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技术防范系统(精选8篇)
1.地铁技术防范系统 篇一
通信
通信
通信系统是轨道交通运营指挥、运营管理、公共安全治理、服务乘客的网络平台,它是轨道交通正常运转的神经系统,为列车运行的快捷、安全、准点提供了基本通信保障。通信系统在正常情况下应保证列车安全高效运营、为乘客出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保证;在异常情况下能迅速转变为供防灾救援和事故处理的指挥通信系统。
主要设计规范及标准
《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490-2009)《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04-2008)《铁路通信设计规范》(TB10006-99)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198-94)《本地通信线路工程设计规范》(YD5137-2005)《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YD5007-2003)《数字同步网工程设计暂行规范》(YD/T5089-2000)哈尔滨市有关地方法规、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相关标准 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相关标准 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有关协议
国际电信联盟ITU-T、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的有关建议 欧洲邮政及电信联盟CEPC最新文件及其附件 电子工业协会(EIA)的有关标准
一般要求
1.通信系统是指挥列车运行,进行运营管理、公务联络、提高乘
13—1 通信
客服务水平和传递各种信息的重要手段,应能传递语音、文字、数据、图像等,并具有网络监控、管理功能。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可靠、易扩充、组网灵活、各种信息的综合数字通信网。
2.当出现紧急情况时,本系统应能迅速及时地为防灾救援和事故的指挥提供通信联络。
3.通信设备的选型,应在满足系统功能的基础上优先选择国产设备,对于国内尚不能满足功能的设备,应进行充分比选后选择引进。
4.设计范围
哈尔滨轨道交通1号线四期工程线路全长2.3km,全部为地下线,全线设2座车站,控制中心利用清滨公园控制中心(已建成)。
通信系统设计范围为上述工点及线路所有通信线缆、系统设备及相关设施,系统由专用通信系统、公用通信系统、公安通信系统三部分组成。
专用通信系统由传输系统、公务电话系统、专用电话系统、无线通信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广播系统、乘客信息系统、时钟系统、办公数据网络及综合布线系统、集中告警系统、电源系统组成。
公安通信系统由公安无线系统、消防无线系统、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公安专网系统组成。
公用通信系统由传输系统、公用无线引入系统、电源系统及集中监测告警系统组成。
基本技术要求
1.本系统及设备应是技术先进、价格合理、安全可靠、组网灵活,并代表当前通信发展要求的成熟技术。
2.通信系统主要设备和模块应具有自检功能,并采取必要的冗余,避免单点故障引起全网故障。
3.本系统中各子系统发生故障时,应具有降级使用功能和对重要通道的备用手段,以保证系统基本功能。
4.通信系统主要设备应采用模块化结构,易于扩展和平滑升级。
13—2 通信
5.通信系统应采用支持符合国际标准和工业界标准的相关接口,能与其它相关系统或业务部门实现可靠的互联,并应选择广泛应用的标准协议。
6.本系统应选用体积小、重量轻、耗能少、防尘、防锈、防震、防潮、防晒的设备和材料。
7.本系统设计应充分考虑电下铁道的特性,应采用抗电气干扰强的设备和电缆,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8.光缆、电缆应采用阻燃、低烟、低毒、防蚀的产品,并应考虑防鼠害和防迷流腐蚀。
9.本线作为1号线一、二、三期工程的延伸段,因此,在整体上应与既有的1号线通信系统组成统一的通信网,充分考虑对控制中心级设备系统的改造、衔接。该网络与既有1号线一、二、三期工程的通信网络应组成功能完整统一、便于维护管理的网络,以实现控制中心对全线的协调统一管理。
10.本系统应满足下列工作环境条件:
(1)环境温度:0℃~50℃(室内);-40℃~65℃(室外)
(2)相对湿度:25℃时30%~75%(室内);35℃时10%~95%(室外)。(3)防护等级:IP50(室内);IP65(室外及区间)。(4)设备限高:室内≤2200mm,区间内不超过设备限界。(5)冷却方法:自然风冷或强迫风冷。
(6)负载承荷:≤600kg/m2。(通信设备);≤1000kg/m2。(通信电源)耐机械冲击:10g 耐机械振动:5~20Hz时,5mm(振幅);
13..1 专用通信系统 传输系统
传输系统应满足1号线四期工程对于传递语音、数据、文字、图像等业务信息的需要,具有多功能、大容量、高可靠并能进行集中维护管
13—3 20~100Hz时,1.4g(室内),4.2g(区间隧道)通信
理的数字传输网,与既有1号线一、二、三期工程传输子系统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传输网络。
1.系统功能
(1)传输系统应具备在沿线各车站自由上下话路、使用灵活及易于扩展的功能。
(2)传输系统应具备设于不同光缆路径的主备光通道,同时系统应具备通道保护或复用段保护功能。在出现故障时能自动倒换,且倒换时间小于50ms。
(3)系统应有功能完善的网络管理功能及硬件设施,所有站的配置及其它调整均应能在控制中心的操作终端上遥控完成。
(4)传输系统的设计容量除应满足本线路的各专业需求外,还应充分考虑满足远期发展的需求,并宜预留30%的余量。
2.传输的信息内容
(1)各车站各种调度电话及自动电话用户的语音信息。(2)无线基站和主交换机的话音及控制信息。
(3)控制中心至各车站的电视监视、广播、乘客信息、时钟等系统的语音、数据、图像、视频信息及其控制信号。
(4)各种自动化系统,包括信号系统(ATS)、电力监控系统(SCADA)、防灾报警(FAS)系统、自动售检票(AFC)及的办公自动化(OA)等系统等所需的各种数据信息。
3.系统结构
本工程应结合既有1号线一、二、三期工程系统组网情况,从通信系统的各种业务功能出发,推荐最为适用的传输方案,线路传输速率不宜低于2.5Gb/s。
传输系统须采用环状网络结构,各节点宜隔站连接以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传输系统的自愈功能设置主备光通道,并分设与区间两侧的光缆中,具备手/自动切换,切换时,不影响传输质量。
在各车站分别设置传输节点设备,控制中心设备及网管宜采用扩容方案,网管设备具备对所有节点进行远程在线管理。
13—4 通信
4.系统统接口配置类型
传输系统配置的接口种类根据相关各系统的使用要求,经过协调后确定。为了降低系统的运行代价,简化维护过程,减少维修困难,提高系统的适应能理,应尽量使用较少的接口种类。
系统配置的各类用户接口应具有足够的容量来满足近远期对系统的扩展要求,以及与其它轨道交通线路接入和可能的扩充。系统配置的主要的接口种类如下:
(1)光纤传输线路接口
(2)标准的G.703 2M(基群)接口
(3)以太网接口,接口速率为10M/100M/1000M
(4)低速数据接口RS-232,RS-422,RS-485,2.4~19.2kbps(5)网络管理接口(6)时钟输入/输出接口
(7)其它经系统设计后确认所需的接口 5.传输线路
从控制中心至各车站之间,分别在区间两侧弱电桥架上各敷设1条48芯单模光缆及一条20P市话电缆。光缆宜采用符合ITU-T建议的G.652b双窗口单模光纤。无特殊分歧需求时,除长大区间外,光缆在区间内不得接续。干线电缆为光传输系统故障等情况下提供必要的备用调度通信。干线通信光电缆必须采用无卤、阻燃、低烟、低毒、防蚀、耐老化、防鼠害和抗电气干扰的铠装缆。在区间内全线设置通信电缆托架放置通信光电缆。
所有光、电缆在接入设备前,应经过光纤、音频配线架,电缆接入时应设置适当的保安和接地措施,并考虑足够的容量。13..2 公务电话系统
公务电话系统采用在原有控制中心交换机扩容方式。在控制中心利用既有程控电话交换机扩容,在各车站设置小交换机,各车站小交换机通过光传输设备与控制中心交换机组网,控制中心交换机与车站小交换机之间采用2M通道组网。
13—5 通信
1.采用单局制构成,对控制中心数字程控交换机扩容,用于控制中心、各车站间的内部通话及与市话网的连接。
2.主要部件应采用双机热备份工作模式,话务处理能力满足远期容量需求。
3.中继方式
交机与市话局采用2Mb/s数字中继,全自动呼出,呼入采用部分全自动直拨DID,部分采用半自动接续BID的混合进网中继方式。
(1)各种业务忙时话务量按下列要求设计: 电话用户0.16Erl/线; 传真0.17 Erl/线;
每条数字中继话路0.7 Erl/线;
低速数据、2B+D、30B+D及其它符合ISDN用户网络基本条件的各类用户1 Erl/线。
(2)传输衰耗应满足下列要求: ① 四线链路 地区呼叫:3.5dB 长途呼叫:7dB ② 用户线衰耗
用户至市话端局间的衰耗不大于7dB。(3)编号方案
本线的公务电话用户应按照哈尔滨市轨道交通1号线的号码分配原则进行统一编号。13..3 专用电话系统
专用通信系统由它调度电话、站内电话、站间行车电话、区间电话、直通录音电话等组成。
1.调度电话
调度电话设列车调度电话、电力调度电话、环控、防灾及维修调度电话,各调度区段划分应与行车指挥或控制管界划分一致。
总机和分机间话路经数字传输通道按辐射方式连接。
13—6 通信
2.站内电话供车站值班员与本站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通话联络。3.站间电话能及时、迅速沟通相邻两车站的通话,且不允许其它电话插入。
4.在区间每隔150~200m设一台区间电话机,用于列车司机或维修人员与有关单位进行紧急联系和一般通话。1~3台电话机并联使用一个用户号码。
5.直通录音电话供电力部门使用,与市供电局直通通话,并能实时录音,直通录音电话设于控制中心。13..4 无线通信系统
1.采用与1号线一、二、三期一致的800MHz频段TETRA数字集群无线通信系统。
2.采用全基站方式实现无线信号覆盖。
3.区间(包括地下站台)应采用漏泄电缆完成无线信号的覆盖,车站站厅(含公共区域、重要用房等)宜采用天线完成信号覆盖。在初步设计阶段应根据运营和运营部门的需求,明确无线信号的具体覆盖范围。
4.为减少不同小区的频率干扰,采用800MHz频段的三组频率(6对频点)轮流在本线上使用。具体频点待向哈尔滨市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申请并得到批准后确定。
5.在满足信纳比20dB的条件下,本系统可靠通信的时间、场强覆盖地点的概率在线路运营区间范围内应大于95%,其它地点不小于90%。
6.系统设置
专用无线系统包含列车调度、事故及防灾、设备维修及停车场管理四个子系统,系统在既有1号线工程800MHz频段TETRA数字集群无线通信系统基础上进行扩容。
(1)列车调度子系统供列车调度员、司机、车站值班员、车辆基地和停车场信号楼值班员之间以及车站值班员与站台值班员之间通信联络,满足列车运行需要。
(2)事故及防灾子系统供防灾调度员、车站防灾员、现场指挥人员
13—7 通信
及有关人员之间通信联络,满足事故抢险及防灾救灾需要。
(3)设备维修子系统供维修值班员与现场维修人员之间通信联络,满足线路、设备的日常维护及抢修的需要。
(4)停车场管理子系统供车辆基地和停车场运转值班员、调车员、列车司机、场内作业人员之间通信联络,满足列车调车及车辆维修的需要。本期工程不新设停车场。
7.系统功能
(1)虚拟专网:系统为各调度群用户提供专用调度台,组成虚拟专用网;
(2)调度通话:单呼、组呼、全呼、紧急呼叫、强拆、组呼的动态重组、调度监听、优先级设置及呼叫;
(3)能完成调度区域选择、越基站无隙切换;电话互联呼叫等功能;(4)车载台自动转组:列车在进出车辆基地时,系统可通过信号系统ATS所提供的信息,进行行车调度通话组与车辆段通话组的自动转换;
(5)所有调度通话的自动录音:具有列车司机与行车调度的语言录音及回放,时间不少于60min;
(6)主要提示信号:接通音、呼叫失败音(或显示)、忙音、弱场区提示音;
(7)应提供分组数据传输能力,支持多用户共享、语音调度优先和自动断点续传,并能根据语音调度通信的繁忙程度,自动调整分组数据业务带宽(7.2~28.8Kbps)。
(8)网管设备应具有系统配置、用户管理、故障监测报警及管理、统计报告功能。13..5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 1.监视功能
车站值班员可监视本站站台、站厅及自动扶梯、出入口情况; 中心调度员可利用监视器和显示大屏监视全线各车站情况。2.图像选择功能
车站行车值班员可选择本站与行车相关的任一摄像机的图像在任一
13—8 通信
监视器上显示,既可用各种时序自动循环切换,也可由操作人员手动切换。控制中心各调度员可利用一、二、三期设置的调用终端同时选择全线任一摄像机或相同摄像机的16幅图像,在既有任一监视器和显示大屏上显示,既用各种时序可自动循环切换,也可由操作人员手动切换。
3.录像功能
本系统在各车站设置长时间录像机,对运营用摄像机图像进行长时4.列车司机监视功能
列车司机可通过站台前端设置监视器方式,监视站台和旅客上下车间不间断录像。
情况,即在上、下行站台列车驾驶室停车位置的一端,各设置1台大屏幕彩色监视器,接收本侧站台摄像机的图像供司机观看。13..6 广播系统
1.本系统纳入既有1号线一、二、三期工程的广播网络,实现控制中心调度员通过同一控制设备对既有1号线一、二、三期及本期车站的统一控制,保证系统功能与一、二、三期工程的一致性。
2.由车站广播子系统、控制中心子系统组成。
3.车站广播是控制中心、车站两级控制的广播网,控制中心的调度员(总调、列调、防灾调度)可对全线车站进行选站、选路或全线统一广播,车站值班员可对本管区的站台、站厅、办公管理区及有关设备房进行同时广播或分路、分区广播。
4.车站广播的优先顺序为: 控制中心防灾调度; 车站值班员; 控制中心总调、列调;
5.各车站分为上、下行站台、站厅、办公及设备房、出入口五个广播区。
6.扩音设备应采用n+1备份方式工作。
7.车站采用低功率扬声器密布的方式,使车站内各点均获得均匀
13—9 通信
而足够的声场强度,其有用声场强度高于背景噪音10dB,切换到防灾广播时,声场强度高于背景噪音15dB。
8.为保证声场强度在上、下行站台设置噪声传感器。13..7 乘客信息系统
乘客信息系统(PIS)是依靠成熟可靠的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传输、显示技术,以车站和车载显示终端为媒介,向乘客提供以运营信息为主的多媒体综合信息显示系统。
1.本系统分为车站乘客信息系统和车载乘客信息系统。按照系统组成,整个系统又可以分为中心、车站、车载和网络四个部分。
(1)
中心子系统
乘客信息中心子系统对各车站子系统的操作通过专用通信传输通道实现,对车载子系统的操作通过本系统设置的WLAN传输通道实现。1号线四期工程在一、二、三期中心子系统的基础上扩容,车站子系统接入中心子系统。
(2)
车站子系统
车站子系统的主要设备包括:车站信息服务器、车站交换机、车站播放控制器分配器、显示屏集成化软件等。
(3)
车载子系统
车载子系统主要设备包括:车载无线天线、车载无线单元、车载播放控制器等。
(4)
网络子系统
网络子系统是指提供系统数据信息和控制信号传输的通道,根据传输路径可分为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两个部分。有线网络采用专用传输系统提供的以太网通道,无线网络应支持以80km每小时速度行驶列车的双向数据通信。考虑到PIS和预留车载CCTV车地双向数据通信的需求,无线传输部分宜采用WLAN传输技术。
2.系统终端设备布置(1)
车站LCD显示屏
LCD显示屏设置在各车站站厅售票机上方和上下行站台乘客候车
13—10 通信
区。
(2)
LED显示屏
LED屏设置在各车站出入口处。(3)
车载LCD显示屏
车载LCD显示屏设置在各列列车每节客室车厢的车门旁。13..8 时钟系统 1.系统功能
(1)为控制中心、车站各部门工作人员提供统一的时间显示;(2)为乘客提供统一的标准时间信息; 2.系统构成
本系统利用既有1号线一、二、三期工程控制中心既有母钟作为标准时钟源、在各车站设置子钟驱动器、子钟(各类时间显示单元)等设备。
在各车站设置的子钟驱动器,接收母钟发送的时间编码信息,以消除累计误差。子钟驱动器应具备多路输出接口,当母钟或传输通道发生故障时,仍可驱动子钟并告警。在子钟驱动器故障时,子钟可进入降级模式并告警。13..9 办公数据网络及综合布线系统 1.系统组成
OA系统的硬件包括网络设备、综合布线、计算机设备及相应办公设备。四期工程OA系统接入一、二、三期工程设置的信息网,构成1号线完整的OA信息网络。
2.传输方式
利用专用传输系统提供的以太网通道组网。3.软件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软件主要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自动备份软件,网管软件以及各种OA应用软件等。13..10 集中告警系统
集中监测告警系统由以太网交换机、工作站、打印机、网络设备等
13—11 通信
组成,通过控制中心以太网交换机将各子系统的监控终端连接成网。控制中心设备已在一、二、三期工程中实施,本次四期工程对其进行扩容接入。13..11 电源及接地系统
1.通信电源是保证通信系统正常工作的必要条件。因此,通信电2.控制中心及各车站、车辆段、停车场的通信设备均要求按一级源必须安全可靠。
负荷供电,需供电系统提供三相五线制交流电源。各通信机房设置专门的交流配电柜。
由变电所引接两路独立的三相五线制交流电源进线。如使用中一路在全线设置UPS电源并提供交流“集中供电,分散配电”的功能。3.交流UPS供电电源输出电压波动范围不应大于±5%。4.通信设备在外部电源失电时应能通过蓄电池提供不间断供电,5 蓄电池应无腐蚀气体析出,适合设在通信机房内。电源故障时应能进行自切并在本地及远端自动告警。
其蓄电池组的容量应保证向通信设备连续供电不少于2h。
6.为确保人身和通信设备安全以及通信设备的正常工作,需设置为保证系统正常工作和人身设备的安全,应采用联合接地方式。通信专业应对接地体部分应提出设置要求,由供电专业负责设置,接地系统。
通信专业和其它专业的接地引出端子应保证足够的间距。在通信电源设备室内设置地线盘,综合接地体的接地电阻应不大于1Ω。
接地装置用来接引下列各类设备: — 直流电源需要接地的一极 — 通信设备的保安避雷器
— 通信设备、通信电源设备的机架,机壳 — 引入电缆、室内电缆和配线的金属护套或屏蔽层 — 交、直流电源设备采用供电系统的PE线保护。
13—12 通信
13..1 公安通信系统 公安无线系统 1.系统功能
(1)满足公安350MHz警用自动级建设项目的要求,系统通过链路应能实现350MHz公安电台从地面到地下,从一个地铁站到另一个地铁站的全自动漫游。
(2)系统满足MPT1327集群标准信令规范,符合公安部要求。(3)满足 MPT1343,警用CPSX用户编号协议。
(4)系统必须覆盖站厅、站台、出入口通道、隧道区间,实现地下线路,地下车站之间、车站与地面之间通信;
(5)系统支持从指挥中心或现场任意一台手持机到各个分部门的全呼、一对多组呼、一对一单呼、广播呼叫、优先呼叫、紧急呼叫、PABX/PSTN呼叫以及在紧急情况下的强拆、强插等集群调度功能。
(6)分站本身发生的本地呼叫不占用主站信道,跨站呼叫时间不超过0.5秒;
(7)集群信道和常规信道共享功能:可通过系统管理终端,远程遥控设置某集群信道变为常规中转信道。
(8)主站信道满负荷或出现故障时,分站可独立工作,而且分站可独立实现MPT1327信令标准所规定的所有集群呼叫功能。
2.系统组网方案
利用哈尔滨公安市局调度中心设置地铁公安无线设备,可进行单独的网络管理。
应采用与市局公安350MHz集群通信系统兼容的设备和相同的系统制式。
采用分基站组网方式,地铁内部通信话音信息可以不用通过市区主基站,不占用主基站资源。
在各车站设置分基站分别接入哈尔滨市的模拟集群通信系统主基站,各地下移动电台及固定电台通过分基站融入市公安集群指挥调度通信网。
13—13 通信
在每个地下车站各配置一套多信道无线集群分基站,分基站与市公安局的中心主基站采用无线链路连接。在每个车站出入口地面设置室外天线,经射频电缆连接到站内分基站,通过空中接口与市局指定的地面主基站连通。
3.系统构成
本工程采用无线链路分基站引入方式构建公安无线通信网,在四期工程5个地下车站设置分基站。
隧道内无线场强覆盖可采用漏缆覆盖方式,上下行合用一条缆。站厅、设备层、办公区域、人流通道和换乘厅使用比较经济的小天线覆盖,收发合用同一副天线。站台由于形状较规则,宽度较窄,结合隧道的覆盖方式,站台和隧道一并采用漏泄同轴电缆方式覆盖。
在每个站站外需要架设与市局主基站通信的链路天线和GPS接收天线。
在四期工程5个地下车站公安机房分别设置5套公安350M模拟集群无线分基站,分基站配置4个信道机,用于公安话音通信。
扩容市局、地铁分局配置公安指挥调度台和市局网管设备。在派出所、车站警务室设置手持终端和固定台。13..2 消防无线系统 1.系统功能
(1)地铁消防无线系统是哈尔滨市消防无线系统的一部分,必须和市消防无线通信系统联网,以保证地下消防人员与消防指挥中心之间、消防地铁中队等相关部门之间的无线通信。
(2)系统必须覆盖站厅、站台、出入口通道、隧道区间,实现地下全线、地下车站之间、车站与地面之间通信。
2.系统组网方案
(1)系统采用800MHz的数字集群系统。
(2)集群交换机由市消防局统一设置在市消防中心,不在本工程范围,本工程主要考虑地下基站设置。全线采用基站+光纤直放站的方式组网。
13—14 通信
(3)扩容消防指挥中心地铁消防调度台和集群、直放站网管。13..3 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 1.系统功能(1)图像监视功能
车站公安值班员使用本地监控,共享原有专用闭路电视系统和公安专用摄像机资源,可通过终端切换实现现场实时图像的调看。
派出所值班员可通过控制终端远程调看所管辖区域车站的摄像机图像。
地铁分局值班员可通过控制终端远程调看全线车站的摄像机图像。(2)图像选择功能
车站公安值班员、派出所值班员、地铁分局值班员可通过键盘进行自动循环或手动切换选择。
(3)录像功能
对站内所有图像进行录像,录像保存时间不小于15天。(4)图像分析功能
根据市公安局需求,在各车站设置至少4路图像视频分析系统,报警时自动弹出相关画面。
2.系统构成
系统由摄像机终端、图像显示与控制、图像录制、控制信号处理、信号传输及网管设备组成。
公安通信设备室设置视频分配器、视频切换矩阵、编码器、高清解码器、视频分析设备、云台控制设备、视频控制设备及录像设备,在公安值班室设置视频监控终端及监视器。
系统通过公安专网提供的数字通道接入派出所及地铁公安分局。13..4 公安专网系统 1.系统功能
公安专网系统是为公安轨道分局与派出所及车站警务室提供数据及视频信息传送的网络平台,同时与市公安计算机网络互联进行数据信息交流。
13—15 通信
由于公安部门的特殊性,必须保证该系统的独立性、保密性、安全性。本系统应能传输公安系统的管理、监控信息等数据信息。
2.系统构成
采用IP数据网络,在公安轨道分局、派出所和车站设置以太网交换机,组成骨干层、汇聚层和接入层三层IP网络。
汇聚层和接入层设备接入由1号线一、二、三期在轨道分局设置的核心交换机。
汇聚层设备设于派出所,每个派出所设1台以太网交换机,向上联至市公安轨道分局交换机。
接入层设备设于车站公安通信机房,每个车站设一台以太网交换机,以太网交换机分别与派出所交换机互联。
本工程上下行各敷设一条60芯光缆。
公用通信系统
1.民用通信引入系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应满足轨道交通开展公用通信运营的需求。
2.民用通信引入系统应满足乘客在地下空间进行无线通信联络、拨打公用通信网电话及其它多媒体通信的需求。
3.民用通信引入系统应满足公众移动通信运营商和多种移动通信制式接入的需求,同时应考虑将来业务技术发展的需求,预留相应接口和条件。
4.传输系统(1)传输的信息 ① 无线中继信息 ② 电源网管信息 ③ 无线覆盖设备网管信息 ④ 系统本身所需的相关信息 ⑤ 其他信息(2)传输系统制式
13—16 通信
传输系统应采用光纤及数字复用设备。应根据本工程的具体特点,对各种传输制式进行充分论证,明确推荐所采用的传输系统制式。
(3)传输网络组网应安全、可靠,易扩容、升级和维护。(4)系统带宽
根据用户使用的性质及要求提供主、备用信道并预留一定租用的带宽,并具有自动倒换功能。
(5)系统节点通道型式和接口要求
系统各节点应能提供点对点式E1通道、以太网(10/100M Ethernet)等符合相关标准和建议的接口。
(6)系统的容量应考虑扩展的需要,宜预留30%的余量。(7)系统应具有完善的网管功能,可进行故障管理、性能监视、系统管理、配置管理。
(8)系统宜独立敷设光缆,应采用充油、低烟、无卤、阻燃、束管式的铠装光缆,并采用1310nm和1550nm双窗口的单模光纤。光纤的几何尺寸、光学、传输特性应满足ITU-T有关建议。
5.移动电话引入系统
(1)应是诸多射频信号的合成——分配网络。系统应完成的功能为:将各地下车站目前及将来(预留)各运营商的各种移动电话制式的射频信号合路后,再由天馈系统均匀地将能量辐射于需要覆盖的场所,在无线覆盖区域内95%的位置,99%的时间内移动台可接入网络。
(2)民用通信引入系统支持GSM、CDMA、GPRS、3G等制式的信号引入。
(3)无线网络覆盖及服务质量应达到以下要求: ① 区域边缘GSM、CDMA下行信号电平≥-85dBm;
② 根据国家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办公区域一级标准(10w/cm2),站台、站厅、商场及隧道内达到二级标准(40w/cm2);
③ 覆盖区内无线可通率≥95%;
④ 同频干扰保护比:C/I(载波/干扰)≥12dB;
⑤ 在基站接收端位置接收到的GSM上行噪声电平应小于
13—17 通信
-110dBm/200kHz;
⑥ 在基站接收端位置接收到的CDMA上行噪声电平应小于-105dBm/1.25MHz;
⑦ 越区切换成功率、掉话率、误码率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规定。
7.电源设备及接地系统
(1)为保证民用通信引入系统安全可靠地正常工作,系统设备按一级负荷供电,需供电系统提供两路独立、可靠的三相五线制交流电源。交流输入电源电压的波动范围为:380V±10%。
(2)民用通信引入系统采用UPS不间断电源供电,其配电容量按远期确定。
(3)本系统应根据各子系统对直流电源需求,优化系统配电方案,考虑设置直流供电系统的合理性。
(4)本系统接地的技术指标应与运营通信系统的电源及接地一致。接地宜合用运营通信系统的接地箱,连接至直流电源接地、屏蔽接地、保安避雷接地、测试接地、设备金属外壳、室内金属电缆桥架及金属电源保护管等接入本接地装置。综合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应≤1Ω。
通信用房技术要求及机构设置和定员
1.本线通信用房设在各车站,其用途分为通信设备用房、生产辅助用房及办公用房等。
2.通信用房的设置原则
通信设备机房的位置安排应做到经济合理、尽量远离电力变电所,在技术上应考虑引入方便、控制配线长度和便于维修。
在通信系统设计中,应充分考虑通信设备的布置以及电缆的敷设,综合考虑布置并预留通信专业所需的沟槽管洞。
机房地面均布荷载计算标准:设备室600kg/m2,通信电源设备处1000kg/m2。
各种通信用房的面积,均应按远期容量确定。
13—18 通信
通信设备用房内设活动地板,应有防静电措施,机房地板下净空不小于300mm。室内净高不得小于2.8m,门宽度不小于1.2m(双扇向外对开),门高度不小于2.0m。
通信机房防火及其它工艺要求应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
3.业务技术管理机构定员和行政机构定员应分别单列,以适应将来不同运营管理方式的变动。
13..1 通信系统维修措施 主要功能
1.应能24小时不间断地对所有通信设备进行故障告警监视、集中控制和抢修。
2.针对各设备的特性制定维修、巡检、测试方案。13..2 维修工区和车间房屋设置与检修设备配置
以管理体制和定员为设计基础,合理配置通信工区、材料备品室、仪器仪表室、休息室、设备检修室。
13—19
2.地铁技术防范系统 篇二
由于地铁地下线路位置的特殊性, 主要地下线路都与外界隔绝, 自然通风散热比较困难, 又加上地铁列车的散热, 风机、水泵、变配电箱等机电设备散热, 成千上万的乘客散热, 以及大量的照明灯具都会产生大量的热量 (其中, 机车散热主要来源于机车制动产生的热量和车厢内扩散到环境的热量, 占总负荷的50%~70%) 。大量热量的集聚, 必将造成地铁内空气温度的升高。同时, 隧道内土壤通过维护结构的渗透量也较大, 若不及时排除, 车站和隧道内的空气湿度也会增大, 直至达到乘客难以忍受的程度。还有列车、风机产生的噪声, 活塞效应造成的扰动, 潮湿环境带来的腐烂等危害都会污染环境。因此, 为了保证乘客的舒适环境和地铁系统设备的安全运转, 必须对地铁内部的空气环境进行控制。地铁通风空调系统选择或划分与地铁车站的功能划分密切相关, 受车站的结构形式影响比较大, 同时要兼顾考虑如何提高地铁的防灾、救灾防排烟能力。
2 地铁通风空调的主要技术
2.1 三种空调系统形式的比较
2.1.1 开式系统
开式系统的特点是地铁隧道内的空气与外界大气是连通的, 通风换气主要靠列车运行时活塞效应以及采取机械通风等方式进行, 这种系统比较节能, 运行简单。
2.1.2 闭式系统
闭式系统就是地铁隧道与外界基本上隔绝, 一般在车站进行空调系统运行, 隧道内环境温度主要靠列车的运行带去的冷负荷进行调节。
2.1.3 屏蔽门系统
屏蔽门系统的发展, 改变了地铁空调系统的制式, 该系统不仅有利于空调统节约运行费用, 而且有利于安全防护, 地铁环境相对比较舒适。屏蔽门系统也存在初投资大, 对地铁结构有一定的要求等特点。屏蔽门系统相比开/闭式系统, 多一套车站隧道通风系统, 其综合年能耗与闭式系统相比, 节省不到60%。根据广州地铁二号线的计算数据及运营情况, 屏蔽门系统比开/闭式系统节省能耗为25%~4 0%。
2.2 风亭方案的比较
2.2.1 单风亭
单风亭就是只在车站的列车出站端设置一个活塞风井, 每站共两个活塞风井。单风亭方案可以节约大量的土建、设备的初投资, 车站长度可缩短, 出地面的活塞风井面积也可以减少一半, 对环境的影响更小。但区间温度相对于双风亭方案会升高1℃~2℃, 环境温度变化不大, 空气品质相对较差。隧道内温度的升高, 对选用空调列车的空调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2.2.2 双风亭
双风亭就是在车站两端对应每条隧道均设置活塞井, 每个车站共4个活塞风井。双风亭方案增加土建的工程量, 设备的初投资。但与单风亭方案比较相对比较节能、环保。如果条件允许尽量选择双风亭方案。
2.3 UO风机与TVF风机分设方案的比选
UO风机是可逆转耐高温变频轴流风机, 主要用在车站车行区排热工况;TVF是可逆转耐高温轴流通风机, 主要用在隧道通风工况。根据UO风机所负担的热负荷, 由于安装了变频器, 达到了节能, 降低了运营成本。隧道通风系统是地铁工程常用的通风方式, 在目前地铁工程中都在使用, 我们从节能的目标考虑, 来分析两种方案:
方案一:UO风机与TVB风机分开设置。
方案二:UO风机与TVB风机合并设置, 其中一台TVF风机设置变频器。
(1) 初投资。方案一占地面积比方案二占地面积要多;方案二减少了排热风机、电动控制风阀、消音器及控制柜等。初投资, 方案二占优。
(2) 节能。根据风机的特性, 风机合用风机效率降低, 而且UO风机大多数情况下处于低效率运行工况。两种风机合并后, 效率大概要低10%左右, 由于风机的电机功率与风机的效率成反比, 所以风机的电功率大概增加10%以上。运行费用增加。方案一节能。
(3) 功能。UO风机与TVF风机分开设置, 均能同时满足UO风机与TVF风机的正常、阻塞、火灾工况时设备的运行, 当列车阻塞于上行区间, TVF风机送风或排风来保证上行阻塞区间的温度, UO风机仍能保证下行的列车正常运行。
3 结语
由于地铁工程所处的特殊环境, 决定了地铁通风空调系统的特点, 要满足地铁“正常运营状况、阻塞状况及火灾状况”的基本功能需要, 地铁站厅、站台、隧道区域的通风空调具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 技术方案的确定及设备的选型受各种因素影响比较大, 本文通过对地铁通风空调主要技术形式进行的分析比较, 地铁的通风空调系统应根据工程项目功能的要求, 坚持方案优化比选的原则, 持续改进应因地制宜, 持续完善的理念进行比选。
参考文献
[1]魏广宏.北京地铁环境通风系统的改造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 2005 (11) .
[2]任泽春.地铁通风空调工程施工与监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3]李晓江.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3.地铁广告系统的无线通信技术应用 篇三
【关键词】地铁广告;无线通信;技术
地铁媒体广告是地铁乘客主要观看的目标,因其色彩明艳信息内容多变,比较适合乘客浏览。在地铁视频媒体广告中主要依靠等离子显示屏PDP和高亮全彩LED屏进行广告信息的显示,而信息的替换和传递就需要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在地铁中每个LED的节点信息都要依靠无线通信技术来实现,但地铁隧道空间狭长,不允许每个无线专网或公网子系统敷设传输电缆,所以必须对广告系统的无线通信网络进行特殊设计。本文从地铁广告系统无线通信架构与子系统出发,论述了基于无线路由器的广告发布流程,并详细的分析了地铁广告系统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地铁广告系统无线通信的架构与子系统
地铁广告的无线通信系统主要包括:控制中心子系统、备用中心子系统、网络子系统、车载子系统、站台子系统。控制中心主要负责对广告信息的收集、整理、分发,并以根据显示设备的要求,进行信息源的处理,其中包括:电视信息、视频信息、文字信息、数据信息、图片图像等。网络子系统主要负责控制中与各站台AP,隧道AP、列车AP的网络连接。站台子系统和车载子系统负责中心下发的多媒体信息,由各子系统负责处理并下发到各个终端制器中,然后经终端控制器进行解码后,传到各显示终端上(LED或PDP)。车载子系统的的信息传递是依靠隧道内的无线AP进行信息的传递,在列车运行过程中车载系统会通过无线网络下发多媒体信息,然后经车载视频控制器对视频信息解码,叠加文字信息、图片信息,时钟信息,之后对视频信息重新编码并通过车载网络输出到各车厢视频分配器,并能各车厢内的LCD显示广告。
2.基于无线路由器的广告发布流程
地铁广告的发布是以无线路由技术为基础,其发布流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无线路由器、客户端、服务器。
2.1客户端流程
客户端流程主要是依靠客户的电脑来连接到无线路由器,并由客户打开浏览器进行网页查询,查询后经浏览器提交广告请求。
2.2无线路由器流程
无线路由器主要是负责截获客户端发出的HTTP请求,并经服务器得知客户端的具体位置和访问记录来添加相应的广告代码,然后反馈给客户端,从而将广告信息传递给客户。从流程上来看关键点是无线路由的连接和传递,在广告发布系统设计时就要对无线路由的功能进行充分的考虑,首先应保证无线路由收到客户的HTTP请求,然后判断广告信息是否发布,如请求属实则发布广告信息,否则将请求通过网络转发给代理程序,代理程序先代替客户端向目标服务器发起HTTP请求,得到原始页面代码,即HTTP请求结果后,读取无线路由器中的配置,确定是否需要针对该HTTP请求添加发布信息的脚本,如果不需要,直接将原始页面代码,即HTTP请求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2.3服务端流程
服务器端主要通过路由器给出的客户位置对用户的历史数据进行挖掘并生成相应的广告返回给客户端浏览器。服务器端的发布流程主要先由WEB服务器对客户给出的信息进行处理,其中包括:客户端地址、带宽、历史广告、媒体广告的用量等,然后由WEB服务器进行广告信息的查询,找出符合客户端要求的广告,并得出广告内容和广告的表现形式之后,生成最后的页面内容返回给客户端。
3.地铁广告系统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地铁广告系统的无线通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为此需要我们通过论证、设计、试验来进行分析,以使得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3.1无线AP的切换问题
地铁列车在高速行进时,无线AP的连接和切换非常重要,一般隧道内的AP切接保持在200米一个AP左右,由于车载无线AP需要重新接入并下载UDP数据包,有时在列车行进过程中视频播放终端会出现短暂马赛克现象,这时控制中心会重新发送数据包,这种方式会保证传递数据的完整性,但从播出效果来看,图像的顺畅度得不到满足,为了保证播出不出现延迟,需要对视频播放器进行调整,可以调整播放器接收数据的缓存,并结合丢包重传机制,彻底解决了AP切换对播出质量的影响。
3.2车载无线单元故障
车载无线单元故障主要是指各节列车的无线AP单元,如果一节车厢的元线AP出现故障,则整个列车的无线AP都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造成广告图像中断。在设计时我们可以利用2套无线系统的双备来避免单点故障,一般采用车头和车尾各设一套独立的车载无线AP来实现,因为AP在信号断开后会搜索信号较强的AP,在列车未到达下一个AP点时,可以连接车头或车尾的AP,实现信号的切换。所以在无线AP设置时,车头和车尾设置AP会更好的方便于网络的切换,同时当车尾无线单元故障时,车载系统无法从车尾连通控制中心,这时列车试图通过车头设备连接控制中心。若连通,则通过车头无线单元连通控制中心,接收数据,若无法连接网络,则系统进入本地播放模式,直到无线网络恢复连通。
3.3大面积AP故障
如果交换机、光纤、电缆出现故障引发大面积AP故障时,列车的内的无线AP将无法正常连接到广告系统网络中,这时车载系统会同时检测车头或车尾的网络状况,如果车头和车尾都不能进行有效的网络连接,不能进行主备切换,车载视频控制器自动播放本地预制的缺省视频文件,保证视频播放不中断;如果车载系统检测车尾的网络连接不通,而车头可以连接无线网络,则启动主备切换程序,切换到车头接收,当网络连接恢复,车载视频控制器恢复播放视频信息。
【参考文献】
[1]姜连青.轨道交通无线通信系统的引入与场强覆盖分析[J].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2010,6.
[2]张加桐,张凌云.城轨交通无线公网多系统接入平台(POI)方案探讨[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09,4.
[3]周杭.对地铁无线通信公网与专网相互干扰的研究[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07,5.
4.地铁技术防范系统 篇四
根据地铁反恐实战模拟演练的需要,以地铁火灾事件处置为例,采用游戏引擎技术,开发了地铁3维虚拟演练系统,对地铁内部环境进行了逼真模拟,在3维环境下,实现了信息查询、多媒体信息关联展示、动态视频调用等功能,并可以动态操作控制3维虚拟对象,进行事件的`动态处置,在基于3维的虚拟演练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作 者:贺日兴 李家龙 董红路 张皓 丘京松 张瑾 HE Ri-xing LI Jia-long DONG Hong-lu ZHANG Hao QIU Jing-song ZHANG Jin 作者单位:贺日兴,李家龙,董红路,张皓,HE Ri-xing,LI Jia-long,DONG Hong-lu,ZHANG Hao(北京市公安局信息中心,北京,100740)丘京松,张瑾,QIU Jing-song,ZHANG Jin(北京动力时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100083)
刊 名:地理信息世界 ISTIC英文刊名:GEOMATICS WORLD 年,卷(期):2008 06(3) 分类号:P208 关键词:地铁反恐 虚拟演练 游戏引擎技术 3维★ 技术项目开发合同书
★ 技术委托开发合同范本
★ 技术实现影响因素刍议
★ 面向未来市场开发油气技术
★ 英语教学游戏的技术实现论文
★ 技术委托开发合同示本
★ 分布式发电技术与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论文
★ iOS开发ARC内存管理技术要点
★ 垃圾渗滤液处理HCMBR技术和成套设备
5.地铁技术防范系统 篇五
1范围
1.1本要求规定了居民住宅小区(以下简称小区)安全防范系统的要求,是小区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设计、施工和验收的基本依据。
1.2本要求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统。单幢、多幢住宅楼、公寓楼、商住楼、别墅的安全防范系统应参照执行。1.3开放式小区按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要求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
2.1下列文件中对于本要求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要求。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要求。
GB 12663 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 GB 20815-2006 视频安防监控数字录像设备
GB 50198-2011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03-2015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343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 50348-2004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94 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395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396-2007 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057-201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311-2007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17565-2007 防盗安全门通用技术条件
GB/T 28181-2016 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 GB/T 21741 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统通用技术要求
GB/T 31070.1-2014 楼寓对讲系统 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 GB/T 50314-2006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 20299-2006 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标准 GB/T 7401 彩色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 GB/T 7946—2015 脉冲电子围栏及其安装和安全运行 GB/T 1032—2013 张力式电子围栏通用技术要求
GB/T 20271-2006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 GB/T 21050-2007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交换机安全技术要求 GB/T 25724-2010 安全防范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要求 GA 308-2001 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
GA/T 72 楼寓对讲系统及电控防盗门通用技术条件 GA/T 75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 GA/T 644 电子巡查系统技术要求
GA/T 669.1 城市监控报警系统 技术标准 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 GA/T 678-2007 联网型可视对讲系统技术要求 GA/T 367-2001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GA/T 669.5-2008 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第5部分: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
GA/T 1302-2016 停车服务与管理信息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YD/T 1171-2001 IP网络技术要求-网络性能参数与指标 YD/T 1475-2006 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
EPON ISO/IEC 14496 通用视听业务的先进视频编码(AVC)3 术语与定义
3.1 《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统通用技术要求》GB/T 21741中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要求。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基本组成
4.1 住宅小区安全防范系统一般由周界防护、公共区域安全防范、住户安全防范及小区监控中心(安全管理系统)四部分组成。系统基本架构见图1。
5系统工程技术要求 5.1基本要求
5.1.1安全防范系统应与小区的建设综合设计、同步施工、独立验收,同时交付使用。
5.1.2小区安全防范工程程序应符合《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的规定,安全防范系统的设计原则、设计要素、系统传输与布线,以及供电、防雷与接地设计应符合《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第3章的相关规定。5.1.3安全防范系统中使用的设备和产品,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现行强制性标准和安全防范管理的要求,并经产品质量认证或国家权威部门检验、检测合格。5.1.4小区安全防范系统的设计宜同本市公安监控报警联网系统的建设相协调、配套,作为社会监控报警接入资源时,其网络接口、性能要求应符合《城市监控报警系统 技术标准 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GA/T 669.1等相关标准要求。5.1.5各系统的设置、运行、故障等信息的保存时间应≥30天,以下另行有要求的以具体要求为准。5.1.6小区技防设施基本配置应符合表1的规定。
周界报警系统要求
5.2.1系统的前端应选用不易受气候、环境影响,误报率较低的周界电子围栏系统,在不宜安装周界电子围栏的地方可补充红外对射等其它技术的报警装置。脉冲式电子围栏每个防区应不大于70米,张力式电子围栏每个防区应不大于40米。
脉冲式电子围栏安装离地高度应不小于2米,电子围栏应不少于6线制,最下面一根金属导体与围墙的间距应为12CM±1CM, 底部三根金属导线相邻两根的垂直距离为12CM士1CM,其他相邻两根金属导线的垂直距离为15CM±1CM,最上面一根金属导体离墙顶或栅栏顶部的间距应不小于80CM。周界报警系统现场应有报警警示灯。电子围栏承力杆和支撑杆应固定牢固,防区内有拐角的地方应安装承力杆,承力杆应为金属材质。
5.2.2小区周界应监控覆盖,通过视频监控与报警的联动,对入侵行为进行图像确认、复核。系统的联动、图像确认、复核、记录等应符合5.3的相关规定。覆盖周界的监控每个防区应不少于一个摄像机。小区周界为河道的周界监控应有防越界报警。
5.2.3系统的防区应无盲区和死角,且应24h设防。
5.2.4小区周界与住宅相连的裙房顶层平台且高度在6m以下的,应在墙或裙房外沿顶端安装入侵探测装置。
5.2.5一般入侵探测装置的系统报警响应时间应≤2s。张力式电子围栏入侵探测装置的系统报警响应时间应≤5s。5.2.6系统报警时,小区监控中心应有声光报警信号,并应在显示屏或电子地图上准确标识报警的周界区域。联动摄像机对应区域的监控图像应在监控平台上弹出,用来显示、确认报警发生的区域状况。
5.2.7系统的其他要求应符合《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4的规定。5.3视频监控系统要求 5.3.1摄像机基本要求:
1)应使用不低于1080P的数字摄像机,电梯轿厢摄像机镜头应不大于2.8mm; 2)小区出入口、机动车库车行出入口应24h彩色录像;室外摄像机应采用低照度摄像机,不允许使用红外一体机;室内摄像机可使用阵列式红外一体机; 3)小区出入口、主要通道应安装固定焦距摄像机,监控范围内的平均照度应≥50Lux,照度不足的应设置与摄像机指向一致的辅助照明光源;
4)前端数字摄像机应采用集中供电方式,应合理配置;室外及重要部位摄像机不得采用POE供电方式。其它采用POE供电的,其传输距离应不超过75米; 5)监控区域应无遮挡,室内摄像机逆光安装的,应采用宽动态摄像机; 6)固定摄像机的安装指向与监控目标形成的垂直夹角宜≤30°,与监控目标形成的水平夹角宜≤45°;
7)摄像机应采用稳定、牢固的安装支架,安装位置及高度应不易受外界干扰、破坏,且应不影响现场设备运行和人员正常活动;室外摄像机安装高度宜为2.8-4米(出入口等特殊位置除外),立杆应采用整体热镀锌防腐处理工艺,基础应采取地笼安装方式,整体应有效防止图像抖动;
8)带有云台、变焦镜头控制的摄像机,在停止云台、变焦操作2min±0.5 min后,应自动恢复至预置设定状态;
9)室外摄像机应采取有效防雷击保护措施,配置单独接电桩,前端监控设备与接地桩的连接应采用铜质线,线径不小于4mm2。
5.3.2小区出入口应设全景摄像机、行人和非机动车通道摄像机和车辆抓拍系统摄像机,全景摄像机根据出入口的实际情况确定数量,全景摄像机的拍摄角度应能覆盖整个出入口无死角,用于出口的全景摄像机没有条件安装在小区外部拍摄正面的可允许安装在小区内部向外。道闸车牌识别摄像机不得代替车辆抓拍系统摄像机,车辆抓拍系统摄像机必须拍摄车辆的正面图像,能看清车牌和前排司乘人员。车辆抓拍系统应符合以下要求:
1)车辆抓拍系统摄像机应内置嵌入式操作系统(支持车辆抓拍、号牌识别、视频检测、连续视频流的压缩与传输),支持双码流,视频与图像分流设计; 2)抓拍方式:视频检测;夜间应采用LED补光灯;
3)连续视频流、抓拍车辆照片、识别车辆数据应传输至监控中心存储;抓拍车辆照片和识别车辆数据在本地存储时间应不少于1年,监控中心专用设备硬盘容量不得低于2T;
4)机动车辆捕获率应不低于95%,识别正确率应不低于90%;
5)小区出入口车辆抓拍设备应在监控中心提供至少1个以太网接口,并实现数据上传至公安管理部门平台;
6)小区出入口车辆抓拍设备的名称、编号由相对应的公安管理部门平台统一定义并分配;
7)系统应能对通过小区出入口的每一辆车自动采集号牌及车辆特征信息,并记录车辆和驾驶员等关联的图片信息,时间、地点、方向等动态信息应叠加在相应的图片上,车辆抓拍图片应以JPEG格式存储;
8)上传数据至少包含过车记录编号、前端平台/设备所在小区编号、前端设备id号、过车时间、车道号(如1、2、3„)、车辆行驶方向、车头车牌号码、车辆抓拍图片;
9)车辆的抓拍数据,苏州市区范围原则上与苏州市公安局联网平台进行联网对接,各县级市和吴江区范围与所属公安局联网平台进行联网对接; 10)详细数据接口应满足《苏州市车辆抓拍数据接入规范》。
5.3.3建筑物所有出入口(含楼梯出入口)摄像机安装方向应拍摄出行人员正面图像。
5.3.4设于小区内的地下停车库机动车辆出入口全景摄像机朝向应一致向内。车库出入口各个车道的摄像机应拍摄车辆的正面图像且带宽动态强光抑制功能。5.3.5电梯轿厢的摄像机应安装在电梯轿厢门体上方一侧的顶部或操作面板上方,且应配置楼层显示器。
5.3.6视频监控图像应符合以下要求:
1)实时监视图像和回放图像质量按五级损伤制评定,应不低于4分(级); 2)小区周界的视频图像应清晰显示人员的行为特征;
3)小区出入口行人和非机动车通道摄像机的视频图像应清晰地显示进出人员面部特征,且进出人员的面部有效画面宜≥显示画面的1/60,车道摄像机画面应覆盖整个车道,能清楚拍摄车身、车牌和前排司乘人员;
4)小区内地下停车库车辆出入口车道摄像机的视频图像应能清楚拍摄车辆前身、车牌和前排司乘人员,全景摄像机应能清楚拍摄走进(出)人员的体貌特征; 5)地下停车库与小区地面及住宅楼相通的人行出入口、地下非机动车停车库与地面相通的出入口、住宅楼出入口,以及小区商铺、会所与外界相通的出入口等处视频图像,应清晰地显示进出人员面部特征;
6)地面车辆集中停放区、地下机动车停车库主要通道、主要道路交叉路口、小区主要通道的视频图像,应清晰显示过往人员的行为特征和机动车的行驶情况。5.3.7视频监控与报警联动的系统,当报警控制器发出报警信号时,监控中心的图像显示设备应能联动切换出与报警区域相关的视频图像,并全屏显示。其联动响应时间应≤2s。
5.3.8网络传输应满足以下要求:
1)监控系统应采用数据结构独立的专用网络(允许采用VLAN的独立网段),不应与其他弱电系统共用一个网段;
2)网络传输系统接入端口设计应考虑适当的冗余(一般实用端口不超过交换机总端口数的70%),便于摄像机点位变化以及系统的扩容;
3)网络交换机应达到线速标准、无阻塞,产品标称交换能力应大于设备上所有类型各个接口的带宽总和的2倍(全双工);
4)网络型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网络系统应尽量减少网络交换层,交换层不应超过三级,不得采用桌面型网络交换设备,室外设备箱交换机应使用工业级交换机;
5)一级交换机每个接入端口带宽应≥100M,一级交换机设计宜不超过24口交换机为主,千兆以太网端口应不少于1个,一级交换机之间不应存在级联和堆叠;二级交换机每个接入端口带宽应≥1000M,支持命令式(SNMP)网络管理功能,支持网络风暴抑制,支持VLAN划分;三级交换机除满足二级交换机的性能指标外,还应根据系统规模另行专业设计; 6)网络型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的主干带宽设计应能满足前端设备接入监控中心、用户终端接入监控中心的带宽要求并留有余量。所有传输节点实用带宽应≤传输带宽的45%;
7)交换机的基本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a)一级交换机(24口交换机为例)1)交换容量应≥19.2Gbps; 2)包转发率应≥6.5Mpps。b)二级交换机(24口交换机为例)1)交换容量应≥192Gbps; 2)包转发率应≥36Mpps。
5.3.9网络型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相邻两个交换层之间互联的IP有线网络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时延应≤400ms; 2)时延抖动应≤50ms; 3)丢包率应≤1*10-3。
5.3.10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经由有线传输时,信息延迟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前端设备与监控中心设备间端到端的信息延迟时间应≤2s;
2)前端设备与用户设备间端到端的信息延迟时间应≤4s; 3 视频报警联动响应时间应≤4s。
5.3.11视频图像应有日期、时间、监视画面位置等的字符叠加显示功能,字符叠加应不影响对图像的监视和记录回放效果。
5.3.12监控系统显示设备数量的配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1~128路监控图像配置不小于1:8的显示设备; 2)129~256路监控图像配置不小于1:10的显示设备; 3)257~384路监控图像配置不小于1:12的显示设备; 4)385路以上监控图像配置不小于32台的显示设备。
屏幕墙必须至少使用1台42寸以上大屏幕显示设备,其余42寸以上大屏幕显示设备每台可以按4个显示设备来计算数量
5.3.13监控系统相关设备的接口协议应满足《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 28181-2016的要求,系统应提供开放的控制接口及二次开发的软件接口。
5.3.14监控系统大于64路图像的应配置屏幕墙和监控管理主机,统一对监控图像进行管理。
5.3.15所有摄像机图像应进行24h全天候记录,保存帧速应≥25 帧/秒,保存时间应≥30天。存储码流H.265编码不得低于2M,H.264编码不得低于4M。5.3.16屏幕墙单台设备屏幕分辨率不得低于1920*1080。系统解码器设备、显示终端的分辨率指标应与前端摄像机的分辨率相适应。
5.3.17操控席与显示设备之间应保持合理距离;对其中重点图像进行固定监视或切换监视。
5.3.18录像设备应具有视频丢失、网络掉线、硬盘错误等报警提示功能。5.3.19系统宜采用人脸抓拍摄像机等智能化视频分析处理技术,具有虚拟警戒、目标检测、行为分析、视频远程诊断、快速图像检索等功能。避难层入口摄像机应有越界报警功能。
5.3.20所有存储图像资料,应不经转换即可用通用视频播放软件播放。5.3.21系统应提供开放的控制接口及二次开发的软件接口。
5.3.22系统其他要求应符合《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的规定。5.4车辆管理系统要求
5.4.1系统应重点对小区出入口、停车库(场)出入口及其车辆通行道口实施控制、监视、行车信号指示、停车管理及车辆防盗等综合管理。
5.4.2小区出入口、地下机动车停车库出入口宜安装防冲撞道闸,并应有清晰的警示标志。道闸应具有防止由于误操作造成伤人、砸车等事故发生的安全措施。5.4.3对小区内非机动车集中存放区宜封闭管理。
5.4.4直通小区红线外的地库出入口应参照小区出入口要求设置。
5.4.5系统安装应符合《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第六章相关规定。5.5门禁控制系统要求
5.5.1单元所有配置门禁的通道门,应安装闭门器或地弹簧门90度限位装置,以保证单元门有效关闭。
5.5.2门禁控制系统应根据小区安全防范管理的需要,按不同的通行对象及其准入级别进行控制与管理,对人员逃生疏散口的识别控制应符合《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6-2007第9.0.1条第2款的相关规定。5.5.3门禁控制器,磁力锁应设置在受控门以内,防拆防破坏。
5.5.4门禁控制系统应具有江苏省居住证、IC卡开门功能,宜支持二维码识别、活体指纹识别等多种新技术开门,禁止采用ID卡、数字密码按键等方式开门。系统平台应具有多级管理权限,所有操作记录应保存1年以上。门禁控制系统应与(可视)对讲系统建立统一的门禁综合管理平台,并与公安部门联网平台进行对接。
5.5.5使用二维码识别方式开门的,二维码有效使用时间应在10分钟以内,只能使用1次,重复使用无效;在无网络信号环境下也可扫码开门。
5.5.6监控中心应有门禁综合管理平台,门禁综合管理平台应符合以下要求: 1)楼栋各出入口单元梯口机和门禁机的刷卡事件应传输至监控中心门禁综合管理平台存储;本地存储时间应不少于1年,本地硬盘容量不得低于1T; 2)门禁综合管理平台应能对进出楼栋各出入口单元梯口机和门禁机的每一次刷卡事件进行记录,并能对事件数据进行查询和调取;
3)门禁综合管理平台应在监控中心提供至少1个以太网接口,并实现数据通过互联网上传至公安管理部门平台;
4)门禁综合管理平台各设备的名称、编号由相对应的公安管理部门平台统一定义并分配;
5)上传数据至少包含记录编号、前端平台/设备所在小区编号、前端设备id号、刷卡事件发生位置、事件类型、发生时间、卡号、刷卡人所在房号、刷卡人姓名、刷卡人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数据在本地存储时间不少于30天。
6)门禁刷卡事件的数据,苏州市区范围原则上与苏州市公安局联网平台进行联网对接,各县级市和吴江区范围与所属公安局联网平台进行联网对接; 7)详细数据接口应满足《苏州市智能视频门禁系统建设规范》。
5.5.6系统其它要求应符合《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6-2007,《楼寓对讲系统 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GB/T 31070.1-2014的规定。5.6楼寓(可视)对讲系统要求
5.6.1小区出入口的区口机、楼栋出入口的单元梯口机与监控中心管理中心机的传输方式为网络型(有线或无线网络),系统采用无线网络传输应具备断网报警功能,楼栋出入口的单元梯口机在断网状态下应具备正常门禁功能。
5.6.2小区出入口的区口机应能正确选呼小区内各住户室内机和管理中心机,并应听到回铃声。
5.6.3楼栋出入口和地下机动车、非机动车车库与住宅楼相通的出入口的单元梯口机应能正确选呼该单元内任一住户室内机和管理中心机,并应听到回铃声; 5.6.4单元梯口机集成门禁系统应具有江苏省居住证、IC卡开门功能,宜支持二维码识别、活体指纹识别等多种技术开门。单元梯口机禁止采用ID卡、数字密码按键等方式开门。
5.6.5楼栋出入口的单元梯口机宜具备锁控功能,并能在管理中心机实现单元门的开关状态提醒;其安装不应暴露在风雨中,若无法避免,则需加装防雨罩,摄像机镜头不应面对直射阳光或有遮挡物。
5.6.6室内机应具有控制实现开锁功能;应能正确呼叫管理中心机,并应听到回铃声。
5.6.6.1全数字可视对讲系统(物联网)室内机(信息终端)人机界面一级菜单应显示可视对讲模块,应具备自动恢复、自动重启功能(看门狗功能),音视频通话应具备加密功能。
5.6.6.2全数字可视对讲系统可使用无线网络型终端设备,应至少设置1台对讲室内机,必须具备双向对讲及锁控功能。
5.6.7别墅和复式住宅内的室内机应至少有1个具备可视对讲功能,其他每层都应有对讲分机(不直接通向户外公共区域的地下室除外)。
5.6.8楼寓(可视)对讲系统的通话语音应清晰,图像应能清晰显示人员的面部特征,开锁功能应正常,提示信息应可靠、及时、准确。
5.6.9楼寓可视对讲系统的梯口机宜具有访客图像及抓拍图片的记录、回放功能,图像记录存储设备的容量宜≥4G, 梯口机应具备防拆报警功能。
5.6.10管理中心应有管理中心机,使用电脑加软件方式实现管理中心机功能的,应双机热备。管理中心机应能与小区出入口的区口机、单元门口的单元梯口机、住户室内机之间进行双向选呼和通话,通话语音清晰,不应出现振鸣(啸叫)现象。系统平台应具有多级管理权限。5.6.11每台管理中心机管控的住户数应≤500户,应避免音(视)频信号堵塞。5.6.12管理中心机应有访客信息(访客呼叫、住户应答等)的记录和查询功能,以及异常信息(系统停电、门锁故障时间等)的声光显示、记录和查询功能,楼寓电控防盗门开启状态的持续时间≥120s时宜有报警功能。信息内容应包括各类事件日期、时间、楼栋门牌号等。
5.6.13系统其它要求应符合《楼寓对讲系统及电控防盗门通用技术条件》GA/T72、《联网型可视对讲系统技术要求》GA/T678-2007的规定。5.7住户报警系统要求
5.7.1系统配置应符合表1要求。
5.7.2系统应符合《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4的规定。5.7.3紧急报警(求助)装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人工启动后能立即发出紧急报警(求助)信号;
2)应在客厅、主卧室的隐蔽、可靠、便于操作部位安装,宜在卫生间预留安装位置,复式及别墅住宅每层楼面都应有紧急报警按钮;
3)具有防误触发措施,触发报警后能自锁,复位需采用人工操作方式。5.7.4报警控制器除符合《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B12663的相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以下要求:
1)应能接收入侵探测器和紧急报警(求助)装置发出的报警及故障信号,具有按时间、区域部位独立布防和撤防、外出与进入延迟的编程和设置等功能; 2)防区数应满足前端设备设置的需求; 3)报警控制器应与小区监控中心联网。
5.7.5监控中心报警控制管理主机应符合以下要求:
1)有编程和联网功能,系统应留有与属地区域性安全防范报警网络的联网接口; 2)具有显示、存储住户报警控制器发送的报警、布撤防、求助、故障、自检等信息,以及声光报警、打印、统计、巡检、查询和记录报警发生的日期、时间、地点、报警种类等各种信息的功能;
3)支持多路报警接入,具备同时处理多处或多种类型报警的功能; 4)有密码操作保护和用户分级管理的功能;
5)能至少存储30天报警信息,并能独立稳定工作的嵌入式系统; 6)配置备用电源,备用电源应满足正常工作8h; 7)接警(总线制)响应时间≤2s。
5.7.6入侵探测器的选用和安装应确保对非法入侵行为能及时发出报警响应,探测范围应有效覆盖住宅与外界相通的门、窗等区域,同时应避免或减少因室内人员正常活动而引起误报的情况发生。5.7.7报警防区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每户的每个卧室、客厅(起居室)、书房等区域宜分别独立设置报警防区; 2)与别墅住宅相通的私家车库应独立设置报警防区;
3)住宅内相邻且同一层面的厨房、卫生间等可共用一个报警防区; 4)紧急报警(求助)装置可共用一个报警防区,但串接数≤4个; 5)住宅内的防盗报警控制器、操作键盘应设置在防区内。5.7.8住宅内入侵探测器报警信号宜采用有线方式传输。5.7.9 紧急报警信号应采用有线方式传输。
5.7.10住宅与监控中心的报警联网信号应采用专线方式传输,如报警联网信号采用以太网传输,则室外线路信号宜采用光纤传输。
5.7.11防盗报警控制器操作键盘宜安装在便于操作的部位。在前端入侵探测器满足基本配置要求的前提下,别墅、复式住宅每户各层(含与入户车库相通的地下室)应增加防盗报警控制器操作键盘。
5.7.12当住宅内选用含有楼寓(可视)对讲设备的报警控制器操作键盘时,应保证报警信号优先。不能做到报警信号优先和防区设置要求的,应加装独立防盗报警主机控制器。其报警部分应符合《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B 12663 的要求,楼寓(可视)对讲部分应符合《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A/T 72和《联网型可视对讲系统技术要求》GA/T678-2007附录A的要求。5.8电子巡查系统要求
5.8.1电子巡查系统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在小区的重要部位及巡查路线上设置巡查点,巡查钮或读卡器设置应牢固; 2)巡查路线、时间应根据需要进行设定和修改;
3)能通过电脑查阅、打印各巡查人员的到位时间,具有对巡查时间、地点、人员和顺序等数据的显示、归档、查询和打印等功能; 4)具有巡查违规记录提示。5.8.2采集器数量配置数应≥2。
5.8.3系统其他要求应符合《电子巡查系统技术要求》GA/T644的规定。5.9监控中心要求
5.9.1小区监控中心不应设置在地下室,安防专用面积应大于30m2,户型宜为长方形。大型住宅小区应根据设备数量、安装要求、预留空间及值班操作、维修、生活等需求,确定住宅小区监控中心面积。
5.9.2监控中心与门卫值班室合用的,应设有防盗安全门与门卫值班室相隔离。5.9.3监控中心应配备有线、无线通信联络设备和消防设备;
5.9.4监控中心应开通不低于20M速率的专线网络或互联网并预付不少于2年的费用。
5.9.5监控中心应统一配置一台时钟同步设备,对所有系统主要设备进行时钟同步。
5.9.6监控中心应配置不间断电源,市电中断时应满足主要设备正常工作2h。5.9.7监控中心的入侵报警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的终端接口及通信协议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定,可与上一级管理系统进行更高一级的集成。
5.9.8监控中心室内应具有良好的通风环境,工作区域照明应≥200Lux,应设置空调设施。
5.9.9监控中心设备布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各设备在机房内的布置应符合“强弱电分排布放、系统设备各自集中、同类型机架集中”的原则;
2)机柜(架)设备排列与安放应便于维护和操作,各系统的设计装机容量应留有适当的扩展冗余,机柜(架)排列和间距应符合《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中3.13.10、3.13.11的相关规定,且安装的设备应具有良好的通风散热措施。
5.9.10机房布线应符合以下要求: 1)便于各类管线的引入;
2)管线宜敷设在吊顶内、地板下或墙内,并应采用金属管、槽防护; 3)金属护套电缆引入监控中心前,应先作接地处理后引入; 4)监控中心的线缆应系统配线整齐,线端应压接线号标识;
5)机房内应设置接地汇流环或汇集排做等电位连接,设备、机柜与等电位连接应采用铜质线,其截面积应≥16mm2,汇流环或汇集排截面积应≥35mm2。5.9.11监控中心其他要求应符合《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的规定。5.10系统管网和配线设备要求
5.10.1系统管槽、线缆敷设和设备安装,应符合《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15中的相关规定。
5.10.2由安防中继箱/中继间至各住宅安防控制箱的管线,多层建筑宜采用暗管敷设,高层建筑宜采用竖向缆线明装在弱电井内、水平缆线暗管敷设相结合的方式。
5.10.3中继箱/中继间应便于维修操作并有防撬的实体防护装置。5.11防雷与接地
5.11.1安装于建筑物外的技防设施应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的要求设置避雷保护装置。
5.11.2安装于建筑物内的技防设施,其防雷应采用等电位连接与共用接地系统的原则,并应符合《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的要求。5.11.3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电源线、信号线经过不同防雷区的界面处,应安装电涌保护器,电涌保护器接地端和防雷接地装置应做等电位连接,等电位连接应采用铜质线,其截面积应≥16mm2。
5.11.4监控中心的接地宜采用联合接地方式,其接地电阻应≤1Ω;采用单独接地时,其室外接地极应远离本建筑的防雷和电气接地网,其接地电阻应≤4Ω。5.12实体防护装置
5.12.1小区设有周界实体防护设施的,应沿小区周界封闭设置,其建筑结构设计应为周界入侵探测装置安装达到规定要求提供必要条件。
5.12.2楼栋出入口电控防盗门宜符合《楼寓对讲系统及电控防盗门通用技术条件》GA/T 72及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
5.12.3一层、连通商铺顶住宅、别墅应设内置式防护窗或高强度防护玻璃。每户住宅应设分户防盗安全门。5.12.4楼栋单元一层至二层可开启外窗应做限位或实体防护。
5.12.5与外界相通用于商铺、会所等功能的建筑物(包括裙房),其与小区相通的窗户应做限位或实体防护。
6、系统建设资金要求及评审、检验、验收与使用、维护、保养
6.地铁AFC系统应用论文 篇六
1AFC应用系统在开发和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深圳地铁AFC系统的建设是在探索中前进的,作为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AFC系统来讲,它不断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改进。但对于这个涉及面广、层次多的庞大系统而言,达到应用系统的需求一步到位是不可能的。这就对AFC项目的使用维护方提出了高水平的要求,要在掌握到第一线的乘客需求、车站运作情况和目前应用系统软件所实现功能的前提下,提出AFC系统的改进方向。对项目的开发方而言,用户需求的多变是让开发人员头痛的问题,如何快速地根据用户需求改进软件,尽快拿出满足用户需求的软件更是增加了开发的难度。
通过深圳地铁AFC系统两年来的实际使用,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显现出来,比如,管理信息不完整,部分统计数据不能满足实际运营需要,系统功能待改进等,造成工作效率低下、人力资源浪费和运作成本提高。在此基础之上,经深入讨论研究,使用快速原型法可以使实际和应用结合的较为紧密,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方法。
2快速原型法技术介绍
快速原型法(Rapid prototyping Method)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系统开发方法,它首先构造一个功能简单的原型系统,然后通过对原型系统逐步求精,不断扩充完善得到最终的软件系统。原型就是模型,而原型系统就是应用系统的模型。这个模型可在运行中被检查、测试和修改,直到它的性能达到用户需求为止。因而这个工作模型很快就能转换成原样的目标系统。
快速原型法主要包括两种开发方法:快速建立需求规格模型法和快速建立渐进原型法。快速原型法在优化AFC应用
系统中的应用统的神经中枢,它实现系统运作、收益及设备维护集中管理功能。监控并管理车站AFC系统内的所有设备,采集并上传售检票设备的交易、工作状态等信息,储存并下载运营和设置参数,具备售检票设备及运营的收益管理功能,能统计、生成及打印地铁运营日的现金收益、车站管理和票卡管理等报表,具备辅助分析功能。
(1)通过快速建立需求规格模型法建立用户需求
深圳地铁AFC应用系统的优化和改进首先采用了“快速建立需求规格模型法”来确认用户需求。这种快速原型法通过建立模型反映系统的某些方面,密切用户和开发人员的关系,促进相互了解,因此,有助于获得更完整精确的需求说明书。对深圳地铁AFC应用系统而言,采用快速原型法为AFC用户需求建立一个模型,该模型是系统功能的一个子集,开发人员测试通过后将这个模型提交给用户,通过用户的测试使用可以发现这个模型是否满足预想的需求,哪些功能冗余,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2)通过快速建立渐进原型法逐步优化系统
待用户和开发人员逐步确定需求说明书之后,其后的开发工作采用“快速建立渐进原型法”来完成系统优化。“快速建立渐进原型法”采用循环进化的开发方式,对系统模型作连续的精化,将系统需具备的性质逐步添加上去,直到所有的性质全部满足,此时,模型也就成为我们所需的系统目标了。
在AFC应用系统的优化过程中,我们提出一个更新或改进的书面报告,开发人员根据报告的描述,并同我们讨论具体需求后,设计出一个模型,通过开发人员的内部测试后,将模型提交给我们。在深圳地铁培训中心测试平台的支持下,用户严格测试系统的功能和各
部件的接口,修改所发现的问题,直至模型测试通过。测试完后,用户和开发人员一起进行原型审查,确定正确无误后,就可让系统进入车站试用。开发人员也可以通过用户的使用加深对用户需求的了解,经过相互了解促进这样一个过程,直至模型确定。最后,将测试通过的模型转变成目标系统,小规模的上线使用,观察一段时间,经过实地运作确保不产生其他影响后,才全线铺开实施。
4快速原型法在深圳地铁应用中的优点
通过不断跟进深圳地铁票务人员、车站人员和乘客使用AFC系统的情况和根据得到的反馈,快速原型法使用户在感性的层面上了解系统的概貌,通过与用户的交流,能很好地理解用户的意图与需求。在采用快速原型法的开发过程中,开发人员一直与用户密切联系,以少量代价快速地构造一个可执行的软件系统模型,使用户和开发人员可以较快地确定需求。在初步了解用户的基本需求后,开发人员建立一个他们认为符合用户要求的模型系统并交给用户检验,由于模型是可以执行的,所以为用户提供了获得感性认识的学习机会。增进了用户和开发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节省了开发时间,降低了开发强度,需求可以更快地得以确定,目标也能加快实现。
5结束语
快速原型法这种支持用户的方法,使得用户在系统生存周期的设计阶段起到积极的作用。它能减少系统开发的风险,特别是在深圳地铁AFC项目投入运营后,由于对项目需求的分析难以一次完成,而且时间紧迫,采用快速原型法效果更为明显。它既适用于系统的重新开发,也适用于对系统的修改,也可以与传统的生命周期方法相结合使用,这样会扩大用户参与需求分析、初步设计及详细设计等阶段的活动,加深对系统的理解。在采用快速原型法设计的过程中,加入再用式软件开发方法,采用快速原型法做需求分析,后续阶段使用重用机制,还能够有效地降低开发成本。
7.新技术在地铁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篇七
关键词:新技术,地铁通信系统,应用
1 引言
现如今,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地铁行业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迅速。在地铁发展中, 通信系统显得非常重要。只有保证了地铁通信系统的可靠性, 才能保证地铁的正常运行。目前, 越来越多的城市都修建了地铁, 人们为了节省出行时间, 大多喜欢乘坐地铁。因此, 我们需要不断地研究开发新技术, 保证乘客有更好的乘坐体验。
2 地铁通信系统中传输子系统的新技术应用
2.1 SDH网络传输
SDH网络传输是目前我国公网使用最为广泛的光纤传输技术。SDH网络传输是一种能够进行综合管理的宽带信息网, 它主要是把交换功能和线路传输有效连接在一起, 然后由网络管理系统对其进行统一管理[1]。SDH网络传输是有标准信息等级的, 同时它和绝大部分的网络都是相互兼容的, 比如, PDH等;另外, SDH网络传输的结构是复用的映射结构, 不用使用其它硬件辅助设备, 由此可见, SDH网络传输的操作流程非常简单。虽然目前我国SDH网络传输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SDH网络传输技术起步比较晚, 还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 SDH网络传输的电路交换方式是一种点到多点的传输方式, 如果网络启动了, 那么就会形成传输线路, 降低宽带的利用率。因此, 我国相关部门应该重视SDH网络传输, 不断对SDH网络传输技术进行研发, 从而完善我国地铁通信系统。
2.2 ATM网络传输
ATM网络传输也是目前地铁通信系统中的一种重要新技术。ATM网络传输技术主要包括3部分:第1部分是ATM交换;第2部分是ATM信元;第3部分是ATM虚电路。ATM传输网络能够同时运行多个程序, 它能够满足地铁通信系统的所有基本要求。ATM传输网络技术是当下比较先进的一种技术, 它主要整合了数据网和电话网共同的优点, 为图像、数据的传输业务提供了宽带动态的分配和连接[2]。但是ATM网络传输也有很多缺点, 比如, ATM网络传输技术必须要有专门的传输网, 因此, 如果人们想要使用ATM网络传输系统, 就必须安装专门的网络, 这给用户带来了很多不便。除此之外, ATM网络传输技术的语音交换缺乏实现性, 当接收到相应的信号时, 由于自身原因可能会延迟继续传输, 同时, ATM网络传输技术的造价比较高, 目前很多用户都没有使用ATM网络传输技术, 因此, 为了促进ATM网络传输技术的发展, 相关研究人员应该改进ATM网络传输技术的缺点, 提高ATM网络传输技术的实效性, 降低ATM网络传输技术的研究成本。
3 地铁通信系统中时钟子系统的新技术应用
据相关调查显示, 目前地铁通信系统中的新技术———时钟子系统正在被广泛应用。时钟子系统包含的内容比较多, 比如, 传输通道、车站2级母钟、中心设备等。同时, 时钟子系统的功能也很多, 其中包括子钟显示功能、2级母钟的显示驱动功能等。为了保证地铁通信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就应该重视时钟子系统的研究。另外, 时钟子系统具有非常先进的扩展性能, 为了保证时钟子系统的正常运行, 就应该在时钟子系统中加入中心编码模块, 从而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先进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 地铁通信系统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且系统的工作, 这就给地铁通信系统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为了保证地铁的正常运行, 相关部门就应该充分认识到地铁通信系统的重要性, 不断对新技术进行研究开发, 从而保证我国地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进而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便利。
参考文献
【1】沙鸣.浅析地铁建设中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28) :1.
8.地铁技术防范系统 篇八
关键词:南京地铁 全高清 视频监控
中图分类号:U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b)-0004-01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各线视频监控系统制式主要为本地模拟+数字传输的方式,全模拟方案已逐渐退出行业,全数字方案随着方案的成熟和产品性价比的提高已逐渐得到应用推广。南京地铁三号线在全国首次采用全高清数字视频监控系统方案。
1 南京地铁视频监控系统现状
南京地铁一号线:视频监控所采用的系统制式为本地模拟+数字传输,各车站设置模拟摄像机、视频切换矩阵(RS422接口)、视频分配器、字符叠加器、隔离地变压器、模拟监视器、控制键盘(RS422接口)等设备,采用OTN传输系统提供的M-JPEG视频编码板负责远距离数字视频传输,控制中心配置相应的M-JPEG视频解码板将各车站图像传送至大屏。南京地铁一号线南延线:视频监控所采用的系统制式与南京地铁一号线一致,为本地模拟+数字传输,各车站设置模拟摄像机、视频切换矩阵(IP接口)、视频分配器、字符叠加器、隔离地变压器、模拟监视器、控制键盘(IP接口)等设备,采用OTN传输系统提供的M-JPEG视频编码板远距离数字视频传输,控制中心配置M-JPEG视频解码板将各车站图像传送至大屏。南京地铁二号线:视频监控所采用的系统制式为本地模拟+数字传输,各车站设置模拟摄像机、视频切换矩阵(IP接口)、视频分配器、字符叠加器、隔离地变压器、模拟监视器、控制键盘(IP接口)等设备,国内首次采用OTN传输系统提供的H.264视频编码板负责远距离数字视频传输,控制中心配置相应的H.264视频解码板将各车站图像传送至大屏。
2 南京地铁三号线全高清数字视频监控系统解决思路与方法
在选择方案实施的初期,开展了比选论证工作,并结合南京地铁建设思路、工程工期等实际情况,力求系统解决方案技术创新、技术兼容性强,可实施性好,且易于扩展,便于维护。
2.1 系统组网方案
全模拟视频组网方案:采用全模拟视频解决方案,传输-光端机(模拟电缆)/显示控制-矩阵/编码与本地存储-DVR/管理平台实现基本的统一管理功能。模拟视频+数字传输组网方案:车站级采用模拟方式:车站设置模拟视频切换矩阵及终端设备,车站本地监视通过视频切换矩阵进行切换及控制。图像至中心的视频信号远距离传输采用IP共享带宽方式。将经过视频切换矩阵切换输出的视频图像数字压缩编码后通过传输系统传送至中心,控制中心设数字解码器、视频服务器及录像服务器,接收车站的数字视频信号并解码恢复成模拟信号,将模拟图像送至中心大屏和各调度员的模拟显示器上。各调度员设通过PC操作终端,对全线进行图像监控。数字标清视频组网方案:在车站对所有图像进行数字化编码,通过设置视频双编码器将摄像机获取的模拟图像转换成两种不同编码制式的数字视频信号,分别送至车站本地设置的以太网交换机和IP视频录像设备,用于图像实时调用和图像录像。以太网交换机输出的数字视频信号,一路至本地视频解码器,解码后在值班员处的模拟监视器上显示;另一路至传输设备的以太网接口进行共线传输,上传至控制中心供调度值班员调用。数字高清视频组网方案:高清IPC实现前端高清视频传感/编码/网络传输,摄像机可同时输出数字视频信号和模拟视频信号,提供数字视频信号可满足专网视频上传、本地调看及存储的要求;提供模拟视频接口,可连接至公安视频系统。
2.2 各方案分析比较
传统的全模拟视频监控组网方案,本地模拟+数字传输组网方案以及全数字标清视频组网方案均统一建立在前端采用模拟摄像机基础之上,其特点:模拟视频摄像头受到模拟视频线缆传输长度和安装信号放大器的限制;系统本身的可扩展性存在局限性,通常受到视频画面分割器,视频切换矩阵输入容量的限制;布线复杂,“模拟数字”方案仍需要在每个摄像机上敷设单独视频线缆,导致布线的复杂性;有限的远程监视和控制能力;需要模拟、数字二次切换,控制软件复杂,不便于网络扩容及设备维护管理;未实现全数字化,不易建立通用数字化图像平台;上述前端模拟摄像头视频解决方案在全国地铁及其他行业都有大量应用,作为存量市场将长期存在,技术及应用较成熟可靠,但随着对数字化管理和高清监控需求的增加,将逐渐被高清IP摄像机为代表的高清监控取代。综上,南京地铁三号线在国内首创采用全数字高清视频组网方案,且经过充分技术论证和互联互通的长远规划。
3 全高清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的组成
前端采用百万像素的网络摄像机、高清球机、高清编码器,通过局域网构架网络监控系统,后端采用集中管理模式,由主服务器、录像服务器、报警服务器、转发服务器等组成。前端网络摄像机执行高清抓拍的功能,球机执行随机动作查看和及时反应跟踪,同时联动录像存储于存储服务器中。
4 结论
南京地铁三号线是目前国内首条采用全高清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进行建设的地铁线路,系统方案成熟,技术领先新颖。前端内置视频编码器及控制芯片,可直接提供以太网接口和SFP光纤接口。摄像机直接产生MPEG-4或者H.264编码格式的1080P分辨率以上的高清视频图像;高清视频摄像机使图像的清晰度拥有了质的飞跃,且提供了更宽阔的监视范围;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可供任何经授权客户机从网络中任何位置访问、监视、记录;布线简便,所有摄像机通过光纤或网线接入网络,完成存储、调看、上传的功能;丰富的输出接口,可在前端同时提供标准以太网、光纤、模拟等视频输出接口,充分满足专网、公安系统不同的视频输出模式;易于升级及全面的可扩展性,方便的网络扩容和设备维护管理;中心控制功能强大;数字高清视频监控解决方案对网络带宽及存储空间都提出较高要求;随着高清数字视频监控的发展,产品价格必然逐渐降低,对全数字化图像平台的建立提供了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谢俊超.高清视频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应用特点[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1,14(A01):44-45.
[2]王志麟,郑国莘,赵麟杰,等.5.8GHz无线频段车一地视频传输应用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9(3):51-59.
【地铁技术防范系统】推荐阅读:
地铁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总结07-19
北京地铁技术学校实习生月总结表09-10
地铁广播系统11-27
地铁应急指挥调度系统09-13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验收12-03
安全防范系统技术要求09-13
地铁供电系统电力监控调试简述09-23
地铁综合监控系统的集成模式12-03
地铁盾构法隧道施工VMT导向系统是什么?06-30
南宁地铁:十年放飞地铁梦想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