主治理”的地方性机构和社会资本形式能够帮助个人超越集体行动难题,持续性地管理一些“公共池塘资源”,如地下水、渔业资源、森林和农地等。更进一步,较大范围的集体行动难题也并非无解,“公用地悲剧”不是必然的。在这一重大理论问题上,奥氏的学术工作卓有成效,树立了一个里程碑。
社会科学的一个标志性难题是社会秩序。安全、福祉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某种形式的治理和冲突的解决或至少是抑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推进了对信任和互惠在社会秩序中的作用、社会秩序中的信任与互惠、互惠的形式与规范、制度的规范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等等问题之研究。无论是地方公地还是全球公地,其文献都着重于制度如何提供信息和降低交易费用;行为体都依赖于互惠以产生激励;信用对于介入讨价还价和规则制定的行为体是关键性资源。
用一句话来说,她对于我们理解制度与合作做出了重要理论贡献。朝闻道,夕死可矣。
无疑,布鲁明顿学派的机制依托是政治理论与政策分析工作坊。这工作坊是奥斯特罗姆夫妇一手创办起来的,是留给学术和政策分析的一份持久的遗产。在四十年的时间里,夫妇二人与数百位研究生、访问学者以及资浅或资深的同事合作,共同探究学问,卓然自成一家,形成了“布鲁明顿学派”。据现任所长迈克尔·麦吉尼斯告知,奥氏夫妇没有生育孩子,这工作坊就是他们的孩子!为了它的成长,夫妇二人甚至从每年的工资收入中拿出相当一部分,用于工作坊的运作之需。
麦吉尼斯所长与我谈毕,引我去同层的另一边,指给我看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办公室,门原本就开着,小小的一间,朴实无华,就这么平常,与在当今国内常看到的情形迥异,但不平常可能正是从平常中来的吧?这是二零一二年三月间的事。现在,大师已去,而这份事业和精神在延续。
4.技能大师劳模工作室汇报材料 篇四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技能大师工作室”自创建以来受到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就“技能大师工作室”运行情况做简要报告,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7月8日晚,2013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发布,晋煤集团首次荣登世界500强,位列第435位。
在煤炭市场疲软,煤炭企业利润下降的大背景下,晋煤集团能够取得如此成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岗位操作序列、专业技术序列和管理序列”三大序列人才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培养。也由此打造了一支爱岗敬业、技艺精湛、具有专门技能,善于解决现场问题的规模庞大的岗位技能人才队伍。2011年,集团公司创建了技能大师工作室—“晨光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一名劳模,工作室负责人,我和我的团队也是在三大序列人才培养中成长起来的,企业是技术大师成长的摇篮。如今,“劳模工作室”也正在对技能人才培养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技能大师是技能操作人员的拔尖人才,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技能大师成长通常具有较长的周期,对他们的培养必须是长期持续、层次性、递进式的,不存在一蹴(cu)而就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技能大师的成才与培养离不开生产实践,必须是现场----课堂结合式的,实践性培养应占技能人才的主要部分,没有长期基层的培养锻炼,也不可能成长为技能大师。因此企业是技术大师成长的摇篮。通过三大序列管理使技能大师,形成技能人才队伍的“塔尖”发挥生产经营中其他人才所不能发挥的特殊作用。技能大师工作室,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下面我就“劳模工作室”创建以来的工作情况作简要报告,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劳模工作室”基本概况
“劳模工作室”于2011年12月份开始正式运行,主要开展输变电、设备运行、主辅运输、主提升、矿井电气维修等专业方面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现场攻关和经验交流等工作。工作室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全国煤炭系统创新技术能手”“山西省劳动模范”张晨光的名字命名,“劳模工作室”成员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全国煤炭系统特级劳动模范:焦海峰此外,还有“山西青年岗位能手” 王琨“集团公司技术能手”、李会平,成庄矿“十大杰出青年”“晋煤集团成庄矿标兵”连永强等五名工作人员。2011年12月份正式运行,2012年5月,“技能大师工作室”被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013年6月被评为煤炭行业
“煤炭行业大师工作室” 2014年2月被全国能源化学工会评为“劳模创新工作室”
“劳模工作室”,在关怀中诞生成长
在晋煤集团,岗位操作序列人员占员工总数的80%以上。集团公司转型跨越发展对人才的渴求,公司领导层对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人人可成才,识人看德才”的成才观,以及不断完善技能人才工作机制,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等一系列有效举措,都为操作序列人员的成长成才提供了肥沃土壤。也为劳模工作室的成立铺平道路。
作为晋煤集团首个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攻关的重要载体,为我们的企业培训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如果,每个岗位技能员工都前进一小步,对于企业而言,那就是一大步!”
此外,集团公司王茂盛老总、矿领导多次到大师工作室指导工作。对“劳模工作室”的建设运行都给予了极大支持和帮助。在资金上,“劳模工作室”共获得资金扶持600多万,其中包括我矿给予机电设备和基础建设资金500多万元,集团公司给予建设经费100万元,国家财政资助经费10万元,为工作室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劳模工作室”主要做法及成效
“劳模工作室”创建以来,我们以建设一流培养基地,吸纳一流的师资队伍,构建一流的培养模式,培养一流的技能人才为目标,自己编制教材,制定了培训学员奖励方案和工作制度,依托局域网络搭建了“劳模工作室”网上论坛,方便学员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了培训资源共享。
1、组建教师团队,建立淘汰机制
俗话说:给别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加强员工培训,首先要有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因此,在教师的选拔上,我们坚持“优中选优,宁缺勿滥”的原则,规范“大师工作室”执教及工作人员的选拔聘用程序,从全矿选择最优秀的人才担任教师。同时,建立了一套教师淘汰机制,根据、季度、月度工作计划,细化工作室成员的岗位职责,将技能培训、小改小革、技术攻关作为工作室成员主要考核目标值,考核中“合格”(90分)以上的,以所得分数按比例兑现薪酬;考核结果为“不合格”(90分以下)的,取消工作室薪酬待遇,按所在单位工资标准发放,并退出工作室。
2、结合生产实际,编制培训教材
为提高岗位操作人员实操能力,解决培训过程中存在的理论培训多、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劳模工作室”结合煤矿安全生产实际,编写了《矿井维修电工技能实训教材》,包括矿井维修电工开关类、矿井维修电工系统类、矿井维修故障类、矿井维修电工图集类四个部分。教材精选了若干个技能实训项目。每个实训项目列有实训电路图、动作原理、接线图、电气元件介绍、元件选择和检查、线路检查、注意事项、故障分析等等。经过精心施教、准确示范和强化训练等环节,可使学员在基本原理、实际操作、工艺要求、故障检查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3、提高准入门槛,培养高尖人才
“劳模工作室”主要负责为集团公司培养矿井机电维修工方面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在学员的选拔上,我们严把入门关,并通过对学员进行文化水平测试、实操能力考核等综合考评,根据个人素质的高低分别开展中级和高级培训。中级班旨在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培训可以实现独立迅速处理开关类所有常见故障和系统类一般性故障;高级班旨在培养高尖技能人才,通过培训能够调试变频、PLC编程、逻辑电路故障判断与分析,独立完成系统类设备的调试、技术创新和攻关。
4、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效果
为了实现由理论教学向技能操作延伸,学员进入劳模工作室第一步是开展基础培训。通过对电器设备进行拆装,使学员全面熟悉掌握设备结构性能,提高设备拆卸和组装速度;第二步是学习故障处理。对设备故障点进行总结分析,通过教师设故障、学员相互设故障等趣味教学方式,调动激发学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使每个学员都能够成为现场故障排除的“多面手”;第三步是学员角色互换。学员学习一定时间后,要自己上台讲课,现场演示所学的知识。使教师随时掌握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加强技术培训;第四步是开展内部比武。坚持“有比赛才有竞争,有竞争才有提高”的理念,通过内部比赛,加快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采用层次-放射式师带徒教学模式,高一级的技术人员带低一级的技术人员,具备一定技能的师傅教会1-2个学徒,形成一带二、二带四、四带八等金字塔式教学模式;首席技师带高级技师、高
级技师带技师、技师带高级工、高级工带中级工、中级工带初级工,形成阶梯式师带徒。自开办机电培训班以来,目前已高质量培训成庄矿三批学员培训班从2011年12月开始运转,目前已高质量培训成庄矿三批学员(共528人次),集团公司三批学员(共210人),全部成为区队的技术骨干。2012年-2014年对优秀学员奖励累计241750元。
晨光工作室16名学员,在工作室经过为期两个多月的培训在“江苏淮安杯”2014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暨第三届全国煤炭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其中,16名参赛选手全部获奖:7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一等奖获奖人数占五分之一以上。
晨光工作室学员,在山西省第八届职业院校技术比武三名学员孙亮亮 王永庭分别取得第二名和秦海军第三名,的好成绩.在创新方面(拉线开关保护和EEP仿真培训平台)二项获得国家专利。
“劳模工作室”技术创新
“劳模工作室”不仅是晋煤集团首个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也承担着科技攻关、技术改造的重任。工作室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已完成矿井提升机、主排水设计、盘区皮带、猴车运行、网站建设等各类小改小革技术创新33余项,其中多项获得集团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解决多项电机技术难题和电路故障,为矿井排除各类疑难杂症,创造直接经济效益上千万元。目前,工作室充分整合高技能人才资源,在技术攻关创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
方面形成团队优势,为未来新技术开发、课题研究及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总书记在与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指出,“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让我们共同努力,加快培养一支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一流技工”队伍,更好地为建设技能强国提供人才支撑,为实现“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的目标而奋斗!
“劳模工作室”首席技师劳模工作心得体会
在教学时间上,我们通过不断的尝试,认为每月5—7天是最佳培训时间,5—7天可以掌握一个开关,一项技能,并且,短时间的培训不容易使学员产生疲倦感和厌恶感。而且,由于学员生产任务紧,脱产学习时间有限,我们探索实施了全日制实操与夜间理论培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就是在每天开展8小时实操培训之外,主动增加2个小时的晚自习,使学员每天有效学习时间达到10小时。不仅使得学员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学到实用的知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工学矛盾。特别是夜间授课,由于所培训内容都是学员岗位上迫切需要的,培训教师经验丰富,学员的求知欲强,双方面的互动,使学习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
在培训学员数量上,宁缺毋滥,每期培训以6—12个人为宜,将同等层次的学员集中起来教学,能够保证培训的整体质量。
在实操培训中,我们采用基础培训、故障处理、学员角色互换、开展内部比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现了“学习、实践、疑问、学习、应用”的教学与实操无缝对接的效果。在系统类培训中,改变以往教师在台上讲,学员在下面听的培训方式,紧密与学员岗位相结合,一切学习内容与现场进行接轨,提高学员对系统类设备的了解深度和故障处理能力,控制系统培训逐步提高了学员大型系统编程能力。
2013年我们计划推出模块化教学(或套餐式培训)。就是按工种进行分类培训,把综掘电工模块、矿井维修电工培训模块、综采维修电工模块、说明一下模块(里面包括综掘电工现场所用的设备资料、所需设备集成化后用培训包来培训。)
总之,企业的“劳模工作室”要借鉴国内好的 “大师工作室”建设过程中优秀的地方,同时更走好属于自己的特色道路,这样才能不断推进企业“大师工作室”的建设步伐,提升岗位操作员工的素质,打造“蓝领精英”团队,进而为企业加速转型跨越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5.大师工作室陶瓷设计宣传策划书 篇五
活动目的:宣传大师工作坊的陶瓷
活动背景:我们学校学生与台湾学生在台湾大师的指导下共同制作的陶瓷饰品 活动内容:1:播放宣传视频。
拍摄制作陶瓷制作过程,作品展示的视频,投放在学校门口的显示屏上。建筑技术馆的显示屏上。
2:制作海报
海报要凸显陶瓷这个主题。标注时间和地点。(800*1200)5张 打印海报张贴在学校里的人员容易聚集的地方二食堂门口,教育超市门口,林荫大道,教三楼门口和图书馆门口
3:发布文案
在学校的微信公众号上发布这次活动的文案介绍我们学校的大师工作室,放上我们的陶瓷作品。
4:发起投票
在微信里放一些这些人员的作品,发起投票选出大家最喜欢的一个作品。然后给予奖金和小礼品奖励。
5:举办展览
时间:10月15日-10月18日 地点:图书馆一层
举办陶瓷展览。工作人员身穿印有“大师工作室”和地址的字样。工作人员可以在校门口举牌引路。
在林荫大道上悬挂横幅,上面标明展览的举办时间和地点。
在横幅旁边放上升空气球吸引学生的注意。
举办展览时DV录制视频刻成光盘活动后分发给来看展览的同学。
6:贴吧宣传 在学校的贴吧上发帖做宣传。里面详细介绍一下大师工作室。介绍里面的成员。介绍陶瓷工艺品对人类生活品位的的影响。放上拍摄的作品制作过程的视频。
7:开设讲座
6.大师工作室协议书 篇六
第一条 为进一步发挥高技能人才在科技创新、技术攻关、传承技艺中的积极作用,营造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根据《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大政发〔2011〕46号)有关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大连市技能大师工作室(以下简称大师工作室),是指由高技能人才领办,依托在我市登记注册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院校、科研院所、职业培训机构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开展技能培训、研修、攻关、交流活动的工作团队。
第三条 大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大师工作室选拔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相关政策的研究制定工作。
第四条 大师工作室应主要从事以下工作:
(一)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形成技术创新团队,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实施技术改造和技能创新,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先进操作法,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二)开展技术交流和研讨活动,加快高技能人才集聚,为技术研修、创新、教学改革等提供交流平台。
(三)开展带高徒、传绝技活动,以技能大师为项目(工种)带头人,多渠道为企业及社会培养技能骨干,年均培养8个以上青年技术技能骨干。
(四)承担政府和社会委托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师资培训任务。
第五条 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应获得过国家及省、市级技能人才或技术人才方面的荣誉称号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高技能人才:
(一)有重大技术发明或者重大技术革新成果,创造出同行业公认的先进操作法,明显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在企业技术改造、引进和技术攻关中,掌握关键技术、解决重大技术难题。
(三)对科技成果进行试验、应用、推广,直至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具有较高实用价值。
(四)具有绝招绝技并可以大力推广或在拯救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取得明显实效。
(五)在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第六条 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 的原则,按以下程序开展大师工作室选拔工作:
(一)组织推荐。参加大师工作室选拔的单位,通过单位自荐,经单位所在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初审后,在规定时间内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报送以下申报材料:
1.《大连市技能大师工作室申报表》一式4份(详见附件),可登录大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下载;
2.申请报告。包括工作室所依托的单位情况、申报工作室职业(工种)、工作室领办人情况、工作室基本条件、工作室成立的可行性论证报告、所在单位对工作室的支持措施,以及工作室成立后的工作计划目标等。
3.申报单位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文件以及组织机构代码证等有关证件。
4.证明材料。包括大师工作室领办人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技术成果证明及获奖证书等。
(二)集中评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组织有关技术专家和相关工作人员按照审阅材料、考察现场、集中评议、实名表决等程序,提出大师工作室候选名单。
(三)命名授匾。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候选名单在大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进行为期7天的公示,对公示无异议的单位,授予“大连市技能大师工作室”牌匾;对大连市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授予“大连市技能大师”称号。
第七条
对大师工作室市政府将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对经市职业技能鉴定管理机构备案后自主开发职业资格类或专项职业能力类培训项目的大师工作室,根据项目开发要求和工作量情况,市政府将给予不超过5万元的开发经费支持。对取得国家及省、市级技术创新成果的大师工作室,市政府将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1万元奖励。对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大师工作室,市政府将按有关要求和规定标准给予补贴。上述补贴和奖励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
第八条 大师工作室每2年选拔一次。已获得“大连市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的,两年后经考核合格,继续保留称号,并获得相应补贴。第九条 大师工作室团队成员中的高技能人才,可优先受聘兼职技工院校指导教师。
第十条 企业要有在职人员担任大师工作室负责人。退休人员领办大师工作室的,薪酬由企业和退休人员协商确定。所聘用的退休人员必须能坚持正常工作,年龄不超过70周岁。
第十一条 建立大师工作室评估制度。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定期对享受我市有关政策的大师工作室运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将取消“大连市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收回“大连市技能大师工作室”牌匾,是国家级或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将不再享受我市大师工作室的有关政策:
(一)申请设立的单位被注销或撤销的;
(二)领办人调离原工作单位,且无符合要求的人员接替领办的;
(三)领办人或大师工作室因违法违纪行为或者重大过失,给国家、集体、他人造成重大损失和严重后果的。
第十二条 各有关单位要为大师工作室提供必要支持,充分发挥大师工作室在本行业、本地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第十三条 各有关单位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规范使用政府补助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资金安全。相关人员徇私舞弊的,一经发现,将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 大师工作室应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实现规范化运作。已获得国家或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的,经核实有关证明材料后,可享受我市大师工作室的有关政策。大师工作室每年1月31日前将上年总结及当年计划报大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备案。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大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7.大师工作室协议书 篇七
赖声强是经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评审认可的上海市西餐西点行业第一位技能大师。市人保局不久前发出的有关通知要求,2015年本市将建立25个上海市技能大师工作室,旨在“选拔领军高技能人才……开展培训、研修、攻关、交流等活动”。业内人士称,此次本市西餐西点业首位技能大师工作室走进校园,意味着中职专业教育与西餐西点行业在产学研方面进一步加强了协作与互动。通过工作室的运作,学校西餐烹饪专业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将得到全面充实与提升。赖声强在揭牌仪式上表示,他将亲自指导市二轻校西餐烹饪专业的师生进行西式菜点的研发,帮助师生提高专业能力,同时还将引领企业文化进入校园,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与职业紧密挂钩,为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搭建平台。赖声强还满怀信心地表示,三年的职校生届时走上工作岗位就能用,不必接受酒店的二次培训。
据悉,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学校西餐烹饪专业两年级目前共有学生1 0 6名 , 他们离毕业还有1年多时间;本市高星级酒店西餐、西点岗位的空缺数现为130个。眼下,上海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本人在教育和就业方面,考高中、上大学依旧是当然首选,尽管在这条道上已是千军万马,文凭泛滥,用人单位对大学文凭的重视程度早已大不如从前,而高星级酒店急需的、经过专业职业教育的“科班生”却明显供给不足,社会招聘人员又鱼龙混杂,质量很不稳定,难以满足需求。二轻校烹饪专业教学部主任王芳介绍说,职校西餐烹饪专业毕业生初入职场起薪约为每月3000多元, 一般3年左右晋升主管,薪酬即为每月6000多元。不难想像,高质量的中职校“科班生”在该行业不乏用武之地。
赖声强是上海第一家外资管理酒店——华亭喜来登的首批中方厨师长之一,先后赴德国和美国培训,曾获上海烹饪协会评选的“新中国60年上海餐饮技术精英”称号。多年来,他携手上海多家著名酒店的首席厨师,编写了《名厨看家菜:西菜集萃》、《海上西厨房》、《中西融合菜苑》、《西餐教室——牛肉篇》、《西餐教室——肉类篇》、《西餐教室——海鲜篇》等颇具中国特色与上海特色的西菜烹饪图书。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专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连续七届十四年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学校立足现代服务业,贴近时代,培养商贸旅游类、信息技术类、财经类、社会公共事务类、艺术设计类人才。其中,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技能”为教学理念的西餐烹饪专业,是该校重点建设的专业。
8.大师工作室协议书 篇八
关键词:蜀绣;人才培养;工作室
四川成都是蜀绣的故乡,早在汉末三国时,蜀绣就已经驰名天下,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如今的蜀绣行业迫切需要质量优、素质强、艺术设计水平高的技能型人才。在2010年,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与“郝淑萍蜀绣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联合,开始合作培养人才,申报开设了服装设计专业(蜀绣方向),并于2011年6月揭牌了“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技艺传习所”——四川省内首个专为蜀绣设立的传承研习机构。此举标志着现代高职教育与传统蜀绣的进一步融合,并为培养既有蜀绣传统技艺又有现代设计创作能力的高职高专层次的蜀绣专门人才,促进蜀绣技艺传承和产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和契机。学院特聘已从事蜀绣四十余年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蜀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郝淑萍为客座教授,学院服装设计专业(蜀绣方向)学术带头人,采用师徒式教学形式,将蜀绣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心手相传。
一、共建“大师工作室”
学院建立了“郝淑萍大师工作室”、“尹嘉伟大师工作室”。蜀绣“大师工作室”的特色在于搭建了一个仿真平台,使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完成了由学校向社会的过渡。
1.学院提供专项资金和教学空间,配备必要的基础设施,选派具有专业指导能力的专职实训教学辅助人员进驻其中,管理监督蜀绣工作室的日常运作。
2.相关行业企业提供和配备符合“蜀绣”培养目标的专门设备和耗材,并按照蜀绣工艺的实际创作流程,设计和布置蜀绣仿真工作室,选派知名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进驻,协助和参与学院教学和实训。
3.学院对服装设计专业(蜀绣方向)的优秀学员和家庭贫困学生在奖学金助学金评定时给予一定倾斜,设立“郝淑萍基金”,尝试订单式培养,为蜀绣专业学生优先提供就业岗位。
二、联合开发课程
根据“蜀绣”线法平顺光亮、针脚整齐、施针严谨、掺色柔和、车拧自如、劲气生动、虚实得体的特点,学院对蜀绣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设计。联合企业知名工艺美术大师与专职教师共同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参与教学。将“传承、技能、创新”融为一体,通过思维训练和技能训练使学生最终达到蜀绣行业工作岗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
1.与企业联手开发课程。学院针对“蜀绣”岗位的终端需求,以工作室为平台,联合企业开发特色课程并改革教学内容,融团队教学、校企合作教学、企业项目教学于一体。具体有:采取“教学进现场,项目入课堂”的形式,实现教学场所与工作现场合为一体;请工艺美术大师、能工巧匠进课堂,专业教师入企业,使教师和“师傅”角色融于一身;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练、做中获”,突出能力培养。在实际教学中,知名工艺美术大师们通过鲜活的案例,狠练学生基本功和刺绣重要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示范教学。如绣制作品时,绣花线分的次数越多,绣制过程就越烦琐,绣品也就越细腻,价值就越高。在授课时,着重对学生教授蜀绣专业相关的概念和技法,边示范边授艺,飞针走线,言传身教,将蜀绣针法技艺心手相传。
2.设定课程核心目标。学院服装设计专业(蜀绣方向)以“学生主体、就业导向、企业参与、素质同步”为指导,按照课程体系的要求,一年级通学专业基础,并初步接触蜀绣刺绣工艺基础若干课程。如写刺绣基础、素描基础、白描基础、色彩基础、蜀绣画稿基础等;二年级工艺教学实践,进入工作室,进行绣品的实际创作和技巧训练,如双面绣基础、平面构成、蜀绣设计与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蜀绣工艺史;三年级顶点提升,即能较好掌握山水、人物、绣品的装裱等。学生不仅学习刺绣知识,而且还通过学习基础素质公共课、美术鉴赏、蜀绣图案、书法基础等多种课程,加强对基础色彩、白描勾线、画稿创作的把握能力、造型能力、审美能力,完善以设计创意与表达、装饰语意、专项设计与制作的核心课程体系。
三、理论与实践并重
学生技能训练的过程,既是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也是创作绣品、创造价值的过程。知名工艺美术大师与专职教师互动,促进了学院教学与科研的改革与发展。
1.学院选拔了一批专业精通并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师担当服装设计专业(蜀绣方向)的教学重任。学院要求各专业课教师应具备“三个能力”。即教学讲义资料和实训指导书的编写能力,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与评估能力,实践动手与教学实施能力。对蜀绣方向任课教师进行了优化组合,其中既有具备多年艺术设计与管理实践经验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又有充满朝气的高学历青年教师。教师队伍做到资深专家精心“传、帮、带”,年轻教师认真“教、学、研”,建成了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工艺美术大师、能工巧匠等组成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2.聘任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担纲实训教学。学院实训教学由进驻学院的知名工艺美术大师以一幅幅刺绣作品的创作过程为切入点,在蜀绣工作室仿真环境中展开。首先是绣前准备。将蜀绣要用的材料:绣线和底料;创作蜀绣所需的工具:绣针、弯头剪刀、绷架、绷凳、绷布、搁手板、立架、绣线等准备好。其次是基本技能训练。蜀绣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其绣刺技法甚为独特,至少有100种以上精巧的针法绣技,如五彩缤纷的衣锦纹满绣、绣画合一的线条绣、精巧细腻的双面绣和晕针、纱针、点针、覆盖针等都是十分独特而精湛的技法。学生要根据蜀绣作品创作时所需的必要工序、操作方法,学会分线、劈线和穿线等。再次是熟悉绣品创作流程:设计、勾稿、上绷、勾绷、配线、刺绣、装裱、合成。在此过程中,学生要严格按照企业真实场景操作,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际创作全面结合。亲手完成一件绣品的每一个步骤,感受如何用不同的针法和绣法,恰当地表现刺绣物体的形态和特征。既可以现场观摩蜀绣工艺美术大师刺绣,又可以直接伏绷走线参与刺绣创作,真正提高技能。
四、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在“大师工作室”运作的基础上,为提升校企合作的纬度,学院与企业双方进行刺绣技术探索和研究,联合申报研究项目,建立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产、学、研相结合新模式;与学院的科研项目紧密结合,实现项目、企业、人才的集成发展。
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积极鼓励和吸纳学生进入由知名工艺美术大师和本院教师共同组成的“大师工作室”课题组,参与创作。内容包括:参与创作过程;协助或者独立完成部分蜀绣作品创作内容;参与创作项目与学生实习、毕业设计有效结合,加大蜀绣行业专家的参与度,严格规范“大师工作室”教学过程管理,提升教学质量和评价水准。在课程教材的建设上,蜀绣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我们还应加强教材建设的力度,解决教材建设滞后、缺失、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横向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模块课程结构,纵向上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确立多个发展领域。
蜀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职业教育培养体系中,是特色专业,也是一所职业院校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特色”既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也是核心价值与附加价值的统一。其中,个性与附加价值在职业学校特色专业的一个突出体现就是在职业教育大背景下学生职业素养提高的需要,并且在专业的开设,课程的开设上与其他一般服装、纺织类专业可以有差异,课程的多样性与选择性是像蜀绣这样的特色专业形成的保证。我们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学生的职业规划、学校的发展和教育的创新采取了勾勒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框架、改善课程设置、开展课程评价四大措施,以“大师工作室”为平台,探索蜀绣人才培养新模式,走上了以课程为载体的特色专业创建之路。
参考文献:
[1] 申茂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及其实现途径[J].教育文化论坛,2009,(1).
[2] 孙青,张捷.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价值评价[A].旅游学研究(第二辑)——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6.
[3] 王磊.蜀绣市场发展现状及营销策略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22).
[4] 周鼎,李丹,刘东成.“魂兮归来”——21世纪湘绣艺术设计刍议[J].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5] 周磊.地方特色艺术的差异对鲁绣与苏绣的影响[J].艺术探索,2009,(4).
9.大师工作室协议书 篇九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以下简称“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管理,确保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顺利实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技能大师是指某一行业(领域)技能拔尖、技艺精湛并具有较强创新创造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高技能人才。
本办法所指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是依据申报条件要求,经各省(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评审推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复审确定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
本办法所指项目资金包括中央财政支持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的补助资金、地方政府安排的配套资金及行业企业支持资金、自筹资金等。
第三条 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要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结合,主要围绕十大振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行业(领域)组织实施。
第四条 技能大师工作室主要依托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部分在技能含量较高的行业和大中型企业工作的高技能人才,以及部分掌握传统技能、民间绝技的技能大师建设。可建在企业或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
第五条 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主要功能是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面向企业、行业职工及相关人
员开展培训、研修、攻关、交流等活动,将技术技能革新成果和绝技绝活加以推广。
第二章 项目申报与评审
第六条 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申报单位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技能大师的条件。技能大师应当是某一行业(领域)技能拔尖、技艺精湛并具有较强创新创造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高技能人才,在带徒传技方面经验丰富,身体健康,能够承担工作室日常工作。同时,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获得中华技能大奖称号;
2.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或具有技师以上技能水平,积极开展技术技能革新,取得有一定影响的发明创造,并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3.具有一定的绝技绝活,并在积极挖掘和传承传统工艺上作出较大贡献。
(二)依托企业建立工作室,企业应当具备的条件:
有符合条件的技能大师;技能人才比较密集;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技能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使用和激励政策制度;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交流等方面的费用不低于50%,能够为技能大师工作室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以及包括场所、设备在内的必要工作条件。
(三)依托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应当具备的条件:
有符合条件的技能大师;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了一系列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能够为技能大师工作室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以及
包括场所、设备在内的必要的工作条件。
第七条 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评审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下发工作通知,明确申报条件、名额及有关要求。
(二)地方评审推荐。各省(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严格审核把关,按照名额、条件要求评审确定项目候选单位,并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报送有关材料,包括:
1.省(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关于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评审结果报告。
2.项目候选单位提交的相关材料:
(1)技能大师工作室申报表。
(2)申报报告。申报技能大师工作室职业(工种)、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的必要性和现有优势、技能大师简介、技能大师工作室计划目标等。
(3)技能大师工作室所依托的企业或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有关情况说明。包括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交流等方面的费用不低于50%的证明材料,能够为技能大师工作室提供资金支持以及场所、设备等工作条件的情况说明。
(4)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文件以及组织机构代码证的复印件。
(5)技能大师候选人的身份证、中华技能大奖或全国技术能手获奖证书及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
(三)部门组织复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对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候选单位进行复审,确定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单位。
第三章 项目资金使用范围
第八条 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培训用品购置、技能交流推广等费用。地方政府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对技能大师工作室技术技能创新研发等活动给予补助,所需资金从地方政府安排的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行业、企业或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为工作室提供办公场所、实训设备等必要的工作条件,并安排技能大师带徒津贴、研究(攻关)项目补贴以及日常工作经费等。
第九条 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单位要做好以下项目资金管理工作:
(一)严格实行项目管理,完善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
(二)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单位要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安全和效益。
第四章 项目产出与评估
第十条 技能大师工作室应形成以下项目产出:
(一)技能大师工作室具备固定的场所和必要的工作条件,定期开展活动;
(二)建立完善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办法,规范运作;
(三)通过传、帮、带,使技艺技能得到传承,年均为企业或社会培养8个以上青年技术技能骨干;
(四)将创新成果、绝技绝活、具有特色的生产操作法及时总结推广。
(五)积极开展技术革新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第十一条 各省(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要加强对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单位的日常指导和管理,健全考核、检查和监督制度,定期对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设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估,对项目运行存在的问题要限期整改,并将有关情况及时报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
第十二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会同财政部,定期对技能大师工作室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并按照项目产出要求,对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分阶段评估。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三条 各省(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及细则。
第十四条 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资金的拨付、使用、管理和监督等,要严格按照财政部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10.大师工作室协议书 篇十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大师工作室
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师资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专任教师数量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总数为8.66万人,而2013年,我国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总数已达到43.66万人,其增长速度惊人;
2.专任教师队伍的职称和学历结构不断优化,有力地支撑了我国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教学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3.通过外出培训、赴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专任教师的技术技能能力得到了稳步提升,据统计,2002年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总量为1.87万人,2013年该数量已达15.98万人;
4.兼职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有效地加强了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促进校企之间建立了深度的合作关系。
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目标,在这一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除了要突出职教性、彰显高教性、凸显行业性[1],还要满足新时代的要求:专业性、开放性、终身性、国际性等[2]。虽然高职教育经过近年的大变革、大发展,整体而言,教师的数量和素质水平已经大幅度提升,但是面对新的要求,高职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教师的选拔、聘用制度不健全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缺少独立的教师资格标准,而一直沿用本科院校的高校教师资格标准,但是众所周知,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存在很大不同,造成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专业化进程的迟滞,出现了行业中有技术技能的人才由于学历的教师无法进入高校任教,而满足任职条件的多为学历层次较高却缺乏技术技能的高校应届毕业生。
(二)高职院校教师社会地位、工资待遇不高
与高等教育中的本科教育相比,高职院校教师在工资待遇、社会地位、住房环境等方面普遍偏低,造成了教师队伍流失率较高、稳定性较差。
(三)教师的培养、培训体系不够完善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招聘的新进教师大多数为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其本身缺乏职业教育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必须要通过入职之后的培养、培训进行快速提升,但是目前来说我国缺乏培养高职师资的专门机构,只能通过高职院校内部对新进教师进行的入职培训、每年寒暑假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针对专业骨干教师进行的国家级和省级培训项目进行提升,因此整体上来说提升速度较慢,不得不说已经成为了制约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瓶颈。
(四)部分专业的教师职称评审标准和职业岗位要求相背离
当前,我国大部分省份一直沿用普通高校职称评审体系开展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审工作,显然是不大合理的,尤其是对一些重技术技能的专业就有失偏颇。以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为例,该专业对教师本身的厨艺水平、教学水平要求相当高,但是大多数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教师在学术论文的撰写和纵向课题的申报上存在短板,造成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以烹调技能见长的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较少,反而以饮食文化为研究方向在职称评审中更具优势,因此容易将高职骨干教师的发展方向引向学术研究,而非在高职教育中更加重要的技术技能积累、社会服务能力等。
三、以大师工作室为载体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分析
(一)完善教师选拔聘用制度
高职院校虽属于高等教育系列,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其与高等教育中的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的方式、过程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不同,那么在选拔、聘用教师时,教育主管部门的评定标准或者门槛也应有所区分,需花大力气研究制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
(二)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地位待遇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岗位绩效工作制度,以弘扬“工匠精神”为契机,大力表彰在职业教育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争取产生较大的社会反响,从根本上切实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职业尊严感和工资待遇水平。唯有如此,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入到职业教育建设中,形成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保证职业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三)创设三个培训平台,提升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
以行业、企业为平台,专业教师应该深入行业和企业第一线,了解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秉持为行业、企业服务的办学特色,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一些高等职业院校青年教师比例偏高,但是中青年教师中缺乏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经验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数量较多,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专业技能,往往教学中理论性、学科性和系统性较强,却淡化了职业性、实用性以及专业针对性。以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为例,为了提升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素质,学院可以为每位专业教师建立专属的实践活动档案,教师必须带着在日常专业和课程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走进行业、企业,在实践中寻找答案。
以专业建设为平台,专业建设包含的内涵十分广泛,包括专业理念的形成、具体专业建设环节设计、教学内容的建设以及专业特色的最终形成,需要每一位专业教师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且在建设中体验、提升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
以社会服务为平台,激励所有专业教师积极地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完成从教书匠到教学研究者的转变,再从教学研究者蜕变成双师素质突出的专家型高职教师,掌握最新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及时充实、更新、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达到行业、企业技术标准的职业能力。
(四)建立独立的高等职业院校职称评审制度
针对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特点和业务导向,制定并执行独立的、与本科教育有区别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师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实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分类评审制度[3]。针对烹调工艺与营养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可以制定两套职称评审途径,将师资队伍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以饮食文化为研究方向的学术研究型队伍,另一类为以专业技术技能资格、行业企业影响力为考核标准的实践操作型教师,提升专业技术技能在职称评审中的重要性,避免将高职骨干教师的注意力和专业努力方向均引向学术论文和纵向课题的研究上。
四、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不容小觑的地位。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水准的专业师资队伍。但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的庞大工程,必须把握其基础性、系统性、战略性、持续等必须从特点,从制度建设层面出发,进行全盘考虑、统筹规划,最终形成合力[4]。唯有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在企业中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建松.提高质量: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着力点[J].教育研究,2012(01).
[2]邵建东,徐珍珍.现代职教体系下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诉求、问题与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6(100).
[3]林宇.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5(01).
[4]虞钢.行业性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12(23).
【大师工作室协议书】推荐阅读:
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06-19
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福建政策07-23
哲学大师名言08-13
外汇培训大师讲义09-13
星云大师舍得读书笔记06-24
数学备课大师 sx07-17
《怪物大师》读后感08-26
纪实摄影大师语录10-14
《潜意识大师》 文档10-23
大师的故事3个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