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教案(精选11篇)
1.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教案 篇一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振—晨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汇报要求认识的字。(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
3、师: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8、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课程资源开发
1、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图片、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
课后记: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5.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和人品。教学准备
1.练习朗读、背诵第6课《爬山虎的脚》,了解有关爬山虎的知识以及叶圣陶生平。2.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及字词卡片,《一张画像》的修改稿,搜集有关资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出“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教学重点
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认识两个修改符号,并能运用其修改句子中的问题。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刚才我们复习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声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2.自学生字新词;同桌练习读准含有生字的词语。3.检查自学情况。(1)开火车形式读词。(2)自由读句子。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3)指导“曲”在“曲线”这个词中的读音。
(4)自由读这两组词。想想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是写谁的。莫名其妙 愣住 意外 认真平和 质朴 第一组写肖复兴。第二组写叶圣陶。4.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怎么分成两部分?(修改作文1-
5、邀请做客6-10)
三、细读课文,重点品味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全班交流。(1)第三自然段。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借助资料袋感受叶老为“我”修改了很多处(密密麻麻),指导朗读。(2)第四自然段。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①通过对比一“张”和一“幅”,体会用字的准确。
②通过了解“删”字的造字过程,学会这个字,并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③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认识两个修改符号。④师生合作读第四自然段。
⑤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叶老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3)第五自然段。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实施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①通过朗读明确写作文的两个要求:写具体事实,表达真情实感。②鼓励学生质疑,体会叶老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四、整合课文,升华情感
通过填空练习,理清三、四、五自然段的思路,体会“我”的情感变化。当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时,我(一下子愣住了)。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五、读写结合,练习修改 1.复习巩固两个修改符号。2.运用修改符号试着修改一句话。
六、拓展延伸,提出问题
1.刚才你们修改的就是肖复兴《一张画像》中的句子,你们想知道他在作文中都写了些什么吗,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课下可以读一读。
2.再看课题,第一件事中没有提到爬山虎,可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是为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这个问题。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4.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5.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一、复习巩固,听写词语
二、回忆内容,解决问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再来读一读,回忆一下,课文讲了谁和谁之间的哪些事。
2.还记得上节课结束时你们提出的问题吗?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个问题继续学习。(课题为什么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3.学习第二部分。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课文几次写到爬山虎,给你怎样的感觉?画出相关的语句,再读一读。(1)第七自然段。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通过想象、朗读感受到爬山虎的美丽,让人看着非常舒服。(2)第八自然段。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①通过对比、朗读的方法感受到这一句描写的爬山虎和第一句不同。②通过联系上下文知道此时爬山虎在“我”小小的心中发生了变化。
③通过补充原文了解叶老和肖复兴谈话的内容,体会叶老关爱青少年成长、平易真诚的人品。
(3)这两句都是具体描写爬山虎的句子,随着作者情感的不同,爬山虎在作者心里发生着变化,喜欢哪一句试着背一背,并抄写下来。
(4)和叶老先生的交往让我受益匪浅,我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①都来读读这句话,结合课文两部分内容完成填空。作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家的作品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
“意义非凡”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15岁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5)这件事已经过去近三十年了,“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叶老家小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在我的眼前总是那么绿着。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①通过补充课外资料,了解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特点。②现在这句话还仅仅是指爬山虎在我眼前总是那么绿着吗? ③这句话语题目呼应,表达了肖复兴的感受,让我们再读课题。
三、受到启发,交流体会 课后记:
27、《乌塔》
教学要求:
1、通过对乌塔独自旅行的故事的了解,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
2、读文章要有自己的见解,有个人的想法。
3、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流程:
一、导入
(用简短的内容导入课文,引发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自学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2、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你是如何看待乌塔的?乌塔身上具有什么性格特点?(直入主题,引起学生思考,讨论,并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乌塔的性格特点板书到黑板上,这对学生是一种肯定,一种锻炼。)
生活经验丰富 热情、活泼 有爱心 胆大心细 有主见 „„
3、同学们介绍异国风土人情。
(学生在课后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搜集到了大量资料,还自己动手制作了课件,让学生到讲台前演示给同学们看,可以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藉此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二、激情
1、一个外国小女孩可以独自一人游欧洲,而对我们中国小学生来说,这却是一件不敢想的事。乌塔和中国小学生不同在哪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是我们国家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够科学吗?现在,同学们自愿结组,赞同我们教育教学方法的在一组,不赞同的在一组,大家进行辩论。
(自主合作,主动探究,相信这样的学习方法学生会非常爱学,更会积极地讨论。鼓励同学们读书要有独特的见解,同时,教师要特别说明“每一种认识都是金子”的道理,不脱离书中的语言,不脱离生活实际,对学生认真地读书,认真地思考有一个界定。)
2、展开辩论
(在这里,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时间,更要参与到同学们的辩论中去,成为其中的一员。教师也要有独特的见解,这是对学生最好的支持。)
3、一分钟演讲,谈谈我们该如何锻炼自己的独立自主的能力。
(深入研究课文内容,扩大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空间。同时,学生广泛地查询资料,学习知识,流利地表达,这样,不仅涉入了知识,又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布置实践作业
题目:《从乌塔看中外小学生的不同》
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分析中小学生在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自理能力、家庭责任感等方面的不同,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也可列成表格,和小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课后记:
28、《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
1.放大的书信(便于讲解格式)。2.了解柯岩其人。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个信封)提问: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谈话: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
2.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3.讨论: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二、指导阅读
1.自读回信,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2.交流:
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根据回答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3.启发讨论: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在小组内讨论。
三、学习书信格式
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从两方面谈:
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
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放大的书信进行指导)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正文:信的主要部分。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
结尾: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此致”、“祝你”等话,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顶格写。
署名: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日期:可写在署名后,也可另起一行写。
四、拓展练习
五、建议学生互通书信,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可以互相沟通、消除误会等。课后记:
《语文园地七》 学习目标
① 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
② 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③ 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④ 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⑤ 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成长的故事”综合性学习成果。课前准备 ① 实物投影仪
② 展示活动前,师生共同设计布置展示区域,陈列展示物品。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①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成长的故事“这个专题的综合性学习。相信大家在了解他人的成长故事及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有许多感想,今天就让我们在一起畅所欲言吧!
② 阅读习作的三个提示,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进行口语交际练习。③ 根据相同选题,组成若干个小组合作交流,注意倾听,互相补充、完善。A、成长的故事可以采用编演短剧或配乐讲故事等形式交流。
B、“从《乌塔》想起的“可把自己的经历与乌塔进行对比,着眼于乌塔的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不要只一味批评家长的束缚。
C、围绕“如何与周围人交往”或“怎样才能过个有意义的生日”进行讨论,举行一场小型辩论会,搜集一些资料,用事实来说服人。
④ 按确定的方案进行演练。⑤ 全班交流。⑥ 共同评议。
A、引导学生发现小伙伴的长处和进步,善意地提出问题和改进方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B、谈谈听了他人的成长故事后,自己有何打算。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学们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自主选择习作内容,把最有感触、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一、认真审题,写出特点。
三项习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习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现出来。① 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要求写得既有趣又能给人以启发。写时还要把事情交待清楚,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对最能体现有趣和给人以启发处要写具体。
② “从《乌塔》想起的”中“想”的内容从何而来呢?
A、“想”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从《乌塔》中想到什么呢?关键是逐字、逐句、逐段地读懂《乌塔》一课所反映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读得精,才能想得深。
B、“想”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把《乌塔》所反映的成长中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用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
C、“想”从丰富的联想中来。《乌塔》揭示了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由这些问题延伸出去,谈一谈在成长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③ 写回信应注意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回信的特点要表现在写正文时先要回答来信中的问题,再写自己想要告诉对方的事情。回答问题时要情真意切,要用事实说话,少谈或不谈大道理。
二、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三、放声朗读,进行修改。
引导学生运用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学到的修改方法。
四、学生交流,互相评议。尊重同学,虚心听取意见。
五、誊写作文。
教师交代格式和书写要求。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① 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② 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A、内容充实具体。B、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C、运用了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语句通畅。D、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修改誊写,张贴展览、发表 ① 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
② 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③ 鼓励学生投稿。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① 各自轻声朗读小林、小东的对话,想想自己从中有何发现。② 指名朗读。说说自己的发现。③ 交流各自的发现。
A、读书时,深入地想一想,不浮在表面,常常问个“为什么”,往往能发现问题。B、解决问题时可采用: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实际情况等方法。④ 扩展练习。A、谈自己怎样读书的实例。
B、从自己的读书实例中总结读书方法。C、鼓励在今后的读书中不断总结读书方法。日积月累
① 采取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名言。② 小组交流各自对名言的理解。③ 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有志者事竟成:有志气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事情终归会成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要不断学习才能明白事理,完善自我成为国家的栋梁。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上的精深造诣,出于勤奋,做事情成功在于多动脑筋、想办法。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时间一去不复返,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④ 背诵名言。
⑤ 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其他名言,鼓励平时积累。板报上专辟一角,每周一句名言。⑥ 把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写在自己随时看到的地方,鼓励自己。展示台
① 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归纳展示内容。② 小组讨论展示内容、展示形式,提出建议,确定本组展示形式。③ 班长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
④ 举行“成长的故事”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课后记:
2.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教案 篇二
1.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既能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又能认真地倾听别人的发言,能适时、友好地进行补充、提问、参与讨论。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及一些星星、奖状、聘书等。
教材简析:
口语交际训练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八单元的一次训练,本次的话题是“我们的奇思妙想”,学生可以根据已经了解到的有关科学知识,展开想象的翅膀,畅谈自己对21世纪科学发展的各种奇思妙想,交流的内容可以涉及未来的方方面面,只要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都可以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 谈话:同学们,在我们刚送走的20世纪这100年的时间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人类的许多幻想变成了现实。
2. 观看课件出示的一些高科技产品的图片资料。
3. 谈话:这些都是科学家们产生奇思妙想后创造的。其实,只要同学们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并努力去创造,那么你们就是未来的科学家。
4. 课件出示一些青少年的小发明创造的图片文字资料。
5. 导入:你们看,这些同学的幻想就变成了现实,想不想向他们学习?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一个机会,让你们都成为小小科学家,好吗?下面,就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一起飞吧!
6. 板书课题:我们的奇思妙想。
二、拓展想象,自由练说
1. 拓宽思路:同学们,你们对未来的哪些事物最感兴趣?(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谈一谈,如:吃的食物,穿的衣服,用的物品,居住的房屋,照明的设施,公路、铁路、航天、航海及各种交通工具,未来的学校、教室、书桌、黑板、动物、植物的变化莫测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小组练说。
3. 交流汇报(老师注意从中引导学生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奇思妙想,还可以谈谈产生这种奇思妙想的根据。其他同学可以针对某位同学讲的内容提出问题或补充说明,发表不同意见,或深入讨论)。
三、模拟演练,促进交际
1. 谈话:听说我们班的同学个个都是具有奇思妙想的小科学家,于是“环球畅想未来高科技公司”便派出了一位高级主管来到我们这里,想从中招聘几名设计师,大家敢不敢竞聘?
2. 师生互动:老师当高级主管,学生应聘(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讲出奇思妙想,还要作好示范,让学生懂得高级主管应注意与应聘者交流,如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或补充说明)。
3. 生生互动,一生当高级主管,一生应聘。
4. 引导评价“哪个高级主管最善于发现人才,哪个应聘者的奇思妙想介绍得最有特色”(老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礼貌用语、体态语言等进行积极评价,最后评出“星级主管”发给星级证书,评出最优秀的设计师,发给聘书)。
四、创意演示,再现情境
1. 老师:正巧电视台要制作一期题为《我们的奇思妙想》的专题节目,你们想不想参与?如果想参与,你们能不能想到一些富有创意的形式来介绍你的奇思妙想?
2. 学生交流讨论用什么方式介绍最好(边画边介绍,边演示边介绍……)
3.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上台介绍自己的奇思妙想(边画边介绍可借助幻灯),另选一名学生作拍摄状。
4. 评选出最有创意的几名学生,颁发“最有创意奖”。
五、家庭采访,延伸课堂
1. 今天这节课,我们展开了充分的想象,交流了自己的奇思妙想,大家觉得很有意思吧?想不想知道你们的父母小时候曾经有过哪些奇思妙想?后来这些奇思妙想变成现实了吗?回家采访你们的父母。
3.四语七册第七单元教案 篇三
苏教版四语七册第七单元教案
六灶学校小学部集体备课记录表 四 年级 语文 备课组 备 课 时 间 年11月4日 星期四 出 席 教 师 何永胜 居永桂 缺 席 情 况 无 中心发言人 何永胜 备 课 内 容 23 雾 凇 教 材 分 析 34 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材料。课文中插图精美,更形象直观地反映了雾凇的奇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学 情 分 析 雾凇是大自然的一大奇观。对于我们的学生是陌生的,学生一定会有一种好奇心,可以由此引导学生去阅读感悟,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 学 目 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3、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 学 重 点 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教 学 难 点 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教 学 方 法 朗读、感悟、想象、表达。 教 学 时 间 三教时 教 学 过 程 个人修改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你知道最冷的时候吗?都会看到些什么呢? 2、揭示课题。 ⑴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吉林的雾凇可是闻名全国的呀!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为中国四大奇观。 ⑵出示挂图,板书课题。 ①指导“凇”字字形,左边是“冫”,不能写成“氵”。 ②指导学生观看挂图,初步感知雾凇景观。雾凇是水汽遇冷在树枝上结成的冰花,俗称树挂。这么奇特、美丽的雾凇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讨论。 ⑴范读全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学生边听边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⑵读后指名回答。 2、自读课文。 ⑴出示自读要求: ①轻读课文,边读划出生词,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 ②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 ③读通全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⑵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⑶检查自读情况。 ①抽读词语卡片,注意纠正下列字的读音:封、凝、零、凇、琼等。 ②指读长句,如:“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等 ③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第1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明白了什么? 2、交流。 3、提问:为什么吉林雾凇会成为闻名全国的奇观呢?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 4、自读,分小组讨论。 5、小组汇报,看图理解“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 6、指导朗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自豪的语气。) 7、练习背诵。 ①自由练背。 ②看挂图,板书试背。 ③指名背诵,评议 ④愿背的齐背。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词 。 【教后反思】86 第二课时 一、看图,背诵第一节。 师述:(指图)同学们,看!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作者用极为生动的语言对它进行了描绘。谁能看图背诵第1自然段? 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节。 师述: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多美的雾凇景象啊!它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读第2节,边读边思考,看看你明白了什么? 1、自由读课文。 2、交流。 (1)古人云:学贵自得。通过读、想必同学们一定有不少收获,说说你读出了什么?(个别交流) (2)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集疑、解疑) 3、指导朗读: ①选择读。师述:读第2节,你喜欢读哪几句就读哪几句,但要尽量把它读好。 ②自由练读、指名读。 ③突出重点读。(出示重点)a、说说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吗?b、指名读,评价。c、练习背诵,看看谁记得快?记得牢?d、指名背。 三、学习第三节。 师述:在这寒冷的夜里,雾凇悄悄地形成了。当第二天清早,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看到这突如其来的美景,会怎么赞叹呢? ①指名读第3节。 ②板书: “千姿百态”写出了什么? “琼枝玉树”又写出了什么?“琼”是什么意思? ③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人们会怎么赞叹呢? 指名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懂这句话的意思吗? 四、导游: 师述:吉林雾凇美不胜收,闻名全国,一定吸引了不少游人。我们很多人都没去过吉林,都想一睹吉林雾凇的风景,如果你是吉林当地一个小朋友,大伙想请你做个导游,你想怎么介绍呢?下面分小组讨论,过一会儿,我们比一比,看谁当得像?当得好? a、小组讨论。 b、指名当,评价。 五、游客: 如果我们换个角色,你此时是一个正漫步在松花江边的一个游客,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这美丽的.雾凇,你会怎么说?怎么想呢? 六、小结下课。 【教后反思】87 第三教时 一、复习。 听写词语 笼罩 凝结 模糊 弥漫 洁白晶莹 蒸腾 缀满 缭绕 淹没 琼枝玉树 二、默读第二自然段,说说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1、指导背诵课文 (1)复习背诵第一自然段 (2)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1)课文先概括写( );再具体写( );。二~三介绍( ),四~八句介绍( )。 (2)小组合作,边读边圈画关键词,并练习背诵 (3)介绍你们 画的关键词,并指名背诵 复习背诵第三自然段 指导小练笔 1. 出示词语 2. 笼罩 凝结 模糊 弥漫 洁白晶莹 3. 蒸腾 缀满 缭绕 淹没 琼枝玉树 4. 2。说说课文中这些词语大多描写怎样的景象 5. 3。你见过大雾或雪景吗 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吗 6. 能否在你刚才说的话中用上以上词语 4。小组交流。 指导造句。 出示例句1。 指名读。 结合句子说说渐渐地意思。 仿造例句造句。 出示例句2。 指名读。 结合句子说说慢慢地,轻轻地意思。 你有这样的经历吗 仿造例句造句。 指导课课练上的阅读题。 作业。 小练笔。 造句。 完成课课练。(利用午自习完成) 【教后反思】88 六灶学校小学部集体备课记录表 四 年级 语文 备课组 备 课 时 间 2010年11月4日 星期四 出 席 教 师 何永胜 居永桂 缺 席 情 况 无 中心发言人 何永胜 备 课 内 容 24 春联 教 材 分 析 35 本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春联的作用、种类、特点及读背春联的好处。全文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中心突出,通俗活泼,短小精悍,语言生动优美。 学 情 分 析 春联是学生既熟悉又不熟悉的一种传统文化,平时学生对它关注太少,缺少真正的了解。 教 学 目 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引用的五副春联。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有关春联的一些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 学 重 点 对课文中出现的五副春联的理解以及让学生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 教 学 难 点 体会课文中出现的春联的特点:对仗、音律美。 教 学 方 法 朗读、理解、拓展。 教 学 时 间 二教时 教 学 过 程 个人修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会张贴春联,你留心过春联的内容吗?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学课文,学习生字词。 1、范读课文。 2、检查预习效果。 ⑴指名读生字。开火车读。哪些字读的时候要注意?齐读。 ⑵指名读二类生字。 开火车读。 齐读。 ⑶出示生字词。祥和 描绘 欣欣向荣 歌颂辞旧岁 技巧 奥妙 开卷有益齐读。这些生字你是怎样记的?(相机描红练习) ⑷从课文中找出生字词,并读出生字词所在的句子。理解“欣欣向荣”、“开卷有益” 3、自读课文。 4、指名读课文。选出你最喜欢的一节读给大家听。 5、理清脉络: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板书:内容 特点 作用 三、作业: 1、描红。 2、课后练习3 【教后反思】89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认读文后的词语 二、精读春联。 1、出示春联,指名读。 2、自由大声朗读。 3、你读出了哪副春联的意思?能否用你优美的语言描述一下?指名说。 4、这五副春联的内容有什么区别? 5、春联的内容真丰富,那么,它的形式有什么特点呢? 6、复习对子。提起对仗,老师想起以前我们曾做过关于对仗的练习题,是什么题目呢?你能说出几个对子吗? 7、找对子。 春联中也藏着不少对子,你能从前面的这五副春联中找到吗?指名说。 8、指导朗读。 过渡:对得如此工整的春联,我们该怎样读?书上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请你找出来。 ①自由练读。 读前面的五副春联,希望你能读出“抑
4.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交流,增强学生自画知识树与自我讲述的能力;
2、巩固本单元的生字、新词,积累描写表情和景物的词语;
3、深入了解童话特点;评价人物,精彩选读,体会童话刻画人物的细腻性;
4、体会文中道理,增强联系实际深入感悟的能力;
5、引导延伸:
(1)推荐阅读中外童话;(2)鼓励编、演童话故事(3)引导进行主题展示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与整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树;
2、通过交流、表达、自主展示与合作学习,实现知识的巩固与提高;
3、通过课外资料的搜集,进行主题单元学习的拓展延伸。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懂得“快乐要与别人分享”、“珍惜友情、信守承诺”、“用多种情感面对人生”、“幸福要靠劳动为别人做出有益的事”;受到“真、善、美”的教育;
2、加深对童话的认识,使学生更加喜欢童话。教学重难点:
通过交流,增强学生自画知识树与自我讲述的能力。
深入了解童话特点,熟知文中主要人物,体会文中道理。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制作单元知识树的灯片
2、字、词、段的灯片
3、著名童话故事简介 学生准备:
1、自画单元知识树
2、搜集著名童话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一个单元的学习愉快地结束了,在这一过程中,你们一定又学到了许多知识吧。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回顾与交流,比比谁的收获大,将你的收获展示给大家。
二、交流知识树,理清单元知识点
1、出示知识树。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中外童话”。围绕主题,共有四篇课文:《巨人的花》、《幸福是什么》、《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
2、生补充说明还有那些知识点: 通过学习,我们共认识了21个生字、22个生词,学会书写16个生字、22个生词;
注重积累了描写表情和景物的词语
围绕主题,在语文园地中,我们交流了童话的特点,并尝试编写了童话故事;
园地中,向我们推荐了儿童诗《雨中的树林》,学完本单元,我们还要进行童话的阅读和展示
教师小结:通过知识树的交流,同学们能自主回顾本单元的知识,并构建出各种美丽的知识树,真是了不起。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回顾本单元的知识点
3、词语积累我最多
出示:笑嘻嘻 兴冲冲(表情)
鲜花盛开 雪花飞舞 绿树成荫(景物)师:同学们发现这分别是哪一类的词语? 师:在你积累中还有那些这样的词语?
生:描写表情的有:气冲冲 愤怒 喜上眉梢 笑逐颜开 生:描写景物的有:白雪皑皑
姹紫嫣红
落英缤纷 师:通过课内字词的巩固与课外字词的比较和贯穿,我们的知识树变得更加茂盛了。
四、重入文本,升华提高
1、体会童话特点
师:走进童话,我们会被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所吸引。那么,同学们,你有没有思考过,童话吸引你的究竟是什么? 生根据单元我的发现谈谈童话的特点
2、评价人物,精彩选读,感受写法
师:本单元中的主人公个个形象丰满,具有特色。你还记得四篇文章的主人公吗?
生:生:《巨人的花园》的主人公是巨人和孩子们; 生:《幸福是什么》的主人公是三个孩子; 生:《去年的树》的主人公是小鸟;
生:《小木偶的故事》的主人公是小木偶。
师:在你的心目中,他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结合课文谈论 „„
师:童话中的人物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并且给予我们的启迪;而这些特点是通过什么体现出来的? @《去年的树》出示对话部分 生分角色朗读
师:对话描写是体现人物内心、表现人物特点的重要方法之一。@出示《巨人的花园》第三自然段描写了巨人忍受寒冬时内心的疑惑不解„„ 生:个别朗读,齐读,体会用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细腻的心理描写)师小结:语言和内心的刻画是使人物丰满起来的重要写作方法,还有那些方法能体现人物特点的?
@《小木偶的故事》是通过什么表现的? 比如《小木偶的故事》通过小木偶的动作以及表情的变化写出了他只有“笑”这一种表情的痛苦 „„
师:正是这些细致的描写与刻画,才使得人物的形象这样丰满,因此在阅读童话故事时我们应透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内心等多方面体会人物特点,同时在写童话的时候,我们也应从这些细节出发将人物刻画得更加生动、丰满。
3、升华情感,实践体验
师:每一个童话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你能为大家讲讲吗?
生:《巨人的花园》告诉我们人不能自私,快乐要与大家分享; 生:我有一份快乐,分享给另一个人,这样就有了两份快乐; 师:能结合实际谈一谈吗?
生:我有一个玩具车,我自己玩的时候,是单独的快乐,而当我和同伴一起玩的时候,同伴获得了快乐,而我同样获得了朋友间游戏的快乐
五、拓展阅读,综合延伸
师:本单元的童话,只是多彩童话世界中的几颗闪烁的星,通过课外阅读,你还知道那些童话作家和童话故事?
生:《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王尔德的童话
师:出示《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王尔德的童话、张天翼童话简介
师:一个个生动的童话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段段细致的刻画描写。走进童话故事,你将走进一个多彩的世界,从中获得丰厚的收获。让我们带着对童话故事的喜爱,走进童话世界,感受多彩人生。让我们在课下阅读中外童话,编、演童话故事,准备进行主题单元展示。老师期待着同学们更大的收获!
5.水乡 第七册第一课 教案 篇五
(2008-06-18 15:58:48)转载 标签: 教育 分类:常规教案
第1课时
课题:
1、水乡 教学目标:
1、学习歌曲《采菱》,掌握歌曲的曲调,重点是让学生感受江南水乡民歌的风格,同时也为下节课的附点四分音符的学习作感性的铺垫。
2、聆听《采茶舞曲》,进一步感受江南地方风格的特征。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江南水乡民歌的风格。教学难点:进一步感受江南地方风格的特征。教学方法:听唱、表演、活动尝试
教师活动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学习表演《采菱》
(1)设问导入:谁吃过菱角?知道菱生成在何处吗?介绍有关菱的知识:菱是生成指名说 在池塘的一种植物,根在泥里,叶子浮在水面呈三角形状,花白色,果实的硬壳有
角,因此称菱角,果肉可吃,甜而爽。
(2)这首歌曲的节奏较复杂,识谱有一定难度,本课又是四年级第一节课,所以这首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江南水乡民歌的风格,同时也为下节课的附点四分音符的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
学生活动
课型: 综合
学习作感性的铺垫。在教学中要吸引学生有兴趣地认真地听范唱是学好本歌的关
键。因此要求教师的范唱要非常投入有情感,去打动学生的心灵。唱得要细腻亲切,在吐字和行腔上要有江南风格。
(3)教师的范唱不仅是唱歌,还要范唱歌谱,歌谱的范唱要同样的有感情,流畅
而动听,有力度起伏。
(4)听唱、学唱曲调一定要以乐句为单位进行,切忌支离破碎。
(5)伴奏的加入既是训练节奏感,也是为了营造一种氛围,这是要求:
A、选择节奏,哪一节奏谱,更适合于这首歌曲的伴奏; B、选择打击乐器;
C、在哪里加入铃鼓使歌曲推向高潮。
教材上的伴奏谱仅是一谱例,还可让学生创编节奏谱。(6)小结:水乡一景。
2、学习聆听《采茶舞曲》
自由选择
(1)用江南山水风景图导入。 设问:
A、谁到过杭州游玩?
B、谁到过茶山,见过茶农采茶的劳动? C、你听过越剧的唱腔吗?(2)欣赏:《采茶舞曲》 设问:
A、你听到这种曲调的风格吗? B、这首歌曲讲述什么内容?
C、这首歌曲是由哪一个声部演唱的?
(3)学习采茶时手的基本动作:左采、右采、上采、下采。
指名说
小组合作完成 指名说 小组编创
齐学
(4)复听《采茶舞曲》:按节奏配上手的动作,并随录音哼唱《采茶舞曲》。进一
步感受江南地方风格的特征。
(5)再次复听,要求学生用即兴舞蹈动作表演《采茶舞曲》,用自己的舞姿去表现
茶农采茶时的欢乐情绪。
(6)小结:水乡的另一景色。
三、组织下课
指名说
集体律动
仔细听
仔细听
第2课时
课题:
1、水乡 教学目标:
1、学习歌曲《柳树姑娘》,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并能辨别、比较四分音符与附点四分音符的长短。
2、聆听歌曲《洪湖水,浪打浪》,感受歌曲的情绪、内容与风格。教学重点: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
教学难点:能辨别、比较四分音符与附点四分音符的长短。教学方法:听唱、表演、活动尝试
教师活动
一、组织教学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
学生活动
课型: 综合
二、新课教学
1、学习表演《柳树姑娘》
(1)歌名直接切入为导入:柳树的枝条,像什么?这首歌曲的拟人化的手法把柳指名说 树比作姑娘,枝条就是她长长的辫子,风儿一吹,甩进池塘,洗洗干净,多么漂亮。
这样的风景你能想像吗?这样环境美不美?
(2)聆听录音范唱。
设问:这首歌曲是齐唱还是合唱?(3)讲解附点四分音符:
A、这样的节奏我们唱过,你能举出唱过的歌名吗?
仔细听 指名说
B、“ ·”这个音符是四分音符的后面加上一点,在乐理上我们称为附点四分音符,它与四分音符的区别就多了一附点,为了强调这附点,所以在名称上把附点放在前面称附点四分音符。我们学一下模仿蝉的叫声“知.了 ”所以蝉又名“知了”。“知了”
齐学 的鸣叫就是带附点的。
(4)再听录音范唱,大家看着歌谱轻轻跟唱曲调。(5)先学唱第一声部的前8小节曲调。
A、设问:这8小节曲调的节奏有个规律你发现了吗? B、我们一齐拍打一下它的节奏。 C、慢速度地把音符唱着试试。(6)请自学后8小节。
(7)完整把第一声部曲调唱好。
齐学
(8)又一道水乡的风景线。
指名说
2、听辨练习:附点四分音符
(1)从听觉上巩固附点四分音符的长短,并与四分音符的区别对比。(2)从视觉上通过涂色找到四分音符与附点四分音符的区别。
3、学习音乐知识:附点四分音符教学基本要求
齐拍 齐唱 自由学习齐唱
仔细听 指名说(1)在模仿“知了”鸣叫声中学习附点。
(2)讲解附点四分音符的长短,从实践中掌握。 A、图解:
B、四分音符与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比较。
指名说
指名说
C、从过去唱过的歌曲中找附点四分音符,如上节课《采菱》就有。找出《采菱》
曲谱中的附点四分音符,并从唱曲调中熟悉附点四分音符。 D、结合《柳树姑娘》实践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E、名称的由来:强调附点,所以把附点放在前面。F、附点的时值:增加原音符时值的一半。
4、学习音乐知识:顿音记号
(1)在结合《柳树姑娘》的学唱中进行。(2)顺带了解顿音记号的作用即可。
5、聆听《洪湖水,浪打浪》
(1)介绍歌剧《洪湖赤卫队》的时代背景
(2)介绍《洪湖赤卫队》剧情:1930年湖北沔阳县委为配合红军行动计划,暂
齐学 齐学
时把赤卫队撤离彭家墩。当地恶霸乘机卷土重来进行报复。赤卫队在乡党支部书记
韩及队长刘的率领下袭击敌人,霸派密探寻找赤卫队。刘中计暴露目标,韩掩护队齐学 伍撤退时,与分队长王被捕。王叛变,韩坚贞不屈。敌人逼她母亲劝降,但韩母女
互相激励宁死不屈。敌人又把叛徒王放回,要他把赤卫队诱入伏击圈。韩在霸的副官掩护下脱险,及时赶回部队枪毙叛徒,配合大部队消灭土匪霸。
(3)欣赏女声二重唱《洪湖水,浪打浪》。这是歌剧第一场唱段,反映根据地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洪湖鱼米乡的一片好光景。(4)小结:这是上世纪30年代湖北洪湖水乡的一景。
三、组织下课
学生可边听音乐,边看歌词边做摇船动作,感受音乐的内容与风格。
第3课时
课题:
1、水乡 教学目标:
1、这是一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歌曲,表现一种特定的环境——水乡,充分体现了音乐与民族的关系,让我们热情地讴歌水乡,热爱我们的家乡。进行《柳树姑娘》二声部合唱的学习。
2、聆听歌曲《渔光曲》,感受歌曲的情绪、内容与风格。
3、掌握竖笛的吹奏姿势。 教学重点:掌握竖笛的吹奏姿势 教学难点:二声部合唱的学习。教学方法:听唱、表演、活动尝试
教师活动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
学生活动
课型: 综合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学习歌曲《柳树姑娘》二声部演唱(1)听范唱录音
(2)复习歌曲的曲调及第一声部的演唱。(3)学唱第二声部
A、听录音范唱,注意第二声部进入的位置。 B、第二声部“啦啦啦”表达什么情绪? C、学习顿音记号“”。
D、唱第二声部,看教师的指挥进入,要唱出欢乐的情绪。(4)二声部合唱。
2、聆听《渔光曲》
(1)介绍《渔光曲》的背景资料。
齐唱
A、这是1934上映的故事影片《渔光曲》的主题歌。B、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民(渔民)的生活受三座大山压迫的简单历史介绍。
(2)欣赏《渔光曲》第一段,边看图形谱,边听音乐。
仔细听 指名说 齐学 齐唱
仔细听 齐唱
A、介绍《渔光曲》的内容特征:反映渔民的辛酸血泪,速度徐缓,描绘了渔船在茫茫大海中随波起伏的情景。
B、提出欣赏要求:这作品的创作年代是20世纪30年代,离开今天已有70多年,所以文化背景差异很大,要求学生认真细致耐心地听,这也是对旧社会人民生活的了解。听完后要编一个故事向大家讲述。
(3)复听金曲,把歌词用投影片放出来,让学生边看歌词,边听音乐,身体也随音乐摇晃想像自己就在船上的情景。
(4)师生讨论歌曲反映的内容与特征。学生中如能将歌词编成一个打渔的故事,教师要给以表扬,顺带议论为什么在形式上是女声独唱。(5)小结:这是旧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水乡。
仔细听 指名说
3、学习竖笛吹奏姿势(1)介绍竖笛的特征与功能:
竖笛是有固定音高的吹奏乐器,由笛身与笛头两部分组成。
仔细听
(2)正确姿势:胸部自然挺起,两眼正视前方,身体与笛保持45度左右的俯角为
自由律动
宜。
(3)播放一段竖笛的录音。当然最好教师自己示范吹一曲,以激发学生学竖笛的兴趣。
三、组织下课
课题:
1、水乡 教学目标:
第4课时
课型:集体讨论
齐学
综合
听筝独奏《渔光曲》,发挥集体思维合作,进行以《远航》为主题的创作活动。
教学重点:掌握竖笛的吹奏姿势 教学难点:二声部合唱的学习。教学方法:听唱、表演、活动尝试
教师活动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聆听《渔光曲》(筝独奏)(1)复习歌曲《采菱》、《柳树姑娘》。(2)聆听《渔光曲》(女声独唱)(3)在聆听《渔光曲》(女声独唱)后,学生在对歌曲反映的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
上,再听器乐曲《渔光曲》。(4)欣赏筝独奏《渔光曲》。
设问:你能听到船在海面上遇到的各种情景吗?
齐唱 仔细听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
学生活动
(5)师生议论筝独奏《渔光曲》与女声独唱《渔光曲》的表现形式与内容。 仔细听(6)复听筝独奏《渔光曲》,要求学生边听音乐边用动作来表现音乐。(7)小结:音乐表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同一个内容题材,不同的形式反映的情景各有特征。下节课我们将要做一个创作活动“远航”,今天的欣赏曲也是一种示
范。
仔细听
三、组织下课
6.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教案 篇六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有《母亲的恩情》、《沉香救母(一)》、《沉香救母(二)》、《木兰从军》。课文的特点:一是语言文字要准确、优美。二是文化含量要高。三是富有童真童趣,贴近儿童生活,孩子喜欢。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单元的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课时分配 母亲的恩情………………… 2课时 沉香救母(一)…………… 2课时 沉香救母(二)…………… 2课时 木兰从军…………………… 2课时 练习4…………………………2课时 母亲的恩情 教学分析: 这篇课文是借唐代诗人孟郊一首诗演而成的一篇故事。故事是诗歌意境的展现,诗歌是故事的凝聚诗文交融,更让人体到母亲恩情的珍贵。课文前半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后半部分引出诗歌。第一至三自然段具体写母亲的恩情及孟郊对母亲的感念。从内容上说这是一个故事,有时间、地人物以及事情发生的过程。第四和第五自然段介绍《游子吟》一诗的内容及写作的情况一个感人的故事,一首动人的诗,歌颂了母爱的无私、伟大,激发起人们对母亲的感激和报答之情。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学会本课生字,学会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对母亲恩情的感念。 教学构想: 教师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母亲关心自己事情而引出课文。学习课文时,重点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对母亲恩情的感念。反复吟诵,启发想象,有所意会。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图片、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 2、小朋友们,每个人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不管是古代的人还是现代的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说古代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解题,结合学习题中生字 1、板书课题:母亲的恩情 2、出示生字、教认 3、“母亲的恩情”这个题目的意思是母亲对子女深厚的情意 4、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老师一边听学生的问题一边轻轻地在题旁打问号。) 三、初读指导 1、课文有5个自然段请同学们依次写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和小节号 4、出示:针注视迟著名寸草言孟郊缝补沐浴生机勃勃了 (1)指名试读生字词卡 说说你在生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上,哪方面要提醒大家? (2)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5、把生字词带入课文再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6、指名试读课文每一节,师生共同纠正 7、比赛读书 8、对于刚才的`问题,你读懂了什么? 四、教学生字 1、读读生字词 2、今天我们要学“补、针、抚、摸、视、归”看看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相同点? 3、你怎样记住这些字? 4、我们在写这些左右结构的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5、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母亲的恩情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学习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 2、这个自然段有几句?从第1、2句你读懂了什么?(板书:孟郊要出远门)你知道他母亲是怎么做的吗?教学:缝补针线 3、看图1:请小朋友看看图再读读书说说你又看懂了什么,读懂了什么?为什么?(从点的油灯可以看出她深夜缝衣,从母亲手中的针线和衣服上针脚可以看出一针针地缝着一线线地缝着,从母亲的神情也可以看出她在想:孩子这次出远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4、看了图,我们对这段话的意思体会得更真切了。孟郊要出远门,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服。这段内容就是写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1)谁来读读这句诗? (2)谁来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诗? (3)齐声读读 5、比赛读第一节: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段有几句话?读了第一、二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提示:从母亲送儿子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他们离别以后母亲每天要承受挂念儿子、盼望儿子的痛苦,母亲的恩情是多么感人啊! 3、读第三、四句话你读懂了什么?(板书:多了白发眼睛湿润)从 “孟郊看到母亲的头上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你想到了或明白了什么? 提示:母亲年纪大了,我出门后谁来服侍她? 4、看图2,谁能说说自己对第二自然段的体会?(看母子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多么难分难舍!他们的深厚亲情太感人了) 5、这幅感人的情景就是就是诗中诗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1)谁能有感情地读读 (2)谁能说说“意恐”的意思? 6、、这一节写了孟郊上路,母亲送他时依依不舍的情景。齐读 三、学习第三节 1、出示图3,图上这个人是谁?他看到了什么? 2、自由读第三节 3、孟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指名读,齐读这句话 这句话中把太阳比作什么?又把小草比作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4、这就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能读出要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情?有感情地读这句诗 5、这首诗是孟郊什么时候写的?齐读第四节。 6、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指名读,齐读。 7、读了这课文你有什么话想说。 四、教学生字 1、分析字形 “恩迟言寸著”这些字可以用熟悉的字来记一记。 2、指导写字 3、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 1、比一比,再组词 补摸()针()恩() 扑()漠()什()思()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孟郊()着身上的衣服,()着那又()又()的针脚,心里想,母亲对我的()不就像这()?沐浴着()的小草,无论怎样都()不了太阳的()啊! 3、学了这篇课文,你此时最想对爸爸妈妈说什么呢?用两三句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母亲的恩情 感激 报答 课后反思: 沉香救母(一) 教学分析: 《沉香救母》是苏教版第四册第4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借助一个感人的神话故事,赞扬了沉香不畏千难万险,刻苦练功,英勇救母的一片赤诚之心。课文情节生动,字里行间充满沉香对母亲的挚爱之情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学会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一就的句式。懂得课文内容,体会沉香为了解救母亲而不怕困难,刻苦练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结合课文词句,通过朗读、想象,体会沉香为了解救母亲,不怕吃苦,顽强学艺的可贵品格。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正确地书写。 教学构想: 在课堂上一定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各种读书的机会和表现机会,教师力求精讲。这样才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主动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图片、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听歌曲,导入新课 1、(放歌曲)这首歌曲好听吗?知道是哪部动画片里的插曲吗?请学生讲讲《宝莲灯》的故事。 2、板书课题,读好课题。 二、初读课文 1、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故事。 2、检查生字新词。 三、学习第一、二段 1、指读第一段。 2、听了他的朗读,小朋友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呢? 3、自由读读第二段课文,相信你们一定会找到答案! (1)指读,沉香怎么没有妈妈呢?请学生交流。 (2)投影句子:原来,沉香的妈妈是个美丽善良的女神,因为向往人间美好的生活,被二郎神压在了华山脚下。 (3)这个真实的情况是谁告诉沉香的? 4、(板书:了解真情)听到了这个真情,沉香有什么表现呢? (1)投影:沉香听了又难过又气愤,恨不得马上就去解救妈妈。 (2)指读,齐读。 5、俗话说的好“知子莫如父”,沉香的爸爸看出了儿子的心思,他又说:…… (1)投影:二郎神 心狠手辣…… (2)小声读读爸爸的话。 (3)想想看,爸爸说这话时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说的? 6、听着爸爸的分析,望着苍老的爸爸,沉香要解救***决心有没有动摇?对,沉香默默地攥紧了拳头。此时,沉香心里会想什么呢? (1)板书:决心救母 (2)小结。 四、学习第三段 1、沉香后来又是怎么做的呢?看看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板书:拜师学艺 2、那么,沉香又是怎么刻苦练功的呢?自己读读第四自然段,读完后,把令你感动的句子划下来。 3、讨论: 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 (1)说说你令感动的原因。 (2)点出三个词语,理解意思。 (3)朗读练习。 有时累的腰酸背疼,但是只要…… (1)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2)一个小小年纪的孩子,他为什么能吃这么大的苦呢? (3)点出:一……就…… (4)小结。板书:刻苦练功 (5)此时,小朋友,你们想对沉香说什么呢? (6)功夫不负有有心人。几年的过去了,沉香终于――练就了一身高强的武艺。 (7)让我们带着对沉香的敬佩,一起把第四段来读读。 (8)小沉香又是怎样去救母亲的呢?下节课再学习 五、学习生字 1、出示:叹泪付 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3、描红,临写。 板书设计: 沉香救母 了
7.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教案 篇七
本单元由《林冲棒打洪教头》、《少年王冕》、《黄鹤楼送别》、《清平乐 村居》这些课文组成,从教材内容上看,涉及到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清代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唐代大诗人李白、孟浩然,宋代豪放派词人辛弃疾,这么多的历史文化名人、名篇、名著编排在一个单元中,我们把这一单元主题称为——走进名著。如何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名著,了解文化名人,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单元主题目标:
1.在让学生学好本单元基础知识、理解本单元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在品评人物形象、品味人物语言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2.结合课文内容,适当开展一些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如学完林冲棒打洪教头后,可以结合练习七,把学生阅读视野引向少儿版《水浒传》,大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组织举办水浒传故事会等。
3.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补充一些文史知识、文化常识,如教学清平乐村居时,可简要介绍词的有关常识,教学少年王冕时,可简要介绍《儒林外史》和吴敬梓,让学生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在教学时,可结合课文内容,开展一些拓展教学,如教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可让学生说一说你还学过哪些送别诗,教完清平乐村居,可补充一首辛弃疾的描写军旅生活的词,感受辛词豪放的一面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积累。单元教学重难点:
1.理解改编来自古典名著的小说的一些字词。凭借课文的语言,感知林冲和洪教头鲜明的性格特点。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昔别之情。
3.捕捉文中的重点句子及片断,把“母子对话”“欣赏美景”当作重中之重,从中感悟少年王冕孝敬母亲、好学不倦的美好人格。
4.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领悟作者那忧国忧民的壮烈情怀。
23林冲棒打洪教头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词语,有选择地积累。
2、了解故事梗概,学习复述课文。
3、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学会概括人物个性特点,以体会林冲“忍”的性格特点为重点,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4、初步引导学生体会古典名著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听《好汉歌》,问学生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歌。简介《水浒传》,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则故事。
【结合课后的名著便览,进一步了解《水浒传》】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应读出气势)
2、解释题意:“教头”是什么人?林教头指谁?
【从课题我们可以推测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三、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2)指名分段试读课文。并纠正读错的字音;
【注意几个读音:掂量、衣裳、本事读轻声,彩头、教头、较量不读轻声】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写了林冲发配沧州途中路过柴进庄上,与洪教头比武过招并打败他的事情。)
2、课文可以分成几段?
一、(1)故事的开端,写了林冲发配沧州的途中,来到柴进的庄上;
二、(2、3)故事的发展,写柴进设宴款待林冲,自以为是的洪教头执意要跟林冲比武;
三、(4—8)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写林冲和洪教头比武的精彩场面,最终林冲打败了洪教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
(2)说说林冲被发配的原因;
(3)理解“发配”; 【理解“差人”“押解”,并读正确】
(六)练习写字。
第二课时
一、激发情感、概括故事
1、再听《水浒传》主题歌《好汉歌》
2、读题目《23林冲棒打洪教头》
师:读了这个课题后,你们最想知道什么?
生:林冲为什么要棒打洪教头? 林冲是怎样棒打林教头的,结果怎能样?
3、概括说课文主要内容;(自己练习——四生说(差——好)——再次仿照好生人人练说;随机板书:“发配、偶遇、挑衅、败于”)
二、朗读品味、体会个性特点
(一)林冲为什么棒打洪教头?自学课文第三自然段,做批注。
1、你认为洪教头是怎样的人?从课文中找依据。
抓住“冷笑”、“依草附木”“骗吃骗喝”等词语体会洪教头心胸狭窄、傲慢狂妄。
抓住:“我偏不信他”。什么教“偏不信”?就是故意的,居高临下,盛气凌人
2、林冲是怎样的人?忍。从哪里看出林冲的忍?
【补充介绍:林冲为什么要“忍”】 【理解“禁军教头”】
3、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
(二)林冲怎样棒打洪教头的?自读课文第四至第七自然段,用笔圈出洪教头的语言和动作和林冲的语言和动作,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1、交流第四、五自然段,重点学习第七自然段;朗读竞赛第七节;
2、洪教头“来来来”,前面说“来来”,多了一个“来”,你体会到什么?
3、洪教头盛气凌人,急不可待,林冲只是“一横”、“一退”、“一扫”便轻松获胜。
4、林冲只是一扫,而不是像洪教头那样气势汹汹,穷凶极恶,要将人置于死地似的穷追猛打。他只是轻轻一扫,点到为止。
5、男女生各推荐一个朗读最佳的读第七节。
6、教师范读。
7、看录像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中林冲棒打洪教头的片断。
【也可以结合课文插图看看说说。】
8、棒打的结果怎样?三生读第八节。
(三)练说:众人见此情景,哈哈大笑起来,有的说:“__________________”,有的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的说:“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回顾全文、升华主题
1、林冲是不是好汉?林冲是个怎样的好汉?
躬身施礼,一忍;林冲让座,二忍;不敢不敢,三忍;只好提起棒,四忍;不打认输,五忍;迫于无奈,忍无可忍,一棒扫倒,点到为止。
学习林冲什么?(艺、义)
2、洪教头是不是好汉?洪教头傲慢无礼,心胸狭窄。
【小结人物形象:(谦卑忍让、武艺高强的林冲)(傲慢无礼、自以为是的洪教头)】
四、课外拓展、推荐书籍
今天学习了课文,我们接触到了水浒传108好汉中的豹子头林冲,书中还有许多的好汉。你还了解《水浒传》里哪些人物?推荐看《水浒传》。建议先看简体字版本,再看繁体字版本。【补充介绍《水浒传》里的人物、绰号、故事,男生了解的比较多,可以让男同学介绍。】
板书:
23、林冲
棒打
洪教头
好汉
(义)忍
狂
(艺)精
躁
【《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讲述的是林冲路过柴进庄上棒打洪教头故事。由于是经《水浒传》片段改编的,语句与一般白话文有不同,加之课文较长,不少词、句孩子读起来还是比较吃力的,而读准确文章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于是我在第一课时采用了个别读、小组读、同桌互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后学生兴趣较浓,读的质量也明显提高,为下面的教学环节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围绕“林冲和洪教头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展开讨论,并说说理由。同学们经过激烈的讨论后,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肯定和鼓励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推敲,揣摩、感悟、理解直至内化吸收,促使他们在学语文的同时,提高品味、积累的能力。这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合作、探究,一起去寻找答案的学习方法,不仅提高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生动体现。在带学生品词析句感受林冲、洪教头性格特点的基础上,问学生,这篇文章选自于古典名著《水浒传》,请你再默默欣赏林冲和洪教头打斗的场面,看看作者写得好,好在哪里? 写双方交战的场面,双线进行,很清晰。于是,我和学生配合朗读了第七自然段,学生恍然大悟,现在更清晰地知道了写打乒乓啊,打篮球等双方活动的,就要这样“一来一往”双线进行,要迈开左右脚,才走得稳。写观众的反映,烘托场面的气氛。课文写众人“哈哈大笑”,是告诉我们,林冲和洪教头之间本来没有什么深仇大恨,是柴进加剧了场上的“矛盾”,洪教头既想赢“银子”又想赢“面子”,所以场上的打斗达到了高潮,气氛紧张,但众人这一笑,气氛缓和了,洪教头丢了面子,走开了,打斗就此结束。写打斗时用了很多动词,很准。于是,组织孩子们从第四自然段找到第七自然段之间找动词,结果找到了二三十个,对“掂量”“耍”“提”“打”(“提起棒来就要打”)“横”“扫”等作了品味,发现作者用词很精确,突显了人物性格特点。写“月光”,推动事情的发展。故事开始写“一天午后”而打斗时,“月亮已经上来,照得厅堂外面如同白昼”。告诉我们故事在不断发展,正因为“如同白昼”才能看得清,才能打斗啊!“在月光下一来一往”,也暗示着事情在发展,故事发生的环境往往为事情的发生发展起个铺垫作用。当时的课堂上,学生发现了七八条“好”,如写打斗场面还写了人物的心理,使故事达到高潮,更能看出洪教头迫切取胜,自高自大。对这些发现,既引导他们品味内容,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又联系实际谈谈写得好在哪里,学生不亦乐乎,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最后,我又给学生播放了电视剧《水浒传》里“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情节,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在用词方面的精确。说实话,自己对《水浒传》的了解并不深刻,更不全面,所以我只是站在自己的基础和学生的基础作了另一种尝试——从学习写作的角度来学名著,让学生感受到发现的乐趣。】
24少年王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刻苦勤奋的好学精神和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教学重难点:通过课文感受王冕勤奋好学、孝敬长辈,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1、师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水浒传》中的精彩故事,认识了武艺高强、沉着应变的好汉林冲。今天我们又要认识一位有名人物——(板课):少年王冕
2、师生相互补充介绍王冕、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
王冕:元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出身贫寒、幼年给人放牛,靠自学成为诗人、画家。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画皆负盛名,尤善画梅。著有《竹斋集》。
【背诵王冕写的《墨梅》】
吴敬梓: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著有《儒林外史》、《文木山房集》等。
《儒林外史》:长篇小说。书中刻划了各类士人的精神面貌,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杰作。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师:本文选自古典小说,语言风格较现在有些不同,同学们在预习中有什么困难吗?
2、师生交流、解决预习中的困难。
3、出示生字、词语,检查预习情况。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让学生尝试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人物留给你的印象。】
5、自由再读课文,思考:我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读一读】
6、交流,疏通。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生自由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主要描写了哪几个时间段里发生的故事?
2、交流:三个时间段:“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到了十七八岁”
3、根据时间顺序进行分段,引导概括大意。
一(1)王冕幼年由于父亲早亡,家境贫寒。
二(2~4)王冕体谅母亲的艰难,辍学给人家放牛。
三(5~6)王冕受雨后美景的感染和启发,奋发图强,刻苦学画,终有所成。
四(7)十七八岁时,王冕每日作画读诗,从此家境转机,不愁衣食。
4、练习用段意串连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讲述了少年王冕家境贫寒,从小替人放牛,但仍不忘读书学习。他善于观察大自然的美好事物,刻苦学画,终于成为“画荷花的高手”,家境也逐渐好转。)
四、品读课文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思考:从中,我了解了哪些信息?
2、交流:
3、齐读课文。
五、练习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导入:认识一个人,往往是通过他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来加深体会的。这节课,我们就要走近王冕,感受他如何努力走向成功。
二、精读课文
(一)精读第二段
1、品读课文第二节
(1)自由读,边读边思考:在母亲和王冕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出示母亲的话,指名读。
(3)评价,再指名读。
(4)交流:从母亲的话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5)相机点出:“不是我要耽误你”、“年成不好”、“针线活”“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家境不好,母亲实在无可奈何。
【理解“年成”(一年的收成),提醒“供”读第一声。】
(6)指名读王冕的话,思考:王冕真的觉得在学堂“也闷得慌”,放牛“倒快活些”吗?
【开展小小辩论会,加深理解王冕的懂事、孝顺。】
(7)练习分角色朗读。
(8)教师小结:这段文字通过母亲和王冕的对话,让我们初步了解了家境贫寒,母亲无可奈何,让王冕弃学替人放牛,王冕从小懂事,体谅母亲。
2、品读课文第三、四节
(1)默读课文,思考: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对人物又有什么了解?
(2)交流:
①秦老对王冕的同情、关心和爱护
②母亲对王冕的关怀、疼爱之情和心里的无奈
③王冕孝母亲、不忘学习
(3)齐读这两个自然段。
3、品读课文第五、六节
(1)教师过渡: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提问:王冕会懂得那些道理呢?】
有一天,他看到了一幅景象,让他感觉自己是“人在画图中”,这是为什么呢?自由读课文第五节,用“~~”画出描写这副景象的句子,体会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2)交流:圈划描写景色美丽的词语,加强品析。【这段景物描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指导背诵。】
(3)体会朗读。
(4)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5)引导体会:王冕是因为读了不少书,明白了不少道理,才会发现这么美的景象,才会励志学画。
追问:从这节中,你发现王冕懂得了什么道理?
(懂得大自然的美丽,要学会观察和欣赏大自然的美;懂得人要有自信心;)
(6)引导背诵。
(7)指读第六节,思考:通过这些文字,你对王冕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8)交流:王冕坚持学画,是个有毅力的孩子。
4、引读最后一节,引发体会:读到这里,你想对王冕说些什么?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简要小结写作顺序和写作特色。
2、完成书后练习。
四、布置课外作业
1、抄写词语。【背诵第五自然段】
2、摘录课文中描写雨后美景的句子。
3、课后阅读《儒林外史》部分,做一些文字摘抄。
板书
24、少年王冕
十岁时
放牛读书
十三四岁 励志学画
十七八岁 日益成才
勤奋好学、孝敬长辈 教后感:
25黄鹤楼送别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
【背诵《庐山瀑布》】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该古诗
3、师范读
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理解“之”:去,“广陵”:扬州】 【讲讲诗题的含义】
6、揭题:25黄鹤楼送别
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提醒“伫”的读音】
(2)读顺课文
【练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
b、齐读;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3)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4)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三、识记、书写生字
1、投影生字
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点
3、根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字;
四、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过渡: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A、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说得都很好,下面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有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指名读,问: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与哪一句诗对应?】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朗读一、二两节,体会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李白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孟浩然的话中又体会到什么?】
【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找出与之对应的诗句。】
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理解“脍炙人口”】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五、布置作业: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品读场景,涵咏真情。《黄鹤楼送别》一文,将送别时的三个场景娓娓叙来,细细描绘,无需画面的呈现,音乐的渲染,就那样“洗尽铅华,素面朝天”,让学生走进文字中,步入画面中,咀嚼,品味,潜心会文滋味长,文的背后的那份情,便悄悄地撞击心弦了。首先,是“‘观赏’美景”。“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那不是真正的观赏,是掩饰离愁,是排遣别情,是将依依惜别的情意深深地藏在心底啊。为什么藏呢?“情深深,雨蒙蒙”那样地唱不行么?“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那般地哭不可以么?不,那不是属于李白和孟浩然这样的男子汉的离别,他们藏着的别情后,是满腔的深情,真情和豪情!细细地品读一个“藏”,读懂的是藏不住的情,直抵人的心怀。然后,是“敬酒话别”。人常道:言为心声。送别的话语里倾诉的是心声,满满的酒杯里装着的是情意。敬仰情,感激请,留恋情;师生情,手足情,朋友情,酒满情更满。而孟浩然语重心长的劝慰中,是关心,是爱护,是对友情的珍视,信任。薄酒一杯酬知己,一个是“请满饮此杯”,一个是“一饮而尽”,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传递的都是那不朽的友情,那样真挚,那样深情。最后,是“伫立吟诗”。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孟浩然登上小船,白帆翩然远去,李白伫立江边,凝视江面,既然是“凝视”,他的视线应该有一个焦点,那个焦点,便是渐行渐远的孟浩然。纵然是孟浩然乘坐小船已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尽头,视线却能飞越千山万水,久久地追随,随着牵挂的人儿走向海角天涯。因为人有情,物也有了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人习俗“折柳相送”,“柳”——“留”谐音,那杨柳依依似乎也在伸手依依地挽留;那点点沙鸥仿佛也在一路追随相送,声声呼唤珍重;那一江春水绵绵不绝地流淌,诉说着思念和祝福绵绵无绝期,真挚深厚的友谊在天地间长存,永世不绝。而文末的一个省略号,又蕴含着多少道不完的情!就这样,细细地读,慢慢地品,味有了,情懂了,心动了,这一份依依惜别的真情,深情和豪情,如一棵树,在心头静静地长起来了。】
26、清平乐 村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介绍“词”: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朝一位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提醒“乐”的读音。】
2、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词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词有各种格式。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理解“村居”】
二、初读,整体感知:
过渡:《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1、自读。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课文,细细看看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
2、听录音朗读,模仿录音朗读。注意:“剥”的读音。
3、学生再练读。
4、指名读。
三、细读,理解词意:
过渡: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自学思考,逐“片”讨论:
⑴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提示:“檐”、“吴音”、“相媚好”、“翁媪”的意思;作者的思路。
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⑵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理解“无赖”,注意“剥”的读音。】
提示: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⑶配乐朗读。
【学习时,不按片来讨论,而是先学写景的的两句,再学写人的句子。按从景到人的顺序,体会景物的美好和人物的舒适。】
四、展开想象,描述词境。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
1、选取课文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
【帮课文插图取名。】
2、交流评价。
3、小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热爱、向往、羡慕。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板书:
清平乐 村居(宋·辛弃疾)
农村:清新恬静
生活:安宁平静
教后感:
练习七
教学目标:
1、会背《朝代歌》,并了解历朝历代的一些名人。
2、写好钢笔字。
3、熟记十二条成语或四字词语。
4、练习口语交际,讲述《水浒传》的故事。
5、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先预习查字典,读准字音。上网查找各个朝代的简介。
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导入谈话: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学们从小就要了解历史。今天,我们一起来背背《朝代歌吧》,(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指名读。
(5)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朝代。
(6)教师将学生不了解的朝代进行介绍,强调朝代的先后顺。唐尧虞舜夏商周:唐尧、虞舜,指的是尧帝和顺帝,他们是历史上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我国上古夏、商、周三代更替,相传在夏之前有唐(或称陶唐)、虞二代。夏禹受禅于舜,虞代的首领自然是舜。舜受禅于尧,虞以前陶唐氏自然为尧。于是古代文献就往往称唐尧、虞舜。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商朝帝王盘庚继位后将国都迁至殷(今河南安阳),此后二百多年一直没有迁都,因此,商朝又称作殷朝。
(7)学生自读,互相背,分组背。
(8)齐背,个别背。
2、教学第二部分
(1)明确要求
(2)将课前填好的表格进行交流,共同评议。
作业:抄写并背诵《朝代歌 》。
第二课时
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读题,明确要求。
(2)诵读古诗
(3)看清字型,结构。
2、描红
3、仿写练习,要求把字写得匀称、美观,并有一定的速度。老师随时提醒学生保持良好的姿势。
4、交流。展示写得好的。
教学第三题(诵读与积累)
1、指导。
(1)自己读题,明确要求
(2)老师范读生字后,学生自由读
(3)学生大体说说词意。
哀鸿遍野:悲鸣的大雁遍布原野。比喻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灾民。
逆来顺受:对不公正的待遇和不幸的遭遇采取忍受的态度。
逼上梁山:原指《水浒传》种林冲等人因遭遇官府的迫害不得已上梁山造反。后来比喻被迫进行反抗或采取某种行动。
劫富济贫:夺取富人的财产,救济穷人。
铤而走险:因走投无路而采取冒险行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敌人来了,就派将官摔军抵挡;洪水来了,就用土来筑堤拦截。比喻对待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对策。
志存高远:形容志向远大。
2、练习。
(1)学生自由读,同座互背
(2)自选一两个成语说句子。
3、反馈。
(1)指名背诵。
(2)集体齐背。
作业:抄写成语两遍。
第三课时
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课前准备
(1)提前一个月安排学生阅读《水浒传》。
(2)学生选择《水浒传》中的一个的精彩或自己感兴趣的故事作为重点阅读,并自己有表情地练说故事。
2、审题:
(1)自读要求,明白题意。
(2)复习《林冲棒打洪教头》。
(3)教师简介《水浒传》,引出故事。
(4)步骤:同座互讲,代表上台讲,大家评议
要求:声音洪亮,举止大方,感情丰富,可适当做些动作。
3、学生按以上步骤练讲故事,4、反馈
(1)老师对学生所讲故事进行评议。
(2)鼓励课后给同学、朋友、家人讲“水浒”的故事。
教学第五题
1、认识所写的偏旁及字。
2、指导
(1)读帖
(2)老师范写,讲解“北、戏”的结构特点和写法。
3、学生练习,老师巡回指导。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的,进一步纠正。
习作7习作目标:
1、认真读读“我喜欢的一篇课文”、“有趣的一次实验”、“冬天”、“盼春节”等作文题目。
2、选一个你喜欢的作文题目,练习写作。
3、也可以自己命题写作文,展示自己的写作才能。
4、把想说的内容写具体,写清楚,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习作重难点: 把想说的内容写具体,写清楚,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多题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有意思的作文题,你们想读读吗?
2、出示相关作文题目及习作要求。
我喜欢的一篇课文 有趣的一次实验
冬天 盼春节„„
3、师生共同品读、赏析。
4、看到这些作文题目,我们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件件有趣的往事,令人回味。
二、确定内容,自主表达
1、在这些作文题目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你为什么喜欢它?
2、选择、确定自己打算写的作文题目。
3、小组讨论,确定作文题目,讨论写作方法,把握作文的重点部分。
4、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说说自己的作文内容。
5、全班同学进行评议。
三、自由命题,相机辅导
1、把你想写的作文题目写下来。
2、自拟一个新颖的题目。
四、朗读赏析,交流激励
1、自读自改。
2、同座互读互改。
3、把自己作文中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全班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以肯定、表扬为主,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五、板书设计;
习作7
8.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教案 篇八
(一)、知识与技能:
1、会认7个生字,会写好田字格里的8个生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大自然的奥秘和情趣;
3、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有留心大自然、发现科学知识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自然界的奇妙,培养学生用心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探索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课前准备:字词卡片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到大自然中去游玩、观赏,如果在野外迷了路该怎么办呢?(板书课题《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当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后,就能解答这个问题了。
(二)初读课文,识字,把课文读正确
1出声试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用波浪线画出你认为不容易读正确的字、词、句,反复读一读。
3圈出不懂的词语,或讨论,联系上下文理解。
4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指名读、齐读。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议,把句子读通顺。
3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四)细读课文,了解内容,指导朗读
1导学第1小节: (l)指名读第1小节,说一说读后知道了什么?
(2)联系全文内容想一想,“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是指些什么?(“指南针”原指用磁针制成的能指示南北方向的一种仪器,在课文中指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等。)
(3)小结:第1小节讲如果在野外迷了路,天然的指南针会告诉你准确的方向。(4)指导朗读第1小节。
2自学第2-5小节,想一想,天然的指南针怎么帮助人们辨别方向。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读、齐读。 野外指南针 告诉 准确 忠实 诚实 慌乱积雪 确实 积极 诉说 忠诚 2、说一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本课是一首介绍自然常识的诗歌。全诗共六节,讲了利用自然景物辨别方向的方法:中午时看太阳,因为正午太阳在南边,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黑夜有北极星出现的方向是北方;阴雨天时要观察大树,记清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枝叶稀的一面是北方;下雪时要看地上的积雪,因为南面朝阳积雪化得快,北面背阴积雪化得慢。
(二)导读课文 1、默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天然的指南针怎么帮助人们辨别方向。 2、汇报讨论结果,全班交流。
(1)太阳帮助人们辨别方向: 思考:为什么说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 出示图片,看“中午阳光树影图”。(中午,树影正指着北方。)指导朗读。 小结:晴天的中午,可利用太阳来辨别方向。
(2)利用北极星辨别方向:思考:北极星为什么能准确地指示方向?人们把北极星比作什么?你能用什么办法找到北极星?怎样利用它辨别方向?指导看“星象图”。指导朗读。小结:在黑夜里可以利用北极星来辨别方向
(3)利用大树辨别方向。 大树怎样给我们指示方向?它为什么能给我们指示方向?(因为朝南的枝叶平时受阳光照射多,朝北的枝叶平时受阳光照射少,所以才形成南稠北稀。)相机理解“稠”、“稀”两个词。指导朗读。小结:阴雨天,大树枝叶的稠密可以指示方向。
(4)积雪指示方向。 严冬时,积雪怎么会为我们指示方向?为什么?(因为沟渠的积雪朝南的阳光足,而且日照时间长,雪化得快;相反,北边化得慢。)结合看图理解。指导朗读。小结:大雪天积雪融化的快与慢能指示方向。
9.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教案 篇九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安排了〈〈古诗两首〉〉、〈〈望月〉〉、〈〈灰椋鸟〉〉和〈〈水〉〉等4篇课文、一个练习和习作。
单元中的〈〈古诗两首〉〉中的两首诗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和心境。两首诗同写六月的西湖景色,各具特色,各有风味。表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望月〉〉是篇散文,课文写了小外甥向舅舅挑战背诗和问问题的交谈过程,表现了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和人们喜爱月亮,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灰椋鸟〉〉这篇课文是篇记事写景散文,课文写了“我”和同伴一次去林场观察灰椋鸟的经过。重点在生动具体地描述“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表达了自己爱鸟的心情,赞颂了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水〉〉则是篇记叙文。背景是从前一个缺水的偏僻村庄,家家户户都建有水窖。通过作者回忆儿时洗澡的不易。下雨时,用雨水洗澡:炎热时,母亲用舀子为四兄弟消暑纳凉,说明当时水的珍贵。
教学理念:
在现代的教育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传播内容越来越丰富,手段越来越先进,对培养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的状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变知识的传播者为更好地收集多渠道的信息,调整、评价、激发的组织者。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4、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5、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6、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不忘缺水之艰难,珍惜水资源。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2、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3、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不忘缺水之艰难,珍惜水资源。
教学难点:
1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2、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3、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不忘缺水之艰难,珍惜水资源。
教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教学投影片等
课时安排:
古诗两首„„„„„„„„„„„„„„„„„„„2课时
望月„„„„„„„„„„„„„„„„„„„„„2课时
灰椋鸟„„„„„„„„„„„„„„„„„„„„2课时
水„„„„„„„„„„„„„„„„„„„„„„2课时
练习七„„„„„„„„„„„„„„„„„„„„2课时
习作七„„„„„„„„„„„„„„„„„„„„2课时
10.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教案 篇十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再见了,亲人》和《金色的鱼钩》,认识了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志愿军战士和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老班长。今天我们将要认识的是在和平年代的一位说平凡又不平凡的村党支部书记——老汉,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6课《桥》。教师板书课题——桥
师:仔细看这个“桥”字,好好感受一下,你觉得应该怎样来读? 生:桥(速度快)
师:慢点,这样读才有味道!生:桥
师:古朴无华,这一定是座古老的桥吧。生:桥(柔和地)
师:水波不兴啊!想必是座江南小桥。生:桥!(自豪地)
师:这么有感情,一定是座气势宏伟的大桥!
同学们,你们看,仅一个简简单单的“桥”字,当我们赋予它不同的情感去读它的时候,立刻会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其实学习语文就应该这样——带着自己的情感去阅读时,文中的人物就会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了。
二、检查反馈,感知文意。
师:看到课题之后,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
1、为什么课文要以“桥”为题?
2、这是一座怎样的桥?
师: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想想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课件出示:咆哮
等
师:课文主要讲了一件怎样的事情?
三、感受洪水的肆虐
师:现在我们一同走进黎明前的那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文中有许多句子描写了这场洪水,请大家自由读课文1-6自然段,并把它画下来,认真读读。生找句子(课件出示)
1、黎明前,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师:你从这个句子感受到了什么? 生:雨下得很大。
师:由此你想到了哪些形容雨的词语。生:倾盆大雨、大雨滂沱等。师:谁来读读这个句子。师:慢点,这样才够味道。
师:泼得再快点,倒得再猛些!读!一齐来。
2、山洪水咆哮着,像受惊的野马,从山谷中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师:你从这个句子中感受了什么? 生:洪水来得十分凶猛。师:怎么体会到的。
生:咆哮、狂奔、势不可当。
师:洪水越来越快,应该怎么读? 生:语速越来越快
师:一齐学着他的样子读这个句子。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师:你喜欢这样的舞蹈吗?为什么?这跟下句中哪个词语呼应?
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师:洪水在跳舞、死亡在狞笑,现在你感觉到什么? 生:害怕、惊慌。
师:带着这样的感觉读读这两句。
三、深读课文,感悟老汉的品质
读了这几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洪水在慢慢地——上升,灾情在不断地——加重。
时间就是生命。此时此刻在场的每一个村民都有逃生的——念头,都有逃生的——欲望。请同学们读课文3—10自然段,把写村民的句子找出来,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一下当时村民的逃生的情形。
你拥我挤
疯了似的跌跌撞撞
乱哄哄
师:同学们,同样是在洪水突发时刻,谁的表现不一样? 生:老汉
师:找到句子了吗 站着 不说话 盯着 像一座山
发现了吗?这是两组截然不同的词语。分别写出了在这场洪水中村民和老汉的不同表现,你能说说吗?
生:村民惊慌失措,而老汉沉着镇定,从容不迫。师: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生:不说话、盯着读出了老汉的镇定。师 :加上这些词语进去说说
生:在这场洪水中,村民惊慌失措,而老汉却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村民,显得十分镇定、从容不迫。
师:能抓住关键词语来说,但还不够具体,你能说说。老汉盯着乱哄哄的人们,目光在告诉人们什么吗?
生:大家一定要镇定,不要惊慌失措,慌张是想不出好办法的。师:你能把这些都加进去说吗?
生:在这场洪水中,村民惊慌失措,而老汉却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村民,显得十分镇定、从容不迫。他的目光仿佛在告诉人们:“大家一定要镇定,不要惊慌失措,慌张是想不出好办法的。”
师:现在老师要送给他两个掌声,第一是他能把书上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第二他不仅能把书上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而且还能加自己的思考,这叫会读书。刚才我们在对比中感受了老汉的——沉着镇定、临危不惧,现在我们一起在对比中读读(请看大屏幕)
左边的同学读写村民的词语,右边的读写老汉的词语。生:(左)你拥我挤 师:快点儿,再来—— 生:站着 师:稳点 生:站着
生:疯了似的
师:好像还很理智哦 生:疯了似的 生:不说话 生:跌跌撞撞 生:盯着
师:目光透着威严,再读—— 生:盯着 生:(再读)
生:乱哄哄
生:像一座山
师:像山一样镇定,全班读——
师:老汉的沉着镇定、临危不惧,使纷乱的村民安静下来。在洪水中响起了老汉的声音。
(课件出示)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请同学们注意,这句话很特别,特别在哪儿? 生:连续用了三个感叹号。
师:用句号不行吗?用感叹号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桥窄意味着什么? 生:情况很严重,如果村民挤上去,势必桥倒人亡。师:所以,作者用上了大大的感叹号。师:排成一队,不要挤!能不能挤? 生:绝对不能挤,一挤桥就会塌,只有排成一队,才能使村民有序过桥。师:所以,作者用上了大大的感叹号。师:党员为什么要排在后边?
生:党员要为人民服务。老汉作为书记,严格要求党员一定要留在后边。师:有没有商量的余地? 生:没有。
师:能不能留情面? 生:不能。
师:所以,作者用上了大大的感叹号。
师:老汉真的就这么有威信吗?你从哪儿知道的?
就在老汉有序组织村民撤离的时候,另外一个画面出现了,请看大屏幕。出示课文插图 师:这是谁? 生:老汉
师:这是谁? 生:小伙子
师:老汉在做什么? 生:揪出一个小伙子
(课件出示)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我感觉到老汉十分生气 怎么体会到的?
那你把老汉此时的心情读出来 其实老汉揪的小伙子就是他的儿子 老汉不知道这是他的儿子吗 知道
要知道揪在这边就意味着就是——死,放了他就有生的希望。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同学们,这位老汉难道真的不爱他的亲骨肉吗? 爱他的亲骨肉 你从哪儿读到了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又是吼又是推,这样凶巴巴的样子,还酸有情吗? 没时间多说了!太危险了!
必须争分夺秒了,才可以让儿子脱离危险。是啊,水已经爬上了老汉的胸膛了,你读——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是啊,木桥已经在发抖,在痛苦的呻吟,你读——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洪水马上要把他们给吞没了,你读——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这一吼,这一推,你读出了什么? 对儿子的爱
哦?我就不明白了,老汉为什么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因为他要求党员都应该排在后面,小伙子是党员,所以应该这样 同学们你们现在体会到了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啊? 不徇私情(板书)
11.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教案 篇十一
三年级的教学要求明显比一、二年级有进一步的提高,篇章的学习对孩子们来说都是个新的起点,所以教学起来是个困难。在本篇课文中,我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先概括后具体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读全段,思考“本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这个问题是低坡,学生通过思考大致能得出是围绕“原野热闹非凡”来写的。然后让学生划下这一句,渗透了“中心句”这一概念。这个过程是教授学生找中心句的方法,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然后我又让学生再读第四段,思考课文是怎样具体写“原野热闹非凡”的。这个环节一来是完成课后第5题的练习,二来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分析段的能力,教学得步步踏实,使得学生能步步紧跟。
二、段意合并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在通读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说说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并在黑板上作简单的板书,然后指导学生分段,再根据黑板上的板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当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一向是学生的弱项,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指导,多练习。我想,长期以往,学生的概括能力会有所提高的。
【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教案】推荐阅读: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框架07-24
七册第四单元教案06-30
语文第六册第七单元测试卷二11-19
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阅读题08-28
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作文教学设计07-01
新课标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教案11-11
第七册语文复习教案11-12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07-12
人教版四下语文第四单元教案08-20