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昆虫记》读后感

2025-03-20|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七年级《昆虫记》读后感(精选12篇)

1.七年级《昆虫记》读后感 篇一

雾起雾散,烟消云散,时光一日复一日的流逝而去,暑假的时候看了这样一本书,作者主要在这本书里写了一些动物,也就是自己在研究昆虫时的发现,写了一些动物的习性特点,还有建筑方式。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就发现以前的书不同,先是看封面儿吧,一只红色的蜻蜓和一只灰黄色的蝴蝶飞在花丛中,旁边还有一些长得格外艳丽的玫瑰,几朵小黄花在草中央探出头来,显得格外的美丽。

打开书的第一页看看目录,写的全是一些小昆虫,小动物什么的。怪不得听起的简洁,只有昆虫记三字,令人真是大开眼界啊。看看第一章的内容,写的是作者法布尔观察并记录昆虫的生活,写的十分的细节,就比如这一段:若是有凶悍的蜥蜴一不小心压到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去攻击人和狗。他们挑选了一个洞穴伏在那里等待路过的蜣螂。黑耳毛的鸫鸟,穿着白黑相间的衣裳,看上去好像是黑衣僧,坐在石头顶上唱简单的歌曲。写了哈麻司对自己巢穴具有很强的保护性,对其他动物也有很强的攻击性。

第二章则是写一些我和鸭子,以神秘的池塘为题目,一看就是要吸引住了的一种兴趣啊,写了我那天晚上做了一个奇妙的梦,梦见了我和一群可爱的鸭子走在了池塘边,我坐在岸上看小孩子们在河水中嬉戏打闹,欢快的洗着澡,正准备回家,突然发现一只小鸭子累了,把他放在篮子里,让他们甜甜的睡觉,写了我对小鸭子的喜爱,同时也表现了我对那些小动物的爱心。

看完这本书,总觉得作者很细心,对生活中的一些小动物充满着爱心,对一切事物都有耐心地去观察,去发现一些我们肉眼所看不到的动物的一些小行为,看完这本书,总觉着自己活在世上还没有仔细的去观察过什么。

2.昆虫记(节选) 篇二

当朦胧细雨浸透了泥土,当晨曦中弥漫着蔷薇花的香味,当阳光穿过绿叶的间隙,花园里热闹起来了,昆虫们忙碌起来了,童真的愉悦沸腾起来了……

蝉(节选)

一、 蝉和蚁

七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它用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它坐在树的枝头,不停地唱歌,只要钻通柔滑的树皮,里面有的是汁液,吸管插进桶孔,它就可饮个饱了。

如果稍许等一下,我们也许就可以看到它遭受到的意外的烦扰。因为邻近很多口渴的昆虫,立刻发现了蝉的井里流出的浆汁,跑去舔食。这些昆虫大都是黄蜂、苍蝇、蛆蜕、玫瑰虫等,而最多的却是蚂蚁。

身材小的想要到达这个井边,就偷偷从蝉的身底爬过,而主人却很大方地抬起身子,让它们过去。大的昆虫,抢到一口,就赶紧跑开,走到邻近的枝头,当它再转回头来时,胆子比从前变大了,它忽然就成了强盗,想把蝉从井边赶走。

最坏的罪犯,要算蚂蚁了。我曾见过它们咬紧蝉的腿尖,拖住它的翅膀,爬上它的后背,甚至有一次一个凶悍的强徒,竟当着我的面,抓住蝉的吸管,想把它拉掉。

最后,麻烦越来越多,无可奈何,这位歌唱家不得已抛开自己所做的井,悄然逃走了。于是蚂蚁的目的达到,占有了这个井。不过这个井干得也很快,浆汁立刻被吃光了。于是它们再找机会去抢劫别的井,以图第二次的痛饮。

二、 蝉的地穴

蝉的隧道大都是深达十五至十六寸,一直通行无阻,下面的部分较宽,但是在底端却完全关闭起来。在做隧道时,泥土搬移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墙壁不会崩裂下来呢?谁都以为蝉是用了有爪的腿爬上爬下的,而这样却会将泥土弄塌了,把自己房子塞住。

其实,它的举措简直像矿工或是铁路工程师一样。矿工用支柱支持隧道,铁路工程师利用砖墙使地道坚固。蝉的聪明同他们一样,它在隧道的墙上涂上水泥。这种黏液是藏在它身子里的,用它来做灰泥,地穴常常建筑在含有汁液的植物须上的,它可以从这些根须里取得汁液。

能够很容易地在穴道内爬上爬下,对于它是很重要的,因为当它爬出去到日光下的时候,它必须知道外面的气候如何。所以它要工作好几个星期,甚至一个月,才做成一道坚固的墙壁,适宜于它上下爬行。在隧道的顶端,它留着手指厚的一层土,用以保护并抵御外面空气的变化,直到最后的一霎那。只要有一些好天气的消息,它就爬上来,利用顶上的薄盖,以便测知气候的状况。

三、蝉的音乐

蝉是非常喜欢唱歌的。它翼后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的确,有种蝉,为了满足音乐的嗜好,牺牲了很多。因为有这种巨大的响板,使得生命器官都无处安置,只得把它们压紧到身体最小的角落里。当然了,要热心委身于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部的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它有非常清晰的视觉。它的五只眼睛,会告诉它左右以及上方有什么事情发生,只要看到有谁跑来,它会立刻停止歌唱,悄然飞去。然而喧哗却不足以惊扰它。你尽管站在它的背后讲话、吹哨子、拍手、撞石子。就是比这种声音更轻微,要是一只雀儿,虽然没有看见你,应当早已惊慌地飞走了。这镇静的蝉却仍然继续发声,好像没事儿人一样。

有一回,我借来两支乡下人办喜事用的土铳,里面装满火药,就是最重要的喜庆事也只要用这么多。我将它放在门外的筱悬木树下。我们很小心地把窗打开,以防玻璃被震破。在头顶树枝上的蝉,看不见下面在干什么。

我们六个人等在下面,热心倾听头顶上的乐队会受到什么影响。“砰!”枪放出去,声如霹雷。

一点没有受到影响,它仍然继续歌唱。它既没有表现出一点儿惊慌扰乱之状,声音的质与量也没有一点轻微的改变。第二枪和第一枪一样,也没有发生影响。

我想,经过这次试验,我们可以确定,蝉是听不见的,好像一个极聋的聋子,它对自己所发的声音是一点也感觉不到的!

四、蝉的卵

普通的蝉喜欢把卵产在干的细枝上,它选择最小的枝,粗细大都在枯草与铅笔之间。这些小枝干,垂下的很少,常常向上翘起,并且差不多已经枯死了。

蝉找到适当的细树枝,即用胸部尖利的工具,把它刺上一排小孔——这样的孔好像是用针斜刺下去的,把纤维撕裂,使其微微挑起。如果它不被打扰与损害,在一根枯枝上,常常要刺出三十或四十个孔。

它的卵就产在这些小孔里,这些小穴是一种狭窄的小径,一个个地斜下去。每个小穴内,普通的约有十个卵,所以总数约有三百或四百个。

……………………

从放大镜里,我曾见过蝉卵的孵化过程。开始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qí)状物,由两个前腿连在一起组成。这种鳍有些运动力,可以帮助蛴螬(qícáo)冲出壳外,并且帮它走出有纤维的树枝,而这恰恰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鱼形蛴螬到穴外后,立刻把皮蜕去。但蜕下的皮会形成一种线,蛴螬依靠它附着在树枝上。它在未落地以前,就在这里进行日光浴,用腿踢着,试试它的精力,有时则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等到触须自由了,可以左右挥动,腿可以伸缩,在前面的能够张合其爪,身体悬挂着,只要有一点微风,就摇摆不定,在空气中翻跟斗。我所看到的昆虫中再没有比这个更为奇观的了。

……………………

最后,它寻找到适当的地点,用前足的钩挖掘地面。从放大镜中,我看见它挥动斧头向下掘,并将土抛出地面。几分钟后,土穴完成,这个小生物钻下去,埋藏了自己,此后就再也看不见了。

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未发现的秘密,我们所知道的,只是它未爬到地面上来以前,地下生活经过了许多时间而已,大概是四年。此后,日光中的歌唱不到五个星期。

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厌恶它歌声中的烦吵浮夸。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忽然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与飞鸟可以匹敌的翅膀,在温暖的日光中沐浴着。那种钹的声音能高到足以歌颂它的快乐,如此难得,而又如此短暂。

阅读宝盒

1. Hello!欢迎光临“双胞胎”之家。下面三对双胞胎,想要分清它们可不是那么容易哦!

收藏( )堵塞( ) 单薄()

宝藏( )塞住( ) 薄盖()

2. 这是哪呀?让我告诉你,这是“反调山庄”,这里的人们,专门说反话,咱可要入乡随俗哦!

精巧——柔滑——凶悍——镇静——

严肃——短暂——浮夸——

3.在第一小节——蝉和蚂蚁中,有很多处出现了“井”字。作者采用的是修辞手法,它指的是 。

4.女孩们看了《昆虫记》,变得不再害怕昆虫;男孩们看了《昆虫记》,不再欺负昆虫。你呢?看完之后,有什么感想?

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五(2)班 姚尧:

从小到大,我一直都非常喜爱小动物,有的时候趴在路边玩小虫,忘记了回家,还把身上的衣服都弄脏了,为了这事我没少挨妈妈的骂,但喜欢小动物,始终没变。有一天,无意中在书店看见了法国作家法布尔的一本《昆虫记》,我十分喜欢,便买了下来。

看完这本书,我又了解了许多昆虫方面的知识,并且认识了三种有毒的蜘蛛。一种是塔蓝图拉毒蛛,一见到图片时,我就胆战心惊,它的样子很可怕,浑身有毛,比我们平时看见的蜘蛛大了许多,还会喷出含有巨毒的唾液。它吐出的毒液的毒性是一条响尾蛇的六倍,是一条眼睛蛇的两倍,这便是一只塔蓝图拉毒蛛的惊人之处。另外一种是狼蛛,它的个头比塔蓝图拉毒蛛还要大得多,有时为了取乐,它会来回于溪水的两岸,穿梭于急流的河水中,可爱极了。最后一种是圆蛛,它没有长长的毛,也没有多大的毒,但是它的腿很长。它从不挑剔自己的生活环境,只要发现了目标,决不会放弃,直到成功。

读着读着,我突然明白了:任何事情都不能光看表面,需要我们花时间,投精力去深入地了解。我还知道了只要勤奋,什么事都能做成。

3.昆虫记读后感五年级 篇三

我读完《昆虫记》之后,我知道了特别多关于昆虫的知识与特点。例如,蝉的存活率在100%中只能活20%。蟋蟀的听力特别好,不管是多小的声音都听得到。它在四月份唱歌是为了告诉大家它的到来。萤火虫的灯是白色的,一点也不刺眼,还让人感觉很温馨呢!

最令人不敢相信的事就是萤火虫的猎物是小蜗牛。它的那根针就像麻醉针一样,只要刺一下小蜗牛,小蜗牛就失去了感觉。螳螂有两个名字,另一个名字是先知者。它看上去从来不伤害其它昆虫似的,可只要是什么昆虫从它前后经过,它都不放过。

我在生活中啊,总是看不起这些弱小的昆虫,看完《昆虫记》后,才知道它们却做了些让我从没想到过的事。其实呀我原以为萤火虫是吃䓍的,它吃小蜗牛我还是有些不敢相信。

4.三年级昆虫记读后感 篇四

这是本以昆虫为主题的科普书,法布尔的《昆虫记》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让我把忽视太久的昆虫的身影、动听的鸣叫再次聚拢起来:我屏住呼吸,悄悄地躲在蝗虫的后面把它捉住;站在树下聆听知了的鸣叫……。《昆虫记》里生动的句子、精妙的文字让我看到了螳螂捕食、蜻蜓点水的场景,让我听到了蟋蟀的歌声和蜜蜂采蜜时发出的`劳动号子。看着看着,昆虫们的形象清晰起来,我多想跟它们成为好朋友呀,可是现在的环境被污染了,好多的昆虫都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当我再次看起《昆虫记》时,我看见法布尔仔细观察毛虫旅行,大胆地捕捉黄蜂,认真严谨的做实验,失败了次又次,可他点儿也不气馁,不断地推敲,直到成功为止。实验弄伤了他,他也不怕,依然坚持下去。就是以这样的“科学精神”,他终于写成了千古巨著《昆虫记》,个个故事把昆虫描绘得活灵活现, 怪不是鲁迅先生说他是在“讲昆虫生活”呢!

5.昆虫记读后感四年级作文 篇五

说实在的,我以前并不喜欢昆虫,看到它们到处乱飞、乱爬,就觉得它们很 《昆虫记》读后感 —— 笑着活下去 —— 快乐天使 (恶心)。但是,看了这本书,我却爱上了小昆虫们,它们辛勤劳动,无私地奉献,在大自然的舞台上绎着自己的人生,其中的酸甜苦辣,都展示在我们面前。大孔雀蝶短暂的生命让我感到惋惜,而它不停追求人生态度让我钦佩。

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有善有(恶),有丑就有善。蚂蚁的辛勤劳动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众人所周知,但是同样,他们也有恶的一面,他们抢劫别的蚂蚁卵,还有蝉的劳动成果,这些都表现了它们恶的一面:贪婪与自私。

从这些昆虫们身上,我看到了它们生命中的点点滴滴,看到了它们为生命的延续而奋斗、抗争,看到了的智慧和独特的技能……这本书谱写了它们生命的赞歌,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呀!

读《昆虫记》有感 张宸

《昆虫记》是法国的著名科学家和科普作家法布尔的著作。他用了一生和时间,在非常困难与非常艰苦的环境下,仔细观察了各种各样昆虫的生活,还有它们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而进行的斗争,然后将他观察到的写成了这部好书。

读了这本书,我由衷地赞叹大自然的神秘景色。在我们生活的地方,在我们不注意的某个角落,每一刻都发生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瞧,那蜘蛛织的网来,比设计师设计的还规范;还有那黄蜂建造的巢,实在太精美,雪一样的白,摸上去比天鹅绒还要软。

当我读完蝉的部分的时候,我更是感动万分,为了那地面上短暂的三个月,它们要在那暗无天日的地下要孕育三年,它们的每一次鸣叫,都是在为自己的生命喝彩,虽然它们自己几乎是听不到的,但这是一种对生命的珍惜呀!

我十分佩服法布尔为探索大自然而付出的精力。对待昆虫,法布尔就像是对待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一样,不论是带有剧毒的蝎子,还是令人作呕的食粪虫,他都给它们喂食,为它们不辞辛苦地为它们找伴侣。他十分细心地呵护它们,善待它们。

6.石头里的《昆虫记》 篇六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里,曾经生活过无数的昆虫,它们死亡后的遗体或者生活遗留下来的痕迹,有时会被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昆虫遗体内的软体组织被分解殆尽,而外壳等坚硬的部分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依然保留着;同样,它们当时生活留下的一些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昆虫遗体、遗迹统称为“昆虫化石”。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昆虫化石里面蕴藏的秘密。

谁为世界“第一朵花”传粉?

1998年,一个由中国和美国植物专家合作的研究团队宣布,从中国辽宁省1.4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地层里找到了世界上的“第一朵花”——辽宁古果。虽然花本身并没有被发现,这只是科学家们根据从一块化石里发现的豆荚形状果实作出的推论,但这已经足以让学术界震惊。因为果实只能由花形成——找到了最古老的果实就意味着最古老的花的存在。这个消息吸引了美国、英国和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近百家新闻媒体蜂拥而至,并纷纷以“世界最古老的花在中国”为主题报道了这一重大发现。

但是,人们在惊叹这一曾经令达尔文困惑并被他称为“一个讨厌的谜”的谜底终于被揭开的同时,却对“第一朵花的花粉是如何传播的?”这一问题未有提及,显然,这个问题被研究者们忽视了。

作为一个昆虫研究者,我对这个问题却很感兴趣。众所周知,花的传粉分为“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两大类,而“异花传粉”则又有“风媒”和“虫媒”两大类。那么,“世界第一朵花”的花粉是如何传播的呢?会是通过昆虫传播的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与国内许多化石收藏者联系,希望通过他们找到为世界第一朵花传粉的昆虫。但是由于昆虫化石非常稀少,加上太过微小,收藏者往往对它们不太感兴趣,即使有保存,也多是一些大型昆虫化石,或者来源不明,不具备科学研究价值。因此,我这个愿望迟迟没能实现。

功夫不负有心人,机会来了。2012年2月,一位辽宁省朝阳市(即第一朵花发现地)的化石收藏家老刘向我提供了一批他收藏的化石照片。在这批照片里我见到了两件辽宁古果的化石,其中一件的植株还非常清楚完整。他告诉我,这些化石是他在当地发现的。当我问他在挖掘古果化石过程中是否发现有昆虫化石时,他给了我肯定的回答,并兴奋地发了好些昆虫化石照片给我。他还告诉我说:“这些昆虫化石都是在挖掘古果时同时发现的。”为了严谨起见,我请他拍摄了一批化石埋藏地的照片来证实。从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出,古果和这些昆虫化石是同一地层发现的,都来自火山灰形成的沉积岩。这些化石应该是源自一次意外的火山爆发,火山灰将这些昆虫和古果同时埋藏,它们便一起形成了化石。我惊喜地看到,火山灰细小的颗粒使这些化石的细节都保存得非常清晰,科研价值极高。我便立即向他征集了这批昆虫化石。经过研究发现:这批昆虫化石主要包括蜡蝉、蝽和金龟子等一些以植物为食的昆虫。显然,火山爆发前这里曾经是一片热闹的昆虫世界……

一只和蜜蜂很相似的昆虫吸引了我的注意,它体长7毫米,体积大约只有现代蜜蜂的五分之一,但却具备现代蜜蜂的基本特征,尤其是那对翅膀和触角,与现代蜜蜂几乎如出一辙。在与现代蜜蜂反复比较后,我确认,这就是一只蜜蜂的始祖,除了比现代蜜蜂更多的腹部分节和较细的腿体现了远古昆虫的特征外,其他特征都和现代蜜蜂相似。

大量科研资料已经证明,在漫长的进化道路上,蜂与花一直就是协同进化的。蜜蜂为被子植物进行异花传粉,帮助它们实现基因转移,使植物不断地发生遗传变异,在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形成新的物种,从而导致了地球上被子植物的遗传多样性。世界各地发现的化石证明,被子植物在进化的过程中,花朵由小变大,外形逐渐多样化。蜜蜂为适应花朵的变化,在形态结构上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身上的绒毛由稀变密,由短变长,使更多的花粉能粘在身上。为了更多地收集花粉,蜜蜂后足逐渐进化出花粉框,便于携带更多的花粉;口器也进化为嚼吸式,有利于吸取花蜜。这只与古果同时发现的蜜蜂体型比现代蜜蜂小得多,正好适合可能也同样微小的古果花朵;它的身体上没有明显的绒毛,也与蜜蜂进化研究的结论相吻合。它作为一个实物证据,验证了许多科学推论的正确性。

那么,它是不是最早的蜜蜂呢?关于蜜蜂的起源,学术界众说纷纭。欧美大多数科学家根据基因研究推测认为:蜜蜂最早出现于1.2亿年前的非洲,但是以前发现的蜜蜂化石最早记录只是在6500~7000万年前。2006年,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专家在缅甸北部的一个矿井中发现了一只嵌在琥珀中的蜜蜂,这个发现把蜜蜂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3500万年,它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蜜蜂。

而我眼前的这只蜜蜂化石与辽宁古果一样,它来自1.45亿年前!

早在几乎是辽宁古果面世的同时,北京自然博物馆的专家就提出:根据世界范围内已知的蜜蜂化石的地史分布、古地理变迁,发展阶段以及其共生的动、植物化石等资料,推测蜜蜂起源于1.3亿年前的华北古陆。2009年,又有学者在《中国蜂业》杂志上一篇纪念达尔文诞辰200周年的文章中提出,按照食物链中蜂与花始协同进化的规律,推测蜜蜂可能在辽宁古果后开始出现。

但是,对于以上这些推测,由于一直缺失相关的蜜蜂化石证据,使得这些推测缺乏有力的支撑,因此未能得到国外学术界的广泛承认。然而,现在这个蜜蜂化石的发现显然为这些推测提供了有力证据。

那么,除了蜜蜂,还会有其他昆虫为世界最早的花传粉吗?在这批化石中,另外一只同样体长7毫米,比蜜蜂化石保存得更加清晰完整的虻化石也成为“候选者”。这块虻化石和现代喜欢访花的虻类外观也相当相似。与这只蜜蜂一样,它也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传粉者。我眼前仿佛浮现出了这样一片景象:1.45亿年前的我国北方大地上,郁郁葱葱的古果类植物丛中,体型娇小的远古蜜蜂和喜花虻类一起,在庞大的恐龙脚边来回穿梭,为世界最早的花传粉而忙碌着……

nlc202309081800

作者简介

赵力,著名昆虫学家,生物和野生动物保护高级工程师,中央电视台科学顾问,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全球鳞翅目(蝴蝶与蛾类)调查计划中国区首席专家,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CI)等国际著名自然保护组织特邀国际专家组成员。在国内外出版多部研究和科普专著,被媒体和学术界誉为“中国蝴蝶王子”和“中国的法布尔”。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

昆虫化石

化石(Fossil)一词来自拉丁文“fossillis”,意思是“挖出来”。化石是远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从化石上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生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它们当时生活的情况,了解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

昆虫是高等的陆生节肢动物,最早的昆虫出现在距今4.4亿年前,它们的家族一直都非常兴旺。今天,昆虫已经是地球上最繁盛的动物类群。由于在形成化石的过程中,昆虫的钙化能力很弱,所以昆虫化石的形成很艰难,存世量很少。

达尔文的“讨厌之谜”

100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曾因被子植物突然在白垩纪大量出现,并因找不到它们的祖先类群和早期演化的线索而感到困惑不解,称之为“讨厌之谜”。100多年后,“辽宁古果”的出现为解开这个谜提供了重要依据。国外有科学家预言:由于“辽宁古果”的发现,有望最终解开达尔文所称的“讨厌之谜”。

辽宁古果

辽宁古果属于古果科(该科包括辽宁古果和中华古果两种化石植物)。

辽宁古果的生存年代为距今 1.45亿年的中生代,比以往发现的被子植物早1500万年,被国际古生物学界认为是迄今最早的被子植物,就此为全世界的有花植物起源于辽宁西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从辽宁古果化石表面上看,化石保存完好,形态特征清晰可见。

1996年,中国古生物学家孙革在辽宁北票市黄半吉沟村早白垩纪的火山沉积岩中发现了迄今世界上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辽宁古果”。

辽宁古果化石标本是辽西热河生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8年11月27日,《科学》杂志以封面文章发表了孙革等撰写的《追索最早的花——中国东北侏罗纪被子植物:古果》的论文,从而使“辽宁古果”终于得以在世界的注视下显露了它的“庐山真面目”。一时间,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的近百家新闻媒体蜂拥而至,并纷纷以“世界最古老的花在中国”为主题报道了这一重大发现。

蜻蜓与狼鳍鱼的亿年相守

夏天,在农家的池塘边,在山间的溪流旁,我们都可以见到蜻蜓忙忙碌碌地飞来飞去,轻捷掠过空中的身影宛如飞行的宝石。无论是刘禹锡“蜻蜓飞上玉梢头”的情调,还是杜甫“点水蜻蜓款款飞”的意境,都表明蜻蜓在我们中国的文化里是一种惹人喜爱的小昆虫,它们款款的倩影,曾给了我们无限的暇思。但在西方的文学作品里,它们却不怎么受欢迎。欧洲人常常把它们与巫术联想到一起,称它们为“魔鬼之马”“飞龙”等等,连蜻蜓的英文名称(dragonfly)也是“会飞的龙”,由“龙”(dragon)和“飞”(fly)组成,而在西方,龙是一种令人恐怖的动物。也许我们会觉得将蜻蜓与龙联系起来过于勉强,但是蜻蜓与恐龙却的确同时生活过,远古蜻蜓的化石就是证据。

2014年11月,我从辽宁北票市收集到一块非常有趣的化石。在这块化石上有一只非常完整的蜻蜓,这只蜻蜓翅膀展开宽达9.8厘米,外观纤毫毕现,甚至翅膀上的脉络和腿上的细毛也非常清晰,栩栩如生,仿佛还在展翅飞翔。虽然蜻蜓化石在包括中国、美国、蒙古、法国、英国和俄罗斯等地都曾被发现,但是大多数只有一片残破的翅膀,如此完整的蜻蜓化石实在是凤毛麟角。这是因为,蜻蜓身体只有薄薄的一层外骨骼,极易遭损坏,往往来不及形成化石,就被细菌分解得无影无踪。例如不久前媒体报道的一块1.1亿前的蜻蜓化石,就只有一片翅膀被保存下来。

眼前这块化石更有趣的是,在蜻蜓旁边,还有一条远古鱼类——狼鳍鱼。狼鳍鱼是原始的真骨鱼类,种类很多,为中生代后期东亚地区的特有鱼类,早在1.25亿年前就已经全部绝灭。而这条狼鳍鱼则是1.4亿年前的物种。它们多数种类的牙齿较小,可能以浮游生物为食;个别种类的牙齿略大,可以捕食小昆虫。我国的狼鳍鱼主要发现在北方,辽西的北票市发现数量最多。狼鳍鱼化石一般保存完好,属静水环境下的原地埋藏。

关于这块化石的成因,经过研究,我认为是远古火山爆发的产物。因为埋藏它们的岩石是火山灰形成的,可以想象化石形成时发生的一幕:大约在1.4亿年前的一天,突然发生了强烈的火山爆发,大量的火山灰铺天盖地而来,这只正在湖泊上空飞舞的蜻蜓遇到高温火山灰后立即死亡。但火山灰并没有烧坏它的身体和翅膀,它落在了下方的水面上,漂浮着。与此同时,突如其来的火山喷发也惊动了水中的狼鳍鱼,它们纷纷逃跑,但是为时已晚,火山喷出的热焰覆盖了周围的一切。伴随着火山喷发飞射出来的火山灰降落在湖面上,很快把湖泊填满,狼鳍鱼无处可逃,最后和水面漂浮的蜻蜓一起被灼热火山灰覆盖起来。由于火山灰的细密,加上高温作用,蜻蜓和鱼都被火山灰紧紧地包裹起来,并且迅速炭化,在灰烬里留下了自己的印痕。后来,随着地质变化,上面又覆盖上了时代较晚的地层,光阴消逝,被火山灰紧裹的两个生命就形成了眼前这个几近完美的化石。

nlc202309081800

比起单独的蜻蜓化石,这块化石能够更直观地反映蜻蜓的进化历程和远古生活状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珍品。在这块化石的产地,科学家们在同一地层里,甚至在和狼鳍鱼紧挨着的地方还找到过恐龙化石。其中,既有大型的蜥脚类恐龙,也有小巧玲珑的鹦鹉嘴龙化石。它们的尸体在同一时代、同一地方掩埋,有足够的理由说明,它们曾经是生活在同一时期的,只不过各自的生活空间不同罢了:狼鳍鱼生活在水中,恐龙生活在陆地上,而蜻蜓则自由自在地飞翔在空中……它们共同栖息在侏罗纪晚期那一片片湖泊和沼泽密布的潮湿温暖天地里。

恐龙是否热血沸腾?

恐龙到底是冷血动物还是温血动物?传统观点一直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直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才大胆提出恐龙温血说。于是,在科学界展开了一场恐龙是否是温血动物的大辩论。科学家们对这个问题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2009年1月,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一个科学家小组在对恐龙化石和计算机模型的运算结果进行分析后宣称,恐龙很可能是温血动物。不过,这项研究成果还未获得来自独立研究人员的评估。此外,尚不清楚可借助何种方法来验证这一结论。

2011年9月,《科学时报》刊发的一篇题为《大型恐龙是温血动物有望解决古生物学史最久争论》的文章称,科学家利用一项曾为气候学家所独享的技术,证明了大型的四足恐龙与哺乳动物具有类似的体温。有证据表明,它们要么是温血动物,要么比现代爬行动物更善于保持体温。

多年来,几乎所有科学家都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对恐龙本身的研究上,试图从恐龙自身的化石上找出证据。但是,由于可以作为直接证据的恐龙软体组织几乎无法变成化石保存下来,因此这个争论一直缺乏证据。

能否换一个角度呢?2012年3月,我通过对收集到的一批恐龙时代的昆虫化石进行了研究后推断,恐龙很可能是“温血动物”。

在研究一批恐龙时代的昆虫化石时,一只保存完整的蚊子化石引起了我的兴趣。身长仅1厘米的它来自辽宁省,深埋在地下大约1.4亿年前的岩石层中。这个模糊的年代比较微妙地处于侏罗纪与白垩纪交替期,但无论如何都是大恐龙时代,因此这只蚊子绝对曾“与恐龙同行”。

从化石构造看,这只蚊子是吸血的种类。现代科学研究早已经证实,雌蚊是通过红外线探测来寻找吸血对象的。当它的触角接收到辐射热时,它就可以通过两条触角感应到的热量差异来确认温血动物的方位,在温血动物发出的红外线的指引下朝目标飞去。根据离热源越近所接收到的辐射热越多的原理,蚊子就能准确地测知辐射热源的方位,找到吸血对象。由于只能靠热源定位,所以蚊子只吸温血动物的血液。

恐龙时代如果有蚊子,那么必然有它的食物——温血动物。这个时期,具备温血的其他动物都还没有出现,那么,雌蚊子最可能的食物来源是什么呢?恐龙血!而且这只蚊子只有一厘米长,只能刺穿较薄的皮肤,如果它以恐龙血为食物,可见恐龙表皮毛细血管很丰富,这也是温血动物的特征之一。与现代蚊子相比,恐龙时代蚊子还是算比较大型的,也许随着大型猎物的消失,蚊子的体型也变得苗条起来。

当然,这个推断也许还存在一些瑕疵。有人也曾在南美洲的雨林拍下过蚊子对青蛙下毒手,虽然这在全球范围并不常见。另外,从全球范围已经发现的恐龙皮肤化石中,可以推断出它们的表皮往往覆盖着厚厚的鳞片,蚊子口器恐怕难以钻进这样的皮肤。但也不排除一些小型恐龙的皮肤并没有那么厚。无论如何,这只蚊子就是曾经“与恐龙同行”,这已经是个奇迹了。

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

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作为我国唯一的昆虫类国家级博物馆,征集到的昆虫化石达17个目,几乎涵盖了我国已经发现的所有昆虫化石类群,这些化石中不少保存得相当精美,蜻蜓的薄翼、蝎蛉的细嘴、甲虫鞘翅上的花纹都清晰可见,甚至蚂蚁的刚毛在显微镜下也历历在目……令人叹为观止。在这些栩栩如生的昆虫化石中,有的外形和现代昆虫差异很大,例如比现代蜉蝣大数倍的三尾蜉蝣;也有的和它们的后裔几乎一模一样,例如连花纹和翅脉也几乎没有变化的沫蝉和瓢虫……在这些石头里的昆虫背后,隐藏着一个个远古的充满神秘的《昆虫记》的故事……

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收藏的这些形成于1.3亿~1.65亿年前的昆虫化石非常珍贵,将在未来新馆建成的时候向观众公开展出,让大家有机会见到这些穿越亿万年来自恐龙时代的小精灵。

7.七年级《昆虫记》读后感 篇七

《昆虫记》描述了许许多多的昆虫生活。残忍的蝗虫吃掉了许多无辜的生命,甚至在食物短缺的时候还伤害自己的伴侣,来填饱肚子;顽强的蜘蛛日夜不停的织着蜘蛛网,不管风吹雨打,都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勤劳的蚂蚁不分昼夜为自己的宫殿添砖加瓦;孤独的蝉整天都趴在树上漫无目的地唱歌,像似为自己没有朋友而哀怨;狡滑的寄生虫吃掉了巢穴的主人,把洞穴占为己有,不劳而获成了它们的习惯……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把我自己想像成一台微型摄影机,捕捉着昆虫世界里一个个妙趣横生的镜头。自相残杀、同甘共苦、坚持不懈全都尽收眼底。

阅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把我自己变成一个昆虫界的画家,把法布尔的文字变成一张张美丽的画纸。

8.昆虫记读后感50字二年级 篇八

看了《昆虫记》这本书以后,我就像真的跟随着法布尔来到了昆虫世界。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还知道了许多知识,比如:圣甲虫怎样滚粪球;包尔波赛虫的特异功能;蚂蚁回家不会迷路;螳螂怎样捕食;冒糖浆的黑珍珠,碧蝇处理动物的尸体等好多好多有趣的故事。我看着看着不知不觉的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住了。

现在,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吧:昆虫从诞生以来,经过长期的演化和发展,形成今天兴旺庞大的昆虫家族。目前,全世界已知动物超过一百五十万种,其中昆虫就有一百万种以上。昆虫不但种类繁多,而且同一种类数量也十分惊人,分布面也很广,几乎遍及整个地球。从赤道到两极,从海洋河流到沙漠,高至世界的屋脊-------珠穆朗玛峰,下至几米的土壤,都有昆虫的存在。

9.《昆虫记》读后感小学三年级作文 篇九

这个寒假我把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昆虫记》认认真真的看了一遍。看了《昆虫记》后,我才知道,原来小小的昆虫世界有这么多的奥秘。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昆虫小知识。比如像:美丽的萤火虫,它可是天才麻醉师,他在吃猎物前,注射麻醉药,就像外科手术一样。高贵的螳螂,我们总是给予它很好的称呼,实际上他在昆虫世界,它是茹毛饮血的恶虎,它绝对不会漏掉一个送上门来的食物。还有黑步甲,它会装死,保护自己,实际上黑步甲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一种麻木昏睡状态。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蝴蝶、蟋蟀、蜘蛛、蜜蜂等昆虫的习性、繁衍。

法布尔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给怎样观察。他的这种毅力、探求真理真相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0.法布尔《昆虫记》三年级读后感 篇十

《昆虫记》 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本流传千古的传世佳作,它用生动的语言,幽默地叙述,将昆虫们描绘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寒假中我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描写了去多昆虫,像蜘蛛、甲虫、蟋蟀、蜜蜂、蝉、螳螂……什么的 。

写了它们的本能、习性、劳动、婚姻、繁衍和死亡等。似乎将它们写活了,给人带来一种真实感。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金布甲象和螳螂。金步甲象一位屠夫,什么都吃可就是怀孕∮恪s胧且恢趾懿腥痰纳笔郑绕涫悄阁耄慌渫旰缶桶研垠敫弊远厦诺牧晕锍粤耍诙熘皇R欢猿岚颉

11.九年级《昆虫记》观后感800字 篇十一

在法布尔那个时代,研究动物是蹲在实验室里做解剖与分类的工作,昆虫学家的研究是把昆虫钉在木盒里,浸在烧酒里,睁大眼睛观察昆虫的触角、上颚、翅膀、足,对这些器官在昆虫的劳动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却很少思考;昆虫生命的重要特征本能与习性等,登不了昆虫学的大雅之堂。法布尔却挑战传统,将自己变成“虫人”,深入昆虫的生活,用田野实验的方法研究昆虫的本能与习性,探求生命的本质。

《昆虫记》的第二个特点是语言生动,体现了很高的文学性。《昆虫记》被认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法布尔把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经历及其成果大部分用散文的形式记下来,在表现手法上,主要采用拟人化手法,使昆虫具有人的爱憎感情和思想行为,读来感到十分亲切。

《昆虫记》的三个特点是从昆虫思考人类,体现了很强的思想性。法布尔凭借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描虫、悟虫,以虫性反观人性。他笔下的昆虫世界其实是人类生活的缩影。在法布尔看来,一切自相残杀的行为都是有违人类道德的,昆虫世界如此,人类如此,人类对昆虫更是如此。任何时候,人类都不能违背人性和道德去做一些悖于自然法则的事。

12.五年级学生《昆虫记》读后感 篇十二

《昆虫记》是一篇科普书籍。

这本书的作者是亨利・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科普家,被世人称为“科学界的诗人”“昆虫世界的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法布尔出生贫苦,《昆虫记》这一著作,便是他排除万难,花费了二十年精力,孜孜不倦的研究的知识结晶。 他将自己的一生时光都奉献给了昆虫的观察与研究事业。 18,《昆虫记》第一卷问世后,法布尔为了方便观察,用积蓄买下一座老旧民宅,取名――荒石园。他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穿着农民的粗呢外套,手握尖镐平铲,建成了一座白虫园,将其中不为人知的奇妙微观世界,就着自己的汗水,写进了一卷卷《昆虫记》。 这部著作,对关于昆虫的科学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法布尔始终认为,做科学研究,要有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 坚持“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 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于是,他的《昆虫记》成为了昆虫研究领域中极其珍贵的文献。 这本著作,不仅充当着昆虫世界的观察者,还是诗性的推崇者。书中行文优美,意趣盎然。虽说是一部科普著作,但却脱离了科学报告的枯燥乏味,语言朴实清新,生动活泼,读着一行行字句,仿佛亲眼看见了一只只昆虫在翠绿草丛中漫步,听见了夜空下,虫儿上演的露天音乐会,更能感受到,法布尔对于昆虫研究与写作的热爱,他满怀热情,将一部科学书籍,写成一部诗集,写出了对于自然的热爱与诚挚的赞美,他的眼瞳,必是《圣经》中那种如鸽子眼般的透明亮丽,流露着对世界的好奇与爱意。

这本煌煌著作伟大在何处?它以人性关照虫性。表现出对于生命价值的深层次思考。法布尔通过惟妙惟肖的描写,以及对于拟人手法出神人化的运用,将昆虫生活与人类社会巧妙联系。将人类的道德认识,人文关怀与昆虫的生活相联系。并以这种颇具童话色彩的语句来影射人类社会。他以“那是它的合法财产,是它凭良心得来的”的语句来形容一只滚着粪球的金龟子,以此抨击人类社会中“强行掠夺的行为随处可见”的现象。 《南方周末》1的新年贺词中有这样一句话:“ 总有一种力最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我想,法布尔对于科学的执着,对于诗性的追求,对于人类社会的关切,便是这种力量,让我在书中,读出了一个振臂高呼而又不乏优雅风度的精神领袖,法布尔对于科学,对于文学,对于人类社会的贡献,都是难以磨灭的。 读之,怎能不令人欢欣鼓舞,拍案叫绝?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审计案例》形考作业答案下一篇:续写《一分钟》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