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儿童的感人故事(精选15篇)
1.残疾儿童的感人故事 篇一
有个一级残疾人,他四肢畸形,生活不能自理。
他哭着对父亲说:爸,为什么不让我去死?为什么还要将我生下来?
他已失去理智,继续痛苦地说:爸,我不想成为社会的包袱,不想成为你的累赘,不想成为这个家庭的拌脚石,我不想就这样苟延残喘地活着……
父亲气平气和地问他:那你想怎样呢?告诉我答案。死吗?
他哭着喊:那这样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跟寄生虫相比,又有什么区别?
父亲耐着性子问:难道你就没有梦想吗?
他问:梦想?我都这样啦?还谈梦想?岂不可笑吗!
父亲说:是谁告诉你的?难道残疾人就不可以有梦想吗?儿子,爸爸告诉你,我可以允许我的儿子身体残疾,但意志决不能残!
他给儿子买了台学习机。
他背儿子去上学。
他是一名教师。
他从来没有嫌弃过儿子是个残疾人。
他先教儿子学写简单的汉字。
他很用功,很求上进……
他给儿子讲《张海迪轮椅上的故事》,听得他泪流满面……
后来,他成了一个著名作家。
他感恩伟大的父亲,准备为父亲写一部书。
他父亲拒绝了。
他父亲说:要想写,还是写你母亲吧。
他不解地问:为什么?
父亲红着眼圈说:在你出生那天,医生让你母亲做选择,是选大人,还是选孩子?你母亲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你……
听毕,他泪如决堤的海,一泻千里。
妈妈!
他撕心裂肺地喊一声。
“扑通”他双腿齐刷刷地,朝着母亲的墓头跪下啦。
2.为残疾儿童插上隐形的翅膀 篇二
关键词:残疾儿童;乡村小学;健康成长
我校是一所乡村小学,现有残疾儿童11人。在这些残疾儿童中又有百分之七十为特殊家庭学生,着实给学校和老师带来巨大的压力,但我们没有歧视和抛弃他们,而是始终坚持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让他们拥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一、以身作则,给予关爱,和孩子们同享阳光
每位学生都需要老师的关爱,残疾儿童对爱的渴求更胜一筹。面对小伙伴们的嘲笑冷落,班主任的细心呵护会化作一股神奇的力量,让这些孩子融化内心的坚冰。
作为残疾儿童的班主任,要主动去观察、去接触,和他们一起游戏,建立起小伙伴似的亲密关系。经常和他们聊天,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倾听他们心灵的声音。班主任的以身作则,无疑会给全班同学树立起一个楷模,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其向师性是极强的,老师喜欢谁,他们就喜欢谁。老师帮助谁,他们就会帮助谁。老师的言传身教,会让班级中的小伙伴们逐渐接纳这些残疾儿童,让他们享受到集体的温暖。
二、抓住契机,给予自信,和孩子们同步发展
残疾儿童能得到老师和学生的特殊关爱是件好事,但有时也会让一些残疾儿童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由于孩子自身的缺陷,孩子的年龄越大越容易自卑,在心灵一角总是有难以名状的阴影。所以,作为残疾儿童的班主任要多留意孩子的心理状态,适时、适当地进行心理疏导。同时要善于捕捉残疾儿童的闪光点,并采取有效的方式,寻找適宜的教育契机,让残疾儿童将自身的闪光点以最佳状态展现给全班学生,让全班学生对残疾儿童的闪光点不由自主地惊叹、赞赏、认可。从而自然而然地提高残疾儿童在伙伴心目中的地位,因为同伴的尊重与赏识是建立自信心的源泉。
三、补偿训练,给予方法,和孩子们共同成长
残疾儿童由于肢体、听觉等的缺陷,会让他们在许多方面无法像常人一样自由。针对这些现实,班主任要多学习残疾儿童的康复技巧,结合家长的密切配合,坚持长效机制,通过心理补偿、运动补偿等训练方法,让残疾儿童经过科学刻苦的训练获得最大程度的补偿,在训练过程中养成坚毅自强的品格。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集体中来,和其他孩子们共同成长。
四、持之以恒,给予任务,和孩子们共同学习
智残儿童在学习上和生活上都非常吃力,为班主任的正常教学出了一道大难题。班主任要根据智残儿童的实际接受能力,制订个别化教育教学计划,给他们可以接受的小任务,让他们一点点、一步步、一天天慢慢地完成,千万不要超之过急,或灰心丧气。
例如,自闭症男孩赵×,刚到我校时一点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最不能让大家忍受的是他竟然随处大小便。班主任丛老师非常有耐心,给赵×布置了一个小任务,就是大小便要上厕所。并且不厌其烦地督促他,全校男老师也毫不犹豫地参与到教育赵×的行动中来。赵×要上厕所时,谁有时间就陪着去,教他怎样在厕所里大小便。时间长了,赵×也慢慢进步了,渐渐就不用男老师陪着了。最后,自己就可以独立去了。这个简单的独立,令全体老师高兴异常,这个小小的进步,比寻常孩子的进步让老师们更有成就感。小任务其实一点也不小!
五、实践活动,给予机会,和孩子们分享成功
学校或班级在举行各种活动时,一定要考虑到残疾儿童的可接受性,因为残疾儿童也是学校的一员,他们享有和普通学生同等的权利,绝对不能让残疾儿童在活动中成为受冷落的局外人。我校在举行各种活动时都会事先考虑到这一点。
比如,我校的侏儒症儿童小××,学校的各种活动中几乎都有她的身影:在母亲节感恩卡制作评选活动中,小××的感恩卡用她的质朴风格赢得了评委们的喜爱,被评为“最美感恩卡”;班级的小小书法家栏目里,总会出现小赫佳的书法作品;小赫佳还参加了学校举行的踢毽子比赛呢!虽然在比赛中小赫佳没能取得名次,但她敢于挑战自我的那份坚韧,让全校师生刮目相看。
3.感人儿童故事短篇 篇三
小红鱼生活在鱼缸里,快乐的渡过了一天又一天,鱼缸虽然狭小,但是却很温暖舒适。可是,一只大黑猫打破了小红鱼平静的生活,这只大黑猫总想使小红鱼像老鼠一样,变成它的美味晚餐,它能一整天蹲在鱼缸前,注视着小红鱼的一举一动,小红鱼恐惧极了,主人可能感觉到了大黑猫的意图,时常把它从鱼缸边赶走。
终于有一天,大黑猫趁主人不注意,端起鱼缸连同小红鱼一起倒进了洗手池里,小红鱼怕得要死。
“我要被吃掉了,要是有个洞能钻进去就好了!”小红鱼正想着,就掉进了无边的黑暗中了,小红鱼在弯弯曲曲的管道里顺流而下,水道里难闻的气味简直让小红鱼窒息了,不过还好很快从水管出来,但是下水道了的气味也不见得比水管里好多少。
“加油,小红鱼,坚持就是胜利啊!”小红鱼不断地鼓励自己,游啊游啊,游到了污水厂,从排水管又游入了清澈的小溪,悠悠的水草,清新的空气令小红鱼的精神为之一振,小红鱼沿着小溪继续的奋力游着。
“我要去远方,我要看看大海,妈妈说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不要去,前面有危险!”青鱼姐姐警告它。
“我不怕,我要大海!”
守护的精灵
在挪威的一个山区牧场里,在一次雪灾降临的时候,突如其来的大雪把牧场一家人都埋在了雪地里,一只叫威肯的德国牧羊犬最先爬出来,它不停的刨开积雪,终于救出了这一家唯一还活着的三岁小孩。
茫茫雪原,怎么才能不让这个孩子冻死呢?威肯用嘴咬着孩子的衣服,倒退着把孩子拖到了几公里外的公路边,用自己的身体把孩子圈在怀里,到了第二天,有车经过路边发现了威肯和孩子,但威肯已经冻死了,而孩子却得救了。
鲤鱼搬家
“唉,这儿简直是太糟糕了。实在住不下去了!”小鲤鱼无可奈何,只好搬家了。
小鲤鱼背着沉重的行李,顺水流去,一连流了好几天。来到了一条河面宽阔的大河,小鲤鱼心想:这里是安家的好地方。不料,它抬头一看,一支白色舰队正浩浩荡荡地向着这儿前进,它的成员有:快餐盒,塑料袋。。。。哇!好大一支白色污染队。
小鲤鱼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曾被称为“鱼的天堂”的河里。这里的水面上也漂浮着垃圾。
小鲤鱼又向前游去。游啊游,来到了亲爱的哥哥住的地方。哥哥见小鲤鱼忙问:“你干嘛千里昭昭来到我们这里?”小鲤鱼听了连声述说:“我们那儿环境糟透了,人们把我家当成了垃圾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的家终于变的又脏又臭。”
听了小鲤鱼的诉说,鲤鱼哥哥叹了一口气说:“唉,我这里也比你好不到哪里去啊。你看这边垃圾越来越多,我也正想换个环境落脚呢。
话音刚落,远处“保护母亲河,还我青山。绿水。蓝天”的呼声惊天动地,鲤鱼兄弟兴奋的从水里跃起。看来,它们重回美丽的家园,为期不玩了。
4.儿童感人小故事 篇四
那一年冬天特别的冷,外面鹅毛般的大雪下了足足两天。松树上堆满了积雪,门前的石子路也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了。雪停了以后,爸爸妈妈在门前扫雪,哥哥带着妹妹就在旁边堆雪人,打雪仗。玩的呀可开心了。
天气虽然很冷,但大家的热情满满,所以啊他们的心里啊也是暖和的。雪人终于堆好了,哥哥看见妹妹的小手冻得通红,就心疼的把妹妹的手放进自己的衣兜里帮她取暖。哥哥问妹妹:“妹妹,明天就是圣诞节了,你想去山下的小镇里玩吗?听说圣诞节那里可热闹了。”
妹妹说:“真的吗哥哥?我想去我想去我当然想去了。”这是妹妹第一次去小镇,激动的一晚上都没有睡着觉呢。
第二天下午,经过爸爸妈妈的同意,哥哥带着妹妹去了小镇,小镇有一点点远,要走一个半的山坡。哥哥一直拉着妹妹的手,他们呀从下午走到了黄昏,从小路走到了大路,直到太阳快要下山了才看到小镇的影子,那里灯火通明,那里的路好宽好宽,好平好平。哥哥和妹妹加速跑了过去,
“哇,这里可真漂亮呀。”妹妹开心的说到。
妹妹看的眼花缭乱,不知道往哪里看好了。这时候妹妹的眼光忽然停住了,她看见一个橱窗里放着一副漂亮的红色的小手套。妹妹目不转睛的盯着那副手套,
哥哥在心里面想:“我想她一定非常喜欢,非常想要这幅手套吧。”。
哥哥看出妹妹喜欢,就问妹妹:
“妹妹你想要这个手套吗?”
妹妹心里当然想要了哥哥,她当然喜欢,她太想大声的说出哥哥我喜欢,你买给我吧。但是她知道他们并没有钱,根本买不起这个手套的。于是妹妹就默默的摇了摇头。哥哥看到妹妹这么喜欢却不肯说,心里暗想一定要把手套买来送给妹妹。作为给她的圣诞礼物。
兄妹俩玩累了,哥哥就提出带妹妹回家,晚上的路很难走,哥哥就背着妹妹,妹妹就趴在哥哥的肩膀上,走着走着就睡着了。走了很久很久终于到家了,哥哥把妹妹轻轻的放在床上自己却没有休息,他悄悄的走出门去,他是去做什么了呢?
原来哥哥是去砍柴了,砍柴的活呀很累很辛苦,很多人都不愿意做这份工作,但是因为天气很冷,用柴火的地方呀很多,于是很多有钱人愿意来买。哥哥砍了一捆又一捆柴火,直到日出的光照在松树高高的树尖上。哥哥一刻钟都没有休息,又扛上重重的柴火吃力的走去小镇。到了小镇柴火卖的很好,都是干干的柴火,很好燃烧,不一会就卖光了。哥哥拿着换来的钱买下了那副红手套,飞奔着往家的方向跑去。
他到了家门口急匆匆的打开门,想赶紧把这份惊喜尽快的送给妹妹。可是家里并没有人,爸爸妈妈不在家,妹妹也不在家,他们去哪了呢?哥哥到门口喊着:
“妹妹——爸爸妈妈——”远远的听见了妹妹的回应:
“哥哥!哥哥我们在这呢!”
他们互相朝对方跑了过去。妹妹红着小鼻子扑倒在哥哥怀里,问哥哥:
“你去哪了?昨天晚你上都没有在家,爸爸妈妈都急坏了,我也急坏了,我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
说着又哭了起来。哥哥把红手套拿了出来放到妹妹手里说:
“喏,这是你的圣诞礼物。”妹妹吃惊的看着手套,没有想到哥哥为了买手套砍了一夜的柴!心疼的搂着哥哥说:
5.残疾儿童的心理适应个案研究 篇五
作者:邹秀玉 发表时间:2009-9-16 8:21:00 来源:漳州市幼儿园 访问次数:1992
[该论文获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开展了“学习、实践、改革、创新——纪念《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颁布20周年”论文征集二等奖]
一、理论基础
(一)我国特殊教育的现状
为了满足特殊儿童的特殊学习需要而设计的教育即为特殊教育。随着1951年周恩来总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的签署,特殊教育即已成为新中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教育学校一直是我国大陆实施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国务院办公厅在确立了发展特殊教育的基本方针的同时,提出了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特殊儿童在普通班级随班就读的新形式。目前国家“九五”期间特殊教育发展的格局是以大量的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教育部门为主,民政部门、卫生部门、残联部门和社会力量作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渠道,正在形成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教育体系。残疾儿童的教育问题正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二)特殊儿童的概念
什么样的儿童称特殊儿童?从教育的观点看,并不是所有在机体上或心理上呈现“特殊”特质的儿童皆可称作特殊儿童。特殊儿童之所以特殊,是就其学习需要的特殊性而言。只要在学习上有特殊的需要,需要教师在课程与教学上给予个别的考虑,那么,他就是教育上所谓的特殊儿童。所以有的学者就把特殊儿童视为“有特殊需要的学习者”。
台湾心理学家郭为藩为特殊儿童作如下定义:特殊儿童系指由于某些生理的、心理的或社会的障碍,使其无法从一般的教育环境获得良好的适应与学习效果,而需藉着教育上的特殊扶助来充分发展其潜能的儿童。美国著名的特殊教育学者柯克(Kirk,1983)对特殊儿童的定义是:在心智特质、感觉能力、神经动作或生理特质、社会行为和沟通能力方面,偏离一般或常态儿童,或具有多重障碍的儿童。而这样偏离的情形,须达到儿童得靠学校教育设施的调整,或特殊教育服务的提供,才可发展其最大潜能的程度。
从上面所引的中外学者对特殊儿童下的定义,显然所谓特殊儿童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其身心特质的过分突显,二是非得借助特殊的协助,否则将无法满足其教育需要。因此,那些身心特质与一般人虽有差异,但仍能适应普通教育环境者,不能列为特殊儿童。
(三)残疾儿童心理适应性研究的意义
当前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0-
6、7岁是个体神经系统结构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较大、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如果在这一期间内对残疾的个体及时施以恰当的教育,有利于残疾儿童缺陷的最大程度补偿、有利于残疾儿童潜力的最大程度发挥、有利于其身心的最大限度发展。本文案例中的特殊儿童属于先天性肢体残缺,由于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养态度造成个案既脆弱又要强、无法正确面对自己肢体残缺的事实的心理特点。上幼儿园是她第一次过集体生活,也是她脱离家庭的保护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在集体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随之而来的各种心理问题也会逐渐显现出来。从小关注残疾儿童的心理问题,帮助其调整心态、尽快适应集体生活,对其一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案例研究背景及案例实录
新生报名时,我班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新生——萧虹。她是在母亲的陪伴下由爸爸抱着出现在我的面前的。当爸爸抱着她去参观周围环境时,妈妈把我拉到一旁,心事重重地对我说“老师,我们萧虹比较特殊,希望老师能多关注她、帮助她,这孩子已经够可怜了,别让她在幼儿园受委屈了。”听了萧虹妈妈的话,我不由得仔细观察起萧虹来,这才发现萧虹在这么热的天气里竟穿着长袖衣服,而左手的袖管竟是空荡荡的随着萧虹走路的动作而左右摇摆着。
原来,萧虹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可能受药物的影响导致先天性的手臂残缺。萧虹的爸爸妈妈觉得亏欠了孩子很多,舍不得把她送到特殊的教育机构,觉得那样会对孩子造成更多心理上的伤害。因此,在经过几番思想斗争之后,决定把萧虹送到我们幼儿园,希望她能受到正规的教育,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萧虹的到来让我又喜又忧,喜的是孩子父母对我们的充分信任,能放心地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接受正常的教育,忧的是我从来没接触过残疾儿童,生怕处理不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这是我执教以来第一次接触特殊儿童,该如何面对她、如何引导她、使她茁壮成长呢?我决定为她建立个案档案,进行个案跟踪研究。
(一)案例实录一
萧虹出生于2002年05月31日,是个漂亮又可爱的小女孩。2005年,秋季开学第一天,小朋友们陆陆续续来到了幼儿园。“妈妈,我要妈妈”“我要回家,我要回家”等各种各样的哭喊声此起彼伏,活动室里弥漫着比生离死别更悲壮的气氛。萧虹在奶奶的怀抱中,在爸爸、妈妈、爷爷的簇拥下也来到了幼儿园活动室门口。看到活动室里那悲壮的场面,萧虹用仅有的一只右手手臂紧紧搂着奶奶的脖子,泪水在眼中打转,无助地望着妈妈。而奶奶似乎比萧虹更不舍,嘴里说着“乖,跟老师进去”手却还是紧紧地抱着。当我们好不容易从奶奶手中“抢”过萧虹进了活动室,萧虹的妈妈和奶奶却还不忍离去,站在活动室门口跟另一位老师反复交代“喝水时让她用自己带来的专用的磁性杯,吃饭也让她用专用的磁性碗”“吃饭时,如果她不会,麻烦老师帮助她一下”“尿尿时请老师帮她脱一下裤子”“教育其他孩子不要嘲笑她”„„
(二)案例实录二
萧虹平时都是由妈妈送过来,入园比较早。但是,这几天却是由奶奶送过来,每天都是到了区域活动已经结束了,小朋友准备洗手吃点心的时候才来。到了班级门口,奶奶总要交代老师“老师,萧虹早饭吃得很少,等会儿吃点心时帮她多装一点。”而萧虹却总是躲在奶奶的背后,双手使劲抱住奶奶的腿,说什么也不愿意进教室,眼里流露出来的是委屈与无助。奶奶向老师反映这几天萧虹不知道为什么总是闹情绪,从吃早饭的时候就开始撒娇、哭闹。交谈中奶奶很委婉地提出是不是因为现在老师对她没有特殊照顾,使她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了,或是受到小朋友的嘲笑,她才不愿意入园。因为还不了解情况,我只能跟她奶奶说我会多照顾她,多关心她,帮助寻找萧虹哭闹的原因,尽快消除萧虹的入园焦虑。
(三)案例实录三
开学一个月了,小朋友的入园焦虑已经基本消除,开始把注意力由关注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出现在活动室门口转向关注活动室里的环境、玩具、同伴。一天,在自由活动时间,一个小男孩突然对萧虹空空的左手袖管感兴趣,先是在旁边盯着空空的左手袖管看,看了一会儿,终于忍不住走了过去,拉着空袖管问“萧虹,你怎么只有一只手?”他的问题引起旁边几个孩子的注意,也转过头来看着萧虹。萧虹发现大家都看着她,脸上露出尴尬的表情,低着头小声说“等我长大了,它就会长出来的。”
(四)案例实录四
在一次体育游戏中,我组织孩子模仿小动物爬,在练习了几次后,为了提高孩子练习的积极性,我让孩子们分小组进行比赛,看谁爬得快,要求是必须手膝着地爬。比赛开始了,萧虹和小朋友们一起手膝着地向前爬,但由于少了一只手臂,她的动作明显不协调,速度也慢很多。当爬到一半时,萧虹抬头看看小朋友,发现自己已经落后了,刚才还能坚持按要求手膝着地向前爬的她竟偷偷站起来,猫着腰往前跑了一段距离后才又跪下来爬,最后她和大部分小朋友一起到达终点。
(五)个案主要特点
1.萧虹得到家中所有长辈的精心呵护,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挫折,父母会为她扫平前进道路上的所有障碍。当出现问题时,家长会不由自主地从萧虹肢体残缺的角度去考虑。
2.在和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萧虹表现得很争强好胜,害怕因为自己肢体的残缺而在某方面输给同伴、受到同伴的嘲笑。
3.受家长的影响,萧虹不愿直面自己肢体残缺的事实,宁愿用站不住脚的谎言来自欺欺人。
三、个案生活背景
萧虹生活在一个各方面条件比较优越的家庭里,爸爸、妈妈都是警察,爷爷奶奶都退休在家,都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萧虹的父母平时工作都很忙,但能尽量多抽时间陪孩子。在主观上觉得愧对了孩子,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在学习上灌输地挺多,什么唐诗、英语、数字,都倒背如流;另一方面由于孩子身体的残缺,怕孩子受委屈,而且萧虹身体素质不是很好,经常感冒生病。家长也因此很紧张,对添衣、脱衣的要求很多,总是怕冻着、热着。全家人就以萧虹为“小皇帝”,事事都顺小宝的心,在生活自理方面包办代替了很多。考虑到孩子年龄小,怕孩子在心理上承受不了残疾的打击,所以从小一家人总是以“长大了手臂就会长出来”的谎言向萧虹解释其手臂的残缺。
四、个案分析与指导
(一)个案分析
因为是独生子女,又天生残疾,萧虹得到了家里所有人的宠爱。在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出于补偿的心理,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她所有的要求。在饮食起居方面,所有人都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小萧虹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全家人对她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而在学习方面,因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是知识分子,希望萧虹能比别人更优秀,在背古诗、绘画、看书、数数等各方面都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于萧虹身体方面的特殊性,家庭的教养态度使萧虹形成了独特的性格和行为。这里具体分析为三个“过”:
1、过分的照顾。
认为孩子小,又身有残疾,生活上的吃饭、穿脱衣裤、穿脱鞋袜、如厕、盥洗等事事都包办代替。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剥夺了孩子练习自理的机会,结果养成孩子自理能力差、处处依赖家长、吃不得苦、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不良习惯。
2、过分的疼爱。
使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点”,大人处处围着孩子转,什么事情都依顺孩子,在物质上、生活上、学习上都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当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时也多数采取迁就的态度,逐渐养成孩子“一切以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
3、过分的保护。
孩子是需要同伴的,家长怕孩子受到嘲笑、受到委屈、打击自尊,将其保护在家长的羽翼下,很少让孩子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同伴。每当孩子不得不出现在一个新的环境中之前,家长都会先去扫除一切障碍,以避免让萧虹受到委屈。如在萧虹入学之前,萧虹的妈妈就会先跟老师交代要特别照顾她、帮助她,别让她在生活上、学习上感到不方便;在萧虹提出想参加幼儿园的舞蹈班时,萧虹的妈妈又赶紧去跟舞蹈班的老师打招呼,希望老师事先教育一下孩子,别让孩子们嘲笑萧虹身体上的残缺。由于家长的这种刻意的、全方位的保护,使萧虹从小到大从没遇到过挫折,也没客观地面对自己身体上的残缺。
(二)个案指导
1、帮助家长调整心态,转变家长的教养态度
(1)分析家长的心态
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爱是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也是造就儿童健全人格的关键因素,然而,对孩子的尊重不等于放纵,关爱更不等于溺爱,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权衡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方式及对子女的教养态度。残疾儿童的产生是
家庭的一大不幸,这会使家长产生与健全孩子家长的不同心态。一所聋校对残疾学生家长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的心态大致可分成三种:一种认为孩子已残,没有希望,读书也没有用,不想让孩子上学;另一种是只想让孩子学点技术,将来生活能有保障,对于文化程度则要求不高;第三种是让孩子残而不废,但苦于没有办法。而我班萧虹妈妈的心态则更矛盾一些。她一方面希望萧虹残而不废,能象正常人一样地独立生活;另一方面又心疼孩子,怕孩子吃苦,在生活上包办得较多,对她的集体生活又充满顾虑,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得不到老师的高度重视,受到委屈。例如在开学一段时间后萧虹妈妈按照萧虹的意愿帮她报了舞蹈培训班,可是又担心她由于肢体的残缺在舞蹈班里被陌生的伙伴嘲笑。于是在开班之前,萧虹妈妈特地找到舞蹈老师,请老师事先教育好孩子,不要嘲笑萧虹,并在舞蹈动作的编排上考虑萧虹的特殊性,要求既照顾到萧虹的特殊又不要让萧虹感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不要打击萧虹的自尊和自信。
(2)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打消家长的顾虑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老师和家长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教师在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是以各方面的影响相互协调为基础的。家庭教育是另一个主要方面,而影响家庭教育的主要因素是家长的心理状态,因此教师必须在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方面向家长做宣传工作,争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步协调发展。在了解了萧虹父母的顾虑后,我更留心观察萧虹在各种活动中的表现,并把她的良好表现反馈给她的父母。此外,我还有意收集展示了萧虹在手工、绘画、结构游戏等活动中的作品及影象资料,邀请萧虹父母在家长开放日进园观摩幼儿园的活动、观察萧虹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让萧虹父母知道虽然萧虹少了一只手臂,但在集体活动中她跟其他小朋友一样表现得很棒,不需要老师的特别照顾。
(3)深入开展家长工作,争取家长的协同教育
在打消了家长的顾虑之后,与萧虹妈妈的沟通变得容易多了。针对萧虹出现情绪反复的现象,我在作了仔细的观察、分析后和萧虹妈妈进行了一次谈话。首先我向她解释了萧虹闹情绪并不是因为老师没有特殊照顾她,而是因为萧虹的早餐和幼儿园吃早点的间隔时间太短,孩子对幼儿园的点心有一定的心理负担。在和萧虹的谈话中了解到在家奶奶让她喝了一瓶牛奶、吃了一个鸡蛋还有一个小馒头,可是心疼孙女的奶奶还是觉得孩子吃得不够多,交代老师让萧虹多喝些豆浆。在喝豆浆的过程中萧虹常跟老师提出她肚子还很饱,当老师答应她可以少喝一点或不喝时,她马上就心情愉快的去参加早操活动了。我建议萧虹妈妈早点让她吃早餐,早点上幼儿园,尽量拉长两次餐点之间的间隔时间。同时我向她介绍了萧虹在幼儿园的表现很独立,在很多活动中萧虹做得不比别人差。作为家长要注意自己的心态,不要太在意孩子身体上的缺陷,不要让自己不正确的心态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生活自理是孩子迟早都要面对的问题,现在让她跟小伙伴一起学习生活自理的技能,有利于她的心理健康和今后的独立生活。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帮助她掌握一些技能,多为她提供练习的机会,帮助她树立信心,使她相信只要付出努力,别人能做到的她也一定能做到。经过这次谈话,萧虹的妈妈也觉得确实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配合幼儿园的教学计划,培养孩子坚强、独立的性格,这样才是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2、与家长一起帮助个案形成乐观、独立、坚强的性格
在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后,在家园双方的协同教育下,教育孩子时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与家长沟通、达成共识后,我们在生活上有意识地加强自理能力的培养,鼓励萧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为同伴或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在学习上大胆放手让萧虹独立完成各种任务,对她提出严格的要求,教会她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她需要的时候给予必要的帮助,但绝不包办代替。在日常生活中,多带她与陌生的小朋友相处,适度地让她遭受一些小挫折,培养她独立、坚强的性格。引导萧虹正确面对自己身体的残缺,勇敢地承认自己因为身体的特殊而与同伴产生的差距,通过自身加倍的努力,用正确的方法使自己不断进步,缩短与同伴的差距。
五、个案指导成果
(一)家长的变化
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实施,家长对孩子的特点有了充分的认识,对孩子独立、顺利参与集体活动充满了信心。了解了创设良好家庭教育环境重要性、必要性,教育观念、态度、行为、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能够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健康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孩子。如今他们真正感受到了家园协同教育对自身、对孩子带来的变化,因此,他们对孩子的变化更加关注。家长欣喜地告诉老师,萧虹在家自己的事情会自己做,有时还会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的变化是萧虹自身努力的结果,但是,这变化和父母积极配合幼儿园协同教育,放心、放手让孩子在挫折中慢慢锻炼成长是分不开的。
(二)幼儿的变化
萧虹在家长和老师的协同教育下,各方面的能力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独立性、自理能力、对挫折的承受能力都提高了很多。已经能坦然面对自己手臂的残缺,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参加体育锻炼、舞蹈、手工制作等各种各样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她都会较乐观地去对待,尝试着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自己解决不了,她会主动向同伴或老师求助,最终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现在的她觉得自己很棒,与其他孩子没什么不同,同伴们能做到的事情,她通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
(三)教师的变化
通过跟踪观察、分析研究这个个案,教师对残疾儿童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分析了残疾儿童自身及其家人的矛盾、复杂的心态后,对健康、生命更为珍惜。在工作中积累了一些残疾儿童早期教育的实践经验,掌握了与残疾儿童家长沟通的技巧,为今后更好地为残疾儿童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结论与反思
通过对一个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个案追踪与观察,通过与家长的不断沟通取得的协同教育,我觉得不管是对孩子、对家长、对教育者本身都有许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一)敢于面对残疾的事实,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独立性。让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时尽快适应集体生活、客观地面对自己身体的残缺、学会独立地生活需要儿童和家长、教师共同努力。家长的包办代替是孩子独立性差、不能适应集体生活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孩子的长远利益来看,家长应该早点放手让孩子去锻炼。既然身体的残缺已成事实,无法改变,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生理发展、知觉发展、动作发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残疾的个体及时施以恰当的教育,为个体生理机能的重新组合、身体各种功能的代偿、损伤器官的矫正和康复创造条件,促进其身心的最大限度发展。
(二)加强挫折教育,引导孩子乐观地面对挫折,增强自信。残疾儿童由于身体的残缺,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挫折要比身体健全的人更多,因此,增强残疾儿童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挫折,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就显得尤为重要。参考文献:
6.残疾儿童的感人故事 篇六
资料与方法
来自襄樊市儿童福利院儿童就学的2所小学1~5年级、年龄7~11岁的汉族儿童100名,其中福利机构肢体残疾儿童50名,社会健全儿童50名。残疾儿童随机和社会健全儿童一一对应,共收集样本50对,男35对,女15对。资料收集时间为2007年12月~2009年5月。
方法:采用皮尔斯·汉斯(Piers 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1]进行自评,该量表分为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焦虑、合群以及幸福与满足6个分量表。该量表依据儿童自评得分,分值越高,自我意识越好。在半年后对22名儿童进行重测,观察重测相关系数。用艾氏儿童行为调查表(CBCL)父母问卷进行评测。由社会适应量表和行为问题量表两部分组成,用以评价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行为。该量表对残疾儿童由福利机构直接抚育残疾儿童的保育阿姨代替父母为残疾儿童填写,社会健全儿童由其父母直接填写。
结 果
儿童自我评价:残疾儿童在行为、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等分量表的得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差异有高度显著性的是幸福與满足分量表的得分,而躯体外貌、智力与学校情况两分量表得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另外,子条目躯体外貌分量表中体型的有关条目得分,差异极度明显(t4.2308,P<0.001)。将皮尔斯-汉斯自我意识量表得分与残疾等级指数进行简单相关分析时显示,社会行为、满足与幸福感、智力与学校情况3个分量表得分和总量表得分同残疾等级呈显著负相关。
社会适应性与行为:残疾组与健全组之间在社会适应问题总分、行为问题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上均无显著差异,但社会适应能力及其各分量表得分均有残疾组低于健全组的趋势,而整个行为问题量表得分均有残疾组高于健全组的趋势。男性儿童中,将艾氏儿童行为调查表分与残疾等级进行相关分析时表明,违纪和多动这样的行为问题分量表得分与残疾等级呈相关性明显,适应能力总分和社会交往量表得分与残疾等级呈明显负相关。深入作多元相关性研究后显示分裂样行为问题、抑郁性及内向性分量表得分与残疾等级呈明显正相关,社会适应能力得分和社会活动、社会交际、学校能力等分量表得分与残疾等级呈明显负相关。
讨 论
福利机构儿童对自己评价低,信心不足,缺乏自信,而且幸福感差,有孤独和失落感,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和抑郁,和同学的交往与联系减少,容易出现更多的心理和社会适应问题。并且随着残疾程度的加重,幸福与满足感更差。另外,本研究发现残疾男童比健全男童的抑郁得分高。本研究还发现,在躯体外貌分量表上未发现残疾儿童与健全儿童的量表得分有显著差异,可能该分量表显示的是一般躯体外貌,并非特异地指向体型。而把反映体型的具体条目拿出来分析比较时发现,残疾儿童对自身体型明显感到不满意,由于残疾原因产生的自卑感也十分明显。
本研究以艾氏儿童行为调查表为工具评价了残疾儿童的行为变化,发现两组儿童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存在着残疾儿童在社会适应能力比健全儿童差、行为问题比健全儿童多的倾向。
参考文献
7.感人的故事爱情故事 篇七
“你曾说,风会将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句话带入风谷藏匿,待人死,风便会将这句话夹在风中呼唤,让在世之人能在风中听见,......可是我倾耳多事,却不曾听见你的话。.....你是不是在骗我?”
没有回答....
苦笑声充溢在雪地中,杂着呼呼的风啸,更填几分凄凉萧条.
忽明忽暗的火光中,映着秦璎的脸庞,带着嗔怪之意。
“你说,你是不是一直都在骗我?”
还是没有回答.....
秦璎丢了火把,痴痴的看着眼前这座孤坟,落泪......
你放心,这辈子我都不会走...那张笑脸还是那么清晰....
秦璎,苦涩一笑.
8.感人的师生故事 篇八
老师是蜡烛,默默燃烧,为我们迷茫的心指引方向。
老师是甘露,静静滴落,为我们干渴的心灌输养分。
老师是路标,长久贮守,为我们指明未来的方向。
我们和老师之间,有欢笑,有抱怨,有敬佩,而我的脑海里却始终不忘这几幅画面。
在我小学生涯中,有一位老师给我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别看张老师是个代课老师,但她教学经验却有一套。以前,李东可是咱们班有名的“经济贫困户”。每次写作文他总咬着个烂笔头,张老师过去俯下身子轻轻对他说:“怎么,笔头不听使唤了!”一向被其他老师骂惯的他竟然红起脸来。“放学以后,来办公室,我为你补充营养。”张老师笑着说。可他竟羞得补知所措了。期中考试后,李东考了60分,还有几个“特困户”没及格,那几个同学说:“唉”!班会课上有好受的了!可是班会课上,老师不但没有批评那几个特困户,反而含着泪对我们说:“对不起,是我教的不好!”搞的大家满眼泪水,一向被俗称为“贼”小子的李东竟然也流下了眼泪。
一次,老师让我们做题,她去辅导那几个“特困户”。离下课还有几分钟,同学们听见了老师的呻吟,看见了豆大的汗珠从她额头上滴下来,我们问 :“老师,你怎么了?”没事,只是有小胃病,同学们才知道老师是为了不耽误大家的课而带病上课的。
从次,同学们主动学习同学们的那股热情劲就甭提啦!同学互帮互助,只要有似懂非懂的题,准会向老师请教,没想到 期末考试,我们的成绩却是破天荒的好!没有不及格的,3个86多分,其余都是90多分,老师望着这些成绩欣慰得笑了!
9.残疾儿童的感人故事 篇九
近日,世界心脏组织联合会发表的一份新闻公报指出,肥胖将取代吸烟而成为心脏病和中风的头号诱因。新闻公报称,由于不重视体育锻炼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目前全世界有10亿人超重,5岁以下儿童超重人数已达2200万;在25~35岁的人群中,严重肥胖者的死亡率比健康体重者高12倍。该建议组织:人们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以上有规律的体育活动;选用低脂肪或无脂肪食品,多吃蔬菜、水果、杂粮、鱼与瘦肉;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品,以及软饮料、点心等高热量低营养食品;减少和限制盐和酒精的摄取量。
中国人最缺乏的三种营养素——维生素A、维生素B2和钙
中国营养学会近日公布的国人营养调查结果显示,维生素A、维生素B2和钙是我国人群最为缺乏的营养素,而普遍缺乏的营养素有维生素B1、维生素B6和维生素C等。此外,儿童缺锌、妇女缺铁、中老年人缺乏维生素C的情况较严重。我国5岁儿童中,有10%~20%体重不足,35%有生长迟缓,由于铁、碘、维生素A、维生素D等缺乏造成的营养性疾病也较多。营养专家指出,上述容易缺乏营养素的人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保持营养均衡和减少疾病的发生。
我国每年降生先天残疾儿童约120万
据卫生部统计,我国每年有20万~30万裸眼可见的先天畸形儿出生,加上出生后数月和数年才显现出来的缺陷,先天残疾儿童多达120万人,约占出生总人数的6%。专家指出,造成出生缺陷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点:①部分地区食物中缺乏叶酸、碘;②大自然中存在铅等有害物质的污染;③孕妇有贫血、营养不良、接触有害有毒物质、感染病毒等情况;④遗传因素等等。为此,卫生部和残疾人联合会共同制定和颁布了《中国提高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行动计划(2002~2010)》,以降低出生缺陷和残疾率。
最安全的减肥速度:每星期0.5千克
10.很感人的故事 篇十
我有一个很爱我的男朋友,大学毕业时已经在一起5年了,我知道我是非他不嫁了,于是想,不如趁年轻,出去看看这个世界吧,回来就乖乖结婚生孩子。我没有复杂的计算分析能力也没有横向纵向规划过我的人生,说白了,我没有什么理想,我的最终梦想,是做一个家庭主妇,出来读MBA只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见识的家庭主妇而已。其实,不是每一个要出国的人都怀着理想拽着经验的,更多的是幼稚和冲动,我勇敢地承认,我是其中一个。但,这有关系么?谁年轻的时候不幼稚不冲动?
我没啥优点,就是比较执著,一旦决定了要做好某件事,我一定会用尽全力。于是,开始了....考 GMAT那阵子我接近精神崩溃,从来不认真读书的我,要死背生词死磕语法。反正,省略中间三千字,两个月下来,模拟考我没有一次过650, 但最终,我第一次正式考拿了740。考试写作文的时候我的手指划到电脑主板的钉子流血不止,后面十分紧张,脑子空白了很久,用带血的手指继续敲键盘...后来我都觉得自己发挥不好,但不知咋的,就740了。
上来CD做research,得到的回复是你没有正式工作经验去读MBA等于拿钱扔黄河里去,不如捐给希望工程。嗯,那我开始research一些很偏门的科目,跟我的经验也有些关系。最后,还是决定主攻MBA,再投一些偏门科目。我知道自己是咋回事,投的都是40-60的MBA学校,要真的不收我吧,我直接跟男朋友领证待家里生孩子了。
投了十间,两间收了我。一间 MBA40多名,只是一个admission。一间也是MBA接近60,是一个dual degree program, MBA加一个很偏门的Master degree。双学位两年读完,77个学分。半奖。第一间收我的,我是班上唯一一个没有正式工作经验的。第二间收我的,我是program有史以来第一个没有正式工作经验的,但GMAT是全班最高。我觉得我这般资质的能拿到这两学校,GMAT成绩固然是一个亮点,PS也很重要。写PS, 跟谈生意一样,要吹,显出自己的优点,但不要太浮夸,让人觉得你还是一个可靠的人。我选了第二间学校,没啥,偏门挺有意思的,加上省钱,在我喜欢的 location。
我身边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人理解我的决定。他们都说,你有不错的工作offer, 有一个可以谈婚论嫁的男朋友,这样的情况去留学,读个离奇古怪的专业,一个不咸不淡的学校,回来会死得更苍白。朋友们,看到这里,你一定觉得,我不过是一个疯丫头,最后能毕业找到个工作就是狗吃屎的运气。的确,我有狗吃屎的运气,但我也有狗吃屎都吃不完的毅力。当时的我,不完全理智,也不是不理智,只是我明白,有些事情,分析不出之所以然,只能靠直觉,直觉告诉我,我应该出去看看这个世界。我的底线是,不就两年后回来,闷头忘记过去,重新再来么?有手有脚,饿死不成?得到失去,本来就没有定数,反正我们生下来,就是什么都没有的。Nothingto lose。
就这样,地狱般的生活开始了。班上两中国人,我一个,另外一个三十几哥哥,八年工作经验。美国本土人占80%。我是全班年纪最小,唯一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外国女孩子。大家,看吧,不用回来,刚去那边,我已经感受到我将会死得很苍白。那种来自哥哥姐姐叔叔阿姨们的打骨子里的轻视,不需要对你破口大骂,不需要对你嗤之以鼻,不需要对你置若罔闻,一个很小很小的举动,一句很随便的话,足以将你的自信打至谷底。每次分组,我都是最后一个找到组的;每一次分配任务,我都是负责整理PPT,idea吧,长辈们说,孩子,你就别担心了;每次演讲,我不是只讲开头那句 good morning everyone 就是只讲最后那句thanks for listening。朋友们你们一定这么想,这属于沟通问题吧,好好跟同学处就行。呵呵,去酒吧的时候,他们比谁都跟我熟络,但是,触碰到自己利益的事情,是没有办法用沟通和be nice解决的。实力决定一切。要被人看得起,就要有别人没有的实力,这种实力,包括承受得起这种轻视。不要去恨别人,不要自个儿坐着掉眼泪,我试过,那不work, 你要做的,是明白,当你站在别人的立场,你也许会做同样的事情,那就释然了。
我已经记不清楚,我一个文科小妹,是如何啃完那本理科生都抱怨难的business data analysis的;我已经记不清楚,我熬了3个通宵把一篇marketing analysis论文写完然后拿了全班最低分的那几天是怎么过的;我已经记不清楚,在我赶着把一个报告写完的时候,电脑却被偷了,我要把20页的东西1天内重新再写的时候,我是怎么挺过来的;我已经记不清楚,在我最艰难的时候,男朋友提出分手,我哭得眼睛肿得像个鸡蛋一样,是怎么在5分钟内,擦干眼泪,跑去参加演讲的。多少次,我拿起电话,什么都说不出,就撕心裂肺地哭;多少次,我病得只剩半条人命还要强撑下去;多少次,我受尽冷眼还必须一笑而过。
没啥的,苦,谁没吃过。只是我这类弱质文科小妞,要吃这么巨大一个苦,有点难下咽而已。难下咽也得咽,谁叫你选了这条路。要不现在收拾包袱跑回去当乌龟,没人怪你,认栽就是了;要不把这路走完,是好是丑,姑奶奶我是有交待了。我,已经装模作样想跑路几十遍了,但是最后,以我的性格,只会选后者,我知道的。
或许就是知道自己先天不足吧,我很努力地积攒经验。每一个寒假暑假都不放过。第一个寒假,我自己掏钱买机票回国做了一个喜欢的internship。别人都觉得我傻,你赚那点实习工资都不够机票吧?呵,有头发谁想做和尚?资本不够多就要付出代价去积累。别去介意别人怎么看,什么事情都听多数人的话,你只能成为多数人。然后暑假,凭着寒假的经验,我拿到了行业内一个比较顶尖的Internship program offer.第二年,我拿到了学院的research assistant position, 全奖,每个月有奖金,而且在做我那个方向的research。看吧,世事如此,种因,不一定得果,不种,啥都没有。
好笑的是,我找工作的时候,是2009年。美国经济最差,中国经济也不咋的一年。其实,我都没有一定要留下的念头,唉,反正是天意,是运气,也是努力。最后给我 offer的公司早在我读书第二年的时候就开始和我做一个项目的independent study了。所以阿,同志们,在学校的时候,多做一些通过学校connection来的项目,往往这就是你的机会,因为你能充分表现你个方面的才能。光凭网上投简历,大规模招聘会,你的整个人就缩成一页纸和5分钟介绍,能展示多少?关于工作,我是全班看似最没有希望找到的一个,但是,我是全班第5个收到 offer的人。所以,那些所谓的规律,那些所谓的困难,都只是别人说出来吓唬你的。能丢一边去一边去。
最后,我要说一说朋友。商学院,是不见血的厮杀。职场上,到处是利刀刃剑。但这个世界,总有真情的。做人处世,我没有什么资格教在座各位,但是我明白一点,对别人,永远是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在我最艰难的时候,那些温暖的话语,那些默默的帮助支持,甚至
是一碗暖暖的汤,我都记得很清楚,没有这些,我熬不过这两年。那些欺负过我的,伤害过我的,放弃过我的,我也很感谢他们,因为他们让我知道,真正的朋友,应该是怎样的。这个年代,已经没有电视剧里面额头写着“我是坏人”的人了,每个人都是笑脸盈盈的。要懂得判断,找到真心的朋友,也很重要。
好了,一把血一把泪,讲完了。
不是说,我今天就得到了什么胜利。不过是一份美国的工作,两年前,是个遥不可及的梦,现在,其实不够我晚上褒的西洋菜排骨汤来得美味。或者,明天老板看我不顺眼fire了,我就打回原形了。也许有一天你们路过街边小杂货买包瓜子,看到那个收银的就是我。人生,起起跌跌,本属正常。无所谓幸与不幸,无所谓风光与卑微,所有的东西,得到了,就失去了。
这两年,我得到了很多,人生道理,学习经验,一帮好朋友,一份好工作。我也失去了很多,包括一份本来很美好的爱情,一个我最爱的人。我最初不过想有一个温暖的家,但阴差阳错,温暖的家消失了,我留在美国,忙忙碌碌,过着看似五彩缤纷的生活。我应该开心?我应该苦恼?我得到了?失去了?呵呵,不须问,莫强留,弹指间,笑看风云。
前途路上,置诸死地,有人,真死了;有人,活过来并活得更好。没有 top 5学校,没有高分,没有外企manager position, 没有雄赳赳的气势,不要紧。最重要的是,问自己,有没有勇气做,做砸了,输不输得起。
11.感人的故事——让座 篇十一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12.残疾儿童的感人故事 篇十二
老汉名叫刘益标。54年前,他和父亲因逃荒从江苏来到河南。生命垂危之际,伊川县一个小村庄上的村民给他一个白蒸馍和一碗菜救了他的命。从此,他铭记这“一饭”之恩,为报答河南人,倾尽所有,饱蘸心血,谱写了一曲感恩的颂歌。
为报“一饭”之恩来河南建农场
1960年8月,刘益标位于江苏邳州的家乡发生洪灾,田地被淹没,房屋被泡塌,庄稼绝收。为了寻条活路,村里的老百姓纷纷外出谋生。刘益标和父亲也坐着火车来到河南洛阳,最后流落到伊川县吕店镇袁庄村,在村头一座破烂的庙里安顿了下来。
村里来了逃难的外乡人,袁庄村的乡亲并没有拿刘益标父子当外人。看他们可怜,当地老乡给他们送粥送菜,让幼小的刘益标心里非常温暖。在挨饿的日子里,有那么一顿饭,救了刘益标的命,让他终生难忘。
1960年9月的一天,父亲外出找活儿干,留下饥肠辘辘的15岁的刘益标一人在庙中。中午时分,刘益标想到村里讨点儿饭吃。走出庙门没几步,他就饿得昏倒在村头的路边。这时,村里一户人家有人外出,发现了躺在路边的刘益标,就把他背回家中。刘益标清楚地记得,这户人家的一位大娘给他拿来一个大大的白蒸馍,还端来一碗菜,菜里竟有几片薄薄的肉片。刘益标几口就干掉了那个大馒头。吃菜里的肉片时,他把肉含到嘴里不舍得下咽。大娘笑着嘱咐他慢慢吃,别噎住了。刘益标一直忘不了饥荒年代里那顿救命的饭,更忘不了那位把他从死亡边缘拉回来的好心的大娘,她成了他一生中最想报答的恩人。
靠着吃“百家饭”,刘益标和父亲活了下来。一年后,饥荒逐渐过去了,刘益标和父亲也要回老家了。村里的几个小伙伴与刘益标难分难舍,一个小伙伴难过得哭着说:“标子,这辈子还能见到你不?”刘益标坚定地点点头:“等我长大挣钱了,还会回来看你们的!”
回到家乡后,刘益标上学、工作、成家,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可不管什么时候,他总忘不掉河南那位给她白蒸馍吃的好心的大娘,忘不掉那些纯朴的乡亲以及建立了深厚感情的小伙伴。
利用工作出差机会和退休后的闲暇时间,刘益标也曾多次到洛阳寻恩。由于离开河南的时间太长了,当年他还小,只依稀记得袁庄村那座他和父亲栖身的破庙,村庄具体在什么位置却记不起来了,因此一直没有找到他曾经居住过的那个村庄。而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他报恩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
2012年,刘益标前往洛宁上戈镇寻找朋友。在一位老乡家里吃饭时,老乡端出一盘又白又圆的蒸馍,他拿起来咬了一口,竟然与50多年来萦绕在他心头的那个白蒸馍的味道一模一样。瞬间,他泪流满面……当时他就下决心,要留在这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边干边打听那个袁庄村。
刘益标发现,上戈镇素有“中原苹果第一乡”的美誉。但由于当地的种植方式比较单一,仅靠种苹果的微薄收入,老百姓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只有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才能使村民致富奔小康。于是,刘益标准备做一名带领村民致富的先行者。2013年1月,刘益标和上戈镇里峪村签订了200亩土地承包协议,建了一座农场,取名为丰泰农场。
农场挂牌那天,镇里的领导也赶来剪彩,村里的百姓都赶来参加了挂牌仪式。仪式上,刘益标激动地宣布:“感谢领导和乡亲们对我的信任,我刘益标一定尽力把农场搞好。将来成规模后,我就把农场捐给当地,以报答50多年前河南人对我的‘一饭之恩!”
为实现愿望顶着压力苦干
刘益标的老伴儿李秋虽然支持丈夫报恩,但不同意他搞农场,怕他年纪大了经不起折腾。可刘益标却像着了魔似的一趟趟地往河南跑,而且需要很多钱。刘益标的儿子在上海打工,还没有买房,家里存的钱本来是留着给儿子买房用的,可他非要取出来投到农场里。李秋不同意,和丈夫吵了起来。刘益标是个犟脾气,认准的事情八头牛也拉不回来。老伴儿不拿钱给他,他就写借条,说农场见效益后就还钱。李秋不忍心让丈夫为难,无奈之下只得取钱给他。
上戈镇当地的村民对刘益标这个外地人也持怀疑态度。因为当地常年降水少,老百姓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对于刘益标想引水上山、开辟一个大水池养鱼养鹅的想法,大家都认为他是异想天开。刘益标不理会别人的闲言碎语,顶着压力按他的思路走。他不仅在山上种植苹果树,还套种了山芋、西瓜、药材。这样,就能以种植促养殖,以养殖反哺种植,充分实现土地的综合利用。
一年下来,刘益标先后投入30多万元,比原来的预算多投了10万多元,实现了引电上山、引水上山的构想,开辟了一个大水池,养上了鱼和鹅。通过一年来对农场的运营,使刘益标明白了一个道理:“要让这块土地焕发生机,仅凭自己的一身干劲是不够的,还得多听取乡亲们的意见。”
刘益标在走访乡亲们时,了解到村里一些人家生活很困难,他就经常自己拿钱买来粮、油发给村里的困难户和五保户。
不图名利只为报答众乡亲
刘益标精心经营农场的同时,没有忘记对当年恩人的寻找。他托人与媒体取得联系,请媒体朋友帮他打听。
2014年4月,一位媒体朋友给刘益标打来电话,说他苦苦寻找的袁庄村终于找到了,而且当年给他白蒸馍的大娘也健在,名叫张范氏,已经95岁了。刘益标听了这个消息,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第二天一早就包了一辆面包车前往袁庄村探望恩人。
面包车载着刘益标翻山越岭,终于在一座院子前停下。刘益标提着礼品走进院内,看到一位满脸皱纹、头发花白、精神却很好的老太太坐在院子里等他。刘益标心情激动,放下手里的礼品,快步上前,蹲在大娘面前紧紧地攥着她的手,两眼含泪,动情地说:“张大娘,您老还记得我吗?我就是当年吃您的白馍馍活过来的标子啊!”张大娘抚摸着刘益标的面庞,咧开没牙的嘴,笑着说:“咋能忘呢!你和你爹都是勤快人,给人家干活儿很下力。当年,你们爷儿俩苦呀!”说着说着,老人就抹起了眼泪……
听说刘益标来到村里,当年一起玩耍的小伙伴都过来看他。虽然现在他们都是满头华发的老人,样子与当年相差甚远,但伙伴相见,却没有一点儿陌生感,还像当年儿时那样说笑。中午,他们一起喝酒、聊天,畅谈多年来的生活,大家都感慨万千。
临走前,乡亲们都来到村头送刘益标。刘益标对乡亲们表态:“你们都是我的亲弟弟、亲妹妹,我忘不了这里的救命之恩,也忘不了农村的苦日子。等我的农场上了规模,我还要来这里搞农场,带着乡亲们致富,以报答当年大家对我的恩情!”
寻找到恩人后,刘益标隔三岔五都要到袁庄村看望张大娘,跟当年的乡亲们拉拉话。在乡亲们的建议下,刘益标重新制定了2014年的农场运营方案,大量种植西瓜和药材。由于他种的瓜比别人种的瓜熟得晚,在今年卖了个好价钱,每天都有经销商开车来拉货。
刘益标远期的梦想是把这里的山区打造成“花果山”,春天是花园,秋天是果园,到处是扑鼻的香气,还有一排排整齐的楼房。等实现梦想,他就把这些全交给乡亲们,自己离开。
一个馒头,铭记了半个世纪;一个承诺,信守了54年。刘益标投入数十万元建农场报“一饭”之恩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2013年11月,刘益标入选“中国好人榜”。
13.感人的母爱故事 篇十三
妇女一面死死的护住袋子,一面拼命呼救,呼救声惊动了小巷子里的居民,人们闻声赶来,合力逮住了歹徒。
众人押着歹徒搀着妇女走进了附近的派出所,一位民警接待了他们。审讯时,歹徒对抢劫一事供认不讳。而那位妇女站在那儿直打哆嗦,脸上冷汗直冒。民警便安慰她:“你不必害怕。”妇女回答说:“我好疼,我的手指被他掰断了。”说着抬起右手,人们这才发现,她右手的食指软绵绵的耷拉着。
宁可手指被掰断也不松手放掉钱袋子,可见那钱袋的数目和分量。民警便打开那包着钞票的塑料袋,顿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那袋子里总共只有8块5毛钱,全是一毛和两毛的零钞。
为8块5毛钱,一个断了手指,一个沦为罪犯,真是太不值得了。一时,小城哗然。
民警迷惘了: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这位妇女,使她能在折断手指的剧痛中仍不放弃这区区的8块5毛钱呢?他决定探个究竟。所以,将妇女送进医院治疗以后,他就尾随在妇女的身后,以期找到问题的答案。
但令人惊讶的是,妇女走出医院大门不久,就在一个水果摊儿上挑起了水果,而且挑得那么认真。她用8块5毛钱买了一个梨子、一个苹果、一个橘子、一个香蕉、一节甘蔗、一枚草莓,凡是水果摊儿上有的水果,她每样都挑一个,直到将8块5毛钱花得一分不剩。
民警吃惊地张大了嘴巴。难道不惜牺牲一根手指才保住的8块5毛钱,竟是为了买一点水果尝尝?
14.给残疾儿童的一封信 篇十四
你们好!虽然我们还未曾谋面,也还没有相互熟识,但我们是同一片蓝天下的幼苗,我们都是祖国的栋梁,我们的心是在一起的。我有很多的话想对你们说,今天,就在这封信中像你们诉说吧!
前天,残奥会的开幕式在上海举行,你们看见了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是多么壮观啊!千万人聚集在体育场上,为残疾运动员们喝彩欢呼,许许多多的明星前来捧场。我想,此时此刻,你们心中一定很幸福很温暖吧!因为,你们会发现,你们并不孤单,你们身边有许多人在关爱着你们,为你们加油鼓掌
知道吗,我最崇拜的人就是海伦?凯勒,当中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她那种身残志坚的精神,而是她那颗关爱别人的心。海伦?凯勒从小就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她感受到的爱可以说比常人要多的多,但海伦并不认为这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于是,她努力学习,被哈佛大学录取,在她具备了能够自食其力的时候,她不在让别人帮助,不但养活了自己,还帮助了许许多多和她一样的人,她的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因为这种想法,看似简单,实际上,做起来却很难。
小伙伴们,我想对你们说,虽然你们的身体上并不是健全的,但至少你们要有一颗健全的心,你们身残志不残啊,面对困难重重的生活困境,你们应该站起来,充满自信,勇敢的面对,为了那些爱你们的人,也为了你们自己,对世界说:“我能行!”
小伙伴们,我还要对你们说,你们是需要关爱的人,但你们也要像海伦?凯勒一样,有一颗会关爱别人的心。你们身边的父母、亲人、朋友,还有许许多多的陌生人都为了你们付出了许许多多,特别是你们的父母,与其他同龄人的父母相比,一定会苍老许多,他们为了你们,头上一定又多了些白发,所以,你们应该为了他们也要振作起来,将来,也靠你们自己的能力回报他们,我想,就算是一点微不足道的收入,也会换取他们会心的微笑吧!只有我们互帮互助世界才会变得更加温暖,更加美好
15.残疾儿童的感人故事 篇十五
为革命失去自己的孩子
1925年8月,国共第一次合作。21岁的邓颖超从天津南下广州,担任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妇女部秘书,协助部长何香凝开展妇女运动。不久,邓颖超就与当时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结婚。婚后,邓颖超怀孕了,周恩来率领国民革命军东征军出征,她母亲又不在身边。邓颖超全身心地投身于中国革命事业,她认为自己还年轻,生下孩子,会影响革命工作,便悄悄地做了人工流产。
1927年4月,邓颖超第二次怀孕,因工作颠沛流离,操劳过度,以致胎位不正而难产,三天三夜孩子生不下来。当时医院不能做剖腹手术,只能用手术钳助产,致使婴儿头颅受伤,孩子生下后,便夭折了。从此,邓颖超再也没有怀过孕。
邓颖超和周恩来是党内外公认的模范夫妻。周恩来非常理解邓颖超的所思所为,深为夫人邓颖超全力投身革命事业的忘我精神而感动。
给烈士的孩子以慈母情怀
邓颖超和周恩来关心、教育、抚养过许多烈士的孩子,但真叫他们爸爸、妈妈的只有孙维世和李媚两个小女孩。
孙维世是老同盟会会员孙炳文烈士的女儿。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孙炳文在上海郊区龙华村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周恩来与他有着深厚的战友情谊。因此,对这位烈士的子女更是十分关爱。1938年周恩来和邓颖超同在武汉工作。有一天,孙维世和她哥哥孙泱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要求工作。周恩来亲自作了安排,然后带着他们见了邓颖超。邓颖超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认真地对孙维世说:“你做我们的干女儿吧!”聪明的维世,立即甜甜地叫了妈妈和爸爸。在经常接触中,邓颖超发现维世有一定的戏剧艺术才华,便送她上延安“鲁艺”、“抗大”学习,以后又送她去苏联学习戏剧理论和导演专业,培养她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女导演。解放后,孙维世在中国青年艺术戏院担任导演,由她导演的《保尔·柯察金》、《初升的太阳》等名剧,先后在北京上演时,邓颖超总是拉着周恩来总理去观看。这是对干女儿工作的大力支持。
1950年7月,孙维世和著名演员金山结婚,邓颖超为他们主持了婚礼,并送给一本刚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扉页上亲笔书写着:“亲爱的维世女儿,爱你的、你爱的妈妈赠。”
“文化大革命”中,孙维世惨遭迫害致死,邓颖超一直深深怀念这个有艺术天才的干女儿。
李媚是李少石和廖梦醒烈士的独生女儿。抗战时期,李少石在中共南方局工作,1945年不幸牺牲。周恩来和邓颖超十分悲痛。邓颖超将小李媚搂在怀里,深情地说:“你就当我们的女儿吧!”从此,李媚也就叫邓颖超妈妈,叫周恩来爸爸。邓颖超像亲生母亲一样疼爱李媚,李媚也像亲生女儿般地孝敬干爹、干妈,彼此来往非常亲密。
全中国孩子的好妈妈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北京崇文区煤厂有对工人夫妇相继去世,留下5个孤儿,最大的15岁,小的只有3岁。区人民政府每月发给他们生活费,街坊邻居轮流帮助料理他们的生活,送他们上幼儿园、小学读书,体现了新社会革命大家庭的温暖。
邓颖超十分关心这5个孤儿,对他们倾注了慈母般的爱心,这里仅举不同寻常的一例。1964年8月17日,邓颖超同志在人民大会堂组织了一次驻华使节的子女和中国儿童的联谊活动。为了温暖这5个孤儿的心,她把这5个孩子接到人民大会堂和驻华使节的孩子一起联欢。中外儿童一起唱歌、跳舞,互相赠送纪念品。他们虽然肤色不一,语言不同,但都有一颗天真的童心。联欢活动不仅增进了中外儿童的友谊,而且温暖了这5个孤儿的心。临别时,邓颖超嘱咐孩子们:“不要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努力学习,注意锻炼身体,要使自己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才,学习和生活中有什么困难可以找我。”几句简短话语,滋润了孩子们的心田。他们同声表示:“谢谢党中央,谢谢邓妈妈,我们一定努力学习,长大了为人民服务。”
邓颖超还以革命家的伟大胸怀,关爱着全中国广大少年儿童,对他们倾注着无限深情。她把中国的未来,寄托在孩子们的身上。
1989年6月1日,庆祝国际儿童节40周年。邓颖超给全国少先队员写信:“我历来关心着全中国的孩子,我盼望着你们在党和人民的亲切关怀下,健康地成长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接班人。”
1990年10月12日,邓颖超在中南海接见了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给他们颁发了金质奖章,并鼓励他们说:“国家的未来靠你们去创造、去开拓!”这些都充分表达了一个老革命、老妈妈对全国少年儿童的殷切期望与关爱。
1991年7月,一部反映邓颖超艰难的童年,英勇奋斗的青少年革命生平事迹的电视纪录片,在全国上映。亿万青少年在银屏上看见87岁高龄的敬爱的邓妈妈、邓奶奶那慈祥的面容,端庄的仪表,听到她老人家充满激情的讲话:“我已经走过80多年人生历程,与中国革命风雨同舟,我的心和你们一起跳动,希望你们有充实的今天,更期望你们塑造辉煌的明天。”这部电视纪录片和邓颖超激励奋进的讲话,使广大青少年受到了一次极为形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为后代不怕担风险
“文化大革命”时,刘少奇被定为“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而惨遭迫害,一家人深受磨难。刘少奇的几个孩子下放到农村劳动,唯有7岁患病的小女孩一个人留在北京,生活不能自理。
刘少奇的儿子刘源下放在山西农村,对小妹妹的生活实在放心不下,他想到了一贯关爱儿童的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同志。于是他向周恩来写了一封信,要求组织把他调回北京,以照顾年幼患病的小妹妹。这封信是托人交给邓颖超转周总理的。
邓颖超自己有个规定,历来不让人家通过自己转给周恩来办事的,况且这件事在当时是要承担风险的。但是,邓颖超却破了这个规定,因为这个7岁患病的小妹妹,也属全中国的儿童,应该得到关爱。基于这种对下一代负责的理念,邓颖超毫不犹豫地把信交给了周总理。周恩来总理毅然地作了批示:“调刘源回北京当工人。”
教养鼓励亲属中的后代
周恩来的弟弟周恩寿,有6个孩子。解放后,周恩寿要过继一个孩子给哥、嫂。这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可是,周恩来和邓颖超都没有同意。邓颖超回答说:“全中国儿童都是我们的孩子,何必要过继到自己名下呢?”而对周恩寿家庭因孩子多生活比较困难的实际,孩子上学的费用,全由周恩来和邓颖超负担,其中3个女孩“文革”前一直和邓颖超一起生活。邓颖超就像亲母亲一样抚养、教育她们。
【残疾儿童的感人故事】推荐阅读:
残疾儿童关爱08-08
残疾儿童帮扶案例10-07
残疾儿童教育保障07-09
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补助11-20
秋学校关爱残疾儿童活动总结06-15
13.1残疾儿童帮扶工作总结11-08
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化学学科教案08-02
如何开展残疾儿童入学工作报告整理10-08
大李小学残疾儿童个别化教育方案11-18
学校关爱“残疾儿童”工作实施方案5则范文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