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程特色(12篇)
1.名师课程特色 篇一
当代十大名师特色语文内涵解读
选自:《中学语文》2014年第10期 作者: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许书明
“名师”,特指教育界有较大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的智慧型教师,他们或是某种教育理论的创立者和实践者,或为某种独特的教育理念的追求者和探索者。他们具有高水平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素养,本文提出的“十大名师”是我国改革开放年30年三次教育大变革中的代表人物,他们提出或创立了特色语文,自成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个性化语文教学艺术风格和特点。
一、名师教学艺术个性化的基本特征
个性是名师教学思想的体现,个性即名师的教学风格,它延续着名师的教学生命。个性是名师教学成功的标志之一,是他们高水平的教学艺术的必然表现。在教学实践中只有个性化的“特色语文”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的智慧。
名师的教学风格与教学艺术、教学方法、技能技巧)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教师也会使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技能技巧),所不同的是,一般教师使用教学方法、技能技巧)不够熟练,而名师却娴熟自如。教学方法、技能技巧)的进一步熟练就发展成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进一步发挥和升华,就形成教学风格。教学风格就是教师教学艺术的独特性,是教师教学艺术个性化的基本特征。钱梦龙曾在《语文教育散论》序中谈到:在语文教育领域,任何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都必然要经历四种境界:第一境界属于实践操作层次,第二境界属于经验积累的层次,第三境界属于理论探索的层次,第四种境界属于形成思想、风格或体系的层次。达到这一境界的老师,完全进入了语文教育的“自由王国”,他们并非刻意表明自己追求某种理论,而是已经把这种理论追求深深融进了教学实践的每一个“毛孔”;他们视野开阔,见解深刻,个性鲜明,教学上则挥洒自如,游刃有余,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他们也许并不明确宣布构建了什么“体系“,营造了什么“风格”,但是人们从他们卓有成效的教学中,分明感觉到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一种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存在。
于漪的“情美语文”,钱梦龙的“导读语文”,宁鸿彬的“轻简语文”,洪镇涛的”本体语文”,蔡澄清的“导学语文”,余映潮的“创美语文”,程少堂的“文化语文”,黄厚江的“本色语文”,赵谦翔的“绿色语文”,董一菲的“诗意语文”,自成理论体系,成为智慧课堂教学艺术的内驱力。
二、“十大名师”:三次教育大变革中的代表人物
于漪、钱梦龙、宁鸿彬、洪镇涛、蔡澄清、余映潮、程少堂、黄厚江、赵谦翔、董一菲,这十大名师可以说是我国三次教育大变革中的代表人物。他们创立和倡导的“特色语文”是他们对“语文课程”的独到解读蕴含丰富的“智慧课堂”教学思想,具有高超的“智慧课堂”教学艺术。
于漪、钱梦龙、宁鸿彬、洪镇涛、蔡澄清等堪称我国当代教育改革以来划时代的重要人物,是新时期第一代产生深远影响的中学语文名师。第一代语文名师特别强调“双基教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启发式教学,着力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其课堂教学由“重教”到“重学”,由“重知识”到“重能力”“重智力”,由“接受和理解”到“建构和发现”,由“偏重课内”到“兼重课内外”,成为当时最主流的智慧理论话语。第一代语文名师以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为重点;极其重视文本导读,重视对文本的原意理解,重视对教材的语言文字的品味;始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需求,努力追求教学过程的心理学化,在教学细节上精雕细刻。
余映潮、程少堂、黄厚江、赵谦翔等,是我国当代教育改革以来第二代、中生代)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中学语文名师。第二代语文名师从自己的职业身份出发,自觉地站在更为宏大的历史反思、思想反思、文化反思的背景下,试图为中学语文教学寻求新的理论基础与支点。他们试图摆脱长期以来的“工具论”话语定势,跳出狭隘的语文训练之类的专业空间,将语文的言说融入“人的成长”、“生命的尊严”、“人格与个性”等教育话语之中。较之第一代名师,他们更自觉地阅读思想史与哲学史,也更自觉地表现出对于语文问题的学理追问。他们自觉地以“教学目标”为鹄的,注重文本导读的角度选择与方式设定,突出教学重点,重视教学内容的重组、引申、拓展和语文能力的迁移、应用与超越。
董一菲等是第三代(新生代)中学语文教学名师的个性代表。与第二代名师相比,他们有一种特立独行的气质,坚持读书在语文教学上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在文本解读上,他们似乎更加关注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试图以建构主义的文本阅读观取代传统的文本观。他们在课堂上注重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和人文熏陶,注重培养思想与人格的独立性,引发观点争鸣和思想碰撞,体现出鲜明的“后现代”色彩。三、十大名师“特色语文内涵解读(一)于漪“情美语文”内涵解读
“情爱”是于漪教学思想的内核,“美学法则”是她语文教学的灵魂。她的语文课堂教学,植根于“爱”,发轫于“美”。她的“情美语文”课堂智慧教学艺术,具有神奇的魅力,独树一帜。
于漪认为;语文教育要直面于“人”,植根于“爱”,发轫于“美”,着力于“导”,作用于“心”。在她看来,情感既是手段,更是目的。因为语文教育不仅是认知教育,还包括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她认为,“教育的事业是爱的事业”,“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友人之爱”。所以,在于漪的语文课堂里,洋溢着一种融融的师生情谊,这既是一种师生友情,又是一种长幼亲情。她强调“情是教育的根”,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主要凭借语文教材,“诗文本是情铸成”,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大多数课文,本身蕴涵着作者丰富、健康的思想感情,这是情感教育的源头活水。
于漪认为,“美”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她的语文课堂教学不论从哪个角度都鲜明地体现了一种审美的倾向,于漪的语文课堂教学已经达到了一种自由的境界,自由就是美的本质。于漪的语文课堂教学自觉不自觉地将“美学法则”作为其语文教学的灵魂,或者说她将美的灵魂赋予语文课堂教学的“肌体”,使之按照美的规律运转起来,将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转换成种种美的形象和审美活动,体现了鲜明的审美特征。语文教育家刘国正感慨地说:“听于老师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体现了一种审美的倾向。”
(二)钱梦龙“导读语文”内涵解读
钱梦龙倡导和践行的“导读语文”,奠定了其在中学语文教学界实力派、技术派的地位。“导读”的“导”是在传统教学论语“道而弗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启发诱导。它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以其简约的理论概括,崭新的教学体系,鲜明的个性特点和显著的实践效果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在语文教育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导读语文”体现了钱梦龙深邃的教学智慧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当今语文教法改革的成果和方向。所谓“导读”,就是教师“多方设法”,把学生引导到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去,摸爬滚打,最终达到“自能读书”而“不待教师教授”的境地。钱梦龙认为,教学效率的提高,取决于教师正确的“导”和学生主动的“读”,故称“导读法”。它旨在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为主要目标,从而让学生通过三至六年有计划的训练,达到“不待教师讲而学生自能读书”的目标。
钱梦龙阐释道:“导”者,因势利导也。因势,就是说教师发挥其领导、支配作用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利导,就是要善于把学生引导到最有利于他们的认识和发展的情境中去,使他们的智力潜能得到尽可能充分的“释放”。他在回顾自己的语文教学生涯时说:“三十多年来,我始终追求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这个目标,摸索着,前进着。”“从理论和实践上找到一条从‘教’通向‘不教’的桥梁,以便使学生最终能够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成为不仅在学习上能够自立,而且在观念上、意志上、以至整个人格上都能够真正自立的人。”。“导”与“读”之间这种既相互制约又彼此促进的关系,体现着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辩证规律。
(三)宁鸿彬“轻简语文”内涵解读
宁鸿彬倡导“轻简语文”,以“减负增效”为教改重点目标,决心“走出一条多、快、好、省的语文教学之路。”他以系统思想为指导,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标,在优化自身教学设计、培养学生自组织能力、整合语文教学内容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改革和尝试,最终形成了系统思想指导下的高效语文教学体系。
所谓“轻简”,就是减轻负担,浓缩内容,注重实效,讲求效率,即“减负增效”。“轻”表示由“重负”到“减负”,变“苦学”为“乐学”; “简”表示“繁难”到“简易”,务本求实,精讲精练。宁鸿彬认为:“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是完全可能的。”’他对“苦学”、“多练”持否定态度。他说:“由于把基础教育的目的错误地认为就为了升学,于是凡是能够多拿到些分数的办法,便纷纷产生,不管科学与否。”他主张在“精”字上下工夫:“巧妙设计”,“精讲精练”,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率。
“精心设计”是实现高效语文的重要前提,“精讲精练”是实现高效语文的有效策略。所谓“精心设计”,就是“讲”的设计要“精”,这才能扩大教学容量。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把课外作业放在课内完成,确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练”的设计要“精”,这才能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较多的收益。可见,“精心设计”与“精讲精练”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关键在于一个“精”字。“精”要求帮助学生把握规律性知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洪镇涛“本体语文”内涵解读 洪镇涛是语文教学“语感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他创立了语文教学“本体论”,以语言为本体,强调语言实践和语感培养。张定远先生说:“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完整、最系统、最富创造性的有关学习语言的理论、途径和方法的论述。”这个评价是十分中肯的。
“本体语文”,简言之,就是以学习语言为本体。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是“本体语文”体系中的理论核心,是对语文教学客观规律的深刻揭示。语感教学服从、服务于本体论。
学习语言与研究语言不同:“学习语言”,主要是指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语言材料(即“吸收”,其主要途经是听、读)和运用语言(即”表达”,其途径是说、写)来提高语文能力;“研究语言”,则是针对语言材料或者语言现象,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揭示其规律。
洪镇涛从繁茂芜杂的语文教学现象中发现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三条基本规律:一个根本目的--指导学生学习语言;一条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途径;一种教师指导的重要方法--语感教学法,这三条基本规律是洪镇涛“本体语文”的内核。
(五)蔡澄清“导学语文”内涵解读 蔡澄清探求“善导之道”,创立了“语文点拨法”,他认为“善导”就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 “语文点拨法”被张定远先生评价为“一条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正确途径”。
蔡澄清说:“教学之道无他,求其善导而已矣!善导者,相机诱导,适时点拨也,点拨者,‘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矣。点拨云何?点者,点要害,抓重点也,拨者,拨疑难,排障碍也。既点且拨,导引学者自学而顿悟也。”,“点拨”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或技巧,在中国古已有之,但是将其上升为语文教学论,则当推蔡澄清。
“这种点拨,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适应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疑难,教给方法,发展能力。它是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自学的一种方法。”“点拨教学具有方法与思想有机统一的特点,具有统管语文各方面的整体性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多向交流的特点。”
点拨教学法就是指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安排,以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进行点拨的教学方法。它涵盖了教材的组织处理、教学过程与步骤的设计安排、具体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所以说,“点拨教学法”,“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个教学过程,又是一种教学方法论,更是一种教育思想。”
(六)余映潮“创美语文”内涵解读
余映潮以其“创美语文”闻名于当代语文教坛。他的创新教学设计的标志性成果是阅读教学的“板块式设计”和“主问题设计”,其设计思路追求审美性和实用性。他以其独具魅力的创新教学设计而享有盛誉。张定远先生评价他的“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创新”,“他是一位善于创新的中学语文教研员”。
余映潮说:创新能够显现特色。创新能够显现个人的教学教研特色。做好自己的事业,应该而且必须脚踏实地地、恰如其分地进行教学教研方面的创新。余映潮的创新教学设计力求做到“课型新颖,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积累丰富”。他追求的美学境界是:“简化,优化,美化”。
课型创美。他以朗读教学为主要内容进行了教读课、品读课、辨读课、说读课、演读课、联读课等新课型的探究,“创造的优秀课型,丰富而又新颖,科学而又艺术,独特而又普通。”
思路创美。余映潮说:“板块式教学思路是我的创造。”对于传统的教学结构而言,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创新,是很有力的挑战。
提问创美。余映潮的“提问设计的研究已经大大拓宽了‘领域’,研究的视野非常开阔,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主问题”设计,以“比读”、“联读”为目的的提问设计,设置课堂活动的“话题”或“微型话题”,设计课文学习中的“论题”,设计类似于“综合性活动”的“主题”。
品读创美。余映潮说:“对于课文,要品得细,品得深,品得美,品得奇,品读要求一个‘深’字,解决‘深入课文’的问题,解决课文‘如何好’‘ 为什么美’的问题,”
活动创美。他主张“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是学生活动充分”,多角度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中活动。
(七)程少堂“文化语文”内涵解读
程少堂是“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创立者和核心人物。“语文味”注重思想性和文化性,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观照”是“语文味”教学的重要元素,也是其显著特色。因此,学术界将这一流派称为“文化语文”。
程少堂从2002年开始的一系列大型公开课(《荷花淀》《咏雪》《子衿》等),“都有意识地探索一种文化语文风格,即从文章、文学、文化等三个层面来解读文本,特别重视在文章、文学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文化意蕴的解读,以期教出语文味来”。2003年在对“语文味”定义的解说中,出现了“语文味”即“文化味”这样的说法--它表明语文味研究即将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追求具有“文化语文”风貌的独特教学风格和“语文味”教学流派阶段。之后随着“我的实践探索,并吸收学术界的建议,把‘语文味’的阐释中原本有的‘文化味’直接加进定义”,从而丰富和完善了“语文味”的内涵:“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文化语文”中的“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积淀、一种濡染,一种智慧,引导学生沐浴传统、丰富涵养、提升悟性。“文化语文”就是要在丰富的文化熏陶、传承、感染和建构中进行全方位的精神塑造,感受真善美,培养高尚的人生情怀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八)黄厚江“本色语文”内涵解读
黄厚江倡导“本色语文”,追求本色的语文课,建构本色语文体系。他的建构有深刻的思考,系统的把握,理论的支撑,又在建构中形成自己的见解,闪烁着“本色”的品质。“本色语文”教学有两个操作机制,一个是“和谐共生教学法”,另一个是“树式共生课堂结构”。“本色语文”是黄厚江语文教学主张与实践的结晶与精髓,是对“非语文”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其教学思想流行于当今语文学界,有较大影响。所谓“本色语文”,简单地说,语文就是语文,让语文还是语文。从反面说,不要让语文课成为政治课,成为历史课,成为品德课,成为故事课..语文课从内容与方法上,都要紧扣语文。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本原,是目标和任务;本真,是规律和途径;本位,是方法和效果。但本色不是守旧,本色不是倒退,本色也不是无为。本色,不排斥其他风格;本色,不反对创新;本色,更不放弃更高的追求。本色,是语文教学的原点。你可以走得很远。但这里是出发地。”。“语文本原”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语文本真”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语文本位”:体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
(九)赵谦翔“绿色语文“内涵解读
赵谦翔倡导“绿色语文”“它是对急功近利、唯考是图的“灰色语文”的一种匡正。“绿色语文的本质就是充满诗意的语文。”赵谦翔认为,提出“绿色语文”,旨在回归“语文”与“人文”统一的学科本真属性,是纯天然的、诗意的、可持续发展的,让语文永远不脱离人生。“绿色语文”是他语文教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语文陶冶性教学的一次尝试,它必将对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绿色”本是个环保概念,一是纯天然的,二是可持续发展的。所谓“纯天然”,是指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本真属性的回归,语文是返璞归真,不加雕饰,充满真、善、美的人文学科;它是对急功近利、唯考是图的“灰色语文”的叛逆和挑战,不仅“为高考”学语文,更要“为人生”学语文,因而它是“可持续发展的”。“纯天然”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绿色语文”的本质特征。
“绿色语文”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其实质是使人的智力和潜能得到全面发展,人的精神素质和人生境界全面提高,为学生打下“终身发展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最终促进学生精神的健康成长、个性的健全发展。
“绿色语文”是培养“亲情”的语文,是培养“爱心”的语文,是培养“习惯”的语文。它充满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尤其注重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它始终把启迪个人的悟性作为语文教学的脉络,学生对人生、对社会、对青春、对生命独特的感悟,是心灵之门瞬间开启时闪烁的智慧的火花,是学生个性与创造力的展现。
“绿色语文”与其说是一种教学理念,倒不如说它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在充满绿色的语文世界里,我们感受到了勃勃的生机,感受到成长中的生命,绿色盈目,绿溢心田。
(十)董一菲“诗意语文”内涵解读
董一菲倡导并践行“诗意语文”,意在发掘“文学气息”、感受“浪漫情怀”,用“缤纷的语言”,对“文化的膜拜”及“智慧与幽默”来构建一个诗意的课堂。她坚持给学生一个文学的世界、一个悲天悯人的情怀、最美的母语、一个善感的心、一个爱的信念、一个理性的世界、一个内儒外道的人生智慧,努力让学生诗意地生活。
“诗意语文”是一种大语文、高境界,它立足于心性的修炼,追求文学的诗意和唯美,注重情感与语言的交织,感悟人生智慧,充满文化和理性。
“诗意”是一个超越个性、超越风格的范畴,自然,诗意语文也应是一种超越风格、超越流派的教学现象。董一菲认为, “诗意”二字体现了人生的精神境界。
“诗意”本身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模糊概念,不同的角度对“诗意”有着不同的阐释。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
诗意的语文课堂,充满温暖与感动,流淌着书香,充满智慧和理性, “充满文学气息和浪漫情怀,在诗意的创设中,以缤纷的语言引领学生走向对文化的膜拜,在幽默而又蕴含智慧的思维探索中体悟生活语文的无限魅力。”
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师的教学语言应是百媚千红的,当典雅时典雅,当素淡时素淡,当激情时雷霆万钧,当深情时山高水长,诗意的语文课堂应当是语言的盛宴。十大名师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各具特色,是“教学智慧”的结晶,是“教学艺术”的奇珍。探索名师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有利于研究他们的教学艺术思想,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特征,有利于赏析他们的经典课品并从中获益。
参考文献
李如密:《教学风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徐萍、曹明海、钱梦龙:《一种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存在》、《中学语文》(教师版),2009年第5期。
程红兵:《于漪语文课堂教学风格总体倾向管窥》、《语文教学通讯》,1997年第9期。
程红兵:《于漪语文课堂教学风格谱系研究》、《语文教育艺术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71页。
钱梦龙:《导读:逐步摆脱学生的过程》,《语文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2期。
郎享伯、滕英超:《中学语文教坛风格流派录》,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37页。》
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理论设计和结构模式》,《课程·教材·教法》,1989年第12期。戴汝潜:《宁鸿彬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18页。
宁鸿彬:《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54、260页。
蔡澄清:《点拨碎语》,《语文教学通讯》,1993第12期。张定远:《一条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正确途径——评蔡澄清“点拨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年第3期。
蔡澄清:《简论语文点拨教学法的要义与操作》,《课程·教材·教法》,1997年第12期。
武玉鹏:《名师研究--中学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思想》,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78页。
张定远:《技艺精湛的课堂教学——善于创新的语文教研员余映潮》,《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第6期。
余映潮:《余映潮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7年版。
余映潮:《课型设计的艺术——关于课型创新的若干思考》,《语文阅读教学50讲》,2005年版。张定远:《余映潮——善于创新的中学语文教研员》,《语文教学通讯》,2003(第6期。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程少堂:《程少堂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83、84页。
祝禧:《“文化语文”与“教育回归”》,光明日报,2009年第2期。
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赵谦翔:《赵谦翔与绿色语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8、22页。
董一菲:《董一菲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64页。
2.名师课程特色 篇二
进入基地之前,我已是一所学校分管教学与科研的副校长,是区学科带头人、区教师职务审核委员会成员,在区内经常有公开教学的机会,在上海市乃至全国的论文评比中也屡次获奖。渴望进入曹培英老师主持的名师基地,一方面是慕名而来,另一方面也确实想借此机会解决自己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比如,我总觉得自己缺理论而不缺实践,也知道缺乏理论的支撑,接下去的路不会走得很远。又如,学校教研活动如何提高有效性,走出同伴互助年复一年同水平反复,“萝卜烧萝卜,烧来烧去一种味”的困境。又如一线教师如何开展真正有益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课题研究,摆脱教育科研的“塑料花”命运,等等。
一、系统学习:跨越理论与实践的断层
学习之后发现,我们的实践之所以缺乏理论支撑,除了阅读面太窄,只知道一些理论碎片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学习不得法,只知道人云亦云,几乎从未想到主动跨越理论与实践的断层。那么,怎样才能跨越理论与实践的断层呢?
1. 用数学理论、教育理论审视自己的实践经验
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曹老师主张采用国内比较主流的三分法:本体性知识即学科内容知识或者说数学理论,条件性知识即以心理学、教育学为主的教育理论,实践性知识即教学经验与智慧。起初以为这一分类比国外学者的分类(如舒尔曼的分类,包括学科教学知识共七类)更简洁、明了,后来才体会到曹老师的用意,他是期望通过帮助我们弥补本体性知识的缺失和消解条件性知识的偏颇,进而启发我们自觉地用数学理论、教育理论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
对于本体性知识,曹老师给出了三种隐喻,并分别概括为“桶论”“活水论”与“找水论”。他认为,“桶论”刻画了知识的“量”,“活水论”关注了知识“质”的一个方面,“找水论”强调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只要摆脱“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三论”完全可以兼容并包:一桶水是起码的;这桶水应该是新鲜的;既要储备水,又要具备寻找水源的能力。
对于条件性知识,曹老师认为,教育理论与数学理论不同,学习后者需要一系列基础,否则如同看“天书”,前者完全可以自学,重要的是领会精髓。为此他列出了一批书单,有必读与选读,也有精读与泛读,在自学的基础上,着重给我们介绍教育理论的“源”与“流”,分析各种理论的合理内核及其局限性。同时通过生动的案例,让我们体会理论总是灰色的,实践之树生命长青,让我们感悟理论的应用也具有创造性。比如“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少有的几乎没有争议的理论,但它只提供了一个概念,某一具体教学内容的最近发展区只能由教师自己分析确定。曹老师还非常明确地表达了一种既“另类”又朴实的观点:教师本质上不是理论的生产者,而是理论的消费者,这种“消费”忌讳拿来主义、囫囵吞枣,应当如同消费食品那样,通过自己的“选购”与“咀嚼”,从各种理论中找出适合本学科教学实际的部分,加以消化、吸收。
基地学习给予我们更多的是思想,是认识方法,特别是那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真知灼见有如甘露洒心,令人醍醐灌顶。这是一个学习、反思与行动相结合的过程,也是理论知识内化、转化的过程。
2. 拓宽理论基础,学以致用
为保证培训的系统性,基地采取了突出重点、关注热点、讲究实用,适当兼顾培训内容理论宽度的策略,搭建了一个相当系统的培训内容框架,包括数学与数学史、课程改革研究、学科心理研究、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评价研究和教育科研方法。所以,尽管培训活动的安排灵活、机动,仍能确保培训内容的覆盖面和整体效果。因为到基地讲课的专家、学者都很忙,只能何时有空,就何时安排讲座,而且还常常迎合导师与学员工作、学习、研究的需求,调整计划,临时设置培训主题,以保证任务驱动、问题驱动的实效。这就有如一篇散文,行云流水,随“需”所致,但形散神不散,骨架是完整的,脉络是清晰的。
这些成系列的专题讲座不仅内涵丰富,而且都非常具有针对性,论道、论做相结合。随后的对话、研讨,又让我们经历了一次次的思维碰撞,引发了更深入的思考,不仅帮助我们了解了国际、国内的学科研究动态,开拓了研究视野,也为我进一步提升解读教材、解读学生的智慧提供了较为坚实的支撑。
二、聚焦课堂:提高实践起点,提升追求境界
多年来,我几乎每周都会和老师们共同研课、磨课,也经常同课异构,总觉得课堂教学研究就这么几招。参加基地培训之后,才发现自己原来的教研只有小学生水平。
1. 课前:寻找巨人的肩膀和真实的理论依据
基地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要求每位学员确定课题之后进行资料检索、分析,看看以往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多数老师是怎么上的,特级教师是怎么上的,形成一个简要的研究综述,再思考其中哪些该吸收、哪些能突破、哪些有必要作新的尝试。也就是说,我们的实践探索不是从头开始,而是站在同行已有实践的基础上向上攀登。哇,仅这一招,就让实践跃上了一个台阶。
对于教学设计,除常规外,还要求写出教学意图或价值取向,以及具体的理论依据。所有阐述,都要求简明扼要,不写套话、空话。
以《体积》一课为例,我最初设计的概念形成过程是:
体积变化 (皮球充气前后)
意图:激趣,丰富建立体积概念的感性认识。
依据:皮亚杰的概念守恒理论。
曹老师的批语:“四个实例,均为幼儿园水平。如果你的教学价值取向只是‘激趣’,未尝不可,但对五年级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并无多大作用。请重新研读皮亚杰关于体积守恒的论述,并作调研,了解学生关于体积的真实困惑。”
这一内容,我教过多次,感觉不错。这次经过检索发现,以往教学只讲体积不变、未见体积变化的实例,挖空心思想了半天,才找到一个体积变化的实例(皮球充气前后),自以为是个突破,不料竟是“幼儿园水平”。想想也确实如此,幼儿都知道皮球充气前是瘪的,充气了会鼓起来,会变得更大。
于是我老老实实再次查阅心理学资料,皮亚杰的结论令我汗颜:体积守恒年龄11-12岁。研究表明,受过教育和未受过教育的儿童大约在相同的年龄会出现各种守恒能力。按皮亚杰的理论,教学训练不可能直接导致守恒的稳定图式的构成。图式的质变只有随着儿童通常所具有的重要活动经验的积累才能发生,而不管儿童是否入学。原来以前的教学很大程度上都是“马后炮”。
于是,设计了一些问题,找了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调研,结果只有“空气有体积吗”这个问题,学生语焉不详。
我豁然开朗,应该让学生自己提问,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验证空气也有体积,而不是教师出示皮球充气前后的图片给学生看。
曹老师充分肯定了我的修改,进一步建议,再准备一个塑料袋,让学生有选择实验方式的空间。高明!一个廉价的塑料袋,吹口气就能验证,何必非用皮球、气筒不可呢?
这一实践研究的片段体会,使我对“最近发展区”,对“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了新的感悟。
2. 课中:多角度运用观察技术,体悟教学得失
听课谁不会,区别也是人所共知,“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有学者提议改“听课”为“观课”,感觉好笑,难道有闭眼听课的吗?
然而,基地的听课才让我领略了什么是真正的课堂观察。
首先要求学员了解执教者的教学改进意图、探索方向,以及希望重点诊断的问题,再结合常规要求,每位观摩学员明确各自的观察侧重点,并选用适当的观察量表,特别提示:“用心感受、体悟课堂”,学生作业时,巡视观察,抓拍典型作品。专家则不参与分工,保持独立,以便发挥其专业敏感性的优势,但必须有观察者坐在教室前面。
同理,两架摄像机一架在前,专摄学生。
早就接受“以学论教”的观点,但只知道观察教师如何教,对目标落实、内容处理、过程展开、方法选择、媒体使用、调控应变等方面是否驾轻就熟。如何观察学生的学?仔细梳理,也有不少观察点,如听学生的发言表达,看学生的练习书写,感受课堂氛围,坐在前面还能观察学生的注意指向、动作表情。
早知听课有如此多的观察点和观察技巧,该有多好!平时听课,虽不可能架起两架摄像机,但可以用手机抓拍学生的操作动态,获取作业分析的原始素材。
真是“相知恨晚”!
3. 课后:就课论课、论理、论人,知行合一
评课套路比较平常,无非是先执教者说课,再同伴互动,最后由专家点评。当然,基地聘请的专家,都是小学数学教学法行家,因而能就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作出独到的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同时也能对教师个人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作出诊断、提供建议。
有两点与众不同的要求:一是既要就课论课,又要就课论理,还要就课论人(指分析执教者的强项与短处、教学特点与已有的、潜在的、可发展的教学特色);二是执教者不但要整理诊断意见,写出教学反思和改进方案即“建构性反思成果”,还要有再次教学的分析报告。虽然感觉有负担,但也深知,如果不付诸实践,没有行为跟进,事过境迁,就难以收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效。
三、聚焦科研:研究真问题,运用真方法,得出真成果
要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智慧型教师的转变,还必须聚焦课堂中的问题,开展实践研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水平。
对于教育科研,感觉并不陌生,无非是写文章。以前的体会是做得好不如写得好,所以迫切想知道怎样的教育科研才能转化为提高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生产力”。没想到我的这一朴素想法得到曹老师的高度赞赏。在整个培训过程中,他一再强调:“科研成果不是写出来的,是做出来的,要研究真问题,运用真方法,获取真结果。”
基地在科研方法通识培训的基础上,结合小学数学各教学环节、各内容领域的专题研究,穿插介绍课堂教学与学科研究动态,作为开题启发。
聚焦科研的全过程如下图所示:
其中收获最大的是“科研诊断”。因为相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学员的科研能力显得更弱一些,所以面对面的诊断、手把手的指导非常必要。
一方面,通过诊断使得每位学员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调整或充实研究内容,改进或完善课题方案,并获得研究方法上的指导。
另一方面,也能从其他学员的课题陈述与研讨中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既能开拓思路,学习同伴的成功经验,又能吸取同伴所走弯路带来的教训。
几位资深专家的诊断、指导与点评令大家折服,同时也使学员对如何走出目前教育科研中存在的误区有了新的认识。
进入基地学习至今,我主持的三个课题在区内均成功立项,其中一项还成为区级重点课题;先后有七篇论文在市级刊物上发表,并在全国和市区的论文评比中获得六个奖项,其中包括中国教育学会第22次学术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在2010年11月召开的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育委员会第十四届年会上,我和其他两位学员在三个专题论坛中,作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改革”“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的研究综述,得到了大会组委会和与会代表的高度赞赏。
3.打造名师队伍 深化课程改革 篇三
从上个世纪末,我们就开始思考把名优教师的培养策略,从零散自由式,逐步转移到有计划的、有组织的目标导向式上来。名师,是指在教育战线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被学校、家长和社会广泛认可的优秀教师。他们是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是新课程研究与有效实施的领头雁,是学校品牌的标志。我们把市内顶尖的骨干教师通过严格的考试和审核筛选出来,创办了“牡丹江市小学名优教师高级研修班”(简称高研班),聚集全市优势资源,进行统一培养,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逐步打造他们的教学风格。这种做法是具有开创性的,尽管三期仅培养130余人,但培训的成效和获取的宝贵经验令人瞩目,有人戏称高研班是牡丹江市小学界的“黄埔军校”。
一、尊重个性,突出主体地位
高研班的学员不是单纯的受训者,而是有鲜活的爪性和丰富经验的“小名人”。他们是教师群体中的精英,有较强的进取心,有追求高品位的强烈欲望,而且他们十分珍惜学习的机会和权利。我们利用这一点,在学习中放开手脚让他们主动地学习、研究,并给予他们在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上的选择权,为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相互学习的机会,允许他们根据个性和需要去设计适合自己的平等协商、友善争辩与讨论探究等学习方法。高研班的学员普遍思维活跃,有高出一般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艺术。他们对学习形式也很“挑剔”,希望在动态多变的形式下学习,乐于用先进的传媒技术使自己获得最佳筛选信息、更新创造信息的能力与智慧,满足“先人一步”“高人一等”的心理。我们构建了适合他们学习特点的学习方式。如走访名师、异地上课,网上学习等,通过开设多种形式的学习,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切实做到了以人为本。
二、开发资源,设置人本化多元课程
构建名优教师培训的课程模式,我们基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适应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体现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把系统性与专题性、综合性结合起来。高研班的课程设置一般是专题性的,不追求完整的学科体系,课程有很强的针对性,不攀高、不求全;课程精,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和前瞻性,努力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课程从内容上可分为4类:一是反思性课程;二是课题性课程;三是信息性课程;四是条件性课程。课程设置具有选择性,我们把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学员可依各自需求,从模块中自主选学部分课程,累积学分。真正体现了“按需施教,自主发展”的原则。
三、研培结合,构建“研合型”模式
针对名优教师的学习特点,我们借鉴了陶行知“互教互学教学模式”、美国“行为修正培训模式”和魏书生“民主教学模式”,构建了“研合型教学模式”。模式的基本教学过程是:教师或学员从普遍的教学行为中提出问题,然后,学员民主地讨论、论辩,对教学问题进行评析,教师或学员针对讨论态势作专题报告,最后由师生共同找出评价性结论。这个模式的核心是激发学员内在的自我需求、自我发展的机制,创造群体向上、个体积极主动的学习局面。为此,我们实现了3个转变。一是变“经院式”为“讨论式”。突破教师对学员单向交流的格局,教师成为学员尊敬的长者、合作的伙伴、论辩的对手、知心的朋友,课堂很像生机勃勃的学术研讨会;二是变小课堂为大课堂。打破“课堂就是教室”的定式,建立大培训观,把社会作为研修班的课堂,让学员在有限的时间里到无限的天地中去探索、实践、创造、学习。三是变“牵着走”为“自己走”。要求任课教师努力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员,使学员掌握攻克堡垒的金钥匙,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一般由5个版块构成:第一,自主合作学习。这是突出学员的参与性、操作性、体验性的可选择性的学习。第二,教师专题辅导。这种辅导不是培训者规定的,而是针对自主合作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而进行的点拨性、研讨式的专题辅导,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讲授与相互交流相结合。第三,参与科研实践。这一板块是以大家关注的课题为中心,由学员按所学科研理论和操作方法,组织大家共同研究,目的在于激励学员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提高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第四,异地现场开课、考查、调研。第五,反馈交流评价。
四、理性剖新,打造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优秀教师或教学艺术家具有独特个性的教学理念、教学技巧、教学风度、审美风貌等方面在教学活动中稳定的综合体现,它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与探索中逐步形成的,是教师成熟和高品位的标志,是独特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产物。名优教师的培养到了一定的时期,会出现“瓶颈现象”,也就是发展的速度开始缓慢,空间开始变小,很难再有突破。我们及时引导这部分教师做认真细致的理性思考,剖析并梳理自己的成长历程。成熟的名优教师,不仅善于理性思考,而且在教学上有独特见解和鲜明的风格,课堂教学呈现艺术性、高效性、科学性和稳定性,从而树立更高更远的目标,打造自己的教学风格。
尽管我们的名师不能与国内知名的李吉林、魏书生等人相比,但就其自身来说还是有独到之处的。这些人经历“课改”磨砺,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感受。这些经验和感受都是宝贵的财富。如同璞玉,需及时雕琢和打磨,才能呈现出各自的色彩和风格。我们同学员一道,认真研究教例,挖掘每位小名师的特点,逐渐明晰他们的教学特色,并在反复的实践中去回馈验证,使教学特色逐步稳定成熟,最终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
当年西安区的小名师,现在牡丹江市教研院小教部副主任赵昭,就是一个最成功的范例。作为第二届高研班中年龄最小,成绩最优,个性最强的学员,很快被老专家田常泰主任发现,并开始了对他的特殊培养。从他身上,我们总结出打造名师的教学风格至少要经历3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习模仿。学习名师的教育理论,模仿名师的教学方法,如赵昭2005年在虎林执教的《两小儿辩日》,虽然很成功,但细品味,不难看出模仿的痕迹和他的懵懂、青涩。
第二阶段,感悟内省。凸显特色。经过一段时间的打磨,先进的教育思想逐渐内化,思考也开始深入理性,个性日趋稳定,特色随之明晰。进一步引导剖析代表性的课例,挖掘梳理共性特点,强化个性特征,逐步提升锤炼,教学特色便日益凸显。如2007执教的《起名字》,显示出他教学上扎实、鲜活、灵动、
nlc202309010354
幽默的特色。而当《匆匆》一课从全省阅读教学观摩会载誉而归的时候,他的教学风格已初步形成。
第三阶段,教学风格成熟。一连串成功的特色教学之后,再度审视、理性分析,系统地总结已经成熟稳定的教学特色,使之更加鲜明、稳定、科学。当他执教《乡愁》,淡定自信,炉火纯青,显示出高超精湛的教学技艺,这是体现他教学风格的典型案例,也是他教学风格成熟的代表作。
教学风格的打造,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这既需要教师个体自觉主动的努力学习、深入课堂反复实践、坚持不懈的反思提升,以及不断突破和超越自我,有时甚至是浴火重生。这个过程中,更少不了的是各级培养团队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的科学培养。名师的风格就是这样“炼”出来的。
五、搭建平台,发挥名优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名优教师的培养周期长、难度大、见效慢。所以,我们常把他们称作教育资源中的软黄金,十分珍惜,不仅精心培养,而且科学高效地使用,实施其效能最大化。
首先,政治上重视,评聘、晋级、提拔有优势。我们培养的名优教师,不仅在教育系统内有名气,起引领示范作用,在其他系统也很受重视,一些县(市)区级的域内的大型活动,总有他们的身影。对于这些名优教师,各级领导十分关注,并委以重用。仅以第一届高研班为例,班级共有名优教师33人,经过3年的培养,毕业后第二年就有78人次获县级以上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称号,5人成为市“十佳”教师,13人获省教学能手称号,12人在省竞赛中获奖,4人获省最佳教师,1人被评为特级教师。截至目前。33人全部评上了中学高级教师,2人评为特级教师;1人成长为市教育局领导,2人任市教研部门领导;1人任县教研部门领导;12人提拔为校长,7人成为副校长;6人因提拔调离教育系统,走上更重要的领导岗位。
其次,业务上重用,示范、引领、辐射见真功。我们的名师在各自的岗位上都能独挡一面,在指导中青年教师,承担科研课题、组织专题研究等方面,发挥着引领和带动教师们共同进步的作用。2009年4月,牡丹江市教育局作为提升名优教师的综合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举措,启动了“名优工程”。我们的名优教师在这项工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工程中按考试成绩和工作业绩,把培养对象由低到高分成了骨干型、研究型、专家型3个培训层级。专家型和研究型教师是较高层级,都是全市各学科的名优教师。他们具有双重任务,就是既要接受培养,又要培训别人。带动基础层面的骨干型教师共同发展,这就是“层级带动”。名优教师带动下的培训活动,绝大多数是由名优教师自己设计活动方案,自定时间、地点,自行组织开展起来的。这种实战式培训,使学习、研究、实践一体化,是名优教师真正意义的自主的行动研究。这种逐级牵引、层层带动,形成一个动态的链条,整体滚动,全面提升。在这过程中,名优教师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实现了辐射、引领和示范作用的最大化。
名优教师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且道路又远又长。尽管艰巨,尽管漫长,但过去,我们认真做了,现在还在努力地做着,将来,我们会继续做下去!
编辑/黄耀强
4.春季课程初二名师简介 篇四
数学名师
李伟老师(男):北京科技大学博士,6年竞赛数学教育教学经验,巨人学校顶级培训专家。94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一等奖。
林大海老师(男):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7年竞赛数学教育教学经验,巨人学校顶级培训专家。曾获全国初中数学联赛一等奖,希望杯银牌,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二等奖。
刘文(男):毕业于北京大学,五年中学数学及奥数培训经历,熟悉中考命题模式,擅长通过“多题一解”让学生明白知识点精髓。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传授,重视数学思维的培养。刘老师认为,中学数学本无技巧可言,重在积累总结。多总结、多归纳解题技巧,做题不求多,学习不求快,在学习中要做到“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邓党良(男):海淀区一线骨干青年教师,邓老师特别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以自己的学习经验为导向,从每个人的性格、爱好和习惯;还是学习状况、知识难点、思维方式、解题方法,都无微不至的进行沟通。所以在他的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因材施教,善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严谨的数学思维、良好的解题习惯等,在此的基础上,邓老师对于知识点细致的讲解和总结,对于数学题型的把握和分析,对于解题方法的举一反三和归纳,都能够帮助学生迅速提高数学成绩,树立对于数学强大的信心。
李老师(女):海淀区重点中学高级教师,年级组长,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激情,深受学生家长的喜爱。王老师(男):海淀区重点中学青年骨干教师,注重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语文名师
牛德源老师:巨人中学语文教材研发主任。巨人中学语文教材研发者。曾任市重点中学一线教师,语文教研组长。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研究工作10年,带过多届毕业班,教学成绩斐然。发表教学研究文章百余篇。指导学生作文获得多项大奖。
王 娟老师:巨人中学语文教研室主任。独创了“三维阅读”教学理念及“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独立研发了巨人中学语文“2+1”课程体系。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工作8年,对古典文学造诣精深。多次担任中考阅卷工作,对中考考点把握非常精准。学生中考成绩全市名列前茅。辅导学生作文多次获得各项大奖。
袁亚飞老师:笔名元帅,男,作文专家,曾任淮北市中、小学语文教师、淮北青少年艺术馆作文部主任,巨人作文教学顾问。教授的学生多次在“春蕾杯”、“世界华人少年作文大赛”获得优异成绩。现在巨人初一作文尖子晚班和创新思维作文班任教。
任晓杰:(女)区优秀青年教师。多年奋战在中考第一线,所带班级中考成绩区排名第一,对于中考的语文教学有一套独特而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风格:细腻生动,善于与学生沟通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李亚玲(女):中学高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一直担任初三中考的把关人和教研组长,两次参加“全国和谐教学法研讨会”,对中学语文教学有独特的见解和教学方法。教学风格:细腻丰富。英语名师
肖寒老师(女):巨人学校中学英语教研员,省级示范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历任各学年及毕业班英语老师,在2008年中考中,所带班级的英语平均分达到105分以上。擅长语法讲解,对教材把握透彻讲课条理清晰,严谨规范。堪称最年轻的尖子班英语老师,教学成绩显著,学生的成绩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深得学生,家长认可。
曲老师(男):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的全能才子。巨人英语金牌教师,八年初中英语教学经验,中考把关老师。曲老师很好地对中学课外英语的培训进行了全面的完善和升级,并独创了“中考制胜英语系列课程”;曲老师不仅是中考英语制胜系列师资培训师,同时是中考英语系列教材编委会主编。
张老师(女):河北师范大学英语教育研究生毕业,英文表达流畅,多年在职一线的教学经验,2003年荣获保定市英语学科优秀奖,2004年优秀教师奖。对于中考的考点了解详熟,深谙中考试题的考试规律,试题内容的变革趋势。重难点讲解清晰透彻,教学有针对性,有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在语法学习方面受益匪浅,是一位深受学生喜欢的优秀青年教师。
物理名师
刘亮老师(男):北京大学硕士,曾获初高中全国物理联赛一等奖,保送北大,实验成绩全市第一。7年教学经验,所教学生很多考上人大附中等名校并在竞赛中屡获佳绩。刘老师上课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善于从根本上改进学习方法以提高成绩,深受学生欢迎。聂老师(男):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校教研组长,区教研员,有15年一线教学和中考把关经验;刘叶老师(女):巨人学校专职教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高考物理满分;北师大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基本功扎实。
5.名师课程特色 篇五
发展名校引领课程改革 培养名师打造高效课堂
作者:周亮 王利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年第05期
题记:2008年9月,辉南县派出四名教师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名师教学思想与教法研究”总课题组在河南举办的新课程教学大奖赛,参赛的四名教师都获得了一等奖。大奖赛上引起了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振有先生的关注,然后郭老指示“名师教学思想与教法研究”总课题组的负责人给辉南县教育局打电话,了解辉南县的课程改革进程及相关情况,于是辉南县得到了中国教育学会以及总课题组的关注与关怀,参与课题实验就从这时开始了。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首先,全县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只有少数学校是真正的在搞课改,相当一些学校只是做表面文章。有上级检查就有课改;有教学研讨会就有课改;有教学大奖赛就有课改……还有的学校是瞻前顾后、改改停停、停停改改,没有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是国计民生的大事,没有站在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高度去理解和践行新课程改革,没有把课程改革与祖国的复兴大业结合起来。一些课程改革做得比较好的学校,在学校内也有发展不平衡现象,部分教师对课程改革仍然有抵触情绪,课程改革的主动性、自觉性不强。
其次,辉南县是吉林省首批进入课程改革的实验县区,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困惑,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关于打造名校问题;名师的引领作用问题;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问题;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问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地方课、校本课等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等与课程改革相联系的问题亟待解决。
第三,课程改革进行了六年了,部分学校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有的学校在县域内小有名气,甚至在全市也颇有影响,然而这部分学校取得的成绩能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进一步扩大战果,能否在原有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取得名符其实的教学经验,使之真正成为全县乃至全省、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课改名校。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参加“名师教学思想与教法研究”总课题组的子课题研究总的来说是为了深化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
1.是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把课程改革与祖国的复兴大业结合起来,为民族的振兴贡献力量。
2.是为了真正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
3.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4.是为了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从真正意义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变传统教学的“满堂灌”、“一言堂”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促进者、引领者。
(二)实践意义
实验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为了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升。
1.打造高效课堂。通过参与实验研究,通过研究教法与学法的改革,使课堂动而有序,活而不乱,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学堂,从而着力打造高效课堂。
2.打造名校。通过参与实验研究,把原有取得一定成果的部分学校打造成区域内乃至市内外、省内外颇具影响并具备引领能力的名校。
3.培养名师。通过参与实验研究,加快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步伐,特别要使参与课题研究的实验学校迅速形成名师团队,并逐步扩大名师团队的队伍,使之成为课程改革的有生力量。
4.创建县域教育品牌。通过参与实验研究,通过几所实验学校的带头引领与辐射,使全县课程改革整体有大幅度提升,使全县课程改革成为区域内品牌,实现区域内整体可持续发展。
三、实验的过程与方法
1.请进来指导。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先生、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名师教学思想与教法研究”总课题组组长、专家王增昌教授多次来辉南指导课题实验。在课题组的协调下,多次聘请全国著名专家学者来我县讲学,先后聘请了北京十一学校的张素兰老师,李景龙老师,山东省潍坊五中韩吉东校长,全国著名的专家、名师吴正宪、钱守旺、吉春亚老师,湖北省专家黄解放老师来我县讲学,并对课程改革进行引领与指导。省教育学会,省教育科学院,省基础教育研究所,农村教改研究所、市教育学院、市教科所的领导和专家也多次来我县指导课程改革工作。
2.走出去学习。通过“走出去”带领实验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先后参观了洋思中学、杜郞口中学、山东潍坊五中,山东邹平县相关学校,天津大港五中,鄂尔多斯东联中学,沈阳辽沈第一小学等学校学习课改先进经验和做法。
3.积极参加总课题组活动。积极参加“名师教学思想与教法研究”的总课题组举办的各种论坛学习交流活动,通过学习交流使实验学校教师不断充实自己的业务理论和新课程理论,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思想,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4.创新校本教研方式。各学校之间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校本教研由研讨式,推门式,联动式,点片式,两点式发展到主题式,主题教研已经成为各学校不可或缺的研究手段。承办各级新课程研讨会。通过各级现场会不断推进课程改革进程,2008年5月,东街小学承办了全县小学新课程理念引领现场会,2008年11月,东街小学承办了通化市小学课程改革阶段总结会,2009年6月,东街小学、抚民学校、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承办了全国小学新课程理念有效课堂研讨会。2010年11月东街小学承办了“吉林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吉林省首届生本教学模式协作研究专题论坛”。
6.成立主题教研联合促进体。各学校通过主题教研手段将课程改革引向深处,在实验小学、二实验小学的积极引领下成立了主题教研联合促进体,本课题的实验学校共有七所,其中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东街小学、抚民学校、板石河中学等五所学校成为联合促进体的主要成员学校,占联合促进体的成员校的六分之五。
四、实验取得的主要成绩
经过三年来的实验,各子课题实验学校在原有基础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东街小学成为全国知名课改名校,朱岩校长以及东街小学的名师团队先后去全国各地参与讲学若干场次,东街小学的“三知四学”教学法在全国各地颇有影响。2009年9月,东街小学被评为吉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09年12月,在《纪念吉林省教育学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中,《“三知四学”把精彩还给学生》一书获吉林省科研成果一等奖;2010年5月,东街小学被评为吉林省基础教育校本科研先进集体;2010年9月,东街小学被评为辉南县教育教学先进集体;2010年10月,经总课题组专家指导委员会考察审核评选,被评为“全国科研兴校”先进单位。《吉林教育》分别以《书香、人文、活力的东街小学》和《开展“三知四学”教育,创建绿色生态课堂》进行全方面报道;《通化教育》也以《规范加特色,特色创品牌》为题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进行全面报道。2009年6月,《经贸信息》报在第二版、第三版以《辉南县朝阳镇东街小学“全国小学新课程理念有效课堂研讨会”现场追踪纪实》为题进行全篇报道;2009年11月,《吉林工人报》以《放飞孩子的梦想——辉南县东街小学创新教学模式侧记》为题报道东街小学的课改先进事迹。
辉南县实验小学通过“学生优良品学习惯培养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品质,通过调动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力量,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将养成教育融入常规教育、学科教学、家庭教育和重大庆祝活动之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将养成教育落到实处,建立了学生成长记录袋,学校研发了《我的成长日记》、《优秀品学习惯
ABC》、《良好品学习惯培养策指要》、《评价指标体系》、《好习惯快乐成长》等一系列校本教材。实验小学连续几被评为辉南县德育先进单位。
第二实验小学通过三年的实验,学生在“自主高效六步教学”流程的背景下逐步成长起来,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乐于与他人交流和合作,有自已独特的见解与想法,充满求知的欲望,对自己的发展善于规划,并为之积极努力。教师能够熟练地驾驭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掌握了课程改革最前沿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教师由“教书型”转为“专家型”,能够承担省市级、国家级公开课。十几名教师的论文在国家级刊物《现代教师教学研究》和省级刊物《吉林教育》、《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发表,学校教师的实验经验结集在《踏着新课程的节拍走来》一书中。通过三年的实验,彻底改变了学校的面貌,学校被《名师教学思想与教法研究》总课题组评为“全国科研兴校先进单位”,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被省教科所评为“校本科研先进单位”、“吉林省主题教研实验校”,学校还先后获得了通化市“校本课程先进单位”,“教育教学优胜单位”等荣誉。
抚民学校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基本形成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验教育为核心的切合学校实际的教学新模式。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一是教学质量一年一个新台阶。二是教师的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三是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四是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课堂教学流程。五是完善创新让教学模式形成特色。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的特点,对“整体建构、自学互教、精讲多练”教学模式进行了优化、选择、组合和完善,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四三”教学新模式。
五、成果推广
经过三年来的不懈努力,辉南县的课程改革工作已经成为区域性可持续发展的典型县区,在通化市,乃至整个吉林省频有影响。几所实验学校成为课程改革引领校,在几所实验学校的带动下,辉南县的课程改革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县课程改革形势风起云涌,如火如荼,一大批课改名师脱颖而出。辉南县课改实验区先后被评为中国教育学会先进实验区;在“第八届中国国际教育品牌创新峰会”上被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中国教学科技发展促进会、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国教育基金会、今日财富报社等部门评为“2011中国十佳教育改革示范县”,以及“2011中国十佳教育改革先进单位”。
6.特色校本课程 篇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每一个中国人生命成长过程中的无穷养料。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对其在某一领域进行兴趣培养和启蒙教育,将会对其今后的发展和一生的幸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国家之间的交往,还是个人之间的交流,都离不开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演讲。古往今来,多少能言善辩之士凭着自己的胆识与辩才影响着决策者的决断,甚至是历史的进程。今天,就业压力很大,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会为你获取更多的成功机会,更加胜任自己的工作。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扎实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我校育人质量,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我们班进行了特色校本课程:课前三分钟演讲。
1、认知目标:让学生认识演讲这种特殊的口语交际形式的魅力,了解其重要性,积累规律性知识。
2、技能目标: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即兴或撰稿演讲,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能顺利地与人交流。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演讲、热爱民族语言、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7.特色课程项目实验方案 篇七
特色课程活动开展以来,丰富了校园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特长,促进了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升了学校办学品位。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出现一些困惑,凸显了一些问题,如硬件配套设施、师资水平、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安全隐患等等,如何破解问题,拓展特色课程,形成学校特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讨论,深刻思考,学校决定开展“情系中国风·青花瓷”与“舞动新时代·啦啦操”系列特色课程项目实验。
一、特色课程活动主题
情系中国风,舞动新时代
二、特色课程实验领导小组
组长:XXX。副组长:XXX。成员:XXX
三、特色课程实验指导小组
“青花瓷”特色课程系列指导小组,组长:XXX。组员为全体美术组教师。
“啦啦操”特色课程系列指导小组,组长:XXX。组员为全体音乐教师和体育教师。
四、特色课程活动内容与阶段要求
(一)、“情系中国风·青花瓷”活动内容与要求
青花瓷是中华传统名瓷之一,青花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装饰。其特点是在胎薄质轻的白瓷基础上,呈现素雅清新的蓝色纹
样,蓝白相映,怡然成趣,晶莹明快,美观精致。
1、低年级段:临摹绘画简单的青花瓷图案。初步认识青花瓷,欣赏青花瓷作品。
2、中年级段:利用瓷盘、纸杯、瓶子等绘制创作青花瓷作品。收集青花瓷图案资料。了解青花瓷制作的相关知识。搜集关于青花瓷的诗词等文学作品并学习诵读。
3、高年级段:软陶制作青花瓷作品。学唱关于青花瓷的歌谣,搜集青花瓷文物相关资料,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初步的青花瓷鉴赏常识。以青花瓷为主题,达到学科融合,提高综合素养。
(二)、“舞动新时代·啦啦操”
活动内容与要求
啦啦操是一项集体操、舞蹈、音乐、健身、娱乐于一体的体育项目,也是一项多人的集体项目,普及性极强,深受大家喜爱。
1、低年级段:学习简单的啦啦操,学会常用手型和基本动作。
2、中年级段:学习全国小学啦啦操示范套路(小学组),做到规范整齐,充满活力。
3、高年级段:可以结合多种元素,自主创编啦啦操,健康热烈,朝气蓬勃,体现新时代小学生精神面貌。
五、参与人员、时间与实施步骤
全体师生参与“情系中国风·青花瓷”与“舞动新时代·啦啦操”特色课程活动,活动时间:一二三年级周四下午第三节课,四五六年级周五第三节课。
1、指导小组集体备课,选择教材内容,制作课件或学习视频,教授全体教师学习青花瓷和啦啦操,指导教师开展特色课程活动。
2、教师根据指导小组的引领,组织学生开展特色课程活动。
8.主题演讲 特色课程方案 篇八
——三(3)班主题演讲特色课程教案叶圣陶先生曾说:“听就是读,是用耳朵来读。”上面学生讲,下面同学听,从听中,可以训练学生听音和辨音的能力。从听中,可以训练学生注意、想象、联想、记忆的能力。从听中可以训练学生快速敏捷的概括、判断、推断等思维能力。学生听同学的演讲,从中抓住要点,长知识,扩视野,学会了用自己的听觉收集信息,并且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同时,从别的同学的演讲中,还可以学到更多的演讲技巧和形式。
一、演讲形式
每星期依据学情定一个主题,反映自身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抒发自己对祖国、对家乡、对学校、对亲人、对老师、对同学、对他人的真实情感。
二、参与对象
(一)各小组选派一名学生参加。
(二)三(3)班全体学生轮流参加。
三、参加时间:每周四下午第二节课。
四、课程要求
(一)本次比赛采用限时演讲,时间限为4—6分钟。
(二)参加的学生抽签顺序制,学生按抽签次序依次上台演讲。
(三)演讲内容必须与既定主题相符,演讲稿须同时复印一份交师生参加优秀演讲稿评选。
(四)一律使用普通话,仪态自然大方,着装规范。
五、演讲标准
(一)演讲内容
1.思想内容能紧紧围绕主题,观点正确、鲜明,见解独到,内容充实具体,生动感人。
2.演讲稿真实、典型、新颖,事迹感人、实例生动,反映客观事实,具有普遍意义,体现时代精神。
3.讲稿结构严谨,构思巧妙,引人入胜。
4.文字简练流畅,具有较强的思想性。
(二)语言表达
1.演讲者语言规范,吐字清晰,声音洪亮圆润。
2.演讲表达准确、流畅、自然。
3.语言技巧处理得当,语速恰当,语气、语调、音量、节奏张弛符合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能熟练表达所演讲的内容。
(三)形象风度
演讲者精神饱满,能较好地运用姿态、动作、手势、表情,表达对演讲稿的理解。
(四)综合印象
演讲者着装朴素端庄大方,举止自然得体,有风度,富有艺术感染力。
(五)会场效果
演讲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号召力,能较好地与听众感情融合在一起,营造良好的演讲效果;演讲时间控制在6分钟之内。
六、奖励办法
(一)定期评出第一、二、三名,实行加分制奖励。
9.学校校本课程书法特色材料 篇九
翰墨书香
------------修武县五里源乡东水寨中心小学书法教育开展材料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们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这片沃土之上孕育出了一朵朵璀璨的文明之花。书法,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隐隐飘溢出墨香的汉字,一点一捺都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怀着对祖国文化的崇敬之心,我校选择将书法教育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进行开发。
要开发一项地方课程,并不是简单的事情,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教材的问题。虽然当前书法字帖很多,也有很多字帖顶着小学生专用的噱头,可是我们认为,既然是把书法作为一项课程来开展,那么教材就不能是那些不知从哪里来的字帖,更不能是出自以营利为目的的某些作者之手。经过长时间的寻找和比对,广泛征求了本地书法爱好者的意见之后,我们最终选择了河南省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编写的,《颜真卿《多宝塔》技法练习》作为我们的使用教程,这部书,是以年级为阶段,专门为小学阶段学生编写的书法讲义。我们通过书信,电邮的形式,联系了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同志,他们给我们免费寄来了两套教材,是免费的。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开始了我们的书法教学活动。
解决了教材,接下来的是教师和教法的问题,因为是本校制定的课程,教师们对此不是很重视,学校领导为了引起教师的注意,带头在教职工中间开展书法练习展示的活动,每周都将自己的硬笔书法作品拿出来,让大家品评,并提供书法用具,提倡教师们每日练字,每个月都将教师的练字作品集中起来进行评选,优胜者给以奖励。很快,钢笔字练习已经不能满足教师们的兴趣,有人提出,教师课堂上最常用的是粉笔字,不如大家试试粉笔字功力。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很快我校教师中就掀起了书法热。
接下来,在学生当中开展书法教学活动,就顺理成章了。孩子们虽然习字时间不长,但是对于每天能看到的教师们放在校园里的书法小黑板还是很好奇的,他们模仿老师,并期待老师的肯定。很快,每个班级都有了学生们的作品,我们把这些作品每个月一期,制作成书法版面,在校园里展示,效果出奇的好。有一次开家长会,到会的家长们围着书法版面议论纷纷,颇有几个家长为自己孩子的书法作品能上版面而倍感有面子。
为了推动书法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多次举行书法竞赛,在全校范围内,定点,定时,定内容,让学生们现场展示书法作品,并隆重颁奖。
任何努力都是有回报的,很快辛勤的劳动就换来了丰硕的成果。2014年我校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书法大赛,并荣获“汉字书写大赛优秀组织奖”,这是我校建校以来首次获得的省级荣誉。校园沸腾了,师生学习书法的热情更高了,当自己的努力获得肯定的时候,每个人心里都充满了力量。
现在,每天我们的教职工都会自觉更新一期自己的粉笔字作品,这些作品都会在上午第一节课之前摆放在办公室的门前。学生们也会三三两两来到老师们的作品跟前,虽然他们说不出老师的作品好在哪里,可是他们就是喜欢蹲在老师的小黑板前边指指画画。学生们更期待的是每月一次的书法展示,在那张不大的版面上,有他们的希望和理想。
也许,书法是一种特殊的力量。当整个校园的人都去练习,都去探索的时候,校园的风气就会为之改变。写作业再也不是马马虎虎,潦草敷衍,因为也可能某一次的作业就会变成下一次展评的作品。每两周一次的作业展评,展示的可不仅仅是优秀生的作业,有时候后进生也能凭借工整的文字,整洁的文章成为众人羡慕的对象。
现在,每位教师的办公桌旁都会有厚厚的一摞纸,那都是孩子们练字的足迹,老师们偶尔会拿出几张品评一下,或许有的还很稚嫩,有的还说不上是真正的书法,不过,那一笔笔深深的痕迹,一个个方正的字体,不正代表着一张张朝气蓬勃的稚气面容么。
当然,我们还有很多不足,比如,教师们的书法功底并不深厚,他们也仅仅是能够说一说浅显的书法技能,至于自己的水平可不敢说有多高。而且,我校还是缺少专职的书法教师,只有几位书法不错的老师兼职为孩子们上书法课。那是几位年级比较大的老教师,他们都练习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毛笔字,而大多数的青年教师,他们对钢笔字更熟悉,不过很遗憾,书法作品主要还是用传统技法。学生们的作品,更多的体现在基本的“横平竖直”阶段,真正能够领悟书法真谛的还非常少。但是,我们认为,教育的真谛并不是看到眼前丰硕的成果,而是要为那些后来者引路,为每一个有志于书法艺术的人铺下一块砖,引领他们看到通往前边殿堂的大门的路。
10.小学特色课程实施方案 篇十
为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依托一流的教学设施和南山集团的资源优势,结合小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校开发了钢琴大课、形体大课、游泳大课、英语等校本课程,现将具体实施方案制定如下:
一、课程设计背景
(一)现实背景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校本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对丰富和充实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此,我校应积极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努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二)发展前景
1、特色学校是现代学校的鲜明标志,有特色才有办学质量,有特色才有办学效益,有特色才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特色立校,就必须引导和推进办学特色的创建和提炼工作。
2、作为一所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为建设特色学校提供了有利的平台,让学校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赢得家长和社会更大的认可。
(三)现有条件
1、一流的教学设施。我校位于龙口市东海开发区,是南山集团投资5亿元建设的高标准寄宿制学校。学校拥有音美楼、游泳馆、体育馆、天文台等一流的教学设施,总占地1000亩,现有在校生近万人。
11.幼儿园课程特色方案 篇十一
1、了解西方和中国的传统节日——圣诞节和元旦节,体验与老师、父母在一起欢度节日的幸福和快乐,学会分享。
2、锻炼幼儿能勇敢的在集体面前展示和表现自己,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3、快乐地参与游戏,在游戏中感受合作的快乐。
4、愿意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5、体验节日的快乐氛围。
活动准备:
1、PPT、音乐《铃儿响叮当》、《虫儿飞》、音响。
2、三个小班分别准备节目班级特色展示、教师节目诗朗诵:分享《阅读、分享爱》、教师才艺
活动时间:10月24日(周四)上午9:00——11:00
人员安排:
(主持)吴__
(配合)小三、小四、小五各班老师
活动流程:
一、欢乐动起来,有老师们带领全体幼儿、家长、老师跳健身操。
二、杨园长讲话:代表全体幼儿和老师致欢迎词,并送节日问候!
三、班级特色展示
小三:歌表演:《虫儿飞》;小四:古诗表演;小五:《儿歌串烧》
四、游戏:猜谜语(猜对者由圣诞老人颁发奖品)
五、亲子表演(各班有1—2位家庭表演)
六、教师才艺展示:《舞动奇迹》
七、亲子互动游戏:《抢椅子》、《揪尾巴》
1、抢椅子玩法:家长手抱幼儿,围着椅子站好,播放音乐,家长围着椅子按逆时针方向转,音乐停后,没有占到椅子的家庭退出游戏,然后去掉一张椅子,游戏再次进行,最后留在座位上的家庭为胜利者。
八、教师诗朗诵《____》
12.ACCP课程特色 篇十二
ACCP针对不同程度的学员有相应阶段的课程,踏入ACCP之门,你无需考虑你有否任何IT基础,ACCP将一步一步,带你了解IT,学习IT,运用IT!
产品定位
面向大众、以培养软件工程师为目标的IT职业教育产品
学员对象——有志在IT软件行业寻求发展的人员
培养目标——符合企业需求的软件开发工程师
培训内容
传授完整的软件知识
提供丰富的实训项目
培养优秀的职业素质
提升持续的自学能力
突出“熟练度” 让学员一毕业就成为“即插即用”型实用人才
· 三个阶段编写代码量达20000行,帮助学员完全具备编码能力
· 增加上机课程比例,大幅度提升学员实战能力
· 指标明确,对输入速度、代码编写量、代码阅读量提出要求,实现量化教学
突出“规范化” 让学员接受最专业的编程训练
· 强调编码规范,要求经过测试规范度超过90%,培养学员良好编程习惯
· 严格检查制度,在项目实战、上机练习中强调编码规范,确保学员掌握编程规范 · 通过结业机试、笔试全面考核学员代码编写规范,科学固化培训效果
突出行业背景 让学员积累丰富的项目经验
· 提供21个真实的项目案例,帮助学员积累具体切实的项目经验,彻底摆脱“纸上谈兵”的尴尬 · 提供5个真实阶段项目。帮助学员提前了解项目进程、阶段目标及所需技能,提前进入“准工作”状态 · 项目案例来自金融、电信、铁路、商务等工程实际,帮助学员多角度了解不同行业工作实况
突出职业素质培养 让学员轻松成为合格职业人
· 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标,打造合格软件人才
· 启发学员职业意识,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帮助合理规划人生
· 强化学员沟通能力,培养学员团队合作意识,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名师课程特色】推荐阅读:
名师大讲堂课程感想07-08
六年级语文名师课程教案07-29
学校特色文化特色课程10-08
特色课程名称11-01
特色校本课程汇报07-28
劳动教育特色课程10-10
校本课程之特色化建设06-25
幼儿园课程与特色教育11-13
樟树市幼儿园剪纸特色课程实施方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