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作文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4-06-10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作文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精选13篇)

1.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作文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篇一

征地拆迁难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临港开发区国土房管局 陈 皑

一、我区征地拆迁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我区在港、城、园统筹发展进程中,全区各级干部群众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城区的面貌日新月异,工业园区建设突飞猛进,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取得了累累硕果,广大群众有目共睹。2010年完成了宜宾港志城作业区3976亩土地的征地工作。及时提供志城作业区急需用地交付港口公司使用,为宜宾港安全渡汛和年底开港抢得了时间。突击完成了烟草基地、民政仓库、车辆检测中心、临港大道一期(顾湾路)、宜南路路面工程整治等一批项目征地拆迁工作。2010年共计拆迁房屋678户,拆迁房屋面积12.7万平方米,安置征地农转非人员1300余人,完成征地拆迁补偿面积5128亩(其中,港口用地1609亩,商住用地107亩,基础设施建设用地440亩,机关团体用地138亩,产业园区及储备土地2834亩);兑付征地补偿资金3.5亿元。2011年以来,我区正在实施中心组团、临港大道二期、轻工产品专业市场、宜南快速通道拓宽、纺织业用地、“金川电子”搬迁、产业园区用地、沙坪村四社危房拆迁、宜宾港志城作业区危房拆迁、“志城家园”补征地、专用设备制造用地、长途汽车客运站、临港医院等13个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和处理项目涉及的历史遗留问题。截至10月底,我区已完成轻工产品专业市场、美顺达印务、麦加乐食品、医药商贸、“志城家园”补征地、专用设备制造用地、长途汽车客运站7个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并基本完成临港大道二期、宜南快速通道拓宽、沙坪村四社危房3个项目征地拆迁工作,征地面积3554亩。目前,“龙顺小区”即将竣工,“志城家园”、“河湾苑小区”已开工建设。

二、我区征地拆迁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被征地拆迁户集中反映补偿标准偏低。总体上看,我区的征地补偿标准在全市是较高的,但是一些被征地拆迁户利益期望值不断膨胀,面对政府不断增加的补偿标准,仍然向政府提出超乎常规的补偿要求,政府无法也不可能满足其要求。特别是对同一地类判断标准、丈量方式不一样,对经济林木、青苗判断标准不一样,造成部分被征地农户在补偿上的不统一、不均衡。

(二)失地农民享受的保障性政策滞后。土地是农民赖于生存的基础,失去土地后,有些农民生计、生活成了问题,形成了“生活难、就业难、入保难”。近年来,新城区农民土地基本上被征用,成了失地农民,但对失地农民安置保障政策滞后。

(三)被征地拆迁人思想认识存在偏差。被拆迁人希望通过征地拆迁使原有财产增值,有的甚至搞突击加层、突击装修、突击种植;也有一些被拆迁户存在持久战心理,认为拖到最后实施主体会妥协,补偿金额会上调;还有部分被拆迁人缺乏法律意识,对征地拆迁工作存在偏见,过分强调个人利益,不按法律程序进行维权活动,采取过激行为阻挠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

(四)舆论引导失当,放大“强拆”问题的严重性。在征地拆迁工作中,正确的舆论导向可以为征地拆迁工作提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也能纠正拆迁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反之则不仅阻碍工作进程,而且还会影响大局,激化矛盾。特别是对强制拆迁的报道,一些媒体缺乏对整个事件的客观了解,没有坚持从维护大局和稳定的社会责任出发,一味地迎合大众群体同情弱者的心理,对拆迁户大肆渲染,失去了理性分析和自主判断能力。媒体的过度聚焦和非理性报道,将群众与政府对立起来,激化了干群矛盾。作为拆迁工作执行者的政府与法院被舆论完全孤立,失去了应有的公信力,不仅提高了执法成本,同时也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难于调动。当前,各地的征地拆迁工作都是政府主导,老百姓是被拆迁人。虽然征地拆迁安置依法依规进行,但是被拆迁户对征地拆迁程序的运行没有控制权,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从这一层面上讲,拆迁人扮演了相对强者角色,而老百姓属弱势群体,拆迁人与被拆迁人两个主体之间形成了不平等关系。基于此,群众主动参与征地拆迁工作的积极性很难调动。一旦有抵触情绪,征地拆迁工作很容易受阻。

(六)相关部门配合协调不够,难于形成合力。征地拆迁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通力合作。我区征地拆迁工作大部分由国土牵头负责,相关部门在做农户思想工作、威慑执法等工作上配合协调不够,导致工作被动。特别是没有很好地发挥村级组织的重要作用,甚至有的干部与被拆迁户因种种关系在做反面工作,与政府背道而驰。

三、新形势下对我区征地拆迁工作的思考

(一)切实抓好城乡规划,从源头上防止不当拆迁。一是科学制定规划,严格执行规划。制定规划要立足当前,面向未来,要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多方比较,反复论证,增强科学性,使其跟得上时代发展潮流,经得起历史检验。规划一经确定,具有法律效力,必须不折不扣地严格执行,任何人不得随意变更或“朝令夕改”。在确定房屋拆迁规模时,要根据本区的财力、物力的实际状况和城市建设的实际需要,量力而行,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拆迁纠纷。二是加大查处力度。对违章建筑、违法建筑、乱搭乱建行为要加大查处力度,严格规划和土地审批制度,严厉打击土地私下交易行为,重点打击对在征地拆迁公告后突击加层、突击装修、突击种植等行为。

(二)完善政策,统一标准,切实保护群众的切身利益。一是进一步完善和充实征地拆迁文件政策。涉及征地拆迁的《征地管理办法》、《基准地价》、《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办法》等文件政策,应根据当前征地拆迁的实际情况,该调整的调整,该完善的完善,该细化的细化,努力形成一套操作性强、补偿标准切合实际、有利于征地拆迁工作的文件政策体系,以保障征地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征地拆迁单位,在征地拆迁丈量评估、安置补偿等问题上要统一标准,一视同仁,不能乱开口子,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不徇私情,不给那些不依法征地拆迁的被拆迁户获得不当利益,以维护大多数被拆迁户的切身利益。

(三)正确引导媒体的舆论导向。媒体既负有宣传和维护公民权利的职责,也负有化解社会矛盾和引导公众向善向美的重任。因此,在面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时,媒体应当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冷静全面地把事件的来龙去脉予以报道,不能偏听偏信,不能为追求自身效应盲目炒作、煽情甚至参与其中,以免对社会公众产生误导,推动事情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不利于矛盾纠纷的解决。通过媒体做好法制宣传、政策解释和化解矛盾等工作,在切实维护好群众利益,解决好群众实际困难的同时,引导公民适当降低对原有财产增值的期望值,充分做好协调沟通工作,争取群众对合法征地拆迁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四)整合力量,建设一支有责任心、战斗力的征地拆迁队伍。一是建立灵活高效的征地拆迁工作组织体系。在管委会的领导下,国土牵头,抽调财政、监审、规建、公安、执法、社事、镇(街道)等部门得力人员,成立征地拆迁工作组,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好基层乡村干部与群众的“纽带”作用,利用他们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制定科学严谨的工作程序和工作制度,建立丈量测算、补偿资金的审核拨付“一站式”服务,形成各有关单位密切配合的工作体系。二是加强学习,讲究方法,提高征地拆迁队伍综合素质。征地拆迁政策强,要赢得被拆迁人理解、配合和支持,工作人员必须熟悉我区的征地拆迁法规,并把它原原本本地宣传到群众中,善于与群众沟通,善于在宣传、组织和发动群众中,让群众充分拥有对征地拆迁的知情权、监督权,让群众懂得如何运用政策维护好自身合法权益,从而达到支持政府征地拆迁工作的目的。同时,组织征地拆迁工作人员到外市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五)加大依法强制征地拆迁的力度。对提出无理要求,漫无要价,工作人员多次反复做工作无效的被征地拆迁户,建议选择典型,在程序合法、补偿到位的情况下,依法实施强制征地拆迁,以打开征地拆迁工作的被动局面。

(六)创新征地拆迁新模式。目前,各地征地拆迁往往都是先发公告,后做被征地拆迁户的思想工作,最后签订协议,这种程序最大的弊端在于所有矛盾纠纷都暴露在拆迁公告之后,政府的“单方”意愿往往不被征地拆迁群众理解和接受。一是工程项目逐步推行听证会制度,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将城乡建设与群众意愿紧密结合起来;二是积极尝试“先安置后拆迁”的工作模式,改变过去先拆迁后安置的弊端;三是借鉴外县市“模拟拆迁”的新方式,按照“成熟一块、拆迁一块”的原则逐步铺开,实现“要我拆”向“我要拆”的根本转变。

2.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作文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篇二

从教学实践来看,目前中职学生英语厌学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很多中职学生身上正能量较少,失败之后很多负面情绪就会显现出来,影响到了生活、学习、交友等很多方面,学习成绩往往是受到影响最大的。有一部分学生,仅仅凭个人的感兴趣程度去学习英语,对于感兴趣的内容或心情好的时候就集中精力去学;情绪不好、课文内容枯燥的时候就提不起一点精神,学习成绩忽高忽低。

2.思想品质不过关,意志力较薄弱。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多数中职学生面对英语学习时,选择的是逃避,甚至是放弃。他们在其他方面往往也表现出意志力较差,做事不够坚持等情况。

3.学习方法不正确。很多中职学生学习方法不正确,加之缺乏正确的指导与辅导,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都处于相对混乱状态。英语学习方面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甚至简单的单词识记都只能依靠死记硬背,学习方法不灵活。

4.性格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很多中职学生在初中甚至小学阶段学习成绩较差,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同学的嘲笑,很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不敢面对学习,再加上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叛逆等因素,为日后的学习、成长埋下了隐患。

5.不端正的学习态度。学习态度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与质量。端正的学习态度往往会带来好的学习成绩。英语学习也是如此,许多中职学生英语成绩较差,部分学生受社会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员蛊惑,在学校混日子,往往浪费大好青春时光虚度年华。他们抱着混的态度,混课堂、混考试、混毕业证,成为学困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面对目前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笔者认为要在各方面付出很多努力做出很多尝试,甚至屡经失败之后才能实现他们学习、成长的转型,才能实现其人生的华丽转身。教师的努力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特别是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让他们发自内心的愿意平等和教师沟通相处

尊重别人既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和学生沟通的很好的途径,也是赢得他们好感的有力武器。很多中职学生英语水平低,作为教师应该一视同仁,不要以简单的好和坏来区分学生。只有你真诚、真心对待他们,他们才会打开心扉和你交流,才会融入你设置的教学情境当中。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的第一项任务不是去教学而是去和学生沟通,使自己和学生之间没有距离,抛开教师应该高高在上的传统师生关系。所以在我的课堂上,我总是关注全班每一个学生,必要时可以开一些小小的玩笑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让每一个学生感到自由、尊重、平等、放松,只有这样才能顺利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二、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要靠提高学生的兴趣来调动

教师应该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与安排。在英语教材中有一篇是关于Travel的对话。旅游是学生很熟悉也很感兴趣的话题,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话题。我在课前利用网络查找了很多有趣的旅游景点及相关趣闻、图片,在课堂上我甚至让学生自己用手机上网搜索一些有关旅游的图片、注意事项、交际用语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Could you tell me the way to...?turn left,traffic accident,crossing,tourist,zoo,The Great Wall,The White House等都是学生自己查找并总结出来的本课重点。课堂上,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已经被明显调动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有效努力之后,有些学生的兴趣转向了英语学习,这时候教师更需要注意去引导、去保护、去调动学生的兴趣。又如教材中有一篇关于饮食与健康的,由于这篇文章谈到的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有关简单医学常识的话题。课堂上,我运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展开讨论: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diet?Which kind of food do you like best?How to lose weight?等,学生在讨论时都说得热火朝天,兴趣、积极性自然就被调动起来了。后来,学生在讲台上展示分组讨论成果时更是台上、台下、学生、教师打成一片。

三、树立自信心,保持积极性的延续,再次加大鼓励

树立自信心,从我的第一节课上就开始了。我告诉学生自信心的重要性: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自己都不信任自己,还会有谁相信你。我让他们时刻记住:困难并不可怕,问题总比办法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才会有进步。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会碰到学生问:“张老师,我也记不住单词啊,背完就忘,它认识我,我不认识它。”在这个时候,教师的鼓励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会和学生一起寻找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讲授英语国家交际会话原则,教给他们记忆单词的简单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去解决学习当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坚定他们坚持走下去的信心。自信心的树立与否是学好英语的关键,也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关键。

四、让学生始终有获得成功的体验,让他们有存在感、成功感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有步骤的教学,时刻注意学生的识记程度、理解程度、知识掌握程度。另外,他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取得的小小成绩我们都应该及时表扬、肯定,使学生获得成功感。给学生布置合适的课后练习、课下作业,即使是简单的朗读课文、完成会话、课堂提问,我也会格外注重平时课堂表现较差的或不太积极的学生。我要让他们有被重视的感觉,有成功的体验,进而由内心萌发出学习的愿望。

3.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作文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篇三

近年来,由于普通高校持续扩招。社会上形成了普高热,致使中等职业教育受到了较大冲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对其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然而,中等职业教育滞后以及中职学生素质较低与国家对技能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加强对中职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切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生产者和服务者,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学生管理工作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笔者在分析中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找准问题,采取措施,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的管理方法,希望与大家共享。

一、问题分析

搞好学生管理,首先应对管理对象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分析和了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多年来,笔者经常深入各职业学校调查研究,对学生特点进行了具体分析和归纳,发现他们存在几个共性问题。

1、学习基础差。受近几年普高热的影响,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生源质量上有所下降。以信阳商校为例,近几年的生源状况是,学生入校时中招考试成绩在200分以上的不足二分之一,在300分以上的不足五分之一,而400分以上的则很少。这些学生大多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较差,看不到自己的前途,厌倦学习。大部分学生迫于父母的压力才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校知识、技能的传授,也给学生管理带来诸多的困难。

2、思想素质差。主要原因是:学生大都是80后或90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居多,在家里备受宠爱,因而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任性、骄横、懒惰、好逸恶劳等不良习惯。思想上不思进取,生活上习惯攀比,大多虚荣、好面子。仍以信阳商校为例,近几年招收的学生中农村留守少年占80%,他们几乎是在祖父母、外祖父母身边长大的。另外的20%是城市学生,他们大多来自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父爱母爱的缺失使他们在家中找不到归宿感,于是就到社会上或网络上寻找寄托或刺激。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结交了一些社会闲散青年,染上不良习气,打架斗殴、抽烟喝酒、谈恋爱等现象时有发生。

3、心理素质差。一部分学生因学习成绩差,经常受到教师和同学的歧视,很容易产生自卑感,缺乏上进动力,性格偏执、多疑,不愿向别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也不愿与同学正常交往;父母的娇生惯养又导致他们心理脆弱,对挫折的承受力差,在困难面前总是悲观失望、不知所措,等等。

上述问题导致了中职学生难以形成完善的性格,难以满足学习职业技能的需要。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应担负起对他们进行教育培养的责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因势利导、扬长避短。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有用人才。

二、管理对策

笔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新形势、新情况,结合中职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遵循学生管理的一般规律,通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出了一套加强对中职学生管理的措施与对策。

1、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学生正面引导。思想政治工作是搞好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只有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把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各职业学校要在搞好新生入学教育的同时,经常举办法制教育讲座、德育教育讲座、成就生专题报告等活动,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如,2008年信阳商校安排教师给学生举办《心灵的旅程》、《地震凝聚中国力量》等励志讲座,使他们懂得奉献、懂得感恩,激励他们立志、成才,从而回报社会、回报人民。

2、抓好规章制度建设,加强学生管理规范化。一要根据中职学生实际,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关于实行封闭管理的有关规定》、《双休日学生请假登记制度》、《学校与学生家长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学生胸卡佩戴的管理制度》、《寝室安全卫生及就寝的管理制度》、《学生操行评定制度的有关规定》,等等。二要认真搞好新生军训。把军训与学生的日常管理结合起来。三要搞好规章制度的量化管理。每天由主管校长带队,由学生管理人员及部分班主任组成检查组对学生的起床、早读、就餐、上课、自习、就寝、卫生、安全等方面进行检查,并及时通报结果。以此作为学生操行考核依据,并作为评定三好学生和发放奖学金的基本条件之一。

3、抓好组织建设,发挥共青团核心作用。学校要以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为核心。以学生素质培养和拓展为着力点,以真诚为学生服务为出发点,努力发挥共青团组织在广大学生中的作用。首先,要不断加强团组织建设,深化团员意识教育活动。根据《团员证管理暂行条例》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团员一学年“两登记一注册制度”,严格团员组织管理程序。其次,要以活动促教育,全面提高团员整体素质。充分利用业余党校和团校两大阵地,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通过认真组织周一升旗仪式、国旗下发言、学习雷锋月、文明礼貌月、尊师重教月、遵纪守法月,举办征文比赛、歌咏比赛、书法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以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4、抓好班主任选拔培养工作,加强学生管理。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学校规章制度、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主要实施者,他们处在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对学生管理工作至关重要。要做好班主任的选拔和培养工作,把那些事业心强、素质高、能够独当一面的能人选拔到班主任队伍中来;要积极支持和保障班主任工作;要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督导和检查;要搞好班主任工作的量化考核和评比。班主任量化考核内容一般由两部分组成:所带班级的量化考核情况,班主任本人完成各项任务情况。考核结果每周一公布。每月一评比。每学期的考核结果作为评定优秀班主任的依据。每学期、每学年的量化考核结果计人工作档案,作为职称评定与晋级的重要依据之一。

5、抓好干部选拔培训,加强对学生有效管理。学生会干部是来自学生中的优秀者,他们更容易发现学生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他们直接参与学生管理,会成为学校管理的左膀右臂。首先,要把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选拔到学生会中来。其次,要加强对新选学生会干部的教育和培养,使其胜任工作。第三,制定学生会工作规范,依据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直接参与日常考勤、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检查;组织学生开展校内外各种文艺、体育和公益活动。如组织新春晚会、篮球、乒乓球、跳棋、拔河等比赛,建立学生文学艺术社、集邮协会等各种社团,通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兴趣促管理。第四要大力支持学生会工作,确保在有指导、有监督、可控制的状态下有效开展活动。

6、抓好校园安全防范,增强教学工作稳定性。学校要经常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和突发事件防范。组织学生干部夜查校园、加强校园治安巡逻;双休日安排学生干部在校门口值班,检查出入人员。要求学生在校内或出入校门必须佩带胸卡。防止社会闲散人员混入学校滋事。学校还要经常开展安全教育,时时提醒学生在校内的安全。一旦出现突发事件苗头,主管校长、学生干部和保卫科长要全天候监控,及时处理,确保学校稳定,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7、抓好行为习惯教育,增强教育的有效性。职业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做好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要在行为习惯上有效地进行疏导和矫正。主要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情感性原则。教师要多关心和爱护学生,对学生给与更多的理解与宽容、信任与尊重,架起师生间有效沟通与交流的情感桥梁。

(2)激励性原则。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要有信心,相信他们是可以转化的,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鼓励和表扬,从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3)主体性原则。要尊重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引导,强化他们自律、自立、自强能力,促使其具有自主意识,达到认识自我,并进行正确自我设计的“自主”境界。

(4)针对性原则。要查明引起不良行为的根源,对症下药。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只是简单说教和惩罚,不仅不能改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反而会愈加严重。

(5)及时性原则。当学生不良行为尚未形成习惯的时候,就要及时进行疏导与矫正。班主任和教师要在平时多多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一旦发现不良苗头就要及时制止并给予必要的指导,这样才能取得明显效果。

(6)疏堵结合原则。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一方面要“疏”,像大禹治水一样开沟挖渠,顺势引流,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转变行为;另一方面要“堵”,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或惩罚手段加以堵截。“疏”与“堵”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疏堵并用,使学生的不良行为向好的方面发展。

4.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作文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篇四

健全学校内部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学校内部机制的改革,树立人本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在管理方面的基本体现,也是现代科学管理的核心和本质。学校树立人本管理理念,从根本上确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内部各项管理都要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生,学校要为教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环境。用事业、感情、薪酬留住优秀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完善学校专业科的二级管理机制,在现有学校专业科二级管理的基础上,完善管理机制,各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专业科的职能。就学生工作而言,明确学生科和专业科的职责,

加强学生管理内部建设,明确学生管理的目标,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应该是多教给学生一些终身受益的东西,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他们的事新精神、人格意识等。因此,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管理目标。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对现执行的学生管理制度要加以改进,突出人性化管理特点和学生管理的服务功能。突出人性化管理特点是指现代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越来越注重学生的情感和理性的发展态势。

5.浅谈中等职业学校生源问题及对策 篇五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0-07-25 09:38:00 ] 作者:张前友 编辑:studa20

摘要:本文从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生源现状出发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中等职业学校生源问题的具体对策,探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生源;问题;对策

一、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生源质量对学校生源的影响

笔者通过平时观察和谈话得知,我校就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我意识较强,根本没有从未来职业去要求、认识自己,思想素质、行为习惯都较差,不能正确对待同学之间的矛盾,喜欢用打架的方式解决问题。另外还有经常的抽烟、赌博、沉迷于网络游戏、谈恋爱等现象。学生的种种表现和行为极大损毁了学校的声誉,从而使得招生更加困难。职校就在这种“生源差——招差生——生源差的困境中恶性循环。

(二)落后的教育观念的影响

一些人思想僵化、守旧。鄙视职业技术教育,认为只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洗礼才是受人尊重的人才,瞧不起普通劳动者。所以许多家长与学生宁愿花大价钱挤在普通高中拥挤狭窄的教室里,也不愿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而职业学校为了多招生,他们利用家长希望学生上大学的心里,高举“对口升学”的招牌。诚然对口升学是学校招生的一大亮点,可导致的结果,若没有“对口升学”学校就根本招不到生,最后步入死胡同。比如开县职业教育中心的“农学专业”在2007年以前由于“对口升学”这条路子办得很是红火,然而,自从2007年开始取消“对口升学”,该专业的生源就一落千丈。

(三)就业难导致学校可信度差

我国目前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企业招工盲目要求高学历,使许多中职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另一方面由于职业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差、生源差,从而导致办学质量差,所培养的学生无法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无法上岗。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就业时专业不对口,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安排在电子厂或机械厂等,造成社会反响差。还有部分中职毕业生是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求职中“眼高手低”。在择业时一旦达不成他们及家长的心愿,便认为是学校没有能力。甚至诋毁学校,最终不相信职校。

(四)中职学校本身存在的问题

1学校管理者思想观念陈旧,缺乏竞争意识

长期以来,部分学校领导注重严格教育教学管理,重视改善办学条件,加大教师队伍培养的力度,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却忽视了对外的宣传工作,认为“酒好不怕巷子深”,在职业学校普遍出现生源荒时还没有足够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其他职校通过各种方式打出宣传招式时,而这些学校却没有很好地宣传学校的特色和优势,致使招生被动,生源大减。

2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完全吻合。

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社会经济结构的多层次要求职业教育具有多层次性。而实际上,许多中职教育层次结构不尽合理,缺少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的准确把握,培养目标过分规范化、单一化,学校专业设置过窄,降低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难以适应经济体制的转轨,从而造成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

3师资力量不能完全满足职业教育的需要

一些职业学校教师的学历层次不高,专业不对口,部分教师由教文化课改教专业课,从教期间很少参与实践技能训练,专业知识并不扎实,知识陈旧,观念落后,不懂现代化教育手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而新引进的大学毕业生虽然专业知识扎实,但实际教学经验欠缺。此外,由于近年来学校招生难,生源差,教师对职业学校发展无信心,不安心工作,于是,人才外流现象较为严重。这种师资队伍的匮乏和不稳定是导致生源不足的又一原因。

二、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不足的对策

(一)提高对中职教育的认识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先导,也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先导。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要使大家明白我国人口多,人人都上大学是不现实的,要培养正确的人才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通过各种形式面向社会宣传“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树立新的人才观。除了加强政策宣传转变观念,我们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宣传力度,例如组织各地开展中职招生宣传。利用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的专题访谈,向社会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组织优秀毕业生进行巡回演讲,让社会各界人士明白“技能在身,百业可为”,从而增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吸引力。

(二)改革办学模式,满足市场及学生需求

长期以来,中职教育实行长学制模式。笔者认为长学制模式不利于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作出灵敏的反应;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现有经济及劳动者本人对文化基础知识的需求;不利于提高中职的教学质量;也不符合学生、家长较高层次的教育消费需求。因此,改革现有办学模式势在必行。近几年来,大部分中职学校在搞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社会人才需求基础上,大胆冲破办学方向单一,培养层次过窄的弊端,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灵活办学。重庆市开县职业教育中心的办学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该校在校学生达四千六百余人,形成了融五年制大专、中高级技工、职业高中、成人中专和中短期培训为一体的多层次办学格局。如 “2+1”模式;“3+2”模式;“1+1+1”模式。

(三)规范招生政策

每年三月至五月是职校争抢生源的高峰时间,各校纷纷利用报刊、电视、媒体宣传等手段拉拢生源,更有甚者不惜利用请初中学校领导吃饭,送慰问金给毕业生班主任等不正当手段达到争抢生源的目的。大部分职校内部出台了所谓“送一名学生,给若干奖金”的做法,鼓励初中班主任送生。这样一来,许多老师便盯上了这一笔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的好买卖。于是他们不再全身心的投入教育,最终导致学生素质跟不上。上述情况有关部门应该管管,严令禁止招生的恶性竞争,阻止回扣事件的发生,按严格的程序录取学生。

(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踏入社会后,用人单位往往不在对其进行培训,要求毕业生直接上岗。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就必须接受实践性教学,模拟各岗位的操作。作为培养学生技能水平、动手能力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职业学校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这些都必须有完善的实习基地,较强的实习设备为基础。

(五)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1“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双师型”教师是指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具备良好的行业职业态度、知识、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持有“双证”(即教师资格证、行业技能等级证)的专业教师。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条件,使“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双师型“教师除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外,在能力和素养方面还有特殊要求:一是行业职业道德。“双师型”教师除熟悉并遵守职业道德外,还要熟悉并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自觉按照行业职业道德办事。二是行业职业素质。“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三是组织管理能力。“双师型”教师要懂得企业行业管理规律,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的能力。四是协调交往能力。“双师型”教师要自觉按照竞争规律、价值规律办事,具有教强的交往协调能力。五是创新能力。“双师型”教师要善于接受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主动适应变化的新形势,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

主要参考资料

1、郝克明《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几个问题》,《教育研究》2000年9期。

2、蒋乃平《职业学校生源忧思录》,《职业与职业》1999年11期。

3、杜屏《职业中学生源困难的原因及对策》,《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4月。

4、刘春生《21世纪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天津教育报》2001年8月。

6.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作文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篇六

一、南充市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思维定式,认识受限,职教发展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蓬勃发展,但南充市中等职业教育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特别是社会上“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守着“初中―高中―大学”的人才成长模式,职教“花钱买文凭”“不规范”“没前途”是普遍的社会认识;素质差、落榜生是对多数职校生的一种偏见,甚至一些教育主管部门也存在着轻视职教的现象。由于常规的思维定式,对职教的片面认识,没有正确、正面的宣传引导,没有形成全社会关心、理解、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造成普高和职高比例明显失调。另外,国家就业准入制度得不到很好的落实也是制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企业和单位用人用工只注重学历和人力,并不注重职业技能,严重挫伤了中职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导致中等职业教育现有的办学规模与庞大的教育潜力不协调,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办学方向、招生存在混乱现象

南充市有41所中等职业学校,其中公办19所,民办22所,包括卫生类学校、技工类学校、旅游学校、外国语学校等,中职校在申办专业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只能申办本校相关的专业,但各中职校之间为了抢夺生源,想方设法超范围办学,据笔者调查,南充市旅游学校是一所以办旅游艺术类为主的学校,但近两年却大规模招收护理等卫生类专业,该校并没有合格的专业设施及实训基地,()当然也就难以培训出合格的毕业生。像这种跨专业招生的现象还很多,有的学校甚至不惜重金买学生,只管招进来,不管能否就业,这种办学理念及方向是非常混乱的,不及时制止最终会影响中职的健康发展。

(三)学校办学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相对滞后

20以前,南充市的中职校的学费及杂费完全由学生支付,年以后,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由部分学生享受助学金到全部学生享受,每年每生1500元,后来又不断改革,至底,所有中职生免除2200元/年的学费,同时还有25%的学生能享受1500元/年的助学金,学生每年只需交1000――元的学杂费(含住宿费),这样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费负担,刺激了中职校的生源增加,据市教育局官方统计,全市中职招生人数约为2万人,以来,生源稳定在2.8万人左右,但能否持久还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生源虽然增加了,学校的发展经费并没有得到长足的解决,许多学校的校区较小,硬件不足,现有设备老化,办学条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提高,难以办出特色和水平。

(四)专业设置一成不变,师资队伍参差不齐,人才培养水平不高

自大学扩招以来,随着四年后大批大学生的毕业,大量的高学历人才走向了市场,但就业趋势并不乐观,大学生普遍眼高手低,而真正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主要需求是技能型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底全国城镇从业人口中技能劳动者仅占34.9%.我市中等职业学校的部分专业设置多年不变,没有反映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所开设专业多为成本小,对实习、实训基地要求不高的专业,导致专业结构与产业、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结构不协调,而办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方法落后,与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在课程设置中,实践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偏低,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不能有效地结合,学生毕业后不能立即独立上岗,至少还需要一年左右的岗位实习时间。

另外,南充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参差不齐,男女比例失调,由于中职校没有升学压力,就业不和教师直接挂钩,到中职校的教师大多是平凡过度,缺乏激情;许多教师是直接从学校走向学校,并没有专业实践经历,既有“教师证”又有“专业技术资格证”的“双师型”教师更是严重缺乏,中职校的教师极少参加培训,对于教学是在摸索中前进,这样就导致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并不相适应,难以教育出高水平的人才。

(五)生源综合素质差,学校内部管理急需改革

当前,南充市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农村,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差,不能上高中或者是高考落榜者,无学习兴趣和进取精神,使中职校学生的整体素质较差,给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要在短短三年的在校时间内改变这种学生素质的现状也是非常困难的。生源质量的下降,给学校的毕业生质量带来负面影响,也让用人单位对职校生不信任。这种恶性循环使得职业教育的社会信誉度越来越低。另外,我市的许多职业学校由于规模小,办公机构不完善,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对于学生的管理不科学,只要安全毕业就万事大吉,根本不管是否是合格的毕业生。而这些技术水平低下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不适应,导致了学校声誉的下降,加深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低视,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加快南充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改变观念,加强学习,紧跟时代需求,树立现代职教观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要改变传统观念,端正态度,从思想上牢固树立现代职业教育观念,并努力使教师把这种观念内化为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真正推动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提出:“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它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通过学习这些法律法规,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兴教、依法治教的认识;不断转变社会观念,从而改变中等职业教育的弱势地位。

树立现代职教观,还应该适当引入市场机制,深化学校改革。当前的中等职业教育,政府仍然是投资的主渠道,作为川东北片区的南充市更是如此。四川省的部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试点的成功经验证明了这一点。成都铁路卫校、省职业技术学院的成功经验表明,政府在宏观上控制,学校根据所处位置,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自主办学,才能办出特色和水平,学生得到社会认可后,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信心,从而调动学校和教师的办学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

(二)加大扶持力度和宣传力度

1.政府应当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和宣传力度

国家、当地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宣传力度,出台相关政策,使经费得到落实和保障,前面讲到的学生助学金政策,国家必须加强对经费的监管,使专项经费落到实处,从而使中等职业学校的贫困学生生活得到保障。职业学校所在当地党委、政府也应对职业教育给予政策倾斜。例如,通过新闻媒体等形式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让职业教育进入千家万户,使社会、家长及学生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愿意送子女到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此外,政府部门还应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投资,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均衡发展。

2.学校自身要加大宣传力度

中等职业学校应通过送教下乡、招生宣传、定期召开家长会及邀请创业成功的职校生回校举办讲座等形式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近几年来,我市某卫生类学校除了通过到社区、乡镇义诊和招生宣传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宣传外,还坚持举办一年一度的毕业生双选会,吸引企事业单位的参与,对在校生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吸引生源、激励在校学生努力学习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三)创新办学模式

1.半工半读、工学结合

这种办学模式是满足农村贫困学生学习、就业欲望的一种最好方式。以来,我市多所技工类学校学生实行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既巩固了知识,又让学生学到实践技能、得到就业锻炼,获得生活费。

2.校企联合办学

校企联合办学,一是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实习条件,培养技能人才;二是创造了学生的就业环境和就业之路;三是双方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教学等方面的教育管理,直接面向企业、面对社会,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目前,企业、学生及家长反映较好,办学效果显著。

3.校校联合办学

校校联合办学,在发挥本校优势的同时借鉴他校的长处和优势共同办学,为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实用人才。目前,南充市许多中等职业学校都与本市、省内、省外的省部级重点职校及大学等联合办学,提升学生技能的同时,也提升了学历,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互补,学生毕业后全部在外推荐就业,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实训和就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是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1)政府应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实行学校自主聘用教师制度,允许学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师或技师担任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通过内“培”、外“聘”等多种途径,充实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2)加大对在职教师培训力度,增加培训经费,有规模、有规律地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养成教师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3)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中职校的教师一本教案用数年,得过且过的思想广泛存在,教学缺乏动力和创新,所以要办好中职,首先要端正教师的思想,教师不断学习才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培养出积极向上的学生。(4)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加深教与学的交流,将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中等职业教师队伍中来。同时建立和执行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习的制度,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理论应用于实践,再来教学、指导学生,以加强和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解决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紧缺的难题。

(五)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办学质量

具有规模的学校要修建专门的实训基地,规模较小的职校可以由职教中心统一组建职教园区,实行主体开办、资源共享、后勤社会化、管理法制化,可以在职教园区建立共享型的实训基地,汇集各职业学校的设备,统一使用、统一管理,改变校建实训基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格局。只有实训基地规范实用,学生的理论学习才能运用于实践,才能培养出实用性人才,满足社会需求,职教办学之路才能越走越宽,越办越好。

参考文献:

朱兴德。重点职业高中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07.

7.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作文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篇七

笔者作为职业院校的从业者, 认为职业院校学生道德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日常行为很不规范。

脱口而出的脏话, 随手而丢垃圾;一言不和就大出打手, 私自外出上网游戏者层出不穷, 私下抽烟、喝酒、赌博的大有人在, 课堂上不认真听课, 睡觉, 玩手机, 对于老师的管教麻木, 辱骂师长的事情时有发生。抢劫、结派打架, 收保护费等等违反社会治安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2、厌学率增高。

初中未毕业就能打工、赚大钱诱惑着学生、家长, 新的“读书无用论”正在兴起。导致很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通常他们来学校不到半年就渐渐对学习没有什么兴趣, 逃课现象很严重, 屡教不改。对此, 很多老师束手无策。进而, 很多的学生最后厌学进而辍学, 使失学率居高不下。

3、人生观、价值观模糊, 目标不明, 盲目崇拜、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日趋膨胀。

现在的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自以为是, 一切都以自己说了算, 不顾他人感受, 在自习课、就寝期间大声吵闹;做事不顾后果, 意气用事的现象突出。

4、社会公德意识淡化, 传统美德流失, 金钱主义充斥头脑。

学生的诚信意识正在失落, 讲哥们义气, 做了错事互相包庇隐瞒, 考试作弊不觉脸红的学生增多, 拾金不昧的学生在减少;帮父母做家务只是为了换取零花钱, 不顾家庭条件比吃讲穿, 零花钱少了就以辍学相威胁的情况常有耳闻。

5、师生关系、家校关系日益疏远冷漠, 学生、家长抵触情绪日增。

学生愿意与老师面对面交流心声的学生几乎没有, 上课时故意与教师顶撞作对的事例越来越多。更有甚者挑拨学校、教师与家长关系, 鼓动家长到校闹事。

二、职业院校道德现状的成因

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之所以出现以上的现象,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待:

1、家庭环境的影响

当前, 父母在教育子女方法上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过分溺爱。有些父母为了孩子集中精力搞好学习, 一切家务劳动全部都承包代劳, 只要孩子能够发奋努力, 考出好的学习成绩, 对孩子就有求必应。但大多数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 却忽视了品德的培养。另一种是“打骂”型。还有很多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 一定要子女在每次考试中都考好成绩, 期望他们将来能考重点大学, 可是一旦发现孩子成绩出现下滑, 轻则痛骂一顿, 重则痛打一顿。殊不知, 这样往往使孩子产生抵触心理, 更有甚者离家出走, 与社会流浪人员同流合污, 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2、学校教育的漠视

学校教育培养的目标应是德智体全面发展, 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教育是教书, 更是育人, 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而品德则为各才能之首。然而, 在职业院校的教育中, 对于德育教育的漠视则是相当普遍, 大多数院校只重视学习, 对于德育则很少重视。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如何正视困难, 解决问题, 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针对上述原因, 我们必须认清当前学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适应他们的成长特点和规律, 构建家庭、学校一体的中学生德育教育网络, 优化其成长环境, 为促进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教育对策分析

针对此种情况, 我们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来解决现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

1、从家庭入手:转变观念、爱心对话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的作用。孩子的父母以及共同生活的长辈都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教育孩子多与周围的孩子沟通, 让其快乐地生活在现实当中。

2、从学校入手:加强教育、言行结合转变德育观念, 健全德育措施

(1) 未成年人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学校, 学校的教育比家庭教育时间更更加规范且时间更久, 更长, 学校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环节, 广大学校、教师应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 及时转变观念, 加强管理, 健全德育教育的措施。

(2) 强化德育队伍, 创造实践环境

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参与者是班主任, 班主任要热爱所有的学生,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 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和学生建立和谐稳定师生关系, 营造良好的学风、班风。学校要把班主任是否尊重、信任、爱护学生作为衡量班主任工作是否称职的标准, 并指导他们正确地运用表扬、鼓励、奖励机制, 千方百计地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 发扬我国优良传统, 树立他们科学的人生观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有着灿烂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 积累了无数优良的民族传统, 作为中华民族的接班人, 必须要批判的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优良传统。在课堂教学中各学科要根据各自的教学特点, 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教育。

总之, 职业院校道德现状的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学生是我们的未来,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培养和教育, 努力提高他们道德素质, 使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的现状;形成此种现象的成因以及相应的教育对策。

8.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作文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篇八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9-0083-01

伴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以及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就业难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我校是一所地处甘肃西南的偏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中职学校,教学资源短缺,加上本地企业少规模小,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更是困难,但学生就业又是学校办学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此结合我校学生就业难的实际情况,谈谈贫困地区中职生就业难的几点思考。

一、贫困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学校教学落后于就业市场的需要

当前中职学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有这样的矛盾: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相应的工作,另一方面用人企业在大量的应聘者中找不到适用的人才,这种严重的供求矛盾表明,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的需求之间严重脱节,当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表现为:

1、课程设置专业特点不突出

当前我校各专业开设的课程基本沿用多年前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的内容,课程设置的专业特点不突出,学校对企业的用人要求缺乏调查研究,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企业所用的专业知识脱节;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课时分配表现为规范的理论传授多,鲜活的实践操作少,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足,学生难以适应企业一线生产的技能要求。

2、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我校仍然是一种学校教育体制,沿用传统的教育理念,教材内容过时,教学方法陈旧,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无法将现代企业需要的最新实用技术传授给学生;学校落后的实训条件更加满足不了学生技能操作的锻炼需求,导致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工作的能力不足。

3、就业教育的引导不足

学校教育过多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就业意识、就业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缺乏实干精神、创业精神、敬业精神,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学校对学生就业心理及就业安全教育不足,学生对就业的社会环境认识了解的很少,导致难以适应在大城市生存发展,从而影响学生的正常就业。

(二)学生对自己就业的思想认识存在不足

结合教学工作,通过对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发现我校学生的就业意向有如下特点:

1、就业意识准备不足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98%的学生毕业后的首选是就业,但是具体打算干什么没有明确的思考,并且就业信心不足。这说明在新的就业制度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不管是否面临毕业,都早早地将就业问题纳入日常考虑的范围,但缺乏积极主动地思考自己未来干什么,没有在思想上为就业做积极准备。

2、对于就业地点的选择过于狭窄

调查发现,我校95%的学生都不愿意在本地区的各类企业就业,希望到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就业,这充分显示出我校学生对于就业地点的选择是十分苛刻的。那里每年为社会所能提供的适合就业的岗位是有限的,长远来看如此苛刻的择业条件势必会增加我校学生的就业难度。

3、就业定位把握不够准确,职业期望不切实际

平均有超过80%的学生希望工资待遇平均高于1200元,对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讲,刚刚毕业月薪平均超过1200元,期望值还是偏高,略高于社会上所能提供的薪酬。大部分学生选择的岗位是生产线的管理人员,而70%的学生不期望成为蓝领一线技术工人。由此可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期望是不切合实际的,大部分中职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对自己的就业定位把握不够准确。

二、贫困地区中等职业学校促进学生就业的教育对策

(一)改进传统办学模式,努力强化学生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培养

首先,学校规划设置专业时要做细致的调查研究,预测市场对中职学生的需求方向和数量,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各岗位对员工的技能素质要求,再结合本校实际设置专业,课程设置一定要突出专业特点;其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专业指定相应的教学模块,应用现代媒体,打破时空局限,用多种途径把最先进的专业技术成果整合到教学模块中。要增加实践课教学时数,使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及时得到与实践的结合,以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要大力改进实训窒建设,装配现代化的实训设备,以满足学生实践锻炼的需求;第三,加强教师的培训,有计划的组织教师到高等院校学习或现代企业锻炼,更新他们的知识层次,转变教学观念,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把最新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j第四,加强校企合作,及时了解相关企业用人特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技能培养,通过教师到企业的实地考察、企业技术专家来校辅导、学生去企业实习等途径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的能力。

(二)大力加强就业教育,转变学生择业观念,帮助学生树立创业意识

9.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作文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篇九

创业者可能有好的技术或者创意,并且愿意承担创业风险,同时,创业者常常缺少资本,希望获得外部融资,但是他们在融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挑战。虽然我国各级出台了许多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但“融资难”仍然是制约广大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瓶颈问题。

1、为什么创业企业常常难以获得债务融资

创业企业的平均风险水平较高,即使是在创业活动相当活跃、融资渠道更为通畅的美国,新创企业的失败率也非常高。根据美国的一项长期研究:24%的创业企业在2年内失败,52%的创业企业在4年内失败,63%的创业企业在6年内失败。对于风险较高的创业企业贷款,商业银行自然要求更高的利率。但是,由于国内此前对贷款利率浮动范围的管制,使得许多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水平不能抵偿其风险,进而必然会促使商业银行远离这些高风险的中小企业贷款,转向资信较好的大型企业。创业企业的高经营风险,常常缺乏稳健的现金流、弱担保能力(缺乏担保资产),加上商业银行所强调的稳健的经营偏好,决定了创业企业通常难以获得银行的贷款。

2、为什么创业企业常常难以获得股权融资

首先,创业者和外部潜在的投资者之间常常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主要表现为:创业者通常自己更了解创意、技术或者商业模式的情况,而外部投资者并不了解。而创业者常常由于担心企业的“天机被一语道破”,不愿意过多告诉投资者相关的信息,投资者难以深入了解,这使得他们在极为有限的信息下,难以判断创业者项目的优劣。

另外在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创业团队的素质和创业企业的财务状况等方面,创业者和外部投资者之间都可能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往往会

创业点子 知知谷

导致逆向选择问题,使得创业融资市场上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其次,创业企业发展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这使得投资者常常难以判断机会的真实价值和创业者把握机会的实际能力。即使投资者愿意投资,双方也常常因对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赢利能力判断的不同而导致对企业价值评估的巨大差异,双方难以就此达成一致,投资者只好放弃投资。

3、创业融资难的其他原因

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研究表明,“按照创业环境和创业活跃程度对GEM(全球创业观察)亚洲参与国家和地区分类,中国属于创业环境差,但是创业活动较为活跃的国家”。创业环境指标中包括了金融支持和创业企业提供的金融和非金融服务的商务环境。我国创业活动活跃,创业融资需求自然大。该研究结果反映了我国创业融资需求和供给之间存在突出矛盾。

“中国的创业机会多,创业动机强,但创业能力不足,亟须通过创业教育和实践智慧的积累提高创业能力。”缺乏有经验的创业者和投资者,加上目前国内支持创业的基础设施(包括融资、服务中介、法律和信用环境等)还不健全,这些因素更进一步加重了我国创业企业融资的难度。国内相当多的创业企业自身存在治理机制不健全、财务不透明等不规范之处,这也是创业企业难以获得融资的关键原因。

4、“创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思路初步探讨

第一,创业者应当考虑能否通过自融资(包括自己出资、向亲朋好友筹集资本等)来先试探性启动项目,争取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开发出初步的产品,或者通过探测市场,初步实现创意和商业模式。在初步成功后,再去找投资者融资,这远比有个创意就到处找投资者好得多,因为实际证据远比投影在屏幕上的幻灯片更具有说服力,同时这也能够使创业项目具有更高的市场价值。

第二,创业企业家应当集中力量,争取在某一领域具有明显产品和市场优势。

第三,要争取逐步形成良好的管理团队。

第四,创业企业应努力建立诚信。

第五,要建立良好的组织和治理结构。

注意事项

10.刍议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 篇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取消对公有制经济对外贸经营权的垄断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获得外贸经营权,成为我国外贸领域一支生力军。但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中小企业大面积经营困难,中小企业融资难瓶颈问题亟待突破和解决。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一)中小企业信用水平低下

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多采用业主制和合伙制,规模偏小。同时,许多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特别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许多中小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有的甚至没有建立会计账目,资金管理较为混乱,大大降低了自身的信用度,严重削弱了其融资能力。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对部分中小企业集中地区的调查表明,50%以上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60%以上的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在3B或3B以下。另外,由于社会征信系统建设和信用信息网络系统建设的滞后,信用信息传输渠道不通畅,导致银企双方信息不对称,极大降低了中小企业的信贷满足率。

(二)缺少可供担保抵押的财产

由于银行对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抵押的偏好,一般不愿接受中小企业的流动资产抵押。而中小企业的资产结构中固定资产比例小,特别是高科技企业,无形资产占有比较高的比例,缺乏可以作为抵押的不动产,风险大,难以满足金融机构的放贷要求。中小企业在寻求担保机构担保时,由于多数担保贷款的期限在半年以内,最长不超过一年;信用担保机构基本上只对短期的流动资金贷款而不对设备投资等长期性的贷款提供担保,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另外,由于担保

1公司在自负盈亏的经营情况下往往提高担保条件,无形中限制了中小企业资金的融通,或者通过繁杂的担保手续,高昂的担保费用,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影响了融资效率。

(三)信用担保环境不完善

资料显示,目前全国虽有各类中小企业担保机构4000多家,但仍不能有效满足中小企业的担保需求,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信用担保体系的欠缺和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小企业的融资。尽管我国一些地方在尝试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但都处于初级阶段。在我国企业信用低下、中小企业融资的要素不完全时,靠中小企业自身所具有的信用担保条件,难以顺利完成融资任务。

(四)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没有完整的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导致各种所有制性质的中小企业在法律和权利上的不平等。许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中小企业特殊融资机制。如韩国的中小企业银行、日本的中小企业融资库等,这些机构一般由政府设立,并在不同程度上依靠政府资金来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而 在我国,目前还是大企业受到政府更多的重视和政策方面倾斜,中小企业得不到资金上的便利和优惠。

(五)银行信贷管理体制严格

中小企业取得银行贷款难,主要是现有条件下,中小企业贷款不能满足符合现行银行体制下贷款的各项要求。抵押难,可提供的抵押物少,抵押物的折扣率高,手续繁琐,要承受高收费;其次难找到合适的担保人。效益好的企业不愿意给无关的中小企业企业作担保,效益一般的企业,银行不允许作担保人,相互之间的担保是有名无实,仅有的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提供担保,担保费用高的难以承受。再者基层银行授权有限,办事程序手续复杂繁琐,贷款资金到手时间长,不能满足中小企业需要资金使用时间急,频率快的要求。

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一)建立与中小企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体系

对我国中小企业,央行明确要求,全国性银行要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在合理把握风险的基础上,继续加强资产存量和增量结构调整,完善信贷管理制度,简化中小企业信贷流程,建立信贷支持中小企业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因此,笔者建议:一是国有商业银行要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部,拓展面向中小企业的存贷款业务,根据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时间紧、时效强的特点,公开信贷政策,简化业务程序,对一些经营基础和财务制度计划比较好的中小企业实行综合后单项授信,在额度之内优先办理;二是合理调整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投向,突出支持地方重点小企业,使中小金融机构充分发挥支持中小企业的主渠道作用:三是适当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小型金融机构,可以建立中小企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应根据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通过各种贷款引导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健全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

一是设臵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向符合融资条件但担保资产缺乏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保证,弥补其信用不足,并为银行分担贷款风险。二是建立中小企业间互助性担保基金和民营商业性担保基金。基金按照互助、互信、互担风险的原则,向会员提供信用保证,帮助他们向银行取得短期融资。以这些机构为基础,建立省级再担保机构,开展一般再担保和强制再担保业务。担保机构与再担保机构之间约定风险承担比例,对风险性较大的项目应该实行强制性的再担保。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做好对中小企业贷后资金运用的监管工作。三是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制度。中小企业在金融机构信用等级评价体系中处较低等级,是中小企业融

资难的主要原因。成立为中小企业担保的机构是解决问题途径之一,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政府给入相应的政策资金支持,通过灵活的经营方式,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鼓励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和贷款,让担保公司和贷款金融机构形成利益共同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完善政府对中小企业资金的扶持政策

国外很多政府都十分重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为中小企业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其中财政支持政策是比较普遍的一种。从各国的实践看,财政支持的主要手段是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一般适用于所有的中小企业,而财政补贴则只对符合要求的项目,如新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项目、研究开发项目以及出口业务等。政府部门主要以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贷款援助等方式给予资金上的支持。税收优惠是国家通过降低税率、税收减免、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等优惠条件,以减轻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而财政补贴是政府通过鼓励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促进中小企业科技进步和鼓励中小企业出口等方式给予的财政援助;政府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方式有贷款担保、贷款贴息、政府直接的优惠贷款等等。建立市场条件下的政策性融资渠道,进一步改善社会集资方式要广开资金来源,积极鼓励设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和发展投资基金。专门用于中小企业的创建和发展,扶持和资助中小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创新、人员培训和开拓市场。允许和鼓励公司制中小企业进行股权融资。

(四)规范民间融资,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民间借贷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部分管理不规范和信息不透明也制约了其规范化发展。民间借贷的存在能优化资源配臵、促进多层次金融体系发展、以及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尽快能让民间资本投资从半公开走向正规化,在监督下阳光运作,通过制度创新,规范民间

11.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作文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2C-0047-04

信息技术通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其应用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和通讯技术,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等。自计算机和互联网普及以来,信息技术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学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资源共享,使得终身学习和发展成为可能,也使教师失去了知识的“霸权”地位,原有传统教学理论和教学手段已不能适应教学对象的需求,信息技术在给教学带来各种机遇和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全国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有力推动了信息技术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但很多学校及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带来的变革认识程度仍不够,教师课堂上的信息化操作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

一、存在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普遍了解缘于近年来的信息化教学要素设计大赛和各项评估指标中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视。可以说,信息化教学在职业学校的开展并不是由学校内部主动发起的教学变革,而是由于外部强大的力量推动的。学校重视硬性考核指标,教师因惯性使然,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对采用信息化教学存在抵触情绪,对信息化教学本质缺乏正确认识。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目前信息化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一)基础建设:重视硬实力忽视软实力

信息化教学基础建设的硬实力主要指硬件设备的投入,这是各类评估中比较好衡量的硬性指标,如多媒体教室数、人均计算机台数、校园网带宽等,学校也非常重视,特别是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教育投入不断加大,职业学校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教学设施基本能够满足信息化教学的要求。就笔者所在学校而言,所有教室均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网络系统覆盖全校各个功能区。但在信息化教学的软实力建设方面,各学校准备明显不足,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信息化教学的需要。从笔者所在学校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率统计看,大约70%教师经常使用多媒体设备,10%教师从未使用过。多媒体设备的用途基本上属于教学内容的呈现,将传统教学的板书转换为PPT课件,充其量还处于计算机初级应用阶段,无论是从教学理念还是教学能力方面考量均离信息化要求甚远,远没有达到信息化教学应有的水平。

(二)资源建设:重视建设忽视应用

教师使用的教学资源有四类,一是教师自制PPT课件,主要用于替代板书;二是网上收集,资源类型为动画或视频,主要用于课堂教学讲解;三是购买或定制成品,资源类型为仿真软件或模拟软件,主要用于实验或实训;四是学校自建或共建精品课程。江苏省以三批国家级改革示范校为主体成立了15个大类专业协作组,目前已建成102门课程,还有80门课程在建。后两项建设的主体是学校,资源相对丰富。按理说这些教学资源应该是教师使用最多的,如已有的102门课程,还有配套教材,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还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5个大类专业均有相应的课程资源,能坚持使用并充分发挥課程平台作用的教师基本没有,偶尔尝试使用的教师只有3人,周边同类学校也大体如此。教师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学资源大部分来源于网络,且不说质量如何,有无错误,但就教学的针对性而言,如果不进行再加工就直接使用,其效果很可能会适得其反。此外,这些资源都处于零散状态,以教师个人为中心形成数据孤岛,既没有统一的数据格式,也没有统一的支持平台,不便于信息共享,有限的资源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技术支持:重视“教”忽视“学”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先后经历了多媒体教学(组合资源,缺乏交互性和可控性)、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整合资源,交互性好,可控性强)和信息化教学阶段。前两个阶段中技术支持的重点是教师的“教”,教学理念依然是传统教学思想的延续,改变的仅仅是教学手段,信息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信息化教学的思想基础为建构主义理论,信息技术的作用也由作为教师教的支持工具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意义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用此来查询资料、搜索信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教学重点是在“学”上。信息技术成为教师设计学习环境的手段,也是帮助学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促进“学”的手段,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是其主要特征,信息在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流动也是多向的。以此对照,职业学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大多是支持“教”而非支持“学”。

二、原因分析

技术改变生活,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已不可逆转,课堂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途径,信息化教学能力将会成为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特别是自2010年教育部办公厅首次举行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以来,信息化教学得到了各级行政部门前所未有的重视,学校亦将信息化教学作为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抓手。那么,目前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目标确立功利

硬件有标准,获奖有任务。评估指标一般以硬件要求为主,获奖任务则作为单位成绩的考核指标。目标考核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对于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类大赛,特别是国家级赛事项目最后都会变成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目标考核的指标,技能大赛如此,信息化教学大赛亦是如此。学校为完成目标任务,请制作企业参与重点打造项目参赛,只有参赛教师才涉及其中,这与教育部希望通过信息化教学大赛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广泛应用的目的背道而驰。

(二)教学理念陈旧

设备易买,观念难改。信息化教学不仅是教学手段的革命更是教学理念的重建,这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一脉相承。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信息化教学,需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知识讲解者、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信息技术则是为这种转变提供支持。学生学习不再受时空限制,学习内容也可以是个性化定制。思想指导行动,如果不能把握信息化教学的本质,信息化教学就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目前,大部分教师仍然认为信息化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的改变,因此将信息化教学等同于用带电脑上课也就不足为奇了,即使使用一些仿真模拟软件也是为了“教”的方便,依然停留在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

(三)整合资源能力有限

也有部分教师切实体会到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但苦于手中教学资源不够或购买的课程教学资源又不能十分切合教师的教学所需,这也是信息化教学难以实施的重要原因之一。大部分教师不具备独立进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能力,笔者认为也没有必要,但作为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将需要的数字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江苏省职业学校以专业协作组的形式与创壹软件合作进行课程开发,现已完成的102门课程之所以教师使用较少,就是因为教师整合资源的能力有限。这个课程平台需要教师对课程所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也就是对已有资源的二次开发和再创造,以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学案例。

(四)合作共享不力

根据江苏省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标准、人才培养指导方案和各专业所对应的职业技能证书考核标準,职业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合作共建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但由于各学校不同时期需求的不一致,各自为战,重复建设,相互之间缺乏交流,已建成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现有的省级专业协作组共享成果属于共性的专业平台课程资源,个性化有特色的资源缺乏。此外,自2010年全国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举办以来,很多省级以上获奖作品都有企业参与设计与制作,获奖作品的水平逐年提高,同时因为内容是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实用性强,本来可以成为大家相互学习借鉴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但因为所谓的知识产权问题(录屏软件就可以解决),这些作品都没有能够成为我们学习的范例。

三、解决策略

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免费,从2013年起各专业学生由在校2年改为在校2.5年,这表明职业教育已走过扩展规模进入了一个以质量促发展的阶段。信息社会的标志是前所未有的知识更新速度,终身学习已经成为职业人的必须,职业教育如果仅仅满足于教会知识或教会技能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信息化教学无疑是教会学生学习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改变目前教学困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职业学校实施信息化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实现三个转变。首先是实现从重视硬件建设到重视软件建设的思想转变。从国家改革示范学校建设标准和江苏省高水平示范学校建设内涵指标中可明确看到,对信息化要求无处不在。以国家改革示范校资金分配的要求来说,中央财政投入的经费用于购置设备不得超过20%,用于教师培训的不得超过10%,其余绝大部分资金需用于课程建设和教学资源库建设。其次是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要实现从教学手段到教学理念的转变。校长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学校内涵发展的抓手是课程建设(含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才能保证课程实施的效果。教师必须认识到:信息化教学是信息社会教师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是一道必做题而不是选择题。再次是实现从助教到助学的转变,教师要进行角色转换,由“教”转变为“导”,利用信息技术主要是辅助学生的“学”,而不仅是辅助自己的“教”。

(二)加强培训,强化能力

强化三种能力,完成三项工作。本文所指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与具体的教学活动相关的能力,包括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信息化教学监控能力六大组成部分。[1]其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是目前教师急需强化提高的三种能力,也应该是现阶段培训的重点。其他如信息化教学评价与信息化教学监控能力,应借助专门开发的应用平台获得,教师只要能够熟练操作即可,且这些平台是开放的,教师可根据需要进行扩充或更换内容。如何检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呢?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每学期要求教师完成三项工作,就一个教学单元设计一份信息化教案,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录制一节信息化教学的公开课视频。对于最为困难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可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借助企业的技术优势在合作开发中进行提高。

(三)资源建设,注重实用

学校主导,企业参与。随着国家改革示范校、省高水平示范校、品牌专业等的创建,各职业学校均需要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其建设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内容建设,二是平台建设。对于内容建设,笔者认为一定要便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的DIY,也就是说课程资源一定要分解到每个任务的最小模块来进行制作,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可根据自己的需要从资源库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素材进行整合,利用教学平台及时反馈学习情况。平台建设则各校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将其纳入数字化校园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无时空限制的学习空间,但必须能够实现信息化教学所需要的评价功能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随时监控功能。

以上两部分内容的建设均需要企业的参与,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共建不仅可提高建设的水平,缩短建设周期,更重要的是还可培养一批具有开发能力的教师。特别是内容建设,不仅需要制作企业的参与,还需要提供学生就业岗位的生产或服务一线企业的参与,保证教学资源建设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具体流程如下图所示。

(四)制度保障,整体提高

面向全体,由易到难。正如各学校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视一样,政策导向是关键。人之惰性,天性使然,让教师放弃原有固化的程式去重新接受并学习一个新的范式,困难是必然的。以笔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看,制度推进是非常有效的外部措施。一是制定课堂教学规范,要求教师上课必须使用多媒体设备,从PPT课件开始,学会数字资源的整合;二是将两课评比(含文化课和专业课)、信息化大赛(两者选其一)与教师的职称晋升及年终绩效挂钩,申报初级职称需校级获奖,中级职称需市级获奖,高级职称则必须省级获奖;三是对于市赛以上获奖选手给予专项经费支持,鼓励争先创优,同时在教师聘用和课务安排上有优先选择权。通过以上措施,笔者所在学校不仅在近两年省两课评比和信息化大赛中均取得了重大突破,获奖名列全市第一,而且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有了整体提高。

信息化教学并不是单项工程,而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系统工程的一部分,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支持网络化,管理信息一体化,这只是信息化教学的显性特征,而通过信息化手段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实现精细化的教学过程管理,构建起学校人才培养监测与质量保障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信息的数据化,才是信息化教学之本质。

参考文献:

[1]李天龙.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12.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篇十二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大力扶持, 中等职业教育几经挫折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目前, 中职教育的学校数及学生数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但从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来看, 中职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难题。

首先, 对中职教育的理解仍存在偏见与误区。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社会、家长和学生本人对中职教育尚未正确理解, 尤其是受近几年普高与大学扩招的直接冲击, 中职教育更是被社会普遍轻视, 许多学生宁愿“买入”普高也不愿意“升入”职高, 从而使中职学校在招生问题上处境尴尬。客观地说, 该问题的另一来源是招生体制和中职学校本身, 因为不少职校教师、职校主管人员乃至教育主管领导对中职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全面。其次, 中职毕业生缺乏竞争力, 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由于中职毕业生学历层次较低, 专业知识不够深厚, 缺乏就业竞争力, 加之受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挤压, 在求职过程中往往不被用人单位重视。再者由于中职学校重招生宣传, 轻就业指导和培训, 从而导致中职学生在就业中缺乏正确的定位, 缺乏吃苦创业的精神和踏实敬业的作风, 结果是要么找不到岗位, 要么找到岗位很快又下岗。其三, 受社会用人导向的惯性影响。目前, 仍有不少用人单位依旧过分注重学历而忽视个体实际能力, 这种现状一时又得不到改变, 导致多数学生家长要么让孩子接受普通高等教育, 要么让孩子初中毕业直接通过“3+2”或“2+3”接受直通教育, 这样就自然而然降低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关注度。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

(一) 管理体制不够灵活, 体系建设尚不完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 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并存和共同发展, 要求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具有多元性和灵活性, 这也是许多国家举办职业教育的经验。但由于种种原因, 部分职校办学规模缩小, 学生人数在减少。学生由于文化底子薄, 听不懂, 不愿学, 三年文化课学习效果等于零, 专业技术学的也仅仅是皮毛, 学生毕业之后不受社会欢迎。在实践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条块分割严重, 在一定程度上使职业教育出现失控现象, 导致学校办学规模小、效益低、服务窄、人才流向不合理, 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宏观效益。

(二) 整体布局不够合理, 供需错位现象明显。

职校在设置专业时缺乏对人才需求的整体分析和中长期预测, 即使有简单的人才分析, 往往也只分析需求, 而不分析供给, 导致一些投资少的热门专业增长迅速, 学校往往都是为生存而开设相关专业, 重复设置严重, 部分领域人才培养相对过剩。同时, 新专业开发力度不够, 由于起步较晚, 投入有限, 加上职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思路制约了新专业的开发, 很多职校大多习惯于举办条件成熟、招生与办学相对容易的专业, 而对老专业的改造和新专业的开发缺乏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 专业建设相对滞后, 专业布局缺少规划。

由于近年来的扩招, 学校规模扩大迅速, 专业增长较快, 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相对滞后。一些学校不顾自身实际, 开设投入少、经济效益好的通用专业, 缺乏专业设置与布局的科学论证, 导致学校间的专业设置趋同。专任教师数量不足, 兼职教师数量比例较大, 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师的结构不合理, 文化课教师比重偏大的问题普遍存在;教师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 年轻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 缺乏必要的工作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 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少、文化课教师多、管理人员多的现象较为严重, 专业教师外聘现象也较为严重。

(四) 建设资源相对分散, 资源整合任重道远。

中职教育专业建设是需要强大的人力、物力资源来支撑的。但一定区域内的不少职校在资源配置、整合以及规划上, 没有清晰而统一的思路和原则, 表现出各自为政、单一凌乱、规模小、实力弱、条件差等现象;在新校区的建设规划上、在新的发展中也仍是东一块、西一块, 将来又要重新洗牌, 同时在师资、设备、专业等方面均出现较为严重的重置重复现象, 如何进行资源整合与统筹规划必然成为今后职教发展的大问题。

三、摆脱困境的几个对策

目前, 中等职业教育仍是教育体系中比较薄弱的环节, 尤其是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偏离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不仅使中职学校缺乏自己的地方特色, 而且也丧失了强有力的竞争力。因此, 必须立足区域经济的特点, 全面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一) 加强领导, 理顺体制, 稳步建设

要加强领导, 打破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型界限, 优化职业学校布局结构。一要从管理体制上, 尽快解决条块分割、行业、部门办教育的局面, 或运用政府职能, 或启动市场机制, 尽早制订地方性中职院校建设的统筹、规划指导方案。对专业类型相同或相近的中职院校, 在兴建新校区、教师队伍建设以及专业建设申报等方面, 加大统筹调控力度。不能及时进行资源统筹或整合的, 也必须提出要求, 列入规划, 为未来做准备。二要对符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求、具有人才市场前景趋势的专业, 或具有特色类型的中职院校, 给予政策及措施上的大力支持, 相反则给予政策限制。

(二) 提高地位, 引导观念, 政策支持

目前, 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态度近乎歧视, 在很多人眼里职业教育只是“二流教育”。职业教育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相称。因此, 必须改变社会普遍对职业教育不认可的观念, 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

一要在观念上引导。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及家长的宣传教育, 改变重普教、轻职教, 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 认清楚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和任务, 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二要在政策上支持。可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 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可尝试让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在升学方面的衔接, 合理疏通中职、高职、本科之间的升学通道;围绕推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教学资源互享, 让学生可在两种教育体系之间合理流动;可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改革招生制度, 使报考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的考生具有同批次录取的机会;改革和完善人事劳动和分配制度, 使技能型人才能够享有与其贡献相适应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

(三) 市场需求, 优化设置, 建专业群

中等职校的专业设置应反映社会新的职业需要, 主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迅速变化的人才市场需求。在专业内涵建设上, 打破学科壁垒, 拓宽专业口径, 按大类招生, 宽口径分流培养, 使专业在不同的方向上拓展, 形成众多范围小、易调整的专业方向。使专业既保持相对稳定, 即各自的核心基础不变, 又能够积极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一要优化专业设置。学校应当把“长短结合, 以短补长”作为走向市场的有效途径, 对需求变化小的长线主干专业, 要加强教学基础建设。对需求数量少、变化快的短线专业, 尽可能采用在内容相近大专业下开设的办法解决, 既稳定主干专业, 又兼顾其他专业, 努力做到以长求稳, 以短求活, 稳中求精, 活中求实。要深化校企合作, 资源共享, 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二要积极建设专业群。中等职校应主动适应区域内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的现实需要, 密切关注产业集群发展的动态, 适时推进专业群建设。要紧紧围绕产业链、围绕职业岗位群、围绕学科基础构建专业群, 并切实开发专业群建设的课程体系。积极构建基于专业群建设的课程体系, 适合采用“平台模块”式的模式。

(四) 加大投入, 加强指导, 重视宣传

多方筹措, 加大财政投入, 增加对中等职业教育硬件、软件投入, 提高职业学校配套设施建设。一要加强就业指导, 为学生快就业、早就业创造条件。各所职校应当建立健全就业指导中心, 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与用人单位广泛联系, 互通信息, 及时向企事业单位推荐输送毕业生。同时, 利用互联网举办人才劳动力市场, 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积极鼓励职教生自主创业,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不断拓宽职校学生就业的金光大道。二要重视职教宣传, 清除世俗对职教的偏见, 树立职教良好的形象。不断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选择优秀典型, 展示职教的丰硕成果, 让社会了解职教, 让世人高看职教, 让职校生有登台亮相的机会, 有施展才能的舞台, 以激发职校在校生刻苦向上的精神。让全社会颂扬职教事业, 关注职教事业, 使职教生源源远流长, 使职教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莉.中等职业教育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N].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2 (2) .

[2]张红洁.衡阳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中国商界, 2010 (8) .

[3]王红.浅议我省职业教育的发展[J].青海科技, 2004 (4) .

[4]罗明丽, 聂伟, 汤赛南.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略论[J].职教论坛, 2010 (5) .

13.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作文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篇十三

摘要: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逐渐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小企业融资结构、政府等多方面因素的存在,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笔者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进行了浅薄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期抛砖引玉。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原因;对策建议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逐渐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方面发挥了尤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追求规模经济和实施赶超战略使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处于“强位弱势”尴尬境地。其中中小企业所普遍面临的融资困境最为人们所诟病。它成为中小企业发展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矛盾,严重制约了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壮大。

一、小企业融资结构现状分析及其特点

(一)企业融资结构现状

据调查,在现有正规经济统计中,我国81%的中小企业认为“流动资金不能满足需求”,60.5%的则认为“没有中长期贷款”,在停产中小企业中47%是因为资金短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小企业融资主要还是依赖传统的融资机构,特别是银行资金,很难通过发行股票、债券来获得,融资渠道较为狭窄。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8月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的外源融资供应的98.7%来自银行贷款;第二,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非常困难。据统计,我国只有大约1.4%的中小企业能够获得贷款,总规模只占信贷总额的8%左右;第三,已经获取贷款利率大都在5%~8%之间。由于是期限在6~12个月的短期贷款,贷款成本偏高,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回报期长、收益多的项目。2007年,国际金融公司对中国北京、成都、顺德与温州四个地区600家私营企业融资结构进行了调查,反映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

(二)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特点

与国有大企业相比,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具有以下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在资产总值中,固定资产所占比重较低(主要以租赁或租购方式购置经营场所、设备等固定资产),融资主要用于流动资金和偿还贸易债务;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个人积蓄或家族集资,极少通过正规渠道获得银行信贷和其他的财政支持。二是资金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性商品,在它的出租或委托经营中极易受到侵蚀,成为所谓“坏账”而得不到归还,因此资金所有者或金融机构在资金融通上都普遍采取谨慎性原则,审批手续比较严格,这就先天决定了中小企业比国有大企业筹资难。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因素分析

(一)企业本身因素

中小企业信用较低可以归结以下几方面因素:一是中小企业由于资产和生产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盈利能力也比较差,从而抗风险能力差,进而偿还贷款能力容易受到削弱;二是中小企业经营场所和人员具有较强流动性,法人代表变动频繁,导致中小企业不偿还贷款 “败德成本”较低;三是除近年来发展起来少数高科技型企业外,大部分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素质较差,缺乏精通相关专业知识,不仅不能有效地管理企业,而且信用观念也比较淡薄,使得企业逃债、废债现象非常普遍,甚至通过“两本账”手段来欺骗银行,造成信贷资产流失;四是中小企业组织关系简单,缺乏可以提供担保上级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且自身资产规模不大,固定资产大多陈旧落后、变现能力较低,导致申请新贷款时抵押物严重不足,担保责任难以落实;五是企业诚信度和信在必然性。在信用风险发生以后,银行又没有有效的追收贷款的手段和方法,急于追收贷款,甚至是以不合理的手段来催收贷款,其结果是企业可能直接破产。

(三)政府努力不对称

(1)融资服务体系存在缺陷,企业获得贷款的效率低。我国当前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很多,企业如要取得一笔贷款,一般得通过国资、房管部门对抵押资产进行评估,通过公证部门对贷款进行认定,并且要办理保险手续,有的还要通过担保部门严格的抵押及反担保措施,抵押登记、评估手续极其繁杂、环节多,延长了贷款获得时间;同时各种登记和评估的费用偏高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此外,在现行的体制下,抵押登记的有效期限一般为一年,而抵押贷款期限如果超过一年(尤其是项目贷款),企业必须每年进行一次登记评估手续,不但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也使银企感到不便。

(2)政府府对国有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国有中小企业资本金特别是流动资金之所以短缺,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政府从企业收取的利税多,而拨付的资本金太少,企业有流动资金需求只能通过银行来解决;另外,国家长期以来通过“拨改贷”办法来增加对企业的投资,也加大了企业的债务负担。

(3)地方财政资金与银行信贷资金资金没有发挥合力,资金的营运效率低。对于地方中小企业企业而言,由其是国有中小企业,其外来资金来源不仅有银行信贷资金,还存在一部分财政部门扶持的项目资金,而由于财政与金融部门沟通联系少,缺乏一套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两块资金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合力。

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建议

(一)中小企业要重视自身信用建设

中小企业的自身信用建设是指企业有无意愿偿还所融资的债务或者偿还债务的能力高低,以及是否有意愿向初始投资者分配其应得的利益或者承诺。中小企业应实质性的遵从财务会计透明化,以实际行动展现自身的资信,并努力真实地得到权威资信评估体系或机构的认可与同行的赞赏,打消投资者的资信忧虑,为中小企业融资扫除最后的“瓶颈”。就企业自身而言,应该扫除企业在“契约整合”上的发展障碍,在经营上努力提升水准,规避和善用风险,求得企业的永续发展来吸引投资者,打通或拓展融资渠道。

(二)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信贷支持。应鼓励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商业银行参与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允许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依据资金供求状况自由浮动。调整信贷政策,修改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打破以企业规模、性质作为支持与否条件,支持中小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遵循公平、公证和诚信原则,逐步提高对中小企业信贷投入比重。商业银行在组织制度方面应创新,现在各国有商业银行除总行已设立中小企业信贷部外,一级银行和二级银行也设置了中小企业信贷机构,制定和执行对本地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策略。

(三)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与渠道。目前美、日等发达国家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各种以资产为担保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各类投资公司、基金组织以及大公司集团所属财务公司)的融资,中小企业可将非生产性资产作为担保从这些机构获得贷款,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我国同样可大力培育非银行金融机构,逐步完善金融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形式多样的金融产品,主要措施有:培育商业金融公司,大力发展担保信贷。进一步完善各类贷款担保机构,开展应收账款贴现融资、存货融资等融资业务,以适应中小企业抵押贷款的灵活性需要。鼓励保险公司开发更多面向中小企业的保险贷款,如保险单贷款和抵押贷款。鼓励证券公司开发以中小企业持有的证券或债券为抵押的贷款业务。尽快实现融资租赁业对内开放,允许厂商融资租赁公司低门槛准入,开展贸易信贷(即供货方以无息、分期偿还条件向小企业融资,实质是分期付款)、设备供应商提供的贸易信贷等融资业务。成立储蓄贷款协会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专门为不动产等风险较低的单项业务提供专业贷款。

(四)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一是成立或明确类似于

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的政府管理机构,统筹协调、支持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二是建立以援助中小企业为战略目标,强化其“造血功能”为宗旨,由政府财政支持为背景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政府提供财政资金,对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和创新的小额贷款给予支持,如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贷款”发放实行贴息政策;对创业者给予小额贷款和贴息支持。三是积极扶持并试办各种便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地方性民间投资公司、风险资本投资公司,专门向具有较高风险而难于从一般渠道得到投资支持的中小企业(尤其是高风险、高收益的科技型企业)提供贷款和投资,及时促进科研成果商业化。

(五)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体系

以构筑全方位体系为原则,尽快制定《中小企业担保法》《中小企业融资法》《产业投资基金法》等法律,使中小企业的各种融资渠道都有法可依,例如我国关于中小企业私募融资的法规就一直不明确,这就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途径。完善企业的法律体系是中小企业顺利发展的基本保证,是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的生存依据和操作指南。它可以引导中小企业投资的方向,保障私人投资权益,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息透明度低下。日前,中国人民银行与世界银行在东、中、西部区域的7个样本城市地区进行的调研显示,87.8%的金融机构认为,中小企业贷款比大企业贷款有更高的违约率;75.5%的金融机构认为,私人企业贷款比国有企业贷款有更高的违约率。在调研涉及的样本城市中,对中小企业贷款形成的不良资产占全部不良资产的比例高达63.9%;六是缺乏一个完善的全国范围的社会信用体系。全国范围内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的缺乏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关键原因。这种不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导致较高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和银行授信成本。而银行体系高度集中、缺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合适的中小银行,也是导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突出原因之一。

(二)银行方面的因素

上一篇:大班语言教案:父与子下一篇:班级用电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