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论文

2024-09-05

普惠金融论文(精选14篇)

1.普惠金融论文 篇一

央广网南昌6月6日消息(陈仕斌)近年来,从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到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具体落实,从中央到地方均多措并举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致力于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成效显著。

作为天然具有普惠基因的一家银行,江西邮储银行在普惠金融实践上,正保持着这种滴水穿石的“定力”。成立10多年来,该分行围绕如何更好发挥资源禀赋,创新普惠金融产品,提供高质量普惠金融服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倾注了大量的资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2014年1月,江西邮储银行行长肖天星刚到江西,就对全省各级分支行提出新的发展思路,并推动构建了国家政策、监管要求和发展目标协同内化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在全分行成立了省、市、县三级“三农”金融、小微金融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并由各级分支行行长担任组长,将普惠金融服务工作提升为全省“一把手”工程,且坚持每月召开一次“两财”“两小”领导小组会议、每日作一次三农和小微金融服务工作情况通报,4年多来从未间断过,以永远在路上的作风和坚韧执着的精神推进普惠金融事业。

2018年6月6日上午,江西邮储银行召开了今年1-5月份全分行经营分析视频会议,再次深入学习贯彻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关于2018年金融助力江西脱贫攻坚“夏季整改”工作要求、近期江西银监局系列监管要求、邮储银行总行小企业金融业务发展和扶贫督导会议精神等,部署近期重点工作任务,用坚强有力的作风保障高质量实现普惠金融等各项工作“双过半”。

“全分行要增强‘坐不住’的责任感,用‘拼’的勇气确保小微金融‘红旗’高扬;增强‘等不起’的紧迫感,用‘抢’的意识推进‘三农’金融服务工作;增强‘慢不得’的危机感,用‘争’的劲头狠抓消费贷款转型。”该分行行长、党委书记肖天星号召全分行坚定信心与决心,奋发作为,心无旁骛争创“第一等”普惠金融工作。并再次部署各级“一把手”要发挥领跑作用,站在更高层次落实邮储银行总行李国华董事长关于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发展管理的“四点要求”和“五个亲自”工作要求,把上级精神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结合起来,确保邮储银行总行、江西省分行普惠金融等各项工作部署得到第一时间贯彻落实,不出现“时差”“偏差”“误差”,坚决杜绝“慢半拍”“看不齐”“不看齐”。重点提出各市县分支行要在落实“刚性”监管要求上走在前列、坚持小微等普惠战略上走在前列、走访营销上走在前列。

为避免让资金问题成为脱贫致富的拦路虎,打通高质量普惠金融工作落实链条,该分行既从战略上战略部署上“扣紧扣子”、又在承接任务上“勇挑担子”、还在工作落实上“钉好钉子”。从今年5月24日开始的上两周,江西邮储银行所有在家的领导班子成员均深入到挂点联系的市县分支行开展了调研督导工作,驰而不息推进党建、普惠金融、案防、市场乱象整治、业务发展和“双过半”等政治任务、监管任务、发展任务和民生任务的高质量落实。该分行还优先保障小微和三农队伍的刚性配备,进一步倾斜绩效考核导向,提高普惠金融、小微贷款、涉农贷款和精准扶贫等指标考核权重;并优先保障普惠贷款业务发展的额度需求,继续倾斜内部定价政策;同时,该分行党委还将把“两增两控”等指标完成情况纳入今年党委巡察和督导督办的重要任务之一,进一步增强了该分行做好普惠金融工作的思想、行动和政治自觉。此次经营分析视频会上,该分行还提出要打好普惠金融“持久战”,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抓到底,常抓不懈。并重点部署了深化市场乱象整治工作、案件防控建设、资产质量管控、作风建设等工作,进一步筑牢了覆盖面更广、品质更高的普惠金融服务的稳定根基。

在普惠金融实践上的一马当先和持之以恒,带来的是江西邮储银行普惠金融质效的嬗变,并成为了该领域的引领者。尤其是今年以来,该分行普惠金融实践更是将优势转变为胜势。截至今年5月底,该分行各项贷款结余1458亿元,继续列全省银行业第8位和全国邮储银行第10位,其中实体贷款占比超90%;涉农贷款结余超576亿元,结存服务涉农主体近23万户,名列全省前茅;小微企业贷款结余超409亿元,结存服务的小微个体超8.4万户,完成小微企业贷款“增量”监管目标近197%,成为江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重要力量。近两年来该分行共在全国、全国邮储银行、全省各类会议上介绍了10多次普惠金融服务工作经验,吸引了全国邮储银行6家省市区分行及当地党委、政府分别派员来赣学习交流。该分行还以综合得分列全国邮储银行第一名的成绩,荣获了“2017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微金融管理标杆行”称号。今年3月份,该分行农村小水电金融服务工作还得到了在赣检查的国家审计署高度肯定,并被要求报送经验材料编入国家审计署审计报告。今年前5个月,该分行小企业法人贷款净增超16亿元,列全国邮储银行第3位,提前10个月完成了邮储银行总行下达的全年净增计划,计划完成比列全国邮储银行第1位。出色的普惠金融工作,也赢得了中央及各级媒体每年近20000篇次的点赞报道。其中,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和央视《焦点访谈》均对该分行支农支小等普惠金融工作进行了大力推广。

江西邮储银行表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发挥普惠金融的“大优势”、推进“两财”“两小”的“主战略”、打造绿色金融的“新引擎”、打赢风险防控的“主动仗”,以更坚强的决心、更宽广的视野、更务实的作风,争创“第一等”普惠金融工作,高质量答好今年上半年“双过半”和全年的经营管理答卷,奋力谱写新时代江西邮储银行改革发展稳定的新篇章,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向建党97周年和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

2.普惠金融论文 篇二

普惠金融的历史演变

“普惠金融”第一次正式写入党的决议, 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谓普惠金融, 就是能够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 但因为一些生活在偏远地区、生存环境较为恶劣的人难以在目前的金融环境下享受金融服务, 所以普惠金融的主要任务可以理解为向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贫苦农户、贫困人群及小微企业提供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

(一) 普惠金融的主体框架

客户层面。贫困和低收入客户是这一金融体系的中心, 他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决定着金融体系各个层面的行动。

微观层面。金融体系的脊梁仍然为零售金融服务的提供者, 它直接向穷人和低收入者提供服务。这些微观层面的服务提供者应包括从民间借贷到商业银行以及位于它们中间的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这些服务供给者应能够正常地从国内融资来源获得资金, 例如公众储蓄、批发贷款融资或资本市场的投资等。

中观层面。这一层面包括了基础性的金融设施和一系列的能使金融服务提供者实现降低交易成本、扩大服务规模和深度、提高技能、促进透明的要求。这涵盖了很多的金融服务相关者和活动, 例如审计师、评级机构、专业业务网络、行业协会、征信机构、结算支付系统、信息技术、技术咨询服务、培训等。这些服务实体可以是跨国界的、地区性的或全球性组织。

宏观层面。如要使可持续性的小额信贷蓬勃繁荣发展, 就必须有适宜的法规和政策框架。中央银行 (金融监管当局) 、财政部和其他相关政府机构是主要的宏观层面的参与者。

(二) 普惠金融的历史发展

普惠金融的概念是由联合国在2005年正式提出来的, 但其核心理念最早可追溯到15世纪罗马教会设立的当铺。15世纪意大利的修道士开展信贷业务来抑制高利贷的利率。18世纪, 在爱尔兰出现了“贷款基金”, 基金来源于捐赠, 用于向贫困农户提供无抵押的免息小额贷款, 并通过“共同监督”机制来保证贷款者每周分期还款。

后来, 这个慈善机构发展成为金融中介机构, 允许其对贷款收取一定的利息以及吸收存款。19世纪欧洲和日本通过邮政系统为农村地区提供小额储蓄和支付服务, 同时德国的信用合作社取得较大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 现代小额信贷在孟加拉、巴西等国开始出现。小额信贷最初实行小组贷款模式, 小组成员之间负有连带担保责任。典型例子就是尤努斯在孟加拉创办的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 这种模式的成功刺激无数金融机构纷纷效仿。

20世纪80年代, 全球小额信贷项目运作良好。实践证明, 低收入人群特别是妇女的还贷信誉, 比那些从商业银行进行贷款的富人更好, 小微企业和低收入者愿意承担一定的高息来获得发展机会。

20世纪90年代, 出现了“微型金融”, 即不只是为低收入者提供贷款, 也提供各种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这种模式吸引了很多商业银行如花旗银行等进入该领域。2005年, 联合国推出普惠金融体系的概念, 用“普惠金融体系”的概念取代“微型金融”, 意味着微型金融不再被边缘化, 而是成为一个国家金融体制的一部分。

国内最早引进这个概念的是中国小额信贷联盟 (原名中国小额信贷发展促进网络) 。2006年3月,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焦谨璞副局长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小额信贷论坛上, 正式使用了这个概念。2012年6月19日, 原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墨西哥举办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上指出:“普惠金融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 希望各国加强沟通和合作, 提高各国消费者保护水平, 共同建立一个惠及所有国家和民众的金融体系, 确保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民众享有现代、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这是中国国家领导人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正式使用普惠金融概念。2013年11月12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 鼓励金融创新, 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

普惠金融的重要意义

普惠金融是一种理念, 也是具体的实践活动。普惠金融的重点在于,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服务创新, 不断完善现代金融体系, 及时有效地为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所需要的金融服务, 让现代金融服务更好地惠及各个社会群体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 发展普惠金融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 体现出了有序发展、均衡发展、文明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 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和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当今世界正进行深刻调整, 国际国内环境日益复杂多变, 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 原有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如何突破和消除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在这种情况下, 发展普惠金融, 是一种重要选择。

(1) 发展普惠金融, 有利于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普惠金融, 就是通过创新工具将市场储蓄资源进行跨主体、跨行业的有偿转移, 提高资金配置效率。这种金融服务可得性提高, 必然会挤出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中存在的各种无效“水分”,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顺应和带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2) 发展普惠金融, 有利于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力度。金融本质上讲, 就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经济高速发展阶段, 金融机构并不注重资金配置效率。发展普惠金融, 必然要求金融机构转变经营思路, 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 推进金融工具创新, 不断扩展金融服务对实体经济的覆盖面和渗透率, 使更多企业或个人享受到金融服务。与此同时, 随着实体经济创新发展, 也必然会为普惠金融深入发展创造条件。

(3) 发展普惠金融, 有利于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我国金融体系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 金融资源使用不合理, 资金配置效率不高。发展普惠金融, 就是要破除各种制度性和政策性障碍, 促进资金自由合理流动, 提高资金使用和运行效率。随着金融服务对实体经济的覆盖面和渗透率提高, 实体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 也会进一步降低金融体系运行风险, 提高金融机构收益水平和赢利能力。

(4) 发展普惠金融, 有利于缓解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一个突出问题是发展不平衡。发展普惠金融, 就是进一步扩大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将金融服务向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群体扩展, 提升发展均衡性和有效性。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

随着普惠金融理念的不断传播, 我国的普惠金融取得了长足发展, 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一) 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不断完善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尤其是“三农”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工作, 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促进“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做出了总体部署。2013年以来, 国务院又颁布实施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和政策, 对进一步做好“三农”、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做出具体部署。

(二) 金融服务覆盖取得较快增长

IMF每年对全球187个经济体的金融可获得性进行普查, 重点从银行网点覆盖、ATM覆盖、银行代理网点情况进行评价。2013年评价结果显示, 我国银行网点密度和人均占有量处于国际中游水平 (分别为89位及123位) , ATM密度及人均占有量居于上游水平 (分别为37位及68位) 。根据2015年4月世界银行发布的2014年全球普惠金融相关调查报告显示, 中国的账户普及率在2011年至2014年间有显著增长, 由64%上升至79%, 拥有账户的成年人增加了1.8亿。中国账户普及率平均上升了15个百分点, 但不同群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在最贫穷的40%成年人中, 账户普及率上升了26个百分点, 而在最富裕的60%成年人中仅上升了8个百分点。农村地区的上升程度高于城镇地区, 男性和女性之间则没有显著差异。

自助机具、网络银行 (手机银行) 、网络保险 (电话保险) 等服务渠道的建设近年来也取得进展, 个人账户、银行卡以及网银等金融服务使用率提升迅速, 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截至2014年末, 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开立的个人银行结算账户27.31亿户, 人均结算账户3.06户, 人均持卡1.95张, 基本实现了人人有卡、家家有账户、补贴能到户。全国农村地区共设置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92万个, 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覆盖了全国主要的务工人员输出省份。

农村信用体系和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了农村经济主体和小微企业融资的可获得性及便利性。截至2014年底, 全国共为约250万户小微企业和1.6亿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 评定了1亿多信用农户, 累计有40.5万户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 贷款余额8.9万亿元;9012万农户获得信贷支持, 贷款余额2.2万亿元。建立了100多个信用信息系统或服务平台, 实现了小微企业、农户信用信息的共享, 为地方政府履职, 金融机构信贷管理提供了信息支持, 促进了普惠金融发展。

(三) 弱势群体金融服务满足程度有所提升

截至2014年底, “三农”、小微企业贷款已连续6年实现两个“不低于”, 即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 增量不低于上年。涉农贷款 (本外币) 余额23.6万亿元, 占各项贷款比重28.1%, 同比增长13%, 按可比口径, 比全国金融机构同期各项贷款增速高0.7个百分点。农村 (县及县以下) 贷款余额19.4万亿元, 同比增长12.4%;农户贷款余额5.4万亿元, 同比增长19%;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3.3万亿元, 同比增长9.7%。

2014年12月末, 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 (人民币口径, 非本外币口径) 余额15.3万亿元 (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13.76万亿元和1.5万亿元) , 占企业贷款的30.4%, 同比增长15.5%, 增速比同期大型、中型企业贷款增速分别高6.1个和4.9个百分点, 分别比各项贷款和全部企业贷款增速高1.9个和3.9个百分点。2014全年小微企业贷款增加2.13万亿元 (同比多增1285亿元) , 占企业贷款增加额的41.9%。从行业分布看, 小微工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贷款占比明显提升;从地区分布看, 2014年部分西部省份小微企业贷款增长较快;从机构看, 小微企业贷款增加额中46.1%来自小型银行, 比去年同期高5.4个百分点。而从机构自身贷款结构看, 农村信用社和中资小型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其全部企业贷款的比重分别为77.8%和55.5%, 远高于大型银行21.4%的水平。

截至2014年9月底, 贫困地区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26万亿元, 同比增长18.8%, 比全国平均增速高5.6个百分点。

互联网与普惠金融的未来

如今, 互联网金融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 实际上互联网金融天然地具有发展普惠金融的独特优势。

一是互联网金融凭借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开放性、共享性, 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对风险的界定、控制和定价能力, 降低金融中介的门槛, 为金融业践行普惠金融、物联网金融、微金融等模式, 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人金融消费者, 尤其是轻资产的创新型企业, 有效地发挥资源配置功能提供了新的模式, 有利于打破金融业的垄断, 促进经济转型与发展。

二是互联网金融强大的碎片化处理能力能够有效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人投融资难的问题。例如, P2P网络借贷、众筹模式相对于传统的融资方式更为开放, 对接的是大量分散的个人投资者或非金融机构, 既克服了金融业对规模经济的限制, 又解决了资金的来源及其投资问题。在众筹模式下, 是否盈利不再是筹资的唯一标准, 只要能博得投资者喜欢的项目都可以获得启动资金。这种模式尤其适合小本经营或创新型企业。“余额宝”则是碎片化个人理财产品的典范。

三是互联网金融能借助互联网企业形成强大的跨界整合能力, 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 通过创新差异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求得生存与发展的, 还可以创新金融业盈利模式, 向客户提供极低成本甚至免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例如, 网络银行不依靠物理网点和银行卡从事金融业务, 大大降低了经营成本。

四是普惠金融具有广阔的市场。互联网金融能够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低成本地搜集客户的市场行为和信用记录, 再根据信用状况进行匹配。借助互联网销售渠道和收集数据的能力, 互联网金融能够增强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得性。

互联网的出现为普惠金融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但光靠技术是难以推进普惠金融深入发展的, 我们的金融体制和机制也需要进一步改革, 需要站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层面考虑普惠金融的发展。

此外, 还要加大配套制度建设, 如统计制度建设、信用体系建设、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建设。因此, 只有多管齐下, 普惠金融才能在未来的经济和生活中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3.普惠金融前景广阔 篇三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普惠金融。这六个字的含义非常大。在我看来,未来几年,普惠金融将给中国金融发展带来深远影响,成为新的热点,并且有着广阔的前景。

普惠金融的实质是要让贫困地区、弱势群体有机会享受现代金融提供的服务,并且有机会能够从金融机构获得存款权、贷款权、资金的结算权、小额的保险权,以及一些其他类型的金融服务。

原来很多专家都在思考怎样把正规金融延续下去,但他本来就是一个土财主,你非要让他服务穷人,这种路径根本不行。所以,从2005年以后,国际上,特别是世界银行推动地区发展,提出了普惠金融这一理念。

经过这几年的研究,普惠金融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的金融发展战略。本届中央领导能在这么重要的文件中及时把普惠金融这个理念提出来,应该说是非常英明伟大的。

在发展普惠金融的背景下,未来的正规金融机构一定会更加关注小微企业以及弱势群体的服务。而且,未来在金融机构的创新上,特别是微小型金融机构,包括我们常说的很多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方面,也有了政策的引导。

发展惠普金融与金融业的创新发展是一致的。我们应该鼓励金融创新,特别是利用新的技术和网络进行创新。为什么长期以来我们贫困地区的金融发展不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制于成本高、风险高,大家没有利润,而通过现代技术则能弥补这一块。例如通过互联网技术解决汇兑的问题、资金结算的问题或者传输的问题,把包括POS机、信用卡、银行卡等金融工具和服务覆盖到偏远地区。

现在大家正在热议的互联网金融也是创新,我们应该鼓励,但也要防范风险,寻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发展路径。当然,我这里指的是一种商业化发展,而不是政策性发展。

如此一来,我们还需要做到一点,那就是加强金融知识的宣传。通过调研,我发现无论是高校、社区还是农村,大家对金融还停留在一种肤浅的认识上,金融知识非常缺乏。

在英国、美国、加拿大三个国家,他们在小学课堂教学里就在教大家学习金融知识,学习怎样理财和算利率。而我们却是到了大学一些专业才有这些课程,有很多大学还不一定都会开金融这门课。

如今,这种金融服务、金融工具的利用和金融产品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即便是再穷的人,也有一些流动资金。关键是人们有没有能力充分利用这部分资金。

大家都在抱怨投资渠道不多。怎么不多?只理财产品一项就有13000种。现在你的生活已经离不开金融,但问题是你对它的了解和运用还非常不够。

加强金融知识的宣传,我想说两个问题:一是怎么宣传。从银行的角度来说,银行是提供现代金融服务的,不是非要给人家锦上添花的,银行也要为穷人服务。二是作为金融的消费者,我们也要学习金融知识,懂得怎样让银行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

如今,一行三会成立了专门机构保护金融消费权益,人民银行的叫做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银监会的叫做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保监会叫做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局,证监会叫做投资者保护局。这四个局的基本职责就是从政府同监管者的角度保护消费者的权利。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也是我国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4.浅谈普惠金融 篇四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 system)是2005年联合国在宣传小额信贷年采用和推广的一个概念,联合国呼吁建立“普惠经济部门”(Inclusive Economic Sector),其核心内涵是共享与普惠,旨在建立有效的、全方位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尤其为小微经济体提供一种与其他客户平等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和权利,而这是传统金融体系难以实现的。

在次不得不提出两个相关概念,“普惠公益”和“普惠民生”。这里“普”字,就“普及”,一提起公益事业,人们就会想到慈善,想到无偿赠送和获得。不但民众对公益事业特性知道的并不多,包括一些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很模糊。但是这片面,我们国家有一部法律,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对公益事业做了很清晰的界定。简要来说,公益事业具有社会性、共享性、享受公益事业不等于无偿占有及公益事业的经营者也要讲究适当回报。(例如:教育、卫生、供水供电,交通等都属于社会公共设施,都是公益事业。但你不能因此就说:好了,既然是公益,那我就不应该花钱,就应该无偿享用,上学不花钱、看病不花钱、坐公交车不花钱、用水不花钱,用电不花钱,不可能的!公益事业也需要经营,也要获得公平合理的利润。比如国立医院、城市公交、供水供电等产业,首先它是公益事业,其次它必须实行收费服务,从中获得较微薄的利润。没有利润就无法生存,就无法实现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普惠民生”就是解决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具体说就是使人民群众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人尽其才,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衣食无忧。

发展普惠金融的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这不仅标志着普惠金融在我国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成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更重要的是,这体现了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其意义重大而深远。普惠金融的重点在于,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服务创新,不断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及时有效地为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所需要的金融服务,让现代金融服务更好地惠及各个社会群体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普惠金融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体现出了有序发展、均衡发展、文明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当前贫富两级分化严重,走中国社会主义路线,普惠金融之道是必经之路!

第一,发展普惠金融,有利于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发展普惠金融,就是通过创新工具将市场储蓄资源进行跨主体、跨市场、跨行业转移和重置,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同时,资金配置效率的提高,必然会挤出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中存在的各种无效“水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顺应和带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第二,发展普惠金融,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发展普惠金融,必然要求金融机构转变经营思路,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扩展其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使更多企业或个人享受到金融服务。与此同时,随着实体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也会进一步降低金融体系运行风险,提高金融机构收益水平和赢利能力,从而为普惠金融深入发展创造条件。第三,发展普惠金融,有利于缓解发展不平衡性。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一个突出问题是发展不平衡。发展普惠金融,就是破除各种制度性和政策性障碍,进一步扩大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将金融服务向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群体扩展,促进资金自由合理流动,提高资金使用和运行效率,提升发展的均衡性和有效性。

第四,发展普惠金融,有利于增强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有利于减小贫富差距,让人人在信贷面前平等。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普惠金融正是金融领域中注重体现人人都有平等机会获得金融服务这样一个理念,发展普惠金融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了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和途径,对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有重要意义。

如何实施普惠金融?

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在普惠公益项目开展中,没有钱的支持,一切都纸上谈兵,要实现普惠民生没有经济基础的支持,这“万丈高楼”是盖不起来的(上段已说明)。所以,必须抓住资金保障这个“牛鼻子”。在今年4月2号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由国家开发银行成立专门机构,实行单独核算,采取市场化方式发行住宅金融专项债券,向邮储等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资者筹资。

这样的政策举措,最大的亮点在于明确提出将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有效结合,同时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

一方面,开发性金融可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和不足。国开行依托国家信用,运用“供血”作用,开辟一个来源稳定的融资渠道,保证改善民生工作的的资金需要,并将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这是国开行作为我国开发性金融主要力量彰显出的政策性角色和责任。国开行有着特殊的历史和定位,在协助政府落实公共政策、实现施政目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责无旁贷。这是国开行肩负的使命,也是商业性金融机构无法完成的任务。

国开行成立专门机构,对民生改造相关业务进行单独核算,有利于将这项带有明显政策性色彩的工作与一般信贷项目区分开来,独立运营,不以商业利益为最大目标,至少不以盈利为唯一目标。

一方面,还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个作用,可体现在三个环节:

第一,在资金来源上,发行住宅金融专项债券应采取市场化手段。依托国家信用发行金融债券筹集大额资金,向来是国开行资金的主要来源,这次支持棚户区改造工作也不例外。但这种发行,不能搞强行摊派,邮储银行、保险公司等投资者依据自身需要自主购买。

第二,在资金使用上,要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支持民生工作改造,是政府目标,是社会责任,但不是扶贫项目。国开行所使用的资金要能够保本增值,至少应实现“保本微利”,否则也难以为继。

第三,在资金投入上,要根据政府规划和居民需要,合理选择支持的项目,量力而行地制定的融资规模和还贷计划。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监督好资金的实际投向,确保资金真正用于改善民生的项目中。如果千方百计所筹措的资金转了一圈还是落入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那就“人艰不拆”了。

从行业角度讲,行业人事应该怎么做?

第一点普惠金融实质上不是“扶贫”和“福利”,更不是所有服务的全覆盖,而是提供一种金融服务的机会平等性,关键在于强调机会平等,强调基本服务,强调服务可得性、成本可负担性和需求有效性等。所以必须改变人们陈旧的思想观念,普及普惠金融知识,让人们了解普惠公益的目的和意义。接受用以“普惠”为基础的“公益创业”渠道来成就公益事业!

第二点解决行业人才问题。一个行业的壮大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这是一个新生的行业我们需要人才,需要当代的“雷锋”,“雷锋”自己可能不计较个人得失,但社会要创造一个“不让雷锋吃亏”的从业环境。所以,我们极需要在公益事业产业化中吸入新人才和寻找有志之士共同努力创造,同时也要保证人才的福利。这也是我们“普惠金融”的一大根本特色。

5.普惠金融工作总结 篇五

3月25日上午,推进会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会议总结了近三年来我市普惠金融工作的经验做法,研究部署未来一个时期开展普惠金融工作相关措施。省金融办、国家金融监管部门驻粤机构。

3月25日上午,广州市普惠金融工作总结推进会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会议总结了近三年来我市普惠金融工作的经验做法,研究部署未来一个时期开展普惠金融工作相关措施。省金融办、国家金融监管部门驻粤机构“一行三局”、市金融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民政局、各区金融工作部门等相关部门和广州地区银行、证券、保险等有关金融机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市金融局通报了近三年来广州普惠金融发展情况并部署20XX年工作,海珠区、增城区、广州市邮政局、广州农商银行介绍了开展社区金融、农村普惠金融工作经验做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工作,将社区和农村作为发展普惠金融的主战场,一手抓社区金融,一手抓农村金融,以社区金融服务站、农村金融服务站为载体和平台,以示范点、示范村、示范镇和试验区为抓手,围绕解决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积极探索,不断创新,采取多项有效措施推动普惠金融取得长足发展,普惠金融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普惠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普惠金融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具有广州特色的普惠金融模式。

目前全市建成社区金融服务站510家,建站面积超2.5万平方米,覆盖全市34%社区,开展处非宣传活动累计受教育群众超100万;建成农村金融服务站83家,按照建设1个农村金融服务站辐射5个行政村的总体原则,计划利用3年时间实现全市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全覆盖;全市银行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近1600亿元,设立法人村镇银行7家、资金互助合作社2家,全市小贷公司20XX年发放三农贷款16亿元;农业上市公司4家,28家农业企业在广州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政策性农房保险累计承保户数63万户,合计提供63亿元住房风险保障;重点在增城区推进省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开展了资金互助合作社、农村金融服务站等多项制度创新、机构创新和服务创新,为全国、全省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示范。

会上,省市相关部门和广州金融业协会负责人为广州市社区金融服务站颁发示范点牌匾以及为广州金融业协会金融服务站委员会授牌,有20个社区金融服务站被评为社区金融服务示范点,广州金融业协会专门成立金融服务站委员会。市金融局局长邱亿通强调,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落实国家、省、市相关要求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任务,是我市加快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要深刻认识新时期大力开展普惠金融工作的重要意义。

未来一段时期,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把普惠金融作为“十三五”广州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优化布局、扩大覆盖、加强创新、防范风险”的总体原则,坚持社区金融和农村金融两手抓,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服务完善、风险可控的普惠金融体系。稳步推进社区金融服务站建设,实现区域人群全覆盖和服务功能立体化,全面推广“政府引导和支持,机构作为建站和运营主体”方式,积极引入建站新主体、探索建站新模式和开发服务新内容。加强金融文化知识普及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建设。

6.发展普惠金融 力促“一带一路” 篇六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对我们银行业金融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普惠金融是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保障。“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离不开金融的“保驾护航”。从“一带一路”所秉承的原则以及金融需求特点来看,金融支持“一带一路”战略的首要着力点是大力发展普惠金融。

从理念来看,两者坚持的原则是一致的。“一带一路”倡导的是文明宽容、求同存异、共生共荣;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是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应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其次,坚持市场化运作原则。“一带一路”建设强调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普惠金融坚持收入能覆盖运营及资金成本,坚持互利共赢原则,注重市场化与商业可持续性。“一带一路”强调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普惠金融强调通过为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促进客户与银行的共同进步,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一带一路”建设需要解决小微企业及创业个人的金融需求。从产业角度看,以“互联互通”为核心特点的“一带一路”建设所产生的金融需求与普惠金融的金融需求也是一致的。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基础设施的金融服务需求,还有大量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即围绕产业转移以及产业链聚集,为大量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服务。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城市金融需求,还有大量的县域产业金融需求。

二、我行对进一步践行普惠金融工作的做法

新的发展时期对普惠金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行作为一家股份制城市商业银行,一直在践行促进金融平衡发展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的社会责任。

(一)推出多项惠企惠民政策,扩大服务实体经济覆盖面。在惠企惠民政策方面,我行努力做到各项业务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惠及于民,发行的所有银行卡都实行免年费、免小额账户管理费、免取现手续费等多重优惠措施;上浮利率,最大限度让市民受惠;贷款发放不向客户转嫁任何费用,最大限度减少客户成本,让广大客户享受低成本金融服务。

(二)扩大服务范围,做小微企业、个人消费贷款金融服务的生力军。我行在当地率先开办小微企业“易贷兴”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一年多来累计发放小企业、个人消费贷款405笔,金额达12199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新乡市政府授予“金融支持当地经济发展优秀单位”荣誉称号和评为“小额创业贷款工作先进单位”;同时,我行为配合做好城乡统筹发展,积极开展了县域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为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搭建服务平台,真诚服务城乡居民。我行为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大众,经过数月的攻坚和测试,近期又成功上线了新核心系统,为支持当地经济发展搭建了很好的服务平台。三、一些思考与建议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多元化的金融支持服务,还需要政府在顶层设计、监管政策等方面做好支撑保障。

(一)国家层面上,建立适应“一带一路”需要的长效融资机制。“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巨额资金支持,不能仅仅依靠银行信贷和政府投资。一方面,利用好“外部”资金。充分发挥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作用,支持“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以及国内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盘活“内部”资金。加大发展直接融资,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通过债券市场及资本市场创新来盘活我国经济体系已经积累的巨大资产,更好地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二)监管方面,强化“一带一路”的政策保障机制。强化“一带一路”的金融支持,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一是在资本管理、风险容忍度等关键指标上实施差异化监管。由于“一带一路”相关建设项目周期长,业务成本高、风险相对较大。建议按照商业化原则,适当提高监管的风险容忍度,并适度降低基础设施类信贷业务的风险权重,降低资本占用,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二是推进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专业化的小微企业担保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小微企业贷款担保损失补偿机制,探索发挥保险体系在小微企业融资中分散风险的作用。三是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完善的注册登记和资质评定体系,培育更多合格的承贷主体,促进银行更便利地提供信贷支持。

(三)金融机构方面,推进产品服务与管理机制创新,不断提升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效率和水平。要针对“一带一路”的金融需求特点,在客户准入、授权授信、业务流程、担保形式等关键环节进行再造,让客户“进得来”、“贷得到”。

普之城乡、惠之于民。普惠金融是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的基石。我行将积极探索商业银行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有效模式,为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7.普惠金融论文 篇七

一、当前农村普惠金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农村金融需求的认识误区。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性地认为农村地区金融需求低。这是一个认识误区。传统金融机构出于成本、利润考虑,服务对象一直倾向于高大上的企业,而较少关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人均收入较低的农村金融需求。

(二)对小微企业、小商户和农民的普惠金融需要还不够明确。

对小微企业、小商户和农民的普惠金融需要,应进一步明确两个方面:一是将他们作为资金提供方,明确他们所能享受的政府和金融机构提供的普惠措施。二是将他们作为资金的需求方,明确政府和金融机构应怎样为他们提供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金融服务。这些,正是互联网金融所能够弥补传统金融不足的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使金融服务在成本、收益、风控方面达到相应平衡。

(三)政策信息的不充分与信用体系的不完整。

一直以来,小微企业和小商户很难获得充分的融资。这个问题,从表面上看是由于缺乏资金,而真正的问题本质,却是信息共享的不充分,农村信用体系的缺失。金融机构在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为规避对小微企业、小商户和农民因贷款小而散而造成的较高成本,不愿意花费财力、物力建立农户信用档案。更重要的是,农村地区还没有独立的信用评估机构和组织。

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为县域以下的农村金融留出了一片尚待开发的“蓝海”。“高效的抽水机、低效的灌溉器是县域金融普遍面临的困境。但世界银行、IMF等组织都一致认为,普惠金融最有可能成功的是中国。未来五年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黄金时期。”(贝多广,2015年)。

一直以来,我国整体经济社会结构没有改变过金字塔形的格局,数量占比较小的大型企业、政府、富裕阶层处于塔顶,数量占比较多的小微企业、小商户及大众工薪阶层构成塔中,而数量占比最大的多达2亿元左右的农户,则位于塔底。塔中及以下作为经济的主体部分,GDP贡献率达60%以上,而从业人数更是高达80%以上。与此严重不相适应的,是金融供给呈倒金字塔形的格局,大型企业、富裕阶层的高端金融服务过剩,而对小微企业、小商户和农民的金融服务严重缺乏,导致金融服务失衡严重。

长期以来,县域地区作为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提供者,是个高效的抽水机。在县域农商行、农信社、邮储等银行是储蓄调动系统,而保险、租赁、理财在县域几乎是微不足道。正是这种极端不平衡情况的客观存在,为农村普惠金融的深入推广,为低端金融“蓝海”的开发,提供了可能。农村普惠金融的推广,使金融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部分小贷开始转型,向微贷发展。与此同时,现在的商业银行也开始有业务下沉的趋势。

二、农村普惠金融建设的建议

(一)充分运用三农政策和农村金融政策,加快发展农村普惠金融。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资成本,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同时,中央一号文件首提互联网金融,表示将引导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在农村规范发展。而此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明确提出要发展普惠金融。普惠金融被正式写入党中央决议,上升为国家金融政策。业内普遍认为,互联网金融的下一片“蓝海”在农村。中国农村人口数约为6.19亿元,占总人口的45.2%,如果能抓住市场的需求,对行业本身也是极大的促进。

浙江省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较为发达,截至2013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近7.4万亿元,居全国第四位;本外币贷款6.5万亿元,居第二位。2013年浙江省社会融资规模新增8 345亿元,居全国第五位。在近几年中,浙江省农村普惠金融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和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 浙江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进程。

早在2013年7月,浙江省政府专门印发了《“浙江农信普惠金融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各级政府部门分别进行了转发,标志着农村普惠金融工程在全省范围广泛推行。自2013年起,“支农支小、扶贫扶弱、普惠金融惠及民生”为主题的普惠金融服务活动全面展开,各家金融机构分别出台了具体措施,构建广覆盖、高效率、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成为浙江省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共同目标。同年7月3日,浙江省政府新闻办专门举行浙江农信普惠金融工程新闻发布会暨全面启动仪式,探索农信普惠金融建设,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在浙江省各级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下,2013年全省即累计新增小微企业贷款1 717亿元,同比增加238亿元,增量占全省企业贷款增量的54%,累计新增涉农贷款3320亿元,占全省各项贷款增量的58.02%,其中涉农贷款余额高居全国首位。之后,2015年4月浙江普惠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成立,具体承担浙江省长三角金融后台基地建设中发展小微金融、财富管理、电商金融等金融创新业务。

总体看来,《“浙江农信普惠金融工程”三年行动计划》的启动,通过发放惠农卡,建设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打造农村信用工程,发展创新型科技型金融产品,以及银行干部下乡镇挂职等多种方式,浙江全省农村普惠金融工程稳步而快速推进。为解决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自2013年开始,构建起以“丰收村村通”为基础的丰收“三网”格局,利用机构网、电子网、人员网的交叉布局,以实现广覆盖的服务网络。浙江农信将15亿元投向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主要用于服务网络建设和网点功能改造。截至目前,浙江农信系统已建设标准化网点4 098个,离行式自助银行383个,在农村铺设的行政村农信服务点超过了25 000个,有助于消除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和大力发展小额农户信用信贷,使浙江省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除此之外,浙江民泰商业银行应用金融IC卡,从支付领域拓展到信贷领域,突破了借款与还款在时间、空间和网点的限制,可为小微企业和“三农”用户提供安全、高效、低成本的融资服务。截至2014年1季度已经累计发卡3 594张,授信总额近150 000万元,户均授信45万元,填补了农村偏远山区、海岛等地域的金融服务空白。

2. 发挥政策优势,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工程。

深化农村改革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而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是这项系统工程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充分运用政策,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工程。深化农村改革,涉及多个领域,不仅是城乡发展一体化,而且农村集体产权、农业经营、农业支持保护以及农村社会治理制度改革等,几乎都与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紧密联系。比如农民承包土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随着农村土地改革的深化,势必逐步进入市场,而其中巨大的融资需求与潜在增值收入,既为金融机构带来金融创新的机会,又为农民带来真正享受普惠金融服务的机会。

创业、致富、求学,是广大农村区别于高端金融需求的具有农村特色的金融需求。在经济相对停滞的时期,新农村建设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样存在广泛的金融需求。虽然这些金融需求极其广泛,但存在着农民普遍缺少抵质押物的担保难问题。针对这些不同的金融需求,以及不同的困难,尽可能地运用好政策支持,推出适宜的金融服务,这是农村普惠金融工程推进的前提所在。如针对担保难的实际情况,可以推行大联保体贷款;针对新农村建设的农民融资需求,可以推出农民住房贷款;针对农村贫困学生,可以推出生源地助学贷款。

差异化利率定价政策,也是适应农村普惠金融工程的一项重要政策。高风险、高成本则实行高利率,反之则实行低利率。在让利于民的“道德金融”服务基础之上,同时考虑农村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科学确定客户贷款利率定价,实施利率优惠,以实现稳定发展农业生产、推进农业现代化及支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等的普惠目的。

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社员贷款实行“项目制”,也是一项具体可行的政策运用。可以赋予农业专业合作社最基本的金融功能,使其成为为社员提供资金互助服务的经济合作组织。互助金由社员共同出资提供的同时,即实现了“抽水”功能;而对具有融资需求的社会贷放互助金,即实现了“灌溉”功能。另外,农业专业合作社还可以受托管理政府“三农”扶持资金和重点产业扶持资金等。这些,都是充分运用三农政策和农村金融政策而实现的普惠金融工程的末端延伸。

(二)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打通农村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

最后一公里(Last kilometer),在英美也常被称为Last Mile(最后一英里/最后一公里)。“最后一公里”经常被用来描述公共交通末梢和微循环的问题。近年来,这一概念逐渐被一些行业所使用,引申为完成一件事情的最后而且关键性的步骤(通常此步骤还充满困难且意义重大)。这里探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不限于交通、通讯、网络等具有具体“线路最后一段”的狭义概念,而是城市建设管理与服务中善始善终、重视末端、重视细节、重视衔接、重视顾客满意度等更为广义的概念。公共服务需深入末端和“售后”、注重实效和长效,通过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体现公共服务的公共性、公平性、回应性和长效性。农村普惠金融工程的关键,正在于这“最后一公里”。近几年来方兴未艾的互联网金融打破时空限制,为推动农村普惠金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也成为打通农村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所在。

1. 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全覆盖。

“镇乡有网点、村村有服务、电子机具村村通、家家用上银行卡”,这个农村普惠金融的全覆盖的目标,必须依赖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在广大农村因地制宜地搭建电子银行服务平台,扩大ATM和POS等电子机具的布设覆盖面,建立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和网上支付等电子银行产品服务体系,从而实现全面覆盖、便捷操作。

2. 减少中间环节,缩小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P2P模式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中间环节,使资源的配置更为高效,给借贷的双方都带来便利,缩小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在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下,小微企业可以提供企业交易等历史信息,让投资者更加了解企业自身发展情况,从而降低对小微企业的融资门槛。此外,互联网在帮助企业增信的作用日益突显。小微企业主通过第三方提供自身信用信息,投资者通过企业主在互联网上的记录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从侧面获取小微企业主的信用情况。优化,是未来互联网金融在普惠方向的关键词,包括各个企业数据层面的合作、联合风控能力的建设、大数据精准服务用户能力的提升、技术服务能力的优化和进一步降低信息不对称等。

三、农村普惠金融创新升级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的快速更新,金融小微化的发展趋势,对农村普惠金融提出了创新升级的迫切要求。无论信贷产品创新,担保方式创新,还是微贷技术创新,以及新业务领域创新,在新的技术环境和政策背景下,都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另外,风险定价方式还有很多的提升空间。群体定价的传统方式,已经不适应互联网时代。因为在互联网时代,个人征信体系已经十分完善,个人资产数据信息也日益透明化,这为无差别的群体定价转变成有差别的个体定价,提供了客观条件。此外,在金融产品方面,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创新空间。比如针对特定群体和特定行业,可以考虑开发一些新的金融产品,例如为个人需求定制个性化的理财服务,提供服务体验,以及一站式的资产配置服务等。这些都是基于微观角度考虑的创新。

从宏观角度考虑,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普惠金融是全球金融创新的重要方向。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创新,二是技术创新。市场创新所指的是开拓新的业务覆盖面,即发展新类型的客户;技术创新则是如前所述的信贷产品创新,担保方式创新以及微贷技术创新等微观角度所考虑的。而且,创新层面的不同,也可将农村普惠金融的创新升级分为三种:一是渐进式创新,对现有产品、服务、运作方式的创新升级,应由一级金融机构进行宏观掌控。二是新兴领域创新,对新兴的市场与客户,由金融机构导入现有的新技术来展开服务。三是“创造性跳跃”,彻底打破原有的市场格局,非传统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在博弈中谋求新的平衡。无论何种创新,都必须满足打通农村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的需要,数字化普惠金融的四个要素,即金融服务商、网络运营商、代理商及终端用户,都必须围绕这个核心问题,将服务传递到终端用户。

在农村普惠金融的创新升级中,值得注意的是,最近由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提出的“共享金融”的观念创新。“共享金融与传统金融正在进行再平衡,以发挥共享金融中分散化、个体承担较多风险的优势,降低传统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所谓“共享金融”就是在金融资源的供需个体之间,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构筑的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实现金融资源的直接交易系统,表现形式有网贷、众筹、供应链金融、相互保险、财富管理、金融基础设施的共享。跟进这个新的观念,有利于开拓农村普惠金融的创新思维。

四、结语

城乡一体化、金融小微化与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为农村普惠金融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和条件。充分发挥惠农政策的优势,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有助于打通农村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更是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依归。作为金融大省的浙江省,农村普惠金融进程走在全国前列并非偶然。调查与研究浙江省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情况,对创新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立,李萌.以普惠导向深化农村金融改革[J].行政管理改革,2013,(12).

[2]马义玲.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村金融教育发展的思考[J].消费导刊,2014,(11).

[3]朱建华,刘卫柏.社会公平与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构建[J].社会科学家,2010,(5).

8.普惠金融不是慈善事业 篇八

普惠金融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金融实践。一方面要“普”,即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金融服务;由于金融业存在典型的规模经济,游离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甚至贫困人口,是普惠金融需要着力服务的对象。另一方面是“惠”,即金融服务价格合理、便捷安全。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普及,金融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时下,余额宝、阿里金融、微信支付等互联网金融产品让人眼花缭乱,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互联网金融为普惠金融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首先,互联网金融能在更大程度上满足草根金融需求,这正是普惠金融需要着力的地方。“散户”即使有很小的资金量,也可通过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来实现规模集聚,从而获得比银行定期存款高得多的收益。金融信息通过互联网平台变得更加对称。例如,通过P2P网贷平台对借款人和贷款人的撮合,不少“小小微”企业获得了融资。这种融资需求在传统金融体系中基本得不到满足。

其次,互联网金融营造的创新氛围有利于普惠金融发展。当前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而且监管氛围也相对宽松。新技术、政府放松管制、金融机构创新活力增强等多重因素的推动,有利于开发出更多满足市场需要、符合普惠金融理念的产品。

普惠金融毕竟不是慈善事业,也不等同于政策性金融。作为金融业来说,某种意义上经营的是风险,因此普惠金融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抓风险控制是关键。

互联网金融在不断地“革”传统金融的“命”,部分互联网金融产品彻底摈弃了传统金融所要求的抵押、担保等风险缓释条件。这对风险控制实际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需要对风险控制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创新。

对于普惠金融,其风险控制的端口应该进一步前移。在尽职调查阶段,可以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所产生的有关交易记录和先进的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对客户的信用记录、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进行充分评估。在低或无抵押物的情形下,如何进行风险预警、监测与缓释,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

此外,要实现对普惠金融监管的不断创新。目前普惠金融的主体和实践路径多样化,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现有的金融监管政策有滞后的趋势。由于监管缺失,行业缺少自律以致乱象重重,最近就出现过多起P2P挤兑倒闭事件。

为避免“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宿命,对于金融创新应持一种宽容的态度,但需要及时总结经验,并不断理论化、政策化,促进监管创新,以达到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平衡。

国家正加大力度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信息覆盖面将更为广泛,查询借款人信用信息会更全面、便捷,这将大大提高金融违约行为的成本。营造良好外部信用环境,这是普惠金融发展大的“利好”。

9.海西普惠金融工作开展扎实有效 篇九

去年7月,青海省普惠金融试点工作全面启动。人行海西中心支行结合辖区特点,以扶贫普惠、绿色普惠、信用普惠、网络普惠四大普惠金融为履职切入点,积极打造海西特色普惠金融示范区,一年多来工作成效明显。

一、扶贫普惠工作

全面落实“六个一”工作要求。2017年,人行海西中心支行根据上级行要求对全州1671户贫因户进行摸底,确定“三有一无户”732户,力争年底前实现“三有一无户”信贷服务全覆盖。督促主办银行落实各项扶贫金融政策。做到“四个到位”。即核实扶贫小额贷款覆盖到位,确保扶贫小额贷款基准利率执行到位,督促产业扶贫贷款利率优惠到位,扶贫金融政策宣讲到位。到9月末,各类扶贫贷款余额2.91亿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信用贷款1745万元,贫困大学生创业贷款1982万元,能人大户、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贷款1.15亿元。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成效显著。截至9月末,海西州全辖累计发放扶贫再贷款1.77亿元,余额4.92亿元。扶贫贷款利率执行一年期基准利率4.35%,相比全州法人金融机构2016年加权平均利率5.99%,利率显著下降,为扶贫贷款主体节约了约27%的利息支出,有效支持了精准扶贫工作推进。全面铺开金惠工程培训工作。在2016年州政府批转《海西州农牧区金融知识普及教育与培训“金惠工程”三年规划》基础上。2017年人行海西中心支行又与州团委、扶贫局联合印发了《海西州“金惠工程”志愿者管理办法(试行)》和《海西州“金惠工程”培训方案》,确立了“金惠工程”农牧区培训属地管理、部门协同、进度督导工作机制。编制《海西州“金惠工程”金融知识读本》,全面开展对农牧区群众金融知识普及培训,做到扶贫与扶邦并举。

二、绿色普惠工作

突出窗口指导,坚定绿色金融工作理念。先后下发了《关于金融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绿色信贷相关指导意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方式转变。严把信贷关口,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贷款投放。至9月末,全州银行业金融机构共为德令哈、格尔木、乌兰、大柴旦四个工业园区发放贷款余额160.54亿元。起草并提请州政府印发《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绿色金融示范点实施方案》,明确了2016―2018年3年内绿色金融试点建设13项工作任务,制定印发了《海西州绿色金融统计制度》,完成《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绿色信贷政策导向实施效果评估办法》修订工作,截至9月末,全州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271.07亿元,占比达58.35%。

三、信用普惠工作

稳步推进农村信用档案创建和评定工作。制?了《海西州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第二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至9月末,共评定省级信用县2个、全国金融生态城市1个。全州已建立农户信用档案24844户,占比达51.6%,建立电子档案14583份。中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加快。下发了《关于开展海西中小微企业建档立卡工作的通知》,州政府批转了《海西州中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持续推进企业信用档案建档立卡工作。到9月末,培植小微企业279户,建档立卡452户,贷款余额190.52亿元。积极推动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工作。截至9月末,全州通过平台累计融资34笔,累计融资金额47.73亿元。全面启动金融机构代理个人信用报告查询试点工作。先后确定都兰、茫崖代理个人信用报告查询点,为偏远地区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征信业务咨询办理业务。

四、网络普惠工作

加快惠农支付服务中心建设。制定完善《惠农金融服务点管理办法》,明确职责,统一标识,统一配备惠农点服务设施。先后为德令哈市祁连路、格尔木市博爱巷育红巷和乌兰县城共212家特约商户制作发放了统一的公示牌和刷卡消费登记簿。多渠道推动金融IC卡应用。IC卡遍及公交、社保、医保、校园、旅游等多个领域。州人行联合海西中心支行在“天空之镜”――茶卡盐湖旅游景区推出自助售票机系统7月3日投入运行到9月末,共产生2.6万笔交易,金额188万元,实现了金融IC卡与移动支付在海西旅游领域应用的新突破。至9月底,全州累计发放金融IC卡1395159张,较年初增加338014张;全辖本季度新增POS机布放8205台,较年初增加1293台;电子现金交易36984笔,交易金额253763元。

今后,全州金融系统要加快推进绿色金融综合示范点工作步伐,创新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模式,瞄准金融空白乡村惠农支付设备布放进度、实现金融服务全覆盖。巩固海西精准扶贫成果,研究出台金融支持深化精准扶贫和防止贫困户返贫工作长效机制,把普惠金融工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10.普惠金融论文 篇十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偶得

“群众利益无小事”,“藏富于民”,“普惠金融”,这些词耳熟能详。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今天,会有更多的实际意义。

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这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有效工作途径。老百姓,支持党取得政权,让党代表群众的利益,为广大群众谋幸福生活,这是群众的期盼。所以说群众利益无小事。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我们也看到,社会的贫富差距在拉大,还有群众生活水平需要得到进一步改善。特别是一些弱势群体,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跟上经济的发展,需要拉一把,扶一扶,推一下。

社会安定来自于百姓安居乐业,“无农不稳”批的是农业产业对于一个人口大国来说,一直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藏富于民”也是我所期望实现的,“水涨船高,民富国强”。浙江农信不自于群众,服务群众六十多载,自身的发展也是受惠于群众点点滴滴的汇聚。

普惠金融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整个金融行业,而我们浙江农信是普惠金融的真正“笃行者”。因为它有源,有根,有径。因而它的发展能像古人所说:“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

我参加农信工作二十多年,我从小目睹农信人朴实无华的支农情结。我的舅公就是一位,群众有困难找他总是热情相助,而亲戚有事找他,他从不徇私情。到老一直受人尊重,这也是我到农信社工作的一种动力。

“立足三农,支持中小”,农信服务“广覆盖、深受惠、长相助”。这一实质恰恰吻合普惠金融的本质,“为中低收入阶层甚至贫困人口和小微企业提供可得性金融服务”。其理念,也与普惠金融一致,即“让每个人拥有并实际获得金融服务的权利,有机会参与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农信社门槛低,百姓愿意到信用社,因为这是群众自己的银行。我们走村串户,披星戴月,东家出西家进,端个板凳拉起家常,群众与我们心近了,情更浓了,农商行的新名字让他们将六十年的农信社深深地结合起来。

我们现在推行“创业普惠、便捷普惠、阳光普惠”是三大目标,网络覆盖、基础强化、扶贫帮困、感恩回馈、创新升级是五大实际行动。这些都是我们农信社支农支小的历史传承,是浙江农信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也是浙江农信从做强做优向行大善大爱的转变之举。

普惠金融工程,让农商银行的称呼走进百姓心里,真心真意为百姓服务,也必换来群众的支持,推动农商银行跨向更美好的明天。

姚庄支行

11.普惠金融夜校 助力脱贫攻坚 篇十一

王浩屯镇政府结合菏泽农商银行,推出了脱贫攻坚“普惠金融夜校”模式,为确保活动取得实效,促进学习活动长期化、制度化、规范化,镇政府结合实际,制定下发了《王浩屯镇“脱贫攻坚普惠金融夜校”活动实施方案》文件,明确了活动活动宗旨、组织领导、时间安排、活动范围、活动目标、实施步骤和活动要求等内容。“普惠金融夜校”每周开班一期,内容涵盖金融政策、惠农政策,扶贫开发,创业致富等群众普遍关注的内容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精神文明建设内容。

通过开办“普惠金融夜校”普及金融知识、推出“农商联村发展”,转变扶贫服务方式,推进农商金融支持扶贫开发工作;通过扶贫贷款支持贫困户、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发展;通过开办“普惠金融夜校”为农村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自主创业就业搭建融资服务平台,为农村青年电商、淘宝等互联网创业人群提供科技、信息、资金支持,为百姓金融维权途径、投资理财信息等提供增值服务。

“普惠金融夜校”的启动不仅满足了农民在金融方面的需求,而且增强了农民群众致富能力,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的“软实力”,同时丰富了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文/姜连义朱传喜)

12.普惠金融论文 篇十二

12 月16 日,人民银行会同发改委、财政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扶贫办日前联合召开全国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电视电话会议。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在会上指出,新时期金融扶贫工作的重点是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增强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要健全贫困地区金融组织体系,充分发挥互补优势。创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地区聚集。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拓宽融资渠道。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13.普惠金融论文 篇十三

2017-09-27 08:59:00大众网

作为服务实体经济、推进自身经营转型的重要抓手,工行山东省分行今年以来按照“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小微企业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户数、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三个不低于”监管要求,将小微发展列入全行信贷结构调整重要内容。

截至6月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810.86亿元,较年初增加33亿元;小微企业贷款户数9211户,同比增加590户;小微企业贷款申贷获得率为94.7%。摸索出一套适应新经济、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大行小微”金融服务体系,推动了我省普惠金融向纵深发展。

大众网记者 郭威 王任公 通讯员 王鑫

做小微企业成长好“伙伴”

今年初,工行山东省分行把服务小微企业确定为未来发展战略性重点,按照“三个不低于”的监管要求,将小微发展列入全行信贷结构调整重要内容。在全省范围内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将“三个不低于”纳入行长绩效考评。将“普”与“惠”带给小微企业,推动我省普惠金融向纵深发展。

工行山东省分行梳理建立小微企业目标客户库,对微型客户推出了票据、网上理财产品等金融资产质押融资;对符合供给策结构调整要求的科技型、成长型和外向型生产制造企业客户探索银政、银保、融资性担保公司合作;通过开办个人小额经营贷款、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不断支持个人或小微初创企业发展。据统计,上半年累计投放个人经营类贷款15.1亿元,投放科技型企业贷款10.4亿元。

山东工行不断完善小微中心专营机制,扩大“工银小微贷”和“工银小微金融”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完善小微金融业务中心建设,提高小微审查审批权限,积极减费让利,努力降低小微企业客户的融资成本。经测算,小微贷款投放时间较年初缩短30%以上,贷款利率下降0.51%。

倾力“三农”情更“浓”

为积极顺应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新情况新趋势新要求,山东工行不断加大对“三农”信贷投放力度,上半年投放农业类贷款5.05亿元,农业类贷款余额达25.02亿元。

重点支持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粮油加工园区、农产品原料主产区、农产品加工业、大型农产品仓储骨干企业和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国内优质企业在海外的农垦合作、优良种子繁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贸易项目。对现代农业企业客户探索和农业融资担保公司合作,偿试两权抵押等方式解决农业小微抵押不足,满足现代农业信贷需求,全面支持“三农”产业化发展。

为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山东工行结合农村业务发展和农村支付结算需要,将金融服务“延伸到最后一公里”,优化网点布局,扩大业务范围。

以经济强镇和县域新兴城区、新兴工业园区、商品交易市场等经济金融资源丰富区域为重点迁建营业网点,开展“工行服务进乡镇”,对于确定的小微重点市场、特色领域,重点客户跟进督办。由上级行网点专家送教上门,一点一策,就网点整体服务、营销和管理等工作进行传授辅导。

同时,加快自助渠道布局,提升自助服务水平。山东工行对县域自助银行布局进行调整优化,在全省范围86个一级支行实现智能化全覆盖,投入附行式自助银行363家,离行式自助银行217家,配备自助设备2250台,智能设备占工行全行40%。

打造农村电商“新名片”

山东工行以融e购“山东特产馆”为依托,拓展名优特产商户,突出农业大省、海洋强省的优势,把融e购“山东特产馆”打造成山东工行农村电商的新名片。

为有效精准推进电商扶贫工作,工行山东省分行提出年底前实现全省30个贫困县融e购电商销售全覆盖。利用2-3年时间,以640多个省派第一书记驻点贫困村和1900多个升级贫困村为重点,持续开展融e购电商精准扶贫。

为解决农户销售难题,工行山东省分行在全省范围筛选优质农户,组织开展融e购电商平台特产推荐会。5月16日,工行济宁分行联合邹城市林业局,在看庄镇举办了金山大樱桃工行融e购线上启动仪式。上线预售16天内,实现预售516单,预售量1548斤。“山东扶贫专区”的品牌宣传,也直接拉动了当地农家乐旅游采摘。

截至6月底,全省已上线县域电商商户380户,全省30个国家级贫困县中已有28个贫困县的98家商户入驻融e购电商平台,2016年实现销售额20938万元,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已达9946万。

14.走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篇十四

——访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董事长李国华

作者:《中国金融》主编 魏革军

魏革军:非常感谢李国华董事长接受《中国金融》杂志的专访。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下简称:邮储银行)2007年3月挂牌成立,2012年1月完成股份制改造,六年来走过了不寻常的改革发展历程。改革给邮储银行带来了哪些根本性的变化,请您介绍一下。李国华:邮储银行的前身是邮政储蓄,其历史可以上溯到民国时期1919年开办的邮政储金业务和专设的邮政储金汇业局,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1986年恢复开办的邮政储蓄,经过20余年的不懈努力,经历了邮电分营、邮政政企分开、邮储银行组建和股份制改造等多项重大变革,才有了今天的邮储银行。

在财政部、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等有关部委的关心、支持下,邮储银行初步完成了从单一功能的储汇机构,向全功能大型零售商业银行的转型。从公司治理结构来看,顺利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健全了董事会、监事会与高级管理层分权制衡的治理结构,确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从业务发展来看,邮储银行拥有国内最大的个人金融服务网络,为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电子服务渠道日益完善,金融服务能力稳步提高;从企业形象来看,邮储银行一直践行“普之城乡,惠之于民”的金融服务,成为普惠金融的先行者,在政府、百姓和企业中赢得了认可和赞誉,树立了负责任的企业形象。

经过六年的改革发展,邮储银行的综合实力得到了巩固和提升。邮储银行贷款规模年均增长40%以上,存款规模年均增长20%以上。截至2012年底,全行资产规模已达4.9万亿元,居国内银行业第七位;资本利润率、利润增长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和经济利润率等关键指标已达到银行同业优秀或良好水平。评级机构对邮储银行的主体信用评级和债券信用评级均为“3A”。

魏革军: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邮储银行有着服务“三农”的天然优势,也被人们寄予厚望。邮储银行在发挥渠道优势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方面有哪些创新做法?

李国华:从2004年起,中央每年的“一号文件”均对邮政、邮储银行支持“三农”提出过明确要求。如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邮储银行“进一步增加涉农信贷投放”。

邮储银行充分利用覆盖城乡的网络优势、规模庞大的资金优势和百年邮政的品牌优势,以商业可持续的原则开展普惠金融服务。金融企业若不能实现商业可持续,就不是在履行社

会责任,而是在增加社会负担,我们必须用商业可持续原则来做好普惠金融。

一是致力于为农民提供储蓄、汇兑、代理保险、便民取款等基础金融服务,构建“延伸城乡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金融机构。已建立起全国规模最大的通存通兑网络,成为城乡居民个人结算的主渠道,为城乡居民搭建起了资金往来的绿色通道。

二是坚定把小额贷款业务作为邮储银行长期、核心的战略性业务,将世界先进的小额贷款技术和我们自身实践相结合,破解农村融资服务难题。在产品设计、队伍培养、风险控制等方面,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截至2012年底,邮储银行累计发放小额贷款突破1000万笔、金额6500多亿元,服务客户600多万户,取得了很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三是高度重视国家推行的“新农保”“新农合”项目,充分发挥自身网点优势,与政府部门积极协作,全力做好“新农保”“新农合”的金融服务工作。已在25个省份参与了“新农保”工作,服务了全国约三分之一的试点县;服务参保人数约4000万户,约占全国缴纳养老金人数的15%;服务领取养老金人员约5000万户,约占全国领取养老金人数的一半。

魏革军:刚才您提到了邮储银行的小额贷款业务,据我所知,在2010年邮储银行获得了“GTZ国际合作项目最高成就奖”,2012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尤努斯在广州举行的“小额贷款与社会企业国际论坛”上,也对邮储银行的小额贷款事业做出了肯定。邮储银行的小额贷款业务,可以说是获得了国际性认可。请结合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谈谈您对小额贷款的看法。

李国华:从2007年6月起,邮储银行从事小额贷款业务的时间有五年多了,我们倾注很大的心血,把它当成一项事业来做,而不是简单地把它当做一项业务。

首先,我认为大银行也可以把小贷款做好。过去有的人说大银行就适合做大贷款、小银行做小贷款,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和信贷技术的进步,大银行也能很好地解决小额贷款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大银行资金充沛、管理成本被分摊、能从宏观和行业上把握风险、抗风险能力强等优势就显现出来。

其次,能为社会创造共享价值,这是企业获得持久竞争力的关键。企业只有把核心竞争力与“为社会创造共享价值”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长久发展,而开展小额贷款业务和普惠金融服务恰恰具有这样的特点。小额贷款,额度小,却能积少成多,作用不小。用一些我们贷款客户的话说,小额贷款就是“雪中送炭”“天旱下雨”“难中救急”,是为老百姓致富加油助力的。

最后,小额贷款也能成就大事业。从国际到国内,无论经济社会发展到什么水平,总是存在金融服务稀缺甚至空白之处,小额贷款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金融服务最稀缺群体的融资问题,因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邮储银行小额贷款的贷款发放量、客户量目前均处同业前列。正如尤努斯教授所言,信贷是人的基本权利,让所有老百姓享有这一权利,既是一种使命和责任,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魏革军:2012年邮储银行的个人经营性贷款规模取得了全行业第二的可喜成绩,这与邮储银行不断丰富信贷产品,大力发展小微企业贷款不无关系。邮储银行是如何发挥网点布局优势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

李国华:邮储银行始终高度重视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工作,将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作为重要任务,作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和银行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认真贯彻银监会小企业贷款“六项机制”的要求,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机构网点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本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发展之路。

一是科学设计产品。在信贷技术、资金管理上进行创新,严格防范风险。设计了额度循环使用的贷款模式和灵活的还款方式,最大限度地帮助小微企业节省利息开支,降低融资成本,同时也满足了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短、小、频、急”的要求。

二是建立专营机构。根据银监会关于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相关要求,按照“集中作业、专业经营”的理念,在地市分行成立了335个小企业信贷中心。

三是推动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升级。结合各地区域经济特点,在担保方式上不断调整,开发有地方经济特色的信贷产品,极大地丰富了小微企业贷款产品线。2013年又进行商业模式升级,发挥零批联动的优势,打通产业链条,连接核心企业和上下游小企业。

四是注重将“融资”和“融智”相结合。自2010年起,邮储银行连续三年向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推出“创富大赛”活动,旨在实现政府引导发展方向、银行提供融资机会、学者保障智力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了多头并进,共襄盛举,促进小微企业稳健运营、快速发展的新局面。

截至2012年底,邮储银行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1.3万亿元,解决了700万户小微企业的经营资金短缺困难;贷款结余超过4000多亿元,同比增长39%;当年小微企业贷款净增1100多亿元,占全行贷款增量的47%。2012年,邮储银行在全国金融机构个人经营性贷款领域取得了余额第二、净增额第三的位次。

魏革军: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能,扩大国内市场规模。邮储银行在服务社区、支持扩大消费信贷方面有什么特点?

李国华:邮储银行将消费贷款作为服务城乡社区的战略性业务,大力发展住房、自用车、教育、家电、旅游、装修等消费贷款业务,为广大客户提供全功能的消费金融服务。截至2012年底,邮储银行累计发放各类消费贷款2300多亿元、余额1900多亿元。

邮储银行消费贷款具有“两低一高”特点。笔均贷款金额低,平均25万元左右,主要满足居民普通消费金融需求;不良贷款率低,全行个人消费贷款不良贷款率为0.08%,低于银行业平均水平。首套住房贷款比例高,首套住房客户占比达95%。

此外,邮储银行还十分重视县域地区的消费贷款业务发展,积极拓宽消费贷款服务的地

域范围,持续加大对县域地区的发展力度。截至2012年底,邮储银行在县域地区累计发放消费贷款740多亿元,占全部消费贷款的32%,其中2012年向县域地区发放贷款220多亿元,较2011年增长54%,对培育县域地区消费意识、改善消费环境产生了积极影响。魏革军: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近年来邮储银行在科技创新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李国华:我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胆改造传统业务,创新业务品种,不断增强邮政金融核心竞争力,为邮储银行实现战略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实现了与人民银行的资金清算在全国一点接入。在邮储银行总行层面统一管理跨行转账限额,实时管理头寸,有效防范资金风险,大大降低了邮储银行资金备付率,减少了资金在途时间,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二是大力拓展电视银行业务。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发展,为满足老年人对银行业务便捷性、安全性日益增长的要求,邮储银行建设了电视银行系统,拓展基于电视银行的各种创新业务,打造未来家居银行。

三是实现全行会计“一本账”。统一管理各级机构各项业务的内部账户和客户账户,减少会计核算层级,减少系统间及上下级往来,逐步实现邮政金融会计结算工作的集中化管理。四是自主开发中间业务处理平台。2012年3月,邮政金融中间业务平台全国大集中工程建设完成,这是目前国内在开放式平台上运行的交易量最大的全国性中间业务系统。目前,系统高峰日交易笔数达2000多万笔、交易金额达87亿元,交易成功率始终保持在99.9%以上。

五是开通农村手机支付业务。2012年7月,邮储银行开通了专门针对农村用户的“汇易达”手机支付业务。可以在邮政村邮站、“三农”服务站和服务点商户处办理小额取现业务;可以办理行内汇款、跨行汇款和邮政特色汇款;可以实现农资款项的收取,还可办理查询、便民缴费等业务,真正让农民享受到便捷的支付结算服务。

魏革军: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上,有关方面强调实行自主可控战略,要逐步破解“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难题。近几年邮储银行在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李国华:为解决金融“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状,邮储银行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努力与国家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战略方针保持一致,积极推进邮政金融信息系统软硬件国产化,探索在高并发量业务系统上,以开放式系统小型机集群取代大型机、以PC服务器集群取代小型机的建设方案。

目前,邮储银行已投入运行的180个系统中,有144个系统完全采用PC服务器组建集群,使用占比达80%。所有前置类系统均采用PC服务器集群方式。2012年,各业务系统日均交易量达6500万笔,交易金额1400亿元。

交易成功率及交易差错率是反映银行计算机系统运行质量的两个重要指标。邮储银行

2012年的跨行交易成功率持续提高,达99.93%,连续12个月在15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排名第一,同时连续八年保持前三名、连续两年保持第一名。邮储银行2012年交易差错率降至百万分之三,创历史新低。这些数据证明了集群技术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和容错性。

同时,在软硬件国产化方面我们还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实现了国产红旗Linux操作系统在生产系统的全面使用。目前,邮储银行已经在生产系统全面使用国产红旗Linux操作系统。

二是实现了国产办公软件在全行的使用。目前已统一使用金山WPS办公软件的人数约为7.5万人,推广率达93%。

三是国产小型机项目即将投入生产。在银监会的组织下,我行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基于国产高端容错计算机及国产海量存储的银行客户营销系统应用示范》课题。通过该课题研发和试点,将验证银行业关键信息系统在国产高端容错计算机及国产海量存储上运行的高效性、稳定性、可靠性及兼容性,推动国产小型机在银行业的应用推广,提高银行核心业务系统信息安全性,降低国内银行业用户的信息化建设成本。

邮储银行实现以小型机集群取代大型机支持邮政金融核心业务系统建设,为国内同行业在基础平台的选型上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在国产小型机上运行银行关键信息系统是继小型机集群取代大型机,支持邮政金融核心业务系统建设后又一次大胆的技术创新和尝试。魏革军: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对我国银行服务能力和内部风险控制方式的变革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当前,如何理顺邮储银行与邮政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各界关注的重点之一。在目前邮银合作的模式下,如何保证邮储银行的独立性?对于邮银关系,您有什么样的见解?

李国华:关于邮储银行的独立性问题。作为中国邮政集团的主要负责人,我深知邮储银行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邮政集团的重要意义。

邮政集团严格按照公司治理的相关要求,参照其他成熟、科学和先进的控股公司管理模式对邮储银行加以管理,切实保障邮储银行遵循商业银行的客观经营规律,按照一级法人体制对分支机构进行管理。

我们始终致力于完善和健全邮储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在邮储银行股份公司成立前,原董事会中70%的董事来自邮政集团;在邮储银行股份公司成立后,在财政部、银监会等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调整、充实了董事会、监事会组成人员。目前,来自集团的董事不超过30%,现董事会成员均有金融、财政及经济专业背景,熟悉银行业。

下一步,邮储银行将继续建立和完善决策执行制衡机制,通过制定科学的资本约束机制、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保障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尽职履责,让“三会一层”治理结构真正发挥作用,更加科学高效地履行决策、执行和监督职能,着力把邮

储银行建设成为一流的现代化商业银行。

关于邮银关系。邮政集团与邮储银行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投资+代理”关系。

从投资关系上讲,邮政集团出资成立邮储银行,作为邮储银行的控股股东,通过董事会加强对银行的管理,保障股东权益。从代理关系来讲,邮政企业接受邮储银行的委托,向个人客户提供基础金融服务。这是金融监管部门和邮储银行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邮储银行服务社区、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定位的重要制度安排。

按照银监会的要求,邮政集团和邮储银行就代理金融服务的业务范围、网点设置、人员培训、服务标准等重大事项,签订了全面的委托代理银行业务框架协议,在法律层面上进一步明确了双方之间的代理和被代理关系,规范了代理金融业务的开展和管理行为。邮政代理金融网点在邮储银行委托的业务范围内提供基础金融服务。邮储银行按照统一的业务制度、业务流程和服务标准,对代理网点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

邮储银行成立六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既保持了邮储银行服务网络的完整性,又提高了风险管理水平,使得边远地区的邮政普遍服务和金融普惠服务得到了有机整合,有利于邮储银行健康、可持续发展。

魏革军:您对邮储银行下一步的改革和发展有何考虑?

李国华:当前,邮储银行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尽管外部形势复杂严峻,但整体来看,优势大于劣势,有利条件多于不利因素。对于我们来说,关键是要牢牢把握历史发展机遇,积极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持续推动邮储银行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持续深化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改革,将是邮储银行永恒的课题。就近一个时期来看,“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将是邮储银行下一阶段的中心任务。邮储银行将继续依托网络优势,按照公司治理和商业银行管理要求,不断丰富业务品种,不断完善营销渠道,不断提升服务能力,致力于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全面、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努力把邮储银行打造成为一家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营运安全、品牌卓越、竞争力强的大型零售商业银行。

上一篇:纪律作风整顿剖析下一篇:半年总结开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