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2025-01-29

3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精选16篇)

1.3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一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昌宁中学陈丽

一、学生情况分析:今年我教一个班,三班39人。思想基础:总的特点来讲,同学们爱学习,学生们的思想能力已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由表象向内部延伸;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学习基础:学科成绩也在不断的提高,及格率也在逐步提高。但由于学生思维维能力、认识水平、学习基础等发展不平衡,导致有些学生的物理成绩很差,历次的考试都不能及格,这就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然后,做为一名教师,应该要看到学习的积极的一面,对于消极的一面要扬长避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整个班级的物理教学成绩。

二、教材分析:

①重点难点 比热容和热量的计算、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规律、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电功率、力的概念、密度、压强、二力平衡

②各章节特点 物理知识涉及的面很广,基本概念、理论更是体现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学生要对每个部分中的知识,按知识结构进行归类、整理,形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扩展成知识面,做到基本概念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相互联系,举一反三,即要做到“书越读越厚(知识内容多)──书越读越薄(概括整理、总结)──知识越来越丰富”,这样才能在考试时思维敏捷,得心应手。

三、教学目标:

1、每一个学生能将教材中的所有实验进行熟练地操作,使他们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识的操作能力;

2、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多各种类型的计算题目,能运用多种途径进行解答;

3、学生能运用所的物理知识去解答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得到提高;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领会本科目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新教材是然不同于过去的要求,因为新教材其灵活性加强了,难度降底了,实践性变得更为明确了。教师必须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每一项要求要落到实处,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难度。

2、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不仅在传授文化知识,更注重于培养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实验,做到一个一个学生过好训练关,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练为止。

3、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不能默守陈规,应该要时时更新教学方法。本期我要继续实践好兴趣教学法,双向交流法,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让科学进入物理课堂,让新的理念武装学生头脑。使得受教育的学生:学习的观念更新,学习的内容科学,学习的方法优秀。

4、严格要求学生,练好学生扎实功底。学生虽逐步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也会学习,爱学习,但终究学生的自制力不及成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严格要求,不能放松任何一个细节的管理。做到课前有预习,课后有复习,课堂勤学习;每课必有一练,杜绝学生不做作业、少做作业,严禁学生抄袭他人作业;教育学生养成独立思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学习成为自已终身的乐趣。

5、开展好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课外活

动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狠抓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教学活动。如本期要进行野外考察、下农村进行实验调查、到工厂去进行劳动实习等。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6、加强教师自身的业务进修,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本期我在教学之余,要认真学习大学有关的物理课程,扩大自己的学识范围,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增进教学艺术。多听课,吸取他人教学之长,全期力争听课达20节以上,还要上了一堂教学观摩课。

7、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教材中有许多科学家、爱国人士、唯物论者,他们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从小就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爱科学、爱祖国等优秀品质。

2.3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二

一、教学内容及其变动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是经过修订而成的, 它包括十个单元的内容。教材的内容较以前的教材有着明显的变化。具体说来, ,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动:

( 1) 本教材将表内除法分为两个单元进行了教学, 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除法的难度, 让学生能轻松的、有时间的学习和运用表内除法。 ( 2) 将 “有余数的除法”从三年级上册移到本册进行教学, 在学生学习到表内除法后开始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 这种紧密的安排, 既让学生对之前学习的除法有着联系和巩固, 也在这种氛围下开始了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 3) 教材将 “图形与变换”单元修订为现在的 “图形的运动 ( 一) ” 单元, 其中关于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前移到二年级上册 “角的初步认识”单元, 将认识轴对称图形后移至本单元教学, 内容简单明了, 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 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基本上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 更形象、直观。 ( 4)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规定, 教材中对 “统计”的内容进行了充分修订, 具体到本册编排的内容为 “数据收集整理”, 在这个单元中, 以前的以一当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被简单的统计图表代替了, 降低了难度。 ( 5) 将教材中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后移到三年级上册进行教学, 只在本册教材中简单的介绍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简单的计算题和估算。

二、教材内容特点

本册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 知识点多, 具有着自己的某些特点, 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点:

1. 重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应用意识。在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有关解决问题教学的详细目标, 可以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教材这样的安排就正好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本册教材中, 在学生学习了基本的计算知识后, 有的题目是需要学生自己根据所给条件提出问题再解答, 并且对于提出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 只有少部分会明确提出使用加法还是减法的计算方式进行提问。教材的安排是要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试着学会自己通过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2. 表内除法分两个单元编排, 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表内除法的安排, 是在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学习过表内乘法的基础上, 紧接着安排这样的单元, 不仅是对以前知识的巩固, 还为新知识奠定了基础。本册教材中的除法学习部分是分为两个单元进行的, 学生2 - 6 的表内除法、7 - 9 的表内除法, 学生熟悉表内除法 ( 一) 后, 能解决简单的关于用除法运算的问题, 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 对于后面一个单元的学习就显得容易得多。这样的安排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 还节省了很多时间, 降低难度, 这是知识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教师的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3. 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 促进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发展。这部分教材用的主题图是游乐场的照片, 里面各种娱乐设施的移动, 就是本单元将要学习的平移和旋转。书本中出现的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环节是很多的, 比如拉一拉、做一做和剪一剪等。这些知识不仅使学生逐渐形成空间观念, 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4. 教材提供的学习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在教材中, 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主题图, 这些是与实际生活贴近的, 都是生活内容, 还包含所学数学知识的, 十个部分知识的教学都从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有所体验的实际问题来引入的。

三、有关教材的建议

1. 教材主题图的内容未考虑学生的生活差异。教材中的主题图丰富多彩, 但其实没有考虑到生活在农村的学生, 主题图中提到的游乐场、公园等等, 对于城市的教师和学生而言是可以很好的接受学习的, 但对于农村的学生, 他们接触的东西是很有限的, 对于老师而言要在这样的教材内容下引起学生的共鸣是很困难的。2.概念性的知识模糊, 缺少明确的概念。在教材中有一些知识, 在教材中没有明确的规定它到底是什么。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是讲解它所具有的特点, 概念的东西缺少了。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感受到, 但却不能准确的说出, 教材应该出现这些概括的内容, 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概念意识, 以便学生高年级抽象思维的发展。3. 教师布置作业环节困难。在本册教材中, 书本中过多的呈现图文结合的地方, 简单看起来是很能吸引学生兴趣的, 但在另一方面说明教师能够在书本上给学生布置的任务就少了。学生在课本上练习的东西少, 自然而然的会增加其他的巩固练习的任务, 这样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4. 教材的练习题有相似部分, 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培养。在教材的习题部分, 有前后题目是可以互逆的, 有些题目还很雷同, 学生完成书上的作业感觉是在重复不断的做一件事, 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感到烦躁。有部分学生在面对这样的题目时, 就会捡漏, 不计算、不思考, 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动脑思考的。

参考文献

[1]王立松.对二年级数学教材 (人教版) 的几点体会和建议[J].中小学数学 (小学版) , 2008, 03:15-17.

[2]卢江.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介绍[J].黑龙江教育 (小学版) , 2004, Z3:6-9.

[3]刘丽, 赵中华.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J.河北教育 (教学班) , 2014, 01:19-21.

3.二年级下册3月学习能力自测 篇三

二、 变biàn 一yi 变biàn, 组zǔ 成chénɡ 新xīn 字zì 并bìnɡ 组zǔ 词cí。

日:明 (明天)

目: ( ) 禾: ( ) 木: ( )

三、 选xuǎn 择zé 正zhènɡ 确què 的de 字zì 组zǔ 词cí。

元 圆 团( ) ( )旦

驾 架 书( ) ( )车

蓝 篮 ( )球 ( )天

四、 请qǐnɡ 把bǎ 下xià 列liè 词cí 语yǔ 补bǔ 充chōnɡ 完wán 整zhěnɡ。

普( )同( ) 百( )盛( )

( )( )缤纷 喜气( )( )

五、 查chá 字zì 典diǎn, 再zài 填tián 空kònɡ。

1. “粮”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再查 画。

2. “世”读音为 ,用音序查字法应查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这个字共 画。

六、 连lián 线xiàn 题tí。

春节 赛龙舟

清明 赏月

端午 扫墓

中秋 拜年

七、 照zhào 样yànɡ 子zi, 写xiě 词cí 语yǔ。

又白又胖:

绿油油:

八、 照zhào 样yànɡ 子zi, 写xiě 句jù 子zi。

例1:小明脱下旧衣裳。小明换上新衣裳。

小明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

蚕姑娘吐出丝儿来。蚕姑娘要盖新的房。

例2:母亲的爱像春天里太阳的光辉。

九、 请qǐnɡ 给ɡěi 句jù 子zi 排pái 排pɑi 队duì。

( )河岸上长着许多桃树。

( )清清的河水倒映着石桥、绿树和青山。

( )村子的前面有一条小河,河上有一座石桥。

( )春天,树上开满了红艳艳的桃花,特别引人注目。

( )月亮湾是一个美丽的村子。

十、 按àn 照zhào 课kè 文wén 内nèi 容rónɡ 填tián 空kònɡ。

1. 睡了 次的蚕姑娘,吃了几天的桑叶就爬到蚕山上结茧子了。

2. 春雨绵绵,滋润着庄稼,这真是“ 知时节, 当春乃 ” 呀!

3. 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吹着我们。我们像 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 上。

十一、 阅yuè 读dú 短duǎn 文wén, 完wán 成chénɡ 练liàn 习xí。

乌鸦学唱歌

乌鸦不明白,百灵鸟为什么能够唱出那么动听的歌来。乌鸦想:我要是能像百灵鸟那样,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那该有多好啊!

可乌鸦想了一天又一天,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只好去找百灵鸟请教,求百灵鸟帮它达到目的。

百灵鸟告诉乌鸦:“要想有一副好嗓子,唱出美妙的歌,得每天清晨起得早早的,不管春夏秋冬都要坚持练唱,这样长期不断地练下去,一定会取得成功。”

乌鸦还没听完百灵鸟的话,就快速地飞走了。

害怕困难的人,什么也不会得到。

1. 你能给文章标上节次吗?试试看。

2. 乌鸦打算向谁学习呢?

3. 文中的乌鸦想达到什么目的呢?

4. 百灵鸟为什么能唱出动听的歌呢?请用“ ”画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5. 读了这则故事,我明白了:

十二、 看kàn 图tú 写xiě 话huà, 我wǒ 最zuì 棒bànɡ。

4.一年级下册《识字》3教学反思 篇四

《识字3》是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识字课。老师在课上充分展现了识字的处理环节,做的比较到位。概括有以下几个环节:

1、带拼音认读。

2、去拼音认读。

3、打乱顺序认读。

4、交流识字的方法。

5、重点字的认读。

在整个处理环节中,教师不仅从宏观的角度交流了识字的方法,还有所侧重传递了新的识字的方法,就是——归类识字法。比如:雨字头的字、木字旁的字等等。就是说。我们不要把识字的方法当做一个过程,要把这个环节处理到位,作扎实,做实在。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不要只为教师的课堂展示服务。

还有一个环节,就是最后教师把新认的生字放在一个新的语言环境里加以巩固。这样的环节,非常有必要。应该坚持下去。

5.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例3教学设计 篇五

唐艺忠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例3及练习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掌握有序组合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组合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准备:卡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用2、4、6、8能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

学生完成,并请学生回答使用的是什么方法?(列举法)要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且不遗漏呢?(有序)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排列的相关知识,我们都知道,要想不重复、不遗漏,就得有序思考,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用我们所学的方法来解决一些组合中的问题,好吗?

(设计意图:揭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自学探究:

1、出示问题:2011年亚洲杯足球赛A组球队如下。(卡塔尔、科威特、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如果每2个队踢一场,一共要踢多少场?

师:哪位同学喜欢看足球赛?能帮助老师解释一下“每2个球队都要踢一场”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每选择两个球队都要踢一场。如: 师:哪两个球队踢前面或后面有关系吗? 生:没有。

师;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这一类问题呢? 生:(列举、连线)

师:如果将四个小图标用连线的话,可以把这四个队摆成什么样的形状呢? 生:正方形或长方形、一条直线上。

师:很好,请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它,拿出导学案并完成导学案三。

三、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1、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老师巡视并指导。

2、小组合作讨论:如果用列举法共踢几场?如果将四个小图标摆成一个正方形(长方形)怎样连线?如果将四个小图标一字排开在一条直线上怎样连线?分别又是踢了几场?

3、汇报展示: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课件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让学生上来展示并说一说是怎样连线的。共踢了几场?结果一样吗? 师:如果我们把这四个队分别用字母表示可以吗?如:A、B、C、D。生:可以。

师:为什么要用A、B、C、D来表示呢? 生:连线简单(操作简单一些)。

四个队一共踢了多少场?每2个队之间是不是都踢了一场?有遗漏的吗?

四、知识运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1、下面5个人每2个人通一次电话,一共要通多少次电话?

2、每次取2个,取出的钱共有哪几种情况?请写出来。

3、完成导学案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吗?

六、版书设计:

组合问题

A B C D 卡塔尔

科威特

中国

乌兹别克斯坦

6.3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六

知识目标:认识12个生字,认识“方”、“ネ”。技能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文。情感目标:了解文内容,知道小云把生日借给妈妈的原因。教学重难点:识字、朗读文,从故事中感悟母女间的情感。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教具准备:电子琴、生字卡片、小黑板。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喜欢音乐吗?听电子琴弹奏〈生日歌〉。

2、什么曲子?(板书:生日)

3、你的生日是哪天?怎样过的?你们听说过借生日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8就是讲了一个借生日的故事(板书:借)

4、齐读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谁给谁借生日?为什么要借生日?)

二、自主学习,读中识字。

1、请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找出生字宝宝,并借助拼音学一学。

2、指名读,你认识了哪些生字宝宝?介绍给大家(卡片出示:生字)

3、齐读生字。

三、合作学习,感悟文。

1、我们已经认识了生字宝宝,现在咱们就一起来读一读〈借生日〉这个故事。

2、给自然段标序号。

3、齐读(男生读第一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4、小云枕头边的布熊是哪来的?用自由读、分角色读的方法;图文结合学习第二自然段,说说文讲了什么?小云的妈妈真的忘了自己的生日吗?(妈妈心里只想着别人,没有想到自己。板书:妈妈小云关心)师弹生唱〈世上只有妈妈好〉送给小云的妈妈。、妈妈非常关心小云,你们的妈妈关心你吗?平时你的妈妈怎样关心你?你又怎样关心妈妈?

6、让我们看看故事中的小云是怎样做的。

7、先用“读一读”的方法学习3、4自然段(自由读、分组比赛读、指名读)

8、用“说一说”、“演一演”中的一种方法四人小组再来学习3、4自然段,要求图文结合。

9、汇报交流学习情况。(分组表演)

10、“演一演”(小组表演小云和妈妈的对话)

五、总结。小朋友们学习了借生日一后,你懂得了什么?(妈妈关心我,我也要关心妈妈。)小云做得对吗?对在哪儿?你想不想像她学习?哪你打算怎样做?下面我们再把〈生日歌〉献给所有关心别人的人们。

7.3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七

本节课是六年级下册过去式单元的复习课, 由于本单元在前一段时间已经学过, 所以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导入复习、练熟词句、交际运用、巩固提高四个阶段让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过去式的句型, 并能在实际情景中灵活运用。

教学目标

1. 基本目标

(1) 词汇:能较好的掌握本单元过去式的动词词组:took the pictures, climbed mountains...

(2) 句型:能在实际情景中灵活运用所学句型:What did you do?Where did you go?How did you go?并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2. 能力及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能够自由表达过去所做的事情, 并借此增进学生之间的友好感情。

3.本课时为单元复习课

教学准备:录音机、录音磁带、词卡、幻灯片演示。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StepⅠ:导入复习

1.Let’s chant. (五年级下册P2)

T:I often do housework on the weekend.And I usually take pictures too.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Can you ask him/her?Ask and answer one by one. (通过chant, 引出一般现在时态句子并对话练习)

2.T:Look at the phrases.Can you read them? (练习一般时态词组take the picture...)

3.T:You know, I often take the pictures on the weekend.Look!Last weekend, I tookthe picture.Is it beautiful? (拿出卡片, 领读take the pictures, took the pictures) Can you spell take?And took? (板书take, took) I often clean the windows.Last weekend, Icleaned the windows. (引导学生把所列词组用一般现在时态和过去时态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

通过一般现在时态句型的对话练习导入到过去时态知识的复习。教师运用句型Ioften take the pictures on the weekend.和Last weekend, I took the picture.的鲜明对比再次让学生一目了然的理解了过去时态的意义, 通俗易懂, 为后进生的知识掌握和大部分学生的能力提高做了有效的铺垫。

StepⅡ:练熟词句

1.T:Next, Let’s play a game.I say the verbs.You say the past tense. (通过教师说动词, 学生说动词过去式来巩固单词的过去式。)

2.T:Take out your paper.Finish the Exercises 1.Let’s check. (落实书面练习)

3.T:Let’s chant. (六年级下册P41.) Can you read them? (引出本课重点句Where did you go?What did you do?How did you go?) “

4.T:Please read and write them twice!Who’d like to write on the blackboard.a

(借学生活动板书重点句) Your handwriting is very good.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师生互动和书面练习的方式, 进一步巩固重点词句以达到熟练掌握, 并为下一阶段的交际运用作好了充分准备。

StepⅢ交际运用

1.T:Look!I took another picture on my holiday.Would you like to ask me some questions? (展示教师出去游玩的照片, 引导学生用Where?What?How?提问。)

2.T:Did you have a holiday?Please make a dialogue in pairs. (运用重点句, 做对话练习)

3.T:Just now, We reviewed and practiced the words and sentences.Next, let’s do the Exercises 2 and Exercises 3.

设计意图

教师运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启发学生主动向老师发问提问, 进而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自由对话练习。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思考的欲望, 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StepⅣ巩固提高

1.Exercises 2:Listen to the tape, write“T”or“F”。

(听录音, 判断正误) Check!

2.Exercises 3:Listen to the passage, and choose the answers.

(阅读对话, 选择正确答案) Check!

3. (板书简笔画) Look at the pictures.It’s you.Can you talk about your holiday.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write yourholiday on the paper. (看图说话, 并书面表达。) Check!

4.How many stars did you get? (课堂评价总结)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Exercises 2 and Exercises 3对学生进行了听音判断和阅读选择的训练, 培养了学生的听音判断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通过看图进行书面表达, 培养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并运用学生自我评价的方式,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StepⅥ家庭作业

1.Finish the activity book of unit 4.

2.Please write a letter about your last holiday to your friends.

设计意图

通过家庭作业的方式, 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后, 把课堂语言能力的提高延伸到生活中去, 让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

板书设计Revision Unit 4 My holiday

Where did you go?

What did you do?

How did you go?

教学反思

8.3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八

教学目标:

1.经历猜数、观察、交流等发现两个数的特殊关系及认识倒数的过程。2.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能写一个数的倒数,知道0没有倒数,1的倒数还是1。

3.在认识倒数的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倒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互为”、“倒数”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探究

1.课前带学生唱“找朋友”歌,做“找朋友”的游戏 师:生1请问你找到的朋友是谁? 生1:生2 师:生2你愿意做生1的朋友吗? 生2:愿意

师:生1和生2互为朋友。(板书互为)师:谁来理解一下这句话?

生:生1是生2的朋友,生2是生1的朋友。

师:能不能单独说生1是朋友,或者生2是朋友呢? 生:不能,只能说谁是谁的朋友。

师:类似这样的互为关系,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

生:同桌关系、邻居关系、兄弟关系……这些关系都是相互的。

师:在数学王国中是否也存在这种互为关系呢?比如…… 生:约数和倍数的关系、互质关系……

今天我们学习的倒数,也是属于这种互为关系。(板书倒数)

二、认识倒数

1.打开书57页,看书上的数形图,让学生观察每个同样颜色平行四边形中的两个数,说说发现了什么?

2.同桌讨论,教师巡视指导。3.教师介绍:

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4.让学生讨论“互为倒数”的含义。(即:其中的一个数叫做另一个数的倒数。)

5.让学生举出两个互为倒数的数,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让学生了解“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三、试一试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倒数,那怎么求一个数的倒数呢?

学生思考,同桌讨论

教师引导:观察上面互为倒数的几组数,他们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通过交流说出:互为倒数的两个分数,分子和分母的位置是颠倒的。

教师总结: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

换位置即可。

学生利用这种方法做“试一试”

四、练一练

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第二题:学生读题,说一说25分之8的含义及怎样列式,并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第三题:学生独立完成,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第四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完成,指名回答,提出问题并解答,同学评议

板书设计:

倒数 互为:……

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求倒数的方法:调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驻小 杨晓霞

2013年4月8日

《倒数》教学反思

《倒数》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进一步分析概念的环节,学生抓住“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几个字,说出了自己的理解,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在掌握概念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数学思考,体会到了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功体验。

在练习过程中,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写倒数时,用这样的形式表示“ = ”,误认为等号左边是已知条件的数据,等号右边是所求的结果数据。这时,我及时将这种写法写到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这种写法是否正确,使学生明确两个数之间不存在相等关系,而是一个推导过程,所以不能用等号连接,用箭头表示就可以了。

9.3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九

教学内容:教材第113~115页总复习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回顾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能辨认轴对称图形,正确区分平移与对称现象。

2.在操作中,体会对称、平移及旋转运动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美,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经历数据收集、记录、整理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巩固用统计表呈现数据的方法,体会调查所得数据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目标解析:

本课是总复习的第三课时,在学生对图形的运动和数据收集整理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对相关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因此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不仅在于复习巩固已有的知识,更侧重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初步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重点:

1.体会对称、平移及旋转运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正确辨认。

2.巩固用统计表呈现数据的方法,体会调查所得数据的作用。

教学难点: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及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剪刀,手工纸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图形的运动

(一)回顾整理,梳理知识。

1.关于图形的运动,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分别是怎样运动的?

2.动手剪一个对称图形,并指出它的对称轴。

3.利用手中的图形做平移和旋转运动,体会区别。

(二)动手操作,沟通联系。

1.猜一猜、想一想(1)出示:

猜一猜:按照画的痕迹去剪,打开后是什么呢?

(2)出示:

想一想:这个图形是怎样剪出来?先怎样折,再怎样剪?

(3)你会做风车吗?(让学生先说一说,再出示制作步骤)

2.剪一剪、做一做

小组四人合作,组长自己设计一个图形剪一剪,其余三人分工各选其中一种剪一剪、做一做,做完组内交流。

3.说一说,描一描

(1)在你剪的图案中,有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有,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并用彩笔描出它的对称轴。

(2)全班汇报,复习对称。(实物展台展示学生不同作品)

4.找一找,比一比

上面的活动中,你能找出平移、旋转现象吗?

(小花图既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形,也可以看成图形的平移;笑脸图既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形又可以看成图形的旋转;风车则是物体的旋转现象等。)

(三)联系生活,完善认知。1.出示:

2.上面的活动中,你能找出平移和旋转现象吗?

3.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平移和对称现象,并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平移和对称现象,发现平移和旋转的不同之处,沟通其与对称之间的联系,最后走进生活,寻找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沟通图形的变换与生活中的物体运动的关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复习数据收集整理

过渡:同学们,刚才你们有的在生活中找到对称现象,有的找到了平移现象,还有的找到了旋转现象,以你们记录的第一条为准做一项调查。

(一)收集整理数据

可以怎样收集全班同学的数据?(举手、画正字等)

(二)记录分析数据

1.根据上面调查的结果设计统计表,记录数据。

现象

对称

平移

旋转

人数

2.分析数据

(1)从统计表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2)通过这次调查,你有什么感受?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设计意图: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让学生统计本班学生在生活中找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一方面复习巩固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统计与生活息息相关,体会调查所得数据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117页练习二十二的第9题。

巩固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

2.教材第117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0题。

巩固复习近平移、旋转现象。

3.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1题。

巩固数据收集整理。

【设计意图: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在观察、判断以及整理分析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图形的运动与数据收集整理方面的知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小小设计师(机动)。

要求:

①画出一个你最喜欢的基本图形。

②根据你画的基本图形,运用平移、旋转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

③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设计的。

④集体交流,展示自己设计的图案说说设计过程。(实物投影)

10.3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十

1.学习本课生字。掌握 “浙江、杜鹃、明艳、蜿蜒 、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 ,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

2. 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 按照游览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展示洞内景色的课件及视频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回顾整理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 )跟老师一起来梳理作者的游览顺序 :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板书)

二、设疑导读,合作探究

师:外洞、孔隙、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你是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些特点的?找到后在文中标注。一会儿咱们一起交流。

生:四人为一组,在小组内交流。

师:关于外洞的特点,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

三、体会“外洞”的宽广

师:外洞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

生:洞口宽、大:“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用洞口和我们常见的桥洞做比较的方法,非常真切。

生:外洞很大,宽广而开阔:“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用数字说明,形象具体。

师:谁能把外洞的宽广给读出来?

三、体会“孔隙”的惊险

过渡:从外洞到内洞必须经过孔隙,这是一条约10米长的水道,大家看第5自然段,一起感受这段奇妙之旅。

师:哪个小组先谈谈你们的感受?

生:孔隙很小,“虽说是孔隙……船就出来”。

师:再读读这句话,还能读出孔隙有什么特点? (窄)

生:我很好奇,很紧张。“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船就慢慢移动”。

师:谁能把这种好奇、紧张的心情读出来吗? 自己练一练。

生:我觉得很惊险(眼前昏暗了……擦伤鼻子。 )

师:惊险的感觉还有谁感觉到了,再来读读?

生:感情朗读,读出害怕、危险的感觉。

师:“挤压”是什么意思? (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 (矮)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师:来,你告诉大家,这个“贴着”,“没有一处不贴着”,是怎么贴着的?(学生感受各个部位紧挨船底的感觉)

生:因为人仰卧在船里,船很窄,很小,怕碰着上方的山石,所以他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贴着船了。

师:他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好奇。

生:紧张、害怕。

师:好,我们一起读读这一句,“自以为从……”生齐读。

师:同学们,这写得多啰唆呀,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不啰唆吗?

生:因为肩背是身体比较靠上面的部位,而脚跟是身体最下面的部位,从肩背到脚跟,说明他的身体全部都靠着船了,才说了一声“行了”。

师:真的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了。还有谁来汇报?请你。

生:我要汇报“挤压”,因为人仰卧在船里,上方和左右的山石都离我很近,所以感觉就像朝我压下来,比喻孔隙非常窄、很矮。

师:所以作者才又觉得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你们现在有什么感觉? (紧张、害怕)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读“眼前昏暗了……擦伤鼻子”。

师:这一部分呀,是叶老先生的真实感受啊。正因为文章有了这些真实感受,我们读起来才能身临其境。所以,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也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才会打动人。

生:如此惊险,也说明了孔隙不但窄小还怎么样? (矮)

师:让我们再一次体验孔隙的奇妙。师引读第5自然段。

四、体会“内洞”的奇特

过渡:内洞又有怎样奇特的景色呢?

1.展示汇报 ,适时指导感情朗读。

(1)“黑”“内洞一团漆黑 , 什么也看不见……不知道有多宽广。”

(2)“奇”(奇特有趣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也很值得观赏。”

结合语言情境展开想象理解词语“蜿蜒”“变化多端”“形状各异”。

师:让我们来观赏一下洞内的景观,大家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 想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图片展示洞内的奇特景观———“彩云追月”“寿星捧仙桃”“擎天柱”“仙女帐”)

师:这些石钟乳、石笋造型奇特,名目繁多,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大自然真是奇异无比。

(3)“大”“大得多”“十来进”

师:“进”是一个量词,有一种平房分为前后几排,一排称为一进,一进大约八九米,十来进就有(100)米左右。这是作者在内洞“走了一转”才作出的判断,说得有理有据。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6、7自然段 。

3.师小结 :作者乘船出洞 ,结束了双龙洞之旅。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和神奇。

五、体会写法

1. 游完了双龙洞 , 回过头来看 , 作者介绍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 刚才,我们也有很多同学对这儿感兴趣,那作者为什么不先写这儿呢? 这样重点不是更突出吗?

2.那你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呢 ?

3.那 么 ,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写参观游记呢 ? 除了写作顺序之外,要想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心,还应该抓住什么写?

(小结写作方法 :学到这里 , 我们得到两点启示 : 第一 , 写参观游记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特点写清楚。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

六、总结课文

这节课,我们随叶圣陶先生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的奇观。我们还掌握了游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体会双龙洞的特点,以及作者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大家课后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其实大自然的美景随处可见,如果大家对溶洞很感兴趣,离咱很近的北京平谷区就有一个大溶洞,AAAA级景区, 大家可以去那亲身体验一下。

七、拓展练习(选作一题)

1.请以导游身份写出介绍金华双龙洞的导游词 。

2.你 曾经到哪里旅游过 ? 按照游览顺序写一写那里的景色,突出景物的特点。

板书设计:

9记金华的双龙洞

11.3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十一

一、教材简析:

《识字3》是本册识字单元中的第3课,是以介绍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过程为基本内容,主要是认识象形字。

二、教学目标

认识象形字,通过象形字的学习,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象形字的特点,感受祖国文字的内在美。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汉字的由来,通过字理认识象形字。

四、教法与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本课所要学习的生字是典型的构字率非常高的象形字,因此我尝试运用字理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形成初步的字理识字能力,为以后继续进行字理识字、自主识字打下基础。一年级的学生需要形象直观的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舟”的过程的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资源和文本的资源,结合字理识字,让学生充分了解“舟”字从古到今的演变过程,这样学生通过直观的方试,了解象形字的由来,对我国的汉字充满着浓厚的兴趣。

五、舟字的教学过程

(一)、图文对照,初识象形字

1、很久很久的以前,我们的祖先生活、劳动都在一起。他们看到很多的东西,遇到了很多的事情。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2、出现“船”的实物图,这是什么?

3、小组同学一起合作,把你们看到的用简单几笔画下来?

4、想想看古代人是怎样记录他们看到的东西吗?课件展示。

他们画的像吗?这些字就叫象形字,是由我们祖先用画图的方式创造出来的,是我国最早的一种造字方法。

【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要根据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进行识字教学。全国字理教学研究中心副理事长黄亢美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就必须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最主要的是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当汉字像诗像画一般出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才会印象深刻,不易遗忘。因此这个环节中我努力遵循新课程理念中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观察简化字和古代象形字、实物的相似之处,从而自主探寻字理、发现规律、认识字形、明白字义,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二)、展示汉字演变过程,再次感受不同字体汉字的演变

在教学”舟”的过程的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资源和文本的资源,结合字理识字,让学生充分了解“舟”字从古到今的演变过程。

(三)、读准字音;

重点指导读准翘舌音。

(四)、看图想象,在情境中认知

1.学习词语。看图,小船是什么?也就是小舟。

2、 认识了汉字的演变,老师要带大家去欣赏一幅祖国的山水画。(出示山水图)你喜欢哪些景物?

【设计意图】汉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当它仅作为符号单独存在时,它对学生是没有意义的,而没有意义的识记又是非常困难的。可一旦把生字放在具体的环境中,让它与生活密切的联系起来,就不仅能引起儿童的注意,还能在强化生字教学的同时,发展语言。

(五)、拓展:

「舟」字是一个部首。在「舟」部的字,都与船只有关,无论大船或小船,简陋的船或华丽的船,都是舟字部。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字理识字方法,为以后继续运用这种学习方法学习其他的象形字,并运用象形字的表义规律以一代十地学习相关的形声字打下基础,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通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识字,并在学习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从而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体现了浓厚的人文性。

12.3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十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7——11页。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旋转等现象,会利用图形的变换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

2.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利用平移、旋转、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

教具准备:

准备一些漂亮的图案,剪刀和蜡刀纸。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案。

1.(出示课文第2页的主题图)同学们,在我们伟大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人们创造了很多灿烂的文化,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人类历史的星空。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这些漂亮的图案。这些美丽的图案都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若干次的变化得来的。那么,我们已经学习过哪几种图形变化?它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点?(引导学生从特征和性质入手分析、对比)2.这些漂亮的图案是如何设计出来的?它们分别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3.汇报。

二、独立设计。

1.学习借鉴

观察第7页下面方格纸中的两幅图,它们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化得到的? 2.独立绘制

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发现很多漂亮的图案都是用简单的图形通过变换得来的。咱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出更多像这么美丽的图案。下面就来动手试一试吧!请同学们先构想一个基本图形,然后用这个基本图形在方格纸上通过各种变化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

提示设计思路:可通过平移来设计,可通过旋转来设计,也可以通过对称来设计,还可以几种方法同时使用来设计。

3.放手让学生独立设计,再进行交流。

三、巩固知识。

1.第8页3题。

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四、全课总结。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平移(图案1)学生作品1 图形的变化 对称(图案2)学生作品2 旋转(图案3)学生作品3

教学反思:

一课三有

看似简单的教学内容,平淡无奇的教学设计却在学生们张扬的个性中变得有生有色起来。这“生”与“色”缘自何方?我反思教学,归纳为“一课三有”。

教师:有思考价值的提问

———“我们已经学习过哪几种图形变化?它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点?”

价值1:简单明了的两个问题促使学生对图形的变化进行了系统回顾与梳理。平移是二下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前两课时基本没有涉及,复习回顾,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认知编码。

价值2:有对比就有鉴别,虽然平移、旋转和对称都属图形的变化,但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和性质。通过对比,促使学生同中求异,正确区分知识点,有效避免知识的混淆。

学生:有敢于质疑的精神

和谐的课堂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孩子们在课堂中不迷信教材,不盲从别人的观点。今天这节课在许多图案的分析上都存在激烈的争论。就是这些争论,最大程度地促使大家学有所思、思有所获。

争论1:铜镜中的图形到底旋转了4次还是3次?

旋转3次的同学认为图形旋转3次后就已完整形成铜镜的图案。旋转4次的同学认为旋转应由开始回到原位,所以共计4次。双方争执不下,最后我将教材“把图形旋转了4次”改为“把图形旋转了4次回到原位”才尘埃落定。

争论2:旋转与对称的争论?

铜镜是通过旋转得到的无容置疑,但也有部分学生提出质疑“铜镜也是轴对称图形,如果以下面这条直线为对称轴,那么直线的两边能够完全重合。”

那么它是否也可以说是轴对称图形呢?大家依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最后判定这一说法也是正确的,在表述时只要说清哪条直线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即可。

但类似的图案再次发生争论,这次争论点在于对称是仅于图形的形状有关,还是既与形状有关,又与颜色有关。因为如果按下面的直线为对称轴,两侧的图形形状完全重合,但颜色却正好相差。这是否算轴对称图形呢?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观点。

争论3:平移与对称的争论?

花边是通过连续平移得到的,大家都表示赞同。但也有部分学生提出不同观点:花边的图案也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长方形的中垂线。通过讨论,最终大家认同了这种观点。

但类似的图案又发生了争论。这次争论点在于观察图案是否考虑边框。因为这幅图的左右两条宽的线条比中间垂直线条要粗得多。如果不考虑,那么它可以通过平移得到;如果考虑,那么它只能是轴对称图形。您认为这里的图案需要应该考虑边框吗?

反馈:有一批优秀的作品

13.3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十三

关键词:阅读课模式,有效性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 初中英语阅读的教学目的是乐于阅读, 基本养成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掌握概括大意、理解词义、预测故事情节等基本阅读方法, 基本掌握常用阅读策略, 初步形成语感。但在实践过程中阅读课要么成了枯燥, 烦闷的汉译英课, 语法课;要么就是气氛热闹但不讲究阅读策略的听说课, 游戏课。是侧重完成阅读课文中的语法教学, 还是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抓语言点, 英译汉?我在平常的教学中对阅读课模式进行了长期有效的探究和实施, 在教学实践中有意加入一些高中阅读教学的理念, 将每堂阅读课分为:读前 (Pre-reading) , 读中 (while-reading) , 读后 (after-reading) 。从教学的结果来看, 效果比较好, 不仅增强了阅读理解教学的有效性, 参与性, 而且突出了教师的主体创造性, 克服了教学过程中的机械操练, 学生的阅读兴趣写作能力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现以其中一篇 (Project English八年级下unit 7 Cooking is fun Section C) 为载体, 谈谈如何实施有效的阅读教学。

一、阅读前pre-reading

教师需要对即将进行的阅读进行有效的铺垫和引导, 使学生对本课的背景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

1. warm up:

enjoy the song。欣赏一首欢快的韩语关于食品的歌曲, 朗朗上口的旋律, 便于学生跟唱, 烘托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阅读课的导入方式有许多。可以是:头脑风暴式、竞赛式、背景铺垫式、分享经历式、预测式、多媒体导入式等。但无论哪一种, 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切合自己本堂课的教学并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导入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热身。

2. listening:

听短文判断正误, 完成教材2 work alone的教学 (此篇听力文章是有关西方的就餐习俗) 。此篇听力本是阅读后的内容, 我在上课时将它提前放在此, 是因为发现材料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听力能力, 也能对即将学到的文章作一个有力的铺垫。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整合改编教材, 做到不受教材的限制, 以学生为主体, 整合教材, 让教材更加适合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收获。

二、阅读中:while-listening

在这一阶段要注重过程, 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应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侧重学生阅读技巧和阅读策略的培养, 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设置任务时要由易及难, 引导学生进行由略到细的阅读。这一阶段主要是理解课文, 主要的步骤为:1.粗略地阅读全篇, 掌握大意梗概。2.通过跳读抓细节, 找主题句, 猜词义。3.详细、逐行反复阅读课文, 通过选择、True/False判断来检查学生对文章细节的理解。4.找出段落、重点和疑点, 掌握全部内容。用Yes/No和Wh问题、短文填空等形式检查学生阅读情况。5.从所读内容中获取知识受到启发,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针对性地解决语言点。

三、阅读后:Post—reading

如果说前面的阅读前, 阅读中是输入过程, 那这一环节就是输出的过程。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对文章进行复述、改写、续写、仿写等形式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如在本课中我设计了一个仿写的题目:Table manners in China。为了扫清学生仿写的障碍, 我先进行了:Guessing game:Is it polite or impolite?让学生们就中国的餐桌礼仪中哪些是有礼貌的, 哪些是不礼貌的行为进行讨论。然后再让学生来仿写。目的是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阅读中学到的技巧来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14.3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十四

(2)小红也带1元钱,正好买了两样东西,分别是()和()。

(3)小方用1元买1枝笔,应找回多少钱?

(4)小军付了1元,找回7角,他买的是()。

3、34元

48元

(1)小明买一件上衣,全部付十元的钱,他最少要付()张十元。

(2)小青带的钱正好够买一条裤子,他最多带了()张十元。

(3)小芳买一条裤子付的都是20元,她最少要付()张20元。

4、(1)买一副手套和一顶帽子要付多少钱?

(2)一副手套比一件衣服便宜多少钱?

(3)妈妈付了60元,买一件衣服,应找回多少钱?

(4)小军买了一顶帽子,营业员找给他3元,小军付了多少钱?

(5)小红买一个娃娃,付了50元,找回5元,一个娃娃多少元?

(6)小芳付出30元,找回7元,他买的什么?

15.3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十五

教学目标:1、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

2、掌握求倒数的方法,能熟练的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重点:正确理解倒数的意义及“互为”的含义。

难点:正确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设计:

一、游戏引入

出示文字:找一找下面文字的构成规律。

吞——吴

由——甲

呆——杏

土——干

1、学生分组讨论,找出文字的构成规律。

得出:文字的上学两部分位置发生了调换构成了新字。

2、根据得出规律填数。

——()

——()

——()

引导出“倒数”这个名字。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倒数”看看它们有什么奥秘。

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探究新知

1、教学倒数的意义。

先计算,再观察,看看得数有什么特点?

×=

×=

×2=

得出结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倒数”。

(注)1、“乘积是1”指的是相乘关系,并且积只能是1.2、“两个数”指的是只有两个数。

3、“互为倒数”说明这两个数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缺一不可,不能孤立的说某一个数是倒数,必须说清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

举例说明:因为×=1,所以和互为倒数,就是的倒数是,的倒数是。

让学生举例说一些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并说说互为倒数的两个有什么特点?

2、讨论: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0×任何数)≠1.3、说一说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分子、分母交换位置(×=1),所以的倒数。

练习:的倒数是()的倒数是()

小结: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三、质疑再探

怎样求整数、小数、带分数的倒数?

通过练习解答1、5的倒数是:()。

2、0.4的倒数是:()。

3、2的倒数是:()。

通过让学生思考、交流讨论等得出:。求整数、小数、带分数的倒数就是将这些数转化成真分数或假分数,然后将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四、运用拓展1、3的倒数是:()。1的倒数是:()。

2、0.5的倒数是:()。1.25的倒数是:()

3、()的倒数是:,()的倒数是:0.2。

4、的倒数是(),()没有倒数。

5、因为+=1,所以与互为倒数对吗?

6、因为3××=1,所以3与与互为倒数对吗?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

六、本课小结

16.3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十六

1.学会“罐”等8个生字, 会写“股”等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品读课文精彩词句, 积累语言。

3.初步感受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 初步体验泉水欢快、急切的心情。

【教学流程】

一、渲染情境, 歌曲导入

1.师:小朋友们, 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曲, 好吗? (大屏幕播放课文插图, 配上歌曲《泉水叮咚》。学生边听边思考用一个词来形容看到的泉水。)

2.师:这节课, 我们一起去感受泉水的美。请看老师书写课文的题目。 (学生齐读课题, 试着读出词语的节奏美。)

3. 学习“泉”字。

评析: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 开课即运用情景导入是语文课堂落实“三维目标”的第一步。运用课件直观介绍泉水是为下文想象说话铺路。板书课题即进行写字练习, 符合低段学生的学习特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了解任务, 读顺课文

1.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天的学习任务。谁完成得好, 会得到一份惊喜哦!快打开学习单, 看看第一个学习任务是什么吧。 (课件出示学习任务一:1.我会读准学习单上的词语: 清脆石缝水池瓦罐 杜鹃花一股清泉阳光灿烂天然水塔;2.我能把课文读通顺, 不漏字, 不加字, 读完了, 再给课文段落标上序号;3.读完课文, 我们小组一起讨论, 完成下面的填空题:泉水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流进____, 流过____, 流到____, 穿过____, 最后在____里相见。)

(学生开始独学, 然后在小组内进行对学、群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巡回指导。)

2.以小组汇报的形式交流、反馈。

汇报第一个学习任务:学习字词。预设①提醒“池”翘舌音, “脆”是平舌音;②利用课文插图理解“瓦罐”;③理解“清脆”一词。 (学生边读边想象与词语相关的情景)

评析:识字正音是读通课文的基础, 又是低段教学的重点。本环节的预设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词语的方法, 真正体现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汇报第二个学习任务: 读通课文。预设①第五段中读“漏”字的句子:“画眉鸟在尽情地歌唱”中的“在”字, 让学生比较“在”字的作用。②第四段中读破句的句子的正确的读法:“泉水流到山坡的果园里, 果树大口大口地/喝水。”让学生感悟“大口大口”是个重复的词语, 不能分开读, 它是说明喝水的程度或状态。同时以此为契机进行词语积累, 让学生说说类似的词语。 (如:嫩黄嫩黄、碧绿碧绿、雪白雪白等重叠形式的词语。) ③第六段中读“多”字的情况:他们互相约定:“大海里见!”“再见”与“见”两个词的区别!

评析:教师不放过每一个学生, 采用不同方式帮助、指导, 引领学生把书读通、读好。关注读通课文这一环节等于关注学生的知识缺陷与理解的错位, 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汇报第三个学习任务:理清条理。1.师用课件出示句子:泉水来到_________。小组汇报, 教师板书。 (水池、平地、果园、山谷) 课件展示4句完整的句子, 教师多次变换形式引读这些句子。

3.练说:读好一句话与四句话。

(1) 上述四个句子, 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吗? (小组练说, 在练说中感悟“和”字的用法:泉水来到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和_________。)

(2) 用上“先, 接着, 然后, 最后”等关联词说说课文的大意。 (学生大面积地练说, 帮助学生在说中明白说话是有一定顺序的,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4.练习用上“和”字并说说泉水的特点。

评析:整体感知是重点品味的基础。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放下书本仍能记得内容, 为背诵课文蓄积力量。其二是搭建语言实践平台, 理解简单与具体的语言概念, 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小组合作, 先学后教, 是高效课堂的一种常规教学手段。在第二环节的教学中采用了以小组汇报的形式进行检测,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励性的评价, 有利于落实“小组捆绑评价”, 实现“兵教兵”“兵练兵”的教学机制。

三、品读语言, 感悟泉水

1.出示学习任务二:自由读第2~6自然段, 选择喜欢的一段合作学习, 完成下列任务:①自由读喜欢的段落, 圈画出喜欢的词句;②互相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③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在小组讨论;④尝试发表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主学习, 围绕问题展开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其中, 与学生一起交流、品读。

3.以小组汇报的形式交流、反馈。

小组汇报自己喜欢的段落并相机积累“很多很多”“火红的杜鹃花”等形式的词语, 初步感受泉水乐于助人的品质。在交流中出示课件:①自来水流程, 认识“水塔” (地下水→水塔→各家各户) , ②泉水的形成过程, 理解“天然水塔”。

评析:小组展练是“生本课堂”的集中体现, 学生在经过了独学、对学、群学后, 汇报学习成果, 教师在关键处引导、点评, 把握住了高效课堂让学生“讲明白”的能力训练宗旨。

四、感情诵读, 训练表达

1.师:小朋友们, 老师和你们一样喜欢这篇课文, 里面的一些好词佳句让我爱不释手。出示泉水的四句话, 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 好吗?

(课件出示:

来吧, 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 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照吧, 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 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

喝吧, 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 喝饱了, 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

唱吧, 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

2.用多种形式指导朗读这四句话, 读出泉水快乐、急切的心情。

3.师生合作读 (配乐泉水叮咚) 。

师:叮咚, 叮咚……泉水欢快地流淌。一路上还会看见什么?它会做什么, 又会说什么?请仿照课文说一说吧!

(课件出示填空题:泉水流到___________, 他看见了_____________, 泉水说:“______________。”)

师:多么美的语言!像诗一样的语言。 (出示拼成的小诗)

(生配乐齐读)

上一篇:虚拟仿真邀请函下一篇:医务人员爱岗敬业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