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

2024-09-02

马家窑文化(精选11篇)

1.马家窑文化 篇一

尊敬的主席,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文化自信才能文化自觉。

我方认为文化自信的确需要有一定基础,但这个基础不是文化自觉,而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社会群体/对文化的认可状态,是文化被认识,被接受的过程。而文化自觉是在文化上的/觉醒和觉悟,两者相去甚远。对方的定义显然扭曲了文化自觉的定义。

费孝通先生率先提出了“文化自觉”这一概念。之后,在中共中央机关/理论刊物《红旗文稿》中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定义,即: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历史进步中/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充分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

我方坚定认为文化自信才能文化自觉,理由如下:

第一,从文化的发展角度来说,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先决条件。文化自觉的前提是文化得到传承,而文化得以传承必定需要/文化自信。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使我们勇于发现/并剔除自身的文化糟粕,敢于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如若不然,文化何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一潭死水,怎能不腐!文化尚且不知能否延续,何谈发展,更遑论/文化自觉? 第二,从心理学/认知角度来说,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直接推动力。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罗森塔尔效应,表明学习目标价值的内部期望/会对社会学习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也就是说,文化自信作为一种内部期望,直接推动/文化自觉。一方面,只有充分肯定自身文化价值,才有可能对文化倾注极大的热情与精力,进而深刻认识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作用,充分把握文化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只有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有坚定信心,才能主动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正是基于以上两方面,才能通过文化自信做到文化自觉,最终达到/文化自强。

第三,从哲学/认识规律来看,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是感性认识经实践,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实践过程/的把握和再总结,再提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社会群体而言,没有充分的文化自信,缺乏主动性的文化实践,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不可能推行的。只有不断的文化实践,才能发现自身文化的偏差,最终对自身文化有理性认识,充分把握文化的发展规律,主动担当历史责任,实现文化自觉。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文化自信才能文化自觉!谢谢(2010810)

2.马家窑文化 篇二

感悟之一, 文章对公司实行“现代医药商业模式”运行实践后对文化的思考, 提出一些很有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感悟之二, 文章对文化是雷允上 (西) 超越发展的灵魂, 价值取向是文化的灵魂, 尽管还没有明白的提出, 但在文章一开头就有这个意识, 这是很了不起的;感悟之三, 文章强调“一把手”应是文化的第一推动者、第一责任人、第一宣传者, 把文化作为“一把手工程”而形成文化领导力;感悟之四, 文章是对中华老字号现有成就本源的追溯, 源于对创新孜孜追求。在实践中形成推崇创新的观点:不创新是老字号最大的风险, 许多老字号墨守成规创新不足, 要生存发展必须创新, 这是对创新的肯定;创新的动力, 既来自实际需求和竞争对手的原因, 又同时来自反击“废医存药”错误观念的需要, 创新观念很重要, 解决了中华老字号创新动力来源问题, 为中华老字号提供了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创新内容重点在技术和管理上, 重中之重是中华老字号要从传统管理跳出来, 推进文化管理这一观点回答了在什么地方创新;在创新方法上, 文章主张有重点, 集中力量, 各个击破。主张团队作战, 不赞成个人英雄主义。这一观点解决了中华老字号创新方式, 集中有限力量为确保创新的成功提供了方法。文章的很多观点, 没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意识是不可能提出来的。

“‘中华老字号’曾经是伴随每一个中国人成长的儿时记忆。它温馨、美好, 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是每一位中国人脚下的鞋、身上的衣、口中的糖, 回味悠长。然而, 曾几何时,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 那些曾令人向往的老字号已与我们渐行渐远, 有些甚至已经湮灭在市场的尘埃之中, 成为往昔沉重的背影。

老字号是中华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历史见证, 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如何继承和弘扬这些优秀品牌, 是每一个老字号传人的共同责任和使命, 也是振兴民族工商业的重要任务。对于这一点, 相信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但是在市场实践中, 面对新兴的市场主体和世界名牌名品的竞争, 很多老字号却显得力不从心, 进退维谷;在不断兴起的时尚潮流冲击下, 更是无所适从, 几无招架之力, 又无遑论腾飞与发展之见!

本文试从老字号经营的共同境遇和实践经验中, 寻找破解发展瓶颈的途径, 借以抛砖引玉, 共同实现中华老字号的伟大复兴。

老字号的传承, 其核心在于文化内涵的发掘与弘扬

1989年, 位于上海南京西路719号的上海中药店找出尘封已久的“雷允上”店招, 把在“文革”中被更名的老字号店牌重新挂了出来。就这一挂, 很快为该店带来滚滚客源:许多老顾客慕名前来, 只为寻找那样一种感觉;留洋已久的华侨们扶老携幼前来观瞻、体验, 也只为找回童年的回忆;而好奇的欧美游客留连于中草药和百眼橱前, 则惊叹医药文化的古老和神奇。为满足顾客的怀旧情感, 同时也是为了恢复“雷允上”的经营特色, 对店内外进行了全面改造和布局, 并专门开设精品饮片柜, 恢复“用料必求其精”的配方传统;请来德高望重的名老中医坐堂。这一系列恢复, 令“雷允上”老店顿时声誉雀起, 销售倍增, 连续多年成为沪上中药单店销售的冠军。

回顾当年“雷允上”复牌成功, 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回归的成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根植于社会泥土的文化魅力及其生发出来的巨大能量。中医药在传承和弘扬品牌文化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例证, 还有北京“同仁堂”, 它无论在其药品内在质量, 还是对品牌文化的策划宣传, 都显现出一脉相承的厚重底蕴, 散发出浓烈的文化气息。这种文化的力量, 才是真正能够感染和影响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力量, 其作用与现代广告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 每一个老字号的背后, 都有一段品牌发展的奋斗史, 都有一些动人的故事或传说。这些故事和老字号的牌子血肉相糅、相映生辉, 对传播、推动老字号发展具有极强的社会功效。远非现代广告银弹轰炸可比。但可惜的是, 能够把老字号文化精髓融入产品或服务成为内涵, 又能以现代媒介给以发掘和宣传的企业少之又少, 更多企业还处于没有找准发展定位, 或在企业发展根本问题上缺乏统一认识, 从而造成老字号普遍陷入不能发展的困境。

当然, 造成老字号发展困境的原因, 决不止一个文化传承那样简单。正如去年发生在北京前门大栅栏老字号小吃店集体败走的原因, 很多就是文化以外的因素所导致。我们在这里所要探讨的, 主要是老字号企业的发展问题, 如果连生存立足都成问题的话, ……本文暂不做讨论。

应该说, 近年来各级政府为老字号的传承发展都倾注了极大心血, 给了前所未有的关心和支持。但归根结底, 在商海里游泳的是企业自己, 任何来自外界的帮助和支持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企业自身解决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 老字号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有所改观。在这里, “我是谁”重点在于认识自我, 把握特征, 明白优势;“我从哪里来”重点在于把握文化脉络和发展渊源;“到哪里去”则要解决企业发展的方向和策略问题。方向和策略, 必须建立在对自身发展脉络剖析的基础上, 真正把握企业文化的特征和精髓, 才是抓住企业发展的牛鼻子。就如“同仁堂”坚持‘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制药原则。“雷允上”尊奉“药香九十国唯质量奠基, 店老十万天乃诚信为本”的祖训一样, 在这些制作和服务信条的背后, 真正主导企来发展的就是文化的本原。

老字号的发展, 关键在于产品和经营的不断创新

说到文化, 不能不提及另一种文化, 这就是对老字号形成重大冲击的时尚文化。前不久在一次商业研讨会上, 听到一位全球最大奢侈品企业集团的中国区营销总监的发言。他对中国时尚的变迁作了精辟的分析, 基于时尚品牌对人的研究、对人的观念研究提出“流行无国界”、“时尚是一种感受, 不在洗脑筋而在得人心”、“成功在于保持新鲜’等等, 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唯独对他认为“老, 只能进博物馆”的说法很不认同。因为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 任何文化都有其本原的内核, 这种内核经过时间的洗礼不断丰富、精致, 始终是延续文化发展的源动力。例如巴黎早在十八世纪就已经是世界的时尚之都一样, 所不同的是, 不过是把贵夫人裙下的鲸鱼骨变成现代女孩的花样文胸罢了。任何把老字号与时尚对立起来的观念都是错误的。今天的老字号, 哪一个不曾是当初的时尚?我们的错误, 在于观念的老旧, 在于继承者的顽固不化, 没有不断给予老字号品牌以时代发展的新内涵、新立意、新表现, 所以才使老字号显得老态龙钟。从抱残守缺的角度看, 也就难怪时尚代言者要把我们的“老字号”送进历史博物馆了。

谈起创新, 很多业者感到无所措手足, 不知从何处下手。就象毛泽东同志曾经讽剌的那样:我们一些同志得到一把宝剑, 只知道拿在手中不停的赞叹:好剑!好剑!却不知道该如何去用一样。现在很多老字号的继承者只是一味强调继承而不懂得创新, 殊不知我们的老祖宗正是在不断的创新中才打磨出一块块光彩的品牌。全聚德的烤鸭为啥好吃?六必居的酱菜为啥出名?我们沪上更是不乏各种响当当的品牌。仔细考察他们的历史, 无不是在激烈竞争中下苦工出奇制胜, 靠躺在老祖宗牌子上想吃遍天下, 恐怕永远是痴人说梦。老字号品牌, 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份家业, 其中最重要的是一种创新精神、一种文化传承。如果不了解这一点, 那我们拿在手中的, 就只能是一块毫无生气的牌子, 可就真的只能进历史博物馆了。

在创新方面, “雷允上”近年来做了一些初步尝试, 虽不敢说成功, 但对我们的经营工作和思路, 都有一定的启发。大家知道近年来上海掀起“膏方”热, 每到冬令时节, 膏方进补成为一种时尚, 也成为沪上各家中药店争相上马的经营项目。但随着膏方定制业务量不断扩大, 传统的加工方式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一是顾客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二是行业之间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三是规模化生产对人员、技术、工艺、场地等条件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死抱住传统工艺不放, 一则难以满足顾客需求, 二则要丢掉市场。经过反复调研分析, 决定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 按照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制订膏方加工质量标准, 为“雷允上” (上雷牌) 品牌注入规范化、集约化的现代管理理念和科学元素。通过标准制定过程, 我们把‘雷允上’积淀数百年的传统工艺, 经过采集、分析、提炼、筛选, 运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和检测, 得出最佳工艺方案;在不影响膏方品质的前提下, 尽可能采用新设备和新工艺, 以全面提高加工效率和质量。2010年7月, 在经过上海市中药行业协会、质量技术监督局以及各方专家严格论证后, 雷允上 (西) 《中药膏方定制技术标淮》终于诞生, 受到市行业协会高度肯定和赞扬。经过去年冬令以来生产实践, 按照新标准制作加工的膏方, 不仅产量大幅提高, 而且品质更有保障, 口感、色泽、疗效均超过以往, 受到消费者热烈欢迎。通过制定膏方标准给我们以启发, 只有用科学的思路和方法, 在继承的基础上敢于突破前人的局限, 不守旧、不怠惰, 敢于创新, 才是真正的科学传承和有效传承, 才能赋予老字号品牌以鲜活的生命力。其实, 只要认真观察一下国外老字号的生存之道, 也就不难明白这个道理。君不见可口可乐仅凭一张配方走遍全球, 虽然它的口味保持不变, 但仍不断推出新品;在它每年的创意广告、包装上, 更是融入了超前的时尚元素, 充分利用声、光、电等现代手法, 千方百计剌激你的味蕾、唤起你的感觉, 始终吸引和保持着一大批真实的消费者。

老字号重生, 必须借助资本的力量实现扩张与飞腾

众所周知, 我国的老字号之所以形成目前的困难局面, 除了企业自身原因外, 还有一个与外国企业最大不同之处, 那就是由于历史的、政治的原因, 所有老字号无一例外, 都遭遇了人为的经营传统的断层。而这一时期, 正值全球工业化发展的高潮, 各种全新的经营思路和手段层出不穷, 工商业资本积累以几何级数增长, 等到我国的老字号重新走上竞争舞台, 世界早已是面目全非。我们所面对的, 不仅仅是经营思想的更新与学习, 还有着资本实力上的巨大悬殊, 很多现代营销理念和手法的应用, 被捉襟见肘的资金所限制, 更不用谈发展与扩张了。那么老字号究竟应该怎样实现自已的发展和腾飞呢?我们认为:除了把握和弘扬企业的文化精髓, 不断创新经营思想和方法外, 还必须充分利用我们的后发优势, 借助现代发达的资本市场机制, 为企业注入发展动力。在这一方面, 北京“同仁堂”药业为众多老字号带了一个好头。他们在充分整合企业的文化资源和经营资产基础上, 利用上市融资这一资本手段, 迅速实现了在全国中药市场的扩张布局, 同时进军海外, 兼顾在养生、美容市场的适度发展, 较快实现了依靠单一资本积累所难以实现的发展布局, 为企业进一步成长、壮大乃至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3.雅文化 俗文化 根文化 篇三

从观念文化或精神因素的角度看,影响和决定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历史和社会生活面貌的,以及影响当今、今后中国文化走向的,主要不是儒、道、法等家典籍中的雅文化,而是从古至今深植于广大民众头脑中的传统俗文化。不研究、了解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了几千年的俗文化,只纠缠于经典文本中章句的解释和讨论,是够不上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最多只能算作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研究。

中国诸子及其承继者、诠释者的文本雅文化基本上是一种显文化,以叙事、论事、论人、说理、讲道的形式明确地写在典籍、文本中。中国民间俗文化更主要的是一种潜文化,中国人生存、生活、发展的精神要素、基本价值理念、行为指导原则并没有以理论学说形式明示于典籍,而是以观念、意识、信念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支配人们的行为。俗文化有些体现在文学艺术文本中,如小说、诗词、戏曲(剧本)等,有些体现在非文艺文本中,如史书、笔记、杂记等,还有些不出现在任何文本,只能从流传至今的习俗、习惯、口头话语和历史遗存的物质文化中看出来、听出来、体味出来。它主要通过言传身教、习俗习惯和民间艺术的方式传播、承继。例如有的学者提出、并用大量史料充分证明了的游民文化、流民文化、流氓文化、帮会文化,就是很重要的一类民间文化,它在中国历史中长期存在,而雅文化和诸子百家中就不包含这种文化。

中国传统大众文化或俗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活文化。由于历史上中国人生活环境严酷,自然灾害、社会灾难频仍,民间生活文化又往往简化收缩为其核心——生存文化。生活或生存文化不是诸子雅文化的那种统治文化(如法家、部分儒家学说、道家学说的某些部分、纵横家学说等)、教化文化(儒家)或学理文化,它是普遍存在于中国人(包括历代统治者和上层人士)心中,支配中国人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生存、生活和发展的观念、价值、道理和准则。比如民间宗法文化中对祖先、家族的敬拜,强调血缘纽带和据此生出的上下尊卑、领导服从顺序的等级准则;民间婚俗文化中敬天地、血亲,崇尚生殖的价值取向;民间权谋文化、暴力文化中对权力和智谋的崇拜等。

中国主流雅文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传统文化”,一般只对中国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中的士影响较大,对帝王亲贵和官员也有些影响,对农、工、商及五行八作其他人(还有流氓、娼妓、乞丐)等几乎没什么影响。(不被视为主流的阴阳家学说,倒是对社会各阶层都有影响。)而民间俗文化对社会各种人都有重大影响,对大多数人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中国主流雅文化对俗文化的影响,完全不能使雅文化包容、等同、替代俗文化。比如,可能有人认为,法家学说就可以等同民间权谋文化,法术势嘛。其实完全不然。法家主要提供的是统治者驭民和控制臣子的办法、制度和理论,而俗文化中的权谋文化主要指在中国复杂的权力关系中如何生存、生活、发展,除包括法家的一些精神要旨外,还包括如何谋取权力、应对权力、化解权力、摆脱权力等,即一般人如何在权力人际中保存和发展自己。这些是法家不会提供的。因为法家的角度是帝王师,而不是一般人。中国传统主流雅文化,如儒、道、法等诸子诸家及其历史上的承继者、诠释者的文本,其立足点大都是帝王师,而不是一般人。实际上,俗文化对雅文化的影响更大,它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雅文化的理解、解释和传播。另外,在中国历史上,各种潜规则盛行。如果没有大众潜文化的支撑,没有人们心照不宣的认可,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真正决定中国社会面貌、决定大小历史事件进程和结局的,主要不是很多人误认为的雅文化,而是被相当多的人忽视了的俗文化。

与西方文化对照,中国传统主流典籍文化最大的问题就是与民众俗文化的疏离,二者之间在很多价值理念上无法贯通。

中国传统文化除雅文化、俗文化外,还有一个二者共同建诸其上的源文化或根文化。中国根文化既是中国文化中单独的一个部分,又是中国雅、俗文化的基础。要想了解中国传统雅、俗文化为什么具有它们如是的内容、特点和关系,就必须了解中国的根文化。

性格文化是各种文化的根本,因为它是人的心理要素与自然界和社会交互作用的最初结果,先于有具体内涵的雅、俗文化;同时,性格决定态度,即对人对事的基本心态和取向,如主动还是被动、积极还是消极、承担还是推卸、主导还是依赖等。性格文化虽然也可以随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受雅俗文化的影响而改变,但从群体上看,如果面对的自然、社会没有大的变化,那么这个群体的性格亦是相对稳定的。中国人的群体性格文化就是中国人的根文化。所谓国民性,就是根文化与俗文化交互作用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出的那些国民习性。

由于历史上中国人的自然繁衍力强且无法有效控制,而自然资源和适生空间有限,导致整体生存条件日趋严酷,造成了国人看似复杂的性格(面对外界经常有一些自相矛盾的看法和举措)。如果能从根文化的角度研究、理解,这些看法和举措其实并不矛盾,国人性格也不很复杂,它们都是中国人性格文化中弱势性和群体性的体现……

4.马家窑文化 篇四

之所以存在这样的状况,根源在同一对象在不同的范筹使用了不同的表述。

在国外法律和国际性的文件中通常使用“文化权利”,国内法律中多是直接借鉴和引用了该词项;而在我国党的纲领性文件中出现的是“文化权益”这样表述,如党的会议报告中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等。

学者王列生曾对此现象曾推断“(国外)其所讨论的关键词都是文化权利,而不是(国内常用的)文化权益,所以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断定,文化权益这个专属概念乃是中国当代语境中的又一次语词创建,”[4]那么,这两个词项到底有何区别呢?我们首先辨析“权利”与“权益”的概念。

“权利”(right)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辞海里解释为“自然人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能与享受的利益。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一种法律形式,与义务不可分离。”更具体的说,就是公民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去实现某种行为或不作某种行为,也可要求国家和其他公民作或者不作某种行为,使本人得到某种利益或者实现某种愿望。

国外一些学者认为“权利背后存在着利益”;我国学者夏勇也把“利益”看作“权利”的一个基本要素。

所以权利包含了利益,包含了伦理角度的精神利益和实证角度的物质利益。

“权益”(rights and interests),按辞海的解释是“公民依法享有并受到法律保护的权利与利益”。

利益有合法的利益如继承的财产、有违法的利益如赃款、有既不合法也不违法的利益如过了诉讼时效的债权,所以权益强调的是受法律保护的利益。

从权利的“利益论”这角度来讲,权益更趋向等同于法定的权利,因此权利与权益在法律范筹内概念实质趋同,在词面上权益凸现了利益而已。

公民与人民。

同样,在相当多的文献资料中,有的作者用“人民的文化权益”还有的用“公民的文化权益”,用法不一。

那么文化权益到底属于哪些人呢?首先要弄清公民与人民的概念。

公民指具有本国国籍,并依倨宪法或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我国宪法明确界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所以公民是法律确认的,是一个法律概念,强调的是个体。

它表明主权国家与居民个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说明公民是在法律上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相应义务的主体。

而人民则是政治概念,它是以阶级内容来划分的。

在不同的国家或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的概念是不同的。

在我国,现阶段的人民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它强调的是群体。

人民与敌人是相对的称谓,人民的对立面是敌人。

可见公民所指的范筹要大于人民。

然而,非人民的群体――如犯罪分子,他们尽管被限制了自由,剥夺了政治权利,但仍然还享有基本文化权利、教育权利等,因此,在法制社会的大环境下,使用公民文化权利更为妥当。

综上所述,对公共文化的理解与认定,我们不仅看群众参与的外在公共性,更要注重深层次文化价值观念的内在公共性;而对于“文化权利”与“文化权益 ”之辨,文化权利已经涵盖了权能与利益,而后者相当于权利与利益的复合,更凸现了利益。

就表义及国际通用性来讲文化权利的表述更为恰当。

“人民文化权利”用于政治性较强的语境,而“公民文化权利”指定范围清晰,表义更为准确,较通用。

参考文献:

[1] 陈云.香港有文化――香港的文化政策[M].花千树出版有限公司,2008:10.

[2]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3] 万林艳.公共文化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1).

[4] 王列生.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力与新疆的文化发展【2】

摘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是阶梯式的文化正向递进结构,关乎文化的视域范畴、发展逻辑、认知态度和进路选择等重大命题。

新疆的文化发展贵在自觉,重在自信,当在自强。

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来推动一体多元、融合开放、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文化发展,来推进新疆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大区转变,力促新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治本之策。

[关键词]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新疆文化发展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崛起,必然伴随着文化上的崛起。

恩格斯说, 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是阶梯式的文化正向递进结构,关乎文化的视域范畴、发展逻辑、认知态度和进路选择等重大命题。

唯有文化上真正自觉,才能做到充分自信;而唯有自觉自信,方能达到文化自强。

新疆的文化发展贵在自觉,重在自信,当在自强, 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力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目标的重大选择和治本之策。

一、文化贵在自觉

文化自觉,是自身在文化上的觉悟和醒悟,是对自身文化的“自知之明”。

文化的自觉,首先是人的自觉。

新疆的文化发展正处于由封闭到开放,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平稳发展到又好又快发展的阶段。

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新疆各族人民更要有积极维护大团结的自觉意识,安定团结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却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没有安定团结一切美好蓝图都归于空谈和幻想。

新疆各民族定要时时处处认识到:各民族就像一颗树的各个枝干一样谁也离不开谁,就像阿拉伯数字十位数一样,紧密相连,十指相扣;就像数字“1”一样,相濡以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脉相通,融合的像一家人似的。

当然这个“1”不是单数,而是复数,是个集合,新疆各民族既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又共同融合为中华民族共同体。

通过文化交融与时俱进地推动民族交融一体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的治本之策。

民族宗教无小事是指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重视民族宗教问题,而绝不是要把民族宗教方面的小事做成大事,把无事造成有事。

在世界民族交往史上,民族之间产生一些隔阂乃至文化上的冲突频频发生,在所难免。

交流、交往、交融是民族间互动的有效路径和坦途,只有交流才能一流。

不能为避免和逃避可能会有的冲突就就把打开的门重重地关上了。

门外的墙,可以一推即倒,但心灵的墙,总是那么牢靠,顽固地不轻易倒掉。

点亮心灵的天空,在心中种下太阳,收获的就会是更大的太阳;在心中种下甜蜜,收获的就会是会心甜甜的微笑;在心中种下和谐,收获的就会是和睦的家园;在心中种下仇恨,收获的就会是血腥暴力,家破人亡。

文化自觉就是要从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高度去审视族群和族群文化的发展。

中国各族群利益之和高不过中华民族利益,中国各族群文化的发展大不过中华文化的发展。

自觉维护这种国族和国家文化、国族文化的认同和持久的.信念当然可谓文化的自觉。

从文化构成的多样一体性来看,中国新疆迫切需要一种精神支柱,一种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文化。

这种主流文化理应具有浓郁的区域文化和多民族融合文化的特性,是科学的以人为本的文化,是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和国内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结合中国新疆具体实际的产物,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和生动体现,是中国新疆文化发展历史方位和现实诉求的必然反映。

中国新疆举起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大旗,现代文化作为科学的与时俱进的文化,其在中国新疆的伟大实践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并将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尤其是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提供探索路径和典型范例。

主流文化是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主流文化也是协同融汇支流壮大发展的文化。

中国新疆现代文化建设,热切希望的是头马引路,万马奔腾的局面。

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新疆精神为核心是新疆的主流文化的主体内容。

新疆的主流文化建设需要地域文化的整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统领,需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把努力建构现代科学文化,大力塑造中华文化,全力弘扬新疆精神作为引领新疆两大历史任务的灵魂。

在当前新疆各界齐心协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已确立新疆精神的大环境下,不宜再主张和提出某某地区(县)精神也是一种文化自觉。

是的,到底是倡导新疆精神还是大树某某地区(县)精神,他们之间到底是何逻辑关系,是包含关系、交叉关系还是并列关系,孰轻孰重,以谁为主,会产生歧义,在贯彻执行中容易导致偏差,使精神统领作用和一致性大打折扣,进而产生地区精神“中心主义”和独立性,对新疆精神反而有疏离感。

各地区倘若都拥有自己的精神,也容易产生各地区精神之间的排斥现象,不利于区域精神的整合和统合。

精神作为文化的一种内在表现形式,跟其他文化形式一样,也会产生对内向心和对外离心的效应。

在新疆,我们要切实发挥好文化的凝聚、认同和整合功能,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基础上,积极塑造新疆精神,新疆精神作为一个整体是不可分的。

文化多元的前提是为一体,强调一体目的就是防范文化排斥和内容混杂的现象发生,所以,在新疆精神的召唤下,当前不宜在各地方彰显某地区(县)精神。

自觉弘扬新疆精神是文化的自觉。

在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战略实施过程中,必先坚固各族群众的理想信念,根植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健康的人生追求,这就要求弘扬和树立新疆精神。

新疆精神是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在新疆的地域体现,是新疆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坐标。

就个体而言,理想信念既指导自我,同时又超越自我,在这个超我的指引下,个体能够克服本我带来的狭隘和弊端,利于人的全面解放和自由的实现,利于认同意识和归属感的形成。

正如黑格尔所言“自由意志在规则之下更加自由”,这个规则就是新疆精神。

新疆的强盛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与忠诚,“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题,两个共同不单单是指各民族和各区域的共同,也是指精神上的同一,所以我们需要共同的理想信念、思想支撑和凝聚的力量,这种支撑点和向心力就来自于“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

二、文化重在自信

文化自信,就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认同。

文化自信是在文化自觉根基上生长出的“民族表情”和“国家表情”,这种集体面孔,有时是“集体有意识”,有时是集体无意识。

文化自信来源于自身实力,实力铸就与夯实意味着提升自己、壮大自己,不间断的。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一种素养,是一种追求,更是是一份责任。

坚持对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文化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自信,坚持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相统一的文化自信,坚持对外来文化实行“拿来主义”和 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相结合的文化自信,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主旨和题中应有之义, 也是新疆文化发展的生命线。

文化自负和文化自卑是文化自信的两个极端,既不能有自我文化优越论,文化上的过于自我迷恋和自我中心主义,只能是目中只有自己,他者全无,从而导致文化自负和排斥;也不能在文化认同和选择上怀揣“1840情节”,越不过“历史三峡”,倾力接纳 “欧风美雨”,这样就容易产生民族和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自卑心理。

文化自信却可促使自我调控、价值认同、保持心理健康和平衡,对自我文化的认知更为理性和自觉。

我们也有近现代对老祖宗“批得最狠,骂得最凶”的年代,也有对现实发出不满的声音。

正如赵汀阳先生痛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的批评者把中国自身描述成一个不可救药的存在,尽管其中许多批评的确指出了某些方面的社会真相,揭了社会和历史的老底,但那些完全负面的批判无疑加重了灾难深重的社会现实,它以釜底抽薪的方式打击了人们对国家、社会和文化的自信心,从而助长了社会的集体性堕落、集体性贪腐和集体性的道德沦丧,这可以概括为对国家、社会和文化的集体性不负责任。

令人绝望的是,很少有人去反思那些‘揭老底’的批判所造成的社会心理损失,很少有人去想到那些‘揭老底’的批判与社会精神崩溃之间看不见的关系,很少有人去思考关于真相的知识必须同时是对社会负责任的知识”。[1]

(8)文化自信是一种理性和责任担当,文化自信决不意味着就是对过去的决裂和一味的批判,批判须有一个尺度,批判亦应和重构结合起来,须用唯物辩证的方法,文化自信恰恰体现在对自己所处文化时空和文化方位的理性认知和建构上,对自己文化发展道路的自我纠偏和矫正上,中国存在的文化“自残”或不自信现象不会影响中华民族血液中一直汩汩流淌的文化自信的因子,不会影响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在当下所焕发的夺目光彩。

文化自信需要自觉地牢牢地把握好文化发展的方向。

把握方向要有顶层设计和战略考量,有好的思路,使方针和原则明晰化,使目标和策略具有可行性,正所谓思路决定出路,想法决定办法,思维决定行为。

同时方向比行动更重要,只是一般意义上的。

正确的方向当然比正确的行动更重要,正确的方向当然比错误的行动更有价值,这皆不言而喻。

但问题是错误的方向比正确的行动更重要吗?错误的方向比错误的行动更重要吗?当方向或行动全非正确时,已无所谓方向重要或者行动重要了,当一方正确或一方错误时,其作用就已失去了可比性。

方向是行动的指南,但方向本身并不掌控方向。

方向是靠人选择和判定的,正确的方向靠自信的人去自觉地把握和引领,文化的方向靠自觉的文化的掌舵人去自信地指路和担当。

在文化引导和传播中 ,既不能不能输了“口头”,丢了“山头”;也不能赢了“口头”,丢了“山头”。

在新疆的文化进路中,把握好方向是第一位的,把握好正确的政治和文化方向其实是在占领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亦谓是在占领大众化的文化市场。

有时候占领市场即是占领阵地。

文化自信就是对自身长处的清醒把握和对自身短处的深刻洞悉,从而力促“长板”更长,“短板”变长,有效克服“木桶”原理或短边效应;就是以理性、科学、开放、包容的视角和态度加大文化反思、比较、展望的力度,在古今中外的时空坐标的观照中,客观对待自己和他者的爷爷辈的老祖宗文化、自己同辈的和他者同辈的时代文化,以及孕育、呵护自己和他者的未来的儿孙辈的文化,克服文化焦虑,注重文化间性,追求权力平等,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理想。

对文化的选择“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哈佛大学的张光直教授曾引用ArthurWright言论说:“全球上没有任何民族像中华民族那样庞大的对他们过去历史的记录。

二千五百年的正史里所记录下来的个别事件的总额是无法计算的。

要将二十五史翻成英文,需要四千五百万个单词,而这还只代表那整个记录中的一小部分。”[2]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历史的记录这么完整,也从未有像中国这样一直延续的几千年的文明。

这种悠久的、持续的、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历史文化资源潜力巨大,内容丰富,情节动人, 但令人遗憾的是,现代中国人尚未认真挖掘和充分利用过。

外国有阿凡达, 中国为何就不可有同样影响力和辐射力的阿凡提呢? 这还能体现中国新疆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彰显新疆各民族的勤劳、勇敢和智慧。

张光直教授直言,要彰显中国文明潜力,须同时干好三件事,一是深入专研中国文明,二是知晓世界史,三是深入了解各种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2] 知己知彼,方能茅塞顿开;没有中西文化的双重积淀,就无法科学做出对等性的文化比较。

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有比较才会有清醒的认识,有比较才会有取舍和选择,有比较才会有发展和进步。

三十年河西, 三十年河东 ;文化既可有西风东渐, 又可有东方西渐, 我们应跳出一切成见和模化的圈子,克服狭隘和偏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理性对待古今中西文化,文化自信的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

文化自信需要氛围的营造和心理的积淀,需要孔道和平台的表征和展示。

文化自信是对文化实力和文化魅力一种自觉的流露和彰显。

诗人沈苇说,以天山为书脊,新疆是一册打开的经典。

新疆是个好地方这不仅是新疆人对地方性知识的共识,也是大多去过新疆的人的由衷表达。

6月21日,世纪金源集团向新疆捐赠5000万元,捐款用于新疆文化教育事业,资助在海外留学的各民族学子,在世界上传播民族语言、文化和扩大对外开放。

大美新疆、壮美新疆所绽放的风光优美、文化独特、风情独具的新疆魅力和新疆味道,使新疆人有了底气,有了勇气,有了自信,因而有了文化向外溢出和辐射的意识与情怀,有了推介和展示自己形象的诉求和担当,新疆必须打造具有世界眼光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新疆必须在新丝绸之路的伟大振兴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比海更宽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灵。

与其说新疆的雄奇壮美,倒不如说新疆人心胸的波澜壮阔。

心胸打开了,视野打开了,境界随即出现了。

新疆借助于各民族海外学子推介仅仅是展示了新疆的传播优势和自信的一个侧面,新疆将会在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长征中全方位、多侧面、宽领域地谱写和展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3]

三、文化当在自强

文化自强就是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以自身文化的强实力、软实力来彰显其核心竞争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

新疆的文化自强主要体现在新疆现代文化的发展上,其着力点也立足在新疆现代文化的繁荣上。

强化现代文化的自强意识,自强现代文化的自信力,努力让新疆的现代文化昂首挺胸地站起来,走出去,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各族人民群众的殷殷期待。

新疆现代文化的发展要留住一个 “根”,这个根即为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面向全球社会,中华文化的传统不只是历史深处的“空谷回音”,而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目标的精神根基。

因此,新疆现代文化的建设要始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

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意识。

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实力有清醒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与世界其他文化相比,无论是底蕴还是实力,中国都是当之无愧的“老字号”。

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在估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分量时,面对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软实力的“逆差”,推进新疆现代文化建设,增强现代文化的引领力和辐射力、影响力时,就可以多几分自信和从容。

强化文化的自觉意识,就是要有勇气、有信心、有能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系统的批评与整理。

要坚定信心与意志,自觉摒弃浮躁、功利与盲从,清晰地认识到拔苗助长、竭泽而渔的风险,自觉尊重文化建设的规律;坚持正本清源,实事求是,明确思路,积极寻求一条在“传统”与“现代”、“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互相容纳、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内容与空间,探索出一条新疆现代文化建设之路;踏踏实实、积极稳健地推进新疆现代文化建设,扎扎实实地提高新疆现代文化的软力量和硬实力。

新疆现代文化的发展要立住一个 “魂”,这个“魂”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指导思想、发展道路等方面,高举旗帜,把握准星,以“魂”育人,以“魂”化人,以“魂”强身健体,以“魂”强国,以“魂”兴疆。

以理论核心层面为主心骨和动力源,统领理想信念、精神意识、伦理道德等方面内容,使几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当然立住、立起这个“魂”,需要和新疆区情、民情结合起来,与新疆的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一致起来,把“五观” 、“四个认同” 和“三个离不开”教育结合起来,同中华文化、新疆和谐文化建设联系起来。

只有旗帜高扬,理想信念心中永驻,新疆各族人民才能同心同德,共谋发展;在关系到大是大非的关键时刻方能心明眼亮,镇定自若,处变不惊,稳如泰山,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新疆现代文化的发展要把住一个 “创”字,用文化创造夯实文化自强,绘就不一样的精彩。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类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条件下创造。

现代文化的生命力、引领力在于继承基础上不断创造和再造。

只有立足于新的起点上的创造才能为新疆的现代文化建设和提升引领力赢得不竭动力和源头活水。

制造而非创造,图新并非创新。

要温故知新,固本强新,吐故纳新,推陈出新,在一个历史和现实相交的创新链条上拾级而上,开疆拓土。

创新不是目的,文化的创新就是要使创新的文化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眼时代前沿,树立世界眼光,立足新的实践,努力建设和弘扬先进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充分展现了先进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努力形成解放思想、追求卓越的浓厚氛围,使现代文化成为适应现代化本质要求的文化。[4]

新疆文化在传统的、地域的、民族的有形的无形的文化多样性资源中进行创新,还要保持一体上的多样性,避免文化贫血和文化“马赛克”,新疆现代文化须以内涵发展为主,强化内在提升,同时在加强文化的核心能力建设的基础上,还需注重影响力提升,使新疆现代文化的发展既可持续发展能力,又有比较优势。

同时对照时空变化,把给定的文化,发展成自己的文化;把地方性的知识转型位普适性的文化,并铸就为时代的先进性文化。

文化创新功在实践。

勇于实践是乐于实践者的通行证,勇于实践是勇于创新者所具备的优秀品质。

创新来自于田野炕头、来自于基层实践,来自于脚踏实地, 因此,现代文化的创新成果要写在大地上,写在农家饭桌上,写在牧民毡房里,写在老百姓的心中。[5](28)创新也要讲效率、有效率。

新疆效率绝不是体现在办事要盖108个章子的“马拉松” 抑或是“‘牛’拉松”,不是上班时间办公室里打麻将的无所事事和不务正业,不是只追求政绩、为速度而速度的“短跑效率”,也不是牺牲生态、涸泽而渔所谓“眼前效率”。

新疆效率应是体现质量和尊重规律的效率,是注重民生与社会和谐的效率,是能创造出精度和显示度的效率,是显示稳中求进、推陈出新的效率,是崇尚以点带面、时空俱进的效率,是激励高潮迭起,人才辈出的效率,是追求科学、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效率。[6](16-17)

文化创新关键在人,成为文化创新的一族、文化创造的一族是新疆人的诉求。

大凡有所创造的人,一般都对人和事物拥有一颗好奇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社会怀有悲天悯人之情,并积极在精神和心灵层面上实现人生价值。

人不是一天就可长成姚明的。

某地区以5年为一周期将斥资5000万培养1400名“乔布斯”是计划经济的思维和产物,是一种华而不实“形象工程”,体现了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心态 ,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个自由开放的环境,高层次的平台,平和的心态,个人的禀赋和可遇不可求的机会,用钱是堆砌不出“乔布斯式的新型领军人物”的,这种“工程式”的人才培养计划可能会扼杀真正的中国“乔布斯” 。

“ 创新人才需创新土壤,政府需要悉心呵护而不是硬性干预那块土壤,让种子自由生长。”[7]

新疆的现代文化建设要切实解决好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的命题,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你是谁” 的课题,要始终坚持以“关怀民众,关注民生,温暖人心,爱憎分明,给社会以正义,给人生以信心,给生活以希望,彰显着鲜明的民族气派,民族风格和民族精神” [8](13)有一种使命叫“责任”,有一种荣耀叫“奉献”,责任源于自觉,使命建筑于自觉、自信,荣耀体现文化自觉、自信、自强,在荣耀与自豪中履行责任和使命,通过文化“三自”力促新疆各民族共通、共融、共荣。

参考文献

[1] 孙曙:《世界,抑或天下》,博览群书,第11期。

[2] 甘阳:《新编“文化:中国与世界”论丛缘起———爱思想:学习型社会领航者》。

[3] 佚名:《新疆人的文化传播自信》,207月5日。

[4] 张春贤:《变化变革敢于担当务求实效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天山网,11月3日。

[5]陈宏:《论现代文化引领在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中的重要性》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第5期。

[6] 李建军:《论现代文化及新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依据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7] 罗湘波 ,吴小玲 ,严俊:《宁波将斥资5000万培养1400名“乔布斯” 》,,2011年10月10日。

5.马家窑文化 篇五

边缘文化:一种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资源

边缘文化是多元文化或复合文化中新的研究领域.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边缘文化不是多种文化简单的机械相加,而是一种新的文化的.组合方式或新的文化体系.边缘文化所具有的文化行为领域扩张、文化转换及创新等功能是我们构思特定文化域文化战略的主要依据.构思这种文化战略,在我国的朝鲜族社会、内蒙蒙古族社会等跨境民族区域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作 者:金强一 Jin Qiangyi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吉林延吉,133002刊 名:东疆学刊英文刊名:DONGJIANG JOURNAL年,卷(期):26(4)分类号:G0关键词:边缘文化 文化资源 边缘文化区域 文化战略

6.马家窑文化 篇六

红色文化是我们的血脉和灵魂。加强红色文化研讨,推进红色文化研究,既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重要论述的创新举措,也是着眼强国复兴伟业、探讨红色文化建设途径的有益探索。

XX的红色文化资源禀赋厚重,有名垂党史、影响重大的“人”和“事”,有数量众多、内涵深厚的“物”,有历久弥新、影响深远的“魂”。XX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多支红军队伍由此诞生,XX起义、XX起义等载入我军军史,XXXX年红旗不倒,“XX精神”永放光芒。XX是新四军华中敌后抗日的重要战场,XX军部,中共中央XX局、XX局、XX局曾移驻XX。XX也是XX战役和渡江战役的主战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XX人民敢闯敢试、勇于创新,为推进改革开放事业作出历史性贡献。在XX这片红色沃土上,诞生过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涌现出一大批革命先驱、先烈、运动领袖,以及根据地、红军、隐蔽战线等各个方面的创建者和领导者。现有革命遗址XXXX多处,还有众多纪念馆、所、碑、塔,很多红色文化资源以歌谣、戏曲、民间故事等非物质形式经久流传。XX红色文化薪火相传,铸就的XX精神、XX精神、XX精神、XX精神、XX精神、XX精神、XX精神、XX精神等,是人杰地灵的人文XX的精神内核,是山清水秀的美丽XX的厚重底色,成为推进XX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7.文化和文化教学 篇七

“文化”一词最初来自于德语,在英语中历经了非常复杂的变化。文化经常会以语言的形式出现,而语言也存在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如果不能理解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内涵,就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大学英语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对两种文化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英语学习上的困难。

二、文化的定义

人类学家Edward Taylor对文化的定义是:所谓文化或文明,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中国的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代典籍《易·贲》,其中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就是观察人间万象,通过教育,成就天下太平安乐。胡文仲从外语教学的角度出发,将文化定义为特定人群的整个生活方式。他认为,作为外语教师应关注的文化首先应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的生活方式,特别是与语言交际直接相关的方面。

三、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在其进化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财富,它是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文化所具有的特点。语言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透过语言,可以了解这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语言作为文化传播和承载的工具,是文化得以生存和传播的重要途径。同时文化又会影响和制约语言的发展。总之,语言与文化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也必须学习语言。

四、文化教学的意义

既然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就必须进行文化教学。Robert Lado曾说:“我们不努力去掌握文化背景知识,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得文化的一些模式和准则,就不能真正学好一门语言。”

1 . 增强学生兴趣,开阔学生眼界。增加文化教学的内容,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的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教学内容由原来单一的词汇和语法教学,转变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时进行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会随之变得多样化,由原来的枯燥变得丰富有趣起来。在英语学习中了解中西方文化,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西方人的言行,进而才能尊重对方的习俗,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一定不能忽略文化知识的传授,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开阔学生的眼界。

2 .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使用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交际,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恰恰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消除交流的障碍,避免尴尬和冲突。文化教学的目的就在于激发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教师要在课堂上结合教材内容加入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扩展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学生慢慢地会意识到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以外教师要督促学生多看书,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力争把学生培养为不仅具备语言能力,更有文化底蕴和修养的优秀素质人才。

五、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主要方法

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有时很难对一篇文章、一段文字或一个句子甚至一个单词作出准确的理解,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语言知识贫乏,而是由于他们缺少跨文化知识。文化因素对语言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一定要向学生传授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完成从基础学习到实际应用的转变。

1.词汇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把一种语言内涵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化信息转换过程,涉及语言和文化的很多方面。例如,词组“eat one’s words”,有人翻译成“食言”,因为“eat”的主要词义是“吃”,但“eat”在英语中的意义很多,“吃”只是其中一个。如果我们只考虑词义不理解其他意义,就不能准确理解整个词组的含义。该词组的正确翻译应是:收回前言,认错道歉。但英语中也有些词与汉语在文化内涵上是相同的,例如,“He is as sly as a fox(他狡猾得像一只狐狸)”。句中的“fox”一词在英汉两种文化都可以用来比喻狡猾的人。

8.雅文化 俗文化 根文化(五) 篇八

国奴制下中国的古代社会分裂成二元社会,一个是有知识有文化的社会,主要是由士与官吏组成(此外也包括医生、艺人、出家人这些自由职业者)。另一个是无知识无文化的农民、手工业者、商贩为主体的草根大众。

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科学技术的代表和先进文化的代表,是士与官吏中的一部分人。国人津津乐道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优秀文化”大都是他们搞出来的。

发明造纸技术的蔡伦是东汉朝的宦官;发明地动仪的张衡是东汉朝的太史令;写《伤寒论》的医圣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长沙太守;创立绘制地图理论(制图六体)的裴秀是西晋初年的司空官:算出圆周率的祖冲之是南北朝时南齐朝廷华林学省里的官员;《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都是北魏朝的官员;大书法家王羲之当过东晋朝的太守和右将军;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任过兵部尚书;《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是北宋宫廷画院的画官;《耕织图》的作者楼寿是南宋的县令;编《授时历》的郭守敬是元朝的高级官员;航海家郑和是明朝的宦官;作《本草纲目》的李时珍是明朝太医院的医官……;历朝历代几乎所有的水利专家都是朝廷命官。

以上这些在科学技术文化方面有成就的官吏,在庞大的官僚队伍中只占极少数,绝大多数官吏碌碌无为或以权谋私。皇权专制建立的国奴制极大地扼杀了人的主动性与创造精神,鼠文化异化了人健康心智的发展方向,而向着鸡鸣狗盗、尔虞我诈、蝇营狗苟、为稻梁谋和以权谋私的污途发展。所以历朝历代的亿万富豪,除皇族以外,基本上是朝廷大官或者是与皇亲、权臣联手的官商。

中国专制制度的祖传秘方

社会制度是政治经济综合体,本身又含有文化支撑。任何经济制度必须有政治保障,比如产权(物权)、管理、分配、人身权利、劳动条件等必须有政治一法律的支撑。政治也要有经济支撑,但对经济的依赖小。因此综合体(社会制度)中政治比经济更具决定作用。

政治(暴力、权力、权威、统治)在中国决定经济,因为得到鼠文化支撑。中国没有全民性信仰,但有全民性崇拜。鼠文化使中国人最崇拜权。崇拜的本质是既景仰又畏惧,于是形成权奴心态,具体表现为不问青红皂白地对权的顺从、依赖、巴结、攀附、助长和强化。权奴心态促成了大权归一,先造成公权(政权)私有(家天下),进一步又造成权者运用私有政权使社会物权和人权国有,使中国成为皇权专制大一统国家。皇家成了国家,皇权成了国权,人们从总体上讲是国奴,具体分层、分部、分区、人对人看又是权奴。

中国人不分“国”和“公”,汉语中两词经常通用,(“公”还有别的涵义,这里不详述)为公就是为国,公共利益就是国家利益,公有就是国有。财产公(国)有了,掌控公(国)有财产的权力却没公有,应是公权的却是私权。“家天下”、“打江山坐天下”就是公权私有。

夺取最高控制权、支配权,即政权一造成或维持无物权、无人权状态或模糊物权、人权状态,或者把物权、人权“公(国)有”→然后变公(国)权印政权为私权,就能得到一切。这就是“有了权就有了一切”的奥秘,这就是中国几千年香火不断的专制制度的祖传秘方。

政治——鼠文化支撑的最高级剥削形式

中国传统社会是权力主导社会。纵观中国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围繞权力斗争的历史,无论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甚至家庭生活都是如此。在政治层面上,宫廷斗争,皇位交替,官场倾轧,农民暴动,改朝换代等等;在家庭层面上。二十年媳妇熬成婆,是指媳妇终于掌握了家庭的管理权。

鼠文化下权与势,权与贵是一体相连的。有大权力和接近大权力的人叫做达官贵人。因此是以贵贱划分人,不是以贫富划分人。远离权力,与“贵”不沾边的“富”是不牢靠的。“宰相家人七品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贵贱是根本标准,它决定了贫富与雅俗。有了“贵”另外两个也有了。

民谣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上人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富人,而是有权有势的权贵之人。何谓“苦中苦”?不是指底层社会的吃糠咽菜,这是几千年来底层社会生活的常态。苦中之苦是指忍人所不能忍,如韩信的“胯下之辱”;如读书人的十年寒窗;如牺牲与抛弃一般人的享受与生活乐趣,做常人所不能为、不敢为及不齿之事,诸如此类。

读书人熟知的一句话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其实这些东西书中并没有。学而优则仕,通过读书当上了官,手里有了权,或者是成为权者的重要工具(如谋臣、幕僚、秘书,也都有权)就都有了。

在中国,“赢者通吃”在权力方面是,“一把手”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可以委任、贬黜包括二把手在内的任何人,并对他们有生杀予夺之权;除此以外,权力还能延伸到所有方面:有了权当然贵,同时也富,也雅,还显,还荣,还有名,“纷华”。“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得了富贵不还乡,正如穿锦夜间行”。马斯洛的五个层次都能满足。舒适、牛逼(炫耀)、刺激也均能实现。

政治剥削或剥夺,比经济剥削效率高,范围广,规模大,种类多,有税、贡、赋、助(役)等多种形式,可征到各种钱财物品、民夫美女、奇珍异宝,剥削到的财物和服务数量大且车富多彩,是一种最高级的剥削剥夺形式。中国人经比较、反复,最终(自秦以后)采取了此种形式。这比拥有几个庄园、几个手工作坊、工厂或者经商做生意利大多了。(战国末吕不韦和他父亲讨论过这事;刘邦当了皇帝后,当着众大臣的面也和他爹说过这事。)

中国人走上这一步是因鼠文化中无“法至上”观念。无“个人权利”观念,无“产权”观念。因为鼠是弱势群体,不愿意也不能负责。弱势群体崇拜、依赖强权、暴力。这种文化支撑强权大于法,否定每个个人的权、责、利;不支撵法大于权,也不愿意为法大于权去承担个人责任。于是,不是经济集团而是暴力集团决定社会制度(政治经济制度综合体),采取更高级的剥削方式:国税是一道大菜,徭役、劳役又是一道大菜;贡赋、“特供”是一道大菜;还有日常红包、送礼、“潜规则”又是一道大菜;挂名、兼职、内部福利等等荣誉和灰色收入也不是小菜。

没了皇帝,贪腐更甚

属西方文明范畴的辛亥革命打倒了皇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官僚集团失去了制约,转手接管了原属于皇权的大部分权力。在鼠文化作用下,原来的“朕即国家”,转变为“官僚即国家”或“军阀即国家”、“党即国家”(党国)。

虽立有宪法,有议会、法院,选举中央、地方行政长官;民有经济、政治组织、社会团体、文化教育、舆论出版均有发展,但不被在血液中溶化了鼠文化的大多数民众认同,只被少数精英认同。鼠文化认同暴力、阴谋、小动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专制,不认同公平规则。在鼠文化影响制约下,无论是北洋军阀政府,或是南京国民政府,还是各种粉墨登场的汉奸政府等,无论它们标榜什么,鼓吹什么,号称代表什么,均使吏治走向腐败,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更为黑暗,这又导致鼠文化进一步泛滥成灾。

在帝制时代,江山是皇帝“家天下”的,有些皇帝考虑问题还能从长治久安出发,从子孙万世继承出发,还有长远眼光与打算。没有了帝制,官僚们成了脱缰的野马,在鼠文化的支撑下,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官吏成为社会的真正主人。其所作所为犹如大大小小的“土皇帝”,一方面欲壑难填横征暴敛、索贿受贿、官商勾结;另一方面是做事情的短期行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考虑长远,“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所谓“维护稳定”,主要作用是只许人民“老老实实”,不许人民“乱说乱动”,以保障官僚集团及其裙带势力一天天暴富起来。民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力量在鼠文化环境中,在鼠文化左右下,要么是投靠、贿买、攀附权力,要么是艰难挣扎以求存活,要么是成为流氓,为“吃喝嫖赌抽养”,去“坑蒙拐骗偷抢”,或者二者三者并举。

9.企业文化与老板文化 篇九

题目:企业文化与老板文化的关系探讨 要求:

1、认真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与推荐的参考书籍、杂志、网络上的有关内容。

2、根据课堂讲授与其他资料的内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

3、结合企业文化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容和你了解的其他企业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关情况,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有理有据的论证。

4、结构要清晰,有一定的逻辑性。

5、借鉴的材料一定要为自己的观点服务。注意用借鉴的材料来进行分析,论证自己的观点。

6、用的观点与材料一定要注明出处。并注意与自己的观点的联系。对直接引文,加脚注;对非直接引文,以请用参考资料的形式注明。

7、正文前应列出。提纲(题目、标题、主要论点、主要论据)。至少应覆盖三层标题,对对策建议、解决办法等还应在相应标题下列出。

8、正文的字数不少于3000。

企业文化与老板文化的关系探讨

【标题】

企业文化与老板文化的关系探讨 【主要论点】

企业文化不等同于老板文化 【主要论据】

1.企业文化发源于老板文化

2.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老板文化有待于发展成为成熟的企业文化 3.在企业成熟期,企业文化将取代老板文化,成为企业的灵魂

【正文】

企业的成长过程是许多对立事物不断较量的历史,例如独裁与分权、保守与冒进、一元与多元。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的发展就是一部斗争史。企业文化的形成也是企业内部相关各种力量不断斗争的结果,其中老板文化曾经是企业文化最亲密战友,而后又变成最顽固的敌人。

所谓企业文化,是存在于每一个企业之中,企业共同遵照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所谓老板文化,是企业创造者个人经营企业的文化理念、经营思路、价值观念和领导风格。

企业文化存在于每一个企业之中,它是企业共同遵守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老板文化是企业原创者个人经营企业的文化理念、经营思路、价值观念和领导风格。现代企业的企业文化形成与企业原创者的文化理念是紧密相连的。

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了吗?我认为不是。

一、企业文化与老板文化的差异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企业的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包括企业的信仰、观念、态度、工作方式、工作氛围和工作行为等。企业文化的形成有赖于社会整体文化的特质和要求,也体现了民族文化的某些基本因素。而突出管理思想则是企业文化区别于一般“文化现象”的本质特性。老板文化则是一种独特的企业文化现象,是企业管理者的人格、创新精神、事业心、责任感及其所信奉的管理观念和方式、管理规律、管理规范等的综合体,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和决定性力量。由上述定义可见,研究企业文化,必须重视老板文化。老板文化是影响企业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企业文化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体系,其中老板的创新精神和非凡才能是推动企业文化发展的核心力量。

二、企业文化与老板文化的关系

1、老板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有人问张瑞敏,在海尔文化的形成和建设中他担当了什么角色?张瑞敏回答说他担当了两个角色:一个是设计师,一个是牧师。也就是说,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企业家要设计企业文化的主导思想和建设方案;当然,还要对所提倡的文化精神进行大力的宣传、鼓动和灌输。张瑞敏喜欢研究毛泽东,钻研老子、孔子和孙子,同时善于借鉴西方优秀企业家的管理智慧,在不断的学习与感悟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文化。譬如他的“激活休克鱼”思想、“赛马不相马”思想、“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思想等,都独具一格。正是张瑞敏在海尔发展过程运筹帷幄的思想谋略,指引着海尔健康强劲的发展。

1.企业文化发源于老板文化

当今中国小企业的原创者(老板),大多白手起家,运用个人的经营理念和人格魅力,敏锐地抓住了市场的机遇,创立了企业。他们创造一个企业的过程就如同一位母亲孕育抚养一个生命,从无到有、从幼小到壮大。他们对自己的企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们的人生思想、经营理念、文化价值观与他们的企业溶为一体,渗透到了企业的方方面面。在这一阶段,老板文化就是企业文化的全部。但是,这一阶段的企业文化是不健全不完备的。对于“企业是什么?企业要做什么?企业要成为什么?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什么?”这些问题,老板文化并不能完全解释和回答。企业内部也没有建立一套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企业缺乏长期战略计划和品牌,而老板文化成为支撑整个企业运作的灵魂。

例如,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先生是佛教信徒,在松下公司创办之初,整个公司的企业文化洋溢着浓厚的佛教文化。松下幸之助先生把佛教思想贯穿于他的企业经营之中,他认为:佛教可以拯救人类心灵,让人类有救世的大慈大悲之心。消除贫困就是人类的事业,而生产就是企业的使命。此时松下公司的企业文化就是松下幸之助先生的佛教文化。松下公司的管理层用佛的诚心来领导、指引员工;每年的新年在佛堂里祈祷企业这一年的五谷丰登、祈祷佛祖保佑企业、员工一切顺利,这种修佛的思想被应用到企业日常管理的各个角落。而松下公司的员工也用佛教的忠诚来对待企业,心甘情愿地拼命工作,创造了松下公司的奇迹。

2.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老板文化有待于发展成为成熟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在企业创业初期,企业原创者(老板)的经营思想、文化理念、经营思路、价值观念和领导风格,以及随后建立起来的有关制度和工作程序,提供了这个企业获得成功所必不可少的行为方式。但是,这种老板文化是以企业创业的条件为基础的,随着企业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老板文化必然会与形势的需要不相适应,如果继续用老板文化来规范和指导企业,必将导致企业的停滞不前甚至衰亡。因此,在企业发展壮大阶段,需要企业扬弃旧的老板文化,重塑健康完备的企业文化。

同样以松下公司为例,松下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发现单纯的佛教精神无法管理一个规模巨大的现代企业,松下幸之助先生果断地扬弃了旧的老板文化,把不和适宜的地方剔除,重新增加了新的内涵,使松下公司的老板文化发展成为成熟完整的企业文化。

松下幸之助先生强化了企业命运共同体建设,让公司所有的人员朗诵本公司的“纲领、信条、七大精神”,并在一起唱公司歌曲。同时,把培养人才作为重点,强调将普通人培训为有才能的人,松下幸之助有一段精彩的话:“松下电器公司是制造人才的地方,兼而制造电器产品。”他还注重不断丰富企业口号的内容,使员工新鲜感,这样更易于自觉接受。每年年终时,松下公司自上而下动员员工提出下一年的行动口号,然后汇集起来,由公司宣传部口号委员会挑选、审查,最后报总经理批准、公布。公司有总口号,各事业部、分厂有各自独特的口号。一旦口号提出,全公司都在这一口号下行动,使得全体员工形成了一致的奋斗目标、行为方式和道德观。

3.在企业成熟期,企业文化将取代老板文化,成为企业的灵魂

在企业创立初期,老板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全部;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老板文化与企业文化共存,老板文化通过扬弃有待于发展成为企业文化;在企业的成熟期,一个成熟的企业文化吸收了老板文化中所有的积极因素,抛弃了老板文化中消极落后的成份,此时的老板文化已经不复存在,企业文化成为了企业内部唯一的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20世纪30年代,成熟的松下文化基本建立起来了,松下幸之助先生的文化理念渗透到松下的企业文化之中,其积极成分构成了松下文化的骨架,同时又有许多新的理念融入其中,共同构筑了松下文化的精髓——顺应同化、团结合作、追求进步、促进社会大众福利。此时松下公司的老板文化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成熟完善的松下企业文化。

可见,企业家总是处于企业核心的地位,这决定了其个人意志、精神、道德、风格等文化因素在企业中备受瞩目,更易于得到员工的广泛认同和传播,并形成自觉追随,以至于企业的最高目标和宗旨、企业价值观、企业的作风和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都深深地打上了企业家的个人烙印。

10.文化礼堂文化长廊资料 篇十

一、村史村情

1、展示介绍村庄历史沿革、姓氏迁徙、文化遗产、物产特产。

2、展示村庄健康向上的历史传说、先贤故事和红色传统。

3、展示不同历史时期村庄的变化和重大活动等。

二、乡风民俗

1、展示村庄各姓氏先祖先贤画像,积极健康的家训、族训、家谱、族谱、村规民约,以及与村庄有关的诗文、楹联、对联、匾额等。

2、展示村庄在饮食、服饰、手工艺、民风民俗活动等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崇德尚贤

1、展示建国以来历任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照片和主要功绩。

2、展示村中历届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事迹照片。

3、设立“道德榜”、“能人榜”、“寿星榜”等,展示并及时更新村里当代优秀学子和专家学者的照片、证书。

4、展示本村各方面成功人士的事迹照片。

5、展示文明户、各类道德模范和长寿村民等事迹照片。

四、美好家园

1、展示美丽乡村风貌照片、村庄发展愿景规划。

11.文化?商业文化? 篇十一

不仅钟表业如此,汽车、奢侈品等行业里人们通常碰到的所谓“文化”,绝大多数应该归于商业文化范畴。

平生最爱车与表,每次有幸参观海外的大型车展表展,或者参观各家专业的博物馆,只要是有可能一定会在其附设小卖部里看一眼,目的是顺手买几本关于专业与历史的书籍带回家。有趣的是,虽然欧美的研究者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做了许多的研究,有不少关于早期汽车与钟表的技术与背景的探讨,但毕竟属于一个偏门,很少人会专门以汽车或者钟表文化专家自称。然而渐渐地在中国却出现了汽车文化专家了,如今甚至有了钟表文化专家,感觉多少有点怪异。从个人经验的角度上看,无论汽车与钟表都是一种起源于西方的物质文明,在没有弄清楚其诸多重要的细节之前,即便进行一些文化的研究也只是十分粗浅的研究。这就好比是虽然出于对法国文化的热爱、或者出于对德国哲学的钦佩而立志进行比较深入的探究,但普通中国人还是难以通过翻译的文献甚至是粗通的英语而成为专家教授,充其量也只能够成为一个让人感到学识渊博的爱好者罢了。

说起欧美学界对于钟表文化的研究成果,主要还是围绕着技术的演变与公司的发展以及从国际经济贸易历史的研究。可惜这些专著往往没有中文版,甚至没有英文版,而是以法语或德语出版的。不过,近年来拜中国经济越来越热之赐,一系列关于产品的专著集中出版,其内容从品牌历史、到值得收藏的珍品(主要是钟表)无所不包,虽然一些著作是在公司方面的支持下出版的,带有一些或浓或淡的商业气息,但类似的书不少都是以英语的形式出版的,于是让不少接触到此的中国爱好者也觉得能够迅速地入门。但入门是一回事,真正的研究特别是从具体的物质与技术推演到文化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在不能够直接寻找与阅读那些法语、德语甚至拉丁语的相关历史文献的条件下,更加无从谈论文化研究这样高深的课题。

其实,发轫于汽车,逐渐波及到钟表及其它的奢侈品,还有一种或者侧重经济、或者侧重社会的研究方法。曾经分别与不少来自欧美的专业汽车或钟表作家以及业内人士聊到中国应该如何从自己的角度来做一些研究的问题,当听到有不少人建议中国不应该过于拘泥具体产品时,特别认真地与之做过交流——其实,在不少欧美业内人士看来,对于具体的产品孜孜以求是典型的日本式研究风格,日本人已经将这种风格发展到了极致,甚至连对于产品本来就了解得比任何人都多的欧美专家也为日本人对于产品细节的详尽求知欲所惊叹。也正是出于这样的理由,他们认为继日本之后开始经济腾飞进而同样关注汽车、钟表以及其它奢侈品的中国人其实已经无法通过学习日本人来超越其对于产品的认识。有人甚至十分具体地指出,越来越多的初入门者与普通爱好者可以通过购买专业书籍或者更简单地上网搜寻与发问,获得关于某种产品的诸多细节,相对于业内最专业的专家也往往只有一点点的差距。而这一点点的差距却决定了某些人是超级爱好者,而另一些人是真正的专家——对于中国同好的建议正是基于这一事实,将具体的产品与技术的演进与社会历史的发展联系起来,可以利用欧洲与日本方面现有的成果,更加深入地理解汽车业与钟表业乃至整个奢侈品的真谛。

从我个人的理解来说,这些海外同好其实是想说,与其背熟一大堆产品技术术语或者产品系列编号,不如认真探究一下发展的大势——如上世纪70年代以后,豪华车是如何从后驱形式改为前驱形式的,而欧洲的一些豪华品牌为何至今坚守后驱。如今兴起的四驱热潮是在电子技术高度发展的背景之下的,但传统的机械式四驱在极端情况下更能够发挥全部的动力。或者从制表业传统的复合金属螺丝摆轮发展到单金属的光摆之间技术的巨大进步,而如今螺丝摆轮的复兴似乎更加关乎审美而非技术。另外,记时表从最早的柱轮发展到凸轮,其实在可靠性与经济性方面都是突破性的成就,而如今柱轮结构记时的卷土重来则与现代精密加工技术以及数控机床的普及有关。只有明白了类似这些的道理,才不会被商家或者炒家各种夸张的故事所迷惑,更容易从本质上把握汽车与钟表发展的脉络。这也就是不少海外专家建议中国的研究者应该去做的工作。尽管这些论点或许对于欧美那些身在其中的汽车人与钟表人来说是不言自明的共识,但对于普通表迷来说还是要花些精力探究一番的。

然而,以上这些算是真正的文化研究吗,从宽泛的角度上说或许应该是,但严格来说则还是在物质演变的范畴内,想要进一步上升到文化,需要在个人理论素养以及对于资料的全面掌握方面有更进一步的积累。弄清什么是更加纯正的文化,什么是公司引导下的商业文化其实有利于让真正研究者做一些深入的研究,这其实也可以为商业文化推广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让未来的文化研究与商业文化发展在更高的水准上展开。必须指出的还有一点,有关文化与商业文化的探讨不仅局限于汽车与钟表,而且与其它奢侈品行业都有密切的关系。

【马家窑文化】推荐阅读:

马家湖中学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宣传标语07-26

上一篇:日语句子唯美下一篇:人民主体地位行政法研究论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