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数学第二章总结(精选11篇)
1.必修一数学第二章总结 篇一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第一节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一列强侵华的原因(课本P24)【重点】
1、西方工业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亚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农耕经济发达的中国成为他们的理想目标。
3、当时中国国力衰弱、内部危机严重。
二侵华的经过(5次战争)
1.鸦片战争(1840-1842)【重点】(1)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
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1839年虎门销烟)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2)鸦片战争的结果(五亿(议)港元):签订《南京条约》(课本P24)①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领土主权)②赔款2100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需中英共同商议
(3)鸦片战争的影响
打开中国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课本P24表格
3.中法战争(1883-1885)课本P24表格
4.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重点】
(1)战争结果(速记:两口分工):签订《马关条约》(课本P25)①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列强势力从沿海深入内地)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设工厂(这是帝国主义发展的要求)
(2)影响
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重点】(1)发动原因 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的不断发展
根本原因:民族矛盾(这里指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的激化
(2)战争结果:签订《辛丑条约》(课本P25)(速记:兵民禁赌)
①赔偿4.5亿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亿两(赌)
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民)③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成为“洋人的朝廷”);(禁)④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兵)
(3)影响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帮凶,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侵华的影响【重点】
1.列强侵华的危害
(1)人权上: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
(2)思想文化上:毁坏中华文明遗产,传播西方基督教文化。(3)政治上:割地赔款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
(4)经济上:掠夺人民财产和国家财富,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2.列强侵华的积极一面:客观上促进中国近代化
(1)政治:闭关锁国被打破,有利于中华民族融入世界发展潮流。
(2)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3)思想:促使中国人民的觉醒,开始学习西方,寻求救国救民之道。
四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1、瓜分狂潮掀起的原因
(1)直接原因: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投降政策和<<马关条约>>的签定(2)根本原因:列强对外扩张的需要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对外资本输出日益增大,殖民地日益成为它们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对海外的扩张和掠夺更加剧烈.2.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重点】(1)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原因
19世纪90年代美国成为工业强国;忙于美西战争,在打败西班牙占领菲律宾以后,美也想染指中国,但其军事力量还不能与其他列强抗衡;出于分享权利的需要。(2)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
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3)门户开放政策的影响
①对中国:名义上尊重中国领土主权与完整,实际是列强共同支配和宰割中国;中国面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对美国:表明美国在侵华问题上有了自己独立的政策,美国的对华侵略进入了新阶段。③对列强:承认了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需要理解的概念:
1.半殖民地半封建
半殖民地:丧失部分而非全部主权,形式上是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但是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殖民者的控制
半封建(经济上):封建制度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仍占主体地位,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2.领事裁判权
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破坏司法主权。3.片面最惠国待遇
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
4.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重点】
自由资本主义———————————(19世纪60年代后)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
自由资本主义以商品输出为主,垄断资本主义以资本输出为主(如开工厂/开银行等)。《马关条约》中关于开工厂的规定就是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求。
第二节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三元里人民抗英 1.原因
英军入侵(根本原因)。1841年5月,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劫(直接原因);腐朽的清政府卑躬屈膝,无法领导反侵略战争 2.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意义
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 1.背景
(1)19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将魔爪伸向中国西北(俄/英侵略新疆)、西南(英国侵略西藏)、东南地区(日/美侵略台湾)
(2)俄英侵略新疆,竞相勾结和支持阿古柏政权,企图以此作为肢解中国新疆的工具。(3)沙俄还直接出兵侵占伊犁 2.过程
三黄海海战
1.地位:甲午战争中中日海军的一次决战。2.过程(课本P31):丁汝昌;邓世昌;林永升
四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背景
1895年,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与澎湖列岛被割让给日本。2.经过
两支主要力量:一支以丘逢甲/徐骧为首的义军,另一支是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 3.意义
台湾军民的斗争,充分体现了台湾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义和团反帝运动【重点】 1.爆发原因
直接原因:教会活动的猖獗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侵华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兴起与发展
3.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1)主要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2)主观原因:“扶清灭洋”口号中的“扶清”使义和团丧失了应有的警惕(3)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4.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阻止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中国军民抵抗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第三节 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1.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重点】
(1)根本原因: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的既定国策(2)直接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
(3)有利时机:当时欧美忙于国内危机,无暇东顾,中国国共两党内战正烈 2.日本侵华的过程【重点】
3.侵华日军的罪行(1)大屠杀
(2)细菌战和化学战(3)劳工和慰安妇
(4)野蛮的殖民统治-----政治:“以华制华”;经济:野蛮掠夺;文化教育:奴化教育
二关内关外抗日救亡运动 1.背景
(1)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发动大规模的武装侵略
(2)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中国军民义愤填膺,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2.抗日救亡运动的概况(1)共产党的斗争【重点】
①九一八事变后,立即发表宣言,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②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2)关外抗日武装的斗争(了解)
①东北人民和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马占山),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②抗日联军是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3)关内国民党军队的抵抗(了解)
①一二八事变后,蔡廷锴/蒋光鼐等率领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多次击退日军进攻
②1933年1月,东北军奋起还击进犯山海关的日军,安德馨率全营300官兵力战殉国 ③二十九军宋哲元等部英勇抗击进犯长城日军,喜峰口失而复得
④冯玉祥和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4)关内外人民斗争(了解)
以各种方式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如工人罢工/募捐;爱国工商业者抵抗日货,要求政府对日经济绝交
(5)学生:一二·九运动
时间:1935年12月9日
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形式:游行示威(6)国民党爱国将领:西安事变【重点】
时间:1936年12月12日 人物:张学良/杨虎城
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解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3.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1)自发性,形式多样
(2)局部性和分散性,尚未形成统一的力量(3)抗日与反蒋结合 4.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
(1)打击了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3)促使国共两党调整政策,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4)促使中国政局由内战/对峙到合作抗日的转变,为实现全民族抗战作了准备
三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全民族抗战实现的原因【重点】
决定因素: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推动因素: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主导作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争取
重要因素:日本侵略加剧直接威胁到国民政府统治,国民政府不得不反抗
2.全民族抗战的过程【重点】(1)战略防御阶段
*正面战场的作用
是抗日主战场,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牵制日军主力,客观上有利于敌后战场开辟 取得的胜利鼓舞全国人民,促进民族团结
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
(2)战略相持阶段
四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1945年中共“七大”【重点】(1)背景: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2)目的: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3)内容:①制定了当时党的任务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③选举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4)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2.抗日战争的特点
世界上开始最早(1931年9月18日)、结束最晚(1945年9月2日)、历时最长(近14年)的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3.抗日战争的性质【重点】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
4.抗日战争的意义【重点】
国内意义: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民族的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际意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5.抗日战争胜利原因【重点】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的抗战。(根本原因)(2)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
(3)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
需要了解的概念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指1937~1945年以国共两党合作为核心,有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各民族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组成的统一战线。
2.抗日战争时期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7年7月7日至1938年10月,是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在此期间,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顽强抵抗,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四次大规模会战。与此同时,八路军、新四军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武装力量。
第二阶段:1938年到1943年底,是抗日战争中时间最为漫长的战略相持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又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1938年11月至1941年11月是战略相持阶段的前期。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武汉后,开始改变策略,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汪精卫集团投敌叛国,在日本的扶持下建立了伪中央政权。国民党顽固派加剧了反共摩擦活动。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妥协和分裂的方针,敌后战场开始发展为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
1941年12月至1943年底,是战略相持阶段的后期。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牵制了日军的大量兵力,使其不能北上进攻苏联,亦不能西进进攻印度。国民党坚持***,大发国难财,使其统治日趋腐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军民度过了抗战中最困难的阶段。
第三阶段:1944年初至1945年8月,是局部反攻和抗日战争胜利结束的时期。盟军在太平洋战场转入反攻。国民党军在滇西缅北作战中取得了重大胜利,赢得了美英盟国的巨大赞誉,但在豫湘桂战役中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溃败。豫湘桂战役的溃败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了民主运动的新高涨。中国共产党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获得人民的热烈响应。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本土先后投掷了两颗原子弹,苏联出兵我国东北。国民党军和共产党领导的武装举行反攻。日本帝国主义于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中国跻身世界四大国之列,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一节 太平天国运动
一太平天国的兴起
1.兴起的原因【重点】
(1).根本原因: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2).外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3).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课本P46)(4).西方基督教的影响(课本P46)
2.起义前的准备:创立拜上帝会 目的:推翻清政府
理论来源:把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相结合
3.发展过程
4.失败原因
(1)主观上:战略上的失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2)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5.失败教训(课本P49)【重点】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二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1.纲领一:1853年《天朝田亩制度》【重点】(1)内容
涉及土地分配与产品分配,土地按人口平均分,生产产品上,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2)目的
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3)评价
有进步性也有局限性,进步性表现在其革命性上,局限性表现在其落后性和空想性上。革命性: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空想性: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无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空想。
落后性:主张小农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2.纲领二:洪仁玕——《资政新篇》 1859年【重点】(1)内容
P48主张发展私有制和资本主义(2)未能实行的原因
根本原因:没有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直接原因:太平天国军事斗争十分艰苦紧张(3)性质
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4)评价
革命性:后期的纲领,目的是进行反封建反侵略。进步性:发展资本主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 空想性:缺乏施行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2.必修三第二单元训练(一) 篇二
1. 古希腊人崇拜的神拥有凡人的相貌,拥有七情六欲和不同的性格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希腊的( )
A. 民主思想 B. 无神论思想
C. 科学思想 D. 人文主义思想
2. 某位古希腊哲学家认为正义就是把全体公民“都结合起来,造成和谐,就像贯穿整个音阶,把各种强弱的音符结合起来,产生一支和谐的交响乐一样。”这位哲学家是( )
A. 普罗泰格拉 B. 苏格拉底
C. 柏拉图 D. 亚里士多德
3. 梭伦写到:“我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增多:即使是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在梭伦看来,政府应当( )
A. 捍卫平民的权利
B. 兼顾平民和贵族的利益
C. 维护贵族的利益
D. 抑制平民和贵族的要求
4. 苏格拉底曾说:“我认为,想要得到正确的判断,要根据知识,而不应根据多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苏格拉底批判雅典民主制的弊端
B.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C. 苏格拉底反对民主制度
D.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等同于法律
5. 西方学者麦马虹在总结西方从古希腊至今两千多年来的幸福观时指出:荷马时期,幸福就是幸运;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幸福等同于 ;启蒙时期,幸福就是及时行乐。文中的空白处是( )
A. 智慧和德行 B. 民主与科学
C. 金钱与权力 D. 法律与宗教信仰
6. 在对某一社会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通常先考虑的是当时当地的经济因素。而恩格斯曾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 )
A. 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
B. 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
C. 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
D. 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
7. 希腊神话故事里,有一个叫斯芬克斯的怪兽。它有一个谜语,询问过路的人:“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许多人因回答不出来被它吃掉。最终少年英雄俄狄浦斯给出了正确的谜底——“人”。斯芬克斯听了答案,就大叫了一声,从悬崖上跳下去摔死了。这一故事体现了古希腊怎样的哲学思想( )
A. 重视对人自身的探讨
B. 尊重自然规律
C. 强调人是世界的主宰
D. 渴望征服自然
8.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是( )
A. 智者学派思想——人文主义思潮
B. 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
C. 君权神授说——社会契约论
D. 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的调整
9. 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 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 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0. 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明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
A. 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 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 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 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二、非选择题
11. 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材料二 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顾炎武《亭林文集》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王夫之《思问录》
材料三 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3)材料三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概述严复在宣传维新理论上的贡献。
3.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三
本节主要包括函数的模型、函数的应用等知识点。主要是理解函数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灵活利用函数解答实际应用题。
1、常见的函数模型有一次函数模型、二次函数模型、指数函数模型、对数函数模型、分段函数模型等。
2、用函数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是:(1)阅读并且理解题意.(关键是数据、字母的实际意义);(2)设量建模;(3)求解函数模型;(4)简要回答实际问题。
常见考法:
本节知识在段考和高考中考查的形式多样,频率较高,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都有。多考查分段函数和较复杂的函数的最值等问题,属于拔高题,难度较大。
误区提醒:
1、求解应用性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函数本身的定义域,还要结合实际问题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求解应用性问题时,首先要弄清题意,分清条件和结论,抓住关键词和量,理顺数量关系,然后将文字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典型例题】
例1:
(1)某种储蓄的月利率是0.36%,今存入本金100元,求本金与利息的和(即本息和)y(元)与所存月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计算5个月后的本息和(不计复利).
(2)按复利计算利息的一种储蓄,本金为a元,每期利率为r,设本利和为y,存期为x,写出本利和y随存期x变化的函数式.如果存入本金1000元,每期利率2.25%,试计算5期后的本利和是多少?解:(1)利息=本金×月利率×月数.y=100+100×0.36%·x=100+0.36x,当x=5时,y=101.8,∴5个月后的本息和为101.8元.
例2:
某民营企业生产A,B两种产品,根据市场调查和预测,A产品的利润与投资成正比,其关系如图1,B产品的利润与投资的算术平方根成正比,其关系如图2(注:利润与投资单位是万元)
(1)分别将A,B两种产品的利润表示为投资的函数,并写出它们的函数关系式。
4.数学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篇四
什么是初等函数和非初等函数
初等函数是由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与常数经过有限次的有理运算及有限次函数复合所产生,并且能用一个解析式表示的函数。非初等函数是指凡不是初等函数的函数。
初等函数是最常用的一类函数,包括常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以上是基本初等函数),以及由这些函数经过有限次四则运算或函数的复合而得的所有函数。即基本初等函数经过有限次的四则运算或有限次的函数复合所构成并可以用一个解析式表出的函数,称为初等函数。
非初等函数的研究与发展是近现代数学的重大成就之一,极大拓展了数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在概率论、物理学科各个分支中等有十分广泛的应用。是函数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一般说来,大部分分段函数不是初等函数。如符号函数,狄利克雷函数,gamma函数,误差函数,Weierstrass函数。但是个别分段函数除外。
1、指数函数:函数y=ax (a>0且a≠1)叫做指数函数
a 的取值 a>1 0
定义域 x∈R x∈R
值域 y∈(0,+∞) y∈(0,+∞)
单调性 全定义域单调递增 全定义域单调递减
奇偶性 非奇非偶函数 非奇非偶函数
过定点 (0,1) (0,1)
注意:⑴由函数的单调性可以看出,在闭区间[a,b]上,指数函数的最值为:
a>1时,最小值f(a),最大值f(b);0
⑵ 对于任意指数函数y=ax (a>0且a≠1),都有f(1)=a。
2、对数函数:函数y=logax(a>0且a≠1)),叫做对数函数
a 的取值 a>1 0
定义域 x∈(0,+∞) x∈(0,+∞)
值域 y∈R y∈R
单调性 全定义域单调递 全定义域单调递减
奇偶性 非奇非偶函数 非奇非偶函数
过定点 (1,0) (1,0)
3、幂函数:函数y=xa(a∈R),高中阶段,幂函数只研究第I象限的情况。
⑴所有幂函数都在(0,+∞)区间内有定义,而且过定点(1,1)。
⑵a>0时,幂函数图像过原点,且在(0,+∞)区间为增函数,a越大,图像坡度越大。
⑶a<0时,幂函数在(0,+∞)区间为减函数。
当x从右侧无限接近原点时,图像无限接近y轴正半轴;
当y无限接近正无穷时,图像无限接近x轴正半轴。
幂函数总图见下页。
4、反函数:将原函数y=f(x)的x和y互换即得其反函数x=f-1(y)。
反函数图像与原函数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
数学函数的奇偶性知识点
1、函数的奇偶性的定义:对于函数f(x),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或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奇函数(或偶函数).
正确理解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定义,要注意两点:(1)定义域在数轴上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f(x)为奇函数或偶函数的必要不充分条件;(2)f(x)=-f(x)或f(-x)=f(x)是定义域上的恒等式.(奇偶性是函数定义域上的整体性质).
2、奇偶函数的定义是判断函数奇偶性的主要依据。为了便于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有时需要将函数化简或应用定义的等价形式。
学数学的用处
第一,实际生活中数学学得好可以帮助你在工作上解决工程类或财务类的技术问题。就大多数情况来看,不能解决技术问题的人不仅收入较差而且还要到基层去从事低等体力劳动,能解决技术问题的人就可以拿高工资在办公室当工程师或者财务人员。
第二,数学可以使你的大脑变得更加聪明,增加你思维的严谨性,另外,数学对你其它科目的学习也有很大作用。
5.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 篇五
1.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在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其终年气温和降水较稳定,季节变化小,分析如下: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受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降水往往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具体分析如下:
考点一: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考点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1.全球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和内陆降水少。
6.数学必修二第二章经典证明题 篇六
姓名:分数:
1、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E、F、D分别是侧棱PB、PC、PA的中点。求证:平面EFD∥平面
ABC2、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是棱BC与C1D1的中点,O为AC与BD的交点,求证:EF∥平面BDD1B13、正方体的棱长为a,C、D分别为两条棱的中点,求证:四边形ABCD是梯形
4、已知ABCD是矩形,PA⊥平面ABCD,△PAD是等腰三角形,PA=AD,M、N分别是AB、PC的中点,求证:MN⊥平面
PCD
高一数学测试by李玲
15、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求证:平面AB1D1⊥平面AA1C
1C6、如图,AB为圆O的直径,C为圆O上一点,PA⊥平面ABC,AE⊥PB,垂足为E,AF⊥PC,垂足为F,求证:PB⊥平面
AEF7、如图,在矩形ABCD中,AB=33,BC=3,沿对角线BD把△BCD折起,使C移到P,且P在面ABD内的射影O恰好落在AB上。求证:AD⊥
BP8、如图,在平面四边形ABCD中,AB=BC=CD=a,∠B=90°,∠135°,沿对角线AC将四边形折成直二面角,求证:AB⊥平面
BCD9、如图,四棱锥V-ABCD中,底面ABCD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其他四个侧面都是侧棱长为5的等腰三角形,试求出二面角V-AB-C的平面角的度数
7.一年级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总结 篇七
本学期,在校领导的关心下,我校在二三四下午第四节课开展了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各方面有了全面发展,语数英学科有所提高,我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明确了数学二课堂的目标,制订了培优补差的计划,现总结如下:
一、二课堂中主要措施:
1、在课堂上,给学困生创造机会,在他们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及时了解他们知识掌握的情况,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2、采用激励表扬的方法,对学困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和表扬且表扬要及时。并鼓励其继续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课堂情境创设要生动,通过各种活动方式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机会。不仅仅给学困生回答问题的机会,而且也要尝试运用优等生的思维方法即学生的思考方法。不要将我的思维强加于学生,给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
4、采用一优生帮一学困生的帮带行动。
5、对学困生实施训练基础习题,而对优等生则适当增加题目难度,发散思维方面的训练。
6、多于孩子接触交流,采用谈话法,观察法等方法,了解每位孩子的基本情况。
7、充分了解学困生的现行学习方法,给予正确引导,加强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及规范做题步骤,明确做题方法,制定学习目标。
8、向家长了解孩子的以往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通过对比,发现孩子的进步与不足之处。
二、配合本学科教学组织的教学活动
1、口算
2、笔算
对学困生花的功夫需要很多,虽然对学困生辅导之后收效不大,但我始终坚信:每一位孩子都是优秀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仍要继续做好培优补差的工作,对优等生不仅仅培养他们的“高分”,更重要的是“高能”,使他们真正的成为“领头者”。对因学习习惯不好,方法不得当,目标不明确,学习基础不好的等各种原因造成的学困生,我会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8.一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学总结 篇八
[一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学总结] 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一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学总结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的功能不断扩大。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要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学以致用。如脱离生活而只知盲目计算,就会变成纸上谈兵,变成书呆子,闹出大笑话。那么,怎样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呢?下面我就谈谈这一学期来的做法。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很强,而小学生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为此,我在教学新知时尽量利用生活中的感情材料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简单减法应用题”我先拿来5个苹果,把其中2个送给一个同学,再让学生根据我的做法用两句话表达出它的意思,此时学生能说:有5个苹果,送给x x 同学2个,还剩3个。在这道题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和物品自由的编一道应用题,学生很快就编出了很多,我抓住机会告诉学生像这样的题目在我们的数学里叫做应用题,从而初步了解了应用题的概念。再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先介绍常见的电冰箱、粉笔盒、墨水瓶等实物后问:谁知道它是什么形状的?在此同时也让学生进行讨论、探索长方体跟正方体的特征,一下子说出了很多,最后,我要求学生 用硬纸分别做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这样,学生对抽象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感性的具体认识容易记忆懂得用,为学习它们的表面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本学期,我所担任一年级数学的两个班的同学都存在着智力上的差异,由于每个儿童的生活条件、家庭背景、心理水平、思维方式等不同,他们对同一数学问题可能有不同的思路和策略,不能过分强求一致。所以我注重算法多样化,允许每个儿童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学习数学。例如:教学“9+5”时,可以是“4+5+5”也可以 是“9+1+4”者“4+4+1+4+1”等。针对学生的解答的方式,再引导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解答。对能解答出得数同学我都给予肯定,通过不同的方式给奖励,让他们体验到创造之乐,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不少数学问题是从实际中来的知道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在教育过程中巧妙渗透环保教育,关心环保,如出现一些应用题,“学有1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5张,做小旗用去2张,还剩多少张?”在完成书本知识的教育外,还应该教育学生做完纸花后的纸千万不能乱丢,应养成讲卫生,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知道良好的行为习惯应从小培养。
9.必修一数学第二章总结 篇九
刚刚结束期中考试,我们应该反思自己,我取得了哪些进步,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努力的,只有善于反思,不断努力,才会有更大更快的进步。现结合测试情况,将对前半期的教学工作进行小结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一(3)、一(4)两班数学教学工作。我深知一年级是最基础的阶段,所以教学上总是踏踏实实地去抓,一直不敢放松,半学期以来,我始终按照学校的要求提前备课,认真上课,争取让每个孩子每一节课都有收获,工作中不断认真学习,深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努力搞好教学。现把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备课。,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认真备课,写好教案,每一节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课件,课后及时对该课作总结,写好教学反思。
二、加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认真批改和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力求每一次练习都收到最好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写出教学反思。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一年级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我就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但对于有的孩子来说,家庭教育跟不上,所以平时辅导的那一点知识真的是杯水车薪。
五、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认真,家庭作业经常完不成。
2、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家长不配合,造成了
学习差。
3、班级中学困生较多,反映问题慢,基础太差,造成了测试成绩太低现象。
六、今后努力方向,针对本学期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1、结合教材的内容,老师要精心备课,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抓牢基础知识,搞好思想教育工作。精心上好每一节课,虚心向优秀教师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知识应用的灵活性。特别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自己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2、多与家长联系沟通,及时辅导落后生,抓住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注重学生各种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3、充分利用媒体进行直观教学,把难点分到各个层次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争取教出好的成绩。
4、充分利用数学教材,挖掘教材的趣味性,以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
以上是我个人对前半期的教学工作所做的粗略总结,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会加倍努力,针对工作中的不足有的放矢的去改进,不断提高。
10.必修一数学第二章总结 篇十
-教材分析[1,2,3]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科教学(生物)王祖喜(20144616009)
摘要:本文对人教第二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 必修2 遗传与进化》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主要从教材内容、目标体系、重难点、教学建议、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但也有所侧重。目的在于让自己初步掌握教材分析的基本要素和方法。文本最后部分也对这次教材分析活动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反思。关键词:《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材分析;基本要素和方法; 教材内容分析
《遗传与进化》一书是以人们对基因的发现、研究和应用历程,即遗传学发展史为主线编写的。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隶属于“基因的发现”部分;“基因的研究”部分有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四章《基因的表达》和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基因的应用”部分包括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由此可见,教材的编排不仅符合课标中“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还遵循了“由浅入深、由现象-本质-现象”的认知规律。1.1 本章概述 1.1.1 本章地位
结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和教科书内容编排的顺序,本文确定出本章的地位有:(1)《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隶属于人教第2版高中生物必修2 第二章;(2)本章是“在第1章引导学生认识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基础上,继续依照科学史的顺序,寻找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也就是基因在细胞中的位置”进行编排的;(3)本章有关减数分裂的内容与《分子与细胞》第六章有关细胞增殖、有丝分裂的内容有联系;(4)是本模块“基因研究”部分的首章内容,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1.1.2 本章作用
与上同理,本文确定出本章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生物通过生殖和遗传实现生命延续和种族的繁衍,通过进化形成物种多样性和适应性,实现生命的发展。在本章中,选取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内容,目的在于揭示生命延续的细胞学基础;学生再次体验观察—提出假说—实验验证的科学思想方法,领略科学家严谨求证的科学态度和大胆假设、富于想像的创新思维品质。1.1.3 本章知识体系
本章是针对“基因在细胞中有没有物质基础?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究竟是不是物质实体?如果是,有存在于细胞的什么位置?”等问题,按照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的顺序编写,正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历程。因此,本章知识体系为(图1):
图1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知识体系
1.2 各节内容分析
1.2.1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本节包括“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两小节,由于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因而,第1节的“问题探讨”部分是从比较“果蝇配子和体细胞的染色体差异”开始的。结合教材的内容及布局,本节知识有以下特点:
减数分裂:
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减数分裂的定义,而是先介绍与孟德尔同时代的生物学家魏斯曼的预言,再引出减数分裂的概念。减数分裂的过程,包括精子形成过程和卵子形成过程两过程。教材首先讲述了精子形成的过程,在借助详细的文字说明外,教材还借助教材中“图2-1”介绍精子的形成部位,用“图2-2”和“旁栏思考题”帮助学生对精子形成过程的理解,其中在“图2-2”的中央罗列出了“减数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分裂的主要特征”。有了精子的形成过程作基础,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就可以介绍得比较简略,教科书也借“图2-4”介绍了卵细胞形成的部位,随后用比较法叙述了卵细胞形成过程与精子形成过程的不同点,并配以图解(图2-5),最后用“图2-6”对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进行归纳和总结。除此,本小节还用黑体字将重要知识标出,以示重要,如减数分裂、联会的概念,四分体,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的时期等,用图2-3帮助学生理解“交叉互换”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实验帮助学生对本小节知识的巩固。
受精作用:
本小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通过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模型,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及主要行为的变化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理解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另一个是受精作用的过程、实质和意义,教材中在借助文字详细阐述的同时,还用“图2-7”展示了受精过程的开始,用黑体字标示了受精作用的实质,最后教材用“技能训练”部分加强学生对精原细胞形成精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理解,同时注重对学生识图和作图能力的培养。
1.2.2 基因在染色体上
本节在“问题探讨”中,呈现蝗虫精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照片,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探究的兴趣学习本节知识。萨顿先对蝗虫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描述,据此为推论假说的依据,并得出黑体字标出的“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性关系”,同时以4小点罗列出。为了便于学生对萨顿假说的理解,教材中还在“思考与讨论”中让学生在途中染色体上标注基因符号,促进学生认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观点。由于萨顿假说运用的是“类比推理”的科学方法,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因此,教科书紧接着介绍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也就是著名的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同时教科书中还以了解的形式概述了“类比推理”。教材中,特定强调了“摩尔根是如何选取实验材料的”目的是为了向学生强调“科学选材对实验的重要性”,并在教材旁栏以“相关信息”的形式简介了“实验材料-果蝇的优越性”在介绍摩尔根的实验时,教科书采取问题串的形式,并结合相关实验图解,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逐步揭开遗传的奥秘,最终证实基因的确位于染色体上,同时,还用小号楷体字介绍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的进展,并配以彩色图片,这一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只是为了拓展学生视野。最后,教科书用黑体字标注了“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同时,由于DNA与染色体也是存在着明显的平性关系,因而教材在“技能训练”部分,采用了类比推理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对DNA与染色体的关系,这样便于今后对“DNA和染色体关系”的讲解与学习。教材不仅给出了一定的练习题,还在“科学家的故事”栏中对摩尔根进行了简单介绍。1.2.3 伴性遗传
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学生比较熟知、比较感兴趣的两大伴性遗传病,因此,该教材在“问题探讨”部分,从这两种遗传病的病症入手,让学生讨论这两种遗传病,为什么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为什么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由此引出“伴性遗传”的概念,并且概念用黑体字标识。教材在“伴性遗传的特点”的讲解中,教科书详细介绍和分析了“人类红绿色盲症”。首先,教材用小号楷体介绍了红绿色盲发现的故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对学生情感的教育,随后通过“资料分析”活动,学生学会识别并分析家系图,教材随后用“表2-1”展示了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并且由此得出“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主要的几种情况。遗传方式总共有6种情况,由于女性和男性都正常,或都患病,其子代变现型是与他们一致的,所以教科书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只介绍了其余4种遗传方式,并重视学生对遗传分析的能力,用“图2-14和图2-15”进行展出,随后,用文字对“交叉遗传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在“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的呈现中,由于教材已对“人类红绿色盲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所以教材仅用文字进行了阐释,并且教材采用了开放式的结尾,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多了解有关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其他应用。本章最后还设有“本章小结”和“自我检测”,使得教材在总结本章内容的同时,也使学生们得以整体的检测,除此,教材还向学生提供了几个有关的学习网站,便于学生“继续学习”。2 目标体系 本章的总目标包括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三方面目标。知识目标方面,要求学生“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举例说明受精过程,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概述伴性遗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认同基因是物质实体,认同观察、提出假说、实验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能力目标方面,要求学生“使用高倍镜,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的变化,尝试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3 重难点
通过上述对各节教材内容的分析,并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将本章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第一节的教学重点是减数分裂的概念,精子的形成过程和受精作用的过程;教学难点是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第二节的教学重点是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教学难点是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第三节的教学重点是伴性遗传的特点,教学难点是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4 教学建议
结合课标要求、教材内容的编排、本章目标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为了实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本章课可采用以下教学思路:
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教学思路采用:(1)充分利用教材和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从教材或生活中提炼出问题;然后让全体学生亲自动手来探究,并且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2)由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微观、动态、连续变化的过程,给准确认知带来困难,因此成为教学的难点。教师应考虑在学生已有知识(如有丝分裂)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将微观变为宏观的教学活动,为此将本节“模拟建构”的部分活动前移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设想;(3)本节教学建议用3课时完成,其中减数分裂部分的教学用2课时。
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思路采用:本节教材内容是“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的一部分,教学难点较多,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好素材。因此,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围绕“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探索过程,精心设计学生参与的活动,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探究。同时,本节课建议用1课时完成。
第三节《伴性遗传》的教学思路采用:伴性遗传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又能够解释一些常见的遗传病例,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内容,在教学中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分析,并练习绘制遗传图解,真正理解伴性遗传的特点,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再及时引导学生学习伴性遗传的意义和应用。同时,本节课建议用1课时完成。5 教学活动设计
根据上述对各节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现有的知识与认知水平,同时结合教学重难点,本章各节可采用如下活动体系。具体如下: 5.1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减数分裂”活动体系大致为:设置问题情境-精子形成过程的探讨-精子形成过程的讲解-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的比较-巩固总结-练习。具体到每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部分,先展现“问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配子细胞是如何形成的?”再通过提问“图中的配子是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吗?”“有丝分裂的特征是什么?”引导学生复习细胞有丝分裂并猜想配子是经过何种分裂形成的。最后,教师可介绍减数分裂发现简史,激发学生学习减数分裂的兴趣。“精子形成过程的探讨”部分,由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微观、动态、连续变化的过程,给准确认知带来困难,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同时学生已学过细胞的有丝分裂,具备学习“减数分裂”的方法。所以“模型构建”活动前移,包括对“细胞有丝分裂”的模型构建和“减数分裂”的模型构建两部分,这样利于学生比较两种分裂过程的异同,同时,促进学生形成“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直观印象和理解配子形成的过程与特点。再引导学生观察书中哺乳动物精子形成过程图解,并与自己建构的模型比较,思考图解的合理性。“精子形成过程的讲解”部分,教师结合书中图解和旁栏思考题讲述哺乳动物精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对重点概念、精子形成过程的特点的理解与记忆。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减数分裂”的概念。“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的比较”部分,采用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根据“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图解,采用比较法,与精子形成过程的特点进行比较,并自主归纳出卵细胞形成过程的特点。“巩固总结”部分,根据教材中“图2-6 减数分裂图解”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实验,引导学生加深对“减数分裂”的概念、特点的理解。
“受精作用”的活动体系为:提问设疑-探讨配子的多样性-归纳原因-阅读教材,理解受精作用的实质与意义-技能训练与练习。具体到各个环节有:展示“人的染色体组型图”通过提问如“人的体细胞中有多少条染色体?人的精子和卵细胞中有多少条染色体?从人的精子、卵细胞到人的体细胞之间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变化过程?人的体细胞是怎样形成的?”引起学生的思考进而理解受精作用的过程。“探讨配子多样性”部分,又有两个小部分,即“展示配子多样性的现象”和“分析多样性来源”。在第一小部分中,教师叙述教材中“父亲的所有精原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并无差别,母亲体内的卵原细胞也是如此。可是“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同样的精(卵)原细胞会产生不同的配子吗?”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精子或卵细胞形成过程和思考配子中染色体组成多样的原因。第二小部分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的照片及示意图,并让学生思考这与配子中染色体组成的多样性有什么关系?随后,继续“模型建构”活动,“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及讨论”,并让学生尝试计算可能出现的配子类型数目,进而归纳出配子多样性的原因。最后让学生阅读“受精作用”部分的教材内容,理解受精作用的实质与意义,通过“技能训练与练习”对本节知识加以巩固。5.2 基因在染色体上
《基因在染色体上》活动体系大致为:问题探讨-学生活动-讨论与探究摩尔根实验-尝试用研究结果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技能训练与练习-阅读科学家故事。具体到各个环节有:“问题探讨”部分,借助教材“问题探讨”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学生活动”部分,要求学生画出减数分裂过程的示意图,据图发现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再阅读“萨顿假说”部分的教材内容;“讨论与探究摩尔根实验”部分,教师先表述摩尔根实验,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摩尔根为什么把果蝇作为为实验材料?”和分析“果蝇红白眼杂交过程”,随后借助教材中“图2-10”,让学生尝试推演果蝇杂交;“尝试用研究结果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部分,首先借助教材第28页中“思考与讨论”部分,促进学生解释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并让学生尝试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最后“技能训练”部分,教师借助书中第28页,讲述“类比推理”,随后让学生尝试采用此方法,推断基因与DNA长链的关系,同时,安排课后任务,即练习和阅读科学家故事。5.3 伴性遗传
《伴性遗传》活动体系大致为:问题探讨-介绍红绿色盲发现过程-红绿色盲遗传图谱分析-解释红绿色盲的几种遗传方式-得出交叉遗传的概念与特点-讲解维生素D佝偻病和伴性遗传的应用-完成练习和自我检测,并仔细阅读“本章小结”。具体到各个环节有:“问题探讨”部分,借助教材,引导学生思考;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德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认同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红绿色盲遗传图谱分析”部分,教师展示教材中的色盲家系图,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教师展示教材第35页中的“表2-1”,只展示表格,具体内容由供学生填写;“解释红绿色盲的几种遗传方式”部分,教师帮助引导学生归纳出“人类红绿色盲的几种遗传方式”,并引导学生复习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受精作用的知识,根据教材编排顺序,依次展示遗传图解,并引导学生分析图解,进而由学生得出交叉遗传的概念和特点;最后,依照教材内容,讲解“维生素D佝偻病和伴性遗传的应用”,同时布置课后作业。6自我反思与致谢
教材分析是教师的基本技能,是备课的重要环节,是上好课的前提。本文是我第一次尝试性地对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进行分析,因此,分析的不到位的或不正确的地方较为突出。幸运的是,在汇报时,李老师及同学提出了宝贵意见,如本文起初将“活动体系”理解成了“教学过程的设计”,其实,他们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活动体系”更侧重于教材中所提及的活动及对其实施策略的分析,而“教学活动设计”就更偏向于完整的教学过程设计。再如“知识体系”理解成了“简单的知识结构层次图”等,其实他们也是完全不同的,教材分析中的“知识体系”部分,更多地强调各个知识点的关系,最好的解决办法是采用思维导图或概念图法进行表示。除此,还需要注意的是,在教材分析时,尽可能地在ppt中展现教材中的内容,如图片、材料分析等信息可用超级链接进行展现,这样助于教材分析的完整和直观。为此,衷心感谢李玉玲老师和同学的细心的点评和指导!
参考文献:
11.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二章教学设计 篇十一
一、课程标准要求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介绍了组成细胞的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等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水和无机盐的作用。把有机物放在无机物的前面,这是编者的匠心所使然──生命物质运动特殊性和运动的本质属性是由有机物特别是蛋白质来完成的。一个简单的顺序颠倒,诏示了生命物质运动过程中各物质扮演的角色的轻重。
通过本章学习,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下必不可少的基础,在本章学习的基础之上,才能感悟生命活动过程中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能量供应和利用,以及系统的发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实质。
三、学情分析
本节的知识相对简单,学生需要牢固的掌握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好实验技能。高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生物,动手能力比较差,在做实验的时候阐述清楚实验原理并且做好演示实验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需要树立学生不断思考的能力,学会用探究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2.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3.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4.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5.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6.说出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二)能力方面
1.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2.以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材料,进行特定的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探讨组成细胞的分子的重要作用。2.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3.崇尚生命物质和谐之美,珍爱生命。4.为生命的奥秘所折服。
5.珍惜水、节约水的意识渗透。6.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教学难点
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六、教学策略设计
1.利用“问题探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中学习新知识。本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物质组成,认同生命的物质性。由于学生在初三已经学习了化学的基本知识,所以在进入这部分学习时,通过让学生比较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的含量,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中,认识到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与组成地壳的元素有相似性又有区别。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分别观察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鲜重的百分比)图和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干重的百分比)图,之后再介绍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七、设计思想
八、教学资源与准备
利用投影或挂图,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谈话法、比较分析法、启发式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九、教学流程图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要求
二、教学内容分析
蛋白质的结构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本章的难点,可通过学生讨论收集的食物和营养保健品的说明书,认识蛋白质的重要性及作用,并激发学生探究蛋白质结构的兴趣。
关于蛋白质的结构利用分层教学的方法,遵循元素──氨基酸──二肽──多肽──蛋白质这些结构层次来认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在讲述氨基酸的结构时从有机化学甲烷的分子式引入,构建学生的空间思维。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时,要注意讲清脱水缩合、肽键、二肽和多肽的概念。关于形成的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及形成的化合物的名称可用表格让学生比较理解记忆。
讲述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时要指出其原因及与氨基酸的种类和数目的关系,从而体现出蛋白质的功能与结构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另外,在教学中可通过鼓励性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利用图片、投影和教材中的示意图帮助学生分析,让学生理解难点和重点内容;设计几个题目,在参与中理解多肽形成过程中的数量关系。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还没有学习有机化学,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而细胞的分子组成是微观、抽象的内容。教材考虑到分子水平的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加强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教材编入了联系生活的内容。如:为什么食物中应添加必需氨基酸?为什么吃熟鸡蛋比吃生鸡蛋容易消化?有关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如果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有助于增加教学内容的亲和力。
四、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的种类。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3.理解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4.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能力目标:
1.尝试建立氨基酸结构通式的球棍模型(模仿水平)。2.使用球棍模型演示脱水缩合过程,肽链形成具有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独立操作水平)。3.能够利用多媒体搜集相关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情感目标:
1.体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大致合成过程(感受水平)。2.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3.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初步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2.蛋白质的功能。教学难点
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六、教学策略分析
由于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图解、课件和游戏等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七、设计思想
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图解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八、教学资源与准备
利用图解、多媒体课件和游戏
九、教学流程图
引导回顾初中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交流归纳蛋白质的功能
↓播放一则洗发水广告
↓激发思考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关系
↓引入氨基酸及其种类的学习
↓ 学生活动:观察四种氨基酸的结构式
↓ 讨论、总结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尝试用球棍模型模拟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 拓展思考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其他性质
↓ 引出氨基酸种类的学习
↓利用强烈的数据对比,过渡到氨基酸怎样形成蛋白质
↓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并观察氨基酸脱水缩合示意图
↓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尝试描述
↓ 启发引导完成旁栏思考,并讨论肽链的空间结构
↓ 观察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示意图
↓ 分析蛋白质的结构层次
↓ 介绍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 师生共同探讨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过程
↓ 导出蛋白质的多样性原因 ↓ 总结、评价回归主题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要求
二、教学内容分析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核酸的种类及在细胞中的分布、核酸的结构和功能、学会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本节内容的重点放在细胞层面,让学生了解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以及核 酸能成为遗传信息携带者的原因。
三、学情分析
学生一般特征:高一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关于核酸的感性认识,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所以教学的直观性非常重要。学生对遗传物质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可以利用这一点,再结合新的科技成果来创设情景,来进入新课程的教学。教师把抽象的物质结构形象地告诉学生,在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知识的基础上以直观的教具、形象贴切的比喻,给学生形象上的理解和掌握,并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学生的初始能力:对DNA已有了初步的印象,并初步具备自主调查、思考、辩论、分组讨论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说出核酸的种类以及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掌握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学会观察细胞中的DNA和RNA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通过分析DNA的结构和功能联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重点: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六、教学策略设计
1.实验法: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2.学案导学:
3.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及作业
七、设计思想
八、教学资源与准备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九、教学流程图 开始
核酸的种类:DNA、RNA 设计实验
实验: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讲解并评价学生的实验设计
指导学生实验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 在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
破案事例引入
投影
思考并回答
指导、归纳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要求
二、教学内容分析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一.分子和细胞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中第四节。本节共有三大问题:细胞中糖类主要有哪几类及什么作用?细胞中的脂质有哪几类和作用?生物大分子以什么结构为骨架。整个内容除了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外,重点还在于使学生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并使学生会运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物课程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并且在初中生物中曾学过相关的知识,但对此学生了解得很浅。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恰当的启发指导,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四、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②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③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2.过程与方法: ①尝试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②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②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③尝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教学难点
1.多糖的种类 2.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六、教学策略设计
我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特点,主要从实际生活中入手,直观教学、分析对比、自学导思、形象比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引导—描述—解决问题的程序。
七、设计思想
本着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为出发点,渗透素质教育的思想,展现教学设计的新颖性,实用性。本设计的主旨在于创建和谐,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
八、教学资源与准备
多媒体课件
2、学生查找的资料:糖尿病人的饮食,纤维素的作用,胆固醇的作用,肥胖的原因
九、教学流程图
《细胞中的无机物》教案
一、课程标准要求
二、教学内容分析
“细胞中的无机物”是人教版《分子与细胞》第2章第5节的内容。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生物高分子(蛋白质和核酸)、生物大分子(糖类和脂质)、小分子(水和无机盐)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后续内容,即细胞这个基本生命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奠定基础。通过探讨组成细胞分子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认同生命的物质性,以及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体会在分子水平上生物界的同源性
三、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及本章其他小节的学习,学生对构成细胞的水和无机盐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无机物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但是对水和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及作用却不太清楚,再加之高一年级学生的与水有关的化学知识还没有接触,对理解“结合水”这一概念会有一定困难。
四、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说出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2)说出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2.能力目标
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培养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和自立学习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注意与人体健康相联系,从分子水平上知道人体健康的基本常识。(2)形成自觉爱护水源的环保观念。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水和无机盐在细胞中的作用。教学难点:
1.结合水的概念。2.无机盐的作用。
六、教学策略设计
以一个运动广告让学生探究:“解体渴”这句广告词的科学含义,引入本节课:细胞中的无机物。然后欣赏几组有关水与生命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再通过对几个表格的分析得出不同的生物体;同一生物体不同的生长时期;同一生物体不同的组织器官含水量不同。接着由自然界中水的形式引出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接着举例说明自由水和结合水在细胞和生物体中的作用。然后联系生活中的现象导入无机盐,讲解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和作用。最后纵观整个章节的内容总结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之间的关系。
七、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和理解水和无机盐在人体内的存在形式和生理作用,其中水和无机盐的作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中始终注重创设情景,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从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和认识水和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八、教学资源与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必修一数学第二章总结】推荐阅读:
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9-11
必修一数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07-17
数学必修一教案09-06
高中数学必修一免费06-26
衡水中学必修一数学11-30
数学必修一知识提纲12-31
高一必修一数学教案06-24
高一数学必修一试卷难07-09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学设计09-03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复习提纲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