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

2024-09-21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共8篇)

1.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 篇一

活着即是忍受——浅析张艺谋电影《活着》

一.引言

《活着》,一部在个人和家庭无奈的命运之下,隐隐露出一股的悲悯情怀和伤感的黑色幽默的电影。影片的个人生存状态和苦难,在经过精简的历史背景里,体现出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和时代的荒谬感。福贵的一生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影片中的绝望、无助、无力在黑色幽默里得到转变,变为中国人在艰难生存状态下的忍受。活着就是忍受。

二.关键词

活着 命运 社会 悲悯

三.正文

1.导演及背景

《活着》是张艺谋导演1994年的作品,在前一年,陈凯歌的作品《霸王别姬》在戛纳电影节上崭露头角受到一致好评。90年代是第五代导演刚刚兴起,也是中国电影最有影响力的时期。张艺谋、陈凯歌、黄建新等一群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让中国电影有了新的希望,在世界范围内也赢得满堂彩。那时候,中国电影人着眼于现实生活,对人性乃至社会关系大背景做出了严峻的拷问,中国最具盛誉的两位导演,张艺谋、陈凯歌先后拍摄了《黄土地》、《霸王别姬》、《一个都不能少》等。这部片子在国内时是禁映的,尽管葛优凭此片获得金狮影帝,在戛纳获法国第47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奖,但依然无法改变此片的命运。究其原因,是影片鞭鞑了新中国在成立后的几十年中所走的弯路。回想谢晋导演的《芙蓉镇》、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张艺谋导演的《活着》无不例外的选择的那个不堪的社会大背景,反映了在这种特殊的历史下残喘的小人物的悲情人生。所以《活着》这部影片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2.视听语言分析

在《活着》这部时代记录当中,学摄影出身的张艺谋导演虽没有了他所稔熟大黄大红的浓彩重墨,那些简单的清淡素描依旧清新美丽。无论是嘶哑粗犷的皮影戏演出,雪盖冰封的残酷战场,小巷里弄的昏暗灯光,有庆坟头湛蓝的天,凤霞热闹喧嚣的婚礼……那些再司空贯见不过的生活场景在他的镜头下焕发出一种超脱于凡尘俗世的美。张艺谋导演在镜头的美感和质感方面鲜有人可媲美。影片随着时代的推进而改变不同的场景风格和人物造型,使时代特征鲜明的出现,把那些有相同经历的人们瞬时拉到当年的社会背景中去,同时也为影片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音乐方面,影片一开始,风格古朴的音乐主题就作了第一次显示。这个曲调相视取材于陕北的地方曲种,简单游古风,很鲜明地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这里又一次体现了作曲赵季平的乡土情节和一贯的黄土高原风格。这个音乐随着情节的发展经过多次变化,在不同场景出现塑造了一种特殊的情绪。当富贵拜托赌博的困扰,靠着皮影重新振作起来时,葛优所唱的秦腔声音越来越小,主题音乐慢慢的响了起来,此时重复的主题音乐起到了很好的烘托气氛的作用。凤霞的孩子馒头降生了,此时的音乐也相应的作了变化,加快了节奏的主旋律又一次出现,由于速度的变化和边走,包含了一定的喜悦情绪,让观众感觉到一种家庭特有的温馨。在片尾结束的时候,家珍、福贵和馒头在家里讲小鸡的故事,主题音乐再次响起,伴随着仅剩的一家四口,影片以最后的温情结束了。从整个影片来看,主题音乐的重复出现无疑对影片的气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内容情节分析

故事发生在中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八十年代。40年代的中国才刚刚赶走侵略者,爆发了内战。是我国一个非常混乱的时期,而这部电影就是说明中国这三十年的社会问题。这

三十年中国发生了抗战、内战、大跃进、文化大革命。40年代,主人公徐富贵赌博输掉了祖业,从地主家的阔少爷沦落为了一个佃户,气死了父亲,随后被抓去当壮丁打仗;50年代,富贵一家经历了大跃进,生活艰苦,但是却在挤牙缝一般的日子中存活了下来,富贵的儿子有庆因意外事故夭折,可谓白发人送黑发人,其痛可知;60年代,文化大革命悄然而至,在**中人们的生活生命毫无保障可言,富贵的战友春生被批斗致死,女儿凤霞在生孩子时因大出血也惨死了。电影中故事到此便谢幕了,结尾是富贵夫妇和女婿外孙一起活了下来。之所以说电影的改编减轻了悲伤的情节,是因为原著中,结尾只剩下富贵一个人活着,带着一头他梦寐以求的老牛。他的妻子、女婿、外孙都相继先他而去。面对这样的影片,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伤感,又怎能不让人震撼。影片所想表现的不是一部社会编年史,也与民族精神毫无关系,它只是在诉说我们一个道理:活下去,不管命运赋予你什么,不管你是否可以选择,都要活下去,并好好活着。而片尾充满趣味的画面不仅象征着一代一代生活周而复始的循环,也预示着尽管生活有时候艰辛残忍,但是只要坚持,希望总会孕育出美好的黎明。

电影中的活着,是用死亡来诠释的,这样的活着,向我们展现了人的韧性。生老病死,聚散离合,是人生的必经之路,走过了,你才能更深刻的体会活着的意义。余华在原著的序中说:生活和幸存只是一枚分币的两面,它们之间轻微的分界在于方向不同。苟延残喘也好,锦衣玉食也好,其实有的时候并不是我们所能抉择的,与命运抗争的历程中,你会看到人的渺小,所谓的成长,也只是学会习惯性的接受。苦难只是暂时的,生活仍然要继续,千好万好,活着最好。

4.人物形象分析

福贵的人生因为时代的特殊而充满传奇,但深层次探究,他的人生只是一种横贯几千年的生活方式,经过了张艺谋的润色重新被演绎搬上荧幕。如果社会背景换成历史上的任意一个时期,甚至变换成任何一个国家,日子还是得这样过,还是平淡如水,还是有笑有泪因为这就是生活的真相。福贵本人的变化与其说是时代给他的打击造成,不如说是生活给他的教育,从影片开始嗜赌成性骂家珍滚出赌场的时候,和福贵改掉赌习重振旧业的时候是生活教育了福贵。

不过福贵一家的命运,富贵一双子女的死亡,都是跟国家当时的政策息息相关的。先是儿子有庆好几天没有睡觉了,却仍然要被逼迫到学校里面去参加大炼钢铁,结果当有庆睡在墙下的时候,意外地被区长春生的车撞倒墙压死。在有庆的坟前,家珍反复地说着:如果不让有庆去学校,也不会出事了。而大女儿凤霞的死,是因为文革中医院的权威全部被送进了牛棚,好不容易从牛棚中请来一老医生吧,却因为几天没有吃东西了,那医生一口气吃了七个富贵买来的馒头,继而又喝了富贵倒的水后晕倒在地,无法对产后大出血的凤霞进行救治。就那么眼睁睁地看着一张鲜活的脸慢慢变白直至死去。此后每次在坟前,富贵总会抱怨自己:不该给那老医生买那么多馒头,还给他喝水,不然凤霞也不会就这么没了。看似夫妻二人都在责怪自己的过失,使得子女意外死去。细细回味,寻其根源,无非就是全民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对知识分子的迫害害死了他的子女。

在这整部影片中除了福贵最悲情的人物我认为是凤霞,她从头到尾一句话都没有说过,只能默默忍受承担这一切,最后还因为产后大出血离开了这个世界。是她的错么?不是,这能说这是命运,无法改变的命运。年幼见证祖上家业被父亲败光,父亲的觉醒、改头换面,再次的跟随妈妈从虽不锦衣玉食但也丰衣足食的姥爷家回到破败不堪的父亲的栖息地。这时候的凤霞大概还和普通的孩子一样憧憬着将来慢慢会变美好的生活。也许是福贵的罪过,却要女儿来承受。凤霞懂事地以幼小身躯拖着几乎与之等高的开水瓶。美好的少女时代,被邻家小孩无情的嘲弄的石子而击得粉碎,却什么都说不出来。弟弟为凤霞复仇的举动,被她看在眼里,爸爸在那个不得不诚惶诚恐的年代对弟弟的迁怒,被她疼在心里,可她就是没法吐

出一个字,屋内家庭的纠纷方休,凤霞默默地端着一个大碟走进来,先一碗面给母亲,第二碗也是最大的一碗给父亲,然后一碗,还没有,先从旁拿了一支小凳,有庆乖乖地坐正,第三碗面就在他的小手里了,凤霞怜爱地摸摸弟弟的头,最后捧起了剩下的一碗面。她需要这样忍辱负重,在外受着别人的欺凌,在家又须调节不合的气氛,还要暗中付出本应接受爱的心灵。更有讽刺意味的是,凤霞的丈夫在迎娶她的时候,曾在毛主席像前说:我要带走凤霞了,我会好好照顾她一辈子都的。结果呢?究竟是谁葬送了凤霞的生命?

在影片中富贵对儿子有庆说:鸡长大了变成羊,羊长大了变成牛,牛长大了就到了共产主义了,想吃什么吃什么。二十年后,富贵又对和当年有庆一样大小的馒头说了类似的话:鸡长大了变成羊,羊长大了变成牛。馒头说:那我就骑着牛,富贵却说:你不骑牛,你以后有火车坐、有飞机乘,真正赶上好时候了。二十年过去了,梦想中的共产主义依然没有实现,而富贵却为此付出了一儿一女,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想共产主义了,想的只是更好的生活。这就是过去几十年中人们思想转变的真实写照。

在影片里,活着是唯一的主题,所有的主人公都为了活着忍受个困难痛苦的煎熬,甚至违背个人的意愿,随着社会而改变,只求自己能够活下来。这似乎就应了那句老话:好死不如赖活活!不管事情怎么发展,境遇如何坎坷,都要忍着,等待春天的到来!福贵在龙二被枪毙时湿了裤子跑回家和家珍说:如果房产还是咱们家的,那受那五枪的人就是我。这急切而真实的话反映了福贵想活着的希望,不论家庭是否破败,不论遭遇什么困难。镇长说区长春生现在是反革命,让福贵与春生划清界限,福贵变立即改变了态度迎合镇长,答应一定与春生保持距离。我们不得不承认在那种社会背景下,只有生存才是最重要的。

5.象征意象分析

福贵一家在电影中的悲惨遭遇只是层面上的故事,影片的主旨却是在演绎人在世上和命运抗争却无能为力的境况。贯穿整部电影的皮影戏是我们理解这一主旨的最重要依据。实际上,在余华的《活着》中并没有皮影戏的情节,是张艺谋导演独具匠心的赋予了皮影戏更深一层次的含义。皮影戏演绎的是福贵一家的故事,皮影戏的故事,也是人类的故事。一方面,人是玩偶的操纵者;另一方面,人却如同玩偶被一种不可知的强大力量所操纵。福贵一家人在电影中的悲惨命运具有浓烈的宿命论的色彩,人如同玩偶这一比喻也更加得到了展示。

四.结语

张艺谋的《活着》是一部经典的影片,它是一部表现小人物的命运也表现了苦难的题材同时侧面反应了宏大的社会背景。人生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无奈的,人类如同被操纵的玩偶,无法抗拒命运的主宰。面对无法抗拒的命运,一个人该如何去做呢?电影《活着》所给的答案极为简单明了,正如影名所示的那样,活着。人应该活下去,无论生活多么悲惨也要活着,坚韧地活着,充满希望地活着。

(影评为原创)

信计0801

邢光

2008012602

2.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 篇二

一、从“后张艺谋时代”到“后奥运时代”

首先让我们来解读两个以张艺谋为核心的概念:“后张艺谋时代”与“后奥运时代”。

想要了解何为“后张艺谋时代”首先要了解何为“前张艺谋时代”, 所谓“前张艺谋时代”是指是指张艺谋早期的作品, 以《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我的父亲母亲》等作品为代表, 张艺谋从一个无名小卒, 到成为在全球影坛都占有一席之地的大导演, 张艺谋着眼中国最底层的社会, 用自己深沉的情感, 和充满张力色彩浓烈的画面, 独具一格的叙事模式, 给中国电影界画上了第一抹绚丽的色彩, 此后, 张艺谋不仅成为了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大导演, 更成为了中国电影人的骄傲, 成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先驱。而当人们的脑海中已对张艺谋电影形成了一系列既定印象的时候, 张艺谋突然笔锋一转, 将一直着眼于中国广大农村的镜头伸向了武侠领域, 从《英雄》、《十面埋伏》到《满城尽带黄金甲》, 张艺谋一改朴实之风, 用极尽奢华的画面和豪气的明星阵容开启了自己的“后张艺谋时代”。

“后张艺谋时代”的几部作品, 几乎每一部的问世都引来巨大的争议, 很多人认为张艺谋成为大导演后, 放弃了自己以往所秉承的朴实深沉的情感, 虽然新片画面绚丽、制作精良、但却少了张艺谋的“人情味儿”, 一味追求“视觉奇观”的心态和“人海战术”的老招数以及对当红明星的依赖更是让诸如《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作品在一时间成为广大观众的笑柄, 被恶搞成各种段子流传于坊间。直至2008年奥运会开幕的那一天, 由张艺谋做为总导演的开幕式, 在那一天征服了全世界, 从2008名乐手组成的巨大“缶”阵开始, 到气势恢弘的中华文化长卷徐徐的铺开, 再到孔子周游、活字印刷、丝绸之路、大漠风情的依次上演, 一时间所有人都从开幕式震人心魄的场面中认出了张艺谋电影中的元素, 于是从那一天开始, 所有的争议声都戛然而止, 大家仿佛不约而同的领会了这样的精神“原来《英雄》等几部后张艺谋时代影片是在为奥运的开幕式练兵。与此同时, 评论界的电影专家们也将前瞻性的眼光聚焦到张艺谋的身上, “奥运”结束后, 张艺谋又会将自己的镜头伸向哪个方向呢?直到《三枪拍案惊奇》的大跌眼镜, 张艺谋电影又诞生出了新的分期名词——“后奥运时代”。

二、“后奥运时代”的新张艺谋美学——草根艺术的狂欢

《三枪》的诞生据说源2009年春晚上最火热的小品《不差钱》。张艺谋被东北二人转这种最平民化的幽默逗趣深深感染, 由此萌生了拍摄《三枪拍案惊奇》的想法。一年后, 《三枪拍案惊奇》抢先登陆2009-2010年的贺岁档, 以赵本山率领的“二人转”队伍和当红的“专业老板娘”闫妮为主要演员, 加之一个由张艺谋最喜爱的导演科恩兄弟执导的《血迷宫》的故事构架, 辅以甘肃绮丽的丹霞地貌为大背景, 打造出了另全国观众大跌眼镜, 更被评论界抨击为没思想、没品位、没关怀、没悬念的新式张艺谋贺岁大片, 也使得张艺谋再次遭遇继2002年涉足大片以来叫座不叫好的艺术怪圈。

《三枪》的招恶首先源于张艺谋在这部作品中颠覆了很多人对电影的惯性理解, 《三枪》呈现出一种内涵“空洞化”的样貌, 被广大观众称为是赵本山小品在大屏幕上的延伸, 是不折不扣的“大小品”。该片的故事情节源自美国科恩兄弟的黑色剧《血迷宫》, 原片以曲折离奇的叙事、精心设置的悬念这些“纯艺术”层面的技巧取胜, 影片整体氛围冷峻、犀利, 是电影艺术的经典之作。然而被张艺谋演绎为《三枪》之后, 原片深刻严肃的内涵被二人转的恶搞大大稀释, 影片在服装、造型和人物语言上的混搭, 使其不再有明朗的故事时代背景, 而故事发生的地点被放置在一个群山环绕的孤立客栈里, 与鲜活的社会没有很大的联系, 人物关系也并没有故弄玄虚, 而是从开篇便让观众一目了然, 剥离了以上种种悬念化的设置之后, 电影便只剩下了最单纯的表演和语言, 这样的背景让观众丧失了很多在观影中可以产生的审美乐趣, 让怀着紧张心情走进电影院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得到审美乐趣的观众们大众所望, 而单单依靠几个二人转出身的演员的肢体和语言逗乐便显得无法撑起“电影”这样一个在人们心中神圣而庞大的概念, 尽管有诸多张氏风格鲜明的炫目画面和蒙太奇语言来撑场子, 却仍旧无法满足观众的审美心理, 从这一角度来说, 张艺谋此次的作品确实大大悖逆了很大一部分观众期待视野。

然而我们不妨从更理性的角度来审视, 《三枪》其实是一部在力求在内涵上实现极简主义的电影, 它试图用最纯粹的没有任何复杂内容, 没有任何社会关系, 甚至除了主要演员也没有任何“闲杂人等”的形式, 用“清空”内涵的方法来带给实现一种纯粹依靠演员演技和画面、视角、镜头语言带给观众最本真最无拘束的快乐。这样的拍摄理念是与张艺谋之前的从影经历密不可分的。在奥运盛事过后, 张艺谋的艺术成就已经登峰造极的时刻, 我们可以看到, 张艺谋本人无论在客观条件还是主观心境上都达到了一种高度自由的状态。而长期以来背负着的各种盛名, 也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压力使得张艺谋希望自己能够以往电影给人的印象。我们必须注意到的一点是, 《三枪》讲述故事简单直白毫无悬念的叙事方式, 并不是因为张艺谋不会讲故事, 而是因为张艺谋想要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讲故事。回顾张艺谋从前的作品:《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所表现出的是一个沉重的隐忍的坚持的中华民族, 它背负中华民族坚忍不拔、朴实勇敢的美德, 背负着对破除封建文化枷锁的决心, 却也因此给中国人塑造了一张苦大仇深的面孔, 而《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武侠大片, 人物形象则极为超脱, 内容又多是以压抑郁闷的亡国、复仇心境为主, 以至于, 在广大观众心中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民族的性格的主调就是——沉重、严肃。而《三枪》则完全颠覆了这种基调, 同样是一个关于杀戮、贪婪、压抑、偷情的沉重主题, 张艺谋此次却在东北二人转风骚泼辣的表演中、在西北腰鼓舞癫狂恣意的跃动中, 用最草根的民俗文化方式, 表现了中华民族文人文化之外藏污纳垢又生机勃勃的民间狂欢, 无须承载、没有禁忌, 无拘无束中, 享受大俗的快乐。在张艺谋身上, 显然民间文化的熏陶大于知识分子文化的塑形, 所以《三枪》极尽大俗大雅之能事, 不仅在人物造型、服装色彩上直接拷贝东北二人转的浮浪艳俗做派, 在演员骚情表演、台词的挑逗暗示上也尺度颇宽, 不仅挑逗着广大观众的笑觉神经, 同时也挑战着批评者的文化经验。面对评论界对“《三枪》是恶搞电影艺术”的恶评, 张艺谋曾站出来表示, “谁说艺术就要苦大仇深?”, 而著名演员孙红雷也曾经说过:“十年前的张导满脸阶级斗争很严肃, 现在的他整天乐呵呵。”因此张艺谋在经历了荣辱的巅峰之后, 秉承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 拍一部轻松快乐, 简单花哨的小片来挑战贺岁档的行为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而就中国艺术、中国艺术家尤其是艺术管理者的普遍状态来说, 这种放松的心态是十分可贵的, 从这一角度说《三枪》如同当年《红高粱》引导中国影片攀上艺术高峰、《英雄》引导中国电影打破市场坚冰一样, 具有举足轻重的电影史意义。

另一方面, 从艺术特色上看, 《三枪》仍旧保留了张艺谋所一贯秉承的极致美学风格, 夺目激烈的的色彩、别具一格的造型和东北二人转演员夸张的表演所带来的肢体语言, 无一不继承了张艺谋独特的审美眼光, 那种对色彩、对声光、对镜头语言的理解, 几乎是中国第五代电影人的一个标致, 而此次启用二人转演员以及西北群山环抱中的拍摄坏境, 也无不体现了这位建立在西北人的“轴劲”基础上的美学风格。这些风格的影子曾经在《红高粱》、《秋菊打官司》、《我的父亲母亲》中出现过, 也曾在《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影片的色彩运用和团阵造型上屡屡使用。这些极致的美学风格曾经让张艺谋成为中国第一的导演, 也曾经成为众矢之的让张艺谋背上“为求视觉效果奢华无度”的骂名, 然而此次在《三枪》中对这种极致美学的运用却由于与中国民间的狂欢品格十分吻合, 从而具备了浓郁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一个人能将一个纯粹美式的故事讲得如此赋有声色, 不得不说是体现了张艺谋导演极高的艺术造诣的。

三、“后奥运时代”的张艺谋电影所折射出的中国电影界存在的巨大问题

为了更好的了解观众对《三枪》的观影体验, 笔者特意在《三枪》热映期间走访了北京市的多家影院。相比起同期上映的其它几部贺岁大片《花木兰》、《刺陵》、《风云II》、《十月围城》, 《三枪》虽然口碑极差, 却显然有着锐不可当的号召力。姑且不说《三枪》究竟拍的好与不好, 但单就观众观影结束后的反应上来看, 100%的观众认为《三枪》无论从内容、视觉效果、还是笑料上来说都要远远好于《花木兰》、《刺陵》、《风云II》, 虽在影片故事情节和悬念设置上略逊于《十月围城》, 但《十月围城》固然很热, 却丝毫没有打消掉《三枪》的火爆, 甚至在《十月围城》上映两周后, 《三枪》场次依然不减, 笑声依旧密集, 观众似乎并没有受到舆论挞伐和恶评的影响, 依旧我型我素, 本着自己内心深处最原始的追求休息和放松的原则选择了《三枪》, 虽然也有将近50%的观众看后表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笑”, 但也大多为影片打出了70以上的分数。

由此, 在我们对《三枪》进行着种种指点之时, 是否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惯性思维是否狭窄, 期待视野是否粗暴。我们都知道电影有很多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电影给观众带来的是不同的审美体验。比如《变形金刚》、《阿凡达》之类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感官刺激, 而诸如《三峡好人》、《团圆》等艺术影片, 则是要进行意识形态的宣传, 给人带来深思和警醒, 同样《十月围城》的感情基调是为了感动他人激发热血、《风声》的基调是悬疑和刺激引人遐想、而情人节才上映的《全城热恋》则是为了让人们在节日里感受到爱情的甜蜜和幸福。因此, 观众在观看影片时务必需要先弄清电影的类型定位, 然后按照这一类型恰当的标准去要求它, 而同样, 广大的影评人们在对一部电影发出评论的时候也需要理智客观的审视影片本身后再对它的艺术表现力做出论断, 不能因为张艺谋是拍艺术片出身的大导演, 就将《三枪》的问世视作其追求市场自甘堕落的表现, 事实上越是艺术上有追求的导演, 越谋求超越自我, 拍出一部在电影史或个人创作历程中全新的电影。《三枪拍案惊奇》则不仅对张艺谋, 即便对全部中国电影史也是创新之作。

回溯电影诞生之初, 1895年的卢米埃尔兄弟不过是弄了些短片杂耍来逗乐观众, 而喜剧之王卓别林, 也是靠夸张的肢体动作, 无意义的滑稽恶搞给观众带去笑声。杂耍手段、娱乐功能, 是电影的重要传统, 也是电影诞生之初最基本的功能, 更是经久不衰的“疯癫喜剧”类型片所秉承的最基本的理念, 而《三枪》不过是回归了这一传统。1910年代中期格里菲斯之后, 世界电影叙事手发越来越趋向复杂, 故事性越来越强, 出现了很多电影类型, 也被附加了越来越多的功能, 人们开始希望在电影中通过挑战智力, 理解力, 以及谋求内心深处的心理认同来满足自己的观影需求, 这无疑带来了电影叙事结构的大飞跃, 但我们并不能因为复杂电影的大行其道就剥夺简单电影的出现权, 不能因为一部分人想看深度电影, 就不让另一部分人单纯寻个乐子。

张颐武先生曾经说过:“张艺谋是我国电影文化的宿命”而当有一天, 我们在经历了“后张艺谋时代”开始走进所谓的“后奥运时代”之时, 我们真的应该开始认真的思考, 无论是第五代导演对奥斯卡的疯狂渴求, 还是第六代导演对小众电影的坚贞不渝, 能够协调好产业经济利益, 和社会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 让人民群各种在越来越多的走进电影院的同时, 能够看到更丰富的人性特点, 更深刻的生命内涵, 才能真的使我们的民族电影以自己的特色走向世界吧。

参考文献

[1]董石桂.《张艺谋累获成功之我见——浅谈张艺谋影片的民俗基因》《理论与创作》1993-05-01.

[2]安岚.《现实、文化、商业——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电影从谢晋到张艺谋》《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03—15.

[3]冯清贵.《生活的铭证与现实的超越——弹张艺谋电影的艺术特质》《电影评介》2009—06—23.

3.张艺谋拍过的电影 篇三

张艺谋,1950年4月2日出生于陕西西安,中国电影导演,“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美国波士顿大学、耶鲁大学荣誉博士。

1968至1971年初中毕业后在陕西乾县农村插队劳动。1971至1978年在陕西咸阳市棉纺八厂当工人。1978年破格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1982年毕业后分配到广西电影制片厂。1984年在电影《一个和八个》中首次担任摄影师,获中国电影优秀摄影师奖。1986年主演第一部电影《老井》夺三座影帝。1987年执导的第一部电影《红高粱》获中国首个国际电影节金熊奖。从此开始实现他电影创作的三部曲,由摄影师走向演员,最后走向导演生涯。

1987年至1999年执导的《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等影片令其在国内外屡获电影奖项,并三次提名奥斯卡和五次提名金球奖。2002年后转型执导的商业片《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及《金陵十三钗》两次刷新中国电影票房纪录、四次夺得华语片票房冠军。

张艺谋曾任第1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和第6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

2008年担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总导演,获得2008影响世界华人大奖和央视主办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并提名美国《时代周刊》人物。

2013年,张艺谋执导电影《归来》。

2014年,担任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主宣传片总导演。2015年,筹拍好莱坞电影《长城》。2016年,担任中国杭州G20峰会文艺演出总导演。

1984年至1999年

1984年在影片《一个和八个》中担任摄影师,这是一部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影片,以其大胆的构图、独特的镜头设计获1984年中国电影优秀摄影奖,它被列为“第五代”电影人的第一部作品,从形式到内容以及在导、摄、美等方面都较以往各代的片子有大的突破。] 张艺谋作为该片的摄影之一,开始受到电影界的注意。同年,张艺谋又独立担任影片《黄土地》的摄影,在这部片子中,他充分调动摄影手段,以独特造型表现出黄土的浑朴和壮美。1985年凭借影片《黄土地》获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法国第7届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奖,第5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东方人柯达优秀制片技术奖,从此跨入一线摄影师的行列。

1986年在影片《大阅兵》中担任摄影师。同年,张艺谋主演了吴天明导演的影片《老井》,因质朴、准确的表演,获得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第1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以及第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成为中国第一位A级国际电影节影帝。

电影《红高粱》

1987年导演第一部影片《红高粱》,作品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颂扬中华民族激扬昂奋的民族精神,融叙事与抒情、写实与写意于一炉,发挥了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于1988年获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1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5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故事片真实新颖奖,第35届悉尼国际电影节电影评论奖,法国第5届蒙彼利埃国际电影节银熊猫奖。此外,由张艺谋作词和演唱的电影插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也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歌曲。

1988年与杨凤良合作导演影片《代号美洲豹》。同年,主演了程小东导演的影片《古今大战秦俑情》,获法国巴黎奇情动作电影展大奖。

1990年与杨凤良合作导演影片《菊豆》,讲述了一个“被禁锢的激情”的故事,影片获法国第4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首届路易斯·布努力埃尔特别奖,第35届西班牙巴利亚多利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穗奖、观众评选最佳影片奖,美国芝加哥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雨果奖,美国第6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

1991年导演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的光影、构图、色彩均十分讲究,文化气息十足,象征意味浓厚。影片获第4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国际影评人协会大奖,第36届意大利大卫奖最佳外语片奖,第1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46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奖,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奖,美国第6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1992年导演影片《秋菊打官司》,影片一改张艺谋以往的风格,采取了纪实风格,大量采用非职业演员的半纪录片手法,真实反映了当代中国农村的面貌。影片获第4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最佳女演员奖(巩俐),第1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影片奖,1993年获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荣誉奖。]

1994年导演影片《活着》,影片以中国内战和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政治运动为经,男主人公富贵的一生为纬,反映了一代中国人的命运,被部分观众和影评人推崇为张艺谋最优秀的作品。

电影《活着》

影片获法国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最佳男演员奖(葛优)、人道精神奖,1994年全美影评人协会、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奖,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同年,监制了电影《西楚霸王》。

1995年导演影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影片从一个小孩子的眼光反映1930年代上海帮会斗争的人心险恶,全片包装相当华丽,女主角巩俐更在片中大展歌舞。影片获第4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技术奖,1995年全美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洛杉矶影评人协会、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提名。

1996年导演影片《有话好好说》,是一部都市轻喜剧,剧情京味十足,诙谐幽默,由姜文、李保田、瞿颖等人主演,张艺谋本人也在影片中扮演了一个收废品的民工角色。

1998年导演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影片反映了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采用纪录片式的拍摄风格,是张艺谋唯一一部完全采用非职业演员的作品。影片获第5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佳影片大奖,意大利《电影》杂志最佳影片奖,第1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第22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第6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电影《我的父亲母亲》

第23届巴西圣保罗国际电影节观众评选最佳影片奖,第9届上海影评人奖最佳导演及十佳影片奖,美国“青少年艺术家奖”1999年最佳国际电影奖。

1999年导演影片《我的父亲母亲》,故事唯美、深情、感人,像一篇娓娓道来的散文诗,现实与回忆相交错,现实用黑白表现,回忆用彩色表现。影片获第5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银熊奖,第2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第2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6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日本银幕》2000最佳外语片第一名,美国第17届圣丹斯国际电影节世界电影观众评选奖,第19届伊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2000年至2009年

2000年导演影片《幸福时光》,由赵本山、董洁主演,其中董洁是张艺谋通过互联网选出的新一代“谋女郎”。该片获得第47届西班牙巴利亚多利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银穗奖。2001年获得莫斯科电影学院电影学“荣誉博士”学位。

电影《英雄》

2002年导演影片《英雄》,内地票房2.5亿人民币(占全年总票房四分之一),全球票房1.77亿美元,创下中国电影全球票房最高纪录,其作品影响力被认为是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里程碑,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2004年8月《英雄》在美国上映时蝉联两周票房冠军,同时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4全球十大佳片第一名。影片获2003年第5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创新作品奖,第39届全美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导演奖,多伦多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合拍故事片奖,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香港电影金像奖14项提名获7项奖,第60届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2004年导演影片《十面埋伏》,内地票房1.53亿人民币,全球票房9300万美元,华语电影票房冠军。影片获第11届中国电影华表奖市场开拓奖、优秀电影技术奖,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导演奖,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导演奖,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奖,北美广播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奖,第62届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提名,英国电影学院奖9项提名,中国电影金鸡奖4项提名。

2005年导演影片《千里走单骑》,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和第2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奖。同年担任第1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以及获得香港城市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2006年导演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内地票房2.9亿人民币,全球票房7850万美元,2006年华语电影票房冠军。影片获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提名,香港电影金像奖14项提名获4项奖,美国第33届土星奖最佳服装设计奖,美国《时代周刊》十佳电影之一。

同年张艺谋被北京奥组委任命为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第13届夏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开闭幕式总导演,为此“息影”三年,全身心投入准备。

2007年担任第6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

北京奥运开幕式(34张)2008年担任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闭幕式总导演。凭借成功执导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张艺谋,在国内外获得了颇高的名誉,因此被美国《时代周刊》人物提名,同时获得央视主办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和凤凰卫视主办的影响世界华人大奖以及被中共中央国务院评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荣誉。11月7日,张艺谋被授予美国波斯顿大学人文艺术荣誉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此荣誉的电影人。

2009年导演影片《三枪拍案惊奇》,影片改编自科恩兄弟1984年的成名作《血迷宫》,张艺谋将故事背景放到了古代的中国西部,同时将喜剧和惊悚悬疑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进行混搭和融合。2月21日,因成功执导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而获得2008CCTV体坛风云人物评委会大奖。10月1日,执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60周年联欢晚会。

2010年后

电影《金陵十三钗》

2010年导演影片《山楂树之恋》,讲述了一段真心付出、干净、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影片后半部分返璞归真,放弃了他一贯使用的色彩,而采用内敛的、洗尽铅华、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来拍。影片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并入围了柏林电影节水晶熊奖和香港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因其对电影事业的贡献,同年获得美国耶鲁大学艺术学荣誉博士学位。获颁“好莱坞先进个人称号”,在第四届亚洲电影大奖和第五届亚太电影大奖上分别获得

]“亚洲电影杰出贡献大奖”与“亚太电影杰出成就奖”,这也是中国电影人首次获得此两项荣誉。

2011年导演影片《金陵十三钗》,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南京大屠杀事件为题材背景,讲述了在一坐教堂里互不相识的人们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影片筹备4年,邀请好莱坞特效制作团队和克里斯蒂安·贝尔加盟,并启用数十位新人出演。在国内连续四周蝉联周票房冠军,累计取得6亿人民币的票房,是2011年华语电影票房冠军。影片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亚洲电影大奖6项提名,香港电影金像

[74-75]奖最佳两岸华语电影提名。同年12月,发布《张艺谋的作业》自传体影像回忆录图书,该书收录了张艺谋的100多幅摄影作品,同时也有他亲自执笔、口述的诸多往事。

《张艺谋的作业》(10张)

2012年因其对电影事业的贡献,张艺谋先后获得第14届孟买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韩国电影大钟奖特别贡献奖、马拉喀什国际电影节杰出成就奖和开罗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并获颁韩国檀国大学文学名誉博士。

2013年5月,张艺谋加盟乐视影视,成为旗下签约导演兼艺术总监,并成为该公司的股东之一。8月20日,组建京剧《天下归心》,是继2009年推出新编历史京剧《赤壁》后又一部原创京剧作品,该剧不仅使张艺谋提名第三届丹尼奖最佳导演[83],而且一举拿下丹尼奖最佳戏曲奖。

2013年9月16日,导演影片《归来》,取材于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讲述了文革历史背景之下一个男人归家的故事,内地票房达到2.95亿人民币,刷新了国产文艺片的票房纪录,获得第3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两岸华语电影奖和第6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2014年12月,担任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主宣传片总导演。

2015年,筹备拍摄好莱坞片《长城》,该片成为全程在中国拍摄并面向全球发行的影片。

2016年9月,担任中国杭州G20峰会文艺演出总导演。

2017年1月,为助力冬奥会,首次担任冰上综艺节目《跨界冰雪王》总导演,并确认担任2018年平昌冬季奥运会闭幕式交接仪式“北京8分钟”节目的总导演。

4.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 篇四

该片是改编自严歌苓撰写的知名小说《陆犯焉识》后半段部分,观片前,首先阅读了网上文章介绍的小说剧情的梗概,以便更完整地了解影片的宏大的时代背景,读懂影片影视画面语言所揭示的主旨要义。小说的结尾是这样的——『妻子悄悄问:“他回来了吗?”“回来了。”丈夫悄悄地回答她。“还来得及吗?”妻子又问。“来得及的。他已经在路上了。”“哦。路很远的。”』;影片的片尾——『领衔主演妻子的巩俐坐在黄鱼车上,右侧领衔主演丈夫的陈道明手举标牌陪伴在业已失忆的妻子身旁,在关闭的火车站大门外痴痴地等候即将远道归来的那个人而流连忘返…』。张导在尊重原着的基础上,与原着异曲同工点题揭示了片名《归来》的旨归,呼唤人性的回归,昭示治愈历史伤痛的路途还很遥远。

陆焉识与冯婉喻的家庭悲喜情景剧,对于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们并不默生,观后自然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格外熟悉。犹如我们小时候耳闻目睹的弄堂邻家隔壁大哥、大姐,或者同学、玩伴的父母亲,就好像在我们身边演绎那年月里一代人经历社会折腾的扭曲人生故事。陆焉识、冯婉喻夫妇若与他们相比真的还算是比较幸运的,各类政治_造成的伤害所涉及这一群体的数字十分庞大。

虽然七、八十年代冤假错案在政治上早已平反乃至昭雪(其中所谓右派在60年代还有“摘帽右派”及其记入档案未戴帽右派一说,那个时期后又变成“改正”一说),但真正回归家庭并被社会接纳的极为鲜见。“那个时期”的二次伤害或频繁的历次运动被充当“老运动员”所受之精神折磨,其沦落政治贱民的境遇更为凄惨。

在长期压抑的环境、人们歧视的眼神注视中艰难度日、屈辱求生,原本健全的心智加速磨损、变异,甚或失调那是大概率的事情。影片中冯婉喻得了“失意症”即是一种精神心理疾病,一时清醒一时失聪迷糊的典型症候表现。当社会笼罩充斥在乌托邦式的高强度狂热的喧嚣声下而不能自拔,亦应运而滋生出了劣质的“告密文化”氛围,正常社会中连家庭伦理最后一道港湾——亲情、友情也沦丧为“大义灭亲”的政治斗争工具时候,任何人都无法幸免抑或身之度外。

陆焉识就是在50年被往日同学密友大卫·韦以“莫须有”的罪名所告发,在肃反中被贴上“反革命”的标签收进牢房,而“加害者”在后续的运动中也自杀身亡亦进入“受害者”的队列,就连那个曾在革委会呆过的“方师傅”也在继续审查中,将为其自身人性的沦丧付出代价,最终亦将成为悲剧羔羊的小角色,影片中其家属也是一位典型的精神病患者。在那个时期现实中此类“加害者”与“被害者”角色的互换轮替更是演绎到了极致…。此类周而复始的现代伦理悲剧何时才能终结?

5.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 篇五

题外话说得太多,回归到这部电影。有句话说选对演员就是电影成功的一半。陈道明和巩俐两位演员这一路走来的打磨和辉煌,我已经不需要用过多的语言来奉上溢美之词。但我依旧忍不住的不得不说巩俐和陈道明在戏中的表现真是精彩纯粹彻底释放到叫人称绝。

论张慧雯这位小演员的话,客观的说长相属于一般不具特质,但戏演的可以,虽然有点斗鸡眼,但眼神充满着故事和内容。革命时期她跳舞时流露着的神情显示出坚定,激情和好胜。那个时期结束后父亲回来后,她在和父亲的相处中,眼神渐渐柔和,感觉的到她心中的歉意和经历后的成熟懂事。

送照片给母亲被母亲赶出家门后,她哗的泪如雨下对父亲哭诉:”她什么都记不住,就记得住我的不好。“憋屈酸苦悔意和抱怨油然而生....虽然有些地方,演技上还有点用力过猛,但整体满意评价。如果说,一位新人演员能令一位观众从长相无感转换成对她出卖父亲间接造成家庭悲剧所产生的厌恶之情再转至对剧中命运转折思想转变等心生同情怜悯的话,那可以说,她成功了。

故事开头短短30分钟,那个时期的跌宕由陆焉识和冯婉瑜的相见之约而窥得一二,陆焉识千里迢迢的奔至自家门口,和冯婉瑜二十年的思念之苦全都浓缩在那看似触手可得的一门之隔;火车站8点相见的约定,却因女儿的告密,换来冯婉瑜的嘶声裂肺“焉识,跑,快跑...”,换来陆焉识的狼狈收监,换来冯婉瑜和陆焉识两位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的收场。

我觉得这个切入点非常之好,短短30分钟,点睛切题,它不用多方面角度来展现,只此一点,就已足够。当然,其实我们都心知肚明由于拍摄内容的限制,导演能将这30分钟把背景和铺垫交代的那么淋漓尽致,实在颇属不易。

我始终觉得这是在大时代背景下的一个浪漫爱情故事。我避免用刻骨铭心,荡气回肠等字眼形容这段感情,因为帽子套的太大,就离常人间对爱的想法过于遥远陌生和不切实际。我更愿意用浪漫,因为是真的浪漫,生命如同死过几次的陆焉识和患了心因病的婉瑜,在现实生活中,一同寻找活在婉瑜记忆中从未死去的陆焉识,虽然期间充满着太多哀怨和感伤,可在我看来那仿佛是爱的感觉又全都开始重新激活,标签上贴着的则是:新鲜鲜活的爱。(当然,陆焉识和冯婉瑜可不会这样想)

影片开头,郭涛演的老师把冯老师和她女儿叫到办公室,言下之意要她们记住“大义灭亲”,有丈夫父亲的消息,及时举报,那刻女儿在领导面前立马表态:我跟他没关系,我听从组织安排。只有冯婉瑜,一人迟疑着,犹豫着,痛苦着,被孤立着,当所有人都唾弃,自动远离陆焉识,只有冯婉瑜愿为他负天下人,一个女人,背负着这样的孤立无援彷徨无助苦楚重担,却丝毫没有动摇过背叛自己丈夫的决心,一切都是因为爱情,因为爱而坚定坚守。

大雨磅礴,丈夫来至家门口,轻敲两声,接着又是两声...她听到的那一刻,就知道自己的丈夫回来了,那轻敲的两声如同炸雷,在她心间生出个炸弹,她是有多想亲眼见见自己的丈夫,触摸他拥抱他,有多少话想跟自己的丈夫说,有多少喜悦悲痛想与自己的丈夫分享,但我想,她为着丈夫的安全,为了二十年未见的相对无言如何言说等等,她开门开迟了。大概后来的她为当时的犹豫心生后悔,于是就在门口写下了“不要锁门”四个字眼...她的坚守换来一场不自知的悲剧,但也许她未必就是不幸。能时刻处于深信丈夫归来美好愿景的等待中,本身她就得到另一种意义上的好报。

我不是个爱哭的人,我对这故事的共鸣可能因为历史时代的原因而相隔或淡散,我几次流泪,倒真不是因为故事本身和心理情感的代入,而是因为演员本身沉浸在自己和对方的世界中所形成的情感渲染,导致自己也备受动容。片段其一讲的是陈道明为唤回巩俐记忆,弹着钢琴《月光曲》迎接婉瑜回家,他背对她,她走到家门口,怔住,渐行渐近,他感觉到她,直到她的手颤颤巍巍地放在他左肩,他回头,站起,面对她,他满是希望,颤抖,抽泣,哭到呕出灵魂。

那刻,你无法不动容,因为那刻陈道明不是别人,也不是陈道明,就是陆焉识,巩俐也不是别人,也不是巩俐,就是冯婉瑜,他们是真的哭的很伤心很伤心,将生命里最最痛苦最最需要从身体里面排出体外的东西通过不自制的眼泪倾泄而出,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必说,什么都说不了。无法抑制的所有感情,五味杂陈,都在面对各自的出现时泪流交加。PS看着陈道明那么多的电视剧和电影,看他真是第一次哭成这样,活脱脱的一个老泪人儿,我的心真是不由自主升起一阵怜惜。

其二片段(片段不分时间先后顺序),陆焉识刷牙时看到冯婉瑜后便跟着她,原来冯婉瑜总会早起去车站等着丈夫的归来。于是陆焉识想出个办法叫女儿把信交给母亲,特意在信上写他5号回家,于是婉瑜就在第一个月的五号早早出发,还将自己亲手用毛笔涂写着丈夫陆焉识名字并制作的叫号牌赶至车站等候,于是陆焉识兴致勃勃地打扮一番,最后一个从天桥徐徐走来,不忘弄弄头发,整装礼仪,心怀期待给婉瑜一个惊喜,终于走到她面前,可她一眼而过,因为在她面前站着的这人,在她眼里没有任何关联和意义,只是一个普通的再普通不过的路人甲乙丙罢了。

陆焉识的神情从希望走向无言的失落。这一刻是非常残忍的,像是有把刀把他的心割得血肉模糊,面目全非,又像是有把大锤将他的心敲到扁碎,而他,只有暗自神伤,无法言表,落得个在婉瑜面前硬生生挤出个尴尬的嘴角上扬。陈道明脸上的神情变化,又再次把我看哭了,因为这殇是非常残忍和刀剑封喉的。

不得不说,陆焉识是浪漫和情调的。他在车站扮成“陆焉识”以给婉瑜惊喜,假冒调音师之名为钢琴调音,然后像个关心她的热心人对她嘘寒问暖。他为她弹琴又为她读自己好多年积攒下来的信件,满满一箱,摸着黑在破旧的纸上写,在牡丹烟盒上写,告诉她“春天要来了,有只母马在河边生下小马驹时难产,于是我们大家拿着绳子捆住小马驹的右腿,把小马驹拉了出来,那时候,我觉得春天离我们不远了。”

陪婉瑜一起看女儿跳《红色娘子军》吴清华,趁婉瑜睡着时蹑手蹑脚的给她盖被子。每个场景都是寻找记忆的过程,也是发现陆焉识自我心路的历程。整部电影戛然而止前,画面定格在很多年后的这对老人身上,陆焉识亲自带着坐轮椅的冯婉瑜骑车前往车站等候一个叫“陆焉识”的男人,依旧是每月5日,风雨雾雪无阻,老者陆焉识高举写着“陆焉识”的叫号牌和坐着轮椅面带笑容的冯婉瑜一起等待他,等待不久就会归来的“陆焉识”,等待那个从未死去,死去,死去又复活的“陆焉识”。结尾那一刻映像,眼泪,是情不自禁,于无声处,无声胜有声般的静静淌下来的。

陆焉识唯一一冲动爆发是源于婉瑜一直以来对方师傅的恐惧和怨念。他问女儿,女儿道出缘由:“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看到方师傅拿饭勺打我妈妈的头。”这位方师傅好像有点类似于《蝴蝶梦》中的rebecca,在电影中由始到终从来没有真正出现过,但他的影子和影响却一直贯穿着整部电影的轨迹。为了女儿这么一说,这位老知识分子便坐一路车,攥着饭勺找到方姓家准备算账,但没想到听闻方指导老婆的哭诉后,他放下紧紧握着的饭勺,一句不说就离开。

某种程度上他大概理解并释怀了。时代和人调和产生的悲剧,谁都不是标准定义上的好人坏人,况且他也付出了代价。(丁嘉丽撒泼戏,短短几分钟,就把一个泼妇骂街演活了,说演也是委屈她了,根本看不出演的痕迹,如果说闫妮和张嘉译刘佩琦都是打酱油的话,她可真不是,抢戏女王啊,演技派是演技派,即使在陈道明面前都不输气场和风头)

而陆焉识心间的痛苦和复杂也是无法于外人道焉的,婉瑜再也不认现在的他了,伸出手触碰不到爱人的痛彻,知晓女儿剪掉自己照片轻轻点头的无言,被自己妻子当作读信的同志,他只能一人背对家庭背对世界努力吞噬这份苦楚和无奈。他的轻微哀叹,他的皱眉,他弹琴后的抽泣,他过年张灯结彩时独自躺床的凄凉背影,都是难以言说的。

有一场景:“爸,是我打的报告”,女儿丹丹离开他住处前第一次叫他爸,第一次把自己的心结告诉陆焉识,他听到几十年未见的女儿叫自己一声爸,他头突然抬起,眼神突然发亮,然后垂着眼笑笑:”我都知道,我早就知道。“云淡风轻,他当然爱自己的女儿,他从来没有怪责过她,他更多是自我忏悔并含羞,他不知从何表达,拙于方式,因为年岁插进他们俩父女的家庭关系中了。他懂deja vu法语,他是教授,他会调音,他爱音乐,他文采好,可他跨不过一个叫“命”的字。难以言说的时代悲剧赋予个人命运所产生的效应真是充满着:真实凋萎,扼住咽喉的无力窒息感以及难以出声的黑色力量。

6.论张艺谋电影的两种“另类红” 篇六

红色被人们喻为最古老的颜色, 它象征着温暖、吉祥、喜庆、奔放、热诚。在中国千百年的历史中, 每逢重大节日、婚嫁喜庆之时红色火热的气氛是必不可少的,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曾说过, 红色看起来就像是“最具象的颜色”, 在众多影片中红色已成必有的色彩元素之一。而在张艺谋影片的色彩运用中常常用红色来诠释人物的性格或煽动影片的气氛, 影片往往把情感寓于一片片红色之中, 故事总在红色中慢慢展开, 又在红色中隐隐落幕。

一、“红灯笼”的悲剧红

张艺谋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表态过, 在影片中他往往运用色彩去唤起观众的情感波动。色彩在电影中的运用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多样化的, 它可以是整部电影从头到尾的基本色调, 也可以只是影片部分画面及物象的小色彩。“主调色彩在影片中以不同形态出现, 并被反复强调, 不但带给观众以鲜明深刻的视觉印象, 也对影片的审美表现具有促进作用。”色彩的运用不单单是视觉审美的需要, 从影片故事情节的结构上来看, 主调色彩有串接影片零散片段及其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陈家大院俨然就是一个封建社会的缩影, 大院里的色调是瓦片暗沉的青灰色, 墙院暗郁的灰黑色, 作为院中唯一亮色的红——红灯笼, 它在影片中的出现带来的视觉效果并不是眼前一亮的生机感, 相衬下来它是让人窒息的鬼魅和贪婪压抑的悲剧色。影片中陈老爷运用红灯笼控制大院里可悲的女人们, 由肉体到灵魂的逐步腐化吞噬, 在这女性命运早已被封建大院这抹“红”决定, 她们勾心斗角就为了死死抓住这抹“红”, 以为“红灯笼”是这不见天日的深宅里唯一能让自己存活的救绳, 殊不知这是将她们引进大牢的鬼火。故事开始颂莲作为大学生在嫁往陈家的时候桀骜不屈, 穿着以白色为主, 与其他太太俨然不同, 可后来她逐渐认识到高挂红灯笼在陈家院子里的特殊意义, 她也开始被大院的封建规矩所腐蚀, 慢慢地红灯笼被她视为是深宅大院的唯一生机, 跟其他太太一样尔虞我诈, 争风吃醋以致最后变得疯癫, 颂莲这样一个在开始有着反叛思想的女子, 到最后也逐渐变成陈家深宅封建制度下的囚徒。色彩间相互辉映方式除了主要物象旁边衬托物的颜色, 人物的背景色外, 还有寓于人物身上的色调, 比如衣服的色彩, 通过色彩的互相辉映更形象体现人物的性格及把环境气氛与故事人物衔接起来。在影片中, 四位太太的服装颜色变化也深刻体现被封建礼教腐蚀同化的寓意, 所以当大院里的女性穿上红, 便是已向封建礼教低头。红, 它是这部戏里的主角, 对于旧礼教下的女性们它红得血腥残忍, 红得那样地让人身不由己, 在这个矛盾的大院里“红灯笼”笼住的火光就是女性的命运, 被封建礼教罩住无法脱身的畸形人生就是影片传达的悲剧红。

二、“红高粱”的反抗红

在张艺谋电影里红除了是凄惨的悲剧色外, 还有另一种红, 红得炽热深情如艳阳般尽情释热, 红得愤怒反抗如火般剧烈燃烧。在影片《红高粱》中红色是主色调, 通篇的红色物象是故事情节展开并延续的标志物。影片悲情的基调在一开始仿佛就被九儿在红轿子里的哭声锁定。但从九儿开始追求自己的爱情到大胆与姜文扮演的轿夫在红高粱地里“野合”, 从日本侵略屠杀中国人到西北儿女愤怒反抗保卫家园时起, 红色开始被寓于激情、正义、反抗、愤怒的意义, 它是从悲剧里燃烧出的炽热的反抗色彩。“张艺谋对红色的肖似化代码和修辞性代码的处理, 已不仅仅是为影片呈现出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 而在于它的表情功能和象征意义上, 在于它对主题的深刻揭示。”当大片大片触目惊心的鲜血出现时, 当九儿中枪倒在成坛成坛砸碎在地的红高粱酒里时, 红色不再是男女情感的柔情色, 它开始像火一样愤怒的燃烧, 将愤恨之情渲染到极致, 它传递民族反抗侵略, 保卫国家顽强生命力的见证。

影片的结尾, 男主角再次唱起以前为九儿唱的歌:“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呀……”这就正如红的内涵, 是九儿敢爱敢恨的情感, 对所有的不幸的不屈服。九儿这样的一个女性角色就是对红色最好的诠释, 也可以说她是影片中所要表达的红色的象征性符号。她的热情泼辣, 敢做敢为是那个年代里女性的闪光点, 她的勇敢已大过影片里的男性角色。“我奶奶彻底颠覆了中国传统女性温良顺从的形象, 她不甘心被命运摆布, 以自己的抗争升华了本该是痛苦的人生。”作为张艺谋较早的影片之一, 片中大胆的运用了色彩去为影片营造出一个个红色的凄美氛围, 九儿在剧中身穿红袄红裤已是对这一形象的深化, 女主角的红衣几乎已是张氏的一种经典, 红色的背景, 红色的女主角, 红色的酒, 使得《红高粱》既有色彩带来的视觉“美”, 又有思想上“美”。红色充满整个故事, 它不仅仅是一种色彩运用的风格, 而是让人透过红色看到名族不屈的刚强美, 也看到那抹饱满浓烈的“九儿红”。

结语

张艺谋曾说过在所有颜色中, 红色是他最喜欢的颜色。对于电影来说, 人物的性格与内心的感受是需要一个载体把其深化并表现在荧幕上, 人物在影片里的感受如果直白说出并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但一旦通过视觉载体——色彩, 就能准确传达出影片人物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以及渲染环境画面丰富角色。《大红灯笼高高挂》与《红高粱》里通篇运用的红色是影片中女性形象的象征, 两部影片相同的是都以红色作为影片的重要色调, 都是以不幸的婚姻, 大红花轿作为开场, 却用一种红诠释出了“红灯笼”“红高梁”两种不同寓意的红色故事, 用独特的艺术魅力让每一个环节, 每一种颜色都存在着约定俗成的特殊含义, 让观众视觉感受到鲜活深刻的情感。

摘要:色彩的运用在电影艺术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在电影里承担着渲染画面, 强化空间, 表达影片主题的功能。色彩作为视听语言的一种, 在影片中的运用深刻体现了导演的个性化和主观倾向, 在张艺谋的电影里他一反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喜庆意义, 用另类的“红色”诠释影片里的悲剧主题。本文将以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与《红高粱》中的女性形象为依托通过色彩在电影中运用的寓意来试析张艺谋所赋予的两种不同含义的“中国红”。

关键词:红色,视觉语言,象征性符号,主色调

参考文献

[1]陈波.论电影主调色彩的审美表现力[J].电影文学, 2014. (15) .

[2]申载春, 殷国栋.红色:张艺谋电影的文化蕴含[J].阴山学刊, 2005. (10) .

7.分析电影《活着》与小说《活着》 篇七

《活着》有感

余华的《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地主家庭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叫福贵和家珍的夫妻。讲述的是纨绔子弟福贵由开始的吃喝玩乐,嗜赌如命,从解放前的富家子弟变成一穷二白的穷人,与在其妻子在困苦中争取生存的空间,经历解放后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文革一家人的经历。这部电影中有很多的细节和剧情让我感悟颇多。首先在影片的开头在那男主人公福贵尚未出场以皮影戏就作为开场白先期出现赌场的背景中,为人生如同一场皮影戏埋下了伏笔。皮影戏和福贵在影幕上反复交相出现,我个人觉得这绝不是为了热闹和玩民俗的把戏,而是张艺谋准确无误地在向观众强调福贵就像那受人控制的皮偶一样,对自己的命运无可奈何。影片前在福贵在输尽家产,为了生活,抛妻弃子,远离家乡,成了巡回皮影戏团的班主时,富贵的一生注定了身不由己,是命运的玩偶。还有就是影片最令我感动的是福贵的妻子家珍对福贵的真诚的生死与共的爱情,在福贵家庭没落时,不离不弃,同呼吸共患难,以及对老人和孩子真诚的爱,有福同享,有难同担,这看似伟大的爱情其实同我们的父辈所经历过的和所拥有的爱情没有区别。还有就是当上区长的春生倒车撞倒了墙,压死了她儿子有庆时,她曾对春生冷言冷语,怒目以待,“死活不让他进门”。但当春生被判为走资派,妻子自杀,旁人疏远并划清界线被弄进牛棚,他不想活下去的时候,她说他还差徐家一条命,劝他不要自寻短见,好好活着。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影片中显然易见。其实影片中还有很多的镜头都很让人感动。我觉得文字影像化真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这部电影与原著有不少的出入,一方面,小说有一个双重的叙事结构,叙事者是在听一个老人的回忆,这个结构加强了“省视”的意味,既是一个老人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也是一个年青人,一个知识分子对历史的重述与反省。在《电影》中,这种双重叙事结构被取消了,变成了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事方式,来讲述福贵的一生。但这种叙事方式,倒不见就不如小说。虽然对历史的反省,没有通过结构来加以强调,但是影片对于故事的沉痛从容的叙述,本身能够起到这个作用。另一方面电影实际上有一部分与小说不符,就是电影中有庆是被春生撞死的,而小说是有庆学校的校长,也就是春生的女人生小孩难产,需要输血,有庆的血型对,于是被抽成了人干死的。还有就是在小说中凤霞走后三个月家珍也走了。馒头四岁那年二喜死了,是在工地干搬运的时候被两个水泥板子压死的。馒头在后面也死了,最后只剩下了福贵一个人和一头牛,来继续一个“活着”走向生命的尽头,我们可以预知他的最后命运。在电影中,只拍到女儿的死,接下来就是一个添加上去的结尾,就是 影片《活着》。电影洗掉了余华的血腥,电影保留了四个人,或许这也是张艺谋所要表达的一种希望,避免了看到最后一丝希望后的又一次绝望。相较于小说,我比较喜欢电影因为余华小说写的太过血腥已无所谓绝望和希望,富贵对死或者活着已经是毫无知觉,就像是注射了麻药的病人一样对疼痛毫无知觉,让人感觉社会很残忍,生活很残忍,作者很残忍,感觉没有一丁点的晴天,诚然电影中的福贵少了小说中坚韧多了一份苟且,但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珍贵,深深为影片中的福贵感到欣慰。

吕霞 A8 11101089

8.著名电影导演代表 篇八

冯小刚,1958年出生于北京。中国电影导演,编剧。冯小刚作品风格以京味儿喜剧著称,擅长商业片、在业界享有贺岁片之父的美誉。其导演过的电影总票房超过20亿,是中国内地最具有电影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之一。近年主要电影作品有:《天下无贼》、《集结号》、《手机》、《非诚勿扰》、《唐山大地震》等。

说到中国的导演,可能你第一反应就只有两个人,张艺谋和冯小刚。确实,在中国导演界这两个人是举足轻重的,也是最有成就的。与张艺谋不同,冯小刚除了《夜宴》不尽如人意外,基本上没什么口碑太差的电影。而那种冯氏幽默早已深入人心

作品:《天下无贼》《夜宴》《集结号》《非诚勿扰1、2》《唐山大地震》《温故1942》

2、张艺谋:开启大片时代

张艺谋,中国著名电影导演,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中国大陆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获得过美国波士顿大学、耶鲁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其拍摄的电影多次获得国际电影节大奖,是中国在国际影坛最具影响力的导演。早期他以执导充满中国乡土情味的电影著称,艺术特点是细节的逼真和主题浪漫的互相映照。2002年转型执导的武侠巨制《英雄》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他的电影风格勇于创新,且涉及题材广泛,每次上映都能引起国内舆论的高度关注。张艺谋执导战争史诗电影《金陵十三钗》获得2011年国产电影票房冠军。

作品:《英雄》《十面埋伏》《千里走单骑》《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

3、杜琪峰:最犀利的导演

香港知名导演,1972年,进入无线担任编辑,之后做导演和监制。

杜琪峰于2000年后的个人创作趋于成熟,显现出强烈的个人风格,并逐渐受到国际影坛关注。如:《大块头有大智慧》、《大事件》、《PTU》、《柔道龙虎榜》、《黑社会》和《黑社会之以和为贵》相继参赛、参展戛纳电影节;《放·逐》参赛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与徐克、林岭东合导的《铁三角》参展戛纳电影节,与韦家辉再次合作的《神探》参赛威尼斯国际电影节,2008年,拍摄四年之久的《文雀》入围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

如果选中国十大导演,我第一个先选杜琪峰,理由很简单,他是中国电影界佳片数量最多的一个。杜琪峰每年都会有新的作品,且不止一部。和擅长动作、警匪、刺激的电影导演不同,杜琪峰的电影往往都拍的很有深意很有内涵,绝不是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作品:

《夺命金》《高海拔之恋》

喜剧:《瘦身男女》《单身男女》《辣手回春》《向左走向右走》《呖咕呖咕新年财》《大块头有大智慧》《百年好合》《龙凤斗》《柔道龙虎榜》《蝴蝶飞》

动作:《PTU机动部队》《铁三角(合拍)》《放逐》《神探》《黑社会1、2》《全职杀手》《大事件》《文雀》《枪火》《复仇》《暗战1、2》 新片:《盲探》《毒战》

ps:如果这样都当不了中国十大导演之一,那我无语了。

4、徐克:独特武侠

香港地区著名电影导演、编剧、监制、演员。生于越南西贡市的他,祖籍广东省海丰县,出身自华侨的大家庭,共有16名兄弟姐妹。1966年移居中国香港,后到美国学习电影课程。1977年回港后,在佳艺电视从事编导工作。佳视倒闭后加盟无线电视。后转入电影圈发展,凭借《蝶变》一片崭露头角。

1984年与妻子施南生组建电影工作室,凭《英雄本色》、《倩女幽魂 》、《黄飞鸿 》等片蜚声海内外,为香港电影开创了新的时代。在现今香港电影界的幕前幕后人物中,徐克是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作品:《蜀山传》《七剑》《铁三角(合拍)》《女人不坏》《深海寻人》《狄仁杰之通天帝国》《龙门飞甲》

5、陈可辛:精益求精

作为华语影坛极具影响力的电影人之一,身兼监制和导演于一身的陈可辛,近年“制造”的四部电影《十月围城》、《投名状》、《如果爱》、《门徒》为中国电影贡献了高达6亿人民币的票房。

90年代初,陈可辛已经创造了一系列电影票房奇迹。包括他获奖无数的导演处女作《双城故事》(1991年),以及UFO时期的作品《风尘三侠》(1993年)、《金枝玉叶》(1994年),以及《甜蜜蜜》(1997年)。其中《甜蜜蜜》获得9项香港电影金像奖,并被《时代》杂志誉为当年十佳电影之一。

《如果爱》是一部很“好听”电影,该片耗资8000万人民币,被业内人士预测为2005年最具观赏价值的华语影片。

《投名状》首次集结了李连杰和刘德华二人,还斥资过亿拍摄该片,可谓声势浩大。而效果足以震撼华语电影界。

陈可辛是那种要么不拍,要拍就拍佳片的导演。绝不会因为一点利益而动摇,这一点值得很多电影人学习。

作品:《如果爱》《投名状》《武侠》

6、刘伟强:香港最强导演

刘伟强,中国香港导演。代表作品有《风云之雄霸天下》、《中华英雄》、《古惑仔系列》、《无间道》、《头文字D》等。曾斩获第22届金像奖最佳导演、第40届金马奖最佳导演等奖项。

刘伟强是香港电影里的传奇人物,有着超乎常人的掌控力。在他所拍摄的作品里,绝大多数都成为了经典,几乎可以称得上是香港电影的代表人物。

作品:《无间道1、2、3》《拳神》《决战紫禁之巅》《头文字d》《伤城》《游龙戏凤》《精武风云》《不在让你孤单》《血滴子》

7、李安:怒放色彩

李安,1954年10月23日生于台湾,祖籍江西德安,硕士。是一位享誉世界影坛的著名导演,曾担任第6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他的第一部作品《推手》获得了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等8个奖项的提名,《喜宴》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荣获金熊奖。《卧虎藏龙》荣获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成为迄今唯一一部获此殊荣的华语电影,且被《时代周刊》评为2000最佳影片、最佳导演。2006年凭借电影《断背山》荣获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李安为华人影坛做出了极大贡献,架起了东西方文化的沟通桥梁。

作为一名国际化的中国导演,李安在华语电影里的电影并不算多,能让大家熟知的就只有《卧虎藏龙》《色戒》两部了。

作品:《卧虎藏龙》《色戒》

国际作品:《绿巨人》《断背山》《唇红齿白》《制造伍德斯托克》《初来乍到》《少年Pi的奇幻漂流》

8、王家卫:独特美学

王家卫,男。汉族。1958年7月17日出生于上海。香港著名导演。作品包括《旺角卡门》《阿飞正传》《东邪西毒》《重庆森林》《花样年华》等。他的电影捧红了很多明星,也创造了很多奇迹。1997年执导的电影《春光乍泄》,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导演,2006年,王家卫又成为首位担任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的华人。他迄今为止的作品已经凭借着其极端风格化的视觉影像、富有后现代意味的表述方式和对都市人群精神气质的敏锐把握成功地建构了一种独特的“王家卫式”的电影美学。

作品:《2046》《东邪西毒修复版》《一代宗师》 国际作品:《爱神》《蓝莓之夜》

9、吴宇森:国际化导演

原籍广西平南,1946年9月22日出生于广州,1971年,在邵氏影业公司跟随当时最著名的动作片导演张彻拍片。导演作品包括《英雄本色》《喋血双雄》《纵横四海》《辣手神探》《和平饭店》等经典港产作品。他是继李小龙、成龙之后,进入好莱坞的第三位华人明星。

2012 《飞虎群英》Fei Hu Qun Ying进入拍摄,该片投资1亿美金由中美合拍,号称中国电影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国际影片。

作品:《赤壁上、下》《剑雨》《生死恋》

国际作品:《飞虎群英》《碟中谍2》《记忆裂痕》《夺宝群英》《希曼》《小夜刀》

10、姜文:霸气外露

姜文原名姜小军,中国著名电影演员、电影导演,河北唐山人。1980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1984年毕业于中戏,同年进入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主演了《家庭大事》、《高加索灰阑记》等优秀剧目。凭借电影《芙蓉镇》和《春桃》荣获两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导演作品包括《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让子弹飞》等。其中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摘得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在《让子弹飞》上映前,姜文在导演界只有三部作品,在中国导演里可能连前20位都排不上。直到2010年的让子弹飞上映,所有观众的视线全都集中在这里,仅仅国内票房就超过了7个亿。真应了那句“霸气外露!”

作品:《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

11、陈德森:执着进取

陈德森是香港多才多艺的电影人。他于1991年正式升任导演,处女作为梁家辉、关之琳主演的《我老婆唔系人》。1993年编写动作巨星成龙的《重案组》时,对动作片的理解和想法深得对方赏识。其后他加入了由陈可辛、张之亮、李志毅、曾志伟等合组的“电影人制作公司”(简称UFO),并执导了由新演员主演的叫好叫座的《晚9朝5》。2010年凭电影《十月围城》获得第2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陈德森是我最喜欢的导演之一,他的作品并不多,但足够精彩。历经大难而不倒,十年磨一城,这种顽强的电影人精神值得赞赏。

作品:《特务迷城》《十月围城》《童梦奇缘》

12、陈木胜:情味功夫

早期在电视台曾担任过杜琪峰的助理导演,拍摄过《倚天屠龙记》、《雪山飞狐》等电视剧。1990年,陈木胜执导了自己的首部影片《天若有情》之后,受到徐克器重,执导了由其监制的武侠片《新仙鹤神针》。此后,陈木胜拍摄单独指导的《新**故事》,并长期和成龙合作,推出很多优秀作品。

看到陈木胜的作品,个人认为此导演相当稳定。几乎每年一部电影,且出的作品不浮夸、不夸大,多半也是以动作片为主。

陈木胜作品有一个特点,就是炫酷的动作戏和富有感情色彩的情节。《新**故事》《宝贝计划》《新少林寺》三部作品更能称的上佳作。

13、刘镇伟:菩提老祖

刘镇伟成长于香港长洲一天主教家庭。一专多能的刘镇伟所拍影片涉猎广泛,自己还身兼演员、导演、编剧、监制、策划数职,在编剧的署名上还时常采用“技安”的化名。最出名的作品要数《大话西游》系列了,成为经典的不只是电影,还有刘镇伟这个菩提老祖的形象。

新时期也拍摄了许多的无厘头作品,其中《天下无双》《机器侠》和《越光宝盒》比较优秀,只是有一部分观众很纠结剧情的发展。我还是比较喜欢这个风格的电影,因为刘镇伟和王晶不一样,就算没有低级趣味,也能让你开心大笑。

作品:《天下无双》《无限复活》《情癫大圣》《机器侠》《越光宝盒》《天仙奇缘》《出水芙蓉》《东成西就2011》

14、陈凯歌:柔化电影

中国著名导演,福建长乐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执导过《霸王别姬》、《梅兰芳》、《无极》、《赵氏孤儿》等多部作品。至今仍为惟一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华人导演。

关于陈凯歌与妻子陈红是否加入美国国籍问题,陈凯歌于2009年8月华表奖颁奖典礼上的发言表示他“不会加入外国籍,也从来没有加入过外国籍”。不过他承认拥有美国的绿卡,但不认为取得绿卡(永久居民身份)就是改变国籍。

陈凯歌是公认的内地大导演之一,其作品多数都是大制作大宣传。尽管《无极》并不被观众买账,但无法否认陈凯歌导演的过人才华。一部《霸王别姬》和一部《荆轲刺秦王》使陈凯歌导演在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著名导演之列占有一席之地。新世纪的作品里,优秀不敢说,但绝对经典。而且一种柔化般的电影风格也让人颇为感慨。陈凯歌最新的作品《搜索》则是一部完全转型的作品,也让人观众有所期待。作品:《无极》《梅兰芳》《赵氏孤儿》《搜索》

15、尔冬升:全能导演

尔冬升(Derek Tung-Sing Yee)香港全能型电影人,年轻时外型俊朗,为邵氏电影公司武侠小生。后转型为编剧及导演,曾两度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及最佳编剧,并监制过十余部电影。作品风格多样,包括悬疑警匪类、叙事言情类、敏感话题类、动作喜剧类等。

作品:《大魔术师》《旺角黑夜》《早熟》《千杯不醉》《门徒》《新宿事件》《枪王之王》《忘不了》

16、叶伟信:叶问传奇

叶伟信(Wilson Yip Wai Shun),香港著名电影导演。自1985年叶伟信便在新艺城电影公司开始其电影幕后工作生涯,曾参与超过二十部电影的拍摄工作。1996年叶伟信凭借其亲自执导拍摄的《旺角风云》获得第三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推荐电影,同时获得最佳编剧奖。叶伟信新时期的电影主要合作对象是甄子丹,一连合作了多部电影,且都还不错。2009年的是叶伟信出镜率最高的一年,那年的《叶问》在中国功夫电影里树立一个经典的形象。尽管之前的《杀破狼》等电影已经足够体现叶导在动作导演中的地位,但经典程度和影响力却不如叶问系列。

作品:《叶问1、2》《神偷次世代》《杀破狼》《龙虎门》《导火线》《倩女幽魂》《开心魔法》《急先锋》

17、麦兆辉:香港特色

麦兆辉(Siu Fai Mak),毕业于香港演艺学院,是我国著名的导演、编剧。麦兆辉是近年备受瞩目的编剧与导演,擅长营造独特风格及角色。其代表作包括《追凶 20年》及《爱与诚》。他也积极尝试不同挑战,如担任刘伟强导演、刘德华主演的《爱君如梦》监制。

麦兆辉 1991年开始为一些小成本的电影担任副导演,多年前在没有人邀请他开拍、也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开拍的情况下,写好了《无间道》的剧本,但多次尝试都没人愿意拍。不过好在寰亚慧眼识珠,最终成就了香港电影史上的经典--《无间道》三部曲。麦兆辉也跻身一线导演行列。

作品:《无间道系列(副导演)》《大搜查》《窃听风云1、2》《听风者》《关云长》

18、陆川:做事认真,追求完美

陆川,男,生于中国新疆奎屯,中国著名电影导演、编剧、执行制片人。1998至今,陆川历任中国电影集团、华谊兄弟传媒集团导演,其间成立“陆川电影工作室”(Lu Chuan Film Studio)。陆川编剧、导演的两部电影作品《寻枪》、《可可西里》均取得巨大成功,受到许多国内、国际的好评,并获得诸多奖项和荣誉。

自从拍摄《王的盛宴》至今,已经很长时间了。记得当时是和李仁港的《鸿门宴》同时开机的。据陆川女友秦岚所说,陆川为人做事认真,追求完美,所以《王的盛宴》不会轻易拍摄完成。这是导演们都应该学习的一种精神。作品:《寻枪》《可可西里》《南京南京》《王的盛宴》

20、管虎:电影怪才

管虎,导演。1968年出生于北京。曾被称为第六代电影导演中的怪才,早年推出《头发乱了》、《上车,走吧》等电影。近些年,管虎转战电视圈,推出了极具影响的电视剧《黑洞》、《冬至》、《七日》、《生存之民工》。其作品犀利、生动,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

作品:《斗牛》《杀生》《八百壮士》

21、许鞍华:艺术源于生活

许鞍华(Ann Hui,1947年5月23日—),著名女导演,祖籍辽宁鞍山,父亲是国民党文书,母亲是日本人。于香港大学进修英国文学及比较文学,并获文学硕士学位。随后赴英深造,在伦敦电影学院攻读电影课程。作为一名女导演她曾先后获得三次香港电影金像奖、两次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等12个最佳导演奖项以及其它奖项不计其数。还于2008年9月18日荣获了第19届福冈亚洲文化奖大奖,她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女性导演。此外,她还捧出两位A类国际电影节影后,萧芳芳(柏林国际电影节)、叶德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作品:《桃姐》《萧红传》《玉观音》《姨妈的后先带生活》《天水围的日与夜》《天水围的夜与雾》《得闲炒饭》

22、陈嘉上:魔幻导演

陈嘉上,出生于1960年,编剧/导演/监制,广东宝安人。1980年参加电影公司特技组工作,1983年起任编剧,1988年起执导影片。主要作品有《小男人周记》、《逃学威龙》系列、《武状元苏乞儿》、《精武英雄》、《霹雳火》、《老鼠爱上猫》等等,曾在1999年凭《野兽**》一片夺得过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与最佳导演。

历任香港电影家协会会长,香港电影导演协会会长,是多年的金像奖董事局成员,2007年当选新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主席。2008年执导拍摄的电影《画皮》成为最卖座的电影之一。

在新世纪里,陈嘉上成功转型,凭借《画皮》和《画壁》两部作品,逐渐成为观众心目中的魔幻电影导演。其使用特技和展现画面色彩的功力想当强悍。

作品:《画皮》《画壁》《至尊无赖》《三分钟先生》《老鼠爱上猫》《四大名捕》(新)

23、林超贤:火爆战场

80年代末期开始为陈嘉上做副导,从《逃学威龙》、《霹雳火》、《天地雄心》到与陈嘉上联合执导《野兽**》,在第1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大出风头,斩获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项大奖。后来独立导演的《G4特工》、《江湖告急》、《重装**》部部精彩,其中尤以《江湖告急》最受好评。近期电影《逆战》饱受好评,其也被称为最火爆的导演。

作品:《冲锋陷阵》《风云决》《神枪手》《火龙对决》《线人》《证人》《逆战》

24、李仁港:独特动作

李仁港,英文名Daniel Lee,60年代生,1984年毕业于加拿大东岸温莎大学(WindsorUniversity)传理系,香港导演。一位集国画、油画、武术、电影于一身的导演。他的动作美学技高一筹,导演风格硬朗,擅长动作场面和人物刻画。

《黑侠》是他成功打入欧美动作片市场的代表作,99年在日本、韩国和中国上映的《星月童话》大受欢迎,2000年拍摄的《阿虎》更脱颖而出,2005年的动作片《猛龙》被认为是当年突破之作。近期连出三部古装动作片,成功确立了动作导演的名号。作品:《阿虎》《猛龙》《三国之见龙卸甲》《锦衣卫》《鸿门宴》

25、袁和平:真功夫

袁和平,与元华、成龙及洪金宝等同为“七小福”成员,香港著名电影动作指导、导演,是香港动作电影其中一个最成功和具影响力的人。

出生于武术世家的袁和平,1945年出生于广州,原籍北京,年轻时绰号“大眼”,如今已被尊称为“八爷”,香港著名电影动作指导、导演,是香港动作电影其中一个最成功和具影响力的人。父亲是电影史上首位武指袁小田,是京剧世家传人、香港艺坛著名演员兼武术教练,精通北派功夫。

作为习武之人,八爷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把武术发扬光大。“中国的武术要有走出去的决心”,八爷表示,“电影的好莱坞趋势是越来越强了,中国武术走进好莱坞不仅要实用,更要好看。”随着《卧虎藏龙》的上映,让中华武术与好莱坞有了一次完美的结合。在好莱坞,特技多了,武术的体现虽然在感官上更刺激,但“作假”的成分也显而易见。“虽然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热爱中华武术,但对武术的内涵还不甚了解,”八爷称,不能只教他们打,还要教他们用。说到这里,八爷不禁又提到了李连杰,“他很会悟道,对武术的理解很深,习武之人就该像他一样。”

作品:《苏乞儿》

早期:《太极张三丰》《蛇形刁手》《醉拳》

26、程小东:武术世家

香港著名导演、金像武术指导,奥运会动作导演。早年因执导《倩女幽魂》、《笑傲江湖》成为华语影坛炙手可热的武侠片导演,与著名导演徐克共同开创了香港武侠的新时代。作为“武术世家”出身的动作指导,新世纪后与张艺谋导演再度引领国产动作大片的新辉煌。凭电影《英雄》获得2003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武术指导奖。作品:《江山美人》《赤裸特工》

27、乌尔善:最佳潜力股

乌尔善 Wuershan,男,蒙古族,导演、自由艺术家 从事商业广告制作、独立影片制作、当代艺术创作。1972 生于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市,1988-92 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92-93 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94-98 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2000年创建个人工作室。

作为新人导演,乌尔善以独特的拍摄手法和强劲的视觉冲击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成本有限的情况下,乌尔善尽可能把电影的看点放在剧情叙述上,形象和拍摄场景自然简单许多。在他的电影里内涵和视角是最有特点的。作品:《刀见笑》《画皮2》

28、邱礼涛:以量取胜

邱礼涛是广东潮州人,1961年生于香港。1981至1984年间在香港浸会学院(今天的浸会大学)传理系修读电影;曾经是独立短片制作的活跃份子。离开校园后,大部份时间从事电影工作,期间曾在《年青人周报》、《翡翠周刊》、《凸周刊》、《文化新潮》、《星岛日报》和《TOP》等报章杂志发表文章。

这位导演在导演界明显是以作品数量多而著名,其导演作品不下60部。让人敬畏。至于质量,嘿嘿,那就不好说了。作品:《Laughing Gor 之 变节》《同门》《死神傻了》《叶问前传》《竞雄女侠秋瑾》

29、关锦鹏:释放情感

上一篇:小学四年级如何培养好的学习方法下一篇:学前教育学练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