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历史教案

2024-06-22

山西历史教案(精选8篇)

1.山西历史教案 篇一

黄河文明源山西

教学目标

1、了解河曲——天下黄河第一曲

2、了解西口,驴背上驮出的文明

3、熟悉壶口——华夏民族的最强音 教学重、难点:山西的黄河文明 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形式 教具:地图、图片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启发谈话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黄河从高山流向大海,从远古流到今天,她特别青睐一方水土,她用她那深邃的内涵无私地滋润着这方水土。在这里,她孕育了世界上最悠久、最优秀的文明之一——黄河文明。今天,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黄河就是母亲河,那方名叫山西的水土就是中华民族最初的故乡。

二、新课讲授:

一、河曲——天下黄河第一曲

高高的巴颜喀拉山孕育出绵亘万里的黄河。它出昆仑,汇洮湟,傍大漠,驱流沙,入河口,穿峡谷,七回八转,浩浩荡荡,在偏关老牛湾撞开了山西的大门,继而奔腾南流,在河曲奏响了华夏文明第一曲。黄河九曲十八弯,仅有河曲因“曲”而得名哥哥你走西口,小妹

妹我实在难留;

手拉着哥哥的手,送歌送到大门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有话儿留;

走路要走大路口,人马多来解忧愁。

紧紧拉住哥哥的手,汪汪泪水扑洒洒地流。

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哥哥早日回家门。西口,驴背上驮出的文明

走经西口,在朔北大漠颠沛流离的哥哥,有着说不尽,道不完的艰辛与酸楚,他们大部分或抛尸荒漠,或沦落乞讨。当然也不乏成功者,他们掸落“走西口”路上的一身尘土,带着黄土地原有的淳厚,堂堂正正地步入睨视海内的一代财雄之列,山西开始了“海内最富”的辉煌时代。

这条本以生存为初衷的走西口之路,又是一条成功者与失败者共同用汗水与泪水铺就的文明之路。他们在这条路上唱出了天下民歌第一曲,更唱出了天下黄河第一曲。

二、壶口——华夏民族的最强音

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5000年悠久的历史中,在12亿中国人的心目中,最能体现出我们民族精神最强音的莫过于黄河壶口瀑布。

天下第一鼓——威风锣鼓,源于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

产生于黄河岸边的威风锣鼓被誉为“天下第一鼓”,而它的威

风正是源于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威风锣鼓的主要特色就是“威风”:音响威风,看威风锣鼓,未见其形,却已先闻其声,如雷贯耳,非同凡响;曲式威风,威风锣鼓的曲牌既独立成章又联缀成套,演奏时起伏相间,张弛结合,但又不游离气势雄宏的主题,造成一种刀光剑影、兵刃相交的战场意境;场面威风,威风锣鼓的演奏多到几人,一律古代士卒装束,摆开一个接一个的战阵,前后进退,左右开合,一忽而风卷残云一忽而雨打枯叶,那场面着实惊人、感人;舞姿威风,表演时队员们结合鼓点节奏场面变化,作出种种舞姿身段,场面五彩缤纷,给人们以赏心悦目之感。正因威风锣鼓如此威风,故而威风八面,威震亚运,令世人不得不重新认识山西,重新认识中国。(太原道注:有关威风锣鼓参见本站山西民俗栏目)

威风锣鼓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4000多年前,帝尧部落的人们就已经在黄河岸边“击鼓耕田”,最先开始了艺术源于生活的伟大实践。

3000多年前的夏王朝时期,黄河流域的山西境内已经出现了成双成对的“鼍鼓”、“土鼓”和“石磬”等特大乐器,并且很快在威风锣鼓的原生地平阳一带流行开来,对威风锣鼓的最终形成起了无可置疑的厚源作用。

秦汉时期,“出入游猎,旌旗鼓吹”在黄土高原上的风行,使得豪迈委婉,多姿多彩的吹打艺术找到了它植根的土壤;六朝时期在战事交替和民族迁徙中,又形成了多民族艺术的交流与融合,使得西域的钹、胡音沙锣与山西鼓乐合奏出了无与伦比的旋律。

1000多年以前的唐代,使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那光耀万邦的盛唐气象,势不可挡地体现在各个领域之中。威风锣鼓的主要曲牌都是歌颂唐王功德的:相传李世民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击鼓迎战,鸣锣收兵,进退有序,取得了胜利,于是流传下威风锣鼓。

三、课堂小结:

黄河从高山流向大海,从远古流到今天,她特别青睐一方水土,她用她那深邃的内涵无私地滋润着这方水土。在这里,她孕育了世界上最悠久、最优秀的文明之一——黄河文明。今天,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黄河就是母亲河,那方名叫山西的水土就是中华民族最初的故乡。

四、板书设计:

黄河文明源山西

1、河曲——天下黄河第一曲

2、西口,驴背上驮出的文明

3、壶口——华夏民族的最强音

五、课后作业: 写一篇山西的黄河文明 的小论文。

2.山西历史教案 篇二

针对学生学习历史的情况, 我们开始思考, 到底怎样进行历史教学才能让学生爱上历史?学习历史到底是学习什么?如果老师能够正确引导学生, 那么, 学生还会排斥历史吗?关于这一系列的问题, 下面提出以下教学方法。

一、精彩的课堂开幕, 赢得学生的喝彩

精彩的课堂导入, 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目光, 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如果老师在导入历史课堂时能够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 那么这一堂历史课就会进行地相对顺利。所以, 在老师开始历史教学之前, 完全可以设计一段精彩的课堂导入, 让学生的目光专注着课堂, 这样他们才能去倾听每一段历史。

在课堂开始的时候, 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来播放一段历史记录的视频, 然后让学生细细品味视频中所传达的信息。

比如, 当学生学习到“唐朝的繁荣”相关的历史知识时, 那么老师在课堂开始就可以选择一段与唐朝有关的记录视频, 其中, 视频中最好包含唐朝的经济、文化和对外交往等内容, 这样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才会感受到唐朝的繁荣, 而且老师播放视频的时间最好控制在五分钟左右, 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意犹未尽的感觉。最后, 当课堂导入进行到最后阶段时, 老师可以说:“唐朝后面的故事, 将由老师来给你们聊聊。”这样, 学生才会更加想要学习有关唐朝的故事, 而且在学生的过程中, 学生也会慢慢地为唐朝的统治感到自豪。

所以, 课堂导入不仅需要艺术感, 同时也需要技术, 如果老师的导入方式能够吸引学生, 那么, 后面的教学就会显得相对简单。

二、适当提问, 活跃学生思维

提问也是讲究一定的艺术和技术的, 如果老师在提问的时候总是以一副严肃的口吻问学生, 那么学生也一定会感到紧张, 或者感到无趣。有的时候, 很多老师在历史课堂上也很少提问, 所以, 整个历史课堂就显得很沉闷, 这样学生也不会感到学习历史的趣味性。所以, 在历史课堂上, 老师也可以适当向学生提一些灵活的问题, 这样课堂才会显得有活力。

比如, 当学习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时, 很多老师都会向学生传达中国古代人很伟大的信息, 这样, 学生也不会思考, 自然也会认为中国古代人的伟大。但是, 当老师真正在进行教学时, 则应该适当引导学生, 向学生传达一些信息, 比如“中国人发明了火药, 但是他们却用来放鞭炮, 而外国人却用它来发明了大炮, 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 但是他们却用来算命, 而外国人却用来航海。”关于这一段话, 自然也传达了一些信息, 那么, 此时老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上面的一段话发表自己的看法。每个学生的理解不一样, 那么他们思考的问题不一样, 那么, 作为老师, 就应该鼓励学生自由地发表看法, 这样整个历史课堂才会显得更加有意义, 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发表看法的同时感受到中国古代人的弊端, 最后才能让学生去感悟历史。

三、自主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感悟历史, 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能力。如果老师在历史课堂上一味地给学生讲道理, 或者一味地让学生学习枯燥的历史时间, 那么学生的学习行为就会显得很呆滞, 当他们的脑袋只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上时, 那么, 他们学习再多的历史知识也是没有用处的。所以, 在历史课堂上, 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这样他们在探索历史的时候才会不断地收获到新的知识和感悟。

比如, 当学生学习到“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相关内容时, 老师则可以将班上的学生进行分组, 然后再让每个组里的成员分任务进行学习, 老师留下一些问题, 如:“星星之火, 代表的是什么?这些星星之火是怎样燎原的?他们在其中做了哪些努力?“等等问题。那么, 当正式学习这些历史知识时, 老师则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说一说自己的感悟, 或者向其他学生介绍相关的内容, 最后, 当学生展示完以后, 老师则可以做适当的点评。通过这样的方式, 学生不仅可以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 而且还能在与其他同学的合作中感受到交流的乐趣, 这样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才会慢慢地感悟历史所带来的道理与教训。

四、总结

倾听历史, 需要用心去静静地听;感悟历史, 需要用心去细细地品。学习历史, 不是一种任务, 而是一种态度。不管是老师, 还是学生, 只要带着激情去面对历史, 那么, 我们自然也会感受历史所带来的巨大魔力。

摘要:历史, 是需要我们用心倾听的, 而不是一味地听别人讲解。每个历史包含着很多的道理, 而这些道理也需要每个人去感悟。如果, 一个人学习历史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 那么他也很难感受到历史故事的博大精深。所以, 想要学生真正学好历史, 那么, 老师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引导学生, 让学生能够用心去倾听历史, 去感悟历史, 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不会显得苍白无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博大精深,倾听,感悟

参考文献

[1]李宏.《初中历史之我见》[J].陕西师范大学, 2011年10月

3.山西历史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 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2.培养学生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

3.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教学内容】

1.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

①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召开:

①内容: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国策。

②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①经营方式的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则: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实行:1978年,开始在安徽、四川一些农村试点(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作用:仅几年时间,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②行政机构的改变: 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意义: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粮食产量连年大幅度提高,建国以来第一次真正解决了中国庞大人口的吃饭问题。随着后续配套改革措施的不断推出(如: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等),使中国的农业和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变。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①全面展开:1984年以后;

②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③内容(采取的措施):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④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一是伴随着改革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社会现象,让一部分比较保守的人对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前途产生了疑问,甚至有些人主张退回到过去的道路上去;二是初步的改革措施,已不能满足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特别是走向世界的要求,改革走入了瓶颈状态,必须深化改革,实现新的突破。

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可能性: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物质基础);邓小平南巡讲话,冲破思想束缚(思想基础)。

(2)过程

①理论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邓小平南巡讲话要点: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姓“资”姓“社”问题;提出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②目标确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四大”主要内容:坚持两个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加快两个步伐: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邓小平讲话的指导下,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整个改革开放指明了新的方向。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③理论完善: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作了规定: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和中心环节。

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坚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道路。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以上五种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④基本建立: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确立。

(3)意义

①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②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教学重点】

1.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

【热点试题】

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 2.比较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遵义会议的相同之处? 3.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

4.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其前提、实质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有什么区别? 6.分析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国搞市场经济会不会改姓?

【热点试题】

(2012年)39.材料二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在中国第一次引入入股份制。这种筹资方式,开阔了国人视野并醋精了招商局的迅速壮大。此后十年间,中国的股份制企业增至20多家。《申报》评论:“招商局开其端,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据李鸿章估计:“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水路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外,招商局还率先投资开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中国通商银行等。招商局创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轮船招商局在促进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方面的积极作用。(6分)材料三

1979年,招商局在蛇口建立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工业区,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口号,试行干部聘任制、用工合同制、退休保障制度等改革。许多改革措施在全国得到推广。招商局还创建了新中国第一家企业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和第一家企业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组建了当今全球最大集装箱生产企业中集集团,从单一的航运企业迅速发展成综合性企业集团。到80年代末,招商局总资产达180多亿港元(70年代末仅为1.3亿港元),再一次创造了历史的辉煌。(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概括招商局创造“两次辉煌”的相似原因并予以说明。(12分)【答案】

(2)作用:引入股份制公司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吸引投资,促进民族企业的创建与发展,开创了近代航运业,抵制了外来侵略,维护了民族利益;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为近代工商业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3)相似原因及说明:

面对困难,求变求强:第一次,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第二次,面对“文革”导致国民经济的严重困境。(4分)

抓住机遇、促进发展:第一次,抓住工业革命和政府推动洋务运动的机遇;第二次,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机遇。(4分)

大胆探索,改革创新:第一次引入股份制公司组织形式,筹资发展;第二次,大胆探索公司管理改革,推进制度化建设。(4分)【解析】

(2)关于招商局在中国早期经济现代化(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可以从材料二中的关键句,如“在中国第一次引入股份制„„此后十年间,中国的股份制企业增至20多家”、“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水路运费)少入洋商之手”、“招商局还率先投资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中国通商银行”等,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

(3)先弄清19世纪70年代招商局创建和1979年以来招商局新生的历史背景(洋务运动及改革开放的国内国际背景),分别从“困境”、“机遇”、“制度创新”等角度回答“两次辉煌”的原因。

(2011年)19.图6展现了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这些创举直接得益于

图6 A.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立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式形成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共改革发展沿革历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推动体制创新;B项是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D 项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C项是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2010年)18.图8是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1979年6月25 日的《人民日报》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这一现象的积极作用包括

①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企业产品质量 ②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中外合作生产 ③鼓励企业大胆探索,变革企业经营模式

④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4.历史公开课教案 篇四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 开城中心校历史 复习研讨课

2011历史热点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时间:2011年5月17日上午第二节 地点:904班 执教:钱

进 复习程序

一、整体概述 90年分期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

2、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49—1956)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2011)

二、知识梳理 开展课堂探究

建党(日出东方):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上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党的历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

又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

(1)创立黄埔军校。1924年5月

广州

培养了大量优秀政治和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北伐战争

1926年至1927年,中共与国民党合作进行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北伐战争中,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主的叶挺独立团屡立战功。(3)蒋介石叛变革命。

2、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又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1)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2)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发动秋收起义,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放弃进攻城市,转而向敌人力量薄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星火燎原)。(3)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建立了中国革命第一支坚强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4)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长征途中在1935年1月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力挽狂澜)的转折点。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3.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1)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3)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中国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4)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进行百团大战。这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

(5)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灯塔指引)。

4.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1)1945年8月重庆谈判:蒋介石阴谋发动内战;中共努力争取和平;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2)1947年3月,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4)1948年9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通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

(5)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垮台。

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1.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1)1949年9月召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的准备。(2)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人民当家作主。

(3)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统一。60周年

(4)1950年10月-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取得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5)1950年-1952年底,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2.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1953年-1956年,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改变我国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1953年-1956年,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1)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良好探索)。(2)1958年,由于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党中央错误的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经济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3)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成为全国人民的楷模。

(4)1966-1976年,由于毛泽东对阶级斗争的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的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受到巨大损失。

2.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78以后)

(1)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伟大的转折,从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2)对内改革:从1978年开始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从1985年开始,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3)对外开放: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逐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4)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1987年中共“十三大”,正确分析国情,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初级阶级的基本路线。

(6)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视察讲话,强调党的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特区姓社不姓资。发展才是硬道理。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7)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党的指导地位,还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三:直击中考 1、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某校历史探究性小组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建设”为题进行探究性学习,他们搜集了如下素材: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2、分析题见多媒体显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462公里,这是从上海到北京的空间距离。然而,从诞生于上海到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走了整整28年。多少危急时刻,多少重大关头,中国共产党人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推动了一次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在历史的关节点上》

(1)请结合所给材料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重大关头 重要历史事件 伟大历史作用 日出东方

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了。星火燎原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始。力挽狂澜 遵义会议

灯塔指引

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开国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材料二:201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90周年。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民族复兴的奋斗凯歌。32000多个平凡但伟大的日子,承载决定党合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要事件,谱写了壮丽辉煌的历史篇章。

(2)建国以来我国在各方面取得“壮丽辉煌的历史篇章”的国内外有利因素有哪些?

5.初三历史复习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

西部大开发与历史学科知识的结合点(1)历史上我国对西部的开发和管辖(2)西部大开发中要正确处理好哪些问题

(民族关系、国防安全问题、国民经济发展问题)(3)西部开发的具体措施(4)有关祖国统一的问题

(西藏、新疆、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5)香港、澳门回归

(6)历史上我党注重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现实意义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环境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3)了解祖国统一的重要性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在教师指导下,帮助学生史地结合、政史结合、比较全面客观地分析西部大开发、祖国统一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中外史知识结合,灵活地有联系地再现知识的能力,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西部开发与祖国统一 2.难点:西藏、台湾问题

(三)教学设备

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完成课堂复习练习题

(四)教学方法

借鉴魏书生教书育人经验:采用“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步教学法

(五)板书设计

一、中国西部大开发与美国西进运动

二、祖国统一问题

1.历史上我国对西藏的开发和管辖 2.历史上我国对新疆的开发和管辖 3.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4.香港、澳门沦为殖民地的屈辱历史及顺利回归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到目前为止,我们初三已经复习完中古史二册,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册,世古史、世界近现代史上下册共六本书,完成了第一软复习计划,从今天起,我们开始第二轮专题复习,这一轮复习要做到古今知识点的结合、中外史知识点的结合,更要突出与现实相联系的热点问题,请同学们将书本、讲义、资料准备好,便于我们一边复习一边查阅相关的内容,同学们手中拿到了一份课堂练习,今天这节课我们配合练习题重点复习西部大开发与祖国统一这两大热点问题,现在请同学们边思考边完成练习一、二(教师利用这个时间板书本课标题)

一、中国西部大开发与美国西进运动

学生完成练习的同时,教师巡视教室,查看学生的做题目的情况,将错得多的习题讲述一遍,做的好的习题结予表扬,然后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做好双边活动。提问:请同学们谈谈你所了解的西部及大开发的情况?

学生:我国西部地区包括西北、西南二大地区,新疆、甘肃、陕西、青海、宁夏、内蒙古、西藏、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省、直辖市、自治区,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湖北省的恩施苗族两个自治州也划归“西部”范围。小结:回答很好,给予表扬

其中面积最大的的省:新疆、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是云南、人口最多的省区是四川

学生:西部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6.4%,人口密度不到全国人口平均密度的一半。提问:西部地区发展很不平衡,比东部地区落后,有哪些不利的因素?

学生:地形以高原、山地、盆地为主,地形复杂而封闭,自然条件恶劣,黄土高原更以水土地流失严重而闻名于世,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受水资源制约,土地荒漠化、冰川后退,河流断流等生态问题特别突出,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高寒”是其发展的首要不利因素等。

教师小结:并可补充,中国历史是一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历史。正因为西部区位条件不利的因素多,我国更要加快对西部的开发建设,这对保障边疆安全、巩固边防意义重大,西部地区可开发的前景远大,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学生:有丰富的矿产、能源、旅游资源

西藏羊八井地热活动区,目前就已建成我国最大的地热发电站;独特的自然景观:大漠风烟、雪域高原、岩溶地貌等。著名的文化遗迹有:秦始皇陵兵马俑、莫高窟、乐山大佛、都江堰、布达拉宫、塔尔寺等。

教师小结:这些都是旅游者向往的地方,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成为大开发的重点,还可提问:同学们去过上述哪些地方?给大家描述一下。

去过西安吗?商朝时势力最大时东到大海、西达陕西西部、西周的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陕西西安西北),三国两晋面北朝时,氐族贵族建立的前秦定者长安(西安),隋唐定者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是考古工作者发现的大型艺术群像,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艺术宝屏,有战车、陶马、兵俑等。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可指导学生看古代史一册P128)提醒学生是会考必须掌握的重点。请一位学生回答所做习题之答案,正确的不再重复,错误的纠正。

提问:近代史上这一地区多次遭到列强的侵略,具体史实有:学生:1864年,中俄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多万多平方公里领土、1870年,俄侵占新疆、英国进犯滇藏、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1913年,英国在中印东段边界炮制了一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教师总结:回答得很好,这一地区仍然存在危机,因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安全问题上,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意义。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原因是什么?提问:

学生:在旧中国,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到90年代初,全国已建立了五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等。

教师:同学们都回答的很好,联系世界史所学知识,请大家谈一谈美国的西进运动 学生:回答练习题中的习题。19-20世纪初,美国西部开发发生了著名的西进运动,要求学生谈谈你对西进运动的认识。

教师总结:西进运动的过程就是驱赶、屠杀印第安人和侵占他们土地的过程,印第安人被迫迁徙之路被称为“血泪之路”。西进运动拓展了美国的疆域,加速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使得美先于法、德完成了工业革命,一跃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工业强国。《宅地法》的内容和作用请学生回答:

提高了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战争形势开始有利于北方,最终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

(1861-1865年)南北战争(提问): 美国西部与中国西部比较异同。请学生回答: 美国西部开发与中国西部开发的目的也不同。学生:

美国:为了北方资本家和南方种植园主的利益,扩大领土,扩大殖民地。

中国:为了使东西部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

提问:南北战争的根本原因。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美国在开发西部的早期,由于掠夺性的开发,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问题,出现了“黑风暴”等生态灾害,南美大国巴西当初对亚马逊流域的开发事与原违,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致使目前亚马逊森林每年以5%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请学生回答从美国西部开发中可借鉴什么有益的东西?(略)提问: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其内涵有: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提问:世界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主要障碍有哪些?

学生可查阅有关回答:联合国公布的材料显示,当今世界人口、贫困、粮食安全、水资料、植被保护、能源等问题日益严重。举例:淡水资源日趋紧张,在发展中国家,有24亿人缺乏最基本的用水卫生设施,到2025年全球将近一半的人口会生活在缺水的地区,水是生命的源泉啊!讨论:(1)请你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2-3条合理化建议?

学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重视发展科技、教育、重视人才;实施科教兴国,两个文明一起抓。(教师总结)

(2)想一想,我们青少年学生可以为缓解严峻的资源形势做些什么?

学生:要从小树立保护资源、节约资源的意识,要从日常生活中用水,用电等小事做起,养成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要积极向群众宣传,并敢于同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行为做斗争。(教师总结)

二、祖国统一(板书)

1.西藏问题:是指境外反华势力利用所谓的人权问题等种种借口妄图将西藏从中国领土分裂出去的图谋。

用史实说明西藏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部分知识学的不错,回答正确,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52周年了。西藏的和平解放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是西藏发展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提问:一五期间,兴建了康藏、青藏、新藏公路,沟通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青藏铁路从格尔木—拉萨;西宁到格尔木一段已经通车,联系近代史,19世纪七十年代,英国进犯西藏、但遭回击。1913年,又炮制了一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中国政府和以后的历代政府场不承认。填空由学生回答,教师不再重述。2.新疆(板书)

提问:西域指什么地方?两汉时,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区,称为西域,主要受匈奴控制。学生回答填空题,教师指出错误的。3.台湾(板书)

学生阅读材料后回答: 提问:历史上的台湾曾几次与祖国分离,又是怎样回到祖国怀抱里来的?反映出什么本质问题?

学生:历史上台湾曾两次与祖国分离,第一次是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1年,郑成功打败盘距台湾38年的荷兰入侵者,1662年,殖民者投降,台湾回到祖国怀抱;第二次,1895年,德政府在中日《马关条约》中将台湾割让给日本,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又回到祖国的怀抱,反映出中国人民不允许分割中国领土的民族决心,说明中国人民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斗争的光荣传统。(教师总结)

自由讨论:

1、你所了解的台湾,说说台湾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台湾省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是我国最大的岛屿,日月潭是最大的湖泊,建有日月潭水电站,这里风光绮丽,是游览胜地;台湾岛资源丰富,是我国的宝岛,森林资源丰富,是亚洲有名的天然植物园,樟树最为著名,四季鲜果不断,香蕉、菠萝等。台湾全省2200多万人口,居民中以汉族为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高山族,台湾是典型的岛屿式外向型经济,2、谈谈你对解决台湾问题的认识(自由发挥),教师可总结

3、中国政府多次重申,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谈谈你所了解的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

教师总结,台湾问题的本质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遗留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又与美国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大陆,台湾与美国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三角关系,台湾曾是美国在远东的反共反华基地;妥善处理台湾问题为中美建交奠定基础。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一个中国”原则是中美关系顺利发展的前提。学生回答题目,教师指导

4、香港、澳门回归

学生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教室、总结,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保持了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和稳定,特区第二任行政长官是董建华,香港是以自由港和服务为中心的外向型经济;澳门实行自由港和自由经济政策,是高度外向型经济,他们的发展事实已充分证明了港澳地区与祖国大陆加强经济联系的必要性,台湾与大陆尽早实现直接三通(通邮、通航、通商)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关键。

三、提问: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

了解了祖国的西部地区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性,了解和认识到祖国统一的必要性 同学们从中得到了哪些方面的锻炼?

学会了知识点的中外结合,古今结合,锻炼和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留5分钟时间让学生们将练习题中未掌握的习题再巩固记忆,也可同桌之间发扬协助精神互抽互背,当堂巩固。

四、布置课后思考题

6.还原历史具象设计历史课堂 篇六

我在教学中, 从导入、感知、探究、小结四个途径入手, 对此进行了探索实践。

一、导入——身入历史

导入应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提示性和引领性, 能对学生起到收心、激趣、启思的作用。导入环节如果处理得巧妙, 可以促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无意识状态转入有意识状态, 这对他们学习新知非常重要。

例如, 教学《鸦片战争》一课时, 上课伊始, 我就提出了如下问题:“19 世纪上半叶, 要想从英国到达中国, 必须绕过非洲大陆南端的好望角, 这意味着要在大海中航行4 个月以上。那么, 这两个相距如此遥远的国家, 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呢?”问题抛出后, 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讨论结束后, 我给出了答案:英国曼彻斯特的商人要求和中国通商的愿望非常强烈, 他们迫切希望国会能迫使中国取消通商限制。接着, 我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此时的清王朝又是怎样的情况呢?”学生给出了很多猜想。我出示了嘉庆皇帝与大臣孙玉庭的一段对话, 告诉学生, 当时的清王朝依然盲目自大, 没有认识到世界形势的变化。随后, 我提出了第三个问题:“为什么是英国最先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这就顺理成章地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

上述三个问题的指向与功能各不相同, 形成了一个层层递进、彼此呼应的整体, 具有切口小、跨度大、分析深等特点。它引导学生以《南京条约》的内容为载体, 展开学习与探究, 在“寓论于史”的过程中, 将本节课的学习引向深入。

二、感知——情读历史

通过材料认识过去是历史学科的特点, 而通过设置情境将历史问题生活化, 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复习“大国崛起——美国篇”这一内容时, 我给出了自由女神像、林肯纪念堂、通用汽车公司总部、金门大桥、亚利桑那战舰纪念馆、地堡国会这六个景点的相关材料, 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 任选一个景点, 撰写一则简短的解说词。

这道题抓住了材料与教学内容的交汇点, 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 通过合作交流去收获新的知识, 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 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

三、探究——神入历史

学习历史应注重对史料的整理与甄别, 以此确定证据、确立史实、形成结论。教学中, 教师必须注意扩大选材的来源, 多积累不同类型的材料, 并在课堂的探究阶段通过材料导入新知,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和能力, 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

例如, 教学《辛亥革命》一课时, 为探究“袁世凯能够成功篡夺革命成果的原因”这一问题, 我向学生出示了四则材料:一是袁世凯与北洋军阀部分将领的合影;二是1912 年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与各国使节的合影;三是立宪派人物张謇给袁世凯的密电:“甲日满退, 乙日拥公, 东南诸方, 一切通过”;四是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后, 致电袁世凯, 表示“虚位以待”。学生合作交流后, 分析得出, 袁世凯之所以能够成功篡夺革命成果, 一是因为其政治手腕和掌控着军权, 二是有帝国主义的支持, 三是立宪派和旧官僚的帮衬, 四是资产阶级本身固有的妥协性和软弱性。

在此基础上, 我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有人认为, 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社会到民主社会’转型的开始, 是一次成功的革命;有人则认为,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是一次失败的革命。 对此, 你是如何看待的呢?”为帮助学生思考, 我提供了一组材料。这样, 学生就有了理解的依托, 在分析、综合、概括后, 迁移了知识, 解决了新问题。

四、小结——思随历史

历史课堂的终极目标在于“鉴往知来”、增益智慧。因此, 小结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为, 好的课堂小结如画龙点睛, 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 启迪学生的智慧。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 历史课堂小结就不应只是单纯地罗列知识点, 而应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或者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习得的方法、获得的知识去进行实践, 即让他们对现实问题进行历史思考。

例如, 教学《人民军队的建立》一课时, 我在一个班上运用歌谣进行了小结:“讲起‘八一’历史长, 南昌打响第一枪。朱德率领队伍走, 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起义毛泽东, 闹得湘东遍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 创建四军建奇功。”

而对于另一个班级, 针对他们的学情, 我则设计了如下实践活动:“有许多同学想在假期来一次‘红色之旅’:他们想去‘军旗升起的地方’看看朱德使用过的那把手枪, 想去秋收起义的地方瞧瞧革命军的第一面旗帜, 想去走走毛泽东进军农村的那条道路, 想去听听‘中国革命的摇篮’传唱的那些红军歌谣……聪明的你知道他们该去哪些地方吗?请为他们设计一条最佳旅游路线。”

历史是客观存在过的事实。虽然历史与我们隔着尘封而厚重的烟雾, 但只要我们重视史料在历史学习中的作用, 努力还原历史具象, 就能够引导学生穿越这层烟雾, 身入历史, 神入历史, 去感悟, 去体察, 去思索, 同历史进行对话, 感受历史发展的脉搏。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7.历史教案[定稿] 篇七

1.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中国成为世界上关税最低的国家;列强对中国走私鸦片,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贩卖华工;列强在中国办洋行、开银行、经营轮船公司、设工厂,进行早期资本输出。

2.通过分析列强攫取中国的海关管理权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影响,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入侵的状况;通过分析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国的经济侵略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

3.通过本节课内容的教学,增强学生对外国侵略者的憎恨,培养和激发他们发奋图强、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势力逐渐侵入中国,终于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近代中国,海关主权是列强侵夺的首要目标。在西方列强迫使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几乎大部分条款都与侵夺我国关税自主权及海关行政管理权有关。中国海关主权的丧失,使中国经济大门的钥匙揣在了帝国主义的袋子里。列强借此加快了对华的商品输出,并且开始对华资本输出。教材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①通过对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能够学会综合考察、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

②通过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手段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而且为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供了思维素材。重点分析

①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是重点。海关税收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目标。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成为世界上关税最低的国家,大大有利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资源。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节的内容,又进而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是重点。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走私鸦片、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等方式,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使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以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重点突破方案

①关于“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建议教师首先简单介绍海关和海关关税在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然后提问学生列强夺取中国海关的三个步骤,最后与学生分析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的后果及英国占优势的原因。

②关于“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建议教师首先提问学生,这一时期西方列强以倾销商品、掠夺原材料、走私鸦片为主要方式对华经济侵略的原因,以便使学生掌握工业革命的后果。然后提问学生,资本主义国家对华商品输出开局不利的原因,以便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能力。最后提问学生,1865年中国第一次出现外贸逆差说明了什么,使学生认识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一重大后果。难点分析

外国商品摧垮中国的自然经济,打开中国市场是难点,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外国商品并未打开中国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夺取的政治经济特权,逐步实现向中国倾销商品的愿望。难点突破方案

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认识和分析两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经济方面的变化情况。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关于“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和“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参见“重点突破方案”;关于“早期的资本输出”,建议教师首先向学生解释清楚什么是“资本输出”,然后提问学生“列强”进行“早期资本输出”的手段都有哪些?再想一想,这些手段会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第四节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重点:①“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②“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难点:一些基本概念的如“洋行”等的理解。教学手段: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

首先提问学生:“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经济影响有哪些?”引入本课主题。

一、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

教师首先介绍背景: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是多方面的。因为海关税收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所以,在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关税协议后,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就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目标。然后请学生看书整理具体过程中的三个阶段。最后请学生分析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的影响都有哪些?为什么英国在这场争夺中占有优势?

“学生看书整理具体过程”和“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的影响”两个问题比较容易;而“英国在这场争夺中占有优势”的原因则需要学生从初三所学过的《世界历史》中去寻找答案,教师可以适当点题说明应该从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方面考虑。

二、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要讲清三个问题:走私鸦片、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关于走私鸦片,照教材讲即可。关于倾销商品,要强调外国商品由于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开始并没有打开中国市场。第二次鸦片以后,列强凭借夺取的政治经济特权,才逐步实现向中国倾销商品的愿望。关于“列强凭借夺取的政治经济特权”,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自己答出下述特权:如海关管理权、内河航行权、内地通商权以及片面最惠国待遇等。关于掠夺原料,要提问学生,外商如何收购中国土特产品?最后启发学生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经济侵略活动的重要影响是什么?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门户已经被打开,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三、贩卖华工

教师根据教材讲授就可以了,主要是揭露殖民主义者的罪行,让学生知道贩卖华工跟奴隶贸易一样残酷。

四、早期的资本输出

教师在介绍“资本输出”的定义后,应该直接提问学生,早期资本输出的手段有哪些?影响是什么?

前一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在学生回答完整后,教师简单介绍“洋行”的概念。然后再要求学生回答后一个问题,注意这一个问题不要求学生回答完整(后面的章节还会详细讲到)。小结(略)教学设计思想:

①通过学生看书整理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具体过程中的三个阶段,通过引导他们分析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以及英国在这场争夺中占有优势的原因;通过引导他们分析早期资本输出的手段和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教师对于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的背景的介绍,“资本输出”和“洋行”等概念的解释和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一章 设计 第四节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一、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 1.从关税协定到海关总税务司 2.英人赫德掌握海关大权

二、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1.鸦片走私更加猖狂 2.凭借政治经济特权倾销商品 3.压低价格收购原料

三、贩卖华工

8.1900山西忻州教案 篇八

1900山西忻州教案(2007-07-22 00:37:52)

2002年冬,笔者据太原一位朋友提供的线索,到忻城南关访得一座中英文的《忻州耶稣教浸礼会圣徒殉难碑》。

从忻州城七一路往南行,过飞虹桥向前数百米,未到老干部活动室之前再往东走,便到了南关那座徒有其名的花果山。三面临沟的土山上,只有几株半枯的果树,许多新葬的坟堆使这里更显得阴气森森。在一株小老榆树旁边,惊喜地发现一座由多块琢磨过的石头组合而成的石碑。底座基本完整,碑体石块散乱地被撬到四面。东边斜躺的碑体石头上隐约有“August 9 th 1900”等字样,由此推知石碑大约与1900年那场忻州教案有关。2004年初夏闹非典期间,雇请石工,将可能有字的石头全部翻出字面,拓了拓片,获知此碑的大概意思。据南关村民说,1980年代,此碑还保存完整,后来附近建筑砖窑时运走部分石头;有的盗墓贼以为,下边埋着宝贝,又将底座撬开,并在基础下掏了洞。村民们对我拓碑文拓片深表支持,说:“终于有人关心这座石碑了!”

《忻州耶稣教浸礼会圣徒殉难碑》的残留部分

这座石碑的基础,由多块石头组成正方形,每边长约372厘米。底座由中间1块、四面各1块共5块组成,呈束腰形,下部长213厘米,上部长192厘米。碑身至少应该有12块,如今只有3块,呈不规则三角体,咬合为四方体,每块迎外的长方碑面,长147厘米,宽57厘米,均刻有文字。残留2块碑额,每块迎外部分略呈三角形,底边长120厘米,高43厘米。残留梯形碑顶一块,底部每边宽77厘米,高约76.5厘米。

被撬下南面的长方碑面,打磨刻字部分高57厘米,宽113厘米,用秀丽的大楷汉字镌了15行碑文,每行8字(抬格者9字),每字5厘米见方。全文如下:

“忻州耶稣教浸礼(会)圣徒殉难碑记

光绪庚子年,拳匪起衅,於七月十五日,将英国牧师、教师等八人,在东门里全行杀戳。又,忻州、代州、崞县、繁峙教友、学友等,在各处先后被害者,男女共四十人。此英华信士之至死有忠心者也。孔子曰,杀身成仁,孟子云,舍生取义,斯之谓与?故泐石以志不忘。”

被撬下东面的长方碑面,打磨刻字部分高57厘米,宽117厘米,用花体英文镌刻的碑文,字母每行长78厘米,高5厘米。碑文残留部分是: „„Baptist Missions who were slain By the sibord In East gate of Hsin Chou city on August 9 th 1900,during the Gover’ yising,And also of The forty Chinese Christians Who in the time near„„”

译成汉语的大意是:“„„在巡抚毓贤指使下,„„浸礼会传教士于1900年8月9日在忻州城东门外被拳匪杀害,在这个时间前后,40名中国基督教信徒也„„”为了表示对毓贤的鄙视,将本来应该大写的他的姓名的第一个字母也用了小写,巡抚“Governor”略作“Gover”。

被撬下西面的长方碑面,打磨部分高、宽,以及花体英文字母每行长高,略如上块。碑文的残留部分大约是: “Willian Adam

Clara Pobello M.Curriuh

M.Currarti Thomas Yohn

Hanny Cndrribood

Cnarrlbood Sidnry Waltee

Brssir Campdph Ennals

Brnaut”

这些是否是被害者的姓名?待考。

残留2块碑额,迎外打磨过的字面,第一块上面有一行长20厘米、每字高2厘米左右的10个小字:“彼得前书二章二十一节”;下面有长102.5厘米的一行7个大字,每字11厘米见方:“给你们留下榜样”。另一块大小略如第一块,只残存6个每字9厘米见方的大字“(基?)督为你们受过”。

在碑座东侧,用较小字体镌刻着6行大写英文,每行最长42.5厘米,每个字母高1.5厘米:

“THIS MONUMENT WAS ERECTED IN 1910,BY THE GENEROSITY OF SIR G.W.MACALPINE J.P., PRECIDENT OF THE BAPTIST UNION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译文大意是:“藉着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浸礼会主席麦考尔皮恩爵士的慷慨,这座纪念碑于1910年得以建成。”

记述1900年忻州教案的有关资料

《忻州文史资料》1991年第7辑,转载了宣统三年辛亥(1911)秋季印行的《庚子教会华人流血史》第四册上册的也愚氏撰写的《忻州英浸礼会流血记》:

“太原之北百四十里,有忻州在焉。光绪八、九年间,有英教士李提摩太者,到忻考察民情,宣讲救道。见有传道机会,遂于光绪十年特派德牧师到忻设堂传道。德君子十一年三月携带眷属来忻,租民房一所常年居住,宣传圣道。同时有山东赵夏云先生前来襄助。嗣后,老会又派邸牧师夫妇来忻。无何,德牧师有故归国,会中事务尽行委邸君管理。圣道所感,人心悦服,教会为之大兴。旋因教事繁多,又派马牧师夫妇来忻协理。马君华语学成后,北地支会已立。支会数处,传道人员不足分用,于是又请老会派人前来帮助。二十五年秋,老会差来女教士一,姓任,男教士一,姓燕。住忻先为学习官话,以备传道。是时,圣道昌明,男女学堂并立,各支会已有本地传道先生十余人,卖书者四、五人,乃于城内购旷地一方,约四十余亩,建造礼拜堂,是年春初鸠工,至二十六年五月工尚未竣。忽然四处播传灭洋仇教之语,教中人尚不介意。至五月底,本会教师马君与省城牧师恩君等在街行走,即有人信口狂骂,亦有时下手推打,各牧师忍耐不理,至六月初三日,街市中狂闹情形更觉十分厉害。牧师等无奈,遂雇车马、驼轿,出城避乱(西牧师共八人)。赵夏云先生暨工人等亦与之同行焉。出城西三十里,抵南张村,有教友张治国迎牧师等到家款待周至。饭后,牧师等欲西往刘家山信道之村庄内暂住,无如车夫不肯再送,牧师等不得已,步行前往,行七十余里,始抵彼处。是日之苦状,真不堪言。又数日,闻省中诸教士被晋抚敏贤所杀,此风传至忻州,合郡人民争相演拳与教为敌。是时,刘家山附近之付家庄,素因修庙演戏等费,与教会中人彼此意见不合,遂乘机进城请拳匪到刘家山搜捕杀戮,以泄旧恨,幸拳匪以故未能即来,众牧师乃请本地教友在山后剜一土洞,洞成,西牧八人移入居住,饮食除教友所备干粮、冷水外,别无他物。是时,村中信道之人,闻拳匪不日来村焚烧,遂各自逃匿。彼时有奇村教友差人探询西教士消息,及至刘家山见村中并无一人,只有教友苏自来带伤卧于道旁。询之,始悉苏因是夜逃走,所骑之驴行至崖边,失足坠下。驴跌足既死,苏亦受伤不能行动。探者乃请人将苏扶回,又往寻西教士。始寻至山后土洞内,见西教士八人伏卧洞中,忍饥受饿,苦不堪言,不觉情动于中,相向而哭。嗣后转回,沿途被人拿问三次,几遭不测。后拳匪竟聚众上山搜捕,幸未寻见牧师等所在。无如牧师等绝粮已数日,饥饿难忍,只得回村觅食,及至村内并无教友一人。此时城内兵勇到山捉拿牧师,声言奉官命迎接牧师回城。牧师等思及:与其饥饿而死,不如为主被人杀死。为是遂同兵丁回忻。及进忻城,见所住之所,抢则抢,拆则拆,不能安身,只得赴忻署听官发落。忻州牧徐,令即将西教士八人下狱。教士等在狱两旬,饮食均甚可观,身体亦觉强健。讵都司海英,商同州牧徐桂芬,即将此事禀知抚台毓贤,贤即派兵二十名到忻,会同忻州文武官弁人等,于七月十五夜,将西教士尽行杀戮。先是省兵到时,官长命府兵伏于穴城,城门外设两人,假作拳匪,海都司率其部下登城候令。州牧备车三辆,命人至狱,言:“奉长官之命,今夜送教士等逃往天津”等语。各教士信以为真,男女八人相率上车,向城门进发。甫出第一层城门,忽有灯笼由城上缒下,即有人在城门外呼叫。海都司在城上高声问曰:“城外何人?”答曰:“神兵”!邸教士闻系海都司口音,即呼曰:“海老爷!设法救我。”海答曰:“无法施救。”遂命兵丁放炮数声,后又大声曰:“杀!杀!”当时穴城伏兵出,将西牧男女八人一并杀死,又将男女教士所带珍物剥掠一空,尸首令车夫载至城外抛弃数日,被恶类百般凌辱。不惟记者不忍记,想读者亦不忍卒读矣!幸本城学官朱鸿镐见各教士尸首露天,与州主商酌掩埋之策,奈州主未允。朱典什物买芦席八条,雇工人次第将西教士八人葬于城之东隅,并插以木标,书死者姓名于其上。迨二十七年春办结教案时,地方官始将殉难诸教士改葬于城之南(西)门外宽阔官地,坟墓高拱,迄今蔚然可观。而当时仇教之州牧徐桂芬受惊而死,都司海英逃之宁武服毒自尽。善恶之报,毫发不爽,公道之论,自在人心。迄今与忻之父老谈及此事,未有不叹息痛恨海徐二人也!记者所为连类志之,以别善恶云。

1985年《忻州文史资料》第一辑载黎民撰写的《壮烈的一幕》称:

“光绪初年,英帝国主义开始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到了光绪八、九年间,英国浸礼会派李提摩太自太原到忻川考查民情,先后引来传教士八人,到光绪二十五年,李提摩太便在全城最高处的三家店,购得了四十余亩大片旷地,大兴土木,兴建礼拜堂,自此教徒增多,气势日盛,帝国主义的传教士到处横行霸道,态度十分蛮横。常有因传教、设书摊,挤掉小商贩的无理行为,教徒们仗着洋人特有的治外法权,也不时与群众发生争吵、斗殴之事。时值光绪二十六年春夏无雨,人民盼雨心切,各地不断有祈雨的情形。祈雨忌戴草帽,而那些教徒们偏不服禁,由此民情大愤,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还在光绪二十五年的秋后,在南关的枕头地里,发现有火光,火虽不大而炽烈,焰虽不高而明亮。这一消息传开,即刻便有关帝庙里关云长‘显圣’的传说。与此同时,南关‘双合全’纸铺的张二财主,过去常住在柜上,这时忽然不见了。时过月余,张二财主回来,坐在柜上不言不语,人间情由也不答不理。其时,太原义和团运动已很活跃。有人从太原回来,告张二财主说:‘该办了!’从此,张二财主便开始练武,设堂收徒,自称是大师兄关云长附身,并引导徒弟默诵口诀。接着拿起武器,练拳习艺。说来也怪,新参加几天的团勇,便武艺纯熟,堪称‘X X’附身的老将了。南关八九岁至二十岁的除姓杨、属羊的,即带‘洋’音的都不收外,其余都可参加。大家都在红掌沟关帝庙上,集体练武,合伙吃饭(米面都是团勇或群众自动捐献的)。继南关设堂后,南街也在关帝庙设堂收徒。没有几天,两处便发展成为七八十人的大军了。不仅城内有,各大村也有了义和团的活动。如播明、解原、游邀、董村、六石、奇村等地,义和团的组织发展迅速而普遍。由于教徒的蛮横和仗势欺人,忻州人民群情激愤。正值光绪二十六年春夏旱情严重,直至五月滴雨未降。因而到处传言:‘老天不下雨,都是洋人搞得鬼。’因之提出要‘杀尽洋鬼子,扫清二毛子’的激昂口号,团与教、群与教之间的斗争,越来越频繁和激烈,时有群众殴斗‘二毛子’的事件发生。被殴者往往匿于教会不敢出来。

这年六月初三,住在三家店教会的牧师们,眼见大势已去,李提摩太遂同其余七个牧师(德牧师早因故归国),雇了车马、驼、轿,携带家眷,匆匆溜出城外,企图逃向太原。走到南张村时,遇有教徒张治国,将其接回家中,并作殷勤招待。席间得悉:太原的义和团运动规模更大,群众同洋人的斗争更为激烈。牧师们走投无路,遂又向西折向刘家山村,无如车夫不肯再送,牧师们只得步行七十余里。在村中住了数日,闻太原英国传教士均被省巡抚毓贤所杀。消息传至忻州,牧师们再不敢在村中住宿,便在山后挖—土洞住下。这些平时耀武扬威的帝国主义分子,这时像洞中的老鼠,一下也不敢出来,送饭、送水全靠刘家山的教徒帮助,如果因故送不进去,也只好在那里忍饥挨饿,毫无办法。

—天,住在刘家山山洞中的英国牧师,突然见到忻州知州徐桂芬派来的兵勇,赶着轿车,来接他们回城,声言要送他们到天津,而后转道归国。牧师们一听,喜出望外,一个个相随回到城里。进城后,为保护他们‘安全’,暂时安置在狱中。这些牧师们在狱两旬,每日饮食丰盛,起居自由,都觉身体也比在窑洞中强壮了许多。

七月十五日晚上,忽有省城巡抚派来的兵勇二十余人,赶着三辆轿车,要‘护送’牧师们起身归国。牧师们信以为真,男女八人相率上车,出了衙门口,向着东门进发。刚出了内城门,进入城瓮圈,而外城门既不开,内城门也关闭。牧师们正在轿车内惊诧,忽见城上亮起灯笼,即刻炮声震天,伏兵四起,义和团团勇和地方官兵蜂拥而上,喊杀连天。轿车内的洋人知已中计,惊恐万状,急得下车逃窜,有的爬坡,有的藏在车底轴上。但此刻已成瓮中之鳖,哪里能够逃得出去?只见州官徐桂芬指挥都司海英和团勇捆绑洋人。当时的情形,正是关门打狗,势在必杀。每捆绑一个,韩银年(城内东街保和巷人)或刘士远(城内东街甜水井巷人)便斩杀一个。眨眼工夫,只见八个洋人——五男三女已直条条地被杀在血泊之中。其时血溅四处,连瓮圈城墙上,也是血迹斑斑。直至四十八年以后,解放初期,瓮圈城墙上的石灰皮未掉以前,仍旧隐约可见。

满清政府腐败无能,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反帝斗争,在八国联军的屠刀下,被镇压下去。忻州州官徐桂芬惊吓而死;都司海英匿于宁武,后服毒自杀;团勇藏躲他乡。团首张二财主回到了原籍阳曲小店村,为了转移视听,曾让老婆假设灵堂,哭祭送葬。从此隐姓埋名,再无人追究。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忻州停止科考。被杀死在东门瓮圈里的八个洋人,于光绪二十七年春,由东门外移葬于西门外的“洋人坟”内。”

《忻州文史资料》1991年第七辑,载李锦鹏撰《义和团时期忻州的反帝斗争》称:

“……义和团初起于忻州是在一九0 0年四、五月间。当时有一个未知名的阳曲人,从太原移居忻州城,落户于南关。此人在南关设坛、习拳练武,自谓‘关公附身’,是大师父。于是,来此练武、拜师者屡增。其他人都以《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书里民间所敬佩的人代表自己。后来城里又出现了几个大师兄,设坛练武的地方也增多了,甚至十几岁的娃娃参加进去,声称要杀洋人,杀教民(称洋人为大毛子,教民为二毛子)。六月二十一日,清政府忽然由镇压义和团一旋而向各国‘宣战’,对义和团完全表示奖励。忻州官吏内部矛盾尖锐,以武官海英为首的一派主张杀洋人,而以知州李崇光为首的一派则主张不杀。时义和团的活动已达风声鹤唳,民心齐向的程度。是时,福音堂里住有八个洋人:四男四女。见拳风四起,并声称要杀洋人,惊恐万分„„在七月的一天,义和团令民间不举火,杀教民二十多人。

当忻州洋人被扣,义和团天天叫喊要杀洋人,以解民怨的时候,知州李崇光却施尽方法庇护洋人。这样一来,为人民所深恶痛绝的洋鬼子反而成了老爷子,享起福来了。义和团民非常气愤,拥入衙门要杀李崇光,李仓惶出逃。顶了个知州徐桂芬,由太原带来了二十名府兵,据说是护送洋人回国的。

七月十四日晚,四辆轿车乘坐着八个洋人,由官兵护送出东门回国。义和团闻此消息,早已把东门布置好了——紧闭外层门,决定此间杀洋人。待载有洋人的四辆轿车齐入‘瓮圈子’后,义和团把内层门也闭了,活活把洋人圈在瓮圈里。这时,义和团把早已准备好的火把(竹筒里灌洋油)点燃起来,照得东门瓮圈通明,同时呐喊:‘我们是义和团!’这一声呐喊,把平时最怕义和团的洋人吓坏了,一个个钻到车里不敢出来。结果,还是逃不出人民的巨掌,八个洋人皆被义和团拉出来,用乱刀乱棍杀死了。”

慈禧、毓贤与山西教案

据徐士瑚《山西大学创办人李提摩太传略》,1900年山西教案发生时,天主教在山西传教已经200余年,而耶稣教在山西传教只有22年。光绪二十六年三月毓贤来抚山西,执行了西太后杀绝洋人的密令,他才直接间接杀害了耶稣教男女老少西人159人,其中英人100名,美、加、瑞典等国人59名。又,其中成人112名,妇幼47名。天主教被杀人数是32人,其中太原是主教2人、司铎3人、修女7名;归化道是神父14人,其他地区6人。至于山西教民被杀死的,据叶守真和陈守谦的记载,有七八千人之多。毓贤这年六月十三日上奏:“„„令中军参将、首府县,将省中洋人诱令迁居一处„„奴才于六月十三日不动声色,带领兵勇前赴洋人聚居处,亲自兜拿„„使洋人大小男女四十四口,同恶相济教民十七名,一起擒获,立即绑赴市曹同时正法„„ 据寿阳县秦锡圭获滋事之洋人七解押前来,一并将其立正典

刑„„”《庚子华人流血记》记载更详:“六月初九日通知,让大家聚居在猪头巷矿务局内,好加以保护„„十一日晚,一齐搬过去。天主教的主教、神甫、教友等人已先占了内院„„六月十三日下午,毓贤亲自带兵到猪头巷,下令士兵捆绑男女教士,一剑刺了罗医生的面,一直解到抚院衙门,坐堂审问。法人艾主教吃了毓贤一剑,倒地而死。他下令杀死教士„„随后又从监中提来从寿阳县解来的毕牧师等七名,一齐杀死„„计是日所杀天主、耶稣两教中外男女信徒九十六人。”

笔者1997年曾到著名的美国麻省的史密斯女子学院参观。麻省大学龙夫威教授介绍,在庚子拳乱中,毕业于史密斯学院的5名女教士在山西遇害。毓贤极其残忍,是先当着这些女教士的面,将她们小孩的脑袋砍下来,然后再把女教士们全部处死。

《清史稿·毓贤传》:“毓贤,内务府正黄旗汉军监生„„嫉恶甚严,果于杀戮,捕务是其所长。惟不知大局,巡抚山东时容纵拳匪酿成巨祸。至山西任又杀教士多名,贻人口实。事闻,褫职发往极边充当苦差,永不释回。十二月,和局既成,上追论误国诸臣,谕曰:毓贤前在山东巡抚任内,妄信拳匪邪术,至京为之揄扬,以致诸王大臣受其煽惑,及在山西巡抚任内,复戕害教士、教民多命,尤属昏谬凶残。著传旨即行正法。寻伏法。”其实,真正的罪魁祸首,是下达杀绝洋人密电的慈禧太后,毓贤不过是替罪羊之一罢了。事后,西后又密令销毁了庚子拳乱中与她有关的文件。

李提摩太生平,及其对马克思的最早介绍

上引地方资料说,著名的李提摩太也在忻州教案中被杀。这实在离谱。

李提摩太(1845—1919),英文名Timothy Richard,字菩岳,英国浸礼会教士,是首先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介绍给中国的西方人。1870年来华,为该会代理人。初在山东传教,1876年因光绪三年的大旱赴山西太原、晋南赈灾。1887年离晋到北京、天津从事文学及编辑工作。1890年任天津《时报》主笔。1891年到上海同文书会任总办,1892年该会更名为广学会,李氏仍任总办。梁启超曾任其汉文秘书。广学会办有《万国公报》等影响较大的报纸,出版书籍130余种,大有助于中国人了解世界大势。1897年与夫人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庚子以后,他在处理山西教案善后中,用50万两赔款创办山西大学堂,任该校西斋总理。1902年在上海惠元一里设立的山西大学堂译书院,编译了15种以上的自成体系的高等教育教材、书籍,如《物理学》、《矿物学》、《最新天文志》等。1902年在上海租界内创办了第一所华人学校——上海华童公学。1916年李提摩太回英国,1919年病逝于家乡威尔士。传教士苏慧廉著有传记《中国的李提摩太》。

李氏译著书籍百余种。他将元代李志常的《西游记》及多种佛教著作如《大乘信仰觉醒论》、《莲花经》译成英文介绍到西方,又将更多西方社会科学著作译成汉文介绍给中国。1895年翻译英国罗伯特·马恳西的《泰西新史揽要》,是戊戌变法前发行量最大的书籍之一。

1898年及1899年,李提摩太就将马克思的“安民新学”即社会主义介绍给中国。1899年广学会出版的《大同学》,是李氏口述英人本吉明·颉德的《社会进化论》,由蔡尔康译成中文发表在《万国公报》1899年121—124三期上,后来出了单行本。此书共分四章,第一章论今世景象,第二章论进境,第三章论相争相进之礼,第四章论人世第一大事。书中介绍了英国19世纪大科学家达尔文与斯宾塞的学说。在第二章中,颉德介绍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可以说,在中国书刊中第一次提到马克思的大名并介绍其学说的,应归功于李提摩太。也有人说,中国第一部介绍马克思学说的译著的,是上海广学会1898年出版的《泰西民法志》,此书英文原名为《社会主义史》,是英国学者柯卡普所著,由广学会总办李提摩太委托胡贻谷译成中文,因发行量有限,未引起多大的反响。颉德在《大同学》中写道:“欧洲百年以前有断断于二等人之人类者,及至尽人操举官之权,足以限制乎旧法,又惜其未能善用,有权遂一如无权,而受苦之庸人失位之人,与未被盗之事主,依旧惨无天日也;但物极必反,闻亦有徒泄其忿者,合众小工而成大力,往往停工多日,挟制富室,富室竟一筹莫展。似此举动较之用兵鸣炮,尤为猛厉。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马克思之言曰:‘纠股办事之人,其权笼冠五洲,实过于君相之范围一国。吾侪若不早为之所,任其蔓延日广,诚恐遍地球之财币尽入其手。然万一到此时势,当即系富家权益(消亡)之时。何也?贫黎既至其时,实巳计无复之,不得不出其自有之权,用以安抚而救世。所当贵者,当此内实偏重,外仍如中立之世,迄无讲安民新学者以遍及此垂尽之贫慵耳„„”

李提摩太与山西教案善后事宜

1900年春,李提摩太到纽约出席世界耶稣教布道会议,返回上海后,他立即给晋陕两省的教士发电报让他们避险。毓贤扣押了电报。而陕西巡抚拒绝执行西后杀绝洋人的密令,派兵护送全体教士安全抵达汉口。这年七月二十一日,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的凌晨,西后挟持光绪帝仓皇出逃,经张家口、大同、忻州、太原逃至西安。西后一行是在忻州教案一月之后,在忻州过的中秋节。行前下令两广总督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议和全权代表。次年春,八国联军一路下正定,井径,直迫娘子关;二路趋龙泉关,进迫五台;三路占领紫荆关,进迫平型关。其借口是晋省所杀洋人教民太多,必欲报复。清廷恐惶万分,李鸿章急忙电邀李提摩太来京协助他们解决山西教案,要求他设法找到一个除进兵山西以外的赔偿办法。李氏抵京后,向李鸿章面交了《上李傅相办理山西教案章程》。李鸿章对这一章程只改了一个字,表示赞同。他告诉李鸿章:“耶教各会牺牲了自己的许多教土,绝不是为了金钱„„全世界都看得清楚,山西官员犯下了大罪„„这是任何政府不能等闲视之的。因此,应该有某些认错与赔款的表示„„必须设法防止那些过火行为再度发生,而这些行为所以发生,乃是因为人民愚昧和迷信的原故。”(《中国的李提摩太》)因此,李氏提出山西付银50万两,作为罚款,分10年付清,但这笔罚款不是用来抚恤遇害教士,而是用来在太原创办一所近代大学,选拔全省优秀士子,学习了近代学问,以便启迪民智,并为山西修建铁路,开发矿产,兴办工厂培养专才。奕劻、李鸿章对开办大学的建议完全赞成。“他们把延聘教授、安排课程,管理经费等事完全交我负责,以10年为期,期满即将大学管理权交还山西当局。”(李提摩太《留华记》)

《上李傅相办理山西教案章程》全文如下:

“光绪三年至十二年,太在山西时,官民接待尚好。万不思去岁杀害中外教会人士数千。此真亘古未有之奇变。今杀外国人之罪,有各国钦使与中国全权大臣协商,太毋庸参末议。惟办理耶教受害华民章程,谨拟七条,恭候傅相核夺施行。

一、各府州县杀害教民甚多,本当按律正法。但太知此辈受官指使,又受拳匪迷惑,不忍一一牵累。为各府起见,首匪当惩办一人以示警。若晋抚果能剀切晓谕,使彼等痛改前非,敝教亦将匪首从宽追究。

二、晋省地方绅民胁从伤害教民之人,虽宽其死罪,却不得推言无过。凡损失教民财产,罚其照数赔还,并无依之父母孤儿寡妇,必有事奉养。三,共罚全省银五十万两,每年交出银五万两,以十年为止。但此罚款不归西人,亦不归教民,专为开导晋人知识,设立学堂,教导有用之学,使官绅庶子学习,不再受迷惑。选中西有学问者各一人总管其事。

四、凡教民被害各府州县地方,当立碑纪念,叙明匪徒犯罪源流,教民无辜受害。五,耶稣教五会中人有杀尽者,亦有回国者,不能一时来华。俟外国再派教士来华时,晋省官绅士庶当以礼相待,赔认不是。

上一篇:《电视节目播音主持》小课教案下一篇:法学阅读书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