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提高

2024-10-10

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提高(精选13篇)

1.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提高 篇一

论高校教师提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技能的意义和途径

准考证号:1401030483 作者姓名:王慧敏

工作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论高校教师提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技能的意义和途径 所谓的创新思维,是指以独到的见解,非传统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过程往往不同于常规,甚至出现超常规和反常规,提出事半功倍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达到一种更高、更快、更强的结果或者成效。创造性思维培养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应用已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高校的课堂,有意识的系统的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训能够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养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提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技能的意义

第一,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它的到来使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度信息化使得当代大学生具备操作技能的同时,一定要具备创新性思考问题的方式,一定要具有开拓进取的怀疑精神和超越精神。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求,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理应接过这一重担。

第二,是国家发展的需要。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后续动力的保障。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体现于依靠科技创新来增加发展后劲,唯有不断创新,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保证一个国家和民族长久不衰。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必定将创新运用到淋漓尽致的群体,同时将继续肩负着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继续创新进取的使命。因此,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三,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室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也是提高高校人才质量的关键,也是开发特色教育、个性教育,形成自身教育特点的重要途径。目前,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远不能适应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待加强,教师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高等教育改革要朝着“私人订制”的方向发展,要具有超前性、创新性、高效性。

第四,是提高竞争力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岗位上的从业人员都需要具备相当的业务能力,而不再是能干不能干都一样,都能混到天黑。现在需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需要在关键时刻提出好点子,难题面前拿出好路子的能人,这就需要积累和创新。往宏观层面说,创新思维也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成果还是不足的。

二、提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技能面临的问题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虽说已到了很关键的时刻,但是无论是学生本身还是发展环境还有所欠缺。从学生本身,教师本身和高校本身都存在着需要改进和提高的方面。比如,学校应该从软硬件建设和创新平台建设方面下大力度,为老师教学和学生实践提供真切的资源。老师应该首先从自身革命,让自己首先投入到创新思维和创新应用的当中去,唯有这样才能具备让学生发挥创新意识的能力和发言权。学生本身受我国传统教育这么多年,学习模式、思考方式固化已久,不敢越雷池半步思想过于浓厚,束缚住手脚了,有碍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

挥。这些都是影响创新思维培养的现实问题。

三、提高途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技能的途径

第一,搭建创新平台。在学校内部,打造系统的创新平台是检验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证明学生创新思维时效性的必备步骤。高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为学生提供既动脑又动手的学习实践平台,让学生逐渐消除与老师的距离感。与此同时,应该讲大学生提前社会化,也就是说让其真正的让社会上的需要来检测学生的所学所想是否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用,而不再是大学毕业后从零开始。

第二,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有吸引力但是异常艰难的漫长过程,就像过去的种种重大科学发现一样,是需要经过很多磨难、很长时间、很多付出的。在高校教育中,应该时时刻刻帮助学生自己挖掘其自身的创新意识,关键要使其创新学习,创新思维做到持之以恒,而不是昙花一现、尝尝稀罕而已。对于学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要尽可能的给予满足,积极营造追求真理和崇尚真知的浓厚氛围。

第三,创新教育方式。俗话说,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老的传统的教育方式虽说不能扔,但是要想在当今特别是未来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首先要从高校教育本身下手,也就是说要首先创新教育方式。比如课堂的设臵,课程的安排,实践的形式等等。如果能够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有一种“怎么不像上学”呢这种感觉就算是极大的成功。通俗讲,就是尽可能的消除多年来中国传统教育对学生造成的思维定势。比如,从过去的老师从一个事物 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一股脑的告诉学生,学生只需要做的就是生搬硬套,而现在只需要告诉学生是什么和为什么,至于怎么做,应该说学生发挥创新思维想出来的怎么做都行。

总之,青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特别是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直接关系着国家民族的未来发展。因此高校的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已经迫在眉睫,广大高校和教师理应担起这历史赋予的重任,大力推行创造性教育,深入探索能够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新方法、新途径,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的欲望,真正实现高等教育模式的不断推成出新。

2.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提高 篇二

一、加强多向思维训练

学生写不出好文章有许多因素, 诸如缺少观察、缺少积累、缺少必要的表达手段等, 但都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因为有些在这方面并不错的学生同样写不出好文章, 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觉得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就是不会进行多向思维。多向思维要求从尽可能多的方面来考虑同一问题, 即发挥思维的活力, 使思维不要局限于一种模式, 一个方面进行多向思维训练, 就是要引导学生抛弃习惯思维的惰性, 遇事能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思考。最大限度地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 拓展思维, 从而在作文中写出新意。为此, 首先, 以课文为例向学生讲清如何变换角度观察事物, 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观山如此, 作文亦如此。观察角度一变, 事物往往会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茅盾先生写的《白杨礼赞》和袁鹰写的《白杨》题材相同, 但由于角度不同而各有新意。茅盾在《白杨礼赞》中, 把白杨象征中华民族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伟大精神, 歌颂了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袁鹰的《白杨》中, 把白杨象征中国人民的不畏艰苦的创业精神。赞扬了支边青年扎根边疆的精神。其次, 向学生说明怎样从他人习以为常的材料中多角度挖掘或发现新意。“滥竿充数”是大家熟悉的成语故事, 一般的只是批评南郭先生的“不学无术”, “不懂装懂”, 而用多向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对材料进行开拓和挖掘, 新意就会不断涌出。比如, 写《我的老师》这样的老题目, 多数学生写来写去, 不外乎写深夜备课, 雨夜家访, 落于俗套。要使学生将这样的老题写出新意, 就要对学生进行思维广度和思维深度方面的发散性训练。比如, 从促膝谈心方面写行不行? 从师生打成一片方面写行不行? 用象征手法写行不行? 可不可以写我心目中的老师……经过这样的训练, 学生笔下的老师鲜活起来, 有的写出了《棒棒老师》和《老师的眼神》这样角度全新的好文章。这种多向思维训练要强调一个“新”字。如果能正确运用这种思维, 就能展开感觉之网, 捕捉到生活海洋中粒粒闪光的珍珠, 写出材料新颖, 思路开阔, 富有新意的好文章。

二、加强逆向思维训练

逆向思维就是反向思维, 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也是创新作文一条有效途径。因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均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思维触角的反向开拓, 就是遵循这条客观规律从事物的正面想到它的反面, 或从事物的反面想到它的正面, 在作文教学中, 指导学生运用反向思维, 写出来的文章往往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就拿一些名言警句、成语俗语为例, 大凡名言警句、成语俗语都有一定的哲理或警策性, 旷日持久, 学生习以为常, 往往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产生一种“从来如此”的固定看法。其实, 不少名言警句所论的是事物属性的一个方面或者是就一个角度而言。完全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从反面去想一想, 比如“失败是成功之母”这由人类经验总结出来具有真理性的观点, 不容彻底否定, 但当同学们学习了《失败是个未知数》这一课后, 我提示学生能否运用逆向思维想一想呢? 他们受到启发后提出失败不一定就是成功之母的观点。失败只是个岔路口, 只有以它为契机, 认真吸收教训, 总结经验, 努力地去拼搏才会成功; 反之, 遭到失败, 一服不振, 只能是走向更大的失败。据于此, 学生中写了《失败未必是成功之母》这样很有新意的文章。又如, 对俗语“这山望着那山高”自古以来一直被人们当作贬义词, 用来讽刺那些干一行, 怨一行, 见异思迁的人。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联系, 当今社会实际, 觉得“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想法, 不仅要提倡, 而且还值得大家学习, 它正反映了某种人在事业上勇于进取的精神, 也正是我们许多同学缺乏的精神。同样, 对于自己熟知、司空见惯的事物也可以用逆向思维来写作。学生逐步学会较全面地思考问题, 不仅能想到事物的正面, 也能从它的反面去思考, 去剖析, 去归纳。

三、加强想象, 联系训练

爱因斯坦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看来, 想象、联想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想象是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以后。得到的一种崭新的形象思维。那么, 怎样进行训练呢?

( 一) 将“虚的”写实。所谓“虚的”是指一些抽象的道理或哲理, 将虚写实即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 把浓缩的成语、诗句扩展成生动的画面。

( 二) 将“死的”写活。对那些没有生命的东西。比如, 一颗小石子、一片树叶、一个玩具, 通过想象、联想, 让它们“活”起来, 让它们变得有思想, 有感情, 有语言, 有行动。

( 三) 将“假的”写真。“假”就是一种假设, 但这种假设可能会在生活中出现, 通过合理的想象、联想把它写“真”来。从课内到课外不失时机地进行想象, 联想训练。课内可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某些篇目, 进行想象训练, 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我要求学生反复诵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 就诗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名句, 展开想象、联想, 写一篇300字的《离别情》, 不少学生在文中再现当年王维为挚友饯行的动人情景。又如, 秋天来了, 校园里的树叶落了。看到纷纷飘落的叶子, 学生中有人发出感叹。于是我抄出古人望落叶而悲秋的诗句: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叶落知天下秋”万山秋叶下, 独坐一灯深”“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要求他们发挥想象、联想, 写一篇《落叶的遐想》。有一位学生写道: 我在校园林荫道上漫步, 捧住一片迈着轻盈的舞步正向地面飘飞的落叶, 叶上那浓绿的色彩还没有褪尽。我仿佛看到, 那一叶稳重得近乎深沉的碧色, 正沿着那条条叶脉, 隐下去、隐下去……一看着看着落叶好像在向我微笑: 孩子, 这就是落叶归根, 大地是我的母亲, 我要将自己化作肥料, 让来年的叶, 来年的花, 来年的果, 都孕含着我的魂灵! 生命的浓郁虽然走了, 生命的祝福是不逝的。小作者一反古诗句中萧瑟、凄凉的意境, 荡涤古人悲伤的情调, 赋予落叶以新的内容, 表达了一种清新向上的乐观精神, 给人无边的遐思、无限的启迪。当然, 还可以写寓言、童话, 可以写《我当市长后的第一件事》, 《这就是未来的我》一类想象作文。

总之, 在作文教学中, 只要多方开发,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就一定能够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 拓宽他们的思路, 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摘要:作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来提高中学生的作文水平, 是现代语文中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主要途径, 也是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3.提高解题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 篇三

关键词:数学教学;解题;能力;培养;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186-01

解题能力包括对应用题、文字题、计算题等各类问题处理的能力,从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他们的思维。本文仅从发展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谈几点认识。

一 “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与创新思维之间的关系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创新。数学创新教育是学生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去进行发现和掌握相对于自身是数学新思想或数学新事物的活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与数学创新教育是密切相关的,是创新教育理论和思想在数学教育中的具体体现。这一教学过程使学生由被动适应变为主动创新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展开探索式学习,这对树立学生的创新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 应注意一例多说,引导学生养成解题的思维习惯

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反过来,良好的逻辑思维,又会引导出准确、流畅而又周密的语言。笔者认为,加强课堂教学中的“说题训练”,即采用“顺逆说”、“转换说”和“辩论说”等几种训练形式,能够使学生养成解题的思维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1.顺逆說

每解答一道应用题时,不必急于去求答案,而要让学生分别进行顺思考和逆思考,把解题思路及计划说出来。比如解答“三年级种树25棵,四年级种树是三年级的2倍,四年级比三年级多种几棵?”先让学生用综合法从条件到问题依次说出思路,再让学生用分析法从问题到条件说出思路。学生顺逆分别说清思路后,再列出算式“25×2-25”。如果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语言还不够流畅,思路还不够清晰,还要再让学生看算式“25×2-25”,再进行第二次“顺逆说”:先让学生说第一步“25×2”表示什么?再让学生说第二步“25×2-25”表示什么?最后先说第二步、再说第一步。再把说出的意义与原题对照,看看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则要重新分析,认真检查,直到说出的意义与原题一致为止。

2.转换说

对于题中某一个条件或问题,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转换的思想,说成与其内容等价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使学生加深理解,从而丰富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这样,学生解题思路就会开阔,方法就会灵活多样,从而化难为易。

3.辩论说

鼓励学生有理有据的自由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发表不同见解的思维品质,寻找到独特的解题方法。有一次,一位老师教学解答圆面积一题时,老师问学生:“计算圆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才能进行计算?”多数学生回答“必须知道半径,才能求出圆面积。”但有一个学生举手表示不同意,认为“知道周长或直径,同样可以计算圆面积”。对这个学生的回答,老师一方面作了肯定,另一方面要他和持不同意见的同学进行辩论。这样,双方经过几轮辩论后,使这位学生认识到“已知周长或直径,最终还是要先求出半径”的道理。

三 鼓励探索求异, 培养学生多向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假设,反复进行验证,在积极地思考中求得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它的重要性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勇于寻根究底,让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提出富有创见的问题,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学生系统地、主动地思考问题,有助于诱发其跳跃思维,加快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其多向思维的能力。

四 启发想象,锻炼学生创新思维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依赖于想象力的提高。小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只要教师创造条件,正确诱导,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就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启发想象,即解决了问题,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 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提高学生解题思维

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解题方法及解题思维。

4.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提高 篇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的成败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写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的进步,学生的写作视野本应更加广阔,写作的内容应更加丰富,而现实却截然相反,大多小学生的习作仍然是循规蹈矩,人云亦云,一潭死水,枯燥无味的文章比比皆是。如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放飞思维的翅膀,写出富有生命灵动和极具鲜活色彩的佳作呢?那就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在作文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作文教学最基本的问题,而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核心的问题。

一。在指导中创新

小学生作文和小孩子学走路一样,同样需要大人的帮助,如何快速的把学生送入习作创新的快车道,一方面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写作新空间,另一方面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去发现、积累,并模仿尝试把这些发现和积累运用自己的习作中,久而久之,创新的思维有了,创新的能力也随之而来了。当然,这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每次习作训练可先从一方面入手加以引导,然后逐渐的扩大,最后加以整合,一篇全新的文章诞生了。例如:从第九册语文教学中,《地平线》这篇课文我们可以学到题目的创新,从《我爱大海》中,既能学到结构的创新,又能学到立意与表达的创新……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都要有意的加以渗透,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创新作文的诞生便指日可待了。

二。在评价中创新

作为教师我们同样需要在习作评价中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要及时的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给予积极的肯定与评价,这样会唤起学生们无穷的写作热情。教学经历告诉我,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小到学生哪怕是使用了一个好的词语和一个生动的句子,大到立意、表达、结构……都能得到教师及时的发现和鼓励,那么他们的习作兴趣就会越来越浓,习作的方向感就明确,长此以往,学生自我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都得以尽情的释放,个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创造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经过长时间的坚持评价,我们不难发现在学生们的作文中留下的到处是创新的足迹。

三。在循序渐进中创新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我班的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到:“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我太高兴了!我恨不得一下飞到学校。”一个“飞”字传神的把开学时那种喜悦和兴奋的心情真实的流露出来,这就是创新。又如:我的另一个学生在描写校园的景色时写到:“校园周边是高大、浓密的柳树,远远望去,像一道道绿色的屏障时刻保卫着校园,柔软的柳枝好似少女飘逸的长发,随风摇曳。”一段真实而细腻的描写让我们一下子看到校园环境是那么清新、那么美,这也是创新……这些都需要我们去一点一滴的引导去发现,小到字、词、句,大到段、篇、章,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经过长时间耐心细致地指导和培养,写出创新文章不再是难事了。

总之,创新是一个指导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实践的过程,只要我们教师坚持不懈的去培养,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妙笔生辉。

5.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提高 篇五

论美术编辑思维方式扩展与提高创新能力

本文主要阐述美术编辑要扩展自己的思维方式与提高创新能力,必须合理定位自身明确应有能力;时刻贴近生活,吸取艺术营养;保持健康心态;合理听取意见和提高艺术修养,加强创新能力.

作 者:李钢  作者单位:党建文汇杂志社,辽宁,沈阳,110006 刊 名:理论界 英文刊名:THEORY CIRCLE 年,卷(期):2006 “”(7) 分类号:G0 关键词:美术编辑   扩展思维方式   提高创新能力  

6.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提高 篇六

谭正开

语文作为言语文字思维的工具,要为其它学科提供智力资源和思辨能力,作文教学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教学论文)。本文正是从此目的出发,深刻挖掘语文教学尤其作文教学与创新思维培养之间的联系,并分别以具体分类及事实说明作文教学对创新思维培养的途径、意义。

求同教育理念创新思维能力常式思维能力思维主体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求异思维

中学语文新课标对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明确规定:“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就是在阅读、观察事物和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理解、推断、想象、综合、归纳等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就是要开启学生思维,为学习其它学科提供智力资源。恩格斯说: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便是人的思维。人没有思维,就成了行尸走肉;语文教学没有思维能力培养,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可能。

多年来,语文教学很重视这一点。但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求同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的思维并非活跃起来,而往往形成一些定势。这当然是我们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向、方法欠佳。江泽民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在解决问题时不受常规、经验的束缚和影响而独辟蹊径的思维方式,其主要特点是求异性、变通性和灵活性。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一般思维能力(常式思维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为作文过程就是一种思维活动过程,是个体针对具体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它主张个性化、求异性。所以,作文教学更应弘扬求异教育理念(创新思维能力),多角度发掘问题。苏轼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说的就是这个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往往注重挖掘学生的“思想”潜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因而,我常常要求学生“思”得多,“写”得少,常常是给材料让学生编写提纲,分别训练其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想象思维能力、求异思维能力、求同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收敛(集焦)思维能力、纵向思维能力、横向思维能力、后馈思维能力、超前思维能力、静态思维能力、动态思维能力。下面略举例说明。

形象思维能力创新。形象思维能力就是把一件抽象的事物或不起眼的东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把理性的思考解读成感性的认识。在作文教学中,文学作品和记叙文的写作需要培养形象思维能力。针对这些文体,我经常出一些反常的场面描写、景物描绘、人物刻画等方面的片断作文训练学生,如《春天里的冬天》、《笑出来的眼泪》、《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春天的落叶》、《街头一瞥》、《生活如水》、《友谊如茶》、《运动会上的一幕》、《她笑得很灿烂》……。这样,学生可以再现往日情景、观察身边事物,描绘出生活的点点滴滴、社会的方方面面。把形象思维能力培养落实在平凡而反常的事物中。

逻辑思维能力创新。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对问题进行判断、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推理、概括等能力。作文教学中,议论文、说明文的写作常离不开这些。我在培养巩固学生语言逻辑思维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反逻辑思维。例如:我用下面这两则材料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

(1)国外有一家烟草公司,试制了一种新型号卷烟,命名为“环球牌”,正准备大张旗鼓推出的时候,却逢全国性的反对吸烟运动。“宣传香烟”与“禁烟运动”是截然相反的两回事。为了打响自己的香烟品牌,而又不与当前的戒烟浪潮相冲突,就必须把矛盾的两件事沟通起来,找出其共同点。请你运用反逻辑思维,拟一条广告,不超过20字。

(2)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高原地区,有一位经营苹果园的杨格先生,他种植的“高原苹果”味道好,无污染,在国内市场上很畅销。可是有一年,在苹果成熟的季节,一场冰雹袭来,把满树苹果打得遍体鳞伤;而杨格已经预订出了9000吨“质量上等”的苹果,而对这突如其来的天灾,看来只有降价处理,自己承受其中的经济损失了。

但是杨格具有出色的应急智能,善于把“不利”因素变为“有利”因素。他仔细察看了受伤的苹果,运用反逻辑思维,在伤疤上作文章,想出了对策,他拟定了一段广告词,结果使这批受伤的苹果极为畅销,以至后来经销商专门请他提供带疤痕的苹果。请你想想杨格怎么拟广告词,你试着拟一段广告词,百字以内。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从中学时期就训练一副逻辑头脑,以后无论写什么、作什么,都将受益无穷。”因此,努力培养、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反逻辑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它可以增强学生的思辨、推断、分析、综合能力。

联想、想象思维能力创新。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功能。联想与想象是两个具体必然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概念。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认识过程,可分为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反联想等。如由墨板上的一个圆想到太阳、月亮、车轮等;瓦特正是由沸腾的壶水蒸汽冲开壶盖联想而发明蒸气机;牛顿由苹果落地联想到万有引力。想象是由事物部分想到事物整体或由事物的因想到果、由事物的果想到因的心理认识行为,如一叶知秋,滴水知寒等。黑格尔说过:“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本领就是想象。”实际应用中,联想与想象往往是同时出现的,如上海萌芽杂志社主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就是联想想象思维能力创新的展现。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创新能力,如由新概念作文大赛题目《一是被咬了一口的苹果》想到残缺美、想到人生就是一只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由题目《一团沉入杯中的纸》想到人消融于社会等。

求同思维能力创新。求同思维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命题中所提供的作文材料、各种信息集中起来,朝着同一方向进行思索分析,得出一个最佳答案或结论,从而进行立意的思维过程。历年高考给材料提炼观点作文,尤其是多则材料提炼同一观点的作文就要求我们进行求同思维立意。还有,1999——2002年的高考话题作文也是一种求同思维能力创新的要求,无论你如何立意、选材、组材、构思、选择文体,最终都要分别回到“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个前提、“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结论、“诚信”这个范畴、“心灵的选择”这个选择上来。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求同思维,还要在求同思维上创新,如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就给人耳目一新:动物尚且讲诚信,况人乎。这就是在求同的前提下求新。

求异思维能力创新。求异思维就是根据掌握的知识、信息或事实,去求得某一问题的各种可能答案或结论的思维。求异思维反对人云亦云的“一家之言”。主张“标新立异”,打破传统意识下的定势思维,使思维模式独树一帜、别开生面,不仅让老树放新花,让新树也要放新花。如对下面这则材料: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先生请为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泯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按照定势思维,学生应该批判南郭先生不学无术,弄虚作假,冒充内行。我引导学生求异思考,可得出如下结论:

a.齐宣王讲排场,是形式主义、官僚作风的源头。

b.古人云君明臣贤。齐宣王不能发现南郭先生。这是昏君在位、奸臣当道、小人得势的表现。

c.南郭先生欺上瞒下,不务正业,说明“上梁不正梁歪”、“上行下效”的社会风气。

d.南郭先生之所以可以混饭吃,是“大锅饭”使然,国企改革势在必行。

e.南郭先生久未被揭发,乐队队长监督失职或捂着盖着,封锁消息,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f.南郭先生逃走,说明有自知之明,有官本位思想者“守住毛坑不拉屎”,提倡主动让贤“退居二线”。

逆向思维能力创新。逆向思维是求异思维之一种,其方法主要是朝着定势思维的反面思考,把问题“倒过来”想,使结果走向定势思维的对立面。训练这种思维,我常让学生对一些成语、结论进行新解,如:

异想天开——没有异想,哪来天开。(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班门弄斧——弄斧到班门。(名师出高徒)

开卷有卷——开卷未必有益。(从其善者而读之)

人言可畏——人言不可畏。(身正不怕影歪)

知足常乐——知足不常乐。(人生是一个追求过程)

痴不妄想——痴心不妄想。(做事贵在持之以恒)

艺高人胆大——河里淹死的多里会水的人。(大意就要失荆州)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久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久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警匪不能是一家)

见义勇为——见义智为(不白白送死)

发散思维能力创新。发散思维也是求异思维之一种。伽俐略有这样一句话:“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思维是科学的品质和基础,发散思维就是要求从同一材料或问题出发,全方位、多层次、多方向思维,得出五花八门的结论的思维方式,它像太阳一样从不同角度放射金光万道。例如:

(1)有一天吃晚饭的时候,正在上小学的弟弟给全家人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要是全世界的电话线路都断掉了,会产生什么结果?”

请分别写出当医生的爸爸、当消防员的哥哥、热恋中的姐姐、善于持家的妈妈的回答,教学反思《作文教学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教学论文)》。

(2)以牛为对象,类比现实生活,用发散思维写出3—6篇不同立意的文章提要。

参考答案或提示

(1)这道题应该注意各自角色的特征,回到角色的原点来考虑。当医生的爸爸答说:“病危的人就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使死亡率上升。”当消防队员的哥回答说:“报警速度将会降低,使火灾和损失大大增加。”热恋中的姐姐回答说:“两人约会的次数一定会大大减少。”善于持家的妈妈回答说:“那太好了,我们就不用交电话费了!”

(2)第一篇:从牛的雄壮形象落笔,写出时代特征。人们生活在今天的社会,应该像牛一样充满活力,体现出时代精神。

第二篇:从鲁迅先生自比作一头牛,郭沫若自比牛的尾巴,茅盾先生自比为牛尾巴上的一根落毛,写到伟人的谦虚。

第三篇:从牛的性格写起,平时温和,有时也会有一股“犟”劲,指出人们在学习中也应有这股牛劲。

第四篇:写牛不仅有耕田的牛,还有供运输之用的牦牛,提供牛肉的肉食牛,提供牛奶的荷兰牛,还有用来角斗的西班牙斗牛,从中生发随想。

第五篇:写牛有一个生理特点——反刍,由此引申到学习也应用此法——温故而知新。

第六篇:从“鼠去牛来闻虎啸”说到中华民族闭关自守的历史已经过去,而今已如充满活力的初生牛犊,将来必定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

纵向思维能力创新。纵向思维是求同思维方式之一,它是在对所供材料进行分析过程中,思维沿着求同方向朝着更高层次推进,向更深的角度开掘,从而进行纵向引申立意的方法。这种发展方向是由前及后、由上及下、由表及里、由远及近、由浅及深的思维过程。如:

(1)阅读下面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一词,简要分析它的思维方式。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2)19世纪俄国有一位诗人,看到钟表店“修理钟表”的招牌,引发了诗人的创造性思维,他写道:“修理钟表,修理分秒,修理一周、一月”按照这种纵向思维的轨迹,诗人接下来写了一句非常精彩且很有思想的语句,请你也按这种思维方式,想一想诗人会写出怎样的语句。

参考答案或提示

(1)本词采用纵向思维,少年听雨声,壮年听雨声。壮年听雨声,而今听雨声。几十年的风雨声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我们自己;我们的境遇改变了,感情随之变了,看待风雨的眼光也就改变了;结果,在我们看来,好像外界的风雨也在改变。

(2)诗人进一步写道:“请替我修理一下年代吧!它已不能按时度过。”

横向思维能力创新。横向思维是求同思维的另一种形式。它是把所提供的材料,信息放在同一层面思考,横向延伸的思维方式。例如:

(1)在一次选“香港小姐”的决赛中,为了测试参赛小组的思维速度和应对技巧,主持人提出了这样一道难题:

“假如你必须在肖邦和希特勒两个人中间选择一个作为终身伴侣的话。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这个问题难度较大:如果回答“选择肖邦”,则答案流于一般,没有特色;如果回答“选择希特勒”则很难给予合理的解释。请你为参赛小组设计一个答案,并予以合理的解释。(2)苏联著名儿童文学家盖达尔外出旅行时,一位小学生认出了他,便抢着替他提行李。箱子太破旧了。小学生问:“您是大名鼎鼎的作家。为什么箱子却是这样随随便便的?”盖达尔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运用横向思维的方式,借用孩子的词语,说了句言简意深的话语。请想想看,要是你,你会怎样说。

(3)作家冯骥才到英国访问,有一记者向他发问:你们国家向我国学习了许多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不怕变成资本主义国家吗?请你用横向思维方式设计一句话来反驳记者。

参考答案或提示

(1)实际参赛中有一位小组这样回答:“我会选择希特勒。如果嫁给希特勒的话,我相信我能够感化他,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不会发生了,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家破人亡。”这位小姐的巧妙回答赢得了人们的掌声,她横向选择了出人意料的答案,并作出合理的而又充满正义的回答。

(2)盖达尔笑着回答:“如果箱子是大名鼎鼎的,而主人却是随随便便的,不是糟透了吗?”

(3)冯骥才笑着说:“你们英国人每天都喝牛奶,也不见谁变成牛”。

超前思维能力创新。超前思维是纵向思维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在现实或历史前提下通过想象,完成对未来指向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一种“时间顺流而下”的状态。例:

(1)想想下列事物在未来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A.一根纯金项链B.达·芬奇画的“蒙娜丽莎”

(2)以“2000年回母校”为题写一篇文章(1986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或提示

a.一根纯金项链可能在色泽、重量等方面发生变化。

b.达·芬奇画的“蒙娜丽莎”,可能会发生质的变化,诸如颜色的暗淡、油彩的剥落等等。

后馈思维能力创新。后馈思维是纵横思维的另一种方式,它要求思维者以现实或历史为起点,采取“时光倒流法”对过去进行想象反省的思维过程。如:

(1)请设想一下“生命倒流”:个人不是从婴儿长到老年,而是颠倒过来,从老年长到幼年,情况会怎样?

(2)以“在童年的草坪上”为题,写一篇散文。

(3)当你看着父亲、母亲的像片时,你的心里定会涌起丰富的感情,请你以此为内容,运用后馈思维,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4)站在世纪的边缘,回首过去有许多东西值得总结,值得反思,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5)以“中学生活的回顾与思考”为题写一篇大作文(198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

(6)以“有感于五十年前的今天”为题写一篇文章(1987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或提示

(1)首先,一个人从死亡中复生,白发苍苍的,靠养老金生活。若干年之后,他成长为中年人,谋得了一个职业,并以此养家糊口;又过了几十年,他成了年轻人,跨进大学校门过着自由而潇洒的生活;大学毕业后,他进了中学,中学毕业后进入小学,小学毕业后来到幼儿园;最后,他成长为天真无知的婴儿,直到最终进入母亲的体内而变成胚胎。

(2)显然这篇文章应该采用后馈思维。每个人都有童年,幼时一些现在想起来也许很可笑的趣事,会引起我们美好的回忆。应选取记忆仓库中童年的几件有意思的小事,把它写出来,力求写出儿童天真活泼的情趣。

静态思维能力创新。静态思维是一种就事论事的思维方式,它要求对所给的材料、信息、停止在原来的时空上“冷眼旁观”,就某事件某问题或与历史对话或与现实对视,以不变应万变。如:

1942年5月,太平洋战争正酣。美国海军从截获的日军密码电报中发现有“AF”两个字母,很明显,“AF”就是日军的进攻目标。但是“AF”究竟指的是哪里,美国太平洋舰队情报处却与华盛顿海军情报部有着不同的认识:前者认为是中途岛,后者认为是夏威夷或美国西海岸。忽然,美军太平洋舰队情报处长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最后证实了“AF”就是中途岛。

请你想想看,用什么办法来证实?

参考答案或提示

故意用明码发出电文称中途岛的水塔坏了。此计马上生效,不出24小时,美军即截获一份日军密电:“AF”缺乏淡水。

动态思维能力创新。动态思维是一种时空交叉立体式推进的思维方式,它要求思维主体就历史永恒主题问题或现实热点问题展示一个发展变化的思维过程。如:

请用动态思维方式赏析《乡愁》这首诗。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参考答案或提示:

岁月在流逝,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乡愁的对象、内容在变,世事沧桑,对乡愁的认识是发展变化的。

类比思维能力培养。类比思维是联想思维方式之一,它要求思维主体超过具体或抽象的材料信息,推出相类似、相接近的另一种事物。训练学生类比思维,我常出一字标题作文如《路》、《桥》、《网》、《窗》、《等》……。这样,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腐巧为新鲜、化呆板为生动、化乏味为有趣。最终,使我们对事物理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对比思维能力创新。老子曰: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祸之所伏。从辩证法角度看,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对比思维正是从这一点出发的综合性思维模式,它可把联想与想象思维、形象与逻辑思维、求同与求异思维、发散与集焦(收敛)思维、纵向与横向思维、静态与动态思维、超前与后馈思维放到一起,通过对比分析或求同存异,或求异存同。

总之,由于思维方式划分标准不同,其结果也不尽相同,实际操作中,许多方法本身是交叉融合的,我们没有必要在分类上下功夫,做到“鱼是鱼,水是水”,以上是为了能够说明分类要紧抓“创新”这个核心。创新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思维训练是作文的灵魂和生命。陆游说:文章最忌百家衣。思维创新包括思维主体创新和思维客体创新两个方面,这里,我们强调思维主体创新;因为主体创新是本质的“新”,客体新是“材料的新”、“表象的新”,富兰克林说过:一个人停止了创新的思想,便是停止了生命。因此,作文教学的思维创新,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萌芽杂志社新概念作文赛,就是要让学生从新概念出发,请“生”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但是,创新也是有条件的。不能因为创新而使问题复杂化或改变原意,异化成另一个新问题。这样,创新就改变了初衷。

参考书目:

马玉志(主编)《语文创新教学中学卷》延边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在学杂志社)(2001—6期)

《第三届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作家出版社)(2001年8月)

7.创新作文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七

一、反弹琵琶, 引发逆向思维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 为一李姓男寿星写贺诗, 适逢滂沱大雨, 寿典难以为继, 众人皆叹奈何, 板桥提笔便写:“奈何奈何何奈何, 奈何今日雨滂沱”。此时, 旁观者嘘声四起, 板桥不以为意, 接着写道:“滂沱雨为李公寿, 李公寿比雨更多。”当郑公停笔, 掌声四起。郑公能赢得一片掌声, 是因为他能出其不意, 出奇制胜, 做出了令人羡慕不已的突破性创造, 这是板桥的逆向思维助他赢得掌声。

逆向思维, 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 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 看似荒唐, 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 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 如果, 我们创新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 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 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

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 作文常依赖《作文宝典》等拐杖, 根据范文割割补补, 拾人牙慧, 毫无新意。因此,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的束缚, 大胆地反弹琵琶, 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 写出人人心中皆有, 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

其实, 这种逆向思维, 反弹琵琶的手法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以意料之外的惊人手法, 达到深刻表现的目的。当然教师在启发学生时, 应加以强调, 不能随心所欲, 随意逆向, 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 否定一切;在立意求新时不脱离实际。

二、旁敲侧击, 引发侧向思维

宋徽宗时的一次科举考试, 主考官出了一个画题《深山藏古寺》, 画师们经过构思, 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寺, 有的把古寺画在丛林深处。寺呢?有的画得完整, 有的画出寺的一角或寺的一段残墙断壁……主考官连看几幅均不满意, 原因是这些画均体现了半藏而不是全藏, 与画题无法吻合, 正当主考官失望之余, 却有一幅画深深吸引了他;在崇山之中, 一股清泉飞流直下, 跳珠溅玉, 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 正一瓢一瓢地舀着水倒进桶里。仅这么一个挑水的老和尚, 就把“深山藏古寺”表现得含蓄深邃淋漓尽致:和尚挑水, 不是浇菜煮饭, 就是洗衣浆衫, 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寺;和尚年纪老迈, 还得自己挑水, 可见寺之破败, 可见寺一定藏在深山之中, 画面尽管看不到寺, 观者却深知寺是全藏在深山之中。主考官连连点头, 称:“好, 这才是‘魁选’之作呀!”这位画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运用了旁敲侧击, 曲径通幽的侧向思维, 选择了和尚挑水的新颖角度来表现主题。

侧向思维, 是指在特定条件下, 通过旁敲侧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 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 从侧面扩展, 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与逆向思维的区别在于, 侧向思维是平行同向的, 而逆向思维是逆向的。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 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换角度思考, 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 比较隐蔽的方向去, 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 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 获得新的结果, 产生新的创造。

美国著名科学家, 电话的发明人贝尔说过:“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 潜入森林, 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作文中运用侧向思维, 可以使学生“离开常走的大道, 潜入森林”, 见人所未见, 发人所未发, 收到独辟蹊径的效果, 达到文章出新意的目的。

有次学生作文, 是学生司空见惯的文题《可爱的家乡》, 很多学生思维呆板僵化, 产生“套板反应”, 都写家乡的山美、水美、人美, 写家乡的土特产, 写家乡的……当然写这些东西未尝不可, 但写多了, 会觉得腻味, 毫无新颖感。惟有一位学生妙用侧向思维, 摒弃从众心理, 避开大道走小径, 写家乡人民毁掉神庙建文化楼, 反映家乡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变化, 体现了时代风貌, 创意新奇, 别开生面。

引导学生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学生运用侧向思维。

三、纵横驰骋, 引发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形式和其他发散形式的综合, 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 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 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 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

8.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提高 篇八

一、联系生活,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特性。因为小学生年纪小,正处于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发展不够完善和数学能力提高的起步阶段,所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较弱,但是小学生又表现出好奇心强、喜欢求知、渴望得到关注和认可等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可以促使其产生探究心理,这又构成了主动求知的诱因,对于学生知识架构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让学生学会创造,提高对数学的领悟能力

学生数学成绩的高低,首先决定于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能力,因此学习数学正确的方法就是实现“理解并再创造”,也就是学生要能发现需要学习的东西并能够举一反三。而教师的任务则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口算训练思维敏捷性

口算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快速提高的有效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口算基本训练,既能强化数学知识的记忆,又能提高学生准确而迅速的解题能力。在进行训练时要注意两点,其一,不动笔,动笔计算不利于提高口算能力,亦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其二,计算时要有速度的要求,使学生有一种紧迫感,它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培养学生意志品质,锻炼健康的心理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品质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其培养探究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使其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实践结合反思,促进教学完善

进行必要的反思能够帮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总结优点,发现失误。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总结规律,发现问题,在不断反思中实现学习效果的优化。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充满生机和活力,体验成功的快感,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实现课堂的高效性。

9.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提高 篇九

从耗散结构理论看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高教改革--兼论创造性思维的耗散结构模型

耗散结构理论作为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具有普通的.方法论意义.本文以耗散结构理论的启发为依据,揭示了创造性活动的发生机制,建立了创造性思维的耗散结构模型,探讨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及高等教育改革应该努力的方向.

作 者:陈士俊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天津,300072刊 名:自然辩证法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年,卷(期):200319(5)分类号:N941.91 G649.21关键词:耗散结构理论 创新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改革

10.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篇十

培养跨世纪的创造型的人才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的紧迫任务,为创造而教已成为每位教师为之奋斗的目标。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思维又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没有创造性的思维就不会有创造性的行动。因此,如何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是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培养幼儿对科学教育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

兴趣是幼儿认识世界的动力。幼儿天生好奇好动,特别喜欢注意新奇事物,对不感兴趣的事物就丢在一边,不再去想;对感兴趣的事物就会看个不停,仔细的观察,问有关的问题,直到自己认为懂了才肯罢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因此,在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如变个小魔术、做个小实验、猜迷语等,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萌发主动探索、创新的愿望。

如在认识磁铁的活动中,先做一个“直立的针”的小魔术,引起幼儿的好奇心,让他们带着好奇和求知的欲望来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幼儿了解了磁铁吸铁的特性,并能根据获取的经验进行迁移、创新,如用磁铁分离铁制品与非铁制品,用磁铁让铁质的“小鸟”在“天空”中飞,让“青蛙”在“池塘”中游等,使幼儿体验到创新的快乐。这样既让幼儿对游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的思考,展开丰富的联想,又满足了他们创造的愿望,使游戏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幼儿提问表明他在对事物进探索、思考在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正

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也是幼儿创新思维的开端。

质疑问题难本身就蕴含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疑才能提高,有疑才能思考,有疑才能进步。因此,教师在教学

中要经常鼓励幼儿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大胆提出问题。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可以让幼儿在一开始就提出问题。如进行“食物旅行”活动时,在一开始就让幼儿质疑,他们会提出:食物怎么会旅行,食物在旅行过程中会经过哪些地方,为什么食物从口中吃下去后会变成大便由肛门排出等一系列问题。也可以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幼儿质疑,如“观察大树”活动中,学生会问为什么树皮会裂开来,树是白色有是什么东西等许多问题。也可以让幼儿在活动后质疑,如在完成“我的身

体”活动后,有幼儿会问我的骨头是怎样生长的,心脏为什么会跳动等等。

三、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通过语言可以促进思维发展。

1、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联想能力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可以从观察物品的形状、颜色、大小,联想物品的用途;可以从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联想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从观察小动物的外形,联想小动物的运动方式。

2、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培养幼儿“听”、“说”能力幼儿进行观察之后,一般都要进行描述,在描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幼儿在对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时重点训练他们说的能力,在一个幼儿进行语言描述时,让其他幼儿仔细地听,听一听他的描述与自己的观察是否一样,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或你有什么

不同的描述方法,你想进行哪方面的补充。这样可以训练他们听的能力。

3、在语言描述训练中丰富幼儿想象力。儿童时期是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的。所以,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充分发

挥幼儿的想象能力。

4、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培养幼儿的求异思维。在口语描述训练中,教师要求幼儿不模仿,不重复别人的句子。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幼儿对同一问题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要求他们在对事物特征或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时,尽量不重复别人的语言,从不同的观察点来进行描述,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如对我的大树的观察时,大部分幼儿都是围绕树的特征和树上有什么来进行观察,也有个别幼儿却从树在校园中

有什么作用来进行观察分析。

四、在动手操作中强化幼儿的创新思维

儿童的思维源于儿童的动作。正像人们常说:“心灵手巧”,其实手巧也会使心更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儿童的智慧在儿童的手指尖上,手是儿童思维的镜子。因为手的动作是和思维活动直接联系的,信息从手传导到大脑,又由大脑反馈到手,二者之间是双向联系,这种联系越多越能促进两方面发

展。因此,积极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对于思维发展是极为有力的。

如在进行“量量大树有多粗”的活动时,有的幼儿直接用软尺测量出来,但有的幼儿没有软尺,用直尺却不容易测量,经过动手操作,他们发现用绳子或长纸条可以进行测量,再用直尺量一下绳子或长纸条的长度就能知道大树有多粗了。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我们还应该注意要用积极、肯定的态度来评价幼儿的活动,鼓励他们动手操作,大胆创新,不断在活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幼儿的创新思维,努力使他们成长为创新型

11.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十一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呢?我浅谈几点体会:

一、在创设情境中融入

良好的学习环境犹如一块磁石,能深深地吸引学生注意,使其自觉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来,沉浸其中。苏霍姆林斯基说:“只要抓住了学生的心,他们就会越加迫切地想要知道、思考和理解。”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就必须精心创设适合于学生创新思维的环境与氛围,激发学生思维的情趣与欲望,拓展学生思维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1、营造民主、和谐、开放的氛围。在数学教学中,营造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要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投入,提倡具有愉快感、充实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断给学生以“有趣”和“成功”的体验。只有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会解放思想,思维活跃,从而敢想、敢问、敢说、敢议、才能闪现出他们智慧的火花。

2、打破平衡,把学生带入愤悱的境地

充分利用教材内在的矛盾因素和学生认知的特点,创设启发性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把数学知识的学习巧妙地组织在不断“揭示矛盾(引起冲突)——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实现平衡)”的矛盾运动中,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进入认知的发生、形成、与发展过程,促使自己的观念、认知达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上的平衡,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如:学习《角的度量》时,设计三种不同角度的滑梯(角度从小到大),让学生在玩中学,使学生感受到“角的大小”与下滑速度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3、循序渐进,乐于质疑解难。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建立“问题银行”、“我有问题问大家”记录本,将课堂与生活中遇到的“不惑”积累起来,并加以解决。这就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它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性,因此,可引导让学生在自读教材中发现问题,将问题画上记号或写下来便于提出。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如在知识的“生长点”上发现问题,就是要在实现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可在知识的“结合点”上找问题,也就是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楚的地方找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就能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不会到会、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刚开始可能是不分巨细地都有疑必问,但应给予充分肯定,并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抓住重要的本质的问题。使学生由不问、羞于问发展到乐于问、敢于问,并最终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

通过一学年的实践与探索,每个同学都有提出简单的问题的倾向,60%的学生能提出贴切的数学生活问题,20%的学生能提出有独创性的问题,并能在课堂上积极发问。

二、在经历实践中生成

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改的重点之一。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而且应该尽量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与用途。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帮助理解和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不仅可以暴露他们在学习中所产生的各种疑问、困难和矛盾,更有利于养成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还可以获得了发现的机会、实践的条件和思辨的氛围,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特的思维个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可以给学生带来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

1、不断尝试,经历学习的过程

俗话说得好:眼过千遍,不如手做一遍。面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动手操作,大胆去猜测、试算、摆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栽蒜苗》一课,如果直接输给学生数据,表面看起来时间短,操作简单,效率高,但印象不深。而事先让学生去播种蒜苗,记录每天发生的变化,这样,虽然时间长达半个月,操作复杂,但是学生亲身实践,自己获取了数据,留下了蒜苗长的越来越高的经验,感受了栽种、测量、记录的全过程,掌握了研究方法, (下转第33页)(上接第31页)懂得了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获得了情感体验。从中感受了“长短不一”的过程,也就是对‘条形统计图特点的理解,达到了“知其言,更知其所言”的良好效果。

2、主动建模,促进实践能力的形成

面对有待进一步抽象、概括或建立联系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出击,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结论或数学结构。如:学习面积单位时,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探索时间和空间,通过“猜一猜”、“说一说”、“做一做“、“找一找”等活动,小组合作画出并剪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面积单位,并说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大小是1平方厘米。然后提供给每个小组一把米尺:怎样表示出1平方米的大小呢?这时让学生自由地下座位,在窗户、窗帘、地面、黑板上量出、比划出1平方米的大小,或同学间合作,牵手围成一个大约1平方米的大小,或利用墙的一条边,在地面上画出了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站进正方形内,让学生合作,数一数1平方米的土地上能站几个人,极大地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进行互帮互助、互教的学习。这样,把学生摆在数学家的位置,问题让他们自己发现,结论让他们自己得出,让学生自主地说、充分地说,先是用眼判断,再动手操作验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主动动手、动脑、动口,并从中感知材料,获取表象支持,巩固了知识,培养了实践能力。

学生们在这有层次的、开放的、有趣的多种数学活动中经历了“发现一个规律——多角度发现规律——设计并表现出多种规律”这样逐步深化来探索规律的过程,从中获得了探索规律的方法,培养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条理化和有序化,初步形成数学能力。

三、在质疑解难中创新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孩子都有获得成功的期望,有证实自己智慧力量的期望,同时还希望体会到创造的快乐。

1、重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训练

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如:A箱15千克苹果售价60元,B箱25千克苹果售价75元,哪箱苹果价格便宜些?

学生习惯性思路是:60÷15=4元 75÷25=3 元 B箱价格便宜。而有些学生却这样解答:60÷15=4元 25 Χ 4=100元 100元>75元 B箱价格便宜……这样,学生从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得出一题多解。所以我们应尽量地独立学生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可能得出新颖的结论。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

2、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质疑问难的学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平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出问题。不设置框框,无拘无束,老师对学生的看法延迟判断,多留给学生一点时空,一道学生说出‘更有说服力“的理由或“更清楚”的表达或“更好理解”的例子。如学习立体图形时,学生发现长方体、正方体很难滚动,而圆柱体、球则不同,可能会产生奇思异想:城堡、五角大楼、航空母舰……教师则相机诱导,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做到了“好风凭借力,送生上青云”的效果。并引导学生将平时的奇思妙想存入“创新问答本”,举一反三,让他们在质疑中闪现出创新的火花。

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产生学习数学、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通过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动态生成过程,发展个性,就能使学生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求创新。

12.素描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十二

1. 形象的陌生化处理

几千年来, 人类积累的艺术财富与视觉经验, 使我们对自然世界和自身形象早已熟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大量现代摄影摄像器材的运用, 世界在我们眼中, 无论是微观世界还是宏观世界, 都积累了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要丰富的视觉图象。而人类天性求新、求异、求变的心理, 要求艺术家们必须创造出比自然界更为新颖、更为刺激、更为丰富的艺术形象, 以此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形象的陌生化处理, 这是现代艺术在视觉经验中最大的贡献, 它突破了传统艺术固有表现模式, 给艺术带来了崭新的形象和无穷的想象力, 逐渐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艺术经验, 它所具有的非真实性、非理性和另类艺术特点受到当代人们的喜爱。正如西方现代派画家保罗·克利所言:“艺术不重视那可见的, 而是创造可见的。”

形象的陌生化处理, 即对各种客观真实物象, 采用艺术的方法对其进行变异, 使其画面形象与客观物象拉开距离, 它既有真实的视觉感知, 又有艺术创造的欣赏趣味, 给大众带来新的审美享受。它包括传统艺术的夸张变形, 也包括现代艺术采用的解构与重组和其他艺术手法。夸张变形是中国传统艺术中常见的表现方式, 它不受客观真实物象的限制, 以表情达意为目的, 夸大和强调物象的某些特征和特点, 改变其原有的比例, 在画面上创造一种滑稽、稚拙的艺术形象, “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大量实践证明, 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实为一种培养画者艺术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解构与重组是现代艺术家所创造的另外一种艺术方法, 它的核心是把自然界中的相关元素经过提炼打散, 然后再按照一定的形式美法则, 把它们重新组合在一起而成为新的艺术形象。这种源自西方现代立体派的造型方法, 现已广泛地被艺术家们所运用, 成为另外一种引发联想和创新思维的独特方法。它的特点是物象之间张冠李戴, 破坏原有的逻辑组合关系, 创造出与客观真实物象完全相反的另类形象。其代表作可以追溯到立体派大师毕加索的《三个演奏的音乐家》这幅作品上, 此幅画面人物完全用立体方块组合, 五官似有似无, 手脚不分, 导致对真实物象的严重偏离。如画家胡博所注解的那样:“当素描不再以精确再现为目标时, 它会很自然地转向内心的视觉表达, 这时作者便获得大得多的自由度。”变异是指画家根据自己的想象力, 在画面上为取得新颖怪异的艺术效果, 常常采用错位、残缺、添加、颠倒、破坏等多种艺术手法创造出崭新刺激的形象。这种有悖于常理的表现形式是画家创造性思维展现的结果, 给生活平静的人们带来视觉上的振奋, 使他们因怪异的形象而不断去品味它的韵味。这类作品我们通常可以在儿童和某些现代派画家的绘画中看到, 其形象远离我们的正常思维。

形象的陌生化处理, 极大地调动了画家的丰富想象力, 拓展了艺术的创新思维, 为素描中的艺术表现带来了无尽的自由。

2. 材质肌理表现

肌理感, 通常是指物象表面的纹理和质感特征。肌理感在绘画中具有纹理美、色泽美和质感美, 是一幅艺术作品中的生动所在。在现代绘画中, 肌理感的表现已被视为绘画的一个重要内容。素描中的肌理感的表现, 有赖于线条笔触的多样使用, 有赖于对不同质材的掌握。线条的轻重、粗细、疏密、长短;笔触的宽窄、快慢、方向、滑涩等不同感觉都与物象的肌理表现密切相关。在素描中使用不同质材, 对于表现肌理感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纸张的软硬、光滑、粗糙, 纸纹的凹凸, 都会使笔痕留下不同效果;各种做底的纹理纸张, 也会对素描的肌理感产生很大影响;选择不同的笔具、水墨、颜料, 采用涂抹、皴擦、点染、拓印、拼贴等手法都可造成特殊的肌理。对于肌理美的追求, 当代很多画家在素描中给我们做出了表率:他们有的运用多种工具交叉使用, 绘制出不同于自然的抽象肌理;有的采用白粉做底、墨色皴擦, 制造出一种斑驳不堪的痕迹;有的使用刀刻针刮, 创造出不同于人工绘制的刻印效果……

当代艺术进入21世纪后, 大都从传统艺术表现的手段进入拓展艺术语言的范畴, 素描在艺术表现中也伴随时代的步伐前进。画家手法的多样, 质材的丰富, 必然引发新的思维和灵感出现, 使画面形象产生一种意料之外的惊奇。如绘画工具的差异, 就可产生迥异的艺术形象和趣味:铅笔塑造, 明暗层次细腻, 刻画充分;炭笔塑造, 黑白强烈, 形象突出;毛笔皴擦点染, 虚实相生;钢笔尖细粗硬, 富有装饰性。又如在材质尝试中, 宣纸吸水强, 水墨晕染淋漓酣畅;铜板纸光滑质坚, 笔痕有如钢针细刻;粗文纸凹凸不平, 可制作特殊肌理。另外, 皴、擦、点、染、吹、洒、喷、拓、刻等各种手法的综合运用, 均能使素描造型产生特殊的美感和丰富的表现力。因此, 我们应该将“材料意识”纳入素描的创作中, 从而丰富我们的艺术形象。

上述三种表现方法, 其实质是作者运用不同的艺术观念、艺术手段和绘画材料, 改变习惯的思维方式, 引发创新灵感, 寻求艺术上的突破。

3. 艺术个性的探索

艺术个性是衡量艺术家成熟的标志, 也是艺术家作品生命的体现, 用素描来探索画家的艺术个性乃是明智之举。因为在素描探索的过程中, 必然包含着作者全部的才情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不仅向别人学习, 还需要不断研究自己。在素描的创作中, 画者可以更快地发现自己的审美志趣、创作题材, 自己的优势和短处……这是一个不断研究自己、发现自己、肯定自己, 形成艺术个性和风格的独特过程。由于素描的材料和形式不受限制, 作者的创意和构思尽可在纸上尝试, 从而找到感兴趣的题材、造型和形式。而在传统艺术中, 一般排斥画者对艺术个性的有意追求, 认为这有害于画者艺术成长;现代艺术则是主张画家尽可能早地对个性进行研究和扬弃, 强调主动把握艺术个性和艺术方向, 突破固有的创作模式。无疑, 现代艺术的主张和思想更符合创新思维的规律, 使我们在素描的表现中有了理论根据, 不必斤斤计较于造形的准确与结构的严谨, 也不必在意表现方式是否符合规范, 在纸面上根据感觉和天性尽情地挥洒、创造。

长期以来, 在国内艺术界, 都有意无意回避这个问题, 受封建意识和主流思想的约束, 一般人大都谈虎色变不敢涉猎。然而, 艺术的规律和特性则是需要高扬个性、肯定个性。在素描中对艺术个性的探索, 突破了一般的画面形象的创造, 在创新思维的引领下, 把艺术的追求扩展到艺术价值观上。被尊为“现代艺术之父”的塞尚, 第一个明确地喊出了“我是我自己, 我是万物的本源”, 把表现自己的观念情感放到第一位。他把绘画变成了具有自在结构的独立小宇宙, 使一幅画成为人格化的世界。而后期印象派的另外两位大师梵高和高更则把绘画视为生命的体验, 后者追求生命对自然的回归。三人的共同点是颠覆了西方古典传统固有的描绘客体和表现主体的关系, 把绘画作为抒发主体精神的形式载体, 从而创立了前所未有的独特风格, 成为开创现代艺术的里程碑。

摘要:艺术个性是衡量艺术家成熟的标志, 也是艺术家作品生命的体现, 用素描来探索画家的艺术个性乃是明智之举。因为在素描探索的过程中, 必然包含着作者全部的才情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不仅向别人学习, 还需要不断研究自己。

关键词:素描,素描的艺术性,素描内容设置

参考文献

[1]邵大箴.西方现代美术思潮[J]世界美术.四川美术出版社, 1990。

[2] (美) 贝蒂.爱德华.新素描[M].何工译,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2。

[3]冯建辛.现代素描[M].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4。

13.论作文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十三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一度被人否认的说法,有人将其赋予了新意;对旧说,有人提出了新的解释;有些流行的说法,人们提出了质疑。

例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般是批评得过且过,混天度日的人。在我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时,有一个学生提出来:既然做和尚,就要干好本职工作,撞好钟。这样的说法又有什么错呢?

中国有句古语叫作“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如何看待这句古语?我们不妨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从而提出与这句古语截然相反的观点:比如“露相”并非“不真人”,历史上著名的典故“毛遂自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勇于展示自己,扭转了赵国的命运。我们怎能不承认毛遂是一个真人呢?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思维大胆,观点新颖。

社会是发展的,很多观念也都在发生变化。告诫学生应灵活多变的看待曾是颠扑不灭的真理,或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大事小事,对写出创新作文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三、发散思维的培养

当然,我们在运用逆向思维的同时,不能只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由一个极端走西另一个极端而忽视事物的多面性。其实,任何事物都有着多方面的属性,就拿人们最简单的表情哭和笑来说,哭和笑本身是痛楚和欢愉的表现,但有时哭却是笑,笑却是哭,不是有“出嫁女子哭是笑,落第举人笑是哭”之说吗?再比如,蚕,我们既可以歌颂它“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精神,也可以嘲笑它作茧自缚的愚蠢。所以指导学生遇事要善于从多角度、多方向进行多方面的思维,这就是创新思维中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散思维。

一次,我布置学生以“雪”为题,运用发散思维,写出至少三个不同的立意。经过一番思考,同学们写出了这样的答案:(1)赞美雪的洁白无瑕,一尘不染。(2)赞美它滋润万物的奉献精神。(3)鞭挞雪的虚伪懦弱――以洁白的外衣掩盖世间的罪恶(4)鞭挞雪的冷酷无情,所到之处雪压冰封,万木萧条。同学们充分发散思维,将“雪”的内涵挖掘得非常深刻。

其实不光客观事物有着多方面的属性,不同的写作主体由于经历、认识、素质、修养的不同,面对同一事物、同一题材,各自的感受和认识也有差异。比如一次我布置学生以“0”为题,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篇作文。“0”这一个简单符号,有的说它像一个黑洞洞的枪口;有的说它像一口深深的枯井;有的说它像一轮红日;有的说它像妈妈滴滴的眼泪……不同的同学对“0”有着不同的认识,这就是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指导学生看问题要考虑多种因素,想象各种可能。发散思维的过程,就是发现事物的新领域、新因素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

上一篇:红十字培训下一篇:高考临场发挥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