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的民主管理问题浅析(精选13篇)
1.城市社区的民主管理问题浅析 篇一
基于新城市主义理论浅析我国社区存在的问题
摘要:20世纪80年代,面对日益严重的郊区化问题,在美国产生了一股反思城市规划问题的思潮,新城市主义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之一。在历史上看新城市主义理论为城市建设发展提供了一条优越的发展之路,为很多城市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因此基于该理论对我国城市社区发展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社区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于我国社区未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 社区 问题
0.引言
当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我们的城市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也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由于社区直接关乎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社区问题变得尤为突出。20世纪80年代,面对日益严重的郊区化问题,在美国产生了一股反思城市规划问题的思潮,新城市主义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之一。经过三十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新城市主义理论已经走向成熟,对于众多城市的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其中关于社区方面的内容更是引导了现如今社区规划建设的潮流,因此基于新城市主义理论更容易发现我国现阶段社区存在的问题。
1.新城市主义理论
1.1新城市主义理论的产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城市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整体发展走在世界其他城市的前面。与此同时,城市的发展也遇到了相应的问题:由于市中心整体环境的破坏以及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城市中的部分居民逐步向环境质量高且地价较低的郊区搬迁,产生了城市蔓延的现象。这样的一种城市蔓延进一步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这种蔓延实质上是一种粗放式的发展,而土地的粗放式利用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空间上的蔓延提高了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求,同时增加了大量的通勤交通,进而带来了交通拥挤、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人口与就业的流动造成了城市中心区的衰败。
面对上面的一些列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的建筑师及规划师开始探索新的城市规划理论来解决相应的城市问题,由此产生了新城市主义理论。新城市主义理论,其核心内容即通过城市的紧凑、集约发展,来抑制城市无序蔓延的趋势,同时增强基础设施的可利用性,建设具有多元性、包容性的社区环境。1.2新城市主义理论的目标及策略
新城市主义理论其实就是指通过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公共交通的综合发展,提升各种设施的利用效率,该理论主要就是追求良好的社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其所要到达的目标和相应的策略分为以下几点。1.2.1土地的混合开发利用 就土地利用方面,新城市主义理论追求高密度、高混合度的土地开发模式,强调在社区范围内多种功能共生的特性,这样就可以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社区的范围内通过步行的方式进行,进而减少了机动车尤其是私家车通勤带来的种种问题。对于这一点来说,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应对策略是:主要利用小尺度的邻里、多家庭住宅、尺度宜人的街道和底层商业等设计手法,同时尽量避免出现宽路、环路和尽端路的现象,加强内部的交通联系。1.2.2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性
在新城市主义理论中,特别注意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关注,寄希望于通过一定的规划设计提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性,这样才能使居民更好地生活,更愿意在社区范围内完成日常生活的必要活动。为了到达这一目标,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应对策略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步行范围)合理布置商业、文体、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时提升这些设施的服务水平,使其较社区外的公共服务设施更具有吸引力。
1.2.3社会群体的多元混合
美国在二战后的城市发展中,出现了社会空间隔离、邻里冷漠以及住房同质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新城市主义理论更加追求社区范围内社会群体的多远混合,追求社区内不同人群的和谐相处,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对社会公平性的质疑。为了能够达到社会群体的多元混合,新城市主义理论提出的应对策略是:在社区中划分不同开发密度地块,把独栋住宅、多家庭住宅以及集合公寓住宅等混合起来,提供多种住房,同时在社区内部设置满足各种群体的公共服务设施,不排斥低收入者,此外还应增加居民交流的空间和场地,增进不同人群的交流,促进整个社区的和谐发展。
2.浅析我国社区存在的问题
上文对新城市主义理论的目标和相应的应对策略进行了一定的描述,接下来就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我国社区现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2.1土地功能的单一化
现阶段,在我国的社区中,土地的混合利用效率较为低下,功能上较为单一,在老城区中这种现象还不是非常明显,但在城市新区的社区中这种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在我们的城市中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社区居民的工作、居住、购物、休闲等的活动地点常常分布比较分散,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增加了城市中的交通负荷,另一方面大大削弱了社区应有的功能效应。产生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土地的开发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社区的开发建设应与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居民就业等多个方面综合进行,而在我国这几方面的错位使得在一定范围内功能的单一化,进而导致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低下。2.2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效率低下 公共服务设施作为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其服务水平和利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水平,而在我国,有些社区(如新城的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效率比较低,经常出现设施空置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首先由于设施布局的不合理性,有的设施过于偏僻使得居民使用起来十分不方便,而有的设施介于社区之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不同社区的共有设施,进而降低了服务水平,同时对于设施的维护不力也是产生设施利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2.3存在一定的社会空间隔离现象
在我国城市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同社区之间的建设水平差距较大,这使得不同社区之间的社会群体异质化,而社区内部同质化的现象,而这种现象进一步产生了社会空间隔离的问题,为社会的稳定埋下隐患。社区本身并不具备排斥不同群体的特性,在新城市主义理论中也倡导社区内社会群体的多元化,因此社区内应当是多元融合的现象。而在我国产生社区间社会空间隔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存在着开发建设条件的不同,使得不同社区间的价格存在差异,而这种价格差异使得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居住在不同的社区内,同时在社区内部存在着住宅类型的单一化,别墅、高档住宅、经济适用房等不能在同一社区内存在,这也就失去了社会群体多元化的物质基础。
3.展望
新城市主义理论自提出以来至今已经历了三十多年,诸多实践已经证明其理论的实用性与合理性,而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的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总的来看,各种问题的背景及产生的原因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新城市主义理论很好地引入我们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当中来,利用该理论的核心内容及核心要点来解决我们国家城市社区存在的问题,但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毕竟时代背景和国家性质不同,因此在引入利用过程中我们也应当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将新城市主义理论同中国特色结合起来,这样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慧.新城市主义的理念与实践、理想与现实[J].国际城市规划,2002(17).[2]刘铨.关于“新城市主义”的批判性思考[J].建筑师,2006(3).[3]邹兵.“新城市主义”与美国社区设计的新动向[J].国际城市规划,2000(15).[4]唐相龙.新城市主义及精明增长之解读[J].城市问题,2008(1).[5]宋彦.美国新城市主义规划运动再审视[J].国际城市规划,2013(1).[6]郑晓东.从美国新城市主义思潮谈我国城市规划和发展[J].中国房地信息,2004(11).
2.城市社区的民主管理问题浅析 篇二
关键词:城市社区,消防安全,对策
0 引言
当前社区消防工作虽然已经引起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视,但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社区消防工作的建设标准、要求依据不同,社区抵御火灾能力差,无实际效果,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认真分析当前城市社区消防安全管理的形势以及发展中存在的瓶颈,研究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不断完善城市社区消防安全管理机制,已经成为目前消防安全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1 加强城市社区消防安全工作的现实意义
1.1 加强城市社区消防工作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社区消防工作,将直接关系到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和社区公共安全。
将消防工作融入社区,与社区文化、教育、环境、卫生、治安等工作同步协调发展,对于有效预防火灾、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极为重要的。
1.2 加强城市社区消防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当前,居民对人身和财产安全越来越重视。
加强社区消防建设,强化社区基层消防管理工作,明确社区消防管理和服务的职能,解决居民生活中遇到的消防方面的难题及疑惑,通过社区消防文化的建立和传播,最大程度地改善居民的安全环境,为安全、和谐、有序的生存空间的建立提供有力保障,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目的。
1.3 加强城市社区消防工作是消防工作社会化的客观要求社
区消防工作是城市社区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家庭是社区的个体,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抓好家庭防火工作是实现消防工作社会化的有效措施和方法。通过社区居民家庭防火减灾教育的开展,以多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以多个社区促进整个城市,从而不断带动全社会消防工作的健康发展,加快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
1.4 加强城市社区消防工作是预防和减少火灾的治本举措大量的易燃、可燃装修材料的使用加大了家庭的火灾荷载。
各种家用电器使用频率高,用电量激增,发生火灾的概率不断加大。当前市民的消防安全意识相对淡薄,自防自救能力差,也是家庭火灾频发的主因。
2 当前城市社区消防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对社区消防工作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有些政府领导对居民住宅区的消防安全重视不足,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家庭和“九小场所”等单位不会造成大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及社会影响,致使社区消防工作成为各级人民政府管理的盲点。
2.2 社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大多数的社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很多地方建筑物的平面布局、疏散通道、安全出口、防火分区、消防设施等方面存在很多先天性缺陷,消防车通道不畅通,防火间距不足,消防水源缺少,已成影响城市消防安全的“顽疾”。
2.3 社区消防管理制度不健全,社区消防工作缺乏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部分社区没有制定完善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致使职责不能有效地落实到具体人,使得社区自身在消防安全管理过程中缺乏规范性、自主性。
3 加强城市社区消防安全管理的几点对策
3.1 建立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管理运行机制。
首先,应成立社区消防工作领导小组和社区消防工作安全委员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消防宣传教育、用火用电管理、定期检查巡查制度、消防设施、器材维护保养制度、火灾隐患整改制度和消防安全奖惩制度及居民防火公约等。其次,社区居民委员会要制定符合社区实际的防火公约,定期对社区内的单位和居民住宅楼及消防通道开展日常的防火检查。辖区公安派出所要加强社区消防业务指导,督促检查社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对社区内的单位实行抽样性检查,消除火灾隐患。公安派出所还要加强对社区的消防监督管理,依法对消防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保障消防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的落实。
3.2 不断加强和完善社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
在新建小区或旧城改造中,要严格按照国家现行的消防技术规范要求进行规划和建设,消防站布局、消防通道、消防给水、消防通信等公共消防设施必须与小区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公安派出所要依托社区警务室设置消防工作室,安装119报警电话,设置消防器材箱,配备各种灭火救援设备,在每个居民住宅楼内配备小型灭火器,随时接受社区居民的求助。
3.3 各负其责,实行社区消防群防群治。
社区居委会要成立防火巡查小组,定期对居民住宅楼内的消防设施及社区内的公共消防设施进行检查与维护,挨家挨户对居民用电、用火、用气设备进行防火检查和指导,规范小区内车辆停放,制止占用消防车通道及损坏消防设施行为。公安派出所要督促责任区内的单位、居民委员会、物业管理单位履行各自的消防安全职责,组织开展经常性的防火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各类火灾隐患。
3.4 加强消防安全宣传和教育培训。
要依托和借助社区内已有的公益宣传栏,设立消防宣传专栏,以及在楼道内设置消防安全警示牌等多种形式开展消防宣传。在重大节假日可举行消防安全知识竞赛、消防文艺演出、画展等形式开展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定期组织社区群众、学生到辖区消防站参观,开展逃生和灭火技能训练,增进对消防知识的了解,不断提高市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和疏散逃生的技能。
3.5 建立完善考评、奖惩机制,激发社区消防工作活力。
对社区消防建设工作的考评,可由当地政府研究出台统一的“社区消防建设工作考评标准”,从组织建设、职责落实、宣传教育、业务建设、设施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制定详细的考评依据,对各地的社区消防建设情况进行年度考评,并将社区消防工作考核结果纳入政府消防安全责任制的考核内容。城市社区消防安全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其涉及面广,不仅关系到社会管理,而且关系到城市发展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服务和保障问题必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及公共安全必须考虑的问题,而社区的消防管理工作则成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此,加强城市社区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也已成为推进城市火灾预防体系建立的基础,其意义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李明.社区消防管理和火灾防控思考,2009.
3.加强城市社区民主建设问题的思考 篇三
一、加强社区民主建设的必要性
(一)发展城市基层民主应首先实现社区民主及民主自治
1.发展社区民主能够拓宽自治空间、培植社区意识。第一,通过社区民主建设,能提高居民群众主人意识、责任意识,培植他们的自治意识,增强他们的自治能力,提高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水平。第二,通过社区民主建设,能够有效解决社区内各个单位对社区事务不过问、不参与、不贡献的问题,以彻底打破单位体制的封闭性。第三,通过社区民主建设,能增强他们的社会参与热情,拓宽他们的社会参与空间,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能力。
2.发展社区民主自治能促进城市政府与社会的分离,为城市基层民主建设创造了必要的社会条件。公民社会的形成是一个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的社会基础。中国在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城市推行社区居民自治,这有助于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分离,有利于中国民主发展。
3.发展社区民主自治为扩大城市基层民主以及城市居民参与城市管理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完善城市社区民主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这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关于城市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城市社区民主建设有利于解决社区内部存在的各种问题
社区民主建设可以发挥社区在解决城市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作用,保持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营造现代生活家园。加強城市社区民主建设,可以使社区居民之间的问题、矛盾在社区内的各种组织的调解下得到妥善解决,增强社区居民之间的团结,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三)社区民主建设是“人民城市人民管”的需要
多年来,政府在城市管理方面虽然一直强调人民城市人民管,但却始终没有找到一个人民参与城市管理的好办法。其原因就是政府过于理想化,不现实地试图让所有公民都成为城市毫无差别的主人。事实上,只有把社区作为人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第一站,让人们首先在社区充分行使参与权,培养人们的民主意识,使人们参与管理社区取得一些成果,进而扩及到城市,这才是推进基层人民参与管理城市的必由之路。
二、推进城市社区民主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一)正确认识社区阶层结构的变化,提高居民的民主意识
1.正确认识社区阶层结构的新变化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农民阶层从改革开放前的单极的劳动者阶层分化成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民工阶层、雇工阶层、农民知识分子阶层、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农村管理者阶层等八个阶层。工人阶级的分化速度也明显加快,除一部分仍保持在产业工人和干部两个阶层外,还有相当大一部分已分化为自由职业者、私营企业主、雇工阶层和个体工商业者阶层。在我国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城市社区作为城市赖以存在的细胞,其社会阶层结构必然成为一个城乡社会阶层的汇聚体,从而注定社会阶层结构的错综复杂。这样,就使城市社区基层民主建设的主体存在着实际上的多元化。对此,我们应该明白:第一,他们都是社区民主建设的平等的主体。第二,主体利益相互交错,统一于社会整体利益之中。因此,要努力把社区各阶层营造成为一个积极、和谐向上的社会阶层汇聚体。
2.努力提高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
要提高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应努力做到:第一,优化办学条件,普及科学知识,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居民整体素质。这是因为,就总体而言,社区居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由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而来的新型居民,其所受的文化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加上传统封建意识仍然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基层民主建设的进程。第二,增强社区居民的民主政治观念。由于经济文化的落后和民主传统的缺乏,使许多人对民主、自由、行使民主权利等的理解尚停留于个人言论、行动的自由表层上。其突出表现为民主参与的意识淡薄,认为基层民主建设与自己没多大干系,自己的参与与否并不重要。尤其是从农村转移而来的劳动者即由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或在城乡双向流动的劳动者,其民主具有严重的臣民心态、服从意识、被支配意识思想,不敢大胆追求自己在政治社会生活中的平等地位,缺乏原城镇居民的优越感,相反的是自卑感。所以,我们要积极引导,广泛宣传,加大普法力度,使社会主义法制深入民心,增强民主政治观念。第三,谋求社会的整体利益,协调好各主体的利益。在多元主体中,个体的文化素质、思维方式和民主意识还受到社会利益集团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利益需求、民主参与、法制观念等的制约,从而使社区基层民主建设复杂化。为此,谋求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是其根本要求。
(二)合理定位政府在社区民主建设中的作用,继续坚持社区自治主导与政府支持型治理模式
在我国,社区民主建设是由政府所主导的,合理定位政府在社区民主中的角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政府与基层党组织一样,都不应该成为社区民主自治的直接参与者。政府应该作为政策的制定者,作为社区民主发展的积极推进者。
(三)继续推进社区民主自治,促进城市基层民主建设
1、建立健全城市社区居民选举制度,切实搞好民主选举
民主选举是居民自治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委会组织法》规定:“居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本地区全体有选举权的居民或者由每户派代表选举产生。”它由居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更加充分地体现选民意愿,通过优胜劣汰机制,产生新的居委会作为城市社区的执行机构。
2、建立健全居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搞好居委会民主决策
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及其议事委员会是社区成员表达自己意愿,对社区事务行使决策、议事的最高组织形式。为充分体现决策的广泛性、代表性,涉及居民利益等重要事项,都必须依据有关法规由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做出讨论,大会闭会期间,由其常设机构——议事委员会行使有关决案。
3、建立健全居委会管理体制,切实搞好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是居民自治的重要手段。在居民自治过程中,要实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就必须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合理的计划方案,这对社区民主管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结合实际,由居委会全体成员或代表讨论制定居委会自治章程或居规民约,把居民的各项权利和义务以及各项工作程序,都规定清楚,加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再次,居委会干部经民主选举产生后,其工作纳入正式渠道,把社区事务工作成绩作为其考核的主要内容,居民按照居委干部考核成绩作为下一次居委会选举的依据。
4、建立健全居务公开制度,切实搞好居民民主监督
民主监督是实现居民自治的保证。要加强民主监督,就要大力推进居务公开。居务公开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和居委会的重要权利和义务。其内容包括财务公开、事务公开、政务公开。居务公开可以采取宣传橱窗、专栏等场所定期公布,同时,可以召开居民成员大会向大家报告,并接受居民成员质询、监督。
4.城市社区的民主管理问题浅析 篇四
(一)、单位制:走入历史
单位制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管理的产物,单位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而设立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具有政治、经济与社会三位一体的功能,以行政性、封闭性、单一性为特征。单位制的形成具有历史背景,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社会整合作用,但也带来了制度性的后果,造就了总体性社会和依赖性人格。在我国改革开放后,所有制结构出现了变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社会流动也迅速加剧,导致单位制渐渐走上崩溃的边缘,失去历史的舞台。
(二)、街居制:身陷困境
前文已提到,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对社会的管理以单位制管理为主,以基层地区管理为辅。地区管理主要是通过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这两个行政建制的组织来开展工作,通称为街居制。街居体系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变化,但一直扮演着政府的“脚”的角色,简单地被动地执行上级下达的任务。在社会快速转型的今天,街居制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越来越不符合城市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社区制:浮出水面
在社会学史上,“社区”这个概念最初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在滕尼斯那里,“社区”这个概念表示由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守望相助、富于人情味的社会共同体。在此之后,“社区”这一概念被各国学者加以引申和扩展,但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范畴。在中国大陆,“社区”一词在20世纪30年代被引进,而作为一个广泛使用的名词始于1986年。当时,民政部为推进城市社会福利工作改革,争取社会力量参与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并将后者区别于民政部门代表国家办的社会福利,就另起了一个名字,称之为“社区服务”,由此引入了社区概念。1991年民政部为了开拓民政工作又提出“社区建设”的概念。1998年国务院的政府体制改革方案确定民政部在原基层政权建设司的基础上设立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意在推动社区建设在全国的发展。200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由此带来了社区建设在全国城市中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各地对“社区”概念的理解并不十分清楚,因而在社区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存在很大的差异。社区建设的本身包含管理体制的改革,就本文关注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变迁而言,从原来的单位制、街居制向社区制过渡,首先要在指导思想和理念上对“社区制”的本义有个清楚的认识。
一、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经历了从单位制、街居制到社区制的变迁。
二、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在社区建设观念上不明确。
当前,城市政府在社区管理观念上,依然停留在传统计划体制下的行政组织包打天下的层面上,不敢、不愿、不能将社会性管理和服务的职能下放或转移给其他社会组织,也没有鼓励、扶植、发展群众自我管理和服务组织的意识和观念。因而政府对在社区建设和发展上到底应该做些什么事,并没有完全分清楚,以致容易用行政的办法办的事,政府就抓在手上;社区内不好办的事,有些本应由政府办的,政府反而不去办,推向社区自治组织。由于政府机构不了解民情,有时又求政绩,因而即使政府为社区居民办了事,也未必能得到居民的认可。
(二)、政府对社区的宏观管理不到位。
长期以来,政府对社区的管理一直处于一种各自为政的状态,名义上民政部门承担着宏观管理的职责,但由于民政的工作地位决定了它在此项工作中不可能有大的作为,这绝不是因为民政不努力,而是因为民政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建设几乎处于一种无序纷乱的状态。而各管理部门都过分强调自身的管理权威和利益,造成社区整体上管理无序,没有统一的管理目标,没有一个权威机构对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和任务作明确的界定,没有谁对社区的管理负全责,没有谁对社区管理该负的责任做出裁决和进行监督。往往出现有利的事情大家干,无利可图的则无人问津,有权的不干,无权的不能干或想干却干不了,责、权、利严重脱节,常常造成行政部门之间的矛盾以及由于职责不清引起的社区管理职能得不到落实。就宜昌市、区两级政府来讲,虽然成立了社区建设领导小组,但是这是一个非常设机构,领导小组成员都是市、区政府领导兼任,并没有在政府设立一个专门机构来协调和处理各职能部门在社区的具体矛盾,从而造成各管理部门对社区管理的作用不是形成合力,而是相互摩擦、相互制约甚至对立,不利于社区的管理、建设和发展。
(三)、街道办与社区居委会形成事实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宜昌市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是“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从字面上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提法只承认市、区“两级政府”,把“街道办”视为一级“管理”机构,而非一级“政府”,但作为“第三级管理”的“街道办”在现实中却行使了大量的政府职能,成为事实上的一级政府。在社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街道办由“虚政府”变成“实政府”,成了社区管理事实上的唯一主体,而处于街道办行政领导之下的社区居委会就成了街道办的“跑腿儿”。街道办对各行政职能部门分派的各种工作任务,均下派到社区居委会去落实,社区居委会成为一个具体的办事机构。再加上街道办的财政拨款是社区服务的主要资源,有些居委会中的大部分干部是由街道招聘的等因素,使居委会的人事和财政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街道办,街道办与社区居委会之间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变成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社区居委会的自治性、自主性、独立性大打折扣。
(四)、社区居委会承担了过多的行政部门职能,社区自身职责不明确。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工作重心下移,许多政府的专业管理部门都把社区作为一级基层政权看待,一些职能部门借动员社区资源为名,将自身业务尽其所能地转嫁给社区居委会承担。据部分社区居委会的统计,社区承担的职能有117项之多,绝大部分来自上级部门,工作不堪重负,疲于应付。很多部门还硬性规定了明确的考核指标,使居委会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了目标责任制。还有些政府部门把不想管、不好管的事推给居委会,而把资金、设施等留在自己手中,出现问题时,他们却充当监督和检查居委会的角色。有的街办甚至向居委会下达了大量的招商引资任务。社区居委会忙于应付上级的各种工作任务及考核,对于社区自
治、社区内事务却思考甚少,造成社区自身管理职责不清,定位不明。如许多社区居委会对许多新建住宅小区的社区建设缺少知情权,对小区物业管理部门联系不够,对一些辖区单位尤其是自我封闭的条条管理的单位了解甚少,社区居民委员会对这些小区管理缺乏必要的手段,有的便放弃了对小区事务的管理,使小区内普遍形成了社会管理方面的“真空”,社区居委会应该到位的管理却没有到位。
三、理顺关系,构建城市社区管理新体制
(一)、加强社区规范化立法
就目前来看,国家应根据新的形势加强立法工作,逐步制定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的专门法律和相关法律,并增强其可操作性,使社区建设有法可依。一是确定社区组织的法律定位和职能定位。二是以法律或规章等形式,明确社区内各权利主体的活动。三是通过立法的途径,制定《社区自治法》,以及与社区自治的其它相关法律,如《社区服务法》、《社会保障法》等。四是在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没有出台之前,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先行制定地方性法规,明确社区自治的法律地位、自治章程或规定的效力、产生程序,以及自治组织的权限、工作程序等。
(二)、建立协调统一的宏观管理组织
当前社区管理中的宏观管理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主要原因是覆盖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层级出现虚位。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建立起填补这一虚位的管理层级,使其有效发挥对各相关部门的组织、协调和统一作用。这一管理层级的基本模型结构应具备以下特征:1、机构的阶位应当高于所有被协调的层级;2、机构可以是协调性的非常设机构,但是其日常办公部门应当固定,并设在党委或政府机关内;3、机构的职能主要为组织、协调、规划、制定政策和监督。就宜昌市实际来说,应在市、区两级建立社区建设指导协调委员会,由同级政府牵头抓总,各类涉及社区建设的条条部门和上级驻城区大单位负责人参加。其主要职责是规划社区建设目标,确定社区建设重大事项,协调社区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克服条块分离的弊端,形成社区建设的合力。
(三)、科学界定政府与社区居委会在社区管理中的职责
就我国当前的国情而言,政府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但同时其能力作用也是有限的。政府作为社区建设的推动主体,应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发挥好启动、组织协调和宏观指导三个作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做到“让位、归位、到位”。让位:做到简政放权,从大量社会事务中解脱出来,将一些服务职能交给或归还给社会、社区去做。政府仅仅需要承担社区建设启动者这一重任,积极做好社区建设的规划,制定必要的扶持鼓励政策以及发动宣传工作。归位:做到把政府部门的精力用在研究社区建设发展的方针政策上来,采取有效措施,指导、支持和帮助社区开展工作,培植社区的造血功能,加强对社区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发动引导广大居民和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到位:要做到认真履行宏观管理职能,尽职尽责地保证管理到位,指导、协调到位,财力支撑到位。主要是制定、完善有利于社区建设发展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引导社区中介组织的有序、健康运作,公正、合法地保障社区成员的公共权益等等。而政府一般不宜直接参与社区建设的具体实施活动。社区居委会是社区建设实施的主体,它的职能是代表当地居民利益,在辖区内依法行使综合管理各项社会事务的权力,其基本职责应包括以下四项:
一、是社区自治职责。社区有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范围内自主决定社区内部各项事务的职责,主要包括:民主选举、社区决策、日常管理、财务自主、内部监督等。
二、是社区协管职责。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和“管理重心下移”的原则,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将那些政府管不过来、需要社区协助管理的行政事务转移给社区,由社区协助政府进行管理。同时应根据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对一些协管工作应实行“费随事转”。
三、是社区服务职责。组织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各种社区服务和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发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业,完善对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和困难群体的服务网络,发展志愿者队伍,开展群众性的互助、互济活动。搞好社区环境的净化、优化、美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教育居民增强社区意识、参与意识,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四、是社区监督职责。社区代表居民对政府及有关部门进行监督评议,对物业公司的管理和服务进行监督,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求,并提出建议。
(四)、加强街道办对社区的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
在街道办对社区管理上,要实现街道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创新,要从传统的行政管理向协调、指导和服务的方向转变,从以条为主、条块分割向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转变。要着力于理顺条块关系,把行政部门的条的专业管理和街道办事处的块的综合管理相结合。街道办事处的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上级党委和政府有关社区建设的决定和工作部署;研究制定街道范围内的社区建设规划和工作计划;发动、组织辖区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开展社区建设工作,发挥其对社区建设的指导、协调和服务作用。
5.城市社区的民主管理问题浅析 篇五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城市管理中面临的新情况、新矛盾也日益增多。为了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城市管理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本文就目前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城市管理;问题;对策
城市管理是伴随着城市建设应运而生的,是为了巩固城市发展成果、完善城市的功能、提升城市品味的一项重要职能。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这一方面对城市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随之而来的占道经营、私搭乱建等现象也影响了市容市貌,对城市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目前城市管理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老城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近年来,很多城市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张,一些新建的城区也不断出现,成为了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城市发展的新方向,由于新城区经过了新的规划布局,各项基础设施都比较合理,城市管理相对完善。但是,一些老旧城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市政设施不完善,再加上以前城市规划不合理,造成了城市管理的难点。比如很多旧城区的道路狭窄,公共绿地较少,垃圾处理站不多,公共基础设施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老城区很多商店设置不合理,占道经营,有些老旧小区没有停车位或者地下停车库,导致居民乱停乱放,影响交通,也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
二、城市的市容秩序混乱。目前很多城市都存在流动摊贩乱停乱放,占道经营,垃圾污水随意倾倒排放,机动车乱停乱靠,占用人行横道,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乱穿马路等现象,有些城市广告牌随意悬挂,或者干脆放到店铺门口,有些小广告乱贴乱画,“办证”等喷涂非法小广告随处可见。
三、市民的环境意识不强。部分市民特别是沿街的居民随意丢弃垃圾,将污水倒入街道,沿街门市随意堆放垃圾,建筑车辆在城市主干道行驶,灰尘泥土撒漏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偏僻小巷里没有清洁工人打扫,导致出现卫生死角等现象。一些居民私搭乱建,只顾自己方便,不仅破坏了城市规划,而且也影响环境美观,带来安全隐患。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首先是城市管理的观念陈旧,没有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对城市管理的理解不深刻,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社会效益,特别是现在由于城市扩张,为了政绩工程只是强调建设效率,忽视科学管理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影响了城市管理的水平。其次,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也是城市管理困难的原因。很多城市务工人员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只能靠比较低层次的方式谋生,比如摆地摊、卖小吃等,这些活动往往都是城市管理的重点,一方面城市要照顾这一部分弱势群体,另一方面又要严格执法,维护社会的稳定,造成了城市管理的矛盾,每年新闻报道中都会有关于城管执法人员与小商贩之间冲突的内容,这也说明目前城市管理中这一现象是十分突出的。再次就是城市管理的体制没有理顺,没有形成长效的管理机制。城市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市政、民政、环保、交通、卫生、建设、公安等各个部门,长期以来由于这些部门各自为政,权责不明,很容易出现过度管理或者管理的真空地带,导致一些城市管理问题久治不愈,很多部门甚至认为城市管理就是城管该管的事情,这都是对城市管理的狭隘理解。最后是城市管理法规不完善,宣传不到位。目前我国对于城市管理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法律出台,只是地方的一些规章,对某些行为只有禁止性条款而没有处罚规定,导致了很多影响市容市貌的行为由于没有处罚依据得不到有效的查处,影响了城市管理的工作进程。有些城市对城市管理的宣传意识不够,没有让市民认识到城市是我家,从根本上树立公德意识、法律意识、环境意识和卫生意识。因此当城市利益和市民的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市民往往只注重个人利益而忽视城市公共利益。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首先要转变思想,认清城市管理的内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长远,实现城市管理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城市管理的服务意识,一切?奈?护市民利益出发,加强监督职能,建立完善的执法监督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不断推进城市管理的法制化进程。加强城市管理的基础,以规划为根本,要把新旧城区全部纳入城市规划当中,进一步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垃圾处理站的建设与配套步伐,提高环卫水平。要着眼于城市未来发展,合理规划停车布局,新城区要预留足够的停车位,老旧城区要适度开辟停车位,合理布局,缓解城市停车压力。为了弥补城市管理中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政府可以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城市管理中来,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将城市资源商品化,拓宽城市管理融资渠道,比如城市广告经营、公共设施经营实行商品化,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运营主体的积极主动性,也降低了城市管理的运营成本,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服务效率。城市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整合资源优势、积极配合,发挥各方的主动性,要建立责权利一致、权责明确的管理体制,使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在出现问题时不出现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对于一些小商贩乱停乱放,占道经营的问题,一定要文明执法,加强疏导,齐抓共管,集中整治。可以按区片划分责任区,各个区有专门的党政领导干部负责,明确责任,制定奖惩措施,建立考评体系,确保城市管理绩效评价的公正性。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的手段,加强城市管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广大市民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加强责任意识,重大决策主动听取公众意见,政务公开,加强政府与市民间的沟通。
6.城市社区的民主管理问题浅析 篇六
随着人们住房环境和条件的改善,人们对社区安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一套先进的社区安保监控系统,将极大的提高社区的安全水平,通过设置在各主要出入口、电梯间、重点部位的监控摄像机,社区安保人员可监控各个重点场所的现场情况,及时处理突发事件,保护社区居民的人生财产安全,并可有效提高物业管理和服务质量和效率,最终提升社区的安全生活品质。采用长时间的数字监控录像系统,还可以对各重点部位进行长时间录象存储,为日后事件查询和服务纠纷,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为数字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关键设备,嵌入式数字硬盘录像机不但可随时存储各监控点的视频资料,随时回放所存储的视频信息,而且可任意控制前端的摄像机镜头及云台设备,还可接收前端报警信号,形成报警联动机制,从而实现社区安全、解决规避服务纠纷、监督服务质量、等一系列问题。
设计原则
稳定性原则:整个设备部件均采用工业级系统芯片及相关配件,出厂之前都经过严格的抗老化、耐高温测试,保证整机系统工作稳定,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可靠性原则:系统依据嵌入式架构设计,每个功能模块自成一体,有机组合,不受设备故障的干扰。即使出现严重故障问题,系统会自动重新复位,并自动恢复先前工作状态,不需人为干涉。
易操作性:良好的、具亲和力的人机操作界面,简单直观,一目了然。修改各项功能配置即刻生效,不必重新启动系统,不影响正常工作。
可扩展性:系统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可随市场及用户需求随时扩展系统功能。
先进性:本方案考虑到用户“一次投入、长期使用”的原则,系统采用的相关技术均为目前主流应用技术,并留有升级空间,使产品在一定时期内能完全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产品生命周期长。
解决方案
小型社区监控
中心使用一台16路数字硬盘录像机,一台监视器、一台电脑监控主机。当需要监控的场景少于(或等于)16个时,使用一台16路机即可满足实际需要。前端图像采集设备采用安装在社区各出入口的云台摄像机(快球)、车库出入口的标准摄像机、各电梯间的隐蔽式半球摄像机、围墙安装摄像机以及主要公共场所的云台摄像机(快球)组成。为了保证监控室和数字录像设备图像质量,摄像机的清晰度需大于450TVLINE,信噪比大于48db,安装在围墙的摄像机宜采用昼夜两用型,以保证白天和夜晚的图像质量,其余摄像机宜采低照度彩色摄像机。16路录像机可实现16路音、视频输入,1路音、视频输出。输出方式包括2种:一种是直接输出至普通CRT监视器,另一种是通过VGA端口输出至具有VGA接口的其它类型显示器,如电脑显示器等。可最多内置8块硬盘及2块外置的IDE硬盘,每块硬盘支持的最大容量达到4096GB,内置硬盘即可作为资料存储盘,也可作为资料备份盘。社区围墙对射报警器可直接接入硬盘录象机的报警端,当有入侵者非法侵入时,可联动录象机报警输出、画面切换、报警录像,提醒值班人员进行处理。
监视器用于显示1-16路图象,可单路、多路显示现场画面。电脑监控主机可通过网络端口将录象机的音、视频信息传输至PC机,从而可在PC终端利用专门的监控系统软件予以管理。可对前端云台镜头及预置位、自动巡航、轨迹、灯光、雨刷等进行控制,并且可通过前置的USB(2.0标准)接口备份录像资料,图1是基于嵌入式DVR的社区监控示意图:
系统主要功能有:
1.现场监看、监听
通过采集前端传送过来的16路音、视频信息,在监视器上实时查看现场的状态。监视器的画面浏览模式有单画面、4画面、8画面和16画面,各通道画面切换一键完成,方便直观。可随时暂停现场画面图像,以便详细查看。图2为画面分割模式:
2.本地录像
本地录像包括4种录像模式,手动录像、报警录像、定时录像和移动侦测录像。支持PAL和NTSC制式,可设置画面任意区域的图像遮盖。此外,还可实现屏蔽录像,即不显示某通道的画面内容,但仍可正常录像。
3.本地回放
具备多种回放方式,诸如多档快进、快退、单帧播放,回放画面可在各通道画面间任意切换。录像资料检索方便、快捷。
4.资料本地备份
本地备份包括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设置内置硬盘的工作模式,将某块硬盘作为备份盘,用于备份录像文件;二是通过前面板的USB2.0接口或外置的IDE接口,将录像资料备份于U盘、IDE硬盘中。
5.报警联动
当收到报警信号后,系统自动启动报警录像、自动上传报警信息以及云台联动。报警类型可设为开路报警或闭路报警,可设定某时间段内的布防或撤防。
6.云台控制
通过RS-485与云台设备的连接,可操控摄像机镜头及云台,包括对云台预置位、自动巡航、灯光、雨刷等的控制。通过将系统升级,可控制更多类型的前端设备。本方案中的DVR目前支持的解码器协议包括Pelco-P、Pelco-D、ADT、KDT、AD/AB。
7.VFD状态提示
前面板特有的VFD(Vacuum Fluorescent Display,真空荧光显示屏)是DVR专门用于实时显示当前状态的显示屏,除了可以实时显示各种录像状态外,还可显示录像回放模式、报警、网络连接、布/撤防、云台、键盘锁定、当前时间、硬盘工作状态、视频丢失等各种实时信息。
8.键盘控制
除了利用录像机前面板的按键完成各项功能之外,还可使用主控键盘实现录像机的各项功能操作。主控键盘通过RS-485与录像机连接,可控制本地录像、本地回放、通道切换、报警联动、云台控制等功能。
9.PC终端控制
通过录像机的RJ45网络接口连接至局域网的交换机,可在网络PC端实现对录像的控制操作。通过安装网络监控系统软件,可在PC端实现录像机的全部功能。
大型社区网络监控方案
如果社区的全部监控点大于16个,则可采用多台数字硬盘录象机+视频切换控制主机+网络控制主机模式。社区联网系统用于当社区监控的点较多、一台16路DVR不能够完全满足采集所有监控点的音、视频信息时,可通过多台16路DVR实现监控。此种情形,需要视频矩阵切换器或主控键盘来实现大型组网控制,图3为大型社区组网系统图。
通过视频矩阵切换器的前面板功能按键,可分别操控各台录像机,并且可在多台监视器上显示不同录像机的监控画面,也可以在一台监视器上轮巡所有录像机的监控信息。视频矩阵切换器最多可连接16台16路DVR,同一时间内可对多达256个点进行监控,可切换任意4台DVR的信息到4个监视器中,4个监视器最多可同时显示64个监控点的图像。通过RS-485,可分别单独控制每台DVR的本地录像、本地回放、报警联动、云台操控等全部功能。
系统还设置主控键盘。通过RS-485,主控键盘最多可控制4台视频矩阵切换器,同时控制64台DVR,可在多达16台监视器中输出视频画面。除了具备视频矩阵切换器的操控功能之外,主控键盘还可实现在一台监视器中轮巡所有DVR的视频画面,利用主控键盘的液晶显示屏,可直观地显示当前控制设备、录像机、云台、摄像机、监视器号码等信息。整个系统通过网络实现多台录像机控制管理,多路图像切换、报警处理等工作。
系统功能特点有:
1.三级权限管理模式
三级权限分别指系统管理员、高级用户和一般用户,拥有不同级别的权限所能进行的功能操作也不相同。
2.网络实时监控
可以通过网络实时监看、监听DVR的音、视频资料,除了可以按照1/4/8/16模式浏览之外,还可实现多画面方式浏览,即在一个窗口中同时监看该网点某台DVR上所有通道的视频信息。
3.网络配置DVR
通过网络可对DVR的各项功能参数进行修改,与在本机通过调用主菜单来修改DVR参数的作用完全一样。
4.网络控制DVR
网络管理软件可操控录像机的所有功能,包括录像、放像、备份、云台等,与通过录像机前面板按键控制作用完成一样。
5.网络图像回放
将存储于DVR内的视频资料,通过网络传输,实现在监控计算机的检索回放。在回放过程中可进行实时抓图,将某帧图像存储于PC端。
6.网络图像下载
通过检索查询,可下载录像机内所存储的视频资料至监控计算机,以便于集中统一管理。
7.巡检和巡视
在监控主机上,可对各DVR的工作状态进行手动或自动巡视和检察。此外,可以按照一定时间的间隔,分别轮流查看各台DVR的实时视频画面。
8.警情接收
7.城市社区的民主管理问题浅析 篇七
一、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困境的社区管理因素
近十年来, 我国城市社区的发展已有一定规模和成效。许多社区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服务体系, 包括老年人服务、优抚对象服务、卫生医疗服务、便民利民服务、生活救济服务等等, 兴建了大批的社区服务网点和设施, 社区服务和管理队伍不断壮大。社区组织通常包括社区党委、共青团、工会、城市管理工作站、物业管理站、社区团委、社区妇联、社区就业服务站、社区老年协会等。在新生代农民工管理方面, 许多社区为这一群体提供免费的就业培训、技能培训、提供创业指导, 并设有不同程度的创业补贴以及无息贷款, 此外, 还对青年农民工进行科学教育、健康及普法教育, 帮助他们解决子女教育问题。但是, 笔者调查发现, 社区管理者在对这一特殊群体实施管理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
第一, 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较大, 户籍意识不强, 给社区管理工作带来较多困难。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对社区缺乏了解, 不知晓自己隶属于哪个社区。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在调查中均表示不知道社区居委会在哪里, 不了解社区有哪些机构组织可以为自己提供服务, 甚至有些已是本地常住居民, 对社区也是知之甚少。有些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在城市买房定居, 但是没有做到户随人迁。接受问卷调查的一位社区工作者透露, 在200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中, 他所负责的Y社区的户籍登记, 外来买房定居的新生代农民工共有1 500户, 但是接受信息登记备案的只有600户。户籍信息不能及时对接, 给社区的人口管理带来不便。当然, 相应的服务也无法开展。
第二, 街道办事处作为一级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 行使权力有限, 难以有效地管理社区。新生代农民工普遍表示不知晓社区能为其带来哪些福利与保障, 自己能享受哪些权利, 该履行哪些义务;有了问题, 不知道该去哪些机构寻求救助, 维护自身权益。国家规定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对这一群体的覆盖度不高, 使其城市生活成本增加, 幸福感降低。一位接受调查的社区管理者透露, 政府规定社区仅能对管辖范围内登记的常住人口进行管理, 对于没有登记的, 或者受承包商集中管理的新生代农民工, 社区没有管理权限。然而, 他们却和普通居民生活在同一地理范围内, 这就给管理带来了困难。小区内的多数农民工居民只知物业管理公司, 对社区管理的另外两大主体即业主委员会和居委会及其性质、地位和作用, 则知之甚少。
第三, 城乡居民差别对待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对当前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满意度不高。社区工作者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就业、子女教育等方面工作存在一定缺陷, 同时新生代农民工文化娱乐生活不够丰富, 城市归属感不强。由于城乡居民差别对待, 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信息的获得、就业机会、就业培训等方面均不如城市居民。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 有些社区没有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及平台, 就业机会和职业选择没有本地居民宽泛。由于存在借读费等额外费用, 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成本高于城市居民子女, 而他们享受的教育待遇却不尽如人意。这增大了他们城市生活成本, 增加了生活压力。城市居民的地域歧视也使他们难以获得应有的尊重感和信任感, 减少了城市融入的热情, 降低了城市归属感。
二、新生代农民工社区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社区管理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严重影响了这一群体的城市社区的真正融入。而包括制度因素的限制、社会管理的缺失以及城乡差别带来的歧视对待等则是这些问题的原因。
第一, 制度性因素使新生代农民工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影响社区管理。考察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首先需要关注的应是当前国家制度建设, 包括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等。制度性的差别对待使得新生代农民工长期游离于城市体制之外。户籍制度限制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迁徙互动, 使得户籍在作为一种登记凭证的同时, 作为一种身份的标识。不同地区人口的差别对待, 使城乡居民在思维模式、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居住环境等方面形成巨大反差, 造成两个不同的生活世界。城乡儿童接受教育也受此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学习受到一系列限制, 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均不如城市居民子女。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度不够, 不能有效地为这个群体提供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保障措施, 这就给新生代农民工再就业、子女教育和自身素质提高等带来了一系列困难。
第二, 社区管理部门行政权力有限, 社会管理的缺失拉大了城乡居民之间的社会距离。社区管理主体之一的街道办事处, 作为一级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 由派出人民政府决定其行使行政权力的大小, 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工作都可以交给街道办事处去做。但是, 各部门大量的工作常常让街道办事处应接不暇。管理服务的直接性和被动性, 使得他们在面对大量问题时, 只能依据其重要性来处理, 而对这些问题熟轻熟重的判断往往带有很深的主观性。我国现行的社会管理体制明显偏向于城市, 成为服务城市的工具。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没有被纳入城市社区服务和管理范围, 目前的社会管理更偏向于对他们进行限制和管理, 而非服务, 对他们的诉求多数不能采取及时的反馈和回应。真正从新生代农民工的角度出发, 为他们切实解决生活和工作的困难, 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由此带来的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认同感的降低。现实使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内部资源来实现自己在城市中的人际交往。此外, 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情感疏离和社会偏见, 也使得城乡居民之间的心理距离进一步拉大, 进而加大了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疏离, 减少了他们的城市归属感, 新生代农民工通常形成一个封闭的圈子, 给城市社会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阻碍和难度。
第三, 城乡差别带来的歧视对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新生代农民工社区管理的公正性。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 在劳动技能、务工目的、心理素质方面都差异巨大, 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务工和养家糊口, 他们渴望融入城市, 渴望在城市扎根立足。然而, 由于城乡经济条件、卫生状况、教育设施、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城市人在不同程度上会产生一种优越感, 以歧视的眼光对待身边的农村外来人口。虽然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初中以上学历, 但还是难以满足城市的人才需求, 不愿从事低层次工作, 使得就业情形陷入尴尬境地。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 自身素质不高, 自我约束不够, 违法犯罪事件也屡有发生, 降低了周围环境对这个群体的接纳和包容。由于城乡二元制度和户籍制度的影响, 新生代农民工自觉将自身所在群体与城市居民区别开来, 觉得低人一等, 对自身的存在感知认同感下降,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进程。
三、新生代农民工社区管理工作的改善路径
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的水平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社区管理与服务渗透到农民工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在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兼有整合与排斥的作用。社区管理模式破旧立新, 以应对当前社会的发展状况, 是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就是说, 改善社区相关工作,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 是当前社会工作的需要。
第一,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在社区管理中, “坚持‘重心下移, 立足基层’的原则, ‘条块结合, 以块为主’的原则, ‘党政主导, 各方参与’的原则, ‘管理和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将社区管理的重心下移至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层次, 立足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开展社区建设与管理工作, 把职能部门的专业管理与街道办事处的综合管理相结合, 以街道办事处的综合管理为主”, [2]从而有效改善社区管理水平。应当充分调动街道办事处及居委会的工作积极性, 适当扩大其行政权力, 使政府能更好地通过街道办事处及居委会为人民服务, 把服务型政府的宗旨落到实处。此外, 物业管理公司和业主委员会应调整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全力配合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展开各项工作。各社区管理主体只有进一步明确职能, 加强合作, 才能更好地携手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在社区融入和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 扩大社区准入, 构建社会公平的良好社会语境。在政策方面, 目前的户籍制度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中最大的制度阻碍, 扩大社区准入, 减少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制度障碍, 增强其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进而逐渐消除城乡居民社区的差别待遇, 实现社会公平。在社区管理工作中, 还应加大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双向互动, 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相关服务, 如清洁维修、家政服务等;另一方面, 城市居民也可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相关服务, 如婚姻咨询、心理矫正、素质教育、法律援助等, 以此密切城乡居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 社区工作者应加强与新生代农民工的沟通交流, 真正倾听他们的生活诉求, 了解他们的生活困难, 进而设身处地地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 扩大社区参与, 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能力。居民社区参与是指“为社区所有成员创造机会, 让更广泛的社会能够积极贡献与影响发展过程, 平等的分享发展成果”。[3]稳定的社会组织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改变弱势地位, 突破自身局限性, 加快城市居民对其接纳的进程。新生代农民工年轻, 有理想有抱负, 渴望自身价值最大限度得以实现。参与社区管理, 让新生代农民工通过一定途径进入社区已有的组织单位, 包括国家政权组织单位、社区志愿服务单位等, 吸收有文化、有纪律、有抱负的青年农民工为社区和社会服务, 锻炼这一群体的政治参与能力, 促进他们的社区融入。
第四, 平衡社会福利, 健全社会资源再分配机制。社会福利系统是支撑社会认同的体系之一。人们承认“国家中心主义”, 即政府为社会成员承担公共产品和社会福利的供给责任。依靠社区进一步实现社会福利系统, 新生代农民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 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目前以户籍制度为依据的社会福利再分配机制, 使得新生代农民工难以获得国家为其提供的福利待遇, 这些福利涉及住房、社会保障、医疗保险、职业培训、子女教育、权益维护等各个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在扩大社区准入之后, 可以依靠社区获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包括计划生育的管理与服务、子女义务教育、社区治安保障、心理咨询和法律援助等等, 再加上社区图书馆、健身器材、卫生服务站等服务设施的公共享用, 可以平衡社会资源的再分配, 加大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进程任重道远。这个进程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地域变换, 更是经济和心理层次的多重接纳。在社区管理工作改善的同时, 新生代农民工也应不断突破自身的素质障碍, 增长个人才能, 积极主动地融入城市社区, 加强与城市居民的沟通了解, 维护自身权益, 保障群体应得利益, 以加快城市融入进程。
参考文献
[1]何肇发.社区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1:3.
[2]汪大海, 魏娜, 等.社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9, 14.
8.城市社区的民主管理问题浅析 篇八
关键词:强化 城市 大气环境 管理 思考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124-01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高速时期,一方面经济的高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推进了国家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过于追求高速度的经济发展也造成了我国能源的损耗以及污染扩大,特别是人口密集度高的城市地区。
1 目前我国城市大气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思想意识落后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处于国家大力发展阶段。因此,绝大部分的政府部门都会将工作重心放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上。受我国计划经济的影响,使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以集中粗放型为主,致而忽略了经济发展中对城市大气环境的管理[3]。如此,导致了我国城市大气环境污染严重,各种因空气污染而引起的疾病发病率也不断增加。因此,要提高我国城市大气环境管理水平,解决我国城市大气环境问题,就必须改变城市大气环境管理意识,从根源上要改变我国大气环境管理方式。
1.2 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
造成我国城市大气环境管理问题严重的直接原因还是因为我国环境保护部门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在现实生活中,对于超出国家规定的城市大气排放标准的企业,环保局往往只能采取制止措施,却不能对企业相关负责人采取有关的行政措施,导致污染超标企业一而再再而三的对城市大气环境进行污染。虽然近几年将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方法纳入环境管理方式,却仍不能有效的制止企业对城市大气的污染。因此,环境保护部门应该建立一个惩罚与奖励并进,制止与监督同行的一个系统的、完善的城市大气污染管理机制。
1.3 大气环境管理与经济管理脱节
目前,我国的环境管理工作与经济管理工作是严重脱节,经济有关部门并不能跟环境保护部门进行有效的衔接。甚至可以说,环境保护部门的工作受经济管理部门的影响,并不能有效的将工作施展开来。因此,导致了企业在环境保护部门吃了闭门羹就去经济管理部门求情的不良局面。然后,只有将环境管理与经济管理相辅相成,组成一个双轨式的管理方式,才能从真正的改变我国经济粗放型的现状。
2 有效改善大气环境管理问题的措施
2.1 提高思想意识,建立完善的大气环境管理机制
大气环境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 难度大, 技术性强, 涉及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 仅靠环保部门一家的努力是不可能办到的[1]。笛卡尔曾说“我思故我在”,由此来看,意识决定了人的行为。因此,要改善我国城市大气环境问题,就一定要从思想上有所认识及提升。特别是进行环境管理工作的环境保护局的工作人员,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坚持保护环境这个中心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统筹兼顾起来,建立出一个完善而有效的大气环境管理机制,最终建立出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我国目前乡镇发展迅速,不少企业有将企业逐步转向乡镇的趋势,在建立大气环境管理机制时一定不能忽略乡镇大气环境管理部分,要将环境保护工作分层到级,落实到人,避免大气环境污染的转移。
2.2 制定完善的城市大气防治规划及清晰的治理目标
环境污染是多年积累的结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认识到环境污染治理额长期性和艰巨性[1]。因此,针对城市大气环境污染这个问题一定要从宏观上做好长期的污染防治规划。随着近几年人大代表会议的召开,大气污染防治管理工作也逐步走上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进程上。在制定城市大气防治规划时,应该同“五年计划”一样,将长期治理污染的过程分化为数个阶段,以阶段规划为主要目的,逐步实现对大气环境的治理。并且,将阶段目的的具体目标由上而下分致各个省、市、县,将环境保护也纳入到对政绩考核当中去。
2.3 提高环境保护立法力度和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法律是国家最有效的管理手段,也是国家强制力最有效的体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也主要秉承着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因此,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更应该要得到法律的支持,更应该不断提高我国环境保护立法力度,更应该不断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不断来来规范和指导人们的行为。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我国地广辽阔,天气气候多变,在大气环境保护立法的时候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依据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具体情况设立灵活性强的法律法规。
2.4 以经济为杠杆,撬动环境保护大石
环境保护的直接原因是人们发展经济的盲目性,反过来,经济调控也是保护环境最有效的手段。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对于煤炭,逐步出现了能替代的其他环保能源,比如核能,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甚至是潮汐能。国家对于这些环保能源都会予以一定的国家经济补助。而市场的优胜劣汰也逐步突显了这些环保能源所占有的市场优势和经济效益,以此运用经济调控手段来促进对城市大气环境的保护。针对因汽车尾气而产生的城市大气污染,目前已经研究出用电力或者天然气代替汽油的方法,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由此可见,运用经济的手段有时甚至要比法律规定强制措施更加具有灵活性,也推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 结语
以上探讨了关于我国城市大气环境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几点措施。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与人和谐、与社会和谐,更应该要与自然和谐。城市,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也应该是环境保护的主要对象[2]。环境不仅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城市的发展。为了城市、国家的长久发展,城市环境管理应该要重视环境保护,坚持环境保护,并在最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赵以忻,仲良喜.关于强化城市大气环境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0,2(3):4-9.
[2]柳婧.浅论我国城市大气环境管理[J].甘肃农业,2005(10):71.
9.城市社区的民主管理问题浅析 篇九
——宜昌市“一本三化”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探访
编者按:在宜昌市第一届市直机关“十佳服务品牌”评选和群众投票活动中,由宜昌市委政法委选送的“社区网格化管理”品牌获得第一名。
在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建设中,市委政法委、市综治办(创新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全面系统推进社会管理理念观念、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创新,以社区网格化管理为基础,探索构建了以人为本的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全程化服务社会管理“一本三化”新体系。
这一全新模式运行两年多来,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关爱民生、构建和谐中造福于民,赢得社会广泛赞誉,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楚平在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会议上介绍了“宜昌经验”:“宜昌探索‘一本三化’新体系,走出了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宜昌特色的社会管理新路子。”“宜昌经验”迅速被推向全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格格”,解密“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无穷魅力。
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把城区121个社区划分为1110个网格,建设“数字网格”和“电子地图”,推动各类社会服务资源在网格上聚集整合,构建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的全方位、动态式、便捷高效的社会管理服务格局。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全程化服务,提高社会管理效能,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社情全摸清、矛盾全掌握、服务全方位。以人口信息流为指令,及时了解群众诉求,提供有效服务,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社区网格管理员主要工作项目:每个网格配备一名网格管理员,主要负责公安、综治、人社、民政、计生、城管、食品安全七项信息采集和综合服务,通过社会服务进小区、进楼栋、进家庭,实现城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全覆盖。
两天完成过去一个月才能完成的60万选民登记、143例死亡人员领取养老金案被纠正、社区化解矛盾数占全市98%……这些让人惊叹的工作成绩,正是“网格化”管理带给宜昌的新变化。
一个统一的网格平台,34个部门,267个单位,121个社区,1110个网格,1110名网格员……100多万人口的宜昌城区,繁杂庞大的社会管理事务,如今都汇集于这个全新的“网格管理”模式之中。街头巷尾,有需求,就有满足;有危难,就有援助。民之所需,民之所诉,在第一时间都能得到援助和处理。
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这场史无前例的社会管理的变革,正在引发全省乃至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的进程。“我们这栋楼的地下室,被改成厨房,还放了几个大号煤气罐,这要是出现火灾事故了,十几户人家咋办?”航运社区网格员张燕接到所在辖区居民的反映后,立即赶往该商铺了解实际情况。
经核实情况属实后,张燕迅速将该事件反馈到社区联动上报平台,相关对口单位宜昌市公安局伍家岗分局消防大队在信息平台上查到该事件后,马上派人到该商铺现场核实,并下达了书面限期整改通知书。在整改期间,张燕又多次上门,检查督促商铺按照消防部门要求改正。经过不懈的努力,该商铺终于将厨房从地下室撤出,消除了重大安全隐患。
目前,宜昌城区像张燕这样的“格格”有1110人。2011年3月,宜昌被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城市,全面开展社区网格化管理,按“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原则,将中心城区121个社区划分为1110个网格,把各县市城关镇54个社区划分为628个网格,每个网格涵盖约300户居民,构建起市、区、街道、社区、网格“五级”管理体系。每个网格配备一名网格管理员,明确责任、细划工作,综合履行公安、综治、人社、民政、计生、城管、食品安全7项信息采集和综合服务。
在市网格监管中心的大屏幕上,轻点鼠标,一个网格所辖各街道摄像头、照明系统、窨井盖、消火栓等设施的位置一览无余。这些得益于网格员们详实准确的信息采集。
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格格”的网格员们,“一日双巡”,入户调查,“零距离”、“全天候”服务,通过全市联网的“社区e通”,将社情民意、各种信息与全市集中管理的信息平台联网,并随时根据掌握的新情况对信息进行更新,形成一个动态的有机体。通过“社区e通”可以直接将信息上传到市直34个部门、区直25个部门,从而成为部门深入千家万户的一个个触角末端,大大缩短了办事时间差,提升了服务效率。
外来人口办理居住证,上门照看空巢老人,给新生儿办独生子女证……在社区里,凡是你需要办理的各种行政事务,“格格”们都能帮你搞定。目前,我市全面推行社区为行政部门代理事务、网格员为居民群众代办事宜的“双代服务”,以特色社区服务打造“一刻钟便民服务圈”,更好地方便人民群众,构建起全方位、动态式、便捷高效的社会管理服务格局。
在石板溪社区,19名“格格”实名上网,与社区居民共建QQ群,及时上传国家最新政策,发布社保补贴通知等,并在第一时间了解居民需求与纠纷,为居民们排忧解难。“上网交心,下网服务;网上问题,网下解决”,如今,城区已建立45个网上警务室、微博和QQ群。
对刑释解教人员、吸毒人员、精神病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特殊人群提供针对性服务,也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家住大公桥街道的杜某某,曾因盗窃罪入狱。出狱后,亲朋好友都疏远了他,六十多岁的他整天待在家里喝酒,靠低保维持生活,又患上了肠梗阻。大公桥社区的9号网格员赵丽莎了解情况后,帮他申报了低保大额医疗救助金,落实了相关救助款物和生活必需品,还千方百计帮他找到了一份安保工作,让他重拾信心。
全程化、信息化服务是社区网格化的最大亮点。宜昌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包含13个大类119个子项,汇聚近4亿条信息数据。依托这个“大系统”,实现对“人”从出生、入园、入学、入伍、就业、结婚、生育、养老,一直到死亡、殡葬的全程跟踪和管理服务。一个新生儿的出生,或是一位外来人口进入宜昌,社区网格管理员都会在第一时间上门服务,相关部门也迅速跟进,及时了解群众诉求,积极主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
社区管理,事无巨细,包罗万象,仅靠“格格”的力量显然不够。
为此,我市建立起“部门联动,力量下沉,服务到人”的机制,公安、工商、社保、卫生、房管等市直34个部门再造351项工作流程,变过去的串联式化解为现在的并联式化解,为准确掌握社情、及时化解矛盾奠定了坚实基础。
去年7月,一名福建籍男子,租住在张家店社区网格员柳敏管理的网格中的一处民宅,在人口信息比对时,她发现了问题,最后查清该男子是一名公安部通缉的杀人嫌疑犯。落网后,该男子说,潜逃了20多年,没想到在这里才住了17天,就被抓了。在去年一年多的时间里,宜昌市公安机关通过人口关联比对,抓获在逃人员87人。
准确的信息采集和比对机制,让宜昌的社会管理和治安闯出新局面。
目前,信息比对机制在宜昌已被广泛运用。例如运用于人社工作,发现了143例顶冒死亡人员领取养老保险金案件;运用于食品安全监管,发现无照经营占6.7%,许可证过期占4.58%;运用于消防,可快速精准确定着火方位……“格子”,使管理更加精细,社会更加稳定。两年来,“多方联动、上下配合”的机制先后帮助公安部门发现外来违法犯罪前科人员933人,抓获在逃犯罪嫌疑人685人。目前,各网格每月收集各类矛盾信息近2000条,社区内化解率98%,工商部门受理各类诉求17243件、增长1.9倍,处理食品违法类案件890件、增长2.7倍,2011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安全制度创新“十大最佳事例”奖。
宜昌的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优化,群众安全感和生活幸福感进一步提升,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的目标。在2011年、2012年全省公共安全感和执法满意度测评中,我市位居全省地市州第一名。
作为全国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之一,我市成功探索构建的“一本三化”社会管理新体系,将人、房、事、物、组织这些城市管理的要素,全部纳入网格管理范畴,构建动态更新、联通共享的全市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做到了“社情全掌握、矛盾全化解、服务全方位”。“宜昌经验”由此而生。“宜昌经验”成为了湖北社会管理创新“样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王乐泉、回良玉、李源潮等专程来宜昌视察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强调指出宜昌网格化管理经验值得在全国推广。***称赞:“这是互联网时代用于社会管理的一种新的模式。”
2011年全国社会管理创新座谈会在宜昌召开,2012年我市三次在国家级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发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及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法制日报、半月谈等中央媒体多次宣传报道,向全国推介宜昌社会管理创新经验。省委、省政府要求全省各地学习推广“宜昌经验”。“宜昌经验”又如同一个加速器,推动着宜昌社会管理模式更加深刻的变革。
未来,我市将不断探索社会管理规律,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着力点,初步建成城乡统筹的社会管理体制和“两个周期”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推进社会组织体制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创新和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社会服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0.社区城市综合管理社区化方案 篇十
我社区通过组织社区全体成员学习《唐家墩街城市综合管理社区化管理、考核办法》,结合我社区自身、特点,全体成员开展广泛讨论,各抒己见,现将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成立社区“大城管”工作站,优化人员结构,统一指挥运作社区城市综合管理工作,加大人员管理力度,将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建立长效管理工作机制。
二、以社区协管组为主,同时协调相关各部门及时处理各类环境问题,加强对辖区出店、占道经营、违法建设、三乱、暴露垃圾、建渣以及城管网格件、投诉件、曝光件等问题的管控、处置力度。
三、针对辖区发展大道、新华西路、金墩路的违章占道、出店经营、沿线抛弃物等现象进行重点整治;在“城中村”拆迁改造区域内产生的各类建渣、暴露垃圾,及时联系相关部门进行清运;严厉打击“城中村”拆迁改造期间的各类违法建设现象。
四、继续开展每日卫生巡查和劳动,加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的清扫保洁工作,消除社区三乱、牛皮癣等问题,做好重点部门的环境卫生工作,及时发现、报告、处置各类环境卫生问题,避免网格案件红灯的产生。
陈家墩社区
11.城市社区的民主管理问题浅析 篇十一
关键词:城市社区;问题;对策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不容忽视,在社区建设中,仍然存在着服务、治安、文化等机制、体制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城市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公共服务建设滞后
总体来看,我国社区公共服务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一是政府“缺位”、“错位”和“越位”问题突出,政府“条条运行”以及“大包大揽”、“管干不分”带来的部门争利、权责混乱、服务落空现象较多,社区公共服务运行机制不顺;二是政府包揽过多、权力(权利)过大挤压了市场空间和社会空间,引导和支持中介组织发展的力度不够,社会组织发育滞后;三是公共服务体系难以为社区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多方参与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四是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缺乏稳定的投入机制;五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统筹规划和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
(二)社区治安管理机制存在缺陷
社区社会管理机制存在诸多缺陷。一是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责、权、利不够一致,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分级负责,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等原则没有在工作体制和机制中得到完全落实和充分体现,社会稳定管理“错位”、“缺位”、“不到位”等问题比较突出;二是某些领域的工作运行机制尚不够科学缜密。如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方面,各种调解手段还缺乏有效衔接;三是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队伍素质殛待提升;四是社区社会治安自我管理制度不完善。
(三)社区文化建设滞后
社区文化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是社区内的文化建设相关设施存在较大差异,主要是经济能力强,经济发展好的地方有关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经济落后的地方要好,由于经济发展上面存在差异,也就导致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大差异。其二就是资金不足。因为在实际开展的文化建设活动中由于资金的匮乏而不得不中止或者暂停一些文化活动的开展,这就使得社区的文化建设缺少连续性和持续性。再者还有一点就是社区内的居民们对于开展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够,往往存在主观的片面性,这就使得文化活动开展人民缺少积极参与的热情和深入倡导的激情。由于人们认识的片面和不到位,使得社区发展也缺乏平衡性,这就很难满足在物质和精神文明不断丰富多姿的今天人们的不同需求。所以社区的文化建设活动需要不断的拓展其内容,丰富其形式,文化宣传也要普及到位,增强人们的认识。目前社区开展文化建设活动要改变以往的依靠和发动社区里的老年人来展开,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发动社区里的年轻人积极参与其中,要带动社区里老少皆积极参加,实现社区文化活动的功能。
二、加强和改善城市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是社区和谐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根本途径离不开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社区体制改革,需要配套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是需要强力实施社区事务分类服务。加快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需要解决的最为核心的问题是:“掌舵”与“划桨”不分、“管干不分”、“管办不分”问题。解决这一核心问题,实现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二是促进政府公共服务外包。首先要求所有政府职能部门的功能都应该严格定位和限定在管理和执法范围内,将专业性、健康的职能外包出去,实现公共服务的专业化和市场化。通过服务外包,彻底解决管干不分问题。按照中央精神,街道办事处则要向区域性、综合性公共服务部门转变。
(二)加强社区治安综合治理
加强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全面提升维护辖区政治稳定、治安稳定、化解矛盾纠纷和服务居民群众的综合能力,着力抓好维护稳定、治安防范和普法宣传等重点工作,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为社区安全稳定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一是齐抓共管把社区治安作为社区建设的保证;二是认真开展普法教育和安全防范教育,提高居民群众法律素质和防范意识;三是进一步建立完善维护稳定工作的制度和机制;四是着力抓好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五是加强对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矛盾纠纷及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实践证明,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综合治理工作方针,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是解决社区社会治安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三)积极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要改变传统老观念,用新思想和新观念来做好社区文化建设工作。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社区文化的开展走出自身狭小的空间,走出去和外面的交流和协作。在社区文化活动的建设中要融合人性化,增强人文关怀。要给社区居民传达一种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文化方式,让居民在社区生活感受到舒心愉快。文化设施要不断的完善和维护,设施建立要规划合理,照顾大局。文化活动的开展也需要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减少活动的单一、枯燥,增强趣味性,更多的吸引居民的参与。减少文化活动的雷同,增加创新元素,是做大做好自我的积极体现,同时也会使得群众觉得这样的活动参加有意义,体现出自己所在小区的特点。活动的开展要共同参与,小区文化建设也并非靠一人之力,要依靠大家进行。政府要在里面起积极的引导作用,社区街道组织要广泛发动群众踊跃参加。还要群策群力,大家一起努力进行文化管理工作、文化艺术工作的展开等有关工作的规范建设。
三、结语
总之,社区是大家共同的社区,社区建设的好坏离不开社区居民的积极参加和不断的献言献策。只有集合群众的力量才能更好的建设好社区。社区建设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不断努力和坚持,要积极的走出去学习做得好的社区的做法,取长补短,增强自身社区的建设工作。在面临建设中出现的矛盾也需要大家积极应对协调和不断总结规范。(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政治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梅.新时期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
12.城市规划管理有关问题浅析 篇十二
1 城市规划管理的政府职能定位
目前许多城市的政府对城市规划的管理职能还没有完全走出计划经济的模式。一方面,受封建制度的长期影响,中国社会人治思想根深蒂固。近年来,城市领导者对城市规划的日益重视,无疑是城市规划事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然而,过分的“重视”并非是城市规划的福音,不少城市领导热衷于具体规划方案的审查,喜欢对建筑和环境小品,雕塑造型这类技术性问题作出具体指示和干预,而往往置经过法律程序确定的规划于不顾,忽视城市规划制度建设和城市规划法治环境的营造。这种典型的人治行为在实践中往往导致不良后果,反映出行政领导乃至整个社会法治精神的缺失。如果说“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不如领导一句话”的顺口溜在过去是对行政领导不重视规划的一种无奈的抱怨的话,而现在则成为对于行政领导越俎代庖随意对待规划,以至于规划工作者无所适从的批评了。另一方面,一些地方规划的可塑性太大,缺乏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也使得政府对规划的控制和管理失灵。
计划经济模式下,政府对城市规划的管理模式是:政府编制规划→政府领导决定规划→政府管理和实施规划→政府根据领导意志修改规划。最后的结果是导致了规划失控,由政府的主要领导人说了算,规划反而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应该从繁重的规划编制工作中脱出身来,其管理规划的职能主要应放在规划审批、实施、监督、违规查处等环节上。
2 规划编制的承担者及其责任
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智力产品,具有专业性、前瞻性、技术性特点。改革开放以前,这种智力产品没有被广泛地重视,而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必然要求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做好城市规划,规划作为一个行业和一种产品应运而生。在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主要是由政府承担起了城市规划的编制任务。这在很多地方是很常见的。例如,在对城市规划管理机构的设置上,对应成立城市规划管理局和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由它们来完成规划编制任务,同时再组织实施。而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基本确立,同其他知识产品一样,城市规划也是一种智力成果,具有产权特征,规划的编制已经走向专业化和市场化。严格地说,政府已经不具备亲自编制城市规划的条件。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规划部门更多的应是承担起政府对城市规划的监管职能。规划的编制与调整应当由国家认可的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来承担。在这种情况下,规划部门要做好两件事:1)充分理解和把握国家关于规划的有关强制性条款,做好规划监督和审查工作;2)剥离规划编制职能,将凡是挂靠在规划管理部门的下属规划设计院改制为企业性的社会单位或中介机构,参与市场的竞争。剥离后的规划设计单位同社会上其他规划设计单位一样进入跨地区的、全方位的行业竞争,同时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规范,不得违反强制性标准和规范进行规划编制。作为企业(中介)性质的规划设计单位,它有两个主要责任:一方面,它要为自己的产品是否符合国家规范负责;另一方面,它要为其产品的销路负责,以促进自身发展。政府应该建立和规范这种市场,使规划编制成果既能受到产权保护,又能够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出售。
3 城市规划的实施与监管
作为政府,应对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规划和设想,使人们了解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定位,特别是规划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的政策导向,在引导投资者投资和资金流向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对城市规划的管理工作首先是要组织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大到城市总体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小到城市景观、建筑风格,都要有规划设计方案。这些方案可由规划管理部门组织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进行编制,由城市规划委员会审定并报同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规划一旦制定并通过合法程序批准,就视同于法律或法规,不能轻易更改。而政府的职能主要就是对规划方案的实施进行监督管理。现实中常有这样的现象:由于缺乏详细规划,对城市市区的一座临街建筑立面设计,不同的领导有不同的看法,导致政府在规划方案上朝令夕改,很不严肃。再如,有的领导为了迎合外商投资者的好恶,不惜以更改规划为代价,把规划中的城市道路按外商的意志变成厂房,不仅破坏了城市规划,而且也是对规划法律的践踏。凡此种种,都是规划管理不到位或错位的表现。
切实履行政府对城市规划的实施和监督管理职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环节。首先,要严把规划审批关。按城乡规划法的要求,严格按规划审批权限对各级各类规划进行审批,杜绝规划由个别领导说了算的现象。政府应加强对建设项目选址的控制,做到“三个不建”:无详细规划不建、不符合规划不建、违反规划不建。其次,在规划管理中,要严格按规划要求实施建设。规划是一种智力产品,是综合各方面要素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合理而科学的配置,既是法律也是科学。因此,在规划修编年限内,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必须严格按规划要求进行土地的审批、选址、建设等。第三,必须严格依法对规划的实施进行监督管理。主要应加大对违反城市规划行为的查处力度。规划执法难,难在查处。查到了就一定要处理,不处理就等于纵容违法。例如,在城市规划区内违规乱建私房的现象时有发生,建房户要么形成既成事实,要么与执法人员对抗,执法队员被殴伤的事件时有发生。我们应把对城市规划的监督管理纳入城市综合管理的范畴,规划执法要与国土执法、建设执法以及公安部门和人民法院联合起来,对阻碍规划执法的,公安部门要立即采取强制措施;对拒不按规划进行建设的,应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实践证明,这种与司法机关相结合的多部门联动的规划执法管理模式具有较好的执法效果。
摘要:就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管理的职能定位问题,提出了政府及其规划主要部门应将规划编制职能交还给市场,将主要职能放在规划的审批、实施、监督及违法查处上。
关键词:规划管理,职能定位,实施与管理
参考文献
13.对中国城市社区管理的认识和思考 篇十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我国城市社区规模也不断扩大,对城市社区的管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社区作为一个基层的社会自治组织,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党的十六大以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逐渐成为我们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任务.但是,由于中国社会文化环境的特殊性,城市社区管理在真正的实践环节面临很多问题。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发展的问题如下:
一、我国的城市社区管理偏行政化
一方面,街道办事处政社不分的状况并没有大的改观,它仍然承担着过多的行政管理职能,工作量过大,经常处于疲于应付状态,其后果是既未能够明显减轻政府的社会管理负担,也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自已应有的社会管理职能,致使社区成员越来越高的物质文化生活要求难以得到满足,同时也没有从更深层次上提高广大居民民主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另一方面,作为居民群众自治组织的居委会的工作方式也带有较浓厚的行政色彩,居民没有发言权和选择权,只是被动的接受管理。因为事实上居民委员会受街道办事处的领导,所以其日常工作不得不服从街道的安排,进而也陷入了繁杂的具体事务之中。这不但造成基层社区管理的超负荷运转,减低了管理效能,而且有悖于居委会成立的初衷。居委会行政色彩浓厚,社区自治功能缺失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社区自治的主要载体,从字面上看,居委会只是具有协助政府的义务,并不具有代理政府部门行使职权的行政管理职能,但是实际上社区承担了大量来自政府的职能工作。社区居委会的行政色彩还体现在经费使用、人事任免上。一个自主充分的社区,它对自己的事务有充分的自主决策权,能动用社区财力进行社区各方面的建设,选聘自己需要的人员为社区服务,发展社区事业,为社区居民谋福利。但当前,社区拥有的自治权是有限的,居委会更像是一级基层政府。在经费方面,社区的建设经费、办公经费、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源于政府。对每个社区每年拨多少经费,政府享有充分的裁量权,因而社区的建设状况一般取决于政府的经费投入程度。对社区而言,争取更多的政府经费资助是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举措,而社区工作人员则需要获得相应的报酬来生活,因此,社区对政府有极大的依赖性。在用人方面,社区的自主权也是有限的,政府一般掌握着用人权,以保证其各项政策方针得以在社区顺利实行。
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行政机构,对自身行政服务和管理的范围没有制定明确的制度规范,造成无权管理或越权管理。社区内的市、区属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分别受各自条条的领导,按条条的指令行事,与街道办事处之间的关系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法律依据,往往造成社区事务相互推诿扯皮。社区内的社会团体等组织没有形成有效的行为规范,让社区成员来共同遵守。对于社区行为越轨者,社区组织也缺乏行政上或法律上适当而有效的惩罚。社区管理运行尚未形成条块结合的监督机制,有关专业管理部门权力过于集中,对它们的工作质量和一些不正之风难以进行监督和制约。
二、社区的资源很难做到真正的资源共享
在社区文化兴起之初,社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基本是无偿的,许多社区单位和个人完全不计较得失及报酬,为推动社区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市场的日渐成熟,一些社区单位已经不可能长期无条件地提供资源(如体育场、操场、文化中心、文化馆等)。因为资源的利用和共享有成本及消耗,仅仅强调义务与无偿,影响资源所有者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共享,这又是一大困境。
三、社区管理职能分工模糊
四、城市公民对社区管理的参与意识不够
城市社区管理中居民参与广度与深度有限。在社区管理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居委会平时几乎不召集居民参加会议,年终也只是邀请一小部分居民代表过来,开个茶话会,通报一年来的工作情况,谈谈下一年的打算,大家不提出什么异议,会议在掌声中结束。可见,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广度还是非常有限的。另外,即使居民参与,也主要局限于社区居委会组织的选举、捐款捐物、环境整治、治安巡逻、文娱活动等一般性社区活动,对于制订社区整体规划、决定居民群体利益的一些重大问题,普通居民很少参加。可见,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深度也非常有限,自然很难保证参与的效果
一些城市的社区已经进行了一些改革,也已获得初步成效。
1.减少了社区管理层级,提高了社区为民服务的效率
撤销街道办事处,实行区直管社区,打破了原有的社区管理模式,减少了管理层级,实现了扁平化管理,形成了区政府与社区的直接互动,降低了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失真,使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更加贴近基层、贴近居民,有效提高了区级政府办事效率和社区服务居民的水平,为构建“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12)当前,我国基层政府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服务辖区居民、推动经济发展等职责,减少办事环节、缩小政府规模、减小社会管理成本、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建设廉洁、高效、透明的服务型政府已成为社会共识。铜官山区“区直管社区”改革契合了当下社会的发展潮流,重构了城市基层治理结构,从长远来看,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政府体制改革的步伐。
形成了区政府与社区的直接互动,降低了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失真,使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更加贴近基层、贴近居民,有效提高了区级政府办事效率和社区服务居民的水平,为构建“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12)当前,我国基层政府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服务辖区居民、推动经济发展等职责,减少办事环节、缩小政府规模、减小社会管理成本、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建设廉洁、高效、透明的服务型政府已成为社会共识。铜官山区“区直管社区”改革契合了当下社会的发展潮流,重构了城市基层治理结构,从长远来看,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政府体制改革的步伐。
2.整合了社区的公共服务资源,提高了社区为民服务的能力
一是有效地增加了社区居民活动场所。6个街道办事处和49个社区整合为18个新社区后,节省了大量的办公用房。原有的办公用房除满足新社区工作用房外,全部作为居民服务、活动场所,大大增加了社区居民文化活动用房。二是降低了社区的财政资金需求。社区数量的减少,使得社区工作者人员经费支出和社区办公经费支出大幅减少,大大降低了区级政府的行政成本。三是提高了社区工作者的素质。改革后,一方面精简社区工作者队伍,另一方面部分区直部门、街道办事处优秀人才充实到基层,调整优化了社区工作者的年龄和知识结构。改革前的街道、社区共有工作人员569人,改革后精简至492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作人员也从40.9%提升至53.8%。(13)四是社区全员网格化管理的施行,有效地激发了社区工作者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社区工作者变被动服务、坐等服务为上门服务、代理服务,大大提高了社区为民服务的能力。3.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理顺了基层政府与社区居委会间的职责关系
“区直管社区”综合体制改革撤销了街道办事处这一“二传手”,彻底改变了政府治理机制和权力运行方式。经过改革,原由街道办事处办理属于区直部门履行的行政执法、审批、管理等职责全部归还有关职能部门,属于社区自治组织、民间组织履行的职责分别归还给这些组织,形成了区直部门和各类组织各归其位、各尽其责、各履其职的局面。此举最直接的成效是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区政府各职能部门由后台发布指示命令的“大爷”变为在前台提供服务的“仆人”,这一转变减少了居民的办事环节,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增强了政府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时也对政府自身的能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各政府职能部门需不断调整自身的行为,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
4.扩大了居民参与的范围,深化了社区居民自治
社区居民自治是社会的发育、社会组织的生长、社会权利的回归,是居委会组织动员下的有序自治。新社区成立后,首先通过直接差额选举社区居委会成员,调动了社区居民关注社区事务的热情,增强了社区居委会联系居民、服务居民的意识,改进了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质量,使得社区居委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居民“代言人”。同时,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的成立,集中办理了社区行政性事务,简化了居民群众的办事程序,缩短了各种业务的办结时限,有效地减轻了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负担,进而使居委会有更多的精力带领社区居民组织开展居民自治。此外,社区社会组织的成立和各类社区公共活动的开展,扩大了居民参与的范围,拓展了社区居民自治的成长空间。
第一,可以通过宣传教育来培养社区居民 的参与意识,进行宣传教育时必须注意宣传方式。首先,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次,要注意宣传的广泛性,尽量使各个层次的居民都能接受,可以让那些具有公益意识和能力强的居民骨干来作示范,以达到宣传教育的效果;再次,要避免宣传教育方式的单一性,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宣传方式,这样容易被更多的居民所接受。第二,可以组织开展志愿服务。首先,要培养一定数量的志愿者和热心于公益事业的社区领袖为社区服务,在社区当中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树立正确的互助意识;其次,要培育社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让社区居民有一种社区意识,把个人利益与社区紧密地联系起来;再次,要培养民主与宽容的社区氛围,它是志愿者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认同机制,是志愿者行动所必需的社会性基础设施。
1、坚持和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2、增强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功能,提升为民服务的能力
3、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健全社区服务体系
4、重塑社区公共文化,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城市社区的民主管理问题浅析】推荐阅读:
浅析城市社区管理08-04
好用的政治论文城市社区建设问题11-04
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06-23
浅析城市道路工程质量问题的管理对策06-10
社区建设与城市管理09-28
浅谈如何推进城市基层社区社会管理创新10-26
关于我市城市社区建设的调查08-06
广西城市社区党建06-29
论中国城市社区建设09-07
城管进社区 城市更美好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