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计划

2024-09-26

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计划(16篇)

1.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计划 篇一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对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我校今后工作面临着新的课题。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我校2008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具体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为保障,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为目标,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精神,不断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努力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总体目标

指导教师树立自我保健意识与学会调适良好的心态,并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关注教师的心灵世界,注重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积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能力,关心爱护学生,培养他们活泼、合群、乐学、自主的健康人格。

三、工作要求

(一)以人为本、关注差异,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和学生的人格健全。

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以及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化,无疑给教师的心理和行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如何帮助教师应对社会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新挑战,排除消极心理,优化心理状态,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已经成为学校必须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各校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健康常识,指导教师树立自我保健意识与学会调适良好的心态,并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关注教师的心灵世界,注重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积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努力为教师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提供支持性的心理环境。同时,要进一步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和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突破口,着眼于每个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心理潜能的开发,不断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立足实际、创造条件,努力开展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我们应充分认识开展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立足学校实际,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发挥学校优势,争取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全方位、分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求在范围上有所拓展、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努力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效性。如举办专题心理辅导讲座、设计主题教育、优化班级心理环境、活动课,并利用学科教学、班队会、家长会等途径对学生及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与宣传。

(三)加强学习、借鉴经验,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工作。

我们应积极参加上级组织开展的专题师资培训、活动课观摩、案例论文评选、经验交流等活动,不断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各校也应围绕新课程改革这个中心,以新课程环境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为主要内容,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加大实验与研究的力度,积极探索切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努力构建良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如心理咨询、开展个案追踪研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创造条件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校本课程,进一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范文网【】

2.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计划 篇二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指辅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依据团体动力学原理,通过一系列专门设计的活动或课程,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有效适应社会和健全人格发展的一种辅导形式。心理辅导活动课以班级为单位,是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心理辅导活动课有其特有的内在规律,重在促进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达到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促进学生发展。目前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广大中小学远没达到普及的程度,相关工作做得还不够规范,对课程的评价也存在误区,这都制约着处于起步阶段的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正常发展。现行的评价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沿袭其他学科的评价模式,按照评价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的方法照搬到心理课堂上。其他学科的评价侧重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此套用到重在感悟的心理健康活动课上有失妥当。

第二,追求评价的专业化、精细化。有的专家、学者计算出每一个评价指标的权重,追求评价的系统、严谨,但显得内容庞大,过于精细,给一线教师的操作带来不便。

在学校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往往是活动结束后听课教师就要对教学做出评价,这时就需要一个既能反映心理健康活动课基本规律,又能易于操作的即时性评价工具。

本研究从三个方面对评价标准进行了概括:活动设计具体,具有针对性;活动实施多样,具有体验性;活动效果明显,具有实效性。以期对广大一线心理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带来启发,满足实际的需要。

一、活动设计具体,具有针对性

1. 目标面向全体,便于实施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目标是为了解决大多数学生共性的心理问题,具有普适性,每个人都能有所感悟,以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为首要目标。选题能够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一个小切口导入,后面挖掘得深。例如,在讲授“情绪的觉察与表达”一课时,活动目标立足于解决学生都会遇到的情绪困扰,学会情绪的表达,目标的设立避免出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这样空泛的字眼,越具体越容易操作实施。在导入部分并不直接呈现关于情绪的心理学知识后,再是让学生做个小实验:看一看在1分钟内谁呼吸的次数最多?然后展示人在喜怒哀惧等不同情绪体验下呼吸次数的不同,帮助学生切身感受情绪与自己的息息相关,后续活动环节因此自然展开。

2. 内容亲近学生,贴近生活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内容应该充满趣味,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让他们对活动内容有话可说,积极配合参与活动,从而引发内心的感悟。例如,在对某班级学生一次关于记忆的兴趣和水平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都羡慕过目不忘的本领,但是没有找到系统的记忆方法,容易遗忘。于是笔者设计了“过目不忘,你也可以”一课,在内容安排上不能像对待成人那样直接告诉学生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然后讲授记忆有哪些方法,这样会使中小学生感到遥不可及,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距离。于是活动内容以小游戏开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揉皱的纸抹平,启发学生思考:只用一次就能把纸抹平么?从而引出重复的意义,自然过渡到要想长久记住知识,重复是避免遗忘的有效方法。在介绍记忆方法中,先呈现20种物品的图片,然后让学生比一比看谁记得准、记得全,并把自己的记忆方法说出来与全班分享,教师再对学生的记忆方法加以概括总结,并作适当补充,这样就比直接告诉学生记忆方法巧妙许多。

二、活动实施多样,具有体验性

1. 过程环环相扣,紧扣主题

活动过程可以是丰富多样的,但必须紧紧围绕主题,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且活动只能围绕一个主题,主题过多不利于学生接纳。例如,在讲授“积极举手我能行”一课时,其间设置了三个小游戏,第一是观察图片,找出不同后举手告诉教师;第二是请6位学生一字排开,教师发给每人一张卡片,学生按顺序快速读出卡片上的词语,读完后教师向全体学生提问:请问第二个同学读的是什么词语;第三个是脑筋急转弯,看谁能最先回答出问题。三个小游戏看似南辕北辙,毫无关联,其实贯穿着一个主线:从“眼”“耳”“脑”训练学生积极举手的“法宝”,上课做到认真听讲,勤于思考,才能更加自信的把手举起来。活动过程就如同珍珠般贯穿在一根主线上,环环相扣。

2. 方法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一般活动过程通过故事、歌曲作为导入,活动工作阶段通过案例视频播放、游戏、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展开,最后教师加以总结。方法强调活泼多样,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充满趣味性。在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可以综合使用多样方法,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学生积极参与,真诚交流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能够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真诚交流,吐露自己的心声,进行经验分享,能够积极参与到活动练习中来。例如,在讲授“放飞生命愿望”一课时,教师先说出自己的愿望,然后对学生进行纸笔练习,在生命的五个阶段里(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分别写出自己的一个愿望,并把愿望与他人分享,这就给学生提供了适宜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愿意与他人分享。

4. 教师善于应变,提供引导

面对不同的教学情境,心理教师能够充满教育机智,做到遇到突发情况能够灵活应变,尊重每一位学生,引导他们健康发展。例如,在一次小组合作中,两位同学因意见不一而争吵起来,心理教师此时不应该简单批评教育学生应该怎么做,而是启发学生:你们两个都是想着要把问题解决好而吵了起来,是么?那么吵了之后心情如何,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教师适时引导,点明吵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而向全班学生提问: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办?让学生自己去讨论,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活动效果明显,具有实效性

1. 氛围温暖融洽,全面开花

好的心理活动课能够做到“点”“线”“面”全面开花,整个班级氛围融洽,每位学生都能表达自己心声。学生在活动中的投入状况是对心理健康活动课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点”指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活动中,并能和他人分享。“线”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学生之间在小组内首先展开讨论,遇到疑问再向教师询问。“面”指对全班学生整体情况的把握能力。在小组讨论后,可以请每组代表发言,教师借以掌握学生内心的感受,适时加以指导。

2. 学生获得成长,自我接纳

大部分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活动课的基本观点,更加自我接纳,理解他人,活动目标切实达成。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间说出或写下的感悟、心得体会来加以判断。还可以让学生填写反馈表,或是进行专门的心理量表测试,比较活动课开始前的测量和活动课开始后的测量之间的差异程度,掌握学生心理的变化程度。

3. 教师获得发展,水平提升

教师反思自身,教学相长,自己的专业心理辅导技术也得到加强,与学生的关系更加亲近,对学生越来越了解,自己的专业素养有了质的提升。

3.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计划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活动课是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小学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一种有益的补充。在实践中,我们对“如何有效地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这类问题,常常因为面对的学生过多、学生兴趣不浓,感到力不从心。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全面、深入渗透,教育进入信息化时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同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也指出要“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各个学科致力于信息技术与本学科课程整合的今天,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有意识地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与探索。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中,听了许多专家的讲座,大力提倡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本文将以课例《换把椅子坐一坐》《认识我自己》反思我校信息技术与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堂的有效融合。

一、信息技术贯穿于心理健康活动课堂各个阶段

1.团体热身阶段

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前导入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这节课的效果。导入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例如情景、故事、游戏、类比、启发、音像、图示导入等。

如,《换把椅子坐一坐》一课的导入,“比比哪个苹果好”,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带着好奇心进入后面的环节,现实课堂中,我左右手各拿一个苹果,让学生进行观察后请个别同学上台来观察,从而得出到底哪个苹果好。这样的演示后排的学生无法看清到底两个苹果有什么不同。而在微课制作过程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翻转技巧,将苹果图片展示在PPT中,这样学生就可以很直观地进行观察了。“撕纸游戏”,通过教师说,学生做来完成任务,最后可能会有不同的形状出现,为了更好地分享和对比,就可以把可能出现的形状拍成图片,在PPT中展示,学生对比。这样良好的导入融洽了师生关系,营造出和谐气氛,激发了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引发学生表现欲,让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2.团体转换阶段

为了更好地创设课堂情境,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存贮记忆、高速运转、逻辑判断、自动运行的功能和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技术集中于课堂,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在《换把椅子坐一坐》这节课中,“我是森林冒险家”是需要学生先进行自我选择,后小组讨论,为了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不仅制作相关森林场景的图片,我还选择了一首符合意境的音乐,让学生有情真意切的体验,进而做出选择,并且思考理由。再比如,在《认识我自己》这节心理活动课上,我让学生在纸上画出“自画像”。在学生作画的时间内,我播放一首好听的轻音乐,使得学生变得更加冷静和理性,能够更好地对自己进行详细具体的描绘,对自己的内心进行更好的反思,从而促进了后面分享环节的热烈展开。

3.团体工作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们可以提供讨论案例和材料,丰富活动课内容,节约课堂宝贵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在活动的过程中和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将活动过程中的真实体悟与现实中的自我进行对照。

在心理活动课《换把椅子坐一坐》中,为了引导学生体验如何从模拟情境到现实生活中进行换位思考,在上课的时候,我为学生播放了一段真实生活情境的录像:小东和小西在楼梯口相撞后两种不同的表现。看了录像后,学生都尝试着运用课堂所学进行分析,这样既增加了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也让学生在视觉上有了直观感受。这种巧妙地运用录像回放的手法,教育效果是其他方法很难达到的。之后引导学生进入实际演练阶段,我事先利用翻转课堂思维导图模式收集了学生中存在的烦恼,制作成“烦恼树”,“树上”长满了小小的“烦恼果”,对果子进行编号,让小组选择号码,利用触发器,点到小果子,小果子就变大,这样就可以很直观看到果子上的烦恼是什么,而不会因为有些学生距离较远而看不清。再次点击大果子时,就在相应号码的小果子上显示出来。这种触发器技术的运用,直接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而且抽号码后知道题目的形式,有种神秘感,学生有兴趣参与其中,这是简单的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4.团体结束阶段

活动课结束时,提出思考问题,课后延伸环节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时间很短,但是不可缺少,否则这节课就不完整。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而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无法在课堂上完成的,必须把课堂上的活动、感悟以及新的认知和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通过不断练习,才能形成心理素质。在这里,提出让学生尝试完成的活动作业,通过PPT展示的样例和要求,便于学生模仿,让学生有清晰、明确的理解,知道如何做。在《认识我自己》一课的结束部分,我通过视频播放心理健康手语舞《我真的很不错》,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结束本课,帮助学生用积极的心态看待自己、认识自己。活动中,教师要先示范,学生起立,精神饱满地用自信的声音喊出来,并做动作,一遍比一遍更有力量和速度,进而引发学生共鸣。

二、信息技术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效果的反思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形象思维占优势。多媒体课件中集光、形、色于一体,能使抽象化为形象,静态变为动态,使“黑白”世界变得有声有色、直观形象、新颖生动。因此,如果能将以往枯燥乏味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转换成多媒体课件,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1.分清主次合理运用

信息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提升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多媒体技术应该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师要在认真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哪些环节需要多媒体技术,展示什么内容,如何进行展示。处理好多媒体使用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这种交流是双向互动的,而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人”与“机”的交流是单向的,且缺乏能动的情感交流,这就决定了在一堂课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应该是课堂构成的主要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核心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活动—体验—分享—交流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而多媒体的使用只是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人机交流不能取代人与人的交流,也就是说不能让多媒体主宰课堂。

2.有机结合促进成效

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时应该注意: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课件,力求画面简洁、主题鲜明,动态影像与音效适量,防止学生出现视觉疲劳与注意力分散。上课时准确把握好时间安排,给学生留出思考和记录的时间。尽可能把教学环节明确标注在课件上,比如,快乐热身、共同探讨、引发问题、观点汇集、尝试实践、总结思考等,这样使活动课教学环节更加清晰,活动氛围与层次更明显。

在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一名高素质的教师不仅应该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教学技能和方法,还必须会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教师必备的一种素养,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的设计、制作与使用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越来越好,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活动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婷婷.浅谈微课程在小学心理活动课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23).

[2]邓公明.巧用信息技术,演绎精彩心理课堂[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6).

4.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篇四

咨询途径:

(1)学生自愿前往咨询

(2)班主任老师推荐

(3)辅导老师访谈

2.开设“阳光信箱”,对个别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3. 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知识讲座。

4.在家教指导活动中,举行专题讲座,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千家万户,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亲子沟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5.积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各班班主任要利用午会、班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四、具体工作

结合我校实际,将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以课堂为主渠道,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

2)每个班级每月开展一节心理健康课(或活动)。班主任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心理健康课本(地方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4)办好“阳光信箱”, 以便个别学生羞于启齿,可以利用写信的方式进行咨询。

5)以“点”带“面”,利用学校广播站、黑板报为宣传阵地,对个别案例进行解析,对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进行解答,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随时保持正常的心态。

6)加强家校联系,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5.小学心理健康周活动总结 篇五

结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计划,我校扎实开展以“心理健康”为中心的系列活动。通过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师生心理素质,营造了良好的关爱心理健康的氛围,增强了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以良好的积极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之中去。本次教育周活动起到了宣传和普及心理知识的作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现对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的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做好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

学校高度重视本次教育周活动的开展,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给领导小组。

二、开展多种活动,分享找回自信的快乐

(一)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

快乐和烦恼常伴随着每一个人,如果总是想着烦心的事,就会改变自身的心境。久而久之,将导致消极的人生态度,不利于学习和生活。各班级举行了“放飞心灵快乐相随”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旨在指导学生如何面对烦恼,找到调整情绪的妙方,学会笑对人生,给自己信心。让学生学会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烦恼时能够自我调节、自我疏导,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

(二)心理健康心愿卡

开展了“我的小小心愿”,把自己的心愿填写在“心愿卡”上,并张贴在心愿墙上,活动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活跃了学生的身心。

(三)享用“心理快餐”

伴随着一首快节奏的歌曲一起来享用美味的心理佳肴,释放自己的身心,体验快乐。

(四)影视欣赏活动

在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了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获得丰富内心感受与体验的影视片组织学生观看,让学生理解影片的思想内涵,达到心理上的满足、情感上的升华,获得真、善、美的艺术熏陶。通过欣赏充分地感受并力图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力求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悟到的写下来。

(五)个别咨询与辅导

6.小学心理健康工作计划 篇六

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由德育部门负责,进一步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做到有分管领导,有兼职辅导老师,更有班主任乃至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继续坚持心理健康领导小组例会制度,每学期不少于2次,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切实的指导、协调、检查和评估,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二)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要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普及心理健康常识,了解心理异常现象,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和感受,并初步掌握一些心理保健常识和心理调节技巧等。根据学生各个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小学低、中、高年级段应各有不同,我校将结合学生实际确立好以下教育重点:

1、学习心理。包括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思维训练、潜能开发、心理调适、对学习环境的适应等,使学生减轻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

2、建立对他人积极的情感反应,适应各种人际环境,教给学生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等。主要教给学生正确处理好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等。

3、自我调适。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帮助其树立信心,获得积极的自我认同感。要让他们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意志。

4、青春期心理。要让高年级学生了解青春期身心发展特征、卫生常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异性交往。

5、责任心体验活动。继续以我校心理教育的特色开展活动,以校本可称为载体,提升心理教育的育人目标。

(三)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

1、要做好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育人工作

(1)发挥兼职心理辅导教师的重要指导作用。目前我校已有1名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富有耐心、信心和恒心的班主任,人人对心理健康辅导充满责任感和责任意识,今后将更好地指导并服务于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将做好:

A、定时开放“阳光小屋”,进行个别辅导。学校投入一定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将学校的“阳光小屋”进行了重新布置和整理,添置了一些必要的、专用的心理咨询设施设备和活动器材,目前心语室已经符合各项要求,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好的服务。“阳光小屋”每周定期开放,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对有倾向性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及时的诊断、矫治。认真、细致地开展好学生的个别辅导工作,并建立学生的心理电子档案,积累有关资料,提高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

B、设置功能齐全的心理辅导形式,进行集体辅导。心理健康辅导老师每学期在不同年级段的学生中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辅导活动。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专题讲座以及“珍爱生命”的青春期教育等,心理辅导老师都能利用心理信箱、心理热线、心理辅导室,定期开展心理辅导,有完整的心理辅导记录。对广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分层次、有计划地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学生群体良好的心理素质。

(2)、加强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培训。

A、我们将聘请心理健康专家顾问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讲座,转变观念,进一步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有效地融入教育教学中。

B、在专家引领的同时,我们要督促全体教师在业余时间自学心理健康知识,通过阅读书刊、上网查询等途径丰富自身的理论水平,并在实践中积极积累经验,撰写个案、案例和论文。学校每学年将组织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案例剖析会、专题沙龙等,通过多样的培训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自我调节能力。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将要求每个教师都来关心心理辅导工作,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掌握心理学知识,运用心理学原理渗透于语、数、英以及其他各门学科的教学中,让心理教育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每月撰写一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学后记,并且在听课、评课的过程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点。

(4)在班级活动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A、上好心育晨会。本学年以将将心育晨会列入课表,由班主任老师负责,这为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场所,提供了途径。学校心理健康领导小组将深入课堂,全面听课,检查备课笔记,以确保教育的实效。

B、各班利用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知识讲座和问卷调查等宣传手段,指导学生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产生心理行为问题时如何寻求帮助等。本学期开始,少先队大队部每月将安排一次心理健康教育广播。

C、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教育班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

(5)、紧密结合学校课题,按计划搞好学期内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我们将结合我校《享受教育理念下的学生和谐发展的研究》这一课题,和其他学科一样,把每学期一次的心理健康教研活动安排到工作行程中去。通过活动,营造一种浓厚的研讨氛围,培养出一批有研究能力的专兼职辅导员队伍。

(四)要指导家庭做好心理健康的育人工作

家庭是学生心理最暴露的场所,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条件。学校将坚持家访制度,与家庭经常沟通,并给家长提供必要的帮助。

此外,我们将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各个年级会利用家长学校,针对本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7.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计划 篇七

小学数学课外活动是在课堂教学计划之外, 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 自由选择、自愿参加的一种活动.小学数学课外活动以学生发展为基点, 在活动中, 手脑并用, 获得直接的经验, 扩大视野, 增长才干, 培养其对数学的兴趣.它不像课堂教学受时空的制约, 活动时间、地点、规模都有一定的灵活性,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能力和状态选择相应的活动.小学数学课外活动往往以数学思维训练为核心, 有趣味, 寓教于乐, 寓学于玩.因而, 我们应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确定活动内容, 力求课题有趣、新颖、生动, 有吸引力, 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活动, 开阔思维, 寻找规律.比如:有的学生善于思考, 他们可以参加速算、巧算、一题多解的思维训练活动;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 他们可以参加配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的动手操作;有的学生向往游戏活动, 他们可以参加讲数学故事、猜数学谜语、数学门诊、智慧迷宫等寓数学知识于各种游戏中的数学游戏活动.在组织活动内容的安排上, 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交往, 增进学生间的友谊, 这为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直接兴趣、开发学生智力、培育积极的学习情感创设了有利条件, 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活动形式的实践性, 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小学数学课外活动以活动为形式, 活动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 也是区别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应具有这种理念:教学不仅仅是传授, 更是一种对话.通过对话, 使学生成为不只是“继承”文化、“复现”知识的人, 而是一位学会生活、学会生存技能、学习生命意义的人.数学课外活动让人人能参与: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陈述, 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并在活动中让学生有较多的自我表现、自我奋进、自我调整的机会, 从中一次次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在求成取胜的心理氛围中不断完善自我.小学数学课外活动尤其强调实践性, 力求使学生接触生活实际, 强调通过活动过程的实践, 使学生亲身体验活动的直接经验, 通过“剪一剪、拼一拼、估一估”等实践, 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灵活多样, 趣味引导, 操作获取, 新、奇、趣统一, 班、组、个体结合的课外活动, 能真正达到师生都是课程建构者的要求.例如, 我们在中年级开展“想一想、拼一拼”的数学课外活动, 每个人准备大小、颜色不同的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若干小画纸、大画纸和胶水, 教师首先进行情境导入, 激发学生拼图的欲望, 然后让学生拼图.拼图内容有低标准、有高要求, 拼图过程有独立、有合作.在质疑活动中, 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 又使学生增强了自我成功的信心.在拼图交流中学会发表意见, 学会克制自我, 注重倾听他人意见, 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 在互相交流的活动中克服心理缺陷, 懂得心理相容, 学会交往, 加快社会化进程, 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构建, 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活动方法的自主性, 利于磨炼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

数学学习是一项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总要遇到各种困难和疑问, 需要他们知难而进, 战胜困难, 以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在这一过程中, 要求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不少学生成为数学学困生, 大多是由于意志薄弱、畏难、怕苦、不能克服内外各种困难、干扰所致.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不能只靠说教, 应把学生放到活动中去锻炼.学生活动的每一个空间都是一个教育源.小学数学课外活动正是在对学生的思想动态、现实水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有针对、有层次地提出课题, 设计活动方案, 将思想教育、知识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的一个教育源.在这个教育源中,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 自己动脑、动手, 自己检查、总结, 突出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例如, 为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一题多解的练习活动中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 学生思考解题方法可以有多种, 鼓励思考方法越多越好在这样的活动中, 一方面注重了要求的层次性, 尽量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从“学乐”到“乐学”;另一方面, 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 磨炼学生的意志, 学会将困难与挫折看作是磨炼意志力的机遇, 能信心百倍地迎接并经受困难的考验, 对排除情绪干扰、保持心理平衡都有积极的作用.

四、活动评价的多元性, 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进取心理

新课程改革强调评价的多元化, 就是让每一名学生都自信起来, 以自信的姿态、健康的心理步入社会, 面对人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追求的不全是分数,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别人承认或内在的满足、成功的欢乐等积极情感的体验时, 往往会强化其兴趣的稳定性, 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 消除过度的焦虑, 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小学数学课外活动正是通过引导学生实验、观察、探索, 让他们在实践中自己发现规律, 享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小学数学课外活动的考核, 不同于课堂教学中那样严格的考试, 而是采用诸如娱乐竞赛、成果展览、经验交流、写小论文等形式, 交流活动成果, 注重参与过程和学生的潜力发展, 注重创新精神.同时, 学生在活动中取得的成果, 不是传统试卷上的一个分数, 而是能否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认可.注重发展性评价, 不仅仅看重表层的活动结果, 更关注对学生潜在的影响, 比如智力的开发、创新意识的增强、创造能力的提高、合作精神的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良好的学习心态、坚强的学习意志等.让学生在创造性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愉悦, 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做到将内心冲突升华为学习竞争, 善于知不足而知进取不懈, 做学习、生活的强者.

8.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计划 篇八

【关键词】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基本形式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心理健康教育新探索》(课题编号:13080062)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59-02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渠道,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手段和有效方法。

它是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基础,以助人为目标,关注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为主线而设计和组织实施的。其活动形式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认知式、情境式和行为训练式。

一、认知式

认知式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认知方式,通过学生的感知、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实现活动目标。大致有以下两种:

(一)故事联想式

引入故事。教师在活动开始或活动中,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提供学生阅读或倾听的故事。

联想活动。通过学生的观念联想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表达内心的感受和经验。

(二)讨论一澄清式

专题讨论。针对当前学生关心的敏感性问题、热点问题、困惑问题展开讨论。

辩论。就争论性问题进行分组辩论,提出正反两方面的不同意见。

配对讨论。就一个题目,先两个人讨论,提出一个意见,然后再与另两个人讨论的意见协商,形成4个人的共同意见。再与另4个人一起协调,获得8个人的结论。这种讨论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参与感会比较高,讨论的效果会比较好。

分组讨论。分组进行,每组6--8人,在小组中每个人发言一分钟,在发言之前要给出个人思考时间。

二、情境式

通过提供、创设一些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情境分为氛围式情境和情节式情境两种类型。

(一)氛围式

利用录像、录音、电影等多媒体手段,真实地再现某些生活场景,或感受场景之优美、或感受人物之心态起伏。利用音乐渲染、富有激情的语言描述、营造出与主题相映衬的生动气氛。在活动中教师能切实体验学生的情感,引发情感共鸣,师生共同体验活动之乐趣,活动之收益。

(二)角色一体验式

根据活动需要,让学生扮演活动中某一人物角色,按角色需要思考、行动、体验该角色人物的思想、心理,学习模仿好的一面或更清楚地认识到其不恰当的思维方式及行为,进而增进自我认识,减轻或消除心理问题,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

哑剧表演。辅导教师提出一个主题或一个场景,要求学生不用语言而用表情、动作表演出来。比如,让学生表演与新同学见面的情景;表演赞美别人,喜欢别人或讨厌别人的情景,以揭示内心活动,促进学生非语言沟通能力的发展。

空椅子表演。一个人表演。将两张椅子相对摆放,学生先坐在其中一张椅子上,另一张椅子虽空着,但假设坐着一个人(或是异性同学,或是另一位同学,或是老师,或是父母),让该生先表演彼此间曾经发生过的对话,或心中所想的话,然后坐到对面去,扮演对方的角色以对方的立场说话,如此重复多次,增进学生对对方的了解,改善与对方的交往。

角色互换。与前者相似,但参与的人是两个以上。比如,辅导教师让一个学生扮演失败者,一个学生扮演帮助者。两人对话一段时间后,互换椅子或角色。

双重扮演。两个同学,一个是有问题的学生,一个是助理演员。有问题的学生表现什么,助理演员就重复表现什么,这样表现,重复事实,帮助问题学生清楚认识自己。

(三)游戏式

游戏是最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活动形式之一。一般游戏辅导的过程包括五个阶段:

建立伙伴关系阶段。创设开放接纳的气氛,学会表露自己和倾听别人。

共同承担义务阶段。学会与伙伴共同商议、执行任务、承担责任。

相互信任互助阶段。在帮助别人和接受别人帮助中增进自我认识和建立尊重别人的态度。

交流分享领悟阶段。交流领悟合作的价值,分享成功的体验和在游戏中产生的友谊感、成功感等各种真实感受。

正确认识自我阶段。找到现实的我与自我概念的距离,萌发改變自我的愿望,建立新目标。

三、行为训练式

行为主义关于行为强化的学习理论认为:通过奖惩等强化手段可以建立新的、良好的行为或消除某些不良的行为。

(一)示范

这是一种借助模拟来习得或掌握新行为的方法。辅导教师自己或选择某方面行为优秀的学生起示范作用,示范对象在学生中具有权威的形象,学生模仿他们的良好行为从而获得良好的行为。

(二)奖赏

利用实物如糖果、文具、分数、奖章等强化物或语言肯定其某种行为并增强该行为,同时增强其自信和自我效能感。这其中教师和同学之间的鼓励尤为重要,但也不要忽视学生的"自我奖赏",当自己某方面经过努力做得不错时,自我鼓掌、喝彩或给自己一个放松机会,奖励自己一个糖果或其他物品也很重要。

(三)惩罚

在心理教育活动课中这是要慎用的一项活动。但巧妙地运用惩罚有时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游戏犯规时可罚掉一次参与机会。

(四)契约

在活动中,师生双方共同商定一份明确、公正而可信的契约。在契约中,明确规定何种良好的行为可以得几个积分;何种不良的行为表现,每次要扣掉几个积分。多少积分就可换取何种强化物,或享受某种特权。这份契约使教师明确教育训练各阶段的重点,使学生明确知道训练要达到具体的目标。

在活动中,上述几种活动模式是交叉运用的,并且由此还可组合派生出更多的活动形式,无论哪种活动模式都在有机地服务于主旨、有助于实现活动目标。

实践证明:正确认识并合理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并将其灵活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之中,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达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辅导目标;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愉快学习快乐生活,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效率;可以促使学校的育人工作以人为本,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提高学校育人工作的实效。

作者简介:

9.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计划 篇九

为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十七大报告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的指示,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进一步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我校举办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

一、活动情况

本次心理周设计了丰富的活动,每个活动内容即关注了学生心理健康,又关注了教师心理健康。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是第二届心理周的亮点之

一。本学期,通过“心理健康周”,“心理健康讲座”,“校园广播站”,“心灵花园”等宣传方式,继续宣传心理健康的含义和拥有健康心理的意义,进而扩大心理咨询的影响。吸引更多学生走进心理咨询室,及时与老师沟通交流,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本着家校合作的理念,“成功父母成长讲堂”对家长开放,协同德育处办好家长学校,及家委会工作。积极动员与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家校合作教育系统。热心真诚地为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困惑提供帮助,并且与教师配合,对相关学生进行疏导,同时帮助改变家长一些不合理的家教观念,使学校教育工作得到全面的稳固,全方位启发学生自己认识自己,自己接纳自己,自己帮助自己,自强自立,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效果评析

1.进一步强化了心理健康的意识

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实现人的心理和谐,已经成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团结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课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师生自身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和谐都有重大的意义。通过开展心理周活动,使“整体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全区教师关注自我、关注他人、关注教育对象心理健康的意识大大增强,大家深刻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使人幸福的教育,即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也要使教师快乐生活”。

2.进一步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活动周进一步提升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坚持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坚持发展和矫治相结合”,将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以保证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有效的开展。

隆湖四站小学 2012年4月28日

小学心理健康周活动总结

10.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教案 篇十

活动目的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一定的朋友,对该如何交朋友这概念、技巧,还是比较模糊,需要一个明确的指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收听歌曲,收看以身边事为题材的录像短片,通过交流与分享,探索与反思中,认识和掌握如何交朋友的技巧。通过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更切身体会到朋友的重要,如何与朋友相处,并从中获得友谊带来的欢乐。知识准备

看录像、谈感受看短片、演小品、唱歌、游戏等 活动重点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需要朋友,认识到朋友的重要。

2、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学会与同伴主动交往,了解交朋友时的礼仪。

3、通过活动,使学生懂得该怎去结交朋友,如何使友谊之花常开不败,并从中体会到友谊带来的欢乐。活动难点

1、通过活动,使学生懂得如何去交朋友,掌握交朋友的技巧。

2、知道如何维护友谊,使友谊之花常开不败。活动年级

一年级 教案正文

一、导入(3分钟)

1、谈话:同学们,你们有朋友吗?班上谁是你的朋友?

2、喜欢和你的朋友在一起活动吗?

是啊!拉起小朋友的手一起玩真快乐呀!刚才下课时,老师看到你们跟小伙伴玩得可开心啦!有的在玩剪刀石头布,有的在猜谜语,有的在唱歌,还有的在说悄悄话„„看到你们玩得这么开心,老师也很高兴。是呀,我们的生活需要朋友,有了朋友,就会有更多的快乐。但是,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

二、活动展开(14分钟)

(一)看片与讨论

1、收看短片一

(1)讨论:片中的同学为什么不愿意跟这个同学交朋友?(2)你能告诉这个同学,他怎样才能交到朋友?

(3)学生组合,演示正确的交往方式。板书:热情 有礼 关心 帮助 宽容(4)教师小结。

同学们准确地给这个同学,诊断了他在与同学交往所犯的毛病,并给他开了五味“良药”:热情、有礼、关心、帮助、宽容。我相信这个拥有了这五味“良药”,定会交到朋友。

同学们,热情的态度,礼貌的语言,能给人温暖和快乐,它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能融化冷漠的心灵。

关心与帮助,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当朋友取得成绩时,你送上真诚的祝福,会使朋友倍感幸福快乐;当朋友遇到困难与挫折时,你的关心与帮助,会使他增加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宽容,是朋友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境界,只有以宽容的心来看待朋友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并给予他正确的意见。这样,友谊之花会开得更长久,更灿烂。

2、收看短片二

一学生一个人跳皮筋,她用两张凳子撑住皮筋,可皮筋老往下掉,她越玩越觉得没意思,说:“真没劲!”

师:你们觉得他最需要的是什么? 师:没有伙伴是多么没意思啊,怎样才能交到很多的朋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学怎样交朋友。

(二)、讲故事,谈感受

1、师:我们先听一个故事——《小猴请客》(略)师: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开始小猴为什么交不到朋友吗?后来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小伙伴为他庆祝生日呢?

2、师:我们在与人交往时要向小猴学习什么?(有礼貌)

三、活动深入(10分钟)

(一)、大家来学交朋友

1、师:小朋友,交朋友时应该怎样介绍自己呢? 有礼貌、热情大方

2、师:你们平时交朋友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说,教师引导

3、教师示范——找朋友,学生学做。

4、小结:只要我们团结礼貌、热情大方,我们就会有很多的朋友。

(二)、讨论问题明道理

1、交朋友的原则

卡片抽题,学生回答讨论

A高兴时送给同学的东西,不高兴时又要回来,这样好吗?(真诚守信)B 你的朋友被别人打了,你就去报复替朋友出气。(理解真正的帮助)

教师补充:我们与人交友还应当坚持原则,分清是非,并且还要遵纪守法。

2、处理交朋友时遇到的的问题 ①朋友的意见和自己不一样怎么办? A、心里不痛快,不高兴。

B、仔细想想他的话也可能有道理。②被朋友误解了怎么办? A、心中很委屈,但不作声。B、由此发生争吵。

C、不争吵,在背后发牢骚,说坏话。D、真诚地说理,想办法和好。

③与朋友两个人都需要某件东西,怎么办? A、抢在别人前边先得到。B、协商共同使用。

3、老师小结:发现了问题就是进步,老师相信大家找到问题后一定会克服这些问题,真诚友好地对待朋友,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四、活动升华(10分钟)

(一)、游戏

1、贴字游戏规则:每组由7位好朋友组成,把7个字连成一个与友谊有关的句子,贴到小苗上。又快又准确的为优胜者。

2、由组长谈谈对句子的理解。

(二)、集体舞《找朋友》 师生一起跳,感受快乐。

五、结束与总结(3分钟)

11.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计划 篇十一

关键词:心理活动课;实效性;归因分析;策略

小学生尚处于人生中的起步阶段,由于认知能力的缺乏,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心理问题,因而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帮助小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解决心理问题,从而培养坚强乐观的个性品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有效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学生的性格培养和心理健康教学的质量。因此,认清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实效性不强的原因,探讨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每个教师的责任。笔者从以下方面展开阐述,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实效性不强的归因分析

1.对心理健康活动课的重视不够,教学活动形式化

作为一门以培养心理素质为教学目标的特殊课程,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不属于心理专业课,也不属于单纯的活动课。因而,在开展小学心理健康课的过程中,既不能用专业心理课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也不能以单纯活动课的方法开展教学。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校及教师迫于绩效评价机制的压力,不得不将心理健康活动课纳入教学计划。虽然学校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一应俱全,但从未或很少投入使用。此外,许多教师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往往出于应付差事,过分追求形式的多样化而忽视教学内涵,由此产生教师教无成效、学生学无所获的现象。

2.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质不足,专业师资力量短缺

教师的专业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尚不完善的当下,教师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知识功底对保证教学的实效性显得更加重要。当前,我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和专业能力培训,教师在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对小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缺乏对活动课的组织、引导和控制能力。

3.课程教学方式单一,存在教学不和谐倾向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受到学校、家庭与社会三种环境的影响,要想提高心理活动课的实效性,就要将三方有机结合,使三方互相协调合作,共同推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但是,目前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却集中在学校,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忽视了其他因素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影响,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导致课堂教学与学生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脱节,甚至彼此对立,造成心理健康教学不和谐的局面。

二、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实效性的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

教育观念转变的先决条件是创新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实效性,所有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思想和理论的指导。因此,要想赶上时代步伐,满足新课改的需求,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就要先实现教育思想的革新。一方面要求相关部门加强对心理健康活动课的重视和投入,以带动相关单位转变工作观念;另一方面,教师要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注重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将实现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2.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针对小学心理学专业教师短缺的情况,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在高校增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二是相关部门,对小学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总之,从长期与短期的角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队伍的建设,能够起到增强教师专业知识,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的领导与控制能力,真正实现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效干预的教学价值。

3.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学校、家庭和社会作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这在为教师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有效开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丰富教学形态,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要在结合学生的校内学习与校外生活,即家庭与社会生活的基础上,适当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合作,并吸收社会资源,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实践等活动。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使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全面化,从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这一合作式心理活动课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实效性。

在新形势下,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引导需要社会各界的悉心呵护。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都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发展的规划之中。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更应该不断提高自我专业素质,不断创新教学策略,把培养学生的个性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陈维森.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新教师,2014(2).

12.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计划 篇十二

1.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式选取吉林省四平市5所小学3-6年级共计75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生为390名, 女生为366名。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用由澳洲Deakin大学审核, 并经过香港中文大学翻译和修订的CLASS-C问卷进行调查研究;体力活动问卷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s) 是目前评价体力活动最普遍、最实用的方法之一。另外本研究还重点通过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设备对研究对象进行体质健康测试。

2 研究结果

对各项测试项目进行统计分析, 表1与表2为研究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形式表述。

3 讨论分析

儿童青少时期是个体生长发育、行为和生活方式等逐步建立、发展形成的关键阶段, 这对未来成年后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 养成终身体育锻炼行为习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有研究证实经常性的体力活动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具有诸多益处, 如减少肥胖发生、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水平、促进骨量沉积、改善心理健康等, 因此,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及许多国家医疗教育机构等都提出了针对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指南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 建议平均每天进行不少于60分钟的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当前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明显不足已经成为了许多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国家学校教育工作的基础性指导文件, 同时也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估学校工作和衡量各地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据。测试内容涵盖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身体素质等方面, 本研究以吉林省四平市5所小学3-6年级学生为测试对象, 表1与表2为学生体质测试结果。首先通过身高与体重的计算BMI指数 (Body Mass Index) 即体重 (kg) 公斤数与身高 (m) 平方的比值来初步分析学生的身体形态。BMI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公布小学3-6年级男生BMI指数正常范围值分别为13.9~19.4、14.2~20.1、14.4~21.4及14.7~21.8, 研究结果显示各年级男生、女生BMI指数都处在健康标准的正常范围值之内, 这说明四平市小学男、女生身体形态发育基本属于正常, 并未出现明显的肥胖或超重的情况发生。身体机能通过肺活量的测试结果分析, 各年级男生、女生肺活量基本上呈现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 同年级男生高于女生;该结果与体质锻炼标准肺活量单项评分相比, 所有男、女生肺活量基本上处于70-74分之间, 这说明四平市小学生身体机能状况属于及格范围, 需要对此予以高度重视, 切实采取相应有效的办法来改善现状。身体素质测试项目涵盖了对小学生的速度、柔韧、力量、耐力等素质的检测。研究表明各年级的男、女生快速奔跑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但是各年级男、女生50s跑单项评分标准较低, 都基本处在66-74分的及格范围, 这提示目前四平市小学生速度素质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坐姿体前屈是测量在静止状态下躯干、腰、髋等部位达到最大活动范围, 主要反映这些部位的关节、肌肉、韧带伸展性和弹性, 当个体柔韧素质越好, 表示其关节的活动幅度越大并且关节越灵活, 更有利于发挥力量、速度和身体协调性, 对提高技术动作效能并防止运动损伤发生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发现各年级的男、女生坐姿体前屈测试评分结果处于72-78分的及格范围, 这表明四平市小学生身体柔韧素质水平中流水平, 但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60s仰卧起坐测试学生的腹肌耐力, 结果表明各年级男、女生单项测试评分都处在60-66分相对较低的及格水平, 这可能学生与长期久坐少动的行为习惯有关, 这需要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加以训练, 亟待强化该项身体素质。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规定, 小学的加分指标为60s跳绳, 加分幅度为20分, 通过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年级的增长男、女生都呈现相似发展趋势, 6年级男、女生成绩均为优秀;而3~5年级跳绳单项评定为及格到良好的水平;50m×8往返跑项目主要考查学生速度、灵敏及耐力素质的发展水平, 结果表明随着年级增长, 男、女生都呈现出完成用时更短的趋势;但是各年级男、女生单项得分都明显较低处在60-64分及格范围内, 说明被试者此项能力尤为欠佳, 有待进行训练提高。

4 小结

综合分析发现目前四平市3-6年级小学生体力活动与体质健康状况总体不容乐观, 亟待各相关的部门及学校、家长等动员起来, 深入持久的开展阳光体育、快乐体育活动, 为进一步改善学生体质状况、为培养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以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人们静态活动方式不断增加而相应体力活动日渐减少, 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正在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目前儿童青少年人群的肥胖发生率及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骨质疏松等某些慢性疾病等问题正日益凸显。有专家呼吁, 应把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倡导多方力量行动起来, 关心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本研究拟通过体力活动问卷 (CLASS-C) 对四平市小学生进行调查, 以初步掌握其体力活动情况;在此基础上还重点对研究对象进行体质测试, 以进一步了解四平市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为后续进行体育健康教育等策略实施提供一定参考借鉴。

关键词:小学生,体力活动,健康

参考文献

[1]杨贵仁, 盛志国.国家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 2-8.

[2]何仲恺, 体质概念及其与健康的关系[J].体育科学, 2002, 22:37-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25-54.

[4]李榴柏, Joseph Green, 李佳琦等.北京城区小学生体力活动水平的调查研究[R].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童卫生学研究所学术报告, 2003:27-32.

[5]戴剑松, 孙飙.体力活动测量方法综述[J].体育科学, 2005, 25, 9.

[6]马冠生, 刘爱玲, 张倩等.北京市西城区小学女生体力活动现状[J].中国校医, 2002, 16 (4) :292-294.

[7]Brodersen Naomi H, Steptoe A, Williamson S, et al.Sociodemographic, developmental, environmental, and psychological correlates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r at age 11 to 12[J].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 2005, 29 (1) :2-11.

1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篇十三

为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自我调节、消除心理困惑的技巧,促进家庭亲子关系的沟通以及师生的友好交往,培养儿童健全人格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自尊、自信、自强”的信念,使学生能顺利度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为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校正式成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

一、开展宣传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本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将通过宣传栏、“阳光信箱”、“阳光小屋”以及与校园广播站的《心灵之声》栏目等宣传方式,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吸引更多学生走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及时与辅导老师沟通交流,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积极有效地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工作。

本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将设立“心理咨询日”、“阳光信箱”,并制订咨询员值班制度,加强“阳光信箱”管理,落实来信回复制度。每周星期三开一次“阳光信箱”,并指定咨询教师进行信件回复,做到来信及时回复。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咨询教师在交流中应给予热情真诚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将心理不愉快的感受尽情地诉说。充分发挥红领巾播音室“心灵之声”栏目的作用,对学生存在的共性和个性的心理问题进行解答。

本着家校教育协同合作的理念,本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将协同少先队大队做好与社区、家长同心共岗的“三位一体”教育网络,积极动员与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畅通与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理性社会系统。热心真诚地为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困惑提供帮助,并且与教师配合,对相关学生进行疏导,同时帮助改变家长一些不合理的家教观念,使学校教育工作得到全面的稳固。全方位启发学生自己认识自己,自己接纳自己,自己帮助自己,自强自立,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心理咨询方式及工作室开放时间。

心理咨询的方式有: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网络咨询、面对面交流等。

14.小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方案 篇十四

让学生加强自我安全意识,遇到危险时知道如何求助。

教学方式:专题教育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加强自我安全意识,遇到危险时知道如何求助。

教学手段: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岛

出示图片

图中描述的是什么场景?小男孩要做什么?

二、活动营

活动一:我是小演员

请把下列情境表演出来,并认真体会主人公的感受。

情境一:爸爸妈妈不在家的一天里,明明独自整理房间,洗衣服,独立完成作业,还自己解决了午餐。

情境二:爸爸妈妈不在身边,欣欣觉得有点孤单,就去找好朋友一起玩。游戏的过程中两人闹了点矛盾,但很快和解了。

活动二:“小鬼当家”交流会

15.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计划 篇十五

2012年5月16日上午,北京市安苑北里小学召开了“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让孩子拥有快乐与健康”——体育特色“体能课课练”展示活动。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宋尽贤理事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中心吴键主任、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陈永利副主任委员以及北京市教委、朝阳区教委等相关领导出席了本次活动。另外,还有课题组成员、兄弟学校的教师以及80余名家长代表也参加了本次活动。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朝阳区“十二·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深入推进朝阳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程,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以“十二·五”国家级课题为依托,以学区第二届“体育、艺术、科技”展示季为平台,发展学校体育特色活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

会上,安苑北里小学校长以“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让孩子拥有快乐与健康”为题做了主题报告。教师、家长及学生代表分别进行了主题发言。在本次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展示了体能拉力健身操,还展示了体能训练器材在大课间活动中和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宋尽贤理事长就学校的展示活动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并给予充分的肯定。

16.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计划 篇十六

关键词:小学心理活动课 品德教育 融入

一、问题的提出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是指中小学各学科要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学科教学是中小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学科教学中加强德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小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主要活动是课堂教学,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全面发展主要是在各学科的学习和实践活动过程中实现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是遵循“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的必然要求。

心理活动课是以学生的成长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为主线,以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择业辅导为主要内容,通过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讨论分析等多种形式的系列辅导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观念,树立理性的价值观,增强其情绪调控能力和耐挫能力,具有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活动课程。它是一门新兴的、开放性的不断发展的门类。

在小学,很多学校已经将心理活动课作为一门课程纳入课表,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各种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培养、训练,使学生心理品质受到实际锻炼和切实提高。遵循教学具有教育性的原则,心理活动课在承担着帮助学生健康地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完善自己,认识到自己的潜能,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培养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健康情绪等的同时,也担负着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这种任务是隐性的,润物细无声的。那么如何在有效完成心理活动课任务的同时加强或有效地融入品德教育呢?笔者结合实际谈谈我们的实践与研究。

二、概念的界定

1.对品德概念的认识

品德是道德品质这一伦理学概念的俗称,也可叫做德性。所谓品德,是指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在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人的品德与道德行为是密切联系的。在现实生活中,一定的道德行为总是以一定的品德为基础的,而人们的品德又总是由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体现出来的。道德行为是品德的基础。没有一定的道德行为积累,就不可能形成品德,道德行为是品德的客观内容,品德是道德行为的综合表现。心理活动课因其内容的丰富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为其融入品德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2.对心理活动课的认识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子的身心发展有两个阶段,一是从他律到自律的阶段,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没有是非、羞耻的观念,成年人逐渐告诉他什么是美的、丑的、对的、错的。他在做某事时,做得好就获得鼓励,做得不好就会受批评,这是形成健康心理的强化过程。另一种是学习,是从父母、大众传播、同龄伙伴中学习,形成道德品质的过程。当孩子长大,他会把成人灌输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的规范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再后来他就能用这些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能够自律了。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少年时期通过教育培养的良好心理品质,犹如天生自然一样。这就决定了开展小学生心理活动课的必要性。

小学心理活动课是指按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各种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培养、训练,使学生心理品质受到实际锻炼并得到切实提高的课程。 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以正面教育为主的活动课程,辅导目标重在发展、预防。

心理活动课作为一门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目的专一。心理活动课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调适自己的情绪。第二,以学生活动为主。强调的是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进行体验、感受,以提高心理素质。第三,有一定的系统性。作为一门课程,心理活动课有自身的目标、计划和固定的内容,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活动。

三、发挥课堂教学优势,从实施途径上融入品德教育

利用心理活动课学科特有的优势,我们从途径层面上进行了尝试与实践。

(一) 以内容为切入口融入品德教育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为全体学生服务,要能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体的和谐发展。

小学心理活动课主要以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择业辅导为主要内容。而按照《小学德育纲要》内容,在小学德育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思想品德基础。为此,为了有效地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同时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我们要求教师在设计活动内容时既要考虑全体学生的共同需要及共性问题,同时要体现出阶段性特点,符合其心理发展规律。如一、二年级活动应突出学校适应和学习兴趣培养;三、四年级则突出学习习惯养成和人际交往;五、六年级突出情绪、品德及学习能力的培养。从内容上,两者本身就有相互交叉的部分,比如,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和品格等内容就具有一致性。这些内容既是心理活动课应该完成的,同时也是德育目标要求小学阶段应让学生努力做到的。

有效内容的选择与落实,不仅促进了学生健全人格、良好个性的培养和塑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品德,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二) 以环节结构为切入口融入品德教育

美国实用主义心理学家杜威认为,儿童的成长就是个体的经验由变坏变好的过程。学生的自我体验包括情感体验、价值体验和行动体验。这些自我体验可以通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创设一定的情景,营造一定的氛围来实现。为了有效地实现活动目标,我们要求心理教师在每一节课环节结构的设计上通过“活动区、明理区、互动区、实践区”的结构形式,来有效地完成活动目标的。

1.活动区:通过小游戏等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体验到某些情感或理解某些道理;设计或创造出学生生活中某种情景和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此情此景中亲身体验、表明态度,从而得到某种认识、启示和教育,改变态度和行为。

2.明理区:通常是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言,教师加以引导, 让学生充分感悟。体验与感悟是心理课常用的方法,让学生充分体验,达到育人的作用,学生在明白事理的同时,自我认识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如针对有的小学生在公共汽车上大声喧哗,旁若无人;有的小学生在公共绿地摘花摘叶,乱扔垃圾;有的小学生在广场路边胡乱拥挤,不守秩序;有的小学生在排队场合加塞儿,一拥而上等现象,在心理活动课中,教师通过例举大量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实例,让学生分辨出什么是真诚?什么是正直?什么是公共道德等,学生在分辨是非的同时,思想品质也得到了升华!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功效。

3.互助区: 同学之间结合实际分析自身情况,形成自我认识,提高自我认知能力等。在如在学校生活中,小学生很难控制自己的意识和行为,在活动内容安排上老师们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思想倾向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问题,让学生们自己辩论,自己反思,自己感悟,自己反省……

在相互分析、辩论中纠正自己的不良倾向,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习惯。

4.实践区: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体验,感悟,达到自我提升之目的。

当然,这几个环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一定要按此顺序操作,环节可根据具体的内容教师进行调控安排。各个环节是环环相扣的关系。学生在其中体验、感悟,促进了自我感悟、自我反思水平的提高,从而也有利于学生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并逐渐内化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

(三) 以方式方法为切入口融入品德教育

小学心理活动课由于其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它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方法就为融入提供了宽阔的空间。

1.情境式。教师创设某种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此情况下表明态度、采取行动。如“盲人过街”的活动,通过让学生帮助盲童过街的哑剧表演,强化学生助人为乐的观念,诱导类似的行为和美德。

2.训练式。如为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师按某种操作要求由教师对学生进行重复训练。如“学会倾听练习”、“良好学习和行为习惯”、“发散思维训练”等活动。

3.游戏式。教师设计精简、短小的游戏进行教学活动,活动内容和目的通过游戏活动来实现,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快乐、得到教育和得到心灵上的启示。如“二人三腿比赛”“双人单脚跨绳赛”等就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助的优良品质。

4.辨析式。对学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似是而非或者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辨析。如“谁是谁非”的活动对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提高道德水平就有促进作用。

在心理活动课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组织不同的形式,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除了运用常见的讲授法、自述法、讨论法外,还可以运用训练法、表演法等。

训练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练习、实践、锻炼的方法。如注意力训练、意志训练和行为训练等。

表演法。在活动中让学生扮演或模仿一些角色,重演部分场景,使学生以角色的身份,充分表露自己或角色的认知、情感、人际关系、内心冲突等心理问题,以达到渲泄情感、消除压力,克服羞怯和自卑心理,提高交往能力的目的。

(四) 以改进人际关系为切入口融入品德教育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友好和谐的课堂气氛,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是搞好教育的首要条件。心理教育更是如此。在心理活动中,教师要明确认识到:自己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学生也需要被尊重和接纳,只有在尊重、接纳、民主和谐的人际环境中,学生才能自主地、有安全感地成长。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要寓理以情,以情动人;要借助环境的陶冶,情景的感染,活动的激励,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认识自我、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并解决自己成长中的各种问题,诸如学习、交往、情绪调适、理想抱负等。这种能力的获得,并不是靠教育者的灌输和说教,而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只有经过自我探索,才会获得经验,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良好的师生和生生人际关系,为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打下了基础。新型的人际关系让学生感到心情的放松,学生在教师鼓励的言语与行为下,促进学生自我体验、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良好道德品质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四种关系并不是独立的,要想达到目的,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预设,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 加以融入。一节活动课中,可能同时可以用上,需要教师高超的课堂教学能力。而有些教学内容本身就包含品德内容,教师只要在过程教学中就很好体现。而有的心理活动课内容不包含,就需要教师采取人际关系等方面加以研究与提炼。总之,只要有心,教师一定会找到融入的突破点。

四、学生在实践、体验、感悟中促进了健全人格的形式与发展,良好的品德修养逐步养成

1.心理活动课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个体的心理发展为目标,以活动为中介,以个体的经验为载体,通过学生的参与、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在活动的展开过程中认识自己、发展潜能、获得自助能力,真正激发了学生自求发展的积极性,学生在获得自助能力的同时,必然带动良好品德的形成与促进。

2.我们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特别是让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看到了希望,拾起了前进的勇气。

3.加快了学生道德品质内化的进程。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靠说教而成,学生只有经历了内心的冲突,在自我感悟与体验中才能将品德要素转化成自身行为的一部分。

五、参考文献

【1】吴发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作与管理 【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任俊.积极心理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3】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

【4】郑雪等译校.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

上一篇:国学经典古诗词诵读活动总结下一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王君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