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七色光五(10篇)
1.导学案七色光五 篇一
《边城》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学习目标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重点、难点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积累基础知识。
一、知识链接
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我国现代作家、文物研究家。
他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著作有《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他的《边城》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
二、《边城》的情节故事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三、初读课文,了解本文主要内容。
这篇小说具有“平中见奇、静中见情、疏密相间”的特点。
第三章写端午节的风俗活动,为翠翠回忆两年前的端午节埋下伏笔;
第四章则具体追述了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
第五章则照应第四章,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进一步交代了二老的情况;
第六章回到现在,写祖父和翠翠的对话,则照应了第四、五章。时间的回环往复衔接得天衣无缝,情节铺设更是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小说写端午节热闹的龙舟比赛、捉鸭游戏和人们争相观看的盛大场面,印证了这里的民风淳朴,而正是在这热闹的游戏中,作者让小说的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顺顺、天保、傩送等人相继出场,并在端午节的活动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与情感爱好。为下文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作好了铺垫。此外,端午节的热闹又极具地域色彩,给读者展示了一种美不胜收的风土人情,这也是《边城》的一大特色。
《边城》里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
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
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四、夯实基础,阅读文章完成下列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安辑保守蓬蓬铛铛老鹳河傩送牛犊蘸酒
茶峒绊倒泅水汆着小Q鼓踹水
悖时碧溪埋怨镇m八百槌睨着
拮据怏怏强横俨然唢呐糍粑
莞尔商榷碾坊胡诌甬道茨滩
竹篁黑黝黝喁喁渎职角隅
(2)给下列词的多音字注音
1、溜溜边水溜2、帖服帖请帖碑帖
3、翘翘首以待翘尾巴4、委委曲求全虚与委蛇
5、扛扛枪力能扛鼎6、解解决姓解押解
(3)辨形组词
1、缆揽2、壤攘3、绊拌4、泻泄
5、掂惦踮6、涎蜒诞
(4)根据拼音写汉字
Jing()争安ji()保守干zao()shu()军长官景zhi()
平淡无qi()tiao()望朦朦longlong()过du()欺wu()
放si()笑xixi()
(5)识记词义
(1)平淡无奇:比喻平平常常,没有什么出色的地方。
(2)插科打诨:指戏曲演员在演出中穿插些滑稽的谈话和动作来引人发笑。也指现实生活中引人发笑的一些戏谑的`动作和语言。
(3)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4)张冠李戴: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5)信口开河:随口乱说一气。(6)礼轻仁义重:礼物虽然轻微,但其中的情义却很深重。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完成练习。
一、再读文章,了解本文的主人公形象。
关于翠翠人物形象
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二、边城的“人生形式”的表现形式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文中,作者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表现边城的“人生形式”的。
1、风景美: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
2、风俗美:端午节:龙舟赛,捉鸭子比赛。中秋、过年:月下对歌,舞龙耍狮子,放炮仗烟火。边城祥和安定,人民和睦安乐。
3、人性美:翠翠与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翠翠与爷爷之间纯真的亲情、爷爷与乡邻之间淳朴的友情……这里的人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矫揉造作,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如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二老傩送热心助人,即使被翠翠误会,也托人送翠翠回家;祖父身上更是体现传统美德,坚持不收过渡商人多给的钱,而商人也是一样的朴实,非坚持给钱不可,最后祖父只收下一个铜子,却搭了一把烟叶给商人。
三、课后巩固练习题
1、下列加横线的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挪用挪移挪动腾挪跳跃B、薄弱薄云薄冰日薄西山
C、埋藏埋没埋伏埋头埋怨D、蒿艾艾青方兴未艾自怨自艾
2、下列词语字形有错误的一项是()
A、垂涎涎皮诞生荒诞B、胡诌陷害皱纹陷阱
C、甬道涌现捅刀蝉蛹D、焖菜黝黑喁喁蚩之以鼻
3、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
B、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C、祖父夜来兴致很好,为翠翠把故事说下去,就提到了本城二十年前唱歌的风气,如何弛名于川、黔边地。
D、一个在半山上竹篁里砍竹子,一个在溪面渡船上拉船,这些事也说到了。
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矫揉造作白璧无瑕目不暇接全神贯注
B、好高鹜远声名狼籍恼羞成怒明珠暗投
C、虚无缥渺不容置辩风烛残年仓皇失错
D、扑朔迷离淋漓尽制不绝如缕谈笑风声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个比喻___________三层意思,需要深入挖掘,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妙处。
②近年来,内地作家___________沿海地区,写出了不少关于市场经济题材的好作品。
③无权无职的平民百姓,虽然人微言轻,但他们送给为官者的外号,褒贬清楚,爱憎分明,很能_____民意。
④这又让我们见识到怀疑的残酷。它只需要一点借口,就可能将一个_________的生命顷刻间置于死地。
A、包涵作客阐明灵活B、包含做客阐明鲜活
C、包含作客说明鲜活D、包涵做客说明灵活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爸爸不会做家务事,烧出来的菜更是索然寡味。
B、他自懂事以来一直处心积虑追求的东西,原来不过是肥皂泡似的幻想。
C、牛顿第一定律是物理学家们约定俗成了的,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经常要使用的。
D、世纪之交,青年一代肩头的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志存高远,向着更高更强迸发!
7、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页岩相互映衬的蓝色的天幕下,变成了一幅十分鲜明而又十分和谐的大自然图画。
B、新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生活质量较低,其社会保障和子女教育情况与全国城镇居民总体水平相比,差距较大。
C、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的政府并不只热心于通衢大道与高楼大厦,而是首先顾及到偏远贫穷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
D、前一段时间,舆论界对中学语文老师和语文教学不负责任的批评和指责,屡屡见诸于报端。
1234567
ADCACDB
王小有
2.导学案七色光五 篇二
针对这个导学案到底要怎样才能使用得好的问题, 我们数学组展开了讨论、交流,我将它归纳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习
教师在上课之间就应将导学教案发放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导学教案进行预习。 在学生预习的阶段,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对预习环节进行设计,将预习要点、方法和要求告知学生。 教师要对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进行积极的引导, 这样学生就能够根据导学教案独自地进行教材的自学,使学生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学生还可以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对教材知识进行“ 同化”,通过“ 自奋其力”达到“ 自致其知”。
二、反馈
每个小组要在上课前对本小组内的预习情况进行统计, 其中包括:每个学生的完成情况;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那些大部分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将这些统计好反馈给老师,这样,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会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并对难题进行讲解。
三、导学
运用“ 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应该给学生主动合作、讨论、探索知识的机会;( 2) 学生在探索知识的同时,要让其体会到新知识,并能够将其掌握,此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3) 教师要让学生对结论或规律进行概括;( 4) 对于知识结构体系应该让学生亲自构建。 通过导学教案的运用,教师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平台,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有所收获。 老师既不能当“ 传声筒”, 又不能当“ 甩手掌柜”。 适当的点拨和指导非常重要。
四、引导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所以,在课堂上当学生出现问题和疑惑时,教师要进行精讲、点拨、解疑释惑,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 并由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 当遇到较难的问题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中心,理清问题的思路,教师要想学生展示解题思维, 这样通过一道题的讲解让学生掌握这类题型的解题思路, 这样举一反三,学生就能够从旧知识当中学习获得新的知识,并掌握两者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这样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五、拓展
3.导学案七色光五 篇三
关键词:导学案;课改;备课;知识迁移
在课堂改革的大潮下,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应该探索和思考的问题。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丰富课堂教学内涵,构建充满教育智慧的创造性课堂,让学生“学会学“就成了课堂改革关注的焦点,而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下面就我在教学探索中用导学案实现由“教”向“导”的转变,提高课堂效率的粗浅做法谈几点认识。
导学案,强调的是“导”与“学”,是实现由“教”向“导”转变的有效途径。“导”指的是引导、指导;“学”则指的是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导学案既是教师的教案,又是学生的学稿,它把“教”与“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把学生的有效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具体出发点,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在精研教材,充分考虑学情、学法、学生的情况下编制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打造高效课堂,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物质媒介。
一、利用导学案做好预习、备课工作
导学案的设计和编制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要求教师在精研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强调难点,有的放矢,体现精炼、适度。其次,更要研究学情和学法,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能力和学习习惯之后,编制出适合学生认知水平、本学科特点的学案。最后,设计的导学案要体现层次性、针对性。设计的问题应有质量,围绕学生如何学得轻松、学得丰富、学得有效去设计。习题导向要具体、明确,切忌含糊不清。且应围绕学习目标,由易到难,确定在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层次。有质量的提问才能带来有质量的课堂。
学生以“导学案”为依托,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自主学习基础知识部分,在教师或同学的帮助下基本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初步构建本课的知识框架和脉络。在此基础上独自或小组合作讨论学案中的探究问题,写下思考和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又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
二、变教案为学案
传统的教案强调“教”的过程,即先教后学,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学。突出的是教师的主体作用,强调知识的传授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单向联系。教案的编写也只是注重基本知识的罗列,不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及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堂上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是老师的,即使有少量的提问,也往往是优等生唱“独角戏”,课堂的实效性不大,不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导学案强调的是“导”与“学”的过程,即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中的答疑解惑,对学生学习的有效引导,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这种模式由原来单纯的接受性知识获取转变为过程性知识获取,师生关系由原来的单向联系转变为师生双向互动。正如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的:“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导学案的设计实现了这一教学方式的转变。
三、变讲堂为学堂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常常出现“一刀切,一锅端”的弊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中等生难提高”的局面,从而大大影响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新课改观念的冲击下,很多教师也在不断地探索、改进教学方式,但绝大部分都是在追求怎么让自己讲的课更精彩,或者怎么让学生记的知识更多。观察整个课堂教学,学生的表情一片木然,学生对教师的“倾情奉献”并不领情,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
使用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注重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实现让学生“学会学”这一目标。教学过程切忌把课堂“放羊式”地教给学生,让学生放任自流,对学生的自学不管不问,甚至把导学案当成课外训练。而应该重点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教师参与到学生学习当中,适时进行指导,发现并记录易错点、疑惑点,便于在课堂上对学生不理解的重难点及时予以解读,对学生漫无边际的“思考讨论”予以纠正,将“身在教室心在外”的学生及时拉回到正常的课堂学习当中。让学生头脑“动”起来,学习“活”起来,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学会学习。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正确引导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智慧。
四、课堂达标测评,实现知识迁移拓展
这一环节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测评题,做到精选精练,练习要求目标明确,形式多样灵活,针对性强。可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重难点的理解,还可以了解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通过检测可以补充一些课堂上没有讲到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设计练习题的形式主要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为主,主要是一些与重难点有关的题目,尤其是非选择题,在设计时应将本课知识点与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考查对知识体系的构建和运用,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迁移能力。
五、重视课后阶段的反思
有位教育家说道:“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一堂课讲完并不代表一节课就此结束。对有效课堂的研究或一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不能把眼光只停留在课堂,还应该关注课后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以及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反思。通过教学反思的形式或者课后随笔的形式将课堂中的亮点或不足用语言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反思中总结,在反思中进步、成长。对于教师而言,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
课改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如何使用导学案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效率,我还处在探索阶段。但通过导学案的应用,有效地把教师的教与引导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教师“导”的技能,增加了学生“学”的活动,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再进行巧妙点拨、指导。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做到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契合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师由单纯的“教”向“导学”方面的转变,培养了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不屑的努力,勇于探索、创新,相信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切入点,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种理想课堂教学模式,也一定会迎来人生路上教育改革的春天。
4.导学案七色光五 篇四
如皋市白蒲小学 宋叙(小学语文)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送别情深。
【活动方案】
活动一:读课文,明诗意。
1.放声朗读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尝试着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用“--”画出。
2.组内讨论讨论,可以把诗句与文句对应着读。
3.朗读展示,比比哪一组读得好。
活动二:读课文,悟别情。
1.自由朗读2、3自然段,找出体现友人间依依惜别的句子。(读读、品品、写写 )
2.组内交流,然后选择一处,再次研读交流,准备有序展示。
3.展示学习成果。(读、演、谈体会,注意形式要多样呀!)
【检测反馈】
此时此刻,李白伫立在江边,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发挥你的想象,写下他的心声吧!
一、创设情境
播放《烟花三月》。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早已成为中国诗坛的一段千古佳话。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黄鹤楼送别》。读课题。
二、读课文,明诗意。
暮春三月,一对好朋友就要分别了,别离的时刻诞生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指名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寻找。(开展活动一的学习)
(活动中,老师巡视,个别指点)
比一比哪一组的朗读更出色。
小结:你们的朗读韵味足,诗味浓,形式多样。从诗中你们体会到一种怎样的情感。
三、读课文,悟别情。
过渡:那么课文是怎样表达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寻找,去体会。
(学生开展活动二的学习,教师巡视,随机参与小组交流。)
学生展示时注意:①尽量让学生多说(还有哪些同学想发表意见?)②加强朗读指导。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离情。第二小节抓住“一会儿……一会儿”、“藏”体会不忍离别之情。第三小节抓住人物对话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孟浩然对李白的安慰。
小结:依依惜别之情藏在人物的动作中,藏在离别的话语中,藏在景物的描写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检测反馈
过渡:这一江春水哪里载得动李白太多的离愁,伫立江边,李白思绪万千,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发挥你的想象,写下他的心声吧!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评价。
老师也展开了大胆的想象,此刻李白心中或许流淌着这样的旋律,或许正涌动着这样的话语。播放《烟花三月》。
五、课堂总结。
想到这里,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生齐读。
5.狼牙山五壮士导学案. 篇五
一、课前大搜索
《狼牙山五壮士》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事,我要搜集一些 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我还能用简洁的语言写下这些故事。
二、读文有得
1、我能行:我愿意多读几遍文章,我能解决本课的生字词。(把生字词写下来
2、我知道:我能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我还能给每部分起 个小标题。
3、我思索:我还要想一想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 “壮士”。
4、我总结:我把文章读了好几遍,我知道了这五位战士为 什么被称为“壮士”了。
例: A 一句中的
中我看出他是壮士。B 这句
描写让我对 产生 了 之情。
三、学有所疑
这篇文章我读了好多遍,可我还是有问题弄不明白,我想问 大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 14 个生字,认识 10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 下列词语:任务、大吼、满腔怒火、搏斗、崎岖、横七竖
八、尸体、斩钉截铁、坠落、雹子、仇恨、热血沸腾、昂首挺胸、坚强不屈、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 分。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 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 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4.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这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应放在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 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上,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 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思想教育。课前准备: ① 课前搜集抗日故事,了解抗战英雄。②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激发情趣
1、播放〈狼牙山五壮士〉片头曲。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真实的故事,它发生在抗日战 争时期河北省易县的狼牙山。板书:《狼牙山五壮士》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学生字新词。2.自学检测:
①认读生字与写字。
3、自读课文, 边读边想:这篇文章写了五壮士一件什么事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
(这篇文章写的是五壮士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和 敌人英勇作战,最后英勇跳崖的事。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 写的 ?(这篇文章按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顺序写的。4 本篇课文哪个自然段是事情的发生?哪些自然段是事情 的结果呢?(课文第一自然段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 的任务是事情的发生;第六—九自然段讲五壮士英勇壮烈跳 下悬崖是事情的结果。
板书:接受任务 跳下悬崖
5.课文的 2— 5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分别写的什么? 能跟老师一样给每部分标上一个小题目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 峰歼敌→跳下悬崖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1.课前请同学们搜集、摘抄了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请读 给同学听。无所畏惧 气壮山河 气宇轩昂 气吞山河 正气凛然 龙骧虎步 奋不顾身 顶天立地 昂首挺胸 昂首阔步 赴汤 蹈火 挺身而出
临危不惧 面不改色 骁勇善战 镇定自若 慷慨就 义 仰不愧天
2.过渡:华夏大地,历经了多少沧桑,正是这些大气凛然、无所畏惧的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曲曲抗击外来侵略感人肺腑 的乐章。让我们把思绪再次拉到 1941年秋天的易县狼牙山, 再次感受五位壮士的英勇无畏。板书课题
3.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壮士”表示了对五位战士的敬佩之情。他们不是一般 的战士,他们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转移,英勇杀敌、敢 于献身,所以他们就是豪杰,是壮士。
说得好!不是一般的战士,这个“壮”字是什么意思? 什么样的战士才能称得上壮士呢?(“壮”就是勇敢的意思,勇敢得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样的战士才能称得上壮士。课文的字里行间书写着五壮士 的英勇豪迈、气壮山河,用“壮士”更贴切。
二、师生互动 情景交融
——研读痛击敌人,感悟英雄气概。
五壮士在诱敌上山、痛歼敌人的过程中一定有很多场面 深深打动了你。让我们细细地读课文,我们会发现这些场面 有的让我们感到痛快淋漓,有的让我们感觉热血沸腾。找出 最能打动你的语句,勾画出来,用心读。
1.学习第二自然段——诱敌上山、痛歼敌人 ①谁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分别指谁?(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②从描写五位壮士的语言中,从带点的词语中你感受到了 什么? 课件出示:
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 打;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象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 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 出浑身力气;胡德林和胡福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 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从带点词语中感受到五壮士对敌人的无比痛恨。全神 贯注:贯注,精神、精力集中。全部精力集中在一点,形容 注意力高度集中。“绷得紧紧的”指小战士的表情凝重而紧
张。“绷得紧紧的”与“全神贯注”表现出了战士歼敌地全 力以赴。③教师引读,指名读,读出对敌人的痛恨。
④ A、在五壮士的浴血奋战下,敌人怎么样?你从哪里看 出来的?(敌人遭受了沉重打击。从“把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 下去。” “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读出来的。B “ 一次又一次”、“横七竖八”说明了什么?(“ 一次又一次”说明敌人进攻了很多次,被五壮士 打退了很多次。“横七竖八”形容敌人的尸体纵横杂乱,说 明敌人损失惨重。
⑤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导学第三自然段——诱敌上山、痛歼敌人 课件出示: 引上绝路
①请同学凭自己的理解朗读“引上绝路”部分。(朗读 评价 ②读书不光要读,还要想,这段话中的“绝路”是什么 意思?(死路 课件出示 ―― 狼牙山顶峰图片
这就是狼牙山顶峰,为什么说它是一条绝路啊?请用 书上的一句话来回答。(齐读:另一条路是通向狼牙山的顶 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峭壁。
③对生与死的抉择,班长是什么态度?你从哪个词看出来 的?(班长态度坚决果断,从“斩钉截铁”看出来的;“斩 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④班长明明知道这是条绝路,为什么还要选择走这条路 呢?请你用书上的一句话来回答
(齐读: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
⑤战士们又是怎样想得的呢?你通过哪个词知道战士与 班长的想法是一样的?(“热血沸腾”、“紧跟”说明他们和班长的想法是一 致的。学习“紧跟”一词,不要“紧”字与加上“紧”表达的 效果一样吗?(不一样,“紧跟”更能表现出战士们非常赞成班长的 做法,准备把敌人引上绝路,也更能体现出战士们的英雄气 概。
⑥指名读: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 铁地说了一声 “走!” 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 紧跟在班长后面。
请说出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这两句话表现了五壮士为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坚定 不移的决心和不畏牺牲的精神。一个“走”字,铿锵有力, 掷地有声,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决定之果断,饱含着五
壮士高昂的斗志和对人民的深切的爱,表现出崇高的自我牺 牲的精神。⑦朗读指导:
通过这段的理解,我们知道五壮士是怎么样的人?板 书:不畏牺牲
因此,我们读班长的话要读得坚定、果断;读“热血沸 腾”要高昂,从而表现五壮士那高涨的情绪。
3、自学4、5自然段——引上顶峰,英勇歼敌
①默读这个部分, 你体会到五壮士是怎么样的人?(板书:英勇顽强 你从哪里看得出来的?能谈谈你的理解吗?(班长受伤了”,“子弹也打光了”,他们举起石头向 敌人砸去看出来的。②、(出示课件 ―― 班长砸的画面
这就是班长用石头砸向敌人的场面,请大家默读这部分 课文,边读边勾画描写班长动作的词语,并说说你是怎么理 解的。
③、课件出示: A、“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举起一块石头”哪个句子更好一些,为什么?(“猛地”、“磨盘大的”更能体现班长马宝玉的英 雄气概,还可以进行换词的训练,“砸”可以换成“投” “掷”“撇”,体会用“砸”的巧妙。
B、顿时,石头象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 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非常迅猛,非常 有力。这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 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④练读4、5自然段指导,指名朗读。三.研读英勇跳崖,感受勇于献身的精神
1、请同学们高声朗读课文 6— 9自然段。
我想读完后会有一个词跳入你的脑海里,是哪个词?(英勇壮烈、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3、课件出示:“屹立”图片。
A、你能看出课文哪几句描写的这幅画面的内容吗?(第 6自然段1、2句;利用画面理解词语,屹立:像 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课文指五壮士意志坚强、不可 动摇。“眺望”:向远处看。
B、他们当时的表情如何? 引导理解“脸上还露出胜利的喜悦”
齐读这句话。你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来回答为什么他们 有这个表情吗?
4、五壮士是怎么跳下悬崖的呢?再读他们跳下悬崖的句 子,边读边想当时的情景。
5、课件出示:跳下悬崖画面
看到这个画面,请同学们拿好课本,再读五壮士跳崖的 句子。(齐读 6— 8自然段
6、引读课文: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一声 声口号响彻云霄。这是……(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7、从五壮士的口号中,你读出了什么?(忠于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崇高品质。
“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指的是什么?(惊天动地” 是指声音很大,惊动了天地。“气壮山河”的意思是气魄像 高山大河一样雄伟、豪迈
这只是赞颂五壮士视死如归、壮烈豪迈的英雄气概吗?(更是在赞颂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屈服于任何外来 侵略的民族气节。
四、激发情感,以情促写。
同学们,为了纪念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易县人民 政府在狼牙山的顶峰修建了纪念塔。聂荣臻同志亲笔题写塔 名“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课件出示
图片:巍然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的五壮士以及狼牙山五勇 士纪念塔
1、面对着英勇跳崖的五位勇士,面对着汉白玉的纪念碑上 那金色的大字,今天的你想说些什么,请同学们书写下来。
2、请同学们放下笔,读一读面对着五勇士,面对着纪念碑 你想说的话。
6.导学案七色光五 篇六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预习案
文体知识
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不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它有以下特点:
1.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
2.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
3.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一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这就和科学幻想作品(简称科幻)区分开来。
4.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已增加可读性。这就和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
作家: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4月20日生于日本,19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大学,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梁思成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预习检测
注音。
帷幕()屋脊()接榫()穹窿()
埋怨()埋葬()翘起()翘首以盼()
点缀()辍学()厦门()高楼大厦()
角色()凤毛麟角()门槛()直栏横槛()
探究案
一、感知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至)
第二部分:(至)
本部分又分三层:
(一)(至)
(二)(至)
(三)(至)
第三部分:(至)
第四部分:(至)
二、合作探究
1、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3、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说到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把建筑的“风格和和手法”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它们有何共同点?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三、拓展探究
良心与勇气
梁思成(1901~1972),建筑学家,梁启超的儿子。他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
解放后,在教课的同时,梁思成和妻子林徽因还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并被邀请参加北京城的建设规划。
梁思成曾以诗一样的语言向周总理描述北京古城四周雄壮的城墙,城门上巍峨高大的城楼,紫禁城的黄瓦红墙以及美丽的街市牌楼……他不遗余力地建议保护北京城墙。他是那么钟情于它们。关于它们,他有那么美妙的构想:城墙上可以绿化,供市民游乐;壮丽宽广的城门楼可以改造成图书馆;护城河可以引进永定河水,夏天放舟,冬天溜冰。
然而,这只是一个文人的浪漫梦想而已。随之而来的一切现实却非他所愿,北海团城被拆了,天安门东西两侧三座门被拆了,古城墙被拆了……
如今残留也是仅存的一段城墙,位于北京城的东南角,而绵延数百里的北京古城的老城墙都被拆光了。对于深谙其文物价值的梁思成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他痛苦迷惑的了。
当北京古都已然消失之后,曾经竭力想保留其历史原貌特征的梁思成,就注定要成为人们不断提及、不断感叹的人物。
思考:当你觉得不合理的事情发生在你身边时,你能像梁思成那样站出来说话吗?你觉得怎么样做才是最合适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安徽卷)
一切传统都是过去的东西,但并非一切过去的东西都是传统。可是,过去确系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不能离开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而谈传统。
传统都有其“原本”,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传统的始发言行有其特定的原初行动者、特定的受动者,还有其特定的叫做参照系的现实环境。在传统的原本中,所有这些都是特定的、不能代替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这样,传统在形成过程中就取得了相对独立于原本所处的参照系以及原初说话人、原初受话人的自主性。
正是这种远离或自主性,打破了原本的限制,扩大了原本的范围,丰富了原本的含义。这里的关键在于解释。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任何一个写下来的作品,一旦公之于世,它就是向广大的人群说话,不仅是向同时代人说话,而且是向后来人说话。作为受话人的读者不仅有同时代人,而且有后来人。读者可以对写作的原本做出各不相同的回应,这些回应都是根据读者自己所处的参照系对原本所作的新解释。可以说,传统的原本在形成为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地参照变化了的环境。在后来的一连串读者面前展开一系列不断更新的世界。写作的原本是如此,行动的原本也是这样。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的始料之所及,自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
这样看,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传统本来就具有两面性,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因新的参照系与之相摩擦而不断更新自己,又因其偏执性而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可以说,传统既是摩擦的结果,又是对摩擦的抗拒。那种把传统一味看成凝固不变而无更新的观点是错误的、不符合史实的。因此,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对旧传统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这样才能使传统展开为有生命的东西。(选自张世英(我看国学--传统与现代),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原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原本是传统的具有特定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的始发言行。
B.原本指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凝聚群体的东西。
C.原本是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参照系已消失并成为过去的过程。
D.原本指有自主性的相对独立于原初参照系、说话人、受话人的传统。
2.下列各项,不属于分析“传统远离原本”原因的一项是()
A.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势必造成传统不断地远离原本。
B.读者对写作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根据所处参照系对原本作出新解释。
C.因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始料之所及。
D.传统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因新参照系的作用而具有更新与抗拒的两面性。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原本中的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都是唯一的、不能代替的。
B.因时间推移和历史进展,传统远离原本后就自然丧失了原本的特征。
C.过去是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传统内涵却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突变。
D.在对待传统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
五、完成课后第三题。
一、整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一、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1-2)
二、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3-13)
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1)讲立体构成。
(二)讲平面布局。
第二层次:(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
第三层次:(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
三、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14-17)
四、作者最后提出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并提出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18-20)
二、合作探究
(1)【明确】作者按照事理顺序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前五个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后三个特征属于装饰特征。
(2)【明确】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3)【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作者所谓“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既寓于九大特征中又在某些方面具有普遍意义,是一种“沿用的惯例”,是一种为世代遵循的“法式”,守之则能体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创新则能建造出各具其妙的独特建筑。这非常类似于语言中的“文法”,既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三略
四、1、A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试题解析】
解答概念题,要特别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题主要在概念的内涵上设置选项。A项是“原本”内涵的正确的表述。B项据原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可知,B项表达的是原本形成的传统的内涵。C项把原本的属性搞错了。C项的表述简化为“原本是过程”,据原文“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可知,“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的过程”是传统的形成过程,而非原本是过程。D项原文是“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传统是原本的丰富、更新和壮大。D项的表述曲解了原文的意思。
2.、D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试题解析】
对于“原因、根据、证据”这样字眼的题干,特别要注意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D选项中,新参照系的作用有两种:一是摩擦,二是抗拒摩擦。摩擦作用使传统更新”,因而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但是传统“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使得传统力图保持原本的最初本质特征,尽可能的不远离原本。
3.、D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试题解析】
A项“唯一的”原文表述为“特定的”与原文不相符。B项原文是说“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所以消失指的是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不是“原本的特征丧失”C项“突变”概括错误。原文“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因而传统内涵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的是“渐变”。
五
1这句话形象地阐述了中国的建筑体系之中各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关系,特别是比喻的运用,即揭示了中国建筑体系分布范围宽广,又揭示了各地区建筑的亲缘关系。
2作者用“帷幕”一词来说明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非常简练概括,恰当的比喻能带来言简意赅的效果。
3本题把建筑的各种类型和文章的多种体裁相比,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既要遵循一定的法式,又有多样性的表现。
7.《黄河颂》导学案 篇七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2) 品读诗歌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反复朗读,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 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3) 通过合作探究,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方法]
教法:采用三学一反思教学模式
学法:自学研学反思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 查阅资料, 了解黄河相关的知识。
导学过程:
一、导学
1、导入激趣 (学生看《黄河颂》歌曲视屏, 老师导入激趣)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古往今来, 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可以说, 与黄河有关的诗句数不胜数, 现在我们来比一比, 看谁背诵的诗句多。抗日战争时期, 诗人光未然向黄河母亲, 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让我们共同倾听吧。
2、作家作品
光未然, 原名张光年, 1913年出生, 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诗人刻画黄河的形象, 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 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 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
3、写作背景
1938年,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诗人光未然奔赴延安, 随八路军将士在黄河两岸抗击日寇。雄奇壮丽的山川, 英勇抗敌的战士, 强烈的感染了诗人。激动之余, 光未然于1939年初写下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传唱全国, 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豪情。
4、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澎湃狂澜宛转哺育一泻万丈
二、自学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
(1) 听读:倾听视屏朗读, 注意节奏与重音。 (2) 练读:反复自由朗读, 读出气势和感情。 (3) 赛读:每组一人参赛, 展示个性和风采。
2、精读课文, 思考下列各题:
(1) 题目《黄河颂》中, 哪个是关键词?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2) 本诗可以分几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3) 序曲部分和尾声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三、研学 (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学习、讨论后, 各组选派代表到黑板前展示学习成果。
1、朗读“主体”部分, 思考:可以分成几部分?重点在哪里?概括它们的大意。
2、“绘黄河”的部分由哪个字来统领?诗中是怎么描写的?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3、朗读“颂黄河”部分, 思考: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
四、反思 (检测作业)
学法提示:自己先独立完成, 然后小组交流并将小组交流的结果展示出来。
1、结合具体语境, 分析下列问题。
(1) 歌词中“颂黄河”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2) 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 是“屏障”? (3) 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2、学完本诗, 你有哪些收获与疑惑, 请你列出清单。
(1) 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2) 你还有那些疑惑?
3、假如你是当年的随军记者,
有幸与《黄河颂》的作者光未然面对面, 你准备向他提出哪些问题呢?请你拟写一份采访提纲。
五、总结
诗人借歌颂黄河, 歌颂我们的民族, 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 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 保卫中国。
我们要以黄河为榜样, 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 团结起来, 为振兴中华奉献自己的力量!
六、课外作业
1、搜集积累与黄河有关的:诗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俗语、谚语、成语。
2、黄河的水源和周围的植被正在遭受着巨大的破坏, 请你拟写一至两条标语, 呼吁社会各界都来打一场新时代的保卫黄河的战役。
8.“爱与诗”导学案 篇八
1 体会本单元一组诗歌蕴含的爱国之情;
2 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意象);
3 欣赏凝练、优美、富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
一、课前延伸
1 熟读《我爱这土地》《乡愁》《我用残损的手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四首诗。
2 了解以上四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有关情况。
3 结合课前导读、课后练习及工具书领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 尝试回忆多年来所学的众多篇章中与本单元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类似的篇目,选几篇进行比较阅读。
二、课内探究
(一)谈“爱”
1 诵我所爱爱犹切。各组成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或背诵自己喜欢的诗作。
2 呈我所感感益深。各组代表展示本组对本单元诗篇的创意解读。
3 说我所悟悟愈彻。请套用以下句式,归纳诗作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组长组织组内交流,互相点评,修改后展示推荐的佳作。
这就是爱——
艾青说:
爱是炮火中撕心裂肺的执著鸣唱,爱是
鸟儿融进土地的热泪和翎羽……
原来,爱就是血肉相连;
余光中(戴望舒/舒婷)说:
爱是,爱是……
原来,爱就是……
4 忆我所学学更通。请联系你读过的文学作品中与本单元诗歌内容相近的作品,套用以下句式,进一步谈谈你对爱国思乡之情的理解。组内交流后展示推荐的佳作。
这也是爱——
都德说:
爱是小弗朗士课堂上忏悔而专注的目光,
爱是韩麦尔先生黑板前无助却傲立的背影,
爱是……
原来,爱还是……
(二)论“诗”
1 声与情并发并茂。各组结合以上的理解和体会,用各自喜欢的形式,有感情地朗读各自欣赏的篇章或段落。
2 赏与析入理入情。师从林黛玉苦学作诗的香菱曾说过:“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如果有,就请结合本单元诗作中的具体例子,谈谈你品诗的感受吧。
这就是诗——
难以言传却如临其境,
看似无理却有理有情。
3 褒与贬见仁见智。现代诗歌创作看似无定法,其实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请阅读以下修改过的作品,将其与原作进行比较,说说它们与原作有何不同,为什么?在这样的比较阅读中,你是否发现了一些诗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乡愁
乡愁曾是儿时对母亲的依恋,
乡愁曾是少时对爱人的思念,
乡愁后来成了痛失母爱的悲凉,
乡愁最终成了企盼祖国统一的梦想。
我爱这土地
面对侵略者的暴行,
我要拼命喊出我的悲愤和激怒,
我要充满希望地等待自由和和平。
即使死去,
也要把自己埋在祖国的土地里,
永不离她而去。
我所有的悲哀,
都源自对她深沉的爱。
三、课后延伸
结合以上学习体会和情感经历,尝试创作一首小诗,用鲜明生动的意象和凝练优美的语言抒情言志。让阅读诗意地流经我们生命的每段时空。
教学反思
2012年12月参加了在山东省寿光市举行的“初中语文主题学习研讨会”后,我心潮起伏,特别振奋。因为同行们交流的做法和成果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的语文课堂将越来越充满生机,充满魅力,我们语文教师将在一个越来越广阔、越来越精彩的舞台上舞动青春,学生们也将在一个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自由的空间里浸润成长。
在平日教学工作中,我尝试将“语文主题学习”的理念贯彻在诗歌教学活动中,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1 “语文主题学习”是本课的主旋律。单元推进的方式使学生在两节课的有限时空里,不仅学习了同一主题的四首现代诗,更将学习活动拓展到初中阶段所有同主题的诗文篇章中。
2 给学生和文本的第一次约会留出足够的空间。这堂课是第二课时,我把第一课时(课前延伸)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先与文本进行了一番充分自由的对话和交流,让他们用自己的心灵直接感受诗歌的情感和魅力。
3 给学生的表达交流留出足够的空间。自选形式的诵读和创意解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读诗的形式多样,他们对诗歌的诠释方式(歌曲、绘画、哑剧……)更是令人耳目一新。这一环节起到了鼓励学生个性化理解和感受的作用。
4 把体验、领悟、品味进行到底。这几首现代诗,词句浅易,所表达的感情相近相通,所以我没有剖析讲解,而是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诗的语言,用以往的阅读积累去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既体现了理解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的统一,又重视知识的实际运用。
9.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导学案 篇九
主备人:王孙兵 张随东 胡丹丹
22、人物描写一组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鲜活人物形象。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点燃激情,导入新课。
二、独立自主学习——独立探究,潜心会文。
1、我能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我会给生字注音。
裤裆()破绽()扳倒()咕咚()趁势()挠()拽()精神抖擞()手疾眼快()膀大腰圆()
3、写出写列词语的意思。
精神抖擞:
手疾眼快:
4、初读课文,我知道课文由3个独立的片段组成。《小嘎子和小胖墩儿比赛摔跤》选自_____,《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___,《“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_____。这三个片段分别描写了__________ 三个人物形象。
5、我能说出这个精彩片段的故事梗概:
三、合作互助学习——同伴互助、交流分享
四、展示引导学习——主动展示,张扬个性
五、评价提升学习——及时测评、促进发展
《小嘎子和胖墩比赛摔跤》仅仅是《小兵张嘎》中一个精彩的片段,刻画的也是其中一个人物,请说说你还对谁感兴趣以及理由。
第二课时
一、点燃激情,导入新课。
二、独立自主学习——独立探究,潜心会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难词。
2、这个精彩片段的故事梗概是什么?
3、给你的印象是什么?请画出给你感受的内容。(用“从......中我读到......”的句式回答)
(三)大胆想象 学习表达
1、交流《临时前的严监生》的学习情况。
严监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说说你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读读这些句子,想象句子所描写的形象,有感情地朗读。
2、交流《“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学习情况。
“凤辣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说说你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三、合作互助学习——同伴互助、交流分享
四、展示引导学习——主动展示,张扬个性
五、评价提升学习——及时测评、促进发展
1.小练笔:写一段话,把你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的外貌特点刻画出来。
六、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由3个独立的片段组成。《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选自中篇小说《小兵张嘎》,《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红楼梦》。本篇课文在形式上不同于一般的课文,由三个片段组成。因此,本文的教学我采用用如下步骤:回顾交流,即畅谈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阅读片段,即分别阅读各个片段,感受各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最后整合拓展,将三个片段合起来进行比较阅读,看看三个片段同是写人,写人的方法有哪些相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自己有何感悟或体会,并相机开展课外读写实践。本文三个片段的人物描写都非常的精彩,主要是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描写,各个片段描写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学生经过查找资料在预习的时候对三个人物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习课文的时候适当引导,学生很快就抓住了作者的写作方法。
23、刷子李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语,摘录描写精彩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一位普通的手艺人高超的技艺。
独立自主学习——预习我最棒
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借助拼音或工具书,读准字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要读得流利。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
蘸(zhàn)浆 和(hâ)着琴音 必得(děi)
发怔(zhâng)
调(tiáo)浆
天衣无缝(fâng)一模(mú)一样 1.我能正确认读下列词语,并选择其中一个词语写个句子。刷浆 屁股 师傅 包袱 透亮 清爽 衔接 搜索 威严 露馅儿 发怔 半信半疑 派头十足天衣无缝一模一样
2.读完课文后我知道了:本文讲的是_______(谁?)__________(干什么?)_____________(干得怎么样?)的故事。
3.读完课文刷子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可以自由说说初读课文后的感受,谈谈初步印象,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课文里的话来说。)
合作互助学习——我交流我进步
二、品读课文,写法探秘
1.文中哪些语句让人感到刷子李是个技艺高超的人 呢?默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批 注。
我找的是第()自然段的这句话()。这句话是描写刷子李()奇。2.面对师傅的高超技艺,曹小三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快速 浏览3—11自然段,完成填空:(提示:尝试站在徒弟的角度,以他的心理变化为线索)
起初,曹小三对师傅的绝活一直(),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有发现,他真觉得(),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子上有一个小白点,(),最后知道是裤子上的洞时,他()。
3.文中多次写到“刷子李”的黑衣服,共有几处?为什么要写呢?(课文是写“刷子李”的技艺高超,本该花大篇幅描写他是怎样刷墙,刷得怎样好,可为什么花了那么多的笔墨写他的黑衣服呢?)我发现作者反复写了()次黑衣服,分别在第()自然段:,作者这样写是想突出 4.刷墙的描写是直接写他的刷墙的技艺高超,可写曹小三的心理变化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这种描写方法叫做()文中的侧面描写还有()。
展示引导学习——我展示我精彩
1、(大展示):全班大展示,按领取任务的先后顺序进行展示。
2、组间进行补充、建议、质疑、对抗或点评。
3、如果还有不懂的问题,全班讨论解决。
评价提升学习——我的学习我做主 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蘸()和()着琴音 必得()发怔()调()浆 天衣无缝()选词填空。
居然 果然 竟然
1、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
2、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
3、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看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小结与作业——学以致用
1、这篇课文写得真好,本节课我学会了运用 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描写人物。从刷子李身上我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想用本节课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夸一夸身边有一技之长的人
课后反思:
下课后,我也认真反思了这节课,觉得还有许多不足: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个别地方过度不是很自然,而且有的地方进行的不够顺畅,最后如果能再渗透一些细节描写的常识,我想会更对学生的写作有帮助,再有就是读的时间不够充足。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尽力改正这些不足,以利于自己更快得成长起来。
24、金钱的魔力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会正确读出“钞、熔、佬、撵”四个生字的字音。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前后变化的句、段,细细品读,用词语概括出托德和老板各自的性格特点。
学习准备
1、学习本文之前,先回忆本组的几篇课文中,作者用到了哪些描写的方法。
2、抓住最能反映人物特点的句、段,反复朗读,重点体会。
3、抓住托德看到百万大钞的前后变化,老板听到钱字的前后表现来体会人物特点。
一、点燃激情,导入新课。
二、独立自主学习——独立探究,潜心会文。
1、我能读课文,争取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填字、读通课文。我一定扫清文字障碍,能做以下试题:
2、和学习伙伴读词语,比比谁读得又准又快。魔力、通融、刻薄、武断、熔岩、窘况、阔佬 撵跑、雅致、考究、妙不可言、十全十美
3、《金钱的魔力》节选自美国作家 的讽刺小说。初读 课文后,我知道课文主要讲了
。我认为这个片段讽刺了
4、从课文的描写中看,金钱到底有怎样的魔力?读了课文,你对托德和老板有什么感受?用一个词来表达你的感受。
学贵有疑:读了课文,我还有几点疑问想和大家交流:
三、合作互助学习——同伴互助、交流分享
四、展示引导学习——主动展示,张扬个性
五、评价提升学习——及时测评、促进发展
1、给词语注音。
钞票()撵跑()阔佬()熔岩()
2、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文中人物的特点。
()
3、我很羡慕这位如此“幸运”的主人公,但同时我又想:人们之所以讨好他,不就是因为当时人们太看重金钱了吗?拜金主义是可耻的,不劳而获更不应该!金钱不是万能的,世界上还有许多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
你同意上面的观点吗?谈谈你读完文章之后对金钱的理解。
4.比一比,再组词。
钞()熔()老()撵()抄()蓉()佬()替()5.给多音字组词。
丧sānɡ()sànɡ()薄báo()bó()
6、选词填空。考究讲究
请您赏脸把这件衬衫穿上,还有这套衣服;正合适,好极了——又素净,又(),又雅致,简直就像个公爵穿得那么()。
六、课后反思
教授写人记事的文章时,我们完全可以引领学生直接切入文章的关键,即人物刻画及写作的主旨,教学方法也很简单,就是以评价人物为目的,指导学生透过情节,透过文字渲染,体会人物个性特点,同时,收获作者写人的方法。
无论如何安排教学环节,设立怎样的目标,“读”始终是最关键的。文学以文字为载体,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也必从文字的品读、感受入手。朗朗上口的文字,反复诵读,听读,让文字以感性的面目呈现在学生面前,刺激其视觉、听觉和想象,创造出真正由文字构建的世界,这才会让学生真正爱上文字。
口语交际与习作七
学习目标 1.讲述人物故事,要求有条理,故事情节完整生动,人物形象有特点。
2.回忆生活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人,能在头脑中再现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并能准确把握人物的特点。
3.学习运用动作、语言、外貌描写等方法写人,力求突出人物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点燃激情,导入新课。
二、独立自主学习——独立探究,潜心会文。
1、自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要写好这篇文章,应该注意哪些呢?就文章写法,谈几点建议:
三、合作互助学习——同伴互助、交流分享 交流建议汇总:
紧扣题目的重点进行选材、突出题目的重点进行写作
四、展示引导学习——主动展示,张扬个性
第二课时
二、打开思路,寻找感动
大家说说你们看过的童话故事或者动画片中,有没有哪个人物给你留下难以忘怀的形象呢?这些人物都有哪些特点呢? 明确习作要求。
1.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写一个人,这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
2.你身边这么多人,你准备写谁,你为什么要写他,你准备抓住他的哪些品质去写?。学生交流。
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想想写人,一般都抓住他的哪些方面来写? 你们的积累这么多的方法,我们该怎么用呢?是不是不管什么文章,这些方法一股脑儿都用上,还是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一些恰当的方法,进行细致的描写?(根据内容,选准方法)。为了写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你准备用哪种人物描写方法?试着说一说。学生练习说,评议。
三、读写结合,学写感动
四、拟搞、修改。
五、定稿、抄正。
1、出示习作提示
习作提示:选一件令你感动的事写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题目自己定写完以后,要认真改一改
2、老师友情提示
确定习作题材后,不要慌着写作文,应该先在脑子里想好怎么谋篇布局,打好腹稿或者列个提纲想清楚之后,一气呵成。
工工整整地写在作文本上别忘了写好以后,把自己的文章多念几遍,修改修改
3、你最想把谁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回顾与拓展七
学习目标 1.交流本组课文中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
2.交流学习和运用描写人物方法的心得体会 3.让学生积累描写人物的各类词语
4.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描写人物的看法 学习准备 组织学生开展阅读人物故事的活动
一、点燃激情,导入新课。
1.他们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正面的,有反面的。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2.学生交流(先自己说,再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二、独立自主学习——独立探究,潜心会文。
1.快速浏览课文《人物描写一组》和《刷子李》《金钱的魔力》,并思考这几篇课文运用了哪些方法刻画人物? 2.小组交流:
把这几篇课文中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地方找出来,推荐给大家,并说说理由。你认为在人物刻画上最成功的地方在哪儿?请分别说一说。3.全班交流、点评。
(三)畅所欲言,尽情交流。
1.在学习和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上,你一定还有其他的收获,也可以同大家交流交流。
三、合作互助学习——同伴互助、交流分享
四、展示引导学习——主动展示,张扬个性
1.在学习和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上,你一定还有其他的收获,也可以同大家交流交流。2.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在课内外学习和收集资料中的一些感受,谈自己在学习上的收获。
五、评价提升学习——及时测评、促进发展
(1)回忆学过的课文中还有哪些课文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感情的?
(2)还有哪些其他的表达感情的方式?给出实例体会,比如借景抒情,咏物抒情„„
第二课时
一、日积月累
1、生自由练读成语,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2、检查认读情况。(开火车等)
初步了解成语的意思及用法,四人小组合作,对自己不懂的成语提出来小组解决。
3、再读成语,按自己的方法把成语进行归类。
二、成语故事
1.反复朗诵十六个词语,要求读准字音,把词语读熟。2.谈谈自己对词语的理解。
3.再说说这些词语分别是描写人物的哪个方面的? 4.分类说说自己积累的其他描写人物的词语
(学生把课前收集的一些描写人物的词语,同大家一起交流、欣赏)
三、成语故事
1.自由读《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典故,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2.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体会和受到的启发。3.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把成语写下来,并给同学讲讲这个故事。
四、拓展阅读
一箭双雕
南北朝时,北周有个有名的武将叫长孙晟(sheng)。他不仅熟悉兵法,而且善于骑射。后来,皇帝派长孙晟护送公主到北部的突厥族去成婚。突厥国王摄图也很喜欢他,常常邀他一同去打猎。一次,摄图和长孙晟正在郊外打猎,天空中飞来了两只大雕(diao鸟名)。长孙晟立即从容地拉弓搭箭对准天空,“嗖”地射出一箭。说是迟,那是快,只见天空中两只大雕同时掉了下来,观看的人不由得发出了一片喝彩声。这个故事后来就简化成为“一箭双雕”。它常常用来比喻做一件事情能达到两个目的或同时能得到两种好处。另外有个“一举两得”的成语,它与“一箭双雕”意思上很相近。不过,“一箭双雕”多指达到两个目的,是比喻性的,用起来形象些。而“一举两得”多指得到两种好处,意思更直接。
门可罗雀
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曾经为汉武帝手下的、两位大臣合写了”一篇传记,一位是汲黯,另一位是郑庄。
汲黯,字长 孺,濮阳人,景帝时,曾任“太子洗马”,武帝时,曾做过“东海太守”,后来又任“主爵都尉”。
郑庄,陈人,景帝时,曾经担任“太子舍人”,武 帝时担任“大农令”。这两位大臣都为官清正,刚直不阿,曾位列九 卿,声名显赫,权势高,威望重,上他们家拜访的人络绎不绝,出出进进,十分热闹,谁都以能与他们结交为荣。可是,由于他们太刚直了,汉武帝后来撤了他们的职。他们丢了 官,失去了权势,就再也没人去拜访他们了。
开封的翟公曾经当过廷尉。他在任上的时候、登他家门拜访的 宾客十分拥挤,塞满了门庭。后来他被罢了官,就没有宾客再登门 了。结果门口冷落得可以张起网来捕捉鸟雀了。官场多变,过了一个 时期,翟公官复原职。于是,那班宾客又想登门拜访他。程公感溉万 千,在门上写了几句话:“一生一死,乃知交情;—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责一贱,交情乃见。”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不寒而栗的故事
汉武帝时,有一个人名叫义纵,因为受到太后的恩宠,做了上党郡某县令。上任以后,公务办得很出色,案子处理上敢作敢为,不论是有钱有势的豪绅,还是平民,只要犯了法,义纵秉公审办,皇上很赞赏他,调他做河内郡都尉。一到任,他立即把祸害一方的豪门大族满门抄斩,一时间,河内郡的治安和社会风气大有好转,有人不慎把东西失落在道路上,也没有人抢走据为已有。义纵调到南阳任太守时,一个做恶多端的豪强地主宁成,正在南阳居住。宁成为了讨好义纵,每次迎送都装出谦恭的样子。但是,义纵对他的恶行早有所闻,到南阳后立即展开调查,很快就查清他的罪行,把他关押起来。
后来,汉武帝又任命义纵做定襄太守。当时定襄的社会治安历史学家混乱。义纵到任以后,把押在狱中的没有加开具的二百多名重犯,以及为重犯开脱罪责进行贿赂的二百多名门客亲属,一律严加追究,拘捕治罪,一天之内处死的就有四百多名。从此以后,定襄的人一听到义纵的名字就“不寒而栗”--天气不冷却浑身发抖。
10.导学案七色光五 篇十
主备人:授课人:审核人:
课型:精讲课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3、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
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并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知识链接:《世说新语》故事:
汉朝末年,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字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是在社会上享有盛名。他十岁时,跟他父亲到洛阳,当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元礼,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人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的人照例是不通报的。年仅十岁的孔融,却大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他到府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守门人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李元礼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也是师生关系(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那么,我和你也是必定世交呀!”当时有很多贺客在座,李氏和他的宾客对孔融的这一番话都很惊奇。其中有一个中大夫陈韪,恰恰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地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陈韪给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
学法指导:学习时,要在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文中人物关系,了解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然后抓住重点句子“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仔细体会九岁孩子的回答妙在什么地方?
自主预习:
1、读准停顿、读通课文。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我能结合课文解释下列字词:
之:甚:惠:诣:其父:乃:
设:示:曰:闻:夫子:
我知道本文的主要内容是:
合作探究:
1.我知道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这句话?并且知道它为什么最精彩、最吸引人?
2.杨氏之子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为什么不用“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样的回答妙在哪里?
3.想像一下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后,会是这样的反应:
拓展延伸:
我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是,并能把它翻译出来:
达标测评
1、先解释划横线词的意思,再解释整句话的意思。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 )
(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 )( )
(3)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2、翻译下列句子: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温故而知新。 (4)学而时习之。
【导学案七色光五】推荐阅读:
六年级上语文七色光五09-21
七色花五年级作文08-25
语文二年级上七色光08-29
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调皮的七色光》07-24
三年级下册语文《七色光》人教版教学设计07-31
七色花模板08-25
七色花教学设计11-14
大班综合活动:美丽的七色花06-30
假如我有七色花-三年级作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