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说课稿

2024-11-21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说课稿(10篇)

1.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说课稿 篇一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教材64页65页的内容,教材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在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中,自己动手操作,探索角的特点,认识角,经历做活动角、比一比活动来探索角的大小比较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和思考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经历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过程,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角的特点,认识角,体会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角的各部分名称及角的大小比较。教学难点:角的大小比较。

教具准备:课件、活动角一个、不规则纸、三角板两个、各种有角的实物 学具准备:不规则纸、活动角一个、三角板两个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去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在学法上,选用指导学生观察、操作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程序:

1.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做一做,在各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角。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2.巧妙运用多媒体,变抽象为直观,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初步认识角时,教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先在实物上闪动角,再去除实物中非本质的属性,抽取出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图形,帮助学生清晰地建立了角的表象。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今天笑笑给大家带来一幅画,想不想看?

师课件展示主题图,引起学生兴趣,从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由此导入课题,师板书课题:认识角。

(分析:教师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图,通过让学生找一找,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新知:

1、说角:角在我们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生活中也处处存在着很多很多的角,比如剪刀、圆规、钟表的角(课件演示:由实物抽象出角的过程)谁愿意说一下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角?(学生举例)

2、画角:学生尝试在纸上画出所喜欢的角(师巡视观察)。

3、折角:学生用一张不规则纸折出一个角,小组内展示(师巡视观察)。

4、摸角:请大家动手摸一下折的角,你能发现什么?师随机板书。

5、介绍记法、读法:角包括顶点、两条边以及两条边之间的区域。我们把两条边之间用一条圆弧连接,并在旁边写上1的话,就表示这是角1。记作1读作角1(板书)发散:如果老师写的不是1而是2的话,怎么办?

6、用手势说角:

7、学习角的画法:回忆老师画角的过程,怎样画角呢?学生说画法,教师演示。

8、重新画角:学生重新按顺序画角,(师巡视指导),生展示。

9、完成课本64页的练一练。

10、判断是否是角: 展示题目,学生初步判断是否是角,和同伴说一说(小组合作)。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师评价。(分析: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先在实物上找角;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抽象出角的图形,让学生感知角的特点,符合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一般规律,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己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再回到生活情境中,在周围的物体上找角。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表象积累,而且进一步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实践与应用:

1、出示活动角。师:这是一个可以变化的角,请大家自己操作一下,注意看它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操作,探究。

3、学生汇报: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角的边的长度有什么变化?

4、小结: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

5、比一比:

(1)课本65页(1)题。

(2)师出示两个相似三角板,学生猜测两个对应角之间的关系。学生操作对比。(师反问边长的角为什么不比边短的角大?)学生操作,讨论。

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没有关系。

6、去掉1个角,是不是还剩两个角?

7、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人体上有许多小秘密,请你试着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来表示角,可以一个人,也可以两个人合作,我们比比看谁找到的角最多。学生合作在身体上找角。

(分析: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制作活动角判断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然后制造认知冲突,想办法比较两个大小不明显的角,再演示教材上的比较方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学习了新的比较方法。最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三角形去掉一个角,是不是还剩两个角,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通过设计让学生在身体上找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达到了高潮。)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拓展:展示角构成的图案,鼓励学生用角画出更美丽的图案。

六、课外延伸:请同学们回家后再去找不同大小的角。

(分析: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2.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说课稿 篇二

认识角”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先让学生在情境图中找角同时将角抽象出来(初步认知角的),接下来摸角(感受角),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创造出角(创造角),其次再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最后让学生找找教室周围的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教师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 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做角是让学生在组长的安排下选择自己的材料动手做角,最后通过操作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识,其实我也在准备这一节课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虽然教学想法及教学思路还好,比如用老师的大三角板和学生的三角尺比较大小,为了证实角的大小和角两条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但学生回答大的三角板角大。后来在另一个班我立即作了调整,放手让学生来比较任意两个角的大小,学生有的用重叠的方法比(顶点和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外一条边),再出示钟面上两个相差不多的两个角,引导学生直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有的学生借用一个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也就是借用其它的角来用重叠的方法比。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我先用实物剪刀做示范,把剪刀张开,角变大了,合起角变小了,剪刀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变。接着,我把黑板上画的一个角的一条边沿长,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没有变,再把另一条边延长,体会角的大小还是没有变。然后学生思考:如果把两条边缩短呢,这个角的大小会不会变 ?通过演示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还有学生提出,如果角的大小和边的长度有关,那剪刀的两条边就一会儿变长,一会儿变短,那是魔法剪刀了。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

3.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说课稿 篇三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直观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借助三角尺辨认以上三种角。

2、通过观察、测量、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3、能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正方形和长方形。

4、结合生活情境直观地认识平行四边形。

5、欣赏用基本图形构成的美丽图案;会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设计图案,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1、认长方、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

2、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3、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4、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单元教学建议

本单元包括认识角、长方形和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欣赏与设计几个部分。学生在一年级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本单元时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动手操作,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地认识角和平行四边形,并利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发展空间想象力。下面对本单元教学提出几点建议。2 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认识角、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组织学生开展操作活动。例如,拿一张不规则的纸折一个角,再摸一摸,使学生对角有整体把握。再如,通过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纸折一折、量一量,发现他们的特点。教师应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精心组织,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4 组织数学活动,在运动变化中建立图形之间的联系。

在组织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使用动态的学习资料。例如:把长方形彩纸在信封里推一推、拉一拉,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挪动用硬纸条做的活动角的边,比较锐角、直角和钝角;借助拉动长方形框架对角使之变成平形四边形的活动,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师要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图形之间的联系。6 在“欣赏与设计”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美丽的图案,请学生欣赏,组织讨论,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不但可以说一说图案像什么,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还可以说说是怎样组合的,能用在什么地方。在完成“试一试”的图案设计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创新,设计与书中不同的、自己最喜欢的漂亮图案。

单元建议教学课时数:4课时。

7-1 认识角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级和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认识角、锐角和钝角。教学重难点:

直观认识角、锐角和钝角。教 具:投影 教学过程:

一、出示64页图

1、说一说:生:1说一说图中有哪些角?

2、你在生活中在哪见过角? 折一折:

1)拿一张不规则的纸折一个角,再摸一摸。2)问:折的角有什么共同特点? 3)比一比:介绍角的名称。

顶点 记作: 4)练一练:下面图形中有哪些角?用铅笔画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二、做一做

师演示:把角的两边张口变大。问:你发现什么?

问:如果把角的两边加长呢?

三、比一比

1、说说怎么比的?

2、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四、找一找:找出图中的角。

五、比一比

1、介绍直角、锐角和钝角。

2、用纸折出直角、锐角和钝角。

3、说说生活中在哪见过这三种角。

六、练一练

1、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先独立完成,再说说怎么量的?

七、小结: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

顶点 记作:

读作:角1

读作:角1

7-2 练习八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巩固角的指示。

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 具: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问:说说关于角的知识

二 练习

1、独立完成后订正,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2、独立完成后订正。

3、独立完成后订正

4、独立完成后订正,说说怎么数的。

5、学生说说

6、学生说一说。

三、数学游戏:说说想法。

7-3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目的:

1、通过操作、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能公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3、通过“推一推”“拉一拉”等活动,获得演剧图形的经验。

教学重难点:通过各种活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及其特征。

教 具:投影

教学过程:

一、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图

1、问:这是什么图形?说说图形中的名称。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

2、做一做 让学生折一折、量一量、你发现了什么?

3、填一填

4、想一想

二、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

2、让学生先折,说说怎么想的?

3、学生独立完成订正,说说发现了什么?

4、学生先自己数,再到黑板上数。

5、学生自己拼。

三、小结 四、板书

长方形和正方形

7-4平行四边形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通过生活情境和实际操作,直观地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重难点:通过生活情境和实际操作,直观地认识平行四边形。教 具: 教学过程:

一、出示能拉动的长方形

1、问:这是什么图形?

2、师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介绍:这是平行四边形。

3、出示各种平行四边形。

4、小结:这些都是平行四边形。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板书:平行四边形

5、说一说你在哪见过平行四边形?

6、在点子图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7、用七巧板拼平行四边形

二、欣赏与设计 出示各种漂亮的图案

1、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2、自己设计漂亮的图案

三、小结:

四 板书

平行四边形

4.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说课稿 篇四

设计理念

角的概念比较抽象。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在合作中交流,在创造中发展。本节课遵循 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尝试、探索的教学原则,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采取摸角──指角──做角──玩角──找角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67、68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认识角》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开始,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再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然后通过实践操作活动:用一张纸折角或用两根小棒摆角、或用吸管等做角,逐步形成角的表象,最后特别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找角、做角、比角等过程,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角的知识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学生的生活经验已初步形成了角的表象,学生熟练掌握本节课内容,意味着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

2.引导学生经历“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过程,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角的特点,认识角。

3.学生通过认真观察、思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独立学习能力的创造意识,体会数学生活化的教学思想。

教学准备

课件、剪刀、钟面、吸管、纸、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质疑导入

1.认一认:你们认识这些图形朋友吗?(出示学过的图形)2.摸一摸:蒙上眼睛摸出这些图形,并说说是怎么摸出来的。3.说一说:关于角,你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图形入手,通过蒙眼摸图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再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结合实物,认识角 1.联系实物,直观认识角。

(出示实物)让学生从实物中指出角。

2.课件演示,抽象出数学中的角。(课件演示从物体中抽象出角)

3.认识角的各部分组成及名称。

⑴学生摸三角尺上的角,感知角的特征,认识角的名称。⑵学习规范地指出角。

【学情预测:在指角时,可能还有很多学生只指出角的顶点,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先指顶点,接着从顶点开始沿射线方向指两条边,最后画弧线。】

4.巩固练习,深化感知 ⑴判断角 ⑵图形上找角

【学情预测:在五角星图中,如果发现学生标出比5个更多的角,教师应给予表扬和鼓励。】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感官的体验,大胆说出角的特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有趣的现实背景,让学生在判断角的过程中,建立清晰的角的概念。】

三、动手实践,深化理解。

1.做角,根据老师提供的各种材料动手做角

【学情预设:用各种材料做角时,用圆形纸片折角,有的学生折出的可能不是角,或有的学生可能会把不是角的图形也认为是角,这时可展示正确的角与错误的角,让学生通过比较,纠正对角的错误认识。】

2.展示学生做的角

【设计意图:做角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合作学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集思广益,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实际操作,拓展延伸

1.第一次玩角(体验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指导学生把角的两条边张开、合拢,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张开的大小有关。

2.第二次玩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请学生做一个角比老师的角大,讨论怎么样才能说明你的角比我的角大。

强调比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顶点和其中的一条边要重合,才能正确地比出角的大小。

3.第三次玩角(体会角的大小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通过演示:拉长和缩短角的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角的大小有无变化,再组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学情预测:“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这是本课的难点,如果有的学生一时无法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当角两边变长、变短时,角的两边位置没移动,角的两边没叉开,角的张口没发生变化,角的大小就不变。】

4.归纳小结: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

【设计意图:通过比活动角,让学生自主探究角的特征,认识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探索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五、联系实际,辨析升华 1.寻找教室里的角

【学情预测:找教室里的角时,可能有的同学会指出桌角,由于有的桌角是弧形的,并不符合课上所学的“顶点是尖尖的”这一特征,可能会有同学反对桌角是角这一说法,这时教师可追问两人:你为什么认为是角?你为什么认为不是角?之后,教师不作出明确判断,但应进行解释:为了美观,也为了不伤到人,工人们将桌角加工成了弧形。】

2.寻找城市中的角 3.欣赏生活中美丽的角

【设计意图:通过找角,让学生体验: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在欣赏中教师与学生彼此分享美的感受,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体验数学理性中的感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全课总结

1.从这节课中,你对角有哪些认识?

2.布置作业:把一个正方形剪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亲自动手试一试,再下结论。

设计思路

新课程标准提倡: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体会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接知如接枝。”教学时以“蒙眼摸图形,初步感知角”引入,让学生带着好奇,满怀兴趣参与到学习新知中。

再让学生通过在实物中找角,依次观察钟面、剪刀等物体,并指出这些物体表面的角,达到初步建立角的表象的目的。在学生指出实物表面的角之后,利用多媒体课件从实物抽象出数学中的“角”,然后摸摸角有什么感觉。在学生充分感知角的基础上,教师再利用语言描述出角的特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并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角的初步认识。在巩固环节,第一组题目是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一个检验,看学生对角的知识掌握与否;第二组题目是通过数一数各种几何图形的中的角,来深化和扩展学生的学习内容。接着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做角,升华对角的特征的理解和感悟。

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动手玩活动的角,通过学生的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组织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一难点。让他们在尝试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然后让学生找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从而使学生获得了从感性向理性深化的体验。在各抒己见的发言中,使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

5.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说课稿 篇五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短文两篇》中的《陋室铭》。

一、教材分析

《陋室铭》所在的第五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掌握鉴赏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背诵名篇佳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力抒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七年级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

三、教学目标预设

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及学生情况,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相关文言词语意义;朗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树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教学重点确定为:反复诵读全文,体会其感情内涵;指导方法,当堂背诵全文。教学难点确定为: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找出自己最喜欢或认为用得最精妙、传神的词、句细加品析。

四、说教法

1、突出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法。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诵读。要注重指导诵读的方法,突出层次,由易到难诵读全文,力求达到诵读的三种境界:一是读得准确。二是读出节奏。三是读出感情。

2、创设情境,自主探究的教学法。力求创设一种探究和发现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搜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3、模仿创新,以读促写的教学法。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在模仿中创新,提高其阅读和写作能力,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

五、说学法

1、圈点批注学习法。指导学生运用圈点符号和批注方法来研读课文,边读边思,用心

爱心

专心

及时记下转瞬即逝的心理感受和思想火花,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自主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采用“寻疑式”探究和“品味式”探究的方法疏通文意,品析语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采用独立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同伴之间的积极相互影响提高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性,并共享资源与成果。

六、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呈现诸葛亮的茅庐、杨子云的亭子、杜甫草堂等图片,激趣导入。)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更快得走进文本。】

(二)初读感知

①学生各自朗读全文,划出读不准的字。②教师范读,学生标注生字读音。③学生齐读,力求做到读准字音。

④教师指导,把握轻重缓急,读出节奏。(多媒体出示:朗读骈句:一要注意节奏。三字句一般为12 式; 五字句一般为212式或23式。二是韵脚要适当拖音。列出韵脚。三是相邻的两组骈句间要较长停顿。举例略。)

⑤教师范读,学生听读,体会节奏、韵律的音乐美。(多媒体呈现:显示全文内容,句中节奏用斜竖线标出,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下加点,表示要适当拖音,两组骈句间有长停符号。教师伴随舒缓优美的古筝朗诵全文,学生听读。)⑥学生自由读,竞赛读,反复练习。

【设计意图:诵读文言文不同于其它文章,要注意指导学生诵读的方法,突出层次,使学生养成反复诵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三)疏通文意

①独立疏通,提出疑问。(要求:学生首先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说出每句话的大概意思,说不通的地方,用问号标记,准备质疑。)

②集体交流,合作达标。(要求学生当堂提问,集体交流,解决疑难,解疑后批注。)③学生自测,记忆巩固。(多媒体出示:文中重要句,关键字、词已加上着重符号。学生说出加点字、词的含义,根据自测情况着重记忆。)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词句,养成随时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

(四)文本研读

1、教师设疑,学生回答。

⑴本文题为陋室,可结尾为何说陋室不陋,文中哪句话回答了这一问题?说出大意。⑵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的呢?读前三句,说出大意并作简要分析。

⑶课文是如何来表现“陋室不陋”这一主旨的呢?读中间四句,说出大意并作简要

用心

爱心

专心 分析。

⑷最后三句作者以古贤居室自比,引孔子语巧结全文用意何在?

2、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3、教师重点点拨⑷:作者以古贤自比,一个是隐居南阳而胸怀天下,后出山辅佐刘备,在政治上功效卓著;另一个是在简陋的屋子里写下著名的《太玄经》,在文学史上成就斐然。作者以他们为楷模也表明他是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最后引孔子语结束全文,含蓄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表情诵读,体会情感。(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饱含感情地诵读全文,体会作者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高尚志趣。)

【设计意图:让学生采在“寻疑式”探究和集体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五)品析语言

①反复诵读,挑选自己最喜欢或认为用得最精妙传神的词、句细加品味并作旁批。②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独立品析所得。③挑选小组代表发言,各抒已见,共享成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反复推敲,细加揣摩文中的妙言佳句,提高其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自结

2、教师归纳:全文寥寥81字,共九句,前四句设喻引题,颂扬陋室。中间四句通过描写陋室清幽环境及其人物交往、生活状况,极力表现“陋室不陋”。最后三句以古贤居室自比,引孔子语结束全文,再次含蓄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全文内容有一整体认识,为下一环节的背诵铺垫。】

(七)背诵全文

(引导学生抓住提挈全文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按四层意思,理清文路,快速背诵。)

(八)布置作业

要求:写出自己的居室(无论是有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或亲戚、同学合住一室)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联系语言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而使文言文教学生动活泼起来,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七、板书设计

陋 室 铭

刘禹锡

斯是陋室 诸葛庐

用心

爱心

专心 → →何陋之有 惟吾德馨 子云亭 主 旨 托物言志 类 比

【设计意图:板书力求体现本文的写作特色和主要内容,简洁明了。】

用心

爱心

6.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说课稿 篇六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68页“认识角”。

设计理念:角是一个抽象图形,与儿童脑中想象的角可能不尽相同.教材采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角.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几何图形,并介绍各部分名称,然后在平面图中让学生指一指角,并用符号标出来.教材通过用两根纸条组成一活动角,帮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张口有关,用不同大小的三角板比一比对应角,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大小与边无关.本课时教学从学生生活入手,带领学生发现数学知识,提出数学问题,以问题解决理念为指导,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知识从生活中来,又回归生活的教学指导思想.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大胆引导学生亲历知识形成过程,展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观察、操作、抽象思维等能力。

(3)在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会用尺子画角,体会角是有大有小的,感悟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尺、活动角

学具准备:尺子、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明晰目标

1、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角,你们想认识它吗?

2、板书课题:认识角

3、交代目标:

师:在学习新课之前,让我们先来明确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结合生活实际,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的大小有关。感受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设计意图:简单明了,直入主题,亲切的儿童语言能具有亲和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

1、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师:小朋友们,我们这个新朋友角非常地调皮,还没和大家见面就和大家玩起了捉迷藏,我们一起把他找出来怎么样?

(多媒体演示红领巾、扇子、闹钟、剪刀,将物体隐藏,出现三个角)

(设计意图:二年级学生感知能力差,让抽象图形,形成表象,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2、找角

师:同学们,除了大屏幕中的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身边,或者我们的教室,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请大家仔细看一看,认真找一找,把你看到的,找到的角说给你的小组同学听,好吗?同时说说角是什么样的?(小组交流 汇报)

3、画角

师:我们先画一个圆圆的点叫做角顶点,从这一点引出两条直直的线这就是角的两条边,现在这就是一个角了。我们可以用一个小弧线把角的两边连接起来表示这个角然后在他的后面写上1。这个角就记作角1,现在谁能说一下,角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呢。(板书: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课件展示)

4、判断角

师: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不能和角成为好朋友,可就要看你接下来的表现了!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课件:出题练习)学生说一说

师:角被同学们认了出来,很不好意思,它又藏在了图形中去了。

课件出示(在数学书第67页下面的图形中)用短弧线把图形中的角标出来。(学生拿出题单: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选取典型作业对比评讲)

(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以活动为主,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先在实物上找角;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抽象出角的图形,让学生感知角的特点,符合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一般规律,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己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再回到生活情境中,在周围的物体上找角、判断角。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表象积累,而且进一步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5、动手操作,比较角的大小。

师:看来你们已经和角交上了朋友。(教师出示活动角)

师:这是一个可以活动的角,就在你们桌面上,请你拿起来,玩一玩,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师:出示学习提示:

学拉一拉角的两边,看看角的变化。

讨论:什么情况下角会变大?什么情况下角会变小?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生活动,老师指导。)

(三)展示交流:

1、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师引导:原来角是有大小之分的,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系,张开的口大,这个角就大,张开的口小,这个角就小,那角的大小和什么关系吗?

(板书: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

2、探索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课件:老师这儿有两个角,想一想它们谁大,(出示:一个可以改变两边长短的活动角,通过演示让学生观察到这个角只是边长发生变化,而角的张口没有变化)你又发现了什么?

总结: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3、比较角的大小方法

师:这儿有4个角,哪个角最大?为什么?怎么知道的?

师:角3和角4谁大呢?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

师:同学们请看这两个角,它们谁大谁小,我们用眼睛不容易看出,我们就可以把它们移到一起用重叠法来比较,把两个角的顶点和顶点重合,一条边也重合,看,另一条边,在外面的就大,在里面的就小。(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注重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合作、去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我让学生通过玩活动角意在让学生发现到角的“张口”可以变化,体验“张口”大小的变化,突破教学难点。从而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口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这样在玩中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在玩中学到新知。符合了新课标理念:让学生在玩中学。

师:老师也和角成了好朋友,我知道有关它的一首儿歌呢:

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要知我的大与小,要看开口不看边。

(四)检测评价

师:

1、你能判断出下面各题的对错吗?

(1)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2)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跟两边的张口也无关。()

(3)角的边越长角就越大,角的边越短角就越小。()

(4)角的大小由两边的张口来决定,张口越大角越大,张口越小角越小.()

师:

2、拓展思维:下面图形中,你能找出几个角?(课件出示)

师:

3、一个三角形减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一个三角形,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达到了高潮。)

(五)收获拓展: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个新朋友?同学们!角就在我们身边,因为有角,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更加美丽。回到家里观察你的周围都藏有多少角,找出来告诉你的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好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教学反思:

1、联系生活情境,让学生体味数学趣味。

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身不由己地参与到学习新知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角,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自己体味数学趣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安排自主活动,让学生在动中悟、做中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我都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性、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活动教学思想。我把原有的知识传授设计成了一连串的活动:找角、画角、比角,在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让学生初步认识角,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同时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在做数学的活动中,即学到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3、巧妙设计习题,让学生大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7.二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七单元测试卷 篇七

一、口算。(15%)

42-16=    24+45=    120+80=

65-20=    40-16=    100-40=

210+440=    73+7=     650-250=

670-70=     490-290=    240+100=

9×6=      21÷7=     90+110=

45÷9=     64÷8=     270+430=

800-800=    1800+300=   620+140=

240+160=    93-23=    52+25=

21-12=    51-5=     49+38=

230+40=     47+45=    50-35=

二、用竖式计算。(8%)

+460  -370    +280  -550

三、在下面的 里填上“>”、“<”或“=”。(12%)

350+200  500    9000-5000  4000

800-400  401    150-60 140-60

600 900-300   90+90  200

四、估算。(12%)

481+189      402+349

842-601      398-182

301+258      693-381

五、列式计算。(18%)

(1)4600比2400多多少?

(2)被减数是900,减数是300,差是多少?

(3)把40个作业本平均分

(4)60比145少多少?

成5份,每份有多少本?

(5)64是8的多少倍?

(6)一个加数是3800,另一个加数是2400,两数和是多少?

六、画出跷跷板。(6%)

七、应用问题,(29%)

(1)

(2)

(3)找朋友。(5%)

(4)

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请写出来并列式计算14分

8.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篇八

2、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和同学的实际情况,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从知识技能、数学考虑、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几方面动身,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同学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厘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厘米和毫米的正确表象。

(2)、让同学在实际丈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让同学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战略。

(4)、让同学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同学估测的意识与合作意识。

3、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都是使同学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4、教学关键:通过实践操作,让同学参与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等活动,协助同学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9.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认识角》说课稿 篇九

一、填空。

(1)一条线绕它的()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做()角。

(2)1周角=()平角=()直角。

(3)∠1+46°组成一个直角,∠1=()度。

(4)两个角的度数和是180°,其中一个角是15°,另一个角是()度。

(5)135°是45°的()倍。

(6)钟面上6时,时针和分针成()角。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直线比射线长。()

(2)角的两边越短,角的度数越小。()

(3)一个直角的一半是一个锐角。()

(4)直线AB长8厘米。()

(5)3时,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成直角。()

10.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篇十

教科书第91页例2、及课堂活动,练习十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1.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学习统计方法。

2.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3.能正确地填写统计表,渗透统计思想及方法,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教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为了庆祝这个节日的到来,我们二年级(1)班要在这一天举行联欢会,大家准备什么节目来庆祝呢?

学生答:唱歌、跳舞……

教师:参加哪个节目的人数最多?

学生可能说,参加唱歌的人数最多,也可能说参加跳舞的人数最多……

教师:谁说得对呢?(学生无法回答)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知道我们班上参加哪个节目的同学人数最多?参加哪个节目的同学人数最少呢?

引导学生说出统计,从而板书课题:统计。

二、自主探索,经历统计过程

1.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

教师:我们班的同学参加了哪些节目?

(学生说,教师板书:唱歌、跳舞、讲故事、弹琴)

教师:用什么办法统计参加每个节目的人数呢?

学生1:用画“?”的方法。

学生2:用画“正”字的方法。

学生3:我们班的人数比较多,用画“正”字的方法更方便些。

学生一一报自己参加的节目,4名同学在黑板上分别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

2.填表、分析

教师:现在(指黑板)对班上同学参加节目的人数了解清楚了吗?

学生可能会说不太清楚,因为从这上面只能看出“正”字多少,还应算出参加每个节目的同学具体有多少人。接下来让学生算一算,并填在书上的表格里。学生自主填表,然后交流。

教师:从统计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还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1:我们班上参加唱歌的人数最多,弹琴的人数最少。

学生2:参加跳舞的同学比参加唱歌的同学少几人?

教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

教师:对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1:画“正”字能较清楚地收集、整理数据。

学生2:我觉得数据较多时更简便些。

教师:对,在统计过程中,画“正”字法是基本的方法,今后会经常用到。

三、尝试运用,深化对统计的理解

教师:刚才我们统计了班上参加庆祝六一儿童节节目的人数,大家表现得真棒!现在,森林里的兔妈妈想了解它的孩子们谁采集的蘑菇的朵数最多,同学们能帮兔妈妈解决这个问题吗?(多媒体出示例3的信息)

教师:要知道它们1天分别采了多少应怎么办?

学生:把上午采的和下午采的蘑菇数加起来。

教师:好!你们根据图上的信息,算出3只小兔1天各采了多少朵蘑菇。

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统计表。学生填完后交流,重点说一说是怎样算的,着重强调统计表中的`“合计”是什么意思。

四、独立运用,发展统计能力

组织学生完成122页课堂活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1~4题,做后交流。

五、反思小结,自我评价

教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想法?

上一篇: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大赛方案下一篇:医疗质量自查自纠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