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端午粽教学反思

2025-02-11|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一下端午粽教学反思(精选9篇)

1.一下端午粽教学反思 篇一

本节课是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愉快的夏天》中的第二个主题《过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个主 题下有三个内容,端午节的故事,端午节的活动和学做小纸粽,我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前两个主题。

通过研读教材和教参,我觉得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有端午节的日期,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的活 动。教师的授课应该从学生身边入手,对于学生而言,端午节的活动可能更贴近他们的生活,所以 我采用了倒叙的方法,先讲端午节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这部分我多采用视频资料的方 法,既让学生感兴趣,又能够记住端午节的活动,为考试做准备。

对于屈原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就可以,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端午节的日期应该说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知识,学生年龄小,对于农历,公历了解的不 多,我的突破口就是教他们看日历,能够看懂哪是公历,哪是农历,能够根据农历找公历,能够找 到端午节的日期,这也是生活中的一种技能。

我的方法是在每个环节结束的时候出检测题,目的是加深学生的印象,那么在整节课讲完之 后,出一张检测卷,对学生这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检测,题的形式多样化,更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 从而更好的掌握知识点,为监测做准备。

2.10.《端午粽》教学反思二 篇二

第二课时

优点之处:

1.课前搜集资料,学生理解课程更深刻

由于本课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连,所以在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端午节和屈原的材料,在课堂上交流、反馈,加深本文了解,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

2.读文为主,以读注学

在教学时我始终以读为主,让学生从带着问题读到读通、读顺,让学生充分朗读,静心品味,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让他们屈原的一腔爱国热情和人们对屈原的思念和尊敬。

3.手工纸代替实际操作

由于实际情况不能现场让学生学习包粽子,成为了本课最大的遗憾。但我用孩子们的手工彩纸为他们演示,孩子们理解的更透测,在背诵时更轻松容易。

不足之处:

1.没能让所有学生都亲自体验一下,如果这种课在课前利用课间练习一下,或者有一些生活经验会更好。

2.练习题做的仓促。题量大,若果再少些会更好。

改进措施:

3.《端午粽》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注意读好长句子,能正确朗读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端午节家庭吃粽子的快乐,知道这个中华传统习俗的目的。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2.能正确认读“端”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午”等7个生字。

难点: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端午节家庭吃粽子的快乐,知道这个中华传统习俗的目的。三 教学准备: 课件 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导语:同学们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今天我们就一起品味《端午粽》。

复习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和有关的音节拼读。

端午粽 红豆„„ 出示任务:正确拼读和认读红色的字以及它组成的词语。

2.反馈指导:指名拼读或认读读,齐拼读或认读。

3.小结:同学们,三拼音拼读是难点,我们要多练习。“叶和“真””字宝宝是以前学习会认读的字,今天,我们学习完课文,它们就要求会正确书写了。

(二)新授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1带着问题读第二自然节: 外婆的端午粽是怎么做的? 学生圈画重要词句;

汇报交流;

学生回答有:端午粽用青青的箬竹叶做成,包裹着白白的糯米;粽子闻起来很清香;真是又黏又甜。

“白白的”,“又黏又甜”,模仿说词语; 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 2带着问题读第三四自然节:

外婆的粽子有哪几种?为什么每年都要我带一小蓝回去?端午节是为纪念谁的?你还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学生圈画重要词句; 汇报交流。

用“除了„„还„„”模仿说句子。指名读课文,男女生互读,齐读课文。

(三)总结

同学们学了这一课有什么的收获?

(四)板书设计 端午粽 外婆的粽子 纪念屈原 教学反思

通过研读教材和教参,我觉得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有端午节的日期,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的活动。教师的授课应该从学生身边入手,对于学生而言,端午节的活动可能更贴近他们的生活,所以我采用了倒叙的方法,先讲端午节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既让学生感兴趣,又能够记住端午节的活动,为考试做准备。

对于屈原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就可以,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4.《端午粽》教学设计结构图 篇四

1.认识立字旁和米字旁两个偏旁,会写“午”、“米”和“真”字。

2.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3.了解粽子的制作方法,积累课文中表示颜色的叠词。

4.初步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粽子的制作方法。

难点:学习读好长句子,积累课文中表示颜色的叠词。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环节

老师提问我发言小小手儿举过肩

紧急情况不能耽紧握拳头把信传

如有补充想表白小小食指伸出来

心有疑问解不开食指一弯头一歪

发言精彩我同意大拇指头赞起来

要是有了新主张中指食指齐上扬

争取发言机会多牢记咱的举手歌

师:希望这节课,孩子们能够认真听讲,积极发言。

一、儿歌导入

1.小诗互动环节,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样幸福的一家人,他们在这一天特别忙,你们看。老师和学生一人读一句,其他同学注意认真听:

今天,爸爸特别有力气,

他说,赛龙舟,他要得第一。

今天,妈妈一早起来就淘米,

她说,要给我们包甜甜的粽子。

晚上,在灯下,

奶奶给我讲屈原的故事,

我知道了,端午节的来历。

2.师:这一天,爸爸、妈妈、奶奶分别要去干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后,师出示准备的卡纸“划龙舟,包粽子,讲屈原”一一贴在黑板上。

划龙舟:你看过划龙舟吗?在哪里看的?最后谁得了第一名?

包粽子:你看过家人包粽子吗?他们怎么包的?

讲屈原:你知道屈原是谁吗?

学生畅所欲言,师:你们知道这一家人在过什么节吗?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我们有吃粽子的习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粽子的课文。——《端午粽》

3.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课《端午粽》

板书课题:10.端午粽(伸出右手跟着老师书空课题),跟老师一起齐读课题(端午粽)

同学们,端是立字旁,能给端组个词?同学们坐的真端正,我们再来看到这个午字,观察一下“午”在田字格里应该怎么写呢?午的第三笔的横在横中线上,第四笔竖在竖中线上,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书空“午”字,现在把书翻到第47面,写午字,先描红再在空白的田字格里写两个。粽是米字旁,给粽组个词,粽子,跟老师来读一遍粽子,我们再来看到这个单元学的其他词语,粽子、儿子、李子,你们发现了什么吗?粽子、儿子、李子的子都是轻声。

在我们写字时要做到三个“一”,手离笔尖一寸,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

二、品粽子的色、味以及花样

过渡:今天我们一起到外婆家去尝一尝外婆包的端午粽。

(一)初读课文:自由读课文

请同学们找出表示粽子样子的句子。

(二)品味端午粽

1.观端午粽之“色”

谁找到了描写粽子样子的句子?你来说(出示句子),你的发言非常完整,指名来读读这个句子。我们一起合作读这个句子,老师读黑体字部分,你们读红体字部分

师生合作读:师:粽子是用------

生:青青的箬竹叶包的。

师:里面裹着------

生:白白的糯米。

师:中间有------

生:一颗红红的枣。

师提问:粽子是用的箬竹叶包着,里面裹着()糯米,中间有一颗()枣(出示箬竹叶、糯米、枣的图片)

生: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师: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些词语就叫叠词,这些叠词写出了粽子的颜色(板书色)。我们来完成一道连线题。

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叠词吗?指名说,尽量给孩子们发言的机会。

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的小草,绿绿的小草,()的房子,高高的房子,谁还能照样子说一说,什么的什么

粽子的外面是用(),里面(),中间()。师小结:介绍事物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外表、里面、中间”有条理的介绍。

练习说话,出示图片:西瓜。师:以后,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介绍各种各样的事物。

师:你还可以用这样的方法,介绍橘子吗?

2.闻端午粽之“香”

过渡:刚刚我们了解了粽子的颜色,那它的味道如何呢?(板书味)同学们再看到第二自然段。

指名来读一读。

出示文段: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同学们,在这句话里发现了什么?掀、飘、剥、咬,这四个词都是动词。

谁来加上动作来读读这两句话?指名读。

现在我们站起来,一起加上动作读一读。

3.你做的动作真形象,你刚刚吃的是什么粽子?看来粽子的花样真多。

我们再来看到这个真字,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书空“真”字,在我们写字时要做到三个“一”,手离笔尖一寸,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

这粽子是什么味道?你们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一个词形容这个味道呢?(美滋滋)你们还吃过什么美滋滋的东西?同学们就带着这种美滋滋的感觉读第二自然段。师:哇,刚刚听你们一说,老师的口水都流出来了。

4.过渡:是啊,同学们,每次到了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吃粽子。而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出示:(1)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2)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

(3)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分组读这三句话,第一组同学读第一句话,第二组同学读第二句话,第三句话读第三句话。

这么美味的粽子是外婆亲手包的,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起了自己的外婆。我的外婆在元宵节那一天,煮过甜甜的汤圆给我吃。同学们除了吃过外婆做的粽子,你们还吃过家人给你做过的什么好吃的?(汤圆、艾米果、鸡汤、红烧肉……)同学们从这红色的词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是啊,我们感受到了又好看又美味的粽子包含着外婆对我们的爱,原来有这么多人爱着我们,原来爱无处不在,爱也要懂得分享。今天是母亲节,你有什么想对妈妈说的吗?

其实,不管是爷爷奶奶还是爸爸妈妈包的粽子,这里面也都包含着他们的爱。

(三)吃粽子的由来

过渡:为什么我们要在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老师说吃粽子的由来)

(四)拓展延伸

1.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你可以说一说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的习俗吗?

2.孩子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粽子的色、味、花样,知道了这不仅仅是一个粽子,还包含着外婆对我们的爱。一直以来的中华民族就有爱家乡,爱祖国的优良传统,希望孩子们学完这一课,也能成为一个心中有爱的人,先爱家人、家乡,才能爱自己的祖国。

5.一下端午粽教学反思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端、粽、节”等生字,会写“午、节、叶”等生字。认识部首“、”。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会读长句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风俗习惯,并知道这些节日的历史来源。[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及历史人物屈原。[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

一、猜谜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一种食物有关,大家来猜一猜是什么吧!课件出示谜面:一个白胖子,裹着绿毯子,腰里扎根细绳子。(打一食物)(同学举手猜谜)2.同学们真聪明,没错,这种食物就是——粽子。出示课件:粽子图片。3.同学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都吃过什么样的粽子?你们觉得好吃吗?

4.有位小朋友也和你们一样觉得粽子好吃,下面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吧。1.猜谜语。一个白胖子,裹着绿毯子,腰里扎根细绳子。谜底:()

二、结合语境,识记生字

1.学生在课文中圈出生字,读读,想想,有什么好的记字方法。2.同桌或小组交流:有哪些记住生字的好办法? 3.展示识字情况。

(1)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2)用多种方法识记。

4.把生字放回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通读顺。2.读一读,连一连。粽zǒng 总duān 端zòng 间ròu 肉niàn 念jiān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标出自然段。2.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再读课文,自由读或同桌互读互帮。教师指导长句子的朗读停顿。4.指名在全班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议。

5.齐读课文。3.这篇课文一共有个自然段。

四、指导书写,练习1.出示要写的生字,让学生认读。

2.观察分析: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比谁是火眼金睛,看得最认真,最仔细。3.示范写“米、真、豆”等字。重点指导:“竖”画的写法(午、节、叶、米),“真”字的写法。(1)“竖”画的写法:“午、节、叶”为悬针竖;“米”为垂露竖。(2)“真”字中间有三横。

4.指导学生练习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

5.让学生练习口头组词、扩词。4.比一比,写一写。午节

5.一字组多词。真()()分()()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

一、解题导入,了解传统节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课文内容。(板书课题)有没有人知道粽子是什么时候吃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你们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呢?(学生自由举手发言)同学们知道得非常多,那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都会做什么啊?(学生回答)没错,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课件出示有关端午习俗的图片)6.下列哪些是端午节的习俗?()A.贴对联 B.吃粽子

C.吃饺子D.赛龙舟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1自然段。

2.第1自然段讲了什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3.你们家有没有人会包粽子?课文中包粽子的人是谁?(外婆)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2自然段,数出该自然段有几句话。

(1)外婆是怎样包粽子的?让学生找出描写包粽子的句子。(板书:箬竹叶糯米枣)(2)外婆包的粽子的味道如何?(板书:清香,又黏又甜)(3)说一说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全班齐读第2自然段。(外婆是怎么包粽子的,及粽子的味道。)2.学习第3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说说这一段又讲了什么。(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多)(2)外婆包的粽子都有哪些花样?学生用笔在书上画出来。(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3)读第三句话,外婆让“我们”把粽子带回去分给邻居吃,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外婆的善良)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外婆包的粽子,是用()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的枣。8.外婆包的粽子有()。A.红豆粽B.香菇粽 C.牛肉粽D.鲜肉粽

E.红枣粽F.红糖粽

四、学习第4自然段,了解历史人物屈原 1.出示屈原图片,提问有没有人认识这个人物。2.老师讲解爱国诗人屈原及沉汨罗江的历史故事。

3.指名学生读第4自然段。师:谁能告诉我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啊?(屈原)4.全班齐读最后一自然段。9.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

五、回顾拓展 1.全班齐读课文,指名学生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2.教师回顾总结:这篇课文讲了外婆给“我们”包的端午粽,以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更加了解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来源,课后同学去收集了解一下中国的其他传统节日吧。10.将下面传统节日与对应的时间连起来。重阳节五月初五 端午节八月十五 中秋节正月十五

元宵节九月初九

[教学板书]

端午粽包:箬竹叶糯米红枣

端午粽花样: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教学反思]

6.端午粽 词语 篇六

粽子

粽香

肉粽

端午

端正

开端

尖端

无端

云端

带路

带鱼

领带

海带

带头

彩带

皮带

带子

地带

肉包

牛肉

果肉

皮肉

肉松

五花肉

总理

总是

总数

总和

总算

总共

据说

数据

证据

根据

单据

知道

知了

无知

知识

知心

知名

知晓

知足

知己

告知

明知故问

念书

纪念

想念

思念

念头

念经

间距

房间

人间

时间

中间

课间

空间

午间

车间

节日

节目

佳节

过节

气节

季节

情节

关节

米饭

大米

玉米

千米

花生米

分数

分开

瓜分

分工

平分

分家

分手

比分

分明

是非不分

豆芽

红豆

大豆

豆苗

绿豆

土豆

豆角

黄豆

豆沙

豆子

午后

上午

中午

午时

正午

午后

午门

叶片

叶子

树叶

竹叶

真正

真心

认真

真实

果真

当真

真相

真理

真情

《端午粽》

粽子

粽香

肉粽

端午

端正

开端

尖端

无端

云端

带路

带鱼

领带

海带

带头

彩带

皮带

带子

地带

肉包

牛肉

果肉

皮肉

肉松

五花肉

总理

总是

总数

总和

总算

总共

据说

数据

证据

根据

单据

知道

知了

无知

知识

知心

知名

知晓

知足

知己

告知

明知故问

念书

纪念

想念

思念

念头

念经

间距

房间

人间

时间

中间

课间

空间

午间

车间

节日

节目

佳节

过节

气节

季节

情节

关节

米饭

大米

玉米

千米

花生米

分数

分开

瓜分

分工

平分

分家

分手

比分

分明

是非不分

豆芽

红豆

大豆

豆苗

绿豆

土豆

豆角

黄豆

豆沙

豆子

午后

上午

中午

午时

正午

午后

午门

叶片

叶子

树叶

竹叶

真正

真心

认真

真实

果真

当真

真相

真理

7.端午粽飘香作文 篇七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一天,每家每户都包粽子,吃粽子,而粽子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枧水粽就是其中之一。

枧水粽的样子很可爱,呈近似的圆柱形,被裹得胖乎乎的,就像冬天里穿着厚厚的棉袄棉裤的小朋友。“枧水粽”顾名思义就是用枧水做的粽子,所以做这种粽子除了必备的糯米之外,还需要一些枧水。把糯米放在枧水浸泡片刻,然后就可以开始包粽子了:先拿两片粽叶放在手中,然后在粽叶里放适当的糯米,再放一片粽叶,把粽子卷起来,然后将粽子前后部分折进粽身,再用竹篾从头到尾地把粽子裹实,一条别致的枧水粽就大功告成了。

把制作好的枧水粽子放到锅里用猛火蒸,半个小时后就可以闻到粽子的香味了。大约5个小时后,一条香喷喷的枧水粽就出炉啦!解开缠绕在粽身上的竹篾,一阵粽子的清香就扑鼻而来,伴随着枧水那独特的气味。尝一口,糯米黏而不粘,还透着清香宜人的粽叶味以及枧水那独特的美味,让人忍不住会多吃几口!

除此之外,家乡人还会把艾叶插在门框边以辟邪;用艾叶和姜蒲头熬水来洗澡,以求身体健康。

8.端午粽飘香作文 篇八

前几天就开始收到朋友们的短信祝福,无形中把一个往年很平常的节日渲染得气氛很浓烈。

端午节吃粽子是一个很隆重的习俗。大家也都知道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记得小时候,我们都盼着过端午节,倒不是因为知道屈原其人,而是每到这个节日,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我们这群馋小孩,自然也巴望着吃那又香又糯的粽子了。在端阳的前一天,奶奶就开始张罗糯米、粽叶、赤豆、红枣等物品,到了隔天,就淘米洗粽叶,包上几十个粽子,然后在灶堂的锅里架火煮,待香味飘满屋时,我们的嘴馋也解了。

每当奶奶包粽子时,我就会在边上看,很认真的样子。总好奇奶奶的手怎么这么巧,会包出四个角的粽子。时常我也会学着一起包,奶奶也会一边包一边教我。所以在我十岁时,我就能独自包粽子吃了,而且经常被奶奶夸我包的很好。

其实包粽子是有点难度的,不会的人怎么也包不好。会了,就得心应手了。包粽子前的准备工作也是很关键的。要先把粽叶洗净浸泡几小时,这样叶子不会碎裂。还要把80%的糯米和20%的梗米相配好,淘洗沥干一个小时左右,再加上食用碱水,这样的粽子糯硬香正合适,容易煮熟,煮后也不会把粽叶涨破。一切工作准备好,就可以包粽子了。

把一张粽叶呈圆锥形对折成漏斗状,在里面放上一把糯米,再放二颗红枣,再放糯米,一边放一边用手压压。这样的粽子煮熟后不松软却很糯,而且咬两口就能看到中间的红枣馅。等米放到齐粽叶口时,再把长出来的两个叶柄叶稍弯下来盖住圆口,再往边上一折成三角状,这样一个棱角分明的粽子就捏在手心里了。当然,这时还不算完工,最主要的是还要用线把之牢牢地扎起来。那时候包粽子我们就用一根根稻草做线,用嘴咬住稻草的一头,另一只手拿着另一头开始在粽身上缠绕,绕了二至三圈后把稻草的两个头缠在一起转几圈,然后把嘴里的那头塞进粽身上的绕线里,再收紧。这样的粽子结实又不会散,而且煮熟后更香更糯。

现在倒是很少有时间自己去包粽子吃了,每到节日,也是在商场里买点各种馅的粽子吃。有豆沙的,咸肉的,栗子的,枣仁的……五花八门,口味齐全。但我还是会想念那自己包的粽子和满屋的粽叶香味。

9.一下端午粽教学反思 篇九

教学目标:

1、读好文中的长句子,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粽子的构造,并初步感受祖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3、积累课文中表示颜色的叠词,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学写本课的生字,积累课文中的叠词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粽子的构造,并初步感受祖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教法:示范,引导,启发,创设情景

学法:练习,朗读,书写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预习生字,做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再现情境

1.投影上节课的词语,请学生读

指名读、开火车读

2.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每逢端午节,我们会到外婆家吃粽子。既然想想的粽子这么好吃,那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课文去“尝尝”吧!

2.师生共同齐读课文。

二、诵读课文,品味内容

1.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

(1)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教师提出问题:结合第二自然段内容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预设: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5)词语填空读课文。

①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

预设: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②我们填进去的是什么样的词语?

预设:AAB式的词语

教师追问:同学们还知道哪些AAB式的词语?

同学自由发言

大屏幕出示一系列AAB式的词语:

大大的胖胖的美美的

黑黑的热热的甜甜的

香香的蓝蓝的绿绿的

毛毛虫团团转棒棒糖

拉拉队行行好娃娃鱼

毛毛雨沙沙声呱呱叫

请学生先自学这些词语,然后男女比赛读

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

③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④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⑤学生汇报朗读第二自然段。

2.品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依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预设:①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②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

三、指导观察,正确书写

1.创设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美味香甜的粽子,同学们想不想吃?

(2)课件出示:写有生字的粽子图片。

(3)导学:你们认识它们吗?我们来学写这几个生字,写得好的同学会得到香甜美味的粽子。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午。

(1)观察生字外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

(2)学生描红书写,在本子上写两个。

(3)同桌之间展示,同桌互评。

3.教师指导学习生字--节。

(1)观察生字结构,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练写。

(2)引导学生说一说了解了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预设:中秋节、重阳节、春节……

(3)通过对节日的阐述,给“节”字进行扩词训练。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米。

(1)导学:我们“品尝”了香甜的糯米粽,一起来认识糯米的“米”字。

(2)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

(3)学生根据汉字“米”的字形演变过程,理解字义。

5.教师指导学习生字--分。

(1)反义词对对碰理解字义:“合”的反义词是“分”。

(2)书写要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

(3)师生讲评,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激励进步。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2.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现从事何专业技术工作下一篇:蝉为谁鸣读后感500字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