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与实践论文

2024-07-11

社会调查与实践论文(精选11篇)

1.社会调查与实践论文 篇一

社会实践周记报告与社会实践总结报告合集

社会实践周记报告

周记(1)

实习周记(2)

实习情。于是不知不觉的,就发现原来我短暂的一个月的事情就快要过去了。其实如果可以的话,真想多留几天,虽然也许以后我不会从事这个行业,这个岗位,但这次的经历却是实实在在的,就感觉自己每天都在进步,每天都能够接触新的事物,一点一点的吸收进去。初踏社会便有了很深的感受,正应了那句话:社会是一所最好的大学。果然没错。

一个月的时间,虽然短,但学到的东西可不少,如果快速的适应公司的环境,融入企业的团体,如何更好的跟同事沟通,更好的完成既定的任务。这些都不是信手拈来的。都需要一个逐步的从点到面的认识,今天我学到的所有这些都必将对我将来的就业产生深刻的影响。而对我来说,真正的就业也已经不远了。我庆幸也感谢有这样一个的机会,能够在就业前很好的提高自己、锻炼自己。同时也让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更加自信,相信自己将来能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一员。

临别的时候,更经理道别,跟同事道别,茫茫人海,也许以后都不再相见,但我会记住这段时间你们对我热心的照顾和无私的帮助,感谢你们,好人一生平安!

至此,我的暑期社会实践圆满结束。其间还有太多种种是不能用言语表达的,但我会一直记得这次经历,并会牢记大家的教诲,在将来很好的鞭策自己,努力,努力迈向人生的新台阶

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今年我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突出科学发展观实践服务、农村政策宣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内容,结合我校和学生的实际,广泛开展科技支农、企业帮扶、文艺演出、法律援助、医疗服务等活动。为突出重点,发挥优势,起好示范带动作用。

在不断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坚持原有特色,并不断扩展形成新的特色。主要

〈1〉点、面结合,灵活多样。在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不论是各实践团队还是个人,他们围绕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主题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式,形成全面细致的整体实践成果。

〈2〉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形式多样。今年我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涉及工业、农业、商业的各个行业领域。有深入厂矿进行生产实习的,有深入偏远山区进行科技文化援助的,也有到农村进行科教、医疗卫生、法律宣传的。有进行科技考察的,也有进行社会调查的,有开展文化服务的,也有开展技术服务的,还有从事支教扫盲服务的,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另外,今年我校各专业学生并不仅仅局限于在所学学科范围内进行社会实践,而是做了许多探索性的尝试,思路更加开阔。学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有从事市场营销调研的,也有从事产业结构分析的;也有到工厂学本领练技术的,也有为企事业单位开发软件管理系统的,丰富了大学生专业知识以外的其它行业 的技术本领。

〈3〉基地建设更加巩固和完善,基地数量不断扩展。

三、工作扎实,成果显著

XX年的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同学们都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扎实、持久地开展实践,在深入了解社会的过程中,进行有深度的探究,获得可贵的一手资料。通过缜密的组织、认真扎实的开展实践,使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广大同学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们通过读书、阅读报刊、走访、座谈、听报告等方式,结合对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及理论著作的学习,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的认识更加深入。

2.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了广大同学的民族自豪感,坚定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通过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了解我们民族发展的历史,了解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结合神六飞天、08奥运的伟大成就,使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热情高涨,为祖国腾飞而奋发读书的理想更加明确,增强了建设祖国,为社会做贡献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3.通过实践活动,使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了体现,树立了青年一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不管去的是偏远的山区,还是繁华的都市,大学生们不怕苦、不怕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给实践单位及的干部、群众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他们通过认真投入工作,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展现了自身的素质,很好的体现了一名青年大学生的价值。

4.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大学生独立处世的能力。大学生在社 会实践过程中,通过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自主的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清晰。不管在实践过程中遇到挫折还是成功,对他们都是一种收获,明确了优势同时也发现了不足之处,面对社会更加自信。

5.社会实践的开展涌现出来了一批全心奉献、乐于助人的先进青年。

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基本结束了。在此次社会实践过程中,我校大学生能够围绕主题,扎实开展工作,深入实践,锻炼了能力,展现了大学生的青春风采,达到了社会实践的目的。为总结经验,巩固和深化社会实践成果,我校一方面继续加强社会实践与教学环节及学校德育工作体系的融合,按照社会实践活动管理规定,进一步完善考评体系,对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根据其具体实践情况进行成绩的综合评定,并计以实践成绩,使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加规范、有序、完整。另一方面,继续按照院、系(部)、班逐级进行的方式对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深入细致的总结,加强社会实践经验的相互交流,共同探索社会实践的开展方式、方法。在总结各部分实践情况之后进行全校总结和表彰,并加强成果的宣传,组成社会实践成果宣讲团在各校区进行宣讲,扩大影响,为下一年工作的深入开展打好基础。

2.社会调查与实践论文 篇二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由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创新教育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向,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建设人才,这是摆在高等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中国的高等教育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就必须树立适应时代的教育观念,建立更科学的教育体制.为了适应新世纪人才竞争的环境需要,研究和探讨大学生创新教育势在必行。这种研究与探讨,既具有客观必要性又具有深远而伟大的意义。

1 建立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关键的核心因素,如何积极配合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作用,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着力研究的课题。我们在开展科技活动中如何发挥教师最关键的核心作用,带领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成功的创造”,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们首先以学校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计算机硬件原理与维护》为课题进行立项,在网上公布题目。经过对学生们的多次考核和筛选,建立了科技活动实践小组。我们系统的分析了同学们所学的知识和他们的思想状况,认为大学生们缺少的正是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因此决定利用假期的机会,让《计算机原理及硬件维护》科技实践活动小组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去磨练,在社会实践中去亲身感受和体验,到社会实践中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并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我们让学生在计算机公司里的销售部、客服部,网络部和工程部等多个部门进行实践。他们不但要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原理,同时要了解计算机市场;他们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的组装和维修,同时也要掌握局域网络的建立。

在实践期间,我们时刻与公司保持着紧密的联系,随时听取公司对他们的反馈意见。教师作为科技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不但要积极参与和热情辅导,同时要不断地观察和发现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所为,因势利导,培养他们各自的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如果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不去引导他们用于实践,也就不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但要严格遵循科学理论和规律,认真踏实去实践去探索,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如何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从社会实践中回到学校,我们又让他们参加了实验室部分计算机重新组装和改造活动。这既是对同学们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再一次锻练,同时又是对他们的考核。现代教育论认为,在指导学生独立研究、独立学习的认识发展过程中,教师应随时捕捉有关信息,把握视点,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土壤”和“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造灵感。同学们在对计算机的改造组装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但在“公司”实践中学到知识和实践经验帮助了他们,主板、CPU、电源、硬盘等等思路不断在同学们的脑海中涌现、否定、再涌现。创造的激情,成了学生们的强烈愿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最大的动能,又是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有了兴趣才能挥发无穷的力量。同学们怀着积极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交上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这次将科技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实践,是一次改革的尝试,是对教学实践的有益补充,为从事科研工作,走向社会工作进行了铺垫,对同学们的学习能力、综合能力、心理素质、应变能力、团队精神的培养提高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这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进一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从而丰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在科技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创新人才素质教育的实践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引导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要有对真知的执着追求,以及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进行创新的动力,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们安排科技实践小组的同学突破课本内容和形式的局限,采取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参观、听专家讲座、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景、学习专家开拓进取的精神,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科技实践活动中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要培养学生包括责任感、使命感、顽强的意志、毅力,能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良好心理素质,这对创新结果的最终实现起着非常重要作用。

3 教师在科技训练和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科技训练和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不同,教师首先要意识到教育是一个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不是单纯地理解为培养绝对的具有重要贡献、巨大成就的范畴,而是重在创造性教育的过程。只有重视创造性教育过程,才不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教师要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释疑解难回答学生在科技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但不是简单的给予答案;要正确指导学生在科技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避免学生多走弯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更要学会探索、学会创造,从而具有发展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创造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同时也是可以通过培养得到完善和提高的。

其次,从教学的现实来看,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的变化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创造。要普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基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充分利用课内的教学实践环节。教学活动的形成是多样化的,这给予了教师极大的自由和发挥创造力的可能和机会。教师应该灵活地对各种意料之外的偶发事件及问题进行即兴创造。所以,教师应该既重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又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容忍学生与众不同的思想,教会学生重视他们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的能力。

创造力必须以多方面的智力因素为基础,因为在创造以前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对知识和经验的整理、综合才可能产生出别出心裁的思维及创造性产品。教师只有具备了多方面的知识,并相互渗透,使各种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创设并提供恰当的培养创造力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并帮助学生去理解和发展分散思维,最终实现创造性教育的目的。

实践能力不仅表现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方面的教学实践过程,还体现教师对课外科技活动课的设计能力及进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的能力。教师的课外实践能力可以表现为教学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实践相结合;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科技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实践过程,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其任务是探索未知,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创新。科技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切入点。

4 结语

我国的教育方式大多是注入式教育,应试教育严重,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不断提高认识,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当今教育的重要目标。学校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必须为其内因的优化确定基点和为其外因的形成创造条件,要始终树立创新教育理念,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结合课程教学改革,切实做好当代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我们认为科技实践活动更应该紧跟形势发展,紧跟大学生就业方面,培养出社会实践能力丰富的有用人材。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是当前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高层次要求,是适应新世纪人才竞争的环境需要。文章从大学生科技训练和社会实践重要性出发,就如何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综合型技术人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科技训练,社会实践,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岂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特色.中国高教研究,2005,9.

[2]张武升.创造教育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教育研究,1999,8.

[3]冯建军.创新教育与课程改革.中国教育学刊,2000,4.

[4]林祟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人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5.

[5]张勇.试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兵团教育学院学报,1999,12.

3.社会调查与实践论文 篇三

一、课程特征

普通高中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各种社会体验和问题解决等活动,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理解社会的活动性课程。

它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活动。课程要突出实践过程的体验,在各种体验中内化知识,学会合作与交往、建立个人经验、培养社会责任感。这也是这一课程与兴趣特长类、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最鲜明的区别。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真实性。课程是紧紧围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的,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活动场景。真实的活动场景与真正的活动体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社会人。

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辅助。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强调要让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突出培养学生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等活动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成性。所有的结论不是预设的,而是在活动中生成的。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新的知识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升华,创造性的火花随时迸发。

综合性。课程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能力的综合和重整,是一个知识、经验与方法内化的过程,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综合,要体现个人、社会与自然的内在整合。

二、课程内容

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调查探究活动,主要指学科以外的调查探究学习活动。

社会实践,主要指军训、学工、学农、学商、志愿者活动、义工活动等。

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指班级活动(主题班会、校园值日)、团队活动(学生业余党校、五四节等各类节日活动)、科技节、艺术节、文化节、体育节、专家学者讲座、各类学生论坛、成人宣誓仪式、春游、跨县市省乃至国界的结对学校的互访交流活动等。

学生社团活动,主要指天文社、动漫社、航模社、文学社、校广播站、校电视台、专项体育运动队、合唱团、舞蹈队、记者团、摄影社、集邮社、趣味实验社等。

通过这些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沟通、交往能力,这也是与兴趣类选修课程的区别点。

三、课程目标

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设置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的重大改革,是促进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措施。

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不仅对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吃苦耐劳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精神有着独特的价值,而且对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学科领域的学习也有着明显的作用。

一句话,这一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加强学生与生活、社会的联系,获得亲身实践的积极体验,激发学习热情,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增强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课程开发

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开发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鼓励学校与社会机构包括不同行业联合开发,可以引进国内外精品课程,也可以进行二次开发。但从目前学校教学实际情况看应该以学校自主开发为主。学校自主开发要紧紧抓住“六个关注”。

一是关注时政,也即关注社会热点、焦点。当前,我国正处在历史性的大变革中,当今世界也正发生大转折。大到世界、国家,小到社区、乡村,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有待于正确地认识和解决,不论是在社会科学领域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亟须研究解决的问题可谓应接不暇,这些问题就是我们的课程资源。如加拿大一枝黄花分布与繁殖状况及防治方法的探究、吊兰在净化家居甲醛污染中的作用研究、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情况调查、单亲家庭子女心理素质与心理状况的调查、计算机周围电磁辐射污染与防护调查研究、钱江跨海大桥的经济学思考、电子垃圾——人类的又一杀手、养猪业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现状调查及治理对策研究、“绿色农药”杀死松毛虫的实验探索等,都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在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中做过的调查探究课题。

二是关注地方的国有巨型企业。因为是国有巨型企业,人才多、技术强、人脉广、资源丰;因为是建在地方,他们也要依赖地方的支持,所以便于联系沟通,赢得他们的帮助,课程开发容易成功。如我们海盐,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所在地,一期工程正常发电后,续建了二期、三期,现在是中国的第一个核电基地。我们紧紧抓住这个国有巨型企业,组织建立了核电科技活动基地,请专家介绍核电知识,讲解核电站工作原理,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访问,并成立了秦山核电站环境污染调查研究兴趣小组,对秦山核电站及周围地区的核污染展开了全面调查,用具体数据证实了核电站对周围地区核污染的程度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之内,缓解了周围地区人民群众的担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学生的研究课题获得了全国科技创新大赛奖。

三是关注地方的特色产业。凡是地方的特色产业,往往形成一定的规模,且一定有为这一特色产业服务的管理部门与技术队伍。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与本地的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实践场所容易找,外聘辅导教师容易请,新的技术信息也容易得到,因此也容易成功。我们海盐县圩城、富亭、武原等乡镇的葡萄种植非常发达,远近闻名,农业经济局与乡镇有专门的技术指导站与技术指导员。我们的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就与这一特色产业结合起来,每个学期都成立了许多主攻方向不同的调查探究兴趣小组,聘请了有关技术员为校外辅导员,一个学期下来,各小组均取得了良好的调查探究效果,有的研究报告还在省及全国的科技创新大赛与研究性作文大赛中获奖。

四是关注地方的历史文化传统。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就拿我们海盐县说吧。海盐县历史悠久,是史前文化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前的一年(公元前222年)被秦国命名而设立的一个县,至今已有2232年的历史了,且一直保留着古名。省级风景名胜区——融山、湖、海为一体的南北湖,不仅景色秀丽,风光迷人,而且孕育了许多优美动听的民间传说。省级保护文物——钱塘江海塘,巍然矗立近千年,闻名遐迩。自然山水的神韵和历史文化的遗存形成了海盐独特的人文文化。笔者以为,不仅可以而且应该利用这些资源来开发社会实践类课程。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乡土名人贤士,这些乡土名人贤士同样能成为课程资源。在假期中引导组织学生前往名人故居参观,并通过现场采访、资料查找、书信联络等手段,收集名人故事和名人作品,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深受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

五是关注地方的发展与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经济突飞猛进,变化日新月异,每个地方都有她发展与变化的原因、特色与前景,这些同样是我们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的资源。

六是关注校园。校园是学生的“第二家庭”。学生通过校园生活获得知识、培养心智、提升能力。校园是值得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大大开发的一块宝地。如口香糖对生活环境污染的调查、对冬天教室空气污染程度的测试、课本中的菌落研究、草坪对静化校园空气的作用研究、学生课桌的最佳设计、校园饮用水二次污染的调查、电脑桌的改进设想、学校课外教育互动管理系统、多功能课桌椅、高中生肥胖原因的调查分析、一诺千金何处寻——中学生诚信状况调查研究、校园纸张浪费情况调查报告、校园生态环境调查与改进构想等课题,都是笔者指导的学生在校园这块肥沃土地里培育出的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的艳丽花朵。

在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的开发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结合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结合自己学校教师的特长,结合当地的课程资源,充分彰显自己学校的特色。

二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一般来说,学生某一方面的生活经验足,那么这方面的知识也多,在活动中就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课程容易成功。如来自农村的学生,车模、航模、无线电遥控、电脑等,他们接触不多,但他们对农业、林业、渔业、家畜饲养、特种养殖业却十分熟悉,甚至有的人还非常精通。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学校,没有理由抱怨课程资源贫乏,只要善于开发,农村学校的课程资源远比城市学校丰富。

三是力求规范。不能只满足于已经开发了多少门课程,而要认真审核已经开发的课程是否规范。只有规范的课程才有生命力,才能可持续,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专业理解课程,至少应该具备四个内在一致性的要求:明确的目标,即把学生引导到哪里(目的)。适切的内容,即用什么来引导学生到那里(目的)。有序的实施,即怎样带领学生到那里(目的)。恰当的评价,如何确定学生已经到了那里(目的)。因此,学校要制定出规范的课程开发与编写要求。

四是要打造精品课程。开发课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与时间。不要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和填满课表,开发一门扔一门,要珍惜已经开发出来的每一门课程,开发前仔细论证,反复审核,开发后认真总结,不断完善,力求开发一门成功一门,打造出能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精品课程。因此,学校要建立专门的课程开发管理机构。

五、课程实施

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主要是在课外实施的,从我校的教学实践看,成功的关键是要有一批有能力有责任心的指导教师,所以,学校要强化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

首先要配足配全指导教师。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教师的专业化分工有利于指导教师人力资源的最优化,有利于对指导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和规范化管理。学校要建立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指导教师教研组,指导教师由专任教师和课题活动指导教师组合而成。依据我们学校的实践经验,每个行政班配备一名专任指导教师,一般在班主任、副班主任或任课教师中挑选。学校要统筹规划,发现人才,培养骨干,聘请称职能干的教师担任。课题活动指导教师由学生自己选聘。

其次要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专任教师的责任:一是在理论与方法层面设计教学方案并实施相关的理论课教学。二是在实践操作层面上负责调查探究性学习过程的学生管理;开题论证和结题汇报的组织工作;审核课题立项中的程序问题,监控研究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三是指导、督促、检查课题指导教师对学生开展活动的指导工作。

课题活动指导教师的责任:帮助学生论证课题,确定研究内容、范围、方法,指导学生撰写活动实施方案,指导学生探究实践过程和撰写研究报告,帮助学生联系、协调外出调查活动的单位与场地等。每个指导教师以指导2~3个课题为宜,最多不超过4个。

另外还要明确指导教师的课时工作量,以调动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六、课程评价

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主张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互动对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即通过评价及时指导和帮助师生改进教与学的活动,发挥导向和监控作用,同时突出评价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功能。

评价内容。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的评价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时间与态度,如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组活动,与他人积极合作,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等。二是在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如感想、体会、总结等。三是知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与发展情况,如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主要评价学生对查阅资料、实地观察记录、调查研究、整理材料、处理数据、运用工具、交往与表达等技能、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水平。四是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养成情况,如在活动中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持之以恒、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善于合作共事、共同分享的团队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和比较宽阔的视野等。五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如善于用新的视角看问题,大胆又合情合理地想象,勤于动手尝试实践等。

评价方式。评价的方式很多,从我们学校的教学实践看,“三结合”的评价方式比较实用,即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要形式。

学校要鼓励每一位学生建立自己的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档案,使学生深入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对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自觉进行反思。也要鼓励每一位学生在关注自己的同时关注身边的同伴。教师在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中应营造一种相互学习的氛围,使学生养成接纳他人、欣赏他人以及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的优良品质,为学生之间开展评价互动奠定基础。教师还要精心观察并留意每一位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通过一定形式将他们的成长与进步记载下来,使评价更准确、更全面,令人信服。

4.思政课程寒假社会调查与实践报告 篇四

2011-2012学年思政课程寒假社会调查与实践报告

• 题目:

班级:

系别: • 专业: • 姓名:

• 学号: • 成绩:

一、政治类

• 1.关于“幸福广东”、“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的典型调查与分析

• • • • • • • • • • • 2.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调查研究 3.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及信仰的调查与分析 1.农民收入情况调查研究

2.大学生家庭收入差距状况调查研究 3.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调查研究 4.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研究

5.当前农产品价格变化情况调查研究 6.当前城镇化推进情况调查和分析 7.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8.“十二五”规划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 9.物价上涨对人民生活水平影响分析

二、经济类

• 10.新生代农民工生活状况调查研究

三、社会类

• 1.当代中国农村家庭结构与功能变迁调查与分析 • 2.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 • • • • • • 3.目前职业的社会声望调查研究

4.当前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5.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与分析 6.当前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研究 7.当前社区服务问题调查研究 8.外出务工农民工社会保障情况调查 9.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生活状况调查

四、文化教育类

• 1.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和途径方式调查研究

• • • • • 2.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调查分析 3.当代大学生社会心态状况调查分析 4.大学生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5.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与改革调查研究 6.贫困大学生发展问题调查研究

• 7.大学生就业满意度调查研究

五、实践类

5.大学生社会调查与实践报告论文 篇五

摘要:社会实践是为了让学生更早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实现自身价值,社会实践报告则更能够如实地反映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情况。渤海大学文理学院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行全员参与社会实践的原则,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办法。通过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研究,不难看出两个问题,一是目前大学生关注的社会主体内容;二是社会实践调查存在规范性和真实性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一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的放矢,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对事物的认识能力;二对社会实践工作如何更好地落到实处,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办法,达到开展社会实践的目的和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与分析

1.引言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入社会、深入实际,识国情、受教育、学知识、长才干、作贡献的一系列物质与精神活动过程的总称。社会实践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于帮助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知行合一能力、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了解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发现所存在问题,为学校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提供决策依据,对渤海大学文理学院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2.现状与问题分析

研究调查报告由渤海大学文理学院各系学生组成,其中信息技术系160份;管理系:80份;体育系:40份;外语系:60份;文法系:70份,总数410份组成。通过调查发现, 78. 7%的人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社会实践,并表示愿意积极参与,说明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大多数是有。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单纯的课堂理论学习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加强专业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文化知识,还要通过校内外实践来提高自身基本的实验操作和实践能力,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对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15. 5%的人认为可以锻炼自我能力, 56%的`人认为可以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 24. 1%的人认为可以获得一些实利,9%的人认为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服务社会,其中13%的人认为是单纯为了完成学校要求。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在当前的社会背景和较强的竞争压力下,比较关注自己就业的情况和能力的提高,但也体现出了三本学生的一些特性,很多学生是单纯的是为了完成学校要求。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重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55%对目前的社会实践内容了解情况表示了解但不全面,13. 3%的人选择参加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14. 8%的人选择参加过社团活动,而绝大多说学生没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调查还显示,只有9. 67%的学生曾经连续两次以上在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绝大多数同学从未或只有一次在实践基地开展活动。通过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一些问题。

众所周知,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高校德育和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还能把课堂的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自己的业务处理能力和处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但通过本次调查,综观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内容深度,学生参与度不高。学生虽然意识较强但认识不足。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单一,活动内容脱离学生学习实际,导致学生无法从活动中学到知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度不高。

(2)高校和社会的投入明显不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整体规划部署,活动效果不佳。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杂而乱,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有目的地开展的实践活动量少。

(3)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有效管理和指导,活动流于形式。缺乏社会实践活动专门的管理指导机构,学生的思想意识认识还不够,不能很好地深入。需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提高对社会实践的认知。

(4)部分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弱,对社会了解少部分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生长在校园中,与外界接触很少,对社会了解极其不足。而大学校园环境与社会环境差别又很大,因此,在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基本的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知识,难于适应社会。 这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仍然将自己定格在大学校园环境的角色之中,这使得他们走出校园后实践能力很弱。

(5)学生思想意识认识不足,没有理解社会实践的真正意义,对于文理学院的学生思想的积极性开发需要全体教职工的努力教育。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充分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3.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对策

通过调查报告反映出的问题,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如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应该如何建立有效措施和考核办法使社会实践工作落到实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还有很多方面亟待加强。借鉴国外高校社会实践培养模式,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们提出如下思路和建议,

第一,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相关制度。稳定、可靠、操作性强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制度,才能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因此,学院各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关工作的工作制度、监督机制、评估体系、奖励制度及其他配套措施,并在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中不断加以完善。

第二,社会各个方面应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作用显得尤其重要,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 引导全社会创造有利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浓厚氛围, 带领社会各个方面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给予实质性的支持,帮助高校解决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困难,对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积极帮助和配合。

第三,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要与时俱进,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 一方面,敢于对现有课程设置进行大胆创新。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要敢于取舍,建议减少过于理论性的课程,加大社会实践相关课程的比重。另一方面,要敢于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上创新。有关中央文件起着引导作用,但各个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社会实践活动,而不拘泥于中央文件。建立培养应用实践性人才战略措施。

第四、科学设计,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评价体系。由于当前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的建立明显滞后于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身,使得大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成效受到较大影响。高校要有一整套科学规范的社会实践考评制度,操作上要做到奖惩分明、公平公正。

4.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开展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充分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重要意义,提高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社会实践活动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从领导体制、组织方式、活动开展等诸多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提高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冯艾,范冰.大学生社会实践导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370.

[2]康慧,刘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问题及对策[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66- 68.

[3]郝光,刘永.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 (5).

[4]中美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比较研究[J].青年探索, (3): 78-82.

6.社会调查与实践论文 篇六

摘要:我是一名大学生,也是一个成年人了,知道毕业以后就业、生活面临着许多的困难,所以我提前进行了实践,提前感受一下将来面临的困难。因此在寒假期间,选择了打工。虽然打工时间就半个多月,但在此期间我感受到了工作的辛苦,不容易,锻炼了一直,收获了不少经验。这将是我今后学习和生活中巨大的财富,在今后会起到重要作用。

我去了一件眼镜店工作,每天都要接待许多顾客,很紧张,因为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关于服装

一、实践目的:通过参与生产部门相关的工作,一方面可以掌握服装制作工艺。另一方面了解服装生产运作流程,服装生产管理的技巧。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巩固,深化服装知识,即熟悉了服装生产运作,提高动手能力,又帮助适应社会企业就业和提高社会经验。我寒假实践单位是xx实验区xx毛织服装有限公司,专业生产各种各样毛织服装,包装产品的企业。公司拥有生产、办公场地百余平方米及国际先进流水生产设备。

二、实践内容:这次实习我被安排到生产部门,以下是我在生产部门里实习内容和过程。

服装缝制生产过程的合理组织是提高服装生产的重要保证,其目的是使产品在缝制生产过程中的工艺路线最短,加工时间最省,耗费最小,生产出满足客户要求的产品。所以要做好工艺设计,也即把人,设备和空间合理地组合起来。

因为没有参与操作的机会,我只能看员工如何操作,毕竟很多机器在学校都没接触过。缝纫设备的购买和维修都由保全部门负责,公司针对缝纫设备让保全部门给我们开了个讲座:机器设备介绍(认识各种衣车的名称,性能和用途;介绍维修工具和使用方法;介绍常见故障和维修方法,设备的保养和维修制度等。)

因为在车缝车间只呆四天,而机台都是固定员工操作,主任也很为难怎么给我们分配工作。后来我做的是类似打杂的工作:捆扎衣服,撬扣子,钉扣子,配帽子,把返工服装分类等等。我禀着以最少的时间了解最多公司的情况和尽可能学到更多的知识的原则,采取了多看,多问,多动手,多怀疑的态度,在完成主任安排的任务情况下争取多做事情,看了大量该公司的文件,如人机布置图,外发派工单,订单进程表,单元流水工序排图,生产配料单,工艺制作单等等。在参观车间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了大货生产的工艺流程。并与主任的聊天中了解了生产部门管理方法,工资机制等有关生产部门的情况。

我也做了几天拉布工作。我和一位员工从布匹拉出面料,另两位员工将面料与裁床上的排板末端记号叠对整齐,用压铁固定面料末端的位置,拉直面料(防止面料起皱和过度拉)然后我跟先前那位员工断料。不断重复上述的工序,一匹布拉完后,如果面料的正反面差别不明显,则要铺上隔层纸,再拉另一匹布,以防止色差疵点的产生。如果面料的正反面差别明显,则不需要隔层纸,只要接匹时把面料反过来铺就行。重复上述的工序,铺到工艺所需的层数为止。拉完布后,铺上排料图,开始剪裁。最后把裁片送到车缝车间。

三、实践结果:我发现xx毛织服装有限公司在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虽然我不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像样品部的工作简单,是见眼就会做的工作。但该公司却安排了多余的工人,浪费了人力物力。所以我认为公司应认真做好工作人员分配,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还有该公司的工资制度是按时计的,不能提高工人的积极性。所以我认为公司应实行按件计工资,这样就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为公司创造更多财富。

7.社会调查与实践论文 篇七

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的主导渠道,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具有关键作用。本文笔者主要结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的相关内容,阐述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感悟,使激情、明理、导行有机结合,培养、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发挥思想品德课育人价值。

一、选好主题,让社会实践活动“动”起来

1. 挖掘教材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思想品德课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以学生成长为主线,选取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公共生活及国家生活为教材内容。将道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国情和社会责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还设置了“操作平台”“体验与成长”“实践与探究”等板块,体现了书本知识、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

学生从认识自己的学校、家庭、社区一直到认识自我和国家社会,这是一个循序渐进认识社会、体验社会、培养能力的过程。在思想品德课堂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实践性要求,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与经验出发,挖掘教材丰富的实践活动资源,如教材中设置的“操作平台”等各种小栏目。通过课前实践任务,课后实践作业,如时政播报、新闻短评、做政治小报、写政治小论文等形式,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过程,学会搜集、整理和提炼学习资源,能列举生活中的典型新闻事例等来分析教材中阐述的道理,学会观察、分析、辨别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初步形成观察、分析、说明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这也是一种社会实践。

2.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明理入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以及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文字、媒体等形式将社会生活的现象创设成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并根据教学情境来设计教学任务、教学问题,引领学生走进教材。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参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的实践能力,这是有效培养学生初步的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例如,八年级第二课“生存环境保护呼唤”的第三框“保护环境需要法律规范”,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从行为要求的角度,阐述了公民应该怎样履行保护环境的职责和义务。“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学会保护环境的一些具体方法和技能,促进学生观察、分析、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是本课的育人价值所在。在“保护环境需要法律规范”教学中,笔者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通过前两框的学习,懂得治理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懂得了保护环境要遵循道德规范和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生活习惯。但学生对环境法知识了解不多,对遇到身边环境遭到破坏时如何利用法律武器维护的认识不够,总认为制裁破坏环境行为只是环保部门的事。为此,笔者在课前布置了实践作业“观察身边有哪些破坏环境的现象、网上搜集典型环境事例”。学生在观察和搜索的过程中直接或间接了解了社会现实,也是理解法律保护环境的学习过程。

在学生寻找的事例中,笔者发现有两个小组都找到“广西龙江镉污染事件”。相同点是污染企业都是广西金河矿业公司,不同点是污染事件发生的时间不一样(一个小组的事例是:2012年1月,因广西金河矿业公司违法排放工业污水导致广西龙江河突发严重镉污染,引发举国关注的“柳州保卫战”;另一个小组的事例是:2014年7月,广西金河矿业公司时隔两年在未获排污许可的情况下,再次非法排污)。笔者以“广西龙江镉污染事件”为主线,运用案例分析法,实行一案到底,创设了“龙江镉污染之痛”“龙江镉污染再次来袭”“龙江镉污染再次来袭之追问”等情境,使原本枯燥的法律知识因为有了载体而充实。通过系列问题的设问、追问,如:龙江镉污染事件审判法律依据是什么?有哪些法律保护我们的环境?有那么多法律保护环境,为什么这些企业还屡罚屡犯?根据新《环保法》规定,对金河矿业公司会怎么判?柳州市的群众怎样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引导学生解读案件,进行思考与讨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他们的公民意识。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对当前环境的现状、依法保护环境的必要性有了更丰富的感悟与体验:“环保法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不能光靠政府,同时也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学法、懂法才能遵守环保法,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再严厉、再完善的法律,关键要靠加强宣传和一丝不苟地执行。”

二、指导探究,让社会实践活动“活”起来

学生的能力不是光通过课堂讲授而获得的。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一方面要求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动脑,增强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机会,把学习场所扩展到学生的家庭、社区及其他的生活空间。思想品德课教材的“实践与探究”栏目设计了很多社会实践活动,是对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深化和有益补充。笔者以开展“聚焦‘保护环境’”实践与探究主题活动的教学实践为例,介绍如何开展实践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丰富学生生活经验,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1. 规范学生选题,注重探究实效性

开展探究活动、指导学生选题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初始的行为、学习环境等多种要素,通过呈现探究情境、研究设问、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活动方式,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发现问题并确定有意义的课题。

例如,上完“生存环境保护呼唤”一课后,笔者通过课后调查,发现部分学生都意识到环境问题很严重,认为我们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但很多学生在生活中知行不一,明知会破坏环境的行为还仍然为之,如乱扔垃圾等,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不强。根据学情,笔者围绕“环境污染谁之过”“环境保护谁之责”“环境保护如何做”三个问题,确定了“保护环境,我们共同的责任”的教学主题(见下表)。

选题时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从身边的小事入手,也可以从社会热点着手。如第三小组在探究 “环境保护谁之责”问题时,他们看到社会新闻:风靡全国的“污染地图” APP有着庞大的数据库,可以查询190个城市空气指数和污染物浓度。小组成员提出了“污染地图”的数据从何而来的疑问。他们经过网上搜索,发现制作这个数据库的不是官方机构,而是一个名叫IPE的民间环保组织,被称为环保NGO。什么是NGO?环保NGO是干什么的?他们在做些什么?有什么作用?学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小组确定了探究小课题“污染地图背后的NGO”。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选题、自主策划调查步骤,这对调动学生参与探究、提高能力、转变情感和确保探究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重视和规范选题这一环节。

2. 注重探究过程,突出学生自主性

在探究过程中,基于学生能力的差异性,时常会遇到问题与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做学生探究活动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协调小组分工合作,加强活动指导,开展成果展示,对探究活动的各个环节给予及时的过程性评价与指导,让学生自主完成活动过程,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

如,笔者在指导“垃圾去哪了”探究小组成员活动时,首先,指导学生进行活动准备工作,如制订调查计划,确定调查目的、调查范围、调查方法等;其次,指导学生拟订调查提纲;再次,小组成员围绕调查提纲“垃圾处理的情况、垃圾分类现状、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有效推进垃圾分类的办法”进行分工合作,开展调查活动。

小组同学采用校内调查和校外调查、家庭调查和社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1)观察校园和生活的小区垃圾分类情况;(2)设计调查问卷,采访环卫工人和居委会干部,问卷调查同学和居民;(3)整理问卷数据,制做分析图表;(4)通过查找报刊、网络等资料,了解城市垃圾处理方式的优势和缺点,借鉴其他国家如何解决垃圾处理的难题。

学生在实践中观察到小区都有分类垃圾桶,但垃圾混装现象很普遍。他们经过访谈和问卷反馈,归纳出垃圾分类不顺利的原因:(1)很多居民环保意识低,认为垃圾分类太麻烦,把垃圾放入垃圾桶就很环保了;(2)执行垃圾分类不彻底,小区仅有分类垃圾桶,垃圾清理人员并未真正实行分类,有的仅把垃圾是否能卖钱作为分类标准,其它垃圾“一锅烩”;(3)垃圾分类的宣传不够,上海垃圾分类标准变化快,12年中变了五次,很多居民不清楚为何要分类以及如何分类。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设计探究活动方案,收集、整理、分析与研究信息资料,在研究中体验感悟,与同伴合作和分享”等一系列活动过程,培养了主动参与的精神和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增强了社会交际能力,并掌握了实践调查的一些方法,如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等。“垃圾去哪了”探究小组成员在实践的基础上自主探究、思考、分析并尝试解决问题,提出了“教育和宣传,奖励和惩罚相结合,加强监督和执行”等策略。在这过程中,学生也深切感悟到自己的每个行为都有可能影响环境的现状,提醒自己要节省资源,要对环境负责。真正认识到“每个人都很重要,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每个人都能带来变化”。这也是探究活动的最终目的,即:拉近课堂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使学生在探究、体验、感悟的过程中以知导行、以行化知、知行共进,从而实现品德的内化,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

三、整合资源,让社会实践活动“实”起来

社会资源是最丰富的课程资源,如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场馆基地等,具有丰富的政治、思想、历史和文化内涵,都可以成为实践活动的资源。依托和整合场馆基地等人文和自然资源,可以将课堂延伸到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为思想品德课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广阔的天地。

近年来,我校政史地教研组定期开展社会主题实践活动,通过“汲取实践之光,培养人文情怀”“寻访文化遗迹,追溯上海之源”“印象乌镇文化之旅”等主题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份社会实践的自助大餐,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将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同里、乌镇等文化遗址与思想品德课的学习相链接,运用自然和社会资源构建“新型课堂”,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乡土历史文化以及生活环境,增强学生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如在“寻访文化遗迹,追溯上海之源”主题实践活动中,探究小组通过参观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的“发现崧泽遗址”“走进崧泽社会”“传承崧泽遗产”展区,深入了解了崧泽文化,改变了以往的认识误区——上海是从只有百年历史的小渔村发展起来的,真正了解到上海这座城市有着悠久的文脉与传承,走过了6000年的兴衰历程,是中华文明最早的起源地之一。学生在探究报告中写到:“通过这次主题实践活动,我们领略了上海6000多年的古文化,体会到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将上海这个曾经的渔村变为美丽的城市的艰辛过程,我们为美丽上海的发展而感到骄傲。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弘扬“上”的奋进精神和“海”的博大胸怀,学习、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

社会大课堂不仅使学生收获了新知识,发现了新问题,体会了责任和担当,还真正让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性落到了实处。

四、思想品德课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1. 注意教师主导性。

无论是在课堂上创造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明理,还是在“实践与探究”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应该合理定位,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以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为基础,在学生自主学习时进行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自主探究、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舞台。

2. 注意情境有效性。

教师应该根据实际需要适度引入资源,切忌大量堆砌资源,创设过多的情境,以致学生走马观花。教师要充分研读教材,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深层次价值,资源的选择尽量在学生生活视野范围之中,把课堂教学的落脚点放在如何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上,这样创建的情境才能发挥实效。

3. 注意评价多元性。

在自主性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及发展中的不同需求和特点,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与参与程度,注重过程性评价,实施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等评价方法,注重对学生行为表现和道德实践能力的评价。

8.社会与生活中的儒家实践 篇八

中国社会是一个儒家型社会。不是理论、概念这种东西就能够把一个社会改造成儒家型的社会,它体现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族、祭祀和礼法等多个实践层面,并且处于不断演化之中。

姓氏

我们每个人都有姓,每个人都有祖先,有祖父、父亲,家族有来源。可是在孔子的时代,孔子的很多弟子都是没有姓的。比如子路,他姓什么?姓季? “季”是小的意思,并不是姓。孟、仲、叔、季,这些都是排行。孔子因为是老二,所以是仲,叫仲尼,他的哥哥叫孟皮。

子路是不知道他姓什么的,孔子的弟子里面很多是没有姓的。那个时候平民也是没有姓的。孔子的弟子里面也有一些是有姓的,比如子张叫颛孙师,子贡叫做端木赐。一听他叫颛孙师,或叫端木赐,就知道这个人是贵族。

再比如仲弓(冉雍),孔子说仲弓的爸爸是一个出身很低贱的人(生于不肖之父),但是生出一个好儿子,就好比是一头牛生出一头小牛,头角峥嵘,可以拿来献天。

《尚书·尧典》里的“平章百姓”,“百姓”就是贵族,因为他有姓,而一般的平民因为没有姓,所以是叫黎民,这些黎民,就是荀子说的“持手而食”的人,也就是靠两只手劳动生活的人。

那么中国人什么时候才开始有姓呢?是到春秋末期、战国时期,这个时候才有姓。贵族瓦解了,贵族的土地不断地分封,在若干代以后,贵族也只是身份上还是个贵族,但是实际上跟一般平民是没有区别了。

贵族的瓦解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国家又支持这种贵族和平民之间身份的转换,比如说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成就之一就是不论身份,只要打仗立了功,就可以做高官,由战功来决定,这样平民阶层就崛起了。

祭祀

没有姓是什么意思?就是没有祖先,平民是不可以祭祖的,

荀子讲过,天子祭七代,就是七庙。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士大夫是上士三庙,就是士大夫里面地位比较高级的是三庙,下面中士两庙、七一庙,而一般的平民是不祭祖的。

到了汉代以后,经魏晋一直到唐代中叶,中国社会实际上还是一个贵族社会,这个叫世族门第。世族门第的社会有点像印度的种姓社会,就是要看出身,这叫“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那这种世族门第社会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官衔、读书,靠经学礼法持家。当时他们有家谱,家谱就是为了坐在一起聊天的时候避免说到家族祖先的名字用的,这就是礼法门风。

礼法社会是高门第的只跟高门第的互相通婚,血统不能混乱,这样的社会到了唐代中期以后瓦解了,又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变动,这种社会变动到宋代以后又不一样了,传统的门第彻底瓦解了。而且,中国人所有人都可以祭祖,其实是到了宋代以后才开始的。祭祀的仪式一直到明朝才完善。

族谱

中国的家庭结构是经历了几次大变化的。我们现在都说中国传统就是大家庭制,这是胡说八道,中国传统都是小家庭。中国传统的核心家庭就是一夫一妻,带一个小孩。另一种形式是直系家庭,就是一夫一妻生了两个男孩,长子就跟父母一起住,次子就让他自己出去组织一个小家庭,以后就变成一个核心家庭带两个直系亲属,这就是直系家庭。

战国时期随着贵族的瓦解,大家庭也就瓦解了,所以在西汉的时候基本都是小家庭。但是小家庭对小孩的教育和养护成本很高,所以后来又开始鼓励大家庭。所以东汉开始家庭就扩大了,到了后来就形成了世族门阀。不过,到了唐代中叶以后,大家庭又开始瓦解,又变成了很多的小家庭、小家族。小家族后来就变成了社会基本的一个家庭形式。

为了组织宗族、确定亲人之间的亲戚关系,人们开始开始强调编族谱。到了宋代,欧阳修和朱熹定出了两种编族谱的形式,我们所有的族谱都根据这两种形式来编写。

和范仲淹定范氏义庄的规则一样,族谱就是要把同姓的宗族、有血缘宗亲关系的家庭重新组织起来,把大大小小家族组织起来,然后族人之间还有聚会,而且族人之间可以通过儒家的亲亲之义去约束它、鼓励它、提升它。

用这种方式,一方面利于自己家祭祖,同时能把同姓的人聚集起来。像张载他们提倡的“宗子法”,就是聚族,让同姓家族聚起来,用这样的方式让社会上一批同姓的人知道,我们彼此之间还有一些伦理上互相的要求、互相的鼓励。

乡约

但是宗族不一定都很小,如果整个社会都构成了一个亲亲之义怎么办呢?怎么做呢?所以后来朱熹和他的一个朋友吕大忠就定了一个《乡约》,也就是乡民的约定。《乡约》有点像西方人上教堂,《乡约》规定每一个月聚两次或者三次。

当大家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因为是“约”,除了彼此之间经济上有困难,大家要互助,如果死伤、有灾难,大家要互相救济,除了这种互相的抚恤、互相的救济、互相的支援以外,更重要的是道义相砥,要互相之间劝勉,我们就互相约定,讨论哪些是好,哪些是坏,有些人要受处罚,有些人要奖励,后来这种乡约在中国的农村就推广得非常好。

王阳明在哲学上跟朱熹是不一样的,但是王阳明也一样推行《乡约》,王阳明之所以能有很好的事功,他在江西、广西平定民乱,靠的不是他的军队,而是靠他在各个地方推广《乡约》,效果非常好。

《乡约》是针对一般的乡民的,乡约以外还有各地方的读书人,所以在各地方就还有书院。中国民间的书院和今天的学校不同,这些书院是民间社会的发动机,对这些地方进行一些知识的讲习,提供一些儒家的道义、劝化之类的服务。书院的儒生不仅仅在书院讲学,还会和农民讲,和贩夫走卒讲,和一般的知识人讲。

这样,儒学就能够在民间生根,这种就叫做儒学的社会实践。

家礼

在社会实践之外,还有司马光编的《家范》以及后来朱熹集大成的《家礼》。家里每天的衣食住行、起居,还有岁时年节怎么过,婚丧喜庆怎么处理等,就叫做家礼,朱熹的这一本就一直沿用到清朝,后来清朝又加以增刪修订。早期台湾民间,每家基本都有一本《家礼大全》、《家礼通》之类的书,碰到这些事情就有所参考。

所以说,中国的儒学并不是只有在政治上讲或者在学校里面学,它在生活实践上也有一套方法,而这一套方法在我们今天仍然有参考的地方。像朱熹的那一套礼法,在今天也可以拿出来加以变通改造以后,在现代社会一样可以用的。比如说过生日,生日其实已经没有什么仪式了,婚礼却是千奇百怪,而葬礼就还是有点依照原来的。

儒学在现代社会当中,它要考虑到社会的变动,取得一些新的介入社会生活的方式,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实行。我觉得目前儒学应该要考虑介入社会生活的方式,这就是儒学实践的第二个方法,我把它称作是儒学的生活实践。

近世再谈儒学,就是希望在自由主义民主之路上,儒学能够开拓自由民主之路,这是儒学在现代政治领域中的一种实践和尝试。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讨论儒学跟经济的关系,这算是儒学在经济领域的一个实践和尝试。

9.社会实践心得与收获 篇九

作为一个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十几年来一直都生活在“学校”这个大社区里,我一直很憧憬走向社会的情景,因为,总有一天我们会离开父母老师的庇护,融入社会,凭借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去在社会上立足。

今年高中毕业了,时间也比以前充裕多了,怀着想要磨练一下自己的想我一共带了三个孩子的课,一个是初三的数学,一个是初中的英语,还法,做了一个多月的家教。

有一个是高一的数学。开始的时候我还在想,我刚高中毕业,到底能不能教得了他们,但是不管怎么说,既然已经答应了就一定要尽力地去做好。就这样,我每天都会花上3、4个小时去备课,找到典型的例题,总结一下每一个知识板块的重点难点以及常用的方法技巧,我还常常在晚上睡觉的时候,站在这些小孩子的角度去想如何去讲,如何去分析一个问题才能让他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一个类型的问题。或许是因为我准备充分的缘故吧,开始上课时,我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非常的紧张,手足无措。后来,我慢慢发现了自己在教孩子们学习方面的优势,因为我也是刚学完这些知识,所以我更能理解孩子们问题的所在,也就能对症下药了。在教他们的过程中,我自己感受到了很多的快乐,从那些家长赞许的目光以及孩子那敬佩的目光中,一股自豪感在我的内心升腾起来。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我的收获颇丰。总结下来,主要是以下几点: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怀着侥幸的心理,想着到时候再说的这种心理是要不得的。只有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去准备,为做好一件事情去付出努力,而不是为了完成一件事情而去敷衍应付。现在的社会需要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需要的不是好而是精。只有端正态度,积极准备,才能在将来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

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之处,扬长避短是找到合适定位的好方法。就拿这次做家教来说,或许在讲课经验上我不如那些高年级的学长们,但是,我可以更好地去发现孩子们的问题所在,对每个孩子都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也正是因为如此,我获得了家长们的认可,一直到现在,一位孩子的家长还与我保持着联系,和我一起交流孩子们遇到的问题。由此可见,发挥自己的优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将来真正走向社会时,我们会更加的意识到正确地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因为这个社会是多元的,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社会分工,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位

一、不打无准备之仗 置,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才干,实现人生价值。

三、学会与人沟通

有人说社会像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因为我们不是孤立,不是封闭的,每刻我们都在与外界交流着。我们需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在沟通交流中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提高。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团队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未来的社会竞争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团队之间的较量。人与人之间不再一定是凡事争个高下,而是更多地讲究互利双赢。这些团队合作,互利双赢都需要我们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合作。

10.社会调查与实践论文 篇十

这是我

当代大学生不再囿于象牙塔内狭小的空间,他们总想探出头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打工无疑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很好的途径,甚至在校园内形成潮流。在这中潮流的冲击之下,每一个打过工的大学生都有他们的酸甜苦辣,也有他们的难言之隐,总之,在他们心中苦过也乐过,哭过也笑过,最起码在社会实践上多了一笔在学校教室里头根本学不到的财富。

假期打工,一般有技术的大学生选择网络公司;有很多大学生选择家庭教师;有的大学生选择市场调研员;有的大学生选择营销策划员;有的大学生选择做志愿者;有的大学生选择做促销;有的大学生选择到快餐厅做钟点工,还有很多很多其他选择。

许多大学生都认为兼职是大学生的第二个“课堂”,通过兼职可以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存在就是合理”,职业没有高低之分,无论什么职业都有其可取与不可取之处,就看自己的需求。不少大学生觉得只要是能够赚钱的工作,就可以去试一试,品牌代理,促销等以前不会是大学生从事的工作,现在都成为了大学生们可以接受的工作。

关于假期打工的目的,有的大学生是为了增加收入,以便于付下学期的学杂费;有的大学生是想自己想自食其力,挣自己的生活费,同时也可以减轻家庭负担;有的大学生则认为要锻炼自己的能力,报酬无所谓,如果有当然更好。

大学生日益成为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劳动力市场,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理应受到越来越多的注意。若能为其提供适当的空间,企业自身也将受益匪浅,而与此同时,大学生也需端正心态,正确衡量自己,充分发挥所长,以便为将来积累经验。

当代大学生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较,他们的求学经历、生活条件、所处社会大环境都相对优越,也没有经过必要的挫折教育,因此,他们意志往往比较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也较差,常常是对社会的要求较高,对自我的要求较低。当前,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成为不少地方采用人才的两个新标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寒假中,我到家附近的超市佳乐家应聘当了装袋工。由于是超市临时工,越到年底越忙碌。在中国人民的传统印象中,正月里商店关门,各家都会在年底疯狂采购。直到现在,虽然超市过年照常营业,但是还有很多家庭大量购买年货。

我们装袋工的工作是比较简单的,就是在收银员打完价后把顾客买的商品分类装袋。最重要的是不能把顾客的商品装混,更不能遗留商品。在刚开始的工作中,由于还没有到购物高峰,客流量不是很大,工作比较轻松。到后来,购买过节礼品的人越来越多,我们不得不装大桶大桶的花生油,各种礼品盒,还有各种名酒。再往后,家庭购买成大多数,面粉、促销饮料、几十斤的肉、奶、蛋等等,既沉重又要轻拿轻放,再加上购物人群在收银线都排起了长队,工作量相当大,并且要一边动手一边动脑的分类装,所以最后还是遗憾的出现了坚持不下来的“战友”。

11.社会调查与实践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社会调查法;德育课;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7-0034-04《经济与政治》《哲学基础》和《职业道德与法律》等中职德育课程教材相对抽象化和理论化,作为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我们往往绞尽脑汁地备课、深入浅出地讲解,学生还是抱怨“听不懂、不理解。”“为什么要学这些?”“学了后有什么用?”加上近年来,随着高校、高中不断扩招,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逐年递减,中职学生素质普遍下降,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生厌倦“照本宣科”的课堂教学模式,缺乏学习热情。德育课难教、课堂教学效果难改观已成为中职教师的共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倡导“六解放”教学理论,它告诉我们:教学活动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多学一点感兴趣的东西,多干一点高兴的事情,从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对于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应让学生来适应我们的教学方式,而是要我们主动去适应他们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如何让中职德育课堂轻松起来,学生学起来愉悦呢?笔者认为每个德育教师的备课和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相结合,把教学内容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只有这样的课学生才会喜欢,只有这样的课我们的教学目标才会实现。中职德育课教学原则本身就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同时也要求德育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统一的思想作风。笔者在多年执教德育课中也一直贯彻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宗旨,于是就把社会调查法灵活地运用到德育课之中,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生活。学生在书本上的难点和问题,到生活中去寻找答案;在书本中获得的知识,在生活中得到了印证。生活与学习、知识与实践相互促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一、什么是社会调查法

社会调查法是对有关社会现象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考察,收集大量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加工、整理以及分析,从而得出较为科学的认识,为改造社会提供最优化的方案的方法。社会调查法的任务是对某一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或社会事件进行调查和了解,通过掌握的第一手材料来解释和说明所发生的各种事实及其相互关系,为解决问题提供线索和方法。按照调查对象的范围和选择对象的方法不同,可以分为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按照调查的途径划分,可以分为间接调查和直接调查。社会调查经常用的方法有亲自访问、派员了解、开调查会或座谈会等。在实际工作中,它们往往相互依存,共同作用于同一调查过程之中。

社会调查法是研究性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德育课的重要学习方法,即通过学生亲眼看、亲口问、亲耳听、亲自了解、亲身感受从而受到教育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①是什么?寻找问题存在。②为什么?寻找问题原因。③怎么办?寻找解决方法。

二、中职德育课如何开展社会调查

1.选择社会调查课题

选对调查课题是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的关键。以《政治与经济》课程为例,笔者在讲解社会调查法的基本概念的同时,针对 “经济部分”给出选题,提出客观要求,就某一社会领域问题作为社会实践内容,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社会调查,收集相关信息,经过认真整理回答给出的问题或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鞭策学生关注社会。例如此部分的调查主题可以围绕“认识货币”、“价值规律”、“三大产业”、“生活消费-教育支出”等进行。通过绘制手抄报、制作幻灯片等形式,让各组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讲解调查的情况,提出热点问题的棘手之处,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或阐述解决困难问题的基本模式。

·德育研究·社会调查法在中职德育课中的实践与思考2.讲授社会调查方法

明确课题后,笔者先给学生详细介绍主要的社会调查方法:现场调查法、调查表法、直接访谈法和定点统计调查法。其次是指导学生针对问题,选择调查方法,以及如何开展调查、收集信息、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如何统计数据等,目的是让学生在开始调查前对社会调查有清晰的认识,帮助学生顺利开展社会调查,增强调查数据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组建社会调查小组

根据课题本身的难易度和操作的复杂性,结合班级情况确定小组规模。一般情况下,小组成员控制在2~4人/组,要求每个组选出自己信任的组长,给自己的组取个与本课程相关的名字,列出小组内各成员的分工清单、时间期限、联系方式。若调查选题范围较大,或班级人数过多,则小组成员需增加到6~8人/组。

4.设计社会调查表或问卷

进行社会调查就必须事先设计好调查表或问卷,但是调查表或问卷的设计不能太难、太复杂,因为太难学生难以完成,既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不能太简单,让学生觉得不值得一做,学不到知识和技能,不认真去完成而达不到教学任务。在制作调查表或问卷时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因此,笔者会事先收集市场(社会)调查问卷,以此为例指导各组学生制作调查表,并根据调查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定采用哪种形式比较合理。

例如“货币认识”调查表,可设计如下:内容项目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货币(含出现的时间、使用的地方,至少五种)当代世界各国货币及其单位(至少五种)人民币与美元、日元、英镑、港币、台币、韩元的汇率货币发展形式关于货币的社会调查 (个人调查)

例如“生活消费”调查问卷,可设计如下:

年龄性别学历婚姻工作情况个人年收入家庭人均收入家庭总支出日常生活

开支项目年支出项目年支出项目年支出总支出出行开支项目年支出项目年支出项目年支出总支出教育开支项目年支出项目年支出项目年支出总支出投资/

还贷情况项目年支出项目年支出项目年支出总支出其它开支项目年支出项目年支出项目年支出总支出

5.制定社会调查成果的评价标准

合理、公正、公平、公开的评价是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不断成长的良好机制,中职生非常重视教师对他们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因此社会调查活动进行之前制定出评价标准并告知学生,能让学生有明确的努力目标,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能依据标准进行自我检查和督促,从而使社会调查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评价方式:学生自我评价、小组成员互评与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力求体现客观、公正、公平。

评价标准: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考察,力求做到全面、均衡。评价表如下:

项目评价单位调查内容

部分(40%)调查分析

部分(40%)语言表达

能力(10%)团队合作

精神(10%)个人自评或

小组自评

(20%)小组互评

(40%)教师(40%)

评价结果的运用:明确告知学生每次社会调查及其成果均纳入期末成绩。

6.指导学生进行调查

有效的社会调查活动与教师的及时指导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在学生拿到调查表后,对调查表的内容,教师应作必要的解释,使学生充分理解后进行有效的调查。为了避免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出现合作分工不匀、沟通困难、社交障碍等问题而影响调查进度或调查成果,教师也必须介绍一些相关的知识与技巧。在调查进程中,教师要及时跟进了解调查进展情况,有些学生拖拉开展调查不及时的,教师要提醒他们按时调查分析并上交调查成果;学生在调查中遇到问题或困难时,有必要收集并反馈给教师,教师提出改进的建议;遇到学生之间发生任何矛盾,要及时给予调解。

7.成果交流及评价

社会调查法是辅助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在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后应进行及时的交流与评价。不仅能使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社会现实之间有较好的衔接,也有利于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真正实现教学目的。

调查成果交流是在讲授相关内容的课堂上完成的,具体做法有两类:

第一类为抽样交流。针对调查内容、对象相对单一的调查,仅由2-4人为小组的调查,例如“货币认识”调查活动,由教师在班上抽取4-5个小组派代表交流调查结果,每个组学生代表在课堂上展示本组的调查结果,课后要求每位同学均以作业方式把调查成果交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调查成果的优劣评定分数并给出评语。抽样交流能活跃课堂气氛,能帮助学生理解并领会教材内容,能使学生相互对照并发现自身调查所存在的优缺点,明确下次调查活动应注意的事项。

第二类为普遍交流。针对调查内容较多,需采集样本量较大的调查,通常小组成员为6~8人,例如“生活消费”调查问卷。成果交流则采用普遍交流,即各小组及其成员都要求上台进行交流,学生调查成果呈现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手抄报、幻灯片、数据结构图等。通过展示情况,各小组间进行互评(40%),教师进行评分(40%),小组长组织组员互评(20%)。课后,由科代表与各小组共同统计,得分前三名的小组,每位组员额外加3~5分。各小组调查结果和分析展示后,教师结合课本知识点对调查结果和分析进行点评,其中点评环节允许各组代表进行再次补充阐述。通过学生调查、统计分析、成果展示、教师点评等一系列环节,既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社会调查法运用于中职德育课的思考

1.社会调查对中职德育课的意义

社会调查研究是直接地、深入地了解社会和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的实践活动,是在收集实事、数据,实践考量,占有资料的前提下,从现象中寻求本质,从经验中推导理论的过程。

(1)从教学效果引起的思考: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后,不仅达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的局面;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通过自己亲身体验这一环节,比过去单一地由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所产生的效果有实质性的升华。调查活动中学生全部的学习过程中渗透着积极追求的情感,有种获得真理性知识的快感,并能对社会事实结合课本知识进行思考。这种实践活动也有可能变成学生日后日常学习的一种习惯,对他们都是终生受用的。

(2)从学生上交的调查成果来看:本人连续三年在所教《经济与政治》、《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都采用此方法进行教学,三届学生参加此活动超过95%,上交的调查成果有数据也有分析,还有同学能进行拓展性的思考:即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学生期末成绩每届合格率达到99%以上,优秀率(80分以上)超过40%,效果显而易见。

(3)从学生评教评学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学校每学期对每门课程教学情况会在学期结束时在学生中收集信息,80%学生比较认同社会调查活动,觉得对他们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方面大有帮助,能进行有效的探究。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成功感和自我满足感,真正实现“快乐学习”的理念。

2.社会调查应用于德育课所存在的问题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经济与政治》课程采用社会调查活动的教学方法在活动组织、开展及评价也存在着问题。

(1)对于学生:据评教评学所反馈的情况还有20%的学生不太喜欢或不喜欢这种活动,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学生沟通能力不强、任务繁琐、性格内向,还有学生则认为调查活动过多,增加学习负担。

(2)对于教师:调查活动主题的确定、评价标准的制定与调查成果的评定一系列环节中,要求教师课前和课后必须充分备课、充分预测、充分研究、充分准备知识,教师的教学任务重、工作量大。

3.问题的解决方法

(1)学生怕麻烦的主要问题还是没有学习兴趣。对这部分不爱学习的学生,教师应主动找其谈心,达成共识,调查主题的设置可适当根据学生情况作些改变,通过对积极主动的学生进行加分的方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并避免部分学生滥竽充数,分享其他组员成果的现象。

(2)适当删减一些调查主题,或者一些调查主题可由学生自愿进行,不要求全体学生都进行调查,或者列出一系列主题之后学生自己选择一个或几个主题进行调查,既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又能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同时也可减少教师的部分工作量、减轻教学负担。

(3)害羞、人际沟通能力不强的学生主要是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在分组的时候应注意调节,任务分工的时候注意协调。比如由班干部来带组,多鼓励这部分同学,课堂发言多让其参与。

四、结语

只有让学生感到学习德育理论课是个快乐的过程,学生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够唤起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探索学习。德育课程强调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教师们要从单纯的知识教育转向育人教育,从单纯的课堂教学转向知行统一的开放性教学,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活动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又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从而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婷,周尚万,李若衡.陶行知“六个解放”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08(2).

上一篇:中学元旦晚会策划方案下一篇:虎年对联七言带横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