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精选8篇)
1.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篇一
摘要:校本课程是当今中学体育教学非常流行的教学新视角,对于推动中学体育教育的深入变革具有重大意义。体育校本课程是“以生为本”理念在体育领域的重要诠释,以特色化为根本,以实践性为动力,以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本文探讨了校本课程的内涵及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论述了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具体实践路径,以期促进校本课程和中学体育的良性融合发展。
关键词: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特色
自体育教学大纲在我国中学体育中广泛推行以来,在取得一定实效性的同时也暴露出其千篇 一律的问题,对中学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较大阻碍。每一所学校在地域地理、学校发展、学生特点、管理风格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特色,整齐划一的教学形式并不利于中学体育在各个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贯彻教育大纲的同时,中学体育也应在自身的特色发展上做好文章,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依托,构建具有特色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1体育校本课程的内涵
校本课程,从字面意义理解,就是“以学校为本”的课程,即在贯彻中央和地方教育部门设置课程的条件下,通过科学和全面评估本校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在有效利用学校和当地社区教学资源的前提下而开发的具有特色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上,必须坚持2个重要落脚点:(1)以学校为本、凸显学校特色;(2)重视课程开发,凸显实践性。在内容开发上,必须在校本课程建设上涵盖新的教育理念,在贯彻中央和地方基本教育精神的前提下,能够客观地分析和利用自身办学特点、优势和资源,在学校成员独立、自主和自愿的基础上联合校外团体或个人共同进行教学改革。也就是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一方面可以学校自身优势为基础打造独特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也可以对体育教材进行“校本化”改造,通过两条腿走路打造丰富的体育校本课程体系。
2.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篇二
一、教师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化,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将更加丰富多样。在职教师能否适应与承担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已成为提高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课程开发是手段,教师发展才是目的。所以教师校本课程的开发立足于依靠教师自己的力量,努力把教师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开发策略是“敬业是基础,专业是保证,伟业是追求”。即:
1、学习教育理论,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己;
2、反思教育实践,在总结经验中充实自己;
3、坚持教学相长,在互动交往中发展自己;
4、开展教育科研,在把握规律中提升自己;
5、尊重学校同仁,在借鉴他人中完善自己;
一方面学校高度重视教师的参与作用,从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到课堂教学的策略、教材的编写和编排、课程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让教师参与进来,使教师意识到所要承担的课程责任,能体验到对自身素质的挑战,能更好地把握课程创新的实质。另一方面,把课程改革与师资培养同步进行,学校有系统、分阶段地组织开展各种研讨活动, 如校本课程教学观摩研讨,为教师提供研究、交流、展示的平台。让教师在参与新课程体系建构的过程中,从单一的受训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者,提高了培训的实效,使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素质水平得到了切实的提高。
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学原则
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是由学生全员参加的学校教育活动,在遵循一般教学原则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上教师应注意以下原则:
l、自主性原则: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要少而精,尽量让学生多练、多动,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想象、创造空间。
2、自愿性原则:
学生在“自选”科目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愿,应按各自选择编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
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地做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
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时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三、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学形式
作为一门以学生实践为主的课程,它的教育方式势必要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以更大的自主活动余地以及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
1、队组式:如合唱、舞蹈、球类选项等。
2、工作台式:如无线电、手工制作、网页制作等。
3、个体式:如书法、计算机、棋类、绘画、阅读等;
4、讲座式:如影视评论、剧本创作、文学欣赏等。
5、集体活动式:如团队活动、社会实践、体育竞赛等。
四、课时安排
校本课程每周1课时,安排在下午第四节。
五、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学评价
1、学生评价
(1) 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 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之一。
(3) 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2、教师评价
(1) 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对学生的考勤评价记录。
(2) 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 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 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六、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
众所周知,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而名师、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科研积极分子等是重中之重,教师从“用教材”到“编教材”的研修中,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专业水平与技能不断地提升。
近年来,我校已开设校本课程80余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在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模式,开发出了独具特色的“五环节”课改,大面积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可以从多方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给教师提供根据学生的切身需求开发课程的自主权,让教师由原来的课程复制者转换为课程的创造者、设计者和评价者;
2、给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机遇和舞台,促使教师的课程开发技术、教学和科研能力如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行动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3、让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人,积极发展学生的特长,凸现学校的特色,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目前已正式出版课改成果《教师和学生共创课堂精彩——洛阳二外五环课改探索与实践》一书。
3.校本课程的开发源泉与策略 篇三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源泉;策略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根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开发校本课程可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而且可以促成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
一、校本就是要以生为本、以师为本,以学校发展为本、以生活圈子为本等
(1)以学生和教师为本源寻求课程目标、课程资源。学生是校本课程的施教对象,校本课程是考试之外的课程,所以应该以学生喜欢为先决条件。可以先用座谈会的形式,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喜爱的课程,喜欢什么样的指导老师。把学生意见整理后展示给全体老师,由本校教师提出课程的内容、形式、设置意见。这样做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打破了班级、年级甚至学科间的界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动机来源于自己,课程的选择来源于自己,教师的选择来源于自己。在开学初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提出课程内容、方案,发布给学生,教师的课程设想是自由的。例如某校针对学生青春期思想迷茫的问题开发了《我的青春我做主》的课程。这种以生为本和以师为本的开发思路促使教师和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在实践中生成发展,让学生和老师参与课程开发,容易取得满意的效果。
(2)以学校优势项目为本源寻求课程资源。为达到发展学校的目的,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挖掘学校在某一方面的积淀优势。比如足球特色学校可以开发以足球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有教育传统的学校。以“书画人生”为题的校本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课程以“学书画,学做人”为书画人文的活动主题,提出了五大主题:我们眼中的世界、让童眸映五彩,书画与生活、心灵的成长、插上理想的翅膀,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书画飘香中文雅地成长。
(3)以学校所处的地域特色为本源寻求课程资源。因为学校所处的地方总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们下功夫发掘出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比较容易。可以参考当地的地方志,研究当地的民族风俗等。例如有的地方是茶乡,有好多茶园,学校就可以开发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把茶艺引入课堂,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通过采茶、制茶,茶艺展示,或开茶话会从而达到教育学生能力的目的。再如某校通过查阅地方志,发现了古代的民俗——打花棍、剪纸等,通过研究民俗的历史学习民间技艺,极大地开辟了学生的视野,又继承了宝贵的传统文化。这类课程能够发掘出学校的区域资源。他们既是社区资源又是教育资源,既是课程资源又是课程形态,既包含区域文化特征,又包含学校文化底蕴。
(4)通过渗透、延伸国家课程寻求课程资源。这是一种隐性的校本课程资源,就是重新整合国家颁发的课程是时学校对于国家颁发课程的重新诠释,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对国家课程选择、裁剪、借鉴,使之成为国家课程的渗透或者延伸部分。
比如科技教育的校本课程,我们可以在不改变国家课程内容的情况下,将科技教育的知识渗透分散到与其关系密切的物理、语文、化学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这样既能使校本课程有课时保证,又能丰富学科课堂教学的内容。例如在语文教学的同时把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进行研究,开发出本地方言为主题的校本课程。课程把学生兴趣作为首要原则,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会话、游戏、表演为主要形式。提高他们对方言的正确认识探讨方言中所蕴含的地方文化。
(5)以学校目标为取向开发校本课程资源。这就是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学生多样化的需要提出一类整合形的开发思路。例如某校把目标定位坚持、努力、互助为主题的校本课程。设置了“爱和坚持”为主题的课程,进行了口号设计,集会呼号,征文演讲等形式的课程开发。
二、有效开发校本课程的策略
(1)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思想认识和能力。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关键,是通过对教师进行有关的课程知识校本培训,使教师确立一些正确的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通过培训使教师真正明确:校本课程的设置和开发是教师主动思考和参与的结果。校本课程的教材内容要密切联系区域实际和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形式应灵活多样,趣味性强,针对性强。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要扎实完整,要有课堂讲授,还要有课后相应相关练习的设计与安排,而不仅仅是上一堂课或是编写一本教材,同时要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投入应用,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或技能。另外通过培训,提高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要注意培养教师在校本课程研发的交流、合作习惯,一起探讨并解决校本课程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另外,在寻求社区一些人员或者家庭的帮助,也需要积极交流,以期获得主体参与度的最大化。
(2)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条件保障。广大的教师常常为教学和其他学校事务忙得不亦乐乎,再加上他们对教学成绩和课程评定的担忧,制约了他们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情和精力。所以要切实地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教师的负担,把教师从沉重精神压力和繁忙事务中解放出来,保证教师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来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使他们能够认真学习与校本教材编写有关的原理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教育部门和学校应适当的调拨经费给课程开发的教师,保证无论是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还是设计方案的实施,都有充足的资金或是物质支持。各兄弟学校间应加强合作,实现校本课程资源的良性流通。有条件的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机构更好,这个组织机构由课程而生,为课程服务,为课程开发者提供帮助。它是独立于行政干预之外的组织,按课程开发的规律开展研讨和活动。
(3)建立以实践为主的评价体系。目前,校本课程评价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都还不够成熟,对校本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的时候,评价的方法要尽量地考虑其特点,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把多种评价(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并要做到以过程评价为主。可以建立有以下指标的体系:校本课程开发的各个要素是否完备和一致,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供应、教学进展。课程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与兴趣,教师是否满意。是否有证据表明学生在认知、情感和心理动力上有所提高;是否体现学校特色,能否体现学校相对其他学校明显的优势与办学特色;能否体现地方需求的满足,是否给与了家庭、社会、地方代表与组织等参与课程决策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徐巧玲.校本开发的策略、方式和种类.[J]辽宁教育,2004.(3)
4.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篇四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课程。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为落实素质教育精神,顺应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趋势,提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计划如下:
一、开发背景
我镇是远近闻名的民间剪纸之乡,为了弘扬这一民族艺术瑰宝,我校结合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以适合民俗的剪纸为主题,剪纸用一种亲切、朴素、通俗、美观的艺术表现形式,能抒发劳动人民的真情实感。在教材的选编上,认真做了实践研究开发了适合我校的学情的教材。
二、指导思想:
(一)确立一个中心:人文素养的培养
通过对校本课程的需要评估,我们决定以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要求为前提,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定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
(二)建立一个基础:生活
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方式,扩展学生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从思想到行动,都能贴近生活,适应生活。从而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并创造生活,享受生活。因此,我们的校本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们重视师生的自我发展、自我体验,正视学生的个人知识。重视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选择,张扬学生知识中的个性化,使之共同成为时代精神的建构者。
(三)明确一个原则:开放(包括内容和形式上的开放)开放可以给师生更广阔的天地,校本课程内容上的开放可以使教师更好的把握教改的实质,形式上的开放可以促进内容更趋科学、完整。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内容
1、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为指导,体现时代的要求,体现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教师、学生共同成长。培养自尊、自强、自立的有独特个性、有完善人格、有创造精神、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
2、具体目标
发扬“尊重人格、尊重差异、思想自由、个性解放、自知自律、自主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推进小学教育人文化改造,培养自尊、自强、自立的有独特个性、有完善人格、有创造精神、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符合课程改革的宗旨。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我校校本课程的目标,针对学生实际,我们把它分为:尊重他人、认识自我、勤于反思、善于合作。
3、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简单的剪纸技法》
四、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保证机制
(一)学校成立以主要领导为核心的校本课程研究小组: 组 长:娄立鹏
全面负责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负责教研管理和教材编写指导。
副组长:张振瑞
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内容,具体具体发展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编委:张振瑞、王洪萍、杨永刚、徐贵库 编写校本课程纲要或教材。
(二)组织编写校本课程纲要或教材
纲要或教材是课程的表现形式,是教与学的载体,在校本课程的构建中,编写教材或纲要,是最艰难、最关键的环节。校本课程研究小组,要组织一批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善于思考问题的、文笔能力比较强的教师编写校本课程纲要或教材。(1)理论学习
组织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课程实施标准》。采取自学和辅导、分散和集中、讨论和测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办法,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树立大教育观,并用大教育观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2)专题研究
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使教师掌握新课改理念,树立新课改意识,及时捕捉信息,开阔视野,寻找差距,完善自我,提高素质,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策略,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3)活动实践
每学期,我们都计划按两个环节进行。
①年段研讨:每学期要以年级或年段为单位,对校本课程进行实践研讨。
②课程展示:每学年结合各教研组开发的校本课程利用教研活动对全校教师进行展示,努力倡导新教材要活用,旧教材要再创造,但无论是新教材还是旧教材,都要体现新课标的教育理念。
5.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篇五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课程结构决定着学生的素质结构。学校课程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辩证处理好社会需要、课程体系和学生发展的关系。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活动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一切从他们的健康发展出发,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校课程,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有助于他们的个性发展。
2.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对原有的学校课程及第二课堂的课程应予分析、总结,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开发出既有时代特点又符合我校办学特色的课程方案和教材。
3.整体构建,分步实施的原则。
校本课程是国家的课程计划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方面,必须遵循课程计划的总体要求,在研究整体课程结构的基础上确定学部校本课程的目标和任务,并根据学部的实际情况,将已趋成熟的经验进行面上推广,将必须实行但又尚未论证的内容局部试验。我们拟定将已具特色和规模的第二课堂课程渐变发展为校本课程。在此基础上,经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审核后将逐步开发以体现“高雅课程”与“科学家、企业家学校”课程为主的部分校本课程,做到成熟一门,开设一门。
4.普遍性和特色性相结合的原则。学校课程的研究应在遵循教育规律的普遍性的前提下,研究本校教育的个性色彩和学生群体的特点,努力创建学部的名牌特色课程。如,小学部的艺术中心已打出品牌,要继续加强艺术基地的建设,在“特色”上做文章。
5.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学部校本课程的推广,把握当代课程理论发展方向,大胆实践,重视实践的理论升华,使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不断丰富。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 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对现代工商活动的兴趣,进行企业家精神的熏陶。
5、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三.校本课程的基本构架。文化素养类 艺体技能类 生活技能类 信息技术类
科学家、企业家素养类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 校本课程开发走以下六个基本程序: 1.成立学部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2.进行需要评估(即可行性认定),制定并审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大致结构;
3.在理论学习、培养的基础上发动教师编写《课程纲要》、申报课程;
4.总校校本课程审议小组审议教师编写的《课程纲要》并确立可行性校本课程;
5.开题选题,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6.进行课程开发的具体工作。五.校本课程实施的途径:
校本课程实施是一个校本课程付诸实践和走进课堂的过程,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阶段。针对这一过程必须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领导重视,创设课程实施的支撑条件。
(1)组织全体教师理论学习,转化教师的思想观念。(2)学部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3)派出骨干教师外出取经、抽出资金为教师订购书籍,鼓励教师自我“充电”。
(4)对图书室、阅览室、电教设备、各专用教室等进行调整,统一部署,妥善安排各功能室的使用,保证学生有较好的活动空间和条件。
2.加强过程管理,实施校本课程
(1)安排课时,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展。在课程计划上大胆创新,1--6年级每周均安排2个课时,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活动。
(2)形成由学校到学生五个层面的组织管理系统。a.学部课程开发领导小组。b.教务处
c.年级组、教研组。d.班主任或指导教师 e.学生的学科组长
(3)使各项校本课程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制定《英才学校小学部校本课程阶段实施方案》,每学期的各项校本课程有阶段、有计划地操作。
(4)建立和课程实施有关的规章制度,对课程实施全过程的每个环节提出工作任务和质量要求。如:课题开题申请表、教师教学设计本、学生活动记录表、活动评价表、活动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课程评定方法等。
(5)分管领导亲自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活动,及时了解教学动态。
(6)坚持利用每周的学科大组的教研活动时间进行经验交流。(7)定期请相关专家到校指导,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进程。(8)每个学期选派骨干教师外出考察学习,提高师资水平。3.注重活动评价,检验效果
针对校本课程的特点,我们拟从以下两个层面去把握课程评价。(1)发挥其形成性功能。对正在实践中的校本课程方案进行价值评价,以使正在实施的课程方案和计划更好地服务于课程目标或检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从而体现校本课程的独特价值。
(2)发挥其总结性功能。通过搜集有关校本课程学习成果的实际证据,对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做出价值判断,以验证课程的成功程度和指明改进的方向。
根据以上认识,我们拟采用多元评价、自主评价等方式对课程、学生、教师三方面进行评价的实验探索。
*对课程的评价:
课程实施的各个阶段,要求学生用周记、日记、学习体会、总结、感想等形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收获和体验反映出来。争取做到每项校本课程老师都注意引导学生用日记、感想等形式来反映课程实施的体验和收获。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对学生实施多元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更注重评价学生态度、价值观,评价方式多样化,有自评、伙伴评、老师评、家长评等,评价的表达方式有等级、评语等。
对老师的评价 我们将采取谨慎、渐进的方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提倡老师注意收集一些过程资料、注意总结经验、形成论文,并可通过成果展示来体现自己的教学成果。每学期开展“两个一”评比活动,即一次校本课程学习活动课例评比,一次论文评比,对凡是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并有一定成果的老师,学部给予奖励。
六、校本课程管理的保障
1、人员职责
(1)总校领导、华师大专家将对学部校本课程的开发给予纲领性的指导、评价和建议。
(2)学部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将承担校本课程的日常管理工作。(3)相关教师是课程实施与开发的主要力量,对课程的有效实施、学生的质量评定具有专业自主权。
(4)学生有权自主选修校本课程、有权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和建议。
2、组织保障
(1)学部成立校本课程审定委员会,由校部领导、华师大专家、学部领导及教师代表组成,负责审定学部校本课程的开发项目,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2)学部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是校本课程管理的专门机构,负责执行、督导、评估学校课程执行情况;
(3)教研组要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做好校本课程开发的各项业务工作。
3、管理制度
学部建立课程审议制度、课程评价制度、课程管理岗位责任制及相关激励制度等,制订教学管理条例,各类人员要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学部负责人要定期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校本课程与必修课程一样,计入教师工作量,工作实绩载入业务档案。
4、设备与经费
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应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学部提出方案向总校要求加强图书馆、各专用教室等设施的建设,合理配置各种教学设备、器具,拟设立课程管理专项基金,用于课程实施与开发、教师学习、设备配置与对外交流等方面。
七、成果表达形式
1、举办校本课程的研究课、观摩课。
2、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
6.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篇六
平舆县西洋店镇第二初级中学
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的新生事物,是整个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课程方案也明确规定:“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上述精神,加快规范我校校本课程管理的步伐,弘扬学校文化,发展学校特色,特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如下。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
1、建立全新的课程理念,提升学校的办学思想;探索校本课程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管理特点、考核评价、支撑条件等,逐步完善和重新整合校本课程体系。
2、在体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培养目标一致性的前提下,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灵活安排的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现状;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团队精神、人际交往、合作学习等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
3、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提供适当的培训,给予教师参与开发课程的机会,改变教师只是既定课程执行者的角色,改变教师仅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形成一种开放、民主、科学的课程意识。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
4、在保证课程的基础性和统一性的前提下,根据学校的培训目标与现有的课程和资源,独立或合作开发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形成、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与方式
(一)开发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应当认真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一切从他们的成长、发展出发。
2、比例均衡原则。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保证学校各类课程都占有一定比例,充分发挥它们对学生发展的不同作用。
3、综合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大多会打破学科的限制,要求多门学科的综合,但多学科的综合并不是简单相加,也不是将各种不同的内容拼盘,而是学科之间的一种有机结合。只有各种内容融为一体,组成一个整体的内容,并摆脱学科的痕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
4、课程研制、实施、评价一体化的原则。校本课程开发应使课程的研制、实施、评价一体化。在注重课程实施的同时,通过对课程实施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反思课程方案的合理性和实施的科学性,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
5、调查、研究、实验相结合的原则。要对学生的需求、教师的现状、社区的条件进行深入地调查,把这些调查结果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同时,要把整个开发过程视为一种科学研究的过程,以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6、资源共享、整合资源的原则。校本课程开发应尽可能地利用或开发现有的校内外课程资源。
(二)开发方式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学校自主决定、教师及有关人员广泛参与、家长和行政管理人员指导下合作探索、共享开发成果的一种应用性课程研究活动。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途径:
1、以选用和改编为基本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开发。在语文、数学、科学、社会、艺术、体育等各课程中发现最能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能适应本地区、本校及学生不同发展需要的课程题材,发掘相应的课程资源,设计有创意的课程主题和课程单元。也可借鉴、移植其他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成果。
2、以新编和重组为基本方式,在国家课程计划给学校留出的空间内对校本课程进行自主开发。这种类型的开发尤其要注意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在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方面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与开发。特别是开发涉及科学与生活、历史与社会相关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开发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相关课程,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快乐中学习。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还可以与教研人员、专家合作。必要时,学生、家长及社区有关人员都可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三、实施与评价
(一)校本课程实施的设想
1、教师培训。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作为培训教师的基本依据。它包括需要评估、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框架、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条例等。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课程(而不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方面,教会教师自己拟定一门课程的《课程纲要》,澄清课程纲要与教科书的区别,学会运用合作模式与连续模式来开发校本课程。
2、撰写《课程纲要》。确定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须按一般格式撰写所开设课程的详尽的《课程纲要》。它包括以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评价建议。
3、拟定校本课程设置计划。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拟订三年的校本课程设置计划。
(二)校本课程评价的设想
1、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及《课程纲要》的评价。《课程纲要》由课程审议委员会最终确定可试用性,实施过程中由教务处通过听课、向学生问卷调查等形式实施考核,确定出优、良、较好、一般、差五个等级,对于评价差的课程应逐步完善。
2、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注重过程评价,可以采用书面知识、制作结果定量定性的评定,也可以采用学生互评、自评、教师评、家长评等形式。
3、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每学期都向学生和老师征求意见,校务委员会自我评价并更改。
评价的结果向相关人员公布。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措施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当有组织、落实人员、按程序实施,并有制度、设备与经费的保证。
(一)成立健全的组织
1、课程审议委员会
学校成立课程审议委员会,由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构成。
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主要职责:审议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大决策,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制定有关的开发与管理条例,检查与监督《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执行情况。
2、教导处
主要职责:计划、执行、检查、评估全校各门课程及各教研组的课程教学工作;组织协调各教研组与年级组的各项工作的关系,落实各项课程管理措施。
3、教研组与备课组
教研组与备课组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制定好学年及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对教师进行指导,确保完成学校课程和管理的各项要求;及时反映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教师的教学需求;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为课程管理提供依据;联系各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以促进课程全力的形成。
4、教学辅助科室
提供开课的技术支持。
(二)建立相关管理制度
确定如下制度:课程审议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校内课程评价制度,教师教育制度,校内课程管理岗位职责及激励制度。
(三)设备与经费到位
加强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等设施的建设,合理配置各种教学设备,为学校课程实施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学校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课程实施与开发、教师培训、设备配置与对外交流等方面。
2009年08月30日
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7.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篇七
1.课程设置缺乏地方特色。中职农林专业目前所采用的课程体系大多都是以学科为本位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之间仍是相互独立的传统模式,相关性、连贯性不强。课程设置大多是以国家课程为主体,注重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专业性,忽视了学校所在地区经济产业特点,无法真正体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课程培养“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作用。
2.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不高。课程内容没有建立与岗位实践的联系,课程被人为地分割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进而导致理论和实践教学分离,教学方法主要是基于符号的讲授,很早以前就受到强烈批评的在教室里教个体种田的教学状况至今没有根本改变。
3. 课程结构繁琐 , 内容繁难、陈旧。 课程太多且自成系统,导致不少学科内容重复,课程设置缺乏宏观统筹及整体优化,课程内容不能及时反应新技术、新设备、新标准的变化,所学技能落后于市场需求。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乏味。
4.课程实施方式单一 ,实际操作、练习、实验内容少。 重理论轻实践、重教法轻学法、重讲解轻训练,教学方法形式单一、呆板,缺乏创新性,忽视职业教育的实训和实践的特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
二、中职农林专业基于项目教学的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1.分析课程理念 ,确定培养目标。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出发点,以企业人才能力需求为基础,进行企业岗位需求调研,明确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根据岗位需求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2.分析工作任务 ,确定能力标准。通过与在生产一线直接从事生产操作和管理的技术专家密切合作,分析学生要从事的职业群包含哪些工作项目,以及完成这些项目需要哪些步骤。根据分析整理出线索清楚、层次分明的工作任务分析表,再按工作项目、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三个层次进行分析,确定完成项目所需要的职业能力。
工作项目是一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工作任务。工作任务是工作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单件任务。职业能力是完成工作任务需要采取的动作、行为和所需要的知识。
3.构建课程体系 ,制定课程计划。根据培养目标和工作任务筛选专业课程和普通文化课。普通文化课门类设计参照普通教育课程框架设置。专业课程门类设计时课程边界划分的基本依据是工作项目的划分。专业课项目课程要求按照工作的相关性,而不是知识的相关性(学科课程)设置课程门类。
课程体系建立之后,需按照课程容量安排课时,制定专业课程实施性教学计划。专业课程教学安排要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基本顺序编排课程。即让学生带着任务进入课程学习,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学习中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4.分析课程内容 ,制定课程标准。打破学科本位课程体系按知识的逻辑关系编排课程内容的思路,以项目为载体,根据工作项目完成的需要选择课程内容,把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编排每门课程的学习项目,分析完成每个项目必备的知识要求、技能要求、职业素养要求、课程实施要求和评价方法,制定出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
5.开发项目课程校本教材。根据“用工作任务引领理论知识,用典型产品引领工作任务”的原则,依据培养目标、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标准、课程标准和当地农业发展特色,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项目课程校本教材编写方案,指导校本教材编写。项目课程教材的编写体例大致包含教学目标、工作任务、实践操作、问题探究、知识拓展、练习等几部分。此外,还应完成与教材相配套的知识点积件、多媒体课件、动画、微课、试题、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库建设。
8.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篇八
关键词:四独立人;校本德育课程;学校文化;微课;数字德育
中图分类号:G7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6-0064-03
鲁迅先生在《文化偏至论》中指出:“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国家之昌盛首在立人。而探寻立人之本,教育自当以德为先。让孩子学会做人,做有品德之人,有德性之人,有责任之人,是教育最本真的追求。孩子们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是可塑性极强的精灵,德育更应尊重儿童生态的发展,实现生命的独特成长。多年来,学校在鲁迅先生的“立人”教育思想中汲取智慧,以“独立、独特、独创、独秀”的“四独立人”文化特色构建校本德育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文化探源:确立“四独立人”课程核心
核心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是开发校本德育课程的关键。作为以鲁迅先生名字命名的学校,自当从先生的精神遗产中汲取不竭的育人资源,于传承中获得新的发展。“四独立人”校本德育课程根植于鲁迅先生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既应传承鲁迅先生“立人”教育思想,遵循鲁迅先生尊重儿童天性,倡导儿童顺性而长的理念;同时,更要适合新时代的发展,关注学生成长的当下需要,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个体与社会、精神与物质、崇高与平实、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基于以上思考,学校确立了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思路:即传承鲁迅先生“立人”教育思想,以“独立、独特、独创、独秀”追求为课程核心,以“四独立人”实现学生的个体成长和学校特色文化的发展。
“独立”,是鲁迅最为注重的品质。他在《文化偏至论》中说:“地球上至强之人,至独立者也!”[1]125独立即学会自主自强,不依赖别人。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九条强调“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新版《小学生守则》也提出要“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先生的远见卓识与今天的要求不谋而合。因此,独立之于学生,在学习上,即要养成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在生活中,即要学会自强自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独特”,实质上是指一种健康的个性。鲁迅先生说:“要适如其分,发展各各的个性。”[1]137德育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强调张扬个性,进而实现人的社会化发展。独特的内涵就在于注重个性的健康发展。
“独创”是立人的追求。鲁迅先生说:“后起的人物,一定优异于前,决不能用同一模型,无理嵌定,长者须是指导者,却不该是命令者。”[1]156先生强调,要培养儿童的独创精神,父母或教师都应该明确教育孩子的重要意义,而后循循善誘,用健康的思想教育儿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11条指出:学生应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因此,独创,即强调儿童独出心裁、独具慧眼、独辟蹊径,用创新意识拥抱眼中的世界。
“独秀”。鲁迅先生认为:“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更有价值,更可宝贵 。”[1]167《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13条和26条则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这是希望学生在活动和体验中明白为人之道。真正的德育是让每一个人都自信地认识自己,自觉遵守公德,自主展示自己。可见,独秀即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体现。
二、传承创新:践行“四独立人”课程策略
只有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学校才能获取自身及其独特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学校遵循鲁迅先生生命健康生长的“立人”之道,以富于时代气息的文化创新实践,关注个体生命的当下需要,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1.营建校园:开发“四独”隐形教科书
传统都有惯性,文化都有根源。[2]当“四独立人”成为学校之校魂,“四独立人”文化就应该成为校园的精神意蕴。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应传达“四独”之价值追求,犹如隐性课程,以独特的文化个性濡染生活于其中的师生。
学校大厅是校园最显眼的场所,这里是人们走进学校所见的第一道风景。学校以“走近鲁迅”为主题,设立了文化长廊,图文并茂地列述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作品,解读“独立、独特、独创、独秀”校训的渊源。让了解鲁迅、走近鲁迅,成为走进鲁迅小学的孩子的第一课。
核心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学校以孩子的视角,将“独立、独特、独创、独秀”的校训设计为四个卡通人物:立立、特特、创创、秀秀,形象生动地解读“四独”文化内涵,以视觉化的形象感染、教育学生。图案中,立立竖起手指告诉孩子们:我是立立!“独立”就是自主自强,不依赖别人;特特则一脸俏皮:我是特特!“独特”就是培养兴趣,发展个性;可爱的创创则说:我是创创!“独创”就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活力四射的秀秀则一边展示球技,一边说:我是秀秀!“独秀”就是展示自我,秀出风采。
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尊重学生认知特点的校园环境,真正成为了一部蕴涵“四独”文化的立体教科书。由此,“只要进入校园,教育就开始了”。
2.研发“微课”:践履“四独”主题教学
近年来,“微课”以其自由、开放、自主等独特的课程优势走进人们的视野。学校敏锐地发现了“微课”建设之于尊重学生个体,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四独娃”的巨大潜力。于是,学校实施网络课程改革,以数字化德育促成学校新的飞跃。
学校将网络课程命名为“百草园”,设计了八个主题板块,即“三味书屋”“朝花夕拾”“疾风野草”“水乡社戏”“现代闰土”“‘风筝’记忆”“上天入地”“童年与画”,以鲁迅先生的“立人”文化观照微课。学校首批推出了近80个项目菜单,围绕“四独立人”教育目标,致力于培育独立、独特、独创、独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一代鲁小人。
学校分别以“独立、独特、独创、独秀”为四个主题,开展了四个版块的微课教学。例如,“独立”篇章的教学,以学生最普通的一天生活为内容,抓住早上、中午、傍晚和晚上四个时间节点,引导学生领悟小小“四独娃”应如何体现“独立”的优秀品质。微课从如何叠被子,怎样巧妙地为书包“减肥”等生活细节入手,深入浅出,操作性强,让学生逐渐学会做一个自信自理的人。
3.创设活动:构建“四独”活动课程
活动是德育的载体,儿童的品德是通过其在生活及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感悟而逐步建构的。学校以“四独立人”文化为指引,构建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的活动课程,让活动成为学生开放、丰富、流动的生活,让学生自主选择、主体亲历和个性发展。
自理能力大赛:倡导独立。“自理大比拼 立立显身手”生活自理能力大赛,是学校训练学生自理能力的平台。比赛根据不同学段分三个内容:一、二年级比赛“穿衣穿鞋戴红领巾理书包”,三、四年级比赛“叠被子”,五、六年级比赛“叠衣服”。大赛流程涵盖家庭推荐、全校选拔、班级擂台和综合展示,多层次、齐参与,让学生练就自理本领,真正成为一名独立的学生。
红领巾社团:鼓励独特。鲁迅先生“立人”思想的精髓,是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和内心发展需求,让每一个孩子成为独特的自我。基于这一理念,一种自下而上、完全根据队员兴趣和特长而组建的“红领巾”社团,在鲁小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夕拾摄影团、孺子牛服务队、“早”字讲解班、呐喊体育社……相继成立。孩子们自主组织社团、开展活动、聘请辅导员。由此,开启了一条成长、收获之路……孩子们在社团活动中不仅“走近鲁迅,学习鲁迅”,更拥有了鲁迅先生所呼吁的张扬的个性,增强了感悟快乐和幸福的能力,绽放自信风采,展现五彩童年,成为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后起的生命”。
科技创新大赛:引领独创。创新教育是一种能力的教育、全面的教育和面向未来的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就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自由的环境。为此,学校每年举行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大赛,开展征集科学金点子、展示科学幻想画活动……活动丰富多彩,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鼓励每一位学生大胆探索,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思考,去想象和创新。
春芽艺术节:展示独秀。每一个人在童年时期,所接触的事物、阅读的书籍和参加的活动等,都对其心智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其中,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化育着人的成长。学校每年举办春芽艺术节,评选“十佳小书法家”“十佳小画家”“十佳小摄影家”“十佳小外交家”“十佳小作家”“十佳小舞蹈家”等,为全体学生搭建施展才艺的舞台,展示学生独有的风采,以艺术美化生活,让每一个生命都拥有独秀的人生。
4.成长手册:创新“四独”课程评价
科学的评价方式是德育課程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学校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以《“四独娃”儿童成长手册》替代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
成长手册从“独立、独特、独创、独秀”四个主题展开,每个主题分为三个部分共十条内容,并分低中高三个学段进行了细化。例如,“独立娃”中“生活自理”的评价要素中,一、二年级要求自己背书包,书簿自己理,穿衣整床铺,晚上独自睡;三、四年级要求红领巾自己洗,家里书桌自己理,急救电话牢牢记;五、六年级则是喷香米饭我能烧,简单衣物自己洗,购物消费讲合理,活动安全记心里。“独特娃”中“学习自信”的评价要素中,一、二年级要求“课堂发言大胆又响亮,读写姿势好,书写真漂亮”,三、四年级要求“上课认真勤发言,遇到困难会请教,独立作业不抄袭,订正作业进步快”,五、六年级则为“学习专注有恒心,善于倾听有收获,积极思考亮观点,每天进步我自信”。
成长手册力求评价主体多元化,既有教师、学生,也有校外辅导员及家长;注意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围绕“四独立人”规划细则,从认知态度、收获、体验、研究成果、团队合作精神、创新与实践能力等多方面评价学生;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和方法,自评、互评、小组评、师生评相结合,书面评价与口头评价相结合。
于是,“立立”“特特”“创创”“秀秀”四个可爱的学生娃,成为每一位学生成长路上最亲密的小伙伴。鼓励每一个孩子生活自理,做自己生活的小主人;个性阳光,做快乐幸福的小天使;敢于质疑,在学习生活中学会发现问题;特长鲜明,具有一技之长的同时,在展示活动中各领风骚……
“四独立人”校本德育课程仍需不断探索,在鲁迅先生精神的引领下,鲁小的每一位教师都以追寻童真、尊重童心为教育的逻辑起点,呵护孩子最自然纯真的状态,让每一个鲁小的孩子都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独特个性、独创精神、独秀品性的人。
参考文献
[1]陶月梅.跟着鲁迅学立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黄雪锋.基于学校玉石文化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初探[J].中小学德育,2012(12).
(作者单位: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 浙江绍兴 312000)
【校本课程开发策略】推荐阅读:
校本课程开发综述09-16
俄语校本课程开发10-26
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07-31
剪纸校本课程开发方案09-10
大力挖掘课程资源,努力开发校本课程12-17
关于加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的意见06-26
sehn英语口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验09-14
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08-14
以学生发展为本 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06-27
校本课程论证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