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中反思(共12篇)(共12篇)
1.从课堂中反思 篇一
这次公开课,自己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心理方面成长迅速。从接到上课通知到正式上课,再也没有以前紧张不安的情绪,心脏也不会怦怦直跳。完全做到了“目中无老师”的状态。值得赞扬!二是周老师的精确点评,让我意识到自己的课堂还只是有效的课堂。提升空间很大。如何走向高效,需要及时总结,认真反思。
决定课堂是否高效,权力一直掌握在学生手里。换而言之,就是要观察学生听完课的状态。很显然,自己这堂课上的知识,学生没有完全消化。如何拟题、写一句话新闻及下定义,还只是留下了些许印象。实际来做题,还是有很大难度。
这样的学情,难道事先没有预想吗?当然是有的。所以一直在纠结,是否需要减少题型,单练一种。但又想到如果每种题型都上一节,岂不是压缩语段这个专题就要花上整整一周的课?因此最终还是选择了一节课上三种题型。至于练习嘛,事后慢慢练就好了。这样的想法,根本没从学生的层面考虑。就好比主持让和尚去打水,好不容易下趟山却只给半桶水,自然而然回到山上就什么都没有了。
周老师提出的将下定义去掉,只上新闻类的拟标题和一句话新闻的建议,是非常明智的。减少题型,课堂上自然就能够多练习一两题,学生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所以,高效的课堂,必定是源于学情,终于学情。以学情定教学,课堂如何不高效?
高效的课堂除了考虑学情,还得考虑细节。周老师说的没错。有两个方面自己做得不够好。一是选标题。为什么是七个?一开始的考虑,是想让学生多了解标题的形式。毕竟后面的练习有对偶标题。但自己忽视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这个环节只是铺垫,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去发现标题的规律。如果太多,一是时间也多,二是总结也困难。还不如就像周老师说的,去掉不典型的标题,只留下三四个即可。并把“人物+事件”的概括变成“陈述对象+陈述内容”的概括。最好在以前面四个标题为例,进行简单分析。二是读原文,再点评。我自己也感觉,第二个环节的指导比第一个环节要好。但并没有想过原因,原来出在没有分析原文,就点评的问题上。如果周老师不提出,自己肯定就忽略了这个问题。
高效的课堂还需要老师扎实的内功。选的这些练习,自己也有做。但是不够自信,唯答案论的思想限制了自己思维。周老师自己的概括让我眼前一亮。名家就是名家。虽不能至,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凡事自己多想一想,然后做一做。内功就是一点一点这样积累而成的。
不是每堂公开课都那么幸运,会得到这样可操作性且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成效的建议。我想,这就是大家喜欢听周老师评课的原因吧。
学习无止境,努力加餐饭。
作者:芒果happy
公众号: 罗老师用文字记录生活
2.从课堂中反思 篇二
一、走进课堂观察
根据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现状, 近几年来,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针对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以中青年为主的特点, 我们对青年教师开展的活动重点放在教学设计的评比上, 对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和市区级骨干教师, 则主要开展反思性教学实践活动。2 0 0 8年, 我市举行了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基本功笔试和讲评。随着活动的深入和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 我们在教研活动中发现, 教师教学生活中最常见的听课、评课却被我们忽略了。科学地听课、评课, 既是教师素质的体现, 也是提高教师素质所必经的修炼之路。2 0 0 9年, 结合我市开展的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 我们率先在信息技术学科开展了课堂观察活动。本着关心每一位教师的理念和“面向全体、全员参与、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 我们制定了课堂观察活动的详细实施方案, 组建听评课合作体并组织教师学习课堂观察活动的内容和流程。全市共建立跨校学习团队6 0余个。活动过程中, 观察教师与被观察者在组建的听评课合作体平台上, 通过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议课三个阶段, 对4个维度、2 0个视角、6 8个观察点进行观察, 并经过分析、筛选、确定、制表、记录、整理、汇总等步骤, 把课堂上的教学片段用数字量化得出定量分析结果。从课前准备和讨论, 到确定课堂中的观察点与评价量表, 再到课后议课的分析与反馈, 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
/王晓成
工作流程。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 我们认为, 通过开展课堂观察活动, 我们找到了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途径, 找到了提高教研实效的钥匙, 也找到了破解课堂评价难题的突破口。
二、课堂观察活动带给我们的收获
回顾我市举办的课堂观察活动, 一路走来, 洒下了辛勤的汗水, 也收获了丰硕的果实。
1. 教师专业素质大幅提高
课堂观察活动的开展使教师逐步走上了专业化发展道路, 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都有了明显变化, 练就了扎实过硬的基本功。课堂观察活动要求教师科学地听课、评课。听课、评课是教师专业的日常生活, 是教师在职的专业学习。通过参与听课、评课, 教师可以加深对教育专业的理解和对学生学习的研究, 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同时, 听课、评课也是一种合作研究方式, 它为教师的专业合作提供了机会和平台。教师借助于听评课合作体, 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 探究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具体问题, 促使该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2. 提升了学习团队活动的热度
学习型团队建设是教师开展合作学习, 充分发挥校本研修、区域教研优势的有效途径。课堂观察活动紧紧依靠学习团队开展观课、评课、议课和反思活动, 在我市信息技术学科中, 学习型团队建设蔚然成风。
课堂观察活动特别强调在听评课中的合作。我们把听评课界定为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合作研究活动。首先, 听评课群体是由上课教师、听课者、评课者、学生等相关人员构成的一个合作体。这个合作体当中的主要行为是对话和分享, 而不是强加和权力性质的领导。其次, 听评课合作体最重要的目的是改变教师单兵作战的专业生活方式, 让他们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寻找并创造合作机会, 针对复杂的课堂教学问题, 通过对话、倾听、讨论等交流方式, 开展多样化的合作研究。再次, 听评课合作体的成效最终取决于教师群体中的文化, 通过课堂观察活动形成开放的、民主的、合作的教师专业共同体文化, 使听评课真正发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3. 改变了传统听评课方式, 提高了教研实效性
听评课作为教研工作的重要形式, 也是最基础的形式之一, 其鲜活性、及时性、互动性和针对性都是其他教研方式难以替代的。课堂观察活动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避免了以往评课过程中“哄”评、“套”评、“替”评、“苛”评等现象的发生。通过观察, 对课堂的运行情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对课堂进行客观的、科学的、量化的评价, 教师慢慢地感觉到了课堂观察的实质, 听评课水平明显提高, 表现在:第一, 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听课, 并能进行量化评价。第二, 通过观课、议课, 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 在备课时根据观察角度, 更加注重细节。第三, 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 同伴互助在课堂观察活动中得到一定的体现。第四, 教师主动选择观察点进行听评课, 提高了听评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 增强了备课的深度, 拓展了课堂的广度
增强备课的深度表现在, 教师在备课环节就能够按照课堂观察点和观察者的角度来做教学设计和准备教学资源。拓展课堂的广度表现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站在学生学习的维度上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 使课堂真正成为生活的课堂、学生的课堂。这样一来, 一节课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方法的阵地, 更是教师反思的案例。
5. 从关注环节到关注细节, 从关注他人到关注自身
以往教师听课, 关注的往往是教学环节, 记录的是教师的教学组织活动, 而对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细节却很少关注。而一些名师的课堂, 其教学风格和艺术往往就是通过一个个的教学细节表现出来的。课堂观察就是将细节放大, 细细地琢磨、耐心地品味, 从而领会到其中的教学奥秘。课堂观察活动就是通过听评课合作体的引领, 去捕捉真正的教学实质, 是透视课堂的最好方法。
课堂观察, 观察的是他人的教学现状, 反思的却是自己的教学行为。当观察者看到课堂教学中的相关情景, 自然会联想到自己平时的教学情形, 从他人的成功或者失败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并及时生发基于自身教学理解和实践的教学假设:如果我来教, 可以这样设计……这种假设其实是对自身教学行为的一种改进。我们需要练就的就是这种自觉地反思自己教学的行为。
三、对课堂观察的新思考
伴随着课堂观察活动的深入开展, 我们在实践中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索。课堂观察活动在提高教师素质和教研实效性上的优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也存在着一些缺陷。
1. 起点高、不易操作
特别是观察量表的制定存在一定难度。为此, 我们从活动开始就预留出充裕的准备时间, 不急于要结果。用一个学期准备、学习和试点, 一个学期全面推广。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 教研员和教师共同研究解决。
2. 耗时、费力, 准备工作繁重
我们充分发挥网络的功能开展网络教研。例如将需要的文档材料提前上传到网络上, 依托Q Q、论坛、U C进行研讨和交流。这样一来, 既提高了工作效率, 又使交流讨论更加深入, 让教师们都能畅所欲言。实践证明, 这些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的网络教研模式, 对于实施课堂观察活动是非常有效的。
3. 对学习团队活动依赖过多
团队中成员的活动态度和教学水平有很大差异。由于课堂观察是以团队为单位的,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 成员的状态、参与度不同, 会造成最终观察结果的不同, 也会让部分教师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地激发出来。我们充分发挥大校、强校的教研辐射优势, 根据成员的不同情况确定观察者和被观察者, 并进行合理分组, 通过开展民主平等的合作与交流, 帮助教师成长, 形成校际联合、共赢共生的学习团队组织文化。
3.从语文教学角度反思现代课堂教学 篇三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发学习情趣,提高学生的动脑能力。
语文教学应首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语义环境,引导学生积极进入课堂的思考讨论当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感兴趣是课堂效率高低的前提。因此,教师在进行新课改教学时,应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架设起探索的桥梁,激起学生“我要学”的认知内驱力,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新课题的学习,使师生教与学同步,以期学生迅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激发兴趣可以通过导趣设疑、引入竞争、趣化知识等方法去实施。
爱默生说过:“思考是行为的种子”。当教学目标明确后,教师要精心设计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探索和思维。教师设计自学思考题应做到“准、新、热、适、活”。准,即要围绕教学目标,瞄准教学重点和难点疑问,有的放矢不偏颇;新,即疑问设置要有新意,不落俗套有新意,有吸引力和讨论空间;热,即设计思考的问题要尽量和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相关,让大多数同学都能积极参与,不要偏僻冷场;适,即要难易适中,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和思维难度,以激起思维内驱力,且一环扣一环,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状态;活,即方法要灵活,氛围要活泼。学生在探索中出现的疑难,不要把现成答案直接呈现出来,而应通过提示、启发、诱导,让学生自己去寻根求源,解决疑难。
二、坚持教学互动,引导学生参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坚持提纲式的点拨,仅仅是点到为止,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自然引导,促使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边旁批(批出疑难点、重点词句),让学生在不断阅读和朗读之后,深入开展师生提问、讨论,及时要求学生认真做好笔记,从而在共同讨论的前提下传道解惑,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在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相当重要。新课改坚持教学互动,引导学生参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1)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性。多媒体技术所展示的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活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使学生人人参与,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2)开展实物绘图,锻炼形象思维,增强学生认知性。绘制实物图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力,判断能力和空间认识能力,促进学生右脑智力的开发。实物绘图将原来抽象、枯燥的表达变成具体可见的演示,使之贮存和浓缩了大量的时空信息以一种易为学生接受的图像语言注入右脑,活跃了大脑的思维。经过绘图的训练与思考,学生最终能形成立体观念,起到动脑,练脑的效用,会使形象深深地印在大脑的记忆中。
三、揭示内在矛盾,组织讨论归纳,提高学生动口的能力。
语文教学时,我在课堂中时常注意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围绕重点,针对某个问题,通过组织和指导多种形式的讨论(如同桌讨论、分组讨论、全班讨论),让同学们各抒己见,相互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训练其发散思维和逻辑思考及组织归纳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全面指导复习,着眼学用结合,提高学生运用的能力。
新课改教学的目的在于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质量。由于新课改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互动性,有些同学在听老师讲课时能听懂;翻开课本看看,能明白。但考试时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复习巩固不到位。新课改在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更要全面指导复习,着眼学用结合,提高学生运用的能力。(1)要指导学生尝试回忆。即要求学生在课后复习时,首先静静地坐下来,仔细地按老师讲课的思路,边回忆老师讲课的内容,边在纸上将要点记下来。回忆不出的,应该马上翻开书本,对着笔记好好将该部分内容看一看,将它弄懂。(2)要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教科书是国家教委组织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各级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科的知识体系,针对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编写的,具有精练性、严谨性、科学性、针对性和系统性,是一般的学习参考书无法替代的。所以课后复习时要指导学生认真钻研教科书,要善于指导学生把握教材的主要内容。(3)要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学生的作业、练习和考试卷,对教师来说,可以获得反馈信息,了解每一个同学的学习情况,有利于对学生个别辅导改进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而对于学生来说,则可以用来复习和检测,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特别是找出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可以及时加以弥补和提高。
五、观察剖析实物,探索客观规律,激发学生创新的能力。
4.从优秀教师中选拔中层干部之反思 篇四
目前,从优秀教师队伍中提拔和任用中层干部,已成为许多学校干部选拔的主要途径,这样做的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优秀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成绩突出,在学校教职工中有一定的知名度及能效度,从中提干可以在教职工中起到激励和榜样作用;二是学校将这一举措作为对优秀教师奖励和肯定的一种手段,抑或是留住人才的一种需要。这原本无可厚非,作为新提拔的学校管理人员,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工作业绩,否则将难以服众。而步入领导岗位,对于一般教师而言,也是个人事业成就的主要表现之一,这符合“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法则。因此,无论从学校领导到教师层面,都认为从优秀教师中选拔学校中层干部是顺理成章的,而对其中潜藏着的负面影响却考虑甚少。以下是笔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一、从优秀教师中选拔中层干部存在的弊端 1.直接造成学校优秀教师能效降低,优质师资缺失
不少人认为,做了行政干部,优秀教师仍然会很优秀。其实不然,就一般学校而言,行政人员的工作量分为管理工作和教学(教育)工作两部分,两者各占一半。也就是说,一个优秀教师成为学校领导后,其工作性质只有一半是教师,另一半则变成了行政新手(其角色相当于教师队伍中的新教师),原来可以教两个(或以上)教学班,现在一般只能教一个教学班,而刚刚接手的行政管理工作却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摸索和思考,相对于原先游刃有余的单一的教学工作来说,显得尤为吃力,因此,需要投入比半个教学工作量更多的精力,这无疑会影响和打乱他们原先从容的教育教学行为和节奏,甚至影响到自己原先较占优势的教学工作(如备课不充分、作业不能及时批改、和学生缺乏交流等),直至最后影响到自己的教学质量。这样看来,原先学校的一个优秀教师,在步入行政岗位后,也许在教育教学专业上连半个优秀教师的实际作用都难以发挥,从而严重降低了优秀教师在整个学校教师队伍中的能效度,其结果势必会造成学校优质师资的缺失。这一现象在农村中学尤为明显,因为一般农村中学所保留的优质师资原本就相对薄弱。笔者曾经调查过一所农村高中,在近三年的时间内,该校就有11位优秀教师先后被提拔到中层岗位上,加上其他如教师调动、辞职等因素影响,该校现在的优质师资可谓损伤过半,从而对该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2.加重了优秀教师的心理负担
在作为行政干部之前,优秀教师的角色只是单一的教师或班主任,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对自己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早已得心应手,工作中取得的绩效也会让自己在面对学生及同行时充满信心。但一旦进入管理层面,工作的对象变成了昔日的同行甚至师长,双方对各自角色的转变难免会在心理上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加上本身对教师(学校)管理业务不熟悉,开展工作时常会因底气不足而变得小心翼翼,患得患失,一方面非常想把工作做好,以便树立威信,不负领导信任,另一方面又由于缺乏经验,管理(组织)工作常不如人意,很想组织活动,又很怕组织活动,时常有进退维谷、如履薄冰之感,其心理压力凡亲历者皆深有体会。
同时,由于行政工作牵扯了大量的精力,因而在个人教学业务中的投入势必相对较少,这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自己教学业务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作为行政领导,相较之做普通教师时,对自己的教学业绩要求却有了新的提高,教学成绩好是理所当然,一旦失手其内心将备受煎熬,这无形中又会导致他们承受更大的心理负担。
再则,如果仍一心专于教育教学业务,对担任的行政工作不作思考,或开展不力,无所建树,行政职务有名无实,虽然会因实际工作量的减少在体力上稍感轻松,但内心时恐有“空占茅坑”之非议,故而在工作中仍不免战战兢兢,面对同事时,非但没有丝毫成就感,反而会觉得自己不够正大光明。
3.优秀教师不等于称职干部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人的智力由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等7种智力组成,但这7种智力并不是在每个人身上同时凸现,这就为新型的人才观提供了依据。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但能扫一屋者比比皆是,而扫天下者能有几人?同样,能管理好一个班级、能教好一个班学生的优秀教师相对较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合格和称职的领导、成为优秀的管理工作者。对于学校来说,有些优秀教师,让他们仅作为一名教师或班主任,要远比做一名中层管理者发挥的作用及对学校的贡献更大!如果给他们一个班级,哪怕是最差的,很可能在不长的时间就会变成优秀班级,而给他们一个部门(或学校管理条线),或许从领导到教职工对他们的工作都难以认同,最终的结果可能会导致原先的优秀教师成为一名不合格的中层干部,这不仅影响到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也影响了优秀教师的自身发展。
当然,也并不是说每个步入领导岗位的优秀教师都会出现上述情况,但作为学校层面,要尽量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
二、学校任用中层干部应注意的问题 1.要以发展的眼光,全面考察,量能而用
学校在选拔干部时,首先要对选拔对象进行全面的考察和衡量,要能结合考察对象的特长和个人优势,给予正确的预测和定位,然后结合个人优势安排合适的管理岗位。要从爱护优秀教师、保护学校优质师资、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不带任何个人情感因素,量能而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优秀教师的效能度。
同时,为了尽量避免因提干而可能导致优质师资缺失的现象发生,最大限度减轻其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学校要注重优秀教师后备人才的培养,可采用“传、帮、带”的形式,给优秀教师配备“徒弟”或助手,一方面让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优势得以延续和放大,另一方面也能避免他们在管理工作中因为一些细小杂务(如分发通知、打印文稿、布臵活动场所等)浪费时间,以减轻工作负担和压力。
当然,学校也要及时加强对新干部的指导和培养。可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尽量使他们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在具体工作中予以支持和帮助,在生活上予以关心,在情感上予以理解,以解除其后顾之忧,从而促使其迅速成长和成熟。
2.要转变价值观念,留住人才
学校对优秀教师的肯定和奖励其实可有多种形式,并非一定要采取行政提拔的方式。作为学校领导层面,要敢于摒弃从众心理,切实转变人才价值观念,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同样,留住人才,提干也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手段,现在提倡的“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都是理性的人才策略。优秀教师较之一般教师更具进取心,更注重自身发展,他们更多关心的是工作的环境、工作的氛围,只要学校层面能真正从促进学校和教师发展的角度出发,努力为教师发展创设平台,使优秀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得以充分展示,同时,加大情感投入,对优秀教师从事业上、生活上、思想上进行全方位的支持和关心,学校就会形成积极向上的良性氛围,留住人才以至吸引人才局面将会水到渠成。3.教师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管理能力
对于进入中层岗位的优秀教师而言,要尽早完成角色转变,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努力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在开展具体工作时,要学会规划和设计,方案要切合学校实际,平时多和教师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从真正关心、帮助教师成长发展的目的出发,求得同行的理解和支持。平时注重学习一些管理方面的理论,提高自身的素养和管理能力,学会多思考、多总结,以形成自己的工作方式,培养自己的工作个性和风格,进而使自己成为可独当一面的优秀管理工作者。
4.教师要及时调整心态,完成角色转变
优秀教师在步入管理岗位后,要对自己即将从事的工作性质进行重新审视,对所担任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并根据工作对象和性质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注意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以维护自身的干部形象,多宽容奉献,少争利计较,以赢得群众的认同。对开始工作的结果有一个合理的期望值,切忌盲目自信,自以为是,在遇到挫折时及时调整心态,多进行换位思考,多进行批评反思,以减轻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5.《在变化中成长》课堂反思 篇五
这节课有意义吗?
《在变化中成长》初一上学期的心育课程。
看过课本后觉得很难上,内容太过简单,活动设计,难以深入。这节课有意义吗?
查找资料时,在社区看到本课的说课稿和录制的视频课觉得效果不错。课程思路如下:
1。请同学们带来自己的照片,看看自己有哪些变化?
2。小组讨论,自己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变化原因中哪些是可控的、哪些是不可控的,应该如何处理?
4。自己期望有哪些变化,应该如何去做?
即使如此,我对主题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仍然怀疑。抱着怀疑的态度,按照视频中的教学过程上了1个班,感觉不错。出乎我意料的是青春期的孩子对讨论自己的变化很有兴趣。当我为了上课去翻找尘封的相册时,赫然发现自己的变化竟然这么大,和妈妈一起回想往事也很有趣。于是在心中说服了自己,这个主题是有意义的。
如何将课程深入?
但用这种方式上完接下来的两个班,顿时感觉身体被掏空,心情down到谷底。课堂哄闹、不够深入,分析后发现主要原因有:
1。思考和体验深度浅。课堂中大家能说出来的变化主要是身体外形方面的,对情绪个性、行为习惯及其他方面的变化思考较浅,但这些变化往往是更能引起情绪反应、启发思考的地方;
2。自己准备不充分。尤其是在引导思考变化原因的时候,学生说出来的很多变化原因都是不可控因素,这是之前没有料想到的(因为视频中学生提到的变化更多的是积极变化、可控因素);
3。课堂成了抱怨的场所。学习压力大、没时间玩儿、作业多等等,试图向积极方向引导,但由于准备不充分,引导方式生硬;另一方面,受老师身份的影响,有说教嫌疑,说服力低;
4。小组讨论的形式效果较差。很多同学在讨论无关内容或就身体外形方面打趣,课堂看似热闹但没有沉下去;
5。起哄同学多。虽然没有恶意,但课堂中没有建立充分的安全感,让那些想说的同学有所顾忌,不能畅所欲言;
6。课堂中主动起来分享的同学少。
于是出现了第二个问题,这节课如何变得深入?
怎么改?
我尝试自己来回答“我有哪些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
首先,想想自己的.变化有哪些,随后打开相册,翻看过去的照片,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如果没有翻阅照片的过程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会少了很多的有趣的发现。
启发1:需要布置预习作业。翻阅自己的照片、问父母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做到课堂有话说
然后,拿出纸列下自己在身体外形、情绪个性以及行为习惯方面的变化。发现,我的身体外形变化有balabala,变化比较大的还是情绪个性方面:从外向——内向——外向,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系列故事,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来讲,从学前、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再到出来工作。此外,一些印象深刻的改变也可以单独拿出来说:实习的时候站在讲台上还会结巴脸红,但现在也没有想到,上课时也能够有一些即兴环节,和学生开起玩笑了。想想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一是因为眼界的开阔,二是工作环境的压力使我必须做到要能在许多人面前说话,三是我了解自己有这个问题并想去改变。
启发2:用自己的故事为同学做示范,解决不知道讲什么、怎么讲以及不敢讲的问题;
启发3:我分享的时候从正面积极的变化切入,以情绪个性、行为习惯等深层次的变化为主;
启发4:请愿意分享的同学去讲自己的变化过程,相互学习。这样故事会更贴近他们自己,也比老师讲起来更有说服力
如何打开局面?
在讲台上分享自己的故事是需要勇气的,如何打开局面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我的做法是:
1。强调这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
2。强调安静听故事、不打断、不起哄的重要性(事实上,后来当他们没有这样做的时候,站在台上的同学也用行动“帮”我证实了这一点);
3。给对方一点思考和鼓足勇气的时间;
4。尝试用非言语的方式,鼓励在人群中那些想说但又有点担忧的“同盟者”;
5。自己深信会有人举手的。
关于第5点,是我在课堂中得到的启发。在其中一个班上课时,当我分享完自己的故事,并没有人举手。无意中给了大家3分钟的思考时间,在我快要放弃的时候,半推半就地一个学生站上了讲台。局面一旦打开后,一节课时间根本不够用。这个学生正是某天下雨,我看他没伞,带他走了一小段路到电话亭去的那位。不管是不是因为这一面之缘,我心存感激。
当我在课堂上只负责引导性分享、点评每个同学讲的故事、并强调在课堂上应尊重他人静心去听的时候。剩下的时间我就只负责喝鸡汤了。
所悟所思
这节课让我深有感触的是,不是我要告诉学生明白哪些道理、体验成长中的哪些变化。只需引导,我收获了精彩的故事和学生的配合。他们在影响着我的同时告诉我,“你看,我们的潜力不可限量”。
有一部分同学也许正在经历台上人的所说,正在受困扰的他们可能很难分享,但是那些已经从这个困扰中走出来的同学的经历将会感染、启发他们,提供的方法也会鼓励他们去尝试。
当然,课程还有许多需要完善和探索的部分。例如,拓宽分享思路不仅局限在性格的内外向变化,此外,变化原因及变化方法应作为重点分享内容;演讲的方式也许并不适合所有人,如何让更多同学参与进来?怎样才能鼓励到那些平时不举手、不上讲台但又想改变这一现状的学生,在这节课迈出他们的第一步?这些都需要更多的尝试。
一碗鸡汤
由于受我分享内容的影响,学生们的事例也更多的是从内向到外向的变化经历和经验。归纳后列举部分:
1。利用周围的资源,帮助自己完成自己这件事;
当初自己的作文写得不好,语文老师说,如果这篇文章你能写好了,我们就去参加比赛。因为我住的地方有很多老师,于是我写完文章以后就去找周围的那些擅长写作的老师帮我提意见,晚上有时候弄到2、3点,经过一遍一遍的反复修改,最终将作文送到语文老师面前时,老师说:“很不错!”。自此,我爱上了作文,越写越好,其他科目的成绩也逐渐变好了起来。
2。主动尝试,才能发现与自己想象中不一样的回应;
幼儿园我上了两个。转园时,因为对周围环境不熟悉,两年里我基本不跟其他同学说话。快毕业的那年爸爸妈妈说,反正已经最后一年了,就算主动跟别人说话被拒绝了也没什么。自己想想也是,就主动搭讪了其他小朋友。后来,发现大家都很热情的待我,再后来就跟大家打成一片,慢慢变得开朗了。
3。暂时的不如意真的是一种契机,把握住了你就能拥有一片新世界;
小时候的我说话结巴,就是10个字能说1分钟的那种。长大后,看得书多了,慢慢的说话好像也就不结巴了。如果有人说我一句,我能想出十句不同的方式回击他,除非特别生气,我不会说,TMD,傻X之类的脏话。要是有人骂我,我会用语言联合周围的人,让他们帮我发声。因为对方只有一张嘴,我们有十几张甚至更多,肯定能淹死他。而且我会注意,即使骂人也不伤害别人的自尊心,以幽默的方式将想法表达出来。
4。一个“好”朋友能推你走出自己画的圈;
我其实胆子比较小,也不太爱说话。但是上初中以后,班上的XXX同学就每次拉着我,参加演出直接把我的名字写上去,参加什么活动都会拉着我一起。所以我现在就开朗很多了。(那个同学就是我在第二个故事中提到的孩子)
5。先发泄、再解决;找到适合自己的情绪控制方法是必修课。
原来我特别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我发现在游戏中,打怪升级完了后就可以很好的跟父母沟通、说话了,对我来说游戏是一个特别好的宣泄工具。所以以后每次生气了我都会冷静一会儿再去跟父母说话。
6.《山谷中的谜底》课堂反思 篇六
《山谷中的谜底》课堂反思篇1
课文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近。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本课第二个旅行者说:“我得到了一个启示——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最后一个自然段:“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并能从中受到启发,是本课的学习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该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并以“读”作为贯穿整个教学的主线,力求让学生“以读求悟”、“读中见悟”,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1.鼓励学生自己读题、审题,围绕课题质疑。如:是什么山谷?山谷中有什么谜底?谜底是什么?让学生独立初读,捕捉课文主要信息,把握课文整体内容,同时划出不懂的地方。
2.围绕课文基础内容和学生事先设置的问题讨论。如:魁北克山谷在哪里?那儿有个什么谜?是谁揭开了谜底?你读懂这个谜底没有?两个旅行者说的话你能读懂吗?教师相机与学生讨论,解决疑难。
3.教师疏理学生的问题,提出下一步的学习目标:读懂谜底,读懂两个旅行者说的话——谜底给人的启示。
《山谷中的谜底》课堂反思篇2
1.在初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谜底引发小组合作讨论:A.为什么东坡雪大,西坡雪小?B.雪松有什么本领?“雪松有什么本领?”是一个关键问题,要求学生在合作讨论时紧扣第三自然段,圈出关键词句,各自谈谈对关键词句的理解。教师巡视点拨。然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雪松是如何运用弯曲反弹的本领达到最终目的。教师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就这样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始终……”这一段话,突出“反复”一词,注意“积、弯、落、弹”这一系列连贯的动作,想象暴风雨之大、之狂,雪松承受的压力之大,感悟雪松与风雪抗争的过程与艰辛,领悟雪松是强者、胜利者。
2.指导精读,理解给人启示的第五自然段。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边读边思,结合自己的经验,得出自己的理解。然后分小组组织讨论交流,让学生充分自由发表意见,说出他们各自真实、独特的感受与认识。
《山谷中的谜底》课堂反思篇3
《山谷中的谜底》是一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的文章。教学的重点是朗读课文,进行词句的训练。谜底给人的启示以及文章的最后一段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我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是题目的导入,理解加拿大魁北克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是怎样揭开的;领会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体会“既要学会抗争,又要学会退让”的道理;重点指导生字“惟”的写法,并进行朗读训练。第二课时教学的重点理解感悟两位旅行者所得到的启示的话,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同时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体会。
7.从课堂中反思 篇七
一、积极反思解题缺漏, 确保解题过程的规范性和正确性
大多数学生在解数学题的过程中, 有时由于审题不清, 概念理解不透, 条件把握不准或套用相近的知识, 以及考虑不周或计算出错等, 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错误, 即学生解数学题, 不能保证一次性正确和解题过程的完善。有些同学只把完成作业当成一个任务, 觉得能解完题目就是万事大吉, 由此难免产生出大量的错误, 所以解题后, 必须对解题过程进行必要地反思, 对结论的正确性与规范性进行验证, 从而使解题更加规范和合理。下面举几例说明。
总结:在应用基本不等式时应注意其条件是“一正、二定、三相等”, 而且三者缺一不可。
例2.试求过点p (3, 5) 且与曲线y=x2相切的直线的方程。
错解:由y=x2得y′│x=3=2×3=6, ∴切线方程为y-5=6 (x-3) 即6x-y-13=0。
反思:求曲线在点p处的切线与过点p的切线有区别, 曲线在点P处的切线, 点P必为切点;过点P的切线, 点P可能是切点也可能不是切点, 有时点P也不一定是曲线上的点。本题中点p (3, 5) 就不是曲线y=x2上的点, 把点P作为切点显然是错误的。其正解应是先设所求切线的切点为A (x0, y0) , 利用导数和斜率知识求出切点, 从而使问题得解。
二、积极反思题目的变式、变形、引申, 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
通过反思题目的变式、变形、引申, 不仅能克服学生思维的定性, 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达到解题过程的完善性和准确度, 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例3.已知两个函数f (x) =8x2+16x-a, g (x) =2x3+5x2+4x, 其中a∈R
(1) 对任意的x∈[-3, 3], 都有f (x) ≤g (x) 成立, 求a的取值范围
(2) 对任意的x1, x2∈[-3, 3], 都有f (x1) ≤g (x2) , 求a的取值范围
反思:所解决的是函数的恒成立问题, 恒成立问题最常用的解决方法是转化成最值问题, 对于 (1) 小题可以构造新函数φ (x) =f (x) -g (x) ≤0, 利用0作为隔板转化为φmax (x) ≤0解决问题, 而第2小题就不能用前一种方法做, 这时可以借助隔板转化成fmax (x) ≤gmin (x) 解决问题。那么这种转化是针对恒成立问题的, 要换成存在性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所以将例3进行改编, 引出变式。
变式:已知两个函数f (x) =8x2+16x-a, g (x) =2x3+5x2+4x, 其中a∈R
对任意的x2∈[-3, 3], 总存在x1∈[-3, 3]都有f (x1) ≤g (x2) , 求a的取值范围。
反思:对于这个变式增加了难度, 既有恒成立又有能成立且出现两变量一参数, 如何引导学生做好这个题目?还是隔板问题, 只是能成立刚好与恒成立相反只要有一个成立即可, 问题转化为fmin (x) ≤gmin (x) , 由于这两个函数的最小值能较快地求出, 这样问题就解决了。这样在学生明白一些原理后引申到2009福建省质检一道题, 以满足学生学以致用。
引申:已知函数 (m, n∈R且m≠0) 在x=1处取得极值2。
(1) 求f (x) 的解析式
(2) 设函数g (x) =x2-2ax+a。若对于任意的x1∈R, 总存在x2∈[-1, 1], 使得g (x2) ≤f (x1) ,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反思:有了上面知识的铺垫, 这道省质检的题目就显得思路较清楚, 唯一要注意的是如何解决两个变量一参数问题, 其实这题中f (x) 是已知函数, 所以可以先解决f (x) 的最小值, 再转化为g (x) ≤fmin (x) 在x2∈[-1, 1]能成立问题, 这样层层主参定位能较好解决多变量的问题。
总结:通过以上对题目的变式、引申和改编, 可以得到综合性强、形式新颖的命题, 这样的反思、变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思维的独创性, 以及探索和创新能力。
三、积极反思解题方法的多样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数学知识是有机联系和纵横交错的, 因而我们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思路、方法与途径就会各有千秋, 但最终都达到了解题的目的。虽然我们在解题时有时能一次性地准确地写出其过程, 但也不能保证这一次的解题方法或策略就是最佳的, 且是最优最简便的解法。因此我们不能解完题就罢手, 而应该进一步进行反思, 探求一题多解, 多题一解的思路和方法, 从而开拓解题思路, 使知识点贯穿起来, 并从中掌握解题的策略, 权衡解法的优缺点, 则能更好地在高层次上进行学习、探索和总结, 使自己的解题能力更胜一筹。
反思:利用作差法比较两数大小时, 关键在于差式子的变形, 其常采用配方、因式分解等恒等变形手段, 将“差”化成“积”, 然后定号得出结论。
反思:应用平方作差时, 关键一点是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中的性质8, 但又注意其条件是两者的底数都要大于0。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乔治·波利亚说过:“数学问题的解决仅仅只是一半, 更重要的是解题之后的回顾”。这就告诉我们培养学生解题后的反思能力,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掌握“双基”,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有效迁移, 融会贯通, 同时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从而使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得到提高, 为学生获得终身受用的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奠定基础。
摘要:大家知道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 而学数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其解题能力和思维发展未能在深层次和高要求方面得到有效地提高和升华, 不懂得如何解题。因此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但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呢?应该培养学生进行有效地解题反思, 从反思中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从而促进自己的成长。
关键词:反思,成长,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王后雄.教材完全解读:人教A版课标版.高中数学 (必修5) [M].3版.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8.
[3]苏光.学海导航.高中新课标同步攻略, 高中数学 (必修5) [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 .
[4]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5]颜秀.重视解题反思深化数学理性思维[J].中学数学杂志 (高中版) , 2006 (4) .
8.从反思中学会学习 篇八
关键词:中学教育 教学改革 反思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2-077-02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基本目标,也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和关键环节。笔者试从反思教学的思路评价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科素养的基本方法和措施。
一、问题研究的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虽然反思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已成为教学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但对学生的反思学习讨论较少。由于受传统知识认识论的影响,教育教学事业常常被理解为知识的传递过程,被理解为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于是,课堂教学只重灌输,重结果,这一点,在政治知识的积累上体现尤为明显,也就使得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对政治学科知识所具有的教育意义理解相对较弱。因此,必须打破“填鸭”式的教育,努力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能力。
(二)理论依据。反思能力是建构主义的一个核心特征。当代建构主义认为,在人的认知框架中,主体的自我反思是构成认知结构更新的一个必要条件。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不是单纯的复制与同化,而是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构建,不断地进行反省、概括和抽象。一切知识最终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能得以完成,所以,学习者必须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检查,以判断自己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符合预先确定的目标。通过反思,让学生把问题的思维过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构成一定的认知策略。
二、指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的途径
(一)指导学生课前反思
由于缺乏目标意识,大多数学生上课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往往很难形成有意注意。一节课下来,表面上课堂热热闹闹,好像都会,实际上不知所云,课堂效率极低。如果在课前能够做到通过设计学案,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了解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知道自己有什么是不会的,主动参与问题的探索过程,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收集资料,使学生对教材的理论知识有真切的理解和体会。这样,在课堂中学生就能真正地参与教学,在“听”之时,就能获得一种内心的共振,无论教师是用讲授法,还是用其他的教学方法,学生都能主动接受知识,真正把知识弄懂,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探究性预习使课堂教学重心前移。
每节课前,让学生自我反思:本节课我准备好了吗?(笔记、学习用具、预习、情绪)本框题的学习目标是什么?重点、难点确定好了吗?有哪些知识是我预习是没弄懂的呢?
(二)引导学生课间反思
1.教材为何这样安排?学生学习时大多有只看内容不看目录的现象,这不利于对知识的整理和积累。上课时,应首先帮助学生构建各章节的知识框架,让学生明白该如何分析本节与前面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对教材的整体认识,从而做到融汇贯通,把教材吃透学活。进而启发学生自我提问:我是如何看书的?我是不是存在这种现象?以后该如何改进?
2.教材讲了什么问题?如何整理这些知识?有的学生一节课下来不知道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该如何掌握这些知识。因此,每上一单元新内容之前提问学生:本单元有哪些知识点?该如何分析归纳这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之间有何关系?本框题的重点是什么?这个问题就是要求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进行反思:老师是怎样整理的?据此先模仿老师的方法进行整理,再仔细听课,找出自己遗漏、出错的地方,进而反思:我为什么会发生这样错误的?(是看书不仔细?方法不正确?)通过对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认知,发现问题,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整理教材,解决重点问题。
如经济生活第一单元,围绕生活与消费进行分析,首先分析生活与消费中最常用的货币,在了解货币的基础上认识价格,最后分析消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3.分析问题的正确思路是什么?我怎样才能做到准确、完整?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时东拉西扯,想到哪,讲到哪,概念模糊,逻辑混乱。因此,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在课堂中,多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机会,这种合作形式可以极大地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和政治学习内容的数量,、进而激励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时,我总要求其他学生专心倾听他的讲话,有时还让另一个学生对同学所讲的内容进行的内容评判反思,对有关问题开展探究,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课堂氛围。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如:分析影响价格的因素,从哪些方面入手?这就要引导学生反思:价格由什么决定?市场价格是如何形成的?供求影响价格,什么又会影响供求?这些因素又是如何通过供求影响价格的?价值决定价格,价值又是如何形成的?价值规律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4.这么多内容,我怎么能记住?政治学科要求记忆的内容比较多,要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体系,形成体系的知识才能有效记忆,并维持较长的记忆时间,切忌死记硬背。如:《多彩的消费》单元,首先分析消费类型的多彩,其次分析消费观念的多彩,分析何种消费观才是正确的。而消费之所以多彩,主要是由居民收入和物价水平决定的,其类型按产品类型可以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按交易方式可以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按消费目的,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而消费类型的变化反映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结构的不同又体现出消费心理的不同:从众、求异、攀比、求实心理,其中理智的消费者会选择求实的消费心理,饯行正确的原则。这就要求学生反省自己的记忆形式:是不是停留在机械记忆上?理解记忆如何进行?
5.教材为什么这样说?有的学生对课本上的概念一知半解,甚至不理解。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要引导学生及时反问:这句话什么意思?为何这样说?如:书上提到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这里所说到的五个统筹,除了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在后面有简单分析外,其余的都不曾介绍,而且何谓经济基础,何谓上层建筑,学生也不甚明了,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使学生对协调发展这个概念有了了解,对书上的这段话有了充分的认识,记忆才能更加深刻。
(三)要求学生课后反思
1.知识、技能反思。每上完一课内容后,要回头整理,本课内容共讲了哪些问题?我掌握了哪些?达到了预期目标了吗?哪些内容没掌握?原因是什么?学到了哪些方法?哪些方法还需进一步改进?做作业情况如何?一天中学习政治我花了多少时间?
2.情感反思。检查自己的情感体验,我上课是否注意力集中?我对此课内容感兴趣吗?为何会开小差?以后如何克服?该怎样使自己的学习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
(四)指导学生阶段反思
上完一阶段内容后,带领学生回想目录,登高望远,反问自己:我这阶段学到了什么?本阶段内容有哪些?阶段特征是什么?然后分专题归类,点、线、面结合,构成知识网络。这阶段学习兴趣、劲头自我感觉如何?有无动力和毅力?如何改进?
如上完《经济生活》第三单元内容后,就要反问自己:这一单元的主要线索是什么?(个人收入分配——初次分配;国家收入分配——再次分配;征税和纳税——再次分配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是什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我国分配制度是什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施这一分配制度如何兼顾效率和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作为再次分配的国家财政如何收入支出?(财政收入的渠道有:税、利、债、费;支出有经济建设、科教文卫、行政管理和国防、社会保障、债务)落实财政收入支出有何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人民生活有保障)
(五)引导学生考后反思
及时引导学生精练后反思,考试后注意分析总结,并用错题来进行总结,有利于学生真正从中掌握知识。当然,老师必须提出具体分析总结的目的是要做到练后、考后一百分,增强针对性,使学生做到有的放矢。
三、指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的初步效果
(一)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学生的反思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活动的过程,它以学生追求自身学习的合理性为动力,进行主动地、自觉地、积极地探究。根据调查表明: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能主动思考、主动提问、主动释疑的越来越多,这意味着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性和求知欲有了明显的增强。
(二)激发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精神
反思性学习的灵魂是“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而“探究”是它的基本特征。学生在学习的各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通过各种方式激活个人的智慧,遇到有些问题的提法和书上或老师的讲解不一致时,会主动向老师质疑问难的学生增多了。有位学生说了这么一句话:“原来学英语也需要用脑子的!我以为死记硬背单词就行呢!”反映了学生注意了对英语问题的探究。
(三)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9.美术课堂中“双基”教学的反思0 篇九
南京市共青团路中学 陆文著
中心词:课标、双基
《朋友》这首歌您一定听过,其中有一句歌词这样写到:有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是啊,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了新的,忘了老的的事常有。大家也知道这样的做法不妥,但还是这样去做了。而如今,这样的问题也出现在我们的教学中了。我们在将目光投射于新课改、新课标的时候也已悄然忘却了老“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体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一、上课重形式,忘“双基”
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原来教材中“繁、难、偏、旧”的知识体系,改变课程内容和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有的教师因此认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重要了,甚至一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认为和“课改”精神不符。有这样想法的老师在设计课的时候自然就将双基淡化到一边,备课时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气氛上;如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性学习模式的探讨上。最后,课堂气氛是活跃了,学生基本也动手了,但你要真正调查了解一下你会发现:很多学生基本知识很是缺乏,动手能力也有所下降。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性学习的时候,甚至出现了滥竽充数的现象,有的同学一个学期下来,几乎没动过手,作业均是组内其他同学完成的。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设计的大方向直接影响到“双基”的贯彻与落实。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同时,一定要兼顾到“双基”的落实。
现在为了推行新课改的精神,市、区的美术教研活动还是比较多的,这正说明大家积极投身课改,这是件好事。市、区的公开课、展示课,上课老师多半是经过精心的准备,有的甚至预上过多次,这本身也未可厚非,可事实上这 1 种开课已进入了一个误区: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不但不能成为自主的知识接受者,反而成了老师教学的协作者。一切都按老师的意愿去完成,就象演一场戏一样。开课时进展非常顺利,一切似乎水到渠成。但学生真正掌握了多少,学到了多少?就不得而知了!老师开课前的准备及开课过程中所注重的已经不是教学实效,而成了一种花架子。这样的课对广大听课教师来说,缺少了一定的指导意义,也失去了开课的初衷。
记得前不久听了一节题为《自备物写生》的素描造型公开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老师的讲解,也不是学生的练习,而是这位老师的课前准备。这位老师课前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小东西,整整堆满了一个讲台。同时老师还准备了许多支削好的铅笔。在练习的时候,老师这边发个东西,那边送支铅笔。好不热闹。或许你要说,这有什么?不是很正常吗?其实不然。从这件事上很能反映出老师对同学们平时的要求。我们不难看出,老师课前早就料到学生们会少这少那,才做这样的准备的。美术课上要准备些什么样的工具、材料?这个最起码的问题学生都无法解决,更主要的是学生对准备的材料(自备物)没有经过自己主观性的选择,对物体本身没有细致的观察和认知,写生时也就无法把握其特点,缺乏写生的前提。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领会也因老师的“主动准备”而失去兴趣。上课的实际效果体现不出来。相反,如果平时能对学生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落实学生的双基,那么会得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二、评价重“标新”,忘“双基”
在此,必须说一说我们对学生的评价。现在,我们的课堂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肯定,夸奖:“你真棒!”“说的真好!”“画面很有创意!”“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尤其是在公开课上更难听到否定的话语。或许你会说这不正是一种赏识教育吗?这确是一种很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但试问:当夸奖成为一种习惯性的语言,当掌声成为一种形式上的表演,这种赏识还有多少真情可言? 2 还能有多少激励作用?
我想在教学的时候您或许也碰到过这样的调皮学生,一幅画三笔两笔就完成了,然后他将作业送到你面前还笑嘻嘻的问到:“老师,我画的好吧?”这样的学生在绘画时本身有一定的兴趣和天赋,所以他是凭着自己的主观想象画的,没有真正掌握绘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面对这样的学生,你假如还是一味地对他的行为加以表扬,而不从“双基”的要求去规范他,长期以来,不但不能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反而让他在“真丑”与“假美”面前迷失双眼,不能明白什么样的作品才是好作品。更重要的是扼杀了他的绘画天赋:没有使他在原有兴趣的基础之上以正常的认知和提高的方式与途径来学习,这样反而不能发挥出他的潜能。
因此,我觉得我们在评价学生作业,或者是对学生的日常规范上,我们不能有意识的回避学生客观存在的问题,该是什么就是什么。我们在评价学生作业的时候,尤其要注意从双基出发来进行评价,比如说这幅画表现技法如何?是否有新意?从画面看,你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知识还需要掌握等等!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懂得什么样的作品才是好作品!真正提高审美能力,提高实际技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三、方法重媒体,忘“双基”
有个历史老师曾跟我说过这么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假如音乐老师上课不发声,美术老师上课不动笔,那么我也能去上音乐或美术课了。这是他在听了很多节所谓的示范课、公开课后发出的感慨。
现在很多学校不用说公开课、示范课,就是一般平时上课都要求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学校领导甚至将是否用了多媒体、用了几次纳入考核的范畴。我们不难想象,当媒体与考核挂上了勾,媒体在教学中所起到的辅助作用看来真的只能是“辅助”了。
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无疑给原本死板的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一个好的课 3 件,能提供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有助于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能充分表现宏观、微观、瞬间事物演变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声画并茂及鲜艳色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或许正是因为多媒体如此多的优越性,在很多人的眼里,上课必须用多媒体。但有些老师为了应用课件,直接从网上下载现成的课件,而没有从双基的具体落实上准备,甚至下载的课件中一些花哨的背景动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上课的效果。
10.关于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反思 篇十
为了矫正大家在新理念下对课堂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重教法轻学法、重训练轻反馈、重进度轻效度等偏差和不足,为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下边结合我听课给我的感悟谈以下几点:
我们的课堂最需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突出实效性。
1、从角色的转换上还没有完全成为“节目主持人”,仍然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停留在“讲授者”及“导演”这个角色上。所谓节目主持人就是要求教师要致力于导,服务于学,要充分放权与学生,尽可能让学生来完成课堂上的一切。我们是设计了教案,但他不应该成为我们的“剧本”,每道题的答题不应该成为我们的预设,他只是引发学生思维的一个助推剂,而不是教学的全部,因此在教学时不要总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预设来回答问题,如果是这样就还是 “导演”。
2、在课堂上不珍惜学生的时间,让学生毫无意义的等候,甚至总有让学生无所事事的现象还依然存在。例如:有的老师写板书,让学生在等待;有的老师课堂上只安排一道题,课堂上学生早早就完事了,之后就无所事事,玩甚至开小差。课堂对于学生而言就应该是战场,就应该是在任务的驱动下十分忙碌的,高效课堂的要旨其中一条就是不看老师讲得多精彩,只看学生课堂忙碌不忙碌。
3、课堂上群答式提问、无效提问、自问自答式提问的现象依然还很严重。课堂提问的目的就是引发学生思考,对于提问一定要注意:
1、要有针对性,提问应针对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及学习情况;
2、要有启发性,要善于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3、要有效益性,要针对教与学中的关键部分。因此“对不对”“是不是”“确定不确定”等类似的提问就是应该坚决予以取缔的。其次课堂应是引发每一个学生的思考,因为课堂上问题应该直接到个人,不要让群答式成为赖于思考学生的沃土。
4、教师在课堂上应讲方法、讲规律、讲技巧,尽量不要讲知识,因为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课堂上学生其实只学自己不会的,只学自己能会的。已经会的,不需要学,学也学不会的,无需去学。
5、课堂上应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因此每道问题提出之后最好安排2名或2名以上的学生来回答,不要把学生的独到见解扼杀在萌芽中也为学生养成一个自信的习惯。
6、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留出充足独立思考的空间与时间,问题一出来就是答案的只是极个别同学,请放眼全体,请先统计学生的完成情况,在大多数学生都完成的情况下才可以展示交流。
7、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安排了学生自主学习,那么当你发现问题的时候可以个别辅导,但请你不要集体强调,这样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
8、课堂应该是一个让学生享受成就感的地方,但是我们个别教师的课堂死气沉沉学生答对与答错一个样,做与不做一个样,课堂没有激励,欠缺褒奖,更缺少统计,学生的掌握情况不是靠统计靠事实而是凭经验,凭感觉。课堂的高效并不一定指向所有的学生都学会,而应是通过课堂展示、作业反馈及时了解哪些学生会了,哪些学生没有学会,到底是哪里不会。
9、课堂是学生的舞台,应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因为问题提出后请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不要把表现的机会中留给那么几个人。
10、课堂上应为做错的学生留出一定的改错时间,最好再安排同桌之间予以检查,不要期待着学生课后会自己改错,有这种自觉性的孩子不用你辅导。
11、小组讨论那是合作,是想发挥团队的力量,因为交流展示时应以小组的名义出现,更应以小组的名义对学生予以激励或褒奖,请不要把大家的劳动果实让个人去采摘,这样会影响合作的积极性。
12、课堂上应重视概念、知识点的教学。人的知识的掌握分两种,一种是记忆性理解,另一种是理解性记忆,然而能做到理解性记忆的人太少,因此应重视教学之后的巩固,安排加不检查等于0,千万不要让学生有记与不记一个样的感觉。
13、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一个优秀的组织者、引导者、倾听者、赏识者及点评家而不能是一位讲授者、代劳者,凡是学生可以做的事教师尽量不要做。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源于课堂上的表现,巩固于教师的赏识与肯定。
14、在课堂上我们要合作,但合作的前提还是独立完成。合作是高效课堂的四大支柱之一,前提是要有明确任务、要能取得实效的合作。对于小组合作我建议教师在三种情况下使用:第一是为了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第二是为了帮差,以兵教兵;第三是小组成员之间有具体任务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它有任务、有分工,展示时也应是有每个成员可以参与进来的。
15、对于高效课堂的模式与理念在运用时一定要灵活,不是所有的课也不是一堂课中的所有内容都得运用高效课堂的模式、理念上,应有机的根据教学内容把他与传统教学模式理念结合运用。
16、相信学生是师德,解放学生是使命;依靠学生是方法,发展学生是目的。
11.巴曙松:从日本地产泡沫中反思 篇十一
日本的房地产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55年开始的第一个十年,日本房地产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是保障型住房。日本从战后的应急性政策转成具有长远规划的分层次住房政策,并于1950年至1955年连续出台了影响深远的多部法律一一《住宅金融共库法》、《日本住宅工厂法》等来推动针对低收入阶层的公营住宅和中高收入的私营商业住宅。截至1965年,整体上日本住房存量大约达到2800万套,人均房间数达到0.9左右,户均住房套数基本接近1%。从1966年开始的第二个十年是日本的房地产快速成长的阶段,十年间共建超过2500万套住房。日本户均住房套数达到1.3左右,人均房间数也超过了1%。从1976年开始的第三个十年,日本兴建住宅的数量已经有所减少,住宅累计1600万套,基本的居住和改善性需求已经逐步得到释放。这个十年日本的地价、房价出现异常高幅度的上涨。其中一个重要的导火索就是日元走向浮动并不断升值,日本为了缓解货币升值对经济带来的冲击,采取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使得流动性大量涌入房地产市场,房地产泡沫迅速膨胀。第四个十年,房地产泡沫迅速破灭,对银行、居民、企业形成很大冲击。金融界把它称为资产负债表危机。
日本房地产演变过程既有值得我们警醒的教训,也有值得我们汲取的经验。工业化保障房建设,城市化时期对原有房屋的翻新,宽松货币政策即使在供求没有大的变化性,也有可能形成关注。
12.从课堂中反思 篇十二
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但是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 还存在诸如:学生文化基础底子薄弱、学生个体成绩差异较大, 教学活动中有的学生“吃不饱”, 有的学生却“吃不了”的现象;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不能实现零距离而是存在脱节;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不完善, 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作为一名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 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上述问题, 并把这些问题与我们的日常教学实际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对教学进行反思, 认真备好课, 使我们的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更贴近, 有效提升教育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以达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给社会和用人单位提交一个满意的答卷。
一、从教学反思中探索教学质量的提高
进行教学反思主要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所作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 这也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学监控能力发展, 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本文所说的“反思”与我们平常工作之余进行的简单、随机的“想一下”的活动或者独处放松时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 它不是模糊的、偶尔的、片断的, 而是需要教师认真努力进行, 而且需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和系统性, 甚至需要有一定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有时也需要教师之间合作进行。另外, 教学反思并不单纯是教学经验的总结, 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1、从备课中反思, 提高教学质量
当前, 高职教材学科本位观念较强, 与高职培养目标教学要求并不相适应。因此, 教师必须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筛选和学生的后续发展深入反思, 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效能。
(1) 以专业培养目标为核心组合教材内容
笔者认为, 高职课程教材内容应以专业培养目标为核心进行组合。课程体系内部各课程之间在知识点存在相互衔接、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专业知识能力的应用中, 单门课程的功能发挥要受到其他课程的影响, 同时单门课程的功能发挥也影响到其他课程。因此, 在组合教材内容时, 要充分考虑到各课程之间关系。如果专业不同, 即使是基础课在教学模块需求上也是不同的, 在对教学内容的组合优化方面要在深入分析被组合科目的内涵以及与其他专业科目内在联系的基础上, 取舍得当, 抓住课程要完成本科目的教学目标, 也要考虑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需要, 还要兼顾学校的专业特色和教学资源, 形成有机组合, 而不是只针对本科目内容的简单拼凑。
(2) 以突出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优化教学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确定, 应该依据课程目标, 对教学内容做出科学的筛选。在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的前提下, 高职课程内容的选择主要是根据对职业分析获得的职业能力要求和标准来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知识选择应紧紧围绕能力要求进行组织, 知识的组合不是简单的将各门相关理论课程知识点汇集, 而是要以能力需要进行有效整合。因此在优化教学内容时需要避免学科本位、学科知识系统化、完整化、重理论轻实践等现象。教师在实际组织教学内容时要尽量避免按学科本位确定内容, 以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获取更好的教学效能。
(3) 以职业方向的针对性组合课堂内容
职业方向明确、教学目标针对性强是高职教育的一个显著特色, 为了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具备从事某一职业岗位 (或岗位群) 所必须的实际应用知识、操作技能及创新精神, 需要我们教师在平常的备课过程中, 充分考虑体现某一职业岗位 (群) 对知识、能力需求的特点。为此, 课堂内容整合优化需要注意重视基础理论、突出应用能力、教学内容宽泛等方面, 从而使职业方向的针对性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2、从教学方法反思, 提高教学质量
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主要是为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社会迅速发展, 知识更新快, 教学环境、教学对象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我们不能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而是要视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施教对象以及有利于职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1) 因课程性质设计教学方法
课程按其性质和内容大致可分为操作类、记忆类、理解类和综合类等课程, 不同类型的课程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操作类课程 (flash制作、Auto CAD绘图、实验实训类课程等) 只有通过操作实践才能掌握的技能, 可采用讲学练教学法、模拟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并配合多媒体教学手段, 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又如记忆类课程 (程序设计类课程) 则可采用逆向教学法、板块式教学法;再如理解类课程 (高等数学、哲学等课程) 则采用案例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等;而大部分课程属于综合类课程, 这类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应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2) 因施教对象不同更新教学方法
全面深入了解学生,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高职学生因为个体差异较大、偏科现象严重, 同样的教学内容, 教法也要因人而异。一般来说, 对于底子较差的学生, 多采用注入式教学法, 提倡精讲多练;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采用多种教学法并用, 如讲学练结合教学法、自学提示法等, 侧重于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必须多考虑教学对象的实际, 因材施教, 因人施教, 因类施教, 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 无论是问题的设置, 还是释疑解惑, 均应“为了一切学生”, 多给学生创造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 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3) 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及技能
高职教育对于每个学生都只能作为终生学习的一个环节, 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学生终身学习、不断发展自我的重要因素。教师应时刻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 即使学生离开了学校, 良好的习惯还将终身影响着他们, 督促着他们, 使他们完成终身学习, 完成可持续地自身发展。为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终生学习预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
职业技术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 突出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高职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 应有利于职业技术能力的形成。如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等, 这些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职业技术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有利于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提高;又如研讨式教学法、自学提示法、设计性实验等,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
3、从教学比较中反思, 提高教学质量
听课有利于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 吸收他人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 改进自身教学存在的不足。从思想上我们不能把听课当着一种任务, 为听课而听课, 为完成学校所规定的任务而听课。我们应该从从原本单纯的听课转移到教学比较中来, 实施反思性教学, 即把自己与被听课老师进行比较。如听同一专业的同一门课, 要先自己备好同一堂课, 再去听其他老师的课, 然后进行比较、分析自己的教学设计同任教老师上的课有什么不同;如果有差距, 要找出产生差距的原因, 同时也要试着分析自己的优势, 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这样才能“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再如听不同专业或不同课程的课, 要提前浏览内容, 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大致的教学思路;听课时做好听课记录, 课后与任课老师切磋交流;或是课后与学生交流, 比如询问学生对这一堂课的体会与认识。然后对听课笔记进行整理, 写出听课后的反思。这里的反思主要是指对听课、上课等教学现象及教学事件的反思, 反思是与自己已有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进行比照。听课后不反思的教学不可能深刻, 反思的教师才能不断得到提高与成长。
4、从学生评价中反思, 提高教学质量
笔者所在的学校, 每一学期都要组织学生先后参加系部、学院组织的教学座谈, 认真听取学生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类评价。另外笔者认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也可以随机与学习委员或班上学生进行交流, 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的评价。在整个教育评价体系中, 学生评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自己的教学评价, 常作反思, 更应该认识到:学生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也是学生自我完善的重要参照。教师通过学生的评价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与身心发展等方面的状况, 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促进和帮助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同时, 学生评价还有助于教师确定教学目标, 了解教学得失, 改进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二、结束语
通过实践, 笔者深深体会到重视对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备课、教学方法与内容、教学比较、学生评价等方面的反思, 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及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能起到积极有效的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莫光政:《试论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办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人》, 《科学教育家》, 2007, (11) :5-7。
【从课堂中反思】推荐阅读:
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反思09-30
聚焦课堂反思08-25
《生命生命》课堂反思06-13
网页制作课堂反思08-10
《香港》课堂教学反思10-02
课堂教学反思方法10-09
体育课堂的教学反思11-01
诗海拾贝课堂反思06-18
课堂教学的有效反思06-20
高二地理课堂教学反思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