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态分布教学设计教案

2024-07-18

正态分布教学设计教案(精选15篇)

1.正态分布教学设计教案 篇一

1.煤炭工业

煤炭工业基地:山西、内蒙古、陕西

2.石油、天然气工业

在油气产地

消费市场

3.石油化学工业

4.电力工业:火电厂―煤炭基地、大城市

水电站―河流中上游(长江、黄河、珠江)

核电站―东南沿海

教案点评:

该教案的设计突出了教学重点“基础工业的分布特点和四大工业基地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一系列的相关讨论中学习相关知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主动探索式的学习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相互交流的能力。教案较好贯彻了教学目标的实施,教学设计结构严谨,注重景观图片的运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每一个读图环节中,都设计了大量而严谨的问题,由浅入深,形成链锁让学生思考、讨论,有力的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考。

2.正态分布教学设计教案 篇二

关键词:正态分布,EXCEL,课堂教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正态分布,又名高斯分布,是自然界、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最常见的分布之一,大量的随机现象都是服从或者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的.如在企业生产中,在生产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产品的某些指标(如建筑材料的抗压强度、电灯泡的使用寿命、零件的尺寸等)一般都服从正态分布 ;在生物学中,同一种群的某些特征(如身高、体重等)一般也服从正态分布 ;学校某门课程的统考成绩等、某省区的高考成绩一般也服从正态分布.因此,正态分布是概率论中最重要的分布,在整个《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我们现在已经处在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与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密不可分,是我们必备的工具。要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竞争力,那么就必须在努力学习好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再掌握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计算机软件操作。Excel软件是一款大家最常用的办公软件 , 它易学易用 , 功能强大 , 在经济、管理方面都有不错的用途。在课堂教学中,引入Excel软件,既能让学生深入的理解正态分布,又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为以后他们能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应用该分布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限于篇幅,下面通过几个例子来说明Excel软件在正态分布的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正态分布 的密度函 数为其形式较为复杂,且分布函数不能通过积分得到,而只能转化成标准正态分布,查表得到。学生经常在这个知识点上出错,常常忽略了一般正态分布要标准化后再计算。

例1设X~N(0,1) ,Y-N(2,42) ,求P{X≤2.5}和P{Y≤2.5}。

课堂上我 们除了给 学生作演 算以外,还用Excel2007帮助学生 理解标准正 态分布与 一般正态 分布的区别 与联系。我们 分别在A1、A2、A3中输入语 句NORMDIST(2.5,2,4,1)、NORMDIST(2.5,0,1,1)、NORMSDIST(2.5),引导学生观察所得结论是否一致。

例2描绘正态分布N(1,22)、N(0,1)、N(-1,0.82)的图像,讨论正态分布参数的含义。

1. 首先在Excel2007中建立一张新表,命名为正态分布的计算,确立表头的一些相关说明。

2. 在A3中输入的一个起始值,假定 -3,在A4中输入 -2.8,选定A3、A4下拉至A43,A43中,这样A列中得到一个步长为0.2的等差数列。

3. 在B3中输入公 式 =NORMDIST(A3,1,2,0),下拉B3至B43,得到正态分布N(1,22)的一组密度值。同样,在C3中输入公式 =NORMDIST(A3,0,1,0),在D3中输入公式 =NORMDIST(A3,-1,0.8,0),分别得到N(0,1)和N(-1,0.82)的密度值。如图1所示。

4. 选定A3B3至A43B43所有数据,选取插入—散点图—带平滑线的散点图,在散点图中右击“系列一”—选择数据—编辑“系列一”名称为N(1,22) ,进一步添加“系列二”,编辑系列名称为N(0,1) ,选定数据如图2所示。类似得到正态分布N(-1,0.82)的图形,适当修饰图形,得到最后的图形如图3所示。

从图3中不难看 出,正态分布N(μ,σ2)的两个参数,均值μ决定正态曲线的中心位置,标准差σ决定正态曲线的陡峭程度, σ小,图形“高而瘦”, σ大,图形“矮而胖”。

例3设总体X-N(μ,σ2),σ2未知,测得n = 4的样本观 测值为 :12.6,13.4,12.8,13.2, 求μ的0.95置信区间 .

1) 在A1到A4中输入样本观测值。

2) 在B1中输入公式 =AVERAGE(A1 :A4),得到样本均值。

3) 在B2中输入公式 =VAR(A1 :A4),得到样本方差S2。

4) 在B3中输入公 式 =TINV(0.05,4-1),得到分位数Tα/2(n-1)。

5)在B4中输入公式=B1-SQRT(B2/4)*B3,得到置信上限。

6)在B5中输入公式=B1+SQRT(B2/4)*B3,得到置信下限。

于是得到 置信区间 为 ( 12.41897 ,13.58103 )。

类似地,我们也可以来计算正态总体下假设检验的问题。另外,正态总体下的回归分析,方差分析,我们都可以结合Excel软件来完成。

3.洋流的分布教学设计 篇三

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学情分析:这节内容面向的是高一年级的学生。高一学生上课比较活跃,能够积极发言,热情参与,学习兴趣较高。从知识构成来看,学生有一些海洋有关的知识,但是初中的学习一般仅限于蜻蜓点水,深度和广度不够,学生理论性的知识则更加少。学生进入高中已经有2个月左右的时间,已经了解高中地理学习的基本特点,比较重视基本规律的学习和掌握。之前已经学习了岩石圈和大气圈的相关内容,这部分内容对洋流的学习和理解尤其重要。同时,高一学生也基本具备一定的读图、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洋流的概念,理解洋流(风海流)的形成的影响因素,并能通过读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结论,拓展得出大洋表层洋流运动的动力和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引导,结合影响因素绘制出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并归纳分布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加工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性特点,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热爱海洋、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风带和洋流之间的对应关系、世界洋流的分布模式和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探究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画图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4.海洋与陆地的分布教案 篇四

1.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和海陆分布特点。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填图,绘图等方式学习地理知识,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海洋与陆地分布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热情。

重点: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分布;

难点: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分布,七大洲在各个半球的分布

激趣导入:利用地球卫星照片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图片,并引导学生从图中发现地球表面是由陆地与海洋两部分组成。此时教师导言:地球表面的陆地与海洋分布有何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海洋与陆地的分布。

二、自主学习:

1.读教材P39课文,完成教材p39—40“活动1—3”,掌握以下知识:海洋与陆地面积分别是多少?比例各为多少?自主学习后,请小组代表分享答案,教师点拨:海陆比例(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无论从哪个半球看,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

2.读教材P40“知识之窗”掌握以下基本概念:大陆、岛屿、半岛、海峡、大洲、洋、海。然后请小组代表上台,结合图片给同学们讲解大陆、岛屿等概念,教师再呈现另一幅图片,任意指一处,让学生说出对应的名称。然后讲解海与洋的区别。

3.读教材P40—43课文及图3.5、图3.6,完成以下任务(1)在图3.5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熟记它们的位置。

(2)读图3.6,把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出来,并形成口诀。(3)读表3—1,将四大洋按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

自学完成后,教师呈现大洲大陆分布图,让学生说出字母所对应的名称,若味回答正确,则让同桌补充,若还未正确,则让其他小组补充。在记忆七大洲与四大洋的大小顺序时,形成口诀记忆,要求学生当堂记忆,并在草稿本上默写。

三、互助交流:

1、指图说出四大洋沿岸各有哪些大洲?

2、指图说出七大洲周围分别有哪些大洋?同桌之间相互拷问,然后抽互助小组上台指图说图检查掌握情况。

四、合作探究:主体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是?主体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是?横跨东西半球的大洲是?赤道穿过的大陆。?赤道穿过的大洲是?跨经度最多的大洲?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

在小组合作完成以上问题后,请小组代表展示答案,然后学习组长进行补充或纠错,其他组如果对此问题还有不同看法再进行展示。教师重点讲解赤道穿过的大陆和赤道穿过的大洲的区别,以及结合地球仪讲解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

教师导言:如果让你画出七大洲的位置分布图,你认为你最少能用几笔画完呢?让学生自己动手画,画完后,在图上标出七大洲,四大洋。归纳小结:

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归纳本节课知识,教师做补充和强调。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弄清知识间的逻辑联系。

五、巩固训练:呈现本节课练习题,采取抽问和抢答的方式完成练习。

5.《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地理教案 篇五

1、知道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

2、学会从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中分析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

3、能够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教学重点】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

【教学难点】

利用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归纳气候特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多媒体导入:多媒体展示几幅不同气候条件的自然景观图片,提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自然景观的差异。由此引出本节要学习的内容――世界气候。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认识气候的地区差异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自主探究】

掌握分析气候的地区差异,归纳一个地方气候特点的方法

1、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认识的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规律。

2、教师点评说明: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差异很大。

3、学生读P62页第一段文字内容,读后,归纳以下认识:

(1)世界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差异导致世界各地气候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2)由此可见,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基本要素。

4、教师点拨:解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是分析气候特征的重要方法。

5、学生独立完成书本P63页活动,掌握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气候特征的技巧。

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读图3.25)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师问:根据图3、25中的气温曲线,可知该地最冷月均温在多少度以上?

生答:10℃以上。

师问:最冷月均温在10℃以上,那么冬季是温和还是寒冷呢?

生答:温和。

师问:该地最热月均温在多少度以上?

生答:23℃以上。

师问:月均温在23℃以上,是温和还是炎热呢?

生答:炎热。

师小结:根据该地最冷月和最热月的月均温,综合得出该地气温特点:冬季温和,夏季炎热。

师问:根据图3、25中的降水量柱状图,可以看出该地哪几个月降水量多,哪几个月降水量少?

生答:该地降水量12.1。2月多,6、7、8月少。

师小结:由此得出该地的降水特点:冬季多雨,夏季少雨。

师问:根据前面分析该地的气温特点和降水特点,可以综合得出该地的气候特点是怎样的呢?

生答: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6.正态分布教学设计教案 篇六

1.衡量标准:一般以人口密度作为衡量指标

2.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平原指向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

政治文化因素

三、我国的人口分布

1.现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特点:

四、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人口容量:最大值,警戒值

2.人口合理容量:理想值

3.地球环境人口容量:悲观派、乐观派、中间派

4.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16亿

十、教学反思

要充分的相信学生,有目的地和学生交流,对探究方向偏离过远的学生加以引导新课程倡导案例教学,新颖、详实而富有时代感的案例进入课堂,改变了课堂的教学结构,学生借助于老师提供的材料,解读材料、生疑质疑、组织答案、踊跃发言。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了乐趣,挖掘了潜能,发现了自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创设一种愉快的氛围,使学生的不同观点相互补充、完善,加深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新课程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应该善于捕捉适合学生发挥的内容、引发讨论。

适时点拨,最大限度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如引导学生针对东北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展开辩论。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7.分布式协同设计系统研究 篇七

本文, 笔者提出并实现了一个基于Agent代理的分布式协同设计系统, Internet/Intranet提供了完成这种分布式异地协同设计的物质基础, Web技术和Multi-Agent技术构成了协同设计环境的底层技术支撑。系统充分利用了Web的优点, 实现了客户端的零安装, 访问和使用简便, 同时将设计中的协同控制交给Agent代理来完成。

一、系统的体系结构

分布式协同设计系统中的分布式是指用户可以分布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 而协同设计中的协同即包括设计人员之间、设计人员同设计环境之间的通讯与交流, 还包括设计过程中各设计阶段、各设计小组之间的模型信息一致性要求进行产品开发的协同, 其最终目标是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与技术, 实现协同作者之间的并行工作机制, 因此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协同设计结构。该系统对用户来说是纯B/S结构, 只需要使用浏览器, 协同用户间就可以通过系统进行协同工作和信息的沟通。

该结构可以分为3层:协作应用层、协作通信层和应用服务器层。最上层为协作应用层包括各个不同的协同设计小组, 每个小组承担不同的任务, 每个小组及小组成员之间通过系统进行交流和协同设计。最下层为应用服务器层, 主要是提供智能体的Agent代理、产品数据管理、协同设计系统、视频会议、电子白板等多种协同交流工具。中间层的协作通信层作为应用层和应用服务器层的中介, 主要是Web服务器和Internet/Intranet网络环境等基本条件。

二、智能体Agent代理

基于Agent代理的分布式协同设计系统的智能体Agent代理由协同设计Agent和协同通信Agent这2部分组成。协同设计Agent主要是提供用户在对产品设计时产生并发控制及设计规则的控制。协同通信Agent的作用主要是用户使用协同工具交流时进行控制。

1.协同设计Agent。

协同设计Agent主要是提供多用户同时操作同一个零件和多用户对多个零件同时进行参数化设计时的控制机制。把用户提交申请对零件操作定义为任务, 记为R, 同时我们定义了一个5元组 (Ul、Up、Ua、Uf、Ut) 表示用户当前的状态, 记为U。Ul表示任务的执行状态是加锁还是没有加锁, Ul=0表示任务未锁死, Ul=1表示任务已经锁死。Up表示用户对任务的操作权限, Up=0表示没有权限, Up=1表示有权限。Ua表示任务是否完成, Ua=0表示没有完成, Ua=1表示已经完成。Uf表示任务的优先权, 它的数值越大表示优先权越高。Ut代表任务锁的实效性, Ut=0表示用户操作权限过期, Ut=1表示用户拥有操作权限。

(1) 多对一。用户Ui和用户Uj (i≠j) 在申请同一个任务时, 如果Ul=0 and Ua=0, 且Ui.Up=1, Uj.Up=0, 这时用户Ui将获得任务的操作权, 同时Ul=1, 若Ui.Up=1, Uj.Up=1, Ui.Uf>Uj.Uf则用户Ui获得任务的操作权, 否则相反, 同时Ul=1。当任务完成时, Ua=1, 这时Ul=0, 用户Ui释放任务锁后, Ua也置0, 其他用户可以提出新的任务申请。元素Ut是对用户操作任务时间作出限制, 防止死锁的发生, Ut=0时用户Ui被迫释放任务锁, Ul=0 and Ua=0进行初始化。

(2) 多对多。用户Ui在申请Ri和用户Uj在申请Rj (i≠j) 任务时, 如果Ri.Uf>Rj.Uf.Ri.Ul=0 and Ri.Ua=0, 且Ui.Ri.Up=1, 这时用户Ui将获得任务的操作权, 否则, 若Rj.Ul=0 and Rj.Ua=0, 且Uj.Rj.Up=1用户Uj将获得任务的操作权。其他元素的变换同多对一的规则一样。

2.协同通信Agent。

在协同设计过程中, 协同用户间的沟通交流是协同通信Agent同各个协同工具协调来完成的, 此部分的可靠性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在网络协同工作系统中, 各个协同用户所处的网络环境是不同的, 因此协同通信Agent主要协调各个用户之间的协同交流。当一个用户发起呼叫组织实时协同时, 若协同设计平台上没有要合作的伙伴, 协同通信Agent就会发布消息, 呼吁有关的设计小组成员响应其合作请求。

3.应用实例。

仪表是一种典型的多品种、小批量的产品, 其应用场合广泛, 用户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 将基于Agent代理分布式协同设计原型系统应用于仪表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构建的仪表协同设计系统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在不同地点的用户利用基于Agent的分布式协同设计系统, 申请设计任务, 智能体Agent及时协调任务设计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冲突, 用户可以利用各种协同交流工具及时地进行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的沟通, 以达到最优化的设计。

图给出了系统运行时的一个界面。可以看出, 系统把仪表整机设计分为前面板和后面板等多个子任务, 设计人员利用系统来申请子任务, 设计人员在设计初期便可以利用协同交流工具及时地进行设计思路的沟通和交流。进入设计后期, 设计人员可以一边利用协同工具交流, 一边进行任务设计, 实现实时的交流和设计。当设计完成后, 提交修改意见及修改设计请求。当修改设计完成后, 智能Agent升级子任务的数据库, 同时通知其他设计人员查看设计结果。当所有的子任务都完成后, 智能Agent升级整机的设计数据, 利用这种“集中升级, 分散设计”的思路可以减少网络通讯及数据传输的工作量。

三、结论

8.正态分布教学设计教案 篇八

[关键词]湘教版 高中地理 气压带 风带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50112

一、基础分析

1.课标分析

一是学生能够自己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二是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示意图,结合地球的自转运动总结归纳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2.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湘教版《地理Ⅰ》第二章第三节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是重点也是难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二是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3.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初中地理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以及对高中地理(《地理Ⅰ》)第一章第三节关于地球的运动的学习,基本掌握地转偏向力和太阳直射点季节性的移动规律;通过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第一课时的学习,基本掌握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节课教学提供了基础和前提条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地理绘图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地理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边画边讲解“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的形成过程,由学生分组合作绘制“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示意图;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并联系已学内容探究其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让学生学会用整体的观点看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地理规律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2.难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形成。

四、教学方法

启发教学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归纳总结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材料阅读:“贸易风”的由来。在我国古代,商人搭乘借助风力的帆船完成贸易,逐渐地人们发现海上有一种常年方向不变的风,因此人们把它叫做“贸易风”。这种“贸易风”也就是今天的“信风”,是指它方向不变,守信用。

教师提问:“贸易风”或“信风”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产生疑问,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由材料引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复习旧知

教师提问:根据上节课所学,我们知道地球表面是不均匀的。不均匀的地表受热不均会引起什么环流?在大气水平运动的过程中,高空风仅受到几种力的作用?分别是哪几种力?而近地面的风向则是几种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分别是哪几种力?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3.假设情境

教师活动:假设三个条件,分别是“地球表面是均匀的”“不考虑地球自转(即不考虑地转偏向力)”“不考虑地球公转(即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在这些条件下,请同学们结合上节课的知识画出赤道和两极之间的热力环流。

学生活动:通过讨论绘制大气环流图(即单圈环流),上台展示并讲解绘制依据。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把握程度及灵活运用程度,培养学生绘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归纳总结

教师提问:实际上这种现象存在吗?如果不存在,那又是以什么现象存在呢?

学生活动:联系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并回答。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假设情境

教师提问:假设三个条件,分别是“地球表面是均匀的,考虑地球自转(即考虑地转偏向力),不考虑地球公转(即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在这些条件下,北半球大气环流图又是怎样绘制呢?

6.启发教学

教师演示:用边画边讲的形式演示三圈环流和风带的形成过程。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北半球大气环流图(即三圈环流)。

7.合作学习

教师活动: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到黑板上绘制南半球大气环流图。

学生活动:各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展示其成果并分析讲解绘制的依据,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8.深入探究

教师提问:如图,全球有几个气压带?几个风带?这些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学生活动:各小组展开讨论并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并点评。

归纳总结: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气压带分布规律:高低气压相间分布,并且南北半球对称。风带分布规律:南北对称分布,但风向不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

9.假设情境

教师提问:还是假设三个条件,分别是“地球表面是均匀的,考虑地球自转(即考虑地转偏向力),考虑地球公转(即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上及之间来回移动)”,在这些条件下,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活动:展开讨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联系前面学过的内容解决当前问题。

10.演示教学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气压带和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的动画演示。

学生活动:观察动画演示,小组展开讨论,联系已学内容,得出结论。

归纳总结:北半球,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大致是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9.正态分布教学设计教案 篇九

1.理解家庭电路分布线示意图。

2.知道量电装置和配电装置中各电器的作用。3.认识现代家庭电路中的两种配电线路。

(二)教学过程

1.提问,引入新课

问:我们教室里各盏灯是怎样连接的?教师依次通断教室里各盏灯,使学生知道是并联。

问:那么我们家里的灯又是怎样连接的?家里的插座和台灯又是怎样连接的?我们家里的电路由哪些部分组成?

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家庭电路。2.进行新课(1)认识家庭电路

出示如课本图9-2-2的的示教板。让学生逐个观察每一部分,并引导学生说出每个器材的名称。

最后提出下列问题,请同学逐一回答: 家庭电路由哪些部分组成?

学生答:(按照接线顺序)进户线、量电装置、配电装置、用电器和导线组成。

①进户线

问: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是多少?家庭电路的两根电线各叫什么? 引导学生看课本P7倒数第二段回答:家庭电路由外面的低压供电线路供电,家庭电路的电压是220伏,家庭电路的两根电线,一根是中性线N(零线),另一根是相线L(火线)。中性线与大地间没有电压,相线与中性线间的电压是220V.②量电装置和配电装置

量电装置和配电装置的作用是对家庭用电进行计量、控制和保护。(2)量电装置和配电装置 每个家庭都有一只配电箱,用于控制住宅内部的供电与配电,观察图9-2-3的配电箱中的各种电器都有什么功能呢?

请同学们观察P8“量电装置和配电装置”,回答家庭配电箱中都有哪些电器?这些电器是按什么次序安装的?它们有哪些功能?

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看书后回答: ①电能表

电能表接在电路的什么地方?它有什么作用?如何读数?电能表上标着一个电压值和一个电流值是什么意思?电能表允许安装的家用电器的最大功率是多少?

讨论回答完上述问题,教师出示写有例题的小黑板和学生共同分析计算。例题:某电能表上标着“220V2.5A”字样,电路中接入40W的电灯5只,70W的彩电一台,100W的电冰箱一台,500W电热器一个,这些用电器若同时使用,电能表是否能安全工作?(不能)

②电源总开关

问:电源总开关安装在哪?怎样控制整个家庭电路。学生回答:安装在电能表后,用以控制整个家庭电路。

引导学生观察P9上部分图片,请指出传统电源总开关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传统家庭电路中常用的家用闸刀开关,内部装有熔丝,以保证用电安全。

问:现代建筑中,电源总开关是什么?有什么优点?

生:现代建筑中,已用低压断路器,也称为空气开关,取代闸刀开关和熔丝。电路发生过载或短路时,低压断路器会自动切断电路;检查电路,只要排除故障就可以再合闸,不需要更换零部件。

③漏电保护器

问:家庭电路中的保护电器有哪些? 生:漏电保护器 问:作用是什么?

生:漏电保护器可以对人身触电、导线漏电、插座接错线、用电器短路等故障起保护作用。请同学们按照P9“动手做:练习使用家庭配电箱”的操作步骤,对漏电保护器进行例行试验。注意:请在家长或技术人员的指导与帮助下操作。

(3)现代家庭电路 ①单回路配电线路

请观察课本9-2-2和9-2-12所示的家庭配电线路,判断它们是什么线路?各灯具以及插座是怎么连接的?

学生观察回答

教师介绍螺丝口灯座的接线方式,指出这样接是为了防止人身触电。请同学们按照P10“动手做:安装模拟家庭电路”的安装步骤,按图9-2-2安装模拟电路。

②多回路配电线路

师:使用多回路配电线路的原因是什么?

生:现代家庭中由于常用电器较多,负载功率较大,所以采用多回路配电线路。

师:请观察9-2-13,阅读P10最后一段,说出多回路配电线路的工作原理。生:观察后回答。3.讨论:

10.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篇十

4.下列有关菌落的描述正确的是()。A.每个菌落由大量不同种细菌组成

B.从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可以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的种类

C.细菌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D.一个菌落是由一个细菌细胞形成的

5.通常用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是()。A.菌落 B.细菌形态 C.细菌体积 D.细菌结构 7.在下列生物中,不属于真菌的是:()A、酵母菌 B、细菌 C、青霉 D、蘑菇 10.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步骤是()①高温灭菌 ②接种 ③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 ④恒温培养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①③②④ 11.用无菌棉棒擦取桌面,再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这是细菌和真菌培养方法中的哪一步骤()A.配制培养基B.高压灭菌 C.接种D.在恒温箱中培养

13.培养细菌用的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接种前必须高温处理的原因是()

A.将培养基高温杀死 B.将培养基中的菌类杀死

C.将里面的空气加温 D.将培养基中的水分蒸发掉

分析有关地球上细菌和真菌分布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细菌和真菌只存在于海平面以上10千米; B.细菌和真菌只存在于海平面以下10千米; C.水圈的大部分范围内都有细菌和真菌的存在; D.地球的全部范围内都有细菌和真菌的存在。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材分析】从学生身边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景,通过观察、分析、交流,达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目的,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学情分析】学生对细菌和真菌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它们是什么样?在哪儿?等问题却知之甚少。所以要求教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分析学生熟知的典型事例,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识菌落的外观形态,辨别被细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

2、通过学生介绍,分析培养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操作过程,尝试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

3、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实验结果,归纳适宜细菌真菌生存的环境条件;

4、根据所学知识,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阐述自己的论据,培养相关的科学素养;

5、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2、难点: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观察----分析----交流-----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挂图。(2)自制的细菌和真菌菌落培养基。(3)投影片,有关细菌和真菌的资料。2.学生准备:

(1)查阅有关细菌和真菌的资料。

(2)准备一些发霉的桔子、长毛的馒头、发馊的牛奶、腐败的食物。【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情镜,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当你们走进五彩缤纷的自然界时,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什么? 学生:有花,有草,有树,还有各种动物。

教师:好,那么,大家可曾想过自然界中除了植物和动物外,还存在另一类生物吗?下面就分组观察各组准备的实物,然后回答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分组观察实物(发霉的桔子、长毛的馒头、发馊的牛奶、腐败变质的食物),讨论。

教师:你们谈一谈观察结果。

学生:桔子上长了绿毛,馒头长有绿毛,也有黄黑斑。学生:牛奶闻着发酸了,但看不到什么东西。

学生:腐败的食物表面有白色小圆斑点,也有绿色斑点。

教师:很好,同学们观察得都很仔细,那么,你们知道这些都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吗?要解开这个谜团,就需学习本章讲述的知识——分布广泛的真菌和细菌。

(提醒学生用塑料袋把实物放好,并把手洗干净)[收集资料,了解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

学生:细菌和真菌分布得特别广泛,无论是空气中、土壤中、水里乃至我们的身体上,都可以找到它们。学生:科学家还发现,在寒冷的极地,在很热的温泉中,甚至在深海的火山口中还发现了古细菌。

教师:你们的资料准备得很充分。是的,细菌和真菌可以说是无孔不入了。但是,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肉眼是看不见它们的(大型真菌除外)只有当它们大量繁殖形成集合体后,肉眼才能看到;其实,刚才同学们观察到的桔子上的绿毛,食物中的斑点都是成千上万个细菌或真菌组成的菌落。下面你们认真观察菌落图片和老师培养的菌落实物,以小组形式观察、讨论、思考,选出每组回答较全面的同学作小组发言,看哪个小组总结的最好。

(出示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教师培养的菌落实物)

教师:刚才经过小组讨论总结,现请小组派代表总结两种菌落的特点。学生:细菌菌落比较小,呈白色,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学生:真菌菌落较大,颜色呈红色、褐色、绿色、黑色、黄色等,形态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总结得也很全面,那么,你们能不能结合日常所见,举一些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例子呢?

(学生活动)

热烈讨论,思考,积极踊跃回答。

学生:我家在夏天做的米饭放久了,在表面就会出现一片一片的白色,绿色,红色斑点。

学生:我家平房放的皮鞋,在夏天的时候容易长绿毛。

学生:吃不了的馒头、面包放久了,就会长些白色、黑色或绿色斑点。学生:水果放久了就会腐烂。

教师:你们举得例子太好了,说明你们真是生活中的细心人,确实这些都是由细菌或真菌引起的。在你们查找的资料中,有没有关于细菌和真菌与人类之间发生的真实故事呢?

如果有,大家不妨互相交流,共同增长见识。学生:19世纪的欧洲,肺结核病十分猖獗,每7个人里就有1人被它夺去生命。科赫为了找到肺结核的病因,日夜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了致病的结核杆菌。通过动物实验,他证明结核杆菌能通过空气传播,使人患肺结核。

学生:将结核杆菌放入土壤,它会被杀灭。土壤里有约10万种微生物,是谁杀死了结核杆菌?美国微生物学家瓦克斯曼不厌其烦地将土壤里的微生物一一进行培养试验,终于在实验到10000多种微生物时,找到了杀灭结核杆菌的菌,提炼出链霉素,为医学工程作出了杰出贡献。

学生:1928年,英国圣玛丽学院的讲师弗莱明发现,培养葡萄球菌的培养基里长出了霉花。奇怪的是,霉花周围的葡萄球菌不见了,难道是霉菌杀灭了葡萄球菌?他试着将霉菌用水稀释后,滴进其他细菌培养基里,结果,霉菌又杀死了其他病菌。弗莱明喜出望外,将这种霉菌分泌出的杀菌物质称为“青霉素”。青霉素在战争中救治了许多伤员,于是,青霉素与原子弹、雷达一起,被誉为第二次大战时期的三大发现。

学生:1855年,法国里尔的酒厂常为美味啤酒变酸而苦恼,就去请教里尔大学教授巴斯德。巴斯德在显微镜下发现,啤酒变酸是酒里的乳酸杆菌捣乱。于是,他用加热的方法杀死乳酸杆菌,保证啤酒不变酸。他成为发明消毒法的第一人。后来。巴斯德又发现了使蚕生病的致病细菌,成为现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

教师:从刚才同学们交流的故事中,看到许多科学家为战胜病菌,一丝不苟,严谨治学,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教师:下面我给大家讲个肉汤的故事。

1872年,普鲁士医生科赫让妻子熬了一锅肉汤,用来培养细菌,进行研究。细菌在肉汤里繁殖得又多又快。但是,各种细菌混杂在一起无法分离出单纯的菌种来研究。一天,科赫吃饭时,看妻子做的琼脂果冻,大受启发。于是,他在琼脂胶液里加进牛肉汤,冷却凝固成肉汤琼脂,再接种细菌,果然繁殖出了单纯的菌种。他又给透明的细菌染上颜色,在显微镜下就能清清楚楚地看到细菌的活动了。科赫利用制作的培养基先后抓住了霍乱病菌、疟原虫、锥体虫等害人精,还成功地控制了牛瘟、淋巴腺鼠疫、回归热、昏睡病等恶疾的蔓延。1905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从以上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进行微生物研究中,配制培养基是很重要的。下面同学们自学课本56页第二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投影仪打出)1.怎样配制培养基? 2.什么是接种?(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思考问题,尝试回答。

学生:用牛肉汁(或土壤浸出液,牛奶)与琼脂混合在一起,就可以制成培养基。学生: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叫接种。

教师:回答得很好,你们想一想,在接种之前,我们把配制好的培养基应如何处理,才能保证实验的成功?

学生:必须进行高温灭菌。

教师:接种后,应把培养基放在什么地方培养?

学生:应把接种后的培养皿放在保持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也可以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

教师:很好,我们已经认识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那么在我们周围,哪些地方细菌真菌比较多呢?各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设计实验方案,限时5分钟,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然后从老师这里领取两个配置好的培养基,继续进行自己的探究实验。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使方案有科学性、严谨有对照。

教师:同学们拿到了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也可以利用自己家里现成的材料来培养细菌和真菌。下节课希望大家都能参与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生物圈中除了动物、植物外,还有另一类生物——细菌和真菌,观察了菌落图及培养基,总结了两个菌落的特点,通过互相交流了解了医学发展的历史,激发了大家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学习科学家一丝不苟的精神。

板书设计:

第四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观察菌落 1.细菌菌落 2.真菌菌落

二、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1.制备配养基 2.接种

三、小结 教学反思:

应用新课程理念,使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按照由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初步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培养方法,初步学会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检测方法,掌握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本质区别以及细菌和真菌大都需要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条件的理性知识。

由于本节课涉及到微生物技术方面的概念与操作,学生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所以我先让学生自己示范如何接种,然后在示范正确的方法。运用实物投影和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对微生物技术有比较具象的了解。用实物图片和实物展示的方法,让学生真实接触具体的菌落,对真菌菌落及细菌菌落有比较具体的了解,通过自己的观察辨别两种菌落的不同。由于时间有些紧张,这节课中设计方案展示环节讨论的不够充分,未能让所有小组代表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时间的合理安排。细菌和真菌(除一些大型真菌外)通常用肉眼观察不到,使它们在学生面前显得很抽象,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在本堂课笔者试图通过三个方法去突破难点:第一,举一些常见的由细菌和真菌引起的生活现象(如牛奶变质,酿酒等)让学生感受到细菌与真菌的存在;第二,展示一些细菌与真菌的图片和实物,让它们变得具体、形象,使学生对细菌和真菌有初步的认识;第三,也是最重要手段,引导学生认识细菌或真菌可以经过一定的方法培养,使之生长成肉眼可见的菌落,将“木”变成“林”,变成“森”,于是不可捉摸的细菌和真菌变得可见了,变得生动了,再通过课外活动小组的展示与讨论,学生就产生了探究细菌和真菌有关问题的强烈兴趣,产生了许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课题,并且跃跃欲试,最终以小组为单位形成完整的探究方案。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生物圈中除了动物,植物,还有另一类生物——细菌和真菌。通过配制培养基,培养细菌和真菌,熟悉了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一般方法,观察了菌落并总结了两个菌落的特点。我们通过探究实验,知道了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分布最广泛的生物。对细菌和真菌的生活条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力求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启发式思维,并通过富有吸引力的教学,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还通过引导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使生物课堂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和充分发展的目的以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1、合理调整教材内容顺序,更利于学生理解。

11.正态分布教学设计教案 篇十一

1.教学目标简析

通过阅读“中国主要铁路分布图”,找出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了解铁路线命名的方法,说出我国铁路交通运输网络的基本格局;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获取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通过源自生活的情景创设,驱动学生积极投入,主动学习;结合当地轨道交通的发展,激发学生爱乡爱国的情怀。

2.教材内容简析

“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是湘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内容主体是两幅图,“中国主要铁路分布图”和“中国铁路干线分布示意图”。正文内容只有340字。可解构为:掌握我国铁路干线“三横五纵的基本格局”是建立本课知识结构的核心,是处于中心地位的教学重点。由此链接“我国铁路线的命名方法”、“重要的铁路枢纽”、“中国铁路分布特点”等三个知识点。从每条铁路线名称里就能找到命名的规律;从干线交叉点就能明了铁路枢纽;从铁路线的疏密程度即可得出我国铁路分布的特点。最后由家乡铁路的发展引入高铁、“新丝路”,达到知识的拓展与升华。分析可知,从知识达成的视角看,本课教学重点是认识我国三横五纵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从能力培养的视角看,本课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地理图像信息的阅读、解析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二、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总体设计思想是以核心知识为中心展开教学。

核心知识:该环节通过运用地图,找出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掌握我国铁路干线三横五纵的基本格局。这虽是教学重点,但却平淡无趣。笔者通过设计一系列情境,让学生带着任务查阅“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找出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名称及其经过的主要城市,并在“中国政区空白图”(学案)上逐一画出每条铁路线。该部分内容较好地承载了“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能力”的培养。

链接知识:该部分包括铁路线命名方法、重要的铁路枢纽、我国铁路线分布特点等三个教学内容。其一,铁路线的命名方法相对简单,只需学生简单了解即可。经过前面读地图找铁路线的学习过程,有心的学生已发现线路与名称的联系,这时只需提点学生总结命名规律,就能达成学习目标。其二,我国重要的铁路枢纽是本节课又一教学重点,也是对铁路干线的巩固环节。笔者先以北京为例,通过观察铁路干线交叉点理解铁路枢纽的概念,然后由学生读地图找出其它的铁路枢纽,并在“中国政区空白图”(学案)上标记出来。其三,我国铁路线的分布特点是本节知识的升华,从分布现象到分布规律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提升。在教学设计上,通过学生整体感知“中国主要铁路分布图”,发现我国铁路线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并简单分析原因,继而引出青藏铁路、万州铁路建设,理解我国铁路建设的西部开发战略。该部分内容主要承载 “归纳分析”、“综合思维”等地理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实录(摘录)

情景设计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回家的路”,配上春运及各地火车站图片。

师:2016年春运即将开始,同学们知道在春运期间,哪种交通运输方式担当着最重要的角色?(生:火车!) 对,当前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经过多年建设,我国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善的铁路运输网(展示课件:我国铁路干线网),有了这些四通八达的铁路运输网,身在祖国各地的人们何愁不能踏上回家的路。

环节一:突破核心知识

活动一:奔跑吧,兄弟

师:(展示课件“跑男奔跑线路图”) 跑男要从祖国各地聚集北京,节目组要求只能坐火车。你们能帮他们设计线路吗?邓超:上海→北京;baby:九龙→北京;李晨:广州→北京;王祖蓝:哈尔滨→北京;鹿晗:包头→北京。

生:读教材第88页图4.5“中国主要铁路分布图”,在图中找出几位跑男成员从不同出发地到达北京最合理的铁路干线名称,并用彩笔在“中国政区空白图”(学案)上画出来。展示学习成果如下。

生1:邓超:上海→北京:京沪线 (途经城市略)。

生2:baby:九龙→北京:京九线。

生3:李晨:广州→北京:京广线。

生4:王祖蓝:哈尔滨→北京:京哈线。

生5:鹿晗:包头→北京:京包线。

活动二:中国那么美,我想去看看

师:中国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祖国这么美,你想去看看吗?下面有一条美景之旅线路,一起坐火车去旅游。出发地是昆明市,第一站:贵阳青岩古镇→第二站:株洲炎帝陵→第三站:杭州西湖→第四站:上海东方明珠塔。

生:读图4.5,找出最合理的铁路干线,说出名称,并用彩笔在学案上画出。展示学习成果如下。

生:贵昆线→湘黔线→浙赣线→沪杭线 (途经城市略)。

活动三:舌尖上的中国——吃货之旅

师:中国除了秀丽美景,还有诱人的美食,接下来开启两段吃货之旅。第一段吃货之旅——品西北美食:从江苏省连云港出发→甘肃兰州拉面→烤全羊(新疆乌鲁木齐或内蒙古包头);第二段吃货之旅——品尝西南小吃:从陕西省宝鸡市出发→成都小吃→云南昆明过桥米线。

生:读图4.5,找出最合理的铁路干线,说出名称,并用彩笔在学案上画出。展示学习成果如下。

生1:第一条线路:陇海线→兰新线 、包兰线 (途经城市略)。

生2:第二条线路:宝成线→成昆线 (途经城市略)。

活动四:去北方开煤矿

师:中国地大物博,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北方地区有丰饶的煤炭资源。有一位家在广西柳州的刘先生决定去北方开煤矿,计划乘火车去河南焦作、山西太原和大同三个城市考察。请同学们按刘先生的考察顺序,找出最合理的铁路干线名称,并用彩笔在学案上画出。

生:读图、绘图,展示学习成果:焦柳线→太焦线→北同蒲线。

到此为止,每个学生通过读图、绘图,在“中国政区空白图”(学案)上都画出了一幅中国铁路干线的示意图,教师实物展示、点评多名学生作品。并出示课件“我国铁路干线分布图”,让学生对比。看着自己亲手画的铁路图,学生惊喜自己的“创作”,也形成了对我国铁路干线分布的整体感,并按教师要求在自己的地图上写出图名“中国主要铁路干线分布示意图”。

师:女神baby走的这条线——京九线,是从南到北,这样南北延伸的铁路干线形象地称之为“纵”,呈东西向延伸的铁路干线称之为“横”,图上“三横五纵”的铁路干线构成了我国铁路干线的基本格局。现在再来回忆这些铁路线名称:五纵(从东往西依次是):京沪线、京九线、京哈线—京广线、北同蒲线—太焦线—焦柳线、宝成线—成昆线;三横(从北往南依次是):京包线—包兰线、陇海线—兰新线、沪杭线—浙赣线— 湘黔线—贵昆线。

环节二:扩展知识链接

之一 ——铁路线命名

师:以上有这么多条铁路干线,有没有发现它们的命名有什么规律?

生1~3:以起止点城市的简称命名;以起止点城市所在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命名;既有以起止点城市简称,也有以省区简称命名的。

师:这是我国铁路线命名的一般规律。更多铁路线使用起止点城市的简称(或其中一个字)来命名,如前面找到的几条跑男团铁路线,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京哈线等。

之二——铁路枢纽

师:(过渡)几位跑男团成员从广州、上海、九龙、哈尔滨到北京,都有直接的铁路干线,也就是说有很多条铁路线在北京交会。我们把像北京这样位于铁路干线交会处的城市称之为铁路枢纽。

活动五:看谁找得快

师:(展示课件“我国铁路干线分布图”)请同学们找出以下铁路线交会处的铁路枢纽城市,并将城市名称标记在学案上。

生:读图4.5找枢纽,注城市名称。展示学习成果。

生1:陇海线和京广线交会处的铁路枢纽——郑州。

生2:京沪线和沪杭线交会处的铁路枢纽——上海。

生3:陇海线、包兰线和兰新线交会处的铁路枢纽——兰州。

生4:京广线、浙赣线和湘黔线交会处的铁路枢纽——株洲。

之三——我国铁路线分布特点

师:“三横五纵”是我国铁路干线的基本骨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铁路线网也在此基础上不断延伸和扩展,从而形成发达的铁路运输网络。但是,我们国家铁路线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你们发现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通过分组讨论,三个小组交流了讨论结果。(略)

师:(展示课件“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中国地形图”)总结我国铁路线的分布特点:我国铁路分布东密西疏。主要原因是我国东部人口多,经济发达,交通需求大,铁路建设起步较早,加上东部地形平坦,便于修建铁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西部铁路发展很快。铁路建设者克服了重重困难,在世界屋脊上修建了一条技术水平高的铁路——青藏铁路。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一条高原铁路,被誉为“天路”。请同学们读图4.5找到青藏铁路的起止点:西宁—拉萨。

环节三:联系家乡发展

师:同学们的家乡万州是西部地区的一个小城市,直至2004年11月,三峡库区第一条铁路——达万铁路建成通车,才结束了万州不通铁路的历史。2010年底宜万铁路建成通车,万州铁路从此融入了国家铁路大通道。再告诉大家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2016年底万州将有一条新的铁路建成通车——渝万高铁,从万州乘渝万高铁到重庆主城只需一小时。此外,根据国家规划,万州还将建设的有万州至郑州、万州至西安、万州至黔江、万州至奉节等铁路线,届时万州将成为成渝经济区及“西三角”地区的重要铁路枢纽之一。同时,以此为契机,万州将融入“渝新欧”铁路,有望成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节点。相信万州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12.正态分布教学设计教案 篇十二

1. 课标分析

一是学生能够自己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二是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示意图,结合地球的自转运动总结归纳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2.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湘教版《地理Ⅰ》第二章第三节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是重点也是难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二是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3.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初中地理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以及对高中地理(《地理Ⅰ》)第一章第三节关于地球的运动的学习,基本掌握地转偏向力和太阳直射点季节性的移动规律;通过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第一课时的学习,基本掌握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节课教学提供了基础和前提条件。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地理绘图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地理想象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边画边讲解“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的形成过程,由学生分组合作绘制“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示意图;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并联系已学内容探究其成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让学生学会用整体的观点看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地理规律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2. 难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形成。

四、教学方法

启发教学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归纳总结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

材料阅读:“贸易风”的由来。在我国古代,商人搭乘借助风力的帆船完成贸易,逐渐地人们发现海上有一种常年方向不变的风,因此人们把它叫做“贸易风”。这种“贸易风”也就是今天的“信风”,是指它方向不变,守信用。

教师提问:“贸易风”或“信风”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产生疑问,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由材料引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复习旧知

教师提问:根据上节课所学,我们知道地球表面是不均匀的。不均匀的地表受热不均会引起什么环流?在大气水平运动的过程中,高空风仅受到几种力的作用?分别是哪几种力?而近地面的风向则是几种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分别是哪几种力?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3. 假设情境

教师活动:假设三个条件,分别是“地球表面是均匀的”“不考虑地球自转(即不考虑地转偏向力)”“不考虑地球公转(即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在这些条件下,请同学们结合上节课的知识画出赤道和两极之间的热力环流。

学生活动:通过讨论绘制大气环流图(即单圈环流),上台展示并讲解绘制依据。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把握程度及灵活运用程度,培养学生绘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归纳总结

教师提问:实际上这种现象存在吗?如果不存在,那又是以什么现象存在呢?

学生活动:联系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并回答。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假设情境

教师提问:假设三个条件,分别是“地球表面是均匀的,考虑地球自转(即考虑地转偏向力),不考虑地球公转(即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在这些条件下,北半球大气环流图又是怎样绘制呢?

6. 启发教学

教师演示:用边画边讲的形式演示三圈环流和风带的形成过程。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北半球大气环流图(即三圈环流)。

7. 合作学习

教师活动: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到黑板上绘制南半球大气环流图。

学生活动:各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展示其成果并分析讲解绘制的依据,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8. 深入探究

教师提问:如图,全球有几个气压带?几个风带?这些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学生活动:各小组展开讨论并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并点评。

归纳总结: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气压带分布规律:高低气压相间分布,并且南北半球对称。风带分布规律:南北对称分布,但风向不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

9. 假设情境

教师提问:还是假设三个条件,分别是“地球表面是均匀的,考虑地球自转(即考虑地转偏向力),考虑地球公转(即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上及之间来回移动)”,在这些条件下,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活动:展开讨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联系前面学过的内容解决当前问题。

1 0. 演示教学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气压带和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的动画演示。

学生活动:观察动画演示,小组展开讨论,联系已学内容,得出结论。

归纳总结:北半球,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大致是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13.“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反思 篇十三

传统和常规的教学过程都注重课堂教学,而往往忽略了“教学反思”这一环节,“教学反思”是对一堂课的回顾和总结,它能及时地得出课堂教学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并能及时地找出成败的原因所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累教学中的经验,为再上好这堂课提供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环节对不断地提高教学成绩和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能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般情况而言,教学反思应从以下四方面思考:

一、教学效果

课堂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是每位教师所关注的问题,进行课后反思必须做到课后及时“思效”,对本课做个自我评价,学生那些内容掌握得好,那些内容掌握得不够,学生的学法和教师的教法是否合理,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如何等。

如我在“世界的海陆分布”的教学中通过以下环节,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一,首先,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演示“不同角度观看太空中的地球”.来营造情境;其次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仪”和“阅读 P22 1、2两自然段的课文内容和图2-17世界海陆面积比较”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然后,教师的及时点评;再者,教师让学生阅读P22-23课文内容、图2-8和教师补充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岛屿”“半岛”、“大陆”“大洲”和“海”、“海峡”、“海湾”?(2)分别在地球仪和图2—

19、2—18中找出: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四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等过程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发现的学习过程;最后,要求每组学生:

1、按适当的比例用红纸剪出七大洲的几何图形(基本符合排球大小要求),2、在单色排球上画出:赤道、南北回归线、0度和180度经线、南北极点,3、将几何图形粘贴在单色排球上,使之成为一个简易的地球模型。通过以上教学环节和活动手法.使学生的观察、分析、探究、演练等多种思维方式得到训练,实现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展示一个教学闪光点(学生在自己设计的地球仪上比较准确的体现出海陆分布的基本概况),这种教学方法简易、使用方便,既有传统的讲授法、试验法也有现代的多媒体手段教学,课堂气氛活跃轻松,教学过程的师生活动符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符合地理新课标关于“在注重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地精神。课堂上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近九成的学生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二,教材的分析、处理和学生的学情分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理得恰到好处,如,教学中增加了“海”、“海峡”、“海湾”等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很好地利用了单色排球和几何图形纸片制作地球仪,这样不但促进了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学习情感,提高学生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开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其三,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自然顺畅,各环节都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教师在世界空白图幻灯片以及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空白图幻灯片中分别填上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在完成这一环节后,教师说:“谁能又快又好地将它们的名称填到自制的地球仪上”,用这句简洁通俗的话语引出下个环节(引导学生用单色排球和几何图形纸片制作地球仪,并在其上面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二、教学心得

从本堂课的教学效果看:

1、教学目标的制定不宜过大、过泛,要符合当地学生实际,要切施可行,使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实现.2、教师在备课时务必做到认真阅读教材、分析教材,要能根据教材体系和学生实际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教材处理。

3、对于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挂图展示、解读,甚至用口述加板书这种简单的教学手段,这种简单的方式是不利于现代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地理知识技能的提升,不利于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应着重以学生的读图观察、分析和动手实践、操作为主,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的理解和掌握,利于学生对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因果关联的理解,利于学生对地理奥秘的探究和发现,能给予学生很强的成就感,加深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印象,活跃了课堂气氛,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和课业负担,激发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4、教师要善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潜心设计、自制和寻找简易实用的教学用具,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能通过对实物和教具演示的观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理性认识的发展。

5、教师要激发和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地理模型和演示地理过程。6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和多媒体手段解决教学难点,利用各种教具和多媒体手段解决教学难点时,不但能很好地突破难点,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7、课后教师及时找不同层次的学生交谈,向他(她)们了解其课题学习的得失,让他(她)们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值得肯定和需要改进的方面。

8、认真听取听课教师对本堂课的教学点评,尽量做到集思广义,除了要注重同专业教师的见解外,还应该注意其他专业教师的观点,这样有利于教师拓展知识面,对于今后的地理教学中地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和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提供帮助,也利于学生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的发展,为学生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不足

1、由于是一堂公开课教学,教师担心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或出现知识点和教学环节的纰漏,甚至怕时间安排不合理,所以课堂上有时还过于照案操程,缺乏一定的灵活度。

2、教学设计的模式化比较明显,创新的环节不多。

3、教师对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还持怀疑态度,因此,每个知识点都由教师点评,不利于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综合、概括能力的培养。

4、本课的课前准备和教学设计比较耗时复杂,对于平时的日常教学参考价值不是很大。

四、教改意见

1、本人还要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学习和教学经验教训的总结,养成良好的撰写教学反思的习惯,逐步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2、假如重新设计这堂课,除了保持以上提到的优点外,要在教学设计的创新性、实用性和指导性方面下功夫。

3、在今后的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加大学生的课堂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比例,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定的自主性,教师在注意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凸显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14.《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教学反思 篇十四

对于这一章《世界的陆地与海洋》,是七年级上学期教材。课标的要求是使学生能够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本节课《世界的陆地》是学生学习世界地理的基础,而且也是常识性知识。但是现在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不是初一的学生,这就要求课堂设计不仅要去去教授一些常识性的知识,更需要运用基础知识来加深拓宽本节课知识,对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都以高考目的来设计要求,把基础知识点与高考试题结合起来,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这是本节课处理教材的恰当之处。因此,把基础知识是“水球”还是“地球”,七大洲的名称、轮廓,大陆、岛屿等的概念用幻灯片展示的方法带过,做次要处理,而把七大洲分布与概况加深拓宽,要求学生会用经纬网定位七大洲的位置并概括各大洲地形特征,能力要求明显抬高。把重难点确定在区域定位的学法上,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能力。运用经纬网确定七大洲的大致范围突出重点,运用七大洲的经纬度确定位置突破难点。这样做符合学情,符合新课程课标要求对知识点有加深拓宽。

2、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采用读图分析法,问题探究法,比较法,讲练结合法组织教学,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参与主体意识与读图分析能力,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利用多媒体,将文字,图形,动画等综合在一起演示,可以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奋点,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利加大课堂教学力度,提高了课堂效果。让学生动手动脑,通过:“一笔花世界”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想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开放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3、说临场发挥条理清楚,思路清晰。基础知识提升和学法指导,方法的运用,是本节课亮点。

4、说课堂结构合理,体现复习课程特点,容量大,知识点加深拓宽到位,并与高考考点接轨,一讲一练,注重知识的迁移,时间分配恰当。

5、重难点突出方法得当,有效。(重点实现七大洲的空间定位,难点突破七大洲的定位方法)。运用恰当的方法突破重难点,突破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规律,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陆地和海洋》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教学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和巩固本章的主要知识点,并初步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第一节《大洲大洋》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学生学好世界地理的基础。主要讲述世界的海陆分布,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与分布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复习掌握的重点。第二节《海陆的变迁》则侧重于科学观念和科学史教育,以及科学兴趣和科学方法的培养。内容包括“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板块的运动”三部分,教材通过大量实例说明海陆形态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从大陆漂移假说到板块运动学说的形成,是极好的科学方法论教育素材,从假设到推理,再到实践验*,最终形成完整的理论,这一过程是暗含在教材中的科学方法。

本章是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看似十分简单,但由于初一学生空间概念差,有关分布的知识并不容易掌握。同时,本章又是学习世界地理所必需的准备知识,对七大洲地形的特点,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世界的气候、自然景观、自然资源以及分区地理等整个世界地理的学习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复习过程中建议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牢固掌握本章基础知识。

按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倡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由于是复习课,因此设计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实现知识重现,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加强记忆,掌握知识。所以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建议安排学生读图探究、回顾知识的活动较多。建议老师在指导学生活动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特别要多鼓励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分层教学,难度大的问题给优秀生回答,比较简单的内容给中下层次的学生做,做对了及时肯定表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并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15.现代分布式软件设计架构探讨 篇十五

随着21世纪的到来, 软件工程的实践逐渐加深, 软件系统的规模和复杂性与之相应, 人们已经深刻的意识到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和文档说明的重要性, 已经远远超过了特定算法和数据结构的选择, 一个良好的体系架构能够保证软件系统开发成功。迄今为止, 软件体系结构没有一个固定的定义, 软件体系结构面向不同的研究目标, 具有不同的定义, 具有以下特点:软件系统架构是一个较高层次上的抽象, 该架构并没有涉及具体的系统架构, 同时也不关心具体的实现;软件体系架构应该支持软件系统的所需要完成的功能, 因此, 在进行软件架构设计时, 必须要认真的考虑系统的动态行为;在进行软件体系架构设计时, 系统分析员应该考虑现存系统的兼容性、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同时还要考虑系统运行维护过程中的伸缩性和扩展性。

2 现代分布式软件系统架构

2.1 两层的客户机/服务器架构

两层的客户机/服务器架构 (C/S) 架构是一种常见的软件系统体系结构, 服务器是网络的核心, 而客户端是网络的基础, 客户端依靠服务器获得所需要的网络资源, 而服务器为客户机提供网络必须的资源。由于硬件上的优势客户端可以分解服务器端的部分压力, 所以降低了系统对于通讯的开销要求。目前大部分应用软件系统均采用了C/S形式的两层模型结构, 随着软件应用开发正发展为分布式的Web应用程序, 网页应用程序和传统的C/S应用程序的均可以完成相同的业务流程, 应用不同的模块共享逻辑组件;虽然C/S体系的软件开发模式有一定的扩展性, 但是相比较目前发展最迅速的互联网技术, 它还是显得有很大局限, 所有的客户端必须安装客户端程序才可以连接到服务器, 而不能实现移动办公, 互联网办公。用户期望可以使用真正的开放式系统, 不是局限在一个局域网内使用, 而是可以真正实现不分平台, 不分操作软件, 不分系统版本的通用设计, 这是C/S架构的软件所不能实现的。C/S架构的软件在开发之初必须制定好操作系统及开发技术和数据库, 当用户的系统环境需要升级变更时必须要重新进行软件开发, 更换系统的边际成本极高。

2.2 三层的浏览器/服务器架构

三层的浏览器/服务器架构 (B/S) , 它跟C/S架构不同, 不需要客户端安装软件, 所有的操作在客户端层面都是通过网页基于web服务来完成的。作为两层结构, 在浏览器层面几乎没有事务处理功能, 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在浏览器端处理的, 绝大多是的任务都是由浏览器端通过http请求发送到网页服务器进行处理, 然后服务器将处理后的数据发送回客户的浏览器页面, 采用这种架构需要用户建设好互联网络, 需要客户端电脑能够上网, 就可以实现软件的操作, 这就大大解放了对客户端电脑的要求, 只需要对服务器硬件进行主要投资就可以, 大大节约了用户的成本。服务依托于网络, 只要可以连接到网络服务器就可以实用软件, 从而实现了移动办公, 不但可以在局域网内办公并且还能通过互联网办公, 在局域网间建立以B/S结构为模型的网络应用, 并通过互联网模式下的数据库应用, 是成本较低、成功率较高、易于维护和使用的开发方式。相对比传统的C/S架构软件, B/S架构具有更方便快捷的使用效果, 在当前各种扩平台面向对象的开发语言出现的情况下, 采用基于B/S的管理软件将使开发变得更为方便, 快捷, 高效。

某公司通过调研组成部门和人力资源, 通过访问公司的每位员工, 积极听取每位员工的建议, 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功能, 主要包括五个相关的子系统, 分别是招聘管理系统、培训管理系统、人员管理系统、薪水管理系统以及奖惩管理系统。这个系统采用了B/S体系架构, 具体内容如下:

表示层:在分布式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 表示层在B/S体系架构中处于与用户直接接触的层面, 用户使用相关的IE浏览器等工具, 输入系统的登录链接地址, 即可弹出用户的登录信息, 系统的登录界面弹出后, 用户如果没有登录账号, 完成注册之后即可登录系统;如果用户有登录账号, 即可直接输入信息登录系统。进入系统之后, 用户即可根据相关的分布式管理系统提供的功能发送逻辑业务请求, 该请求直接发送至系统的逻辑业务处理层, 逻辑业务处理即可针对系统的逻辑业务请求进行处理, 处理完毕之后即可反馈相关的处理结果。

逻辑层:分布式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 逻辑业务处理层非常重要, 其需要处理表示层发送的客户端逻辑业务请求, 逻辑业务处理层收到客户端发送的请求之后, 即可对其进行解析, 将用户的请求分为逻辑业务处理和数据业务处理两个方向, 如果用户的请求仅仅涉及逻辑业务请求事务, 即完成之后就可以反馈处理结果给客户端表示层;如果存在数据业务处理, 其需要将请求发送至数据业务处理层, 处理完毕之后反馈结果给客户端。

数据层:数据业务处理层由数据库服务器构成, 其保留一个高性能的数据库服务程序调用接口, 当逻辑业务处理层调用接口程序发送数据处理业务之后, 数据库服务器对数据库进行查询、插入、修改或者删除操作, 并且将处理的结果反馈给逻辑业务处理层, 逻辑业务处理层收到数据处理结果之后, 与逻辑业务处理层的结果一起反馈至客户端表示层, 以便系统用户进行浏览和查看。

3 结束语

随着分布式软件使用人数的逐渐上升, 为了提升分布式软件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性能, 诸多计算机学者分布式软件系统架构进行研究, 比如为分布式软件采用混合式架构, 局域网使用C/S体系架构、外网使用B/S体系架构, 提升用户的使用感知, 必将得到更加广泛的使用。

参考文献

[1]林闯, 贾子骁, 孟坤.自适应的未来网络体系架构[J].计算机学报, 2012, 35 (6) :1077-1093.

[2]张淑荣, 苏兵.C/S与B/S两种软件体系结构[J].电脑学习, 2010, 6:l26-127.

[3]李云云.浅析B/S和C/S体系结构[J].科学之友:中旬, 2011 (001) :6-8.

[4]张淑荣, 苏兵.C/S与B/S两种软件体系结构[J].电脑学习, 2010, 6:l26-127.

上一篇:作文 《龟兔赛跑》新编下一篇:函授教育大专生工作的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