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构成

2024-08-29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构成(精选8篇)

1.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构成 篇一

浅析英以两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摘要:现代社会,危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危机管理已经成为政府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危机事件往往来势迅猛,波及范围广,影响巨大,给公民正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困难,给社会造成重大损失,甚至会影响到社会和国家存亡,危机管理是对政府和国家极大的挑战,危机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危机影响程度的大小和深浅。因此公共危机管理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本文通过对英国和以色列两国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分析,借鉴英以完善的危机处理机制及其运作经验, 旨在对我国危机处理机制的完善和创新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英国、以色列、危机教育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建设,其在长期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危机应对措施,并建立了相应的危机管理机制。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和机制在抢救生命、减少损失、消除恐慌、恢复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发展中国家发展进程较短,其主要根据自身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不同国情而制定相应的危机管理机制。

一、英国

发达国家应以英国为例分析。英国的危机管理机制较为健全,形成了一套良好的危机管理体系。

1、首长负责制的中枢指挥系统是公共危机管理的核心

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危机管理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权威、高效、协调的中枢指挥系统,该系统不仅体现一国最高领导层的战略决策效能和危机应变能力,同时也扮演着危机管理核心决策者和指挥者的角色。对于英国而言,这个中枢指挥系统便是内阁。

2、完备的常设机构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关键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少发达国家先后设立了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机构和应急事务处置机构,具体负责公民危机意识的培养,公共危机事件的预防,紧急状态处置的综合协调等。英国政府认为自然灾害、恐怖活动等突发事件的影响超出单一部门的职权范围,因此,内阁办公室是最适合来召集和协调政府应对困难形势的部门。2001年7月,英国政府在内阁办公室设立了非军事意外事件秘书处,以协调各个部门的紧急应变工作和活动。该秘书处的宗旨是“协调政府内外各方,在危机的预见、预防、准备和解决方面提高英国应对突发挑战的能力”。其职能是:评估突发挑战的应对能力,协助制定整体反应计划;与各有关组织建立伙伴关系,开发和共享英国重要网络和基础设施资源;确保预防和控制灾难的规划和机制能够发挥作用,并确保政府在处理危机期间能够继续发挥正常的社会职能。秘书处下设评估部、行动部、政策部三个职能部门,负责全面评估潜在和已发生的公共危机的程度、规模及影响范围,并发布信息;制定和审议部门应急计划,确保中央政府为有效应对意外事件作好准备。同时,该处还建立了意外事件规划学院,从事应急理论、应急措施和应急行动协调等方面的研究。此外,英国的许多部门都有紧急应变机制,根据不同的部门特点制定应急措施。一旦发生危机事件,各有关部门可立即启动自己的应急机制,并由其他相关部门予以配合和支持。

3、媒体介入是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处理和应对中,各国政府着力构建危机管理者与媒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使媒体成为传播政府决策的途径、公众获取正确信息的渠道和官民共同解决危机的桥梁。一些国家的媒体作为政府危机管理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扮演着政府“危机信息代言人”的重要角色,被誉为“政府危机管理形象的塑造者”。英国重视突发事件中政府与媒体的协作,要求有关机构在平时必须作好准备,把配合媒体作为紧急反应计划的一部分进行讨论和演习,并任命受过专门训练的新闻官员负责媒体事务,甚至要求电话总机接线员和其他员工也必须清楚地知道在接到媒体询问时该怎样应答。

4、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保障

重视法律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是很多国家危机管理的典型经验。在法律的框架内治理各类公共危机,对于减少危机中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严格的立法保障了政府及各部门在非常时期行使紧急权力, 并使紧急权有法可依。这是保障依法行政的重要环节, 也是公民权利不受侵犯的制度保证。2004年国民紧急事务法案——英国风险、风险恢复及其相关法律。《2004国民紧急事务法案》一书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应急领域的风险、法规与恢复能力,第二部分是立法细节,第三部分包括了恢复能力的运行模式《2004国民紧急事务法案》一书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应急领域的风险、法规与恢复能力,第二部分是立法细节,第三部分包括了恢复能力的运行模式"。

二、以色列

不同于发达国家,以色列是一个危机频发的国家。从自然危机来看,以色列资源匮乏,沙漠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3,生态环境非常恶劣。从人为危机来看,以色列自1948年建国以来,长期处于阿拉伯世界的敌视和“包围”之中,历经5次中东战争,安全形势险恶,危机接连不断。不过,无论是来自自然界的危机,还是人为危机,以色列都能成功化解,保持社会正常稳定地发展,从一个自然资源严重匮乏的“弹丸之国”发展成较发达的国家。

1、内容:

以色列危机处理机制主要由紧急状态法规、决策机制、支援和保障机制以及信息管理机制四部分组成。

以色列没有专门的紧急状态法, 但在其基本法中有一些涉及紧急状态的条款, 且围绕基本法, 它又出台了有关的紧急状态法令。这使得以色列在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具有相当完备的法律。

决策机制包括由总理、安全内阁、国家安全委员会及国防部组成的中枢指挥机制和由情报系统、整体安全系统组织组成的参谋与咨询机制两大部分构成。该机制是整个机制体系的核心, 主要职能是为危机处理做出决策。

支援和保障机制主要由警察总局、国内安全局、预备役、民防和地区防御系统组成。其主要职能是在危机时维持社会秩序、打击犯罪、协助政府贯彻执行有关治安方面的法律法规, 指导公民采取预防性安全措施, 保护居民安全。

信息管理机制主要由教育部门、新闻媒体及政府相关责任部门构成。以色列危机事件处理机制适应了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 实践表明在应对危机时它具有很好的效果。

2、特点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以色列的危机处理机制有如下特点:首先, 危机处理法律化。以色列虽未制订正式的紧急状态法, 但在其基本法和其他法律条款中都对危机处理的相关事宜做具体规定。这使得以色列在应对危机时不会出现无法可依的情况, 从而避免了危机事件处理工作中的混乱。其次, 应对危机反应及时。在危机发生后, 应对危机的中枢系统就会迅速启动并迅速制订出应对计划, 且能及时地落实到各相关部门。第三, 及时改进机制中的不足。以色列能适时根据形势对其危机处理机制进行调整。第四, 危机教育及危机意识培养机制到位。危机事件的发生通常具有突然性和不可预测性, 并且有较强的破坏性。一旦危机爆发, 常会造成国民惊慌失措, 并由此使危机进一步恶化, 因此, 日常加强对国民的危机教育, 使他们增强危机防范意识就显得十分必要。以色列这方面工作做的比较扎实, 通过学校和大众传媒的教育和宣传, 以色列的公众拥有充分的有关危机及危机应对方面的知识, 这使得广大公民在危机状态下能够主动配合政府的反危机行动, 促进了危机发生后社会秩序的维持, 也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第五, 政府与媒体良性互动。以色列在应对危机时, 注重发挥媒体作用, 更善于利用媒体去影响公众及国际视听,为其实行的舆论出力, 实现政府与媒体的良性互动。第六, 恢复机制作用明显。以色列危机恢复机制比较健全, 它不仅包括物质方面, 更包括对公民的心理援助。

3、危机教育

以色列的危机管理机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重视危机教育。国民危机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政府危机管理的效果。具体规范的防灾教育内容能极大地提高民众应对灾害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首先是忧患意识的培养。以色列主要从两个方面培养公民的忧患意识。一是注重历史教育。政府每年多次组织公民到著名的耶路撒冷圣庙的“哭墙”面前,回顾千百年整个犹太民族的悲惨命运。政府规定把参观展示二战期间犹太人悲惨遭遇的“大屠杀博物馆”列为以色列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纪念死难同胞。通过博物馆这样的媒介,把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及现代科技成果的精华,传播给每一个以色列公民,其目的是让公民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崇尚犹太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荣誉感。二是重视国防教育。建国以来,以色列一直十分重视对国民进行国防教育。政府对国防教育的目的、性质、任务、内容、形式、机构和经费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其次是心理教育。在以色列,暗杀、枪击和爆炸事件不断发生,安全形势和恐怖袭击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和行为影响,使大多数人失去安全感,变得更加焦躁。如何消除国民的恐惧心理,是以色列政府十分关注的事情,政府主要从两方面对国民进行心理教育。一是在危机发生前进行心理教育。通过危机发生前积极的心理教育,可以帮助公众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提高在危机形态下的心理应激能力。二是在危机发生过程中和危机发生后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以色列教育部专门设立了危机心理咨询中心,提供心理咨询。一旦攻击行为发生,心理咨询中心的各分队会迅速参与并找出处于危险状态的人们,随即直接为他们提供心理帮助。以及危机技能教育。

以色列非常重视危机应对技能教育,例如,以色列小学每年大约有12 个小时到部队的军事训练营参加基础军事操练以及防空防地震的演习。在中学,这种训练的时间为每周一节课。此外,学校每年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紧急演习,国防军后方司令部经常根据形势需要,到学校去演示各种紧急情况的处理办法,以提高学生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能力。紧急演习的内容是让学生操练从课室撤离到掩蔽所。通过这种模拟演习,增强了人们应对危机的能力。

还有具有以色列特色的反恐教育。以色列的反恐教育闻名世界。受阿以冲突的影响,以色列成为遭受“恐怖主义”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为了防范恐怖袭击,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反恐教育。一是大力开展反恐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设有反恐方面的课程,有专门的教师讲授有关恐怖主义以及如何反恐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定期邀请知名的反恐专家进行反恐培训,传授包扎、人工呼吸等急救知识,并当堂示范演习。二是组织媒体就有关恐怖主义属性和现象等问题进行专题介绍和讨论,如就恐怖及恐怖主义的定义,恐怖活动与一般军事行动、游击战、犯罪行为的区别等理论问题进行探讨,澄清广大公民对这些问题的模糊认识,同时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助、减灾等方面的常识。

三、启示

在危机处理工作中, 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当前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以往应对危机的实践主要局限于战争及国内政治安全领域, 而在应对突发性灾难方面涉及较少。因此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英以两国的危机管理制度,对我国的危机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创新。具体包括如下方面:

1.健全危机处理法律体系:完善的危机处理法律体系一方面会使得危机处理过程有效、有序, 更重要的是可以确保危机处理机制启动后的合法性, 同时可对危机时刻的政府权力进行约束和监督。危机处理法律体系应满足两项相互关联的标准: 第一, 法律体系的全方位内涵。其囊括国家安全、经济、交通运输、福利保障、新闻舆论等客观领域的危机立法及微观领域内具体管理环节上的实施细则。第二, 法律体系的统一。在全方位体系建设的基础上,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及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等法律规范不得相互矛盾冲突, 发生问题时能够及时纠错和补救。就我国而言, 虽然也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但部门管理色彩很重, 同时一些应有的立法又处于缺位状态。

2.建立强有力的危机指挥系统:目前, 我国危机处理机制是分行业、分部门设立的, 一方面它专业性比较强, 有利于发挥救灾的专业优势, 但另一方面也存在各自为政的弊端, 若协调不到位, 特别是当两种以上危机事件同时爆发时, 则会出现混乱状态, 从而延误战机。因此, 我们可以借鉴以色列“强总理, 大安全”的危机处理机制, 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危机处理中枢系统, 提高应对危机的综合协调能力。

3.加强预警机制建设:以色列在危机事件处理中的成功表现, 首先得益于其前期预警工作到位, 避免了大量危机的发生。当前世界各国在应对危机时, 都在预防和准备方面加大投入以避免危机生成和减少危机损失。就中国而言, 我们长期以来没能重视预警这一反危机环节, 导致煤矿爆炸、安全生产事故等危机事件不断出现, 因此, 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4.完善资源共享和社会动员机制:作为社会一分子, 它的每个成员对影响社会安全与稳定的危机都应承担责任。事实上社会力量及社会资源也是成功处理危机的重要保障。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强化对有组织性资源的整合;另一方面要强化对自发资源的整合, 特别是捐赠物资的管理工作。在人力资源方面, 要善于发挥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及志愿者的力量, 使其在危机发生后能形成应对的合力。

5.建立媒体参与机制:如前所述, 在危机发生后, 除了当事人及救助者外, 最直接的目击人就是新闻媒体, 这使得其对危机事件的把握既具有第一时间性, 又具有准确性。因此, 我们要改变对“保密”概念的不正确理解, 把视角更多地放在媒体报道的良性结果上。

6.强化危机教育, 增强民众危机意识:危机事件发生后, 真正有效的应对机制以全民配合为前提。要实现这种目标, 一方面要有法律依据, 另一方面还要求国民有较强的危机意识, 能够做到在灾难面前听从政府统一指挥, 并懂得如何支援和自救。

参考文献:

1、方韶东.《浅谈英国法制与应急管理机制》[J].防灾博览,2011-03

2、王泽东、陈静.《以色列危机教育初探》[J].世界教育信息,2009-01

3、张永刚.《以色列危机事件处理机制对我国的启示》[N].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4、刘鹏.《发达国家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特征》[J].经济纵横,2007-07(67-69)

5、王德讯.《国外公共危机管理经验借鉴》[M].公关世界:下半月,2009-08(16-17)

6、冀开运.《犹太民族的危机意识与中东和平进程》[J].西亚非洲,2001(5)

7、时宏远.《跨越印度洋的“安全伙伴”》[N].南方周末,2004-02-24

8、陈腾华.《为了一个民族的中兴——以色列教育概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托马斯·弗里德曼.《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

10、徐伟新.《国家与政府的危机管理》[M ].江西: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11、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危机管理与对策研究中心.《国际危机管理概论》[M ].北京: 时事出版社, 2003

12、唐钧.《公共危机管理: 国际动态与建设经验》[ J].新视野,2003,(6): 38

13、刘刚.《危机管理》[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3

14、张永刚.《构建我国政府应对危机事件机制研究》[J].河南大学,2005-05-01

15、孙巍伟.《以色列的危机决策中的认知因素——以“六天战争”前危机为例》[J].中国外资,2011年第10期

16、彭小玲.《论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J].吉林大学,2004-04

17、韦伟强.《中国危机管理法制化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08-05

18、温志强.《社会转型期中国公共危机管理预防准备机制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2009-03-28

19、曾明明.《面向政府危机决策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模式研究》[J].吉林大学,2011-05 20、刘勇为.《英国对古巴导弹危机的反应与处理》[J].湖南师范大学,2006-12

21、张钢.《英国公共管理的教育和研究》[N].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 第02期

22、王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体系构建与评测研究》[J].天津大学,2004-01

23、李雪松.《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述评及PWCR回应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2005-10

24、曹铁兵.《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研究》[J].长安大学,2011-04-12

25、宋琳.《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与媒体良性互动关系的构建研究》 [J].湘潭大学,2010-05-18

26、杨亮.《当代中国政府危机管理的哲学思考》[J].中共中央党校,2011-05-01

27、李煜明.《公共危机应对中的政府决策能力研究》[J].湘潭大学,2005-05-01

28、王滢.《政府危机管理政策体系探析》[J].安徽大学,2007-05-01

29、卢丽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04-05-01 30、宋佳蔓.《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的政治动员机制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09-05-01

31、刘鹏.《英国整体政府改革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2011-05-10

32、王慧琳、闫伟.《安全危机管理:基于英国学校体育设备安全管理的实践案例介绍和启示》[J].体育教学,2012年第04期

33、杨颖.《论政府危机传播中的信息公开问题》[J].四川大学,2006-04-10

34、罗云恒.《英国危机管理简述》[J].党政论坛,2008年第04期

35、陈桂君.《危机管理中政府、媒体、公众之间的关系》[J].华东师范大学,2006-11-01

36、杨波.《政府危机管理探析》[J].厦门大学,2006-06-30

37、杨峰.《完善我国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思路与对策》[J].电子科技大学,2008-04-01

38、刘利琳.《从公共危机看政府能力建设》[J].四川师范大学,2006-06-30

39、杨洋.《中国地方政府危机管理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07-04-01 40、刘薇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危机管理观》[J].华南理工大学,2010-05-06

41、刘晓亮.《当前中国公共危机常态化管理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09-05-01

2.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构成 篇二

一、我国加强公共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目前处在突发公共事件高发时期, 每年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惊人。从自然的角度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损失严重。近几年, 我国频发自然灾害, 2008年1月中旬,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遇雨雪冰冻天气, 造成19个省 (区, 市) 上千万人受灾, 截止2月12日中国民政部统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千亿元人民币。目前, 我国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75%以上的工农业生产值, 分布在气象、海洋、洪水、地震等灾害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地区。2008年5月12日, 我国四川发生8级的汶川大地震, 据国经办统计, 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13万多平方公里受灾, 69226人死亡, 17923人失踪, 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 其中四川损失最为严重占总损失的91.3%。

从社会的角度分析, 国际经验表明, 一国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时期, 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 进入这一时期的国家往往会遇到发展的瓶颈:出现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失衡、贫富悬殊、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我国目前正处于这一时期, 所以是突发公共事件高发期。

二、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 缺乏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组织系统和机构

目前, 我国处理公共危机的基本模式是:主要专门针对特定需要而由中央政府或省级政府, 有关部门设立临时机构, 一旦危机发生, 只能被动应对, 容易造成组织工作上的混乱。这样一方面缺乏对危机的预测、预警工作, 不能把对危机的前期控制纳入政府的长远战略目标和常态管理当中。另一方面缺乏危机管理的专业人员, 影响公共危机管理效率。危机管理中各部门彼此独立, 事态控制方法单一, 部门之间协调动员机制不顺, 这使得我国政府长期条块分割, 效率低下的体制弊端在危机管理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同时, 政府权力部门化, 部门权力利益化, 获利途径审批化, 审批方式复杂化。势必导致权责不明, 效率低下, 延误危机处理时机。

2. 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不健全

我国的公共危机法制建设尚未健全。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现行公共危机法律尚未健全。二是现行公共危机法制执行不到位。从我国法律建设的实践看, 我国已制定了《国防法》、《戒严法》、《防震减灾法》、《防洪法》、《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 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在抗击非典的关键时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也相应出台, 公共部门危机管理的法制化由此加快了立法步伐。但这些法律法规行业特点突出, 缺乏对公共危机共同规律的总结。2005年, 我国已正式将《紧急状态法》列入立法规划, 这标志着我国危机法制建设将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同时也应看到, 在公共危机管理实践中, 还存在着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违法不纠, 难获救济等现象。如在非典危机爆发之初, 个别地区和医疗机构出现了隐瞒疫情现象, 没有及时的统计和公布相关数据。

3. 公共危机管理的相关配套机制不健全

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 无论是危机的预防, 危机的回应, 还是危机过后的恢复和重建都必须有一整套完善和有效的危机治理机制为支撑。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缺失或落实不到位都可能对危机管理的最终成效造成重大影响。而目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系统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有效的内部协调机制。非典之后, 我国各级政府在逐步建立健全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但是在实际的危机管理工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如在各类机制的相互配合, 配套实施方面仍存在障碍, 导致部门之间不能做到权责清晰。

4. 缺乏资源支持

应对危机没有充足的物质支援是不可能的。我国目前的危机资源配置存在资源配置方式严重滞后和缺乏科学的资源管理机制的问题。例如在这次南方受灾过程中, 出现了煤炭供应不足, 粮食粮仓储备不足。

5. 缺乏危机意识

由于缺乏危机意识, 当危机来临时, 人们便毫无准备, 立即陷入恐慌之中, 最终导致以非理性情绪来对待社会危机, 给政府处理危机带来极大困难。如2008年的这次四川汶川地震, 有相当一部分百姓由于缺乏应对的必要技能和素质, 惶恐逃生, 最后导致人员踩踏出现伤亡。

三、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设

1. 完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

建立健全公共危机管理法律制度, 让公共危机管理部门有法可依, 又能防止它们懈怠不负责任。还有利于政府和社会公众利用法治原则来解决在公共危机爆发时期所出现的各种法律问题。

2. 增强公共危机意识和公共危机应对技能

在现阶段, 民众普遍缺乏公共危机意识。因此, 需要重视基础预警机制建设工作以及民众的公共危机意识教育;加快公共危机管理人才的培养, 为高水平的教学、持续不断的训练和技战术演习培养研究人员和教练员。对社会公众进行危机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传播和教育, 让他们了解灾难发生的科学过程, 掌握一定的自我保护和自我救助的能力。同时还应给公众进行紧急状态义务教育, 让他们了解自己在危机事件中有依法配合政府部门行动的义务, 以提高公众的社会承受力。

3. 建立公共危机预警系统

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不但可以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同时还为政府处理公共危机事件打下良好的基础, 及时捕捉公共危机征兆, 尽早发现问题, 对于及时的规避、转移风险, 或者迅速采取措施, 使公共危机的风险降到最低。一般地说, 危机预警系统的内容主要包括危机监测、危机预测和预报、危机预控三个方面。危机监测, 即对可能引起危机的各种因素和危机的表象进行严密的监测, 搜集有关危机发生的信息, 及时掌握危机变化的第一手材料。危机预测和预报也就是对监测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和分析, 使其更有条理、更突出地反应出危机的变化, 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极其危害程度做好估计, 并在必要时发出危机警报, 提醒政府提前采取预控措施。它是组织进行危机预控和处理危机的基础与依据, 并为组织赢得危机处理的时间作好保证。危机预控, 指组织对引发危机的可能性因素, 采取应对措施和制定各种危机预案, 全部或部分地清除危机诱因, 以有效地避免危机的发生或尽量使危机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4. 建立公共危机控制处理机制

第一, 要建立公共危机信息沟通机制, 一个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是政府部门成功管理公共危机的关键,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是否具有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第二, 要建立公共危机管理的协调机制, 与各有关组织建立伙伴关系, 统一、合理、有效使用政府各部门资源, 协调、组织、调配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 在最短时间内达到社会资源的最大整合。第三, 要建立公共危机管理的决策机制, 要求组织在有限的时间、资源、人力等约束条件下完成应对危机的具体措施, 即在一旦出现预料之外的某种紧急情况下, 为了不错失良机, 而打破常规, 省去决策中的某些“繁文缛节”, 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应急决策。

5. 建立公共危机善后处理机制

公共危机结束后, 政府要在公共危机处理方案和对策的指导下有序、有步骤地迅速、全面开展工作, 并尽最大努力做好善后处理和教育工作。一方面政府需要通过一系列决策稳定社会并动员社会参与公共危机救治;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公共危机管理评价机制。

6. 资金和物资的保障

从目前我国现有的政府财政支付能力和财政体制看, 集中应对少数突发事件的力量是具备的。但从全方位防范、常规性防范要求看, 资金、物资保证尤显不足。解决资金物资问题的基本思路, 首先要明确政府的主体责任, 提升各级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观念和能力, 扩大财政在公共卫生建设方面的投入。其次还应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多种国民安全保障险种, 引导公民进行长期自我保障投资。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等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力量, 并应在相关重点行业和部门中建立起训练有素的志愿者队伍。物资储备关键是地方, 要严格按照国家的储备标准进行存储。

参考文献

[1]李程伟.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2]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张小明.公共部门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

3.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构成 篇三

关键词:地方政府 公共危机 管理机制

一.引言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我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发展过程中,公共危机管理一直是历朝历代政府不容忽视的问题,"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存而不忘亡",这几句话可以很好的诠释公共危机管理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程度。本文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体制改革背景出发,根据公共危机管理的相关理论,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1.公共危机意识淡薄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不足之处首先体现在公共危机意识淡薄。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如果存在对公共危机管理不重视的情况,势必会影响到地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也必然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社会的安定团结带来隐患[2]。目前从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分析,一方面,很多一部分地方政府缺乏公共危机意识,对于公共危机从来都是临时发生临时处理,没有具备一定的预防与防范能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部门的领导以及工作人员不具备与公共危机管理相关的知识储备,地方政府也没有在预案中提出为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这样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时候缺乏合理有效的知识储备应对事件的发生,会给老百姓以及社会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政府缺乏危机意识,在危机隐伏期未采取措施从源头上加以阻断,部门人员缺乏对公共危机的处理的能力,这样会导致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得不到好的处理,最后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

2.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不完善

从我国近些年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特别是在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我国主要法律法规中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进行了一定的阐述和规定,这些与政府责任和义务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颁布对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3],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的完善程度还不够,还有很大的进步与提升空间。真正的好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不仅需要对公共危机事件处理的好,还需要一些法律实施机制和制度的配合才能真正发挥出这些法律法规的作用,否则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法律法规就成了摆设,无法行使其法律的强制性作用。国家对于法律法规的完善是政府行为规范的主要框架,要求政府各级部门依法行政,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还有待完善,这也是我国面临的一个大的社会问题亟待解决。

3.公共危机管理制度不健全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个国家为了处理好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对危机事件进行合理有效科学的管理均进行了相关制度的制定,对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职责和相关的权利做到有法可依,同样也对政府部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责任进行了规定。从我国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主要对政府行政机构规定了对公共危机事件进行管理的相关事宜。但是当公共危机事件真正发生的时候,中央有关部门只会象征性的成立临时处理机构,而未设置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有些政府部门应对突发事件时,其组织机制存在很大问题,缺少单一的应急指挥组织管理系统[4]。各级政府下属的应急办公室通常只是负责一些协调性的工作,没有对危机进行统一指挥处理,对于中央的临时性机构只能在危机事件发生的时候进行处理,无法长期的预防事件的发生。因此,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和机构设置的不健全,导致在有效解决危机方面存在诸多隐患。

三.健全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对策建议

1.培养和强化危机意识

"蛙未死于沸水而灭顶于温水"的情况不仅发生在动物界,类似的情况也常常发生在我们人类身上。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危机管理课题组调查发布的《城市居民危机意识》的调查报告显示,"北京市民中有四成不知道哪里有避难场所,更有近七成根本没有想到过避难。由于缺乏危机意识,当危机来临时,人们便毫无准备,手足无措,立即陷人恐慌之中,给政府处理危机带来极大困难。"提高危机意识的手段就依靠教育做到加强危机训练与危机知识的普及,对公众开展的危机意识教育主要包括:"危机的关注意识、危机的防范意识、危机的道德意识、危机的科学意识及危机的心理承受意识等。"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提高公民的危机意识,树立危机观念。

2.制定并完善国家危机管理的法律体系

重视危机立法工作是政府应对危机的明智之举。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法律是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权力行使的支撑,也是公民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权利保障,法律是规范、约束与保护政府以及所有组织与个体行动的准则与框架。立法资源的配置必须着眼于当前最急迫的社会需求,以保证公共危机管理具有完善的法制基础。我国现有的危机管理法律体系有《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突发事件应对法》,但最应该着手制定的是《紧急状态法》,在这一法律中不仅可以规范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程序和方式,还能够规范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期限。

3.组建功能健全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组织机构

中央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以后通常会建立一个临时应对此次公共危机的机构或部门,但是这种应对单次公共危机事件的机构或组织只具备临时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对公共危机事件的长期预防和控制形成良好的帮助,缺乏总结经验方面的研究。国家应该设立一个常设性的危机管理机构,配备一个长期的工作班子,建立一个灵敏高效的指挥系统,制定权责明晰的危机反应机制。人员要明确,责任要到位,关键时刻各就各位,有序应对,协同作战。按照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可以将公共危机管理组织体系分为四个部分,"指挥决策机构、职能组织体系、辅助部门及信息、参谋咨询组织体系,政府应该建立一个职能明确、责权分明、组织健全、运行灵活、统一高效的公共危机管理组织体系。

四.结束语

加强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研究,对于我国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和资源环境以及人的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方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直接管理者、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必须进行公共危机管理,力求最大限度的控制和降低公共危机给社会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傅思明.突发事件应对法与政府危机管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2] 左小麟.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角色[J].思想战线,2008,34(1):121-122.

[3] 李严.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状况探析[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 吴春华.转型期中国的公共危机管理[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公共危机管理作业、 篇四

《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报告

题目:肯德基连锁快餐店公共危机分析 姓

名:赵瑞新 学

号:20***9 年级专业:13行政管理2班

指导教师:符海玲

完成日期:

2016年06月10日

一、绪论...........................................................................................................................................3

(一)、研究背景...................................................................................................................3

(二)、论文思路和意义.......................................................................................................3

(三)、研究方法...................................................................................................................4

二、肯德基在中国...........................................................................................................................4

三、危机案例分析...........................................................................................................................4

(一)、肯德基冰块事件.......................................................................................................4

(一)、具体事件...........................................................................................................4

(二)、回应措施...........................................................................................................4

(二)、速成鸡事件...............................................................................................................5

(一)、具体事件...........................................................................................................5

(二)、应对措施...........................................................................................................5

(三)、苏丹红事件...............................................................................................................5

(一)、具体事件...........................................................................................................5(二)、应对措施.............................................................................................................5

四、肯德基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6

(一)、个案分析...................................................................................................................6

(一)、冰块事件...........................................................................................................6

(二)、速成鸡事件.......................................................................................................6

(三)、苏丹红事件.......................................................................................................7

(二)、肯德基公共危机现状.............................................................................................7

(三)、肯德基潜在危机预测.............................................................................................7

(一)、传统快餐业的冲击

.........................................................................................7

(二)、食品安全...........................................................................................................8

(三)、媒体形象的塑造...............................................................................................8

(四)、连锁店的管理...................................................................................................8

(五)、食品源的采购...................................................................................................8

五、公共危机管理方案...................................................................................................................8

(一)、肯德基危机的预防措施...........................................................................................8

(一)、转型为健康专家...............................................................................................8

(二)、提倡均衡饮食

...............................................................................................8

(四)、全力打造“新快餐”.....................................................................................8

(二)、肯德基危机的应急措施...........................................................................................9

(一)、建立危机处理预案..........................................................................................9

(二)、日常培养贯彻安全理念..................................................................................9

(三)、肯德基危机的响应方案...........................................................................................9

(一)、危机响应战略...................................................................................................9

(二)、危机响应的目标...............................................................................................9

(三)、危机响应的功能...............................................................................................9

(四)、肯德基危机的善后处理.......................................................................................10

(一)、根据实际情况修正危机处理方案.........................................................................10

(二)、认真总结危机.................................................................................................10

六、结语.........................................................................................................................................10

肯德基连锁快餐店公共危机分析

姓名:赵瑞新班级:13级行政管理2班 学号:20***9 摘要:肯德基作为一家著名的快餐连锁店,已经遍布了多个地方。肯德基除了赢得更多的商机外,也不断面对更多危机的发生,如何因地制宜的进行危机公关变得尤为重要。将已经成熟的危机公关机制应用于企业一直是其面对的课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其获得更多的商机。本文通过概述肯德基面临的危机现状,对具体案例对比分析,并结合其他危机公关文章的观点,探讨肯德基公关存在的问题,提出肯德基公关的相关建议。关键词:公共危机、肯德基、应急、危机处理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随着食品业的迅猛发展,产品复杂性日益增加、产品安全标准的不断提高、消费者需要的多样性、网络技术的渐渐发达以及大众传播媒体的飞速发展,使得危机在当今社会中屡见不鲜。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就业、提升我国美食文化地位等具有重要作用。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今天,食品企业安全危机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据统计,近三年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已超过原先的两倍之多。通过学习危机管理课程,了解到了公共危机管理相关知识。为了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因此对一家餐饮企业进行分析。分析其发生的危机案例,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二)、论文思路和意义

食以安为先,已经成为政府和百姓的重要热点议题。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危机已经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面对突然爆发的事件,有些企业能有效地化解危机,能有效地协调与社会公众的关系,积极主动和公众、政府、工商、媒体等进行沟通和协调,一旦出现危机问题采用合适的方式和渠道去和相关组织进行沟通、协调,最终变“危机”为“商机”,与此相反,不成功的危机处理,则会将企业置于极其不利的位置,甚至走向破产。因此,企业要想发展,走向更高的舞台,不被市场淘汰,就要“居安思危”,学会怎样正确应对突发的危机。通过了解企业危机管理的策略研究,能使企业在面对危机时从容应对、游刃有余。除此之外,3

研究企业危机管理的特点与对策,能够使企业在面对危机、处理危机时能得到理论层面的参考价值;还可以为众多的企业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资源借鉴,帮助企业或正处于危机中的企业进行正常的经营战略的整体运作,提高其经营信誉与组织形象,使得企业在竞争日益复杂的今天,化险为夷、脱颖而出

(三)、研究方法 案例分析法

所谓“前车之鉴”,“以古鉴今”,案例分析无疑对寻找具有一般规律性的、时代创新性的危机公关策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肯德基危机公关处理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来完善论文议题,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可行性建议。

二、肯德基在中国

肯德基全球总部设在美国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维尔市,是世界上最大的鸡肉餐饮连锁店,1952年由创始人山德士先生创建,全球最大的餐饮集团百胜餐饮集团拥有该品牌。肯德基自1987年在北京前门开出中国第一家餐厅到现在,来到中国已经21年了。肯德基在中国的21年,是“立足中国、融入生活”的21年,是“为中国而改变,全力打造‘新快餐’”的21年。21年来,肯德基一直都在努力探索,把最贴心的服务回馈给广大中国消费者。如今中国肯德基已在450个城市开设了2100余家连锁餐厅,遍及中国大陆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是中国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快餐连锁企业。

三、危机案例分析

(一)、肯德基冰块事件

(一)、具体事件

央视报道称,记者分别从麦当劳、肯德基、真功夫的门店购买食用冰块,并抽取马桶水箱水样品一同送往检测,检测结果显示3家快餐店的菌落总数均超标,其中肯德基食用冰块菌落总数高于国家标准19倍,高于马桶水箱水12倍。这一事件迅速以“肯德基冰块脏过马桶水”的形式为全国消费者所知,对肯德基在广大消费者心中的形象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回应措施

肯德基官方微博便做出了回应和道歉,是涉事的三个品牌中最快做出回应的,且

当时的回应措辞已经得到大量网友认可;肯德基举行“雷霆行动”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半年以来对食品安全管理升级行动的落实情况,表达了对肯德基相关食品安全的信心。此外,网络上不少论坛对此事展开讨论时,不少消费者都被引导相信“马桶水是自来水,本来就很干净”、“愿意吃肯德基冰块,不会去喝马桶水”“央视报道过于夸大”等观点。其中,肯德基的企业软文或者危机公关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整个事件发生过程中,该门店冰块的销售从未中断。

(二)、速成鸡事件

(一)、具体事件

“2012年11月23日中国经济网报道披露,作为肯德基鸡肉供应商、山西粟海集团有限公司培育雏鸡到成品鸡只需要45天,此事一经披露,引发了极大的舆论反响。当日粟海集团办公室的电话始终无法接通。肯德基于当日下午6点19分在其新浪官方微博回应称,公司在粟海集团的采购量仅占总采购量的1%,过往食品安全记录正常,公司将对媒体报道内容进行调查和处理。此言论招致网友、媒体的强烈不满。

(二)、应对措施

媒体报道肯德基鸡肉为速成鸡时,肯德基坚称自己的食品安全可靠,其供货商完全合法、合格,“速成鸡”也完全符合国际家禽养殖标准,希望广大消费者以科学发展观的态度来看待此事,不要被好事之徒利用。然而并没有带来很好的效果。

(三)、苏丹红事件

(一)、具体事件

2005年3月15日,肯德基热销食品“新奥尔良鸡翅”和“新奥尔良鸡腿堡”调料中被发现含有可能致癌的“苏丹红一号”成分。显然,对于这家在中国已拥有超过1000家分店的连锁快餐巨头,在作为其拳头产品的鸡肉类食品上出现这样的质量事件,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信息时代,资讯的传播速度惊人。“肯德基涉红”一时间成为爆炸性新闻,各大媒体纷纷谈“红”色变,一阵苏丹红风暴席卷中国。(二)、应对措施

在“涉红”事件的后期,肯德基成功地把媒体的注意力从肯德基产品转移到对“苏丹红一号”来源的关心上,同时表示积极配合调查,这个“高招”帮助肯

德基迅速脱离“苏丹红”的泥潭。于是,在尽力表示自己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之后,肯德基开始了对四款“涉红”产品的促销活动,最高降价幅度达到3折,此后,肯德基的销售逐渐恢复元气。

四、肯德基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案分析

(一)、冰块事件

总体来说,肯德基(中国)公司具有较高的危机管理水平,在这一事件中,其有效的危机管理将危机控制在了较小范围内,有效减少了对企业的损失,很大程度上挽回了公司形象。但同时,在此次危机公关中,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值得改进。没有提前做好预防卫生安全危机的发生的措施,企业前后口径不统一,在之后的官方回应中,肯德基显得比较傲慢是质疑并不是合作。事件发生在食品行业,卫生问题十分敏感,肯德基应邀请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对其卫生进行权威认证,而非只进行内部调查。

(二)、速成鸡事件

首先,措辞不严谨。当媒体报道肯德基鸡肉为速成鸡时,肯德基坚称自己的食品安全可靠,其供货商完全合法、合格,“速成鸡”也完全符合国际家禽养殖标准,希望广大消费者以科学发展观的态度来看待此事,不要被好事之徒利用。这份申明其实已经违反了危机公关攻略4S原则中的“倾听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企业在出现危机时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急于辩解。其次,态度不真诚。整个“速成鸡”事件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傲慢的肯德基。再次,卸责式道歉引发公众强烈不满 面对上海市食安委办公室的数据,肯德基第一次发表了姗姗来迟的道歉。但是网友一针见血的指出肯德基实际上是在推卸责任。先拿供应商开刀,中心思想就是:作为一个跨国企业,我的管理严格,食品安全,信誉良好,出现速成鸡问题主要责任还是中国供货商,我们已经中断了与这批供货商的合作,问题很快就会解决,妄图将责任全部推给中国企业,保全自己。最后,拖延时间。肯德基在此次事件中还采取其惯用手法“时间战术”。对记者提出的实质问题一律回应“见最新微博说明”。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会慢慢淡忘此事,显然伤害了中国消费者的感情。

(三)、苏丹红事件

肯德基的这次“拯救”计划还不够完美。有专家认为,缺少国内权威的帮助正是肯德基化解危机不够到位的地方,因为中国的消费者显然更需要来自国内权威部门的声音。另外,肯德基与媒体和消费者的沟通仍然不算畅通,虽然它承认事实并适时发布消息,但仍有记者和索赔的消费者不能及时从肯德基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虽然肯德基成功地把媒体的目光引向了“苏丹红”的来源,但这也正体现出它对辅料供应商管理的不善。

(二)、肯德基公共危机现状

(一)、管理缺乏危机预警机制,未在第一时间着手处理

众所周知,危机发生的首次公开报道至关重要,这将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媒体对危机的看法和做法。但是肯德基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对危机做出反应,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没有任何应对危机的预案。在危机爆发后,才想到采取一些临时性补救措施,这样造成事后处理成本比预防成本要高得多,不仅浪费大规模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使企业丧失处置危机事件的主动权,增加解决危机的难度,并且先入为主的负面新闻有可能至之将企业“置之死地”。

(二)、在危机处理过程的沟通中,存在多处误区

危机应对的成功80%在于沟通。在如今信息化的社会已经不存在任何“ 秘密”。可一些肯德基决策者带有侥幸心理,采取鸵鸟政策,在危机来临时,没有本着迅速第一的正确处理原则对危机做出相应的行动和反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告知事实真相,不主动坦诚错误,逃避责任,也不主动与政府、媒体、消费者等第三方进行真诚的沟通。导致被动地回应,被媒体和公众牵着鼻子走,最终的结果是让企业陷入更深的危机。另外,在危机发生时, 企业往往会忽视了及时对内部员工通报情况, 由于在企业内部没有统一口径,谣言和猜测往往会由内产生并向外传播,扩大了危机的破坏程度。

(三)、肯德基潜在危机预测

(一)、传统快餐业的冲击

肯德基是西方的一种快餐,对于中国来说,可能会面临传统饮食的挑战,在消费市场上会面临竞争压力。竞争对手的恶意竞争,中国的法律法规的限制。

(二)、食品安全

肯德基的公共危机案例都和食品安全有关。可见,食品安全和食品企业息息相关。

(三)、媒体形象的塑造

负面新闻,会降低企业的影响力,对企业的营销带来不好的影响。

(四)、连锁店的管理

肯德基机构庞大,对于管理,不仅有店面内部的管理还有各个连锁店的管理。需要又统一的规章和制度,这就难免产生一些潜在的风险。

(五)、食品源的采购

食品采购的渠道也是一个重要部分,可能会出现,食品安全原料价格的风险。应确保供货渠道。

五、公共危机管理方案

(一)、肯德基危机的预防措施

(一)、转型为健康专家

随着健康观念的加强,中国消费者认识到洋快餐易导致肥胖,并把其称为垃圾食品。如果把这种观念不断扩展,必然导致肯德基的顾客大量流失。针对这种情况,肯德基可以制订了一系列的健康策略,由被人们定义为高热量、高脂肪的形象转化为健康专家。

(二)、提倡均衡饮食

中国消费者可能会对西式快餐食品营养产生疑虑,可通过权威机构的鉴定,正式地促成肯德基品牌形象向“均衡营养、健康生活倡导者”的转化,消除消费者对洋快餐不健康、不营养、易导致肥胖的不良印象,树立快餐行业标准。

(四)、全力打造“新快餐”

“传统洋快餐”产品种类少,选择有限,且以油炸食品为主,高热量、高脂肪,蔬菜品种少,西式口味不受消费者欢迎。应开发“新快餐”将适合中国人的口味融合进来,采取多重烹饪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提倡均衡营养,打造中

国模式的食品安全体系。

(二)、肯德基危机的应急措施

(一)、建立危机处理预案

作为一家食品企业,肯德基对于食品卫生之类的社会危机无法避免。然而,危机意识和完善的化解预案,让肯德基每次遭遇危机时,能从容应对。了解现行企业的发展情况,分析企业将会遇到的问题,制定紧急预案。

(二)、日常培养贯彻安全理念

不仅仅领导要有危机意识,所有员工也要具备这样的意识。企业里任何一名员工都可能因失误而将整个公司拖入危机。因此必须培养员工的忧患意识,让他们了解到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企业形象,不影响公众对企业的看法。长久的运营系统必须考虑危机出现时的情况,并体现在日常操作的基本要求之中。应时刻牢记食品安全永远是第一原则。

(三)、肯德基危机的响应方案

(一)、危机响应战略

应做好危机响应战略,做好应对措施。对于突发的食品安全危机,要做好相应准备。成立专家小组积极应对。

(二)、危机响应的目标

做好危机响应目标的应对,明确所要处理的危机的目标。肯德基应选择专家评估小组,对危机进行响应。

(三)、危机响应的功能

首先,要对所发生的危机问题进行评估,明确等级。然后,积极选取应对方法,及时做出回应,减少危机带来的经济损失。再次,应启动安全保护措施,避免食品安全问题带来的人员伤亡。最后,应积极调度资源,应对企业面临的突发事件。

(四)、危机响应的保障体系

首先,应建立危机后援团队以及专家处理团队,和当地医院和质检中心做好沟通。然后,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应急响应体系的积极实施。再次,应该和媒体做好积极的沟通,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作用。

(四)、肯德基危机的善后处理

(一)、根据实际情况修正危机处理方案

对企业来讲,准确判断在危机进行当中和危机发生以后所做决策的效果是很困难的。企业应该根据危机事件的发展变化,以及相关主要公众和媒体的观点和行为,并不断对企业的活动和决策做出必要的修正。

(二)、认真总结危机

重塑企业形象。危机的善后工作主要是消除危机处理后遗留问题和影响。危机发生后,公司形象受到了影响,公众对公司会非常敏感,要靠一系列危机善后管理工作来挽回影响。首先,进行危机总结、评估。其次,对问题进行整顿。第三,寻找商机。

六、结语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风险的社会,食品企业也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危机随时都有可能爆发。食品企业由于其产品的特殊性以及生产过程的复杂性,比其它的企业更容易发生危机事件。如果不及时开展危机公关,企业就有可能在冗杂的食品行业中被淹没。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看到危机沟通在食品安全危机公关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企业做好了针对媒体的危机公关策略,则可以说是危机管理成功了一半。食品安全危机中的媒体公关也不是万能之策,企业不能对媒体公关盲目信任,把企业在遭遇食品安全危机时的所有筹码都压在媒体公关上。企业要杜绝食品安全危机的发生,最根本的是要把好食品质量关,安全的优质食品才是食品企业生存的基本保障。另外,培养内部员工的危机意识,实行全员公关,也是食品企业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考文献:

5.公共危机管理 作业1 篇五

1、社会保障制度上的缺陷导致的危机属于()的危机事件。

A.自然灾难型

B.利益失衡型

C.权力异化型

D.意识冲突型

参考答案:B 满分:2 得分:0

2、危机管理理论的提出,始于(A.9.11事件

B.古巴导弹危机

C.巴以冲突

D.二战时期)。

参考答案:B

满分:2 得分:0

3、由原生危机间接引发的,往往是人为的、难以预测的、可以抗拒的公共危机叫做()。

A.次生危机

B.衍生危机

C.间接危机

D.延续危机

参考答案:B

满分:2 得分:0

4、“危机与机遇”是组织命运“转机与恶化的分水岭”,这充分体现了危机的()特性。

A.突发性 B.威胁性

C.不确定性

D.双重效果性

参考答案:D

满分:2 得分:0

5、我国最早建立也是拥有最先进的城市应急联动机制的是(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南宁

参考答案:D

满分:2 得分:0)。

6、危机发生后的()小时是危机处置的关键期。

A.12 B.24

C.36

D.72

参考答案:D

满分:2 得分:0

7、我国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对突发公共事件划分的等级中,最严重的是(A.Ⅳ级

B.Ⅲ级

C.Ⅱ级

D.Ⅰ级

参考答案:D)。

满分:2 得分:0

8、我国各地方政府制定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明确规定,()为管辖区域内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领导。

A.省长、市长 B.县长

C.厅长

D.区长

参考答案:A 满分:2 得分:0

9、预警最早源于(A.政治

B.社会

C.军事)。D.企业

参考答案:C

满分:2 得分:0

10、在公共危机预警的监测系统中,对信息进行整理、归类、识别和转化,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的子系统是()。

A.信息收集子系统

B.信息加工子系统

C.决策子系统

D.警报子系统

参考答案:B

满分:2 得分:0

11、根据事故报告的规定,对于特大和特别重大事故,省级政府和国务院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须在事故发生后()之内上报至国务院。

A.4小时

B.6小时

C.8小时

D.12小时

参考答案:B

满分:2 得分:0

12、危机风险评估中最为困难与复杂的环节是(A.脆弱性评估

B.危机损害评估

C.危机确认评估

D.危机全面评估

参考答案:B)

满分:2 得分:0

13、危机疏缓的首要步骤是()。

A.危机疏缓计划

B.危机疏缓执行

C.危机确定与风险评估

D.危机预警

参考答案:C

满分:2 得分:0

14、对于全国性的危机疏缓战略而言,适宜采取的实施途径是(A.政府主导途径

B.社会主导途径

C.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主导途径)。D.非营利组织主导途径

参考答案:A

满分:2 得分:0

15、越南政府2001年制定的危机管理战略的时间跨度长达20年,这体现了危机疏缓战略的()性质。

A.全局性

B.决定性

C.长远性

D.整合性

参考答案:C

满分:2 得分:0

16、对于地区性的危机疏缓战略而言,适宜采取的实施途径是()。A.政府主导途径

B.社会主导途径

C.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主导途径

D.非营利组织主导途径

参考答案:B

满分:2 得分:0 17、1988年苏联亚美尼亚大地震夺去了2.5万人的生命,50多万人无家可归,造成的直接损失达85亿卢布。地震发生后,苏联对发生的灾害不再遮遮掩掩,而是公诸于世,博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援,以此次危机事件为契机,苏联改变了自己传统的封闭形象,加强了与西方国家的沟通和联系。这个案例体现了危机管理中()的重要性。

A.灾后重建

B.受灾人员的安排

C.主要人物介入

D.政府形象

参考答案:D

满分:2 得分:0 18、1978年3月16日清晨,意大利发生了总理莫罗被4名“红色旅”成员绑架的骇人事件,之后,“红色旅”接二连三发出布告,提出诸种要求,但政府下决心不同恐怖分子谈判,拒绝了这些要求,5月11日,莫罗被恐怖分子杀害,陈尸街头。这个案例中,政府违背了危机应对中的()原则。

A.效率性

B.时间性

C.合法性

D.安全性

参考答案:D

满分:2 得分:0

19、政府危机应对中的()原则,主要是针对因工业技术而引发的灾害及由自然灾害而造成的危机事件。

A.效率性 B.科学性

C.适度性

D.安全性

参考答案:B 满分:2 得分:0

20、创伤后的应激晤谈应在危机后的(A.3

B.5

C.7

D.2 参考答案:A 满分:2 得分:0)天内进行。多选题:(共10题 每题3分)

1、公共危机的社会影响包括()。

A.影响社会运行

B.影响公众心理

C.影响公众生活方式

D.影响社会价值观

参考答案:A B C D

满分:3 得分:0

2、公共危机的经济影响包括(A.造成经济损失

B.影响经济运行

C.影响经济发展

D.影响居民收入)。参考答案:A B C

满分:3 得分:0

3、危机管理的利害关系者包括()。

A.政府组织

B.营利组织

C.非营利组织

D.社区组织

E.社会公众

参考答案:A B C D E

满分:3 得分:0

4、世界各国国家层面的危机管理体制包括()。

A.行政首脑担任最高领导 B.统一的协调咨询机构

C.分工合作的组织框架

D.常设的危机管理机构

参考答案:A B C D

满分:3 得分:0

5、预警信息发布时应遵循的规则有()。

A.从高层人员到基层人员

B.从官员到专家

C.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

D.从政策层面到技术层面

参考答案:A B C D

满分:3 得分:0

6、以下属于信息采集途径的有()。

A.大众媒体与互联网

B.利害关系者的抱怨

C.组织内部人员看法

D.专项调查

参考答案:A B C D

满分:3 得分:0

7、危机疏缓战略的主要任务有()。

A.进行职务分工

B.明确危机疏缓战略方向

C.设计全面工作计划

D.整合总体资源

参考答案: B C D

满分:3 得分:0

8、危机疏缓的特性包括()。

A.前瞻性

B.宏观性

C.多样性

D.持续性

参考答案:A B C D

满分:3 得分:0

9、公共危机处理的难点包括(A.决策

B.人员配备

C.物资调配)。D.协调沟通

参考答案:A B C D

满分:3 得分:0

10、避难的类型有()。

A.紧急避难

B.临时避难

C.临时住所

D.永久住所

参考答案:A B C D

满分:3 得分:0

判断题:(共15题 每题2分)

1、地震为原生灾害,地震引起的山体滑坡与海啸为衍生灾害,地震引起的社会秩序混乱为次生灾害。正确

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满分:2 得分:0

2、危机管理开始逐步将重心转向非军事性的危机领域,其标志是美国联邦危机管理局的成立。

正确

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满分:2 得分:0

3、危机管理的目标是使社会生活达到高度和谐状态。

正确

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满分:2 得分:0

4、公共危机管理普遍采取属地管理为主的模式。

正确

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满分:2 得分:0

5、应急联动的核心作用是实现紧急突发事件处理的全过程跟踪和支持。

正确

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满分:2 得分:0

6、我国各地方政府相继成立了直属行政首脑的决策协调机构,一般形式为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办公室。

正确

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满分:2 得分:0

7、危机预警也是一种决策分析。

正确

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满分:2 得分:0

8、多层次的危机预警着眼于预警范围,是横向性的;而全方位的危机预警则是旨在打造纵横交错的预警体系。

正确

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满分:2 得分:0

9、短期预测是指2—5年的预测。

正确

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满分:2 得分:0

10、危机疏缓应从微观入手。

正确

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满分:2 得分:0

11、危机疏缓是一种过程导向的管理行为。

正确

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满分:2 得分:0

12、对于公民社会力量强大的国家来说,社会主导途径实行的可行性较大。

正确

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满分:2 得分:0

13、很多情况下,就地避难是最为理想、最为安全的选择。

正确

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满分:2 得分:0

14、为志愿者们设计工作时,只要注意工作满足组织的需要就可以了。

正确

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满分:2 得分:0

15、让工作时间灵活和增加工作者的阅历是吸引志愿者的有效途径。

正确

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6.公共危机管理概论期末复习 篇六

是行政机关为遭受突发公共事件损害的公民和组织,提供救助和保护的应急措施。2.一致性危机p13 一致性危机是可以使整个社会在外部压力之下,更加团结的社会扰动性事件。3.应急行政权p30 应急行政权是指在应对各类公共危机的过程中,依法享有、行使的各类职权和职责。二.简析突发事件管理的比例原则及其具体要求。

公共应急管理中的比例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紧急权力时,应当全面权衡有关的公共利益和个人权益,采取对公民权益造成限制或者损害最小的行政行为,并且使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付出的成本与所追求的行政目的相适应。

比例原则包括:适合性原则、必要性原则、相称性原则

具体要求:

(1)应急管理措施的方式、强度和持续时间,应当与突发事件的类型、级别、发展阶段相适应,以有效控制危机为必要;

(2)如果有多种手段可以同等地实现某一应急管理目的,应当选择其中对公民权益影响最小的一种;

(3)采取应急管理措施所付出的代价不得与突发事件本身所可能造成的损害丧失均衡。

三.如何理解公共危机管理的综合性特征?p22 1.全社会共同参与,成功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够调动,全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构成一个公共危机管理的网络,实现全民共同参与,形成自救互救与公就并存的局面。

2.全风险,公共危机管理的对象不是单一风险,而是多种风险,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种类型。公务机关要建立以政府为核心和主导的公共危机管理网络,将政府、市场与第三部门的力量协调起来,形成一种强大的合力,应对不同类型的风险。

3.全阶段,无论应对哪种风险,政府都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通过减缓、准备、响应与恢复重建等阶段,完成公共危机的应对与管理。

第二次作业(第3章—第5章)一.名词解释

1.“应急社会动员”p55 应急社会动员是指为了有效预防和成功应对危机,各级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宣传教育、组织协调等方式,调动企业、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整合全社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等资源,形成预防与应对危机的合力。2.应急规划p97 应急规划是一个持续性的动态过程,主要指对应急预案的制订、演练、修改活动。二.如何增强灾区对未来灾害的控制力和承受力,降低灾区的脆弱性。p93 1.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减少引发危机的致灾因子。2.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推行与自然合作、而非征服自然的理念。在灾害易发区,避免开展重建工程,从源头上杜绝危机的发生。

3.对于不能规避、不得不建在灾害易发区的建筑或基础设施,要实行更加严格的设计与建筑安全标准,严把建筑施工的质量关,增强其抗毁损的能力,并采取严密的防护性措施。4.增强应急响应能力,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在危机发生后有效应对,尽可能减轻灾害的影响。5.建立良好的应急保障体系,确保灾后重建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充裕。三.企业、非政府组织与志愿者、社区与公民个人应对危机各有什么优势?p60-企业:企业有经济实力,拥有自己的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救援装备。企业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企业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可以使公共危机管理更加灵活。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

(1)贴近社会公众,可以反映社会公众在紧急状态下的利益诉求,防止次生、衍生灾害的发生。

(2)汇集着大量掌握应急救援相关技术的人才。非政府组织组成的基础是成员,具有某一方面的思想共识,志趣偏好或专业技能,这些技能往往可以在危机处置的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3)反应灵活而迅速。非政府组织具有分散独立决策,且可灵活调动组合各种力量的优势,组织成员来自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可对危机进行有效全面的监控,可及时发现问题的征兆并加以解决 社区与公民个人:

(1)社区是因地缘关系而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当危机来临时,社区中的公众是最直接的承灾主体。由于危机与公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社区公众一旦被动员起来,便具有很高的防灾抗灾意识与热情。

(2)社区中蕴藏着大量可调配的的人力、物力、财力。

(3)社区是公共安全教育的“前沿阵地”。社区为我们进行公共安全教育,普及公共危机管理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4)“熟人社区”的基础土崩瓦解。因此我们需要推动社区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以此来增强社区责任意识,培育自主的公民精神,塑造现代意义上的新型,相互守望制度,预防和控制公共危机的滋生

(5)社区参与可以帮助我们从源头上防止危机,比如社区承担起一定的社会化功能,在社会化过程中,人们习得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四.“预案综合症”有什么表现?如何解决?p105-107 表现:一方面,应急响应需要精明的组织和计划;另一方面,应急响应又是自发的,公共危机管理者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临机决断能力。解决:建立高可靠性组织

1.关注故障。认为每一次微小的差错都是系统问题的征兆,鼓励人们呢报告失误,从最近的危机中学习永不自满。

2.拒绝解释的简单化。鼓励个人看得更远,对人们所公认的智慧提出质疑。

3.运行的敏感性。鼓励持续性的调整以防止错误的累计扩大,鼓励人们说出自己的隐忧。4.重视弹性。不仅形成检测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在故障发生的时候继续工作。

5.尊重专家。决策权授予处于一线并且在相关领域具备最权威专业的知识者。

第三次作业(第6章—第7章)一.名词解释 预测预警系统p116 预测预警的是在危机发生前对致灾因子进行持续、动态的监测,并以此为依据进行风险评估的系统。

二.如何理解预测预警的人本理念?p129-131 1.以人为核心的预警系统必须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横跨全过程、整合式的预警系统。2.以人为核心的预警系统还要体现受众导向的特点,需要开展对预警技术的绩效评估,并对公众安全意识和预警服务满意度实施测评。

3.以人为核心的预警系统需要有相应的预警制度保证其正常运作。三.如何理解危机响应的目标?p134 1.应急响应者的保护。公共危机管理者必须注意保护应急救援队员的安全,还包括对应急救援队员及时地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公共危机管理者应注意救援队员的轮换和劳逸结合,尽快建立应急救援队员的资格考评与分类体系。

2.次生灾害的防范。危机的危害具有很强的连带性和扩散性,在处置过程中,必须以动态发展和普遍联系的眼光来观察危机。我们不仅要具备系统性前瞻性的思维,也必须注重在寻求安全过程中的风险。3.减轻原生灾害的损失。

四.危机发生后救人响应活动包括哪些内容?p137 1.搜索与救援。寻找被困者,将其转移到远离危险的地带。2.医疗急救。对伤者进行检伤分类,分轻重缓急予以救治。

3.进行疏散。要求人们预先指定集合地点,沿着安全的疏散路线进行,到达安全的避难场所。4.开展灾害评估。包括灾情评估和需求评估。公共危机管理者要进行损失评估,以便协调装备和物资,还需要对恢复阶段进行前瞻,根据损失评估确定恢复阶段的资金、政策需求。5.处置危险源影响。6.提供水、食品及避难场所。

7.进行卫生管理。对人与动物尸体进行妥善处理,防止传染病的发生。8.维持治安。维持社会秩序,避免趁火打劫等刑事犯罪的发生。9.提供社会心理咨询服务。10.恢复关键性基础设施。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服务应尽快恢复。11.对捐赠进行管理。

12.协调。公共危机管理者需要与专业人员、志愿者进行良好的合作,形成应急响应的合力。第四次作业(第8章—第9章)一.名词解释 1.总体灾害恢复p163 总体灾害恢复是指人们在灾害恢复与重建活动中,要改善生活质量,维护公共安全,抓住经济发展的机遇,保护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的风险。2.应急沟通p190 应急沟通,就是指应急管理者与社会公众建立良好关系以交流信息、互动反馈的双向过程。二.结合我国的国情,恢复重建的主要措施包括哪些方面?p171-172 1.做好灾民的安置。灾区恢复重建已原地安置为主,异地安置为辅,还必须对由此可能引发的群体认同性冲突系米高度的重视,做好协调工作,灾区政府应广泛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动员广大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应鼓励灾区人民不等,不靠开展生产自救,鼓励合作自救,启动和完善社会化的补偿机制,分散和转移未来可能发生的巨灾风险,在这个过程中,要实现补偿与安置的公开化与透明化。

2.实现心理干预的长效化。不仅要防止社会公众因灾致病因灾致贫,还要防范心理问题带来的公众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是因此而引发的反社会行为。

3.加强未来的风险防范灾区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建筑质量和抗风险能力。

4.以恢复重建促进区域的发展。灾区要因势利导,不仅要努力消除灾区的负面影响,更要除旧布新吐故纳新,在新起点上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发展。三.如何实现危机合作与协调?p207-209 1.在应急合作与协调中沟通占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沟通是合作与协调基础,为了增进应急沟通,应建立一个应急管理的网络体系,建立全社会动员机制,将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公民个人的力量整合起来,形成以应对突发事件为目的的合力。

2.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在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部门分割,各自为战是大忌,它不利于我们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的处置。

3.条块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属地政府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应主动联系属地内的中央直属部门,密切双方的合作关系。

4.地域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相邻省市应建立地域联动机制,在处置突发事件方面相互支持。5.军民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武装力量与人民之间要相互配合合作。

第五次作业(第10章—第11章)一.名词解释 1.舆情监控p222 舆情监控就是政府部门通过各种手段对舆情信息主动地进行监测、汇集、分析、控制与引导,反映社情民意,调动民智和民力,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实现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2.宗教恐怖主义p247 以宗教为驱动力的恐怖主义 3.双应一体化p248 双应一体化,从本质上看是指一国政府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既考虑战时紧急状态的需求,也考虑非战时紧急状态的需求,实现应急与应战的一体化。4.国防动员 p257 国防动员是指国家在由平时进入战争状态的过程中,调动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将国防潜力转化为国防实力,确保国家赢得战争的一系列行动。二.媒体与政府、公众三者之间是何种关系?p215 政府、媒体与公众之间形成了两组重要的互动关系。

1.媒体受政府制约,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从事媒体具有一定的议程设置功能,可能对政府决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媒体既满足公众需求要引导公众,但是媒体不是一般的商业实体,既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追求社会效益,就要满足公众的需求,要引导公众。

第六次作业(第12章)一.名词解释 1.灾害外交 p272 灾害外交指国家行为体或非国家行为体通过对其他国家提供灾害援助而增进国家间的关系,是外交行为在危机应对里的一种特殊延伸。2.海外承包工程危机p280 指我国企业在海外工程承包业务的运作过程中由于未能有效识别并化解各种风险因素而造成的企业人员伤亡、工程无法完工、发包方以各种理由拒付、延付工程款、企业效益亏损等不利局面。

二.危机管理国际合作可以采取哪些形式?p271-272 1.从层次和范围上看,危机应对的国际合作可分为三种形式,全球合作、区域合作、双边合作。

2.从合作伙伴的性质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非政府组织合作、救援企业合作、政府间合作。

(1)非政府组织合作。非政府组织可以提供信息资源,人力资源,财政资源;一方面它具有国际组织的特征,可以与地方政府结成危机管理伙伴,另一方面它又具有草根组织的特点,组织结构分散化反应灵活,处置效率高。

(2)救援企业合作。它是政府救援的有益与必要补充。

(3)政府间合作,民族国家是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体,危机应对的国际合作离不开民族国家,其形式可以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双边合作、国家参与地区或国际合作等。军事合作是政府合作的特殊表现形式。三.我国海外工程承包业务危机存在哪些风险以及如何应对。p280-281 风险:

1.政治风险,海外工程承包业务的开展,首先需要一个基本稳定的政治和政策环境,即所在国政治稳定,政策具有连续性。

2.社会风险。工程所在地的社会安全形势,对业务开展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也会导致企业组织管理不能顺利进行。

3.自然风险。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加大。极端气候事件一旦发生,必然导致工期延误,其它自然灾害也可能导致海外承包工程工期延误。

4.合同风险。海外工程承包企业必须在所在国经济社会环境中经营。所在国的经济、社会环境稳定与否,直接对企业运营收益产生影响。

5.组织管理风险。海外工程承包企业自身的组织管理工作,较国内企业可能更为复杂。不仅要遵守我国法律,还要严格遵守当地法律,组织管理工作也要考虑到当地的文化、习俗等。6.恐怖主义。在海外,恐怖主义更加猖獗,这也影响了海外承包工程的组织管理工作。应对:

1.我国在海外的公民企业应积极寻求我国驻外使领馆的援助。

2.在发生可能危及企业人员安全的危机事件时,应首先保障企业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必要时可撤回部分甚至全部工作人员。

7.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构成 篇七

所谓谣言, 就是指没有事实依据的消息, 美国人奥尔波特认为:“谣言是缺乏实质性资料证实其真实性的一个与相关事件关联的命题, 它仅在没有可靠证据时流行”。“在谣言传播时, 证据的出处越来越模糊”。法国学者认为:“谣言是社会中制造并传播的已为官方否定或还没有经过官方公开证实的消息”, 它“以口传媒介而不是大众媒介传播”。

信息化的发展, 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 给谣言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 使传统谣言的定义产生了改变。网络谣言是谣言利用网络技术进步产生的新形式, 是在当今网络背景下, 网络使用者通过既定方式传播的, 对网民感兴趣的问题、事物、事件的未经证实的诠释和阐述。

二、公共危机中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

不同的学者对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有着不同的解释, 但我们可根据大众传播将其描述为:生成机制—网络传播机制—被拒绝、消亡机制。

(一) 网络谣言的生成机制

从本质上讲网络谣言属于一种信息, 少数人把自己凭空编造的信息或者是未经证实的信息通过网络媒介传播出去的过程就是网络谣言传播的实质。在主观和客观环境的互相影响下, 信息转变为了谣言。主观与客观环境对谣言制造者的相互作用是产生网络谣言的必要条件, 模糊的谣言证据和有关人员对谣言的重视是谣言产生的两个因素。当人们无法及时获得适应环境的必要信息时。或当官方渠道的消息供给不能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时, 就比较容易产生谣言。在发生公共危机事件时, 由于不确定性和灾难性, 先前稳定的社会秩序不复存在, 个人利益受到威胁, 人们的社会价值和社会信念产生了动摇, 再加上缺乏信息资源和官方报道, 网络信息的海量和快速滚动等特点给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公共危机发生时, 人们会产生好奇、恐惧、不安、期望、攻击等心理, 人们渴望知道真相, 正是由于上述心理, 便会制造、听信和传播谣言, 并期望其能朝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发展, 又因好奇而添油加醋, 使网络谣言更具传播性和刺激性。

(二)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

谣言产生后造谣者便开始对其进行传播, 主要通过媒介和口耳进行传播。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使海量谣言可以借助网络媒介快速蔓延, 并在传播中异化为新谣言, 同时, 接受者通过互动交流把谣言进一步传播, 谣言接受者也会变成谣言的传播者, 二者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但必须注意的是, 网络谣言的接受者不一定只是个人行为, 还有可能是相关组织的策划行为。网络谣言容易引起社会受众的广泛关注, 人们会通过QQ、微博、微信等聊天工具表达自己对此的观点, 产生网络群体行为, 此时, 一些组织出于利益的驱使放弃了自身的社会责任, 盲目追求第一手资料和点击率, 未经核实就发布、转载相关信息, 当大量的个人观点经过碰撞、摩擦和融合后, 就会形成关于公共危机事件的“共同观点”, “共同观点”经过不断传播, 进一步增加了网络谣言的传播力度和传播范围。

(三) 网络谣言的消亡机制

网络谣言的本质是低级的、腐败的、破坏性的信息, 注定是要终止的、消亡的。谣言边传播, 边消亡, 其消亡的原因是:第一, 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 相关部门会发布真实的公共危机事件信息, 权威媒体会对公共危机事件信息进行报道, 事件的真相发布后, 网络谣言就没有存在的依据了, 即消亡了。第二, 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 由于谣言本身的缺陷和逻辑结构不能让人信服, 在人们从网络谣言中获得满足感后, 会逐渐降低对谣言的兴趣和热情, 网络谣言就会逐渐消失殆尽。第三, 通过网络谣言传播过程的相互讨论交流, 社会舆论会逐渐向理智、理性、冷静的方向发展, 随着其不断传播, 平和、理性的信息会逐渐获得信任和认可, 网络谣言会逐渐消亡。

三、防控公共危机中网络谣言的措施

针对危机事件中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 我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防控公共危机事件中网络谣言的措施:

(一) 政府建立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公开机制

在危机事件发生后, 政府相关权威部门要通过社会主流媒体准确、全面、及时地公布公共危机事件相关信息, 全面发布危机事件的处置效果和处置进程, 强化体制信息发布渠道, 保障社会公众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知情权, 从心理上安慰社会公众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破坏谣言产生的土壤。除此之外, 我国政府还应该建立网络谣言的专门分析研究机构, 加强对网络谣言研究, 针对网络谣言的本质和特有规律, 为网络谣言预防工作做好提前准备。

(二) 借助网络立法规范网络传播行为

危机事件发生之后, 经常会出现大量的虚假信息恶意传播, 刺激大众的心理防线, 造成人们心理上的焦虑和不安。因此, 为了规范网络谣言的肆意传播, 我国还应该不断完善网络立法, 对网络谣言的传播者、网站运营企业以及恶意转载行为制定相应的惩罚对策, 规范网络上的传播行为, 防范网络谣言的传播, 净化网络环境。例如, 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强对网站运营企业的管理, 通过具体的制度规范, 不断提高网站信息的真实性。

四、结语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 公共危机事件中的网络谣言的肆意传播严重影响了政府对危机事件的处理, 并在很大程度上危害了政府形象, 为此, 在今天我们必须了解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 并通过制定法律、提高公民信息素养等方式预防和控制网络谣言的传播, 以帮助政府更快地处理危机事件, 维护社会安定和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和社会的转轨, 各种矛盾逐渐显现, 导致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同时,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危机事件很容易引发谣言, 谣言通过互联网媒介的滋生和蔓延不但有害于危机事件的处理, 还会影响政府形象和社会的安定。本文将对公共危机中的网络谣言传播机制进行分析研究, 旨在为网络谣言的治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公共危机,网络谣言,传播机制,措施

参考文献

[1]巢乃鹏, 黄娴.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4 (06) .

[2]张再云, 魏刚.网络匿名性问题初探[J].中国青年研究, 2003 (12) .

[3]崔恩慧.网络谣言的扩散与消解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 2012.

8.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构成 篇八

关键词: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对策

0引言

2006年,强台风“榴莲”重袭亚洲多个国家;

2007年,中国“水危机”、美国“次级债风波”;

2008年,中国汶川大地震、美国金融危机2009年,新疆打砸抢事件

看当今世界,在国际局势变幻莫测,国内改革日趋深化的时代背景下,危机频发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重大挑战。关于如何进行危机应对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已迅速展开。危机应对的各种方法、路径正被研究者们提出来,现实中正在发生的实例和理论上进行的不断探索使危机应对这个命题更具有现实意义和人文价值。一个个突如其来的危机使人们意识到,我们所探讨的很多理论问题并不能解决各种危机对社会造成的创伤,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建立和完善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势在必行。

1公共危机的含义及特点

公共性危机即公共性公关危机,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社会运行机制失灵而引发的,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正常秩序的危机事件。公共性危机不同于误解性危机、事故性危机、假冒性危机和灾害性危机,根本区别在于公共性,即其指向对象是特定区域的所有公民,每个人都是危机侵害的对象。公共性危机往往威胁所有公民的人身安全,容易引发社会恐慌,加剧破坏性。因此,处理好不期的公共性危机,成为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

公共危机具有的特点包括:①类型的多样性。近20年来,世界各国发生的公共危机不计其数,既有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也有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等事故灾难;既有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等公共卫生事件,也有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社会安全事件。②起因的简单性。公共危机尽管影响力和破坏力很大,但诱因往往很简单。2007年11月25日巴黎北郊的维利勒贝勒镇骚乱,起因于两名16岁青年骑摩托车超速撞警车身亡而警察未妥善处置;我国2006年的“彭水诗案”,仅源于重庆彭水县公安局对当事人处置不当,由网络发端,迅速演化为公共事件,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由此可见,公共危机虽然成因复杂但起因很小,往往在不经意间诱发而点燃公共危机的导火索。③发生的击弱性。④过程的短暂性。公共危机的潜伏期尽管很长,但它的攻击过程却很短暂。⑤危害的连锁性。此外,城市突发公共危机还具有发生不可预测性、可能反复发生等特点,对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探索,及时认识把握,用于指导实践。

2公共危机的预警机制

2.1完善我国危机管理的法律体系。完备的法律体系为国家危机预警机制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为危机预警行为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制度规范,有利于防止政府人员以权谋私。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危机预警机制的有效运行。根据我国危机管理法律建设的实践,对宪法进行修改,确立紧急状态及其宣告法律制度,针对危机发生的地域、种类、行业的不同,还需根据紧急状态法的一般法律原则出台一些补充性、技术性规范等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形成一个以《紧急状态法》为基础、各领域各行业的专业性、技术性应急法规为补充的紧急状态法律、法规体系。

2.2加强政府管理部门与公众的沟通,全面调动多方面的参与热情形成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多元化、立体化与网络化。危机事件的突发性决定危机发生前,很可能不是一个部门可单独预测的,需要来自不同部门、机构的联合与协调努力。

2.3建立功能强大的中枢指挥系统和情报系统。我国应建立一个合理的危机中枢指挥系统,具体包括参谋系统和决策中枢机构。建立专门的公共危机政府情报部门,收集和分析与国家各类公共危机问题相关的信息,同时还有一些其他的情报部门从事专项的危机信息处理工作。

2.4注重提高民众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技能。在现阶段,民众普遍缺乏危机意识。只有搞好民众和政府的预警和安全保障基础,才能达到较高的危机管理水平似情况再度发生。

3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的事后处理机制

公共危机后阶段可以为组织提供一个至少能弥补部分损失和纠正混乱的机会。在危机后阶段,政府应当立足于危机的遗留问题,明确未来工作的目标取向和政策导向。首先,危机善后处理机制。一方面,在危机解决后,政府要尽快帮助受灾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恢复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发展经济,稳定政局。另一方面,应尽快恢复社会组织的正常运转,重新规范政府及其它组织的管理权限和职能,使危机对社会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其次,危机后组织变革。“在现实社会中,突发性危机事件往往是组织变革的主要促进因素之一。”突发性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应分析、查找自身在整个危机管理过程中,在组织机构和组织运作上的不足之处,进而提出改进组织机构建设的相关意见和措施,以提高应对公共危机的水平。

互助即合作机制是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有效组织模式。在公共危机事件反应过程中,政府及应急组织间的沟通、协调、互助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是政研合作。公共危机事件是“非常规问题”,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时会面临诸多盲点和误区。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的应急指挥系统中,必须建立功能强大的专家库和方法库用以辅助决策,加强政府同科研机构的合作以实现公共危机事件应对政策的合理化和科学化。二是公私合作。政府是应对公共危机的主导力量,但是也存在严重局限性。私人部门有较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能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填政府在财政、组织、人力等方面的短缺,成为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坚强后盾。三是国际合作。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国际组织的参与已成为效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成功保证。

4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的保障机制

公共危机机制必须有完善的保障系统。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后,国务院成立了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下设后勤保障组等10个工作组。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承担了后勤保障组的牵头工作并设置了医药用品协调、生活必需品保障、市场管理、资金及捐赠、综合与运输5个办公室,在应急管理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应急后勤保障工作应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公共预算中要安排专款专用的危机(包括公共危机)事件的基金,并加强管理,增加财政的投入。应急保障体系的主要任务是,危机处理控制人员的快速到位、物资的紧急供应、伤员的紧急救治、灾民的紧急安置、交通通讯的紧急疏通等。应急保障体系有三个核心要点:一是指挥、应急抢险的人员到位,要求快速组织保障力量;二是快速集合应急物资,包括关系民生的卫生药品、生活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等等,为民众的提供最基本的应急保障;三是准确实施后勤保障,要求在时间、空间和保障数量、质量上做到准确有效,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发挥最大的保障效能。在应急保障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对集中人群如学生、特殊人群如农村老弱人群等处在弱势群体的保障。公共危机处理或者平息公共危机后不能放松警惕,应该总结存在的问题,加强建设,防止危机再次发生。同时,信息保障机制和财政保障机制也是不可或缺的。在信息化时代,试图隐瞒信息、封锁信息,搞‘内松外紧的宣传策略都已不合时宣。”只有公众及时地掌握危机的相关信息,才可能采取必要的预防和救治措施,把危机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上一篇:水工建筑物知识点下一篇:立足教育,服务大局,创造性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